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5-2016学年福建芗城中学高一地理教案:2.2《全球气候变化》(人教版必修1)
2.4全球气候变化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资料认识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之中并呈现一定的变化周期。
2、举例说明全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了解人类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有关的气候资料,并将气候变化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运用在地理学习过程中。
2、从不同温度带的代表性气候变化,去发现问题,并以小组的形式合作开展调查、研究,探究解决目前气候变化的应变措施与对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尊重自然规律、积极地适应自然规律,并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改造自然的观念。
【教学重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教学难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据新华社2003年9月14日电(记者张玫、沈科)中国科学家测量发现,世界
之巅——珠穆朗玛峰峰顶覆盖的千年积雪30余年来正在不断融化变薄。使珠峰的雪面高程33年持续下降了约1.3米。
2004年2月19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南太平洋岛国图瓦卢的美丽海岸线。这个四季风景如画的南太平洋小国目前正面临被海水吞没的危险。
世界最高峰珠峰雪面高程出现持续下降,世界上海拔最低之一的岛国图瓦卢却因海平面升高而面临“灭顶之灾”,造成两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其实,不仅这几个地区,近年来气温升高,全球气候都有变暖的趋势。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主题:全球气候变化。【板书】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过渡)全球气候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还将继续发生变化。【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阅读思考)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6—47“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及“阅读材料: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的相关内容,并着重读P46图2.28“全球气候的长期演变”、图2.29“近百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的变化”、P47图2.30“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增加”。思考:
1、什么是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2、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它们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3、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4、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温室气体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5、为什么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不断增加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哪些活动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归纳讲解)【板书】
1、气候变化
(1)概念:长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2)主要表现: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和干湿变化
(3)分类:①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时间跨度大、周期长的气候变化;②近百年来(近现代)气候变化:目前人们最为关心的气候变化。
2、近百年来(近现代)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总体趋势是变暖(波动上升)注:(1)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因为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冷暖和干湿变化,而气候变暖是指气温升高。)
(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每一区域的气温都在升高。
3、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
(1)气温变化: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且略高于同期全球升温幅度平均值。与全球和北半球平均状况一样,我国的增温也主要发生在冬季和春季,夏季气温变化不明显。
(2)降水变化:我国年降水变化趋势不显著,但年际波动较大,区域差异明显。从季节上看,秋季降水略有减少,春季降水稍有增加。从地区上看,长江中下游和东南地区降水增多,华北、东北南部等地降水出现下降趋势。
4、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
(1)主要原因:温室气体排放的数量增加。
(2)引起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3)人类大量使用矿化燃料和破坏森林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过渡)全球气候在不断的变化,这可能会带来哪些影响? 【板书】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阅读思考)请大家阅读教材P48—49“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部分思考: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学生回答后,归纳讲解)【板书】
1、影响生态环境——海平面上升(投影)P48图2.31“因海平面上升而受到威胁的孟加拉湾低地”
(讲解)【板书】(1)原因:气候变暖会使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所以海平面上升。(承转)冰川融化、海水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是长期而缓慢的。许多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会上涨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案例探究)P48—49“案例3: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被迫举国迁移”
(讲解)【板书】(2)表现: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过渡)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会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
2、影响农业生产——低纬地区作物减产、高纬地区生长作物
(讲解)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作物减产。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气候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严峻。
(过渡)全球气候变暖对水循环过程会产生什么影响? 【板书】
3、影响水循环——蒸发增强、径流减少、灾害增加
(讲解)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会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时间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强,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雨供需矛盾。(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全球气候变暖可能会带来三个方面的影响,对人类有有利的方面,但许多是不利的。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化害为利?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第三个内容: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板书】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讲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是地球村的每一位公民应尽的责任。在气候变化面前,人类并非束手无策。只要我们采取有力措施,就能延缓气候变化,减轻气候变化的危害。(读图)请大家读P50图2.32“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途径”(植树种草,防止森林火灾;多使用清洁能源;减少消费,减少废弃物排放,尽可能使用公共交通工具。)
(承转)除了图中告诉我们的措施之外,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还有哪些措施也有利于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学生回答)略
(过渡)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措施,总结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大方面。
【板书】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加强国际合作
【小结】回顾本节课,主要是三方面的内容,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家庭作业】P50“活动” 【板书设计】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全球气候
(1)概念:(2)主要表现:(3)分类:
2、近百年来(近现代)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总体趋势是变暖(波动上升)注:(1)近现代全球气候变化≠全球气候变暖。(2)近现代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每一区域的气温都在升高。
3、我国近百年来的气候变化:年平均气温明显增加,且略高于同期全球升温幅度平均值。
(1)气温变化:(2)降水变化:
4、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
(1)主要原因:温室气体排放的数量增加。
(2)引起近现代全球气温升高的主要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使气温升高。
(3)人类大量使用矿化燃料和破坏森林会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不断增加。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影响生态环境——海平面上升(1)原因:(2)表现:
2、影响农业生产——低纬地区作物减产、高纬地区生长作物
3、影响水循环——蒸发增强、径流减少、灾害增加
三、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
