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商务的基础理论教案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电子商务的积极性,要求学生理解并掌握电子商务的基本含义,熟悉电子商务的运行环境,明确电子商务的优势。【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电子商务的基本含义;电子商务的优势 教学难点:电子商务的运行环境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综合采用讲授法、图示法、举例法、讨论法、演示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通过举例、讲授电子商务的含义、优势,并使用配套教学课件通过演示、图示电子商务的运行环境,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建议】
本节课内容是讲授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认识电子商务的内容较多,学生可能在学习中感觉到抽象,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熟悉的传统商务活动和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现实案例。由于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对于熟悉传统商务运作和具有一定的市场营销知识的中职学生而言,在复习商务、商务活动、电子技术相关知识的基础上,以对比分析法和案例法进行学习,以更好地理解并掌握电子商务的广义与狭义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回答: 什么是商务、商务活动及电子
分别从卖方和卖方角度思考各自的商业活动过程,归纳传统商务活动的基本过程,明确传 统商务活动下的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资流动情况 教师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生活中见过电子商务吗?你认为什么是电子商务?它与传统的电子商务相比较,其商务活动的基本过程如何?有什么优势?它是怎样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趋势如何?中国电子商务与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存在着什么差距?电子商务对社会的发展会带来哪些影响?
二、新课讲授
1.1 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 1.1.1电子商务的含义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电子商务就是网上卖东西吗? 引出概念:电子商务一词源于Electronic Business(也简称E-Business),是指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信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业和贸易活动。教师分析讲解: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活动相对比理解电子商务的含义。教师补充:学者、行业和企业对电子商务的各种定义,拓展学生知识。引导学生思考:广义与狭义电子商务有什么区别?
狭义的电子商务:也称为电子交易(E-Commerce)主要是指网络销售,其主要功能包括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和货物传递等售前、售后的服务以及电子商情、电子合同等 广义的电子商务:E-Business主要是指用网络进行管理,还包括在企业内部(如ERP,CRM等)的电子商务的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广义和狭义电子商务的区别
结合现代商务知识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商务的“四流”——信息、商流、资金流、物流 教师分析讲解“电子”手段:早期主要是以电子数据交换(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简称EDI)来完成的,电子商务真正的发展将是建立在Internet技术上的。学生讨论:电子商务活动可能涉及到的行业有哪些? 案例分析:农民也做电子商务;大学生网上收购垃圾
引导学生讨论:明确电子商务活动的广泛性和学习电子商务的必要性。引导学生思考:电子商务“泡沫” 教师归纳总结:正确认识电子商务 1.1.2电子商务的运行环境
教师举例分析:电子商务活动的基本运行环境,即电子商务活动的参与对象。完整的电子商务会涉及到很多方面,除了买家、卖家外,还要有银行或金融机构、信息公司或证券公司、企业、政府机构、认证机构、配送中心等的加入。Internet网络是电子商务活动的基础构架。电子商场——产品信息的发布与接受订单 网上银行——实现网上支付
信用卡公司——与网上银行合作发放电子钱包,以使普通用户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方便地查看和管理自己的账户。
认证中心(Certification Authority,简称CA)。——保证网上交易各方身份的真实无误、交易过程的确认
配送中心——接受商家的送货请求,组织运送商品。教师图示分析:
教师图示分析:电子商务的运行网络模式及相互关系
教师举例区分:因特网(Internet)、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外部网(Extranet)1.1.3电子商务的优势 案例讨论:雅虎网站
引导学生讨论:电子商务相对传统商务而言,具有哪些优势? 教师举例分析:电子商务的优点包括:
(1)高速高效
(2)费用低廉(3)覆盖面广(4)功能更全面(5)服务更有成效
(6)使用更灵活
(7)增强企业竞争力
教师提问:除此之外,电子商务还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哪些巨大的影响?
三、课堂练习
1、比较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的特点。
2、课堂讨论:我身边的电子商务
四、小结
通过本章的学习,我们共同学习了电子商务的分类,理解并区分了不同类型电子商务的特点。
五、作业
1、狭义的电子商务与广义的电子商务区别是什么?
2、电子商务的优越性。
3、上网进行拓展性学习,亲身体验电子商务。
六、信息反馈
【课题】电子商务产生的背景与发展 【教材版本】
尚建成,中等职业学校电子商务专业教学用书——电子商务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电子商务产生的基础及其发展历程,在认识世界电子商务、中国电子商务、地方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与趋势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明确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电子商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
综合采用讲授法、举例法、讨论法、演示法等不同的教学方法。使用配套教学课件的举例、演示、讲授电子商务产生的基础及其发展历程,举例引导学生了解影响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举例并组织学生讨论电子商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及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中电子商务产生的基础及其发展历程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建议通过典型案例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认识世界各地电子商务现状。对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结合学生熟悉的传统商务活动和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现实案例,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电子商务有哪几种分类方法?在各种分类方法下,电子商务可分为哪些类型?学生思考回答。复习上节内容:什么是电子商务?并简单地举例说明学习与生活中的电子商务活动事例 教师提问并引入新课: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型的商务模式,它是怎样产生与发展起来的?其发展趋势如何?中国电子商务与世界电子商务的发展还存在着什么差距?
二、新课讲授(70分钟)
1.2 电子商务产生的背景与发展历程(30分钟)1.2.1电子商务的起源 教师简介,学生了解
1.2.2电子商务产生的基础
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讨论:沿海和内地的电子商务发展情况有何不同?为什么? 教师举例分析讲解:电子商务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1)计算机的广泛应用。(2)网络的普及和成熟。(3)信用卡的普及应用。
(4)电子安全交易协议的制定。(5)政府的支持与推动。1.2.3电子商务的发展历程
教师对比分析:电子商务从产生到现在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基于EDI的电子商务
举例引导学生理解:EDI是将业务文件按一个公认的标准从一台计算机传输到另一台计算机的电子传输方法。由于EDI大大减少了纸张票据,因此,称之为“无纸贸易”或“无纸交易”。教师分析讲解:从技术上讲,EDI包括硬件与软件两大部分。硬件主要是计算机网络,软件包括计算机软件和EDI标准。
教师补充:EDI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 第二阶段: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
案例分析:美国戴尔(Dell)公司;亚马逊(Amazon.com)网上书店
学生讨论:与EDI比较,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有何优势?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教师归纳:EDI的产生和发展为以Internet为基础的电子商务应用提供了有益的尝试和技术准备,Internet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也为EDI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技术条件。
第二篇:《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供本科90学时用)
教材主编:孙广仁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编写说明
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0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本科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2007年8月
目 录
绪论·················································4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9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22 第三章 藏象·········································34 第四章 经络·········································56 第五章 体质·········································64 第六章 病因·········································68 第七章 发病·········································78 第八章 病机·········································81 第九章 防治原则·····································97
绪 论
【学时】 6 【目的要求】
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4.标志:《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简介这四部医学典籍的作者、成书年代、主要内容及学术成就)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得以充实和系统化。(1)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是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
(2)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3)隋·巢元方等人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学专著。(4)唐·孙思邈编撰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可称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并开中国医学伦理学之先河。
2.宋金元时期:学派纷呈,某些理论有新的突破。
(1)南宋·陈言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系统阐述了三因理论,对其后病因学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2)金元四大家
①刘完素:倡导火热论,在治疗中力主以寒凉清热,后人称其为“寒凉派”。②张从正:提倡攻邪论,治病以汗、吐、下三法攻邪为主,后人称其为“攻邪派”。
③李杲:创立内伤脾胃学说,治病善用温补脾胃之法,后人称其为“补土派”。④朱震亨:力倡在“相火论”基础上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学说,治疗上倡导滋阴降火,后人称其为“滋阴派”。
3.明清时期:中医学理论的综合汇通和深化发展阶段。(1)编撰了大量的医学全书、丛书和类书(举例介绍)。(2)明·张介宾、赵献可等倡言、发展了命门学说。
(3)温病学说的成熟是中医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简要介绍明·吴有性及清·叶桂、薛雪、吴瑭等医家的主要著作和学术成就)。
(4)清·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籍中在人体解剖方面的某些错误,肯定了“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并发展了瘀血理论等。
4.近代与现代
(1)近代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医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新旧并存的趋势:一是继续收集和整理前人的学术成果(举例);二是出现了中西汇通和中医学理论科学化的思潮(举例)。
(2)现代时期(建国后):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结合,继而倡导以现代多学科方法研究中医。(简介现代时期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所呈现出的三个方面的主要趋势)
(四)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以自学为主,提示学习要点)1.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中医基础理论的继承性研究应达到的基本目标 3.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创新思路
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重点)
(一)整体观念
1.基本含义
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关于人体自身的整体性(或称“完整性”),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统一性的认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它贯穿于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养生、防治等各个方面,是中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的指导思想)2.主要内容
(1)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① 生理上的整体性:主要体现于五脏一体观和形神一体观。a.“五脏一体观”,是指以五脏为中心的结构与机能相统一的观点。在结构上:人体是一个以五脏为中心,以心为主导,通过经络系统把六腑、五体、官窍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并通过精、气、血、津液的作用而形成的完整统一的整体。
(介绍心、肝、脾、肺、肾五个生理系统的组成)
在功能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虽各有不同的功能,但都在心的主持下,协调一致,共同完成机体统一的机能活动。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是在心神的统一主导下,既依靠各脏腑组织器官正常地发挥自己的功能,又依赖于脏腑组织器官之间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来完成的(举例)。
b.“形神一体观”(在《内经》中称为“形与神俱”,古人又称作“形神合一”),是指人的形体和精神的结合与统一的观点。
形体的概念:广义、狭义; 神的概念:广义、狭义;
形神一体观的主要内容: 形体与精神的关系。② 病理上的整体性:相互影响。
局部的病变,可引起整体性病理反映;内脏有病,可反映于相应的五体、官窍;五脏中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形与神相互影响(举例)。
③ 诊治上的整体性
在诊察疾病时:可以通过观察分析五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来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举例)。
在治疗上:应从整体出发,在探求局部病变与整体病变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确立适当的治则与治法(举例)。
在康复治疗疾病时:应形神共调;尤其应当重视调理精神情志在整个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即强调首先“治神”。
在养生防病方面:强调形动神静、形神共养。(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天人一体”的整体观)①“天人一体”观的立论依据 ②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a.人体的生理活动随着一年之间季节气候的规律性变化而出现相应的适应性调节(举例)。b.人体随昼夜阴阳二气的盛衰变化而出现适应性调节(举例)。
c.地域环境不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进而影响体质的形成(举例)。
③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a.人体受不同季节异常气候变化的影响,常可发生一些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举例);
季节气候的变化,还可加重病情等(举例)。
b.疾病病情的轻重可随昼夜晨昏人体阳气的消长而发生变化(举例)。c.某些地方性疾病的发生,与地域环境的差异密切相关(举例)。④ 自然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化时刻影响着人体的生理、心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因而在疾病的防治过程中,必须重视自然环境与人体的关系,遵循人体内外环境相统一的客观规律。
在养生防病中顺应自然规律,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因时、因地制宜的原则。(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① 立论依据
②社会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社会环境不同(主要指社会的变迁及个人政治、经济地位的高低),造就了个人的身心机能与体质的差异(举例)。
③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剧烈、骤然变化的社会环境,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举例);
不利的社会环境,不仅易引发某些身心疾病,而且常使某些原发疾病的病情加重或恶化,甚至死亡(举例)。
④社会环境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在预防和治疗疾病时,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因素对人体身心机能的影响。通过创造有利的社会环境,获得有利的社会支持,以及通过自我精神调摄,提高个人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来尽量避免不利的社会因素对人的精神刺激,以维持身心健康,预防疾病的发生,或促使疾病好转、痊愈。
(二)辨证论治
1.病、证、症的基本概念
(1)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机能失常或心理活动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
(2)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重点)。证候与病机的关系;
证候具有时相性和空间性特征。证候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
(3)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就单个症状而言,是疾病过程中表现出的个别、孤立的现象。症状与体征相对来说,症状是指病人异常的主观感觉或行为表现(如恶寒发热、恶心呕吐、头痛、腰酸、烦躁易怒等);体征是指能被检查到的异常客观征象(如肿块、舌象、脉象等)。
2.病、证、症的区别与联系(难点)(1)区别
就病与证而言,两者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是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所以证比病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症与证两者的区别在于现象与本质的不同(症仅仅是疾病的现象,而证能反映疾病的本质),所以证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而孤立的症一般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不能作为治疗的依据。
(2)联系
症、证、病三者的联系,类似由点所构成的纵横交错关系:症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即“点”),病、证、症三者统一在人体病理变化的基础上。病和证都由症所构成。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变本质;各阶段或类型的证候贯串并叠合起来,便是疾病的全过程。一种疾病由不同的证候组成,而同一证候又可见于不同的疾病过程中。
3.辨证与论治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
(1)辨证(即辨识证候),就是将四诊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病史、症状和体征等),运用中医学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
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包括辨病因、辨病位、辨病性和辨病势等四个方面,即辨明疾病从发生到转归的总体病机。
(2)论治(即论证治疗),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则、治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或措施),并付诸实施的过程。
论治过程的步骤,一般分为因证立法、随法选方和据方施治等方面。(3)辨证是论治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延续、目的和对辨证正确与否的检验。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衔接、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理论体系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因而是指导中医临床诊治的基本原则。4.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1)同病异治:含义;举例。(2)异病同治:含义;举例。
(3)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 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5.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略讲)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可深化对疾病本质的提示和认识,使诊断更为全面、准确,治疗更具针对性和全局性。
在临床上,要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必须贯彻“以辨病为先,以辨证为主”的诊治原则。即首先运用辨病思维来确诊疾病,对某一病的病因、病变规律和转归预后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再运用辨证思维,根据该病当时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结果来辨析该病目前处于病变的哪一阶段或是哪一类型,从而确立当时该病的“证候”,然后根据“证候”来确定治则治法和处方遣药。
四、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及课程的主要内容(自学)
(一)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
(二)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为主。【主要参考书目】
1. 何裕民主编.中医学导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的第一、第二节 2. 印会河,童瑶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第
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绪论
3. 孙广仁主编.中医基础理论习题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绪论
【复习思考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2.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于哪个时期?其标志是什么? 3.《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各自的主要学术成就如何?
