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元朝的统治·教案示例之一
元朝的统治·教案示例之一
教案示例之一
元朝的统治
河北张家口市第6中学 郭素卿
河北张家口市第5中学高级教师 孙淑琴
(一)教学目的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蒙古族的兴起;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文天祥的抗元;行省制度、澎湖巡检司、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民族融合;民族分化政策。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
①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他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②文天祥坚持抗元,从容就义。教育学生学习文天佯坚贞不屈、不畏强暴的崇高的民族气节。
③元朝统一全国、实行行省制度,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融合。
3.培养学生能力: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教师问:从北宋到南宋时期,我国北方先后出现了哪几个少数民族政权?
学生答:有契丹族建立的辽和西辽,党项族建立的两夏和女真族建立的金。
2.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在两宋前后,我国北方还生活着一个少数民族—蒙古族。蒙古族也是祖国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统治中国近百年,对祖国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那么,是谁统一了蒙古各部?元朝是怎样建立的?它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有哪些贡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板书本课标题)
3.讲授新课
一、蒙古的兴起(板书)
蒙古族是我国北方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早年居住在额尔古纳河东部的密林里,7世纪时,他们走出密林,向西迁移到蒙古高原。蒙古人分成许多部,多数过游牧生活,称“毡帐中的百姓”,少数在森林中从事狩猎,称为“林木中的百姓”。(让学生看教材P108图画《蒙古帐幕车》)
12世纪,蒙古各部与邻近各民族,逐渐加强了经济联系。他们用马匹、皮毛换取纺织品和铁器。铁制工具和武器的使用,对蒙古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从此,蒙古各部逐渐走上统一的道路。
同学们,你们知道是谁统一蒙古各部的吗?(成吉思汗)
二、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板书)
随着蒙古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各部奴隶主贵族为掠夺奴隶、牲畜和财产,彼此展开激烈的战争。蒙古高原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战争给蒙古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他们渴望摆脱战乱,结束分裂,完成全蒙古的统一,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完成统一蒙古这一历史重任的是铁木真。铁木真就是成吉思汗。(让学生看教材P109图画《成吉思汗》及描写争战情景的原始资料)
铁木真是斡难河流域蒙古族一个部的杰出首领。他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以非凡的智慧,卓越的组织才能和坚强的性格,组织了一支强大的军队,联合盟友,经过多年战争,打败了其它各部,统一蒙古。1206年,蒙古贵族召开大会,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政权。(在本目标题后板书1206年)
现在大家阅读一下P109小字部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铁木真能统一蒙古各部?(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其原因,一是人民渴望统一;二是铁木真的智慧和才能。总之,成吉恩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结束了各部之间的长期混战,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这是他的主要历史功绩。蒙古统一后,他发动了一系列的扩张战争,这当然是不对的,但不能因此而抹煞他的历史功绩。成吉思汗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我们评价历史人物应该就他一生的主要事迹进行评说,不可苛求于古人;只要对社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就应给以肯定。成吉思汗统一蒙古,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三、元朝统一全国(板书)
1227年,蒙古军队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统一全国的历史任务是由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完成的。当时,蒙古军队相继灭了西夏、金,降服畏兀儿和吐蕃,攻占大理,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忽必烈建立了元朝。板书:1.忽必烈建立元朝(1271年):忽必烈1271年继承汗位,正式定国号为元,后来定都大都(今北京),忽必烈就是元世祖。(让学生看Pll0《元世祖忽必烈》
板书:2.南宋灭亡(1276年):忽必烈在稳定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以后,便倾其全力进攻南宋。1276年元军攻占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南宋灭亡了。板书:3.元朝统一全国(1279年):1279年,元军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了全国。
元军大举进攻临安的时候,南宋军民浴血奋战,顽强抵抗元军的进攻,涌现出不少抗元斗争的英雄人物,如陆秀夫、张世杰等,其中最著名的是文天祥。(让学生看P111图画《文天祥》)板书:4.文天祥抗元。
文天祥才华出众,考取过状元,是南宋的丞相。元军压境时,他毅然把自己的家财充作军费,组织军队救援临安。南宋政府曾派他到元营谈判。他面对蒙古贵族的威胁利诱,始终不屈。元贵族将他押禁在军营中,后在押解路上,一位船工帮他脱险。临安陷落后,文天祥继续组织抗元斗争,转战江西、福建、广东等地,1278年在今广东海丰以北的五坡岭被俘。押解过零丁洋(今广东珠江口外)时,他写下《过零丁洋》一诗,诗中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汉青”的千古名句。(让学生看P111文天样的名句及注释)同学们要牢记这个名句。后来,文天祥被押送到大都。忽必烈用宰相这一高官劝降,但他始终不屈,又在狱中写了《正气歌》,表达了誓不投降的坚强意志。1283年,他在大都英勇就义,享年47岁。
讲到这里,同学们可能提出一个问题,元朝统一中国是进步的,文天祥抗元也给以肯定,这应该怎么理解呢?(让学生思考一下,试答,然后教师总结)第一,元朝统一中国的进步性是从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方面谈的,而文天祥抗元斗争的正义性则是肯定文天祥反对统治者民族掠夺、民族压迫的角度而言,二者并不矛盾,这是历史事实,并为历代人民所承认的;第二,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时,要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他们对历史的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的贡献如何,给以历史地评说;第三,元朝的统一,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文天样抗元体现了我国人民坚贞不屈,不畏强暴和崇高的民族气节,二者都应给予肯定。同学们要学会辩证地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这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主要目的之一。
关于元朝统一中国的进步性,我们还可以从它统一以后所实行的行省制度以及民族融合的情况,作进一步的了解。
四、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板书)
请大家想一想,元朝以前,我国历史上曾有过几次大统一呢?(让学生说出秦统一、隋统一和两晋统一及它们统一的年代)元朝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第四次大统一,它的疆域比我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辽阔。(让学生看P112《元朝疆域》图)元朝是当时亚洲一个强大的封建国家。元政府为了对全国实行有效的统治与管理,建立了行省制度。(教师指图讲)在中央所在的大都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直接管辖大都及其周围地区,包括今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内蒙等地区。(边讲边板书)
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直接委派官吏治理。(在图上指出岭北、辽阳、云南等行省及其管辖范围,以突出元朝疆域辽阔。同时应提一下唐朝的中书省,注意它与元朝中书省的区别。)元政府还在福建行省(有时并入江浙省)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琉球就是今天的台湾。(引导学生回忆三国时期大陆与台湾密切联系的史实)元政府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清查户口,征收赋税。西藏成为元朝的正式行政区。元政府在中央设宣政院,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引导学生回顾唐蕃“和同为一家”的史实;并让学生看P112《八思巴朝见忽必烈》图画)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来郡县制的一大发展,它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对明清以及后来政治制度有深远的影响,行省从此成为我国的地方行政机构,一直保留到今天。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里,各民族的接触和联系进一步加强,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局面。板书:2.民族融合:引导学生简要回忆汉以来特别是三国以来我国民族融合的史实)现在请大家阅读课本P111最后一段大字,找出民族融合的几种情况。元代民族融合表现为四个方面:①许多汉人到边疆,开发边疆地区;②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迁入中原和江南,与汉族等杂居相处;③原先迁入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等族,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④唐朝以来不少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我国一些地区定居,元朝时又有大批人迁入中国,他们同汉、蒙古、畏兀儿等族长期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让学生在书上把这4点划出)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人民的交往,促进了相互学习,也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蒙古贵族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对各族人民进行剥削和压迫,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五、民族分化政策(板书)
