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课题:第三单元繁忙的工地
课型:新授
主备人:范爱芳
集体备课人:夏桂玲 张学伦 赵云宁 郭广禄 刘洪库 第三单元
繁忙的工地
---三角形的认识 本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认识角和三角形,知道周角、平角及各种角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结合实例,学会用量角器两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的角,并能用三角板画30、45、60、90度的角,能够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分类。在探索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杂爱过程、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角与三角形的知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判断能力。
4、能够自觉应用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本单元新学知识
角的认识(认识平角、周角)量角器的认识及使用(角的度量)角的分类
角的画法
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性 三角形的分类 三角形的内角和
三角形3边长度之间的关系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信息窗1:角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课
观察情景图:繁忙的工地上,五台挖掘机在紧张的工作着,铲斗臂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角……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充分发言。
师:铲斗臂在工作的时候,能形成什么样的角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角的认识)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平角、周角
1、学生做各种活动角。
师:老师课前让大家准备了活动角,请大家把活动角的两边重合,一边不动,另一条边开始转动,就可以得到一个角。然后把你得到的角沿边画下来。小组同学说一说,你折的是什么角。(小组交流):
师:哪组的同学愿意上台给大家展示一下你们小组折的角?
2、小组汇报交流
师:展示你们折的角,并告诉同学们它的名称。把角贴在黑板上
3、分类。
师:这么多角,看起来太乱了,能不能把他们分类整理一下呢?(小组活动):
师:把你们小组折的角放在一起,分分看。师: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学生上台展示)
生1:我们把直角分为一类,把锐角分为一类,把钝角分为一类。师:这位同学分的非常合理,有不同意见吗?
(个别学生可能会按平角和周角分类,如果说不出,教师再启发、演示。)
4、认识平角。
师:手拿一个活动角,从两边重合开始,一边不动,另一条边怎样转动,当两条边成一条直线时问:
师:这是角吗?为什么? 学生充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
师:(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同学们请看,这个角的两边成一条直线了,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平角。(板书)
(画平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平角。(示范平角的画法)。
5、认识周角。
师:我们轻松一下,一起来做个游戏:
⑴老师先说出一种角,你们利用活动角转出这种角:开始!锐角!直角!钝角!⑵老师转动活动角,你们说出它的名称。开始!
师:(老师转动一周,两条射线重合),这是角吗?为什么? 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师再次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画周角):
师:好,跟着老师画周角。(示范周角的画法)。
(二)角的表示方法:
师:我们认识了这么多角,角应该怎样表示呢?谁有好方法?(两生上台板演)
师:角可以这样表示:从一点起,画两条射线,就组成一个角。通常用符号“∠”表示。记作“∠1”(或“∠2”等)。读作“角一”
(三)探索三种角的关系
师:直角、平角、周角这三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请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研究一下。小组活动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三、回归生活
1、解决情境中的问题
师:现在我们来看看铲斗臂在工作时都形成了哪种角?
学生回答
2、找出身边的各种角
师:同学们,你在生活中见过这些角吗?(生举例)
3、找生活中的各种角
师:看到生活中这么多的角,你想说什么? 学生发言
四、总结
师:同学说的真好!是的,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角,书包里、教室里、家里、校园里、上学的路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角,角的世界丰富多彩,角的知识奥妙无穷,就像大海,我们学的只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到知识的海洋里去遨游吧!
五、练习:
1、自主练习一二题,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反思:
第二课时
角的度量
教学内容: 信息窗1:角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
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发知识冲突,引出“度”
两个同学各画了一个角,都说自己的角大,争辩的不可开交,你能帮他们想想办法吗? 学生发言,谈方法。
谈话:挖掘机的“长臂”组成的角都不一样,挖掘机的高度和“长臂”的的长度都可以用尺量,用米等长度单位来表示,那么用什么度量角?用什么单位表示角的大小呢?
二、合作探究
学习新知
1、认识度量单位 分小组讨论、汇报。
师拿着学具讲解:一个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的角度就是1度角,记作1°,而度就是角的大小单位,2、认识量角器
(1)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说一说对量角器的认识。(2)学生拿出量角器仔细观察,看看有什么发现?(3)说说你的发现,有疑问也可以小组讨论解决。(4)小结
①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
②内圆的数字称为内刻度线, 外圆的数字称为外刻度线。
3、角的度量
出示60度角。那么怎样来量角的大小呢?(1)自学尝试。
A、边自学书上第35页上半部分的内容,边自己也学着量一量。
B、量的时候想一想,你量角的步骤是怎样的C、最后把量角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如果你有疑问,也可以在小组中提出,大家一起来解决。(2)指名汇报,教师演示。
(3)提醒注意:由于量角器有两圈刻度,读刻度时,要根据测量角的方向选择合适的刻度。
(4)总结量角的步骤。
4、角的分类及各种角间的关系
(1)量一量下面各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让学生直接在书上量,并填在书上)(2)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全班反馈总结。板书: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你喜欢这些角吗?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把它们画出来,再用量角器验证。(展示生画的角)
5、画角
谈话:给你一个角的度数,你能画出来吗?(1)
尝试画一个40度的角。(2)
小组内交流画法。
(3)
总结画角的方法,课件演示。(4)
再练习画几个角。
三、全课总结: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何收获?
四、练习:36页3题和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角的认识练习课
教学内容: 信息窗1:角
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的过程,认识平角、周角,知道平角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按一定标准分类。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身边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进一步体会通过探索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境
谈话:同学们,在隆隆作业的挖掘机上你看到了什么?学到了那些知识?(学生自由发言)
二、梳理知识,自主练习
1、回顾梳理角及角的分类、大小比较。
谈话:什么是角?(学生回忆)在你的练习本上画一个角,并且与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它各部分的名称和记法。(学生画、说)
谈话:用你手中的纸随便折出一个角,跟你的同桌比较一下你的角大小。互相说说怎样比的。(学生活动)
谈话:同学们你能试编一句顺口溜记住角的分类与大小?(学生试说)小指代表锐角,无名指代表直角,中指代表钝角,食指代表平角,大姆指代表周角。
谈话:同学们喜欢顺口溜吗?“量角中心对顶点,零线重合角一边,若想知道多少度,分清内外看他边。”老师的顺口溜说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说)
2、自主练习。①自主练习第4题。
谈话:同学们对基本知识掌握得很好,现在我们进行一个小比赛。
(学生量角并比较)集体校对 ②自主练习第8题。继续量角训练
谈话:从这节课同学们的表现来看,大家都知道节约时间,同学们知道吗在钟表上还藏着许多角的知识。
教师出示钟表教具,先演示,学生口答几个,然后引导学生找出规律,一圈是多少度?每一大格多少度,每一小格多少度?
