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时间:2019-05-15 03:52: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第一篇: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课标要求】

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教学目标】

1.了解西汉的建立的基本情况,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2.通过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教学重难点】

重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 讨论法 问题探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秦亡后,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汉朝。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西汉的建立

1.根据课本,概括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2.材料研读

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西汉刚刚建立时,是一幅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景象: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根据上述经济状况,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于是,汉高祖采取了以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休养生息政策。休养生息政策到底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又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呢? 二.休养生息政策 1.材料研读

材料一 颁布军队复员令,凡复员的军吏卒,可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赋徭。动员流亡之民回乡,“复故爵田宅”。在全国推行释免罪人和奴婢,增加农业劳动人口。

材料二 刘邦根据官吏俸禄和政府开支制定全国赋税总额。田租,或称田赋,即土地税,征收率为什五税一;口赋,也称算赋,即人口税,每人每年一算(120钱)。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汉高祖在位时期采取了哪些休养生息政策? 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

汉高祖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汉高祖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还相应的减免徭役和兵役。2.作用

经过汉高祖和继任的统治者的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是汉初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西汉王朝到了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他们又采取什么措施发展生产? 三.“文景之治”

1.阅读教材介绍汉文帝、景帝时的主要措施(找出关键词):

文帝和景帝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赋降到了三十税一。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峻法。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还轻徭薄赋。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2.材料研读

材料一 汉兴七十余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货财。

——司马迁《史记•平准书》

材料二 海内安宁,家给人足。

——《资治通鉴》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文景时期出现什么现象呢?

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3.动脑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的阿房宫,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五十步,南北约五十丈,殿内可纳一万人„„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

材料二 汉文帝非常注意节俭,并以身作则。他穿的衣服比较粗糙。一次,文帝想建一座露台,经计算要花费大量的钱。他说:“这些钱相当于中等百姓十户的家产,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感到惭愧,为什么还要建造露台呢?”

①秦朝的统治者与汉文帝的做法有何不同? 秦朝的统治者奢侈腐化,汉文帝注意节俭。②你能说出秦亡汉兴的原因吗?

秦对人民实施暴政,而汉朝统治者轻徭薄赋、奖励农耕、提倡节俭、以德化民。③“以德化民”中的德,是什么意思?对现在的治国有现实意义吗? 仁德。有现实意义,如:我国现在既依法治国,又以德治国。【课堂小结】

西汉初建,民生凋敝,政权不稳。高祖吸取教训,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稳定政权。文帝、景帝继续推行此政策,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为武帝大一统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本课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顺民心者昌,逆民心者亡。残暴统治必然招致灭国的横祸,温和的统治才能使社会安定,人民接受统治并促使社会向前发展。【板书设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西汉的建立 1.西汉的建立 2.汉初社会状况 二.休养生息政策 1.内容 2.作用 三.“文景之治” 1.措施 2.表现

第二篇:_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训练: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文档资料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1.“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首诗描写了哪一朝代的建立过程()A.西汉 B.东汉 C.西晋 D.东晋

2.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建立汉朝。这一事件发生在()A.公元前2世纪初 B.公元前2世纪末 C.公元前3世纪初 D.公元前3世纪末

3.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是()①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②吸取秦亡教训 ③重视发展农业 ④王国势力强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西汉初年,汉高祖为了增加农业劳动力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①士兵还乡务农 ②提倡勤俭治国 ③将奴婢释放为平民 ④废除断残肢体的肉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2019·北海市期末测查]历史上有“治世”也有“乱世”,“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治世”之一,它出现在()A.夏朝 B.商朝 C.秦朝 D.汉朝

6.今天我们采用“以德治国”的方略,而西汉重视“以德化民”是在()A.汉高祖时期 B.文景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汉明帝时期

7.“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馀财。”这是《汉书·食货志》对汉景帝后期西汉社会状况的描述。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不包括()A.汉文帝、汉景帝提倡勤俭治国 B.汉高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C.汉文帝、汉景帝重视“以德化民” D.秦朝打下的经济基础 8.西汉初年,统治者实行了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发展生产,提倡勤俭等措施。西汉统治者这样做的根本原因是()A.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B.西汉统治者是农民出身,还保留着农民的本色 C.西汉国力尚弱,统治者还不能享受 D.西汉统治者奉行儒家思想 9.“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A.大乱之后必有大治 B.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C.兴衰纷乱,循环往复 D.调整政策,推动生产力发展 1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那时候,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牲畜奇缺,皇帝出门,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来拉车,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

材料二 国家粮仓丰满,陈粮上压陈粮;府库里的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材料三 你见过微笑俑吗?在“帝国表情——汉景帝阳陵出土文物展”上可以看到汉阳陵的陶俑个个面带微笑。也许正是“文景之治”时期太平盛世的幸福,深深刻画在了所有人的面孔上。

(1)材料一的表述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在短短几十年间,就转变为材料二中的繁荣局面?

(2)文景时期被誉为“太平盛世”,你认为其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3)从上述三则材料反映的这些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1.A 2.D 3.A 4.C 5.D 6.B 7.D 8.A 9.D [解析] 本题考查“文景之治”。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刚建立的国家,社会较为安定,人民疲于战争,政府这时期为了赢得民心,安定社会,巩固统治,会采取惠民的政策,并致力于解决民生,这就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政治前提。所以D项是“文景之治”给我们最大的启示。

10.(1)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原因:汉初统治者注意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徭役、兵役和赋税负担,注重农业生产,还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等。

(2)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3)要减轻农民负担;采取正确的统治措施;要正确处理好各种关系;注意听取他人的建议;适时改革统治政策等。(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篇:(2016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3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1.知道西汉的建立。2.了解“文景之治”。【教学重点】 1.西汉的建立。

2.“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教学难点】

“文景之治”形成的原因。【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刘邦取得全国政权,建立了汉朝。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对此,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西汉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是谁?定都哪里?

