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课元朝大统一

时间:2019-05-15 02:2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0课元朝大统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0课元朝大统一》。

第一篇:10课元朝大统一

第10课 元朝大统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知道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蒙古军先后灭亡西夏、金和南宋;知道忽必烈建立元朝,知道文天祥抗元与元朝统一;知道元朝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通过对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事迹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元代行省制度特点和宣政院作用的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通过观察教材中成吉思汗、忽必烈的画像、“蒙古战士征战图”“成吉思汗陵”,以及阅读辅助栏中的史料,了解文献材料、图画、遗址等历史信息的多种呈现方式,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2.过程与方法

通过指导学生制作“蒙古族统一全国时间表”,使学生初步掌握历史教科书的阅读方法,并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元朝统一和文天祥抗元斗争的思考分析,引导学生在了解历史史实的基础上发现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辩证地看待历史人物、思考历史问题,从而理解元朝统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和文天祥抗元斗争也是正义的,二者并不矛盾。

通过观察“元代疆域图”中的疆域范围、行省分布,并与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图”对照,查找其中的异同,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地图查找和收集历史信息的方法。

通过对元朝大统一过程的概括综合和对统一历史贡献的分析,对比历史上几次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史实,使学生初步学会从长时段历史的角度,运用对比、综合、归纳等方法,认识元朝统一的时代特征和历史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必然发展趋势。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蒙古族崛起和元朝大统一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蒙古族在推动中国历史发展,加强民族融合,建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过程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成吉思汗、忽必烈既是蒙古族的杰出领袖,也是中华民族史上的优秀人物。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认识到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元朝对边疆地区实行了有效管理的史实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西藏、台湾等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是中华儿女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通过成吉思汗克服困难统一蒙古的历程,感知困苦与挫折对英雄人物成长的磨砺。通过文天祥在抗元 斗争中的坚贞不屈,感知英雄人物浩然正气的高尚气节和人格魅力。从而使学生逐步确立不畏艰难、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敢于担当的历史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宣政院。难点:如何正确评价文天祥的抗元斗争。如何理解行省制度与宣政院对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作用。

三、教学方法

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教师可提问:两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学生回答出契丹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及女真族建立的金之后,教师指出当时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由此导入新课。3)讲授新课:

一、成吉思汗

但是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这种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那么当时人们最渴望什么?渴望统一,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要想完成统一,必须有一个强大的中心力量来领导,还应有一位强有力的核心人物,这位时势造就的英雄人物就是——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简介铁木真生平)

为什么铁木真能统一蒙古呢?(1)人民渴望和平、统一;(2)铁木真本人机智勇猛,有雄才大略。我们该如何评价成吉思汗呢?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英雄,他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起强大的蒙古政权,使蒙古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他不愧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政权,使蒙古人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这之后,蒙古族又是如何统一全国的呢?

二、忽必烈与元朝的统一

1、元朝统一过程

(1)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并逐渐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2)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继承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南宋灭亡。

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秦汉、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统一南北朝、元朝建国。不错,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

2、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关于元朝的建立,过程应从简。为使学生条理清晰,提高课堂效率,也可借助于地图或多媒体课件讲述元朝的建立及统一过程,并注意突出两件大事: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1276年元灭南宋。关于文天祥抗元,可指导学生阅读小字或讲述文天祥抗元故事,学习他不畏强暴、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根据学生的特点,可酌情介绍《过零丁洋》及《正气歌》。)

元军南下进攻临安的时候,南宋抵抗派大臣文天祥组织军队英勇抵抗。(简介解文天祥生平)

讨论:文天祥为什么值得敬佩?既然元朝的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而文天祥组织了抗元斗争却又受到后人的敬佩,这是为什么呢?文天祥面对元军的进攻,组织南宋军民进行抵抗,保卫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正义之举;兵败被俘后,囚禁大都,始终坚贞不屈,最后英勇就义,这是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一名句的真实写照,这种崇高的气节,已成为中华民族性格的象征。

3、行省制度

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管理大都地区;其他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1)元政府为什么要建立行省制度?其具体内容如何?有什么影响?

(2)中书省位于何处?相当于现在的哪些省区?(鼠标点击中书省位置,学生指出包括今河北、山西、山东、内蒙古等)

(3)最大的行省是哪个?其最北部到达哪里?

行省制度的确立,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这是我国政治制度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1)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2)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三、宣政院与西藏

(1)元朝是如何管理台湾的?回顾历史上台湾与大陆的关系?元政府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求。

(2)元政府对西藏采取了怎样的管理方法?元朝在行政上加强对西藏管理的同时,还非常尊重西藏人民的宗教信仰。(大屏幕显示八思巴朝见忽必烈图)点明忽必烈封藏族人民的宗教领袖八思巴为帝师及八思巴创制蒙古文和朝见忽必烈等都反映了中央与西藏的密切关系。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1)汉人开发边疆;(2)边疆各族内迁;(3)契丹、女真族汉化;(4)回族开始形成。

回族是我国回回族的简称。13世纪初,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中原,散居于我国各地,他们在元代的官方文书中被称为“回回”。后来,他们由于通婚和经济文化联系,同汉人、蒙古人、畏吾儿人等经过长期融合发展,到元朝末年开始形成一个新的共同体,具备了一个民族的雏型。明朝建立后,逐渐融合成为回族。

元朝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作出了哪些贡献。

①元朝的统一,结束了北宋以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元朝的疆域,比以往任何朝代都辽阔。

②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浣深远。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并管理大都地区;其他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③元政府设有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④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⑤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

4)巩固、小结: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元朝大统一,使我们了解了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的过程中,作出历史贡献;明确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分立的局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认识南宋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抗元斗争体现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这种气节和精神应该继承和发扬。全课讲完小结时,可提问学生:“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贡献?”教师再总结强调元朝的历史地位。

5)练习:“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谁的诗?你能解释它的意思吗? 1.成吉思汗的功绩主要是()A.灭亡西夏

B.统一蒙古 C.建立元朝

D.定都大都

2.我国历史上,西藏成为中央政府辖下的正式行政区,是在()A.唐

B.元

C.明

D.清

6)作业:完成练习册第10课 板书设计:元朝大统一 成吉思汗

1206年,铁木真成为成吉思汗 忽必烈与元朝的统一

1、元朝统一过程(1)1227灭西夏、1234灭金,并逐渐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2)忽必烈继承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忽必烈就是元世祖;

