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话法和讨论法有什么区别
谈话法和讨论法有什么区别?
谈话法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而讨论法可以是学生之间,老师与学生之间,可以俩人也可以多人。
谈话法和讨论法在物理教学中如何运用?
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采用讨论式方法教学,对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都有很大的作用。实践证明,用一个个问号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披文入理,从而采撷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这学期的课堂教学我多采用讨论式方法进行。设计讨论论题时,力求主次分期,由浅入深。设计的问题尽量新颖有特色,有吸引力,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尝试和体会。
一、设计讨论论题时注意点和面的结合,把握重点(难点)上的深度和广度。重点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构成整体的纵横各部分,各点有内在的联系,研究内在的联系,恰当、准确地选择矛盾的主要方面,把各部分、各点的训练项目带动起来会起到纲举目张、举一反三的效果。如我讲《花未眠》一课时,设计了这样几个讨论题:
(一)作者由花未眠引发了怎样的感受和感叹?引导学生回答:自然美是无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是有限的。那么川端康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叹?学生讨论后形成三个方面的要点:(1)孤儿的遭遇形成了他忧郁悲凉的性格,他忽然发现盛开的海棠花竭力展示着自已生命的美,颓丧的灵魂受到深深的感染。(2)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在有意或无意间错过的过程。我们可能错过了美的景色、美的音乐……(3)我们要用毕生的不懈追求使感受美的能力的有限接近自然美的无限。同学们举出李煜诗歌的风格,海子的诗等等来说明这个美学观点。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接着引导同学们讨论作者的其他美学观点。
(二)艺术美来源于自然美,艺术家应追求二者的统一;
(三)美是邂逅所得,是亲近所得,这是需要反复陶冶的;
(四)只有静处才能发现美。面对这些比较抽象和深奥的美学问题,起先学生不知所措,我引导他们对生活中邂逅了哪些美进行畅谈,然后又以自已观察檀花、含羞草、杜鹃花等形成美的感受的例子启发他们,同学们继而能畅所欲言,纷纷谈出自已的体验和感受。这节课效果较好。
第二篇:教学方法之——讨论法
讨论教学法
概 念
讨论法是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既是一种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也是一种研究性的教学方法)
优 点
其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口头表达组织能力,促进学生灵活地运用知识。与此同时,学生能够及时的表达自己的上课思想,可以增加讨论机会增强同学之间感情,使学生达到达到对课堂记忆深刻的目的。
缺 点
1、教师责任过重,难以掌控秩序,把控不好教师容易吵闹,结果不尽人意;
2、气氛两极化,气氛容易受到参与同学的影响(包括学生的素质、表达能力、对讨论问题的关注程度以及分组情况等因素的影响);
3、必须花大量时间提前准备,容易碰触敏感话题;
4、学生无法聚焦,课程内容品质无法追求一致;
5、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
1.2 基本要求
1.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
3.做好讨论小结
1.3 注意点
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一定的理解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讨论法在高年级运用得比较多。训练好讨论的技能 编辑本段
讨论中要求学生具备以下三种主要能力:1.思维能力。初步培养学生思维具有深刻性、灵活性、创造性、批判性、敏捷性。初步培养学生的聚敛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2.口头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用口语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清晰、准确、有逻辑性。3.交际能力:培养学生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的能力,试图改变部分学生封闭的倾向。这些技能可以在学习、生活中有意识地训练,更重要的是经常讨论,使学生喜欢课堂讨论。
另外,要注意的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的教学中,讨论能使学生彼此启迪,深化认识。但讨论不适宜于低年级的或心理发展水平尚低以及缺乏有关知识背景的学生,也不适宜于某些学科(如数学、语言等)的基础内容的教学。
第三篇:(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无领导小组讨论法
概念:由一组求职者组成一个临时工作小组,讨论给定的问题,并给做出决策。 先给被试者一个简短案例,其中隐含着一个或多个待决策和处理的问题,讨论前不指定主持人,经过讨论,最后要求形成一致的意见
