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课程的教育目标(小编推荐)
一、领会课程理念和课程结构
1.在课程目标上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高中物理课程的教育目标是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培养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使其今后能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的挑战奠定基础。在知识与技能方面,重点让学生学习物理学核心概念,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技能,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物理学的应用等;在过程与方法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参加科技活动的热情,实事求是、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以及振兴中华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等。
2.在课程结构上注重共同基础,体现课程的选择性
高中物理课程结构重视对课程的基础性的体现,考虑到全体高中学生的学习需求,确定了基本的必修课程。同时还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构建不同类型的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发展,培养学生的人生规划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共包含12个模块,其中物理1与物理2为共同必修模块;选修系列1包含两个模块,突出物理学的人文特色;选修系列2包含三个模块,侧重从技术应用的角度展示物理学;选修系列3包含五个模块,侧重让学生较全面地学习物理学的内容。由于必修需要达到6学分,因而全体学生在学完两个共同必修模块后,还需要在三个选修系列中至少选择一个模块进行学习。
3.在课程内容上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
高中物理课程内容需要加强与学生生活、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联系,而且还应反映科技进步带来的如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社会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另外,还应注重让学生学习对其终身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基本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养成一定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同时,在课程内容上,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其选择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内容。
4.在课程实施上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高中物理课程在实施上应让学生较独立地进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应该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注意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具有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养成一定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5.在课程评价上强调更新观念,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评价应始终围绕课程培养目标进行,不仅评价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应评价学生经历的过程与学得的方法,评价学生形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注重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样化,促进学生发展。
二、准确把握内容标准
1.理解课程目标
《课程标准》具体规定了课程的总目标和分类目标。对这些目标的理解,有助于全面把握内容标准。
⑴ 重视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的培养
课程将科学探究及物理实验能力视为高中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内容,同时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旨在使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通过经历与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探究时的相似过程,学习物理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探究方法,领悟科学的思想和精神。如:“尝试估计一些厂矿、交通工具及家用电器的能源消耗。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和节约能源的意识。注意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
⑵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要求
内容标准通过相关的行为动词,不仅对知识技能的学习目标提出了要求,而且也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目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体会科学研究方法对人们认识自然的重要作用。举例说明物理学的进展对于自然科学的促进作用”。其目的是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促进学生尝试应用这些研究方法去解决新的问题。内容标准还对相关的行为动词所表示的学习水平以及体验性的要求做出了界定。
⑶ 强调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
内容标准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生活经验,加强物理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如“通过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问题”。其目的是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就在身边,物理学融进了我们的生活,同时要求从身边现象探索物理规律,注重培养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兴趣与能力。
⑷关注物理学与社会和科技的联系, 关注物理学的前沿
内容标准要求学生关注物理学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物理学技术应用带来的社会问题,关注物理学的前沿知识。如,“通过能量守恒以及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认识提高效率的重要性。了解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知道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意义”。又如,“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初步了解经典时空观与相对论时空观,知道相对论对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这种要求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科学素养都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⑸ 关注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
内容标准关注了物理学史的教育功能。在内容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历程,了解物理学是怎样带动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推动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体会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在物理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如:“初步了解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的基本思想以及在物理学发展史上的意义”。
⑹设置活动建议,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内容标准中设置了许多针对每一模块相应主题的活动建议。尽管这些活动建议并不作为学习要求,但它们是针对相关部分教学内容提出的,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目的在于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同时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应创造性地加以应用。如:“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了解并讨论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在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上的重大意义”、“调查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利用静摩擦的事例”、“通过各种活动,例如乘坐电梯、到游乐场乘坐过山车等,了解和体验失重与超重”、“调查公路拐弯处的倾斜情况或铁路拐弯处两条铁轨的高度差异”、“调查并讨论手机的使用是否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观看有关宇宙起源的科教电视片,了解宇宙的演化与发展”。
第二篇:高中物理课程心得体会
高中物理课程心得体会1
---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也有一些感悟.
经过这一个阶段的高中物理新课程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感受很多。总的说来通过紧张而又认真的学习所获得的感想与心得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几点:1.课改必须更新教师观念