(3)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南宋灭亡

2、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3、行省制度

宣政院与西藏

教学后记:

学习时注意提取知识点,本课涉及三个年代、三个历史人物、三件大事。

1)三个年代:1206年; 1271年; 1276年 2)三个历史人物: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

3)三件大事: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 ·

第二篇:军政归一,天下大统

军政归一,天下大统

摘 要:陈桥兵变是历史上重要的一次武装夺取政权的军事行动,它历来为各个朝代的史学界所关注。其中所反映的政治斗争、军事部署以及义社群体下所蕴含的巨大能量令人震惊。尤其是赵匡胤战略安排的全局观念与部队强制性军纪,在当时普遍的军人放纵的世风下显得与众不同,也是其成功的巨大保障。

关键词:赵匡胤;陈桥兵变;政治斗争;军事部署

作为宋朝立国的关键一役――陈桥兵变,它的成功无疑为朝代更替的顺利进行打下 坚实的基础。由于其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与复杂的现实情况下仍获成功,并且打破了五代以来如车水马龙般的国家更替速度,延续了长时段的国家统一与社会和平,故研究其原因对于认识当时历史与现实借鉴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则试图从政治角逐与军事考量的角度审视陈桥兵变的前因后果,并浅析陈桥兵变成功的其他因素。太祖生平简介

五代后唐天成二年二月十六日(公元927年3月21日),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诞生于洛阳夹马营(其父赵弘殷领军所在之地)。作为具有众多子嗣赵氏家族的长子,赵匡胤自幼不喜诗书,不爱文墨;反而痴迷于舞刀弄枪,行军打仗。五代后晋开运元年(公元944年),时年十八岁的赵匡胤娶护圣营军校贺景思长女为妻。公元947年,他辞妻别家,孤身一人闯荡江湖,立志功成名就。后纳入后周太祖郭威帐下,参与了澶州兵变,开启了其军旅生涯。数年之后,升任殿前都虞候。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担任后周最精锐部队之一的殿前司最高军事指挥――殿前都点检。至此,赵匡胤兵权在握,目标宏大;征途既定,策马前行;野心勃勃,直指帝座。那么,对于如此庞大的一个帝国而言,如何才能排除万难,统一中国呢?身经百战的赵匡胤在数十年的战争生活中其实早已有属于自己的答案。军事力量,财政保障,谋士集团,所有一切的都不可缺少。不过,所有的一切都要一步一步来得到。人事任免权力的掌握

1.巧夺人事任免权。

后周显德六年六月癸已,世宗柴荣英年早逝。史料记载:“癸已,大渐.召范质等人入受顾命……质等出.相谓 日: ‘著终日游醉乡,岂堪为相,慎勿泄此言。”1但一个“等”字不得不令人引起注意。《元史》云:“著(王著)有俊才,世宗……眷待尤厚……以其嗜酒.故迟留久之。及世宗疾大渐,太祖与范质受顾命,谓质等日:‘王著藩邸旧人.我若不讳.当命为相。世宗崩乃止。”2看来,王著嗜酒是实,但却并非酒囊。作为考虑严谨的柴荣而言,在明知自己的大限将至,幼子主国的危险情况下,顾命大臣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政权是否得到延续。

故处于综合因素的考量下,纵然王著具有嗜酒如命的缺点,国家最高领导人却早已了然于心,而且显而易见,其才能与忠诚更为周世宗所器重,是辅国宰相的不二人选。如此情形下,仅仅因嗜酒与不成体统一理由来驳斥对于王著的任命显然并非完全出于为公为国的目的,“慎勿泄此 言”一语则实际上在无形中使得范质落下把柄,甚至受制于赵匡胤。当时局面则成为了范质主张隐匿了世宗的遗命,为防止自己的这一举动被揭发而影响自己的仕途与声誉,范质不得不想办法笼络赵匡胤。殊不知,精明的赵匡胤反而利用这一点,调兵遣将,趁机更换心腹人员作为禁军高级将领。以致于在范质的眼皮底下完成了兵变的首要一步,在一定程度上顺利地掌握了政治人事任免权。

2.人事任免表现――义社十兄弟“步步高升”。

全程参与郭威兵变的赵匡胤,不仅因功勋卓著而备受提拔,人生开始转折。更为重要的是,他被郭威军事集团所爆发的力量深深震撼。这力量,不但由于政变前期的计划缜密,深谋远虑,还在于在生死未知的局势中,却有一支以兄弟为联系纽带的高忠诚的军事指挥集体为支撑。五代十国,战乱纷飞,武人结社屡见不鲜。一方面,结社可以增强个人和群体在动荡社会的存活能力;另一方面,结社的个体都明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在战争中所体现的团结与忠义远远胜过仅仅希望以军功得富贵的普通兵士。澶州兵变则毫无疑问地体现了这一点,郭威也最终赢得了建立后周政权的胜利。

有鉴于此,在军旅生涯中,赵匡胤建立了一支以义社十兄弟为核心的军事领导集团。用信义加以笼络,用财富加以维系。结社当时,社人的军职大都不高,但在后周恭帝时期,掌握人事任免权力的赵匡胤却不停任命其为高级军事将领。以致于在周世宗去世后的半年中,禁军高级将领人事组成发生了对赵匡胤绝对有利的变化。

后周有两大精锐禁军,即殿前司和侍卫司。殿前司中,慕容延钊升任殿前副都点检,石守信提拔为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调至殿前都虞候,这些高级将领的调换明显反映出赵匡胤对于殿前司的完全控制,而侍卫司本来属于李重进等亲后周势力范围,但李重进和袁彦已经被排挤出京城,外出做节度使,仅仅剩下一个韩通,也已经有其余义社十兄弟的成员对其进行限制,难成大事。缜密的军事安排

历经了半年多的精心准备,雄才大略的赵匡胤察觉到时机成熟,恰好此时,北汉和契丹联手南下的入侵情报传来,不管该信息是否属实,都在客观条件上为赵匡胤创造了大规模调动军队的机会,此时,摆在赵匡胤面前的阻力有如下:

