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述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教学策略。

时间:2019-05-15 03:12: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述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教学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述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教学策略。》。

第一篇: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述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教学策略。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述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教学策略。

区域地理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其对学生的要求不仅是相关地理知识的识记掌握,而更加注重学生地理技能的培养和地理素养的提升。而在长期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位置、气候、地形、农业、工业、人口和城市”等地理要素简单串联的教学模式在很多老师的脑海中已经固化,这种机械的“八股式”教学方法不仅严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激情,也让区域地理教学原本所要达成的知识、能力目标难以实现。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初步探索突破区域地理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一、位置联系的视角认识区域

特定区域的位置状况,决定着该区域内各地理要素的组合特征,也就决定着该区域所具有的独特性。

案例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与地理特征的关联

是一个构建区域地理知识结构中强调地理位置重要性的典型案例。从中可以看出,在“东南亚”一课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把握东南亚地理位置特点的基础上,分析其与气候、农业、旅游等地理要素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帮助学生更加深入认识这一区域的地理特征。

二、要素联系的视角把握区域

案例2:“俄罗斯自然地理特征”教学设计

为了认识俄罗斯的自然地理特征,教师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将学生分成了气候、地形、水文等不同的学习小组,各小组成员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有关资料分别对俄罗斯的气候、地形、水文特征进行了探究,并由各小组选出的代表在总结分享环节将各自小组的学习成果进行了交流。最后,教师对学生活动进行了简单评价和总结。

三、比较中加深区域认知

案例3:“极地地区”教学为例

“极地地区”一节课中,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是两个具有高度相似地理特征的区域,怎样让学生学会在“同”中求“异”,在异同的探寻中构建区域知识体系,最有效的方法还是比较。首先请同学们找出这两个区域相同的地理特征:相同的高纬度地区;一样的冰雪世界;都是科学考察的宝地;都有顽强的生命存在。学生在比较出这两个区域的相似地理特征后,教师引导学生再辨别出这两个区域的差别:南极地区气温更低;降水更少;风更强劲;环境更恶劣等。当然,更多的思考则在“异”“同”的背后,这一切又是因为什么呢?„„

四、“主题探究”贯穿区域地理教学

以中东教学为例,确定“长期热点,今日关注”的主题后,通过探究以下问题来整合主干知识。

①目前,中东地区依然一片乱局,你觉得主要原因是什么?

②你知道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的原因么?(使学生了解中东地区多民族汇聚的特点,理解中东成为热点的原因之一是文化差异。)

③苏伊士运河为什么成为1956年英、法联合以色列发动的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焦点?读中东地理位置示意图,分析原因。(明确中东地区“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及苏伊士运河的重要性,探究大国之争的原因)

④为什么争夺戈兰高地成为第三、四次的中东战争的焦点?引申思考,如果不依靠战争,中东各国有解决水资源问题更好的办法么?(探究水源之争的原因,明确中东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了解中东国家应对水源短缺的努力,开阔学生视野。)

⑤在“水比油贵”的中东,是否每个国家石油资源都很丰富呢?总结石油分布的规律。丰富的石油资源给中东带来的是福还是祸呢?石油国的隐忧。(了解中东地区石油资源的状况。)

五、思维导图助力区域地理学习

案例5:“日本”教学为例

运用分析区域的一般思路,将日本部分内容加以整理、归纳,绘制思维导图。

总之,区域地理的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并在不断丰富创新,但其注重地理知识内在联系的一般规律却始终不变,区域地理的学习也将继续为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能力这一核心教学目标发挥其特有的教育功能。

第二篇:请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

如何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研、教学,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教师是一个国家的文化传承,教师对我们来说有很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所以更好的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对我个人来说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对待工作我们必须很负责,认真的态度,对待生活我们要热情积极,对待自己我们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面对崭新的面貌和热情去迎接我们的每一天。

教师的工作可以说是十分繁忙,每天除了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以及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活动,学生生病、有事还要嘘寒问暖,因为作为一位人民教师我们别无选择。这样枯燥而又乏味的生活周而复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教师只有更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才可能更好的投入工作,更好的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更好的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使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研、教学,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呢?以下是我从事教学多年的一点心得和体会,仅供各位同行共勉。

