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平均分》教学案例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平均分》教学案例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12~14页的内容。【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成熟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情与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充分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并初步建立公正,公平,团结,合作的人生观。【教学重、难点】
了解平均分的概念,具体操作平均分。【教具学具】 课件、每人准备12个圆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平均分”
师:同学们,春天到了,你们感受到“春姑娘”的气息吗?你感受到什么呢?瞧,今天,希望小学的师生们要去郊外春游,他们在忙着准备食物。出示课件:水果,饮料,面包,糖果
师:这么多的东西怎样分给每个小组?同桌讨论,还可以用小圆片分分看。
学情预设:可能会有这样几种分法:
(1)我们组分的是橘子。有15个橘子,分给5组,每组分了3个;
(2)我们组分的是矿泉水。有10瓶,分给5组,每组分了2瓶;
(3)我们组分的是面包。有10个面包,分给5组,每组分了2个;
(4)我们组分的是糖果。有30颗糖,分给5组,每组分了6颗。
师:这样的分法,你们同意吗?为什么?每个小组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请多名学生复述。
设计意图:有趣的情景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放手让学生在小组中合理分配,在实践中感受,在感受中理解,并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二、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1.分小队旗。
(1)师:食物都分配好了,准备出发啦,不过,老师先要把手上的12面小队旗分给小组长,可以平均分给几个组,每组几面旗?
(2)出示填空题。
①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2个小组,每组()面。
②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3个小组,每组()面。
③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4个小组,每组()面。
④把12面小旗平均分给6个小组,每组()面。
(3)分一分。
师: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用小圆片代替小旗,选择你们喜欢的方法分一分。
(4)学生动手。
有的小组是一个一个地分,有的是两个两个地分等等,还有的是利用乘法口诀,一下就分好了。教师都要给予表扬和肯定。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合作参与的机会,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含义。在此环节中,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使学生体会到尽管分法不同,但只要每份分的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看书质疑。
3、巩固练习(出示课件)。
三、联系生活,运用“平均分”
1.找一找生活中平均分的例子。
<1>我们班有40个同学参加跑步比赛,平均分成5个队,每队8人。
<2>我们教室有28张桌子,平均排成4排,每排7张桌子。2.我当设计师、师:班里需选16个同学参加广播操比赛。请大家利用这节课学到的知识设计一下队形。先想一想怎么排,然后把队形用学具摆出来或在纸上画出来。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探讨。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平均分”就在我们的身边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总结
1、这节课有什么收获?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在我们生活中你遇到过平均分东西的事情吗?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教学反思: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要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练习,从基础题——感受“平均分”,到提高题——辨析“平均分”,最后回归生活——升华“平均分”。
第二篇: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平均分》教学案例
《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教学案例
张洪学校 张时婷
小学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让课堂数学教学“活”起来。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要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选取学生成熟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情与教材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的教学内容,它是认识除法的基础。在生活中,学生有“平均分”的感性认识,那怎么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中,形成新的体验,新的感悟,使他们真切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并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在分东西的实践活动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具体情境与实践活动中明确“平均分”的含义,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
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感知“平均分 ”的概念,掌握“平均分”物品几种的不同方法。教学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方法:
实践探索法和演绎概括法等教学法,在加强直观教学的同时,注意从具体到抽象层层升华,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教学准备:课件、投影、卡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1、情境引入,感悟“平均分”的特点。
师:二(1)班准备明天参观科技园,看,他们正在忙什么呢?课件出示教材中的主题图让学生观察。
引导学生把看到的说给小组同学听。各小组汇报。
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同学们正在为明天的出行做准备。看,他们正在分食物呢!