1.战略河北,地位险要。

五代十国时期的河北接壤契丹和北汉,是中原正统政权与少数民族国家的争霸缓冲与战略角逐的兵家要地。关于这一地区的军队镇守与将领安排问题是兵变的重中之重。唐末五代以来,北方中原地区的军政格局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中原正统王朝的政治中心由陕西关中转移到河南汴洛。《读史方舆纪要》云:“夫据洛阳之险固,资大梁之沃饶,表裹河山,提封万井,河北三郡足以指挥燕、赵……中天下之立,以经营四方” 3《宋史?岳飞传》则记载:“国家都汴梁,恃河北为固”

由此可见,随着政治中心的变迁,河北作为北方政权南下用兵的必经之地,其屏障作用非同一般,对京城的影响力由此陡增。一旦河北“沦陷”,便是平原千里,长驱直入。都城又无险可守,那时将直接处于北方大军的铁蹄之下,整个国家亦将不复存在。故能否控制河北诸镇,是政变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2.都城布防亟待调整。

侍卫司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与赵匡胤势不两立,且其战斗力不容小觑,听闻兵变消息必然会起兵反抗。一旦韩通有机会或有时间组织兵力,鹿死谁手,尚未可知。对于均属实力派的两人而言,资历较深的韩通事实上更得世宗的信任,且颇有威望。北伐契丹时,韩通就担任陆军的统帅,赵匡胤只是水师的统帅。世宗的遗命二人共掌禁军,但韩通兼有同平章事的宰相头衔,一山难容二虎,赵匡胤对此心知肚明,此人不除,难登皇位。

3.将兵陋习频繁,军纪难束。

五代十国以来臣强主弱,兵士哗变者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在于五代将士为追求荣华富贵而不择手段,君主对于他们而言并非是必需品,无论是谁,只要能满足其对于利益的追求,均可成为其拥护的对象。故郭威兵变时,因军纪未束,既入京城,未等论功行赏,“诸军大掠,通夕烟火四发”4叨扰百姓,洗劫钱财,局面混乱,难以控制,对王朝的统治也埋下了隐患。

对于上述问题,赵匡胤及其谋士集团针做了深入研究和分析,其对策施行如下。

1.重军把守河北,稳定前线。

鉴于河北地区的军事战略地位及其重要,赵匡胤等开始进行军事部署。史书记载:建隆元年,“先是,镇妥节度使、侍卫马步军都虞侯武妥韩令坤领兵北巡,慕容延钊复率军至真定上(赵匡胤)既受禅,遣使谕延钊与令坤,各以便宜行事。”

历史证明,赵匡胤的当时安排部署具有何等重要的意义。慕容手握重兵,屯真定.真定为河北枢钮,与先期到达河北另一重镇成德的韩令坤一起,控制了河北局势,为“陈桥兵变”的顺利发动,提供了切实的保障,这既显示出赵匡胤对河北的高度重视,又显示出他纵揽全局的政治眼光。

2.留守部分心腹军力驻扎京师。

谎称外敌来袭,调动大批军队,势必引起韩通等人怀疑。作为具有丰富军事经验的韩通身经百战,不可能不懂得如此道理。但为何最终未先发制人呢?原因之一在于其性刚寡谋,其二在于范质的影响。韩通在朝廷中信任宰相范质,作为后周两大忠诚势力代表,是否先下手为强的措施势必要彼此商量。殊不知,宰相范质临危缺乏冷静,未辨别军情是否属实,便盲目点将出城,留下出兵口实,且自身六神无主,并不知道赵匡胤是否要发动兵变。且其早年受任顾命大臣时,与赵隐匿世宗遗命,即便已知赵心怀不轨,此时也无法揭穿。韩通虽有心,但范质的意见不得不作为其参考,且诛杀功将非同小可,一旦错杀或者杀之未成,引起国家动荡,后果也非韩通个人所能承受。最为重要的赵的一步棋走得非常之妙,留下石守信、王审琦作为守将驻扎京城,进一步打消了韩通认为其谋逆造反的疑虑。幕后深意,却是作为京城内应,保护赵之家人,方便军队入城,避免军事冲突。河北之定,都城以安,使赵匡胤出兵的陈桥驿军队内有接应,外有援兵,何愁兵变不成呢?

3.严明军纪,整顿军风。

赵普作为赵匡胤谋士集团的头号人物,是直接促成黄袍加身的关键角色。四日凌晨,众多将士一拥进入赵普帐中,表明心迹,“军中定议,欲策太尉为天子”6,力图兵变。赵普先试探其真心与否,部分与谋者有些动摇,不过当其再次进入时,赵普表示允许,言:“事既已无可奈何(指兵变势必发生),正须早为约束。若能严救军士,勿令剽劫,都城人心不摇,四方自然宁谧,诸将亦可长保富贵矣’皆许诺,乃共部分”7。威逼利诱,严明军纪。故赵匡胤在军队鼓噪哗变之后马上就控制了军中局势,与澶州兵变截然相反,并取得了远远超过预想的良好效果。

显德七年(公元960年)正月四日,赵匡胤率精锐禁军于人和门入京,诛韩通,入宫廷,降百卿,得帝位,创宋氏王朝基业,开百载华夏太平!陈桥兵变的成功固然无法离开优秀个人与群体,他们在兵变中的突出贡献是胜利的重要保障。但更为重要的是对于政治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事任免权力的提前夺取,对于中原全局的战略眼光与缜密的军事安排,对于骄兵悍将的强制性约束,使得赵匡胤与其集团既拥有五代前期君主的强大实力,还拥有前者无与伦比的巨大政治理想与智慧。正是因为多方共同因素的齐备,陈桥兵变的成功便也不足为奇矣。

注释

[1]脱脱.宋史,卷二六九,王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9241.[2]脱脱.宋史,卷二六九,王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7:9241.[3]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四十六,河南方舆纪要序[M].北京:中华书局,2005:2133.[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八九,后汉纪[M].北京:中华书局,1956::9438.[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太祖[M].北京:中华书局,1979:4.[6]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太祖[M]北京:中华书局,1979:5.[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太祖[M]北京:中华书局,1979:6.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M].北京:中华书局,1979.[3]脱脱.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4]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北京:中华书局,2005.