(利用规律限制时间同桌解决第8题,一人用得到的规律解决,一人用量角的办法。)③自主练习第5题。
谈话:同学们刚才在书上量角量得很好,现在我们量量手中的三角板,看看你会有什么发现?同桌合作量角,量后把你的结果汇报给小组同学,交流你的发现。学生可能会发现以下信息: ⑴都有一个角是90度。
⑵一个三角板是有一个角是45度的等腰直角三角形。⑶每个三角板的三个角的和是180度。(4)自主练习第11题。
谈话:对于一个三角板同学们了解这么多知识。两只三角板你又能得到哪些角的知识?学生口答一些拼成的角,并举着自己的三角板演示给其他同学。
谈话:刚才同学拚得很好,下面个人动手拼一拼谁的发现最多?把你得到的新角画在本子上。
(学生动手拼摆画,可能有的学生几个人合作,运用三个三角板拼成的角要给与表扬鼓励。)
三、综合巩固,拓展应用。
1、自主练习第10题。
谈话:通过刚才练习,同学们对角的有关知识掌握得不错,现在老师考考你的眼力。手势判断对错。(师生共同完成)补充:
①三个角组成一个平角,这三个角一定都是锐角。
()②把一个10度的角放大5倍打印出来,得到的角是50度。
()③角的两边画出的越长,角就越大。
()
2、自主练习第12题。
让学生动手画在练习本上,教师在黑板上跟学生一起画。
谈话:你画出一个什么图形?量一量第3个角是多少度?你又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⑴两个角的另一条边交于一点,得到一个三角形。⑵三个角的度数和正好是180度。
3、自主练习第9题。
谈话:同学们都知道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你喜欢体育运动吗?你知道哪些运动项目?你知道运动员优美的动作上藏着角吗?把你找到的角画出来。
4、应用拓展。自主练习13题: 谈话:同学们对于量角画角都掌握了,那么你会计算角吗?先观察第一幅图,你通过看图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几种可能: ⑴有一个角是135度。
角1和135度的角正好是一个平角,也就是180度。⑶角1和角2正好也是一个平角180度。
四、总结评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表扬,同时提出要求借助已经掌握角的知识,继续寻找生活中与角有关的知识为我们学习今后的知识打下基础。
五、作业: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教学反思:
信息窗2:三角形的认识
第一课时
三角形的认识及其特性和分类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9~4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它各部分的名称,了解它的特性,掌握它的分类。
2、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观察、比较、分析、判断等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情感,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教学过程
活动一:生活引入,直入主题
谈话:你们喜欢旅游吗?老师就特别喜欢旅游,尤其爱看城市中的建筑,走在繁华的街道上,看着一座座宏伟的建筑,就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魅力。不过受时间限制,有些地方我们也只能在书中或网上领略它的风采了。我这里收集了一些建筑物的图片,咱们一起欣赏一下吧。这些图片中最基本的图形是什么?(三角形)你知道这其中的高楼大厦是在什么机器的协助下盖起来的吗?(塔吊)(出示信息窗)来看看这幅图,你看到了
什么?
学生回答:塔吊上有许多三角形
谈话:为什么饱经风雨的宏伟建筑和结实的塔吊最基本的构造都是三角形呢? 学生回答:具稳定性、牢固
谈话:三角形到底有什么魅力,使人们在生活中处处都离不开它?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三角形。(板书课题:三角形的认识)活动二:深入生活,感知特性
谈话:三角形真的牢固吗?让我们动手试一试。每个小组内有一个三角形框架和一个多边形框架,先观察一下,两者间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观察边和角的数量。
分别拉一拉,比比看,两个框架有什么变化。
学生操作实验并回答发现:三角形框架形状没有发生改变,多边形形状变了。谈话: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可能回答:三角形有三条边把它的形状固定住了,所以怎么拉它也不会变形,而四边形不具稳定性,轻轻一拉就变形了。
总结:刚才同学说的很对,三角形是牢固的,也可以说它具有稳定性。(板书:稳定性)我们的生活中常常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点。凳子用得久了,经常会不牢固,你们有办法修修它吗?
学生回答:加斜杠,只有构成三角形,凳子才不摇,说明三角形具有稳定性。谈话: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三角形稳定性的例子?(学生举例)
谈话: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体现无处不在,请看(电脑出示)建筑上的斜拉桥、铁塔、自行车架、照相机三角支架、电线杆、房屋的金字架、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吊车的长臂、埃及金字塔、香港中银大厦、晒衣架,太阳能架、大广告牌后面三角支架,相框后三角支架,固定小树用三角形,铁栏杆里外每隔一段有一支斜的铁杆,构成三角形。细心观察你还会发现更多呢!活动三:自制图形,引导归纳。
谈话:每个小组里都有几根小棒,请你试着用它们摆出三角形,边摆边思考:三角形是怎样构成的?
学生观察讨论:由三条边按顺序围起来(强调解释重点字眼:围成)谈话:谁能来试着总结一下什么叫三角形?
学生总结: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板书)
谈话:三角形除了有三条边,还有什么?你能再试着找找吗?(教学三个角、三个顶点)活动四:观察分析,按角分类。1.新授:
谈话:每个小组的学具袋里都放着许多三角形,这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看起来好象各不相同,可细心的人发现有一些三角形放在一起还有不少共同点呢。请大家仔细观察三角形中各角的特点,以小组为单位,将学具袋里的三角形分分类,抓住主要特征为这类三角形起个名字。(学生操作)
谈话:谁来把你们组的分类结果展示给同学们看看?(学生分类)谈话:能给你们分的这几类三角形分别起个名字吗?
学生:三个都是锐角,叫锐角三角形
一个直角,两个锐角,叫直角三角形
教师板书 一个钝角,两个锐角,叫钝角三角形
2.巩固:谈话:下面我们来做个小游戏,请同学们扮演这三种不同类型的三角形来向大家作以简单介绍。(我是一个三角形,我的特点是……)其他同学根据它的介绍来猜猜它的名字,好吗?
