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福建漳州芗城中学高二政治教案:1.1《体味文化》(新人教版必修3)

时间:2019-05-15 03:36: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年福建漳州芗城中学高二政治教案:1.1《体味文化》(新人教版必修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年福建漳州芗城中学高二政治教案:1.1《体味文化》(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篇:2016年福建漳州芗城中学高二政治教案:1.1《体味文化》(新人教版必修3)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 文化是一个大家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不一定真正明白它的内涵。本课从文化“万花筒”入手,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涵义和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发展文化、增强综合国力的热情。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体味文化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新课程学习1.1 体味文化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二)能力目标 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

2、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的涵义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教学中通过展示文化素材和实例,让学生感悟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接触过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我们却不一定懂得。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就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请大家阅读教材5―6页内容。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现象丰富多彩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 “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课余作业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文化对个人、民族、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

第二篇:2016年福建漳州芗城中学高二政治教案:2.1《感受文化影响》(新人教版必修3)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第一课时)

全章概述 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方方面面。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深远持久的。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体会到的。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感受文化影响

二、文化塑造人生 新课程学习2.1 感受文化影响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

2、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地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2、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教学重点、难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的涵义,知道了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一旦产生就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下面我们就文化对人的影响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二)进行新课

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交往方式,不同的文化素养,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统一事物的认识各不相同。这说明文化对人有重大影响。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4页专家点评,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君臣之间、主仆之间、长幼之间、男女之间,必须遵循封建等级规范,不可能采取平等的方式交往。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相关连接,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的观念有不同的层次,有日常生活中形成的零散的观念,也有理论化的思想、观点。其中,各种系统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论正确的或错误的,都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特点呢?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还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例如,“乡音难改”,就是表明经年累月形脆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相关连接,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各种文化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知道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的交往方式、认识和实践活动、思维方式等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作用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课余作业 结合教材内容,分组收集材料,讨论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及特点。

第三篇:思想政治③必修1.1《体味文化》教案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1 体味文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性和文化形式的多样性;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掌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二、能力目标 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学生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通过对多种文化现象的感受、剖析,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化的力量,感悟不同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不同作用,增进学生积极参与文化生活和提高文化素养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教学难点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合作探究法、分析讲授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学习了《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两个模块之后,这学期我们要开设一门全新的课程《文化生活》。如果说经济生活的主题是物质财富的创造,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根本利益的保障,那么文化生活的主题就是精神家园的耕耘。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大家却不一定懂得。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文化又有什么作用呢?这节课我就和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

二、新课教学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活动:暑假刚刚过去,同学们放假在家都会做什么呢?

学生活动:自由发言,如,看电视、上网、旅游、温习功课、打球等。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些活动是经济活动、政治活动还是文化活动呢? 学生回答:文化活动。

教师设问:大家还能列举哪些文化现象呢?

学生活动:十字绣、书法、皮影、电影海报、超女画片、话剧、舞台剧、杂技、舞蹈、曲艺等。

课堂探究:(1)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节目进行归类?(2)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爱的文艺节目?(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1)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2)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从社会的角度看,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文化的存在。例如,原始社会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封建社会的“祭祀文化”、资本主义的“竞争文化”、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文化”。

从个人的角度看,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文化的存在。当我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通过胎教开始接受文化的洗礼;出生后,又在咿呀学语中接受父母传递的文化信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听的音乐歌曲、常看的电视节目和书刊杂志,乃至我们所创造的一切,无不是文化现象。

文化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读书是学习“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穿衣有“服饰文化”、住房有“建筑文化”;出行有“旅游文化”,在中心都市有“都市文化”,在周边的乡镇有“乡镇文化”,在遥远的村落有“村落文化”„„环顾我们身边的生活,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社区文化,还有转瞬间已不再新奇的网络文化等,文化现象无处不在。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在都市,摩天大楼、城市雕塑、公园、游乐园、音乐厅、美术馆、书店、体育馆、电影院等,构成了繁华的文化景观。在乡镇,人们利用农闲时间、集市和民间传统节日,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在人口分散、交通不便的边远地区,文化活动更具特有的乡土气息。

再如,江南的婉约、山东的豪爽、四川的热辣。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

课堂探究:(1)你参加过学校和社区的哪些文化活动?能说说参加这些活动的感受吗?(2)有人说,芯片的发明不仅为社会带来了技术进步,而且为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景观。你赞同这个看法吗? 探究提示:(1)略。同学们可各抒己见。