元朝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制造民族隔阂和民族矛盾,分化瓦解人民的力量,来达到巩固蒙古贵族的统治地位。那么,元朝是怎样实行民族分化政策的呢?请看P113《元朝划分的四等人》简表,注意各等的名称和包括的民族。(可指定一名学生读简表内容)请注意:元朝是以归附它的时间先后划分等级的,先归附者其政治、法律地位较高,后归附者则地位较低。特别要注意,它把汉族划入两个不同等级,这是分化政策的突出表现。事实上,民族分化政策并不能掩盖元朝统治者对各族人民实行阶级压迫的本质。因为,汉族地主也能担任官职,广占土地;蒙古族贫民也有破产流亡,甚至沦为奴隶的。元朝的统治,实际是蒙古贵族勾结各族地主,共同压迫各族人民。农民和地主的阶级矛盾仍然是元朝社会的主要矛盾。
4.巩固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五个问题,其中主要的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的统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同学们要注意四个年代、三个历史人物、两件大事和一个意义。(依据板书提纲,用谈话法)
四个年代是:①1206年,铁木真做蒙古大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②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元朝开始;③1276年,元军灭亡南宋;④1279年,元朝统一全国,这四个年代及发生的事件要牢牢地记住。
三个历史人物是:①成吉思汗(铁木真);②元世祖(忽必烈);③文天祥。要能分析说明他们对历史的贡献。(提问学生,帮助他对每个人物的贡献简要叙述出来)成吉恩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对蒙古社会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这是他的主要功绩,他是我国古代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忽必烈建立元朝,统一全中国,实行行省制度,结束了晚唐以来长达四、五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促进和巩固了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推动了民族融合。(第17课还要讲他在社会经济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贡献)文天祥面对元军的进攻,组织南宋军民进行抵抗,兵败被俘后,囚禁于大都,始终坚贞不屈,最后从容就义,表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文天祥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应该掌握。
两件大事是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要注意行省制度的内容与作用,民族融合在四个方面表现。
一个意义是指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如有时间可组织学生讨论)
5.作业
①课文后边练习题。
②回答成吉思汗、忽必烈和文天祥的重要事迹。
③解释行省制度。(提示:行省制度实行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三)教法建议
1.这节课内容较多,有五个大问题,教学时一定要抓住重点,不可平均使用时间。重点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元朝统一全国”“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这节课的难点:对元朝统一的进步性与文天祥抗元斗争的正义性,作辩证分析。
2.这节课是对学生进行民族团结教育和反抗民族压迫、弘扬民族气节的好教材。教师要在传授历史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用富于感情色彩的语言,强化教育效果。但要注意:①蒙古统一后对西夏、畏兀儿、金和南宋的战争,是我国国内的民族战争和统一战争,不使用“侵略”与“反侵略”、“爱国”与“卖国”的提法,重在分清是非,反对民族压迫;②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多次发动西征,并向东、向南攻占高丽、安南、缅国,进攻日本、爪哇,是对外国的非正义侵略战争。
3.这节课图画图表较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其中的一部分,其余留给学生课下阅读。
4.教师可根据本地区、本校条件,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如幻灯、录音、录相、电影等电教手段,增强直观性和趣味性。
第二篇:袁世凯的统治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技能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宋案”和“二次革命”,袁世凯复辟帝制和“二十一条”及“五九国耻”,护国运动等。
2、能力方面:
(1)从袁世凯独裁统治的建立和“二次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中,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分析、观察问题的能力。(2)通过相关历史材料的教学,培养学生阅读材料,把握信息,正确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和方法
1、学习本节知识,关键是要抓住两条基本线索进行分析:一是袁世凯对内建立和渐次加强独裁统治,乃至于复避帝制和对外卖国的种种倒行逆施;二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而且要从总体上认识到,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辛亥革命的“余波”,突出特征是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复辟的斗争。由于线索清晰,我们学习时可按两个方面分析,以做到一目了然。
2、袁世凯的统治可分为破坏民主共和与独裁称帝两个时期。革命党人的斗争可分为三种方式、三个阶段:(1)运用法律手段(《临时约法》);(2)采用改党政治手段(宗教仁议会斗争);(3)二次革命、护国运动)
3、学习时,要系统地掌握本节重大事件的经过,更重要的是,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来分析和观察。主要分析和解决两个问题,即:袁世凯为什么得以实现其专制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其帝制又为什么迅速垮台?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围绕民主共和展开的斗争,让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以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任何专制、独裁、复辟的行为都是倒行逆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的。
2、辛亥革命,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学生认识到:资产阶级在中国建立共和国的愿望未能实现。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袁世凯复辟帝制和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袁斗争。
2、难点:袁世凯得以实现专制独裁统治以及其迅速垮台的原因。对袁世凯及梁启超等历史人物的评价。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与学互动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示例] 导言一:
1913年3月20日晚10时45分,宁教仁在上海火车站突遭行刺,击中腰部,由黄兴、廖仲恺、于佑任等就近送入沪宁铁路医院。当晚动手术钳出弹头,发现子弹有毒。22日晨不治身亡。6月26日葬于上海。送葬者达数万人。这起震惊全国的民国以来首起政治血案是何人所为?出手如此狠毒,其目的何在?为达到其目的他还干了哪些勾当?结果如何?
导言二:
在辛亥革命后,中国是不是就像资产阶级所想的那样,成为一个真正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呢?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挂着民国空招牌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对内专制独裁,复辟倒退;对外卖国,依靠帝国主义。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而继续斗争。结果将会如何呢? 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内容。
导言三:以“袁世凯何以能篡夺辛亥革命胜利果实”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回顾上节所学内容,导入“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拥有军事实力和政治手腕;革命阵营内的立宪派、旧官僚支持;资产阶级干革命党妥协退让。)
导言四:以历史上资产阶级限制专制统治的表现及结果导入新课:①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遭到封建顽固势力镇压(戊戌政变)而失败。②孙中山在辞去临时大总统职位前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三权分立政体,实行责任内阁制(可要求学生回忆其具体规定),来维护共和制度,限制袁世凯独裁。③历史真的能像孙中山所设想的向前发展?一纸约法能限制野心家袁世凯独裁专制吗?„„
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导学引思题〗
1、北洋军阀统治建立的标志是什么?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社会性质怎样?
2、袁世凯的专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袁世凯北洋军阀政权的性质怎样?
〖思维提示〗
对于第1题,教师指导学生看书完成,并对“北洋军阀的统治”作简单阶段叙述,使学生对其有系统的了解。对于第2题,引导学生从袁世凯上台后的内外政策去把握,从袁世凯的真实面目暴露的过程中,认清袁的反革命本质,从而透过现象,认识其政权的性质。
〖归纳点拨1〗 要点:
(1)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2)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AI课件展示《北洋军阀的统治》)图片
〖归纳点拨2〗 要点(1)专权表现①政治上,袁世凯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②军事上,削弱革命军力量,加强北洋军实力。
(2)政权性质: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利益的卖国专制独裁政权。(CAI课件展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内阁成员的组成上,袁世凯本来认为:“革命人才,鲜当人意。”因而他开始拟议的内阁名单“概属亡清旧吏,无一纯粹新人物”,使南方各界“咸怀不平”,但是为了表示这个新总统总算有几分“诚意”,他们作了些微小的让步。(引自《辛亥革命史》)
材料二:唐(绍仪)自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同盟会后,对同盟会非常忠实,与余晤谈之下,知其已向孙中山先后建议,用政治手法来对付袁世凯。(引自柏文蔚《五十年经历》)回答:
⑴材料一中袁世凯“微小的让步”表现在那些方面?试就本材料分析北洋军阀的性质。
⑵材料二中唐绍仪的政治态度有和变化。
解析:本材料题考察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第一问“微小的让步”可从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回答之;而北洋军阀的性质则是军阀独裁政权。第二问就材料二了解唐绍仪政治态度的变化,这主要是由“拥袁”到“反袁”的变化。答案:
(1)袁世凯的“微小让步”表现:表面尊重同盟会,并将司法、教育、农林、工商等“冷衙门”交给同盟会控制。军阀独裁政权。
(2)唐绍仪政治态度的变化:唐本是袁的部下,是拥戴袁夺取辛亥革命成果的重要人物。加入同盟会后,忠于同盟会,主张用斗争对付袁世凯的独裁。
(过渡)袁世凯专权,遭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反对。他们通过合法手段与袁世凯进行斗争,在受到袁世凯的阴谋暗算时,他们于1913年掀起了一场反对袁世凯专制卖国的“二次革命”。(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导学引思题〗
1、同盟会为什么要进行改组?宋教仁等人组建国民党的目的是什么?
