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时间:2019-05-15 02:18: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七讲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七讲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第一篇:第七讲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第七讲 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东营小学

纪晓玲

2013年7月

教学目的:

1、使家长了解儿童多动症的特征,懂得如何对患了多动症的儿童进行教育、指导、训练。

2、使家长充分认识到为了自己工作挣钱而忽视孩子心理需求对孩子的影响,重视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

教学重点:

了解儿童多动症的特征,注意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抽时间跟孩子沟通交流。

教学难点:对多动症患儿进行指导训练,帮孩子走出心理孤独。教学方法: 谈话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剖析案例。

(一)、班主任带领家长学习案例1.1、跟家长通读教材122页案例《老师说我多动症》看完这个案例请家长谈谈自己的看法。[家长交流]案例中的孩子被老师认为患了多动症,家长在老师的要求下带孩子去医院做了相关的检查,但结论是孩子没有多动症。

2、家长阅读专家课堂的内容。(126页——129页)。请家长读后相互之间交流自己的收获。根据专家课堂总结:

(1)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

◆注意障碍。◆活动过度。◆感知觉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社会适应不良。◆学习困难。

(2)多动症小学阶段的表现:(127页——128页)(3)儿童多动症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行为治疗。◎感觉统合治疗。

3、教育多动症患儿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要求必须切合实际。◎把过多的精力引导出来。◎加强集中注意力的培养。◎培养有规律的生活习惯。◎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增加新案例:

1、跟家长讲一个教育故事《美金的价值》:

一位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5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问。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

“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者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间:“你睡了吗,孩子?”“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10美金。”“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生气地问。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讲完后,请家长们反思自己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

目前,越来越多的孩子经常一个人留在家里,遭受着孤独、恐慌、敏感、多疑等不良心理的折磨。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家长忽视了孩子心理的需求,结果导致孩子长期处于消极的情绪体验状态。许多家长长期忽视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结果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很容易让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

2、走进专家课堂总结:(1)孤独心理产生的三个原因:

◎问题家庭给孩子带来了严重的心理问题。

◎父母顾了事业难顾家庭,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使子女的内心世界封闭起来。

◎缺少玩伴。

(2)帮孩子走出心理孤独的几点做法: ◎加强为人父母的责任感。

◎ 亲子之间加强沟通,父母要留些时间给孩子。◎ 多鼓励孩子参加群体活动。

二、总结: 通过本课学习,让我们充分认识到关注孩子心理需求的重要性,怎样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作为家长,不管你工作多忙,每天都要拿出哪怕半小时的时间留给你和你的孩子,掌握最适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方式,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和爱意,让他在爱的注视下长大。

第八讲 塑造孩子美的心灵

东营小学

纪晓玲

2013年7月

教学目的:

1、指导家长如何引导孩子发现美,培养孩子的内在美。

2、让家长重视和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教学重点:

如何采取多种手段教育孩子,实现对孩子的引导和教育,塑造孩子美的心灵。教学难点:

使家长理解孩子“爱心和责任心”的表现,积极引导支持,塑造孩子美的心灵。教学方法:

谈话法 讲授法 案例分析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剖析案例。

(一)、学习案例1.1、与家长一起通读教材145页案例《乡下表妹真老土》,看完这个案例,不知你有何感想?如果你的孩子这样,你会怎么做?[家长自由交流意见]

2、孩子的妈妈是怎样处理这件事情的?案例中的妈妈,最初只是注重女儿的外在打扮,没有教会孩子发现美,感悟生活,因此在女儿的世界里,穿得漂亮就是美。妈妈后来意识到这一点是非常宝贵的,为了让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妈妈以经典的公益广告为切入点,采用情景教育法,教育引导女儿去发现美。

妈妈的教育让芳芳彻底改变了,芳芳要做一个心灵美的孩子。

3、跟家长一起走进专家课堂让家长明白,如何塑造孩子美的心灵:(1)父母应该对孩子进行审美教育,使孩子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内在美,也就是心灵美。●让孩子知道内在美的重要性。●让孩子追求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2)在家庭中培养孩子感受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学习案例2

1、与家长一起通读教材155页案例《妈妈,我也要捐款》,共同交流,如果你是孩子的妈妈,你会怎么做?[家长发言]

2、案例中孩子的妈妈是怎样处理这件事情?一起阅读教材(157页—159页)。

3、跟家长一起走进专家课堂,让家长明白:要珍惜孩子的爱心,注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父母怎样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心呢?