谈话:认识三种三角形,你能根据各自的特征把他们画下来吗? 学生画出三种三角形,同桌点评。活动五:观察三边,按边分类
谈话:我了解了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三类,其实它们的边也可作为分类的依据。(出示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小组讨论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可以怎样分类。(引导学生用量,对折……的方法验证一下)(学生讨论)边分类边回答 学生:三条边都不相等:
不等边三角形 两边相等:
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
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
有时我们把等边三角形看成是等腰三角形中的一种特殊情况。
谈话: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也有名称,请打开书第41页自学。请同学介绍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
小结:我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了解到三角形如果按角分可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还有两边相等的等腰三角形和三边相等的等边三角形。
老师这里有许多三角形,你能试着给它们找找家吗?请打开书43页,完成自主练习的第3题。(反馈、订正)
练习:再来看这幅图(课件出示书45页第5题)在地板砖图案中,你能找到哪些三角形?还能找到哪些图形? 活动六:结合已知,教学底、高
谈话:我们在上学期学习过如何过直线外一点作这条直线的垂线。还记得怎样画吗?谁来示范一个?(学生板书)
谈话:今天我们就在这个知识的基础上学习三角形的底和高。(边画边讲解)任选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就叫做三角形的高,这
条对边就叫做三角形的底。看清楚了吗? 作业布置: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三角形的内角和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2~4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量、剪、拼、折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自实践操作,发现规律,主动推导并得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会应用这一规律进行计算。
2、在操作、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你知道哪些关于三角形的知识?
2、我们在讨论三角形知识的时候,三角形中的三个好朋友却吵了起来,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师口述: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说:“我的个头大,我的内角和一定比你们大。”一个钝角三角形说:“我有一个钝角,我的内角和才是最大的。”一个小的锐角三角形很委屈的样子说:“是这样吗?”(它们在争论谁的内角和大。)你知道什么是三角形的内角和吗?
通过学生讨论,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就是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和。
3、故事中到底谁说得对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特点(1)量一量
师:你认为怎样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生: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分别量出来,再用加法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每组准备三种不同的三角形)量角,求和,完成第43页的表格。学生交流汇报测量结果。
师:从刚才的交流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不管是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还是钝角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在量的过程中,由于误差,有的学生可能算出内角和在180°左右,这时教师要相机诱导:在测量的过程中出现一些误差是正常的,因为同学们画的角不够标准,量角器的不同,还有本身测量的原因都可能导致误差。)
师:看来量一量会出现误差,那么你还有其它的更科学的办法进行验证吗?(2)拼一拼
学生分小组活动,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并给予必要的指导。
学生展示交流,师: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发现都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成一个平角,证明“三角形内角和是180°”。(3)折一折
小组活动,学生交流:
2、归纳
师: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得出了什么结论? 生: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
3、师谈话:三个三角形争论的问题现在能解决了吗?你现在想对这三个三角形说点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对得出的规律做系统的整理。
三、灵活运用,巩固练习
师:好,大家已经发现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你能应用这个规律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吗?
1、判断
钝角三角形比锐角三角形的内角和大。
()锐角三角形的两个内角和小于90°。
()一个三角形最少有两个锐角。
()
一个钝角三角形最少有一个钝角。
()学生判断并说出理由。
2、自主练习第8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填空,再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小结:以后如果遇到求一个三角形内未知角的度数时,我们可以用计算的方法算一算,简单又精确。
3、游戏:
选度数,组三角形 请选出三个角的度数来组成一个三角形 10°
18°
15°
150°
130°
72°
20°
50°
70°
35°
75°
2°
56°
54°
58°
60°
学生回答,其他学生进行验证。交流想法。
四、课堂总结、深化认识
谈话: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三角形边的关系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0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和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并应用该关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2、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树立自己去探求真理的志向,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疑,诱发探究欲望
1、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能说说什么叫三角形?你认为这句话中最重要的是哪个词?什么叫“围成”?
2、那么是不是说,只要给你三条线段,就能围成一个三角形呢?
(教学预测及应变策略:大部分学生凭直觉都会自信地说“能”,如果情况不是这样教学也可按以下方案进行。)
师:请同学们各自在小组内选一套小棒验证一下(要求三根小棒首尾相接。这些小棒的长度是任意的,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
(教学预测:有一半学生摆不成,验证的结果与学生自己的直觉不一致,从而产生“数学问题”,激发学生探究该问题的强烈欲望。)师:通过摆小棒验证,你有什么发现?
汇报:有的组选用的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组则不能。
(教学预测及应变策略:有的学生说自己围成了一个三角形,有的说围不成,如果还有个别学生说出其中的“原因”——即三边关系,则可把这“原因”作为学生的猜测,直接引导学生验证。)
3、对于大家摆的结果,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有的能围,有的不能围?到底什么样的三根小棒才能围成三角形?……)
同学们,我们的疑问,实际上很早以前许多科学家就提出来了。后来,他们想了很多办法,经过实验探索,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今天,我们也来当个小小数学家,一起探索这个问题,愿意吗?
二、猜想探究,揭示三边关系
(一)引发猜想
刚才我们说“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现在如果有六条线段,猜猜能围成几个三角形?
(二)操作验证,揭示三边关系
(1)分组实验:请四人小组合作,将学具袋里的六根小棒围一围三角形(蓝:2cm
紫:3 cm
黄(两根):4 cm
白:5 cm
绿:9.5 cm),各组可自行确定验证方法,所选小棒长度能否围成三角形 小组活动,交流结果。
2)根据小组围的结果,有什么发现吗?举例。
(三)归纳总结。
1、小组讨论:完整地说说什么样的三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什么样的三条线段不能围成三角形?
2、: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我们的发现和数学家的探索结果到底一不一样?为什么?
同学们,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探索出了跟数学家意思一样的结果,老师祝贺你们!
4、总结揭题。这节课你高兴吗,为什么?刚才我们当了一回“小小数学家”,探索的就是——三角形边的关系(板书课题)
5、质疑问难。
三、巩固应用,促进能力发展
(一)巩固性训练
1、直觉判断。(举手——手心手背)
① 3根小棒的长度分别是4厘米、5厘米、6厘米,用它们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是15厘米。
()
② 任意3根小棒都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
()
③ 用3根长3厘米、4厘米和5厘米的小棒可以围成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④ 有三条线段,其中两条之和大于第三条,那么这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 角形。
()
⑤ 一个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小于第三边。
()
2、完成自主练习2 每组中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吗? 学生独立做出判断后,请学生说出为什么.(二)应用性练习
1、完成自主练习10 请学生说出到海边走哪条路最近?并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释。
2、完成自主练习11
小猴子要做一个三角形支架,已经准备好了长8cm和12cm的两根木料。那么第三根木料该准备多长?并说出你的理由。
四、课堂总结、质疑与学生评价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际操作和共同探讨,发现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一规律,这只是三角形其中的一个秘密,其实它的秘密还有很多,有兴趣的话,我们以后可以继续研究。
五、作业布置: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46~47页 教学目标:
1. 通过练习,系统地整理各种三角形。熟练掌握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学会用三角形内角和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2. 能够按照不同的标准对三角形进行正确的分类(按边分、按角分)。
3. 通过动手自己拼搭三角形,进一步探索三角形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发散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体验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唤起回忆,梳理归类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今天就一起来上一节三角形的复习课。(出示课题:三角形)1.三角形在生活中的运用: 师:找找生活中的三角形。2.出示五个不同形状的三角形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提问:“你们看了这些三角形,想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并板书各三角形的名称和特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师:那你愿意自己也来画一组这样的三角形吗?
