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理教学中复习区域地理的好方法,实践证明了的大全
地理,历史都是有规律的科目。你们学的现代史。我对中国古代史比较喜欢。喜欢的就理解得好些了。所以历史多看下书了。说下我原来是怎么学的吧。我复习的时候看每一节的标题,然后写到一张纸上,大括号这节的每个黑字标题。小横线后面把每个黑字标题中所提到的知识点中的关键词写一两个。其实平时我们都是有印象的,只是不太深刻。现在就用这种方法,其实很快就可以把一本书整理完。当然在这个整理中是很认真的阅读每一课的内容的,非常细,包括阅读材料都看,课后题目也看。所以第一次整理的这个知识点目录时间用的比较长。不过没关系。第一次整理好后,下面看就可以只拿这个目录了,回忆每个关键词所代表的知识点,回忆不起来的看书了。如果能有八九成可以顺利的比较迅速的回忆起来,好,我就可以不看关键词,只看黑字标题来复习了,同样,在能只看黑字标题就能想起知识点八九成,就只看章节目录。就这样慢慢来来了。时间不长,当时我用一个月时间,初中四本历史我不翻书,能从头到尾,甚至知道每一页都讲什么。眼睛盯着别的地方,回忆完了页就翻过去,没看书的。有时会和同桌一起来。不过最后中考历史五十分还是被扣了半分,地理也是。到现在都没想起来哪里被扣了。
地理,你现在还有两周,我的学生这周十九号就要考试了。前面,我给他们复习就是一个和历史一样的方法。只是比历史多了一项地图的复习。我最近一直在看地球仪。我给学生说我再研究下地球仪就不是地球人了。因为巧合的东西太多了些,让我难以置信。我只让学生记南北纬三十度,北纬四十度,赤道这四条纬线,有三十度纬线很容易确定回归线,所以不用记。经线记得多些,但是非常有规律而且好记。翻开世界地图,跟着我说的看。
找到本初子午线,它从上向下经过英国伦敦,法国,伊比利亚半岛西岸,穿过非洲,在与北纬三十度的交点西北是非洲唯二山脉中的一条。向下与赤道交于几内亚湾。
东经三十度,记住最上经过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下面过圣彼得堡,与北纬四十度的交点附近是土耳其海峡,定位黑海,地中海,两个半岛,两个大洲;与北纬三十度交于开罗。向下基本与尼罗河并行,与赤道交点处有非洲最大湖泊维多利亚湖,大裂谷;与南纬三十度交点处有非洲的另一列山脉。至此,非洲没了,就是说非洲的位置可以用南北纬三十,赤道和零度经线及东经三十度确定。
特别说明:东经三十度基本就是俄罗斯的西部界线。下面说的内容就快了,东经六十度,在俄罗斯算是东欧平原与西欧平原的界线,也就是基本和亚欧分界线中的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重合。向下过威海,与北回归线的交点确定了西亚的范围。
东经九十度,与东经六十度确定了南亚,西西伯利亚平原。另外它对于中国定位来说也是非洲重要的。
北俄罗斯与叶尼塞河贴近,下面的国界近新西伯利亚工业区,库兹巴斯煤矿。向下过新疆北部的阿尔泰山脉,吐鲁番盆地东,青藏两自治区的界限,与北纬三十度交点在拉萨附近。向下过不丹,印度,附近有雨极,下过常常被水淹的孟加拉国。
另:南亚有三个过亿的国家,我是这样记:十亿多的大国印度两只耳朵就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东经一百二十度,与东经九十度确定了东南亚。
北过勒拿河西,下过中国黑龙江,大兴安岭,与北纬四十度交点附近,注意下这个位置:挨着是秦皇岛,左偏上是燕山,燕山下是华北平原,同时东经一百二十度西为京津唐,右为辽中南。交点在渤海。
向下过山东半岛,近泰山,下进入黄海,西是连云港,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中国起点。下淮河,与北纬三十度交点,重要位置:交点是杭州,以交点为中心,东北为上海,西北是南京,西南是武夷山。向下过福建省会福州。与北回归线交点定位在台湾岛西南。与南纬三十度定位在澳大利亚的西部。
东经一百五十度,与东经一百二十度,南纬三十度确定澳大利亚。东经一百五十度与澳大利亚东南陆海交界处是首都堪培拉,悉尼。
西经一百二十度,与北纬三十度确定墨西哥,美国;西经一百二十度东是洛杉矶,西为旧金山,北偏西是西雅图。
西经九十度,与北纬三十度交点,密西西比河河口,城市新奥尔良,分半墨西哥湾。向上与密西西比河贴近,北纬四十度近密歇根湖(五大湖中唯一全属美国的湖),下为芝加哥(简单记密芝)。向上过世界最大淡水湖苏必利尔湖。
西经七十五度,与北纬四十度交点西南是华盛顿,西北为纽约。向下与赤道交点近基多(有赤道纪念碑)。在南纬六十度,与西经六十度确定了南美洲的南部和南极半岛。
西经四十五度和西经六十度:1与赤道交点中点是亚马孙河口。与南回归线交点中点附近是伊泰普水电站。
西经四十五度与南回归线交点处是圣保罗和里约热内卢。
第二篇:浅谈高三地理复习的教学实践
浅谈高三地理复习的教学实践
浅谈高三地理复习的教学实践
刘兴兵
(重庆市奉节中学校)
摘 要:高三是高中最关键的一年,学生开始对之前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复习,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地理作为高考的一个重要科目,怎样进行有效地复习是地理教师必须要重视的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符合学生的复习方案,让学生在地理复习中能够温故知新。
关键词:高三;地理;复习
高三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学生开始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总体的复习,但是如果将每章都复习一遍又太过繁杂,缺乏
复习的有效性。所以,地理教师就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订复习计划,帮助学生学好地理,让学生在巩固学过的知识的基础上学到新的知识,让学生对地理有一个更深的认识。首先,教师要掌握地理考试中的重点、难点,对学生不太明白、不能掌握的知识点要重点复习,让学生对于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并培养学生的能力。本文主要论述高三地理的第一轮复习,找到适合学生的复习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