测试者通过有关设施观察和倾听讨论情形,看谁善于驾驭会议,善于集中正确意见,并说服他人,达成一致决议
常见的测评维度:
团队能力:个人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合作精神、组织协调能力
问题解决能力:包括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想象能力、以及信息收集和提炼能力
求职者的个人风格:包括主动性、自信心、决断性和独立性等
无小组讨论的程序
① 安排被评价者在一个安静的房间,自行就坐于会议圆桌边。
② 阅读讨论材料,作五分钟发言准备
③ 正式发言,畅谈见解;每人按顺序先作简单的自我介绍,接着再做正式发言④ 参与讨论,呈现自我,这是无领导小组讨论的最重要环节。在每个人按顺序发言完毕后,进行小组讨论阶段,会议组织者向各小组成员宣布在一个小时之内(视具体讨论材料复杂程度定),达成一个一致意见交给会议组织者,每人在讨论中的发言可以是对自己第一次发言的补充和修正,也可对他人的某一观点与方案进行分析或提出不同见解,更可在对大家提出的各种方案比较基础上,提出最有效、最可行的行动方案。之后,会议组织者放任小组成员各抒己见,自由讨论。对小组成员的发言次数进行记录,并根据讨论评价表中的评价维度方面对各成员的关键发言进行打分评估。
⑤ 角色模拟,总结发言。在小组达成一个一致意见后,会议组织者要求每人以组长身份进行3分钟的简短会议小结,总结发言顺序与之前正式介绍自己意见的顺序相反
⑥小组讨论会结束后,会议组织者汇总评价专家的评估分数,把各位被评价者的无领导小组表现得分誉写记录在案。
第四篇:浅谈高中历史课堂讨论法
浅谈高中历史课堂讨论法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是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了这两年新课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探讨新课程中运用较多的讨论教学法。
[关键词]
历史课堂
课堂讨论
有效性
课堂讨论是在商讨和辩论中互相启发,从而研究和探求真理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在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中,改变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方式,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并去研究和探求真理;在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中,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让学生多问“为什么”。
讨论法并非新的教学方法,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经常与学生讨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传授有关知识。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是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过程。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的全过程,才能领悟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欣喜。自课程改革以来,在公开课、优质课评选或诸多报刊、杂志中。一时间,讨论式教学再一次被我们推到了课改的前沿,但更多的声音却是“讨论式教学只能流于形式,很难有实际效果”。在这种声音下,面对讨论式教学很多教师望而却步,能够长久推行更是凤毛麟角了。那么在当代新课改的形势下,课堂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现状到底如何?
事实上,受到旧课程内容的影响,现有教育评价机制的制约,教师认识上的误区、缺乏操作的经验技巧甚至学生因素的影响,其应用状况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①教科书的问题,很多老师认为其时序性不够,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的划分割裂了历史进程本身的整体性,内容很多重复,专题式的安排脱离了学生的通史基础知识严重不足的实际,使初高中教学脱节,教学工作很难展开。
②时间紧,内容多。新课程内容多,有些内容比较难,按照课标和指导意见的要求,一周3课时的教学时间就显的很紧,(想想看学生一学年要学完古今中外政治经济文化的3本书),所以很多时候为了老师们为赶进度,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实践新课程的诸多目标,探索和实践新的教学方法。
③与新课程相应的评价体系远远没有建立。从历史这门课来看,现在的评价方式仍然只有考试,而考试的内容,从平时的配套练习到地级市的统考,不是知识太老旧就是太简单,所以现在的状态仍然是学生为考试而学,老师围绕考试而教。
④教师们对于新课程的理念方法的探索和研究很不够,很多人对新课程的热情不足,当然这也有客观的原因,比如说教师本身的知识结构的制约,还有就是老师们很多都太忙太累了,在高考制度下,考试的压力、学校的压力、家长的压力让老师们放不开手脚,所以上课一般都是老一套,没有多大的变化。
⑤讨论法未能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重视,课堂教学中很少应用,讲授法等传统教学方法仍唱主角。很多教师都认为,课堂时间有限,每节课需花费大量时间讲解书本知识,时间已经很是紧凑,实施讨论法必定会缺乏足够的时间。再加上学生能力有限,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太多,岂不是得不偿失?