二、分析推理,判断属性
1、复习各种三角形的概念
问:那什么是锐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在一个三角形中至少有几个锐角? 按边分的时候,你的依据是什么?
三、组织讨论,判断正误
⒈ 教师用屏幕出示下列判断题,要求学生先小组议论每道题的说法是对还是错,并说明理由,然后集中交流。
⑴
等边三角形一定是等腰三角形。
()⑵
等腰三角形一定是等边三角形。
()⑶
等腰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边三角形。
()⑷
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⑸
有一个角是60°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
⑹
直角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边三角形。
()⑺
等腰三角形一定不是直角三角形。
()⑻
等边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⑼
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和是90°
()⑽ 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一个钝角。
()⑾ 一个三角形至少有两个锐角。
()⑿ 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也可能小于第3边。
()
⒉ 学生独立完成自主练习12。组内交流,集体反馈中注意请学生说出自己的选择理由。
四、组织操作,探究实践
1、完成自主练习13、14 学生根据题目要求自己数一数,集体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数法,以确保不重复也不遗漏。
2、完成自主练习7,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分别划出底边的高,并画在书上。集体交流时,明确画法,特别关注学生垂直线段的画法。
3、完成自主练习15,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活动中,鼓励学生充分想象,拼出各种美丽图案。活动结束展示学生作品,生生间评价。
4、计算下面各题:
⑴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一个底角共130°,它的顶角和底角各是多少度? ⑵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比另一个锐角少18°,这两个锐角各是多少度?
3、自主练习16。摆一摆,想一想,看看你有什么发现,下节课交流。
六、作业布置:练习册上的相关习题。教学反思:
《角与三角形的认识》——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47页。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物体中抽象出角和三角形的过程,认识角和三角形,知道周角、平角及周角、平角、钝角、直角、锐角的大小关系。通过观察、操作,了解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结合实例,学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会画指定度数、角数,并能用三角板画30°、45°、60°、90°的角,能够按角的大小对三角形进行分类,在探索三角形分类和验证三角形内角和过程中,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性。
3、在观察、操作、验证等学习活动中,学习角与三角形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提高初步的推设能力。
4、能够自觉运用角和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体验角和三角形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回顾呈现
谈话:同学们,我们刚学过第三单元,它一共有2个信息窗口,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学生可能回答:角的各部分名称,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图形的拼组。
二、查漏提升
谈话:关于角,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可能回答:角的意义,角的各部分名称,角的分类等等)
1、整理有关角的知识。
让学生任意画一个角,以此为依托,回顾整理相关知识。
1)、回顾角的意义,根据自己画的角,同位互说角的意义。
(2)、回顾角的分数,通过复习前面的锐角、直角、钝角,引出平角、周角,并比较一下,他们的大小关系怎么样?
(3)、回顾角的度量,用量角器量出自己画的角的度数,以此来回顾角的度量方法。
2、整理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谈话:三角形是我们已经学习过的图形,这里面还有很多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回顾、整理。
(1)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并标出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并找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2)同位合作,找出三角形的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回顾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谈话:有关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你都知道了什么?(学生有可能回答: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通过举例子,引导学生回顾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
(4)
判断下面的线段能不能围成三角形?
(2厘米
4厘米
6厘米)(5厘米
2厘米
5厘米)(6厘米
2厘米
5厘米)
(师引导学生总结窍门:只要看较短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遍,就能判断能否围成三角形)(5)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形能做多少个?如果每一小段剪成整厘米长,能剪几个?
3、整理角和三角形
谈话:关于角和三角形,你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可能回答:知道了周角、平角;知道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知道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等等。
4、回顾三角形内角和。
让学生用三角板,任意画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并用量角器分别量出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并计算出每个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以此充分回顾验证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⑴
选一选:
①
一个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65°,另外的两个角可能是()
A 95° 20°
B 45° 80°
C 55° 60°
②一个等腰三角形,顶角是100°,一个底角是()A 100°
B 40°
C 50° ⑵求角的度数:
①∠1和∠2分别是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已知∠1=32°求∠2 ②
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是50°,它的顶角是多少度?
③
一个等腰三角形,它的一个底角的度数是顶角的2倍,它的顶角是多少度?(3)
你能求出六边形内角和吗?
2、解决问题:(第47页情景图)
让学生独立看懂情景图,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1)大部分学生会找出有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
(2)有的学生会用量角器量出时针和分针量出角的度数
;也有的学生会根据3时整,时针、分针形成90° 角,即1时时针分针形成30°角,5时即是150°角。(3)涂一涂,学生会根据题意顺利地完成涂色。
(4)学生首先用量角器量出顶角的度数,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 是180°,此三角形又是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等,很快求出底角的度数。(5)小组合作
教学反思:
第二篇: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乘法
卫星运行时间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2.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能结合具体情境估计三位数乘两位数积的范围。
教学难点:能利用乘法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让学生讲一讲事先准备好的关于人造地球卫星和地球方面的故事,从中引出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
二、探究新知:
1.我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绕地球一圈需要114分。
2.绕地球2圈、3圈、4圈、8圈┄┄21圈需要多少时间?
3.绕地球21圈需要多少时间?(如何列式)① 首先学生估算并加以交流 ② 说明理由
4.讲解正确解法 1 1 4 ⅹ1
————
1 4————
114×1
2 8 ————
114×20
———— 3 9 4 ————
114+2280 5.小结(略)
三、巩固新知:
1.练习:第31页试一试 2.第32页第4题
四、练习:
第31页练一练第1、2、3题
板书设计: 卫星运行时间
114×21= 2394 1 4 ⅹ1
———— 1 4————
114×1 2 8 ————
114×20
———— 3 9 4 ———— 114+2280
有多少名观众
教学目标:
1.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估计。
2.能与同学交流自己估计的方法。
教学重点:能对生活中具体事物的数量用不同的方法估计。
教学难点:对生活中不同的方法估计的掌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让学生讲一讲自己查阅到的知识。
2.体场那麽一个体育场能有多少个座位呢?
