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注家庭心理教育孩子成才受益终身
关注家庭心理教育孩子成才受益终身
1月27日,我在嘉定区图书馆聆听了中科院上海光机所向世清博士所作的题为《不能不知的青少年心理特征》讲座,受益匪浅。
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成为众多家长百谈不厌的话题。不少家长认为,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教育的问题都是学校的责任了。其实不然,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孩子的教育,特别是心理上的教育,这与家庭教育密切相关。
一个孩子在校的表现取决于他(她)的学习能力,这种能力有7大要素,分别是自信心、好奇心、意愿性、自制力、人际关系能力、交流能力和合作能力,这些要素都与情感智商有关。我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一直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所以,当天在与向博士现场互动的时候,我的问题“怎样让孩子坚持做一件事情?”结果,向博士说我有点“杞人忧天”了,因为我那个才8岁的女儿,能够坐在图书馆里听讲座,一坐就是一个半小时,已经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了。说到这一点,我也觉得挺自豪的,自去年暑假7月开始,我和女儿每周日下午都会来到图书馆听讲座,不管刮风下雨,从不间断。最后,向博士还是给我支了招,教了我两个好办法。办法一是和孩子端碗比赛,各拿一只碗,顶在自己头上,看谁坚持的时间长,刚开始的时候,可以是每次1分钟,然后2分钟,一直坚持半小时;还有一个办法就是和孩子每天在家走直线距离,看谁走得慢。这样长期训练的话,就可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了。向博士说,孩子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思维力和记忆力,这些都可以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提高的。而一些非智力因素,比如: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这些往往和父母有关,孩子的习惯是母亲给的,性格是父亲给的,这无疑给我们做家长的上了精彩的一课。有时,我们往往会抱怨孩子动作慢、脾气差,其实,这些我们家长自己身上都有,也该是要检讨一下我们家长自己的时候了。
孩子在小学成长阶段要长成一个好的身体,让孩子在玩中学习,是人际品质初成阶段,也是非智力因素培育阶段,更是习惯养成阶段,通过智力方法有针对性的训练孩子,那么,这些基础将成为孩子一辈子的关键,到时,你的孩子会有正向、阳光、积极、合作的心态;会有利索、高效、经济、合群的习惯。
第二篇:自主学习令孩子终身受益
“有时,家长们过度的爱,剥夺了孩子们尝试自主学习的机会。”20日,荆楚网(楚天金报)“家长学堂”在武汉市图书馆开讲,武昌区优秀教师、武珞路中学“十佳班主任”张素珍,根据她18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一倍受家长关注的话题,对现场近400名家长进行了指导。
不少学生不会自主学习
张老师说,如今,越来越多的家长抱怨孩子学习不自觉,让人操心。“孩子们在学习上面临的困难,无外乎是学习能力差,学习不得法。如果他们拥有自主学习和思维的能力,学习能力就会有较大的提高。”张老师说,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也就拥有了终身学习的能力,孩子会受益终身。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以自我为主体的学习。自主学习应达到四点要求:一是学生有学习的欲望,愿意学;二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计划;三是学生能够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合理的定位,知晓自身学习的优劣势,并能有针对性地去弥补;四是学生能够及时调节、修正、控制学习,如总结自身的学习等。
如果按以上标准去评判,不少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这需要教师和家长们去引导。
不善自主学习的表现
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张老师认为不善自主学习的学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1.对学习缺乏兴趣,把学习当作累赘
张老师说,这类学生特征比较明显,他们不愿上学,有时居然不带课本上学;在课上,他们听讲不认真,别人都在忙着记笔记、做练习,他们却无所事事,平时厌倦做作业。这类学生反感学习,总是想方设法地逃避学习。
2.把学习当作一项任务应付
这类学生对学习也没太大的兴趣,但迫于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他们还是完成学习任务,但多带有应付的意味。具体表现为:上课时极易走神,课堂上小动作不断;作业拖拖拉拉,能混则混,能少做一题,决不多做半题。做作业时,他们往往投机取巧,应付交差,如上网查询、打电话问同学,或直接抄答案,有的甚至专门花钱雇人做作业。
3.学生学习不得法,缺乏主动性
这类学生比较在乎家长和老师的要求,在听讲和作业上,还是比较认真,但他们不会带着思维去听课,做不到举一反三,往往是上课听懂了,但是题目稍有变化,就不会做了;对于学习中的难题,他们往往想法子绕开,不会主动去弄清原由,畏难情绪严重,考试很不理想。
张老师说,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几乎都能从上述三种情况找到自己的影子,学生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会直接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自信心的形成,严重的还可能引起厌学情绪,家长应该关注。
孩子为何不善自主学习
“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孩子学习的依赖性特别强,从收拾书包到做作业,处处透着家长的影子。”张老师说,孩子在学习上之所以依赖人、缺乏主动性,家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首先,家长的关爱,让孩子身处被动的环境。
张老师说,在与家长交流时,许多家长抱怨说:“现在的孩子学习怎么这么令人费神?我们当初可不是这样的,父母根本就不管我们的学习。”可正是在这样没人管的环境中,学生才有自己去解决学习问题、考虑学习难题的机会,才能形成学习的责任意识。而现在的孩子面临的情况却不是这样,他们大都是家中的独苗,平日里,家人都围着他们转,在学习上,他们一遇到难题,家长便上阵解围。由于孩子是独生子女,便格外金贵:怕衣服弄脏了,所以手不能到处摸;担心走丢了,所以不能到处乱跑。这也不能,那也不行,现在的孩子从来就不敢主动地去干点什么。
同样,目前大多学生处在被动的应付状态之中。为了提高升学率,不少教师不得不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是接受知识的机器,学生的学习也因此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身处这样被动的环境,孩子怎么会不依赖家长和老师呢?
