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困惑和探索
浅谈我在作文教学中的困惑和探索
龙口市徐福中学 杨奎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最让我头疼的就是作文课。好多学生一提写作文,顿时疾首蹙额,执笔无言,一写作文,就在下面翻作文书,东拼西凑,完成任务。写出来的作文问题多多。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书面不整洁,字迹不工整,有很多错别字;格式不正确,如小标题和小标题的位置,起段的缩格等;标点符号有明显的错误,标号和点号不能区分,位置放不对。
二是病句太多,语言不通畅,语言贫乏,干瘪,不能做到语言鲜明,简练。大部分学生只会泛泛而谈,语言缺乏生气,不会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三是选材缺乏典型性,材料或事例陈旧,没有时代特点。比如一写“母爱”类的文章,就是妈妈给我送雨伞,给我做饭洗衣,陪我打调瓶等,没有新鲜感。四是审题立意缺乏突破口,部分学生不是立意太浅就是平淡,或是没有积极向上思想。
五是缺乏一定的表达技巧,比如不会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记叙文中不会穿插描写、抒情、议论等;描写时方法也很单一,不会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描写方法结合运用等。
以上是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最普遍现象。我认为出现这些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对写作缺乏兴趣,没有积极主动地对待写作。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一切问题也就应运而解。平时教学中我也总结了几点:
一、以“趣”导航,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实践中我具体做好以下工作: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学生的作文经常被我拿到班上作范文宣读;其次在作文评语中给予鼓励,为作文中的优点“喝彩”,哪怕只有一个词用得生动、一个句子写得好或一个地方有新意,也要为其叫好。让他们觉得“我也会写”,从“怕写”向“要写”、“乐写”迈步,循序渐进,最后达到共同的目标。
二、积累素材,扩大阅读,引导学生会“抄”。“写好日记积素材,多读勤记常摘抄。”这两句话作为我教学作文的基本思路。现在学生的生活可以说是丰富多彩,他们为什么还觉得作文没有内容可写呢?原因就是他们对生活不敏感,不善于发现身边熟悉的写作素材。怎样使他们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学会捕捉生活中的素材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写日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个日记本,把自己所见所闻或所经历的事都记下来,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敢于表达,善于表达,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教科书不是大家的世界,世界才是大家的教科书”。我要求学生在课外要阅读天文、地理、文艺、科技等书籍,摘抄优美词句,把读后感用简要的文字整理下来,写出读书笔记。
三、教会学生审题立意是最关键的一步,而审题又是立意的基础,立意是审题的结果,两者相辅相成,做不好这两点,哪怕是文章的语言再优美也难成大器。可能所有的老师都会说到审题立意,但学生们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应该告诉他们其准确的含义,即审清所给题目或材料的意思,并确立自己文章的思想主旨,也就是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怎么做到这个要求呢?推荐一个简单的办法:一是准确把握题目中每个词语的含义,二是弄清楚这些词语有没有限制。比如在苏教版八下说明文单元当中有这么一个题目:××的自述。这里就有一个限制词“自”,就是自己,也就是在行文当中要用第一人称。光审好题了还不行,如何从思维的角度去完善,另辟蹊径呢?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后天养成。
四、写完了,狠心地改,不厌其烦地改
好的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必须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我们学《推敲》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魄力,古人尚且能做到,我们今人未尝不可。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师生取得双赢。相信通过学生自改作文,不仅教师能从作文本中解脱出来,而且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大他们的阅读量。
“水含珠而生色,山蕴玉则生辉”,让我们的写作教学声色俱全。好的方法还有很多,愿向更多的老师请教。
第二篇:困惑中探索
困惑中探索,探索中前进
----浅谈课堂改革的一些认识与思考
高一英语组 吕春花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升学率,我校实施了一系列的课堂改革举措。在“三段六环”课堂模式的引领之下,我们都在尽自己所能力争将自己的课堂打造成高效的课堂。但在此期间我们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同时也有一些让我们感到困惑和迷茫的地方。作为英语教学我认为结合我校的课堂改革模式我们的外语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语言应用能力。为此《新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是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的精神,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一定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转变了自身的角色,确认了自己新的教学身份。我们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共创共生,共同发展。学校对我们的“三段六环”课堂教学的要求一再强调要突出互动探究环节,这就要求我们的英语教学就必须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教育方式,使英语学习既有利于学生打好英语基础,也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更有利于学生去探索,创新。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不但要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同时也要营造了一个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气氛,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情境,问题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帮助学生自主地总结归纳。教师的引导要做到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
针对我所授课的高一新生来说,一开始学生对这种新型的授课方式很不适应,加之刚刚进入高中对高中的学习,生活都很不习惯,因此课堂进展非常的慢,有时甚至觉得是失败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训练,学生逐渐的对此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慢慢的开始适应这样的教学模式。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也尽我所能的扮演好引领者的角色,课堂中尽可能的凸显互动探究,让更多学生参与并且经常采取两人活动、小组活动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参与积极性也高。
但在此过程中也给我带来了一些困惑。比如,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对小组产生了很强的依赖感,每每老师提出问题,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等待老师的小组交流指令。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的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一批英语基础好的学生在小组交流中针对简单的问题他们已经会了,而基础差的却一头雾水,不知原为,那么基础好的同学就会觉得讨论对他们意义不是很大。而针对老师提出的难点问题,却又讨论不出来,因为在一个小组中真正有能力的学生屈指可数。因此我认为这样的讨论就会流于形式,而没有真正的成效。
针对普通班学生的实际水平,要给与他们较多的时间去讨论难点的问题真正参与的学生就是一两个,那么这样就会使那些差生更加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更加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这样又何谈培养学生的能力呢?
