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当前作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步发展,语文教学的不断变革,作为语文教学改革一部分的作文教学改革也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作文教学不断改革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出现。本文根据作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分析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原因,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了一些关于作文教学改革的思路。希望通过作文教学改革,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发散性思维。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判断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要了解作文教学改革,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文教学的性质和任务
(一)作文教学的性质
所谓作文教学的性质,就是指教师指导下学生练笔的过程,它强调教师“教”和学生“练”的和谐统一。为了正确把握作文教学的性质,在教学中必须着力抓好以下几点:一要充分发挥学生在习作练笔中的主体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写作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二要有效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起到很好的引导和帮助学生的作用,先让学生自主完成写作,在遇到困难时教师再加以指导、点拨,而不是把自己知道的全倒给学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注入式的教学会限制学生的思考力、想象力和创新力,影响作文教学的效果,要尽量多给学生一些自主学习的空间;三要努力实现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动态平衡,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很好地整合起来,做到“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多动脑、勤动笔,养成写作习惯,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
(二)作文教学的任务
作文教学的任务概论起来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提高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学生应对各种文体的写作能力。
根据教学任务,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以下几点:一要着重加强学生各种文体的写作练习,尤其是记叙文、应用文等常见文体写作;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表达力和审美情趣;三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作文竞赛、演讲比赛、写日记、小组合作探究等多方面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写作素养。
二、作文教学的现状和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语文教学的发展。
首先,是写作质量和内容问题。由于每周的写作课时间有限,老师想教给学生的东西又太多,就出现了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老师讲的多,但学生练的少。由于缺少练习,学生就会盲目模仿。如老师让同学们写一件最难忘的事,好多同学都是写的下雨时妈妈送伞,放学后老师加班备课、改作业,警察叔叔扶老奶奶过马路等等,千篇一律,都是被同学写过又写的话题,缺乏新意和创造力。
其次,是情感表达问题。俗话说“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融入到生活中去,有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体验,并用带有诗意和情感的语言表达出来,写出来的文章才更有吸引力。但现在学生的写作,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假、大、空”问题,缺少自己的情感体验,缺少生活实际,主观随意性强,写出来的文章僵化枯燥,没有情感,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作文教学的发展。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写作态度问题。应付式写作盛行,写作态度松散,缺乏写作热情,抱着写作文是为了应付老师的心态,而从互联网上抄袭等等,这些原因都不利于语文作文教学的发展。
(二)作文写作教学问题出现的原因
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那么是什么原因产生的这些问题呢?一方面是教师在教学时对新课改的理解不够深入,未能针对写作教学而制定完善的教学计划,导致写作教学过程中重知识教学,忽视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精神的陶冶和心灵的启迪;另一方面,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安排的写作内容不能与时俱进,教学内容枯燥单一,写作安排缺乏创新,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写作兴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限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一方面,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越?碓揭揽客?络,而不再自己动脑思考,无法静下心来多读些优秀作品,阅读能力的缺失,生活感悟能力的减弱,知识面的狭窄,表达能力的不完善,机械模仿或者照搬他人作品等问题,都影响着写作教学的发展。
三、作文教学改革的措施
从写作内容上:
(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
俗话说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写作的兴趣,写作教学目标就很难实现。因此,教师在教作文时应该尽量以学生的视角去考虑问题,真正去了解学生需要的是什么,对什么样的问题或者事物感兴趣。在写作内容和形式的安排上也应该给学生较大的自由,让绝大部分学生都有内容可写,题目也让学生自己决定。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写作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提高写作能力,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爱上写作,不再把写作文当作一种负担。在这方面,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写日记开始,每天用几句简短的话把自己认为感兴趣的事情写下来,这样长时间下来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一种写作习惯,通过长时间的练习,也会改善写作中“假、大、空”的现象。
(二)贴近生活实际,让学生有内容可写
众所周知,一篇好的作文离不开素材的积累,而素材的收集很大部分来自于生活,所以说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并用诗意的语言去描述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样才能够创作出一篇优秀的文章。
我们应该怎样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呢?首先我们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深入观察生活,是学生写作的前提。通过观察,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通过观察,学生才能找到心灵的共鸣,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记得一次作文老师让我们学习写记叙文,为了激发大家的写作兴趣,老师先让我们自己分成小组对身边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观察,收集信息,然后小组讨论,大家根据自己的看法、观点去写作文。我们小组当时是写家乡近年来的经济发展,通过周围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描述讲解,以及我们对周围变化的观察,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家乡经济的发展,也激励了我们要努力学习,去创造更加美好的家乡。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充分的素材和我们自己调查的亲身感受,写起来非常顺手,而且内容也丰富,更具真情实感。
其次,要亲近自然,体会自然。在自然中,一花一叶,一草一树,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素材,如下雨前低飞的燕子,忙着储备冬眠物资的松鼠等等。我们要学会认真观察,仔细感受,热爱自然,融入自然,体会大自然的神奇与奥秘,从而陶冶我们的情操,从自然生活中丰富我们的写作素材。
从教师教学方式上:
(一)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要让教学生活化。
教师可以走出教室,带领学生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可以通过小组交流、班级讨论、开展丰富多彩的作文活动等方式改变作文教学枯燥无趣的状况,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让学生自由选择,快乐写作。
(二)教师要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想象力。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束缚住学生的思想,让学生为了写作而写作,应该明确意识到写作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在写作中释放自己的平台,应该少些命题,多给学生一些自主思考的?r间,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三)要让学生多练习,养成经常写作的习惯。