3、适应气候变化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
5、加强国际合作
第二篇:高一地理必修一《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过程与方法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 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 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资料
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03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9—50《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最大,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讨论:
下图是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模拟值,红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变化曲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二者的变化差别很大。
(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该因素是通过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毁林等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过渡: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那么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部分思考这一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板书: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板书:
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介绍: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它是长期缓慢进行的。许多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最高将会上涨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板书:
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介绍:温度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作物减产。科学家预测,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气候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
板书: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介绍: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强,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转折:既然全球变暖会引起很多不利影响,那么作为人类应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板书: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讨论: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部分讨论人类应如何面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呢?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板书设计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活动与探究
作业
反思
第三篇:地理: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教 案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讨论:
下图是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模拟值,红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变化曲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二者的变化差别很大。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高考资源网(ks5u.com)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课堂总结: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反馈: w.w.w.k.s.5.u.c.o.m
1、与“温室效应”的产生有关的主要是下列气体中的:B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氧化氮
2、全球变暖的后果有:C www.xiexiebang.com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
第四篇:地理:2.4《全球气候变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推荐]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第四节 全球气候变化
教 案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讨论:
下图是近现代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中灰色线条代表的是仅考虑自然变化得到的模拟值,红色线条代表的是实际气温变化曲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学生回答:略。教师总结: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二者的变化差别很大。
(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该因素是通过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毁林等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过渡: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那么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部分思考这一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板书: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课堂总结: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反馈: w.w.w.k.s.5.u.c.o.m
1、与“温室效应”的产生有关的主要是下列气体中的:B A、一氧化碳 B、二氧化碳 C、二氧化硫 D、氧化氮
2、全球变暖的后果有:C A、因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 B、中纬度温带地区降水倍增 C、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D、高纬度地区会因气温升高而使降水减少 3、2005年5月22日,中国珠峰登山测量队成功登顶,并测得世界陆地最高点(珠穆朗玛峰)海拔为8844.43米,比原珠峰8848.13低了3.7米。珠峰海拔“变”低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B A、全球气候变暖,峰顶冰雪融化 B、测量技术先进,误差变小 C、地壳运动呈下降趋势 D、海平面下降
第五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2.2对数函数教案
课题:§2.2.1对数 教学目的:(1)理解对数的概念;(2)能够说明对数与指数的关系;(3)掌握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重点:对数的概念,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 教学难点:对数概念的理解.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对数的起源)价绍对数产生的历史背景与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对数的兴趣,培养对数学习的科学研究精神. 尝试解决本小节开始提出的问题. 新课教学
1.对数的概念
一般地,如果,那么数叫做以为底的对数(Logarithm),记作:
— 底数,— 真数,— 对数式
说明: 注意底数的限制,且;
;
注意对数的书写格式.
思考: 为什么对数的定义中要求底数,且;
是否是所有的实数都有对数呢?
设计意图:正确理解对数定义中底数的限制,为以后对数型函数定义域的确定作准备. 两个重要对数:
常用对数(common logarithm):以10为底的对数;
自然对数(natural logarithm):以无理数为底的对数的对数. 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
对数式
指数式 对数底数 ←
→ 幂底数 对数
←
→
指数 真数
←
→
幂 例1.(教材P73例1)巩固练习:(教材P74练习1、2)
设计意图:熟练对数式与指数式的相互转化,加深理解对数概念. 说明:本例题和练习均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完成,并指出对数式与指数式的互化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对数的性质(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73例2,指出其中求的依据;
独立思考完成教材P74练习3、4,指出其中蕴含的结论 对数的性质
(1)负数和零没有对数;(2)1的对数是零:;(3)底数的对数是1:;(4)对数恒等式:;(5).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引入对数的必要性;
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对数的基本性质. 作业布置
教材P86习题2.2(A组)第1、2题,(B组)第1题. 课题:§2.2.1对数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的:(1)理解对数的运算性质;
(2)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3)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
教学重点:对数的运算性质,用换底公式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教学难点: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熟练运用.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对数的定义:; 对数恒等式:; 新课教学
1.对数的运算性质
提出问题:
根据对数的定义及对数与指数的关系解答下列问题:
设,求;
设,试利用、表示·.
(学生独立思考完成解答,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评析,进行归纳总结概括得出对数的运算性质1,并引导学生仿此推导其余运算性质)
运算性质:
如果,且,,那么:
·+;
-;
.
(引导学生用自然语言叙述上面的三个运算性质)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P75例3、4,;
设计意图:在应用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对数的运算性质.