一、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因为对地理概念的不理解或者理解模糊,使学生在做题时往往会对题意产生错误的理解,从而与答案大相径庭,可谓“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对于这个问题,教师要让学生重点理解地理概念,并且对于容易出现差错的知识点,教师要带领学生将这些知识点进行重点复习,以让学生不会再因为这些简单的问题而失掉分数。有时候学生对于地理没有一个连贯的知识链,使学生在对地理
问题进行解答时,不能对问题进行举一反三。教师在对地理进行复习时,要注意对知识的整理,使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形成一个立体的思维方式。现在学生缺乏的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但是高考题目一般都是考查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组织复习时要进行专门的训练,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三是非常重要的时期,教师不仅要找到学生存在的不足,还要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让学生能够全面地应对高考。
二、根据学生情况,制订复习计划
高三主要是对之前的知识进行系统地复习,教师要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制订一个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由教师主导学生进行复习,使学生以更好的状态备战高考。对于地理的第一轮复习来说,教师要有自己的一套复习方案。
首先,教师要有自己的一个复习计划,不能盲目地组织学生进行复习,要
注意时间的安排,按计划有条不紊地进行复习。然后,教师要根据考纲上的要求,明确要复习的范围,要仔细研究历年的高考题,对题目的调整和变动及出题的大方向进行分析,教师要把握好考题可能出现的知识点。
结合考纲和历年的考试题,教师要对教材做一个整合,将每个章节的重点列出来,让学生必须掌握,使学生打好基础,前期不要让学生去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最主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对这些知识点有一个熟练地掌握,另外,就是要将这些知识点有一个整合,将具有关联性的知识点整理在一起,让学生重点理解记忆,在后期的做题中也会由一个知识点联想到其他知识点,这在一定程度上会锻炼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和解题能力。同时,复习课也不能只是将这些知识按照教材的内容在给学生讲一次,教师要有自己的创意,让学生在复习课上能将这些知识有更深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在制订复习计划时要和学生
多多的沟通,将学生不理解的知识点总结出来,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学生的考试试卷,对试卷中学生比较薄弱的地方进行整合。这种通过学生的学情,制订的复习内容能够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契合,教师这种有针对的复习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水平,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复习效率。
三、在课堂上提高复习效率
第一轮复习比较重要,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全面的复习,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总结出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让学生对教师的复习计划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这样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内容进行复习时,才能抓住重点,在解题过程中才会更好地解答,举一反三。这样也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知识点有了更为深刻的记忆。
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量多用图片,这样不仅会让教师方便教学,也会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这些知识点。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等值线图、饼状图、折线
图、地形分布图、地理示意图等等,有些内容背诵是非常多的,并且不容易记忆。所以,教师可以将这些内容整理成图表,让学生通过对这些图表的理解和记忆来加强对这些内容的印象,这样也会加强学生对图表的理解能力,为学生在以后的解题奠定基础,也使教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复习指导时,要努力提高课堂效率,使学生在课堂上得到好的复习效果。
高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作为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案,有计划地帮助学生巩固地理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为以后的高考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陆良中。如何提高高三地理复习课中课堂检测的有效[J]。长三角:教育,2012(05)。
[2]丁佐明。浅谈新课标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两个方面[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0)。
[3]卢中华。浅谈提高高三地理复习教学有效性的基本原则[J]。新课程:上,2012(12)。