课程改革的最高境界是教师观念的提升。教师作为课改的执行者,决定着这场教育变革的成败。因此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培训,优化校本教研,自觉发展专业素养和教学艺术,力求以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规范优化教学行为;另一方面科学认识和处理推进课程改革以及实际教学时的矛盾,处理新旧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矛盾。
随着新课程的推行,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新课改让教师从知识的“权威”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每位老师心理都承受着巨大的心理落差。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可以实现自身发展,而教师的发展
2 ---新增内容,哪些是高考必考内容,哪些是选讲内容,对于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做到面对新教材中的新内容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通过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高中物理新课程的内容是由哪些模块组成的,各模块又是由哪些知识点组成的,以及各知识点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专家们所提供的知识框图分析对我们理解教材把握教材有着非常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对于必修课程必须讲深讲透,对于部分选学内容,应视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改革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而制定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与需求,作为教师理应先行一步,为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3.通过培训学习,使我清楚地认识到整体把握高中物理新课程的重要性及其常用方法。整体把握高中物理新课程不
4 ---不同的讲课方式,不同的授课方式就会收到不同的效果。好的授课方式与方法能使学生轻松乐学,如沐春风;科学的思维模式,能使学生左右逢源,事倍功半;恰当的情景导学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因此将个人的智慧与集体的智慧融于一体进行归纳、总结、交流能促进我们产生更多更好的授课方式、方法,产生更多更新的科学思维模式。这对于我们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非常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高中物理课程心得体会2
通过这些天的培训,使我深深的熟悉到,当今时代,不再以具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标准,关键是创新能力的进步。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进步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展开探究教学模式成为物理教学的必定趋势。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与想法: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题目,新课程不但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把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会,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绩和发展趋势,和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利用。
2.重视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构成进程中,发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华,增强利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益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重视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爱好、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重视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展开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进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利用知识。夸大知识的构建进程,重视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夸大基础知识的学习,重视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夸大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重视保护探索爱好,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夸大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重视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会;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点,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夸大可操纵性重视继续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一)、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增进者,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成学生发展的引导者。.附送: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心得体会(完)心得体会教学概念物理高中
现就物理感念教学,谈谈我的一点想法,也借此与位老师互通讯息,进步本身业务水平,不到的地方请师们批评指正。一般来讲,高中学生已具有了比较完全的物理感知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对四周世界的物理现象、物理进程构成整体熟悉,也能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在此熟悉进程中他们表现出较强的心理积极性,这是一个积极的因素。但是在对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概括、抽象的时候,他们心理上的主观能动性经常不够。这是一个消极的心理因素。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的进程中必须充分利用学生心理因素的积极方面,克服消极方面,以期到达最好的效果。假如在教学中能够留意到以下几点,肯定可以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1.重视联系生活实践引入概念从学生熟习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由于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轻易为学生理解。特别对高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熟悉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
好的物理环境。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经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八年就物理上册教学中有关的教学:
包括声现象、光现象、透镜及其利用,还有来。物理概念之所以有用,不但在于它是具体的物理现象的概括和抽象,而且在于它与其他概念的联系。学生不能把相干概念综合成一个相连相容的概念网络,也就不能把它们利用于各种物理场合。4.在物理概念教学中,留意教法的多样化
高中物理课程心得体会3
作为一名物理教师,我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学生喜欢物理这门学科,可是在教学中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教书好象就是在教学生做题目,并且题目越难越好,越是能把学生考倒的题目就越是好题,同时与生活的联系也不紧,理论性比较强。我一直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的学生是被教笨,当然这笨并不是指学生的智商而是指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深入研究教材
为适应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习题改成了探索性的“问题”.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对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要弄清所给的问题可向哪些方面探索.
2、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境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机会.
3、应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
所谓自主探索,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地学习,即“我要学”;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独立性,表明学生是独立地学习,即“我能学”.但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探索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逐步转化的过程.而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高中物理课程心得体会4
从新课标中学习到了物理课程改革的理念、课标的内容以及对学生的评价等。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实际教学中要注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在物理教学中,要从日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物理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物理、理解物理,同时把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物理,感到学习物理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2、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合作关系,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允许学生向教师提问质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讨论与争辩。在民主的氛围中,学生的聪明才智才能充分发挥出来。教师要更新观念,调整自己,在教学中,不可唯我独尊,压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面对新课程,教师应确定更高层次的教学目标。