◆孩子爱心、责任心的培养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应从生活小事入手对孩子从严要求。

◆要求孩子对自己的事情负责,也就是从小就严格要求孩子不能依赖父母,凡是自己能做的事,都该自己去做。

◆父母在爱孩子的同时要让孩子学会爱,学会爱他人,只有会爱的人才有 爱心。◆家长要树立一个好的榜样。

4、在家教过程中家长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 ●父母要以身作则。●多鼓励、引导孩子。●珍惜孩子爱的表达。

●至少每学期带孩子参加一次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孩子的爱心。

5、孩子应该怎么做呢?(164页)◎学会爱自己。◎学会爱他人。◎学会爱集体。

二、总结:

以上,就是对这册书的简要概括。老师们,如果说人生是一条路,那么爱心就是一座连接着多彩世界的桥梁。让我们和家长一起,牵着孩子的手,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塑造孩子美好的心灵,扎扎实实为他们架好通往美好人生的桥梁!

第二篇:关注老人的八种心理需求

关注老人的八种心理需求

老人为何喜怒无常?

人老了,情绪会不知不觉发生变化。有的老人变得多愁善感,易激动,常为小事大发脾气;有的老人对周围事物总看不惯,不称心;有的老人固执己见,听不进别人的劝告;有的老人则变得郁郁寡欢,情绪低落。

情绪的变化不是老人的错,是生理因素造成的。人到老年,大脑和其他生理机能开始退化,大脑衰老了,情绪控制力就会下降,遇事就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这就有可能导致心理上失常。年纪大的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多不理想,身患多种疾病,记忆、思维能力也在衰退,他们会为此而陷入苦恼和焦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受到子女的歧视或抱怨,他们会感到被抛弃。

情绪的变化也有些是社会角色转变带来的。有人调查过,工人退休前后的心理感受变化不大,他们退休后摆脱了沉重的体力劳动,有更充裕的时间料理家务、消遣娱乐和结交朋友,并且有足够的退休金和公费医疗,所以内心比较满足,情绪较为稳定,社会适应良好。干部退休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这些老人在退休之前,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广泛的社会联系,退休以后,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家庭琐事,广泛的社会联系骤然减少,这使他们感到很不适应。老人的八种心理需求

孝敬老人不能只是给吃给喝,更重要的是心灵关注,懂得尊重、宽容,尽量满足老人的心理需要。概括起来,老人有八种心理需求: 1.健康需求

人到老年,常有恐老、怕病、惧死的心理,家人应多与老人交心、谈心,开阔老人的心胸。

2.和睦需求

全家和睦,邻里关系融洽,互敬互爱,互相帮助,老年人就会感到温暖和幸福。

3.尊敬需求

老年人离开工作岗位后可能会情绪低落,如果再得不到家人的尊重,就会产生悲观情绪,甚至不愿出门,长期下去,则会引起抑郁和情绪低沉,为各类疾病埋下祸根。

4.依存需求

人到老年,希望得到关心照顾。作为子女,唯有孝顺,才会使老人感到老有所依。

5.安静需求

老年人一般都喜欢安静,怕吵怕乱。有些老年人就怕过星期天,因为子女、儿孙相聚,总是乱哄哄地度过一天,对老年人来说,这样的星期天是“苦恼的星期天”。

6.作为需求

退休的老年人大多尚有精力、能力和爱好,因此,应让老人发挥余热,老有所为。

7.求偶需求

老年人丧偶后生活十分寂寞,子女照顾也非长久之计,所以,如果老年人有再婚的想法,子女应该支持,让其欢度晚年。

8.支配需求

老年人原来为一家之主,退休后地位可能受到影响,因此,晚辈们应适当满足老人的一些支配权。

第三篇:关注心理被动的孩子

文章标题:关注心理被动的孩子

山东博兴实验小学霍兴英

如果孩子对失败非常恐惧,整日里战战兢兢,那么,他将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这种孩子往往只想如何避免失败,对任何事物都丧失了好奇心和尝试的兴趣,根本没有一点“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还表现为有自卑感。