这么多分法中,哪种最特别?(分糖果的最特别,每份都一样,每份都是4颗。)
2、教学例1,引入“平均分”。
(1)动手实践,初步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师:每组选一个代表,把你们组的糖果数量以及是怎么分的汇报给大家。(投影)
小组1:我们组有6颗糖果,我给他俩都是1颗,我4颗。小组2: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个人都有2颗。小组3:我们组有6颗糖果,分给3个同学,每份各是1颗,2颗、3颗。
„„(2)教师追问:这么多种分法中,哪种最公平、公正? ①小组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怎样分每份才能分得同样多。糖果分成3份,每份有2颗。小组推选代表到台前展示分配方案。
②观察:从糖果分成3份,每份右2颗,你们又发现了什么?(每份的数量同样多。)
出示小精灵的话,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
3、巩固“平均分”的含义。
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8页“做一做”第1、2题。学生自主完成,集体订正。
二、互动新授,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1、教学例2,课件出示教材的情境图。
师:要把18个桔子平均分成6份,你知道可以怎样分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拿出准备好的学具(卡片),用学具代替桔子,同桌合作分一分。
2、动手操作,展示平均分的分法。(投影)
学生分,教师参与学生之中,最后汇报并展示不同的分法。学生汇报,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可能出现的方法有: 分法1:一个一个地平均分在6个盘子里,每盘分3个。分法2:先拿2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2个盘子里,再拿2个放在第3个盘子里„„还剩6个,每个盘子里再放一个。
分法3:还可以每次拿3个放在一个盘子里,再拿3个放在另一个盘子里,依次类推。
第三种分法分得很快,能说说你们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可能会说是根据三六十八,就知道每个盘子里应放3个;也可能是想到乘法算式3×6=18,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或者用除法,18除以6等于3,一个盘子里就是3个„„
让学生各抒己见,只要合理,均应给予肯定。
3、再次操作,强化平均分。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你还会分吗?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投影)
师:如果把这18个桔子,平均分成2份,每份又是几个呢?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展示分法时要让学生说一说分法,引导其他学生进行评价。(投影)
三、巩固拓展,解决生活问题。
1、联系实际,练习体验。
(1)出示题目: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2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先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法,然后借助学具摆一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代表的汇报进行展示。(投影)
(2)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几盒?” 让学生说一说,题目中有哪些变化(“2份”改成“5份”),学生独立完成,鼓励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把题目改成“把10盒酸奶平均分成10份,每份是几盒?” 学生在组内自由分。
教师小结:把10盒酸奶平均分,虽然分的份数不一样,但都是把每份分得同样多,所以都是平均分。
2、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1题。
提问:把8根火腿肠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强调平均分),下面有三种分法,哪种分法对?
学生判断,交流反馈:分法1不是平均分,分法2是对的,分法3是平均分,但不是平均分成4份,所以是错的。(2)完成教材“练习二”的第2题。
提问:一共有几个贴纸?平均贴在3条线上,是指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每条线上应贴几个?
尝试解决,并画一画。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小结:
在我们生活中很多现象都是平均分。希望大家能注意观察,把你发现的平均分现象汇报给同学、老师和你的父母、朋友。
教学分析:
《平均分》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第二单元第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平均分在本单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习除法的基础。
本节课,我充分运用多媒体,创造图文并茂、声色俱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可以使静态、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吸引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课本上的内容平面、静态,学生很容易就感觉枯燥,进而慢慢失去学习兴趣,尤其是在低年级学生中。而通过运用多媒体的声音、动画等效果能够展现或模拟现实,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产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运用多媒体还可以演示平面的、静态的知识内容,使之成为立体的、动态的知识内容,直观、生动地展示知识内容及其演化、推导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
平均分是学习除法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多媒体,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丰富、具体,加深学生的理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还有利于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空间想象力和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设计了各种生活情境,先通过观察初步感受“每份同样多”,引出“平均分”,再放手让学生动手分一分,从而建立“平均分”的概念,为今后学习除法打好基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合作得非常好,特别是分一分时,学生们都要自己的分法,体现了分法多样化,但最后还是觉得用乘法口诀最快最方便,这一思维的提升,锻炼了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在巩固练习的环节中,我精心设计练习,从基础题——感受“平均分”,到提高题——辨析“平均分”,最后回归生活——升华“平均分”。
