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初中数学七上《3.0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word教案 [精选]
第3章 一元一次方程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抽象、概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2、学会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建立等量关系,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3、能正确地求一元一次方程并判断解的合理性,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捷明了,省时省力。重点: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本P91 例4 设计问题:(1)你能从表中获得哪些信息,试用自己的话说。(2)猜一猜,哪一种计费方式合算?(3)一个月内在本地通话200分和350分,按两种计费方式各需交费多少元?(4)对于某个本地通话时间,会出现两种计费方式收费一样多吗?
二、讲授新课 解决问题: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后,整理归纳。(1)用“方式一”每月收月租30元,此外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30元/分加收通话费;用“方式二”不收月租费,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40元/分收通话费。(2)不一定,具体由当月累计通话时间决定。(3)200分:方式一:90元;方式二:80元; 350分:方式一:135元;方式二:140元。(4)设累计通话t分,则按方式一要收费(30+0.3t)元,按方式二要收费0.4t元。如果要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一样,则0.4t=30+0.3t。移项,得0.4t-0.3t=30。合并同类项,得0.1t=30,系数化为1,得t=300 由上可知,如果一个月内通话300分,那么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相同。问题:分小组讨论,试有框图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学生思考、讨论、整理。3.3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更简洁明了,省时省力。
2、掌握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字系数),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3、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4、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有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养成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品质;通过学生间的互相交流、沟通,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重点: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难点: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应如何处理,括号前面是“-”号的,去括号时,括号内的各项要改变符号;在小学根深蒂固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逐步树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我手中有
6、x、30三张卡片,请同学们用他们编个一元一次方程,比一比看谁编的又快又对。学生思考,根据自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理解程度自由编题。问题2:解方程5(x-2)=8 解:5x=8+2,x=2,看一下这位同学的解法对吗?相信学完本节内容后,就知道其中的奥秘。问题3:某工厂加强节能措施,去年下半年与上半年相比,月平均用电减少2000度,全年用电15万度,这个工厂去年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多少度?(教学说明:给学生充分的交流空间,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取长补短”的涵义,以求在共同学习中得到进步,同时提高语言组织能力及逻辑推理能力)
二、探索新知
1、解决情境问题 问题1 :设上半年每月平均用电x度,则下半年每月平均用电________度;上半年共用电__________度,下半年共用电_________度。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根据全年用电15万度,列方程,得6x+6(x-2000)=150000.问题3: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 6x+6(x-2000)=150000 3.3解一元一次方程
(二)——去括号与去分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模型;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观察、实践、讨论等活动经历从实际中抽象数学模型的过程。
3、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初步体验一元一次方程的使用价值,形成实事求是地态度和独立思考的习惯。重点:弄清题意,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难点:寻找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建立数学模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1:解下列方程(1)10x-4(3-x)-5(2+7x)=15x-9(x-2)(2)3(2-3x)-3[3(2x-3)+3]=5 问题2:一艘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顺流行驶,用了2小时;从乙码头返回甲码头逆流行驶,用了2.5小时。已知水流的速度是3千米/时,求船在静水中的速度。
二、探索新知
1、情境解决 问题1:一般情况下可以认为这艘船往返的路程相等,由此可填空:顺流速度________顺流时间________逆流速度 _________逆流时间 问题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设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x千米/时,则顺流速度为(x+3)千米/时,逆流速度为(x-3)千米/时,列方程,得2(x+3)=2.5(x-3).问题3:怎样使这个方程向x=a的形式转化呢? 2(x+3)=2.5(x-3)。去括号,得 2x+6=2.5x-7.5 移项,得2x-2.5x=-7.5-6 合并同类项,得-0.5x=-13.5 系数化为1,得x=27 答: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27千米/时。