最后出示一个看台的具体数据,让学生对具体的数据进行估计。
二、估计一张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数
鼓励学生探索不同的估计方法,然后进行交流。
三、旅游中的估计
1.出示图一,也可以提问“如果从北京到广州需要30时,那么从北京到郑州需要几时?” 2.第二、三幅图也以估计为重点。所以应多鼓励学生说一说估算的方法,对于不同的估算方法,只要说的合理,都应给以肯定。
板书设计:
有多少名观众
教学挂图
22×32×28=
教学挂图
神奇的计算工具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2、会利用计算器探索一些数学规律。
教学重点:认识并会使用计算器。
教学难点:会利用计算器探究一些数学规律。教学过程:
一、提示课题
1.教师取出电子计算器,让学生也拿出自己的计算器。教师:猜一猜,今天,这一节刘我们一起学习什么? 学生:认识计算器。
2.教师:你知道如何使用计算器吗?
二、引导探索
1.让学生说一说他自己所掌握的使用计算器的方法。
2.认识一些功能键。(1)由学生来说明。
(2)集中说明一些功能键的作用。①开关及清除键。
按一下此键,打开计算器,再按一下就关赣计算器。②运处符号键。
只要介绍“+、-、×、/“键的使用方法。③数学键
数字键的使用。如按1 2。显示屏就显示“1 2”。④等号键
按下数字键及运算符号键后,按下此键,显示屏就显示出输入算式的计算结果。⑤小数点键
按下此键,就呈现一个小数点
还可以向学生介绍如:时间键、日期键、括号键、存储运算键等。
3.尝试练习。(1)计算25×4 操作过程:
输入25→×→4→=,屏幕上呈现100,就是计算的结果。(2)计算一份菜单的价钱。①呈现:
酒;14元凉拌豆腐:3元肉丝:5元青菜:3元 清蒸鱼16元三鲜汤:12元甜点8元 ②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③反馈计算结果。
4.探索一些数学规律。(1)呈现计算题。
① 1+2+3+4„„+98+99+100
② 999×9
9999×9
99999×9
(2)让学生独立用计算器计算,教师巡视课堂。(3)反馈计算结果。(4)引导提问:通过计算,你有什么发现?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发现:积的个位都是1;积的最高位都是8;中间几位数都是9,9的个数比第1个因数中的9个数少一个。
接着,让学生说一说以下几个算式的结果: 999999×9 9999999×9 99999999×9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观察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同时突出了运用简便方法计算很可能比计算器还要快,充分体现了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课堂活动
课本第36页的“练一练”。
板书设计: 神奇的计算工具 计算器的组成:
屏幕、数字键、功能键、运算符号键等
有趣的算式
教学目标:
1.通过有趣的探索活动,体会计算器不仅是计算工具,而且也是探索数学、学习数学的工具。
2.能发现有趣的乘法算式中蕴含的规律,并有条理的进行归纳概括,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探索数学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发现、归纳算式特点。教学过程:
一、导入谈话,提示课题
同学们,在数学运算中,有很多有趣的算式。,这一节课教师要带你去探索算式背后的规律,你愿意去吗?请带上你的计算器,让我们地起出发。
二、探索交流,发现规律
1.第一关:奇妙的宝塔。
(1)实物投影呈现:1×1,11×11,111×111三个算式与答案。
(2)请学生仔细观察这三个算式的答案有什么特点,它们与算式的两个因数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3)讨论:1111×1111的结果。(4)反馈讨论的结果时,重点是让学生说一说写出结果的依据是什么,教师结合算式说明。1111×1111=1234321
(5)依据规律填得数。11111×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2.第二关:神奇的9。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
99×99=9801
999×999=998001
(2)猜一猜:9999×9999的结果。
学生根据以上两个算式,猜测规律得出: 9999×9999=99980001(3)发现规律并归纳:
(4)根据规律,直接写出以下算式的得数。99999×99999 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 99999999×99999999
3.第二关:奇怪的142857
(1)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142857分别乘1、2、3、4(2)反馈计算结果。
142857×1=142857
142857×3=428571 142857×2=285714
142857×4=571428(3)观察积的结果特点及与因数的关系。
(4)根据发现规律,写出“乘以5、6”的得数。
三、趣味练习
让学生互相提供一些趣味计算题进行练习。(在课前,教师布置学生准备)
板书设计: 有趣的算式 1×1=1 11×11=121 111×111=12321 1111×1111-1234321 11111 ×11111=123454321 111111×111111=12345654321 1111111×1111111=1234567654321
练习三
教学目标: 1.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2.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重点:练习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教学难点:乘法竖式、乘法估算。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
一、乘法口算、竖式练习
做第1题: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http://www.xiexiebang.com 做第2题:
二、乘法估算练习
1.第3题:不用计算判断乘法计算的对错。
2.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图上的信息,特别是两只挂钟上的时间。学生观察后,可以让他们回答笑笑与淘气的问题。鼓励学生交流估计的方法。3.第6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会观察图上的信息。
三、数学游戏:
这个游戏的策略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先占领棋盘上的哪个格子;二是,怎样估计格子上的积是哪两个数相乘的结果。
板书设计: 练习三
乘法竖式、乘法估算
第三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三位数乘两位数
第一课时 口算乘法(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重点〃难点
1.掌握整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2.培养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想知道一些交通工具的运行速度吗?(出示六种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
2、你还知道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吗?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1 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特快列车1小时约行160千米。
(1)人骑自行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怎样列式?如何计算? 小组交流讨论。小组汇报 问:30小时行多少千米?
练一练:
18×4= 24×3= 25×2= 14×6=(2)特快列车3小时可以行多少千米?怎么列式 提问:计算这道题时怎样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比较两种方法,你认为哪种方法简便?
练习:130×5= 2×380= 150×6= 7×13=460×2= 口算乘法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总结口算方法;
一位数与几百几十相乘,先乘0前面的数,再在乘积的后面添上一个0 板书课题:口算乘法
三、巩固新知
1、练习六第1题
将得数写在树叶旁边。
2、练习六第1题和第2题 应用乘法口算解决实际问题。
3、练习六第4题和第5题 口算练习
四、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
第48页6-----9
第二课时 笔算乘法(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方法。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口算的能力 重点〃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课时安排: 一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152×2= 231×4= 321×2= 415×3= 298×3= 523×3=
2、笔算
24×12= 44×59= 63×52=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三位数乘两位数
145×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怎么计算出准确的结果?
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这道题,自己试一试。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最后算什么? 145×12=1740 145 × 12-------290 1 45-------1 740 问:如何检验自己的运算结果?
小结:,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师生归纳:
两位数乘法,先用一个乘数个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个位对齐;再用这个乘数十位上的数去乘另一个乘数,得数的末尾和十位对齐,最后把两次乘得的积加起来。
三、巩固练习:
1、书后做一做
134×12= 176×47 425×36 237×82
2、练习七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七第3题
第三课时 笔算乘法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形成计算的技能。教学重点难点
1、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8×3= 16`×8= 36×2= 46×20= 4×160= 3×150= 150×6= 26×7= 20×19= 200×73= 900×24= 430×8= 15×6= 190×5= 口算的方法是什么?