2、“二次革命”爆发的原因有哪些?它为什么会失败? 〖思维提示〗 讲授时,要引导学生利用因果归纳法去掌握本目的几个相关的历史内容,剖析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理解和把握历史内容之意愿相互关系。本目内容可作如下简单归纳:(唐绍仪内阁垮台→宋教仁改组同盟会→袁世凯制造“宋案”→“二次革命”。
〖讨论点拨1〗
(教师根据导学引思题,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步步深入,从而解决问题)①袁世凯专权在政治上有哪两个重要步骤?
(安排亲信于要害部门;迫使唐绍仪辞职,组成亲信内阁。)②在看到袁打着民主共和招牌,衽专制的真面目后,以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怎样进行反袁斗争?
(走改党政治道路,维护共和制度。)
③1905年成立的同盟会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到1912年,为什么要对它进行改组呢?
(由于党派混杂,政见不一,唐绍仪内阁垮台,同盟会内部分化,力量涣散)④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的目的是什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目的有二:一是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首的内阁。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根本目的是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CAI课件展示)
国民为国主体,吾党欲使人不忘斯义,故须其名曰国民党。„„本党以巩固共和,衽平民政治为宗旨。„„保持政治统一。采用民生政策。——《国民党宣言》 请回答:
据材料看,国民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其宗旨与同盟会纲领相比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①奋斗目标: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②变化:宣言只提民权和民生两主义,不提民族主义。③原因:因为辛亥革命后,民族资产阶级认为民族革命任务已达到。
〖讨论点拨2〗
①国民党之所以在国会选举中获胜而成为第一大党的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后,人民民主意识增强;国民党前身同盟会享有较高威望,宋教仁的积极宣传。)②袁世凯幕后策划“宋案”的目的是什么?
(阻止国民党组阁,扑灭革命势力,扫除其专制独裁道路上的障碍。)③“二次革命”前夕,中国的政局怎样?
(袁世凯建立北洋军阀政府后,南北方只是形式上的统一,政治上仍处于对峙状态。北方各省基本上处于袁世凯控制之下,南方大多省份实际上处于同盟会的控制和影响下。④“二次革命”的含义是什么?其性质怎样?(辛亥革命的继续;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袁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起义。)
⑤“二次革命”的导火线是什么?(宋教仁被刺和江西、广东、安徽三省国民党都督被罢免。)⑥“二次革命”的结果怎样?造成该结果的原因是什么?
(失败。原因:客观上北洋军势力强大;主观上,国民党力量涣散。)(在师生达成上述共识的基础上,教师提炼、归纳)
“二次革命”的原因:①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袁世凯建立的卖国专制独裁的北洋军阀政府;②国民党在国会选举获胜后,袁世凯派人刺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并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③为取得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不异出卖国主权,与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④袁的反革命面目暴露后,孙中山号召武力讨袁,进行“二次革命”。⑤“二次革命”失败的原因:客观上北洋军势力强大,主观上,国民党力量涣散。
子目三:袁世凯称帝
(过渡)二次革命被镇压后,孙中山、黄兴等许多革命党人遭袁世凯通缉,大多数逃往海外。革命党人自武昌起义后在南方形成的势力丧失殆尽,南方数省落入北洋军手中,这给袁世凯进一步搞复辟带来了便利。
(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导学引思题〗
1、简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
2、清朝封建帝制推翻不到几年,为什么会出现袁世凯复辟帝制的丑剧? 〖思维提示〗
对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要求教师(或学生)对其步骤稍作讲述,特别注意时间的先后顺序(如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是在镇压“二次革命”以后,即1913年,1915年称帝,其他步骤均在1914年。)
〖归纳点拨1〗(CAI课件展示)称帝过程
临时大总统——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终身总统——称帝
〖讨论点拨〗
①辛亥革命在反封建方面的最大成果是什么?有何局限性?(结束了封建专制制度;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得到彻底改变。)
②“五九国耻”是怎么回事?
(1914年,日本以支持袁世凯做皇帝为条件提出“二十一条”,其目的是要控制整个中国,把中国变成日本独占的殖民地。袁世凯为一己之私欲,不惜出卖国家民族利益。1915年5月9日,除第五条部分内容以后再议外,袁世凯接受了“二十一条”其他全部要求。这就是“五九国耻”。)
(要求学生掌握“二十一条”的内容)(在师生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教师提炼、归纳)要点:
①帝国主义的支持,如日本;②民族资产阶级力量涣散;③袁世凯有一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④袁世凯在思想领域推行“尊孔复古”活动)
子目四:护国运动
(教师提出问题,CAI课件展示问题,学生根据问题阅读、思考)〖导学引思题〗
1、简列在护国运动中孙中山、梁启超、蔡锷等人的表现。
2、关于护国运动的成败有不同的认识,你是怎样理解的?
3、为什么袁世凯的帝制梦只做了83天就破灭了?这说明了什么?
4、简要评述袁世凯的主要罪恶活动。
〖思维提示〗
关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求学生掌握“评价”的一般方法,把历史人物的活动或事迹放到当时特定历史背景中去,不能以今人的眼光去评判,即辩证地看待。同时要注意论从史出,这也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关于“护国运动的成败”,我们要从当时进行斗争的目的达成情况及最终结果两方面去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
〖归纳点拨1〗
①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号召人民起来,维护共和制度;1916年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②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③蔡锷:1915年底,与李烈钧、唐继尧等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讨袁,宣布云南独立。
〖讨论点拨2〗
①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和《第二次讨袁宣言》的目的分别是什么?(反对袁世凯复辟;推翻袁世凯的统治。)
(CAI课件展示)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即忘共和,即称民贼„„此民贼,以拯吾民。孙中山《讨袁宣言》 请回答:
“一人”是谁?为什么称他为“民贼”?