(2)芯片就是集成电路。各种高科技芯片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技术进步,这一点不再赘述。而作为其中一种的各种文化芯片,如语音音乐芯片、ID卡玩具芯片、手机监听芯片等各种信息产品,正日益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聊了“文化”这么久,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那就是到底什么是文化呢?请阅读教材第6—7页,了解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征呢?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注意:(1)本书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现象,经济活动和政治活动不属于文化活动。

(2)主体是人类,是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小辞典:

(1)什么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关于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

(2)什么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简单地讲,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各种现象和事物的总的看法,其中包括社会观、自然观以及伦理观、审美观等。有了世界观,也就会产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主要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包括人生的意义、目的、态度和理想等。价值观主要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一种认识和评价。为了进一步理解文化,我们来看文化的特征。2.文化的特征

(1)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当人类从第一次使用兽皮遮体、保存火种烘烤食物的那一刻起,不仅诞生了文化,也从此离不开文化。

自主探究:九寨沟自然风光是文化吗?将九寨沟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能称得上文化吗?两者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九寨沟本身不能称之为文化。将九寨沟开辟成旅游区或拍摄成艺术作品则属于文化。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纯粹自然的东西,而后者是经过人的实践活动,经过人的劳动,渗透了人的精神活动,成为人精神活动的产品,因而成为文化。

教师设问:文化现象是不是人们凭空捏造的? 学生讨论:略。教师归纳:《西游记》是我国著名的神话小说,其中塑造出的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以及牛魔王等,都给人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但这些神话形象都可以从人们的生活实践中找到各自的影子。如果人们在实践中根本就没有遇见过猴、猪与牛等动物,作者吴承恩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把这些形象描绘出来的。这说明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课堂探究:(教材第6页插图)你能否用这个图示,描述人类文化创造和演进的历程? 探究提示:例如,文字的发明——记数的发明(如阿拉伯数字)一一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工业革命——1969年美国阿波罗登月行动——载人航天行动。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并且是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那能不能这么说,文化是人与生俱来就有的 我们怎么样才能做到有“文化”?(2)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在后天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

材料展示:狼孩的故事。

1929年,在印度加尔各答东北的米德纳波尔,人们常看到一种神秘的动物出没于森林。一到晚上,有一个四肢走路的怪物尾随在四只大狼的后面。后来,人们打死了大狼,在狼窝里发现了两个怪物,原来是两只母狼养大的裸体女孩,大的有七八岁,小的只有两岁。他们的习性像狼,不吃素食,用牙撕开生肉来吃,爬行,不会说话,不会思维,每天从午夜到早上3点钟都会像狼一样嗥叫,惧怕火和水,常常在晚上出来觅食。她们一直没有说话,4年

内只学会6个词,能听懂几句问话。7年内只学会45个词,直到死去时也只有4岁女孩所具有的智力。

教师设问:狼孩为什么不能像正常的人一样进行生活与思考?这一事例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思考:略。

教师归纳:这一事例说明,虽然狼孩本身是人,但由于长期与狼群一起生活,完全脱离人类社会,没有对社会生活的体验,因而他们无法学会人类的文化,不能与正常的人一样进行生活。

教师设问:文化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和产品,是不是一种“纯”精神现象? 学生讨论:略。(3)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课堂探究:这是一组发生在公交车上的镜头(教材第7页插图).你认为。这两个镜头中西装革履的男青年和稚气未脱的学生,谁更有“文化”?

探究提示:教材安排的这一探究活动.目的在于让同学们体会文化的含义.这里的“文化”是“文化素养”“文明”的意思。显然,从图中二人的表现看,稚气未脱的学生比西装革履的男更有文化。

课堂探究:阅读教材第7页“专家点评”,谈谈“文化”与“文明”是否相同? 学生自由发言 :略。

注意:“文化”是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它既包含积极的方面,也包含消极的方面。而“文明”是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的结果。文化发展中的积极成果就是文明。

教师点拨:应从三个方面把握“文化”的含义。

其一,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含义相近。例如,仰韶文化、玛雅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等。

其二,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其三,教材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 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文化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从静态角度说包括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

从动态角度说包括各种文化活动,即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文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精神力量上。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从性质看,有先进与落后文化。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对个人与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优秀的文学作品激励我们奋进,黄色、暴力作品导致的青少年犯罪率则大幅上升;封建迷信(如星占、卜筮、风水、命运等)的泛滥消磨人的斗志;“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和生产力的发展;“文化大革命”、袁世凯复辟则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