完成教材P79练习1~3 设计意图:在练习中反馈学生对对数运算性质掌握的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利用科学计算器求常用对数和自然对数的值
设计意图:学会利用计算器、计算机求常用对数值和自然对数值的方法.
思考:对于本小节开始的问题中,可否利用计算器求解的值?从而引入换底公式. 换底公式
(,且;,且;). 学生活动
根据对数的定义推导对数的换底公式.
设计意图:了解换底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思想方法,深刻理解指数与对数的关系.
思考完成教材P76问题(即本小节开始提出的问题);
利用换底公式推导下面的结论
(1);
(2).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并熟练掌握换底公式的应用.
说明:利用换底公式解题时常常换成常用对数,但有时还要根据具体题目确定底数. 课堂练习
教材P79练习4 已知
试求:的值。(对换5与2,再试一试)
设,,试用、表示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主要学习了对数的运算性质和换底公式的推导与应用,在教学中应用多给学生创造尝试、思考、交流、讨论、表达的机会,更应注重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 作业布置
基础题:教材P86习题2.2(A组)第3 ~5、11题; 提高题:
设,,试用、表示;
设,,试用、表示;
设、、为正数,且,求证:. 课外思考题: 设正整数、、(≤≤)和实数、、、满足:,求、、的值.
课题:§2.1.2对数函数
(一)教学任务:(1)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2)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3)通过比较、对照的方法,引导学生结合图象类比指数函数,探索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学会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数函数的定义,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及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 1.(知识方法准备)
学习指数函数时,对其性质研究了哪些内容,采取怎样的方法?
设计意图:结合指数函数,让学生熟知对于函数性质的研究内容,熟练研究函数性质的方法——借助图象研究性质.
对数的定义及其对底数的限制. 设计意图:为讲解对数函数时对底数的限制做准备. 2.(引例)教材P81引例
处理建议: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器填写下表: 碳14的含量P 0.5 0.3 0.1 0.01 0.001
生物死亡年数t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上表,体会“对每一个碳14的含量P的取值,通过对应关系,生物死亡年数t都有唯一的值与之对应,从而t是P的函数” .(进而引入对数函数的概念)新课教学
(一)对数函数的概念
1.定义:函数,且叫做对数函数(logarithmic function)其中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0,+∞).
注意: 对数函数的定义与指数函数类似,都是形式定义,注意辨别.如:,都不是对数函数,而只能称其为对数型函数.
对数函数对底数的限制:,且. 巩固练习:(教材P68例2、3)
(二)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问题:你能类比前面讨论指数函数性质的思路,提出研究对数函数性质的内容和方法吗? 研究方法:画出函数的图象,结合图象研究函数的性质.
研究内容:定义域、值域、特殊点、单调性、最大(小)值、奇偶性. 探索研究:
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下列对数函数的图象;(可用描点法,也可借助科学计算器或计算机)(1)
(2)
(3)
(4)
类比指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研究,研究对数函数的性质并填写如下表格:
图象特征 函数性质
函数图象都在y轴右侧
函数的定义域为(0,+∞)
图象关于原点和y轴不对称 非奇非偶函数
向y轴正负方向无限延伸 函数的值域为R
函数图象都过定点(1,1)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上升 自左向右看,图象逐渐下降 增函数 减函数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一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大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第二象限的图象纵坐标都小于0
思考底数是如何影响函数的.(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共同总结)
规律:在第一象限内,自左向右,图象对应的对数函数的底数逐渐变大.
(三)典型例题 例1.(教材P83例7). 解:(略)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对数函数定义中底数和定义域的限制,加深对对数函数的理解.
巩固练习:(教材P85练习2). 例2.(教材P83例8)解:(略)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的方法,熟悉对数函数的性质,渗透应用函数的观点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 注意:本例应着重强调利用对数函数的单调性比较两个对数值的大小的方法,规范解题格式. 巩固练习:(教材P85练习3). 例2.(教材P83例9)解:(略)
说明: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实际问题题意的理解,把具体的实际问题化归为数学问题. 注意:本例在教学中,还应特别启发学生用所获得的结果去解释实际现象. 巩固练习:(教材P86习题2.2 A组第6题).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小节的目的要求是掌握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和性质.在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的基础上,掌握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是本小节的重点. 作业布置
必做题:教材P86习题2.2(A组)第7、8、9、12题. 选做题:教材P86习题2.2(B组)第5题. 课题:§2.2.2对数函数
(二)教学任务:(1)进一步理解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2)熟练应用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解决一些综合问题;
(3)通过例题和练习的讲解与演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教学难点:对对数函数的性质的综合运用.
教学过程: 回顾与总结
函数的图象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哪个函数对应于哪个图象,并解释为什么?
(2)函数与
且有什么关系?图象之间 又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3)以的图象为基础,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的图象.