有句话说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用在形容写作上十分贴切。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从质变到量变的积累过程。只有多练习,多积累,多写作,学生的作文水平才会提升。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日记、周记、随笔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作文评改要及时,评改方法要多样化。
在作文讲评上,教师可以采用自批自改、学生互改、课上集体评改等方式评改作文。教师改作文时也要考虑不同学生的作文水平,对程度好的点到为止,基础差点的重点评改。同时注重作文批改时效性,要在作文完成后尽早做出批改。
在学生写作上:
(一)要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量。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闲暇时间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著作,来提升自己的文化知识。阅读的书籍多了,文学素养会逐步提升,对于写作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提醒学生注重优美字词句的积累和作文写作的训练。
教师要教导学生多练习写一些简单的比喻、排比等句子,注意对于一些好的诗词的借用以及好的写作方法的学习。要勤于动笔,把自己读到的有感触的话,遇见的有意义的事记下来,多尝试自己写一些小的练笔,长时间坚持下来,对写作会有很大帮助。
(三)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等多媒体途径,获取学习材料。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开始越来越多的使用互联网,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互联网有利的一面,学习利用网络查找与写作有关的内容,通过网上阅读等方式,自主学习,提高写作能力。
四、结语总之,作文教学中还有许多我们需要去关注的问题,而作文教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里不仅仅需要每位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也需要家长、学生一起参与进来,不断完善我们的作文教学工作,使作文教学改革取得质的飞跃。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作文教学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白坚.写作教学的新观念与新方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2]黄建成 袁立庠.中学作文教学法[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3]吴道文.中学作文教学论稿[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4]孙建龙.小学写作教学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第二篇: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怎样提高课堂效率
桃江县桃花江镇中心学校
管奋
课堂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增大学生的参与度,便于学生动口交流、思维碰撞、分享观点,便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便于老师分别指导。从而打破教师“一言堂”、打破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实现教师“主导课堂”、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目标。因此,课堂成功与否就是要看学生有效参与的程度如何!
我个人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首先教师的教学观念要改变。“新课程、新理念”是我们常常挂在口头的词语,如何全面把握“新”、“旧”理念,实现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似乎是觉得司空见惯,可又一时说不清、道不明。下面就课堂教学的观念简单谈一下我的观点:
1、怎样备好课(1)备好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引导学生如何学;(2)充分研究学生特点及学生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努力找到师生契合点,真正把教育与结合起来;(3)过去着眼于将知识分成小块呈现,对教材的知识点进行强化设计。今天着眼于学生的不断提高和身心的全面发展。
2、教学的本质是什么教学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探究性的实践活动;是以理解为基础的体验生活和构建生活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
3、教学转向的核心是什么是教学本质的转向。具体而言:(1)教学观念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向“知能并重”;(2)教学目标从“以知识为主”转向“以方法为主”;(3)教学方法从“单纯的授、受”转向“合作参与”;(4)教学特点从“生为教而学”转向“师为生而教”;(5)教学过程从“重结论”转向“重过程”;(6)教学对象从“关注部分学生”转向“关注每一位学生”;(7)教学方式从“单、双向交流”转向“群体、多向交流”。
4、实现教学转向应把握好哪几个关键(1)凡是学生能探索的老师绝不代替;(2)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决不去暗示;(3)尽量给学生多一些思考时间、活动的余地。
5、进行教学课堂变革,首先弄清教学的结构是什么 教学结构不清,自然是盲目乱改、乱变,无的放矢。简单的说,教学结构包括知识结构、课堂教学结构、学生认知结构三个部分。知识结构包括同化结构和顺应结构(同化、顺应是建构主义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课堂教学结构包括师、生、教材、教法;认知结构是指内化了的知识网络体系。进行教学变革就是对教学的构成进行合理摆布、优化、改造,使教学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学科特点。
二、教师如何组织教学,这是大家谈得最多的问题,几乎把新课程理念局限在了这一方面(其实,学校把握教什么,老师研究怎么教,这就是学校实现以教学管理为中心向以课程管理中心转变)。但往往又是停留在表面现象上,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局面。老师的“角色”是引导、参与;“方法”是研讨不是回答;“形式”是演绎而不是归纳;“手段”是组织而不是指令。具体一点说,就是顺着学生的思维脉络设计教学过程,提供学生参与的机会(动口、动脑、动手),给与学生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做中学”;我们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现两个转变:(1)从教师行为转为学生行为——不是老师怎么教而是学生怎么学;(2)从感觉效应转为运动效应——体验才有价值。
三、实践新课程靠的是什么,一句话,开展“行动研究”。从一个一个的教学课例开始,不断积累。不断积累经验、教训就会距离成功越来越近,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课堂教学,学生是主体;实践新课程,老师是主体。因此,实践新课程需要老师们创新的智慧、辛勤的汗水,必须全心全意相信老师、理解老师、依靠老师。教育需要三个东西:知识掌握、思维训练、经验积累。从总体上讲,我国教育需要学生掌握“四个基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经验。温总理强调:“学思结合,知行统一”。
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自然成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略了发现和探究,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学习状态,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
五、在深化改革的今天,据上级有关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新课堂教学的要求,作了如下几方面工作:
1、精讲多练 本学期我们理科组基本改变了以往“以讲代学”“以讲代练”的现象,“讲”为“学”服务 的意识有所提高。为了完成这个目标,我们首先把精力放在备课上,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课程标准对本学段本学科的要求,确定出贴近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的实用性目标。然后围绕教学目标,认真分析本节课要讲授的内容,找出重点,精心确定教师要“讲”的内容。
2、优化练习我们结合洋思经验及杜郎口中学模式,改革了课堂上的“精英”教学设计,努力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用爱心对待每一位学生。预习内容、学案及练习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掌握,影响到本节课目标的达成率。所以我们围绕这个“课题”先让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然后教师之间互相研究、探讨,写出心得。最后,由各年级主备人负责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总,得出各学科不同课型分层设计练习的模式,并根据各学科模式进行尝试,教师围绕本节内容,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设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分别设计基础性练习、提升性练习、能力性练习,分层达标。
3、生命课堂 开学初,我们分学科、分年级对学生、学情进行了分析,出台了《学生课堂学习行为要求》,分学科制定出了教学计划,不同层次学生发展目标与培养措施等。结合改革内容,自己课堂教学方法,学生学习兴趣,我校教师进行大胆的尝试。如数学课堂上努力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参与学习,主动学习的自觉性,采用多种方法积极为学生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了进一步强化课堂学习氛围,教师们精心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课堂测试等,让学生感到“课堂像考试一样紧张”。通过测试,既可以了解、掌握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掌握情况,又可以使学生改变课堂拖拉懒散的现象,同时还可以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4、激励性评价传统的教育在于局限,僵化于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操作模式,至使教师、学生、家长一古脑儿围着学生的成绩转,常常“一俊遮百丑”,而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特长的发展。我校针对这一现状,我们除了设立“三好学生”奖外,还设立了一些素质奖,如乐于助人的学生发给“爱心奖”,学习、劳动等各方面进步明显的学生发给“小孔雀奖”、“金画笔奖”;学习刻苦,作业认真的学生发给“好学奖”,讲卫生,服装整洁的发给“形象奖”,我们还设置了十星级评选活动。
