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回顾《有效教学的方法(技能)》,结合教学实践,简述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如何进行有效调控
认真回顾《有效教学的方法(技能)》这门课,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述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
1.在自主学习前,教师一定要备好课,告诉学生学习的目标,让学生明白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向,需要解决哪些问题,让学习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切忌学生无目的的学习.
2.学生的合作学习,重在交流,合作的目的是为了交流学习方法或交流学习心得,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一定要分小组进行并且小组内进行交流,组与组进行交流时,教师要适时的进行巡视指导,也可以参与讨论.在组员之间或组与组的交流过程中出现争辩时适时进行评判,切忌出现互相争吵或意见不合时进行人身攻击.
3.学生的探究,是在向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采用错误的方法,或出现方向性错误,这时候,教师更多的是应该给予学生鼓励,鼓励学生重视探究的过程,享受探究过程中的乐趣,鼓励学生要不怕错误,不怕困难,切忌只重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并防止学生出现这一次探究失败,出现畏惧心理,下一次就不再积极参与的现象发生.
第二篇: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数学课堂上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交流和反思等方面获得充分的发展,不断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针对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它是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五个要素:一是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和互动;二是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的责任;三是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组内冲突;四是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五是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提高其有效性的途径。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效果的关键。它能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它由于有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不断的交互作用和积极的自我意识,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的过程,还是一个交往和审美的过程。
一、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自主学习是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究,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代替;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地进行学习呢?
1、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数学问题的情境创设是把数学问题以历史事件或现实生产生活的实例且带有趣味性的问题融入数学教学中,以境激情,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的知识点,形成有趣的数学问题,调动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比如做个数学游戏,讲一个数学故事或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一个数学问题的悬念,使学生很快进入教师创设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这时,再经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就会高涨起来。这样,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学生就能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自主学习的欲望自然就高了。创设的情境只有让学生心里产生疑团,内心发生需要时才是成功的。
2、多渠道开展数学问题的兴趣活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兴趣是人们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所表现出的特殊积极的个性倾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意识倾向。通过开展有关数学问题的各种兴趣活动,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经常开展兴趣活动,久而久之,学生就会懂得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动机。有了学习动机,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自主学习数学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增强了记忆,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得以提高。同时,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还能获得成功的愉悦,这就更进一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探究的学习动机。
3、要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就是一种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方法。
这里的“先学”,不单单是指让学生泛泛地、单纯地看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出示学习目标,提出自学相关要求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思考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的内容,完成检测性的练习。自学的形式多种多样,灵活多变,可以是看例题,读课文,看注释,做实验,发现疑难做记号,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等等。
“后教”,不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教,而是在学生自学后,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式的学习,即学生在自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巡视,准确掌握学生的自学情况,在学生自学结束之后,发动学生通过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让已会的学生来教不会的学生,促使学生相互合作,互相帮助,达到“兵”教“兵”的目的。
“当堂训练”是在“先学”、“后教”之后进行的。一般不少于15分钟,分必做题、选做题和思考题,着重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训练,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从而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比如,数学课上,先引导学生自己看例题,找出规律,再让学生举一反三,做与例题类似的习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研讨、解决存在的疑难问题,最后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它给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大量时间和空间,这是洋思中学致胜的法宝。