⑥很大部分“讨论法”只是流于形式,而没有起到真正的作用。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讨论,但是教师仅对那些“标准”的答案给予肯定,使学生的思维受到局限。这样的讨论,最终目的仅仅是希望从学生嘴里套出教师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答案,目前很多历史课的“讨论”就止步于这种简单的形式。
⑦很多教师对课堂讨论法存在误解,往往把师生间的一问一答就叫“讨论”。实际上,这种提问的方法只能使得学生顺着教师的思路在寻求答案。而真正的讨论法必须通过师生间的讨论、互动来分析问题,得出结论。以此来改变学生机械地接受知识的观念,引导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现在学生的负担很重,除了课堂的时间,课外能给历史这门课的时间少之又少,面对这种情况,我们能做的,就是在课堂45分钟内做足文章,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效率,又努力实践新课程发挥学生主体性主动性的目标。怎么做到呢?我想办法总会比问题多的,只要我们能去想去大胆实践,在这里,从我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中,我感觉到适当的课堂讨论是很好的办法。
我们学校在这方面做了有益尝试。作为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思考——讨论式教学,归根到底是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教师更多的发挥引导作用。而在我们教学实践活动中,最容易碰到的问题是学生启而不发,以及讨论式教学的耗时低效。其实,讨论式教学并不如我们惯性思维想象的那么简单——老师设问,学生讨论。它的实施需要如下条件:
第一,教师必须端正自身认识。如果我们自己认为讨论活动只是供人欣赏的花瓶,那就自然缺乏深入讨论的动力,学生的配合与否,教学效果的良莠也就无从谈起。也只有教师的深入挖掘教材、精心设计问题,才会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才会有学习效果的事半功倍。
第二,研讨式教学需要适当的情景设置。这往往在我们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容易被忽视。一段音乐、影视、一段美文佳句,哪怕是一段争吵,都会使学生更加投入到你的课堂当中,进而参与到你所设计的讨论活动中来。有一句话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同样,兴趣也是优秀的引导者。以恰当的方式引起学生在同一问题上的共鸣,并非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课堂导入,而是在整堂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时刻在你设置的情景之中,如身临其境,让他们的发言不由自主。其实,教师情景设置就是让学生成为“情景的主人”,也只有这样我们才真正做到将课堂还给学生。
第三,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我们通常希望学生能够一语道破天机,甚至时常发生越俎代庖、急于求成的错误。对于学生的讨论我们应理性对待,不可一味以宣判的口吻评价。只有教师成为一个循循善诱的导师,你的学生才能在争辩中得到真理。这就如同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法”。学生在讨论中难免会走一些弯路,此时需要我们设置新问题帮他找答案,当然,更高水平的要求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课堂讨论中,会关注一些看似与本科教学不相干的问题,有时甚至可笑,这些问
题往往被我们忽略不计或宣判死亡,殊不知,这些问题恰好可能是学生的兴趣激发点,在此深入发掘或巧妙地转入正题都是解决良方。总之,我们应善待学生的每一个讨论成果,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开放的课堂讨论氛围。
第四,必须转变观念,正确认识讨论法的局限和优点。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十全十美,讨论法也不例外,讨论法最令人质疑的可能就是它所需花费的时间了。如果一学期只搞一、二次讨论课,学生的确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但是如果经常性地采用讨论法,学生的查阅资料、组织材料及表达能力会不断进步,所花费的时间会越来越少。现在的学生之所以负担重主要是由于要做太多枯燥的、搬运工似的功课。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一旦他参与到讨论中并且获得满足的话,那么这就被认为是一件快乐的事情,自然就不会成为负担了。更何况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获得合作探索的珍贵成果,这比教师单纯的传授印象更深刻,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因此,从长远来看,讨论法无论从时间还是效果来看都是很经济的。
第五,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教师可以在课前把命题告诉学生,布置必要的一些参考资料,提供某些带启发性的思考点。当然适当的分组也很重要,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规模一般以6人左右为宜,选出代表汇集小组意见作中心发言,其它组员人人做好发言的打算,这样可以避免有些不爱动脑筋的学生有机可乘,养成了不动脑的坏习惯。
