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建设(定稿)

时间:2019-05-15 03:35: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建设(定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建设(定稿)》。

第一篇: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建设(定稿)

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政治教案

《经济生活》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建设

一、2012考试说明中的考点要求

二、知识梳理

三、重难点解读及典型例题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1)小康社会(了解)A.总体小康:

①表现:微观上,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宏观上,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大大增强。

②特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全面小康目标: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2.经济建设的新要求(经济目标)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 ②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④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⑤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2012年城镇人口比例突破50%)(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①社会就业更加充分。②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③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经济生活》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建设

第1 页(共 4 页)

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政治教案

【典例】大本P68 典例1 随堂1。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2)内涵:

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全面发展,就是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协调发展,是指各个方面的发展要相互适应,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科学发展观所要求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总之,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一个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有机整体,抓住了发展的内在规律,体现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统一,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统一,体现了过去发展、现在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④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十大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与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典例】大本P69 典例2 变式1随堂1。

3.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①地位: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经济生活》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建设

第2 页(共 4 页)

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政治教案

②措施: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①地位: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②措施: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①地位: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②措施: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4)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①地位: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②措施: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5)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典例】大本P70 典例2 变式2。【高考试题再现】12广东

材料二:中国经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扩张产能和忽视流通的重要作用,导致了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居民收入增幅赶不上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幅,造成了重效率、轻公平的矛盾。轻公平的矛盾;以高耗能、高投入所维持的增长模式,形成了重速度、轻结构的局面。

(2)①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1分)

②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形成竞争优势,扩大内需促进居民消费需求;(3分)

③处理好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3分)④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分)

课后练习巩固:小本练习。教后反思:

《经济生活》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建设

第 页(共 4 页)

第二篇:【教案1 《经济生活》】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案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经济建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内容;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措施。

2.初步运用所学知识,结合经济生活中的实例评价经济现象。

3.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具体含义

能力目标:1.通过探究问题,能根据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通过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内容、能分析实际经济现象。

3.通过评价事例,明白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是“以人为本”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文明”“和谐”的口号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评价事例,强化合理利用资源、不浪费资源的观念,强化创新意识。

2、通过了解建设成就和政策,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的建设目标有进一步的了解,强化民族自豪感。

3,通过评价事例,树立科学发展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1、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三.【课标要求】

1.描绘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阐明科学发展观的涵义;

2.说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发展社会生产力。3.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文明”“和谐”概念,阐述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四.【课型 课时】:新授课 1课时

五.【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和自主学习相结合、讲授法、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经过多年的努力,到上世纪末,我国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一、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再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总体上达到小康。但这个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加上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在国家层面的要求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是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呢?

教学活动的逻辑思路:成就----不平衡----需发展----怎样发展-----科学发展----内容----措施。

知识点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1、总体小康:、(1)成就:我们已经完成第一步和第二步发展目标,人们的衣食住行实现了由贫困到温饱、在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人们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总体小康表现在两个方面:

①从微观上看,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已经从温饱型消费,过渡到小康型消费,部分向比较富裕型的服务类消费迈进。②从宏观上看,国家的整体实力大大增强。

(3)特点:但我们现在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实现全面小康,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本世纪头二十年,我们要集中力量,建设全面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时,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和发展中社会主义大国,将成为:

①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国家。(经济)②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生态)③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的国家。(政治)④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会更加充满活力而又安定团结的国家。(社会)⑤对外更加开放、更加具有亲和力、为人类文明作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3、经济建设的新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要达到以下几项新要求:(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翻两番。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③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④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⑥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①社会就业更加充分。②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

③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小康社会的特点:

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发展的更快些在全面小康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要加快发展。知识点2::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材料一:“土地荒漠化”、“沙尘暴”、“白色污染”、“治理费用”、“河流污染”、“癌症多发村”等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给我们以后的经济发展有哪些启示?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为什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和GDP的增加,甚至把GDP作为衡量建设成就和成绩大小的唯一指标,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危害不浅。

(2)片面的经济增长不能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生态环境和人的全面发展相协调,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GDP不能直接反映老百姓人均实际收入、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GDP不能理想制约眼前利益与终极价值的统筹。

