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植物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中有什么 教案浙教版(一)

时间:2019-05-15 02:2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植物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中有什么 教案浙教版(一)》,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植物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中有什么 教案浙教版(一)》。

第一篇: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植物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中有什么 教案浙教版(一)

第1节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预测土壤中有大量的生命物质。

2.知道土壤的成份包括非生命的水分、空气、无机盐和有机物。3.知道土壤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会观察、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能够运用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3.能够到花圃里面挖土,在实际的环境里观察土壤; 4.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亲近土壤;

2.意识到动植物的生活离不开土壤,土壤对动植物的重要性。重 点:土壤的主要组成

难 点:学习用科学观察的方法探究土壤的组成。

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的多种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春天到了,正是播种的大好季节。我这儿有几颗种子(出示几颗种子)。问:如果我想让这几颗种子,生根、发芽、结果子,应该把它们种到哪呢? 生:我们可以把它种到土里;可以种到公园的草坪中;也可以把它种到山上去„„ 师:我们把这种能够生长植物的土,叫做土壤。

2、在黑板上写“土壤”。

问:大家知道“土”字为什么这么写?

3、解读“土”字。

老师解释:人们挖开土层,就会发现,土总是一层一层的,在上面一层长着许多植物,这一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土壤(教师边说边作简笔画)。读图3-1 土壤,在我们的周围随处可见。

问:根据你平时的经验,那么你认为土壤里究竟有些什么呢?(板书:土壤里有什么?)

生:土壤里可能有水分;土壤里可能有小石头;土壤里可能有空气;土壤里可能有植物的根;土壤里可能有有机物;土壤里可能有蚯蚓等小动物以及一些细菌等„„

(二)、新课教学:

师:要研究土壤,我们首先应该亲自去观察,要观察就要到外面去挖土。刚刚大家的回答只能说是你原有的经验或是自己的猜测。这儿给大家布置一个观察任务:找一个合适的天气,按第76页表格要求,课后去进行这一观察活动,验证一下刚才大家的预测是否正确。师归纳:土壤中生活着许多植物、动物及微生物,其中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我们称它们为土壤生物。(板书)

一、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 总结:土壤中生存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既依赖土壤又影响土壤。大自然让它们形成了这种奇妙的关系,我们可以去了解研究它们,但不应该随便去破坏这种关系。

师: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那么土壤中出除了土壤生物外,还有什么物质能让它们生长呢?

二、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板书)

师:大家猜想一下土壤中有哪些非生命的物质。你觉得这些物质对植物有什么作用?

生:可能有空气、水、养料等物质。它们能供植物呼吸、吸收所需要的水份、帮助植物更好的生长。

师:下面我们就来验证一下大家的猜想是否正确。㈠土壤中有空气

师:什么例子可说明土壤中有空气?

生:蚯蚓等动物生活在土壤中要呼吸;土壤之间存在空隙、、、、、【实验一】:把干燥的土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

实验报告单1 验证的猜想:土壤里是否含有空气

1、实验器材:烧杯(100ml)、蒸馏水、土壤(块状)、镊子

2、实验步骤:在烧杯中放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再放入干燥的土壤

3、现象:土壤表面冒气泡

4、结论:土壤中含有空气

5、解释:土壤疏松多孔,有空气进入

思考:如何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活动: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

要求:选择干燥的土壤--干燥的土壤含较多的空气,实验效果明显。而潮湿的土壤中有许多空间已经被水分占据,空气含量会变少。

实验步骤:

1、在烧杯中放入一块土壤(土壤的体积为V),缓慢注入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全部浸没为止。记录在烧杯中所加的水的体积。记做V1.2、用与土壤体积相等的铁块替代土壤,重复上述实验。记录所加水的体积。记做V2。

3、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V2)/V 实验改进:

给你一块海绵和一块与海绵体积一样的塑料块(不吸水)、量筒、胶头滴管、大烧杯。你能求出海绵中空隙的体积吗? 【实验二】:测出海绵中空隙的体积

为什么倒入海绵中水和倒入塑料块的水的体积之差就是海绵空隙的体积?

讨论:测量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其它方法:(大家课后认真讨论一下,看谁能想到的方法更多!)