其次,学生缺乏学习的动力源泉。
学生学习的动力有多种,如学习兴趣、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或孩子对心中梦想、目标的追求,还可以是恒心和毅力等。而现状是,我们的教育堵塞了这股学习动力的源泉。
从学习兴趣看,很多孩子从小学开始,就四处奔波着参加各种培优班、补习班。玩是孩子的天性,当这些孩子被剥夺了玩的权利,只能学习时,学习还有何兴趣可言?
再看学习成就感。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高,他们的心尤其急切:孩子考了班级第一,还希望是年级第一;孩子考了99分,还希望孩子考个100分。家长们的眼睛总盯在金字塔的塔尖上,而塔尖上又能容下几人?于是,家长没完没了的批评和指责便扑向孩子,孩子很难得到家长的肯定,自然也体验不到学习的成就感和快乐了。
现在的孩子很少“做梦”,他们的梦都是家长们强加的。“孩子,好好学习,考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梦是家长的,家长也为之操劳着,孩子无动于衷就不奇怪了。
对孩子的恒心和毅力的教育,在家长学习至上思想的左右下,被忽略了。加上现在条件好了,家长老担心孩子吃苦、受累,孩子的恒心和毅力又从何谈起?
最后,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被剥夺。
张老师举了这样一个校园常见的例子:当孩子的书或作业忘在家里,家长一接到孩子的求助电话,便放下手上的工作,飞车送来;孩子遇到难题,家长便捋袖上阵;孩子犯了错,家长主动作检讨。从表面看,这样的家长是好家长,他们关心孩子,但实际上,他们这样做是在帮孩子逃脱学习责任,给了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找家长”的不良暗示,这些做法对孩子责任心的培养极为不利。
多管齐下让孩子自主学习
任何人的成长都遵循着这样的规律:自主、独立的意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强的。张老师打了一个比方:小学学习是老师抱着学生走;初中学习是老师牵着学生走;高中学习是学生跟着老师走。中学生处在可塑性较大的阶段,只要教师和家长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就可引导他们自主学习。
1.减少孩子的抵触情绪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其独立意识越来越强,家长更应注重与孩子的交流。在交流中,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学习生活的确很苦,压力的确很大,这一点家长应该表示“认同”,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付出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当抵触情绪大大减轻时,孩子就能更好地接受父母的教育。
2.加强责任感的教育
张老师称,家长有责任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学习责任。如在一个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都有自己的责任,做子女的应该知道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学习就是自己的事,所以不能要求父母去承担本该属于自己的责任,父母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当孩子有了高度的学习责任感时,他就会尽自己所能去搞好学习。
3.激发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张老师强调,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只有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激发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有很多,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方法。
(1)目标激励法。许多学生不会主动学习,就是因为学习生活漫无目标。为了激励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在目标的激励下努力学习。目标的确定有讲究,目标过高难以实现,会挫伤积极性,对自己失去信心;目标过低,难以产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体验成就感。对孩子的学习,家长应重过程,轻结果。重视孩子学习的每一天,每一个学习环节的质量,重视知识掌握的过程。不要一味地盯着考试的分数,多鼓励,少指责,只有这样,孩子才会因学到知识而快乐。
(3)引进竞争机制。可以让孩子选择合适的竞争对手,开展学习竞赛,这样可以促进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同时,也能够增强克服学习困难的主动性,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4)培养意志力。“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要鼓励孩子敢吃苦,能吃苦,不怕困难,同时,家长还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家长可以不陪读,但要带头有追求,积极学习,遇到问题不要怨天尤人,要积极去想办法解决,不回避,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人生观方面做好表率。
4.学习过程中的方法指导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张老师提出了几点建议:
(1)和孩子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一般而言,学习计划最好交由孩子制定,家长进行参谋;如果孩子太小,可由家长帮着制定。制定的学习计划要具体,越详尽越好,其中要确定学习内容、学习时间,要控制进度,并配上相应的监督措施,只有这样,学生执行、家长指导监督起来就比较容易。当孩子能够坚持按照计划行事,这种坚持成为习惯后,孩子就打开了自主学习的大门。
(2)选用合适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很关键,预习、复习、总结、归纳都是有技巧可言的,学生可向老师或是学习得法的同学请教,借鉴经验,坚持去实施。但别人的好方法不一定都适合自己,学生在借鉴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能够促使自己进步的方法才是适合的方法,在借鉴他人方法的同时,可根据自身的情况来改善。
(3)鼓励思维。遇到难题,就四下求助,也是许多学生学习进步缓慢的原因。对于学生这样的行为,家长要告诉他:学习不是任务,而是一种锻炼思维的过程,通过思考解决难题就是锻炼过程。家长可引导孩子学会审题、学会筛选题干中的有用信息,旁敲侧击,鼓励孩子大胆尝试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不要一开始就帮孩子去解决问题。当孩子通过自主思维解答出了问题,家长应及时给予鼓励。对于那些孩子应该可以解出的题,家长可以用“相信你能做出来”这样的话来激励,一步步放手。
5.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说是中学的责任,因此,家长要注意配合教师,多与教师保持联系。关注孩子在学习上的表现,遇到不良现象,也可与教师交流,一起想对策引导孩子,形成教育合力,孩子肯定会有所进步。同时,家长也应鼓励孩子与老师多交流,当师生关系变得融洽时,教师的教育也能更加有效。
问题集纳
讲座结束后,家长们纷纷向张老师请教孩子学习的具体问题。
问:孩子刚上初中,成绩不太好,在学校里她从不举手发言,其实她的问题还不少,在平时作业和考试中就能反映出来。家长该怎么办?