(3)科学发展观的地位: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指导方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4)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要确实重视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发展观是一条通往“富强”“文明”“和谐”经济发展之路。

寻找新的发展思路,需要我们思考为什么发展(发展的重要性),为谁发展(谁是发展的受益者,谁是发展的推动者),如何发展(发展的方式)。

2、科学发展观的内涵:科学的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①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

②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③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① “五个统筹” :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② 统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③统筹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

④统筹国内与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想,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二、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如何又好又快的实现“富强目标”)

1、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重要性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求: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2、加快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措施:坚持一条道路、一个方针、三个转变)(1)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2)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3)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4)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知识拓展】

1、什么是新型工业化道路?

是指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之路。(目标:)要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新型工业化“新”在哪里?

(1)重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2)重视协调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及人口控制的关系。(3)重视人力资源优势的充分发挥。【 知识拓展】

长久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模式多以粗放为主,这并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提出的“文明” “和谐”发展括口号,国家“富强”不能以牺牲环境为基础,所以,要追求一种长久的可持续的发展模式,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为能指导经济发展的价值观

1、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表现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多占地、难循环、低效率

2、绿色GDP:指用以衡量各国扣除自然资产损失后新创造的真实国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

3、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1)为什么

①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②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③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④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保障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举措(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控制和降低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保经济安全和国家安全有着重要意义。)

⑤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推进,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环境,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全面小康、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⑥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事关现代化建设事业,事关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长远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举措(如何做)

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循环经济模式是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循环过程。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②把节约资源和“控制人口、保护环境”作为基本国策

③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④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体系,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

行为

⑤构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和节能省地型住宅等。

⑥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保护环境、生态的技术。⑦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节约意识

(3)企业、个人、消费者应该怎么办?

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该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资源利用率,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增加节能型、环保型产品,力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个人─→提高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并落实到行动之中; 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理性消费,绿色消费。

4、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真正实现文明发展、和谐发展(1)是什么:

①自主创新的含义。自主创新有这样几个关键的要素:一是属于自己的;二是创造出来的;三是新的东西。

②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要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2)为什么:

①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匮乏,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现实原因)

②资源、环境技术瓶颈对经济的约束要求我国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

③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要,有利于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

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经济效益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根本途径,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力。有利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⑤是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能力的需要,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⑥是实现现代化的需要,是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3)怎么样

①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要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②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

③制定和实施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通过税收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行支持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引导各种金融机构支持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制定和完善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政策,继续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查处和制裁各种违法侵权行为。

④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加大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和管理人才公开招聘力度。

第三篇:学习科学发展观心得体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最近我阅读了一些论述科学发展观的文章。通过学习,我对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根本要求及其重大指导意义有了一定认识。下面就是我学习科学发展观的心得体会。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强调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它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重要升华,是发展观的与时,是党执政理念的一大飞跃。

在学习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我总是情不自禁地联想起这样一些令人痛心不已的事,如:哪个地方出于地方保护主义,默许和纵容假冒伪劣商品的生产和销售;哪里发生了重大安全事故,造成人员死伤的人间惨剧;哪里的工厂非法向江河湖泊排放废水,致使江湖鱼虾不生,老百姓有水喝不得。就在最近,新闻媒体还报道了违规上马、预计投资上百亿、实际投资已超二十亿的江苏铁本项目被中央紧急喊停的事件。当人们痛心疾首于国家财产被惊人浪费,人民生命被无情剥夺,子孙后代的利益被严重透支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这样的事情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到底有没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使这样的事情在今后可以有效的避免。

通过学习科学发展观,我认识到,上述问题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一些地方无视社会经济发展的科学规律,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造成的,是一些地方重经济利益、轻社会利益,重地方利益、轻全局利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酿成的恶果。然而这仅仅是问题的一小部分。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为解决好这些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必须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我们面对的社会利益主体更多,领域更广,利益关系也更复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全面,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局面亟待改变,地区发展很不平衡,经济的快速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日益加大,等等。这就要求我们的发展要更加注重统筹兼顾,做到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各方面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贯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和切实用好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集中力量,加快发展,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我们才能紧紧抓住和充分用好战略机遇期,顺利实现既定的战略目标。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强调的以人为本,这个人,是人民群众,这个本,是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和健康水平;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妥善处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我们就能使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众越来越充分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作为工程质量监督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这次读书活动的过程中也深刻认识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制定就是为了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管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我们站针对新型墙体材料使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并对相关工程进行回访,填写了调查表、查找了相关资料,写出了新型墙体材料使用质量现状、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的调研报告,并正在向汕头市科学技术局申请新型墙体材料的专项研究项目,等等这些,其目的都是为了保证建设工程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权益。这就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体现。树立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减少能源和资源消耗,走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新兴工业化道路。也是经济和资源环境统筹和谐发展的方向。

