第一篇:2014年最新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加与减
单元教学目标:
1. 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连加和连减法的意义,感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在实际中的应用。
2. 会借助简单的直观图等分析理解数量关系,并能运用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逐步积累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经验。
3.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逐步养成认真倾听、勇于表达、反思质疑、细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学习习惯。
捐书活动(三位数连加)教学目标
1.结合“捐书活动”的情境,经历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连加法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三位数的连加法。
2.能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3.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和方法,初步发展估算意识,逐步养成认真计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探索连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运用连加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流程】
一、集体指导
1.创设“捐书活动”的情境,启发学生根据图表中提供的信息提出问题。以图表形式呈现两所小学捐书的情况:三年级捐书情况 班级 数量/本 一年级(1)
二年级(2)109 三年级(3)98
四年级捐书情况 班级
数量/本 一年级(1)
118
二年级(2)
三年级(3)
•根据以上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2.哪个年级捐的书多一些?
请大家试着估一估,哪个年级捐的多?
•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四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哪个学校捐的书多一些? •三年级:120+100+100=320(本)四年级:100+110+100=310(本)
二、小组和个别学习1.独立完成学习。三年级一共捐书多少本?
1.运用前面学习过的知识,思考连加法该如何计算? 2.小组交流并汇报
1.学生认真阅读学习指南后独立完成检测卡,有困难的同学向老师询问。•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学生汇报:
•118 +104 +95=317(本)
+
222
+
317 •
+ 104 + 95
= 222 + 95 =317(本)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注意:(1)相同数位要对齐;(2)符号要写准确;
(3)标好进位,在计算时一定要加进去。2.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独立完成。3.小结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
三、个别学习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二附小一共捐书多少本?
2.引导检测卡有错误的同学改错,全部正确及改完错误的同学继续做发展卡。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运白菜(三位数连减)教学目标
1.结合“运白菜”的情境,进一步认识小括号的作用,能进行简单的整数加减混合运算(两步)及其验算。
2.进一步结合加减混合运算的现实背景,积累从多角度分析数量关系的活动经验,提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交流不同算法的过程中,初步体会计算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养成精心计算、及时验算的好习惯。【教学重点】
探索连减的具体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教学难点】
运用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流程】
一、集体指导
出示书中“运白菜”的情境图。
二、小组和个别学习1.估算 2.学生独立计算 3.小组交流并汇报
4.小结竖式计算应注意的问题。5.算一算、再进行验算。
三、个别学习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提问:从图中你得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提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1.解决问题:还剩多少棵白菜?
提问:你能试着先估计还剩多少棵白菜吗? 说一说自己估算的过程和方法。2.出示学习指南:
•用竖式计算的时候应该注意些什么? 3.让学生尝试独立计算1000-372-210 4.集体交流。
共有白菜1000棵,运走两车后,还剩多少棵? •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后进行汇报交流。
•把256和280都看成30,850-300-300=250;也可以把256看成250,把280看成300,850-250-300=300。•小组内交流各自的算法。学生汇报:
•850-256-280=314(棵)
850
594
-256
-280
594
314 •850280 = 594 536
536
314 •相同数位要对齐; •符号要写准确;
•标好进位和退位点,在计算时一定要算进去。在同桌之间说一说自己的计算过程和计算方法。
-关注学生能否根据提供的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节余多少钱(三位数加减混合)教学目标 1.结合“节余多少钱”的生活情境,经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探索并掌握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会运用加减混合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3.进一步理解画直观图理解数量关系的直观性,体会解决同一问题可以有多种策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教学重点】
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混合计算的方法,并能解决一些问题。【教学流程】
一、小组和个别学习
1观察主题图,你发现了什么?
2.出示问题1“亮亮和奶奶8月份花了745元,8月份节余了多少元?” •和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 •算式中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还有其他不同的解决方法吗?说一说。
3•出示问题2“九月份节余260元,十月份节余的钱比九月份少30元,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
•提问:求两个月一共节余了多少元需要知道哪两个信息?
哪个信息已经知道?不知道的信息是什么?通过哪两个信息能求出来? •独立解决,可以画一画,做一做。•集体交流,全班汇报。•260为什么用了两次?
4•试一试:平均每个月节余225元,估一估几个月节约的钱可以买一台洗衣机? •学生独立观察主题图,说一说图意
•学生尝试独立解决,列出算式,并计算出结果。•讨论 •800+185-745 =985-745 =240(元)•800-745+185 =55+185 =240(元)•独立思考
•独立尝试列算式计算 •260-30=230(元)260+230=490(元)•260+(260-30)=260+30 =290(元)
•学生独立观察说一说要图意和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将解决问题的过程记录下来。.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里程表
(一)(综合应用)教学目标
1.结合“火车里程表”,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尝试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在与他人交流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课件、投影,学习卡片和答案。
一、集体指导 【教学流程】
二、小组和个别学习1•出示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
•找出表格中的每个数据在路线图上分别是哪一段?并指一指。2•出示问题:保定到石家庄有多少千米? •有没有其他的表示方法? •有什么异同? •集体试着画一画。
•你能试着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吗? •集体交流汇报
3•解决:保定到郑州有多少千米?