第三篇: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渗透人地关系思想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渗透人地关系思想
内容摘要: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知识点通常比较零散,不同的区域内容共性方面不明显,同时,与高中地理必修选修内容联系不紧密,人地关系的思想表现得不深刻,因此,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改进,理清知识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渗透人地关系思想,最终达到与高中必修内容之间建立知识网络结构。关键词:高中区域地理教学 人地关系思想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常常会出现孤立地讲述位置、地形、气候、经济等地理要素,罗列事物、堆砌地名的现象。当然,这与市面上出现的教辅资料不无关系。然而,这种忽略地理事物之间的综合联系,不重视认识地理原理和规律的“八股”式教学,与高中地理本身强调的人地关系思想不相吻合,也是很难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的。为改变这种状况,笔者尝试了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突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揭示各地理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建立人地关系结构网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一、指导思想和依据原理
首先,心理学表明:人对知识的记忆和掌握是通过将知识信息加以组织与编码储存在大脑中,待需要时提取的。这些信息越有序,越能表现各种各样的联系和线索,就越利于储存和提取。正如布鲁纳指出的那样:“ 除非把一件件事情放进构造得好的模型里面,否则很快就会忘记”。因此,在区域地理教学中,注重各区域地理事物地理现象间的内在联系,建立整体的知识结构和网络,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有意义的学习,是符合人的认识过程和思维规律的。
第二,按照哲学的观点,任何事物的诸矛盾中都有起决定因素的主要矛盾,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其他矛盾也就迎刃而解了。一个地区,尽管地理事物和现象浩繁复杂,但总有最具代表性和起关键作用的主导因素和共同特征,抓住这一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就能使教学提纲挈领,化繁为简,优化教学过程。
第三,就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区域性和综合性而言,任何地区都存在着各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同时各个地区又存在着区域分异,从而形成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这些都使我们能够将看似零散的内容贯穿起来,找到它们之间或鲜明或隐含的内在联系。
第四,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看,区域地理教学目的绝不仅仅是单纯传授地理知识,而是要让学生运用地理基础知识和原理,分析、解决区域地理问题。为此,就要从区域条件、问题、区域发展方向、策略这一新的视角重新构组教学内容框架,建立一个人地关系的结构体系。
二、操作方法和教学要点
1.教材处理和教学内容设计
(1)抓住主导因素,突出区域特征
一般情况下一个区域的特征是以这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作为基础的。故而往往从这里入手,按照各地理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在区域的各个特征中,找出最具本质(即其他特征是由此而引发)的和最具特色(即区别于其他地区)的主要区域特征,并以此追寻出主导因素。如西北地区:教材是由“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灌溉农业”、“地下宝藏”和“主要交通路线”五部分组成的。按照自然特征对农牧业和交通运输的影响分析,“气候干旱”应是本区最突出的区域特征,“深居内陆”是形成区域特征的主导因素。
(2)理清知识联系,形成知识体系
明确了区域的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后,就要按照区域地理的综合性,找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经济地理各生产部门间以及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个相关的知识系列。
如:《巴西》一章是以“热”和“大”为主导因素和区域特征,形成了亚马孙平原和巴西高原两条主线,将地形、气候、水文、植被、资源、环境破坏、经济发展、人口城市分布等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3)贯穿人地关系,建立网络结构
一个区域不论地理事物多么繁多、内部联系多么复杂,但都离不开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类活动的结构体系。这正是新教材教学原则、指导思想和教学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区域地理结构教学的主体核心。因此,要围绕人地关系这个主题,将知识系列与知识系列归类连网,找出知识间的横向联系,建立环境—资源—人类活动的教学结构。仍以巴西为例,将上述内容横向归纳,就会清晰地表现出这一结构体系。
2.教法选择和教学过程要求
(1)提供直观、形象的感性材料
首先要以充实的地理事实材料为依据,使地理知识“理”性的认识建立在足够丰富的感性知识基础之上。为此要充分运用文字、数据、表格、图象等资料,以及投影、录像、电脑动画等先进的教学手段。
(2)设置层层递进的课堂提问