总而言之,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体现。我们一定要把思想真正统一到科学发展观上来,自觉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推进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作为一名普通的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点在于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实质、要求及其核心内容,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历史时代背景及其重要意义,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工作实践。

第四篇:第五课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五课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教学目的:

认知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实现现代化“三步走”和“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本要求,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观、新型工业化道路、农业现代化道路、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含义等。

情感态度观念:认同党和国家关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方针政策,爱护环境资源,养成环保习惯,拥护党和国家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

运用目标:能初步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自己职业生涯与发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1、正确理解从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2、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从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2、推动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授课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探究法、讨论法 教 学 内 容、过 程

组织教学:提示上课起立相互问候,清点出席人数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了中华大地日新月异的变化。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历程。

讲授新课: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改革开放30年的成就(1)微观成就表现P38 1)综合国力由弱到强,GDP从占世界1.8%升至6%,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2)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长超过6倍,实现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 3)城乡协调共同发展,城镇化率从不足18%上升到45%左右;

4)外贸规模从世界第29位上升到第三位,外汇储备从1.67亿美元增长到 1.95万亿美元;

5)教育普及程度接近中等国家平均水平,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2)宏观成就表现P38-39

2、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1)小康的含义P39 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2)“三步走”的发展战略P39 当今“小康社会”概念是邓小平同志在1984年3月对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的谈话中首先提出,此后,邓小平同志有多次重申“小康”概念,并把中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界定为达到小康。

“三步走”战略的内容:

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比1990年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 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 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3)“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P40 在新世纪的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再经过10年的努力,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

新“三步走”战略是对邓小平分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具体化

3、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及意义 奋斗目标:

时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

经济实力:工业化基本实现,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

人民生活: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良好

政治文化:民主制度更加健全,民主权利更加充分,公民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更高,充满活力和安定团结的国家

国际关系:更加对外开放,更加具备亲和力、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经济目标:P41 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

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人口的比重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

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全面小康的特点:

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意义:P42

二、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召开了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决定》正式提出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并得到了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的热烈拥护和响应。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有很强的时代背景。

2、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

树立科学发展观必要性:材料一:据统计,中国平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为16.8%。但是,中国也为增长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GDP总量占到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是中国为此消耗的标准煤、钢材和水泥,分别约占全世界消耗量的15%、30%和54%。与此同时,松花江水污染,淮河污染,太湖蓝藻事件,越来越多的环境危机为中国经济敲响了警钟。

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速度,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会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3、科学发展观内涵: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新型工业化道路:

原因:中国工业化面临严峻的资源约束

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3,一些沿海地区的人均耕地不足0.8亩。

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只相当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110个城市严重缺水。

在2004年的国内需求中,约有50%的铁矿石和铜矿、33%的铝土矿、40%的原油和44%的木材依靠进口满足。

内容:新型工业化的内容包括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社会化和信息化等。

含义: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就是坚持一条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展的工业化道路。

5、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资料链接:全球四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和三分之一的数码相机是我国苏州生产的,然而每销售一台电脑我们要给英特尔几十美元,微软几十美元,中国人自己赚的大概只剩10个苹果的钱,生产一台DVD,我们的利润只有1~2美圆;生产一件MP3,我们的利润只有一美元多。

我国纺织服装出口占全球防止服装贸易总额的24%,但自主品牌不足1%,且没有一个世界名牌,我国彩电、手机、计算机、DVD播放机等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关键芯片以来进口。我国企业不得不将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支付给国外专利持有者。(学生讨论: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什么问题?)