•结合行车路线图和里程表,在图上找一找、画一画、说一说。•813-689求的是哪两个城市之间的路程? “直观图和线段图”是如何帮助你解决问题的? ••学生独立观察,从中获取相关的信息。•同桌两个人互相说一说。
•学生动手在路线图上画一画,并在图上标出相应路段的数据。
•相同点:每一段表示的数据都一样,不同点:淘气画图是“线段”并改变了方向。
•学生独立试画
•画完后和同桌说一说图中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义。•学生独立计算 •277-146=131(千米)•学生尝试独立解决问题 689-146=543(千米)•画一画、说一说.关注学生能否看懂图意
.关注学生是否会正确画直观图或线段图 •关注学生能否明确图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
三、个别学习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1.练一练:25页1题。2.25页2题。3.25页3题。
.学生画一画之后独立解决问题。.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读懂数学信息后再独立计算。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里程表
(二)(综合应用)教学目标
1.结合“汽车里程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读常见的汽车里程表,并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2.初步学习借助直观图和线段图理解题意、表示数量关系,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
3.培养对身边与数学有关事物的好奇心,能倾听别人的意见,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教学重点】
会读常见的火车里程表,解决里程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难点】
能用直观图或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教学流程】
一、集体指导
二、小组和个别学习•总结反思
1•回顾交流:我们昨天是怎样学习“火车里程表”这节课的? 2•怎样利用线段图来理解题意的?
3•出示问题情境和汽车里程表。独立读题,想一想、说一说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
4•淘气根据题意画了一个图,你能看懂吗?
图中的35千米是什么意思? 星期一的160千米包括哪两个数据?
•在图中星期一表示的是哪部分?实际上行驶多少千米? •尝试画一画直观图或线段图。• 怎样计算每天行驶的路程呢? 5•哪一天行驶的里程数最多? •你有什么好办法能比较出来?
6•通过学习“里程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新的思考? •还能提出哪些新的问题? •学生看一看、说一说。
35千米是星期一之前行驶的路程;160千米包括星期一行驶的路程35千米,也包括星期一当天行驶的路程。160-35=125(千米)全体学生模仿画图
用当天的读数减去前一天的读数,就是当天的里程数 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160-35=125(千米)350-160=190(千米)555-350=205(千米)745-555=190(千米)•同伴交流
关注学生回顾反思的能力
•关注学生能否明确图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义.关注学生是否会正确画直观图或线段图
三、个别学习检测诊断学习结果 1.练一练:27页1题。2.25页2题。3.25页4题。
.学生画一画之后独立解决问题。.三位数的加减法计算
.读懂数学信息后再独立计算并集体交流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7、大地巨人
教学目标
1、学会l0个字及相关的词语,会认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中描绘的巨人形象,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学会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所描绘的意境中,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言激趣
1.播放课件,在优美的画面和柔和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第1节:“当我一个人坐在草地上,/望着远方连绵的山群,/我总是把我们的大地,/想象成一位和蔼的巨人。”小朋友们,你们想了解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2.板书课题:大地巨人,读题。
二、自主阅读
1、提出学习要求:(1)播放课件:你从诗中哪些语句体会到大地像一位巨人?自由朗读课文的1、2、3、4节,边读边画出相关语句。
(2)学生自由练读,把找到的诗句大声地读一读。(3)同座交流各自的体会。
2.按要求自主阅读,教师相机指导。
三、讨论交流,读中感悟 1.指导读第2、3节。
(1)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模样和声音,大地巨人是什么样儿呢?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把大地想象成巨人的?指名读第2、3自然段。
(2)读完这两节诗以后,你有什么感受? ①根据学生的发言,教师画简笔画,相机指导。出示句子“他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播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这里作者是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想象到的自然景物打的比方,大地这位巨人体魄多么健壮呀!它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第2节第1句。
②指名读第1节第2句。说说“盖满”可以换成一个什么词?老师指导学生读出大地满眼都是绿色的感觉。
③听,这是什么声音?点击课件,播放风吹过山谷的声音。那是大地在呼吸呢!④指名读第3节。说说读后自己的感受,相机读词语:胡须
茂密 ⑤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⑥点多名同学赛读。评价语:“你读出了大地的美丽!”“大地多么宽广!„”“大地真是一位巨人呀„„”
⑦配乐朗读第2、3节。2.指导读第4节
(1)过渡语:同学们读得真好,让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位和蔼的巨人,他也做游戏呢!(1)指名读第4节。说说作者把太阳比作什么?大地巨人的游戏是什么?(日升日落)(3)指名运用手势表演巨人手拿红气球,让它升起下沉,诵读。(4)看教师手势,全班一齐表演诵读第4节。
3.把第2、3、4节连起来读,读出对大地巨人的赞美之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熟读背诵
l.自主选样认为最生动的部分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互相交流背诵,同桌互背互评,然后班上比赛背诵。
指导朗读,每一节最后一个字均押韵,前4节第3行以相同的韵脚结尾。引导学生根据课件呈现的音乐和画面的变化,满含赞叹地背诵,教师相机对学生富有个性的朗读给予鼓励,对学生动情的朗读给予表扬。
五、读全文,回归整体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像巨人了。你还想说些什么? 教师小结:大自然是如此神奇。大地这位和蔼的巨人博大、宽广。他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在他身上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配乐朗读全文。
六、动手实践,扩展学习
1.读课文,根据课文描述,想象大地巨人的模样,试着为大地巨人画一张像。
2.学做小诗人,仿照第2、3、4节,再为大地巨人编几行诗,读给大家听或写下来。
板书设计:
7、大地巨人 和蔼 博大 宽广
第二课时
一、复习,讨论交流感悟文本
1、复习生字词。
2、过渡:作者是怎样把大地想象成巨人的呢?谁来把读一读2、3节?指名读。
读完这两节诗后,你有什么感受?再一次理解和感受。
(一)、随学生交流,指导学生学习诗句。
1、他起伏的胸肌,是丘陵和盆地。
(1)、随交流,播放丘陵、盆地等自然风貌图片。
(2)、带着自己的感悟读诗,注意评价语言要有指导性。
2、他全身盖满小草织成的绒衣,高兴时就摘一片云彩作手巾。
(1)、指名读,理解“盖满”。
(2)、指导学生读出大地满是绿色,大地广阔的感觉。
(评价读男女生分读齐读)
3、他的头发和胡须,是茂密的森林。
(1)、课件出示茂密的森林图片,让学生观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大地之大。
看了这幅图,你想说什么?