4.我国第一部脉学专著、我国现存最早的针灸学专著、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和我国第一部医学百科全书的书名、成书年代及作者如何?
5.何谓金元四大家?他们各自的主要学术思想(包括治病特点)如何? 6.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如何? 7.何谓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它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8.试述“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在结构、功能、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防病等方面的体现。
9.证的基本概念如何?
10.证候和病机的关系怎样?证候具有哪两个特征?
11.何谓辨证?何谓论治?简述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及论治过程的步骤。辨证和论治之间的关系怎样?
12.何谓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试举例加以说明。
13.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及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怎样?
第一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学时】12 9 【目的要求】
1.掌握精、气的基本概念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2.掌握阴阳的基本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掌握五行的基本概念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4.了解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5.了解中医学思维方法的主要特点。【教学内容】 概说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
战国时期,代表文化进步和科学发展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渗透到医学领域,不仅帮助中医学构筑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而且构建了中医学的思维方法体系,反映了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所以,学习中医基础理论,首先要掌握这三种学说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了解它们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精气学说
一、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及其源流
(一)精的基本概念(重点)
精,又称精气,其基本概念有二:①泛指气,是一种充塞于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②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
(二)精概念的源流
精气概念的产生,源于“水地说”。在“水地说”的基础上引申出“精”的概念,嬗变为精为万物之源。
(三)气的基本概念(重点)
气,是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而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四)气概念的源流 气的概念源于“云气说”。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1.基本含义: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
2.精气化生万物的机理:天地阴阳二气的交感合和。
3.精气的存在形式:有“无形”与“有形”两种;两者之间处于不断的转 化之中。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1.气的运动及其形式(1)气的运动,称为气机。
(2)气运动的形式,主要有升、降、聚、散等。(3)气的运动的普遍性及意义。2.气化的概念、形式与类型
(1)气化,是指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凡在气的作用下或参与下,宇宙万物在形态、性能及表现方式上所出现的各种变化,皆是气化的结果。
(2)气化的形式:①气与形之间的转化(举例);②形与形之间的转化(举例);③气与气之间的转化(举例);④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举例)。
(3)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3.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
气的运动是产生气化过程的前提和条件;而气化过程既是气运动的结果,又是气运动的具体表现(在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各种形式的运动)。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1.原理 2.体现
(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它们成为一个整体;(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1.人与宇宙万物的同一性
宇宙万物皆由精气构成,人为宇宙万物之一,故人亦由天地精气交感聚合而化生。
2.人在宇宙中的特殊性
人类与宇宙中的其他物种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
人生由天地阴阳精气凝聚而成,人死又复散为气。人的生死过程,也就是气的聚散过程。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略讲)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作为一种思维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尤其对中医精气生命理论和整体观念的构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方法学上主要是起到了类比思维的启发作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1)中医学精的概念
(2)中医学精理论的产生 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1)中医学气的概念(2)中医学气理论的产生
3.古代哲学的精、气与人体内精、气的区别(重点)
(二)对中医学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1.古代哲学以精气学说为核心的整体观念 2.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对中医思维方式的影响
第二节 阴阳学说
概说:简介阴阳学说的概念、主要观点及其在中医学中应用的概况。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重点)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阴和阳,既可以标示一对相互关联又对立相反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相反的两个方面。
二、阴阳概念的源流(略讲)
(一)阴阳原始概念的出现
(二)阴阳哲学概念的产生
(三)阴阳学说的形成
三、事物的阴阳属性
(一)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重点)1.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条件
划分事物的阴阳属性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相互关联性,二是对立相反性。
2.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阴阳的特性
(1)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弥散的、温热的、干燥的、明亮的、兴奋的、亢进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凝聚的、寒冷的、湿润的、晦暗的、抑制的、衰退的都属于阴。
(2)事物的阴阳属性,是根据其不同的运动趋势,不同的功能属性、不同的所在空间和时间等,与其对立面相比较,以阴阳的特性为标准来确定的。
3.事物阴阳属性划分举例
(二)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难点)
1.如果该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比较的层次未变,它的阴阳属性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举例。
2.如果事物的总体属性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比较的对象变了,则它的阴阳属性也随之改变。这就是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阴阳属性相互转化(亦称“阴阳的相互转化性”);举例。(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亦称“阴阳的无限可分性”);举例。(3)事物的阴阳属性可因其比较对象(也称为“参照物”)的改变而改变;举例。
(三)事物阴阳属性的标示方法 1.阴阳两分法 2.阴阳三分法
四、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
(一)阴阳对立制约 1.含义
(1)阴阳对立,是指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属性相反的阴和阳两个方面(举例)。
(2)阴阳制约,是指在属性相反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会出现双方相互抑制、相互约束、相互排斥的情况(举例)。
2.意义
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举例)。3.人体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出现的主要病理变化(1)制约太过(2)制约不及
(二)阴阳互根互用 1.含义
(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举例)。
(2)阴阳互用,是指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部分范畴的阴阳双方会出现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情况(举例)。
2.人体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出现的主要病理变化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甚则“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而死亡; “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
(三)阴阳交感与互藏 1.阴阳交感
(1)含义: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 发生作用。
(2)意义: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源,是生命产生的基本条件。
(3)机理:由于阴阳互藏而导致阴阳二气不断地进行升降运动,并且达到和谐的状态。
(4)发生阴阳交感的前提条件:“运动”与“和谐”。2.阴阳互藏
(1)含义: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2)意义:①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来源;②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③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四)阴阳消长
1.含义: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处于不断的增长和消减的变化之中。
阴阳消长是阴阳运动变化的一种形式,是量变的过程。
阴阳双方在一定范围、一定限度、一定时间内的消长运动过程中保持着动态平衡。
2.原因:导致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3.形式
(1)阴阳互为消长:包括阴消阳长、阳消阴长、阴长阳消和阳长阴消,是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导致的(举例)。
(2)阴阳皆消皆长:包括阴随阳消、阳随阴消、阴随阳长和阳随阴长,是由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导致的(举例)。
(五)阴阳转化
1.含义:阴阳转化,是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即属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
阴阳转化是阴阳运动的又一基本形式,是质变的过程。
2.内在根据与必要条件:发生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是阴阳互藏。发生阴阳转化的必要条件是阴阳的消长运动。
3.形式
(1)渐变:举例。(2)突变:举例。
(六)阴阳自和与平衡 1.阴阳自和(1)含义:阴阳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
对生命体来说,阴阳自和是生命体内的阴阳二气在生理状态下的自我协调和在病理状态下的自我恢复平衡的能力。
(2)意义:阐明了人体内的阴阳二气具有自身调节的能力,揭示了人体疾病自愈的内在变化机制。
2.阴阳平衡
(1)含义:阴阳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
阴阳平衡是相对的,是动态的常阈平衡,而非绝对的静态平衡。
(2)维系机制:是建立在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基础上的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和转化运动。
(七)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之间的关系(难点)见教材41页第五自然段。
五、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重点)1.确定人体组织结构阴阳属性的依据; 2.举例。
(二)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1.脏腑、经络、五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精和气,可分阴阳; 2.推动和调控人体生命过程的由精所化之气,可分阴阳;
3.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正常的生命活动,还要依赖于人体阴阳二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及其协调平衡来推动和维持。
(三)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重点)阴阳失调是疾病的基本病机之一。1.分析正、邪各自的阴阳属性
疾病是由于邪气作用于人体,引起邪正相争,导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和生理功能失常的结果。而邪气和正气各自可以分为阴、阳两大类(举例)2.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1)阴阳偏盛 ①概念 ②类型(2)阴阳偏衰 ①概念 ②类型