第1种方法:用金属容器在土壤中挖取一块土壤,然后用量筒向金属容器中加水,这时的注水量相当于空气的体积大小,然后洗净金属容器,再向容器中注水,测出容器的体积,它相当于土壤体积,这样可求得体积分数。

第2种方法:用金属容器挖取一块土壤,放在装有水的量筒中,这时液面上升的

量就是土壤中非空气部分的体积,在通过测量金属容器的容积,就可以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了。

师:土壤中空气的作用:其中的氧气可供微生物分解有机物及植物根呼吸。而植物的生长离不开水,怎么证明土壤中有水呢? ㈡土壤中有水

【实验三】: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在酒精灯上加热。

实验报告单2 验证的猜想:土壤中是否含有水

1、实验器材:大试管、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2、实验步骤:将适量土壤放入试管,进行加热

3、现象:加热土壤后,试管壁上出现水珠

4、结论:土壤中含有水

5、解释:土壤中的水受热蒸发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讨论:在这个实验过程,你认为操作时应注意那些事项?

1.试管夹应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离管口1/4~1/3处,加热时大拇指不准按在短柄上;

2.酒精灯加热用外焰; 3.加热时,试管口应略朝下; 4.要先均匀受热后再集中加热。

思考:测量土壤中水分体积占土壤体积的体积分数。

思路:(1)先选取一规则几何体状(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土壤样本,用刻度尺测出其相关数据,算出土壤体积数V。(2)然后用天平称出其质量M,再将土壤捣碎,放在坩埚上用酒精灯加热,让其水分充分汽化充分散失,再称其质量M1。(3)通过计算获得水的质量,然后换算出水的体积,将水的体积除以土块的体积就获得水的体积分数。

公式:(M-M1)/pV 具体的实验操作应该注意什么?(研碎、充分加热等)

师:植物体内需要的水绝大部分是从土壤中吸收的,土壤中的水还是溶解植物所需的养分的溶剂。

师:土壤中除了土壤生物外,还有其他有机物吗? ㈢土壤中有有机物

【实验四】土壤中有其它有机物吗?

用充分干燥的土壤(应含较丰富的有机质)50-100克,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以防土壤颗粒漏掉)上加热。

实验报告单3 验证的猜想:土壤里是否含有有机物

1、实验器材:充分干燥的土壤,石棉网,酒精灯,三脚架

2、实验步骤:将充分干燥的土壤放在石棉网上燃烧

3、现象:土壤变黑(看),有焦味(闻),称量后发现土壤的质量减少(称)。

4、结论:土壤里含有有机物

5、解释:有机物易燃烧炭化,生成二氧化碳,燃烧时常有一股焦味。说明: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储存在土壤中。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思考:那么经过充分燃烧后的土壤,还剩余有什么物质呢? ㈣土壤中有无机盐

【实验五】

1、将燃烧过的土壤用手搓一搓

发现:颗粒大小基本不一致。有的土壤颗粒很细,没有粘性。

2、溶解,过滤,得到土壤浸出液。

3、蒸发皿中加热滤液,使水分蒸发。观察蒸发皿上的残留物。

实验报告单4 验证的猜想:土壤里是否含有可溶性无机盐

1、实验器材:燃烧后的土壤浸出液、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坩埚钳、三角架、放大镜、三角漏斗、滤纸、烧杯3只(250ml的1只、100ml的2只)

2、实验步骤:溶解,过滤,得到土壤浸出液后将土壤浸出液倒入蒸发皿中,加热,蒸发结晶

3、现象:溶液蒸发后,蒸发皿中有白色小颗粒的晶体析出

4、结论:土壤中含有可溶性的无机盐

5、解释:溶于水的无机盐在水分蒸发时析出

说明:土壤中有无机盐。(这些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的物质是无机盐,它们是植物生长所需的物质)

思考:1.为什么可以用过滤来分离泥浆?

(土壤中含有不溶于水的无机盐。)

2.土壤颗粒的大小与沉降的速度使怎样的关系?(颗粒大的沉降较快,小的颗粒沉降较慢。)

实验注意事项:

1.过滤操作时“一贴二低三靠”。

2.蒸发过程中如果液体沸腾,要用玻璃棒搅拌,以免溅出。【小结】

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类。土壤固体部分主要由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组成,其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课堂小结:

1、通过本节实验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在实验过程中,你又运用了哪些实验方法和技能?