2、典型例题 某车间22名工人生产螺钉和螺母,每人每天平均生产螺钉1200个或螺母2000个,一个螺钉要配两个螺母。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该分配多少名工人生产螺钉,多少名工人生产螺母? 解决问题的关键: 如果设x名工人生产螺钉,则_______名工人生产螺母; 为了使每天的产品刚好配套,应使生产的螺母恰好是螺钉数量的________.解:设分配x名工人生产螺钉,其余(22-x)名工人生产螺母,根据螺母数量与螺钉数量的关系,列方程,得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销售中的盈亏(探究1)教学目标:
1、理解商品销售中所涉及的进价、原价、售价、利润及利润率等概念;能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商品销售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型。
3、培养学生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2、经历运用方程解决销售中的盈亏问题,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重点: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以及如何解方程,可以看出方程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很有用的数学工具,本节我们将进一步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二、讲授新课 探究1:销售中的盈亏. 某商店的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要解决这类问题必须理解并熟记下列式子:(1)商品利润=商品售价-商品进价 商品利润(2)=商品利润率 商品进价(3)打x折的售价=原售价×x 10 对探究1提出的问题,你先大体估算盈亏,再通过准确计算检验你的判断. 分析: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取决于这两件衣服售价多少,•进价多少,若售价大于进价,就盈利,反之就亏损.现已知这两件衣服总售价为60×2=120(元),现在要求出这两件衣服的进价. 这里盈利25%=利润,亏损25%就是盈利-25%. 进价 本问题中,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是x元,它的商品利润就是0.25x元,根据进价+利润=售价,列方程得: x+0.25x=60 解得 x=48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油菜种植的计算(探究2)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经历“探究2”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
3、发展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地参与讨论,合作交流意识,在“建模”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重点: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列一元一次方程表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探究了“销售中的盈亏”问题,使我们进一步感受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本节课我们再探究一个农业生产中的一个较复杂的问题。
二、共同探究 某村去年种植的油菜籽亩产量达160千克,含油率为40%,今年改种新选育的油菜籽后,亩产量提高了20千克,含油率提高了10个百分点.(1)今年与去年相比,这个村的油菜种植面积减少了44亩,•而村榨油厂用本村所产油菜籽的产油量提高20%,今年油菜植种面积是多少亩?(2)油菜种植成本为210元/亩,菜油收购价为6元/千克,请比较这个村去、•今两年油菜种植成本与将菜油全部售出所获收入. 教师提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探究. 首先让学生明确“含油率”、“10个百分点”、“产油量”等词的含义,分析问题中的基本等量关系.在学生充分思考,交流后,小组派代表介绍小组的解题方法. 分析:问题中有基本等量关系. 产油量=油菜籽亩产量×含油率×种植面积 解:(1)设今年种植油菜x亩,则去年种植油菜(x+44)亩. 由上面基本等量关系,得,去年产油量=160×40%×(x+44); 今年产油量=(160+20)×(40%+10%)x; 根据今年比去年产油量提高20%,列方程:(160+20)×(40%+10%)x=(1+20%)×160×40%×(x+44)90x=76.8(x+44)13.2x=3379.2 3.4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 球赛积分表问题(探究3)教学目标:
1、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索球赛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3、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本P106中“某次篮球联赛积分榜”。学生观察积分榜,并思考下列问题:(1)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2)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 在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要解决问题(1)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几分吗?你选择其中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通过观察积分榜,从最下面一行数据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那么胜一场积几分呢? 学生可能会用算术方法,从积分榜中任意一行(除最后一行外),例如,从第一行=2,即胜一场积2分. 你会用方程解吗? 设胜一场积x分,从表中其他任何一行可以列方程,求出x的值,例如从第三行得方程. 9x+5×1=23 解方程,得x=2 用表中其他行可以验证,得出结论,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1)如果一个队胜m场,则负(14-m)场,胜场积分2m,负场积分为14-m,总积分为2m+(14-m)=m+14(2)问题(2),学生可能通过计算积分榜中各队的胜场总积分和负场总积分,说明某队的胜场总积分不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你能用方程,说明上述结论吗? 24-4×1 10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3.1.1一元一次方程(1)教学目标:
1、通过处理实际问题,让学生体验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一种进步;
2、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重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教师提出课本P79的问题 问题1:从上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必要时可以提示学生从时间、路程、速度、四地的排列顺序等方面去考虑。)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问题2:你会用算术方法求出王家庄到翠湖的距离吗?(当学生列出不同算式时,应让他们说明每个式子的含义)教师可以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做回顾小结:
1、问题涉及的三个基本物理量及其关系;
2、从知的信息中可以求出汽车的速度;
3、从路程的角度可以列出不同的算式 问题3:能否用方程的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二、讲解新课
1、教师引导学生设未知数,并用含未知数的字母表示有关的数量 如果设王家庄到翠湖的路程为x千米,那么王家庄距青山 千米,王家庄距秀水 千米。
2、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问题1:题目中的“汽车匀速行驶”是什么意思? 问题2:汽车在王家庄至青山这段路上行驶的速度该怎样表示?你能表示其他各段路程的车速吗? 问题3:根据车速相等,你能列出方程吗? 3.1.2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了解等式的两条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及逻辑思维能力。
3、渗透“化归”的思想。重点:等式的性质 难点: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问题:我们用估算的方法,可以求出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你能用这种方法求出下列方程解吗?(1)3x-5=22;(2)0.28-0.13y=0.27y+1
二、讲授新课
1、观察天平实验,探索等式的性质1 问题1:仔细观察实验的过程,思考能否从中发现规律,再用自己的语言叙述你发现的规律。按课本P82图3.1-2的方法演示实验。学生回答:如果在平衡的天平的两边都加上(或减去)同样的重量,那么天平还保持平衡。问题2:你自己能进行两次不同物体的天平实验吗?(学生回答省略)教师:等式就像天平,它与上面的事实具有同样的性质。比如“8=8”,我们在两边都加上6,就有“8+6=8+6”;两边都减去1,就有“8-1=8-1”。
2、总结等式性质1 问题1:你能用文字来叙述等式的这个性质吗? 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问题2:等式一般可以用a=b来,怎样用式子来表示这个性质? 如果a=b,那么a±c=b±c。
3、探索、总结等式性质2 问题:看课本P83图3.1-3,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学生得出规律:把平衡的天平的两边的重量,同时变为原来的几倍或几分之几,天平还保持平衡。归纳出: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即:如果如果a=b,那么abac=bc;如果a=b(c≠0),那么 = cc
三、巩固知识 讲解例2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运用算术和列方程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体会到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优越性。
2、掌握合并同类项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议程(数字关系),并判别解的合理性。
3、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重点: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会合并同类项,会解“ax+bx=c”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 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1:约公元825年,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译本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通过下面几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一定能回答这个问题。问题2:某校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今年购买数量又是去年的2倍。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多少台计算机?
二、讲授新课 问题1:如何列方程?分哪些步骤? 师生讨论分析:(1)设未知数:前年购买计算机x台(2)找相等关系: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台(3)列方程:x+2x+4x=140 问题2:怎么解这个方程?如何将这个方程转化为x=a的形式? 学生观察、思考 根据分配律,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即x+2x+4x=(1+2+4)x=7x 教师演示解方程过程 问题3:以上解方程“合并”起了什么作用?每一步的根据是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师生共同整理:“合并”是一种恒等变形,它使方程变得简单,更接近x=a的形式。
三、巩固知识 3.2解一元一次方程
(一)——合并同类项与移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解决问题,进一步认识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2、掌握移项方法,学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理解解方程的目标,体会解法中蕴涵的化归思想。
3、通过学生观察、独立思考等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并尝试寻找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初步体会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价值,感受数学文化。重点: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学会移项,会解“ax+b=cx+d”类型的一元一次方程。难点:分析实际问题中的已经量和未知量,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使使学生逐步建立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问题:课本P89 问题2:把一些图书分给某班学生阅读,如果每人分3本,则剩余20本;如果每人分4本,则还缺25本,这个班有多少学生? 学生思考,然后讨论合作。
二、讲授新课 问题1: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
1、设未知数:设这个班有x名学生
2、找相等关系:这批书的总数是一个定值,表示它的两个等式相等
3、列方程:3x+20=4x-25 问题2:怎么解这个方程?它与上节课遇到的议程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发现:方程的两边都有含x的项和常数项 问题3:怎样才能使它向x=a的形式转化? 学生思考、探索:为使方程右边没有含x的项,等号两边同减去4x,为使方程的左边没有常数项,等号两边同减去20,即3x-4x=-25-20 问题4:以上变形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等式的性质1 归纳:像上面那样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叫做移项。师生共同完成这道题的解题过程。问题5:以上解方程中的“移项”起了什么作用?