[学生回答]“一人”指袁世凯。原因:袁世凯大搞复辟帝制活动,大肆卖国,故称“民贼”。②梁启超由支持袁世凯到反对袁世凯,最能说明的问题是什么?(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③“护国运动”中的“国”具体是指什么?(民主共和政体)
④护国运动的成功之处主要表现是什么?(维护了共和政体)⑤从反袁斗争的结局看,“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什么?(反袁斗争的群众基础是否广泛)
(教师在与学生达成共识后,进行提炼、归纳)
①成功: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主共和政体。
②失败:主要是它也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两半”性质。袁世凯死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归纳点拨3〗(CAI课件展示)
(1)洪宪帝制如昙花一现的原因:a.他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人民群众思想觉悟程度提高——思想基础;c.人民群众的反对和护国运动的打击,封建阵营内部的分化,帝国主义的抛弃等等——重要原因。
(2)袁世凯复辟帝制不得人心;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潮流,并且威力强大;辛亥革命不彻底,社会上仍然存在着复辟势力。
〖归纳点拨4〗(CAI课件展示)
(1)阴谋家:1898年,袁出卖维新派,导致戊戌变法的失败。
(2)屠杀人民、镇压革命的刽子手:1898年任山东巡抚后,疯狂镇压义和团运动,1911年武昌起义后,指挥北洋军大军进攻武汉;1913年,派人刺杀宋教仁;又镇压了“二次革命”。
(3)窃国大盗:1912年,在帝国主义和各种反动势力的支持下,玩弄各种手段,最终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
(4)阻挠历史发展的倒行逆施者:在篡夺辛亥革命的果实后,又于1915年底,企业复辟帝制,遭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强烈反对。
(5)卖国贼:1913年,袁为镇压革命,不惜出卖国家主权,同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合同》,1915年为取得日本对其复辟帝制的支持,几乎完全接受了日本提出的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3、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本节由始至终贯穿着资产阶级革命派与北洋政府之间维护民主共和与坚持独裁专制的矛盾与斗争,其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势力与封建势力之间的斗争,是顺应历史潮流前进与逆历史潮流搞倒退的斗争。同时,向人们展示:任何违背历史潮流的逆行,终将以失败而告终,遭到历史的惩罚。〖知识网络〗图片
〖方法技巧〗
本节主要内容是辛亥革命的“余波”,突出特征是民主共和与封建专制、复辟的斗争。学习时可按该两方面列表整理知识,以做到一目了然。
本节要点内容可以“一二三”进行趣味记忆,从而灵活掌握:“一”个条约(“二十一条”)、“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三”条线索(北洋军阀专制独裁卖国、革命党人维护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加剧)
〖拓展延伸〗
[例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内阁成员方面,袁世凯本来认为:“革命人才,鲜当人意”,因而他开始拟定内阁名单。“概属亡清旧吏,无一纯粹新人物”,使南方各界“咸怀不平”,但是为了表示这个新总统总算有几分“诚意”,他也作了些微小的让步。——《辛亥革命史》
材料二袁世凯曾向杨度透露:“我现在不怕国民党以蠛夺取政权,就怕他们以合法手段取得政权,把我摆在无权无势的位置上。”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袁世凯“微小的让步”表现在哪里?结合材料指出北洋政府的性质。(2)材料二体现了袁世凯怎样的想法?
(3)结合政治知识,说明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解析:本题考察学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综合的能力。第一问从课本知识中不难得出。第二问袁的“想法”,从材料中可知,他惧怕国民党的壮大,担心国民党通过合法手段打破其独裁企图。难就难在第三问,政治学中“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这方面的内容在政治科目中也有明显的文字表达。答案:
⑴表面尊重同盟会,并将司法、教育、农林、工商衙门”交给同盟会控制。军阀独裁政权 ⑵惧怕国民党的壮大,担心国民党通过合法手段打破其独裁企图。
⑶在近现代,政党与国家政权的紧密联系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政党是国家政治生活中重要的力量。任何阶级要夺取国家政权,掌握和巩固国家政权,通常需要自己的政党。袁世凯正是害怕这一点。
[例2](2003·上海)2003年是辛亥先贤宋教仁遇难90周年。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被刺于上海沪宁车站,全国震惊。时为临时大总统的袁世凯说:“何物狂徒,胆敢毁我共和元勋?”下令通缉凶手。后来,参与行刺的应桂馨到北京,要求幕后指使者兑现“毁宋酬勋“,后者拒不接见,应离京去津,途中被刺身亡。请回答:
(1)此案为什么引起全国震惊?
(2)真正的狂徒——幕后指使者究竟是谁?
(3)为什么他拒不接见应桂馨,此人正在忙什么? 解析:情景化命题是上海历史高考题目的一大特色,本题以袁世凯刺杀宋教仁的相关历史材料为背景,真实再现了袁世凯的阴险毒辣和政治野心,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民国初期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袁世凯的独裁也不得不在共和的外衣下暗渡陈仓。回答第(1)题时,要从客观上民主共和的潮流和主观上宋教仁在民众中的崇高威望两个方面分析举国震惊的原因;回答第(3)题时,要结合“1913年3月“这一关键信息,从袁世凯抵制国民党内阁及筹款镇压国民党两个方面归纳袁世凯此时的活动。答案:(1)全国人民拥护共和,宋教仁威望很高(或宋是资产阶级革命家)等。(2)袁世凯。(3)袁世凯怕暴露他的专制独裁野心。他正忙于抵制责任内阁制,破坏新生的民主政治(或忙于向列强借款,准备镇压国民党)等。
4、当堂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原创题)袁世凯上台之初,对内进行独裁统治的特点是()A、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B、公开撕毁《临时约法》,复辟帝制 C、制造暗杀事件
D、武力镇压革命党人
〖解析〗注意题干的时间是袁世凯“上台之初”。答案:A
2、(原创题)“二次革命”中,最先宣布独立的省份是()A、广东
B、江西
C、安徽
D、湖北
〖解析〗考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答案:B
3、(变式题)“二次革命”失败的直接原因是()
A、北洋军力量强大
B、国民党力量涣散,缺乏统一指挥 B、没有取得人民群众支持
D、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解析〗A、C是客观因素,D是根本原因,答案:B
4、(变式题)“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该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袁世凯就任正式大总统
B、袁世凯下令解散国民党 C、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
D、袁世凯复辟帝制 〖解析〗“一人冠冕”指的就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答案:D
5、(原创题)袁世凯复辟帝制最关键的步骤是()A、修改《大总统选举法》
B、正式宣布解散国民党 C、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D、正式下令解散国会 〖解析〗注意是“最关键”,B、D可以排除,关键是在A、C中选择,A项暴露了袁世凯想做皇帝的野心。答案:C
6、(变式题)从反袁世凯斗争的结局看,护国运动失败的主要是因为()A、孙中山是否担任大总统职务
B、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C、革命党人没有采取武装斗争
D、反袁斗争的群众基础还不广泛 〖解析〗C项表述错误,A项与题干无关,B项是客观因素,答案:D
7、(原创题)在二次革命和护国运动中,都曾经首先宣布反对袁世凯的国民党籍都督是 A、李烈钧
B、黄兴
C、唐继尧
D、陆荣廷
〖解析〗考察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答案:A
8、(变式题)辛亥革命结束后,革命形势出现反复,袁世凯和张勋先后复辟,但是他们的复辟都短命夭亡。这说明 A、资产阶级具有两重性
B、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帝国主义不希望在中国恢复封建专制制度 D、封建残余思想根深蒂固
〖解析〗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 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答案:B
五、资料链接
关于北洋军阀史的演变概况
1、从兴衰角度来分,北洋军阀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北洋军阀的形成阶段:1895年袁世凯小站练兵起到1912年袁世凯窃国前止。(2)北洋军阀的发展阶段:1912年袁世凯窃国起到1916年6月袁毙命。(3)北洋军阀的衰落阶段:1916年6月袁毙命到1926年7月北伐开始前。
(4)北洋军阀的覆灭阶段:1926年7月北伐开始到1928年6月奉系张作霖被迫放弃北洋政府政权退回东北止。
2、从不同派系掌握北京政权的角度来分,也可分为四个时期:
(1)袁世凯统治时期:1912年4月—1916年6月。内容包括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政府的建立,袁世凯复辟帝制及其失败。
(2)皖系军阀统治时期:1916年6月—1920年7月。内容包括北洋军阀的分裂,段祺瑞把持北京中央政权,直皖战争皖系失败。
(3)直系军阀统治时期:1920年7月—1924年10月,内容包括第一、二次直奉战争和冯玉祥北京政变等。