第三篇: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平均分》教学案例
《平均分》教学案例》摘要: 在这一环节中,学生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想法,也能简单地表述其中的规律。学生发言非常勇跃,一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也跃跃欲试,这时我及时给予表扬,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教课书12~14页例1.例2,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科书第12页准备春游食品情况放大图或课件;案例1内容,让学生准备实物卡片,准备10张正方形卡片、15个O卡片、2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准备
1、出示准备春游食品的情境图。以小精灵聪聪的身份说二(1)班明天要去春游。小朋友正忙着准备春游食品呢!我们来看一看,他们都准备了哪些食品。
2、让学生观察画面,并请同学说一说了解到的情况。
二、新课
1、例1,引入“平均分”。
谈话:我们来帮助二(1)班小朋友准备春游食品好吗?!请各组二(1)班的5位小朋友分配春游食品。
(1)讨论分配方案。突出每件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2)动手分一分。
分好后,请各组推代表展示分配结果。
(3)让学生观察各组为二(1)班小朋友准备的春游食品,发现:每份中的各种食品同样多。
说明:每份分得同样都多,叫平均分。
2、巩固“平均分”。
(1)出示教课书第13页“做一做”。
请学生看题,并说一说题意。
特别请学生说一说“平均分成5份,是什么意思。”(2)让学生用10张正方形卡片代替面包,分一分。
分好后,同桌检查一下:是不是分成了5份,每份是不是同样多。然后,按分的结果填空。
3、尝试平均分物品。
(1)按教课书第14页例2提出: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2)请各组用实物图卡片(或O卡片)分一分。(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么分得,分得结果。
(4)教师归纳平均分的方法: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分得同样多。
4、独立进行平均分。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矿泉水,独立完成吧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的任务。(2)交流。请学生说一说,怎样分的。
三、练习
1、练习三的第1题。
(1)让学生用小棒代替花,动手往3个花瓶里插花。
说明:想怎么插花就怎么插。最少设计两种插花的方案。
(2)交流。请学生展示自己最得意的插花方案,并说出自己的想法。(3)评价。让学生相互评价,欣赏自己的作品。然后,请学生选出每瓶插同样多枝花的插花方案。
强调:这几种插花方案,都是把花平均插进3个花瓶里。2.练习三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3.练习三的第3题。
(1)让学生根据题意准备学具卡片。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了几个“梨”,为什么。
(2)让学生独立完成把梨平均放进4个盘里的任务。(3)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分的过程。
四、总结
1.请学生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分,还学会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要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可以每次每份放一个,也可以每次每份放两个······最后,每份分得同样多。
教学设计人:刘安平
性别:男
年龄:51岁
职务:教师 职称:小教高级
工作单位:湖北省天门市佛子山镇张场小学 邮政编码:431700
电话:***
第四篇:二年级平均分教学案例
《认识平均分》
—疑难概念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平均分”,初步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2.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过程,掌握按每几个一份的要求平均分物体的方法,在操作交流中进一步感悟平均分的本质特征。
3.感受“平均分”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应用意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中感知
谈话:小朋友们,你们肯定吃过桃吧?花果山的小猴们最喜欢吃桃,你看,美猴王从无锡带回6个桃,小猴子们蜂拥而上,想去吃那诱人的桃。美猴王说:“且慢!要想吃桃,先要学会分桃。孩子们,你们说说,要把这6个桃分成几堆,可以怎样分?”听了美猴王的话,小猴们急得抓耳挠腮,想不出办法了。小朋友们,我们来帮帮小猴的忙,好吗?请大家拿出6个圆片,代表6个桃,自己动手来分一分。分好以后,把你的分法和同桌说一说。学生分圆片,教师巡视,注意引导学生不要把思维局限在分成两份的分法上。交流:你是怎样分的?(把有代表性的分法利用磁性黑板展示出来,有目的地展示3个不是平均分、3个是平均分的方法。)。
比较:小朋友们,大家的分法真多。仔细观察一下,你觉得哪些分法你比较喜欢?为什么呢?(根据学生的见解将展示的分法分成两类)
评价:是呀,我们都比较喜欢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这样,每个小猴子拿到的桃一样多,肯定会感到非常公平,非常高兴。
指出:在数学上,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做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说明:分6个桃有多种分法,在对多种分法的观察比较的过程中学生筛选出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让学生明白平均分是众多分法中的一种,在教师的介绍中初步感知平均分的含义:每一份同样多的,就是平均分。】
二、操作中领悟
谈话:看到大家帮小猴子分好了6个桃,美猴王微微一笑,拔下一根毫毛,轻轻一吹,又变出了2个桃。小朋友们,现在一共有几个桃?(板书:8个桃)美猴王说:“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大家明白了分东西时应该平均分,要让每只小猴分得同样多。现在要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怎样分呢?”