(2)、指导学生朗读。
(指名赛读合作读小组读齐读)。
4、他每一次的呼吸,是风在山谷里来去的声音。
(1)、请学生倾听自己的呼吸声。
(2)、课件演示几种风的声音。
(3)、指导学生朗读,学生感受大地的呼吸。
一阵微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一阵狂风吹过,大地的呼吸声是什么样的?(学生练读)
(4)、学生选择喜欢的方式读。
(二)、指导学生学习第4节。
过渡: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了这位和蔼的巨人,瞧!他也在做游戏呢!
1、指名读诗句。
2、交流作者把太阳比作了什么?他每天的游戏是什么?
3、指名学生表演,同座旁白。
4、全班边表演边诵读。
(三)、学生齐读2、3、4节。
【语文教学要体现以读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各种朗读形式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利用启发性的评价,渗透读书方法的指导。】
六、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用“„„.是„„„..”句式想象大地巨人。
“大地巨人也和我们一样,有眼睛,有鼻子,有眉毛„„..,你能用‘„„.是„„.’句想象心目中巨人的模样吗?”
2、学生交流。
3、齐读第5节。
【提高语文素养,语文积累很重要。通过想象,展开说话训练,激活创新思维,提高语言交流能力。】
七、小结全文回归整体。
1、和巨人对话。
“学完这首诗,大家一定了解了为什么说大地是一位巨人了,你想对这位巨人说些什么呢?”
2、教师小结,吟读文本。
大自然是如此的神奇。这位和蔼的巨人宽厚地对待我们,让我们自由自在地跳跃翻滚,让我们用最大的热情去赞颂他吧!
【含情诵读,在朗读过程中充分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七、学习并书写生字词。读并观察字形、再书写。
板书:
7、大地巨人 和蔼 博大 宽广
第三课时
教学反思:
8、大自然的声音
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字及相关词语,认识5各1字。2.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重点:
1.词语教学中重视象声词的教学,了解象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2.课文重点是二至四自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教学难点: 1.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地内容及在段落中地作用.2.了解课文描写地方法,体会作者地思想感情.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教师播放一些自然界地声音)你们还想听到哪些奇妙声到课文中去找一找.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两遍,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2.同座互读,正音.3.检查自学生字情况,重点指导读好”柔,诉,敲”,区别”呢,量”是多音字.4.小组读书比赛.5.轻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中介绍了哪几种大自然的声音? 三.课堂练习
1.观察字形,说说你的发现? 2.师提示重点字的关键笔画,学生练写.板书:
8、大自然的声音
风
水
动物
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1、游戏:找朋友.2、读课文,说说课文描绘了大自然哪些美妙的声音?
二、精读课文主体感知.1、再读课文,想想你最喜欢大自然的那种声音,为什么?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读书感受.3、全班交流.第二,三,四段构段方式相同,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一个段落重点指导,教师通过引读,分小组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帮助学生体会声音的特点,初步了解这种总分的构段方式.其余两段由扶到放.(注意象声词的读法,边读边想象描绘的意境.)
4、朗读全文,尝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背诵.5、在老师的引导下背诵相关段落.三、拓展
走进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美妙地声音,试着像书上这样记录下来.写一段话.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大自然的声音 可以再生
不可再生的;
生活的必需
①自然环境的构成②自然资源的分类
③生物的多样性
第三课时
9、五彩池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19个,其中12个要求能够正确书写。正确读写“腾云驾雾、漫山遍野、闪耀、拇指、镰刀、石笋、起伏、丘陵、折光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四自然段。
3、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叙述顺序,了解五彩池的特点及其成因,感受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法、情境表演法。教学准备:
1、五彩池的风光资料片。
2、学生课前搜集有关五彩池的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展示几张五彩池的风光资料片。提问:这是什么地方?