对于每个人的生活来说,文化同经济、政治一样重要,都是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对于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来说,文化是民族延续的重要标识,是国民素质和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既离不开经济、政治建设,也离不开文化建设。

三、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的力量,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我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中,我们的生活总是离不开文化,我们的成才呼唤文化,这就要求我们青年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四、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形式

2.文化现象 3.文化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2.文化的特征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第四篇:思想政治③必修1.1《体味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第一框

体味文化

[教学内容]

《体味文化》是新课改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的第一课第一框的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入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剖析文化的内涵,探究文化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体验,形成对文化的基本认识,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激发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热情。

[学生分析] 在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化就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刻认识,对文化的意义、作用还不了解。因此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经历收集、整理信息的过程,让他们去发现,去感悟,再提炼,从而理解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设计思想] 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提出“文化是什么”的问题,让学生从最常见的文化现象去发现、思考,激发学生对文化生活的兴趣;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引导学生联系身边实际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加深对文化及其特色的理解。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要,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3、了解现代社会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特点,感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突出的地位和作用。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教学重点]

文化的内涵——“文化是什么” [教学难点] 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力量”

[教学辅助]

多媒体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钱钟书说过:“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提到“文化”一词,我们都很熟悉,但是它的真正内涵,的确是一言难尽。本课就此提出问题,来探究究竟什么是“文化”?

二、新课讲授

(一)文化“万花筒”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这些图片材料表现了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但这只是文化的一部分内容――艺术。文化的内容和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最后一个问题的提示:无论赞同或不赞同(多数会不赞同),自然要引出其他文化现象。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实际上已经在更大范围上思考文化现象了。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由于文化设施的不断完善和电视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人们都有机会欣赏高水平的、丰富多彩的艺术表演。

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从原始部落的“图腾崇拜”到现代社会的“信息高速公路”,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3、文化生活各具特色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身处繁华的都市、新兴的乡镇,还是偏居边远、古朴的村落,人人都有自己的文化生活。这些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特有的色彩。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涵义

我们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涵义应注意两点: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是与人的活动密切相连的,不是纯自然的;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1)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生活、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生活、实践和教育。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2)人的文化素养表现在日常言行中。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公交车漫画”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表现出来。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4、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社会文化和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一个时代的文化和精神产品,往往是这一时代社会发展轨迹的反映。例如,一个时代的文化、审美等等、必然表现在这一时代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中,甚至表现在这一时代的雕塑、建筑、时装等各种文化艺术形式中,而这些文化

艺术形式的发展,也记载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因此,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看到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文化,认识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7页“专家点评”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总结:“文化”一词在实际运用中具有多义性:

广义的“文化”是对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统称,用来区分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区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人的活动。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文明”的含义相近。例如,考古学中讲的“文化”通常就是这种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我们所讲的“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它既不同于那种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那种狭义的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这一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创新性。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8-9页“相关链接”材料,并思考所反映的问题 学生活动:积极思考并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说明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对社会有重大影响。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2)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与世界民族之林。

三、课堂总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的涵义以及文化的力量,知道了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而不是政治现象、经济现象,是一种社会现象,而不是自然现象。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民族、社会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涵义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四、实例探究

[例1](09江苏卷18)原生态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丰富人们文化消费的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由此可见

A.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推进作用

B.文化与经济同步发展

C.文化是经济繁荣发展的基础

D.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与经济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题干反映了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故D项正确;但文化有先进和落后之分,只有先进的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故A项错误;经济决定文化,但并不是亦步亦趋的,故BC项错误。[例2]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

①申办2008年奥运会

② 参加人大代表选举 ③ 参加元旦文艺晚会 ④ 买车购房 A.① ②

B.② ④

C.① ③

D.② ③

答案:C

[例3] 下列对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B.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C.文化以物质为载体

D.文化素养是自然形成的 答案:D [例4]《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百多年来,它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主义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这说明()

A.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B.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 C.文化根源于社会生活、实践之中 D.文化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 答案 B

第五篇:政治:1.2.2 《文化塑造人生 》教案(新人教必修3)

2.2 文化塑造人生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1.3 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的意义,确信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新课教学】:

(一)、丰富精神世界----文化塑造人生的一个重要内容 ◇课堂探究:(1)你认为,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2)你怎样看待这次评选的结果?你读过其中的作品吗?可谈谈自己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3)你认为哪些书曾影响了一代人的成长,能就此提供自己的说明或例证吗? ◇探究提示:(1)这些语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杜甫、范仲淹的诗表现了诗人具有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李白的诗具有不事权贵、正气凛然的气质。诗词中忧国爱民、正气凛然的情操感染了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因此这些脍炙人口的语句得以代代相传。

(2)同学之间讨论这次评选结果,请看过此书的同学谈一下读后感,叙述精彩的段落或者对自己启发、影响深刻的故事、语句、诗词等,谈谈自己受到了哪些影响。

(3)启发同学们搜集材料进行交流共享。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也是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2.我国当前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改革开放以来,空前繁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人们的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和民主法治意识大大增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文明、开拓进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观念和道德风尚,成为我国人民精神世界的主流。

◇课堂探究:(1)如果你参加了学校的社团组织和活动,谈谈印象最深、感受最强的体验。(2)有人认为,参加学校社团组织和活动浪费时间、耽误学习。你如何评析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1)启发同学们进行口头表达,培养思维和交际能力。

(2)启发同学们进行讨论或辩论。如,认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可以开阔视野,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课堂练习:

在一次评选20世纪对中国人影响最大的文学作品的活动中,鲁迅的《呐喊》、曹禺的《雷雨》、雷锋的《雷锋日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榜上有名。由此可以看出()A.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创造

B.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靼造着人,不断丰富着人的精神世界 C.文化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鲁迅、曹禺、雷锋、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作品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塑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因此,答案应该选B。A项说法不恰当,C、D项不符合题意。

(二)、增强精神力量

◇课堂探究:(1)你知道《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吗?(2)你怎样理解列宁和毛泽东的上述言谈? ◇探究提示:(1)①《国际歌》是巴黎公社战士、诗人欧仁•鲍狄埃于巴黎公社失败后的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一方面是日本侵略者的剑拔弩张,步步紧逼;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屈膝妥协,步步退让。而千百万劳苦大众发出怒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田汉这时正在白色恐怖笼罩下的上海。由于敌人的疯狂搜捕,他只好搬到上海的法租界居住。当时,音乐界有一些人,竟在民族危亡的生死关头,滥写靡靡之音,以什么《妹妹我爱你》《桃花江》《毛毛雨》一类歌曲,腐蚀人民的革命意志;有一些人专门写与现实斗争无关的所谓“艺术歌曲”来粉饰太平。虽然也有人写了一些救亡歌曲,但由于作者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人民群众打成一片,这些歌曲只能在小范围唱唱,无法流行。针对这种情形,田汉同志想要写一些能唤起民众、鼓舞人民革命斗志的歌曲。

恰在这时,上海一家影业公司在拍影片《风云儿女》。这是一部以抗日救亡为主题的电影,反映国民党统治区知识分子从苦闷、彷徨中勇敢地走向抗日前线的故事。剧本着重描写了从东北流亡到上海的两个男青年的遭遇。一个男青年投身抗日斗争,英勇牺牲了;一个男青年虽一度沉沦,但在穷苦女朋友的帮助以及男友牺牲精神的激励下,终于翻然猛醒,走上抗战前线。

这部影片的故事梗概原是田汉所写,他按照电影情节的设计,为影片主人公、诗人辛白华创作的长诗《万里长城》,拟写了最后一节诗稿,即“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后来它被作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词,即《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田汉,就是这样在敌人的刀丛中,以满腔的激情写就了这战斗的诗篇。曲作者聂耳的处境与田汉一样,也正面临着反动派的威胁和迫害。聂耳当时在上海另一家电影制作公司——华联公司搞音乐。而他已得到敌人即将逮捕他的警告。上海的地下党组织,决定要聂耳出国暂避,他本人也考虑可趁此机会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以求在音乐上得以深造,同时,他抓紧出国前短暂的时间,尽力多做一些工作。《义勇军进行曲》就是在这个时候作曲的。

