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喜讯到边寨》说课稿专题
下面我将具体以《北京喜讯到边寨》这一课时为例,向大家进行阐述。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一首热情奔放的舞曲,结构紧凑,音乐形象鲜明。表现了喜讯传到祖国边陲时,人们纵情舞蹈的情景。全曲由引子、五个不同的音乐主题(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以及第一主题反复再现,所构成。
学情分析
高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感受与探索的能力增强。应注意引导学生对音乐的整体感受,以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和艺术魅力吸引学生。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与学情设定了教学目标如下:
一、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音乐形象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二、通过图形谱、旋律线、声势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明确乐曲段落、体会音乐情绪。
三、视唱主题音乐的旋律,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了解不同乐段所表现地音乐情感。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视唱第三主题旋律。及掌握第一主题中的鼓声节奏。教法:学法:
教学过程中,我运用了图形谱;旋律线;声势等多种方法。
并指导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调动多种感官,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在爱学,乐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教具:
这节课所需要的教具有: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琵琶。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分为3个环节:
一、揭示主题,入边寨;、熟悉乐段,爱边寨;
三、扩展教学,舞边寨。首先进入第一环节:
一、揭示主题,入边寨
教师直接将第一主题音乐展示给学生,在对音乐有了最初印象后,可以根据以后的知识经验回答出:这是一首具有中国风格,表现热烈舞蹈场面,由西洋管弦乐队合奏的乐曲。此刻教师揭示课题《北京喜讯到边寨》并解题。为什么喜讯是从北京传出?“边寨”又指什么地方?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直入主题。
二、熟悉乐段,爱边寨
1、熟悉1主题
接下来进入第二教学环节,首先是参与第一主题。第一主题展现的是一个群舞的场面,其中有明显的击鼓声,鼓点节奏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我会引导学生“以掌代鼓”参与其中,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音乐中的鼓点节奏是这样的。(播音乐,教师拍手)这样的节奏对学生来说是比较复杂的,那么如何化难为易呢?我采用的数字节奏游戏法(点)先数数字——加拍手——只拍手——合音乐。
结合动作的声势训练对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听辩能力、反应能力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是其他任何教学课程都难以做到的,所以它更有利于素质教育。
2、演唱3主题
熟悉了第一、第二主题后,进入到演唱第三主题环节。这个环节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对高年级来说,视唱曲谱是音乐课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便是聆听教学,对学生的唱谱要求也不可忽视。于是我选择了曲谱难度适中的第三主题进行视唱。在这个过程中,我利用旋律线展示长音、短音及音高走向,现场板书,并进行身体律动。(点音乐,现场板书)
那么图形谱可以说是在学生不会读谱时所采用的代用品,具有很强的直观性,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掌握好旋律走向。
3、欣赏第四主题
接下来进入到欣赏第四主题的环节中来。乐曲的第四主题是全曲中最具有特色的一段,力度减弱,在飘逸起伏的伴奏下,奏出优美而富有色彩的旋律,好像是年轻姑娘的独舞。这一环节我们团队有个共同的想法,根据教师的专业特点选择合适的民族乐器来诠释这段音乐的形象。下面我将演奏琵琶为大家展示:(现场演奏)琵琶与古筝的柔美音色,恰恰符合了表现女子独舞的音乐形象,而且更加丰富了音乐情感,帮助学生理解音乐语言。
4、区分第五、第六主题。从听觉上分辨男女不同舞蹈场面 下面是区分第五、第六主题环节。
5、6主题音乐共同表现了男女对舞的场面。我把音乐先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理解音乐的内容。(播音乐)这是粗犷、奔放的男子舞蹈;这是轻盈、活泼的女子舞蹈。
另外我们还会选择不同的打击乐器来区分音乐的形象,男子舞蹈我们选择铃鼓;女子的舞蹈选择串铃。
设计意图: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学生的聆听是完成乐曲再创作的过程。通过学生自己的对比感受,增强了他们的音乐感受能力与认知能力。打击乐的选用丰富了课堂上的声音,也帮助学生再次理解了音乐的形象!