区域地理知识点、线、网的建立,实际上是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三个步骤,这里还必须有教师启发引导的连续性问题。它是控制学生思路,训练逻辑思维,调动学生参与的极重要环节。问题的设置应将整体教学内容串联,环环相扣、层层剖析、步步深入;问题的切入既可由基本点出发,推衍出相关的知识,也可以逆向联系,追本溯源。
总之,丰富的资料与精心的设问,往往前后呼应,相辅相成,使学生形成一种在地理事实基础上的感知、理解、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式学习。如:青藏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及影响下的农业生产,就是通过一系列资料与问题逐步得出的。
(3)实施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
区域地理丰富的内容还决定教学方法的多样和课堂活动形式的不同,其中尤以学生的动脑、动手、动口能力的训练和培养最为重要,强调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如:区域位置和地理事物的分布应进行读图填图的训练;分析综合地理事物特征和成因可采用分组讨论;探讨区域发展的方向、途径可进行“地方官”角色的扮演等等。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增长能力、树立观念。
(4)教给学生地理思维的方法
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整理归类,纳入他们已有的知识系统的过程。这个原有的知识系统就是地理的基本原理和规律,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即只有懂“理”才能晓“地”。因此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结构,使学生能够运用知识结构去分析解决问题。
(5)采用纲要信号的板书结构
这种板书一般可分为文字框架式和图象符号式两种。前面谈到的巴西属于前者,这里不再赘述。下面图示的中国农业,是以图像符号表明我国三大农业区的自然条件、经营方式、作物种类、优良畜种等方面的知识,是在学习完中国分区地理后复习中使用的。课堂上边复习边画,形象直观、高度概括,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素质教育
前面已经谈及,学习区域地理不仅是掌握区域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人口观,懂得协调区域持续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因此每学习一个区域,都要以人地关系为中心线索,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认识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分析人口、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是否协调,评价人类活动是否合理,注意从中借鉴有益经验和失败教训,探讨促进区域发展的措施和途径。
三、教学意义与优势
实施上述区域地理人地关系结构教学有明显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便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利于学生能力的训练和提高。人地关系的结构教学贯穿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通过查阅整理资料、建立点线网的知识结构,使学生提高了观察能力、利用图表的技能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等罗辑思维能力以及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
3.加强学生素质的培养和陶冶。人地关系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结构网络的建立,使学生自始至终受到爱国主义、国际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资源、人口、环境观的教育。通过评价、分析区域问题和发展途径,更能使学生从小树立人与环境相互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信念。
4.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新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程度之深,范围之广是前所未有的。
5.提高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区域地理知识的系统、简化,板书的条理、精炼,使学生理解得快,记忆得牢,同时也使教学时间大大缩短,而知识容量和深度却大大增加,明显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教学时间一般可缩短到原来的2/3甚至1/2。实验班的学生平均成绩由70分左右提高到80分以上。
6.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在备课中吃透教材,深挖教材之内涵,找出诸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设计出科学精致的板书。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促进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总之,上述区域地理的人地关系结构教学,采用科学的教育理论做指导,汇集了多种先进教学方法于一体,是一种有实效、较理想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第四篇:浅谈地理教学中的读图思维方法
浅谈地理教学中的读图思维方法