(4)奉系军阀统治时期:1924年11月—1928年。内容包括张、段、冯的短暂联合,奉直联合反对国民军,北伐成功,奉系张作霖退回东北。
3、从北京政府最高掌权者的演变情况看:
1912年4月—1916年6月,袁世凯任大总统(其中有83天称皇帝。)袁死后,黎元洪继位总统至1917年的7月张勋复辟。1917年8月—1918年8月,冯国璋任总统。1918年9月—1922年6月,徐世昌任总统。1922年6月—1923年6月,黎元洪任总统。1923年10月—1924年11月,曹锟任总统。1924年11月—1926年4月,段祺瑞任临时政府执政。段下台后,北洋军阀处于混乱状态。1926年12月,张作霖以“安国军总司令”名义控制北京政府,1927年6月,改称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名义控制北京政府,1927年6月,改称中华民国军政府陆海军大元帅。1928年6月,张作霖与蒋介石作战失败,退回东北,北洋政府垮台。
亦说护国运动
(一)护国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维护“国体”而是为了维护“政体”。国体是国家的根本性质,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护国运动后中国社会性质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护国运动并没有涉及此。而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近代以来最主要的两种政体是共和制与君主立宪制。护国运动起因就是反对袁世凯改共和制为君主立宪制,袁世凯宣布取消帝制后,护国运动即告结束。
(二)孙中山不是护国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实际阶层者是梁启超和西南军阀。当时孙中山组建中华革命党,人数少,成了脱离群众的秘密团体,未能在国内政治生活中发挥领导作用。而梁启超发表的反袁文章实际上起了舆论领导作用。蔡锷成为运动的中坚力量,与李烈钧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实现成功。
(三)正确看待北洋军阀分化在这次运动中的作用。袁世凯垮台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北洋军阀内部分化。因为,袁氏能够在辛亥革命后窃取革命果实,在中国实行独裁统治,敢于在中国复辟帝制,靠的就是惟命是从的北洋军。北洋军分化既是帝国主义放弃他的重要原因,亦是袁氏穷途末路被迫取消帝制最终忧急而死的直接原因。但北洋军阀集团没有解散只是分化,成为袁死后北洋军军阀割据的重要原因之一。故不是护国运动根本意义上没有实现“护国”目标的重要原因。
第三篇:第10课 元朝的统一[教案
特色教学设计:(华师大版:七年级下)
第10课 元朝的统一
设计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坚信常常以教育的巨大的不幸和失败而告终的学校内许许多多的冲突,其根源都在于教师不善于与学生交往。”卡尔森也说过:“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不仅仅是教师行为,而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建构。”新课改也强调:“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氛围。”因此,本着新课程改革的这一理念,根据元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以及对中国历史作出的巨大贡献,但是初中学生对这一段历史的认知水平还比较浅显,不过他们对于形象直观的历史内容却很感兴趣,再加上本人能够熟练运用多媒体教学,因此,我准备运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占有充分的不同层次的直观形象的图文资料,给所有的学生有都有表现的机会。从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分析、了解元朝的历史,然后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从而实现“青年从学校毕业时,应当是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单纯掌握一些技能的机器”的现代教育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铁木真统一蒙古,尊称成吉思汗;忽必烈建立元朝,定都大都,统一全国.文天祥抗元,慷慨就义。元朝民族分化政策、行省制度、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的基本情况。
2、了解大都商业大都市的地位、《马可•波罗行纪》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根据课文内容,结合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一词中对成吉思汗的评价,谈谈对成吉思汗的看法。
2、如何看待元朝统一的进步性与文天祥抗元的高风亮节。
3、分析民族分化政策的目的与后果。
4、识读《元朝疆域图》,指出辽阳行省、岭北行省和宣政院、澎湖巡检司管辖的地区。
5、通过组织学生回顾、讨论西藏和台湾问题,联系我国针对当前两大热点问题的政策,说明西藏和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根据世界地图,寻找马可•波罗陆来海去的路线,并进一步认识元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了解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建立蒙古汗国的过程中,作出了历史贡献。
2、通过学习,明确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中国长期分裂的局面,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是历史的进步。
3、通过了解,认识南宋以及文天祥为代表的抗元斗争,体现了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这种气节和精神应该继承和发扬。
教材分析
少数民族蒙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而成吉思汗是蒙古族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权为以后元朝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当时的世界上也有重大影响。元朝又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全国统一的政权,元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三百多年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是历史的进步。它所开创的行省制度有效地管辖着空前辽阔的疆域,加快了边疆地区的发展,对后世影响深远。元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在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开创了元、明、清三朝长达600多年的统一王朝局面,奠定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疆域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此外,元朝设立的行省制度以及元朝对西藏和台湾的管辖,也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难点:对于初中的学生来说,如何认识元朝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是教学中的难点。
重点分析
元朝统一全国,它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朝代。它的统一,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使社会走向安定,促进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开拓了空前辽阔的疆域,促进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学习这一内容使学生认识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增强民族自豪感,进一步认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元朝的疆域空前辽阔,原有的行政管理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统治的 需要。因此,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行省制度的建立,巩固了中央集权,能够对辽阔的疆域实行有效的统治,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行省制度被后来的明清所沿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难点分析
本课难点是统一的进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义性的关系的认识。这表面上是自相矛盾的,既要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上去认识元朝的统一,又要体会和学习文天祥身上体现的崇高气节和不畏牺牲的精神,学生理解有困难。
重点突破方案
元朝统一全国:利用FLASH动画效果介绍蒙古(元)统一全国的经过。注意区分元朝建立、南宋灭亡和元朝统一的不同时间。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几个由大分裂后重新走向统一的朝代。元统一的意义在分析文天祥抗元时一并介绍。
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结合多媒体课件,简介行省制度的概念,引导学生认识元朝为什么要实行行省制度。结合元朝疆域地图,让学生自己在挂图上指出台湾和西藏地区所在地,增强学生的空间概念。
关于“民族融合”,教材介绍的比较充分,不必补充过多内容,指导学生讨论后归纳总结元朝民族融合的主要表现,教师最后指出元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民族融合有利于社会安定和各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突破方案