二、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1、了解数学,产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托尔斯泰也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习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具有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和牢固的记忆力,兴趣是探求知识认识事物的推动力。数学是一门科学性非常强的学科,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式地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了解数学的学科魅力。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要怎样做才能使学生对数学学科产生想学的浓厚兴趣,促使他们自主探究学习呢?根据几年的教学实践课的尝试,我总结出可以从下面几点入手:
(1)明白知识就在身边,从生活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来源于生活,回归于生活,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根据给出的例题,结合学生生活中熟悉、感兴趣的事进行改编,然后进行教学,让学生觉得自己学习的数学都是生活中常见、熟悉、关系到自己的,学习后又能把这些知识拿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所以他们很快会明白学数学知识是很有价值的。
(2)在活动中总结规律,从活动中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活动中的教学。”教育家苏霍姆林提出:“教师要把人类的智力财富传授给学生,并能在他们的心灵中点燃求知的欲望和热爱知识的火种。”固我们要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尝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感受到数学知识都是自己亲自动手找规律的。这样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新知识,同时因为这个结果是他们亲自动手操作得出的,不是教师强灌给他们的,所以不易遗忘,记忆深刻,同时促使学生想更深层次地去学习数学,总结出更多的规律,乐于探究数学。
(3)融洽师生感情,促进学习的兴趣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相互作用的过程,也是师生感情交流的过程,两者都有各自的特点和规律,丢掉其中任何一方都无法使教学活动真正走上科学的轨道。据调查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由于喜欢某个教师而对他所任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某个教师而对他所任学科毫无兴趣。尤其是初中学生这方面的表现特别外现,我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同样一节课的知识内容在两个班教学,其中一个班我用微笑的脸、表扬、肯定的语言进行教学,这堂课在轻松、愉快、和谐中顺利完成;而另外一个班,我板着脸孔,粗声粗气地对他们说话,这堂课在沉闷、压抑中进行,到最后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师一个亲切和信任的目光,一句热情而富有鼓励的话,一个肯定表扬的手势,都能使学生萌生积极愉快的感觉。相反,教师过分严厉的批评,凶狠的目光,斥责的声调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产生一种压抑,甚至恐惧、害怕的心理,因此教师应该善于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和不良心境,用积极姿态,满腔热情地进行教学,用自己饱满的精神状态去感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以饱满的热情去学习数学。
2、用赏识的方法看待学生,让学生乐于自主探究
赏识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是建立在人的基础上的。赏识是期待、宽容、理解和尊重,赏识是语言,但比语言的表现力要强得多,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的欣赏,能帮学生树立自信心,激起学生对学习的信心。
课堂用赏识的语言激励学生,激发自主探究的动机。在教学中,运用赏识、表扬的语言,对学生进行积极的暗示,看到学生的闪光点,一一加以肯定,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一句话而使阴霾的心情云收雨霁,使平淡无奇的日子绚烂缤纷,甚至可以发迹他的一生,所以教师不要吝啬表扬赞美之词,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的地位是神圣的,教师即使说一句:“回答正确”“你真棒”“真爱思考”“好口才”等一句简单的话而产生对老师、对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究知识。
3、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探究者、发现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创设情境,把学生带入一种学习、探究问题的情感中,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动力、明确方向。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首先要使学生在脑海里产生问题。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克服过去课堂教学以课本和教师为中心,偏重讲授灌输,忽视情感交流和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倾向,努力营造氛围,促进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参与探索,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传统的教学十分注重知识的系统传授,对于一些数学概念和基本原理层层揭示,步步把关,教师几乎是把知识咀嚼得细细的,才喂给学生,生怕学生消化不良。特别是有的教师还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也都不厌其烦的一一解释和交代。老师这样’精耕细作’学生还会有什么问题呢?剩下的只是按照老师的指令去完成作业罢了。试想,学生心目中没有问题,又如何去培养其解决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呢?
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设置疑问
心理学认为,“疑’最容易引发探究反映。巧妙的设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心里产生问题。疑惑的产生激发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热情。
2、设置障碍
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设置障碍,造成一时的困难,也能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研究知识。如在教学生学过相似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后,我把学生分组,特地安排了一次数学活动。要求利用太阳光测量学校一些建筑物的高度,同时建筑物的周围有一些靠得比较近的建筑时,看看学生如何处理墙上的影子与物体间的关系。这一问题引发了学生较大的争论,有学生很想当然的认为地上的影子+墙上的影子=物体在阳光下影子,有人不同意。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他们将物理科与数学科整合起来解决问题。