2、请学生回答,并问是怎么知道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到这个神奇美丽的地方——五彩池去看一看。(教师板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各抒己见,交流资料。
1、学生介绍你所了解的五彩池。
2、教师做适当补充。
五彩池在四川的黄龙风景区。黄龙风景区与九寨沟风景区一样,同为川西北高原上耀眼的明珠。1991年被联合国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五彩池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
三、整体感知,理清顺序。
1、学生通读全文,想想五彩池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讨论课文记叙的顺序:说说课文先讲了什么,有讲了什么,最后讲了什么?(先讲了五彩池的传说,接着讲它的形状、颜色、成因;最后总结全文)
四、学习字词、扫清障碍。
1、将全班分为6个小组,合作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可通过讨论,查字典等多种学习方法。
2、出示本课生字,让学生当小老师,提醒应注意的字型及字音。“灿”是平舌音;“矗”是翘舌音。
3、让对本课词语理解没问题的学生当“小博士”,站在台前,谁有不理解的词向他提出疑问,博士作答。教师可适当点拨。
五、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激趣,引入新课
1、简要复习本课写作顺序。
2、告诉学生学完本课要为五彩池写出几条广告词。看谁写的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精读深思,理解内容。
(一)精读重点段
1、找出文章的重点段(2——4),这一部分写什么?(五彩池的特点以及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
2、小组合作学习。出示讨论题:
(1)课文写了五彩池哪些特点?画出有关词句,旁边作批注。(2)五彩池池水为什么会显出不同的颜色?
(3)这一段中运用了哪些比喻句,请找出来读一读。
(4)说说每个比喻句都把什么比作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推选代表在全班汇报讨论结果。其它学生补充,教师归纳。
4、学生质疑问难。
5、利用三棱镜演示折射,进一步理解池水显出不同颜色的原因。一是池底石笋各异,阳光折射;二是花木倒影。
(二)学习首尾段
1、读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1)五彩池在哪里?课文开头为什么要写奶奶讲的故事?
(2)课文最后一段只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如果你到了那里,你会怎样想?
三、美文美读,整体赏析。
1、学生有感情品读好句子,并说说好在哪里。
2、小组赛读,最后试着背诵打比方的句子。
四、拓展延伸,训练能力。学写广告词:
再次欣赏五彩池的投影片,人人为五彩池写广告词。老师也准备一句:人间仙境何处寻,请君漫游五彩池。
五、布置作业:
1、向父母介绍五彩池,并说颜色变化的原因。
2、摘录文中你喜欢的词句。板书设计:
9、五彩池
数量 多得数不清
大小 大小各异
形状 玲珑多姿
颜色 五颜六色
原因 大自色赐予的美
第三课时
教学反思:
古诗诵读:敕勒歌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揭示课题
1.师: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草原去看看。(课件出示:大草原图片并配乐)2.师:你看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3.师:天蓝蓝,山高高,牛羊成群,多美的画卷呀!我们有说不完的话语来形容它、赞美它。北朝有人用简单的27字概括了我们说不完的话语,让我们来读读古诗《敕勒歌》吧!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结合注释,读通古诗。2.检查生字,出示:敕勒穹庐笼罩见 3.多种形式认读生字
4.学生自读整首诗边读边想,你看到了些什么? 5,指名朗读,师生评议。(评议从读正确方面进行)
三、品读诗文,熟读成诵
1.课件出示:草原上,高高的青山下,有许多的蒙古包 师:你看到了什么?由学生说出大意即可。师:诗中哪句是描写图中的内容?指名朗诵
在图片旁出示: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自由读这4句,你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学生质疑
老师针对课件讲述;敕勒是一种族名,敕勒川是这种族人居住的地方,它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好I大家看图,这就是阴山,多么雄伟壮阔呀!看天空就像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谁愿意来读读这4句诗呢?赶快试试吧!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师评:我听出来了,阴山可真高呀!真是“敕勒川,阴山下”。示范读第1、1句。
师评:草原可真大呀!“天似穹庐,笼罩四野。”示范读第3、4句。分小组赛读第1至4句。
2.诗人还看到了什么呢,自由读读最后3句。课件出示:风吹来了,草丛里露出许多的羊群。从图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小组交流。指名回答:谁愿意来读一读?