对于教学课而言,不能光是知识的传授,而是包括知识与技能、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几个方面。那种追求“能够教好一节课”或“教出了几个能考高分的学生”为目的的教学已经不符合课改精神了。教会学生知识,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能力应成为所有教师的职业追求。
4、注重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悉的东西,教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教师却将知识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讨论、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研究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5、要灵活使用挖掘教材有许多教师不适应新教材,不知道把教材与实际联系起来。
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现有水平,在认真领会教材编写意图的同时,学会灵活、能动地运用教材,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必要的增删、调整,这样才能从“有限”的教材中无限延伸。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让学生更多地参加实验活动;教师教学中出乎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生活中有趣的事例、不断出现的挑战性问题及学生有意义热烈的讨论等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喜悦;了解学生、因材施教;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发现并提出问题,出主意想办法,鼓励他们勇于创新。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标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教学要以新课标为标准,在教学中要以三维目标来教学,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心得体会5
——付成维
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以及这几个月的深入实践新课程改革,使我深深的认识到,当今时代,不再以拥有知识量的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唯一尺度,关键是创新能力的提高。在学校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成为素质教育重要的价值取向。我觉得探究教学要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宽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成为物理教学的必然趋势。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与想法:
一、对新新课程改革的领会:
1.体现了基础性和时代性:改变了过去繁、难、偏、旧的老问题,新课程不仅要求学生学习物理学最基本的概念和规律,了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思想和方法,掌握物理实验的基本技能,同时还拓展了“知识与技能”的内涵,要求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反映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关注科学技术的主要成就和发展趋势,以及物理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关注物理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应用。
2.注重物理学的思想、方法和科学精神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仅重视将物理学知识系统地归纳为简明扼要的知识体系的做法,而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活生生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物理学思想方法的精髓,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3.体现了课程及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为使教材有利于不同学生的智力潜能开发,且对不同区域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课程标准提出“普通高中教育仍属于基础教育,应注重全体学生的共同基础,同时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发展潜能和今后的职业需求,设计供学生选择的物理课程模块,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
4.在课程实施上更注重自主学习,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其中一个很重突出的特点就是开展研究性学习。我们现在高中物理知识的学习,已经不再仅仅局限再听老师讲课这样的基础上了,更多的需要同学们自己去探索、研究和动手实验,才能再这一过程中学到知识,更能应用知识。强调知识的构建过程,注重培养物理实验、科学探究能力;强调基础知识的学习,注重物理学核心概念的建立。强调从生活走进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保护探索兴趣,学习欲望;体现时代性强调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注重经典物理与近代物理的融合;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注科学?技术?社会观念的渗透。反映选择性综合不同地区课程资源,考虑农村和城市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栏目,使教学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提供了方便;既重共性,又突出系列特色,为学生发展提供空间。强调可操作性注重继承与发展,开发教材辅助资源。
5.高中物理课程新课改最大的困难是:第一,教师的观念要改变;第二,现有的教学资源要改变;第三,教学制度要改变;第四,教学评价,教学方式,教学内容都要跟随课改的变化。教育的出发点是人,归宿也是人的发展。“探究式教学”就是从学生出发,做到以人为本,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宽松、民主的环境中体验成功,健康成长。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师还需在实践中逐步摸索,并通过经常性的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增强反应的敏感性,形成良好的反应系统,使得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既充满活力,又富有成效。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许多新问题。为了尽快适应角色变化,更好地解决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要转变观念,致力于使自己成为研究型教师,在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专题研究,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善于总结经验和教训,善于进行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课程心得体会6
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生习惯是物理新课程要求的一项重要内容,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比掌握知识更重要。
新大纲对“必学”知识提出的教学要求是用国家教育部对我们教学提出最基本的要求,这是在教学中所必须让学生掌握的。当然,我们在完成“必学”知识教学后,还可根据需要完成“选学”知识教学,让学生阅读“阅读材料”,动手做“小实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我们在使用新教材的过程中,对教学的内容和要求可根据学生情况高于新大纲规定的内容和要求:既可在规定的内容的知识广度上做文章,也可以在知识的深度上下功夫。
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更新教学理念。
新教材对物理教师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培养不出高素质的学生;没有创造性的教师,就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人才。我认为为适应新教材的需要,应具备以下一些基本素质:
①有敬业、乐业、勤业的精神;
②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在整体把握物理学理论体系的同时,能居高临下地分析和处理教材;
③掌握教学艺术水平。因为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④具有终身学习的观念,开拓自身的视野,对教学进行研究,以不断提高自身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
坚持以学生为本
物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渠道。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物理课本中不仅有丰富的物理知识,而且渗透了大量的物理学思维方法,如牛顿从苹果落地现象,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奥斯特从通电在导线下小磁针的偏转现象发现了电流的磁场等。学习物理,应该学习物理敏锐的洞察力,深刻的思维能力,推理判断能力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学习物理从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从宏观到微观是思维方法。同时还应该学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化模型法,虚拟假定法等。并自觉地运用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与众不同新观念,新思维,然后归纳总结,从中筛选出最好的解决办法。只有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才能逐步培养学生乐于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高中物理课程心得体会7