第三篇:元朝秘书制度

元朝秘书制度

一、元朝概况

元朝,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地域空前的广阔,这个王朝的官僚制度也十分的庞大,从元朝始,省这个行政制度开始实行,日后愈趋完善。元朝依旧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从地方到中央,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秘书制度。这个彪悍的民族统治中原后,依旧采用了中原的文化统治着天下,毕竟,文化落后的民族要去统治文化先进的民族,这个统治者民族本身也必将被被统治者民族的先进文化所折服。

二、对封建王朝中秘书与秘书制度的理解

封建王朝是一个家天下的形式,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朝。”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皇家,一切统治皆为维护统治者利益,一切制度都为更好的维护封建王朝本身而设置。所有国家机构的设置、法律的设置都是为了将强者的利益变成一种普通民众必须所遵守的义务,此为名正则言顺。

在封建家天下的时代,皇帝是最高长官。其余大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应是皇帝的秘书。元朝也是不一例外的的。如果现当代秘书的主要职能为辅助决策、处理信息、协调关系、办理事务此四大职能,那么封建国家的大臣们早就已经围绕着皇帝完成这一目标。

从初级秘书、中级秘书、高级秘书来排序,皇帝身边的秘书可以是宦官,主要负责皇帝的衣食住行;九卿,为皇帝办理朝政,保证城邦安全;三公,为国家大计策谋。这三种在后来历代王朝中不断的演变,但以皇权为中心的利益大致一样。皇帝身边的秘书们都履行着这种义务。

三、元朝的秘书制度及官职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蒙古大国是一个善战好战的民族。忽必烈灭宋后,建立元,领土北至蒙古、西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为有史以来的第一帝国。

面对如此庞大的王朝地域,元朝在以往王朝的政治制度上,增添了新的制度。元朝的中央一级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中书省下分左三部:吏部、礼部、户部;右三步: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担任;设左右丞相各一名(右丞相居上),参知政事二名。自中书省令至参知政事均为宰执。中书省领左、右三部,各设尚书三员,侍郎二名。至元九年,撤掉尚书省,归并为中书省。

在地方,开始施行行中书省。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行省已显现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端倪。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始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分支机构的性质。

元朝秘书有: 知秘书监事、行秘书监事、秘书卿、秘书监、秘书太监、秘书少监、秘书监丞、经历、提控案牍、知事、典簿、管勾、令史、译史、回回令史、知印、怯里马赤、奏差、典书、典吏。

元秘书监设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据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云:“元起朔漠,未遑文事,太宗八年,始用耶律楚材言,立经籍所于平阳,编集经史。世祖至元四年,徙置京师,改名弘文院。九年置秘书监,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

元政府武力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治,稳固政权,开始由武功转向文治。重视图书事业便是元代文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元政权建立后,先后设立了一批修书和藏书机构,如编修所、经籍所、秘书监等,负责编修和保管利用图书。秘书监是元代中央政府最主要的藏书机构,无论就其收书的范围还是藏书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全国首屈一指,可称得上是元代的“皇家图书馆”。秘书监,秩正三品,设卿、太监、少监、监丞、典簿、令史、知印、奏差、译史、通事、典书、典吏等。下属官员主要有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郎、校书郎、辨验书画直长等。秘书监的主要职能是“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是掌管图书收藏的机构,同时兼领天文历数的部分职务。

四、元朝秘书考核制度

科举制度在元朝曾一度废除,在比较重视武的元朝,文人曾地位大降。元朝科举的最初尝试是在窝阔台汗时期,“太宗始取中原,中书令耶律楚材请用儒术选士,从之”。窝阔台汗九年(1237年)八月,下诏命断事官术忽德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以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能兼者听,但不以失文义为中选。其中选者,复其赋役,令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元史》卷81《选举志》一,第2017页)。诏令中所说的“复其赋役”,指的是“其中选儒生,若有种田者纳地税,买卖者出纳商税,开张门面营运者依例供差发除外,其余差发并行蠲免”。凡中选的儒生,“与各住达噜噶齐管民官一同商量公事勾当着。随后依照先降条例开辟举场,精选入仕,续听朝命”(《选试儒人免差》,《庙学典礼》卷1)。诸路考试,均于次年(戊戍年)举行,故称戊戍选试。按照他们原来的打算,此后准备再辟举场精选入仕。这说明戊戍选试确实是科举取士的步骤之一。但后来“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止”。

由中书省主持对包括秘书官吏在内的全国官吏的考核,地方道、府、州、县的秘书官吏,每人都发给一份统一印制的表格,称“历子”,由本人填写姓名、出身、简历、功过、德能表现,即自我鉴定,然后交上级审查。规定朝廷百司的秘书官吏每30个月考核一次,地方官府内的秘书官吏每20个月考核一次,考核及格,即可升职,不及格者就卸职。这种考核方法以年资为主要依据,使秘书官吏但求无过,不求进取,只图熬到年资合格,就可升迁。这种考核方法弊端显著,因此,元朝秘书官吏的素质普遍不佳。

五、元朝著名的秘书

虞集(1272—1348),字伯生,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虞集以文章享誉元朝,被称为“当代之巨擘”,号称一代文宗,一时朝廷制作,以及公卿大臣碑文行状,多出其手。

延祐元年(1314),四十三岁的虞集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太常礼仪院(由太常寺改名并升格为正二品机构)的负责人拜住。推崇儒学,尊重儒士。

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即位后,恢复经筵制度,虞集被任命为国子司业,主要工作是为泰定帝讲授汉文经典。泰定二年(1325),虞集自国子司业迁任秘书少监,四年,又拜翰林直学士奉仪大夫知制诏同修国史,但仍以前职兼任经筵官。致和元年(1328),虞集又兼任国子祭酒。同年七月,泰定帝在上都病逝。八月,留守大都的元武宗亲信燕铁木儿发动兵变,迎立武宗次子图帖睦儿为帝。九月,图帖睦儿在大都即位,是为元文宗。元文宗的即位诏书是虞集起草的。

文宗做藩王时,就已知道虞集的大名,即位后,命虞集仍兼经筵官。虞集以“先世坟墓在吴越者,岁久湮没,乞一郡自便”。文宗婉言相劝说:“你的才能做什么都可以,只是如今不可离开朝廷。”坚决不放他去地方上做官。第二年(1329)二月,文宗在大都建立奎章阁学士院,虞集被任命为奎章阁侍书学士。奎章阁学士院为正二品机构,侍书学士上面虽然还有大学士,但虞集明显受到重用,这也是他得到的最高职位。此时虞集已年近六十岁。天历二年(1329)八月,文宗迎和世(王十束)(元明宗)于旺忽察之地(今河北张北北),几天后元明宗暴崩。文宗立即返回上都,再次即位。虞集赶赴上都,奉命撰写即位诏书。