阴阳偏盛、偏衰主要用来概括说明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调而出现的寒热性病 理变化。若用阴阳消长来说明,则属于由阴阳对立制约关系失常而出现的互为消长。
寒热性疾病的病理总纲是:“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阳虚则寒,阴虚则热”。(3)阴阳互损 ①概念 ②类型
阴阳互损主要用来说明寒热性疾病过程中阴气与阳气互根互用关系的失调,阐释“阴虚则热”的虚热与“阳虚则寒”的虚寒进一步发展为阴阳两虚的病变规律。若用阴阳消长来说明,则属于因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而出现的阴阳不对等的皆消。
(四)用于疾病的诊断
1.分析四诊资料的阴阳属性(举例)。2.概括证候的阴阳属性(举例)。
(五)用于疾病的防治 1.指导养生
养生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法于阴阳”,即遵循自然界阴阳的变化规律来调理人体的阴阳,使人体中的阴阳与四时阴阳的变化相适应,以保持人与自然界的协调统一(举例)。
2.确定治疗原则(重点)
(1)调整阴阳偏盛、偏衰和互损等,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之一。
(2)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①阴偏盛的实寒证——寒者热之; ②阳偏盛的实热证——热者寒之;
③实热兼阴亏证或实寒兼阳虚证,应于“实则泻之”之中配以滋阴或助阳之品。
(3)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①阴偏衰的虚热证——滋阴以制阳(“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②阳偏衰的虚寒证——扶阳以制阴(“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4)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双补。
①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 ②对阳损及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3.分析和归纳中药的性能(重点)(1)四气分阴阳;(2)五味分阴阳;(3)升降浮沉分阴阳;
(4)用阴阳属性归纳中药性能的意义。
第三节 五行学说
概说:简介五行学说的概念及其主要观点。一、五行的基本概念(重点)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若从其方法论的角度来看,五行已超越了其物质性的概念,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二、五行概念的源流(略讲)
(一)五行最初的涵义与“五材”有关
(二)五行一词,最早见于《尚书》
《尚书••周书•洪范》从哲学高度对五行的特性作了抽象概括。
(三)古人运用抽象出来的五行特性,采用取象比类和推演络绎的方法,将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分归为五类,并以五行“相生”、“相克”等关系来解释各种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由此形成了五行学说。三、五行特性(重点)
(一)概念
五行的特性,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对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直观观察和朴素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抽象而逐渐形成的理性概念,是用以识别各种事物的五行属性的基本依据。
(二)具体内容
1.“木曰曲直”: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2.“火曰炎上”:引申为温热、上升、光明。3.“土爰稼穑”: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4.“金曰从革”:引申为沉降、肃杀、收敛。5.“水曰润下”:引申为滋润、下行、寒凉、闭藏。
四、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
(一)归类的依据:五行各自的特性。
(二)归类的方法:取象比类法和推演络绎法。
(三)归类举例:教材50页“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讲解如何理解“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的内容;解释表中“五音”、“五化”、“五声”、“变动”等词语的涵义)。
(四)归类的意义:将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以及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 和生理、病理现象,作了广泛的联系,并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从而构建了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表达了人体自身的整体性,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整体观念。五、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重点)概说
(一)五行相生与相克 1.五行相生
(1)含义: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2)次序: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3)母子关系: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生我”、“我生”两个方面的关系,《难经》将其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我之“母”;“我生”者,为我之“子”(举例)。
2.五行相克
(1)含义: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2)次序: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3)“所不胜”、“所胜”关系:在五行相克(又称“相胜”)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存在着“克我”、“我克”两个方面的关系,《内经》称之为“所不胜”与“所胜”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举例)。
(二)五行制化与胜复(难点)1.五行制化
(1)含义: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平衡协调,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2)规律:生中有克,克中有生(即在相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求发展)。具体地说,即木生火,火生土,而木又克土;火生土,土生金,而火又克金;土生金,金生水,而土又克水;金生水,水生木,而金又克木;水生木,木生火,而水又克火。如此循环往复。
(3)意义:通过生克关系的有机结合,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其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2.五行胜复
(1)含义: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
(2)规律:“有胜则复”(“子复母仇”)。举例。
(3)意义:通过胜复调节机制,使五行系统在局部出现不平衡的 情况下,自行调节以维持其整体的协调平衡。
(三)五行相乘与相侮 1.五行相乘
(1)含义:五行相乘(又称“重克”、“倍克”),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制约或克制(即超过了正常限度的制约或克制)。
(2)次序: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
(3)形成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举例。(4)相乘与相克的异同 ①五行相克与相乘次序相同。
②相克是正常情况下五行之间的制约关系;在人体,表示生理现象。相乘是五行之间的异常制约现象;在人体,表示病理变化。
2.五行相侮
(1)含义: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制,即“反克”,又称“反侮”。
(2)次序:五行相侮的次序与相克的次序是相反的,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3)形成原因:也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举例。3.相乘与相侮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主要在于相克次序的不同。相乘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度的克制;而相侮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2)联系:可以相伴发生。即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如木过于强盛,既可以乘土,又可以侮金;木过于虚弱,既可受到土的反侮,又可受到金乘。
(四)五行的母子相及(略讲)六、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1.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特点(举例)。
2.以事物和现象的五行归类来构建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
3.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理论来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即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重点)病变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1.相生关系的传变(1)母病及子:含义;举例;一般规律。(2)子病及母:含义;举例;三种情况。2.相克关系的传变
(1)相乘:两种情况;举例。(2)相侮:两种情况;举例。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1.根据面色、口味、脉象等异常变化,以事物的五行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确定五脏病位(包括以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和以他脏所主之色、味、脉来确定五脏相兼病变)。举例。
2.根据五色之间以及色脉之间的生克关系来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举例。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1.指导脏腑用药
根据五行归属,药物的五色、五味分入五脏。举例。2.控制疾病的传变
治疗疾病时,除了针对所病本脏进行治疗以外,还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及早采取预防性治疗措施,适当调整相关脏腑的功能,以截断疾病的传变。举例。
3.确定治则治法(重点)
(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治则:补母(“虚则补其母”)、泻子(“实则泻其子”)各自的含义、适用病证及举例。
②治法: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金水相生法各自的含义及适用病证。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①治则:抑强、扶弱各自的适用病证及举例。
治疗相乘、相侮的病证,应同时采用抑强、扶弱的治则,但需根据具体情况分清主次。在一般情况下,多侧重于“抑强”,使弱者易于恢复。若一方虽强盛但尚未发生克伐太过时,亦可采用这一治则,预先加强“被克”方的功能,以阻止病情的发展。
②治法: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各自的含义及适用病证。
4.指导针灸取穴(略)5.指导情志疾病的治疗(自学)
属于“以情胜情”的心理疗法,即根据情志的五行归属和五行生克规律,利用不同情志变化的相互抑制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举例。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略讲)
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古代哲学思想,作为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具有注重宏观观察、注重整体研究、擅长哲学思维、强调功能联系等四个方面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挂图、电教。
【主要参考书目】
1.何裕民主编.中医基础学科系列分化教材.中医学导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三章、第五章 2.印会河,童瑶.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第一章
3.童瑶.新版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1.中国古代哲学中精与气的基本概念如何?精气与气概念的产生各源于何种学说?
2.精气化生万物的机理及精气的存在形式怎样?
3.何谓气机?宇宙之气运动的形式主要有哪几种?气的运动有何意义? 4.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化的概念、形式及类型如何?气的运动与气化之间的关系怎样?
5.阴阳的基本概念如何? 6.阴阳的特性怎样?
7.如何理解事物阴阳属性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8.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试举例加以说明。9.阴阳对立制约的含义及其意义如何?试举例加以说明。人体阴阳之间对立制约关系失调主要有哪两种情况?
10.如何理解阴阳互根与互用?试举例加以说明。人体阴阳之间的互根互用关系失常主要出现哪些病理变化?
11.阴阳交感的含义、意义及其机理如何?发生阴阳交感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12.试述阴阳互藏的含义及其意义。
13.何谓阴阳消长?导致阴阳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阴阳消长的形式如何?试举例加以说明。14.何谓阴阳转化?发生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和必要条件是什么?阴阳转化的形式如何? 15.试述阴阳自和的含义及其在中医学中的意义。16.何谓阴阳平衡?维系阴阳平衡的机制如何?
17.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试举例加以说明。
18.阴阳偏盛、偏衰各自的含义及其所致证候如何?阴阳偏盛、偏衰主要用来概括说明何种病理变化?寒热性疾病的病理总纲是什么?
19.阴阳互损的含义怎样?形成阴阳互损有哪几种情况?阴阳互损是阴阳何种关系失常所出现的病理变化?
20.阴阳偏盛、偏衰、互损各自的治疗原则怎样? 21.如何运用阴阳学说来分析和归纳中药性能?用阴阳属性归纳中药性能有何意义? 22.五行和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如何? 23.何谓五行特性?五行各自的特性如何?
24.五行相生与相克各自的含义、具体次序及别称如何? 25.五行制化的含义、规律及意义如何? 26.试述五行胜复的含义、规律与意义。
27.试述五行相乘与相侮各自的含义、具体次序以及形成的原因。28.五行相克与相乘有何异同?
29.如何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试举例加以说明。
30.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各有哪些?其含义及适应证如何?