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解读新课标,教师们花了力气,学生费了时间,可教学目标却不能有效达成,教学效率也较为低下。因此,笔者反复回顾和思考及验证,有以下心得与大家商榷。
误区之一:以速战速决的过程替代科学探究
例如“电磁感应”的教学,新教材用三个课时逐渐展示,其内容与人类认识“电磁感应”的过程相一致。对于初学者是一个环环相连、逻辑线索清晰的整体,并通过大量的实验等丰富的素材给学生一个学习、认识科学规律的较完整的过程。但有的教师只简单地介绍几位科学家的发明和发现,作为科普讲座式轻描淡写地带过,就讲大量的习题,使课堂教学中对学生价值观、科学方法、科学过程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把“理论”与“习题”教学对立起来的做法,看似节省了所谓“理论”教学的时间用于“习题”教学,却忽略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是舍本求末,得不偿失的。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探究、合作”,要以物理知识和技能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因此,教师应当加强学习,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体会探究的过程既是学习的目标更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使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误区之二:以肤浅的提问当作探究教学
个别教师把一个完整的物理问题表述划分为很多支离破碎的“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等小问题不停地问;有的教师上课的设计以“读一读”、“看一看”、“背一背”、“做一做”、“练一练”、“思一思”的互动形式使课堂教学程序化。上述教师的方式和做法对活跃课堂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肤浅的提问与表面热闹的教学形式,造成了教学的低效率。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故而课堂提问一定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认知特点精心设计,问在关键之处,问在学生思维的薄弱点,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
误区之三:以简明轻快的实验换取习题教学时间
大多教师把实验当作魔术表演,然后提一些简单问题得出结论,就“简明、轻快”地完成实验,挤出时间让给习题讲解。例如“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教师分别做了锐角、直角、钝角三种情况下的实验演示,较详细地介绍完作图法之后,就板书出法则进行“思考与讨论”,随后补充大量的数学知识“正弦定理”、“余弦定理”。从学生的学习规律来看,在对分力、合力、等效思想和作图的基本要领都没掌握,还缺乏感性认识,学生对物理基本理论还很陌生,此时急于求成地引入数学定理,冲淡了对基础物理知识的掌握,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大量的习题训练只会让师生跌入教师累、学生苦的低效的“题海”教学漩涡。
教学中,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经过充分的观察和实验,自我总结或发现其规律,使学生深刻理解其本质,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灵活运用。在此基础上,补充必要的数学知识,拓展解题思路和空间,就水到渠成了。
误区之四:以知识的拓展取代素质提高
教师普遍存在对新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认为“一标多本”增加了教学内容和学生负担,对教材所编习题教师担心太少,于是在必修本的教学中参人不少选修教材中的内容,在选修本的教学中参人大量高考要求的内容,在高考复习中参人大学普通物理知识和思维方法。这种教学内容恶性膨胀的反复循环,严重地干扰了正常的物理教学,反而使学生的学习无所适从,造成学生知识的不完整和基本功不牢,不利于其学习。这样漫无边际地对习题拓展和延伸,反而会造成习题教学的低效,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重重的压抑感在学生中弥漫着,会使学生成绩出现大面积滑坡。
新课程教学更加重视能力培养。新课后需要一定量的例题,通过题目的分析和讨论,进一步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绝不是拓展了知识面就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大量的一题多变、一题多解,只会使其负面效应越来越影响正常的习题教学。少量的一题多变、多解还是有益于习题教学的。因此,教学中不要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而要看作是活生生的有一定经验的人。当今社会,学会学习才是最重要的。要坚持以学生为主的“习题教学”规律,踏踏实实地完成必修、选修、高考复习不同阶段的教学目标,任何拔苗助长都只会适得其反。
总之,新课程提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才是课改的根本。相信大家在今后的实践中会不断地改进、完善和发展,为课改提供自己合理化的经验和建议。
高中物理课程心得体会8
20xx年8月21日25日,我参加了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的高中物理教师培训,虽然时间短,但是内容丰富,感受很深,收益匪浅。既有专家的讲座,得到理念的提升,又有中学同行的表演,感受新课改的精神,同时还有领导的鼓舞和鞭策,让我们一线教师得到理论与实践的充实。我从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心灵上得到隆重的洗礼,大脑从繁忙的工作中得到解脱,细思回想导师、教授的精彩讲课,他们的声音、形象久久回荡在脑海,永不退却。教授的思想教育了我,导师的思想影响了我,使我充分认识到学习和掌握一种重要的思想,比学习和掌握一门学科知识更重要。
第一天是人教社周誉蔼琴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地引领我们走进高中物理新课程。通过为什么需要改革课堂教学以及新课程新在哪里这两个主题。并结合一些很具体案例对新课程改革做了生动地、具体地介绍。我们听后有收获,也有思考。在将要新课程改革的前夜,我们怎么把新课程的理念一步一步地带进课堂。怎么在课堂中有机的整合三维目标。
第二天是北京海淀区教研员苏明义老师的讲座,让我感受到我们中学物理界的这些精英对教育教学的关心和教师职业的执着追求,他幽默、风趣的讲解让我们不知不觉就度过了一上午,既有理论知识,更有实战的经验。这种经验上升为他对教育的四条信念:信念一:教育强调和谐:健康第一,以德育人,开发智慧,贯穿审美(系统性)。信念二:教育追求有效:让师生们用较少时间,能得到较大收获(科学性)。信念三:教育需要激发:用榜样和实例去激励,用问题和交流去启发(艺术性)。信念四:教育要求行动:实践出真知,训练出技能,经验出智慧(技术性)。他把他在教学中总结出来的20条经验毫无保留地教与我们,难能可贵,可以领略其人格魅力。
许晓林、陈继明等其他几个专家的讲座给我们展示了新课改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式。新课改给我们基础教育的老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但无论多么好的课程理念,如果没有教师的教育思想的转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都将无法得以落实。教学质量的好坏与我们自身的素质的高低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这必然要求我们既要加强理论素养的学习,可以是集中学习,更多的是自己学习,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和准备,以满足学生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同时可以走出去看看别人的做法,听听别人的课堂,吸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不足。在物理课中,怎么把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把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很好运用在课堂中,把教和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在导学。教比导容易,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的把握教学的节奏和环节,除了有很好的掌握教材以为,更多的是有掌握学生,了解学生。教师的教不是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更不是电视屏幕上的节目,是师生之间的情感的交流,思想的沟通。
这样的学习机会是难得的,是很宝贵的,我希望通过这个培训班的培训,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和专家型的中学教师,“学以致用,研学并进”,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广泛交流,资源共享”。
在这几天学习过程中,我作为一名物理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学生喜欢物理这门学科,可是在教学中我一直有这样的感觉,教书好象就是在教学生做题目,并且题目越难越好,越是能把学生考倒的题目就越是好题,对于每次都考不及格的学生来说能喜欢物理吗?同时与生活的联系也不紧,理论性比较强。我一直有一个感觉就是我们的学生是被教笨,当然这笨并不是指学生的智商而是指学生的各方面的能力。我觉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应深入研究教材
为适应学生的探索性学习,新教材在内容和形式上作了重大改革。大量传统的封闭性、定向性习题改成了探索性的“问题”。这些探索性问题的条件、结论、思路等大都具有较强的开放性,没有标准的答案,往往还联系广泛的现实背景,这对教师是一个重大的挑战。所以教师应花大气力钻研教材,对教材作“探索”的探索。要对教材涉及的实际问题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相关资料。要弄清所给的问题可向哪些方面探索,
能较恰当地预测有关探索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精神等达到怎样的效果。总之,只有教师对教材研究得深透,探索得深透,才有可能较好地引导学生探索。
2、要为学生的探索创设有利的情境
为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情境,这些情境包括时间、器材、组织、心理等各个方面。例如,要根据教学的需要,做好学具、教具、音像、课件等各方面的准备;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组织安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探索的机会;要为探索留有较宽裕的时间,新教材大大减少了练习和习题的数量,这正是给学生留出探索的余地,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安排时间,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保证“探索”的优先地位;要增强学生探索的兴趣,一方面,对教材中的内容,教师应努力搜集学生熟悉的生活素材与之结合,增强探索内容的趣味性;另一方面,根据探索的内容,应合理运用做游戏、讲故事、竞赛与表演等方法,增强探索形式的趣味性。