课堂教学改革是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永恒的命题,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和研 究。只要我们本着一个目的:“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 真正的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我们的改革就能获得成功。
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
桃江县桃花江镇中心校 王元明
课程改革从根本上深深撼动了传统教学的观念和模式。对传统的课堂教学带来极大的冲击。教师一时都很难接受和适应,这是两种教学思想的碰撞;这是两种教学观念的冲突。课堂教学应该以什么方式和模式进行?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研究,更需要我们尝试和实践,逐步向课改精神靠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它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的优良传 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强调人文精神。在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倡导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改变。具体要体现于“六改变”:改变过去偏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过去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过去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过去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过去过于强调选拔功能的趋向;改变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课堂教学作为体现课程改革的载体,特别要改变偏重知识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的状况。在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基础上,改变教学方法和模式,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
显而易见,过去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不能用了。注重“结果”的机械训练不能用了„„。该怎么育人?该怎么教书?该怎么上课?我们需要作深层次的思考和探讨。
思考之一:谁是课堂的主人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知识传授为中心。教师独霸讲台,照本宣科,滔滔讲解,讲多练少,作业逼迫。学生只有痛苦地听讲,麻木地完成
作业,提心吊胆地应试。即使是上升到“主体”的地位后,也仅仅是理论上的认可,事实上绝大部分的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在听讲、练题。这种现状源于教师根深蒂固的教学观念,“传道、授业、解惑”舍我其谁!教师把学生学习的责任系于自身,以教师辛苦的劳动代替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实践。学生是被驱使的奴才,接受知识的容器。结果学习无兴趣、无乐趣、无热情。听懂、记牢、练熟成了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
课改要求改变接受式学习,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要求改变偏重知识传授的方式,倡导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感悟、体验获得真知,学会学习;这就淡化了教师“教”的作用,凸现学生“学”的主人地位。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学习为主流的课堂中,学生真正确定了主体地位,教师领着学生走向教材,从预习教材——尝试实践——讨论交流——总结归纳的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自觉地探索知识的奥秘。
在学生自学交流的课堂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实践,尊重学生的个性人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情感;学生有了学习的主动权,有了研究探讨的权利,互助合作讨论、争论的权利。主动自觉的学习中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探讨过程中学会了学习。随着自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将甩开老师这支“拐杖”,自如地汲取知识,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创新。只有真正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的模式才可能有根本性变革。
思考之二 :教师的功能定位
放手让学生主体自主学习,生动活泼地学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机械的训练者。而应成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和激励者。
在课堂上,教师要科学而明确地设定学习目标。引领每个学生以各自不同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向知识技能目标推进。在学生自学有困难的时候,教师要组织讨论,解决问题,要善于启发、寻找解困突破的门经,引导学生,归纳规律和方法,最终实现目标,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在课堂上,教师要围绕目标的突破,层层设疑。引领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鼓励学生质疑争论。当学生真正百思不得其解时,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思路,“一语点醒梦中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者和帮助者。
在课堂上,教师要引领学生总结归纳知识规律、技能规律、学法规律。使学生练一题知一类,在教师的指导下,探究学习,体验成功,在有所发现中有所创造。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
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要平等的交流。教师要深入学生中指导学习,他要注重活跃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讨论、争论、竞争的氛围,要有激励意识。通过期待、移情、信任激励的效应,通过指导、启发、激励,通过给自信、给方法、给情感。使学生一次次体验成功的喜悦。有了积极的进取心,有了充沛的自信心,有了持续学习热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激励者。于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在自主地学习探究。教师在上课中要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知识传授为智能训练。扮演组织、辅导、激励学生的角色,只有实现这一转换,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才能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思考之三:合作学习的功能增强
离开老师传统的“讲解”,学生要自主学习、自我钻研,感悟体验获取知识。
但以每一个学生的自学能力,获取知识确有一定的困难。个体的劳动实践有较大的局限性,而合作学习正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学生的个性、兴趣、能力不同,在合作讨论中交流,生生互动,正好互为补充、互相促进。学生在自学中兼以合作讨论,既可解决知识问题,又可培养互助精神。在合作学习中由于各个学习者的积极参与,使学习过程远远不只是一个认知探索的过程。同时还是一个交往的过程,在共同的探究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研究的热情,也培养团队精神。
思考之四:教学的基本模式是什么样
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学习方式的改变,教师角色的转换,这三块自然整合出崭新的教学模式。
思考教学的基本模式应该是:
师生共同设定教学目标——教师提供自学提要,学生自学教材——师生交流、生生互动,合作讨论——实践练习——总结知识规律、学法规律——检测评价、激励讲评。
这种课型以学生自学为主,以培养自学能力为目标的,以师生交流为主导,以生生互动实践为主线。教学过程中,尤其注重自学体验、学法指导、探寻规律、激励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能做到“五让”。即: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要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推导出结论;老师不能包办代替。着力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的主动性,鼓动学生的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创新思维。课堂的内容与学生的实践相联系,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相结合。主体突现、过程开放、教学民主、注重实践、发展自学能力。较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
思考之五:教育是教学之本
学生的自主学习需要源源不断的内动力。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需要磨砺和激发,学生的健康心理和个性发展需要科学的导向。教师务必要确定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理念,把教师“灵魂工程师”的作用发挥出来。