第二章 精气血津液神
【学时】8 【目的要求】
1.掌握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代谢、功能及其分类。2.掌握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及其分类。3.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4.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5.掌握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6.熟悉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教学内容】
第一节 精
一、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重点)
(一)基本概念
人体之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即“先天之精”)与后天水谷精微(即“后天之精”)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之精一般呈液态贮藏于脏腑之中或流动于脏腑之间。
(二)中医学的精有狭义和广义之分(难点)
狭义之精,是指具有繁衍后代作用的生殖之精。这是中医学中精的本始含义,是中医学精概念产生的始基。广义之精,是指人体的血、津液、及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脏腑之精等一切精华物质。血、津液虽均属于广义之精的范畴,但从具体物质的生成与功能而言,精与血、津液的概念是有区别的。一般说来,精概念的范畴,仅限于先天之精、水谷之精、生殖之精及脏腑之精(称为“一般意义的精”),并不包含血、津液。
二、人体之精的代谢(重点)
(一)精的生成 1.先天之精
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因为它与生俱来,故谓之“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
来源于饮食物,由脾胃等脏腑吸收水谷中的精华物质所产生,故又称“水谷之精”。水谷之精以与津液相融合的液态形式由脾气转输到全身各脏腑五体官窍,是人出生后赖以维持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故谓之“后天之精”。
(二)精的贮藏与施泄 1.精的贮藏
人体之精分藏于脏腑,但主要藏于肾中。
五脏皆藏寓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但有成分比例的不同。2.精的施泄
精的施泄有两种形式:一是分藏于各脏腑之中,滋润、濡养脏腑,并化气以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的机能;二是化为生殖之精而有度地排泄以繁衍生命。
三、人体之精的功能(略讲)
(一)繁衍生命
由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合化而生成的生殖之精,具有繁衍生命的作用,是生命的本原。
(二)濡养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充盛,则脏腑之精充盛,全身脏腑组织官窍得到精的滋润濡养,各种生理机能得以正常发挥。
(三)化血
精可以转化为血,是血液生成的来源之一。
精化血的另一层意义,是指精可不断地融合于血液中。
(四)化气
先天之精可以化生先天之气(元气),水谷之精可以化生谷气,再加上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综合而成一身之气。
(五)化神
精是神化生的物质基础。
四、人体之精的分类(略讲)
从来源上说,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从分布部位上说,有各脏腑之精;从特殊功能上说,有生殖之精。
第二节 气
一、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重点)
人体之气,是人体内活力很强、运行不息、无形可见的极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精与气的概念,在中医学与中国古代哲学中是有严格区别的(难点)人体内的精与气的概念是具体的,宇宙中的精或气的概念是极为抽象的。在中国古代哲学中,精和气的概念基本上是同一的;在中医学中,精和气的概念是有严格区别的。
*在中医学中,精与气的区别(难点)
(1)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气是人体生命的维系;(2)人体各脏腑、五体、官窍由精化生(人体的各脏腑、五体、官窍等,是由精化生的“同源异构体”),人体的各种机能由气推动和调控;(3)精为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气是推动和调控脏腑生理活动的动力;(4)精是气的化生之源,气既是由精所化生的、比精更细微的、运动不息的物质,又是精的功能体现;(5)精属阴而有形,藏寓于脏腑之中;气属阳而无形,运行于全身上下内外。
二、人体之气的生成(重点)
(一)生成之源
人体之气来源于: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源于饮食物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以及由肺肾吸纳的自然界的清气。
(二)相关脏腑功能
人体之气的生成虽然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但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是人体之气的根本。
2.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司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血与津液。水谷之精及其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为水谷之气而布散全身,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
3.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呼吸之气,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人体之气的生成及代谢。肺又主司宗气的生成。宗气是人体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
三、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重点)
(一)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气的运动称作气机。2.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3.气机调畅的概念:气的运动通畅无阻,升降出入之间协调平衡,称作“气机调畅”。
4.气运动的意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人体整个生命活动都离不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举例)。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停息,也就意味着生命活动的终止。
5.脏腑之气的运动规律
(1)五脏:心肺位置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位置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位置居中,通连上下,为升降转输的枢纽。
(2)六腑:以降为顺。总体是降,降中寓升。
(3)脏腑之间的关系:①肺主出气、肾主纳气;②肝主升发、肺主肃降;③脾主升清、胃主降浊;④心肾相交。
(4)某一脏腑:其本身也是升与降的统一体,如肺之宣发肃降、小肠之分清别浊等等。
总之,脏腑之气的运动,在生理状态下体现了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升中有降,降中有升的特点和对立统一协调平衡的规律。
6.气运动失常的表现形式(略讲)
(二)气化
1.气化的概念:人体气化,是指由人体之气的运动而引起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之一。
2.气化的形式:人体气化的基本形式是:人体内精气血津液各自的代谢及其相互转化(包括精微物质与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举例。
3.气机和气化的关系(难点)
人体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气化过程发生和赖以进行的前提与条件,而气化过程中寓有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气的各种运动形式正是从气化过程中得以体现的。人体之气的运动及其所维持的气化过程存在于生命的始终,分之为二,合之为一。
四、人体之气的功能(难点)
(一)推动与调控作用
1.气的推动作用的涵义及主要体现。2.气的调控作用的涵义及其主要体现。
3、气的推动作用与调控协调的生理意义及失调的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二)温煦与凉润作用
1.气的温煦作用的涵义、生理意义及主要表现(举例)。2.气凉润作用的涵义、生理意义及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三)防御作用
1.一身之气(正气)的防御作用的涵义。2.正气的防御作用对人体的生理意义。3.正气防御作用低下的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四)固摄作用
1.气的固摄作用的涵义及其主要体现。2.气的固摄作用减弱的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五)中介作用
1.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的涵义。2.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的体现(举例)。
五、人体之气的分类(重点)
概说:人体之气分类的依据;人体之气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人体之气(略讲)1.含义
人体之气,即一身之气,简称“人气”或 “气”,是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三者融合而生成的,运行于全身各处的极细精微物质。
2.生理功能
既是人体的组成部分,又能推动和调控着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功能活动及血、津液、精的运行、输布和代谢,维系着人体的生命进程。
3.主要分类
(1)与邪气相对而言,称为正气;(2)从生成来源而言,分为元气、谷气;
(3)从分布部位而言,分为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
(二)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
(1)基本含义
《内经》称为“真气”,《难经》又称“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2)生成与分布
由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肾中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的生殖之精,胚胎时期即已存在,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 生充足的元气),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无处不到,无处不有)。
(3)生理功能
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与生殖机能;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4)征象
元气旺盛,则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正常,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协调,身体健康、活力旺盛,延年益寿;元气衰弱,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各脏腑组织器官生理活动减弱或失调,体弱多病,未老先衰,甚至夭折。
2.宗气(1)基本含义
又名“大气”、“动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
(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转输至肺的水谷之精所化生的水谷之气,和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互结合而生成。宗气生成后积聚于胸中(宗气在胸中积聚之处,称作“上气海”,又称“膻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此外,《内经》中还指出宗气可由气海向下注入气街,再下行于足。
(3)生理功能
a.行呼吸(即宗气上出于肺,循喉咙而走息道,能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b.行血气(即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凡是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其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c.资先天(即宗气沿三焦向下运行于脐下丹田,以资助先天元气)。
(4)征象
宗气旺盛,则呼吸徐缓而均匀,语言清晰,声音洪亮,心搏、脉搏徐缓有力、节律一致;若宗气衰少,可见呼吸短促微弱,语言不清,声音微弱,心搏、脉搏躁急,节律不齐或微弱无力等症状。
3.营气(1)基本含义
又称“荣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精华部分所化生(《内经》称之为“水谷之精气”),进入脉中,运行全身。
(3)生理功能
a.化生血液;b.营养全身。4.卫气(1)基本含义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2)生成与分布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中慓悍滑利部分所化生(《内经》称之为“水谷之悍气”),运行于脉外,布散全身。
(3)生理功能
a.防御外邪(即卫气布达于肌表,起着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b.温养全身(即卫气具有温养脏腑、肌肉、皮毛等的作用);c.调控腠理(即卫气能够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促使汗液有节制地排泄,使机体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从而保证了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协调平衡)。
5.营气与卫气的区别及联系(1)区别
①营气性质精纯(富有营养);卫气性质慓疾滑利(易于流行)。②营气行于脉中;卫气行于脉外。③营气的功能是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卫气的功能是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④营气属阴,卫气属阳。
(2)联系
两者都来源于水谷精微,均由脾胃所化生。营卫和调,才能维持正常的体温和汗液分泌,人体才能有旺盛的抗邪力量和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如果营卫失和,就可能出现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多,“昼不精夜不瞑”,以及抗病能力低下而易于感冒等。
(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略讲)
第三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重点)
血是循行于脉中而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血的生成(重点)
(一)化生之源
1.水谷之精是生成血液的基本物质
由水谷之精化生的营气和津液是化生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也是血液的主要构成成分。
2.肾精也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 肾精充足,则可化为肝血以充实血液。
此外,肾精化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相关脏腑功能 1.脾胃
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
若脾胃功能虚弱或失调,造成长期饮食营养摄入不良,都可能导致血液化生之源匮乏,从而形成血虚的病理变化。
临床上治疗血虚,首先要注意调理脾胃的运化功能,并注意饮食营养的合理调配。
2.心肺
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入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阳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的血液。
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也常常注意调补心肺功能。3.肾
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精化生肾气,而肾气能推动、激发和调控各脏腑的生理活动,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以及促进心肺的气化功能,从而有助于血液的化生。
如果肾精不足,或肾不藏精,往往会导致血液生成亏少。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有时需采用补肾益精的方法。
三、血的运行(重点)
(一)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难点)
1.气的推动与固摄作用之间、温煦与凉润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
2.脉道的完好无损与通畅无阻也是保证血液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3.血液的质量,包括充盈与否、清浊及黏稠状态等,都可影响血液的运行。4.病邪的影响。
(二)相关脏腑功能
1.心主血脉,心气的推动是血液运行的基本动力。2.肺朝百脉,主治节,能够助心行血。
3.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能够推动和促进血行,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又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节脉中循环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还可以防止出血。
4.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总结:心气的推动、肺气的宣降、肝气的疏泄是推动和促进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脾气的统摄和肝气的藏血是固摄控制血液运行的重要因素。而心、肺、肝、脾等脏生理功能的相互协调与密切配合,共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
四、血的功能
(一)濡养(“血主濡之”)1.原理;
2.征象:反映在面色、肌肉、皮肤、毛发、感觉和运动等方面(举例)。
(二)化神(“血以养神”)血是机体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生理、病理征象(举例)。
第四节 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重点)
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形体官窍的内在液体及其正常的分泌物,如唾、涎、涕、泪和胃液、肠液、关节腔液、胸腹腔等间隙的液体等),是液态样营养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二、津和液的区别与联系(难点)
(一)区别
1.性状:津,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液,性状较浓稠(稠厚)、流动性较小。
2.分布部位:津,主要布散于皮肤、肌肉、孔窍,并能渗入血脉之内;液,主要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
3.功能:津,具有滋润作用;液,具有濡养作用。4.属性:津属阳,液属阴。
(二)联系
1.在生理上:两者同属于人体正常水液,同由脾胃的运化功能等所化生;在代谢过程中,可以互补转化,故常“津液”并称,在生理上一般不作严格区分(津和液的区别主要用于临床对津液损耗而出现“伤津”、“脱液”病理变化的分辨)。
2.在病理上:“伤津”和“脱液”的病变,也有联系:“伤津”进一步发展,可导致“脱液”;“脱液”必兼有“伤津”。
三、津液的代谢(难点)
(一)生成
来源于饮食水谷,主要与脾、胃、小肠、大肠等脏腑的生理机能有关。
(二)输布
主要是依靠肾气蒸化和调控、脾气运化、肺气宣降、肝气疏泄和三焦通利等生理机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三)排泄
有尿、汗、呼气与粪便四个途径;主要依赖于肾、肺、脾、膀胱和大肠等脏腑的生理机能协调配合来完成。
总结: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是由许多脏腑相互协调、密切配合而完成 的;其中尤以脾、肺、肾三脏的综合调节为首要,而肾主水的生理机能最为重要。
四、津液的功能
(一)滋润濡养
(二)充养血脉
另外,津液的代谢对调节机体内外环境的阴阳相对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五节 神
一、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重点)中医学中的神(广义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及其外在总体表现的统称。其中又将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归纳为狭义之神的范畴。
二、神的生成(难点)
(一)精气血津液为化神之源
(二)狭义之神的产生,还与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刺激的应答反应密切相关
三、神的作用(略讲)
(一)调节精气血津液的代谢
(二)调节脏腑的生理功能
(三)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第六节 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关系
一、气与血的关系(重点)
(一)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1)原理: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2)生理体现:气盛则血充。(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病证时,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举例)。
2.气能行血
(1)含义: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举例)。(2)生理体现:气的充盈,而且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
(3)病理表现:气虚或气滞,均可导致血瘀;气机逆乱,血行也随之逆乱(举例)。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行失常的病证,常常分别配合应用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举例)。
3.气能摄血
(1)含义: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举例)。
31(2)生理体现:气旺则血统。
(3)病理表现:“气虚则血逸”(即“气不摄血”)(举例)。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气虚出血病证,必须补气以摄血(举例)。总结:气对于血的生成和运行具有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1.血能养气
(1)含义: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2)生理体现:血足则气旺。(3)病理表现:血虚则气虚。
(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血虚气少的病证,必须气血双补(举例)。2.血能载气
(1)含义及生理体现: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依赖血的运载而运行全身。
(2)病理表现:血虚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气随血脱。(3)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治疗大出血时,在紧急止血的基础上,往往多用大剂补气药物来益气固脱(举例)。
总结:血能养气、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即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之一),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
二、气与津液的关系(以自学为主)
气与津液的关系十分相似于气与血的关系,亦可归纳为:气能生津、气能行津、气能摄津、津能生气和津能载气等五个方面。
对上述五个方面,应掌握其各自的含义、生理体现、病理表现,以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三、精血津液之间的关系(重点)
(一)精血同源
1.含义:精与血化源相同而又相互资生的关系,称为“精血同源”。
2.生理体现
(1)精与血都由水谷精微化生和充养;
(2)脏腑之精融入血液中,则化为血;血液输送到脏腑中,也可充养脏腑之精。
3.病理表现:衰则同衰(精亏则血虚,血虚则精亏)。
(二)津血同源
1.含义:津液和血来源相同而又可以相互资生、相互转化的关系,称为“津血同源”。
2.生理体现
32(1)津液与血液都由水谷精微所化生;
(2)津液进入脉中,与营气结合,便化生为血液;血液中的津液,与营气分离而渗出脉外,便化为津液。
因为汗液为津液所化生,而津血同源,故又有“血汗同源”之说。3.病理表现:津血互损(举例)。4.对治疗的指导意义
(1)治疗津血互损的病证,应津血互补;(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四、精气神之间的关系(略讲)
(一)精与气的关系 1.气能生精、摄精 2.精能化气
(二)精、气与神的关系 1.精、气化神 2.神驭精、气
总结:精、气、神三者之间存在者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关系,可分而不可离,称为人身之“三宝”。精、气、神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形体是第一性”、“精神活动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的辩证法观点。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为主,辅以电教、实验、讨论。
【主要参考书目】
1.张挹芳主编.中医基础学科系列分化教材.中医藏象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章 气、血、津液学说 2.印会河,童瑶.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第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第三章 气、血、精、津液
3.童瑶.新版高等中医药类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第二章 气、血、津液 【复习思考题】
1.人体之精的基本概念如何?