元朝的统一是历史的的进步,而文天祥面对元军的进攻,组织军队抗元,表现出不畏强暴,不怕牺牲的崇高气节,无疑是正义的。学生该如何理解二者的关系呢?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考虑,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概括,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认识。最后,教师指出认识历史问题的正确方法,请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体会和运用。
另外,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还是比较薄弱,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对课本中涉及的一些理论性的问题如“蒙古政权在国内进行的统一战争和西征的战争的性质区别”、“文天祥是否是民族英雄”、“元朝社会的主要社会矛盾是地主和农民的矛盾”等问题我都准备一笔带过或者不提,因为这不但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且大多数的学生也听不明白。
教法指导 根据新课程精神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该本着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既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善于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信息资料,再通过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本着“快乐历史,快乐课堂”的宗旨,通过各种课堂活动如讨论等,使学生融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以轻松愉快的心情享受上课的过程,学习基础的历史知识,锻炼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本课的教法如下:通过分析,引导学生了解成吉思汗对蒙古族社会发展所作的贡献,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如何看待文天祥的抗元斗争与元统一的关系,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师生、生生的交流和合作,引导学生认识到台湾、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元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历史阶段。
学法指导
首先,课前指导学生收集一些资料,比如,通过语文老师收集到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并了解其大致的内容;通过图书或网络收集成吉思汗和文天祥抗元的有关资料;通过政治老师了解当今时政的有关西藏、台湾、民族政策等热点问题;通过地理老师,了解如何绘制地图,以及元朝疆域和今天中国疆域的不同。
其次,课堂上指导学生阅读、分析、讨论所占有的资料,然后通过师生互动、生生合作,最后归纳、总结,从而增强对教材知识的感性和理性认识,提高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同时增强了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带着几个问题预习课文,比如,元朝的统一有何意义、怎样评价文天祥抗元,你怎样看待元朝的民族政策等。
2、布置学生分组收集有关元朝的历史资料。比如:成吉思汗、文天祥抗元、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西藏问题、台湾问题等。
3、准备德德玛的歌曲MV《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4、制作课件《元朝的统一》
教学手段
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板书和资料,利用教学投影片展示图片。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和问题教学法的交叉使用。启发诱导,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歌曲导入)欣赏德德玛的歌曲MV《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首歌反映了哪个民族的生活?(蒙古族)提到蒙古族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大草原、羊群、蒙古包„„)这个骑在马背上的民族从12世纪时开始不断征战,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建立起强大的元朝。他们是如何兴起、壮大并统一全国的呢?让我们一起通过对第10课《元朝的统一》的学习,来寻找答案吧„„
学习新课:
幻灯片显示:毛泽东的诗词《沁园春·雪》引出“成吉思汗”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铁木真统一蒙古及建立政权
蒙古族是生活在蒙古高原一带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被称为“毡帐中的百姓”,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12世纪,蒙古各部落与邻近各民族经济联系加强,促进了蒙古各部的社会发展。但是蒙古诸部互相混战,社会动荡不安。
铁木真,顺应人民的愿望和历史发展的要求,统一蒙古各部,并在1206年建立起蒙古政权,结束了蒙古高原长期混乱的局面,并摆脱金国的压迫和奴役,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2、蒙古大汗国的扩张及对世界的巨大影响
蒙古帝国三次西征,席卷延伸至欧洲,成为一个地跨欧亚大陆的空前帝国,促进了欧亚大陆间的相互影响,建立了通行无阻的商道,使当时的人对世界有了更新的了解。
蒙古政权建立后,成吉思汗和他的儿孙发动了大规模的扩张战争,以图建立统一而强大的政权,然而在灭西夏前夕,成吉思汗病逝,他的宏图大业就由他的孙子来完成。
幻灯片显示:图片“成吉思汗召开军事会议”
说一说:你能否根据所学历史知识谈谈毛泽东评价成吉思汗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的理解?(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最后教师点评)
3、正确评价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最突出的历史功绩是统一了蒙古,建立了蒙古政权,使蒙古人民过上了和平安定的幸福生活。成吉思汗是蒙古族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统一蒙古,为后来元朝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二、元朝建立和统一
1、元朝统一过程 首先学生叙述,然后教师拿出展示幻灯片:(1)①灭西夏、金,并逐渐对南宋形成包围之势。
②忽必烈继承汗位,于1271年定国号为元,1272年定都大都。③1276年,元军攻克临安,南宋灭亡,统一全国。
(2)民族征服战争。如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夏、元灭南宋等。其结果是被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族的灭亡。
(3)中国封建社会有几次结束大分裂之后的大统一局面?秦汉、西晋的短暂统一、隋统一南北朝、元朝建国。不错,总共4次,这些史实阐明了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的道理,同时也说明了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统一一直是主旋律。
⑷迁都大都后,元朝统治中心完全转移到中原,大都成为元朝政治,文化中心。以后,明清两代的北京,一直是国家的都城。一直持续到今天,影响深远。
幻灯片显示:议一议:元朝的统一有何意义?然后教师总结:
2、元朝统一意义
①结束分裂局面,奠定长期统一的政治局面;②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边疆的开发;③为科技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④加强了中外文化交流和中西交通的发展。⑤促进了蒙古族的汉化及向封建社会转化
幻灯片显示:
3、文天祥抗元
学生讲述文天祥抗元的故事,教师补充点评,并展示幻灯片: 文天祥的诗歌《过零丁洋》及讨论题:“有人认为文天祥是愚忠,有人认为他不识时务。假如你是当时的文天祥,你可能会怎么做?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然后教师总结:
①元统一的进步性是不争的事实,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②但是元统一过程中对南宋发动的战争,使南宋境内汉族人民遭受残酷的屠杀和压迫,导致民族矛盾十分尖锐,这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我们必须看到事物的两个方面。③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贵族的民族压迫,保卫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正义行为。抗元失败后,又表现出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气节,理应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纪念。④因此,我们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统一的进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
幻灯片显示: 6
4、元朝的社会经济
⑴、元朝经济发展的表现:
①重视发展农业。②商业繁荣,大都繁荣。③中外交往频繁。幻灯片显示:元大都及马可·波罗图片(2)闻名世界的元大都
元朝的商业十分繁荣。大都作为首都,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国内最大商业城市和闻名世界的经济中心。不论从海道、运河还是从陆路都可以把大量商品运进大都。同时,来自亚、非、欧各国的商人和使节络绎不绝,中外交往频繁。当时来中国的外国人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他曾经来中国居住了几十年,游历了许多地方,后来他回国后把他在中国和亚洲的所见所闻写成了《马可·波罗行记》,在书中描写了大都的繁华景象。