教师的工作需要科学性和艺术性。要求教师:
1、确立教育是教学之本的思想观念。充分认识育人的重要意义,认识学生健康的思想和积极的内因动力对学习的决定意义。要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健康心理指导、人生指导。使学生从更深的层面上认识生活、了解社会、懂得未来。解决好怎样“做人”,怎样“做事”两大问题,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生活、学会发展。
2、教育最需要的是感情。爱是教育的基础,情感是学习的催化剂。教师要对学生付出爱心,投入情感。只有爱才会主动承担学生成人、成才的责任;只有爱教师才会以慈母般的心肠,如子如女、如弟如妹般地关心学生的发展成长。教师积极与学生沟通感情,体会其心灵疾苦,了解其思想困惑,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才会药到病除,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耐心细致的说教指导,朋友式的激励指导,感情的真正到位。才会赢得学生的心灵转化。有情才能有责任,有情才能有艺术。
3、以教师的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教师作为师表,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有其师必有其徒。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教师的思想情绪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性格形成都有直接的影响。学生身上的问题往往可以在教师身上找到影子,所以教师必须加强修养,注意处理好做人处事的细节。教师要用良好的形象,伟
大的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重,起到潜移默化的传帮带作用。
4、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教师要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因素,形成能力,更要重视挖掘非智力因素。因为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着决定作用。智力因素中,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都要被学生学习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毅力所左右。一定意义上讲课堂教学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即学生的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毅力的培养比学习知识、能力培养更重要。因为它决定着一个人的性格发展、个性发展。非智力因素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内因动力之一,是成才的决定因素。教师确定这样的观念,在教学活动中有意有机去挖掘非智力因素、发展非智力因素,才能达到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的积极性=健康的个性发展。教师要坚决改变过去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的观念和恶习。
确立教育是教学之本的思想,注重挖掘思想教学的基本要素,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个体才会有不竭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学生才会有健康的心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格观。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自觉地、积极地学习、探讨、研究。
课堂教学作为教书育人的载体。承载着深厚的理念,复杂的各种因素。课堂教学改革正是要理出清晰的教学思想,明确的教学观念,才能整合出符合课程改革的新型的教学模式。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理论决定着实践,我们要认真学习课改纲要,深思课堂教学的要素,不断尝试实践,整合完善新的教学模式,我们才会顺利向课改过渡,才会实现课改的目标。思考和实践是我们每个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八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桃江县桃花江镇中心校 管奋
一、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
过去的一年中,我认真加强师德修养,提高道德素质,我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江泽民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武装自己的头脑;认真学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教育法律法规;严格按照有事业心、有责任心、有上进心、爱校、爱岗、爱生、团结协作、乐于奉献、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待学生做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严格要求,耐心教导;对待同事做到:团结协作、互相尊重、友好相处;对待家长做到:主动协调,积极沟通;对待自己做到:严于律已、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加强教学理论学习,练好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在教育教学方面,我努力加强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学水平。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为了上好课,我做了下面的工作:
1、课前准备:备好课。
①认真学习贯彻教学大纲,钻研教材。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
②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措施。
③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学、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课堂上的情况,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
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布置好课外作业,减轻学生的负担。
3、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初中的学生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有的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就要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还要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比如,握握他的手,帮助整理衣服。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所以,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
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都努力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以向他们学习好的教育理论、方法,弥补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上课时务求每一课都上得生动、活泼、高效,力争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耐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提出的问题。我真正做到了每一位学生都喜欢我上的每一节课。几年下来,我任教的班级,学生成绩明显上升,得到了师生的好评。
三、加强素质教育理论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过去的一年,我担任初中数学的教学。我积极投入到素质教育的探索中,学习、贯彻教学大纲,加快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提高了驾驭课程的能力。在教学中,我大胆探索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首先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氛围,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组成3-5人的学习小组,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氛围中,提高发现错误和纠正错误的能力;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其次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为此,我在教学中着重采
取了问题--讨论式教学法,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操作:指导读书方法,培养问题意识;创设探究环境,全员质凝研讨;补充遗缺遗漏,归纳知识要点。
过去的一年,虽然我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也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没有能够很好的完成学校交给的任务,学生宿舍、清洁区、教室的卫生工作没有做好;班级也还存在学生辍学现象等等,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的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争取把工作做得更好。
第三篇:当前钢琴教学改革的设想论文
一、当前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与教材内容缺乏创新性。课程、教材的设置,以练习曲目为主,缺乏演技方面的训练。除此之外,教学内容传统、老套。在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下,学生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提高。另外,这种枯燥的练习模式也降低了学生对钢琴的学习兴趣,甚至在学习中产生逆反心理。
