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子影像学教学大纲(精)
分子影像学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分子影像学 【课程类型】专业课 【授课对象】医学影像学专业 【课程代码】71102117 【学时学分】理论24学时,实验4学时,1.5学分
一、课程简介
分子影像学是现代医学影像学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代表了未来医学影像学的发展方向。如果上个世纪医学影像学发展的主要动力来自物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话,本世纪的主要影响因素将来自基因组学和生物化学,因此分子影像学是现代医学、生命科学与现代高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将成为影像学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重要阶段。分子影像学概念最早是在1999年由Weissleder首先提出的,经过不断研究与完善,当今对分子影像学的定义如下,是在活体状态下,在细胞和分子水平应用影像学方法对生物过程进行定性与定量研究的一门学科,与传统的医学影像学相比,它着眼于生物过程的基础变化,揭示疾病细胞、亚细胞或基因分子水平上的改变,而不是这些基因分子改变所导致的最终结果。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和关注这门最新学科发展与动态,并获得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通过本门学科的教学,要求学生能达到:熟悉分子影像学的概念与成像基本原理及成像的条件;了解光学分子成像的基本知识;掌握磁共振与核医学分子成像的基本原理、基本条件与临床应用;了解超声分子成像的基本原理与应用;熟悉分子成像在肿瘤研究、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以及基因治疗方面的应用等。本学科为医学影像学重要的进展课程,暂列为必修的考查课程。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作指导,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分子生物学与影像学的结合,强化先进技术服务于临床以及科学发展的观点。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严肃的科学态度、严格的科学作风和严密的科学方法。
本学科要求达到的基本技能:(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够掌握汲取现代影像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在听讲时扼要记笔记,有效使用教学大纲、教科书和实习指导,并能上网查阅有关资料。(2)要求熟悉MRI、PET-CT与超声等现代新的影像成像设备能熟练使用和维护光学显微镜。(3)要求熟悉本课程中部分常用英文专业名词。
选用教材:申宝忠主编 《分子影像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1版
主要参考资料:王世真主编 分子核医学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第2版
二、教学内容与要求
第一章 分子影像学概述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分子影像学的概念和范畴。
2.掌握分子影像学的成像原理与成像条件。3.熟悉分子成像的常见类型。
4.了解分子影像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
(二)教学内容
1.分子影像学的概念与范畴。2.分子影像学的产生与发展。3.分子影像学的成像原理。4.分子成像的基本条件。5.分子成像的常见类型。
(三)思考题:
1.何谓分子影像学?与常规影像学的内涵有何不同? 2.分子影像学成像的原理有哪几种方法? 3,分子成像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第二章 分子影像学相关基础知识
(自学)
第三章 光学分子成像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光学分子成像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2.了解生物发光成像的基本原理与过程。3.了解近红外线荧光成像的基本原理与应用。
(二)教学内容
1.光学分子成像的概述与基本原理。2.生物发成像。
3.GFP光学分子成像(自学)。4.近红外线荧光成像。
(三)思考题:
光学分子成像有哪些方法及其临床应用?
第四章 磁共振分子成像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磁共振分子成像的步骤与基本原理。2.掌握磁共振分子成像的应用。
3.熟悉磁共振分子成像的探针与报告基因。4.了解微磁共振成像。
(二)教学内容
1.磁共振成像的基础知识。
2.磁共振分子成像的步骤与基本原理及常用对比剂。3.磁共振分子探针。4.磁共振报告基因成像。5.MR分子成像的应用概况。6.微磁共振超成像。8.功能磁共振成像常用技术。
(三)思考题:
1.磁共振分子成像的步骤与基本原理是什么? 2.何谓磁共振分子探针?
3磁共振报告基因成像有哪些系统? 4.磁共振分子成像有哪些临床应用?
第五章 超声分子成像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超声分子成像的概念与基本原理。2.了解超声分子探针及其作用原理。3.了解超声波与微泡和组织相互作用。4.熟悉超声分子成像的应用概况
(二)教学内容
1.超声分子成像的概念与基本原理。2.超声分子探针及其作用原理。
3.超声波与微泡和组织的的相互作用原理。4.超声分子成像的应用概况与前景展望
(三)思考题:
1.什么是超声分子成像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 2.超声分子探针与微泡的作用原理与临床应用有哪些?
第六章 核医学分子成像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PET的成像基本原理。
2.熟悉PET及PET/CT分子成像的原理。3.熟悉PET及PET/CT分子成像的应用及其优势。
(二)教学内容
1.PET成像的基本原理与PET/CT的优势。2.PET及PET/CT分子成像的基本原理与方法。3.PET及PET/CT分子成像的应用概况。4.PET及PET/CT分子成像的优势。
(三)思考题:
1.PET与PET/CT有何不同?其成像基本原理?
2.PET及PET/CT分子成像的应用与优势有哪些(与MRI分子成像比较)?
第七章 分子成像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一)目的与要求
1.掌握肿瘤的各种受体成像的方法与原理。2.熟悉肿瘤的各种酶成像与代谢成像。3.掌握肿瘤血管生成的成像方法与原理。3.了解肿瘤免疫成像与基因成像。
(二)教学内容
1.肿瘤的受体成像(PET、MR等)。
2.肿瘤的酶成像(光学、磁共振与PET/CT)。3.肿瘤的代谢成像。4.肿瘤的免疫成像。5.肿瘤血管生成的成像。6.肿瘤基因成像。
(三)思考题:
1.肿瘤的受体成像有哪些方法及其原理?
2.肿瘤的酶成像与代谢成像有哪些方法及临床价值? 3.肿瘤血管生成的成像方法有哪些?
第八章 分子成像在神经与心血管系统的应用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分子成像在神经系统的应用范围。2.熟悉分子成像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应用。3.熟悉血栓形成的分子成像。
(二)教学内容
1.分子成像在神经系统的应用。2.分子成像在心脏疾病研究中的应用。3.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成像与应用。4.血栓形成成像。
5.不同分子影像技术应用于心血管系统的优缺点。
(三)思考题:
1.动脉粥样硬化的分子成像方法有哪些及其临床应用。2.血栓形成成像的方法有哪些及其优缺点?