第二篇: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七上《羚羊木雕》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初中七上《羚羊木雕》教案
教材分析:
一直以来,众多人都局限于将本文定位为一篇反映亲情、友情的文章。旨在揭示子女与父母发生了冲突时,应该怎样与父母沟通,怎样正确对待友情。而实际上从物质之利、朋友道义和话语霸权的角度切入,可以为文章打开一个全新的解读空间,提升文章的审美空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对人生的启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一组成长话题:
“我已渐渐长大,翅膀上的羽翼更加丰满,在辽阔的蓝天下自由飞翔„
我已渐渐长大,变得不再听父母的话;我已渐渐长大,变得不再是父母心中的乖孩子;我已渐渐长大,虚荣心让我争强好胜„„
我不知道我已渐渐长大,只知我跳得更高了,望得更远了,全身上下变得更有力气了„我固执了,和父母疏远了„深沉了,爱半夜起来听一下夜之声了„„ 长大后也有忧愁,有时朋友相见不愿与其交谈.有时,父母向你唠叨几句,你就心头很火,然后就会做出意想不到的傻事。”
刚刚升入中学的你,在悄悄的长大,对许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见,对学习对友情,你可能与父母有不同的看法,也许让你无奈伤心,甚至落泪,这节课学习的<<羚羊木雕>>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2、检查预习: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看清字形 抹泪 攥着 逮着玩 ...怦怦 树杈 脸颊 ...
二、整体感知:
1、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 本文以羚羊木雕为线索,记叙了“我”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的一场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木雕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2、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列句子。
幻灯出示 参考答案 一个 的故事。伤感 一个 的木雕。珍贵黑色 一个 的爸爸。婉转持重成稳 一个 的妈妈 态度生硬固执 一个 的奶奶。明白事理 一个 的万芳。仗义明理 一个 的“我”。重情软弱
三、分角色朗读,注意人物的神态和语气。(品味人物个性语言,揣摩人物性格、心理)
朗读要求:
A、把握好人物的身份和性格特点。B、处理好语速、语气、语调的轻重、缓急。
(一)体会语言中的心情和性格
1、“那只羚羊哪儿去了”妈妈突然问我。“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这说明妈妈把羚羊木雕看得很重——但看重的并非它的艺术价值,而是它的贵重,明确说,她看重的是金钱。
2、“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只几句话,十个字,一个叹号,便把矛盾冲突推向了顶峰,妈妈的“金钱至上”也同时凸现出来。
3、奶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奶奶反对向万芳索回”羚羊木雕“,要爱护孩子的自尊、信用,但奶奶做不了主,当不起家。奶奶的劝阻,表明了奶奶的观点态度。
(二)将下面的神情动作描写归位,体会“我”的心情。
1、“没有„„”我慢慢从口袋里掏出小刀,“你能 不能把羚羊还我„„”()
2、“不!”()
3、“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
4、“没有卖„„我送人了。”()A.我小声地说。
B.我觉得自己声音有些发抖。C。我哭着喊了起来。D.我几乎听不见自己的声音。
(三)下面的话分别是谁说的,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性格?