一、适当的安排自己的业余时间,培养各种兴趣和爱好,使自己的业余生活尽量丰富多彩。因为这样,既可提高教学工作中的创造性,又可调节情绪,训练体能,增进心理健康。健康在于内在和外在内在是心里的健康,外在是身体各个机能的健康,我们需要内外兼修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使我们更好的进行工作学习,从事教育工作,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健康的身体才能从事工作,有了健康的心理才能培养出健康的下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以平常心对待一切事物。对待一切事物都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平常心是一种平静而稳定的心态,它不会为一点挫折而灰心丧气,更不会为一点成功而沾沾自喜。而我们所说的这种心态可以借助古诗词中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知足者常乐”等,以此自勉,这样就有助于保持心理平衡。除此之外作为一门人民教师还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更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在认识自我的时候不能孤立的去评价,而是应该把自己放在社会中去考察,因为每个生活在世上的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也有他人所不及的地方,同时更有不如他人的地方。虽然与人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不足,从而把别人看得一无是处。因为我们是人民教师,既然是人民教师就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时刻调整自己的主观需要,更要充分认识自己职业社会价值。因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所以,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确定合适的期待值,不要期待太高,凡事也不必尽善尽美,而是要时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教育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断的去调节和平衡自己的心理。

三、努力工作,学会忙里偷闲,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和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断转移情绪。不管教师的工作有多忙多累,教师一定要尝试着去户外运动一下,比如说:爬爬山、朋友聚会、做做运动等,这样教师就能够让自己的身心很好地放松,一旦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教师就会有更多的精力去应付日常繁重的教学工作。

四、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因为任何工作如果没有对它的热爱和渴望是不可能做好的。与此同时,教师肩负着的是培养人和教育人神圣使命,更是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复杂工作,所以教师需要有较高的素质。为了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使命,教师更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专业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以保不误人子弟。

五、教师要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期望适度。因为人的期望是一种自我设定的目标。人只有经过努力才能达到预订的目标,虽然说主观上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自信心会增强;但是,教师要做到未达到预期目标,即受到挫折,都不能产生沮丧情绪,即使多次受到挫折,自信心虽然会受到挫伤。比如说教育好有行为偏差的学生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工作,指望通过一两次谈话就能使其彻底转变,可能性不大。如果急于求成,反而事倍功半,久之,对能否教育好就产生了怀疑,甚至会失去信心。此时教师如果期望适度,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并给予其行为作每一步的正确引导,久而久之,不仅学生会从他自己的变化中获得成功感,增强自信心的同时教师的自信心也会增强。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培养的是国家的未来,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自己,要调整好自己的心理状态,要全面的认识自我,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认识自我不能孤立地去评价,应该放在社会中去考察.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调整自己的主观需要,充分认识自己职业的社会价值。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

第三篇: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俗话说,你可以把一匹马牵到河边,但你没有办法强迫它喝水。因此,要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就必须促成学生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新课程标准已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理念。在活动过程中如何贯穿这种理念呢? 策略

一、学习的形式要体现活动性

文实践活动必须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实践是主体对客体有目的的变革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体实现了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语文实践活动既把实践看作知识的感性来源和知识的检验标准,又把实践看作是发现知识的手段。“语文+活动”,活动是形式,是实现目标的手段,让学生通过活动学习语文,让活动贯穿始终。这里的活动既包括外显操作性活动(动手),也包括内隐观念性活动(动脑),要提高活动的效率,必须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口,使多种感觉器官密切配合,例如,让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拼一拼、摆一摆、量一量、剪一剪、唱一唱、跳一跳等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教、学、做合一。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经过长期的反复的实践,学生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也必须经过长期的语言实践。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活动情境,为学生展示自己提供机会。只有学生主动从事活动,才能达到促进学生自身发展的目的。实践活动必须以活动为主要手段,一方面要立足课内,真正使学生“动”起来,“活”起来;另一方面要拓宽学生实践的空间,注重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校内与校外的交融,提高学生综合实践的能力

策略

二、改变问题呈现方式,努力转变学生学习方式

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片面倾向,表现在重视知识结果获得的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偏重认知性学习,以及受教材左右的机械的决定性教学等方面。这种在学习方式上的局限性,极大地制约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发展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难以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

顾冷沅教授曾说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被动等待接受式”向“主动获取发展式”转变之时,是学生综合素质逐步提升之始。

现代社会快节奏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往学生在学习中主要满足于解决问题,记忆一些现成的人类的优秀研究成果,在考查时能够再现知识便是好学生,这样的选拔标准显然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要求大相径庭。社会发展对人才要求的多元,势必要求学校培养的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综合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质的主导学科,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改变以往“去问题”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于“研问题”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教师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问题情景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尝试自己个人或与人合作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三维目标有机地加于整合,实现由“被动等待接受式”向“主动获取发展式”学习方式的转变。

策略

三、蹲下来欣赏学生

教师应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的理念,创造出如沐春风的课堂。教师的教学意识要增强,教学行为也应发生变化,教师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过去,课堂上,教师常说的一句话是“对不对?””““是不是?”“好不好?”现在,教师们喜欢说的一句话是:“谁想发表自己的见解?”“谁还有问题请站起来说?”一节课眼看要下课了,老师还会说:“现在还有最后一次发言机会,这个机会我想给刚才没有发言的同学,好吗?”教师心中有了学生,有了每一个学生。学生的愿望、学生的需要、学生的发展在教师心中有了位置。