2、笔算
322×24= 145×27= 679×13= 286×35 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练习
二、练习内容:
1、判断并改错。
152 246 × 16 × 23 × 34---—— ———— ———— 804 156 964 134 104 638 ———— ———— ———— 938 1196 7344 说一说找到的错处和纠正的结果、错的原因和怎样避免。笔算时应注意什么?
2、笔算
124×73= 46×215= 224×36= 28×153= 27×142= 182×47= 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三、解决问题
1)学校准备发练习本,发给15个班,每班144本,还需要留40本作为备用。学校应买多少本?
2)一场电影有观众806人,照这样计算,放映32场共有观众多少人? 3)有8个班做体操,平均每行24人,站了12行,共有多少人?
4)学校要为图书馆增添两种新书,每种3套,儿童百科每套125元,数
学大全每套18元,一共要花多少钱?
5)书上练习七第8题
四、思维训练
探究一下正确的积是多少。
1、小量做了一道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题,他把乘数18看成了15,结果得到的积比正确的积少609,那么正确的积是多少?
2、练习七第12、13思考题
五、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练习七第10、题
第四课时 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进一步认识0在乘法运算中的特性
2、培养学生类推迁移的能力和计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掌握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2、掌握竖式的简便写法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 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40×72= 600×300= 30×23= 53×30= 20×700= 40×22= 40×72= 40×72= 40×72= 20×20= 40×90= 502×7= 608×5= 908×4= 400×50=
2、笔算
708×6= 790×8= 54×278= 说一说笔算的方法是什么?
3、这节课继续学习笔算乘法 板书课题:笔算乘法
二、探究新知
例
2、特快列车1小时可行160千米。普通列车1小时可行106千米它们30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问:说一说这题如何列式?这是一道什么样的乘法算式? 板书课题补充;因数中间 或末尾有0的乘法
怎么计算出结果?能不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来解决,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进行计算。
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
1)160×30= 问:写竖式时,如何处理0和非0数字的对位问题?怎样确定积的末尾0的个数?
160×30=4800 160 × 30 ————— 4800 2)106×30= 自己试一试 学生反馈时讨论:
(1)竖式的简便写法,为什么不写成106 × 30 ————
(2)计算106×30时,既然中间的0与3相乘得0,那么这个过程可以不要吗?如何写这一位的积?
106×30=3180 106 × 30 —————— 3180 计算时哪个竖式更简便? 小结:,因数中间或末尾有0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师生归纳
先把0前面的数相乘,乘完以后再看乘数末尾共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填写几个0
三、巩固练习:
1、书后第53页做一做
2、练习八的1、2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3、4、7题
第五课时 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学会速度的写法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理解速度的概念,掌握速度×时间=路程这组数量关系
2、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交通工具的时速的图片,介绍学生未知的交通工具(陆、海、空到宇宙方面)的运行速度,自然界一些动物的运行速度等等
2、你还知道哪些运行速度?学生展示搜集的信息
二、探究新知
1、教学速度的概念,学会速度的写法,1)人骑自行车1小时约行16千米。
我们把人骑自行车1小时行的路程叫做速度
还可以说成:人骑自行车的速度是每小时16千米。可以写成16千米/时。(用统一的符号表示速度)
2)普通列车每小时行106千米。特快列车每小时行160千米。小林每分钟走60米
师:还可以怎么用数学语言叙述? 这些用符号怎么写呢?
师:每小时,每分钟都表示单位时间。单位时间可以是每小时、每分钟、每秒、每日等等
3)试着写出其他交通工具的速度。
2、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一辆汽车的速度是80千米/时,2小时可行多少千米? 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225米/分,10分钟可行多少千米? 独立计算并找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改变其中一题,求时间或者求速度。
问:你能发现速度、时间与路程有什么关系吗?
三、巩固新知
1、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可写作——
2、蝴蝶的速度每分钟500米,写作——
3、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钟340米,写作——
4、小强每天早上跑步15千米,他的速度大约是120米/分,小强每天大约跑步多少米?
5、练习八第8、9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练习八第10题
第六课时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观察,能够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并总结积的变化规律。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 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研究“两数相乘,其中一个因数变化,它们的积如何变化饿规律。
1、研究问题,概括规律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怎么变化。
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发现了什么?你能根据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
6×2= 8×125= 6×20= 24×125= 6×200= 72×125= 组织小组交流
归纳规律: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时,积也要乘几。(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有怎么变化?学生完成下列两组计算,想一想有发现了什么?
8×4= 25×160= 40×4= 25×40= 20×4= 25×10= 引导学生概括:
两数相乘,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时,积也要除以几。(3)整体概括规律
问:谁能用一句话将发现的两条规律概括为一条? 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2、验证规律
1)先用积的变化规律填空,再用笔算或计算器验算。26×48= 17×12= 26×24= 17×24= 26×12= 17×36= 自己举例说明积的变化规律
3、应用规律
完成例4下面的做一做和练习9的1-——4题
二、研究“两数相乘,两个因数都发生变化,积变化的规律“。
1、独立思考,发现规律 完成下列计算,说规律。18×24=(18÷2)×(24×2)=(18×2)×(24÷2)= 105×45(105÷5)×(45×5)=(105×3)×(45÷3)=
2、组织全班交流,概括规律
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另一个因数除以(或乘)几,它们的乘积不变。
三、巩固新知
1、书上练习九的1、2、3
2、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256平方厘米,如果长缩小到原来的,宽扩大到原来的4倍,这个长方形就变成了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它的边长是多少?
五、总结
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第59页4、5
第七课时 乘法估算(例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归纳概括、迁移类推的能力,以及应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1、掌握乘法估算的方法,会进行乘法估算。
2、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 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1个课时 教 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学校组织秋游活动,我们四年级同学去××公园,去那里的费用是每人49元,包括客票和公园门票,四年级全年级共有104人,老师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呢?
出示图片:
二、探究方法,学习新知
1、师:你们能帮老师估算一下大约应该准备多少钱吗? 1)独立估算,并写出估算过程
2)小组内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3)全班交流。反馈学生估算结果 鼓励学生说出多种想法。4)对估算结果进行评价
师:你认为谁估计得更接近准确的钱数呢?为什么? 5000元更好些。
让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估算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 小结: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
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
2.运水公司为居民运送纯净水,一月份运送718桶,照这样计算的话,估算一下,全年可以运水多少桶?
三、巩固新知
1. 你是怎样估算的?