第九章 细胞示踪技术的应用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细胞影像学的标记方法与应用。
2.了解细胞示踪技术在细胞移植与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细胞影像学的标记(MR、核医学与光学方法)。2.细胞示踪技术在细胞移植治疗中的应用。3.细胞示踪技术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三)思考题:
1.细胞影像学的标记方法有哪些?
2.细胞示踪技术在细胞移植治疗中和肿瘤研究中有哪些应用?
第十章 分子成像与基因治疗
(一)目的与要求
1.熟悉基因治疗的基本步骤、方法与导入方式。2.熟悉分子成像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3.了解分子成像在血管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
1.基因治疗:基本步骤、治疗方法、治疗策略与导入方法。2.分子成像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3.分子成像在血管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三)思考题:
1.何谓基因治疗?基因治疗的步骤、方法与导入方法有哪些? 2.分子成像在肿瘤和血管内基因治疗中的应用有哪些?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实验见习临床上常用的分子影像学的成像设备,掌握其结构与原理,熟悉其临床应用原则与注意事项。
(二)实验内容
一、参观演示高档磁共振(MRI)设备原理及其工作过程。
二、参观演示高档PET-CT设备原理及其工作过程。
三、参观演示超声成像仪的原理与工作过程。
四、教学时数分配
(一)理论课学时分配 章节 一
理论课内容
分子影像学的概述及相关知识
学时 4 4 4 4 4 4 24 三、四 光学与磁共振分子成像 五、六 超声与核医学分子成像 七 十 总学时
(二)实验课学时分配 序号 1 2 3 总学时
实验课内容
磁共振(MRI)设备原理及其工作过程 PET-CT设备原理及其工作过程 超声成像仪的原理与工作过程
实验类型 演示性 演示性 演示性 分子成像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细胞示踪技术应用、分子成像与基因治疗 八、九 分子成像在神经与心血管系统中的应用
学时 1 2 1 4 注:实验类型分为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
第二篇:影像学教学大纲修订稿
《医学影像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2临床医学 课程名称:医学影像学
英文名称:Medical Imaging I 课程类型:专业课
总学时:7讲课学时:42
见习学时:30 学
分:5
适用对象: 临床、麻醉、预防、口腔、康复治疗 选修课程:急救医学、断层解剖学
教学基本要求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医学影像学自身飞速发展,修订本门教材以适应新世纪教学的需要是十分必要的。《医学影像学》自1983年至今,已出五版,第1及第2版的书名为《放射诊断学》,第3版更名为《医学影像诊断学》,第4版后改为现在的《医学影像学》。书名的变更,反映出本学科的迅猛发展,已包括了X线、CT、MRI、超声和介入治疗学为一体的诊治并存的新模式。《医学影像学》是临床最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柱;书在各系统或器官的影像诊断学内,都分别介绍检查方法、影像的观察与分析和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图像的观察、分析和综合诊断的思维方法,学生能够优选与综合应用检查方法,能够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为正确运用医学影像诊断学的知识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本次修订力求在有限的学时内,反映新教材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要求,反映思想性、科学性、启发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要求,重在学生能力的培养,以遵循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总论主要介绍各种成像技术的基本原理、成像设备、图像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应用价值与限度,使学生了解各种成像诊断的基础知识。X线诊断学是医学影像学的基础,仍是教学的重点。CT、MRI发展较快并于普及,应适当加大教学的比重。各论重点介绍骨骼与关节系统、肺与纵隔、心脏与大血管、胃肠与肝胆胰脾、中枢神经系统和介入放射学等几个系统。应用不同成像技术的正常与基本病变的影像学表现,启发性的讲授几个代表性的常见疾病的影像诊断。对每一疾病应先简述临床病理,再介绍不同成像技术,主要是以X线为基础,适当讲授CT、MRI的影像学表现;进行以系统为中心的病种教学,使学生对一个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一个全面、完整的认识。肝胆胰脾、中枢神经系统重点介绍CT、MRI等影像学表现,符合新教材要求,体现临床实用价值。介入放射学是三大治疗体系之一,介入放射学有自身的特点,主要介绍基本原理及临床应用,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介入放射学的内涵以及在疾病治疗中的价值与限度,而不是掌握其技术。
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应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采用直观形象教学,使学生建立正确的影像学思维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直观形象化的教学,课堂讲授应充分应用计算机多媒体、幻灯、模型等教学工具;见习课应使学生看到真实的影像资料,并在实习带教教师引导下,独立完成对基本影像的识别和分析,应用影像学述语描述,书写影像学诊断与鉴别诊断报告(记入平时成绩)。培养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大课及见习课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培养自学能力。课程的考核方法包括闭卷考试和平时见习测试(书写报告),各占70%和30%。
第三篇 胸部 第九章 肺与纵隔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X线正常表现和基本病变;