三、元朝民族关系
1、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
幻灯片显示: 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的图表
幻灯片显示:议一议:元朝为什么实行民族分化政策?这样做有什么弊端? 学生先讨论回答,然后教师总结 幻灯片显示:元时期全图
2、行省制度和对边疆的管辖
(1)目的:元朝为有效地管辖辽阔的国土,加强封建统治,实行行省制度。
(2)内容 ①中央:中书省:大都及其附近地区相当于今天河北省、山西、山东、内蒙的地区,元政府设置“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管理全国的行政事务。宣政院(健全中央机构,管理宗教与西藏事务)
②地方:行省制度:各行省都是中央政府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直接对中书省负责。行省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构,作为一种军、政、司合一的地方行政制度,其长官在中书省的直接领导下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军政和司法权。最北行省是岭北行省和辽阳行省。
元政府在福建行省设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求(台湾)。今西藏地区,元政府在中央设置宣政院,专门负责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西藏自元朝后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的地方行政区。
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无耻的。(3)作用
①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一个行政区,进一步巩固了空前辽阔的疆土。
②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统一在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便于民族之间的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大融合,3.民族融合
第三次民族融合的高潮: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⑴表现:①民族迁徙双项流动。汉人外迁开发边疆;边疆各族内迁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②汉族扩大,黄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汉化;③回族开始形成。④加强对边疆的管辖。
回族是我国回回族的简称。唐朝以来,有不少定居在中国的波斯人、阿拉伯人,他们信仰伊斯兰教。13世纪初,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阿拉伯人、波斯人来到中原,散居于我国各地,他们在元代的官方文书中被称为“回回”。他们同汉人、蒙古人、畏吾儿人等互相杂居,互相通婚,经过长期融合发展,到元朝末年开始形成一个新的共同体,具备了一个民族的雏型。明朝建立后,逐渐融合成为回族。
幻灯片显示: 巩固练习: 1.元朝统一全国的时间是在:()A.1206年 B.1271年 C.1276年 D.1279年 2.下列哪一项是成吉思汗的业绩?()A.建立蒙古政权 D.定国号为元 C灭亡金政权 D.结束南宋的统治 3.我国现在通行的省级行政制度最早出现在:()A.秦朝 B.隋朝 C.唐朝 D.元朝 幻灯片显示: 小结
课后作业:畅想天地
有人认为:既然肯定元朝统一全国的历史意义,为什么还要赞扬文天祥的抗元呢?这不是自相矛盾吗?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 幻灯片显示:歌曲《蒙古人》欣赏
板书设计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铁木真统一蒙古及建立政权
2、蒙古大汗国的扩张及对世界的巨大影响
3、正确评价成吉思汗
二、元朝建立和统一
1、元朝统一过程
2、元朝统一意义
3、文天祥抗元
4、元朝的社会经济
三、元朝民族关系
1、元朝的民族分化政策
2、行省制度和对边疆的管辖
(1)目的(2)内容①中央:中书省②地方:行省制度(3)作用3.民族融合
附件:教后记
2009-3-23
教后反思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他提出了教师成长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因此通过反思,可以将发展教师与发展学生相统一,反思不仅可以“照亮别人”更会“完善自己”,因此教后进行及时的反思是教师自身成长发展的一条经济有效的途径。
元朝统一这一课叙述的是宋亡元兴,有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单纯说人记事虽可调动初中学生学习兴趣,但对于感情外露、思维活跃的一班学生来说,还可适当提高。本人尝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评价”,用“评价”,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在“以学定教”的师生和谐互动中体验学习的成就感,基本上能较好地完成新课程的三维目标。上完本节课后,经过大家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本节课的亮点有如下几方面:
1、充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
无论是在评价成吉思汗、忽必烈、文天祥等历史人物,还是在归纳描述元朝统一后的措施,均是由学生自己在课前搜集资料,在课堂上整合资料表述而成。这样,每个学生都成了课堂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避免了只有部分学生活动,大部分学生成为观众的不足。
2、学生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及提高
比如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资料,进行“文天祥是不识时务还是民族英雄” 的小辩论题,从学生收集的资料及表达的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甚至出现了某些错误。但是他们只是刚走进中学校门的、十二三岁的孩子,所以当我们运用发展性评价体系进行评论时,不能不对他们的努力和收获感到欣慰。又比如,课前布置学生写作业:假如你是马可•波罗,请你给远方的威尼斯亲人描述一下你在元朝大都的所见所闻。学生不但要收集有关资料,而且要通力合作,思考、设计,由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3、充分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紧密关系
在讲到行省制度时,结合我们今天的安徽省属于元朝的哪个行省。并且从分析史实中教育学生:台湾和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何妄图分裂祖国领土的行为都是可耻的。
4、充分利用了信息技术,巧妙把信息技术与本课内容融合起来
利用FLASH动画效果和幻灯片,给学生直观生动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在讲“元朝统一后实行的措施”这一方面设计得不够严谨、生动。过程简单、程序化了些;还有因为有课时的原因,课外知识补充得还不够充分。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将在今后的教学中尽快尽力去解决,以便更加完善我的教育教学工作。
第四篇:《统治》读后感
《统治》第一章 读后感
《卖出去的技术才有价值》
任何一个发明不是你转了多少个弯子,搞了多少标新立异,出了多少自我设想的东西,而是对人类社会和现实生活具有意义,这才是有用的东西。
作为一个企业来讲,生存才是第一要务。如果要生存,我们应该具备一下几点:
1、企业的市场导向
我个人理解,市场导向就好比是我们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对未来的展望。给自己定的一个发展目标,有了这个目标我们就清楚我们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的动力。
现在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了市场导向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这个导向性能给的指导意义并不大。原因在哪里?首先,是我们企业不了解市场的现状和客户的需求;其次,我们没有认真的去规划企业的长远发展;再次,我们的技术能力达不到市场要求;最后,没有合适的合作伙伴。
这种现状容易造成我们企业的定位不准;没有稳定的客户关系;无法集中资源在某一方面,总是在很多方面去求发展,确由于技术限制出现什么都在做,却什么都做不好。
2、企业的科技转化能力
一个企业拥有自己独有的核心技术和科技成果,拥有最顶端的研发团队,拥有最雄厚的资源支持,它就是一个很有发展潜力的公司么?答案是NO。很多人就不明白了,那什么样的企业才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通过本书的几个实例,其实就很透彻了贝尔实验室和IBM的没落代表着最典型的两个技术性企业的最尖锐的问题。
贝尔实验室代表了技术导向型顶尖研发机构的没落,IBM则代表了技术导向型领袖企业的落寞——他们的经历有着惊人的相似:依靠技术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曾经非常的富有,把技术的重要性摆在市场面前,缺乏把技术市场化的动力和能力。最终不约而同的步入商业经营的黄昏,暮霭沉沉。
其实说穿了,就是企业的研发能力足够,却无法把这种技术转化为产品,无法用自己的技术能力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市场的要求。最终只能人丁凋零,步入黄昏。一个合格的企业,它不仅要能有研发的活力和东西,同时必须具备把这种技术转变为一种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企业的产品。就像文章开头说的,一个有用的东西,不是你搞了多少标新立异,做了多少自我设想的东西。而是这个东西是对社会有用的,才能说是有价值的。
3、正确的创新价值取向
一个企业不能老是谈创新。很多人以为只要我企业的产品更新速度快,出的产品多,就可以掌握市场份额,其实这是一种畸形的理解。