3、应对学生的探索给予引导和帮助
所谓自主探索,含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是指探索的主动性,表明学生是主动地学习,即“我要学”;另一方面,是指探索的独立性,表明学生是独立地学习,即“我能学”。但学生主动地、独立地探索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学习中逐步形成的,要经历由被动到主动、由依赖到独立的逐步转化的过程。而这种转化,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帮助。所以,积极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进行探索性学习,是新课程教学的中心任务。
首先,对学生的探索要进行正确地导向。探索作为一种学习活动,也有有意义和无意义之分。教师应努力把学生引向有意义的探索,减少或避免无意义的探索。不宜信马由缰,放任自流。对学生进行探索的问题,教师应适当提示探索的方向,并当在不宜继续探索时相机予以提醒。
其次,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应科学合理地予以评价。新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不光要评结果,还要评过程;不光要评显性指标,还要评情感与精神等隐性指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予以评价。通过评价,使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增强继续探索的信心;也使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把引导探索和教师讲授适当结合。当前,由于大力倡导“引导式”教学和相应的“探索性”学习,“讲授式”教学及相应的“接受性”学习似乎成了“祸水”,人们避之不及。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课程改革的本质不是教学和学习形式上的改变,而是使学生进行有价值的学习。而任何有价值的学习都属于“意义学习”。根据奥苏伯尔的“意义学习”理论,“意义学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具有意义学习的意向,即学生具有把新学的知识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起联系的倾向;二是学习的材料对学生具有潜在的意义,即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能够跟其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实质性的联系。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只要能对上述两个条件起促成作用,即能够促成有意义的学习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或学习方式就是适宜的,值得肯定的。讲授式教学、接受性学习可能造成“意义学习”,引导式教学、探索性学习也可能造成“机械学习”。总之,教学方式及学习方式并无定式,应由学习内容及学生的情况而决定。新课程教学重视探索,但并不排斥讲授。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学生的探索与教师的讲授有机结合起来。尤其是对那些约定性的、常规性的、公理性的知识,更应以讲授为主。
第三篇:关于高中物理教育教学的课程认识
关于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物理教学及教师的认识要求
班级:物理121班
姓名:尹立伟
学号:1251002141
摘要:很多物理教师在教学改革中都做出了自己的努力和尝试,并取得了不少有价值的成果。但是从总体上说,新课程下的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仍是灌输式、填鸭式教学占很大优势。目前,随着国家新课程标准的全面实施,尤其是随着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的面世和使用,高中物理教学无论是在理念上还是在操作上,都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如何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各项要求,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次,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对高中物理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观念的更新和角色的转变;教师的管理能力,教学工作能力和自身修养的提高;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学习能力,合作能力三个方面进行教法的改进;从专业的深度,技术的精度,前沿的新度及知识的广度进行知识的扩充。关键词:高中物理 新课改 课程 教师要求 教师作用
一、高中物理课程的认识
高中物理新课程分为共同必修两个模块(物理 1 和物理 2)和三个选修系列。选修系列 1 包括两个模块(选修 12);选修系列2 包括三个模块(选修 22 和选修 2-3);选修系列 3 包括五个模块(选修 32、选修 34 和选修 3-5)。
共同必修两个模块的主要目标是提升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与发展潜能,为后续向不同方向的发展与选择打好基础;选修1系列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了解物理科学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关系,体会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结合,从思想观念方法层面上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选修系列 2 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参与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活动,学习与技术直接相关的物理知识,理解物理与技术的互动关系,提升学生技术设计、制作和创新的能力;选修系列 3 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经历物理学的实证研究和理性思维过程,学习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方法,了解物理学与社会发展及科学技术进步的关系,高中新课程强调学生的探究和体验,物理课堂成为学生探究学习的中心、师生共同探究的场所。在物理课堂中,师生共同经历和体验物理研究或探究的基本活动: “提出问题”、“ 猜想与假设”、“制定探究计划与方案”、“收集证据”、“ 分析与讨论”、“ 评估” 和“ 交流与合作” 等。
为了强调研究性物理学习或科学探究,重视过程与方法,目前一些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主要采取了三种措施(1)让学生在教师引 导下进行物理探究;(2)让学生自 主进行物理探究;(3)为学生展示人类物理探究的历史过程。在这些体验探究活动中,学生既把握了:“公开的物理文化科学”(以专著、刊物、教科书等媒介公开出版的物理文化科学成果), 也体验了人类先驱“ 个人的物理文化科学”(个人层面的、常规的和非常规的思考,探索的艰辛和激动人心的高峰体验等),最终可以形成学生“ 个人的物理文化科学”(学生个人独特的物理世界图景、认识结构、情感体验、认知策略等)。在高中物理新课程中,物理教科书在教学过程只扮演物理文化科学与学生学习活动的中介,仅仅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对话的“话题” 目前一些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均通过设计多样化、开放性的学习方式,把物理课程还给了学生和教师,为师生提供了广阔的自主开发课程资源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也能够真正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活动。这样做既发展了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新意识,也为学生与教师的发展师生的互动提供了平台。特别是高中物理新课程还为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学习模块、形成个性化的课程研修计划和及时调整个人发展方向提供了可能性,力图为不同学生不同的发展奠定不同的文化科学基础。高中物理新课程努力增强课程与人类文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反
映文化科学的发展趋势和当代科技的发展前沿,加强物理学与其他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拓展学生的视野。例如有些高中物理《新课标》教科书介绍了人造地球、卫星宇宙飞船、相对 论时空观、量子论、现代航天技术(特别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勇气号火星车等现代科技成果;分析“时间延缓效应的实验验证”、波粒二象性等现代物理的问题。可见,高中物理新课程把课程活动引向了真实的人类活动、事件和现象,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课程”从物 理课程走向社会”的思想。在真实的人类活动、事件和现象中,科学与人文完全融合,学科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消失;在真实的人类活动、事件和现象中,没有限制思维和想像的定势约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 维成为可能;在真实的人类生活,事件和现象中,学生和教师都可以产生前所未有的体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因此便有了真正的对话和情感交流,每个人都可能建构和丰富自己独特的物理世界图景。物理课程或物理学科是人类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由于认定人类的物理学认知方式 探究精神和探究规范对人的全面发展、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人们便把物理文化科学成果“ 转换” 成物理课程。并将其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望通过物理课程来实现培养人和发展人类社会的理想。因此,物理课程设计和选择不可能完全按纯粹的文化和科学发展轨迹展开。都是按照经过重整的,便于学生理解的和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结构展开的。