2、大叶性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的影像学表现。3、胸腔积液、气胸、液气胸影像学表现。二﹑熟悉:
1、X线、CT和MRI检查技术;能够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方法。2、CT正常表现和基本病变。
3、支气管扩张、支气管肺炎、继发性肺肿瘤、纵隔原发肿瘤、胸膜肿瘤的影像学特征。三﹑了解:
1、间质性肺炎影像学表现; 2、MRI检查。
3、MRI正常表现和基本病变。4、胸部疾病的临床与病理。
学时安排:理论课:6学时,见习课:6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胸部摄影、高千伏摄影、HRCT、肺野、肺门、肺纹理、渗出与实变、毛玻璃样改变、空洞与空腔、结节与肿块、空气支气管征、轨道征、戒指征、结核球、原发综合征、卫星病灶、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检查方法:胸部摄影,CT检查(平扫、增强、HRCT)MRI检查。
2、正常表现:胸廓,胸膜,肺野,肺野的划分,肺门,肺门角,肺纹理,肺叶、肺段、肺小叶、气管、支气管,纵隔,横膈。
3、基本病变:肺部基本病变; 支气管阻塞;胸膜基本病变:纵隔基本病变。
4、比较影像学 胸部影像检查及优选。
5、疾病诊断:支气管扩张,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肿瘤、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纵隔原发肿瘤、定性诊断原则;诊断要点。
第四篇 腹部与盆部
第十二章 急腹症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腹部平片的正常表现。2、胃肠穿孔的X线表现。3、肠梗阻的平片表现。二﹑熟悉
1、医学影像诊断急腹症:包括X线,CT和MRI。
2、分清单纯性肠梗阻,绞窄性肠梗阻、结肠梗阻及麻痹性肠梗阻。3、比较影像学。三﹑了解:
1、急腹症的临床诊断。
2、了解急腹症包含的内容。
3、腹部实质性脏器外伤的影像学检查及表现。学时安排:理论课:2学时,见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胁腹线、气腹、腹液、假肿瘤征、阶梯状液平面、闭袢 性肠梗阻。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检查技术:X线检查,CT检查,MRI检查。2、正常影像学表现,基本病变表现,比较影像学 一般急腹症的影像学检 查首选X线检查。
3、疾病诊断:单纯性小肠梗阻,绞窄性小肠梗阻,结肠梗阻,麻痹性肠梗阻;胃肠道穿孔;腹部外伤,X线平片提供的依据少,首选CT检查。
第十三章 食管与胃肠道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食管、胃与12指肠钡剂造影的正常表现、基本病变表现。2、食管癌和食管静脉曲张影像学表现,鉴别诊断。
3、胃与12指肠溃疡,胃癌影像学表现;胃良性溃疡与胃癌的鉴别诊断。4、小肠结核的影像学表现。
5、结肠癌、结肠息肉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二﹑熟悉:
1、早期胃癌的影像学表现。
2、小肠、结肠和直肠的正常影像学表现。3、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 三﹑了解:
1、胃的其他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2、早期胃癌的定义,病理分型。
3、小肠肿瘤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特点。
4、CT及MRI检查在食管、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见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充盈像、粘膜像、充盈缺损、龛影、憩室、粘膜的改变、粘膜线、项圈征、狭颈征、半月综合征、激惹征、跳跃征。
二、主要教学内容:
1、检查方法:X线胃肠道钡剂造影、双重对比造影法,CT,MRI。2、食管、胃肠道钡剂造影正常表现及基本病变表现。
3、胃肠道疾病影像诊断:食管癌、食管静脉曲张、胃与12指肠溃疡、胃 癌、胃良性溃疡与胃癌的鉴别诊断、肠结核、克罗恩病、小肠肿瘤、胃肠道间质瘤、结肠癌、结肠息肉。
第十四章 肝脏、胆系、胰腺、脾脏
目的要求: 一﹑掌握: 1、肝脏CT正常表现及基本病变表现。
2、肝脓肿、肝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肝癌的影像学诊断及鉴别诊断。2、胆系正常表现及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3、急性胰腺炎的CT诊断。二﹑熟悉:
1、肝囊肿、转移性肝癌、肝硬化CT、MRI影像学特征。2、胆结石、胆囊癌影像学表现。3、胰腺癌影像学特征。
4、比较影像学,能够合理选择应用。三﹑了解:
1、胰腺、脾脏正常及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2、PTC、ERCP、MRCP临床应用价值。
3、肝包虫囊肿病、脂肪肝、胆管癌、慢性胰腺炎影像学表现。4、脾血管瘤、脾脓肿、脏囊肿、脏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学时安排:理论课:3学时,见习课:2学时。教学内容:
一、基本概念:环征、早出晚归征像、灯炮征、快显快出征、牛眼征、、亮环征、枯支征、双管征。
二、主要教学内容: 1、肝脏
(1)肝脏CT(平扫及增强)、MRI、DSA正常表现.肝脏分为八个功能段;肝动脉及门静脉双重供血,各占25%和75%;第一肝门和第二肝门;肝脏密度比脾脏密度高;肝裂。
(2)肝脏的基本病变.肝脏的大小与形态异常;边缘与轮廓异常;弥漫性病变;占位病变及肝血管异常。
(3)肝脓肿、肝海绵状血管瘤、原发性肝癌、转移性肝癌、肝囊肿、肝硬化的影像学表现.2、胆系
(1)胆系PTC、ERCP、CT、MRI检查及正常表现。
(2)胆系的基本病变表现:胆囊异常;异常钙化灶;胆管扩张;胆管狭窄;充盈缺损。
(3)胆石症与胆囊炎、胆囊癌、胆管癌的影像学表现.3、胰腺
(1)胰腺CT、MRI检查及正常表现。
(2)胰腺的基本病变表现.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等异常。(3)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胰腺癌的影像学表现 4、脾脏
(1)脾脏CT、MRI正常表现.(2)脾脏的基本病变表现.大小、形态、边缘、密度、信号等异常。
(3)脾血管瘤、脾脓肿、脏囊肿、脏梗死的影像学表现。
五、其它
《医学影像学》第5版书增加了大量的CT及MRI内容,大纲理所当然应变更。肺内病变以X线及CT检查为主;纵隔、肝脏、胆系、胰腺、脾脏的检查主要依靠CT、超声、MRI等检查手段,而X线检查较局限;胃肠道影像学检查则主要是钡剂造影检查。
六、主要参考书
1.荣独山主编,《X线诊断学》(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2.李果诊主编,《全身CT诊断学》(第二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