答:学生进入中学后,强烈的虚荣心理阻止学生向老师提出问题。特别是成绩较落后的同学,总觉得自己的问题太简单,不好意思问,问题越积越多,成绩越落越后,这也是学生不善自主学习的一种表现,他们没有及时弥补自身学习弱势的能力。对此,家长要鼓励孩子多质疑,告诉孩子,对于不懂的问题,不分大小和难易。如果孩子不敢开口,可要孩子先以纸条的方式向老师质疑,当尝到“甜头”后,她自然会开口问问题。
问:平时,孩子做作业一遇到问题,就喜欢打电话跟同学讨论,这样好不好?
答:孩子爱讨论应该说是个好习惯,但一遇到问题不通过思考就讨论,显然有偷懒的嫌疑。对于这一现象,家长应提醒孩子,遇难题不妨自己先想一想,给孩子设定一个时间段思考,如果还是没有一点头绪,家长可以适当点拨,启发孩子去思维,如果还是想不出,可再与同学讨论,但讨论绝不应变成直接报答案。
问:为了让孩子自主学习,我们家保持极度的安静,生怕孩子受到影响,但孩子的学习怎么还是不自觉?
答:自主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孩子自身,可以说与外界环境关系不大。当年,毛主席还专门在菜市场门口看书锻炼自己的意志力。所以,这位家长要转变观念,对于不自觉的孩子,应该制定一个详尽的计划,指导孩子去执行,让孩子有自主学习的意识。
问:每回让孩子自主学习时,他的抵触情绪都很重,怎么办?
答:可让孩子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如指导孩子自学一篇语文新课,让孩子先认清文中生字、生词,再通读新课,进一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内涵,该记的记,该背的背,将不懂的问题列出来。当孩子上新课时,他会感到轻松许多,那些不懂的问题也能及时弄懂。这时家长可适时暗示:“看,新课还没学,你就已经掌握得差不多了。”当孩子尝到了甜头,就有了自主学习的欲望。
第三篇: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九个好习惯
培养孩子终身受益的九个好习惯 2011年12月05日 01:29 来源:凤凰网亲子综合
明智的父母应该在孩子年幼时培养他良好的习惯,这样形成的意识将使孩子受益一生,以下九个习惯是孩子成功所不可少的。好习惯之一——积极选择
1.经常对孩子讲事情的两面性,让孩子懂得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一面。
2.用积极的眼光看待孩子,赏识他们的长处,并告诉孩子积极看待问题的好处,让他们对积极的选择有切身体会。
3.对孩子存在的短处,要客观看待,甚至积极看待,相信孩子会越来越好。
4.当孩子心情不好的时候,告诉他用积极的心态去解决问题。5.在家里营造轻松愉快的生活环境。好习惯之二——独立是前提 1.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能力。
父母们首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是能够独立的,同时又要在生活中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们去发现自己的能力。您可以制定一些小的、容易实现的目标,让孩子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独立的快乐。2.能放手的时候尽量放手。
天冷的时候,父母们不要先对孩子说“该穿大衣了”,而是要让孩子自己在感受中学会加衣服。为了孩子的独立,有时候父母不要对孩子无微不至。
3.尊重孩子的选择是让孩子独立的前提。
篮球健将乔丹的母亲曾经深有体会地说,最棘手、最不放心的问题,是允许儿女不按我为他们确定的发展道路而独立决定自己的梦想。“这也恰恰是天下多数父母都担心的问题。可是,要想让孩子真正独立,父母一定要冲破这一关,这是孩子独立的关键所在”。4.让孩子有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行为来自独立的思想,孩子的想法与父母不同时,父母不要急于否定他们的想法,而是要问他们为什么这样想。仔细听听他们的陈述,让孩子独立表达自己的见解。好习惯之三———强烈的责任心
1.从简到繁,从易到难,在家庭中有意识地给孩子布置一些适当的、力所能及的任务,如打扫卫生、负责给花草浇水等,看他能否完成,完成了立即加以鼓励。
2.听取孩子对家庭生活的建议。
经常和孩子讲讲家里的花销添置、人事来往,并请孩子谈谈自己的看法,或者请孩子出主意想办法。当父母经常聆听他们的意见、采纳他们的有价值的建议的时候,孩子就会心中油然而生对家庭的责任感。
3.让孩子学会自我服务,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还小。”“你不懂。”“你不行。”而要给孩子一定的锻炼机会。
孩子们的成长速度是惊人的,远远超出成年人的想象。成年人认为孩子不能做的事,可能孩子已经完全有能力驾驭。因此,父母们要尽量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这样孩子便可以在自我服务中增强责任心。
4.强调做事的结果,使孩子养成凡事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认真、做得出色、做得卓越的自我要求。
5.父母不要轻易给孩子许诺什么,给孩子提出的要求要符合他的年龄特点,否则孩子容易养成说了不算,算了不说的坏习惯。好习惯之四———持之以恒的毅力
1.给孩子订立一些具体的目标,每天坚持去做,并及时鼓励他们。2.当孩子坚持做一件事取得一定成效时,给他们一个奖励。奖励未必是物质的,可以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给孩子做一个进步记录。3.从容易培养的习惯开始,逐渐培养孩子的毅力,这样慢慢就可以达到持之以恒。