教师评价放在学生对诗的感受上。如:老师看得出你真的喜欢大草原!你把牧草吹弯了腰,讣我们看到这么多的牛羊!大草原可真大、真美啊!3.请大家把整首诗连起来读读,小组互相听一听,看谁读得棒,把掌声送给他。
全班交流朗诵。
4、评比“背诵高手”,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背下古诗。
四、小结
五、拓展 1.今天我们学习《敕勒歌》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大草原就是—幅美丽画卷,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板书设计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教学反思:
语文乐园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一到十十个数字的大写
2、认读四字词语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
3、抄写背诵名言警句
4、朗读小诗
5、认识比喻句
6、口语交际秋游
7、习作
教学时间:5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1、复习古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打开书,自己读一读,你会发现数字的另一副模样。
3、小结:这些是大写的数字。
4、指名读,齐读。
二、认一认,读一读。
1、自由读,不会的字看拼音,多读几遍。
2、读给同座听,相互评一评
3、指名读字,正音
4、开火车读词。
5、自由读,边读边想象。
三、写一写。背一背
1、指名背诵学过的名人名言。
2、自己读
3、请人读,正音。
4、读后说一说。
5、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难字,指导书写。满
谦
焉
6、学生练写
7、写后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读诗比赛
1、自己读,做好小组比赛的准备。
2、小组读,评出本组冠军。
3、小组冠军读,读后评
4、说说自己的体会。
二、探究和发现
1、读一读,读正确。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找一找课文里的比喻句。读给大家听
4、写一写
学生自己写比喻句,写后评一评。
口语交际:秋游
教学要求:
1、感受秋天的美丽、迷人,真诚赞美秋天。
2、通过讨论交流,设计出组织秋游的方案。
3、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主动表达、主动交流,进一步培养口头表达等能力。教学重点、难点: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拓宽口语交际层面。教学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关于秋天美景的图片或其他信息。
2、录像带、投影仪等。教学过程:
一、感知秋景,激发秋游欲望
1、谈话导入。
秋天是迷人的,天高云淡,大雁南飞,枫叶似火,硕果累累。在这美丽的季节里,老师相信大家一定捕捉到了不少秋天的信息。下面就把你们所捕捉到的“秋的一角”和同学们共享吧!
2、学生交流。
①到讲台前向大家展示课前收集的关于秋景的图片、照片、采集的各种声音„„
②口头介绍。介绍图片的来历、描绘图片中所展现的美景、说说各种声音传达给人们什么样的信息等等。
3、播放录像。
①谈话。听了你们的介绍,我心里也痒痒的,前些天我也用摄像机捕捉到了一串秋的足迹。
②播放一组录像,录像中拍摄的是秋天的果园、农场、郊外的美景,配上舒缓的背景音乐。
③引导赞美。经过刚才的一段交流,你们有什么想法吗?学生自由赞美秋天,引出“秋游”。(板书)
二、创设情境,提供交际机会
1、谈话。大家都想去秋游,但秋游必须得到学校大队部的批准。如果让你代表班级向大队部提出口头申请,你准备怎么说呢?
2、小组讨论,形成基本观点。
3、角色扮演。由一名同学扮演大队辅导员,另一名同学当班级代表进行口头申请。尽可能多请几组。
三、激发兴趣,分组设计方案
1、激趣。为了让同学们更真切地感受秋的气息,经学校大队部批准,年级组准备组织大家出去秋游,并在全年级征集优秀活动方案。
2、在组织秋游之前,我们需要对哪些问题进行周密的考虑? 师生自由讨论。将师生意见加以概括:
a选好最佳时机;b确定秋游路线;c组织丰富的活动;d需备哪些物品;e希望有何收获。
3围绕上述问题,将全班分成6个秋游小组,分组讨论,设计出各自的秋游方案。
要求:(1)小组内充分讨论,集中组内所有人的意见,选出最佳方案。(2)各组设计的方案要具有创造性。(3)各组可将方案列成简单的提纲。
四、集中评比,确定最佳方案
1从每小组各选出一人和老师一起组成评审组。
2各组推荐代表到讲台前陈述各自的方案,组员也可自由作补充发言。3评审组及其他组对每组的方案提出质疑,要求其答辩,双方展开讨论。4评审组给各组的方案打分,选出最佳方案,全班再共同完善。
习作:我去过的地方
要求:可以写自己常去的地方,可以写你去过的最远的地方、最美的地方,也可以写你最想去的地方。
一、导入
你却过什么地方?
二、阅读《我去过的地方》
1、自己读。
2、说说自己的感受。
3、学习怎么介绍一个地方。
鼓励学生从例文中发现,得到启示。写清时间、地点、人物、重点写该地方的特点。
三、说说自己最想给大家介绍什么地方,为什么,那里有什么特色? 学生说
四、学生打草稿
第二课时
一、教师选择典型的习作进行讲评。
二、学生读一读自己的习作,根据老师的提示进行修改。
三、誊写作文。
教学反思:
第三篇: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三单元教案
9、电脑棋手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能对电脑产生兴趣,体会使用电脑的乐趣。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电脑棋手是怎样下棋的。
3、掌握默读的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二、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揭示课文题目
同学们一定很喜欢儿电脑吧,那你们和电脑下过棋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怎样和电脑下棋,同学们一定会感兴趣的。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课文。
边读边标出自然段,画出生字、新词。
2、学习会写的字。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分析字形,理解字义。
(2)小组内交流记忆字形的方法。
(3)出示生字卡片,集体认读。
(4)理解词语的意思。
望尘莫及、规则、风度等词。
(5)扩展词语。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6)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技”、“矛”、“规”、“虚”。
学生练习书写。
3、学习会认的字
4、认读多音字。
应、着、重
5、积累词语。
从课文中找出你喜欢的词语,抄在本子上。
三、默读课文,了解内容
1、默读课文。
2、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作业
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1、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的主要内容。
2、默读全文。
1、自读课文。
1)读课文,画出喜欢的语句,并在旁边进行批注。2)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2、小组交流。
1)读自己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2)不理解的语句在小组进行讨论。
3、全班交流,师指导。
三、朗读全文,交流体会
1、朗读全文。
2、组织讨论。
(1)“我”与电脑下棋为什么能反败为胜?