(4)已知函数的图象,则底数之间的关系:
. 教 完成下表(对数函数且的图象和性质)
图 象
定义域
值域
性 质
根据对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填空.
已知函数,则当时,;当时,;当时,已知函数,则当时,;当时,;当时,当时,. 应用举例
比较大小:,且;,. 解:(略)
例2.已知恒为正数,求的取值范围. 解:(略)
[总结点评]:(由学生独立思考,师生共同归纳概括).
例3.求函数的定义域及值域.
解:(略)
注意:函数值域的求法.
例4.(1)函数在[2,4]上的最大值比最小值大1,求的值;当时,.当时,;
.
;
;
(2)求函数的最小值.
解:(略)
注意:利用函数单调性求函数最值的方法,复合函数最值的求法.
例5.(2003年上海高考题)已知函数,求函数的定义域,并讨论它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解:(略)
注意:判断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方法,规范判断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步骤.
例6.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解:(略)
注意:复合函数单调性的求法及规律:“同增异减”. 练习:求函数的单调区间. 作业布置 考试卷一套
课题:§2.2.2对数函数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依赖关系,了解反函数的概念,加深对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的理解.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图,体会两种函数的单调性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对体会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内在的对称统一.
教学重点:
重点
难两种函数的内在联系,反函数的概念. 难点
反函数的概念.
教学程序与环节设计:
教学过程与操作设计: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
创
设
情
境
材料一:
当生物死亡后,它机体内原有的碳14会按确定的规律衰减,大约每经过5730年衰减为原来的一半,这个时间称为“半衰期”.根据些规律,人们获得了生物体碳14含量P与生物死亡年数t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求生物死亡t年后它机体内的碳14的含量P,并用函数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关系,指出是我们所学过的何种函数?
(2)已知一生物体内碳14的残留量为P,试求该生物死亡的年数t,并用函数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关系,指出是我们所学过的何种函数?(3)这两个函数有什么特殊的关系?
(4)用映射的观点来解释P和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何种对应关系?(5)由此你能获得怎样的启示?
生:独立思考完成,讨论展示并分析自己的结果.
师:引导学生分析归纳,总结概括得出结论:(1)P和t之间的对应关系是一一对应;(2)P关于t是指数函数;
t关于P是对数函数,它们的底数相同,所描述的都是碳14的衰变过程中,碳14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对应关系;
(3)本问题中的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是描述同一种关系(碳14含量P与死亡年数t之间的对应关系)的不同数学模型.
材料二:
由对数函数的定义可知,对数函数是把指数函数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对调位置而得出的,在列表画的图象时,也是把指数函数的对应值表里的和的数值对换,而得到对数函数的对应值表,如下:
表一
.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
„-3-2-1 0 1 2 3 „
„2 4 8 „
表二
.
„-3-2-1 0 1 2 3 „
„2 4 8 „
在同一坐标系中,用描点法画出图象. 生:仿照材料一分析:与的关系.
师:引导学生分析,讲评得出结论,进而引出反函数的概念.
组织探究
材料一:反函数的概念: 当一个函数是一一映射时,可以把这个函数的因变量作为一个新的函数的自变量,而把这个函数的自变量作为新的函数的因变量,我们称这两个函数互为反函数. 由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同底数的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
材料二:以与为例研究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和性质有什么特殊的联系? 师:说明:
(1)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是定义域、值域相互交换,对应法则互逆的两个函数;(2)由反函数的概念可知“单调函数一定有反函数”;
(3)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是描述同一变化过程中两个变量关系的不同数学模型.
师: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材料二.
生:分组讨论材料二,选出代表阐述各自的结论,师生共同评析归纳.
尝试练习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1);
(2)生:独立完成.
巩固反思
从宏观性、关联性角度试着给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作一小结.
作业反馈
求下列函数的反函数:2 3 4 5 7 9
环节
呈现教学材料 师生互动设计2 3 4 5 7 9 2.(1)试着举几个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b)= f(a)+ f(b).”的函数实例,你能说出这些函数具有哪些共同性质吗?
(2)试着举几个满足“对定义域内任意实数a、b,都有f(a + b)= f(a)·f(b).”的函数实例,你能说出这些函数具有哪些共同性质吗?
答案: 1.互换、的数值. 2.略.
课外活动
我们知道,指数函数,且与对数函数,且互为反函数,那么,它们的图象有什么关系呢?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探索下面几个问题,亲自发现其中的奥秘吧!
问题1 在同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指数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你能发现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殊的对称性吗?
问题2 取图象上的几个点,说出它们关于直线的对称点的坐标,并判断它们是否在的图象上,为什么? 问题3 如果P0(x0,y0)在函数的图象上,那么P0关于直线的对称点在函数的图象上吗,为什么?
问题4 由上述探究过程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问题5 上述结论对于指数函数,且及其反函数,且也成立吗?为什么? 结论:
互为反函数的两个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