3.高元桂主编。《全身MR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年。4.章士正,《小肠影像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年。
执笔人:孙勇 濮进敏
教研室主任:孙勇 二级学院(部)领导审核签字:
第三篇:分子诊断学教学大纲
《分子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本科)编写单位:临床生物化学教研室
参考教材:《分子诊断学》,尹一兵主编,高等教育出《分子诊断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版社,第1版,2007年
05290040 课程名称:分子诊断学(Molecular Diagnose)学分:2.5 总学时:50学时
理论学时:38学时 实验学时:12学时 先修课程要求: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免疫学 适应专业:医学检验 教材: 1.尹一兵.分子诊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1版,2007年1月; 2.查锡良.生物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七版,2008年1月
一、课程在培养方案中的地位、目的和任务 分子诊断学是临床检验诊断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来研究机体外源性和内源性生物大分子和大分子体系的存在、结构或表达调控的改变,从而为疾病诊断,病情监测,药物疗效,预后判断和疾病预防等多方面提供信息和理论依据。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应用,分子诊断学成为当代医学的重要前沿领域,将在临床检验工作中逐步进入主导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了解分子诊断学性质、任务、发展历程;掌握有关分子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基因与基因组结构特点与功能;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掌握分子诊断学常用技术方法,着重掌握基因工程技术、PCR、分子杂交、核酸测序、生物芯片技术等分子生物学核心实验技术;了解分子生物学新技术及应用、新进展,并学习DNA提取、PCR基因克隆技术等基础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际动手能力。
三、学时安排
(理论课
38学时)授课内容
总学时 理论学时 实验学时 备注 绪论 2 基因组概论 2 8 基因表达调控 4 蛋白质组学 2 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与纯化 2 重组DNA技术 4 PCR 6 4 核酸测序技术 2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2 生物芯片技术 2 生物信息学概论 4 其他分子诊断检测技术 4 复习2 总计 50 38 12
四、考核 考核方式:理论考试笔试。成绩构成:理论考试,70%,实验和平时成绩30%。
五、课程基本内容 第一章 绪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分子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2.熟悉分子诊断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3.熟悉临分子诊断学在医学中的应用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分子诊断学的性质、任务和特点 2.分子诊断学的历史、现状及未来 3.分子诊断学的现状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二章 基因组概论
[目的要求] 1.了解基因组学的发展及研究内容 2.熟悉基因组计划主要内容 3.掌握基因与基因组概念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基因 2.基因组 3.基因组计划 4.基因组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 基因表达调控(生物化学)[目的要求] 1.熟悉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 2.熟悉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3.熟悉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节方式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概念 2.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3.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节 4.真核生物基因表达调节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五章 蛋白质组学 [目的要求] 1.熟悉蛋白质组学研究特点及研究内容 2.熟悉蛋白质组学主要技术 3.掌握蛋白质组学基本概念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蛋白质组学基本概念
2.蛋白质组学研究特点 3.蛋白质组学主要技术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六章 核酸的分离与纯化 [目的要求] 1.熟悉核酸分离与纯化的设计与原则 2.熟悉常用基因组DNA、质粒DNA和RNA分离与纯化原理与方法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核酸分离与纯化的设计与原则 2.基因组DNA的分离与纯化 3.质粒DNA的分离与纯化 4.RNA的分离与纯化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七章 重组DNA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重组DNA技术的临床应用 2.了解重组DNA技术常用载体 3.熟悉重组DNA技术的一般步骤 4.掌握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作用特点与重组DNA技术概念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重组DNA技术概念 2.重组DNA技术体系 2.基因组DNA技术常用载体 3.重组DNA技术一般操作步骤 4.重组DNA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八章 PCR [目的要求] 1.了解 PCR