2.简述人体之精的生成来源、贮藏与施泄。3.简述人体之精的功能与分类。4.人体之气的基本概念如何?
5.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有哪几个方面?
6.人体之气的生成与哪些脏腑的生理机能尤为密切相关?
7.人体之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如何?何谓气机调畅与气机失调?
8.人体气化的概念及其基本形式如何?人体之气的运动与气化的关系怎样?
9.人体之气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何谓人体之气的调控作用?人体之气的推动作用与调控作用相互协调有何生理意义?
10.气的温煦作用对人体有何重要的生理意义?其作用减弱有何主要病理表现?如何理解气的凉润作用?
11.气的防御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作用减弱有何主要病理表现?
12.气的固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其作用减弱有何主要病理表现? 13.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什么?气的生理功能,主要取决于气的什么生理特性?
14.试述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各自的基本含义、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15.试述营气和卫气的区别与联系。16.中医学中血的基本概念如何?
17.血的化生之源如何?血的生成与哪些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18.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19.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哪些脏腑的机能密切相关? 20.何谓津液?津和液有何区别与联系?
21.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各与哪些脏腑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 22.中医学中神的基本概念如何? 23.简述人体之神的作用。24.如何理解气和血的关系?
25.何谓“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26.何谓“精血同源”? 27.何谓“津血同源”?
第三章 藏象
【学时】24 【目的要求】
1.掌握藏象的基本概念,脏、腑及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2.掌握五脏各自的主要生理机能、生理特性。3.掌握六腑各自的主要生理机能及胃的生理特性。4.掌握脑和女子胞的主要生理机能。
5.掌握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6.熟悉五脏与形、窍、志、液、时的联系及脏与腑、腑与腑、脏与奇恒之腑之间的关系。
7.了解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与特点。8.了解心包络和命门学说的梗概。【教学内容】
第一节 藏象学说概论
一、藏象及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一)藏象的基本概念(重点)1.藏
有隐藏、贮藏之义;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包括五脏、六腑和奇恒之腑。由于五脏是所有内脏的中心,故“藏”之所指,实际上是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
2.象
有形象,征象、现象和比象三种意思。其涵义有三:一是指内脏的外现形象(即内脏的解剖形态,如心“如倒垂莲蕊”等);二是指内脏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如“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等);三是指内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和外在自然环境的事物与现象类比所获得的比象(如心气通于夏,“南方赤色,入通于心”等)。
3.藏象
近年来又写作“脏象”,是指藏于体内的内脏及其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征象,以及内脏与自然界相通应的事物和现象。
4.“藏”与脏器的概念区别(难点)(1)“藏”,是中医学特有的概念。“藏”的结构是一个在形态性结构框架的基础上赋予了功能性结构的成分而形成的形态功能合一性结构。中医学“藏”的概念,不仅是一个解剖学概念,而更重要的是一个生理、病理学概念,一个功能单位的概念。
(2)脏器,主要是西医学一个形态学概念,是指机体内外的器官而言。就其结构来说,属一个纯形态学的或实体性的结构。而其功能是通过直接对该器官的解剖分析而获得。
(二)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象学说,是研究藏象的概念内涵,各脏腑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病理变化及其与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脏腑之间、脏腑与五体官窍及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说。
二、藏象学说的形成(一)古代解剖学的认识
古代解剖知识对人体结构的大致了解,不仅为藏象理论的产生奠定了形态学基础,而且古人还在这些形态学知识的基础上,认识了内脏的某些机能(举例)。
(二)长期生活实践的观察
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分析人体对不同环境条件和外界不同刺激所作出的不同反映,来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这是藏象学说形成的主要依据(举例)。
(三)古代哲学思想的渗透
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渗透到中医学中,对藏象理论的形成及系统化起了重要作用(举例)。
(四)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通过临床疗效来探索和反证脏腑的生理病理,使藏象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充实和修正完善(举例)。
三、藏象学说的特点(略讲)
藏象学说的主要特点是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此外,中医藏象学说还具有从宏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四、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重点)
(一)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 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
(二)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
化生和贮藏精气。“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三)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
受盛和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四)奇恒之腑的概念及共同生理特点 1.概念
奇恒之腑,是指形态上中空有腔似腑,功能上贮藏精气似脏,与一般脏腑不同的六种器官或组织,包括脑、髓、骨、脉、胆、胞(习惯上指女子胞,但男女皆有“胞”。“胞”,在男子是指精室,又称精宫)。
2.共同生理特点
贮藏精气。“藏而不泻”。
(五)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1.病理上:脏病多虚;腑病多实。2.治疗上:五脏宜补;六腑宜泻。
五、脏腑精气阴阳的概念和作用
脏腑精气阴阳是脏腑生理机能的解释性模型。脏腑之精的概念和作用,可参阅课本第70页。
脏腑之气、脏腑之阴气、脏腑之阳气各自的概念和作用,可参阅课本第81页。
第二节 五脏
一、心
概说:简介心的实体位置及形态。
(一)主要生理机能(重点)
1.心主血脉(1)概念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心主脉两个方面,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主宰着血液在脉管中正常运行,使其流注全身以发挥滋润和濡养作用,以及心有参与血液生成的功能。
心主血脉的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①心行血:即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使其流注全身,以输送营养物质、滋润和濡养各脏腑五体官窍。
②心生血:即心火(心阳)能将进入心脉的营气和津液化赤为血。心有总司一身血液的运行及生成的作用。(2)心行血的原理
①心和脉在结构上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管道系统。②心气的推动和调控作用,是血行的基本动力(亦称“原动力”)。
③心行血的功能是心、血、脉三者共同协作,以心为主导来完成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气充沛位居主导地位。(3)征象
心主血脉的功能正常(称为“能主血脉”),表现为面色红润,舌色淡红而有光泽,脉象和缓有力、节律整齐,胸部舒畅、无不适感。
心主血脉的功能失常(称为“不主血脉”),有多种病理类型,外在征象各有不同。如心血亏虚,可见面色与舌色淡白无华,脉细无力,心悸等;如心脉瘀阻,可见面色灰暗,唇舌青紫,舌有瘀点或瘀斑,脉涩或结、代,胸部憋闷或疼痛等。
2.心藏神
(1)人体之神的概念
①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和总体现。
②狭义之神: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情感、性格倾向等精神活动。
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人体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意识、思维、情感等狭义之神。
(2)心藏神的概念
心藏神(又称“心主神明”或“心主神志”),是指心有统帅全身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和主司意识、思维、情感等精神活动的作用。(3)心藏神的生理作用及其原理
①统帅全身脏腑、经络、五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其原理在于:心神能够控精驭气,调节血液和津液的运行输布;其中,以神能驭气最为关健。
②主司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
其原理在于:心为神明之脏,是可接受外界客观事物并作出反应,进行心理活动的脏器。
人的意识、思维、情志等精神活动,是脏腑精气对外界环境刺激而作出应答反应的结果;是在心神的主导下,由五脏协作、共同来完成的。(4)心藏神的征象
①心藏神的功能正常,则精神振奋,意识清晰,思维敏捷,反应迅速,情绪
稳定,睡眠安稳,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正常而协调。
②心藏神的功能失常,可表现为心神衰弱或心神不宁或心神错乱的病症,或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活动失调。
3.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之间的关系 密切相关,互相影响。
因为心藏神,而心神能够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同时,心又主血脉,具有行血和生血的功能,为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所以《内经》把心称作“君主之官”、“生之本”、“五脏六腑之大主”。
(二)生理特性 1.心为阳脏(1)原理(2)意义 2.心主通明(1)涵义(2)原理(3)病理征象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脉,其华在面:重点讲解心其华在面的涵义、原理及征象。2.在窍为舌(重点):涵义、理论依据及征象。3.在志为喜:涵义、生理及病理表现。4.在液为汗(重点):涵义、原理及病理表现。
5.与夏气相通应:原理,生理、病理体现,对预防、治疗的指导意义。附:心包络
简介心包络的概念、生理作用。
二、肺
概说:简介肺的实体位置及形态。
(一)主要生理机能(重点)1.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1)肺主呼吸之气 ①概念
肺主呼吸之气(也称“肺司呼吸”),是指肺主管呼吸,是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主呼吸的功能,实际上是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在气体交换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②生理作用
呼浊吸清,实现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③征象
a.肺气的宣发与肃降作用协调有序,则呼吸均匀通畅。
b.肺气失宣或肺气失降,都可出现呼吸异常的表现:如肺气失宣,多见胸闷、气急或发为哮喘;肺气失降,多见喘咳气逆等。(2)肺主一身之气 ①概念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②生理作用
a.主宗气的生成;
b.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③病理征象