3、留出空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课堂教学中要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留给学生一片自主探究的空间,保证思考、探讨问题的时间,让他们经历知识的发现、问题的思考、规律的寻找、结论的概括、疑难的质问乃至知识结构的建构的过程,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全国推行素质教育、创新教学为主旋律的今天,教师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地学习数学。由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观,转变为通过传授知识来指导学法的教学观,教给学生学法,使学生“想学”“能学”之舟顺利达到“会学”的彼岸,并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创新。把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自己放在首位,善于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和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去学习数学。
第三篇:(文章)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自主探究有效的合作学习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自主探究有效的合作学习
湖北郧西县上津镇第二小学教师:查方洪
【摘要】合作学习有利于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生本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小组建设、充分深入的前臵性学习、细致具体的合作学习方法指导、多向互动的全班交流、公正及时的小组评比,指导小组高效有序的开展合作学习。
【关键词】生本课堂 合作学习高效有序
21世纪,竞争与合作并存,积极的合作意识和有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21世纪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所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而合作学习有利于对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培养。《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我校开展生本课改实验以来,合作学习成为我们生本课堂的常态。我们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已经跨越理念走向行动:从盲目尝试到有序运作 ,从注重形式到讲求实效。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生本课堂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指导合作学习高效有序呢?下面是我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科学合理的小组建设是前提
(一)组建学习小组
一般地说,以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四人中,优等生、学困生各一个,中等生两个,构成一个相对稳定而富于变化的“橄榄型”。组内有细致明确的分工,如:语数组长、纪律监督员、声音管理员、汇报员。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配合,发挥团队精神。课堂上需要展开合作时,只需前桌的两位同学向后一转,即可运作,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全班交流时看黑板,还可以使每一位组员都能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参与进来。孩子多是凭情感办事。因此,在教师指定好各组的组长之后,可以让组长和组员之间进行双向选择。每个小组都创立小组标志和名称。看看我班学生取的小组名字:团结无敌、天使之翼、光荣梦想、雄鹰、必胜等,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诗意!融洽的情感增强了合作学习的效能,也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动性。
(二)营造合作氛围
小组成员间要坐得足够靠近,这样他们能够分享学习材料,并且很小声地说话,不会影响其他小组。所有的学生都有编号──1、2、3、4,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编码相同,都坐在每组的同一个位臵。例如,所有号码是1的学生,都是语文小组长,都坐在小组的东南角。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减少或避免不劳而获的“搭车”现象的发生。
另外,还应该留出教师巡视教室的空间,设臵评比栏,“让每一面墙壁说话”。在教室的墙壁、黑板,张贴有关合作学习的标语,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如:“聆听别人的发言。”“人人参与。”“常问路的人不会迷路。”“众人拾柴火焰高。”……既美化教学环境,体现班级与小组的文化特色,又激励学生参与合作、展示自我的积极性。
二、充分深入的前臵性学习是基础
前臵性学习,是生本理念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它指的是学生在老师讲授新课内容之前,进行的尝试性学习。前臵性学习应该是一堂课的开端,是学生自己摸索、理解学习内容,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的自学过程,也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
(一)精心设计前臵性作业
怎样的前臵性作业是有效且操作性强的呢?首先,它必须能够让学生初步了解学习内容,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新知识;其次,它必须能围绕教学目标,对学习的重难点进行分解,使课堂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最后,它必须以文本为基础,推进与文本相关的更多的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拓展视野,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
(二)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前臵性学习也是一种学习活动,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不是老师简单布臵一些学习任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操作,而是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适当指导,使学生逐渐形成自学能力。
比如,“走进文本”一类的前臵性学习。首先要教会学生通过查工具书、向父母、老师请教等方法初步认识生字新词,扫清阅读障碍;通过多次诵读的方法达到熟悉课文内容;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用画一画,说一说的方法找出课文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词句。
(三)及时评价、反馈前臵性学习情况
对学生的前臵性作业,老师要及时进行检查,并作必要的评价。在班级中可建立督促、检查机制,比如,小组与小组之间的互相检查,科代表对小组长的检查,小组长对每一位组员的检查,课任老师的抽查等等,总之,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对待前臵性作业的习惯。
三、细致具体的合作学习方法指导是关键
实验表明,在开展合作学习初期,学生不时会出现两种不好情况:闲聊(与课题不相干的交谈),冷场。我认为,在小组合作的初级阶段,教师在合作学习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学生今后已经养成了习惯,形成了能力,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忽视。因而,小组活动应该是教师指导参与下的活动,要不然,学生根本不知道做什么,怎么做。
(一)指导内容
我经过亲自尝试,初步总结出教师在小组活动中有七件事情要做:
1.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分配学习任务和学习角色;
2.指导小组成员如何向同伴提问; 3.指导小组成员学会倾听同伴的发言; 4.指导小组成员如何辅导同伴;
5.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 6.指导合作学习小组如何归纳小组成员的观点; 7.指导学习小组怎样开展评价。
(二)操作举例
“团结无敌小组”合作学习“我会写”的生字过程介绍: 1.小组成员
语文小组长:1号 组员:2号、3号、4号
2.学习任务与要求
①学习任务:学写生字“翅”。
②学习要求:达到课标“四会”要求。
3.合作学习过程
1号(小组长):大家好,现在我们按老师的要求,合作学习书上28课“我会写”的生字。希望大家积极参加,完成学习任务。大家觉得哪个生字比较难?