补充资料:

疆域广阔:蒙元统一后的疆域是:北到北冰洋沿岸(包括西伯利亚大部),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中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接管辖的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即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今西藏),以及10个行中书省(分别为陕西、辽阳、甘肃、河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中书省)。

这里所讲元朝的疆域,是指元朝直辖地区,不包括后来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又译伊儿)汗国(当时为成吉思汗的是个儿子占领 一共四个国家,他们之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帝王,由于民族的不同以及时间、地域的变迁 日后也就不怎么互相往来,所以并不包括在1400完平方公里之内)。史载,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史称汉唐为盛,但“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平章政事:平章政事(四人)从一品

中书省(中央)

行中书省(地方)

平章

从一品

至元二十三年(1286),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延佑七年(1320),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泰定(1324~1328)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元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官。主管:

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

郑雪微 黄圆圆

第四篇: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一

第十四课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棉纺织业的发展和黄道婆的贡献,大都的繁荣兴盛景象,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发展,规模空前的海运,发达的海外贸易与频繁的中外往来。[能力目标]

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元朝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海外贸易的成就,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实现大统一的关系,以便培养学生观察各种历史现象内在联系的本领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 1.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而棉纺织业的发展则是元朝经济最突出的成就。

2.元朝手工业,交通运输和海外贸易的成就以及中外交往的发展,都是和全国实现大统一的局面分不开的。元朝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重点

元代的棉纺织业、元大都、运河漕运和海运。

重点分析:1.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代经济发展最突出的成就。2.大都是元朝的都城,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集中体现了元朝的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的繁荣。3.南北运河的全线修通,不仅促进了元朝漕运的发达,巩固了元朝的统治,而且为后世水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4.元代海运是我国交通运输史的空前壮举。

教学难点

本课内容头绪多,在指导学生学习时要注意条理清楚既要突出重点,又要照顾全面。〔新旧知识联系点〕

1. 元朝统一和社会经济及中外交往发展的关系。2.隋朝和元朝大运河的比较。

3.两宋和元朝植棉面积的扩大,同棉纺织业发展的关系。[教学设计]

确立目标,指导学练,讨论解疑,总结深化,练测评估五步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元朝在哪一年建立,开国皇帝是谁,都城在哪里?哪一年元朝统一全国? 2.元朝行省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导入新课〕 师:1279年,元朝灭掉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元朝的统一有哪些历史作用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

生:元朝统一的历史作用有:

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安定。2.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贡献。

师:回答得很好!不过元朝的统一除了上述两个作用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那就是促进了元朝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的发展,下面我们共同学习一下。第14课 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板书)[确立目标]

师:同学们分析一下标题,这节课我们要学习几个大问题呢? 生:两个。1.社会经济;2.中外交往。

师:同学们浏览一下课文内容,然后讨论一下我们这节课要掌握哪些知识呢?

生:1.元世祖重视农业的发展;2.纺织业的新发展;3:闻名世界的元大都;4.漕运和海运;5.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发展。师:好!下面我们看一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出示课件:学习目标、师生共同阅读明确)[指导学练]

一、元世祖重视农业(板书)1.元初农业生产的破坏(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元朝是由哪个民族建立的政权? 生:蒙古族。

师:蒙古族的生活有什么特点? 生:蒙古族过着游牧和狩猎的生活。

师:初入黄河流域的蒙古贵族,对中原先进的农业文明采取了什么态度?造成了一种什么结果呢?

生:破坏。蒙古贵族夺取大片农田,改作牧场。黄河流域的农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蒙古贵族夺占农田为牧场,企图用自己的畜牧业生产方式来代替中原的农业生产方式,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其结果不仅造成北方农业遭到严重破坏,生产水平急剧下降,而且也激化了民族矛盾,危胁到元朝在中原的统治。随着元朝的统一和政治形势的变化,元朝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恢复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开始由破坏农田转而重视农桑,把农业生产提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出示(出示课件:元世祖诏令,“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引导学生阅读诏令)2.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板书)

师:元世祖是蒙古贵族的杰出代表,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统一了中国,颁布了行省制度,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元世祖为政开明,勇于接受中原文化,重视农业发展。下面请同学们阅读一下教材,归纳一下元世祖采取了哪些措施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呢?

生:禁止圈占农田作牧场;2.在中央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派人到地方检查农业生产和水利建设情况,把户口增加和田地开垦的多少,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3.修治黄河。师:很好!这些措施促进了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辛勤劳动,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又有了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发展。

同学们,你们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国人民开始大量穿棉布衣服吗?(停顿)学习下一个问题后,你就会得到答案。

二、纺织业的新发展(板书)

师:棉纺织业的发展离不开棉花的大量种植。同学们回忆一下两宋时期棉花的种植范围,可得出一个什么结论?

生: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开来,到南宋后期发展到长江流域。植棉区的扩大,为元代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师:元朝时,江南纺织业发达,棉布成为江南人们的主要衣料。也就是从元朝起,我国人民开始大量穿棉布衣服。

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中心,当地农家妇女黄道婆,推广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对棉纺织业发展有很大贡献。下面,我们看大屏幕,了解一下黄道婆。(出示课件:黄道婆像及生平简介)师: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发展有哪些贡献呢? 生:1.推广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2.改进了一套棉纺织工具。师:归纳得很好!黄道婆创造的一套“擀、弹、纺、织”’的生产工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尤其是她创制的三锭三线的脚踏式纺车,既减轻了劳动强度,又提高了纺织效率,比欧洲的“珍妮机”早了500年。黄道婆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女纺织家,是我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劳、勇敢、智慧的代表。

师:同学们根据教材内容和学习的有关材料归纳一下元朝棉纺织业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总结)

生:1.棉纺织业生产规模扩大,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2.棉纺织技术先进,出现了提花和印染等水平很高的工艺。3.纺织工具先进,生产效率提高。师:元朝的手工业,除了棉纺织业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外,还有哪些行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呢?请同学们看一下大屏幕。(出示课件:元朝手工业分布图)生:除了棉纺织业外,获得巨大发展的还有丝织业、陶瓷业。

师:很正确。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其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这主要得益于丝织业和陶瓷业的发展。

师:下面,同学们从地图上找到松江和大都的位置。生:指出位置。

师:松江是元朝的棉纺织中心,我们刚讲过,而大都则是元朝的都城,闻名世界的大都市。西方大旅行家马可·波罗曾描述大都的情况说:“城是如此美丽,布置的如此巧妙,我们竟是不能描写它了!”下面我们来共同欣赏一下大都的雄伟壮观和昌盛繁荣!