心理被动的孩子,一般来说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低,对自

己没有信心,对失败感到非常恐惧,遇事畏首畏尾,上课不敢发言,见生人怕羞,认为自己比别人矮一截,表现为安于现状,没有进取心。例如,心理被动的孩子,总认为自己脑子笨,无论如何努力也不会成功,因而也就不会去争取。这样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且也限制了孩子其他能力的发展。这种孩子发展下去很难有创造性。

孩子心理被动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后天生活、学习的影响,尤其是家长不适当的教养方式的影响。孩子上学后,尽管他的自我评价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家长对他的评价对他的自我意识仍具有重要作用。如果家长经常说他“笨”、“傻”和“这么点事都做不好”之类的话,他就会认为自己不聪明,比别人差,做起事来就会畏畏缩缩,信心不足。如果家长说他“聪明”、“能干”,他就会认为自己很能干,很不错,做起事来很有信心。所以家长对孩子的评价非常重要,不要轻易对孩子下消极性的结论。但是有的家长过高地估计自己孩子的能力,派给孩子力所不能及的学习任务,孩子完成不了,就不耐烦的训斥、指责:“你真是个笨蛋,什么也学不好。”这就肯定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它产生自卑感,心理被动。孩子心理被动,家长千万要警惕,及时帮助他克服这种心理,如果任其发展下去,他便会成为一个一事无成的无用之人。

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对待心理被动的孩子,使它变得积极主动呢?

第一,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心理被动的孩子在学习方面的表现往往是学习不主动、不积极,仅仅是应付差事,因而学习成绩也差。这就需要家长设法使孩子看到自己的力量,从而产生自尊心和自信心。家长可以根据孩子平时的学习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使它的学习成绩逐渐的提高。一定注意不必一下提出过高要求。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认为要求越高越好,恨不得孩子一夜之间成为神童,其结果就是让一个小学生和一个高中生比赛,孩子认为肯定会失败,就会产生绝望的想法,因而失去努力进取的愿望。当然,家长也不能低估孩子的能力,如果只给孩子提过低的要求,就如同让孩子和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赛跑一样,使孩子感到对手太弱,不用费力就能成功,因而就不会激发孩子积极进取的热情。一般来说,要求要设立在只要努力即可达到的水平上,这样才能使孩子积极主动地去努力进取。例如:孩子原来考试不及格,你就应该以达到及格为目标,当各科都及格后,再提出更高的要求,使他一步步来完成。如果目标比较适合孩子的水平,孩子就会竭力去争取,一旦目标达到他将会由衷地感到高兴,信心更足,并由此产生“下次要更努力”的愿望。这样,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好。

第二,关心和尊重孩子

孩子尽管小,但他也是家庭中的一员,也希望家长尊重他,把他当大人看待。如果家长不尊重他,就会伤害她的自尊心。

小学生缺少经验,在生活和学习中经常会体验到失败。而且,小学生的意志比较薄弱,很难达到“屡败屡战”,“败而不馁”的境界。因而经常会因为一点点的失败而灰心丧气、情绪低落。例如,孩子某一次考试不理想,就会感到非常难过。此时,家长如果不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不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也不体谅孩子内心的痛苦,反而一味地指责和埋怨,甚至打骂,就只会使孩子自卑感越来越重,心理越来越被动,严重的还能造成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对立情绪,出现隔阂。相反,家长如果根据孩子失败的具体原因,比如学习方法不对头,考试紧张等,给予具体的帮助,让她树立信心争取下次考好,孩子也不会因为一次的失败而感到恐惧、失望,即使有一点苗头,也会随着他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很快被克服,心理就不会被动。

第三,创造条件,让孩子体验成功

如果从吸取教训的角度来看,失败是成功之母,而若从摆脱心理被动的角度来看,成功才是成功之母。以成功培养成功,因为只有成功的孩子才会有信心去追求更大的成功。所以家长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创造一定的机会,让孩子做的事,每次都能做成,争取的目标每次都能够达到。在孩子获得成功之后,家长要及时鼓励,使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同时再提出一些更高的、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要求。例如,学习上一向考不及格的孩子,考及格了就是一大进步,应给予充分肯定。然后,再要求他在班里的成绩达到中等水平。达到这个目标后,再激励他向更高的目标努力。这样,就可以提高孩子心目中的自我形象,也就不会给自卑心理留下可钻的空子,心理也就不会被动。