《新编小学生字典》有592页,大约是()页。小明每分钟打字108个,大约是()个。
本校有学生688个人,大约是()人。
李平大叔今年收橘子1328千克,大约是()千克。
2小明同学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62cm,他从操场这头走到那头共走了252步。操场大约长多少米?
a1800米 b1200米 c1500米
3沙坪小学有学生612人,全乡有这样的小学19所,全乡约有多少名小学生?
燕鸥从北极飞到南极行程是17000千米,如果他每天飞780千米,20天能飞 到吗?
4、第62页的5、6、7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第63页8、9、10、11、12
第四篇: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包装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包装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48——49页“包装”。教学目标:
1.能根据“包装”的有关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体会小数乘法在实际中的应用; 2.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培养估算习惯; 3.能用小数乘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学会用竖式计算小数乘法,并能用适当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还要能对结果的合理性加以检验。
教学难点:
明确“为什么越乘越小”的道理,并能正确地对结果作出判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和复习旧知。(1)口算。
听程老师说咱班同学口算能力很强,我有点怀疑,出了几道题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口算前先听清楚老师的要求,好吗?第一:读出算式;第二:声音响亮。能做到吗?来看第一组口算:2×3=
2×0.3=
0.2×0.3=
第一组口算有三道题,它们就像葫芦兄弟一样,不能分开,所以说回答的时候也需要三个同学配合回答,这样自觉地站起来三个同学来配合回答吧!
第一组同学配合的真默契,算得既正确又快。来看第二组口算:12×2=
0.12×2=
0.12×0.2=
哪三个来配合?能比它们做的更好吗?两组同学表现的都不错,最后还有三道题,我们一块儿来说,好吗?注意回答的时候要整齐!口算确实不错,老师真得很欣赏你们!
(2)下面我们学习新知识,俗话说得好,“温故而知新”先来复习一下旧知识吧!说一说下面各题的积是几位小数?0.96×7
0.01×0.01 0.02×0.9
1.23×1.23
9.85×6.23
我们来个接力好吗?我任挑一小组,从前往后接力,可以吗?找哪一小组好呢„..二.讲授新课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今天给大家介绍三个新朋友,请看大屏幕,小丽,小明和小伟。他们在做些什么呢?今天是小丽的生日,小明和小伟分别送给她一个包装精美的礼物,小丽很高心,她看着礼物,给两人各出了一个问题: 1.包装礼品盒的包装纸每米2.6元,而包装一个礼品盒用纸0.8米,需要多少元? 2.包装礼品盒的彩带每米0.85元,且包装一个礼品盒用彩带2.4米,需要多少元? 这可难住了小明和小伟,你能帮帮他们吗?
(2)解决第一个问题,探索列竖式计算小数乘法。
先读题,一块儿读,读整齐,声音响亮!包装礼品盒,一二„„怎么样?能列出数学算式吗?
2.6×0.8=?
1.两个都是小数,该怎么计算呢?难!!还是先来估一估吧!
2.大家估的都不一样,谁的更接近真实值呢?还是来算一算吧!怎么算呢?还是觉得难!你们有好方法吗?商量商量。
方法――把小数转化为乘法计算!
不错,怎么想到的呢?„..这么好的方法,快试一试吧!男生女生比赛,看谁更厉害一些?最快的那个同学把你的算法写到黑板上!师去看学生写的情况。
对比,讨论交流,解决如何确定小数位数的难题? 多找几个学生讲讲!学生互讲!师总结!(多媒体展示)
(3)试一试!解决列竖式计算两位小数乘一位小数。
第一个问题我们顺利解决了,第二个问题可是要比第一个问题难,你们怕了吗?自己读题!算式出来了吗?
0.85×2.4=?
怎么计算呢?自己先试试吧!前4组为第一大组,后4组为第二组,比一比,哪一组能最先解决问题?
师转着看,发现问题!我也来试试吧!看咱们谁先算出来?和老师结论不一样的同学请把你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对比交流解决列竖式的方法。多找几个学生说说!学生互说!学生讲。
(4)分层练习,巩固新知。1.课本45页第1和3题。
这么快我们就帮小明和小伟解决了问题,真了不起!鼓励一下自己。老师认为你们真的很厉害,可是淘气质疑你们的能力了,他不信你们能计算的快,出了两道题要考考你们,你们接受挑战吗?
2.课本45页第2和4题。进一步巩固知识,并发展学生发现规律的能力。3.课本45页第5和6题,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三.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第五篇:四年级第三单元整合教案
人教课标版四年级第七册第三单元整合教学设计
第三组教材整体说明:
本组的专题是“中外童话”,围绕这一专题,教材选取了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四篇童话,安排了读童话、编童话、讲童话、演童话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性学习。同步教材也安排了八篇不同作家、不同风格的童话,这样的整体安排,使整组教材的体系更加系统和完善。让孩子们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了解童话的内容,品味童话的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在童话的世界里尽情地徜徉、幻想„„从而更喜欢童话这种文学体裁。【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相互渗透,有机整合。【教学内容】
1.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三单元课文《巨人的花园》《幸福是什么》《去年的树》《小木偶的故事》。
2.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勇敢的小裁缝》《鹿树》《风的故事》《最棒的还是我自己》。【教学重点】
1.在童话描写的美好情景中熏陶情感,发展思维。
2.分享孩子同步阅读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有效同步阅读奠定基础。【教学难点】
让孩子们在理解内容中明白一个道理。【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课前谈话
1、老师听我们班上的老师介绍,说我们四年级班的孩子各个都很爱看童话,是吗?(读过十本、二十本童话的举手)
2、老师课件出示图片,学生说主人公的名字。
二、正式上课,进行导入
孩子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还带来了一组图片(课件出示本组课文中的插图)看看你们能不能一看就说出这篇文章的题目?你发现这些故事的共同特点了吗?(童话)这节课,我们就要一起走进童话,一起感受童话。
三、学习课文
师:《巨人的花园》这是英国作家王尔德的作品。这个课真有意思,一看就知道是篇童话,从哪知道的呢?
生:从巨人这个词知道的。师:说说理由。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巨人。
师:想象过吗?巨人什么样。生:巨人很高大,比一般人高大。师:看,这就是巨人,和他身边的孩子比一比。(出示巨人图片)生:非常的大。
师:太超长了,童话中的人物呀,就是这样的奇妙(板书:奇妙)师:《巨人的花园》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走进花园去瞧瞧,来,自由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想,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自由读吧。
2、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问题
3、同桌互相讨论,进行汇报
4、师请两个同学合作着,读一读8、9两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小男孩儿是怎么做的,巨人是怎么做的?