(2)从“我”反败为胜中,你体会出了什么?
四、课外廷伸
1、交流用电脑的乐趣。
2、提出在使用电脑中的疑问,师生共同讨论。
五、板书设计 电脑棋手
进行对话
按下键钮
照棋谱走——> 败下阵来
走出“怪棋”——> 反败为胜
六、课后反思:
10、走马灯的奥秘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学习茅以升从小遇事认真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和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勇于探索科学道理的精神。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字。
二、教学重点:
学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1.秘、悬,蜡,的字形掌握。
2.品味,研读描写茅以生善于观察,思考,和探索的词语。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谈话引入:
近代两用大桥——钱塘江大桥,50年代,参加武汉长江大桥的设计并任技术顾问委员会主任,后又主持修撰了《中国古桥技术史》。主要著述有《钱塘江桥》《武汉长江大桥》《茅以升科普创作选集》等。他的名字就是茅以升。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茅以升的故事。
二、学习生字:
1.打开书,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合作认字: 2.检查认字情况:
抽读,提示易错字。
秘:左边禾木旁,不是木字旁。
蜡:左边虫子旁,不是火字旁。
转:多音字,表示方向变化读三声;表示环绕读四声。
悬:上边是县,不要写成三横。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奥:上边不封口。
3.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纠正字音。5.指导书写:悬
;上窄下宽,横间距离要均匀。撇折在中线上。
6.练习写生字,同桌互相检查并修改。
三、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题,质疑(什么是走马灯?奥秘什么意思?走马灯有什么奥秘?)2.默读课文:通过读课文你感到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
2.结合同学提出的问题收集有关资料。(走马灯的图片;茅以升像;茅以升介绍等。)
五、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资料交流:
1.上节课请大家收集了有关的资料。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一下。2.小组交流资料(图片、文字、影象等。)
3.结合学生资料出示走马灯图片课件或实物,略读第一自然段。
4.导入:就是这样一个别人看起来很平常的走马灯对茅以升却产生了不平常的影响。通过他的表现我们认识了一个怎样的茅以升呢?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二、读课文,再次整体感受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人? 1.指名课文,思考。
2.板书: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
3.导读: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默读,分别用不同标记画出相关语句。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感情朗读:
1.你感受最深的是茅以升是怎样的孩子?
2.根据你最想交流的内容自愿组合小组进行讨论.(老师安排不同地点.)] 3.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全班学生共同讨论、朗读。1)感悟描写茅以升善于观察的语句:
走马灯像磁石一样,把茅以升吸引住了.他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走马灯。
“像磁石”什么感觉?想象此时茅以升心里、眼里只有什么?
“仰”“目不转睛”“盯”什么样?表演体会。
朗读感悟、评议。
他看到了什么?指名读,思考:他看得如此细致,说明他观察得怎样? 2)感悟感悟描写茅以升勤于动脑的语句:
茅以升提出了哪些问题?
小纸人、小纸马怎么会转?
怎么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呢?
那么怎样才能让小纸人、小纸马跑得快一些呢?
3)感悟描写茅以升勇于探索的语句:
随学生汇报让学生板书茅以升勇于提问、勇于实践的词语:
问、取、吹、又提问、又拿、点燃。
才感受到茅以升是一个怎样的人?(指板书)
四、总结:
他长大后才能成为一个著名的桥梁专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布置作业: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板书设计
走马灯的奥秘
善于观察仰、目不转睛、盯
勤于思考问、又提问、播进科学的种子
勇于探索。取、吹、又拿、点燃
六、课后反思:
11、孩子考科学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必须掌握的词语有:兄弟、捉虫、蜜糖、著名、长角须、粘成、标本、鬼脸、盖子、忍不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二、教学重难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
2、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2、理解达尔文为什么称兄弟俩为“小叫虫”以及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三、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学预习,感知本课学习任务。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1、“孩子”指谁?“科学家”是谁?孩子为什么考科学家。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
2、分组读第5、6自然段。
3、自由读第7自然段。
a、画出叙述兄弟俩制作“虫子标本”过程的内容,并说一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结合理解“怪模怪样”的意思,“虫子标本”则通过挂图让学生直观感知。)b、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兄弟俩不盲目相信别人。
4、重点指导学习第8~16自然段。
a、自由读第8~16自然段,了解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b、反复朗读:分角色读、示范读、表演读,让学生自己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c、理解两个“叫虫”的不同意思。
d、说说达尔文称兄弟俩为两只有趣的“叫虫”说明了什么?
5、齐读第17自然段。
俩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五、开故事会。
六、认识生字及词语。
七、指导书写。
八、作业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1、读课文3遍;
2、写下自己读文后的感想
九、课后反思: 空气在哪里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空气的特点和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2.分角色朗读课文。3.会认五个生字。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四、教学时间: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道了达尔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略读课文。
二、读课题,质疑: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三、自由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读准字音。2.同桌互相检查。
3.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题目中的问题是谁提出来的? 4.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
小猴在哪里找空气?找到了吗?它知道了什么? 5.自学感悟。
四、交流汇报:
1.小组交流。2. 空气所在肺里
作用供氧气
3.总结:空气究竟在哪里?