三、扩展教学,舞边寨
最后进入扩展教学舞边寨。由于这是一首表现少数民族同胞舞蹈场面的乐曲,那么本课的扩展环节,我会与学生共同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我将采用在之前搜集的网络资料图片、视频、及文字中选择能够辅助本节课教学的相关素材。在这一环节展示给学生,做到帮助学生拓宽知识、丰富课堂多元化内容。
最后在美妙的音乐声与动人的民族舞蹈氛围中,结束我的教学。以上就是我对这一课时教学内容的阐述!
第二篇:《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
教学难点:
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手段:
多媒体、图画。教学过程:
一、发声练习。
二、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
1、教师介绍:
该作品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正值举国欢庆粉碎“四人帮”伟大胜利之际,乐曲生动而形象的表现了当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全曲共由五个具有鲜明舞曲特征的主题组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结构较为自由。
2、了解作者简介:
郑路——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2年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单簧管演奏员、创作室副主任。他的代表作品有:器乐曲《民歌主题组曲》、《北京喜讯到边寨》(合作)、《漓江音画》等。
马洪业——北京人。194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宣传队任演奏员,并从事音乐创作。1954年后在东北、上海、中央等广播乐团任单簧管演奏员。他创作的音乐作品除与郑路合作的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外,还有《愉快的劳动》、《春晓》、《圆舞曲》等。
3、第一遍欣赏乐曲,初步体会乐曲的情绪。
4、分段欣赏:(先让学生轻声视唱每一段的主旋律,然后边听边按声势图拍打节奏,并体会乐曲的表现手法)
引
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
第一段:这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
第二段:姑娘们纵轻盈、欢乐的舞蹈情的跳着,脚勃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旋律,这是第三主题。
第四段: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象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是第四主题。
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
第六段:姑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运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
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热烈情绪发展到了顶点。
5、再完整地欣赏一遍乐曲。
6、完成反馈表格,掌握乐曲的表现手法。
(长安二小 廖羽静转载教育网)
第三篇: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
北京喜讯到边寨
授课教师:陈亚柳
教学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作曲家以充满激情的笔触,生动的勾勒出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狂欢的场景,作曲家曾多次到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他们善于吸取当地群众所流传的对歌、对舞、载歌载舞,一领众和的艺术表演形式,并采用民间歌舞音调来塑造乐曲的音乐形象,人们欣赏此曲可感受到边寨人民的喜悦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音乐形象,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
2、通过活动,学生能哼唱本曲的第一主题、第四主题。
3、教师合理引导,学生能相互合作并用不同的表演形式来表达自己对这部作品的理解。教学重点
第一主题、第四主题的欣赏与活动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大胆、自信地把讨论结果上讲台展示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大鼓、节奏卡、计分板 教学方法
启发、聆听、讨论交流、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生问好
二、导入
观看视频《粉碎“四人帮”》片段(出示课件)
三、揭示课题,入边寨
1、提问:这一天发生了什么重大事情使得人们如此喜悦?
2、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引出课题,及乐曲的创作背景】
3、欣赏管弦乐作品《北京喜讯到边寨》(初听全曲)
4、提问:你感受到乐曲欢快、喜悦的气氛了吗?简介边寨指的是祖国的哪些地方。
四、熟悉乐段,爱边寨
(一)引子部分
1、播放引子
2、分组讨论:引子部分由两个乐句构成,这两句在力度上有区别吗?(第一乐句较强,第二乐句较弱)作曲家这样创作的意图是什么?
(二)A部分
1、导言
2、分组比一比,学生在听到属于“自己”角色音乐时举手示意(播放A部分)
3、欣赏第一主题 A、聆听
边播放音乐,教师边有节奏的击掌(出示节奏卡)。B、师生合作
学生模击这条节奏,师演唱第一主题的旋律。C、感受
请一名学生击鼓(可以击板书的节奏型,也可以自己创作)其他学生用“啦”模唱第一主题的旋律。
(三)B部分
1、聆听(播放B部分音乐)
2、分组讨论:B部分的开头部分也就是整首乐曲的第四主题,从力度、速度等方面来感受,你认为与咱们前面听到的第一主题有和区别?