第四,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

家长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知识,扩大孩子的眼界,陶冶孩子的情操,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质,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心理被动的有效措施。为了克服孩子的心理被动,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自己有知识、有能力,并不比其他人差。如果孩子知识贫乏,闭目塞听,什么也不知道,那么,被动的心理是无法避免的。

总之,对于有被动心理的孩子,家长一定要关心他,尊重他,帮助他树立与自己能力相适应的目标,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磨练自己,使

孩子尽快从被动中走出来。

《关注心理被动的孩子》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关注心理被动的孩子。

第四篇: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历程

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历程

我做了8年的教师,当了七年的班主任,然后有一个四岁的孩子。所以,可以说,从18岁毕业到现在,我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孩子们一起度过的。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他们在我的身边和我一起演绎着或精彩或滑稽,或感动或气愤的故事。女儿一天天地成长着,对于她的未来,我和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有着无尽的担心。但看她聪明可爱的样子,又感到无比的欣慰。在孩子小小的世界里,其实并不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永远都是无忧无虑的。他们也有属于他们的烦恼,有他们的担心。虽然,很多的事,在我们眼里,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可就是那些鸡皮蒜毛的小事,却几乎占据了孩子们的整个世界。

在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我虽然尽力地去理解孩子,总是告诫自己要公平公正的态度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因为,我知道,也许有的学生很调皮,也许有的学生成绩不够理想,也许。。。但对于他们的父母来说,每个孩子却都是唯一,都是独一无二的,是无可替代的。我从来不怀疑父母对孩子的爱,但我希望每一个孩子在父母无私的爱的呵护下,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人到中年后,就会慢慢的明白,其实,学习成绩,金钱,社会地位。。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一份平和的心态,一个积极向上的生活习惯。只有这样,你才能生

活的快乐而坦然。但这些东西却是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的。当你在为孩子的学习成绩而苦恼的时候,你是否想过,我的孩子他是健康的,快乐的呢?当你在为了面子逼着孩子学这学那的时候,你能否思考一下,这是孩子将来生活必备的呢?

自信,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备品质之一。可悲的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却总在有意无意的扼杀着我们的孩子的自信。幼儿园的小朋友,举办活动的时候,他们的手总是举得高高的,到了小学,还有那么一部分孩子举手,但也有另外一部分孩子的手已经缩回去了,到了初中,敢于举手的可就是凤毛麟角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自然是孩子的自信心在一步一步的减弱,甚至消失,而取而代之的是自卑,是胆怯,是不在乎。。

是什么让孩子的自信在一步一步的减弱呢?首先,是我们的批评和责骂。盼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我们却忽略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更需要的是我们的肯定。其次,是我们强烈的保护意识。孩子是我们的心头宝贝,你浓浓的爱意不许他有半点的磕碰。久而久之,在你的关怀备至中,孩子强烈的依赖意识也逐步形成了。依赖意识形成的时候,是孩子动手能力减弱的时候,也是他的自信心消失的时候。因为自信不能是空中楼阁,它必须有所依傍。没了能力,自然没了自信。

第五篇:第七讲 教会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第七讲 教会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让家长了解伤害孩子自尊的危害,树立亲子平等的观念。

2、通过具体案例让家长切身体会到如何化解孩子发脾气的行为。

3、通过互动环节,给家长提供反思自己行为的空间,加强教学效果。

[教学重点]

掌握批评孩子和化解孩子情绪的艺术。

[教学难点]

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

[教学方法]