2.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钢琴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重视新课标要求,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表现为以满堂灌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只是单纯的负责接收信息。这种教学方式没有任何互动环节,不利于师生进行有效的思考、交流,从而抹杀了学生在教学中的积极主动性,导致教学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教学效果甚微。
3.教学评价机制不科学、不合理。通常,钢琴教学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平时表现为参考和依据。但是这些成绩往往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因此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除此之外,参加考评的人员一般为教师,学生没有评价的权利和机会。在实际考评的过程中,这种单一的考评机制难免会出现一些偏差,从而无法实现评估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4.教学实践活动少,学生能力提升慢。传统的钢琴教学主要以知识的灌输为主,学生参与实践的活动比较少。钢琴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练习,提高实际运用能力。特别是很少参与到钢琴竞赛等活动中,因此学生的成果难以展现出来。
二、对当前钢琴教学改革的设想
1.采用情感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钢琴课堂教学不只是教师单方面的行为,更是教师、学生互动的过程。因此,需要采用情感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积极融入到新的知识当中,并引起内心的共鸣,达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在情感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用丰富的知识、语言,以及肢体动作打动每一个学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首先,应该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克服钢琴课程学习中的困难。对于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要积极地沟通,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不能一味地指责、批评。其次,教师应该不断学习,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以渊博的知识、专业的技能,以及闪光的人格魅力打动学生,让他们产生崇拜的心理,促使其在学习中更加用功、刻苦。
2.丰富钢琴课程内容、重视理论学习。当前,钢琴课程在选材上主要以外国作品为主,内容比较单一。另外,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因此,要不断拓展钢琴内容的范围,在赏析外国作品的同时,可以将我国传统的古典音乐融入其中,增加学生的古典文化修养。另外,在钢琴教学中,一些老师对技能训练过分重视,从而轻视了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掌握。钢琴理论一般包括作品赏析、钢琴史等课程,通过了解钢琴理论知识能增进学生的艺术审美修养,从而在钢琴练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和热情。因此,在钢琴教学中,提高理论知识的储备非常有必要。
3.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生在钢琴演奏中存在不同的问题。因此,教师在授课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因材施教,不能一概而论。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另外,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作用,鼓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在钢琴赏析课中,教师可以设置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查找资料,了解曲目的创造背景以及内涵。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搜集信息的能力,更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增进了对钢琴教学的兴趣。另外,在突破传统灌输式教学的基础上,可以采用小组钢琴课的方式。小组钢琴课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但能够发现别人的长处和缺点,而且可以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的不足。这种授课方式简单、灵活,容易操作,能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4.建立完善的钢琴评价机制。教学评价单纯以学生期末成绩为标准,不能完全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了提高学生教学评价的质量,在参考期末成绩的基础上,可以提倡学生自评、互评、他评等多种评价方式,最终获取真实、有效的评估结果。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以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个性化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方案,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成绩。除此之外,学生在互评的过程中,增加了交流的经验,获取更丰富的感受,并提高了学习的动力和兴趣。因此,建立多种方式的评价机制,在钢琴课程评价中非常重要,应当引起学校以及教师的重视。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钢琴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当前,在钢琴教学中,由于学生、教师、教材等方面的原因,导致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钢琴教学改革的几点设想。例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拓展教材的范围,实现全面的教学评价机制等,希望能在未来钢琴教学改革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第四篇: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
一、提前作文的可能性
低段作文提前起步,是当前很多小学改革作文教学的重要举措。低段小朋友能写作文吗?或者说,提前作文的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如何?回答上述问题,先要从口语和书面语的异同谈起。传统的语言学论著认为,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符号,是口语的一种记录形式,先有语言(口语),后有文字。最近的研究表明,口语和书面语历史起源是同步的,但功能不一样,口语起源于呼喊,文字发轫于涂鸦,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岩洞、陶瓷、泥土上所刻画的象形符号,可能是世界各国文字的最初形态。口语是听觉符号,主要负责日常交际;书面语是视觉符号,主要表达心中的意象。从文字起源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虽有联系,但却是两种功能和性质不同的符号系统,是可以分开学习的。
这种既同步又分离的关系在个体语言发展的特例中也能找到依据。例如,幼儿在学说话的时候,就可以同时认识汉字、符号和图形。有时候幼儿不会说某个单词,却能指认汉字和图形。又如,过去农村的村书记和村长大多是文盲,大字不识一斗,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逻辑严密,很能服人;相反,聋哑人从小不会说话,却能学习文字,用手势语和书面语与他人交流,也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需要。
在中小学就读的学生都是健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书面语充斥的现代文明社会,口语和书面语发展完全分离的现象很少见到了。笔者有个假定,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学习所有语言文字的潜能,孩子口语超前、书面语滞后的状况是生活和教育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儿童已有口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儿童口语和书面语同步协调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应该以学习书面语为主,同时提高口语交际的品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儿童学习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和自我交流。不明白这一点,就会人为加大口语和书面语发展的差距,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提前作文不仅可能,也很有必要。实验表明提前作文满足了儿童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们必须明白,限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和识字量,低段作文只能是涂鸦式的作文。提前作文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和习作兴趣为主要目的,标准不能过高,要求不能太死板,更不能搞“作文先导”,削弱识字和阅读教学。否则,就会徒劳地增加孩子的负担,扑灭孩子的习作兴趣,效果适得其反。低段作文仍然以“把话写完整”作为基本要求,但训练的时候,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写作,写几句或一段有意义的话,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多少就写多少,让孩子觉得作文是很有意思的,是用来表达自己某种想法和情感的。这时候孩子写出来的作文总体面貌也许是: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标点符号乱用,错别字连篇。但孩子是在非常放松、自由的心态下写作,作文中总有一句或几句话是完整的,这样既完成了作文的知识能力目标,又渗透完成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否比单纯地重复写“一句四素俱全的话”要有意义呢?