3、学生风采
请一男同学用二胡演奏第四主题、再请一女同学用“拉丁舞”诠释第四主题
4、师小结
(四)再现第一主题+尾声
1、播放音乐,听完后思考:这段音乐与前面的哪个主题相似?再现部分在这首乐曲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再次聆听,全体学生跟着老师一起挥动双手,在尾声时全体欢呼。
五、教师总结
1、教师总结
2、随乐律动
播放《北京喜讯到边寨》,学生听着音乐,边击掌边有序的走出教室。
第四篇:北京喜讯到边寨教案
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合奏《北京喜讯到边寨》,感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音调风格,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2.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并能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反复聆听,记忆旋律,分辨乐曲的不同乐段。
2.感受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中不同乐段的情绪,并能记住其中的一段旋律。教材分析
《北京喜讯到边寨》是由郑路、马洪业创作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2月。作曲家用苗族、彝族音乐的风格,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粉碎“四人帮”这一特大喜讯从北京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时的情景。乐曲由引子、六个具有舞曲风格的乐段(其中,最后一个乐段再现第一个乐段)和尾声构成。
开始的引子是由两只圆号奏出的号召性的音乐,力度强弱的对比好像号角的回声在山谷林间飘逸回荡,仿佛把人们带进了西南少数民族居住的茂密丛林之中。第一乐段在两小节强烈的舞蹈性的节奏之后,引出了热情奔放、高亢、矫健的旋律,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在一个下行的过渡句之后,乐曲进入第二乐段。双簧管奏出了一段轻快活泼的旋律,好像彝族姑娘们在跳着轻盈、欢快的舞蹈,脚脖子上系的铃铛还哗哗作响。第三乐段在一个过渡性的乐句之后,弦乐奏出了一段优美、舒展的旋律。第四乐段乐曲力度变弱,双簧管奏出轻飘而富有色彩的音调,像一位美丽的苗族姑娘在独舞。第五乐段小号先吹奏出奔放、粗犷的音调,圆号模仿牛角号音调为之伴奏,好像小伙子们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舞蹈加油喝彩,也跳起了欢快健美的舞蹈。乐曲最后以鼓乐齐鸣的宏伟的音响再现了第一乐段的音调,在更加欢腾热烈的气氛中结束,象征着人们满怀信心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乐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风格和热情奔放的情绪使音乐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介绍《北京喜讯到边寨》乐曲的创作背景,导入新课的学习。
二、乐曲欣赏
1.初听:《北京喜讯到边寨》乐曲的情绪?
学生回答:欢快、高兴、热烈等等。师:这首乐曲热烈欢快,深受人们喜爱。2.这是一首多乐段的乐曲,下面逐段进行欣赏。听引子与前三个乐段。
(1)聆听引子部分是用什么乐器领奏的?模仿了什么声音?表现了什么情景?
领奏的乐器是圆号,模仿了号角的声音,号角声一声强一声弱,好像是森林山谷中的回音。
(2)听前三个乐段。(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分辨时,可用不同的动作表示。)
学生聆听分辨乐段时,可用举手、拍肩等动作表示。(3)学生轻声视唱主旋律。
学生随老师一起视唱第一乐段的主旋律和第二乐段富于彝族特色音调的旋律。
3.听乐曲第四乐段。
(1)听第一部分音频。(学生聆听音乐并分辨三个乐段。分辨时,可用不同的动作表示。)
学生聆听分辨乐段时,可用举手、拍肩等动作表示。在一个较长的过渡性乐段转为C调之后,双簧管奏出了优美的旋律。
(2)想一想第四乐段和前三个乐段的音乐有什么不同?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景?