拓展提高:

1、我们在市场上可以见到有些植物是无土栽培的,使用的营养液中的成分有哪些?

2、土壤中我们还常见到有许多塑料袋、泡沫、袜子、快餐盒、玻璃瓶等物体,这些东西是土壤中的成分吗?

3、针对目前许多地方肆意破坏土地资源的状况,谈谈你的看法。【巩固练习】

1、“落叶归根”,植物的枯叶落入泥土,也成为土壤的一部分,它属于()A、有机物 B、无机盐 C、土壤生物 D、矿物质

2、酒精灯在加热时,灯内酒精不得超过容积()

A.1/4 B.1/3 C.2/3 D.3/4

3、在土壤中生活的生物中,下列属于微生物的是()

A. 蚯蚓

B.土壤中的细小马铃薯

C. 放线菌

D.甲克虫

4、在土壤中生活的生物有______、_____和______,构成土壤的非生命物质有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无机盐等。其中固体物质主要是_______和___ ;其中可以为土壤中的动物提供食物的是______;可作植物光合作用养料的是______。

学生活动单:

实验报告单1

验证的猜想: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3、现象:

4、结论:

5、解释:

验证的猜想: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3、现象:

4、结论:

5、解释:

验证的猜想: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3、现象:

4、结论:

5、解释:

验证的猜想:

1、实验器材:

2、实验步骤:

3、现象:

4、结论:

5、解释:

实验报告单2

实验报告单3

实验报告单4

教学反思:

对于土壤,学生虽然司空见惯,但是研究它,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看得出来,学生很感兴趣。本节课应用3课时上完。第1课时户外观察,增加感性认识。第2课时至完成土壤中有有机物的实验。第3课时完成土壤从岩石到土壤及土壤污染等内容。本节课为第二课时,通过演示、讲解实验完成。课堂中我特别要求学生掌握实验的原理和思想,重点在思维的训练。但因为有多个演示实验,教学时间较紧。

本节课中我设计了大量启发性的问题,通过头脑风暴式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观察了土壤之后,了解更多的土壤知识,使他们在心灵产上一种探究的需要。演示实验过程中,我还特别注意强调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这对刚接触化学时间不长的学生来说很重要。对于几个需要较长时间的实验,我预先作了准备。如“土壤中是否有有机物”因要长时间的高温灼烧,我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观察了燃烧时的现象(有气味、变黑),节省了时间。而“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我则用更易控制体积的海绵和塑料来代替教材中的土壤和铁块。

第二篇:土壤与植物教案

土壤与植物

教学目标:

1.能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各种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作假设性解释。能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作书面计划,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2.大胆想象,愿意合作与交流,能从自然中获得美的体验。3.能设计研究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影响的实验。教学准备:植物与土壤的图片和资料。

三株生长情况大致相同的同一中植物。

三种不同类型的土壤。

搜集赞美土壤的诗歌。教学过程:

活动一:

1、学生互相交流搜集的土壤对植物生长作用的有关图文资料。

2、教师出示自己搜集的资料卡。

大量的有关土壤的信息即被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4、提出问题:

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 分组讨论:

提出猜想与假设,并做好记录。应用各种方法来证明自己的猜想与假设。汇报讨论结果。

小结学生探究过程与结果。活动二:

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1、生交流搜集的有关不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的资料。

2、小组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实验方案,将预测结果记录下来,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无论学生提出的实验方案是否可行,教师都应给予肯定,鼓励学生动脑思考,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验证的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以备与实际实验结果相对照,长时间观察。

3、学生试着汇报科学推断。

小结:这个实验需要较长时间来观察,要坚持不懈。

4、展示教材上的资料卡。让学生开阔视野、增加信息量。自由活动: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赞美土壤。

如,诗歌、手抄报、唱歌、演讲、绘画等等。也可以合作进行。2

2、评价活动

自评与互评来进行评价,主要从搜集资料,方案设计、猜想与预测、表达与交流等方面进行。

拓展活动:继续观察、记录实验情况。课后反思:

第三篇:五年级科学上册 土壤中有什么1教案 教科版

土壤中有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外力的风化作用和生物的作用会使岩石最终变成土壤。