案例分析法、互动法

导入:各位家长,大家好。很高兴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这次报告会,你们用行动为孩子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请允许我以一名老师的身份为孩子们向你们表示感谢。今天我们谈的话题是“教会孩子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在进入话题之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在吉林省集安市,有一个小学五年级学生孙跃坤,才12岁,一天他指使同学乱刀杀害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在行凶过程中,孙跃坤就在20米外看着整个过程。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人间悲剧呢?原来孙跃坤从小生活在姥姥家,非常受宠爱,12岁回到父母身边后,父母管教很严,经常用打骂的手段来惩罚孩子,打得孩子经常逃学惹祸,最后,激起孩子的心理畸形,它回到自己家后发现自己的父母并不爱他,原因是做父母的采用了一种他不能接受的方式来爱他,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了极为残忍的方式来反抗自己的父母,保护自己受伤的心灵。大家可能认为这是一个极端的例子,并不具有代表意义,可是类似的事情在我们的身边也时有发生。记得去年我教过一个毕业班,有两名学生就是因为跟家长起了冲突而采取了自残的方法来反抗,他们用刀子割自己的胳膊,一道道伤痕横七竖八,而遗憾的是他们的家长竟然对此一无所知。这一系列让人看了揪心的事件的发生或多或少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反思:本来父母养育孩子是大自然赋予的神圣使命,可是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局呢?这两个孩子的妈妈都很勤劳,为孩子付出了很多,其中一个甚至辞去了工作。这本身没有错,错就错在他们的好心使孩子不需要的,甚至是伤害孩子自尊心的。孩子也是人,他们理应受到尊重。这就是我们要研究这个话题的原因。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具有自尊心呢?科学家们发现自尊心强的孩子具有以下特点:(课件出示)

1、比较活跃,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

2、善于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在与人交谈中,他们乐于处在主导地位,而不愿意当听众。他们随时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并不为别人的挑剔所烦恼。

3、他们往往对世界问题颇感兴趣。

4、他们深信自己的能力,并确信能做好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总的来看,这部分孩子具有积极的自我概念,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学业成绩和未来的发展。自尊心强的孩子常常感觉到“我是一个好孩子”“我是一个有能力的孩子”,看上很简单的两句话,却涉及到自我概念的建立,对于学业上长期遭受到失败的孩子来说,他们的自我概念正好相反:他们会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的孩子。那么孩子的这一自我概念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他们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从身边的人给他的评价中感受到的,而这个身边的人中最重要的人之一就是父母。因为父母的态度传递了对孩子的期望。这个期望或者是高的,不着边际的;也能使失望的。

那么,孩子的自尊心是怎样被破坏的呢?请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妈妈,我也有自尊

一、出示案例

二、组织讨论

请大家回忆一下,自己有没有荡着别人的面批评过孩子?当时你是怎么想的?怎样处理的?

三、案例分析

家长当着外人批评孩子就是最伤孩子自尊、最令孩子反感的批评方式之一。家长为什么会这样做呢?在下意识里,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老子教训儿子天经地义”,父母的话就是圣旨,“百孝顺为先”,孩子必须无条件服从。这种家长站在高高的平台上俯视孩子,总是以命令的口气指示孩子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对孩子往往不分地点不分场合的随意指责批评;某些家长认为小孩子不懂什么叫自尊,也就不懂得去维护孩子的自尊。当孩子感觉到父母不尊重自己、不顾及自己的感受时,便会本能的产生自我保护,对父母顶撞或者漠视。不良的批评方式,其结果常常会引起孩子的抵触或逆反,一般表现为:不愿意和父母说话、我行我素、或者表面接受背后反抗。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批评孩子是难免的。批评的目的是孩子犯了错,督促孩子加以改正,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有些父母因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批评方式,在批评中伤害了孩子的自尊甚至人格,令孩子对家长产生怨恨,对批评抵触,令亲子关系紧张。孩子感觉无法和家长说知心话,父母不了解自己;父母感觉无法和孩子沟通,不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我们要知道,因为缺少自尊所以不会尊重别人,因为不会尊重别人所以会遇到交往困难,因为交往困难所以会导致情绪障碍,像有的小孩非常冲动,面对伙伴之间的冲突,开口就骂人,动手就打人,做什么事情也无精打采,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情绪上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造成的,进一步反映到学习上就是缺少积极主动的进取精神,从精神上来看,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遭受巨大的创伤,严重影响到人格的健全。

最近几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体罚的现象少了,可是“心灵虐待”的现象多了,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警惕,心灵虐待比体罚更能伤孩子的自尊心。

心灵虐待大致可分为这样几类:

一、强迫型。根本不考虑学生(孩子)需要,强迫他们按老师或家长的意志行事,甚至连孩子的申辩、愤怒、反抗权力都被剥夺。遗憾的是我们从来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后果,在武断行事的过程中,孩子变得胆小怕事、遇事退缩,缺少独立性,很多孩子上课不敢发言,见了陌生人就怕羞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这样的孩子很难适应未来复杂的社会。