第四乐段的旋律优美抒情,尤其是旋律的变化音,富有苗族音乐的特色,同前三个乐段的音乐形成了对比,好像是一位苗族姑娘在跳独舞。(3)学生随教师一起演唱第四乐段的主旋律。① 全班一起视唱旋律。
② 分组演唱第四乐段主旋律。
③ 学生试着背唱第四乐段的主旋律。
4.听第五、第六乐段和尾声。(1)在第五乐段中,又出现了哪一段旋律?
这两个乐段的情绪更加热烈,将全曲推向了高潮,在第六乐段中又出现了第一乐段的主旋律。
(2)在尾声,什么乐器又吹响了号角的音调?表达了什么情感? 在尾声,圆号再一次吹响了号角的音调,表达了人们充满信心地迎接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
5.完整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全曲并分辨乐曲的结构。
(1)当听出乐曲的不同乐段时,可以用自己的方式来表示。(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听辨乐曲的各部分。
三、表现音乐
1.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音乐。
2.根据学生讨论后的结果,老师进行统一安排。前三乐段用动作表现,第四乐段用舞蹈和歌唱主旋律表现,第五、六乐段用打击乐和动作表现,和着音乐师生一起表演。
四、课堂小结
这首乐曲的音乐特点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热情洋溢,粗犷奔放,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生动地表现了边寨人民听闻喜讯后的狂欢情景。通过本课的学习,使我们感受到了边寨人民喜悦的心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提高了分辨乐段和记忆旋律的能力。
第五篇:《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首曲子是由郑路、马洪业作曲的一首管弦乐曲,创作于1976年12月,“喜讯”指的是1976年党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篡党夺权的阴谋,把中国从危难中解救出来。作曲家用苗、彝民族音乐的风格表现了“喜讯”从北京传到西南边寨,各族人民载歌载舞、万众欢腾的情景。乐曲是多乐段结构,由引子、六个乐段、尾声组成。全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音乐使音乐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教学目标
1、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和苗、彝族音乐的风格,培养学生对祖国民族音乐的热爱。
2、通过对比欣赏,感受各主题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及情绪的不同,使学生能听辨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3、培养及发展学生对音乐的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感受、理解音乐的能力。
4、通过音乐欣赏,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感受乐曲欢快热烈的情绪和苗、彝族音乐的风格。教学难点:感受各主题旋律的速度、力度、节奏、音色及情绪的不同,使学生能听辨出不同的音乐形象。
三、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音乐,教师随音乐舞蹈。
(一)欣赏乐曲,初步感受。
1、揭题,师简介作品创作时代背景。
2、播放全曲,学生完整聆听。(同时播放民族风情图片)
3、学生用语言描述对乐曲的整体感受或想象到的画面。
4、了解管弦乐器及音色。
(二)分段对比欣赏,听辨音色及音乐形象。
1、引子+主题1,感受圆号的音色,力度的变化,它模仿号角、象征喜讯从北京传出,越传越远。听辨第一主题力度、速度、旋律、节奏的变化,感受音乐情绪。模唱第一主题旋律。
2、主题2 让学生聆听双簧管模仿芦笙、打击乐模仿女孩的银饰发出清脆的响声,联想小孩对舞的情景。
师引导学生分组随音乐舞蹈,部分学生用打击乐伴奏。
3、主题3 聆听双响筒表现的急促的马蹄声。
4、主题4 再次聆听双簧管柔和的音色表现出的优美抒情的情绪。听辨降3音,用“Lu”模唱旋律,用手指划一划姑娘优美的舞姿。
5、主题5 聆听主题旋律的不同,感受男士舞蹈的豪迈、刚劲有力,女士舞蹈弹跳性强,舞步欢快活泼。引导男生拍手(强)女生摇串铃表现对舞的气氛。
6、主题1+尾声
聆听主题的再现与第一主题有何不同,感受狂欢的气氛一次比一次高涨,此起彼伏的号角声,营造了万民欢腾的热烈氛围。
7、复听全曲,弄清音乐结构。
每组选一个代表上台,当听到自己组的主题音乐的时候将乐段序号贴到黑板上,小组其他成员用自己的方式展现。
五、观看视频
播放乐曲演奏视频,学生感受管弦乐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