有的父母总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没有长性,做事不够坚持,也有的父母认为毅力就是天生的东西,是没有办法培养的,因此只能“望孩子兴叹”。其实,毅力完全可以培养出来,而培养习惯正是增强毅力的好办法,可以 说,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毅力会在习惯的培养过程中逐步产生、增强;逐步产生、增强的毅力反过来又可以强有力地促进习惯的培养。好习惯之五———充满自信 1.自信和自卑往往一念之差。
如果一个人善于用积极的心态去看待自己,就容易自信;如果总是用消极的心态去看自己,则容易自卑。因此父母要在这方面多引导,帮助孩子看到事情的积极一面。2.自信在于积累。
把一件事做成功就容易增加自信,把一件事做失败,就容易增加自卑。所以,建议父母们不要给孩子设立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那样非但不能帮助孩子成功,反而会打击孩子的自信。3.培养孩子的钉子精神。
钉子之所以能钉在坚硬的墙里,一是因为它很尖,也就是目标不很大;二是因为钉钉子的时候,我们使用的是榔头,就是用的力很大。如果我们不是用榔头钉钉子,而是用拳头砸擀面仗,就一定钉不进去,因为目标太大,用力太小。父母也要给孩子讲些类似的道理和故事,让孩子懂得做事的目标和力量之间的关系,并用钉子精神去处理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故。4.要让孩子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
世界上的每样东西,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用处,因此而组成了大千世界。父母要给孩子讲这样的道理,也可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看看山水花草。告诉孩子山有山的伟岸,水有水的潺潺,花有花的芬芳,草有草的绿茵。父母也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及与众不同的特点,并及时发扬光大他们的特点。
好习惯之六———懂得尊重
1.尊重的重要特点是给人发展的机会,张扬每个人的个性。
因此,无论是自尊还是尊重他人,都需要我们不用固定的模式去看待人,要求人。相信每个人的行为都有自己合适的理由。
2.要尊重孩子的想法,不要总是把孩子看成被教育的对象,给孩子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这样,就意味着父母在给孩子做出榜样,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尊重。
3.尊重别人的劳动。
尊重人,不仅要尊重每个人的想法、人格,还要尊重别人的劳动。比如,当他人把地扫干净时,你是否懂得爱惜;当朋友请你吃饭时,你是否懂得感谢……
4.尊重不同阶层的人。尊重强调的是每个人的生命体验,既然是每个人的,就说明每个生命都可以有不同的体验。因此,在面对弱势群体的时候,要告诉孩子平等地看待他们,以心和他们交流,而不仅仅是怜悯和施舍。5.尊重的前提是民主,因此父母要尽可能地在家庭中创造民主的环境,这是无声的培养。
好习惯之七———保持诚信
1.父母以身作则,言行如一,对同事,对朋友,对邻居,对孩子讲究诚信,讲话要诚实、有信用。
2.如果出现了问题,父母不要推卸责任,也不要教孩子推卸责任。责任其实是和信誉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责任在孩子身上,抓住这个教育机会,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
3.给孩子建立一个“信誉存折”,每次孩子做了诚信的事,都要在上面记上一笔,这样就相当于给孩子一些鼓励。时间久了,诚信的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4.不存侥幸心理,不贪小便宜。
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要告诉孩子不贪小便宜,任何一次小便宜都会毁掉你的信誉。诚实地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身边的人也会同样以诚信来回报你。
好习惯之八———利人利己
1.父母在家里尽量找一些大家都感兴趣的事情做,大家有兴趣,对大家都有利,做得高兴,玩得快乐,让孩子体会“利人利己”的价值。父母不 要仅仅考虑孩子的兴趣,还要把自己的兴趣加进去,让孩子学会考虑父母的爱好和利益。
2.找一些损人利己、损人害己的报道拿给孩子看,及时与孩子讨论,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让孩子说说怎样做人最适合。
3.到市场上买了一件孩子喜欢的东西,就要让孩子明白买卖成功的原则就是利人利己,我们得到了喜欢的东西,商人赚了钱。如果让商人赔钱,他肯定不会把东西卖出去。
4.在孩子和朋友交往的过程中,鼓励孩子为他人考虑。可以先从身边人做起,比如为父母着想,为爷爷奶奶着想,为同学着想等等。好习惯之九———善待他人 1.善待他人就要学会了解人。
有的父母常常说:“我实在不了解我的孩子,因为他太不听我的话了!”实际上,这样的话在逻辑上是不通的。应该说,父母要了解孩子,首先要听孩子的话,听多了就会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他希望什么,埋怨什么,需要什么。因此,建议父母蹲下来和孩子平等对话,同时也要教孩子学着去了解周围的人,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周围和自己生活环境不同的人。2.善待他人就要学会欣赏人。
一位专家曾经谈到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有一次中外孩子举行测验,测验后的分数让孩子分别拿回家给各自国家的父母看,结果中国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绩后,有80%不满意,而外国的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而实际成绩怎样呢?实际上,外国孩子的成绩还不如中国孩子。这说明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而外国的父母习惯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所以,建议父母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教会孩子要发现别人的长处,真诚赞赏他人。3.善待他人就要学会关爱人。