2.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颗粒(小石子、沙、黏土)、动物、植物的残留物,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3.水流动时能携带土壤微粒跟着一起运动,当水流静止下来时,携带的物质也会沉积下来。一般来说,重的颗粒先沉积,轻的颗粒后沉积。

4.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土壤,土壤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2.用沉积的方法把土壤成分按颗粒的大小分成几层。

3.综合各种方法获得的信息,获得对土壤成分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和实验寻找土壤的成分。

【教学难点】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意义。

【教学准备】

分组器材:为学生准备新鲜湿润的土壤及干燥的土壤、小铲子、塑料盒、报纸、放大镜、去掉上部的透明饮料瓶、镊子、小棍、水、牙签等。

教师演示:有关图片和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整块的岩石风化成碎石,碎石继续变化就会变成越来越小的颗粒,这些颗粒又是怎样变成土壤的呢?

2.学生猜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

二、寻找土壤的成分

土壤中有哪些成分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吧!1.观察新鲜湿润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土倒在纸上进行观察。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观察?我们观察到了什么?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2.观察干燥的土壤。(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干燥的土壤捻碎,用牙签把土壤颗粒分开,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的颗粒大小一样吗?我们能描述它们的大小吗?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

资料阅读:根据颗粒大小可以把土壤的微粒分类,最大的土壤颗粒是沙砾(小石子),其次是沙,接着是比沙还要小的沙粉,最小的土壤微粒是黏土。这些统称为岩石的微粒。沙砾(小石子)直径大于2毫米、黏土的微粒很小,甚至用肉眼都没有办法看清楚。

图片或课件出示:放大后的沙砾、沙、沙粉和黏土颗粒。

3.观察土壤的沉积实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

把一些土倒入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

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

土壤的沉积物分成了哪几层?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顺序?再做一次验证自己的想法。

小组观察后交流,并做好记录。

全班交流、汇报、小结。4.延伸、小结。

土壤里还有我们没有发现的物质吗?(腐殖质、盐分)

现在我们能解释土壤是怎样形成的了吗?

三、土壤和生命 1.讨论。

有人说: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我们怎么解释这一观点?说说自己的理由,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2.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教师讲解,学生阅读学习。3.说说土壤和人类的关系。4.小结。

四、课外拓展活动

阅读高士其的诗歌《我们的土壤妈妈》。

第四篇:土壤中有什么教案与反思

3.1土壤中有什么(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知道土壤中有非生命的成分:水、空气、有机物、矿物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了解土壤中有什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道“借助于工具和科学方法,人们对某一事物的认识活动是可以逐渐深化的” 教学重点:

探究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土壤里含有可溶性无机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新课引入:

多媒体显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请一位学生朗读,再请学生讲述这篇诗歌的主题。

师:土壤是一种最有价值的资源,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环境,为人类的吃穿住行提供了原料,在大自然中土壤又是一种很平常的物质,那对于土壤中有什么同学们了解多少呢?

二、新课展开:

生:水,空气,有机物,矿物质,植物,动物,微生物…… 师:我们今天就来探究下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水,空气,有机物,矿物质 师讲述:水,空气大家都很熟悉,对于有机物、矿物质可能比较陌生。有机物这个词之前我们有没有碰见过? 生:元素分布中见过,有机物只要有C、H、O 师:是的,大家回看下这首诗中的一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那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死亡的生物体和生物的排泄物。矿物质呢?我们也称无机盐,上个学期我们已经接触过粗盐提纯的实验,谁还记得步骤呢? 生:溶解、过滤、蒸发

师:如果我们要验证下土壤中是否有无机盐,应该要怎么做呢?大家思考下,小组讨论下设计实验方案 ……

生汇报实验方案 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按照实验报告单做土壤中是否有空气,水,有机物的验证实验 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

三、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课后反思:

选这节课《土壤中有什么》开课,我心里很没有底,因为第一次上实验公开课,实验课开放性又大,怕自己驾驭不了。设计方案之初,“引入”是最早想到,但是课堂中四个实验如何安排是难点。刚开始,安排做土壤中空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后来自己先操作发现实验难度很大,就放弃了,只要求学生知道土壤中有空气,难度大大降低。书上先易后难地探究过程,在我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过渡不顺畅,我是讲解了无机盐的知识,又转到土壤中是否有空气的实验,很突兀。还有,本来四个实验都想让学生自己设计,但是觉得难度太大,时间也不够。后来在同事黄明达老师的帮助(非常感谢)下,决定先做土壤里是否含有可溶性无机盐的实验,学生设计方案,重点放在这个实验,刚好也弥补下上个学期粗盐提纯的实验,其余三个实验给予学生方案,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就此,教学流程基本形成。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1、课堂时间把握能力还是不够,来不及汇报实验结果,应该把粗盐提纯的知识回顾放在课前讲,时间会压缩点;学生在过滤土壤浸出液时,应规定好滤液的体积,这样实际操作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滤液体积大导致蒸发时间过长;

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口头讲述,引不起学生注意,应该用幻灯片显示;

3、应该多备份实验仪器,操作过程中出现实验仪器破坏导致学生不能继续实验

4、学生实验操作不规范不熟练,应多加练习

通过这堂公开课的准备及实践,对以后上实验课将有很大的帮助,期待在教学中的进步!

第五篇:四年级科学下册 土壤中有什么教案 青岛版

《土壤中有什么》课堂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设计意图:提出科学探究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本环节由教师揭示探究问题,避免了学生在确定探究问题环节可能会出现的无休止的拓展、延伸,直接指明了探究的方向。】

二、提出假设,了解学生的前概念

师:谁来说说,土壤中有哪些东西?

生:我看到土壤中有蚯蚓、蚂蚁、草根、落下的树叶„„

师:看来土壤中既有动物又有植物。

教师板书:动物、植物

师:谁来说说土壤中还有哪些动物和植物?

生:动物还有蜗牛、蛇、蟋蟀等;许多植物都生长在土壤中,因此土壤中会有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师:除了动物和植物外,还有什么呢?

生:我看到过石块。板书:石块

生:空气和水。我认为土壤中的动物和人一样,也需要空气和水。

板书:空气、水

生:塑料袋,废纸,塑料,铁皮等垃圾,因为人们总把垃圾埋在土壤中。

师:这些都是人类产生的一些杂物。板书:杂物

生:土壤中还有矿物质和化石。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关于矿物质和化石,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从科普读物上读到,土壤中含有钙、铁、锌、钾等矿物质,在地下还有古代生物的化石,如恐龙化石、树叶化石等等。

生:矿物质需要借助于特定的工具和方法才能够发现,生物化石数量稀少,因此也不容易看到。

【设计意图:学生汇报的大多是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间接经验,并非有意识直接观察得到的信息,因此只能作为假设。同时这也是教者了解学生前概念的环节,为后续的观察验证及建立概念做好了铺垫。】

三、小组合作,制订观察活动计划

师:是啊!有些东西需要借助于更复杂的方法和更先进的工具才能看到,那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物质在土壤中都存在吗?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际的观察来验证一下。那如何进行观察呢?大家小组里讨论一下,如果有困难,可以参考课本。

学生小组合作制订观察计划,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观察计划的制订能让后续的观察实验更加有序、高效。对于观察,学生只局限于用肉眼观察和借助于工具观察这两种方法,对于“倒入水中观察”这种方法学生不可能想到。教师让学生在讨论观察计划时参考课本,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到第三种观察方法,避免了枯燥的说教,同时又能结合组员的智慧得出第三种观察方法的操作顺序,可谓是一箭双雕。】

全班交流实验计划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讨论好的观察计划完整地告诉大家?老师希望这位同学发言时,其余同学都能认真地听,看看有没有需要完善或更正的地方。

生:我们组觉得分三步进行观察。1.用肉眼观察。看看土壤中有没有诸如蚂蚁、蜗牛、蚯蚓、植 1

物的根、茎、叶等比较大的物质。2.用放大镜观察。主要看看土壤中有没有一些肉眼不容易看到的物质。3.倒入水中观察。把土壤倒入水中搅拌,然后放在一边静置一段时间后进行观察。

生:对于第三中观察方法,我补充一点:课本上说把一些土壤倒进水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搅拌水中的土壤,然后静置一段时间,我们又看到了什么现象?这说明土壤倒入水中后不能急着搅拌,要先观察倒入水中时的现象,然后再搅拌、静置,观察现象。

师:课本上是这样说的吗?请大家再仔细阅读课本上关于“倒入水中观察”的操作过程。学生再次阅读课本。

师:这位同学对第三种观察方法的补充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等会实验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哦!还有哪一组的同学想发言的?