我觉得:课改,让我学会了蹲下来欣赏学生。过去,我觉得学生都应该像理想中那样,讲过的知识必须会,要求他们做到的必须做到,哪怕有一个字不会写,上课做一个动作都不行。我忽略了一点,他还只是个孩子,孩子犯错误是正常的。蹲下来,用欣赏的眼光看每一个孩子,就会发现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努力。如果我们都能强迫自己蹲下来欣赏学生,慢慢形成习惯,学生因教师的欣赏而十分自信,教师也因欣赏学生而感受到教育工作的快乐。

应该说学生有了问题不是问题,关键是教师怎样对待问题,教师应该把问题的解决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阶梯。让老师学会了从自身寻找原因,及时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同时,老师还应学会换位思考。如在上三年级的《树——人类的好朋友》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制作树叶贴画,班里顿时响起了嗡嗡声,仔细一听,是学生边做边交流:“你看,选哪片树叶更好呢?”“好了,我把金鱼的尾巴贴好了,真像!”“嘿,我再选片银杏叶做女孩的裙子。”仔细观察一下,同学们都在专心致志地做着,看到这些,我们想,如果我们在做手工,做到兴奋处,也会情不禁地说出声来,我们怎能非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安安静静,不说一句话呢?由于换位思考,教师就能更多地理解了学生。

置身于温馨的课堂,我们高兴地看到师生互教互学的生动场面,真切地感受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变着学生的学习生活。

策略

四、让学生在课堂上“亮”起来

每个学生身上究竟有没有“亮点”?在学校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的教师习惯于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同一班级中的学生,人为地将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有的评价为“聪明”、“能干”,有着“光明的前途”;有的则视为“愚笨”、“不可救药”,如同雨天的夜空,没有丝毫亮点。古罗马教育家普罗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亮”起来,教师要重视发现蕴藏学生身上的“火种”,多做“助燃”工作,防止将“火种”浇灭。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们尽量体现这一点,努力遵循“四为主”原则,即以教师点拨为主,在学生的疑难之处,关键处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以学生自学为主,把动手、动脑的时间和过程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主动学习、自觉钻研,积极思考,充分表达;以实践为主,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用眼看、耳听、心想,避免上课以听为主的现象;以悟法为主,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习惯、常规的行为操作训练,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进行实践,从而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学习应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们尽量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有价值的问题和意见,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讥讽、嘲笑。积极创造条件,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如: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教师经常这样提醒学生:“你可以自己思考,可以与同学商量,还可以和老师一起来解决问题。”引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此外,还经常结合教学需要让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去查阅资料、收集资料进行探究学习,然后在自学自得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合作、筛选出最优的资料和方法,彼此借鉴。学生在互学、互动、互补的学习中,逐渐形成新型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儿童的合作精神。

第四篇: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2

结合综合实践教学阐释教学策略

综合实践教学改变了以往禁锢学生灵性、束缚学生发展的教育形式,加强了各学科的整合,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突出了教学策略。下面,我结合综合实践教学,粗略阐释教学策略。

一、融入生活,用好教材,盘活课堂 多彩的生活世界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学习的课堂融入生活,又把生活融入课堂。这就要求教师用好教材,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盘活课堂。教师一方面要组织好教材的设计活动,另一方面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为学生综合实践学习寻找广阔的平台。

二、关注实践,指导活动,整合资源 综合实践教学相对于其他的学习领域来说,要在更大程度上关注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的经验参与和生成发展。因此,教师就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开发利用和整合课程资源。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亲身实践经历,指导学生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活动、校园活动、社区活动。在设计、组织和探究等活动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注意学科之间的整合 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把握各个领域的联系是综合实践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全科知识,还要有各个学科教师的协助,以及家长的帮助。

四、努力挖掘丰富又独特的地方资源 中国地域辽阔,每个地方都各具特色。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发现、去研究,开发和利用地方课程资源。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总之,教师要通过教学策略,努力建构一个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紧密联系生活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提高。

第五篇:区域地理“主题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探索

曾卉妍

(浙江省诸暨中学,浙江绍兴311800)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文综试题都注重对区域的考查,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地理是研究整个地球或行政分区的自然地理(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等)和人文地理(民族、人种、人口、城市、交通、经济发展等)的地理学科分支。如果按部就班进行传统式教学,从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一一阐述,就会演变成“地理八股”的教学模式,机械单