A.“你拿着,咱俩还是好朋友„„”
B.“是的,这是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
拿去送人啊!”
C.“你怎么能拿人家这么贵重的东西呢!” “好好拿着,别难过,看我呆会儿揍她!”
D.“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小结: 语言描写的作用
1、准确地反映出人物的身分、年龄。
2、直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性格。
四、合作探究:
1、写月亮冷冷的有什么作用? 此处的环境描写表现了因为“我”的反悔而失去友谊后的伤心、难过和孤单的感情。
2、“我”为什么“止不住流下了眼泪”?
“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3、文中描写“我”的心理活动的句子是哪些? 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4、“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含义是什么? 我屈从了父母应该怪,但我是迫不得已,主要怪父母不懂孩子的心、孩子之间的感情。只知木雕贵重,不知有比这更贵重的东西,不知尊重孩子的感情及人格,态度简单生硬。
五、小小辩论会:
(1)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2)女儿既然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你认为事情怎样处理才妥当?(3)作者的感情倾向是怎样的?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明确: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由此而起冲突。应该说,父母是有欠缺的(如果当初父母讲明白羚羊木雕怎样贵重,叮嘱女儿好好保管,女儿就不会轻易送人)。
“我”也是有欠缺的(倘若女儿事先征求一下父母意见,也就没事。可见,小朋友还不大懂事,凡事应该征求父母意见,可以避免做出幼稚的行为)。彼此都做得周到一点,就不至于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情了。
六、课堂小结
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七、老师寄语:
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都渐渐长大了,做事情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我们已经开始成了“小大人”了,但是父母最终还是我们最忠实的监护人,我们也要设身处地为父母想想,想想他们的感受,在生活中,学会沟通,让父母理解自己,自己也要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学会和父母、他人共处,学会生活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板书设计
羚羊木雕
查问木雕____赠送木雕______逼取木雕______伤心难过
少年世界 珍视友情
成人世界 重财轻义
第三篇:人教七上紫藤萝瀑布教案)
人教七上《紫藤萝瀑布》教案
玉山初中
周忠良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层次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思想。朗读感悟生命的永恒。(重点)
2、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难点)
3、揣摩文中写景的妙处。(重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
1、读准下面加点词的音。
迸溅出(bèng)忍俊不禁(jīn)仙露琼浆(qióng)盘虬卧龙(qiǘ)
2、解释下面的生词。
(l)迸溅:向外溅出或喷射。(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现得少。(4)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5)酒酿;江米酒。(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8)仙露琼浆:形容鲜美的酒。(9)盘虬卧龙:回旋地绕像卧着的龙。
3、阅读全文,思考预习提示及课后练习。
二、导入
自然景物是丰富多彩、婀娜多姿的。它会令人心旷神怡,会令人浮想联篇,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定会让我们更加热爱大自然,热爱我们的生命。
你了解宗璞吗?查看注解,了解作者.三、探究展示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个别读,听课文录音均可)
2、提问:请给课文分段,看看各段写什么内容?
讨论并归纳:分成三段。
第一段:从开头到“想摘一朵”。写作者偶见一树茂盛的紫藤萝。
第二段:从“但是我没有摘”到“流向人的心底”。
写作者睹物释怀,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第三段: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到完。
写作者由此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3、提问: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
讨论并归纳:从三个方面写。
(1)色:一片辉煌淡紫色、深深浅浅的紫、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
(2)形: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
(3)态: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彼此推着挤着。
4、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紫藤萝花的?