技术的临床应用 2.了解荧光定量PCR 3.熟悉 PCR的设计及影响因素 4.掌握PCR反应原理 [讲课时数] 6学时 [教学内容] 1.PCR反应原理 2.PCR的设计及影响因素 3.荧光定量PCR 4.PCR检测技术的临床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十章 核酸测序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 DNA测序策略 2.了解DNA测序新技术及DNA自动化测序 3.熟悉 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原理与过程 4.熟悉化学测序法原理与过程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Sanger双脱氧链终止法 2.化学测序法 3.DNA测序策略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九章 核酸分子杂交技术(2学时)[目的要求] 1.了解 液相核酸分子杂交 2.熟悉传统的核酸分子杂交技术(Southern印迹、Northern印迹、原位杂交)。
3.熟悉常用探针标记方法
4.掌握核酸分子杂交基本原理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核酸分子杂交的基本原理 2.核酸分子杂交常见探针与标记 3.传统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十一章 生物芯片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 芯片实验室 2.熟悉基因芯片基本原理及技术 3.熟悉 蛋白质芯片基本原理及技术 [讲课时数] 2学时 [教学内容] 1.基因芯片原理、技术与应用 2.蛋白质芯片原理、分类、技术与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十三章 生物信息学概论 [目的要求] 1.了解 生物信息学的定义 2.了解重要生物信息数据库 3.了解核酸数据分析与蛋白质数据分析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生物信息学的定义与发展历史 2.数据库检索 3.核酸数据分析与蛋白质数据分析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十二章 其他分子诊断检测技术 [目的要求] 1.了解 基因变异检测技术 2.了解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技术 3.了解分子影像技术 4.了解凋亡常用检测方法 5.了解RNA干扰 [讲课时数] 4学时 [教学内容] 1.基因变异检测技术原理、技术与应用 2.脉冲电场凝胶电泳技术原理、技术与应用 3.分子影像技术原理、技术与应用 4.凋亡常用检测方法原理 5.RNA干扰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第四篇:影像学总结
临床影像学试教小结一
一 区分“自然对比” “人工对比”(见ppt)
二.X线4个特性:
1.穿透性:X射线用于人体检查的原因。
2、线透视检查的基础。
3、X线平片成像的原理。
平片优点:空间分辨率高经费低可观察整体形态 成像
速度快。
缺点:图像前后重叠,不便于观察,此时应做CT检查(CT优点:密度分辨率高)
4放射治疗的基础
三.形成影像的三个条件(见教材第二页)
四.人体组织结构密度高低(了解)
五、MRI
优点:1.多参数成像 可更好显示病变组织
2.对软组织(肌肉 颅脑等)分辨率高
3.多方位成像
缺点:1.看骨骼不清楚
2.检查空间幽闭
3.检查时噪音大
4.对病人要求高,检查期间不能动,否则此次扫描序列无效。
六个定义:CT值概念 纵向弛豫 横向弛豫 流空现象 自然对比
人工对比
成像原理了解即可,掌握临床检查疾病、相应部位应该开什么申请单。本章考试没有大题。
整理得不够完善的地方请大家见谅哈。
第五篇:《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影像)
《医学影像诊断学》理论教学大纲(供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使用)I前言 《医学影像诊断学》,包括传统X线、数字化X线成像(DR)、计算机体层摄影(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磁共振成像等,介入放射学和超声诊断为独立教学课程。本课程就是利用上述各种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的一门临床学科。传统的X线诊断是医学影像诊断学的基础,也是本学科讲授的重要内容,CT诊断在国内已经较为普及,且诊断价值较大,因此扩大了这部分内容的比重。对目前应用日趋广泛的MRI也将部分章节介绍。总论部分重点讲授各种成像技术的原理、图象特点、检查技术、分析与诊断方法及应用价值与限度。各论部分授课顺序均按照统一的方式进行,即各个系统的检查方法、正常表现、基本病变、疾病诊断。重点讲授正常、基本病变及疾病诊断。各系统讲授重点根据最常用的检查手段有所不同,如呼吸系统以X线及CT为主,骨关节系统以普通X线为主,中枢神经系统以CT、MRI为主。通过教学内容的实施,使学生能初步独立分析主要影像学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及腹部能初步独立分析CT及MRI征象。教学方法上,常规使用多媒体教学,配讲议。要重点突出的课堂讲解。除此,每次理论课后都有相应学时的实验课直观教学,充分利用视、听教材如X线片、CT片、MRI片、录象、标本等,以提高教学效果。本大纲适用于五年制本科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使用,现将大纲使用中的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
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大纲,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并统一标示(核心内容即知识点以下划实线,重点内容以下划虚线,一般内容不标示)便于学生重点学习。二
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专业要求和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三 总教学参考学时数为240学时,理论与实验比值为1:1,即理论授课116学时,实验116学时,分两个学期授课。四
教材:《医学影像诊断学》,人民卫生出版社,吴恩惠,2版,2006年 正文 第一章 总论 一 教学目的 通过对X线、CT及MRI的成像原理,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的讲解。让学生知道各种疾病应选择哪种影像学检查;讲述X线、CT及MRI的图像特点,让学生知道不同灰阶所表示的意义。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医学影像学100多年的发展使,近况及最新进展。