2号:我觉得“翅”比较难。大家同意吗?(组员手势认可)
1号(小组长):那我们现在就学写“翅”。请大家跟着我写“翅”,这个字是半包围结构,关键笔画是捺,请注意它在田字格里的占位。
2号:请大家跟我读“chì”。请大家注意这个字是翘舌音。组员一起把“翅”读三遍。
3号:请大家把小手举起来,跟我数笔画:一笔横折钩,二笔点,三笔提,四笔横折钩,五笔点,六笔提,七笔横,八笔竖,九笔横撇,十笔捺。组员跟着书空笔画。
4号:“翅”可以组的词有“翅膀、鸡翅”。谁还有补充?
3号:插翅难飞。
2号:双翅。
1号(小组长):现在请大家练习写“翅”。
组员在书上的田字格中练习写两个“翅”字。写完后,小组成员交换评价,写得好字的圈起来,旁边画上五角星。
1号(小组长):刚才我们合作学习写生字。大家都积极参与,谢谢大家的支持!本次合作学习结束。
四、多向互动的全班交流是依托
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交流,是生本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得到展示,学习收获得到验证,学习信心得到加强,学习兴趣更是得到提高。只要我们根据学习需要营造不同层次、多种资源的“多向互动”课堂交流氛围,使小组汇报成为全班的学习经历,一定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课堂交流质量,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实效。
(一)基本语言模式的训练,指导交流有序
比如,发言时:请大家把目光关注到课文某一自然段的这样一句话或者请大家把目光关注到课文某一自然段的这样一个词。这样的语言模式,我让学生抄到积累本上,把它背下来。评价模式:听了谁的发言,非常精彩,但我想给他做点补充……发言完毕后,他会说:“继续交流!”刚开始时,学生说的乱七八糟,东一锤西一棒,于是我就指导学生在发言的时候,就某一自然段某一观点有共识的相互补充,等这个观点交流完了,再交流其他的部分。学生很聪明。我这样说了以后,在课堂上他们就按我说的去做,我在旁边适时引导,慢慢地学生的发言由无序到有序,针对性很强。
(二)基本步骤的演练,促使展示全员参与
例如“雄鹰小组”展示朗读课文的情况。
1.小组上台后,组长说:“大家好!现在由我们小组为大家读课文。请大家认真听,仔细看!”
2.小组开始朗读课文。形式自由,可齐读、可分自然段轮流读、可分角色读。
3.读完后,组长问:“大家觉得我们读得怎么样?”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学生从是否读准字音、是否读得流利、是否声音响亮、是否读得有感情、是否态度大方这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可以用“我来表扬你”、“我来夸夸你”、“我要提醒你”“请你跟我读”等语言进行评价。受到表扬要说“谢谢你的表扬”,对于建议要说“谢谢你的意见”。
4.组长:我们小组朗读完毕,谢谢大家!
这一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民主、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习,所有的学生都在参与,都在思考,都在分享,都在收获,在创新……这不正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吗?
(三)形式多样的交流方式,提升互动品质
1.生生互动,领略精华,感受独特体验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会产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如,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的《恐龙的灭绝》时,有学生在读完课文后马上就不满意了:“是火山爆发引起了恐龙的灭绝”;而有的孩子经过上网查阅后,又有自己的见解:“虽然书上介绍恐龙灭绝的原因有很多种,但恐龙灭绝的真正原因是瘟疫。”在生生互动中,我们要的不是标准答案,而是精彩的“思维碰撞”。
2.师生互动,点拨引领,提高交流质量
生本教学理念在强调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也从不忽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像一场交响乐有了优秀的指挥才会有和谐的旋律一样,任何课堂,都离不开老师的点拨。比如,当学生表达完,适时地送上一句:“你的声音真洪亮,我喜欢听。”“你的站姿很大方,站起来发言就要有你这样子。”“你的回答很正确,我知道这是你善于动脑,善于思考的结果。”……在学生得到赞扬的同时,“声音洪亮”、“大方表达”、“善于动脑”也就成了每位学生努力的方向。当学生之间的交流经过几轮互动仍无法深入时,老师何不也高高举起手:“我能说两句吗?”不是生硬的说教,也不是强行的介入,有的只是平等的商量和切磋。不仅如此,还要肯定学生有不同意见,允许学生向老师发难……以这样的姿态参与的师生互动,能不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能不激发学生交流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吗?