想一想:小朋友们,把8个桃平均分,你准备怎么分呢?你能根据这句话先自己想一想平均分的方法吗?(板书:8个桃,每只小猴()个,可以分给()只小猴。)摆一摆:小朋友们,拿出8个圆片代表8个桃,把你们平均分的方法用圆片摆出来。
说一说:学生说摆法,教师形成板书: 8个桃,每只小猴(4)个,可以分给(2)只小猴。8个桃,每只小猴(2)个,可以分给(4)只小猴。8个桃,每只小猴(1)个,可以分给(8)只小猴。提问:为什么这3种分法都是平均分呢?
再问:这8个桃,每只小猴分2个,可以分给几只猴子呢?每只小猴分4个、分1个呢?
【说明:把8个桃平均分,可以每4个一份,也可以每2个一份,还可以每1个一份,学生在操作交流中体会到平均分可以有不同的分的过程和结果,在“不同”中体会“相同”之处,从而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同时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的能力。】
三、应用中深化
1.教学“试一试”。
学生拿出小棒一起动手分,每次分好后指名口答每份几根小棒,分成了几份。
小结:把12根小棒按照每几根一份的方法进行平均分,这与刚才平均分桃的方法是一样的。这样分,都使每一份分得同样多。【说明:试一试的小结非常及时和必要,通过对分桃和分小棒的过程进行类比同化,使学生清晰建立平均分概念的表象。】 2.辨一辨(“想想做做”第1题)。
谈话:看到大家明白了平均分,美猴王拿出了几张图片,请小朋友们说一说哪些分法是平均分?
提问:要使笑脸平均分成两份,你有什么好办法呢? 学生独立完成,并交流
【说明:辨一辨,使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认识进一步深化。对笑脸从没有平均分到平均分的过程,既让学生明白平均分就要使每份同样多,又渗透了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圈一圈(“想想做做”第2题)。
谈话:圆圈图每2个一份,就是每2个一圈;饼干图每5个一份,就是每5个一圈。
学生明确图意后独立在书上圈一圈,然后组织交流。4.折一折。
出示一张长方形纸,提问: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如果要把这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4份,可以怎么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交流不同的折法。
小结:不管怎么折,都要将这张纸平均分成4份,每份的大小应该一样。
【说明:从一些数量平均分拓展到把一个图形平均分,使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认识更加完整。】 5.想一想(“想想做做”第3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说一说题意。学生先独立思考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指出:可以用小棒摆,可以在图上圈一圈,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再圈一圈……
提问:如果不摆学具、不画图,你能想出这14个气球,每人分得2个可以分给几人吗?
【说明:气球图的处理,在于一个活字。先独立思考,为学生选择多种解题策略创设时空,然后在多种平均分的方法交流中,借助动作思维解决平均分的问题,最后的提问引领学生的思维逐渐脱离直观动作,向抽象思维过渡,为认识除法的教学埋下伏笔。】 6.说一说。
(1)找一找在教室里有没有平均分的现象。(2)说说平时生活中平均分的现象。
【说明:前面平均分的话题都是由老师提供,现在让学生用平均分的概念去寻找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关注学生的数学现实。学生学以致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数学情感】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新收获呢?和同桌交流
【
总之,本节课为了突破“平均分”这一概念,能让学生在理解中掌握“平均分”。教学中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感受6个桃子的多种不同分法,进而提炼出分得同样多的这种分法——平均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对8个桃子进行平均分,并交流讨论,不仅加深对平均分的理解,而且让学生体会到分法的多样性。在练习设计中,层层递进,由直观到抽象,由借助操作完成到脱离直观动作,让学生能够独立思考解决。使学生对“平均分”掌握;而且使学生对“平均分”概念认识更加具体完整。
最后,拓展生活中的平均分现象、关注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善于观察的能力。】
第五篇: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小学二年级数学《平均分》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一节课是是建立在二年级上册所学的内容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因此,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均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除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则是平均分的分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曾经听过为这样一句话:“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味浓;课结束,趣末尽”,说明在一节课中 “趣”字应该贯穿始终,而起始阶段的“趣”味显现就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趣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教学例2。
让学生自动动手分东西,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反馈于教师,让教师了解本堂课、本班学生存在的缺陷,以使做到堂堂清。
1、判断题(叫学生判断这样是不是平均分)检验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弄清楚是怎样圈的,然后填一填。
让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再说一说:一共有几个,按每几个一份来分的,分成了几份。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学会了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关平均分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