生:我们组想提醒同学们注意:1.搅拌的次数不要太多,只要搅拌5圈左右就可以了,因为我们主要是观察现象。2.静置的过程中不能碰到装土壤的杯子。3.观察要仔细,并且及时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

师:这位同学说的正是老师想提醒大家的,他们组想得很周到,一个个都是严谨的小科学家,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把观察活动的过程以及注意点再完整地交流一下。

学生小组内交流完善观察活动计划。

【设计意图:教师组织学生第二次阅读课本,让学生搞清楚了“倒入水中观察的顺序”,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能力得到增强。最后小组内完善交流观察活动计划,让每一个同学都能系统地掌握观察的方法及注意点,保证了后续观察活动的顺利进行。】

四、小组实验,验证土壤中的物质

师:同学们的观察活动计划制订得很不错,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计划进行观察,并把观察到的物质和现象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

学生小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指导纠正,同时提醒做好观察记录。观察实验结束,各组代表在全班交流实验获取的信息,以验证自己先前提出的假设。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本组观察到的与大家分享一下?你获取的实验证据能够验证自己的假设吗?生:我们用肉眼观察确实见到土壤中有蚂蚁、蚯蚓、植物的根和叶,还有石块、方便面袋等杂物;用放大镜观察到土壤中有黑色的物质,通过阅读知道那些是动植物腐烂时产生的腐殖质;把土壤倒入水中,发现植物的根和叶都浮到了水面上,搅拌、静置后发现土壤都沉淀在杯底。说明刚才的假设是成立的。

师:土壤中的黑色物质是腐殖质吗?请解释给大家听一下。

学生阅读课本

师:从这一段文字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生:土壤中有腐殖质和盐分。板书:腐殖质、盐分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假设描述实验现象,学生有意识地用观察到的现象验证自己的假设,说明学生求真、求实的证据意识正在形成。学生的观察现象引出了腐殖质,通过阅读验证了腐殖质的存在,而且很自然地得出了盐分,整个过程自然顺畅。】

师:还有哪一小组愿意发言的?

生:我们把土壤倒入水中后,植物的根和叶浮上了水面,还发现水面上冒出了很多气泡,这证明土壤中有空气。

师:你们也观察到气泡了吗?对于气泡的解释,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观察真仔细,解释也很到位。还有什么发现吗?

生:我们组发现沉在杯底的土壤分成了好几层,而且上面的颗粒比下面的小,通过阅读,我们知道了这些颗粒有着不同的名字,从大到小分别是沙砾、沙、粉沙、黏土。

板书:大小不同的颗粒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发现了土壤中有许多大小不同的颗粒。结合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能解释一下土壤是怎样形成的吗?

生:岩石风化成碎石,这些碎石继续风化,越来越小,于是变成了土壤。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土壤中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尝试解释土壤形成的原因,既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又将本节课与上一节课的内容联系起来,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概念体系。】

师:真不错,同学们都观察沉积在杯底的土壤,看是不是上面的颗粒小,下面的颗粒大?大家再思考下,为什么颗粒的排列是上小下大呢?

生:大的颗粒重,所以要先沉下来;小的颗粒轻,最后沉下来。

师:对,你真会动脑。同学们挑一点最上层的颗粒,用手捻一捻,有什么感觉?这说明了什么?生:感觉很细腻,说明了颗粒很小。

【设计意图:观察与体验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加清楚地知道沉积在杯底的土壤,上面的颗粒比下面的颗粒要小。】

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描述得很精彩,最后再请大家观察一下装土壤的白纸,看看有什么发现?说明了什么?

生:白纸上放土壤的地方是湿润的,说明土壤中有水分。

【设计意图:整个观察活动,学生注重于用不同的方法依次对土壤进行观察,而忽略了对装土壤的纸进行观察,因此对土壤中的水分无法进行验证。教师的及时提醒,弥补了这一点,从而保证了概念的完整性。】

五、总结实验,建立土壤的科学概念

师:经过细致的观察,想必同学们都知道了土壤中有哪些物质,谁愿意完整地说一说,土壤中有哪些物质呢?