上述两种情况都不能真正体现合作探究的意义所在。尤其是英语这门较特殊的学科,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要求较高。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给学生创设充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英语。我们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阅读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针对互动探究,无论你的课堂形式如何的多样化,多么的丰富,教师都必须要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不能让学生课堂中讨论激烈,很开心,课后却不知道学到了什么。这样的课堂就不能称之为高效课堂。我们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耍花样,而是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完成了你的教学目标,学生真正学到了东西才能实现教学质量的提高。
因此,针对课改的困惑我认为,要实现高效课堂我们必须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要指导好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新课的基础。预习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学生接受新课的程度。而该环节却往往是很多教师和学生容易忽视的一个学习环节。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一定要让学生做好预习,并且要学生有指导、有目的地预习新课内容。而我们的学生大多数都将预习流于形式,有的仅仅局限在表面的认识上,没有将文章真正领会,有的就是讲参考书中的解释照搬照抄,更笨没有将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就说明学生不懂得预习,甚至有一些学生根本没有预习的习惯。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将预习这块工作做扎实,只有学生的预习落实了,我们的课堂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革。
二,要尽量使上课内容当堂消化。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做到“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千万不能让学生留尾巴,把希望寄托于课后的死记硬背。尤其是英语学科的教学,不少老师喜欢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讲语法、习题,讲得学生昏昏欲睡。细想这样的课堂何来效率孰不知这样只会加重学生对英语的厌恶感。让学生在课堂上给出的限定时间内快速地背诵,然后通过做一些相关练习进行运 用、巩固。这样学生既能享受到快速记忆带来的成就感也能促进其学习效率的提高。
三,郭沫若说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手来做的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时刻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习惯,凡是老师提出的问题一定是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交流。同时,在平时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自己总结本课所学的知识,比如知识点,语法的知识,学生通过预习,讨论,及老师的指导将其整理在笔记中,只有这样才能将知识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东西,长此以往,学生才会形成适合个人的学习方法。
俗话说得好,给学生一滴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跟上新时代的步伐。另外新课改更要求教师要有团体,合作的精神。我们应该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学习取经,博采百家之长为己所用。
第三篇: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我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方水中心学校
龚小琼
浮生若梦,红尘易老!一转眼,我在语文教学岗位上已工作了十二年。时间越长,困惑也就越多,简单整理一下,把最困扰我的几点罗列如下,偏激不当之处,还请张老师不要见责才好:
其一,语文教学的康庄大道究竟在何方?回顾这十二年,我好像跟风学了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如目标教学法、洋思中学教学法、分层教学法、小组合作教学法、愉快教学法以及现在搞得轰轰烈烈的尝试教学法。但现在,我却不知该怎么教,教什么了。我总是忙着跟随着专家的足迹,拾人牙慧,但却把自己给跟丢了。总觉着这几年我是不进反退了。
其二,语文教学该不该给其他科让路?从私心和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我肯定想让学生多学点,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和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但语文学科的特点(即使不怎么教,学生成绩也差不到哪里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现行的考试制度,似乎都说明语文就该少花点时间和精力,让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去应付数理化和英语,提高总成绩,顺利升学。但这样的话,很多要求就无法落实,很难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其三,能否给老师提供一套操作性强的、系统的、循序渐进的作文教学教材?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都很随意、盲目,这就直接导致了作文教学难如人意。
一直以来,我都把张老师当作一位宽厚的老师,所以趁此机会把我心中的困惑呈现给你,请原谅我的莽撞!
第四篇:我在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我在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近几年我一直承担九年级历史的教学任务。由于教材换来换去,课改的进一步深入,教学模式也随之有很大的变动。不知是学生的素质差?还是我的方法,手段不对路。总之,学生是一问三不知。因此我感到困惑又有压力。
困惑一:如何对历史学科定位问题。我们学校前几年将历史课比起语数外等课程称之为“副课”。近几年在“副课”老师的反对下,又改之为“小科”。由于中考时历史科占得分数比较低,所以多数家长,甚至个别领导都不重视,学校有时期中考试也不考,从而导致七,八年级历史教学不到位,致使学生历史基础知识较差。到了九年级就很难教学,很难适应中考了。
困惑二:新课改下历史课堂怎样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问题。我认为像杜郎口那样让学生课外搜集大量资料,课内来展示成果(),我们学校既没有提供学生上网,上图书室的时间和空间。去年起全县搞“课内比教学”的活动,每位教师都讲了一次公开课,体现这种新课程理念的为数不多。今年全市历史课堂比武在蕲春举行,我听了多堂,但“满堂灌”“满堂问”的也不乏其人,还是“我的课堂我做主”,那么怎样才算真正意义上的“学生为主体,教师为知道”的教学模式呢?