五、分角色朗读课文。
1.自愿结合,人数、形式自选。2.练习朗读。3.汇报、评议。
六、布置作业:从下列作业中任选一项。
1.调查、了解空气在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 2.续写课文。
3.设计关于空气的手抄报。
七、课后反思: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百花园三
一.教学要求: 通过词句练习,了解同音字的不同,继续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收集同音字,进行区分;初步了解重叠词的特点,积累词语;通过对一般陈述句和“把”字句的朗读感悟和转换练习,培养学生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表达能力;朗读、理解并背诵关于名人关于读书的名言,懂得读书的重要;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独立阅读《第一个望远镜》,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激发学生观察、思考的兴趣;通过练习请假和学习写请假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时间:三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内容: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一.谈话引入,区分同音字:
1.在汉字中有很多有趣的字,板书:
须需
2.问:谁知道这两个字念什么?板书音节。
3.那么这两个字有什么不同呢?你能分别组一个词吗? 4.体会一下两个字有什么不同?查查字典。5.你还知道哪些这样的字?说一说。6.板书学生说的字。
7.引导积累:课下我们可以多积累些这样的字。召开一次同音字大聚会。二.照样子写词语:
1.谈话导入:其实汉字中不仅有很多有趣的字,还有很多有趣的词语,看,11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这些词::灰灰蒙蒙。引导学生思考:这个词有什么特点?(前面是表示颜色的,后面两个相同的字表示灰的样子。)2.像这样的词你还知道哪些?
3.填空体会,总结:这样的词语叫做ABB式的重叠词。它可以把颜色表示的更形象、具体。我们在写句子时可以学习用这样的词语。三.照例子改写句子:
1.引入:刚才我们学习了同音字和重叠词,下面我们看两个句子: 2.出示:
走马灯吸引住了茅以升。茅以升被走马灯吸引住了。3.指名读:
思考:两句话意思一样吗?“被”前后内容什么关系? 4.拓展练习:你能仿照例句说话吗? 出示:我们打开了电脑。指名让学生改写: 5.自由练习说句子。6.语言实践: 学生练习纸:
(1)妈妈搬来了花盆。(2)小明踩脏了语文书。(3)小猫捉到了老鼠。2.小组交流、纠正。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积少成多:
1.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一定都喜欢读书吧?谁能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读 12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书?
2.课件出示名人名言:
3.自由读,思考:这些语句都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4.小组讨论:每句话什么意思? 5.背一背,同桌互相检查。二.阅读平台:
1.自由读短文《第一个望远镜》,圈出不认识的字。
2.用自己认为合适的方法认识生字(问同学、查字典、拼音节)。3.小组合作朗读,检查字音掌握情况(分自然段、分部分等方式)。4.指名分段读,思考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5.学生质疑,教师板书问题,同时出示文后思考题:
一次偶然的发现后,利普西是怎样做的?他这样做取得了什么成就? 6.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7.小组讨论,小组汇报,互相补充、纠正。三.能说会道:
1.谈话引入: 2.读懂题目要求:
3.明确口语交际练习的内容和方式:
几种请假方式?分别需要哪些角色进行表演?表演时分别会说什么?
4.分别以两种方式进行表演,师生评议。
5.同时以评价和追问及点拨的方式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礼貌、简练、明确、清楚等。)
6.板书响应的词语。
7、课后反思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三课时
月 日 星期 第 节
一.谈话激趣:
上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请假的口语交际练习.如果我们不能用说的方式请假该怎么办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写请假条。二.课件出示请假条:
1.仔细观察请假条,看看你都知道了什么? 2.归纳学生所说。题目:在中间。
称呼(假条给谁写的):左上角。正文:开头空两个格。
落款:右下角。(与请假人的关系、姓名,之间空格)写假条的日期:落款下面。3.探究正文写法:
(1)引导学生默读思考:你发现写请假条要注意什么?(2)小组讨论。
(3)以小组方式汇报,师生补充,总结: A语言简练、意思清楚。B内容:请假原因、请假时间。C文明礼貌(您、请。)4.练习写一张请假条。5.小组交流,修改。
三、课后反思: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月 日 星期 第 节
姓名
成绩
一、看拼音写词语(共16分)
Wéi guī
fēng dù
ào mì là zhú
()()()()yòu xiǎo zhù míng xiōng dì qí yì()()()()Wàng chén mò jí mù bù zhuǎn jīng()()
二、多音字,组词(共10分)
zhòng()yīng()mó()cān()zhuǎn()重{
应{
模{ 参{ 转{ chóng()
yìng()mú()shen()zhuàn()
三、比一比再组词(共10分)
技()
按()
装()
粘()度()枝()
安()
袋()
钻()渡()棋()规()虎()扎()幼()期()现()虚()礼()幻()
四、把下列的成语补充完整,并用其中两个成语来造句(共10分)()穷()尽 自()之()小心()()()()大悟
造句1: 造句2:
五、对号入座(8分)
须
需
1、我们必()即刻起程,否则赶不上火车。
2、妈妈正准备全家外出旅游的必()品。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高兴 愉快 快活
3、看到这风景如画的田野,我们的心情非常()。
4、小妹妹穿着花衣服跳来跳去,像一只()的小鸟。
5、小丽被评为“学习标兵”,同学们都为他()。
深: A(颜色)浓 B时间久或日子长 C(感情)厚,(关系)密切
6、他们之间的感情很深。()
7、夜深篱落一灯明。()
8、这件衣服是深红色的。()
六、按要求写词语(10分)
1、灰蒙蒙(填表示颜色的ABB式词语)
()的脸蛋
()的稻谷
()的米饭()的草地
2、五颜六色(写含有数字的词语)
3、写近义词:敏捷 ——
惊讶 ——
仰视 ——
七、改下列句子为“把”字句(4分)
1、一阵大风吹开了我家的大门。
2、达尔文识破了兄弟俩的诡计。
3、我打败了电脑棋手。
4、小猴子用一把锥子刺破了皮球。
八、名言名句,补充句子。(4分)
(1)读书百遍。(2)读一本好书。(3)读书破万卷。
(4)
,将来徒懊悔。
九、排列下列句子的顺序(6分)()天亮了!东方天际露出鱼肚白的颜色。
()接着,它又由淡红慢慢地变成深红,再由深红变成金黄的颜色。()渐渐地,鱼肚白变成淡红色,好像人们喝了一点酒,脸上呈现出的红晕一样。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
()这时候,周围的白云,仿佛涂上了绚丽的色彩。()啊!多么艳丽的朝霞!