这是善待他人最重要的一点。教育的重要秘诀也是爱,我们常常说要爱得孩子不好意思犯错误,也是这个意思。父母要让孩子懂得怎样去爱长辈,爱同学,爱老师。好习惯是孩子最大的财富 2011年12月02日 09:31 来源:凤凰网亲子论坛
小习惯成就大未来
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人问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里学到了你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出人意料,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是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学者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的回答代表了到会科学家的普遍看法,概括起来,他们认为终生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是从小家长和老师给他们培养的良好习惯。
心理学家王极盛先生访谈过200名高考状元,他认为这些状元们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总结高考状元的父母培养孩子的六个秘诀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孩子的成绩与他们的学习习惯水平是成正比的。凡是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往往也是学习习惯好的孩子。
从小养成讲秩序的习惯,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很有帮助。有一个学生长大后当了编辑,他说:“生活有秩序为我帮了大忙,我桌上稿子很多,我都严格分类,采用的、不用的、需我本人修改的,从不混淆。每当我改稿时,思维很紧张,遇到流汗、流鼻涕时,很自然地就用左手从左下衣兜里掏出手绢。由于这是定型性行为,我拿手绢根本不用动脑子,所以没打断我的思路,不用我停笔,节约了大量时间。”他说,“这都要感谢小时候家长和老师帮我养成的好习惯。”习惯可以主宰人生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北京某外资企业招工,报酬丰厚,要求严格。几个高学历的年轻人过五关斩六将,几乎就要如愿以偿了。最后一关是总经理面试。总经理说:“我有点急事,你们等我几分钟。”总经理走后,踌躇满志的年轻人们围住了老板的大办 公桌,你翻看文件,我看来信,没一人闲着,甚至还有人说话带脏字、随地吐痰。几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宣布说:“面试已经结束,很遗憾,你们都没有被录取。”年轻人大惊大惑:“面试还没开始呢!”总经理说:“我不在期间你们的表现,就是面试。本公司不能录取习惯不好的人。”年轻人全傻了。因为从小到大,没有人告诉他们这一常识,更谈不上习惯养成。
相反有个事例,一个孩子去报考外企,主考官认为他知识上有些欠缺,告诉他另谋出路。这个孩子临走时,一按椅子,被椅子上露出的钉子尖扎破了手。他并没有说什么不好听的话,而是顺手用主考官桌上的镇尺把钉子敲回去,然后礼貌地走了。走不多远,主考官派人把他找回来说你被录取了。录取的原因是他有好习惯,有“眼力架”。
美国福特公司名扬天下,不仅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独占鳌头,而且改变了整个美国的国民经济状况。谁又能想到该奇迹的创造者福特当初进入公司的“敲门砖”竟是“捡废纸”这个简单的习惯呢?那时福特刚从大学毕业,他到一家汽车公司应聘,一同应聘的几个人学历都比他高,福特感到没有希望了。当他敲门走进董事长办公室时,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他很自然地弯腰把它捡了起来,看了看,原来是一张废纸,就顺手把它扔进了垃圾篓。董事长对这一切都看在眼里。福特刚说了一句话:“我是来应聘的福特。”董事长就发出了邀请:“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经被我们录用了。”这个让福特感到惊异的决定,实际上源于他那个不经意的动作。福特应聘业务员的成功,看上去很偶然,但实际上却是必然的。他那下意识的动作是他良好习惯的体现,正是这种良好习惯成就了他的事业。
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发射了第一艘载人宇宙飞船,宇航员是大家熟知的加加林。当时挑选第一个上太空的人选时,有这么一个插曲:几十个宇航员去参观他们要乘坐的飞船,进舱门的时候,只有加加林一个人把鞋脱下来了。他觉得:“这么贵重的一个舱,怎么能穿着鞋进去呢?”就加加林的这一个动作,让主设计师非常感动。他觉得,只有把这飞船交给一个 如此爱惜它的人,他才放心。在他的推荐下,加加林就成了人类第一个飞上太空的宇航员。所以有人开玩笑说,成功从脱鞋开始。
衡量一个人的道德,不是听其口若悬河的语言,而是看其是否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几个事例说明,习惯不同,人的机遇就不同。好习惯是父母送给孩子的最好礼物