祝廷远 贵州省石阡中学 555100 培养读图析图技能是地理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也是最富有地理学科特色的教学方法。读图与析图能力的高低是衡量学生地理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读图、析图、问题讨论来掌握知识,运用地图,据图设问,启发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读图能力。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针对学生有望图生畏,读图能力差的现象,能否总结出一些简便的,易懂的读图析图的思维方法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作了如下尝试和归纳:
(一)形状观察法:在地理教学中,把教材中描述性的地理事物的位置、范围、形态落实在图上,形成初步的地理概念,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图形轮廓、形状,看是否有明显好记忆的特征,再根据观察出的形状特征的把图形记住。如长江黄河干流呈“V+W”和“几”字形。国家省区轮廓形状也颇有特征,细细观察,准确判读,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了解该图的空间结构,相互联系,进而掌握其分布规律,从而进一步解决有关问题。
(二)特征描述法:在阅读各种地图时,离不开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其特征描述和说明。如认识五种陆地的基本地形的时候,让学生观察地形素描图,然后分别用海拔高度、相对高度来描述,学生们很容易记忆并理解这五种基本地形的特征:平原海拔低,相对高度小;高原相对高度小,海拔高;丘陵海拔不定,相对高度不大;山地海拔高,相对高度大。通过这样的描述学生的具体归纳,又完成从形象到抽象的概括过程,加深了学生的理解。
(三)有序读图法:是指地理事物按一定的顺序读图的方法。根据读图的顺序的不同,有序读图法可分为二种:
1、空间顺序读图法:凡是地理事象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布的差异的插图都可采用此法。(1)按东西顺序读图,如三级阶梯示意图;(2)按南北顺序读图如《南亚地形》图;(3)按上下顺序读图,如气温垂分布图;(4)按左右顺序读图,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图;(5)按上下顺序读图,如《气温垂分布图》;(6)按先后顺序读图,如《玻璃温室图》;(7)按海陆顺序读图,如《我国降水量分布图》;(8)按中间向两边的顺序读图,如《太平洋海底地层年龄分布图》;(9)按中心向四周的顺序读图,如《北半球气旋、反气旋图》;(10)按反顺时针顺序读图,如《物质循环图》;(11)按高低纬顺序读图,如《地球五带分布图》;(12)按上下顺序读图,如《气温垂直分布图》;
2、时间顺序读图法:凡用以表示地理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和特点的插图都可用此法。中学地理课本里的气温曲线图、降雨水柱状图、地球运动图、人口统计图、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图等,这类插图都有明显的时间顺序特点。
(四)重点突破法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图中的重点与关键,并把它牢记住。这些关键点往形成今后的析图的“切入点”。如讲述高中地理上册“地壳物质循环略图”时,教师启发学生发现图中的关键点——各种岩石形成新的岩浆时箭头均指向变质岩,这一重点一旦被突破,学生便能自觉地作为突破口,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另外,在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地图的基础上,用不同的几何图形截取所要强调的重点内容的图幅,排出整体干扰重点突出,使人一目了然,清楚易懂。如在讲述大洋环流时,在指导学生观察世界洋流分布时,可截取所要强调的重点内容北太平洋中低纬大洋环流作重点讲述。
(五)点、线、面结合法:就是以线状事物为线索将点面事物联系起来。有些图,必须从点(港口矿产地城市等)、线(山脉河流铁路等)、面(国家省区自然带等)之间的相对位置来帮助记忆和判读,引导学生从“线”来记住“点”。教学中应注意线状地理事物与其它区域的空间联系,即就是用河流、洋流、山脉、交通线、重要地理界线等线状事物,将区域知识串联起来。如利用特殊的经纬线经过的区域掌握如国家、城市、地形、河湖、海洋、气候类型、自然带等点面状知识。又如在复习长江流域时以长江干流为线索带动整个长江干流上的点面上的内容。用长江干流由上而下将钢铁基地、特大城市、大型水电站等;长江流域由上而下的自然保护区、商品粮基地等各自连起来。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六)对比归纳法:某些地理图有着明显的相似性如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等统计图,因此,要把它们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比较归纳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地理事物的数量变化并进行对比或区域地理事物现象、特征影响因素的对比来判断出具体的结论。此法适用于柱状、坐标图以及有关地理事物对比的区域图等。如海洋表面盐度、温度随纬度变化为例:第一步,读图名,弄清图讲的内容。第二步,看图例;第三步,读特殊点的数据;第四步,寻找规律分析原因,然后,根据上得出的数据引导学生总结盐度和温度规律。
(七)综合分析法: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每个地理区域的特征或一个地理综合体的形成,都是由各种事物或现象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结果。在高考考查的区域地理教学中,阅读地区或国家的地图的时,通常上的方法是第一步,先确定区域分布。第二步,确定区域特征或现象。第三步,根据区域特征或现象进行成因分析或椐此运用地理观念进行评论、进行演变趋势预测以及提出具体的解决措施。