()我真希望自己是一个画家,把清晨这一美丽的景色描绘出来。
十、阅读短文,回答问题。(12分)
聪明的徐文长
徐文长是明朝时的大文学家,他上学的时候常常受到老师的赞誉。
一次,老师拿出两只盛着水的木桶,让学生拿着走过一座贴水的小竹桥,还不准把鞋弄湿,看谁能想出办法。一个学生挑起木桶上了桥,因为桶里的水很沉,竹桥被压低了,河水漫过小桥,这个学生的鞋全湿了。其他同学一看都不敢再试了。徐文长想了个办法,他把两只桶放在河里,用绳子牵着桶,自己从桥上走过去,水桶浮在水面上,一点儿也不加重桥的压力,他的鞋一点水也没沾。
1、文中有许多“三点水”偏旁的字,找一找写下来。(2分)
2、根据课文填空(6分)
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一个学生
,结果。
而徐文长
,结果。
4、你知道为什么桶放在水里,牵着桶走就不会把鞋弄湿吗?您觉得徐文长是怎么样的孩子?
回答(1)(2分)回答(2)(2分)
十一、请给自己写一份请假条。格式(5分),内容(5分)共(10分)
第四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教学目标:
1、认识二十二生字,会写三十二个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古诗,能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名人的童年生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3、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5、引导学生多看一些名人的课外书籍,享受读书的快乐。教学重点:
1、认识二十二生字,会写三十二个字。
2、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并会背诵古诗。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预习的习惯和认真书写的习惯。教学难点:
1、能通过朗读感悟课文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名人的童年生活,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受到启发。
2、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识字的习惯,提醒学生在识字、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词汇。
3、引导学生多看一些名人的课外书籍,享受读书的快乐。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材是围绕“名人故事”来编排的。
《数星星的孩子》、《徐悲鸿画马》、《爱问的霍金》三篇课文,没有写名人惊天动地的传奇故事,知识讲述了他们童年生活的一些小事。从这些小故事当中,古代名人张衡、近代名人徐悲鸿、现代名人霍金童年时期就勤于观察、善于思考、乐于提问的品质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古诗诵读《村晚》是描写田园生活的一首小诗,充满农村情趣。
课时安排:
《数星星的孩子》 二课时
《徐悲鸿画马》 二课时 《爱问的霍金》 二课时
《村晚》 一课时
语文乐园三 三课时
第五篇: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2012年03月31日 星期六
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帮助
|
留言交流
|
登录
首 页 阅览室 馆友 我的图书馆
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冷吹风~~ 收藏于 2010-11-21 阅读数:380
被转藏:37
公众公开
转藏到我的图书馆 推荐给朋友
举报如果您在该网页中发现有色情、暴力、反动等不良内容,请联系我们:
第三单元: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两位数的乘法。
二、单元教学目标: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1、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感知两位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知数学就在生活中。
2、能独立思考、探索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体验算法多样化,并能交流计算(含估算)过程。
3、能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重难点、关键:
重点: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难点:
1、能结合具体情境,正确进行估算,为计算结果指出某个取值范围。
2、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和算法。
关键:
1、充分利用和发挥教材主题图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
2、充分利用已学知识的迁移作用,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基本的计算能力。
第一课时 找规律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
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
教具准备
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口算练习。
5×3=
3×4=
14×4=
15×2=
10×3=
50×8=
40×2=
50×4=
2、说一说。
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
二、揭示课题
1、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
2、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
3、揭示新课题。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
演讲稿 工作总结 调研报告 讲话稿 事迹材料 心得体会 策划方案
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
板书课题:乘法
精心收集
精心编辑 精致阅读 如需请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