一、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教学效果,也有悖于高考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分布与形成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区域“主题”定位于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和现象,通过“主题探究”力求能将区域地理琐碎分散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对区域“点”(主题)的探究达成对区域“面”的把握,总体上达成对区域环境特点把握。

一、“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的教学尝试 1.结合特色,确定主题

区域地理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区域特色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何提炼一个特色鲜明又能耦合区域主干知识的主题是教师需要用心思考的。一般情况下,区域主题的确定可以从区域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特色入手,找出最具本质或最具特色的主要特征,确定主题。

自然地理环境是区域特征的基础。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出发,按照各自然地理要素的逻辑关系,找出最具本质的主要特征,追寻出主导因素,由此提出切合本区域的主题。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加之山岭的阻隔,受夏季风影响小,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以草原、荒漠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大面积的荒漠土,河流流量小,多以内流河为主。由此可见,气候干旱是本区域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色,可以通过以“干旱”为主题,整合“高原盆地地形,荒漠草原景观”“草原山地牧场,绿洲灌溉农业”“防治土地沙化,加速生态建设”等区域主干知识,开展对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学习。

另外,了解学生对于即将学习区域的总体印象,以学生的认知情况为切入口,也可以成为教师确立区域主题的重要参考。例如,对于西亚,学生认知程度最高的区域印象就是“战火连绵”,若以“千年争端,今日焦点”为主题,通过探究“大国之争”“水源之争”“石油之争”“宗教之争”等争端事件来开展对西亚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的学习,将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

2.整合知识,探究主题

主题确立以后,如何围绕主题将区域地理的主干知识串联起来是“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

以西亚为例,确定“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的主题后,通过探究以下问题来整合主干知识。

①目前,西亚这一区域仍然是战火连绵,你觉得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石油之争、水源之争、宗教之争、民族之争、大国之争等)

②自新航路开辟至现在的21世纪,大国为争夺这一地区明争暗斗几百年。读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分析原因。(探究大国之争的原因,明确西亚“五海三洲”之地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

③首先请结合所学知识猜想; “五海三洲”之地的西亚的降水情况,地表景观特色,并说说你的理由。然后请结合西亚降水分布图,简述西亚降水的特点并分析原因。再以以色列为例,谈一谈你所了解的以色列的水科技,辩证分析缺水给以色列造成的影响。(探究水源之争的原因,明确西亚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并让学生了解以色列独步全球的水科技,开阔学生的视野)

④解释西亚为什么“水比油贵”?总结西亚的石油分布特点。评价西亚的石油输出线路,谈一谈你的看法。(探究石油之争,了解决定西亚经济发展的石油资源的状况)

⑤结合历史知识,谈一谈西亚宗教冲突的原因。(探究宗教、民族之争,了解西亚人文地理特色)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在构建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提供各种图表、文字材料,创设开放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相互点评”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使课堂从原本单调单一的师生关系传递向师生互动、小组内互动,小组间互动的多重关系上传递。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3.类比差异,深化主题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包括判定区域位置、把握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研究区域发展等。在“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分析与其特征相似的区域,通过认识与比较对象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使区域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更加清晰,并使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以西亚和中亚的类比分析为例。

①确定比较因素。主要包括两者的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②找出共性个性。西亚与中亚在“干旱的自然环境”“储量丰富的石油资源”等特征上十分相似,但两者干旱的成因以及经济发展的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③探究区域发展。在比较的基础上,明确区域的优势与劣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寻找区域发展的方向。

通过区域间的类比,可以突出区域特征,明确区域差异,借鉴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通过比较、归纳,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有助于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二、“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应关注的问题及思考 1.提升主题魅力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的灵魂在于主题。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设立主题的优劣有关。一般情况下,基于自然要素特征的主题相对枯燥,难以形成对学生的强烈吸引。而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与环境紧密融合,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由于其独特性而更具有吸引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借助地域文化润色加工主题,创造出更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区域特征是“干旱”,新疆的“坎儿井”就是干旱环境下地域文化的体现。笔者发现,教学时通过创设以“坎儿井”为情境的主题导入,不仅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而且能进行地域文化的渗透,给相对枯燥的“干旱”主题注入生机与活力,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参与热情更高。2.完善知识结构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以教师讲解传授为主;在目标导向上,侧重于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或区域问题研究方法)的引导,而不是以区域地理知识获取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问上注重引导性、思辨性,通过围绕主题的探究促进学生的思考,以“点”带“面”生成对区域的总体认识。相对于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学习能力,符合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但在区域地理知识的获取上相对薄弱。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若没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能力提升就相当于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如通过填充、填图等形式明确区域的位置、范围;课后整理,如通过绘制区域主干知识网络图、思维导图等形式构建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好区域地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为地理高考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

下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述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教学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简述不同尺度区域地理的教学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