5、指明学生进行汇报。
6、师:是的,小男孩什么也没说,可是他那双凝视的眼睛,分明在告诉巨人,小男孩在告诉巨人什么呢?(快乐要和大家一起分享)
7、出示句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学生读句子)师:巨人明白了什么?(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
师: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的巨人呀,变了,他不再孤独,而是变得-----快乐。
师:唉,对,他也不再自私,而是变得那么的——心胸宽广。师:他不再那么的冷酷,而是变得——热情。师:所以,就有了这样的一幕,这真是个——乐园。
导入:我们知道了快乐要和大家一起分享,那同学们幸福是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8、师:有位作家说,幸福是一个谜,如果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今天,我们这一组的另一篇童话故事就告诉了我们幸福是什么
师:看看这个童话故事中我们能找到什么样的答案。快速打开书,先自己读一遍课题上方的自学提示。
9、根据自学导航,把感受最深的句子划下来,多读几遍,在书上空白处简单写写自己的体会。请开始默读。生边默读边用笔画有关语句,并简单写体会。汇报交流
10、出示句子:“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的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别人有益的事。”师生一起读这句话,看看幸福到底是什么?(学生进行汇报并联系实际)
11、师指板书和学生一起总结。
幸福要靠劳动,尽义务,做益事,只有让别人快乐,自己才会得到幸福。
12、拓展延伸
师:对幸福的理解,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答案。
(师配乐朗诵,课件演示同步进行)
对雷锋来说,幸福是“走到哪里,就把好事做到哪里”的快乐; 对警察来说,幸福是“舍一家团圆,保万家平安”的奉献; 对农民来说,幸福是“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收获; 对母亲来说,幸福是“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期盼。作家毕淑敏这样感悟幸福: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可以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可以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曾经生活过。
师:想知道老师对幸福的理解吗?我也写了一首小诗,愿和大家一起分享!(师生配乐共同朗诵老师作的诗《幸福是什么》)师:孩子们,你们的幸福又是什么呢?
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一写自己对幸福的理解。可以是一首小诗,一句格言,一件小事,一段感悟„„
要求:构思一分钟,写三分钟,不抬头,不停留,写出自己独特的理解。一会儿我们找同学来汇报。(学生配乐写)
生汇报交流
13、(屏幕出示句子: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师:当你读到这两段话的时候,感受一样吗?(读第一个语段的时候感受到开心,读第二个语段时感受到悲伤)
14、为什么会有这样不同的感受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鸟儿的歌声一起回到去年(板书:去年)
15、轻声读一读这个自然段,看看哪些词语让你感觉到快乐?(指名回答)
师:一个天天给好朋友唱歌,一个天天听好朋友唱歌,想象一下,这是怎样美好的情景啊!现在就让我们用朗读的方式再现这个美好的画面吧!我们师生合作,我示意你们的时候大家就一起读屏幕上的这句话,好吗?
(屏幕出示: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当春天来到树林里的时候,(师示意,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师:无论烈日炎炎,也无论冷风习习(师示意,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从春天唱到夏天,从夏天唱到秋天,(师示意,生读: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师:谁的眼前浮现画面了?老师告诉你啊,一边读书,一边在脑海里浮现画面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我们都要学会它
16、就这样鸟儿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可是,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必须要飞到遥远的南方去,临别前,这对好朋友说了些什么?
(屏幕出示对话:“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好的,我明年春天一定回来,给你唱歌,请等着我吧!”)分角色读对话(男同学当树,女同学当鸟儿,一起练习读对话)师:我们来看这个对话,“再见了,小鸟!明年春天请你回来,还唱歌给我听!”小鸟,你愿意回来唱歌给我听吗?(师生对话)(愿意)那你应该怎么回答我呢?
师:我听出来了,明年春天,你们一定回来唱歌给我听。我们一起再来读这个对话,把他们之间那种真挚的、依依惜别的感情读出来(还分男女生读)
师:过渡语:他们就是这样,依依惜别,并约定明年春天,鸟儿再回来唱歌给树听。小鸟带着这一份承诺,飞向了南方,她飞过了秋天,避过了冬季,满怀期待地迎来了春天,来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
17、(屏幕出示对话:“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鸟儿问树根。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它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她问大门:“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门回答说:“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鸟儿问女孩:“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小女孩回答说:“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学生自由练读)谈自己感受
师:大树已经不在了,但是为什么鸟儿非要找到大树唱歌给他听呢?(学生自由回答)
18、小结:同学们,鸟儿飞走了,却给灯火留下了歌声,留下了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像同学们刚刚体会到的,这世间最美好的东西就是„„(生说:友情、守信)(板书:友情守信)
师:同学们鸟儿和大树的友情让我们感动,但是生活中还有这样一些现象,那就是我们每个人都有丰富的表情,喜、怒、哀、乐,样样都会。但我们都喜欢“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如果大家只会“笑”这一种表情,那又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自由汇报)
19、出示句子“笑是很重要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你体会到了什么?(自由说,并从文中找出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
20、师:假如你遇见当初做小木偶的那个老木匠,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假如小木偶来到你身边你还想对他说点什么? 由小木偶的遭遇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笑很重要,但只会笑是远远不够的。(板书)让我们再来看课文的最后一段话。齐读最后一句话。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桌讨论,进行汇报)
21、师:小结:在生活中,笑是很重要的,是非常美好的。谁要是不会笑,就无法体验生活中的快乐。但生活又是复杂的,是丰富多彩的,除了一些高兴的事以外,还有一些伤心的事。酸甜苦辣、喜怒哀乐都需要我们用真情、用不同的方式去经理、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
四、孩子们,从第三组课文中,你分别感受到了什么? 《巨人的花园》分享快乐;《幸福是什么》;劳动创造; 《去年的树》;朋友真情;《小木偶的故事》体验生活;
五、阅读概览
1.在《同步阅读篇》中,也选编了八篇以童话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阅读了其中的四篇(出示课件)。前几天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填写了《阅读记录表》。现在请大家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看你们的阅读体会是不是一样的。
2.这几篇童话里你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主要内容?(生交流,师引导)。《勇敢的小裁缝》──机智可爱《鹿树》──温馨关爱《风的故事》──勇敢正义《最棒的还是我自己》──充满自信
师:孩子们,读了这四篇童话,老师相信肯定有一些地方打动了你们的心,能谈一谈或者讲一讲,然后告诉大家为什么吗?(学生自由谈)六:总结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走进了一个充满幻想,多姿多彩的世界,我们和童话中的主人公一同体验神奇、分享快乐,感受幸福、分担烦恼,我们感受到这是一个真善美的精神家园,它让我们的梦想成真!这就是童话,这就是童话的独特魅力!孩子们,今天我们读的童话仅仅是沧海一粟,浩瀚的大海就在前面不远处,正向你们招手呢!孩子们,赶快行动起来吧!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