一个企业如果决定要创新无异于准备打一场攻坚战。公司做技术创新其存在的风险是非常大的,创新是环境逼着你不得不作出选择,企业在发展的关键时刻,除了改变原有的做法,别无选择。
要创新,意味着你要在一个新的领域去征服各种问题和困难。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完全了解市场需求,确保开发的产品是有市场需求的产品;并且看准市场时机,在适当的时间推出自己的产品,占据最有利机会;最重要的,要保证自己的产品有市场竞争力。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新产品在不断涌现,我们如何保证自己的东西是能够在洪流中中流砥柱的才是我们企业的发展根基。
4、正确的人员培养方式
谈到这点,其实本章在很大程度上是与我们公司的观点是保持一致的。我们不能再单纯的讲:实施人员,开发人员,市场人员等等来划分。作为一个企业,应该更多的培养全面型人才。全面型人才并不是说什么都要精通。举个例:比如市场人员,我们不仅要懂得如何推销我们的产品,我们还应该了解自己产品的基础技术层面和功能层面的一些知识。
5、核心的技术
这个就不多说了~·
在商业社会,企业必须牢牢把握客户的需求和市场满足度,在将自身的技术转化为消费者愿意购买的商品的同时要提供最优质的产品服务。一心一意的为企业寻求创造价值的路径才能实现我们自身的价值。
第五篇:元朝秘书制度
元朝秘书制度
一、元朝概况
元朝,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地域空前的广阔,这个王朝的官僚制度也十分的庞大,从元朝始,省这个行政制度开始实行,日后愈趋完善。元朝依旧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从地方到中央,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秘书制度。这个彪悍的民族统治中原后,依旧采用了中原的文化统治着天下,毕竟,文化落后的民族要去统治文化先进的民族,这个统治者民族本身也必将被被统治者民族的先进文化所折服。
二、对封建王朝中秘书与秘书制度的理解
封建王朝是一个家天下的形式,即“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兵,莫非王朝。”天下的一切都属于皇家,一切统治皆为维护统治者利益,一切制度都为更好的维护封建王朝本身而设置。所有国家机构的设置、法律的设置都是为了将强者的利益变成一种普通民众必须所遵守的义务,此为名正则言顺。
在封建家天下的时代,皇帝是最高长官。其余大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应是皇帝的秘书。元朝也是不一例外的的。如果现当代秘书的主要职能为辅助决策、处理信息、协调关系、办理事务此四大职能,那么封建国家的大臣们早就已经围绕着皇帝完成这一目标。
从初级秘书、中级秘书、高级秘书来排序,皇帝身边的秘书可以是宦官,主要负责皇帝的衣食住行;九卿,为皇帝办理朝政,保证城邦安全;三公,为国家大计策谋。这三种在后来历代王朝中不断的演变,但以皇权为中心的利益大致一样。皇帝身边的秘书们都履行着这种义务。
三、元朝的秘书制度及官职
从成吉思汗到忽必烈,蒙古大国是一个善战好战的民族。忽必烈灭宋后,建立元,领土北至蒙古、西西伯利亚,南至南海、云南,西北至今新疆东部,东北至外兴安岭。鄂霍次克海,总面积约1200万平方千米,为有史以来的第一帝国。
面对如此庞大的王朝地域,元朝在以往王朝的政治制度上,增添了新的制度。元朝的中央一级机构,主要由中书省(总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中书省下分左三部:吏部、礼部、户部;右三步:兵部、刑部、工部。中书省的最高长官为中书令,由皇太子担任;设左右丞相各一名(右丞相居上),参知政事二名。自中书省令至参知政事均为宰执。中书省领左、右三部,各设尚书三员,侍郎二名。至元九年,撤掉尚书省,归并为中书省。
在地方,开始施行行中书省。忽必烈建元朝后,正式在朝廷设置中书省总领全国政务,时称“都省”。不久,又沿用前朝旧例,频繁派中书省宰执带相衔临时到某一地区负责行政或征伐事务。如中统和至元前期的陕西四川行省、河东行省、北京行省、山东行省、西夏中兴行省、南京河南府等路行省、云南行省、平宋战争前后的荆湖行省、江淮行省等。其中,设立于至元十年(127年)的云南行省等,已带有地方最高官府的色彩。就是说,这一阶段的行省已显现朝廷派出机构与地方最高官府的两重性端倪。元朝行省最初只是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后期,始基本定型,转变为常设的地方大行政区。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并地方化之后,它仍然带有中央派出机构、或者说是中书省分支机构的性质。
元朝秘书有: 知秘书监事、行秘书监事、秘书卿、秘书监、秘书太监、秘书少监、秘书监丞、经历、提控案牍、知事、典簿、管勾、令史、译史、回回令史、知印、怯里马赤、奏差、典书、典吏。
元秘书监设于元世祖至元十年(1273)。据钱大昕《补元史艺文志》云:“元起朔漠,未遑文事,太宗八年,始用耶律楚材言,立经籍所于平阳,编集经史。世祖至元四年,徙置京师,改名弘文院。九年置秘书监,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
元政府武力统一全国后,为巩固统治,稳固政权,开始由武功转向文治。重视图书事业便是元代文治的一个重要内容。元政权建立后,先后设立了一批修书和藏书机构,如编修所、经籍所、秘书监等,负责编修和保管利用图书。秘书监是元代中央政府最主要的藏书机构,无论就其收书的范围还是藏书的种类和数量,都在全国首屈一指,可称得上是元代的“皇家图书馆”。秘书监,秩正三品,设卿、太监、少监、监丞、典簿、令史、知印、奏差、译史、通事、典书、典吏等。下属官员主要有著作郎、著作佐郎、秘书郎、校书郎、辨验书画直长等。秘书监的主要职能是“掌历代图籍,并阴阳禁书”,是掌管图书收藏的机构,同时兼领天文历数的部分职务。
四、元朝秘书考核制度
科举制度在元朝曾一度废除,在比较重视武的元朝,文人曾地位大降。元朝科举的最初尝试是在窝阔台汗时期,“太宗始取中原,中书令耶律楚材请用儒术选士,从之”。窝阔台汗九年(1237年)八月,下诏命断事官术忽德与山西东路课税所长官刘中,“历诸路考试。以论及经义、词赋分为三科,作三日程,专治一科,能兼者听,但不以失文义为中选。其中选者,复其赋役,令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元史》卷81《选举志》一,第2017页)。诏令中所说的“复其赋役”,指的是“其中选儒生,若有种田者纳地税,买卖者出纳商税,开张门面营运者依例供差发除外,其余差发并行蠲免”。凡中选的儒生,“与各住达噜噶齐管民官一同商量公事勾当着。随后依照先降条例开辟举场,精选入仕,续听朝命”(《选试儒人免差》,《庙学典礼》卷1)。诸路考试,均于次年(戊戍年)举行,故称戊戍选试。按照他们原来的打算,此后准备再辟举场精选入仕。这说明戊戍选试确实是科举取士的步骤之一。但后来“当世或以为非便,事复中止”。
由中书省主持对包括秘书官吏在内的全国官吏的考核,地方道、府、州、县的秘书官吏,每人都发给一份统一印制的表格,称“历子”,由本人填写姓名、出身、简历、功过、德能表现,即自我鉴定,然后交上级审查。规定朝廷百司的秘书官吏每30个月考核一次,地方官府内的秘书官吏每20个月考核一次,考核及格,即可升职,不及格者就卸职。这种考核方法以年资为主要依据,使秘书官吏但求无过,不求进取,只图熬到年资合格,就可升迁。这种考核方法弊端显著,因此,元朝秘书官吏的素质普遍不佳。
五、元朝著名的秘书
虞集(1272—1348),字伯生,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南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孙。虞集以文章享誉元朝,被称为“当代之巨擘”,号称一代文宗,一时朝廷制作,以及公卿大臣碑文行状,多出其手。
延祐元年(1314),四十三岁的虞集被任命为太常博士。太常礼仪院(由太常寺改名并升格为正二品机构)的负责人拜住。推崇儒学,尊重儒士。
泰定帝也孙铁木耳即位后,恢复经筵制度,虞集被任命为国子司业,主要工作是为泰定帝讲授汉文经典。泰定二年(1325),虞集自国子司业迁任秘书少监,四年,又拜翰林直学士奉仪大夫知制诏同修国史,但仍以前职兼任经筵官。致和元年(1328),虞集又兼任国子祭酒。同年七月,泰定帝在上都病逝。八月,留守大都的元武宗亲信燕铁木儿发动兵变,迎立武宗次子图帖睦儿为帝。九月,图帖睦儿在大都即位,是为元文宗。元文宗的即位诏书是虞集起草的。
文宗做藩王时,就已知道虞集的大名,即位后,命虞集仍兼经筵官。虞集以“先世坟墓在吴越者,岁久湮没,乞一郡自便”。文宗婉言相劝说:“你的才能做什么都可以,只是如今不可离开朝廷。”坚决不放他去地方上做官。第二年(1329)二月,文宗在大都建立奎章阁学士院,虞集被任命为奎章阁侍书学士。奎章阁学士院为正二品机构,侍书学士上面虽然还有大学士,但虞集明显受到重用,这也是他得到的最高职位。此时虞集已年近六十岁。天历二年(1329)八月,文宗迎和世(王十束)(元明宗)于旺忽察之地(今河北张北北),几天后元明宗暴崩。文宗立即返回上都,再次即位。虞集赶赴上都,奉命撰写即位诏书。
补充资料:
疆域广阔:蒙元统一后的疆域是:北到北冰洋沿岸(包括西伯利亚大部),南到南海诸岛,西南包括今西藏、云南,西北至今中亚,东北至外兴安岭(包括库页岛)、鄂霍次克海,全国划分为由中书省所直接管辖的首都附近的腹里地区(即今河北、山东、山西及内蒙古部分地区)、由宣政院(初名总制院)所管辖的吐蕃地区(今西藏),以及10个行中书省(分别为陕西、辽阳、甘肃、河南、四川、云南、湖广、江浙、江西、岭北行中书省)。
这里所讲元朝的疆域,是指元朝直辖地区,不包括后来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利(又译伊儿)汗国(当时为成吉思汗的是个儿子占领 一共四个国家,他们之间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帝王,由于民族的不同以及时间、地域的变迁 日后也就不怎么互相往来,所以并不包括在1400完平方公里之内)。史载,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史称汉唐为盛,但“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平章政事:平章政事(四人)从一品
中书省(中央)
行中书省(地方)
平章
从一品
至元二十三年(1286),铨定省、台、院、部官,罢各行省所设丞相,只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以与都省相区别。后来,部分地大事繁的行省许设丞相。延佑七年(1320),复罢各行省丞相,已置者皆降为平章政事。泰定(1324~1328)以后,某些行省又设丞相,视需要及任职者的地位而定。各行省一般置平章政事两员(从一品),右丞、左丞各一员(正二品),参知政事两员(从二品),其品秩与都省官同;左司、右司合为一,置郎中、员外郎、都事,品秩皆低于都省。元末,有些行省还增置“添设”平章、右丞、左丞、参政等官。主管:
行省掌管辖境内的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及其他军国重事,统领路、府、州、县。
郑雪微 黄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