二、冷漠型。对孩子需要漠不关心,缺少亲近感和同情心。对他们的过失,不是帮助教育,耐心引导,而是采取冷落态度。前边我已经说了,家长的态度传递出对孩子的期望,这是一种重要的家庭教育资源,如你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会直接影响到孩子。这种行为专家们称之为“冷暴力”,它的后果是使孩子多苦闷、孤独。

三、贬低型。对孩子的细微进步毫不重视,经常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贬低他们的学习成绩,又不放过任何一点过失。致使孩子自悲,缺乏自信心,无主见。

四、抹煞型。在孩子出现失误时,不是从整体上评价他们,帮助其找出原因,鼓励他们克服困难。而是抹煞过去的一切,批评责骂,在孩子受伤的心灵上撒盐,这类孩子常常一蹶不振,看不到希望。经过长期的观察发现:学困生和优生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前者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后者则充满了信心,这就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陷入了一个怪圈,一个不规则的怪圈,在老师或者家长的帮助下,它可能会走怪圈的阴影,但很快又回去了,老是不能改变它的家庭环境。而优生走的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圈,所以他们的发展很明显。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学困生遭受的抹煞教育比较多,家长或者老师多数情况下采用的是批评的方式,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

做家长的应当怎样做呢?课本中《父亲的纸条》一文就很有启发意义。他发现孩子偷拿

自己的钱后没有作出过激的反应,而是通过给孩子写纸条的方式给孩子上了终生难忘的一课,他判断孩子还会翻自己的口袋,就在口袋里放了一张纸条,枝条上写着这样一句话:“需要钱就跟我说一声。”孩子拿到这张纸条后惶恐不安,茶饭不思,他等着父亲的批评,可是父亲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这反而让他更加痛苦,到了茶饭不思的程度。这就叫“润物无声”。

在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很有名的小故事:

当年陶行知先生任育才学校校长。一天,他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评。

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接着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了,说:“校长,我错了,陶校长,你打我俩下吧。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满意地笑了,接着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可惜我只有这一块糖了,我的糖没有了,咱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学生打了人,陶先生没有批评,没有斥责,没有让学生写检查,也没有找家长“共同教育”,而是让学生一步一步地完成了对自己错误地认识过程。四块糖不仅让学生认识到了错误,更发掘了孩子的四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正义感和勇于承认错误。

这一教育案例在心理学上叫“南风效应”,也叫温暖法则。这一法则来自于法国著名作业拉封丹写过的一则寓言故事《南风和北风》,故事讲的是南风和北风比赛为例,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结果行人把大衣越裹越紧;南风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人开始脱掉大衣。南风之所以能达到目的,是因为它顺应了人的内在需求,使人的行为变得自觉。这种以启发自我反省、满足自我需要而产生的心理反应被称之为“南风效应”。

小结:

这一系列故事再一次验证了一个道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人“数其一过不如奖其一长”。批评孩子是教育方式而不是目的,这点家长应牢记在心。掌握批评的艺术,以真诚友好的态度对待孩子,倾听孩子的心声,维护孩子的自尊,坚持“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做法,相信孩子一定会虚心接受家长的批评建议,并积极改正错误。

【备】在现场交流中,很多家长提到了这个问题:孩子发脾气是怎么回事?应怎么办? 分析---------

乱发脾气是现在独生子女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之一,说白了是家长惯坏了或者是管得太多了。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是缺乏控制力的表现。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主意识越来越强,很多事情都想自己说了算,这就容易和父母产生矛盾,当孩子的心愿没有达成时,孩子便会烦躁气氛,使性子发脾气。记得我12岁那年,同学们盼望已久的武打片《少林寺》就要在邻村上演了,同学们都很兴奋,早早的吃晚饭后我就准备出门,这时候父亲不知怎么回事坚决不让我去,后来我想可能是快要期中考试的原因吧。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闷闷不乐,经常发脾气,什么事也干不下去,以至于期中考试也一团糟。无论什么原因,孩子的坏脾气会对他的成长造成种种障碍,会影响学习的状态、造成交往不良等。

如果孩子发脾气,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1、控制自己的情绪。如果家长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也朝孩子发脾气,那么,你的形象给孩子树立了负面榜样。下次,孩子就会模仿家长的样子。