第六,教师所提供的讨论命题必须难度适中,要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问题,源于教材,但要高于教材。不是所有教材都适宜讨论,只有富有启发性和一定难度的教材,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考。命题过难,学生感到高深莫测,无从下手,会挫伤学生讨论的积极性;命题过易,学生无需积极思考就能说出答案,失去了讨论的价值。如在讲到“罗斯福新政”时,让学生讨论“罗斯福新政有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国的经济危机”比提问“罗斯福新政的历史意义”要好得多。事实证明:只有在不难不易的时候,学生才有探索的积极性。
第七,教师必须做好一个引导者的工作,把讨论一步步引向深入。在讨论过程时不能过分介入,但也不能袖手旁观。如果过分介入就会失去讨论的意义,若完全是旁观者,讨论很可能就会演变成漫无目的的闲聊如在讲到“文艺复兴”时,可以提出:文艺复兴是不是真的要复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化?学生通过事先的预习,应该很容易得出正确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因势利导,进一步让他们讨论:既然不是真正想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那为什么要打出这样的旗号呢?一步步将讨论引向纵深。当出现沉默时,老师要拨开话题,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当讨论出现争论时,教师要及时用肯定的态度指出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及时提炼出学生发言中所隐含的新观点,调动更多的学生参与讨论。
第八,学生的精力处于“低谷”时。教育心理学理论证明,课堂开始后10分钟,学生思维还未进入最佳状态;最后15分钟,学生大脑疲劳,注意力易分散。这就要求教师在这两段时间里积极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注意学习活动的多样化,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提出蕴涵学生创新、思维空间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迅速简明回答问题,学生注意力会马上集中,很快转入兴奋状态,个个跃跃欲试,思维被迅速推向高潮。
第九,学生认识发生偏差,见解产生分歧时。在课堂讲授和练习过程中,难免有学生对某些内容发生理解偏差,见解分歧,教师应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对一些普遍性问题组织讨论,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甚至展开争辩。然后有针对性地纠正错误,统一见解。
第十,最后要进行必要的归纳概括,引出结论,提高认识。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会出现不同观点的碰撞。针对于此,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观点归纳为几类及其相关论据,帮助学生理顺思维,史论统一,强化认识。对讨论中的某些争论不必得出结论,保持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留下继续思考的余地。
虽然目前课堂讨论的运用还不是非常之普遍,但是这一方法有着其它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优势,既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可以“逼”得学生带着问题去细细咀嚼教材,认真查阅资料,并积极争取发言。这样,既动了脑,又动了手,还动了口,印象自然深刻,记忆必然牢固。更重要的是,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进一步激发了求知的热情和自信心,形成了“兴趣——探索——提高”的良性循环。
另外,现在高考的倾向,不仅是死板的知识点,更是一种历史思维的全面性、科学性、创造性,而这些单靠传统的教师单向传授知识的教学方法是远远不能实现的,把握新课程实践的契机,我们要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讨论教学是值得尝试的一种,如何有效的展开讨论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需要探索的还很多。
参考文献:
[1]刘立新
“中学历史课堂讨论教学质量的思考”
《历史教学》2006年第1期
[2]陈红
“历史新课改和讨论法教学的实施”
[3]胡阳新
“现代开放式历史教学模式探讨”
[4]《新课改教师发展与教学新方法—教学策略与教学模式》,人民日报出版社
[5]夏惠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的研究》,广西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4.本学科的四种教学方法是:讨论法、体验法、讲解法和实践法 。
4.本学科的四种教学方法是:讨论法、体验法、讲解法和实践法。
(1)讨论法在课堂上的过程是:
首先,由教师提出学生生活中与教学相关的问题,或学生关注的话题;
然后,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并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
再后,教师对于学生的看法和观点进行评价,说出自己评价的依据;
最后,教师对于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并强化主流的价值观点。
(2)体验法是在课堂上:
首先,由教师展示已经创设好的相关情境,这种情境多为用现代技术表现的现实事例;
然后,让学生通过视听经历和感受情境中的内容,从体验中再进行感悟和思考;
再后,让学生们在体验、感悟和思考基础上,发表自己的感言和认识;
最后,教师对于学生发表的内容进行归纳,再提升到理性的层次,从而得出思想和观念性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