(八)逻辑推理法: 就是运用已掌握的地图信息,使用和分析地图资料并进行信息的提取认定和推理,经过分析比较之后,对地理事物进行客观评价,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方法不是只停留在地理事象的表层观察,而是包含着对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的深层思考。凡用以揭示地理事象的内在联系的插图或逻辑关系或因果联系的读图题的判读,都可采用此法。诸如中学地理课本时的地理特征图、地理成因图、地理联系图、相关模式图、等值线分布图等。在讲授传统工业区时,引导学生阅读《鲁尔工业区图》,可以按鲁尔工业区的发展条件→主要工业部门→主要工业中心→工业区的地位→环境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推理。引导学生运用影响工业区位因素这一原理分析鲁尔工业区发展条件,可以重点从原料、能源、水源、交通运输条件、市场、技术等方面进行分析。
(九)填图绘图法:让学生在空白地图上填注城市、河流、山脉、矿产、铁路等名称,是提高学生读图填图的良好方法。如填充世界海陆分布图、山河分布图、气候图等,不仅可以帮助记忆地理分布知识,而且还能帮它们理解它之间的相互关系。引导学生绘制教学用图也是提高学生识图析图能力的有效方法,运用简图添绘辅助线或进行图图转换等方式,化抽象为具体,使地图反映的地理规律(运动、分布、演变规律)和隐含的信息直观化,从而,有利于思维障碍的解除和解题的顺利进行。绘制简易地图,学生在绘图的过程中,能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增强记忆、发挥想象,因此,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鼓励指导思学生绘制有关简图。此法往往应用于抽象的规律性较强的读图(如光照图、有关地质构造的地形图、部分等值线图等)。在“昼夜长短”内容学完后,教师指导学生参考课本插图绘声绘制“二至”的太阳光直射地球的示意图。以“夏至日”为例提醒学生注意以下问题: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与极圈的关系;回归线与极圈的距离。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这一天北半球各地昼夜变化;赤道上的昼夜变化情况南北极圈内的现象有何不同。
第五篇:区域地理“主题探究式”教学实践与探索
曾卉妍
(浙江省诸暨中学,浙江绍兴311800)
《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 “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高中地理知识的必要载体。”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文综试题都注重对区域的考查,区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区域地理是研究整个地球或行政分区的自然地理(地理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土壤、植被等)和人文地理(民族、人种、人口、城市、交通、经济发展等)的地理学科分支。如果按部就班进行传统式教学,从区域的地理位置、范围、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特征等方面一一阐述,就会演变成“地理八股”的教学模式,机械单
一、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教学效果,也有悖于高考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要求。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是指运用区域研究的一般方法探讨某一区域中突出的地理现象(自然或人文地理要素)分布与形成的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区域“主题”定位于区域突出的地理特征和现象,通过“主题探究”力求能将区域地理琐碎分散的知识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对区域“点”(主题)的探究达成对区域“面”的把握,总体上达成对区域环境特点把握。
一、“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的教学尝试 1.结合特色,确定主题
区域地理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区域特色呈现多元化趋势,如何提炼一个特色鲜明又能耦合区域主干知识的主题是教师需要用心思考的。一般情况下,区域主题的确定可以从区域的自然环境或人文特色入手,找出最具本质或最具特色的主要特征,确定主题。
自然地理环境是区域特征的基础。一个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是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的统一整体。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角度出发,按照各自然地理要素的逻辑关系,找出最具本质的主要特征,追寻出主导因素,由此提出切合本区域的主题。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加之山岭的阻隔,受夏季风影响小,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以草原、荒漠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大面积的荒漠土,河流流量小,多以内流河为主。由此可见,气候干旱是本区域最突出的自然环境特色,可以通过以“干旱”为主题,整合“高原盆地地形,荒漠草原景观”“草原山地牧场,绿洲灌溉农业”“防治土地沙化,加速生态建设”等区域主干知识,开展对我国西北地区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区域学习。
另外,了解学生对于即将学习区域的总体印象,以学生的认知情况为切入口,也可以成为教师确立区域主题的重要参考。例如,对于西亚,学生认知程度最高的区域印象就是“战火连绵”,若以“千年争端,今日焦点”为主题,通过探究“大国之争”“水源之争”“石油之争”“宗教之争”等争端事件来开展对西亚自然环境和人文特征的学习,将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