(二)了解X线成像原理,掌握X线的特性和检查方法。
(三)熟悉医学影像学的内容及组成。1 II
(四)熟悉X线的产生、特性。X线及CT成像原理,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
(五)掌握普通X线、CT、MRI的图像特点,不同灰阶所表示的意义。分析病变要点。
(六)了解数字X线、图像存挡与传输系统(PACS)及DSA的原理、临床应用等。
三 教学内容
(一)概论(X线的发现、医学影像学的发展史、医学影像学内容)。
(二)X线的产生和特性
(三)X线的成像原理。
(四)X线图像特点
(五)X线的分析与诊断
(六)数字X线成像CR、DR、DF。
(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概念、临床应用)。
(八)计算机体层成像(CT)。前言、CT的成像原理、CT设备、CT进展、CT图像特点、CT 值、窗宽和窗位、CT的阅片与诊断、CT的临床应用。
(九)磁共振成像(MRI)。概念、磁共振成像装置组成、磁共振成像原理、磁共振成像特点、磁共振的特殊成像技术、磁共振检查适应证、临床应用。第二章 呼吸系统 一 教学目的 呼吸系统主要用X线检查及CT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呼吸系统正常和异常影像
学表现,以达到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
(一)了解胸部病变的检查方法。
(二)熟悉胸部正侧位X线片上的解剖结构。
(三)掌握肺门、肺纹理及叶间裂的形态分布特点,肺叶的解剖分布。
(四)掌握正常胸部CT横断面解剖,重点是纵隔窗及肺窗是的各个代表层面所显示的解 剖结构
(五)掌握基本病变的病理基础或病变形成的原因、影像学表现、常见于哪些疾病。
(六)掌握肺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肺转移瘤、纵隔肿瘤、肺挫裂伤的影像学表现、诊断 与鉴别诊断,熟悉各种疾病的影像学特点。
(七)了解类风湿肺、肺淀粉样变、肺泡蛋白沉积症、肺泡微石症、肺出血、肺梗塞的影 像表 现。
(八)了解MRI在胸部的应用。
三
教学内容
(一)检查方法
(二)正常X线及CT表现 胸廓软组织及骨骼、胸膜、膈肌、肺、纵隔。
(三)基本病变表现,X线及CT表现为主,支气管阻塞及其后果(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不 张)、肺部病变(渗出性病变与肺实变、增殖性病变、纤维性病变、钙化、结节与肿块、空洞与 空腔、肺间质病变)、胸膜病变(胸腔积液、气胸及液气胸、胸膜肥厚、粘连、钙化、胸膜肿块)、纵隔病变(纵隔增宽、纵隔移位)。
(四)肺部疾病诊断:支气管异物、肺炎(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化脓性肺炎、间质性肺炎、2
过敏性肺炎、放射性肺炎、急性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炎性假瘤)、肺脓肿、先天性支气管囊
肿、气管、支气管异物、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肺肿瘤(中心型肺癌、周围型肺
癌、弥漫型肺癌、肺转移瘤、肺良性肿瘤)、肺霉菌病、艾滋病的肺部感染、结缔组织疾病(系
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肺病)肺血循环障碍性疾病(肺水肿、肺栓塞、肺梗死、急性呼吸窘迫
综合征)、肺出血性疾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肺-肾综合征)、结节病、特发性肺间 质纤维化、韦氏肉芽肿、肺淀粉样变、肺泡蛋白沉积症、肺泡微石症、尘肺。
(五)纵隔疾病诊断:纵隔肿瘤、纵隔感染(纵隔炎、纵隔脓肿)纵隔血肿、纵隔气肿。
(六)胸部外伤:骨折、肺挫裂伤、气管支气管断裂、气胸及液气胸、纵隔气肿、胸壁皮下气肿、外伤性膈疝、膈下脏器损伤等。
(七)胸膜及横膈病变:胸膜间皮瘤。第三章
循环系统 一
教学目的 循环系统主要讲X线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循环系统正常表现及基本病变的X线
表现,以达到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循环系统的检查方法。
(二)掌握心脏、大血管的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掌握心脏各房室增大、肺血流异常和大血管异常的X线表现及常见于哪些疾病。
(四)掌握先天和后天性心脏病、心包疾病的X线诊断。
(五)熟悉MRI及CT在心脏大血管中应用。三 教学内容
(一)循环系统的检查方法:X线检查(透视、摄片、心血管造影)、超声成像、CT、MRI。
(二)正常X线表现:正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
(三)基本病变表现:心脏横径增大、左心房增大、左心室增大、右心房增大、肺充血、肺淤血、肺缺血、肺静脉高压、间质性肺水肿、肺泡性肺水肿、肺动脉高压。
(四)心脏、大血管疾病的X线诊断。风湿性心脏病(二尖辨狭窄、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
狭窄并关闭不全、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心肌病、心包疾病(心包积液、缩窄性心包炎)先天性心脏病(房 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肺动脉瓣狭窄、Fallot四联症)、大血管疾病(主动脉 瘤、主动脉夹层、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肺静脉异位引流、腔静脉异位引流)。第四章 骨关节系统 一 教学目的 骨关节主要用X线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骨关节系统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以
达到对常见的骨关节外伤和骨病进行诊断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
(一)掌握骨关节的检查方法。
(二)掌握骨关节正常X线表现及其变异。3
(三)掌握骨关节基本病变的定义、X线表现及常见于哪些疾病。
(四)熟悉骨折及关节脱位的X线诊断以及骨折愈合过程。
(五)掌握化脓性骨髓炎、骨关节结核、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骨软骨炎、佝 偻病的X表现特点、诊断要点。
(六)掌握关节结核与化脓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
(七)了解骨的发育与代谢。
(八)了解MRI在骨关节系统中的应用。三 教学内容