关键: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内容: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P44)(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

重视第一产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

第二产业的发展要靠科技进步

第三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东西部协调发展)(P45)

保持东部持续发展

推动东部崛起,实现东北振兴;开发西部地区

6、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阅读材料)日本每年要用掉250亿双一次性筷子,其中90%以上是从中国进口的。需要采伐数万平方公里的森林,日本的森林覆盖率高达65%,他们很珍惜自己的森林,很少用自己的森林生产一次性筷子,中国森林覆盖率仅仅18%,却成了日本一次性筷子的最大出口国。2006年3月,中国政府加强了对一次性木筷子的生产限制,日本国内一次性筷子的价格上升了50%,日本餐饮业面临着“筷子荒”。

资源节约型社会:(P46)环境友好型社会:(P46)

如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P46)不能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推动节能减排和循环经济发展;

完善产业政策,加强市场监督,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开发和推广。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对消费的要求:

在保证人民群众过上舒适的小康生活的前提下,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和浪费;

要在全社会形成以节约为荣、浪费可耻的文化氛围,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消费习惯。

课堂小结: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邹游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社会。

布置作业:

请观察你身边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现象,分组收集有关资料,每组自制一份主题为“珍惜资源,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小报。

第五篇:江苏省扬州市高中政治 第十课《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教学案

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和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教学目标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2、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目标

一、预习引导: 疑难点拨

1、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新要求是什么?

(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进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的地区,则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2、误区警示:

误区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经济发展的人均水平更高。

注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等方面,经济建设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误区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GDP到2020年比 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注意:是人均 GDP 翻两番,而不是 GDP 总量翻两番。

误区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就是各地区同步发展的过程。

注意: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得更快一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实现现代化;相对落后地区要奋起直追,加快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为我们勾画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到20世纪末,我们实现了战略部署的第二步,即

A.解决温饱问题 B.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C.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D.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社会状况是

A.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

B.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 C.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D.殷实的小康社会 3.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正确认识是,这一指标 ①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 ②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基本指标

③不能反映该国的生态、环境质量 ④能反映社会的公平与和谐程度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4.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区别有

①总体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全面小康社会,将使人们生活更加殷实、宽裕

②总体小康是一个偏重于物质消费的小康,而全面小康社会,追求的是物质、政治、精神和生态文明的共同发展

③总体小康是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小康,全面小康将缩小地区、城乡、各阶层的差距 ④总体小康是我们的近期目标,全面小康是我们的最终奋斗目标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5.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新的发展模式,由和谐经济发展模式、幸福经济发展模式、稳定型经济发展模式、再生型经济发展模式共同组成。促进绿色经济发展,应该 ①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②依靠科学技术,积极发展清洁能源; ③取消重工业等有污染的行业;④完善法规、政策,落实工作责任制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6.由于历史、自然和社会的原因,目前中国少数民族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民族之间的发展存在较大差距。这主要表明

A.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符合我国国情

B.相对落后地区的小康社会建设主要应靠国家支持 C.小康社会的建设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发展的更快些

D.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个不平衡的发展过程

7.福建省南平市大力发展养殖业,用鸡粪生产生物有机肥并发电,用鸡毛、鸡肠等制成高蛋白的鱼饲料。鸡粪、鸡毛、鸡肠等“垃圾”不但没有污染水源,每年还能带来数千万元的产值。这启示我们

A.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B.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实行城市支持农村

C.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 D.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 8.作为与商品性住房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保障性住房是指政府为中低收人住房困难家庭所提供的限定标准、限定价格或租金的住房,由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政策性租赁住房构成。国家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

①是为了居者有其屋,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 ②有利于稳定钢铁、水泥等生产资料价格

③是利用再分配手段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④可以实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A.②④

B.①③

C.①②④

D.①③④ 9.近年来,我国蔗糖产业逐步由福建、广东等地向广西、云南等地转移。“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一方面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业基地,提升了我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事例表明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有利于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②通过东部地区工业化带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

③加强西部地区加工工业的基础地位

④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0.2013年12月12—13日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

①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根本途径 ②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 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二、判断题

11.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增长水平的唯一指标()12.全面小康是低水平、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第十课 第二框 又好又快 科学发展