三、闻名世界的元大都(板书)师:请同学看一下大屏幕。

(出示课件:元大都简介、地图:1.元大都平面图;2.元朝的对外交往图)在看的过程中思考:

1.元大都的由来;2.元大都的布局特点;3.元大都繁荣的表现。师:哪一个同学介绍一下大都的由来?

生:元大都是今天北京城的前身,金代称中都,元世祖时,改称大都,作为元朝的都城,大都是元朝在金中都遗址上建筑的一座新城。它于1267年开工兴建,于1285年建成,历时18年之久。

师:很好!哪一个同学结合“元大都简介”、“元大都平面图”和教材有关内容,谈一谈元大都的布局特点?

生:1.城市布局规整。南北略长,呈长方形,基本上采用传统的中轴对称形式,宫城称“大内”,在城南中部,皇城在其周围,商业中心在积水潭一带。2.规模宏大,城周28600米,有11座城门,南北干道和东西干道各9条,“人烟百万”。师:归纳得好!那么大都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生:1.人口众多,大都人口有四五十万;2.商业繁荣,拥有各种各样的集市。据说,每天运进城里的丝,就有1000车,世界各国使节、商人、僧侣、旅行家络绎不绝的来到大都,无不惊叹大都的繁荣富庶。3.文化繁荣,大都是戏剧中心,聚集了许多文人;4.交通发达,陆路、水路四通八达,联系国内和国外各地(上述的三个问题,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归纳总结)。

师:很正确!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看出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马可·波罗描述大都的繁荣时说:“外国巨价异物及百物之输入此城者,世界诸城无能与比。” 元朝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的同时,交通运输业,尤其是水路运输也取得巨大发展。它主要体现在漕运和海运上。

四、漕运和海运(板书)

(出示课件: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1.发展的原因(板书)

师:元朝灭亡南宋统一全国后,南北方面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大都作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去江南极远,而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于江南。”(出示课件)同学们思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元大都的各政府机构和士兵的粮食及其它物质供应都依靠江南。师:为什么依靠江南呢?

生:因为唐宋以来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繁荣富庶。

师:元大都地处北方,人口众多,所需粮食和其它物质主要靠什么途径从江南供应呢? 生:漕运和海运。

师:好!这就是元朝漕运和海运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首先学一下漕运。2.漕运(板书)师:什么是漕运?

生:历代王朝把各地的粮食等物质通过水路运输到京城,叫漕运。

师:在海运开拓以前,大都所需的江南粮食及其它物资,主要是通过运河北运的。但元朝以前,南北运河基本上还是隋炀帝时所凿通的那条运河。(出示“隋朝运河图”)这条运河年久失修,多处淤塞,而且路途曲折迂回,水陆并用,劳民伤财,极为不便。(结合“隋朝运河图”进行讲解)

师:为了解决运输困难,元世祖下令开凿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指“元朝漕运和海运航线图”讲解)会通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全长250多里,通惠河,由通州到大都,全长160多里。这样,就使原有的运河连接了起来,漕运粮船可以从杭州直通大都,加强了京师与最富庶的江南地区的联系。至此,南北大运河全线凿成,我国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四大流域通过这条运河连接在一起了。

同学们结合地图比较一下,元朝大运河相比隋朝大运河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朝大运河以大都为中心。(2)隋朝大运河迂回曲折,元朝大运河在开凿会通河和通惠河以后,渐渐变直,路途缩短,更有利于航运。

师:观察得很仔细!元朝大运河就是今天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全长1700多公里,是世界上人工挖掘的一条最长的河,它是苏伊士运河的10倍,是巴拿马运河的20倍。它是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为人类创造的人工奇迹,是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元代新运河的开凿为南北交通的发展和物资的交流提供了重要条件。元末时,两淮运使宋文瓒说:“世皇开会通河千有余里,岁运米至京都五百万石”。可见这条运河在整个元代都是十分繁忙的。

大运河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但由于运河有时因天旱河水太浅,漕渠时常败坏,给漕运造成了困难。为了解决河运的困难和补助河运的不足,元政府还创办了规模空前的海运。3.海运(板书)师:(引导学生看“海运航线图”)粮船由长江口的刘家港出发,经东海、黄海、渤海到达直沽,再转往大都。同学们结合课件内容分析一下,元朝海运发展迅速的原因是什么?(出示课件:元朝海运情况摘录)生:(1)海运运输量大;(2)海运便捷,顺风时半月可达;(3)海运运费较低,最经济合算。师:很好!元代海运的开辟是中国海运史上划时代的大事。它对于商业的发展,大都的供给和繁荣,南北交通的畅通、航海技术的提高,都具有重大的作用。在元朝,版图辽阔,经济繁荣,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旅行家到中国来,中国的海外贸易和中外交往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下面,我们学习本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频繁。

五、泉州港的兴盛和中外交往的频繁(板书)1.泉州港的兴盛

师:元朝同很多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泉州是元朝的最大港口,极其兴盛。泉州六胜塔是泉州港兴盛的历史见证。(出示图片“泉州六胜塔”)哪位同学谈一谈泉州港的兴盛情况? 生:泉州当时生长着很多刺桐树,以“刺桐城”闻名世界,港内经常停泊着数百艘海船,大量货物在那里汇集和起运。元朝的出口货物主要是丝织品和瓷器。师:很好!同学们看一下小字部分,说:“当时一位外国旅行家称泉洲和埃及的亚历山大港是并列世界第一的大港口。但是,据另一位外国旅行家估计,从亚历山大港运往欧洲各国的胡椒,还不到输入泉州的1%。可见,当时的泉州何等兴盛!另外,泉州有外国商人特定的居住区。元政府在此还专门设立了掌管海外贸易的市舶司。泉州港商贾云集,商船往来不绝,成为大都以外又一闻名世界的东方明珠。下面我们学习第二个问题“中外交往的频繁”。2.中外交往的频繁(板书)