(一)检查技术:平片、CT、MRI
(二)骨关节正常X线表现:骨的解剖、生理与发育、关节的解剖和生理、四肢骨关节X线解剖、正常CT表现(躯干和四肢骨、关节、软组织)、正常MRI表现(骨髓、皮质、骨膜和关节软骨、滑膜结构、纤维软骨、肌腱和韧带、肌肉等在T1WI 和T2WI上的信号强度)
(三)骨关节基本病变表现(异常表现):骨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
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反应、骨质坏死、软骨钙化、骨内矿物质沉积、骨骼变形),关节病
变的基本X线表现(关节肿胀、关节破坏、关节退行性变、关节强直、关节脱位),软组织基本
病变X线表现(软组织肿胀、软组织肿块、软组织内钙化、骨化、软组织内气体、肌肉萎缩),异常CT表现,异常MRI表现。
(四)疾病诊断:骨与关节创伤(骨折、关节创伤),骨关节发育畸形(先天性髋关节脱位、脊
柱畸形、脊椎裂、半椎体及矢状椎体裂、腰椎骶化、脊柱侧弯、椎弓峡部不连、软骨发育不全、成骨不全、粘多糖病),骨坏死和骨软骨病,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骨关节结核(骨骺干骺端结核、骨干结核、扁骨结核、滑膜型关节结核、骨型关节结核、脊柱结核)骨肿瘤
(骨肿瘤的分类、影像诊断要求、良恶性骨肿瘤的鉴别诊断、骨样骨瘤、骨肉瘤、骨软骨瘤、软
骨瘤、尤文肉瘤、骨髓瘤、纤维性骨皮质缺损、非骨化性纤维瘤、骨纤维肉瘤、骨巨细胞瘤),骨肿瘤样病变(骨纤维异常增殖症、骨囊肿、动脉瘤样骨囊肿)、代谢及营养障碍性疾病(骨质
疏松、维生素D缺乏症即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症),内分泌性骨病(肢端肥大症、甲旁亢),网状内
皮细胞增生症(嗜酸细胞肉芽肿、黄色瘤、勒-雪病),关节病变(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
炎、痛风、退行性骨关节病、肥大性骨关节病等)。第五章 消化系统 一 教学目的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及肝胆胰脾等。消化道疾病以X线钡剂检查为主,肝胰脾等实质性器官疾病以超声、CT及MRI检查为主,重点是CT及MRI,急腹症检查以腹部平片为主。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消化系统正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表现,达到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的目 的。二 教学要求(一)熟悉消化道检查方法,了解磁共振、B超在肝胆胰脾中的应用。(二)了解肝、胆、胰、脾的检查方法。(三)掌握胃肠道各种基本病变的造影表现。(四)掌握食道病变的X线表现。(五)掌握肠梗阻、胃十二指肠溃疡、食道及胃肠道癌的X线造影表现。(六)掌握良恶性胃溃疡的鉴别诊断。4
(七)了解CT、磁共振在胃肠道疾病中的应用。(八)熟悉肝胆疾病影像学检查的选择(应首选B超,其次CT,最后MRI)。(九)熟悉肝、胆、胰、脾的正常影像解剖(CT、MRI为主)。(十)掌握肝、胆、胰、脾疾病的CT和MRI诊断。三 教学内容(一)胃肠道检查技术。普通X线检查、X线造影检查、CT、MRI。(二)胃肠道正常表现:腹部平片表现,X线造影表现(食管、胃、十二指肠、空、回肠的鉴别、回盲部、大肠),消化道管壁CT正常厚度。(三)各种基本病变的X线表现:消化道轮廓的改变(龛影、憩室、充盈缺损),粘膜皱襞改变(破
坏、平坦、增宽、迂曲、纠集),管腔大小的改变(狭窄、扩张),位置及移动度的改变(旋转不良、转位等),功能性改变(张力、蠕动、运动力或排空能力),分泌功能等。(四)异常CT表现:消化道管壁增厚、肿块、周围脂肪层改变、邻近脏器浸润、淋巴结转移、远 隔脏器转移。(五)消化道疾病诊断:消化道异物,食管静脉曲张,贲门失弛缓症,食管闭锁与食管气管瘘、食 管裂孔疝,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胃、肠癌,先天性肥厚性幽门狭 窄,消化道憩室,胃炎,肠结核,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胃肠道恶性淋巴瘤,大肠息肉,胃肠 道穿孔,肠梗阻,肠套迭,先天性巨结肠。
(六)肝、胆、胰、脾的检查方法。胆系造影(PTC、ERCP、T管造影)、血管造影、CT(常规平扫描+增强)、MRI、USG。(七)肝、胆、胰、脾的正常CT及MRI表现。
(八)肝胆胰脾异常CT表现:肝脏异常:局限性密度减低、普遍密度减低、局限性密增高、肝脏 缩小、肝脏形态异常、肝叶比例失常。胰腺异常:胰腺弥漫性增大、胰腺缩小、胰腺局限性增大、胰管扩张、胰腺钙化、胰周渗出。胆系异常:胆管扩张、胆囊、胆管低密度影、胆囊、胆管腔内高密度影、胆囊壁钙化、胆囊壁增厚、胆囊周围渗出。脾脏异常:脾脏增大、脾脏密度异常。腹水。(九)肝、胆、胰、脾疾病诊断: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肝脓肿、肝囊肿、肝海绵状血管瘤、肝 脏局限性病变CT鉴别诊断、肝硬化、脂肪肝、胆系结石、胆囊炎、胆系肿瘤、(胆囊癌、胆
管癌)、胆道梗阻(梗阻性黄疸)、先天性胆管囊肿、胰腺癌、胰腺炎、脾破裂、脾肿瘤。第六章
泌尿生殖系统和腹膜后间隙 一 教学目的 泌尿生殖系统影像检查包括超声、腹部平片、尿路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CT及MRI等。腹膜后间隙检查疾病以超声、CT及MRI检查为主。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泌尿生殖系统正
常影像学表现及基本病变表现,掌握常见疾病的诊断。二 教学要求(一)熟悉尿路造影的方法。(二)熟悉肾脏、膀胱、子宫的正常CT及MRI表现。(三)掌握泌尿系造影及子宫输卵管造影的正常表现。(四)掌握泌尿系结石的平片及静脉肾盂造影表现。(五)掌握泌尿系结核、肾癌、肾囊肿的X线及CT表现。(六)熟悉膀胱癌、前列腺肥大、子宫肌瘤及卵巢肿瘤的CT及MRI表现。5
(七)了解子宫输卵管结核、输卵管积水、输卵管梗阻的造影表现。三
教学内容
(一)泌尿系统检查方法。腹部平片(KUB平片),排泄性尿路造影(静脉肾盂造影IVP),尿道造影,肾动脉造影,超声成像(USG),CT,MRI。(二)泌尿系统平片及造影表现。肾脏形态,输尿管的三个生理狭窄,膀胱形态。(三)泌尿系统正常CT及MRI表现。
(四)泌尿系统疾病的诊断:尿路梗阻,泌尿系结石、泌尿系结核、泌尿系肿瘤(肾癌、肾盂肿瘤、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膀胱癌、膀胱平滑肌瘤),肾脏囊性病变(单纯性肾囊肿,出血性肾 囊肿,肾盂旁囊肿,多囊肾等)、先天性发育异常(一侧肾缺如、异位肾、肾旋转不良、马
蹄肾、肾盂输尿管重复畸形、输尿管囊肿),肾外伤(肾周血肿、肾包膜下血肿、肾撕裂伤),肾上腺疾病(肿瘤、增生、萎缩、结核)。(五)生殖系统检查方法:USG,子宫输卵管造影,CT,MRI。(六)生殖系统正常表现:前列腺,精囊,子宫输卵管。(七)生殖系统疾病诊断: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癌,子宫先天性畸形,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病(腺