二、物理教师的作用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已经把物理课程还给了教师和学生。希望师生通过开放的课程活动。共同建构丰富多彩的物理世界图景。获得真挚的情感体验。因此,根据物理教科书提供的“话题”,教师要完成把物理文化科学“转换”成物理课程的工作,然后又要把物理课程“转换”或“还原”为人的(学生的)物理探究活动———课堂内外的物理文化科学探究活动。在把物理课程“还原”为人的物理探究活动后。教师总是要根据自己对物理探究活动的理解,特别是自己对物理学科探究活动的个人体验和理解,恰当地引导学生的物理探究活动。但是,很难想像,一个从来没有经历过物理学探究活动的教师能够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探究。我国传统封闭的物理教师教育,在让未来物理教师经历物理学探究活动、接受物理学科研训练和把握物理文化科学的演变历史等方面。表现出先天的缺陷,这导致物理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物理探究方面力不从心。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教科书往往在各部分内容展开过程中,或围绕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现象,或围绕工农业生产活动,或围绕人类探索历史过程,为师生精心营造和设计了学习探究的情景,然后通过有一定内在联系的问题串、问题链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例如,给学生提出开放性、的问题: “请思考:假如有一天你能到火星上去旅行,你会感到自己的体重了生了什么变化?”,“假如有一天能在月球上开运动会,你能想象出是什么情景吗?”又例如,根据“雷鸣电闪”的自然情境,引发出问题串“雷电是怎样产生的?” “电又是从哪里 来的?” “物体带电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电荷具有哪些特性?” “电荷相互作用服从什么样的规律 ?” “人类怎样利用这些规律的?”等等 ,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学习这一部分物理学的核心内容。再例如,以“示波器”工作原理方面的问题构成问题串,从物理学原理的层面解剖“示波器”,探究电场的力的性质和能的性质。高中物理新课程把课程活动的起点逼近到真实的人类活动、事件和现象。要真实的人类活动、事件和现象中,物理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认知策略、情感态度、价值取向,要跨越学科的界限,帮助学生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完美结合。
因此,物理教师要完整地理解“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人们便把物理文化 科学成果“转换”成物理课程,并将其作为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期望通过物理课程来实现培养人和发展人类社会的理想。新课程物理教学改革的核心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而言新课程背景下的物理教学,就是要广 大物理教师着力于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创造自己的世界,让学生对学习有自己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朝着充分发挥独立性、自主性、个性化的方向发展,要广大物理教师在课程与教学目标上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三位一体,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愿望与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注重学生发展,面向全体学生。《标准》 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以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为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使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兴趣、习惯及一定的学习能力。“内容标准”所规定的是全体学生关心达到的基本要求。注重借鉴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注意将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引入课程,注重学科之间的渗透,人文精神与自然科学的交融;以使学生获得对自然界更加本质的认识,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力求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学生熟悉的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并将其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际,并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强调以物理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创新精神;改革以书本为主,实验为辅的传统教学模,提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鼓励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物理教学。
一直以来,关于教学技能的研究有很多,但对于具体学科的教学技能的研究却还不够。由于新一轮的物理教学改革对物理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教师的新要求
1.教师观念的更新
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观念的更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要认真学习与研究有关课程改革的资料和书刊,提高新的理论水平,掌握专家的课改理论与实践经验;第二,教学要参加课改培训,向参加过高级别培训的教师取经;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向成功的教师讨教;第三,教师应对成功课例进行分析,模仿,借鉴,从中领悟一些新颖的教学方式,体验授课教师的角色转变,启迪自己更新观念。
2.教师角色的转换
在新课改的实施中,要求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且是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懂得现代教育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首先,把讲台作为师生互动的平台。教师的工作岗位在讲台上,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中心工作,因此让学生直接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使学生与教师共享讲台,把讲台当作师生互动的平台,能够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素质;其次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并组织有趣的物理教学活动,把学习看作是知识和学生之间的一个个性化的相互影响的过程。
3.教师能力的提高
首先教师的管理能力十分重要。课堂管理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师教学的质量,也对学生学习产生极大的促进或消极作用。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对于课堂的管理还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管学生”阶段,没有真正把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来看待,没有形成全面的课堂管理能力。因此教师要进行经常性,全面的反思,构建一种反思型课堂管理风格;加强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改进学校的管理哲学和办学理念。其次与学生的交流能力也尤为重要。教学是教与学交流的过程,是对话的过程,是师生通过交流与沟通共同创造的过程,在新课程理念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要逐渐学会交流,物理教师更是如此,特别是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使两者的心理地位平等,任何一方都不会感觉到心理收到压抑,在轻松的课堂环境中,师生各自独特的表现方式,通过心灵的交流,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共同发展,使教学水平有了质的飞跃。最后是教师的工作能力和自身修养。教师的任务在于有效地组织和安排学生的交际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而教学活动最重要的环节和步骤是教学的组织。教师不仅要思路清晰,思维敏捷;同时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要让学生了解他们应该干什么,怎样干,何时干。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组织教学过程中积极配合,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口头表达方面,教师的语言应注意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做到准确精炼,生动,清晰,力求层次分明,逻辑严密,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能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简单问题趣味化。除此之外,一个教师的优秀品格将吸引学生,学生往往会将对教师的尊敬和喜爱转化为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喜爱。这对学生在今后这门学科乃至其他学
科的兴趣方面有极大好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3.[2]中共中央国务院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DB/ O L].http : / / www.xiexiebang.com.2004—06 —1 6.[3]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DB/ O L].http: // www.xiexiebang.com.2004 — 06 — 16.[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DB/ O L].http : // www.xiexiebang.com.2004— 06— 1 6 [5]母小勇.科学课程 理想与理想科学课 程[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9).[6]母小勇.教师的作用:实现文化科学的有效转换[ 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0).[7]张庆华.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因素分析[J].西北中学教育,2005(10).[8]郭维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能力的提高[J].西北成人教育,2008(4).