讨论并归纳:先写每一穗花,再写每一朵花。先写花趣的色彩,“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然后写花的形状,“像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最后写花的香味,“淡淡 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5、提问: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讨论并归纳:这里运用了通感。即人的感觉相通,如花香是嗅觉感受,作者把它说成“浅紫色的”,这是视觉感受,“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是幻觉感受。运用通感使语言更加清新、活泼、灵动。
6提问:作者描写紫藤萝的树和花运用了哪些修辞,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
(1)比喻:“只见一片辉煌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上的特点。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2)拟人:“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才知那是每一条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色的耀眼与生机。“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以动态写花的静态,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盛。“‘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用拟人法,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7、提问:文中插入一段写十多年前家门外的一大株紫藤萝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稀落与现在花开的繁盛形成
对比,突出了现在花的生气盎然。用十多年前花的不幸遭遇,与人的不幸遭遇形成类比,说明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
8、提问:作者由花的勃勃生机感悟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讨论并归纳: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稀落,遭遇不幸,过了这么多年,又开花,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这样生机勃勃,想到自然界生命的顽强和美好。而人类也是如此,小弟虽然身患绝症而死,但人类的生命长河并不因某个人的逝去而停止流动。“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因此说,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9、提问:本文的倒叙第二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比拟、对比等修辞手法,这些花也正如人,人类社会也正如花一样由每一个一朵组成,虽然某些花或某个人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人类社会照样向前发展,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10提问:“本文的最后一段有什么深刻含义”?
讨论并归纳:说明作者从花中得到感悟,心中的失弟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和前进的动力,感悟到生命的永恒。
四、小结
本文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中心思想)文章写景抒情多处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突出花的勃勃生机,赞美了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五、板书
写景抒情(写法)
树:
色:辉煌淡紫色
焦虑和悲痛 — 宁静和喜悦
形:瀑布
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状:流动、欢笑、挑逗、推、挤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花穗:上盛开浅紫 下待放深紫
花
色:上浅紫、下深紫
形:帆一舱一舱内
香:嗅一视一幻(通感)
六: 课堂检测
1.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2.“我不由停住了脚步”有什么作用?
3.为什么带走了焦虑和悲痛?
4.怎样理解“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5.“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这句话中“香气”是从嗅觉上说的,“紫色”是从视觉上说的,把嗅觉上的 “香气”比作视觉上的“紫色”,该怎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6.文章中写十多年前的紫藤萝有什么意图?
七、课后作业
作业本作业
第四篇:《咏雪》人教七上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如“俄而、欣然、拟、未若”等。
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发挥想象,学习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描写事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引导学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教学难点]
两个咏雪佳句的评析。
[教学方法]
1、诵读法。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要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文本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一课时教读,如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要点]
先由聪明少年导入文本,介绍《世说新语》,诵读《咏雪》品析佳句,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师: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是啊,我国古代文献记录中就有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们的故事至今流传。你知道哪些关于聪颖儿童的故事呢?
学生讲述自己准备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
教师: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我希望同学们多读聪明人的故事,但不要局限于故事本身,因为有自己创见的人才更聪明。今天我们再跟随古人刘义庆去认识古代的一位少年才女,和她比比谁更有才吧!
二、介绍刘义庆及《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对刘义庆的介绍,教师补充《世说新语》。
多媒体显示: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由刘义庆组织文人编写的。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主要记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淡放诞的风气。被鲁迅先生称作“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全书有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
三、诵读文本,复述故事。
1、教师教读。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介绍文言文: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你了解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有哪些?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而培养语感的第一个好方法就是诵读。“读”是我们学习语文最基本的方法之一,读书要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下面跟老师读。
例句:“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体会到:根据文意读准节奏。难句如:“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要求:沉醉其中读出韵味。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要求:①要有时间、地点、人物。②讲清事情发生的缘由—经过—结果。
四、疏通大意,品析佳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
默读贵在边读边思考,要求学生
四、疏通大意,探究文本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大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等,然后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2、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雪莱)。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的《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用想象背诵法背诵课文。
默写课文。
五、课堂练习
五、课堂练习:
(一)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二)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①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g)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语:对„„说。物②: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练习]: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与儿女讲论文义()撒盐空中差可拟()()
未若柳絮因风起()若令月中无物()
短文
(二)中也有一比喻句,写在下面分析其好处。
比喻句:
好处:
六、阅读激趣:
你知道今天的课堂上涌现了一批聪颖机智的同学。但是你知道七岁的王戎为什么在大家竞相摘吃李子时而他却不为所动吗?你知道十岁的孔文举面对别人“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是如何机智应答的吗?请走进《世说新语》!走进古诗文!