肺主一身之气的功能失常,不仅影响到宗气及一身之气的生成,导致气虚病变,并且影响一身之气的运行,导致各脏腑经络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失调。(3)肺主一身之气和呼吸之气,实际上都基于肺的呼吸机能。肺主一身之气的作用,主要取决于肺的呼吸机能。2.主行水(1)概念
肺主行水(也称作“肺通调水道”、“肺为水之上源”),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2)内涵(生理过程)
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各自对津液的输布、排泄过程。(3)病理征象
外邪犯肺或内伤及肺,使肺失宣降,就会导致肺的行水功能失常,出现汗、尿排泄障碍,表现为无汗、小便不利;而且体内水液停聚,发生痰饮或水肿等病变。
3.肺朝百脉,主治节(1)肺朝百脉 ①概念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通过百脉流经于肺,经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之气的交换,然后再通过肺气宣降作用,将富有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输送到全身。
②生理作用及其原理
肺气助心行血。
其原理有二:一是肺通过呼吸运动,调节全身气机,促进血液运行;二是肺生成宗气,而宗气有“贯心脉”以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
③病理征象
肺气虚弱或肺气壅塞,不能助心行血,则可导致心血运行不畅,甚至血脉瘀滞,出现心悸、胸闷、唇舌青紫等症。(2)肺主治节 ①概念
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②生理作用
a.治理调节呼吸运动;
b.治理调节全身气机; c.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 d.治理调节津液代谢。
肺主治节,是对肺的主要生理机能的高度概括。
(二)生理特性 1.肺为华盖
称“肺为华盖”的原理。2.肺为娇脏
称“肺为娇脏”的原理。3.肺气宣降(重点)(1)概念
(2)生理作用及病理表现(3)肺气宣发与肺气肃降的关系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皮,其华在毛:皮毛的概念;肺与皮毛相互为用关系的体现。2.在窍为鼻,喉为肺之门户:从解剖、功能、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阐述。
3.在志为忧(悲):肺与忧(悲)的生理、病理关系。4.在液为涕:鼻涕与肺的生理、病理关系。
5.与秋气相通应:原理,生理、病理体现,对养生、治病的指导意义。
三、脾
概说:简介脾的实体位置及形态。
(一)主要生理机能(重点)1.主运化
脾主运化,是指脾具有把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即谷精)和津液(即水精),并把水谷精微和津液吸收、转输到全身各脏腑的生理机能。
脾主运化包括: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两个方面。(1)运化食物 ①概念
脾运化食物,是指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并转输其精微(即谷精)的功能。
②生理作用
a.脾气促进食物的消化; b.脾气促进水谷精微的吸收; c.脾气转输水谷精微。③病理征象
脾失健运,必然影响食物的消化和水谷精微的吸收而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等精、气、血生化不足的病变。(2)运化水液
①概念 脾运化水液(有时候亦称“脾运化水湿”),是指脾气促进水精的生成和吸收,并转输水精,以调节水液代谢的功能。
②生理作用
a.脾气促进水精的生成和吸收;
b.脾气转输水精;
c.脾气在水液代谢过程中起枢转作用。③病理征象
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至导致水肿。
(3)运化食物和运化水液的关系
(4)脾为“后天之本”的涵义、原理及其对养生防病的重要意义 2.主统血(1)概念
脾主统血,是指脾气具有统摄、控制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逸出脉外的功能。
(2)原理
气的摄血作用,即依靠脾气的固摄作用。(3)生理、病理征象
①脾气健旺,运化正常,气生有源,气足而固摄作用健全,血液则循脉运行而不逸出脉外,这种生理状态称作“脾能统血”。
②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气生无源,气衰而固摄功能减退,则血液失去统摄而导致出血。由于脾气主升、脾主肌肉,所以习惯上多以脾气虚,不能摄血,导致的肌衄(即皮下非外伤性出血),以及下部出血(如便血、尿血、崩漏等),称作“脾不统血”。
(二)生理特性(重点)
1.脾气主升
概念、生理作用及主要病理表现。2.喜燥恶湿
原理、临床指导意义。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肉,主四肢:概念、原理及主要病理表现 2.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1)脾开窍于口的涵义,原理及生理、病理征象(2)脾之华在唇的涵义,原理及生理、病理征象 3.在志为思
(1)中医学中“思”的两种概念。
(2)脾在志为思的涵义,脾与思的病理关系。4.在液为涎:涎的概念,脾与涎的生理、病理关系。
5.与长夏之气相通应:原理,临床指导意义(病理、治疗)。
脾的主时:脾主长夏、脾主四时;“脾主四时”的精神实质(意义)。
四、肝
概说:简介肝的实体位置(从解剖位置而言,肝属中焦,但从功能、病理角度而言,肝在下焦)。
(一)主要生理机能(重点)1.主疏泄(1)概念
肝主疏泄,是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的舒畅等作用。
(2)生理作用
调畅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维持全身脏腑、经络、五体、官窍功能活动稳定有序。(3)病理表现
①肝气郁结的常见成因、病理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②肝气上逆的常见成因、病理特点及主要临床表现。(4)肝气疏泄调畅气机作用的主要表现 ①促进血液与津液的运行输布;
②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的分泌排泄; ③调畅情志;
④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
讲解上述四个方面各自的原理及主要病理表现。2.主藏血(1)概念
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机能。(2)生理意义 ①涵养肝气; ②调节血量;
③濡养肝及筋目; ④为经血之源; ⑤防止出血。(3)病理表现
①藏血不足,导致肝血亏虚,出现机体许多部分(特别是“肝系统”的组织器官)血液濡养不足的症状(举例)。
②肝不藏血,可致各种出血。病机;病症举例。
3.关于“女子以肝为先天”及“肝体阴而用阳”的阐释。
(二)生理特性
1.肝为刚脏
概念,原理及临床指导意义(病理、治疗)。2.肝气升发
概念,生理、病理表现。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1)筋的概念;肝在体合筋的原理及生理、病理征象;肝为“罢极之本”的阐释。
(2)“爪为筋之余”;肝其华在爪的概念、原理及生理、病理征象。2.在窍为目:目,又称 “精明”、“命门”;肝在窍为目的原理及生理、病理征象;目疾主要以治肝为主;简介眼科“五轮”学说。
3.在志为怒:肝与怒的生理、病理联系。
4.在液为泪:原理,临床指导意义(病理、诊断)。5.与春气相通应:原理,临床指导意义(病理、养生)。
五、肾
概说:简介肾的实体位置。
(一)主要生理机能(重点)
1.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与脏腑气化(1)肾藏精的概念
肾藏精,是指肾具有贮藏精气的生理功能。
肾藏精的功能,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亦称“封藏”)作用和激发作用的协调。其中,最主要是依赖于肾气的闭藏作用。肾所藏之精称为肾精,肾精化生肾气,肾气的封藏作用使精藏于肾中而不会妄泄,以保证肾精能充分发挥其各种生理效应。
(2)精的概念及肾精的来源 ①精的概念
精,是生命之源,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脏腑、五体、官窍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②肾精的来源(难点)
a.先天之精——来源,作用;
b.后天之精——总的来源,肾精中所含“后天之精”来自于两个方面; c.肾精的构成是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加上部分后天之精充养而化成; d.在人体出生之后,先、后天之精相互资助,相互为用。(3)肾精及其所化肾气的生理作用 ①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a.人体生命过程中的每一阶段机体的生长发育或衰退情况,都取决于肾精及肾气的盛衰;人体生殖器官的发育,性机能的成熟与维持,以及生殖能力,也都与肾精及肾气盛衰密切相关。
b.“天癸”及肾为“先天之本”的涵义。c.肾精及肾气不足的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d.肾精及肾气主司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理论的临床意义。②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难点)
a.肾精、肾气及其分化的肾阴、肾阳在推动和调控脏腑气化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b.脏腑气化的概念。
c.肾阴、肾阳各自的概念、生理作用及其主要病理征象(举例)。2.主水(1)概念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2)原理(难点)
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脏腑的促进、调控作用; 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3)主要病理表现
肾主水的功能失常,称作“肾不主水”,主要表现在肾气的蒸化(包括推动和固摄)作用失常,导致膀胱开合失度,既可以出现尿少、甚至尿闭,水肿等病症(称作“关门不利”),又可以出现小便清长或遗尿或尿失禁等病症(称作“气不化水”)。
3.主纳气(1)概念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2)原理(难点)
肾气的封藏作用。肾精充足,肾气充沛,封藏、摄纳有力,则呼吸均匀和调。(3)主要病理表现
若肾精亏虚,肾气衰减,或者肺气久虚,久病及肾,使肾气虚衰,都可以导致肾气的封藏、摄纳无力,使肺吸入的清气不能下纳于肾,形成肾不纳气的病变,从而出现呼吸表浅,或呼多吸少、动则气喘等症状。
4.在认识肾的各种机能时,必须把藏精作为最根本的机能来理解和把握。
(二)生理特性
1.主蛰
概念,具体表现,生理、病理征象。2.守位
“守位”的概念,君火、相火各自的概念及两者的关系。
(三)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 1.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1)肾在体合骨,生髓的原理;髓的分类,“齿为骨之余”;肾精充足,髓的生化有源的生理征象及肾精不足,髓生化乏源的病理征象。
(2)肾其华在发的概念、原理(包括“发为血之余”);精血旺盛或衰少表现在发的征象。
2.在窍为耳及二阴
(1)肾开窍于耳的原理,肾精及肾气充盈或虚衰表现在耳的征象。(2)肾开窍于二阴的原理,肾气作用失常表现在二便的征象。3.在志为恐
(1)肾与恐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病理方面。(2)恐与惊的比较。
4.在液为唾
(1)唾的概念及功能,肾在液为唾的原理及临床意义。(2)唾与涎的比较。
5.与冬气相通应:原理,临床指导意义(病理、养生)。附:命门
1.命门一词,首见于《内经》,系指眼睛而言。将命门作内脏提出则始见于《难经》。
2.简介历代(主要是明清)医家对于命门的形态、部位及功能的不同见解。3.命门的生理功能与肾息息相通。肾阳即命门之火,肾阴即命门之水。古代医家之所以称之为“命门”,无非是强调肾气及肾阴肾阳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命门”亦即“生命之门”。
第三节 六腑
概说:六腑的共同生理特点;七冲门的部位和作用;六腑之气共同的生理特性。
一、胆
(一)位置及形态(包括胆汁及胆的别名)
(二)主要生理机能(重点)1.贮藏和排泄胆汁
(1)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由肝血化生。在肝气疏泄功能的作用下分泌出胆汁,进入胆腑浓缩、贮藏;随着消化过程的需要,在肝胆之气疏泄功能的共同作用下,贮藏于胆腑的胆汁通过输胆管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2)主要病理表现(举例)。2.主决断(难点)
(1)胆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胆的这一机能对于防御和消除某些精神刺激的不良影响,以维持精气血津液的正常运行和代谢,确保脏腑之间的协调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胆主决断机能正常与否的表现(举例)。
(三)胆既是六腑之一,又为奇恒之腑之一(难点)
因为胆是中空的囊状器官,其形态结构与其他五腑相同,而且胆所贮藏和排泄的胆汁能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所以胆为六腑之一;但是胆中贮藏的胆汁属于精微物质(即“精气”的范畴),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特点相似,而且胆本身不与水谷直接接触,不是水谷传化的通道,与胃、小肠、大肠等又有所区别,符合奇恒之腑的概念,所以胆又为奇恒之腑之一。