师:元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帝国,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中外交通发达,元朝的对外关系也得到了发展,使节、商人往来不绝,中外贸易十分活跃。在中国的各大城市,不仅有波斯、阿拉伯的商人,而且出现了欧洲和非洲的商人。元朝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世界文明的进步也具有重大意义。

同学们看一下元朝对外交往图(出示“元朝的对外交往图”)领略一下大元帝国对外交往的盛况。你知道当时和元朝交往的国家和地区有多少吗?同学们猜一猜。生:略。

师:据元末大旅行家汪大渊《岛夷志略》记载,仅菲律宾以南、以西各沿海国家和地区即达九十七个之多(指图讲解)。可见,当时元朝同亚、非、欧各国的交往非常广泛。师:同学们知道,元朝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谁吗? 生: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出示“马可·波罗像和《马可·波罗行记》”)师:记述马可·波罗东方见闻的著作是什么? 生:《马可·波罗行记》。

师:许多同学知识广泛,了解马可·波罗,看过《马可·波罗行记》。哪位同学愿意谈一谈你了解的情况? 生:略。

师:很好!马可·波罗博学多才,元世祖时来华,居住十几年,游历了很多地方。他的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元世祖对他很信任,多次派他出使,据说他还做过扬州的地方官。1292年,马可·波罗乘船回到意大利,后来,在一次作战中被俘。在狱中,他把自己在中国和亚洲的见闻,口授给同狱的难友——作家鲁恩蒂谦,鲁恩蒂廉整理成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也叫《东方见闻录》。《马可·波罗行记》描述了大都、杭州等城市的繁荣,对后来欧洲人了解中国和东方影响很大,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向往。《马可·波罗行记》曾被译成多种文字,被称为世界第一奇书。

综观该课内容,我们了解到元朝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中外交往频繁。这些成就的取得都和元朝的统一密切相关。下面同学们就“元代经济的成就和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大统一的关系”,展开讨论。[讨论解疑]

讨论题:元朝经济的成就和中外交往的发展同元朝大统一的关系。讨论方式:分组讨论,教师参与,每组选代表发言。教师总结:(1)元朝的统一,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为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条件。北方的农业生产就是在这个有利条件下得到恢复和发展的。

(2)元朝的统一,使植棉技术迅速传到北方,棉花得以在全国广泛种植,促进了棉纺织业的发展。

(3)元朝的统一,促进了交通运输的发展,尤其为沉寂多年的南北运河的全线开通和海运的空前发展创造了条件。

(4)统一的元朝,疆域辽阔,经济发展,国力强盛,为频繁的中外交往提供了基础。当然,元朝的统一对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有很多,我们仅就这节课的内容进行了讨论总结。下课后,希望同学们就其它作用继续查找资料,进行讨论。〔总结深化〕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问题,重点是元朝的棉纺织业、元大都以及漕运和海运。棉纺织业的发展是元朝社会经济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元朝的棉纺织业要掌握一个中心(松江)、一个代表人物(黄道婆)、一件大事(从元朝起,棉布成为江南人民的主要衣料)。元大都这个知识点要掌握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还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漕运和海运,要掌握《元朝的运河和海运航线图》。综上所述,元朝的社会经济和中外交往取得了很大成就。而成就取得的最根本原因就是元朝是一个大统一的国家,正是它的统一,促进了元朝农业、手工业、交通运输、海外贸易、中外交往的发展。〔练测评估〕

一、选择题

把“户口增,田野辟”,作为考核地方官政绩的主要标准的是()a.汉高祖 b.唐太宗 c.周世宗 d.元世祖

二、列举题

1.列举本课三座城市及城市职能。2.列举在本课三位著名人物及其贡献。

第五篇:大一统的元朝教学设计

《大一统的元朝》

(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 《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第12课)

龙华中学 七年级历史组 雷莹

【课标要求】

知道成吉思汗的崛起以及蒙古军灭亡夏、金和南宋;知道元朝的统一。通过宣政院管辖西藏,知道西藏在元代正式纳入中国版图。了解元朝的都市生活。【教学内容分析】

元朝的统一,结束了300多年来几个政权并立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为辽阔的朝代。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元朝的历史,主要涉及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以及元朝对西藏地区的管辖等。元朝统一全国,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政权分立状况,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朝的版图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大体确定了中国后来疆域的轮廓,西藏地区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就是从元朝开始的。元朝所实行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亦有着深远的影响。【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求知欲强、已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解决问题和综合概括的能力,但他们仍以形象思维为主,理性的思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不足。教师要从感性知识入手,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历史材料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拓展教材,训练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忽必烈建立元朝等历史史实。2 通过对忽必烈建元朝,联系历史上民族融合的史料分析,学生初步学会用纵向归类的方法总结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能分析说明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通过利用“元朝疆域”图,说明元朝行省制度设立的情况,学生形成利用历史地图学习的方法和能力。通过学生自己总结归纳本课的知识要点,学生形成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文中的史料和图片以及教师补充的资料,学生知道成吉思汗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皇帝,他性格坚强,好勇有谋,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通过对忽必烈建立元朝和行省制度的学习,学生知道忽必烈是元朝的杰出皇帝,他积极适应少数民族对全国统治的需要,开创了很多影响深远的政治制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成吉思汗和忽必烈的相关历史,如成吉思汗历经坎坷成为一代天骄、忽必烈创立新的政治制度,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少数民族作用的认识,学生树立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通过对文天祥事迹的了解,分析《过零丁洋》一诗学生感受并学习文天祥崇高的气节和反抗斗争精神。【重点与难点】

一、本课重点: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以及元朝开创的行省制度。

二、本课难点:对人物的评价,主要是对成吉思汗的功绩和对文天祥抗元的认识。【教学过程】 [导入]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学过的朝代中,哪些是统一的王朝? 今天我们就再来学习一个统一的王朝——元朝。[指导看图] 请同学们看投影图片,仔细观察图中所反映的内容,看谁能根据图中内容说明蒙古族的生活生产情况?