七、布置作业:
1、从文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咏雪句并写出理由。
2、整理你在本课上学到的文言文知识和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利用学到的方法预习《陈太丘与友期》,熟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提出自己不清楚的问题。
教学反思:
1、本课的设计比较注意学生学习文言文习惯的培养,为今后学习文言文做好基础工作。
2、学生的反应尤其是朗读和讨论表现非常好,积极动脑深入探究。如在评判咏雪句子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且说话注意到了形式要求,即:表明观点,阐述理由,再次总结。
3、教案设计挺全面,但因课堂时间紧张所以删去了几个环节,如《世说新语》的介绍﹑问题探究中的一二小题以及课堂练习和阅读激趣。现在想来还是因为刚进入初中的孩子们的文言知识有限,如果有一预习环节或一学期的积累可能就会更好。
4、教师的课堂用语要再进行锤炼,如把“说给我听”改为“讲给大家听听”等。这一点我会在每一堂课上都注意,因为这是一个教师的语言基本功。
第五篇:人教初中数学七上《3.3 去括号与去分母》word教案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和一般步骤,并在此基础上解决实际问题.2.能准确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和等量关系,列方程解应用题.3.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感受学习的快乐.4.理解并掌握工程问题的求解方法。)
[重点难点]工程问题中的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的关系是重点,把全部工作量看作1是难点。
〔教学方法〕指导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资源〕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在小学里我们学习过工程问题,知道这类问题中有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这三种量。那么工作量、工作时间和工作效率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 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如果一件工作甲独做a小时完成,那么甲独做1小时可完成多少工作量?
二、例题
例1 整理一批图书,由一个人做要40小时完成。现在计划由一部分人先做4小时,再增加2人和他们一起做8小时,完成这项工作。假设这些人的工作效率相同,具体应先安排多少人工作?
分析:一个人的工作效率是多少?1/40。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增加工人前完成的工作量+增加工人后完成的工作量=1 设先安排x人工作,则x人4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4x/40。增加2人和“他们”(即x人)一起工作8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多少?8(x+2)/40。由此可得方程 4x/40+8(x+2)/40=1 学生解方程,得x=2。
答:应先安排2名工人工作4小时。
例2 水池有一个进水管,6小时可注满空池,池底有一个出水管,8小时可放完满池的水,如果同时打开进水管和出水管,那么多少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 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注入的水量-放出的水量=1 设x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那么注入的水量是多少?放出的水量是多少?1/6x;1/8x。由此可得方程 1/6x-1/8x=1 解得x=24。
答:24小时可以把空池注满。三、五分钟测试
(1.一项工作甲独做5天完成,乙独做10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
2.一项工作甲独做a天完成,乙独做b天完成,那么甲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乙每天的工作效率是,两人合作3天完成的工作量是,此时剩余的工作量是。)某地下管道由甲队单独铺设需要3天完成,乙队单独铺设要5天完成,甲队铺设了1/5的工作量后,为了加快进度,乙队加入,从另一端铺设,问管道铺好,乙队做了多少天?
四、课堂小结
工程问题中要善于把握什么是总工作量,总工作量可以看成“1”;工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一般是各部分完成的工作量之和等于总工作量“1”。(回忆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1.审 弄清题中的已知量与未知量;什么方面的类型 2.设未知 通常是问什么设什么,也可以设间接 3 找等量关系 找出题中的等量关系 4.列方程 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 5.解方程 按要求解出方程的
6.检验 检验方程的解是否符合题 7.答 答题时注意单位要统一)作业:
课本99面9。
五、板书设计: 解一元一次方程-去分母
一、问题导入
二、例题
三、课堂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