3.课内课外互动,推进大阅读
生本语文课堂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有没有推进大阅读。“以读引读,以读引说,以读引写”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在学习《丑小鸭》时,学生在前臵性学习中查阅了大量有关安徒生的资料,阅读了安徒生的作品……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流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大家争着讲自己收集的安徒生的资料,争着朗读《安徒生童话》的精彩片断……这个时候,不仅每位学生是教学资源,甚至学生背后的家长也成了教学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补充了我们对文本的理解。
五、公正及时的小组评比是保证
合作学习虽然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但如果组织不当,学生就很容易出现拉大差距的现象,学习好的始终唱主角,差的学生总等待别人的帮助,等待别人说出答案。所以开展小组评比活动,是激发每个学生都认真学习的好办法。
从生本课改实验开始,我们就制定了合作学习评价量化标准。作为老师要“勤”,勤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勤加分,勤上榜。另外,不要吝啬分数,不要舍不得给学生表扬。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就要加分,因为加分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
我班每两周进行一次总结,奖励积分前三名的小组、进步大的小组和优秀小组长。奖励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通常采用口头表扬、鼓掌祝贺、经验介绍、颁发证书,授予小组荣誉称号等。通过奖励使学生知道什么行为是有价值的,是能得到认可的,激发学生为共同的学习目标而努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提高合作技能。
经过两年的生本实验,我班的合作学习步入了良好的发展轨道。学生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懂得了合作的重要。他们充满自信,学习积极性高,主动去学习,并掌握了与人沟通、交流、合作的技巧。实践证明,合作学习是一种高效有序的学习方式。只要我们在教学中合理、创造地运用,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第四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语文教学中学生如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该如何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呢?
首先,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转换角色,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意味着老师一定要改变“一言堂”的教学模式,变传授者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在阅读教学中自觉为学生创设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要学、想学、乐学,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要善于组织、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自主学习”能唤醒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独立性、积极性、主动性等良好心理品质的发展,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真正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要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交还给学生,导学案的模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每份导学案都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这就为学生指明了方向,学生可根据目标,结合课文前的预习提示和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以及手头所具备的资料,认真阅读课文,搜集信息,做上记号,初步整理。同时教师可在导学案“自主测评”这一块设计一些题目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自学课文。以小说为例,可安排这几方面的问题:文学文化常识、生字难词、故事情节等。同时再给学生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即设计一个题目,指导学生就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提出来,放到小组中去讨论,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形象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小说的主题、写法揣摩等。并对有创新性的问题给予鼓励,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增强自信,体验成功的喜悦。学生在此基础上,逐步掌握了初步感知小说的方法,为以后阅读小说打下了基础。
三、指导学生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
传统的教学只是师生单项交流,就我们这种大班式的课堂,根本不可能关注到每位学生,真正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就不常参与课堂互动。这样,就造成很多学生滥芋充数,不懂装懂,也就越发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组织学生先小组讨论自主学习中提出的有价值的疑难问题以及导学案“合作探究”中设计的问题,比如,小说的主要人物形象,小说是如何刻画的,文中有哪些环境描写、各有什么作用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你认为文中最精彩的段落与语言是哪些等等问题。然后各小组在班上展示,全班同学讨论交流。这样,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等方式的交流,使每个学生都有了语言实践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并将自己的阅读信息在小组中交换,互为补充、修正,从而获得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的阅读知识。