2.整合知识,探究主题
主题确立以后,如何围绕主题将区域地理的主干知识串联起来是“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
以西亚为例,确定“千年争端,今日焦点”的主题后,通过探究以下问题来整合主干知识。
①目前,西亚这一区域仍然是战火连绵,你觉得战争的原因是什么?(石油之争、水源之争、宗教之争、民族之争、大国之争等)
②自新航路开辟至现在的21世纪,大国为争夺这一地区明争暗斗几百年。读西亚地理位置示意图,分析原因。(探究大国之争的原因,明确西亚“五海三洲”之地的重要战略地理位置)
③首先请结合所学知识猜想; “五海三洲”之地的西亚的降水情况,地表景观特色,并说说你的理由。然后请结合西亚降水分布图,简述西亚降水的特点并分析原因。再以以色列为例,谈一谈你所了解的以色列的水科技,辩证分析缺水给以色列造成的影响。(探究水源之争的原因,明确西亚干旱的自然环境特征,以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造成的影响,并让学生了解以色列独步全球的水科技,开阔学生的视野)
④解释西亚为什么“水比油贵”?总结西亚的石油分布特点。评价西亚的石油输出线路,谈一谈你的看法。(探究石油之争,了解决定西亚经济发展的石油资源的状况)
⑤结合历史知识,谈一谈西亚宗教冲突的原因。(探究宗教、民族之争,了解西亚人文地理特色)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在构建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提供各种图表、文字材料,创设开放陛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成果展示、相互点评”等环节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使课堂从原本单调单一的师生关系传递向师生互动、小组内互动,小组间互动的多重关系上传递。同时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3.类比差异,深化主题
高中区域地理教学必须完成的教学目标包括判定区域位置、把握区域特征、比较区域差异、研究区域发展等。在“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类比分析与其特征相似的区域,通过认识与比较对象之间的共性与个性,使区域自身的特征更加突出,使区域特征的形成原因更加清晰,并使学生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以西亚和中亚的类比分析为例。
①确定比较因素。主要包括两者的自然环境特征、经济发展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②找出共性个性。西亚与中亚在“干旱的自然环境”“储量丰富的石油资源”等特征上十分相似,但两者干旱的成因以及经济发展的特点存在明显的差异性。
③探究区域发展。在比较的基础上,明确区域的优势与劣势,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寻找区域发展的方向。
通过区域间的类比,可以突出区域特征,明确区域差异,借鉴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同时,通过比较、归纳,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也有助于学生区域地理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二、“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应关注的问题及思考 1.提升主题魅力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的灵魂在于主题。教学活动能否顺利开展,与设立主题的优劣有关。一般情况下,基于自然要素特征的主题相对枯燥,难以形成对学生的强烈吸引。而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与环境紧密融合,深深地打上了环境的烙印,由于其独特性而更具有吸引力。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可以借助地域文化润色加工主题,创造出更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例如,我国西北地区突出的区域特征是“干旱”,新疆的“坎儿井”就是干旱环境下地域文化的体现。笔者发现,教学时通过创设以“坎儿井”为情境的主题导入,不仅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而且能进行地域文化的渗透,给相对枯燥的“干旱”主题注入生机与活力,课堂气氛更活跃,学生参与热情更高。2.完善知识结构
“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侧重于学生自主探究,而不是以教师讲解传授为主;在目标导向上,侧重于区域地理学习方法(或区域问题研究方法)的引导,而不是以区域地理知识获取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设问上注重引导性、思辨性,通过围绕主题的探究促进学生的思考,以“点”带“面”生成对区域的总体认识。相对于传统的区域地理教学,“主题探究式”区域地理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区域学习能力,符合高考能力考查的要求,但在区域地理知识的获取上相对薄弱。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若没有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能力提升就相当于无本之木。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做到课前预习,如通过填充、填图等形式明确区域的位置、范围;课后整理,如通过绘制区域主干知识网络图、思维导图等形式构建知识结构。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掌握好区域地理知识,完善知识结构,为地理高考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