二、作文教学难在何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教学流派纷呈,但“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人们分析了很多原因,但很少有人从语言学习本身的角度思考过这一问题。笔者经常思考,为什么孩子天生就不怕说话,单单就怕作文呢?为什么三岁的小孩能基本上学会语言交际,而很多学生直到小学毕业也不会写一段连贯通顺的话呢?只要比较分析一下口语和书面语学习条件上的差异,就能发现作文学习的确比口语习得要难得多。
学习机制上的差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之所以能学会语言,是因为天生就有语言习得机制。只要给予适当的学习环境,足够的语言刺激,儿童就能自然而然学会某种口语。而且年龄越小,语言习得机制越强大,随着年龄的增加,语言习得机制慢慢地退化,到了青春后期,这种机制几乎完全消失。0~3岁是语言习得机制最强大的时期,儿童学习口语可以不费一点力气,所以,我们把口语的学习过程称为“习得”。当儿童进入小学正式开始书面语言学习时,语言习得机制已经开始衰退,学生必须借助知识、规则、方法等理性工具来学习书面语言。尽管也有实验(如大量读写、双轨运行)表明,只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读和写的时间和机会,儿童也能自动提高读写能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儿童可以在没有成人指导和督促的情况下自动学会书面语。学生必须付出努力,才能学会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学习动机上的差异儿童学习口语是与儿童的社会阅历和智能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儿童的口语交际和他们生活活动、心理成熟的直接需要紧密相连,孩子的说话内容就是他们的生活内容,孩子的说话能力就他们心智发育的集中表现,内部学习动机十分强烈。学习书面语主要满足儿童学习间接知识和今后参与社会的长远需要,与儿童现实生活的关联较少。小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心理发展水平,能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但充分发展的口语能力足以应付这一时期的社会交际需要,因此,缺少学习书面语的内部动机。可见,书面语的学习总体上是强制性的,如果没有外部动机的支撑,孩子不可能持续主动地去读和写。实际上,多数人可以一辈子不写文章,但不能一天不说话。
学习途径上的差异口语习得完全是生活化的,儿童通过与周围人群和环境的接触,在非常自然的条件下学习口语,时时刻刻处于语言学习状态中。书面语言的学习地点主要是学校和课堂,学习方式是人为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大多掺杂了成人的生活经验,与儿童自身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脱节,生活中应用书面语的机会不多。
语言要求上的差异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开始学说话,说得不好是正常现象,成人有意识地用照顾性的语言同孩子交流,孩子只要开口说话,怎么说都是对的,都是值得大加表扬的,从来没有人很有意识地去校正孩子的发音和语法上的错误。而书面语学习一开始就是高要求、高规范的。从写一句完整的话,到写一段总起分述的话,再到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往往要在语言形式和内容选择上给孩子提出许多要求。老师认为,孩子文章写得好是正常的,写不好是不正常的,对孩子作文中的错误和不足非常“过敏”。
练习密度和频率上的差异儿童整日生活在口语环境之中,每天接受和输出大量的口语信息,学习密度和频率非常高。据研究,幼儿在开口叫“妈妈”之前,至少已经听了4000多次“妈妈”这个词的发音。而学习书面语主要限于几节语文课,作文课每周才2节,某种要求的作文,其练习的机会也就这么一两次,密度和频率都非常低。
学习结果反馈上的差异口语习得的反馈是即时性的。孩子叫一声“爸爸”,爸爸马上表扬。孩子说“妈妈我要苹果”,妈妈立刻给苹果。孩子每次说话总能得到回应,且多半是积极的奖赏和强化。书面语的学习是在大班级授课的条件下进行的,大多数学生根本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反馈,反馈的形式也非常单一。现行的作文教学模式通常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布置任务,然后让孩子回去写作文,下一节作文讲评课作反馈,不仅反馈形式单一(以评语为主),反
馈周期长,而且多数是以批评和指正为主的负面强化。
总之,与口语习得相比,作文的学习条件实在是非常“恶劣”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发挥小学生残留的先天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着重改进作文学习的外部环境,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培养用作文与别人交流的兴趣和习惯。例如,创设充分的自主读写时空,通过增加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满足孩子作文的成就感,尊重和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淡化语言规范重视自主表达,增加写话和作文的密度,改变反馈形式,缩短反馈周期,发挥网络交流的优势,等等。众多的作文改革实验,都从上面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如果把这些改革的成功经验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就有可能使小学作文教学出现大的突破。
三、倡导任务驱动作文
什么是任务驱动作文?先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位从事初中生心理辅导研究的专家告诉我的。她研究过心理日记对矫正心理问题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日记对解决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但令人意外的是,凡是坚持记心理日记的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很快,语文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而事先心理辅导老师只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困惑如实记载下来,并没有对日记的语言、格式、体裁、字数等提过任何要求。第二个例子是笔者的亲身经历。某日,一位语文老师对我说,有一次班级组织春游,她要求学生春游回来后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作文。一个作文不好的学生想请假不去,原因是不想写作文。她向笔者请教,今年又要春游了,要不要孩子写作文。我立刻回答说,当然要写,但不一定在春游后写,春游前就可以写很多作文。譬如让学生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可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让班会讨论通过;可以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见;也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等等。春游后的作文也不一定非要描写景色,可以写春游时某人的表现,春游中发生的高兴的、有趣的、尴尬的、伤心的事情,出一期有关春游的黑板报,为春游所拍的照片配上说明等等。这位老师接我的建议,设计了春游前的作文教学方案,试验效果很好。