(读图,从图中寻找知识信息,并发言交流。)(回答要点:游牧、狩猎。)

一、蒙古的兴起

元朝是由蒙古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那你知道蒙古族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呢? [出示材料] “星天旋转,诸国争霸,没有逃避的地方,只有冲锋打仗。没有平安幸福,只有互相杀伐。”

[启发思考] 哪个同学能结合所给的材料,谈一谈当时蒙古各部的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当时蒙古各部的情况。

(根据所给材料分析,寻找信息,并进行交流。)

(使学生明确蒙古各部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人们讨厌残酷的战争,渴望和平统一。)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设问] 是谁顺应了历史,完成统一蒙古各部任务的? [指导看图] 指导学生看课本的插图,回答统一蒙古各部的人物。什么是“成吉思”和“汗”?

(看图,使学生明确统一蒙古各部的是铁木真,后被尊称为成吉思汗。看课本注解,了解“成吉思”和“汗”。)[启发思考] 为什么铁木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充分思考,讨论并进行交流。使学生明确铁木真的主要功业在于统一了蒙古,建立了政权,摆脱了外族奴役,推动了蒙古社会的发展。阅读课文,归纳概括,发言交流。)成吉思汗在世时,并没有完成统一全国的使命,而是由他的孙子忽必烈完成的。

三、元朝统一全国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概括元朝统一的过程。[启发思维] 你认为元朝统一全国会产生什么影响?

(充分思考,前后桌同学可互相讨论,并进行交流。鼓励、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补充:元朝统一全国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出示材料] 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诗文

在元军进攻南宋的过程中,南宋涌现出一位抗元的将领,他就是文天祥。学生有感情的朗诵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一诗,并说明其含义。[启发思考] 听过这首诗后,你怎样认识文天祥这个历史人物?(小组讨论,并派代表发言回答。)

教师补充:文天祥抗元斗争是爱国行为,他那崇高的气节,将受到世代人民的敬仰,成为数百年来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们知道蒙古族在进入中原以前,都是以游牧和狩猎为生的。所以,那些蒙古贵族在刚进入黄河流域的时候,夺占良田,改为牧场。[启发思考] 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自由发言)

使学生认识到蒙古贵族那种夺田变牧场的行为,严重破坏了北方的农业生产。(培养学生通过一些现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看课本小字部分。

这些材料反映了元世祖忽必烈的什么思想?

(回答要点,这段话反映了忽必烈重视农业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元朝统一后,元世祖采取了哪些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措施?

[启发思考] 依据上述材料,请同学们想一想,元世祖的这一系列措施的作用是什么?(训练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史料学习历史知识的能力。)

(自由发言、交流。回答要点:元世祖的这一系列措施使我国北方的农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使学生认识到元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与元世祖的重视农业政策分不开。

四、行省制度 {出示图片} 秦、隋唐、元的疆域图

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明确元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朝代。(看图,比较疆域的大小、发言交流。使学生体验用比较法学习历史。)[设问] 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元政府该如何进行有效的统治呢? 阅读教材,回答:行省制度。[指导看图] 请同学们看课本《元朝疆域》图,看谁能利用地图来说明元朝是怎样设立行省制度?(看图,并从图中寻找信息。)

(回答要点: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中书省,最北的是岭北行省,最南的是云南行省。)

引导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台湾岛当时的名称。(看图,用彩笔标出台湾的名称。)

(明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各朝政府十分注意加强对台湾的管理。)

五、闻名世界的元大都 [出示图片] 《元大都平面图》,使学生对元大都有一个直观认识。

(观看图片了解元大都的城市布局。培养观察和运用历史图片认识历史问题的习惯。)[出示材料] “京师天下本,万国赴如水,珠犀从南来,狗马由西止。” “大都还有许多佛寺、道观、清真寺、基督教堂。著名诗人元好问,蒙古族诗人马祖常,名书画家赵孟頫,戏剧家关汉卿等,都在大都生活过。” [启发思考]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和补充出示的材料,思考,这些材料反映了什么情况?

(阅读并分析补充材料。依据材料发言。回答要点:元大都不仅是元朝的政治中心,而且还是世界闻名的商业和文化大都市。)

(使学生了解到元朝大都不仅商业经济活跃,而且文化也十分繁荣。)

六、民族融合与民族分化政策 [指导阅读] 请同学们看课本“民族融合”的内容,阅读后概括说明其主要内容。(阅读课文,归纳出元朝统一中国促进民族融合的表现。)

教师补充:元朝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各民族杂居相处,汉族的范围扩大,新的民族——回族的形成。

[指导阅读] 为了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元朝统治者实行民族分化政策。请同学们看课本,看谁能找出元朝划分了哪四个等级? [思考] 是不是所有的蒙古人都是剥削阶级?所有的汉人都是被剥削阶级?

(阅读课文,前后桌讨论。使学生明确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总结] 指导学生概括本课的知识要点,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分组到黑板进行板书,由班里同学评比最完整最好记的知识结构。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总结概括,并进行交流。训练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教学反思】

下载10课元朝大统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10课元朝大统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评课一

    《口语交际——我长大了想做………》评课稿 单老师整节课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整堂课下来如行云流水,其中有两点值得我学习。 一、教给方法,让学生会说。 单老师先问:同学们,你们长......

    微课一

    《小狗包弟》微案 08260601 李盼玉 08 外汉2班 教学目标: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对比手法,提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探究本文的艺术特色对比手法,提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案例课(一)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教案 案例分析题 一、管辖案件 济南某超市与南京某汽车运输公司在南京签订运送盐水鸭的合同。汽车运输公司所属二车队在从南京向济南运输途中,行至泰安市附......

    考评课一

    《永生的眼睛》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课文中的“我”由当年对父亲捐献母亲角膜的不理解,到......

    元朝的经济和中外交往 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元世祖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的主要措施,棉纺织业的发展和黄道婆的贡献,大都的繁荣兴盛景象,运河的开凿和漕运的发展,规模空前的海运,发达的海外贸易与频......

    健全大统战机制 构建大统战格局

    创新大统战机制 构建大统战格局 凝心聚力服务商都县经济社会中心工作 中共商都县委统战部 (2017年7月30日) 一、创新背景和目的 新形势下的统战工作呈现出日益社会化的趋势,统......

    元朝的统治·教案示例之一

    元朝的统治·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元朝的统治 河北张家口市第6中学 郭素卿 河北张家口市第5中学高级教师 孙淑琴 (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蒙古族的兴起;成......

    第10课 元朝的统一[教案

    特色教学设计:(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第10课 元朝的统一 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的巨大的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