培养良好习惯还不只是为了成才,更重要的是为了孩子成人,在一定意义上说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有的孩子讲文明、懂礼貌,人见人爱;有的孩子流里流气,人见人烦。孩子养成不良习惯贻害无穷,坏习惯就像病魔缠身一样,使你成为坏习惯的奴隶。总之,养成教育可以使孩子修养更高,行为更规范,成为一个有教养的文明人,它为孩子成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作为家长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的重要性。孩子是父母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作为父母,努力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就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留给孩子最大的财富。想让孩子成绩好 必备八个好学习习惯(1/9)1.课前预习
预习能够让孩子联系以前的知识,并把新问题带到课堂上,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听老师讲解。既培养了孩子的自学能力,又能提高孩子听讲的兴趣和效果。
2.课后复习
“温故而知新”是复习的目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创制的“艾宾浩斯遗忘速度曲线”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先快后慢,刚记住的东西最初几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两天后就较缓慢。复习其实就是与遗忘作斗争,巩固所学知识。
3.独立解决问题
孩子学习上有困难请求帮助时,家长千万不能置之不理或敷衍了事,应热情地鼓励孩子自己试一试。如果孩子实在无法独立解决也不能包办,而要一步一步地耐心启发,让孩子在家长不露痕迹的引导下觉得是靠自己的力量完成的。只要尝到胜利的喜悦,孩子便会增加信心,勇敢地迎接下一个挑战。
4.认真书写
书写并非只是形式,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人们对书写者学习态度、学习质量甚至个人的素质的评价,卷面就是学生呈现在老师面前的面孔,老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据此来打“印象分”。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书写认真的孩子,往往也能认真对待学习及其他许多事情。相反,一个连字都不愿好好写的孩子,很难做好别的事情。
5.记笔记并事后整理
随着课程内容的增多和复杂化,记笔记有助于抓住重点。如果因时间限制,当堂记的东西较零乱,那么课后还要进行整理,使之全面、有条理。整理的过程是一个很有效的过程,而且还能锻炼自己分析、归纳的能力,一举多得。所以应养成整理笔记的习惯。6.主动学习
让孩子准备一支红笔,随时改正练习本、试卷上的错误,以鲜艳的红色加深错误在脑海中的印象,然后用一个本子,将这些错误收集起来,用错题汇编、错别字举例的形式分类记载,以警示自己,避免出现同类错误。
7.积极阅读、写作
阅读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在反复阅读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积极阅读,广泛吸收课外知识。家长可以购买有关书籍和订报刊杂志,为孩子的阅读创造物质条件。记得让孩子在养成观察、思索、阅读习惯的同时,也要勤于写作,写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观后感和日记之类。这个过程不仅是运用语言文字技巧的训练,也是一种严格的观察、思维和想象等认识能力的训练。
8.有条理
做各科作业要预先安排好时间,学习用具的收拾要有规律,书本存放在书包或书桌上要有一定的次序等等。东西存放无规律,要用时东寻西找,极易影响学习情绪。同理,如果做作业时不讲条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习效率肯定就高不了。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家长的耐心培养,订要求订计划,勤检查严督促,直到孩子的良好习惯渐渐养成。
第四篇:浅析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教育
浅析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教育
冷水江市毛易镇中心学校刘永清
家是一个温馨的港湾,更是孩子健康成的保障体。随着现代生活的进程,我国的离婚率一步一步地提高,据有关资料表明,儿童犯罪率也是逐年增长,且犯罪年龄也在趋向低龄化,而且在低龄犯罪的数据表明,离异家庭孩子占了60%以上。诸多事实表明,离异家庭是向社会输送精神和道德畸形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学校、家庭和社会应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离异家庭孩子的教育工作,确保其心理健康发展。
一、离异家庭孩子心理问题的表现
(一)性格方面。离异家庭,由于父母感情破裂,家庭人际关系失控,父母无休止的吵闹成为孩子心理创伤的过程,也是不良性格特征形成的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粗野。在和同学相处时动辄就是粗言鄙语,甚至就是打架斗殴,易产生愤怒情绪的冲动行为;
2、性格内向。对任何人都是怀着敌对的心理,对周边事物反应迟钝,紧紧地所著自己的内心世界,即使老师或同学的帮助,也是冷漠的待之。
3、性格怪癖。自卑感强,令人难以捉摸,固执抑郁,时冷时热,反复无常。
4、性格软弱。做事被动,缺乏自信心。
(二)情感方面。具体表现为:
1、自卑。担心别人笑话自己,为父母离异感到羞耻,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经受不起失败和挫折,交友范围狭窄。