小组讨论中,教师绝不是旁观者,而应是学生合作的指导者、组织者,并且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
四、指导学生探究学习,探讨信息内涵,拓展知识外延。
“探究”是指在实践中进行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学习中,借助课文情景,创设主动、互动、生动的学习氛围,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给各类学生提供适合各自发展的听、说、读、写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问题的意识。
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首先要学生学会质疑。质疑是学生主动求知、主动学习的生动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学生学会质疑方法。(1)抓住课题质疑。揭题时,让学生抓住课题关键词质疑,有利于学生运用推测,猜想的方法去理解课文思路,以进一步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如教《星星变奏曲》一课,就可质疑题目中的“变奏”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何用“变奏”一词?这样,学生能去查阅资料,从而解决两节诗的结构和语言上的异同。(2)从课后精心设计的问题学习质疑,这些都是质疑的典范,学生可以思考这些问题提出的角度方法,学会提问。(3)抓重点语句质疑。对语言的揣摩赏析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要多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提出问题。(4)从矛盾中质疑。如教《死海不死》一文,教师应启发学生从矛盾处提问,让学生猜一猜为何称“死海”,为何又说“不死”。(5)从课文写作特点上质疑。
学生学会了提出问题,还要知道怎样解决疑难问题。这时教师可对学生启发引导,让学生自行解答。方法有:(1)联系上下文读读想想,从课文中找到解疑的依据;(2)展开想象;
(3)新旧知识结合;(4)运用比较,区别异同;(5)举一反三。
同时,在解决了问题后,在深刻理解信息内涵的基础上,根据课堂容量及授课时间适度拓展知识的外延,有助于形成学生的能力。如:在理解了以物喻人的表现方法后,要求学生就“粉笔、蜡烛、杨柳、梅花”等事物展开联想尝试在课外练笔中运用;以线索贯穿全文组织材料的写法在《台阶》、《背影》等课文中均有运用,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在今后的写作中加以运用;在综合了不同文中环境描写的不同作用后,可以让学生的运用在习作中。
探究式的教学改变了学生接受式学习的被动局面,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感受了成功的喜悦,充满自豪感,并从探究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探究。
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学生整理内化,使知识系统化。
教师对全文的归纳总结,一方面依据教学目标,一方面结合课文的文体特点,再一次让学生明确学习该类问题的课文从哪些方面突破。因此,此步骤不仅是对本课的总结,更是交给学生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的课堂笔记的整理,是内化所学知识,形成能力的一个有效措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语文的阅读教学不应为教而教,而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所以教师应更新观念,转变角色,灵活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阅读习惯,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全面提高,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会学语文。
第五篇:结合你的教学实践,阐述有效调控课堂的措施
作为一名踏上讲台不到一年的教师,更作为一名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让我最头痛的就是课堂纪律。在学生的心目中信息技术课就是玩游戏的课,改变学生这一观念,我可是软硬兼施,在一个学期的尝试中,自认为有了自己一套有效的方法。我认为信息技术课堂有效调控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一、严格常规管理
1、课前十分钟整队进入教室,登录系统,查看下发素材。
2、不允许带任何吃的东西进入教室。
3、老师讲课时认真听,不随意走动,不解除锁屏,玩游戏。
4、认真操作、思考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按时上交作业。
5、下课后正常关机,椅子、键盘摆好,有序离开教室。
对于以上要求和学生约定,每节课是5分,全做到以上要求每节课得5分,一点没做到扣1分,到期末得满分的老师有奖品奖励,如果扣到三分以上将会有相应的处罚。
二、精心设计课程
1、导入新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它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2、任务设计适当
现在大部分学生家里有电脑,自然接触电脑的机会也多一些,可也不避免有部分同学只有每周的那一节信息课上才接触电脑,这使得学生的操作水平参差不齐。这时,老师设计任务时就不得不考虑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任务不得让水平一般的学生失去信心,也不得让高水平的同学快速完成无所事事。设计任务时就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多个任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去选择。
3、评价总结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小学生的表现欲更为强烈。欣赏、评价学生的作品是对学生操作能力的一种肯定。同时,在评价作品的过程中我们既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又可以满足学生的成就感,还可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对于信息技术课堂,我认为没必要要求绝对的安静,只要学生能掌握本节知识点,运用这些知识点完成自己的作品,在这过程中激烈的讨论,我反倒认为是学生思想的一种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