2、教会孩子平息愤怒的方法。如离开现场、自言自语等。

3、及时表扬和巩固。当孩子想发火却努力控制了自己时,家长应及时给与表扬,肯定

孩子的积极性为。

4、适当惩罚。对孩子进行惩罚必须具备三个前提:一是使孩子感到,他无论如何不会失去父母的爱;二是惩罚不是针对孩子的整个人,而是针对他的过失;三是惩罚程度必须适当。我们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惩罚应该一致。不能一方惩罚孩子,另一方把它取消。这样,孩子更不听话。家长不要去帮助孩子弥补过失,要让他们自己养成好习惯,自己承担责任。

请家长们记住:我们不能为了惩罚孩子而惩罚,应当让孩子明白,惩罚是他们不良行为的自然后果,并且在接受惩罚的同时,感受到父母对他的关心和爱护。

结束语: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打骂出来的。有这样一则故事:一天下午,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学生放学后独自到一片树林里玩耍。天黑了,这个胆小的孩子还没有走出树林,他怕遭到野兽袭击,就爬到一棵大树上躲了起来。父亲见孩子很晚还没回家,就沿孩子放学回家的路去寻找,在一片树林里,借着天空那微弱的星光,父亲隐约看见儿子正躲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父亲没有马上喊儿子下来,而是假装没有看见,吹着口哨在离儿子藏身的大树不远处溜达。儿子听到父亲的口哨声好像遇到了救星,马上从大树上溜下来,吃惊地问:“爸爸,你怎么知道我在这片树林里呢?”“我是独自散步,没想正碰上你在树上玩耍呢。”据说这个孩子长大后进入军官学校深造,后来成了一名作战勇敢的将领。

人们常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凡是人都有自尊心,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们。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需要家长和老师去保护去尊重。如果教育者有意或者无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和摧残,就会失去向善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不管什么情况下伤害或者诋毁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愚蠢行为。

一个合格的家长、教师应该用爱心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坚持多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孩子成才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而使他们不断克服缺点,逐渐完善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在著名的长篇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中的主人公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你要给别人快乐,首先自己是个快乐的人”。同样,你想使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自尊的人,你首先要自尊并且能尊重孩子。

作业设计:

1、当孩子犯了错时家长正确的做法是什么?错误的做法是什么?

2、你认为应当如何化解孩子的情绪?

下载第七讲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七讲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第七讲 《聊斋志异》

    第七讲 《聊斋志异》 传统的文言短篇小说发展到清初,出现了集大成之作,这就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一《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今......

    浅谈如何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1

    浅谈如何关注单亲家庭孩子心理健康 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人们越来越追求精神生活,有些人为了自己的幸福抛弃子女,对孩子视而不见。致使他们对家庭没有安全感,没有温暖,没有了精......

    关注家庭心理教育孩子成才受益终身

    关注家庭心理教育孩子成才受益终身1月27日,我在嘉定区图书馆聆听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向世清博士所作的题为《不能不知的青少年心理特征》讲座,受益匪浅。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成......

    第七讲 培养孩子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

    第七讲 培养孩子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 楚江二完小 向志兰 教学课题:培养孩子欣赏与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目的: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家长们明白家庭审美教育的作用,及如何培养孩子欣......

    关注孩子成长

    关注孩子成长 ---------家庭教育漫谈 在和家长交流的时候,许多家长常会有这样的苦恼和困惑:孩子最听老师的话,不愿听家长的话,我们在家该如何配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对孩子进行......

    注重孩子心理需求 和孩子共同成长(合集五篇)

    注重孩子心理需求 和孩子共同成长 “有一天我画工程图时,漫不经心地把笔含到嘴里,扭头一看,发现儿子也像我一样,叼着铅笔头。我还怎么告诉他含铅笔头不好?告诉他那上面有很多细......

    第七讲、写读后感

    新吉思维学校快乐作文培训 第七讲、写读后感指导 读后感是议论文中最常见的文体之一,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文体。其实,写好读后感也有章可循。若活用“四字诀”,则更容易生效......

    企业文化讲座 第七讲

    企业文化讲座 第七讲企业文化建设的程序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个企业文化形成过程都不相同。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从各单位的实践经验看,他们有以下共同特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