在这两个例子中,学生都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前一个例子中的任务是解决个人心理问题,后一个例子是作一次
有意义的集体郊游。这与传统以语言目标为主要取向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取向的作文教学,把语言形式要求放在第一位(如写一处景色,要求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字数不少于300字),不太考虑学生写的是否真人、真事、真情,作文对学生有什么实质意义。任务驱动的作文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写不写作文、作文写得好坏直接意味着能不能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得如何。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作文是为做人和做事服务的,作文写得好固然重要,做一个真诚的、高尚的、能干的现代人则更重要。
任务驱动的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作文教学目标从纯语言取向转向内容、个性、语言的多元取向;作文教学的途径从单纯依赖作文课转向结合学生的阅读、生活、活动经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的形式从以记叙文为主转向根据任务要求使用多种文体,想像和记实并用,审美和实用并存;评价作文的标准不仅仅是语言的规范和精彩,还有内容的真实、有用、有意义。总之,任务驱动的作文教学不把写作本身看成目的,而把写作看成现代人文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传统的看法是,作文写得好,语文分数就高,语文分数高,升学的几率就大,所以必须把作文写好。新概念作文运动的兴起,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自主创新方面功不可没,但在为什么写作文的问题上仍然没有给广大师生以明确的指向,“某地又出少年大作家”“一篇作文上北大”等新闻报道使个别有作文天赋的少年一夜成名,也使多数作文成绩平平的学生更加困惑:作文好等于一切都好吗?新概念作文运动从反对应试作文开始,可惜不久又不知不觉滑向了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轨道,还留下一个后遗症,过分强调张扬个性和审美情趣,弱化作文的实用交际、社会批判功能,把学习作文从学会生存、塑造人格中分离出去,使作文越来越像“才子才女”的语言游戏。这个后遗症已经影响到了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我们要大声呼吁:更新作文观念,回归作文本原,让作文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步!
第五篇: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
一、提前作文的可能性
低段作文提前起步,是当前很多小学改革作文教学的重要举措。低段小朋友能写作文吗?或者说,提前作文的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如何?回答上述问题,先要从口语和书面语的异同谈起。传统的语言学论著认为,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符号,是口语的一种记录形式,先有语言(口语),后有文字。最近的研究表明,口语和书面语历史起源是同步的,但功能不一样,口语起源于呼喊,文字发轫于涂鸦,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岩洞、陶瓷、泥土上所刻画的象形符号,可能是世界各国文字的最初形态。口语是听觉符号,主要负责日常交际;书面语是视觉符号,主要表达心中的意象。从文字起源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虽有联系,但却是两种功能和性质不同的符号系统,是可以分开学习的。
这种既同步又分离的关系在个体语言发展的特例中也能找到依据。例如,幼儿在学说话的时候,就可以同时认识汉字、符号和图形。有时候幼儿不会说某个单词,却能指认汉字和图形。又如,过去农村的村书记和村长大多是文盲,大字不识一斗,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逻辑严密,很能服人;相反,聋哑人从小不会说话,却能学习文字,用手势语和书面语与他人交流,也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需要。
在中小学就读的学生都是健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书面语充斥的现代文明社会,口语和书面语发展完全分离的现象很少见到了。笔者有个假定,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学习所有语言文字的潜能,孩子口语超前、书面语滞后的状况是生活和教育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儿童已有口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儿童口语和书面语同步协调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应该以学习书面语为主,同时提高口语交际的品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儿童学习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和自我交流。不明白这一点,就会人为加大口语和书面语发展的差距,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提前作文不仅可能,也很有必要。实验表明提前作文满足了儿童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们必须明白,限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和识字量,低段作文只能是涂鸦式的作文。提前作文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和习作兴趣为主要目的,标准不能过高,要求不能太死板,更不能搞“作文先导”,削弱识字和阅读教学。否则,就会徒劳地增加孩子的负担,扑灭孩子的习作兴趣,效果适得其反。低段作文仍然以“把话写完整”作为基本要求,但训练的时候,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写作,写几句或一段有意义的话,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多少就写多少,让孩子觉得作文是很有意思的,是用来表达自己某种想法和情感的。这时候孩子写出来的作文总体面貌也许是: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标点符号乱用,错别字连篇。但孩子是在非常放松、自由的心态下写作,作文中总有一句或几句话是完整的,这样既完成了作文的知识能力目标,又渗透完成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否比单纯地重复写“一句四素俱全的话”要有意义呢?