肌瘤),子宫内膜癌、子宫颈癌,卵巢癌,卵巢囊性病变(卵巢囊肿、卵巢囊腺瘤及囊腺癌、畸胎瘤),输卵管梗阻。第七章 中枢神经系统 一 教学目的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颅脑及脊髓,主要讲解CT检查及MRI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
识颅脑、脊髓正常CT、MRI表现及基本病变表现,以达到对常见疾病进行诊断的目的。二
教学要求
(一)熟悉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方法,特别是CT及MRI检查
(二)熟悉颅脑的横断面解剖及其在CT及MRI上的正常表现(三)掌握颅内占位性病变及脑积水的CT表现(四)掌握各种颅内基本病变的CT及MRI表现。(五)掌握脑肿瘤、颅脑损伤、脑血管病、颅内感染的CT及MRI表现及其诊断;(六)熟悉颅脑先天性畸形及发育障碍。(七)掌握椎管及脊髓的正常解剖(包括造影、CT及MRI)(八)掌握椎间盘脱出的CT诊断(九)熟悉髓内、髓外硬膜内及硬膜外肿瘤的造影、CT及MRI表现及其鉴别诊断。
三 教学内容
(一)中枢神经系统检查方法
(二)颅脑的横断面解剖及其在CT及MRI上的正常表现
(三)颅内病变的基本表现:直接征象、间接征象、定位征象、定性征象、其它征象
(四)颅内疾病诊断:脑肿瘤:脑内外肿瘤的判别、神经胶质瘤(星形细胞瘤、少突胶质细胞瘤、室管膜瘤、髓母细胞瘤)、脑膜瘤、垂体肿瘤、颅咽管瘤、松果体瘤、听神经瘤、脑转移瘤;颅
脑损伤:脑挫裂伤、弥漫性脑损伤、颅骨骨折、颅内血肿(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脑内血肿)、硬膜下积液、脑外伤后遗症;颅内感染:脑脓肿、结核性脑膜炎;脑血管病:脑出血、脑梗死、动脉瘤、血管畸形; 6
(五)颅脑先天性畸形及发育障碍:先天性脑积水、第四脑室中侧孔先天性闭塞、脑裂、脑沟和
脑回发育畸形、胼胝体发育不全、蛛网膜囊肿、神经纤维瘤病、结节性硬化、脑萎缩。
(六)椎管病变的影像学表现(MRI为主):椎管与脊髓的解剖、检查方法、正常脊髓造影表现。正常CT及MRI表现及椎管及脊髓病变:椎管内肿瘤造影表现及鉴别诊断、椎间盘(髓核)脱
出、椎管狭窄症。脊髓外伤、脊髓空洞症。
第八章 面颈部(眼、耳、鼻、咽、喉)一
教学目的 面颈部包括眼和眼眶、鼻和鼻窦、咽部、喉部、耳部、口腔颌面部和颈部。主要讲解X线及CT检查,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基本认识眼、耳、鼻、咽、喉的正常X线、CT表现,掌握一些常见疾病影像诊断。二 教学要求(一)掌握眼及眶部解剖及正常影像学表现。(二)掌握眼及眶部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三)熟悉眼及眶部X线检查位置。(四)了解眼及眶部X线、CT及USG检查技术。(五)熟悉耳部正常X线及CT表现。(六)掌握中耳乳突疾病的X线及CT表现。(七)了解耳部X线检查位置及操作技术。(八)熟悉鼻、咽、喉部正常影像学表现。(九)掌握鼻、咽、喉部疾病的影学表现。(十)熟悉鼻、咽、喉部检查方法。
(十一)熟悉颈部解剖及病变
(十二)了解鼻、咽、喉体层摄影及造影检查技术。三 教学内容(一)眶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X线、CT、MRI、超声。(二)眼及眶部的局部解剖及正常影像学表现。
(三)眼及眶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炎性假瘤、眼部异物、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眶和视神经管骨
折、甲状腺性眼球突出)(四)鼻和鼻窦的检查方法和正常表现。X线、CT、MRI。
(五)鼻和鼻窦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化脓性鼻窦炎、炎性肉芽肿、粘液囊肿、鼻及鼻窦息肉、鼻
和鼻窦恶性肿瘤)。(六)咽部的解剖复习。(七)咽部检查方法和正常表现。X线、CT、MRI。(八)咽部常见病的影像诊断(咽后及咽旁脓肿、鼻咽部纤维血管瘤、鼻咽癌)。
(九)喉部检查方法和正常表现。
(十)喉恶性肿瘤——喉癌的影像学诊断。
(十一)耳部的解剖
(十二)耳部影像学检查方法及正常X线表现。
(十三)耳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慢性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中耳乳突胆 脂瘤)。7
(十四)口腔颌面部:口腔颌面部的范围,影像学检查及正常表现。
(十五)口腔颌面部常见病影像学诊断:牙源性囊肿,齿釉细胞瘤,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腮
腺肿瘤。(十六)颈部解剖结构,影像学检查及正常表现
(十七)颈部疾病诊断:颈部神经鞘瘤,颈部淋巴结肿大,甲状腺肿瘤。III 教学组织与方法一
实施机构:由第一临床学院影像学教研室执行。
二 组织内容:教案讲义审核、集体教学备课、教学方法研究、教学手段应用。三 教学方法 1.理论教学: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核心内容以讲授为主,重点内容以介绍为主,一般内容以自学为主。讲课时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交换式课堂教学方式。2.实验教学:实验分组(30-40人/实验室),教师示教教学片30分钟左右,然后由学生集体或独立阅片。3.辅导形式:辅导讲义、课堂答疑、网络查询等。四
考核办法:采用闭卷笔试,教学测量:理论考试占65%,实验考试占25%,平时成绩占10%。Ⅳ 教学时数分配表 讲课内容 教学手段 时数 实验内容 时数 类型 总论 CAI 8 X线、CT、MRI图像 8 综合型 呼吸系统 CAI 28 1.正常胸部X线及CT表现 28 综合型 2.呼吸系统基本病变表现 3.呼吸系统疾病诊断 正常心脏大血管及各房室增大循环系统 CAI 8 8 综合型 的X线表现,风心病,心包病变 1.正常及基本病变 骨关节系统 CAI 16 16 综合型 2.骨关节病变 1.食道、胃肠道的的正常X线消化系统(包括食CAI 20 20 综合型 及基本病变 道、胃肠道、肝、2.食道、胃肠道病变 胆、胰、脾)3.肝胆胰脾正常表现 4.肝胆胰脾病变 1.正常腹部平片、泌尿系造影、泌尿生殖系统 CAI 8 8 综合型 子宫输卵管造影像、CT、MRI 8
2.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 CAI 14 1.正常颅脑CT及MRI表现 14 综合型 2.颅脑疾病诊断 3.椎管内病变的影像学表现 1.眼正常及眶部疾病的表现。面颈部 CAI 14 14 综合型 2.鼻和鼻窦的正常和异常表现。3.咽部正常和异常表现。4.喉部正常和异常表现。5.耳部正常及异常表现。
合计
116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