(2)①130多年来,《国际歌》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战歌,被翻译成世界各国文字,传遍地球上每一个角落,响彻寰宇。在俄国冬宫,在西班牙前线,在中国的渣滓洞集中营,在亚非拉的反帝反殖战场上……一切曾有被压迫者反抗的地方,都能听到《国际歌》的激昂声音。鲍狄埃也因此被称为“是一位最伟大的用歌作为工具的宣传家”。这首歌还以它强大的生命力响遍全世界,永唱不息。《国际歌》是一首格调高昂的政治抒情诗。抒情主人公是整个无产阶级,是完全觉醒了的用马克思主义思想观点武装起来的无产阶级。它已经进行过推翻资产阶级及其国家,由无产阶级自己夺取政权、掌握政权的伟大的革命实践,它已经认识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国际歌》展现了日益壮阔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画面,深刻地表达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立场、愿望和理想,整个诗篇回荡着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伟大感情,充溢着不可摧毁的精神力量。

②人民在胜利中不忘记过去的斗争,《义勇军进行曲》能鼓舞人们永远以昂扬的精神继续前进。它歌唱了人民的意志,唱出了民族自信心,唱出了为着理想不怕牺牲,敢于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支歌曲很雄壮、豪迈,有革命气概,节奏鲜明。但也有人认为,新中国已经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经作为一个伟大的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首歌当中还有“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歌词是不是有些过时了。这首歌在历史上曾起过巨大的作用,尽

但今后还可能有战争,要居安思危。国歌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中华民族危难关头,正是表现了中华民族勇往直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采用《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现时的国歌而不加修改,是为了唤起人民回想祖国创立过程中的艰难忧患,鼓舞人民发扬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爱国热情,把革命进行到底。对于中国人来说,《义勇军进行曲》最能唤起内心的强烈共鸣。全国各族人民同唱这一首国歌,将不断激发出爱祖国、爱人民、一往无前、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自豪感,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而努力奋斗。1.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种先进文化总是给人以无穷的精神力量,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优秀儿女,谱写了一曲又一曲威武雄壮的人生乐章。

◇课堂探究:联系当时的背景,从“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中,你能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吗? ◇探究提示:建国之初我国石油工业落后,后来我国东北发现了大庆油田。1960年,面对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全国各地的几万名职工和3万名转业官兵,来到了大庆,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艰苦卓绝的石油大会战。会战之初,几万人马一下子涌到萨尔图草原,生活和生产都遇到了极大的困难。面对“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的恶劣环境,在生产生活条件异常艰难的情况下,大庆人正是依靠“铁人”精神,取得了会战的伟大胜利,当年6月份就实现首车原油外运,到年底生产原油97万吨,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经过3年半时间,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庆油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贫油的面貌。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铁人”精神是“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大庆精神的典型化、人格化。其主要方面包括:“为祖国分忧、为民族争气”的爱国主义精神;为“早日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忘我拼搏精神;干事业“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艰苦奋斗精神;“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干工作要经得起子孙万代检查”,对工作精益求精,为革命“练一身硬功夫、真本事”的科学求实精神;不计名利,不计报酬,埋头苦干的“老黄牛”精神;等等。40多年来,“铁人”精神早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成为大庆人的共同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铁人”精神是对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铁人”精神是战胜困难、勇往直前、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巨大精神力量。“铁人”精神是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课堂练习: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之所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因为()A.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引领人们前进

B.民族精神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C.文化具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D.文化是指人们的精神状态

答案:A 解析:B、C项不符合题意,D项错误,A项符合材料的要求。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

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尤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2.人的全面发展的表现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符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町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伞面发展起着不町替代的作用。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文化活动、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日益突出。

◇课堂探究:你能对这个回答作}¨进一步的解释吗? ◇探究提示:新娘的回答说明:随着物质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人们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满足,对文化活动表现出日渐浓厚的兴趣,文化消费在生活消费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人们富起来后,科学技术、精神享受是青年追求的时尚,优秀文化对促进青年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课堂练习: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断提高。人们在闲暇之余,进行观光旅游,网上冲浪,穿衣讲“服饰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住房讲“建筑文化”等。由此可见()

A.人的全面发展是飞速提高的,科学技术是新追求

B.人越全面发展,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C.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

D.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答案:D 解析:A项说法错误,B、C项不符合题意,答案应选D。本课小结:

1.本课以文化的影响为切入点,分别阐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的内容,即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接着,解释文化对人影响的两个特点:潜移默化、深远持久,要求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本课知识的落脚点是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下载2016年福建漳州芗城中学高二政治教案:1.1《体味文化》(新人教版必修3)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年福建漳州芗城中学高二政治教案:1.1《体味文化》(新人教版必修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