二、作文教学难在何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教学流派纷呈,但“作
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人们分析了很多原因,但很少有人从语言学习本身的角度思考过这一问题。笔者经常思考,为什么孩子天生就不怕说话,单单就怕作文呢?为什么三岁的小孩能基本上学会语言交际,而很多学生直到小学毕业也不会写一段连贯通顺的话呢?只要比较分析一下口语和书面语学习条件上的差异,就能发现作文学习的确比口语习得要难得多。
学习机制上的差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之所以能学会语言,是因为天生就有语言习得机制。只要给予适当的学习环境,足够的语言刺激,儿童就能自然而然学会某种口语。而且年龄越小,语言习得机制越强大,随着年龄的增加,语言习得机制慢慢地退化,到了青春后期,这种机制几乎完全消失。0~3岁是语言习得机制最强大的时期,儿童学习口语可以不费一点力气,所以,我们把口语的学习过程称为“习得”。当儿童进入小学正式开始书面语言学习时,语言习得机制已经开始衰退,学生必须借助知识、规则、方法等理性工具来学习书面语言。尽管也有实验(如大量读写、双轨运行)表明,只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读和写的时间和机会,儿童也能自动提高读写能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儿童可以在没有成人指导和督促的情况下自动学会书面语。学生必须付出努力,才能学会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学习动机上的差异儿童学习口语是与儿童的社会阅历和智能的发展同步进行的,儿童的口语交际和他们生活活动、心理成熟的直接需要紧密相连,孩子的说话内容就是他们的生活内容,孩子的说话能力就他们心智发
育的集中表现,内部学习动机十分强烈。学习书面语主要满足儿童学习间接知识和今后参与社会的长远需要,与儿童现实生活的关联较少。小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心理发展水平,能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但充分发展的口语能力足以应付这一时期的社会交际需要,因此,缺少学习书面语的内部动机。可见,书面语的学习总体上是强制性的,如果没有外部动机的支撑,孩子不可能持续主动地去读和写。实际上,多数人可以一辈子不写文章,但不能一天不说话。
学习途径上的差异口语习得完全是生活化的,儿童通过与周围人群和环境的接触,在非常自然的条件下学习口语,时时刻刻处于语言学习状态中。书面语言的学习地点主要是学校和课堂,学习方式是人为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大多掺杂了成人的生活经验,与儿童自身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脱节,生活中应用书面语的机会不多。
语言要求上的差异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开始学说话,说得不好是正常现象,成人有意识地用照顾性的语言同孩子交流,孩子只要开口说话,怎么说都是对的,都是值得大加表扬的,从来没有人很有意识地去校正孩子的发音和语法上的错误。而书面语学习一开始就是高要求、高规范的。从写一句完整的话,到写一段总起分述的话,再到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往往要在语言形式和内容选择上给孩子提出许多要求。老师认为,孩子文章写得好是正常的,写不好是不正常的,对孩子作文中的错误和不足非常“过敏”。
练习密度和频率上的差异儿童整日生活在口语环境之中,每天接受和输出大量的口语信息,学习密度和频率非常高。据研究,幼儿在开口叫“妈
妈”之前,至少已经听了4000多次“妈妈”这个词的发音。而学习书面语主要限于几节语文课,作文课每周才2节,某种要求的作文,其练习的机会也就这么一两次,密度和频率都非常低。
学习结果反馈上的差异口语习得的反馈是即时性的。孩子叫一声“爸爸”,爸爸马上表扬。孩子说“妈妈我要苹果”,妈妈立刻给苹果。孩子每次说话总能得到回应,且多半是积极的奖赏和强化。书面语的学习是在大班级授课的条件下进行的,大多数学生根本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反馈,反馈的形式也非常单一。现行的作文教学模式通常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布置任务,然后让孩子回去写作文,下一节作文讲评课作反馈,不仅反馈形式单一(以评语为主),反馈周期长,而且多数是以批评和指正为主的负面强化。
总之,与口语习得相比,作文的学习条件实在是非常“恶劣”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发挥小学生残留的先天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着重改进作文学习的外部环境,激发学生书面表达的欲望,培养用作文与别人交流的兴趣和习惯。例如,创设充分的自主读写时空,通过增加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满足孩子作文的成就感,尊重和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淡化语言规范重视自主表达,增加写话和作文的密度,改变反馈形式,缩短反馈周期,发挥网络交流的优势,等等。众多的作文改革实验,都从上面的一个或几个方面作了有意义的探索。如果把这些改革的成功经验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就有可能使小学作文教学出现大的突破。
三、倡导任务驱动作文
什么是任务驱动作文?先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位从事初中生
心理辅导研究的专家告诉我的。她研究过心理日记对矫正心理问题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日记对解决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但令人意外的是,凡是坚持记心理日记的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很快,语文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而事先心理辅导老师只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困惑如实记载下来,并没有对日记的语言、格式、体裁、字数等提过任何要求。第二个例子是笔者的亲身经历。某日,一位语文老师对我说,有一次班级组织春游,她要求学生春游回来后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作文。一个作文不好的学生想请假不去,原因是不想写作文。她向笔者请教,今年又要春游了,要不要孩子写作文。我立刻回答说,当然要写,但不一定在春游后写,春游前就可以写很多作文。譬如让学生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可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让班会讨论通过;可以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见;也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等等。春游后的作文也不一定非要描写景色,可以写春游时某人的表现,春游中发生的高兴的、有趣的、尴尬的、伤心的事情,出一期有关春游的黑板报,为春游所拍的照片配上说明等等。这位老师接我的建议,设计了春游前的作文教学方案,试验效果很好。
在这两个例子中,学生都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前一个例子中的任务是解决个人心理问题,后一个例子是作一次有意义的集体郊游。这与传统以语言目标为主要取向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取向的作文教学,把语言形式要求放在第一位(如写一处景色,要求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字数不少于300字),不太考虑学生
写的是否真人、真事、真情,作文对学生有什么作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