二、胃
(一)位置及形态(包括胃的别名)
(二)主要生理机能(重点)1.主受纳水谷
即胃气具有接受和容纳饮食物的作用。
胃有“太仓”、“水谷之海”、“水谷气血之海”之称。2.主腐熟水谷
即胃气将饮食物初步消化,并形成食糜的作用。
胃气的受纳、腐熟水谷功能,必须与脾气的运化功能相互配合,纳运协调才能将水谷化为精微,进而化生精气血津液,供养全身。
(三)生理特性(重点)1.胃气通降
概念,主要体现及主要病理表现。
藏象学说以脾胃之气的升降运动来概括整个消化系统的生理机能。脾气升举与胃气通降相互为用(即脾胃之气升降相因),不但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食物糟粕的正常排泄,而且成为全身气机升降的枢纽。
2.喜润恶燥
概念,临床指导意义。
(四)胃气的概念及其在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意义(难点)见课本第132页小字体部分。
三、小肠
(一)位置及形态
(二)主要生理机能(重点)1.主受盛化物(1)概念;
(2)主要病理表现(举例)。2.主泌别清浊(难点)概念。
由于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液,参与了人体的水液代谢,所以有“小肠主液”的说法。
小肠泌别清浊的机能正常,则水液和糟粕各走其道而二便正常。如果小肠泌别清浊的机能失常,清浊不分,水液归于糟粕,就会导致水谷混杂而下,水液在粪便内大量排出,出现便溏泄泻、小便短少等症状。对于这种病症,临床上常采用利小便的方法来治疗,并将此治法称为“利小便所以实大便”,又称作“利前阴而实后阴”。
四、大肠
(一)位置及形态
(二)主要生理机能(重点)1.主传化糟粕(1)概念
(2)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3)大肠的传化糟粕功能,实为对小肠泌别清浊功能的承接。除此之外,尚与胃气的通降、肺气的肃降、脾气的运化、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有关。
2.主津(难点)
(1)大肠接受由小肠下传的含有部分水液的食物残渣,将其中的水液吸收,使之干燥而形成粪便,即所谓燥化作用。
由于大肠吸收水液,与津液的生成有关,故称“大肠主津”。(2)主要病理表现(举例)。
五、膀胱
(一)位置及形态
(二)主要生理机能(重点)贮存和排泄尿液。
(1)膀胱的贮尿和排尿功能,依赖于肾气与膀胱之气的升降协调。(2)主要病理表现(举例)。六、三焦
(一)六腑之三焦 1.涵义; 2.形态结构; 3.生理机能(重点)。
(二)部位之三焦 1.涵义;
2.总体生理机能(重点);
3.上、中、下焦部位的划分及其生理特点(难点)。
(三)辨证之三焦
温病的辨证纲领(亦称“三焦辨证”)。
三焦辨证的三焦,是温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由浅及深的三个不同病理阶段。
第四节 奇恒之腑
一、脑
脑居于颅腔之中,由髓汇集而成,故名“髓海”。
(一)主要生理机能(重点)1.主宰生命活动
脑为元神之府,是生命的枢机,能主宰人体的生命活动。
2.主司精神活动
(1)脑主人的意识、思维、记忆、情志等精神活动。
(2)脑主精神活动的机能正常,则精神饱满、意识清楚、思维灵敏、记忆力强、语言清晰、情志正常。如果脑主精神活动的机能失常,就会出现思维、记忆、语言,以及情志等方面的异常。
3.主司感觉和运动
(1)眼、耳、口、鼻、舌等五脏外窍,皆位于头面,与脑相通。人的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感觉,皆与脑有密切关系。
脑主元神,神能驭气,散动觉之气于筋而达百节,令之运动,故脑能统领肢体运动。
(2)脑髓充盈,主感觉和运动的机能正常,则视物精明、听力正常、味觉嗅觉灵敏、感觉无碍、运动如常且轻劲多力。如果脑髓不足,或者脑部的其它病变,使脑的主感觉和运动的机能失常,都会出现视物不明,听觉失聪,味觉、嗅觉不灵,感觉障碍,运动不能,倦怠乏力。
(二)与脏腑精气的关系(难点)
1.与肾精(主要是先天之精)及五脏六腑之精(后天之精)关系密切。
2.精神活动虽由脑与心主司,但尚有“五神脏”之说。
二、女子胞
(一)位置及形态
(二)主要生理机能(重点)1.主持月经 月经,是女子生殖细胞发育成熟后周期性子宫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的产生,是脏腑、经脉、气血及天癸作用于胞宫的结果。胞宫的形态与机能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月经的来潮。
2.孕育胎儿
胞宫是女性孕育胎儿的器官。受孕之后,月经停止来潮,脏腑经络血气皆下注于冲任,到达胞宫以养胎,培育胎儿以至成熟分娩。
(三)与脏腑、经脉的关系(难点)1.与脏腑及天癸的关系
女子以血为本,月经的来潮和胎儿的孕育都离不开血液的充盈和正常调节,而五脏分别主司血液的生化、统摄、运行及调节,故女子胞与五脏(尤其是肝、心、脾、肾)关系密切。
天癸的泌至及其对胞宫的作用,与女子胞的发育成熟、月经按时来潮及其后定时排卵有极其密切的关系。
2.与经脉的关系
女子胞与奇经八脉中的冲、任、督、带,以及十二经脉,均有密切关系。冲脉、任脉、督脉皆起于胞中。冲为血海,蓄溢阴血,孕育胎儿;任脉为阴脉之海,主胞胎;督脉为阳脉之海,与肾相通。带脉下系于胞宫,既可约束、统摄冲、任、督三经的气血,又可固摄胞胎。十二经脉气血通过冲脉、任脉、督脉灌注胞中,而为经血之源,胎孕之本,共同维持女子胞功能。
附:精室
简介精室的概念、生理机能。
精室由肾所主,其机能与肾精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并与冲任二脉相关。
第五节 脏腑之间的关系
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重点)
(一)心与肺
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和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1.生理上
心主一身之血,心气推动血行,是肺朝百脉的基础,使肺能进行呼吸吐纳,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肺主一身之气,肺气能够辅助心气推动血行。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心肺两脏相互协调,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维持着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新陈代谢。
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是积于胸中的宗气。2.病理上
心气不足或心阳不振,使血行不畅,可致肺失宣降,影响肺的呼吸功能,出现胸闷、咳嗽、气喘等症状。
肺气虚弱,行血无力,或肺失宣降,肺气壅塞,也可影响心的行血功能,容易导致心血瘀阻,出现心胸闷痛、唇舌青紫、心悸等症状。
(二)心与脾
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和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1.在血液生成方面(1)生理上
心主一身之血,心气推动血行,供养脾脏,脾得滋养则能健运,化生血液的功能也就旺盛;脾主运化,化生水谷精微,并将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化生为血。所以脾气健运,则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2)病理上
心和脾的病变,常常相互影响,形成心脾两虚之证。2.在血液的运行方面(1)生理上
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既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瘀滞,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保证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脉外。(2)病理上
或见气虚血瘀的证候,或见气虚出血的证候。
(三)心与肝
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即血液运行)和精神调节两个方面。1.在血液运行方面(1)生理上
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血充足,肝气疏泄有度,能随人体生理需求进行血量调节,也有利于心行血功能的正常运行。(2)病理上
心血虚和肝血虚常常相互影响,形成心肝血虚之证;
心血瘀阻可累及肝,肝血瘀阻可累及心,最终导致心肝血瘀的病理变化。2.在精神调节方面(1)生理上
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而肝气疏泄有度,情志畅快,也有利于心神内守。所以,心肝两脏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活动。(2)病理上
心神不安与肝气郁结,心火亢盛和肝火亢逆,可相互影响、同时并存,形成以心烦、失眠、急躁易怒为主症的心肝火旺证。
(四)心与肾 1.生理上
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其机理,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发:
(1)水火既济:心火(即心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水(即肾阴)必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通过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之间生理功能的协调平衡。
(2)精神互用: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神能控精驭气,为精、气之主。所以积精可以全神,神清可以控精。(3)君相安位:心为君火(即心阳),为一身之主宰;肾为相火(肾中相火即命火、肾阳),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心阳与肾阳可相互资助。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
2.病理上 心肾不交,主要表现为:①水不济火,肾阴虚于下而心火亢于上的阴虚火旺;②肾阳虚与心阳虚互为因果、相互影响的心肾阳虚、水湿泛滥;③肾精不足与心神失调相互影响的精亏神逸。
(五)肺与脾
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1.在气的生成方面(1)生理上
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化生水谷之精所化的谷气,在肺中相结合而生成宗气。
脾所化生的谷精、谷气与津液有赖于肺气的宣降运动而输布全身。而肺维持其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谷精、谷气与津液,又依靠脾气运化水谷的作用以生成。(2)病理上
肺气虚和脾气虚常常相互影响,形成肺脾气虚证。2.在水液代谢方面(1)生理上
肺气宣降以行水,有助于脾的运化水液功能;而脾气运化水液,散精于肺,又是肺主行水的前提。所以,肺脾两脏协调配合,相互为用,是保证津液正常输布与排泄的重要环节。(2)病理上
脾失健运,水液不化,聚而生痰成饮,影响及肺,可致肺失宣降;肺失宣降,行水功能失常,又可导致水湿困脾。
(六)肺与肝
主要体现在人体气机升降的调节方面。1.生理上
肝气疏泄,升发条达,有利于肺气的肃降;肺气充足,肃降正常,又有利于肝气的升发。肝升与肺降,既相互制约,又相互为用。两者协调平衡,对全身气机的调畅、气血的调和,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人称为“龙虎回环”。
第三篇:市场营销基础理论教案
市场营销基础理论教案
案例引入:麦当劳营销的启示
细察麦当劳用心良苦又招招灵验的营销手段,反观得失成败兼而有之的中国餐饮企业,人们不免感慨,中餐誉满世界主要靠的是烹调技艺和菜肴的美味,而不是营销技巧。麦当劳是遍布全球的餐饮连锁企业,它以美国的快餐美食为依托,成功地在各个国家不同文化氛围与社会环境中扎根立足,利润丰厚,长盛不衰,其成功的营销方法确实值得注目。
麦当劳餐厅洁净的环境无可挑剔,其取悦儿童的乐园和不断变幻的小礼品令孩子们欲罢不能。麦当劳餐厅的不衰,几招妙棋大可借鉴:
一曰变价招。在麦当劳进餐经常可以享受半价优惠,除了周六、周日的黄金时间不减价外,自周一至周五麦当劳餐厅分别安排了5种半价食品对外销售,这一手法有效地发挥了价格试探的作用。例如把麦乐鸡在周五这一降价日的销售量与非降价日的销售量做一对比,企业决策人就可以准确把握降价所带来的销量变化;把周五麦乐鸡的销售利润与其它几天的销售利润进行对比,决策人又可以清楚地了解降价是否促进利润增加。多次价格试探足以帮助决策者确认获取最大利润的价格点。
二曰多能招。在现代社会,时间扬鞭催人,人们东奔西忙,即便正在吃快餐,心里还盘算着如何尽快处理其它事务。麦当劳觉察到这一点,开创了餐馆专一多能的先例,它通过非餐饮的社会服务来树立其良好的社会形象。首先在中国大中城市的连锁店代售公共汽车月票,为很多人减少了在街头排长队费时费力之烦恼。现在的麦当劳又开展了阳光服务项目,顾客在用餐的间隙,凭银联卡在餐厅内可缴纳手机费、宽带费、电话费和自来水费;可购买手机与市话充值卡、IP卡和演出票;可为电卡和网络电表充值。此外,麦当劳拟于近期在北京等大城市开通市政交通一卡通服务。通过其众多的连锁店,麦当劳餐厅分担了社会公用事业收费、售票、售卡等业务的压力,在得到政府和民众好评的同时,又吸引了更多的顾客,收到“一石双鸟”之功效。
三曰文化招。麦当劳试图与所在国的文化相融汇,并取得了佳绩。在中国各地的麦当劳餐厅,你可以看到中国十二生肖的宣传册,可以过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如果在春节期间走进麦当劳餐厅,你会注意到,员工清一色着中国传统服装,店里挂着大红灯笼等喜庆吉祥物件,连问候语也是新年专用的,一派欢欢喜喜过大年的中国气氛。本土化的策略使麦当劳更加贴近中国市场。另一方面,麦当劳着力自身企业文化建设。这种企业文化带有和顾客互动的特点。走进麦当劳餐厅,便能享受到热情的接待小姐礼貌的问候、店内童叟无欺的服务,餐厅与顾客之间自动生成和谐相处、相互信任的无形桥梁,久而久之,麦当劳给顾客留下良好印象―――提起麦当劳,就能联想到亲切、友好与诚信。它需要你再来,你愿意再往,麦当劳的企业文化就是这样获得了成功。