困惑三:教师厌教,学生厌学。老师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经历,将手新课既没有教学用书,也没有教学挂图,就凭在黑板上比比划划,就凭一张嘴巴夸夸其谈。有时想让学生了解一下相关历史资料,多媒体教室又不合格(听说马上搞“班班通”)。历史教学在我校是停留在“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与当今网络时代相比,实在相距太远,学生成绩怎能提高啊?
总之,我觉得历史教学要发展,首先教育思想要革命。什么“应试教学”,“正副课意识”,“读史无用论”这些狭隘观念必须更新。另外,学校要配备专业历史教师,加强师资力量,搞好历史教学配套设施,我希望历史教学的春天早日到来。
第五篇:在作文教学中我的收获与困惑
在作文教学中我的收获与困惑
新课改已经进入全面的实验阶段,通过一阶段的教学我感觉到,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材,带来了面貌一新的课堂教学。新的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教材的编写无论是从内容的呈现方式,还是页面的设置上都重视儿童已有的经验和兴趣特点,提供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这些正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基础。下面谈一谈我在作文教学实验中的几点体会与困惑。
一、进行作文教学的几点收获
作文教学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也是令教师和学生感到头疼的内容。自进入课改以后,教材的改革引起了教师教法的转变,从而带动了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现将自己在作文教学中的几点做法总结如下。
(一)结合教材,激发习作兴趣,落实三维目标
对于刚进入三年级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是很重要的。我根据三年级的学段目标,结合教材的特点,首先把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放在第一位。教材中的习作在编排上努力为学生自由习作提供方便,不规定习作的题目,一般都提出一个内容的范围,使绝大多数学生都有可以写的内容。题目由学生自己拟定,学生可以把想写的写下来,有题目也行,没题目也行。这个宽泛的条件不再使学生感到写作的压力,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另外,我在教学中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如让学生读自己的习作,请同学评价;建立写作园地,自我欣赏、自我评价;教师口头、书面评价等形式让学生感受习作的快乐。其次,我以赏识的眼光看待能表达真情实感、有创意的习作并及时给予肯定,把三维目标落实在习作当中。
(二)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以往作文题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平时没有写作材料的积累,到了写的时候感到无话可说、无从下笔,更谈不上真情实感。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感到头疼,要么觉得没什么可写,要么心中有话写不出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缺乏生活的积累,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而新教材以学生为主,在这方面做了较大的调整,编排的内容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也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积累写作材料,从而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在这样好的教学平台的基础上,我结合教材对习作的要求,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并在评价学生的习作时,既关注结果,更关注学生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具体考查学生占有什么材料,更考察他们占有各种材料的方法。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
(三)建立学生写作小档案
为了让学生在写作方面有成就感,我结合教材的提示,发动学生给自己建立写作小档案。教材十分重视习作后的交流、展示和评改。我让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习作后的交流、展示和评改,如“写好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让他们和我们分享习作的快乐”,“可以读给你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么样”,“读给大家听”,“把习作和图画贴在教室里,让大家欣赏”等等。这样,学生之间很容易形成互相欣赏、互相评比、你追我赶的写作氛围。小档案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其中除了保存学生自己认为很满意的作品、习作比赛的获奖作品及老师在全班面前读过的作品之外,还包括老师及同学对本人写作的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等方面的记录。这样能够比较地全面反映学生的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二、在语文课改实验中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一)学生程度不同,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真正能动起来的是少数,而大多数学生只能当收音机,坐久了有可能开小差,甚至影响课堂纪律,如何解决这少数的动,而多数不动的问题?
(二)如何做到教学收放自如?课上质疑的引导,使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使得他们什么都想问,什么都敢问,而缺少自主寻求解决问题的意识。如当问到学生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或词语时,好些同学都将一些很容易理解的词语都一一搬出,使后面的教学任务很难按时完成,那么该如何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提出具有挑战性和思维价值的问题,使得课堂教学放收自入?
(三)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也时常布置学生进行课外拓展,收集资料等,大多数学生只是流于形式,这些资料是家长帮找来的,他们有些只是粗粗的看过一遍,这样有成效吗?对于一些基础差的更是成为了沉重的负担,但也有一部分确实有所得、有所获,如何调动全体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真正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课程改革为我们带来了新的教学理念,为学生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反思才能适应新形式的需要,真正做到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