教学目标

1、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

一、预习引导: 疑难点拨

1、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1)科学发展观是指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①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坚实基础。

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③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

④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2、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那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第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四,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

第五,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3、如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为什么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经济发展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

(2)怎样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4、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为什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是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实现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太大,严重制约长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好地体现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刻反映了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的要求,更全面反映了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要求。③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6、怎样统筹城乡发展?(1)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怎样具体统筹城乡发展

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7、怎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4 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二、单项选择题: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

A.发展 B.以人为本 C.全面协调可持续 D.统筹兼顾

2.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西部大开发,加强新阶段的扶贫开发战略,支持西部地区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这有利于

A.增加财政收入,减少财政支出

B.不断提高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 C.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D.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3.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共发布了九个一号文件。每年一号文件的重点不同,但都贯穿一个主题,即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做好当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为了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需要

①统筹区域协调发展 ②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 ③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④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A.②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④

4.根据国家发改委制定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我国将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适时出台燃油税,研究开征环境税。国家采取这些政策与措施 ①有利于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②有利于优化经济结构

③有利于发挥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④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十八大报告指出,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这一目标的实现将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影响,这一影响的合理顺序是

①增加居民消费 ②优化资源配置 ③增加财政收入 ④拉动经济增长 A.①一②一③一④ B.②一③一④一① C.④一③一①一② D.①一④一③一②

6.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这种趋势被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它表明 A.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将逐渐被弱化 B.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将逐渐被取代 C.第三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将逐步增强 D.第一、第二产业就业人口都将绝对减少

7.国外的蔬菜种子因品种多、产量高在我国占非常大的市场份额,但都采用了“断代技术”——只能种一茬,想继续种植,必须重新买种,而定价、供货权都掌握在国外。这警示我们要

A.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B.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走农业现代化道路 C.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D.适度减少“引进来”,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8.《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强调,今后5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将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下列措施中,符合这一主题和主线要求的是

①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②经济增长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 ③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同步发展新格局 ④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以消除区域发展差距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③④

9.某省在发展当地经济中重点扶持150个乡村旅游点,实施“一县一特色、一点一精品”工程,着力打造100个乡村旅游精品。这有利于

①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②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③建立以工促农长效机制 ④提高恩格尔系数

A.①② B.①②③ C.③④ D.①②④

10.杭州市规定自周五起,如果商品房实际成交价低于备案价格超过15%,将通过技术手段限制网签;开发商若要大幅降价,需重新备案,而重新备案不仅手续复杂,还需要等待8-10天。近期中国二、三线城市楼市表现低迷,杭州市此举或为稳定市场预期。这是国家通过_________调节房产市场。

A、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 C、行政手段 D、法律与经济

判断题

13.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观的主旨在于更快的发展()14.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15.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下载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建设(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十课 科学发展观与小康社会建设(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1、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科学发展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中华民族,实现共产主义 3、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 4、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5、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6、国......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摘要:马克思在创立唯物史观时引入了特拉西的“意识形态”一词,并将其发展成为唯物主义历史观中的一个重要范畴. 科学发展观作为社会主义意......

    科学发展观与教学医院建设

    科学发展观与教学医院建设 吴汉耿 (广东省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广东汕头 515154) [摘要]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趋剧烈背景下, 从科学发展观战略高度出发,教学医院的创建能起到内......

    第十课 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第十课 第一框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一、自主复习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1)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 表现:从微观上看,、明显提高;从宏观上看, (2)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①特......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5篇)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 要:“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在上世纪 50年代就曾提出。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提出了“小康社会”概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其中极为重要......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石油HSE体系建设.

    北京石油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 徐 文刘天娇 对于中国石油HSE体系建设来说,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做到求实、务实、落实这“三实”。求实,就是要树立科学的认识观,把......

    建设小康社会

    建设小康社会,是由小平同志提出的。1979年,dxp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方的时候说,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最低目标是实现小康社会。后来,小平同志又进一步说小康社会就是要在 20世纪......

    民族团结与科学发展观

    文章标题:赞颂民族团结演讲稿 一曲优美动听的《新疆好》,唱出了两千万天山儿女的心声。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新疆大地安定祥和,到处奏响民族团结的凯歌。 “团结月”凝铸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