2、孤僻,这类孩子将自己的喜怒哀乐深藏在内心深处,没有倾诉人,也不愿向别人倾诉,久而久之,就变成了不是哑巴 1的“哑巴”;
3、恐惧。在学习生活中常常感到不踏实、焦虑、注意力严重涣散,疑人心里较强,偶尔看到几个同学在一起玩笑,就怀疑是别人在背后议论他,说他的不是。
4、易怒。由于家庭的离异,突然间失去了安全感和幸福感,容易激怒,他们痛恨父母迁怒他人,仇视一切,对谁都不信任、自我封闭,遇到一丁点的小事就容易发怒,不仅喜欢对别人发怒,更喜欢责备自己,对自己发怒。
5、抑郁。由于不善交朋友,有心事无处倾诉,因而对任何事情都失去了兴趣,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显现出悲观失望,整天郁郁不乐,少年老成似的看破红尘,只能感受到世态炎凉,对周边美好的事物不会用心去体会,去感悟,去享受。
另外,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障碍还表现在意志薄弱,意志消沉,对事件的处理缺乏自觉性、坚韧性和果断性,智力滞后,社会适应能力差,大都是“|问题孩子”。
二、离异孩子问题的成因
(一)父母在离婚前,或是大吵大闹,或是长期的“冷战”。由于父母的大吵大闹,在孩子的幼小心灵里就蒙上了一层家庭的阴影,而父母的长期“冷战”,家庭成员缺少了沟通,让孩子说话做事都无所适从,孩子从学校回到家里感受不到应有的家庭温馨,看到只是冷面孔,久而久之,孩子受到这种家庭氛围的影响,自己也变得冷漠、孤僻。
(二)父母正式离婚以后,为了争得孩子的监护权,放纵孩子,孩子在一方受到了批评教育,马上跑到另一方去,寻求保护伞。这样,孩子的问题就日积月累的增多,另外,为了获得孩子的向心力,毫无原则地用钱去“收买”孩子,由于父母间缺少沟通,今天从父亲那里要钱,明天跑到母亲那里要钱,由于小孩缺乏自控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将要来的钱肆意地吃,毫无原则地去玩,特别是现代网络游戏的风行,孩子就可疯狂地在网络世界里寻求刺激,追求网络暴力。
(三)学校、社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离异孩子的歧视。在社会上,有些家庭是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不要跟某某一起玩,他是没有家教的人,你跟他一起玩会学坏的。”回到学校,个别教师对这类孩子的教育方法也是欠妥的,有意无意地去刺伤孩子的自尊心,特别是这类孩子跟同学发生口角时,同学开口闭口就是一个“没爹”或“没妈”的野孩子,这些对孩子的打击是够大的,这样,这类孩子就产生了仇视社会、仇视任何人的畸形心理。
三、学校对离异孩子心理问题的教育对策
(一)关爱是前提。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子女的管理和保护。学校各层面上都应该采取积极的态度关爱这类孩子的成长,让他们能够在学校补偿得到在家中已失去的父爱或母爱,积极探索这类孩子的心理特点,努力寻求对他们的教育规律。让学校老师的爱,班集体的温暖成为一泓清泉,滋润着他们已冷的心。老师对这类孩子更应关心和耐心教育,使他们在集体里不受歧视,到处能得到尊重,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建立离异家庭子女教育档案,因材施教。
(二)信任是基础。这类孩子不论在单亲家庭里,还是在学校所看到的大都是歧视、怀疑的目光,因此他们的内心深处就自然而然地
存在一种排他性,老师在对他们的教育过程中,应充分抓住信任这个因素:首先要帮助他们重新拾起自信心,具体做法是跟他(她)沟通,用心去沟通,了解他的内心深处,害怕什么、讨厌什么、爱好什么,然后主动去跟他交朋友。我现任教班级里有一个离异家庭的男孩子是另外一所中学转过来的,刚转来时,连下课都不出教室、整天闷闷不乐的样子,特别是有一次一个同学把他的书不小心弄到了地上,他不管三七二十一动手就打人,后来,我把他叫到办公室,他首先根本就不配合我,好像我跟他有仇似的,格格不入,经过耐心、细致地疏导,他终于开了口,将他内心的苦闷,他的学习,他的生活,他的家庭一股脑儿地向我敞开了,从中我了解到他喜欢打球,我就以此为切入口,常常利用业余时间找他打球,跟他交心,有意无意地给他布置学习目标,首先问他有没有信心完成,一旦完成,就是鼓励,他现已完全转变,不但成绩提高了,而且也很遵守纪律,还成为了学校篮球队的队员。在上次我们学校举行的“感恩在行动”教育活动中,一个劲地拥抱我,泪流满面地跟我说:“老师,你是我一生中最信任的人,你是我一生永远的朋友!”
(三)心理补偿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校应加强对离异家庭孩子的心理补偿教育。
1、针对性心理教育。针对他们心理存在的问题,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前途教育,让他们自封的心理积极走向集体。
2、挫折教育。教育他们正确对待挫折,帮助他们释放能量。
3、补爱教育。维护他们的自尊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他们流失的父母之爱。
(四)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合一。事实表明,只对离异家庭的学生进行关心和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家长的说服,老师应积极跟家长沟通,是家长承担起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申明利弊,家长切忌,因为父母对还愧疚,而对孩子溺爱,如前面所论述的,孩子从父母要求的问题,千万不能毫无原则地乱给钱,家长离婚决不能以伤害孩子和牺牲孩子为前提为结果。社会也应积极采取措施,建立相应的体制切实做好这类孩子的教育工作。
总之,为了使这类孩子健康成长,应该多方面紧密结合,让他们摆脱父母离异而产生的不良影响,走出心理误区,重树生活信心。
第五篇:孩子家庭心理抚育
孩子家庭心理抚育(李玫瑾教授)
一、未成年人的所有问题都是成年人造成的。