生:土壤中有空气、水、大小不同的颗粒、腐殖质、盐分和一些杂物。

师:对,土壤就是这些物质的混合物。

板书:混合物

【设计意图:土壤的科学概念是建立在了解学生前概念的基础之上和学生细致的观察、深入的讨论之上,因此一切都显得水到渠成。】

六、研读课本,自学土壤与生命的关系

师:土壤中有动物和植物,说明土壤是动物和植物的家,它们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第54页“土壤和生命”。

学生自学课本第54页

师:通过研读课本,你知道了什么?

生:土壤给生物提供了生存空间,给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中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以及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师:阅读了这一部分内容,同学们有什么感受想跟大家说说的?

生:土壤为我们提供了生活所需要的材料,因此我们要保护土地。

生:生活中有许多人采用深埋的方法处理垃圾,这样会污染土壤,我们不能再这样做了。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学生能够自主获取土壤与生命的有着密切联系的信息,培养了自学能力,获取了深刻的感受,使得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得以落实。】

教学评析

1.引领学生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必须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一个个科学探究活动,因此让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提升来说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节课就是按照“提出问题—

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建立概念”这样一个科学探究过程来设计的,旨在让学生体验完整的探究过程,并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从而促进科学素养的不断提升。

2.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获取方法和信息的能力。在本节课中,教师多次组织学生阅读文本,且每一次阅读,学生都有不同的收获。在讨论制订观察计划环节,学生通过第一次阅读,获取了把土壤倒入水中进行观察的方法;通过再次阅读交流,学生对于把土壤倒入水中进行观察这种方法有了深刻地认识,并且掌握了操作程序。此外,大小不同的颗粒有着各自的名字,土壤中还存在着腐殖质和盐分,这些信息都是通过阅读获取的,有利于学生在描述概念的过程中自觉地引入课本中相关的科学术语,使概念的描述更加精确、科学。课后有一个同学表示,这节科学课看书的次数多了,通过阅读课本,得到了新的观察方法和丰富的信息,看来课本真是一个合格的小助手。

3.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一定的提升。让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每一节课中都得到发展是科学老师的责任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描述能力、合作能力和倾听的习惯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和展示,这得益与教师明确的要求。教师要求学生把本组中所观察到的现象、讨论好的计划等完整地说出来,这既让学生确保描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又减少了必要性的提醒,保证了课堂的连续性和流畅性。教师要求其余学生认真聆听发言,找出需要补充和更正的地方,这为后续的补充或更正做好必要的铺垫,又培养了学生倾听的良好习惯。【评析:江苏省如皋市教育局教研室汤晓明】

下载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植物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中有什么 教案浙教版(一)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八年级科学上册 第3章 植物与土壤 第一节 土壤中有什么 教案浙教版(一).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五年级级科学上册《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土壤中有什么》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揭示科学探究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对土壤熟悉吗?土壤中有些什么呢,本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教师板书课题:土壤中有什么 【设计意图......

    观察土壤(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

    观察土壤 教学设计思想: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植物的那部分疏松的表层,是许多动物和植物生活的家。课文以学生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在指导学生开展野......

    三年级科学上册 土壤的保护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土壤的保护第一课时 本课概述 本课引导学生探究水土流失的原因,通过模拟实验来帮助学生认识自然界水土流失的现象,并分析黄河水中携带大量泥沙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保护土壤的......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6课《观察土壤》教案

    6、观察土壤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培养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进行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观察实验,发现土壤的特征。 教具准备:分组观察材......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7课《土壤保护》教案

    7、土壤的保护 教学目标: 1、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够参与与讨论。 2、能够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3、知道土壤为我们人类所做的贡献;了解我国的土壤......

    三年级科学上册 土壤里有什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土壤里有什么【内容简析】:指导学生认识到土壤不是一种单纯的物体,而是由砂、黏土、水、空气、腐殖质等成分构成的。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对土壤成分分析的实验,认识土......

    青岛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备课第三单元《土壤与植物》

    第三单元植物与土壤 唐王二小 蒋绪勇 单元分析: 土壤是学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之一。以土壤为话题,把土壤当成一个认识的材料,目的是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去认识植物与土......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土壤与植物8土壤的种类教学

    (青岛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三单元 土壤与植物 8. 土壤的种类 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土壤有砂质土、粘质土、壤土三类,以及这三类土壤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