第四篇: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课程教育理念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课程教育理念
四川省乐山市牛华中学 杨长荣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物理要与九年义务教育物理或科学课程相衔接,旨在进一步领悟物理学研究的方法,增进对科学的情感,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课程教育理念用朴素的话来叙述,就是由过去的培养考生向培养学生转化。
过去,我们在物理教学中所提倡的是:以教材为蓝本、以《考试说明》为依据、以高考试题为导向;教学实施中:学生围着老师转,老师围着资料转,教学围绕高考转;体现在对学生的具体要求是:打好学科知识基础,培养“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五种能力;总之,高考指向那,教师和学生就奔向那。这种教育成就了学生,也成就了一代“名师”。在这种物理教学理念下所培养的学生学科知识功底扎实,所学知识系统、完整,但这种应试教育诱导学生挤考大学的独木桥,其结果是在一定程度上挤掉了学生天真活泼、思维活跃的天性,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各自爱好与兴趣的发展。特别是在突出抓应试教育的同时,缺失了对学生成长与发展中其他方面的必要教育,也就是说或多或少忽视了一些德育方面、能力方面、社会实践活动方面以及思维素质等方面的教育,无意中所造成的学生流失对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以及进入社会在市场经济大潮中所体现的对人生价值的迷失,在工作和科研中所体现的高分低能等现象,都是值得我们对高中教育进行必要反省的地方。
新课改下的高中课程教育理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就物理学科而言,主要体现在:
1.通过高中物理课程教育使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新课改下的高中物理课程教育要求提得更高了,内容更丰富了,从大的方面讲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古人说得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的进步与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讲诚信的人,这也才是一个完整的人,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我们的教育观念就必需摆正在培养在校学生成为完整的人这一基点上,为了每个学生的成长,为了学生的一切,要求我们更多的考虑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社会发展中各个层面上人才的需求,为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需要。即“让学生做成长的主人,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也就是说,在高中物理课程教育中,我们不能只单独给学生以学科内知识,要 从新一轮课改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出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来培养教育学生,使我们的学生获得更多的做人做事、显性和隐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包括文化的、道德的、思维素质方面的以及十年、二十年以后经济和科技发展中不被淘汰的、怎样在国际舞台上参与竞争的内容。要求教师用创造性的艺术目光和精湛技巧去发现学生的特长和刻划学生未来,用物理学科独特的思维形式去完善和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2.高中教育从以知识为本转化为以发展和能力为本
过去,我们的教育在单纯传授知识方面做得较多也做得较好(杨振宁曾在中外教育和学生能力比较中谈到),对推动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少贡献;但新一轮课改对各学科课程教育目标认识更为深刻了,要求更高更全面了。就物理学科而言,准确地说我们所从事的不再是单纯的物理教学而是广义上的物理教育,物理教育更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更重视物理教学以发展和能力为本。具体操作时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落实;
(1)摒弃过去的单纯传授知识、忽视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培养的教学思想。当然,我们不应因此而淡化物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抓好基础仍是今后发展能力的重要保证。新一轮课改所强调的是打破学科教学界限,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物理学科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一门自然科学,物理教学离开了动手动脑就等于画饼充饥,应试教育急功近利,治标不治本。余世雄博士在谈到人才成长时曾说过:一个合格的大学生走入社会,每年将会遗忘他在大学所学知识的20%„„。那么留下的是什么?是科学的分析、思维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物理学科有他的特殊的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而思维的对象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生活和实践(实验)中的现象和事实,只有勤于动手动脑,我们才能不断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真正的从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怪圈中跳出来。
(2)现代化和传统相结合,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坚持改革、继承和创新的原则,强调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现有教育资源,强调多媒体、现代化手段教学和传统教学方法优势互补。教育资源也不仅只有多媒体和一些数码器材,挂图、模型、演示器材、实物以及实践基地都是教育资源,传统的教学则是指粉笔、黑板教学,演示实验教学和学生分组实验教学,相对于物理学科来说,其学科特点的特殊性较为突出,单一的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或传统方法教学各有利弊,所以我们必需结合教学内容,因地制宜的灵活地整合教学资源,克服教法上的单一性和随意性,充分利用教师教学风格和学校教学设施装备的优势,创新性地组织教学,既不可以不变应万变,也不能让现代化教学手段成为“一指弹”,以影视和动画代替实验,喧宾夺主,应尽量减少学生和机器间交流,多一点人性化的沟通。(3)强调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积极参与和以学生为中心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满堂灌”、“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再也没有市场了,不再是学生围着老师转,取而代之的将是“独立思考、同伴交流、师生互动”,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式和研究性学习,只有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脑、动口和动手,才能最大程度地体验到科学家们研究问题时“过程与方法”的精髓,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双重培养。知识是死的东西,随着人们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许多知识将会得到不断的更新,但从研究问题过程中所学到的方法,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将是享受一生的。
同时,我们也要尽量避免“师生互动”中形式化的东西,不然会显得庸俗,应该强调其实效性,抓住哪些内容的讨论能够得到一些深刻的结论,达到训练学生思维的目的,同时又产生合作学习的气氛。
以学生为中心,也不能不要教师,教师应该是主导,而且要充分发挥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组织能力。学生的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课堂上也将会是一盘散沙,收获不会很大。
(4)激励学生崇尚科学、坚持真理、勇于创新
培养学生会做题是我们的愿望,但不是我们的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维方法的启迪才是我们开展学科教学的真正目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不能形式化,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要经常性地体现在平时的物理教育当中。同时,要引导学生做知识的主人而不做知识的奴隶,学习科学、崇尚科学的同时要敢于质疑,敢于坚持真理,勇于创新。
教学中要经常性地渗透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社会责任感的思想,要结合事例落在实处,如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生活、生产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一些及所能及的课题研究活动等,而不是把这些内容作为“标签”贴上去。
(5)教学过程中突出知识和技能的紧密结合
我们强调技能,但决不能忽视知识。新一轮课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基于我们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使学生学到为终生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因此,结合城乡地域特点,适时地、适当的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到工厂去,到农村去,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经常性地开展一些科技讲座,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些活动除了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之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知识和技能的同等重要性,过分强调哪个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都是不对的。