我的胃口——大人喂出来的我的脾气——大人带出来的我的观念——大人唠叨出来的我的残忍——孤独无助熬出来的我的无耻——大人溺爱惯出来的
二、亲自陪伴比丰富的物质提供更重要
给孩子挣钱的时间不如自己陪伴孩子的时间
给孩子挣钱的努力不如教给孩子做人做事的努力
找保姆带孩子不如自己辛苦带孩子。
三、人性的培育比智力的教育更重要
四、良好的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性格是什么呢?性格是后天形成的社会行为方式。
0-12岁是孩子的性格形成期,其中6岁之前最为关键。
性格取决于6岁前得有意而为。
抑制任性:3岁起对她说“不”;
防止压抑:鼓励她说出理由(沟通表达训练)
克制冲动:诱惑与条件给予(时间思维训练)
防止自私:食物等分享训练(空间思维训练)防止娇气:进行体育锻炼(意志力训练)
这里具体说明一下上述几项:
1、对孩子说不,越早越好。当孩子为了要买吃的,玩具、衣物等哭闹时,家长切记要做到四不要,即:第一,不骂孩子,骂了也没用;第二,不打孩子,她那么小,你打她对她不公平,有本事你等她长到跟你一样大,你再打她才公平;第三,不要当时讲道理,一来她听不进去,二来,你唠唠叨叨,孩子会以为你在讨好她;第四,不要走开,一定要陪伴孩子,否则会让孩子缺乏安全感,而且把孩子自己关起来,不是教育方式,而是一种惩罚,是很残酷的惩罚。她是个孩子,大人很容易就能抱起她回家。回家后带她到卧室。为什么是卧室呢,因为卧室里危险物品少,不容易伤害到孩子。教育孩子要一对一,为什么呢?因为孩子很会察言观色,如果在场的大人多,她就会寻求同情和帮助,一旦有一个大人的眼神流露出心疼,她就会变本加厉,不利于教育。那么好,进了卧室之后呢,你就跟孩子说,好了,你这样做是不对的,你要哭就哭吧,要闹就闹吧,然后你就端个小凳子,你坐着,手放在腰间,你笑眯眯地看着她,你欣赏她的哭闹。不要再说任何话,安静地欣赏她哭闹。孩子大多数时候哭闹时闭着眼睛,她哭一阵子,想,怎么没动静了?妈妈走了吗?于是她会睁开眼睛看,结果看到妈妈坐在哪儿,她立刻就会再闭上眼睛哭,这样三番五次之后,她的哭声会渐弱,于是,你站起来出去,这时候她会有点害怕。你出去干什么呢?你出去拿一块热毛巾,你再进来,给她擦擦脸。这时候她会想,嗯,我妈妈是不是回心转意了?是不是心疼我了?是不是我要得逞了?你这时候不要多说话,你给她擦完脸,你问她,你哭闹够了吗?要是还没有的话,你可以继续,妈妈在这儿陪你。一般来说,这个时候孩子都不会再继续哭了。那么你把她拉到你身边,你一定要坐着,或者蹲着,让她站着,你要能够跟她对视,然后告诉她道理。
2、防止压抑。孩子有时候看到吃的,玩的,衣物什么的,会走不动路。但是她可能不会说出她的诉求,你这个时候要主动问她,是不是想吃xx呀?是不是想要这个玩具呀?她一定会忙不迭地点头。然后你告诉她,这个玩具多少钱,一定要告诉她多少钱,然后跟她讲,妈妈一个月工作30天,才挣多少钱。如果买这个玩具,那么我们就要有x天没有饭吃了,你不吃饭可以,因为你得到了玩具,可是爸爸妈妈不吃饭不行呀。一般来说,稍微大点的孩子这时候会有沉默,虽然还是很想。这个时候,你可以跟她讲,妈妈也觉得这个玩具不错,妈妈也很想给你买。不如我们这样吧,你帮妈妈做些家务,比如扫扫地,比如妈妈做饭的时候,你帮忙递一下东西什么的,妈妈就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挣钱,咱们就可以给你买这个玩具了。大多数的孩子会欣然同意的。你也可以跟她说,要不,咱们今天就开始攒钱吧。。
这个等待的时间,可以是一周,也可以是一个月,甚至更长。
3、克制冲动。诱惑训练。这个训练适合在孩子5岁左右时候开始。具体的做法是:
周六午睡之后,你拿出两份零食给孩子,说,妈妈为什么给你两份零食呢,是因为一份是今天的,一份是明天的。你可以选择今天把两份都吃了,也可以选择今天吃今天的一份,明天的那一份留到明天再吃。如果你今天就把明天的也吃了,那么明天就没有了;如果你把明天的留到明天才吃的话,妈妈明天还会奖励你一份。一般第一次这么做的时候,孩子会把两份都吃了。到了周日午睡后,你拿出来一份零食,问孩子,妈妈昨天给你的零食,今天的那一份还在吗?她摇头,你就把零食收起来,孩子如果*,你就告诉她昨天是怎么跟她说好的。那么再隔2周进行同样的游戏,一般来说,大部分孩子都会多多少少留下一些零食到周日的。如果还是不行,可多做几次。
4、防止自私。孩子大一些,跟大人一起上桌吃饭的时候,教育孩子大人不吃饭,她就必须要等着。当孩子说自己饿了,要求先吃饭的时候,你要告诉她,妈妈也很饿,爸爸也很饿呀,咱们都是中午一个时间吃的饭哦。饿是人最基础的痛苦,如果连饿都忍受不了,将来还有什么痛苦是可以忍受的。
5、防止娇气。一般来说,瘦小,体弱的孩子,容易感到恐惧,内心不安全感会较之强壮的孩子要强烈。所以,要让孩子多进行体育锻炼。
五、孩子的回报取决于父母的给予
一个从小没有感受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
一个从小没有被亲人和社会善待过的人,怎么会温情地善待别人?
一个从小从未体检过被尊重的感觉的人,怎么会有自尊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
成年人给了孩子什么,他们就回报给成人什么。。所以,解决孩子的问题,取决于成年人付出怎样的努力。
六、改变孩子的行为必须先改变大人的行为 大人们好好学习,孩子们才能天天向上
在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不要一味指责孩子,家长们要能够先检讨自己,发现自己教育中的问题。虽然为人父母不需要文凭,但是教育孩子的知识不是与生俱来的,要学习了解成长的知识。
孩子0-1岁是乳儿期,2-3岁是婴儿期,4-5岁是幼儿期,6-11岁是学龄初期,12-15岁是少年期,16-17岁是青年初期,18岁之后步入成年。0-11岁,孩子处于依恋期,此时孩子的心理发展内容主要有:依恋与情感、言语与社会化、观念发展、性格形成;12-17岁是青少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内容是:自我意识发展、独立性出现、同辈之间的交流等;18岁后进入成年人行列,此时人格趋于稳定,性格决定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