四曰新品招。常吃麦当劳的人会发现,麦当劳始终致力于开发新产品。大约隔不了几个月,就会有一款新的食品推出。从推出麦辣鸡腿汉堡到板烧汉堡,从推出菠萝派到红豆派,麦当劳一直在试图保持人们口味的新鲜感以增加他们重返麦当劳餐厅的兴趣。此外,一些附加的吸引顾客的方式也被派上用场,如免费红茶续杯、免费阅报、赠送优惠券,如此等等无不吸引顾客再次光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麦当劳食物品种相对较少的不足。
细察麦当劳用心良苦又招招灵验的营销手段,反观得失成败兼而有之的中国餐饮企业,人们不免感慨,中餐誉满世界主要靠的是烹调技艺和菜肴的美味,而不是营销技巧。不善于运用营销技巧的企业,很难成为世界性大企业,而只有大型甚至超大型企业,才能将营销技巧用到极致。遍布中外的中国餐馆,抵制营销技巧吗?不是。它们能够将营销技巧用到极致吗?不能。主要问题在于,除了极少数餐饮字号开始在国内创办连锁店并取得初步经验外,绝大多数中餐馆仍然是单枪匹马打天下,貌似星罗棋布,其实脆弱孤单,因此难成大器。但是在我看来,凭借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再加上既精明又有雄心的中国商家的介入,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餐饮连锁企业,在世界市场上与麦当劳等一比高低,不是不着边际的遐想,而是可望实现的远大计划。任务一:市场营销基本理论
一、营销与销售的区别
二、理解几个相关概念 1.需要、欲望与需求 2.产品、效用
3.交换、交易和市场
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案例分析:非洲卖鞋的故事
这个故事也成为20多年来大学、企业界经常讨论的案例,主要原因在于它是一个简单易懂但颇有讨论意义的案例。
亚洲某鞋子制造厂意欲开拓非洲市场,委派甲乙两位行销人员到非洲考察。
甲君在非洲呆了几天,举目所见都是赤脚的非洲人。他颇为颓丧,原因是没有人穿鞋,意味著没有市场。于是他便向总公司汇报有关情况,同时订购机票回国。
而乙君到了非洲视察之后,发现大家都没有穿鞋子,市场潜能非常可观。他连夜致电总公司,催促加速生产,以应付未来的需求。
甲乙两君同样考察非洲市场,却得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讯息。乙君以乐观的心境看到希望,在第一时间催促加速生产,以供应非洲市场。然而,业绩却一败涂地。
原来,非洲人世代以来都是赤脚的,他们没有穿鞋的习惯,也不懂得穿鞋,鞋子无法激起他们的感动;再加上长期赤脚的结果,脚趾左右张开,一般中国或亚洲设计的鞋子,都不符合他们的需求。乙君对市场知其一而不知其二,最终还是一事无成。
这时候,该企业的营销员丙自告奋勇去开拓这个市场。
为了使鞋子能够在非洲畅销热卖,丙君进行深入的研发,掌握非洲人的脚型,量脚订制,让他们穿起鞋来感到舒适。
另一方面,丙君也非常重视行销策略,并执行到位。他选择非洲人的重要节庆,在人潮汹涌的广场竖立一大塑像,采用一块大布将竖像掩盖著,以保持神秘感。等到节庆开幕的那一天丙君邀请非洲名入主持揭幕礼。当司仪带动高喊:三、二、一,人群中爆发“哗”的惊叹。非洲人看到自己敬佩的领袖穿着奇特鞋子;另有穿著美丽鞋子翩翩起舞的舞蹈呈献。穿鞋子于是变成非常时髦,大家有样学样,千万双鞋子很快便被抢购一空。
以上案例虽属虚构,但对我们却有一定的启发。甲君悲观消极,缺乏市场洞察力,被表面现象所蒙蔽,结果入宝山而空手归。我们身旁或许有不少类似甲君的例子。乙君乐观进取,阳光心态让他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情况,做出独特的判断,看准庞大市场,主动创造机会,捷足先登,无奈没有掌握市场策略,结果功亏一箦。丙君吸取他人的经验,在调研和执行力方面下足功夫,结果生意滔滔,财源滚滚。
三、市场营销的含义 1.创造性行为 2.自愿交换行为 3.满足人们需要的行为 4.一种管理过程
5.一种企业参与社会的纽带 目的、中心、手段、实质。
综述:是与市场有关的人类活动,是企业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 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
第四篇:推拿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精也称精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也是人体生长发育及各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靖是人体能量的总称
故〈素问·金匮真言论〉中说:“夫精者,生之本也
平常说的精 一般分为两种 先天之精",即先天而有,与生俱来,是禀受父母的生殖之精。它是构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具有生殖、繁衍后代的基本功能,并决定着每个人的体质、生理、发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决定着寿命的长短 为什么一定程度上这样说呢 还有一种称为后天之精 大家经常说先天不足后天补。就是说的这个后天之精。
指生殖之精。《素问·上古天真论》:“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泄,阴阳和,故能有子。”《素问·上古天真论》:“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⑵构成生命和维持生命的基本物质和功能体现。《素问·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⑶水谷之精微。《素问·奇病论》:“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⑷指五脏之气。《素问·宣明五气篇》:“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 ⑸精和气的合称。《素问·调经论》:“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东周列国志》第一回:“太史奏道:„神人下降,必主帧祥,王何不请其漦而藏之?漦乃龙之精气,藏之必主获福。‟”
⑹指日月星辰。《素问·五运行大论》:“虚者,所以列应天之精气也。”
⑺精阳之气。《素问·奇病论》:“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颠疾也。”王冰注:“精气,谓精阳之气也。”
⑻指正气。《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素问·调经论》:“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
⑼又,指精神。①《素问·五藏别论篇》:“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 林亿等《新校正》云:“按全元起本及《甲乙经》、《太素》„精气‟作„精神‟。” 时贤胡天雄《素问补识》云:“其实古代精、气、神三字是通用的,精气、精神可以互用。„精神内守‟即„精气内守‟,„精神乃治‟即„精气乃治‟。《三十六难》„谓精神之所舍‟即„谓精气之所舍‟。《史·扁鹊传》„精神不能止邪气‟即„精气不能止邪气。‟”
②《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王冰次注:“精气内持,故其气从,邪不能为害。”
《素问补识》:“天雄按:王注精神为精气,与邪气为对待,与《史记·扁鹊传》„精神不能止邪气‟,精邪对举同。《内经》中凡精神即精气。”
第五篇:电子商务教案
引 言
一、扩大知识面,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的边缘学科。属于应用经济学,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学习中要大胆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电子商务是IT技术和商务运行结合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商务交易过程,是21世纪市场经济商务运行的主要模式,也是新经济涵义下的一种主要经济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在21世纪高科技技术背景条件下,发展建立的新型生产关系过程中所形成的必然产生的一种新经济模式。
电子商务简单讲就是利用先进的电子技术进行商务活动的总称,它是通过网络,使用先进的信息处理工具,利用电子这种载体,将买卖双方的商务信息、产品信息、销售信息、服务信息,以及电子支付等商务活动,用相互认同的交易标准来实现,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网上进行买卖活动”。
本课程是电子商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可作为是其它专业选修课。本书从经济、金融和技术的视角去构筑电子商务概论的系统和理论框架。第一章为电子商务概述,第二章为电子商务框架与模式,第三章为电子商务网络技术基础,第四章为网上零售,第五章为电子商务安全,第六章为电子支付,第七章为电子商务物流,第八章为网络营销,第九章为电子商务法律规范,第十章为网站建设。
二、推荐书、刊、报、网站
书: 《电子商务基础教程》(美)DanielAmor著 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电子商务典型案例》 杨坚争著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电子商务教程》 黄京华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 《电子商务》 俞立平著 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电子商务概论》 费名瑜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刊物:《中国电子商务》《经济与信息》《电子商务技术》《金融与电脑》 报纸:《中国经营报》《网络世界》 网站:首都电子商城(www.xiexiebang.com)阿里巴巴(www.xiexiebang.com)卓越(www.xiexiebang.com)是中国第一个真正的个人物品竞标站。易趣网提供一个虚拟的交易场所,就像一个大市场,每一个人都可以在市场上开出自己的“网上商店”,不用事先交付保证金,凭借独有的信用度评价系统,借助所有用户的监督力量来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交易环境,使买卖双方能找到可以信任的交易伙伴。在易趣网上可以交易许多物品,大到计算机和电视,小到邮票和电话卡。个人可以24小时自由地卖出、买入各种物品。CtoC交易过程
1、交易者登陆CtoC网站。
2、卖方发布拍卖商品的信息,确定起拍价和竞价阶梯、截止日期等信息。
3、买方查询商品信息,参与网上竞价。
4、买卖双方成交,买方付款,卖方交货,交易完成。
第三节 案例
海尔B2B--------个性化服务让价格战息鼓收兵
作为家电行业的骄子,海尔以其卓越的技术、优良的品质、遍及全球的服务网点,创造了中国家电业的一个时代。然而,市场是不断变化的,近几年来,价格战似乎成了国内许多行业自救的最后一根稻草。这种饮鸠止渴的做法不但不能救活企业,最终带来的是整个行业的亏损和质量的下降,最终导致的只能是行业的衰落。
在这场战争中不乏冷静之人,海尔就走出一条B2B个性化服务之路,在中国家电业再次掀起“海尔旋风”。海尔个性化服务的主要思想就是“我的冰箱我设计”、“你来设计,我为你制造”。这种B2B式的个性化服务体现了以消费者为核心的思想,这也是海尔多年“以人为本”的思想在网络时代的重放光彩。通过强大的B2B商务网络,海尔把自己与商家和消费者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千千万万梦想着有自己喜欢的冰箱的消费者能够参与设计,从而让海尔通过网络带给消费者一颗火热的心。
自海尔推出B2B网上定制以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中,海尔就获得了100多万台来自全国各地大商场的订制订单,各订单在款式、功能、色泽上要求各不相同。西单商场是首家获得海尔个性化冰箱的商家,该商场通过B2B定作的近千台个性化冰箱上柜后,很快销售一空,价格尽管一分没降,但销售速度却是少有的快速。这一B2B模式能让商家们各自对消费的调查成为真正反映消费者心理的手段,把消费者提升到一个更重要的地位。北京蓝岛大厦以前出售的波轮式洗衣机洗完衣服后常常使衣服缠在一起,他们在海尔订做了一种要洗衣中心和波轮中心错位的洗衣机,这种洗衣机完美地解决了上述缺点,并且保持了原洗衣机的优点,在商场很快售空。
北京及地方上不少商场纷纷向海尔签定单要求“个性化”冰箱。北京翠微大厦表示,他们打算向海尔定制单身贵族式、家庭保姆式、清凉宝宝式等各种冰箱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要求。在B2B中,个性化服务根植于消费者本身的偏好,海尔在这一理念指引下走出了B2B,但这只是第一步,在技术成熟后,海尔还打算进军B2C领域。目前,海尔网上B2B交易额以超过10亿元人民币,并以惊人的速度谱写着新的神话。
电子商务最核心的经营思想之一就是个性化服务,是把消费者从群演变到人。这种理念不仅对网络企业如此,对传统企业仍然能带来滚滚财源,海尔的案例也正印证了这一点。从国际国内的电子商务实践分析,B2B电子商务的真正前途在于传统企业的介入,海尔选择B2B也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
传统企业的B2B之路有许多优势:首先就是产品优势,一家传统企业能走过来,至少应有一个成功的产品品牌。其次是销路优势,传统企业有成熟的市场基础,如果用B2B来改造,只会更加便捷。第三,传统企业的售后服务体系也是B2B电子商务所必须的。思考题
1、信息基础设施在电子商务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2、电子商务应用的技术条件有哪些?
3、电子商务有哪些功能?
4、电子商务的外部环境有哪些?
5、电子商务的内部环境有哪些?
6、举例说明电子商务中存在着“四流”
7、电子商务有哪几种交易模式?分别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哪种电子商务的交易额在电子商务市场中所占比重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