(6)强调情感教育和学习方法的培养
情感教育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在建立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基础上的。我们所提倡的是根据教学内容有机地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中有教育意义的事例、国家 和民族的发展史、社会的进步史以及科学家的故事,自然的渗透在“过程与方法”之中,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爱国热情、发奋向上的刻苦学习精神。我们反对学科教育中刻意的、牵强附会的情感教育,更不能以强调情感教育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而削弱对学科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的学习,降低高中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标准。
我们讲欣赏教育、愉快学习,有时就容易忽视对学生的严格教育,呵护太多,教育就会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们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愉快学习,这是肯定的,但学习应该是快乐与压力共存,只有快乐而没有压力也不行。
3.以开展“自主学习”为目的,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
将学生关在教室里,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单一,枯燥无味。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发现问题,乐于探究、勇于实验、勤于思考,养成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在自主学习中获得物理知识和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就是高中物理课程教学的目的所在。同时,我们也必需注意到:
(1)高中物理不只是关着门在课堂中学好的,必须向课外延伸,这个延伸很可能会增加学生很多负担,因此应该适可而止。通过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让学生感受到不是老师要学生学,而是自己要学,让他们自觉地把学习延伸到课外。
(2)高中物理不仅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由教师导会的。现在有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因此,我们必需正确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思维和学习动机,教会他们学习方法,让他们利用这些资源主动去学。
(3)物理学习不能离开教科书,虽然没有一本教科书是十全十美的,但我们必须首先肯定教科书的作用,它是我们开展教学的依据,是其它书籍所无法替代的。我们所提倡的自主学习不是要求学生离开教科书去“博览,博学”,而是在指导学生学好教科书的基础上去阅读一些其它书籍。当然,只靠一本教科书也是不行的。
(4)只做课本上的一点练习是不能学好高中物理的,所以我们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应精选一些其它资料上的经典试题,让学生有适量的训练和练习,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题量积累,才能做到解题时的触类旁通和知识的灵活运用。
高中物理教育肩负着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和为将来发展提供必要的、与时代进步相适应的物理学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任务和责任,无论从教育的观念上,还是从教育的实践上来说,教育的改革都必须以教师各项素质的提高为起点,并借助每个教师的实践来完成。总之,但愿在这一轮新课改的引导下,用我们共同的智慧来诠释“钱学森之问。让钱老在九泉之下安息!
详细通讯地址:四川省乐山市牛华中学 邮编614801、工作单位:四川省乐山市牛华中学、联系电话:***
第五篇:高中物理教育叙事
物理教学引入的几个实例
高一物理
邓德安
教学引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有着导向、激励、铺垫和为即将进行的情感交流、思维活动做好认知与心理准备以及营造教学氛围的作用。好的教学引入,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兴趣,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与听课中,发现真正符合这些标准,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的教学引入却不算多,现将自己的所见一二交与同事们交流汇报。
案例一:在《超重与失重》这节课的引入,教师可设计这样两个随堂小实验:(1)用一定宽度的纸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使之恰能承受重锤的重力),拴住一个重锤,让学生竖直提着并保持静止,并给学生一个问题:不借助其他器材,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挣断纸带?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再让学生亲自实验一下,就会看到,“迅速向上提升重锤或迅速下降时突然停止,纸带断了”,这个能使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体会到在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的过程中重锤对纸带的拉力超过自身重力,这就是超重现象,使学生在实验中获取感性的认识进而展开理性的思考。(2)准备一台体重计(机械指针型的),请一位同学站在体重计上分别呈现静止、下蹲、起立过程,另一位同频,展示给全班同学)。先请同学预测再做实验,结果是静止时指针保持稳定、下蹲过程先减小再增大,起立过程先增大再减小。学生对示数变化的预测往往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教师可根据实验体验进行现象分析、过程分析、本质归纳(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应用拓展,这使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源于有意识的实践体验,充分挖掘直接经验和课堂生成的资源,体现物理教学以人为本,源于生活、走向社会。
2、“思考是从问题和惊讶开始”,惊讶、矛盾是发展的驱动力,教师以错觉和矛盾的心理为突破口,创设能够引起强烈反差的真实惊奇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我们要充分利用演示实验真实、生动的特点,抓住学生的心理反差,出其不意地在学生面前展示一幅崭新的画面,创设心理“不和谐”的情景,从而在学生心理千百万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促使他们主动进入思维状态,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求异性、创造性。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素材,捕捉学生的心迹,精心设计实验,激活互动课堂,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一点在课堂引入显得特别有效,能最大限度地激活课堂教学的潜能。案例二:在《自感》这节课的引入,教师可请一位同学进入设计的电路中(学生有点紧张,有点悬念),闭合电键(电源是两节干电池),该学生没有感觉(有点放松),突然断开电键,学生瞬间有被电击的感觉(惊讶万分),并向同学描述自己的感受。这是为什么呢?断电反而有电击的感觉,强烈的肢体语言表明回路竟有如此高的电压,这怎么可能呢?不可能呀!强烈的矛盾冲击和好奇弥漫于整个课堂,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兴奋极了,此时就是引入新课的最佳切入点,被激活的思维、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最好老师。
3、“猜想比知识更重要”。猜想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活动,它是人们在已有知识的事实基础上,对未知的事物及规律做出的一种大胆的假设或提出预期的看法。综观自然科学的发展史,猜想思维在基础学科的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并起着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如:爱因斯坦的量子假说;德布罗意的物质波假说;安培的分子电流假说;阿佛加德罗的分子假说;天文学中太阳系起源假说;地理学中的大陆漂移说„„伟大的猜想造就了非凡的智慧,掀起了一系列重大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猜想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科学理论为依据,并非胡猜瞎想,同时猜想是一种超前思维,具有一定的猜测性,它的结论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践的验证才能确定。长期以来,教学中存在着一种过于强调严密性、强调逻辑思维能力,忽视猜想思维的倾向,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学习往往从问题、猜想开始,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物理知识出发,让思维自由驰骋,冲破原有知识圈,强化对重点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也不失为物理课堂教学引入的好方法。
总的说来,课堂引入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一节课的引入正是本节课的知识建构的开始,如何抓住学生的认知需求和规律,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释疑、渴求探索交流的情感,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有效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建构,这是从教学基本技能中提升的教学艺术,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思路去设计以激活课堂、增强教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