2.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具体内容及影响各是什么? 3.“文景之治”的原因和具体表现各是什么?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西汉的建立

1.依据课本第51页内容,复述西汉的建立。

2.学生依据课本第51页第二段复述汉初经济状况。课件展示

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根据上述经济状况,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的首要任务是什么?

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二、休养生息政策

1.阅读课本第52页内容让学生复述休养生息政策的目的、具体内容及影响。2.学生复述完后,教师归纳总结。

(1)目的:为了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2)措施:汉高祖下令“兵皆罢归家”,让士兵还乡务农。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以增加农业劳动力。为稳定民心,鼓励人民致力农业生产,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

(3)作用: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3.材料研究,回答问题。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文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提倡以农为本。想一想,为什么要实行以农为本的政策?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由发言,只要有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4.议一议,与秦朝的统治政策相比,汉初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对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怎样的好处?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自由发言,只要有理,教师就给予肯定。

三、“文景之治”

1.阅读课本第52~53页内容让学生复述“文景之治”的原因、表现。2.学生复述完后,教师归纳总结。

(1)形成原因:汉文帝和汉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并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了一些严刑苛法。还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2)“文景之治”:文景时期,政治清平,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当时的国力有了很大的增强,国家积累了大量的钱粮,库存的粮食和铜钱非常充盈。这一时期在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

3.谈谈“文景之治”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课堂小结

汉文帝和汉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文景时期的统治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文景之治奠定了汉代国富民强的物质基础,为汉武帝时期西汉鼎盛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四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大一统秦汉帝国》测试A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选项填在后面的括号内。)

1.为秦朝“海内皆臣”格局最终形成奠定基础的关键战役是()A.城濮之战 B.长平之战 C.阪泉之战 D.邲之战 2.右面李白的诗反映的是()

A.陈胜、吴广起义 B.楚汉战争 C.长平之战 D.秦完成统一 3.我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A.商朝 B.周朝 C.秦朝 D.汉朝 4.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者是 A B C D 5.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是

A.陈胜吴广起义B.国人暴动C.周武灭商D.商鞅变法 6.在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中,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是 A.丞相 B.太尉 C.郡守 D.县令 7.秦统一后规定在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A.圆形方孔钱 B.蚁鼻钱 C.铲形币 D.刀形币 8.“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百家”指的是

A.道家、法家B.诸子百家C.道家、儒家D.除儒家以外的诸子百家 9.西汉出现政治、经济、思想、军事大一统的局面是在

A.汉高祖时期 B.汉文帝时期 C.汉武帝时期 D.汉元帝时期 10.“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诗中的“胡”是指 A.鲜卑 B.蒙古 C.匈奴 D.氐族

11.历史剧《汉武大帝》曾在中央电视台热播。结合所学历史知识我们知道,汉武帝是位雄才大略的皇帝,那么,下列哪项不是其大一统的措施呢?

A.平定“七国之乱” B.颁布“推恩令” C.统一铸币权 D.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2.某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准备去实地探访古代“丝绸之路”,他们不应该去的省份是 A.四川 B.陕西 C.甘肃 D.x疆

13.2010年5月l7日,中央x疆工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确保边疆长治久安。x疆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管辖,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事件是

A.张骞出使西域 B.开辟丝绸之路C.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D.昭君出塞

14.张骞通西域后,不少西域的物种传到中原,丰富了中原人民的生活。下列物种,哪一种不是从西域传入的

15.标志着以计算为中心的中国古代数学体系形成的科学著作是

A.《黄帝内经》 B.《九章算术》 C.《周髀算经》 D.《甘石星经》 16.关于造纸术的发明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的国家。

B.西汉前期就从“积漂絮成絮片”中得到启示,发明了纸。C.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发明了“蔡侯纸”。D.在秦始皇在位时期,纸的使用在我国已经相当普遍。17.“仲景”商标入选中国最有价值商标500强,此商标是利用东汉时期“医圣”张仲景的名字来命名,你知道下列哪部书是他写的

A.《九章算术》 B.《史记》 C.《伤寒杂病论》 D.《本草纲目》 18.“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被认为发源于青城山的中国本土宗教是 A.佛教 B.道教 C.回教 D.基督教

19.小明想利用暑假时间阅读《史记》,在书中他不可能读到的是 A.秦始皇 B.陈胜 C.班超 D.汉武帝 20.秦汉时期,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其杰出代表是

A.秦陵兵马俑 B.佛塔 C.洛阳白马寺 D.青铜器铭文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公元前221年,___________建立秦朝,定都____________,秦朝建立后,建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 制度。规定最高统治者称,至高无上,总揽全国一切军政大权。在地方上推行。

(2)公元前202年,___________建立汉朝,定都____________,历史上称为西汉。汉武帝时为加强思想控制.,推行______________的政策 是我国的最高学府。(3)秦朝建立以后,为了抵御匈奴骚扰,修筑了闻名中外的_________;西汉时期,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遣__________出使两域。

三、组合列举题(8分)

1、“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请列举我国秦汉时期的4项科学技术成就。

(1)列举我国秦汉时期的4项科学技术成就,并逐项概括其历史地位。(8分)

四、判断改错题(本题6分,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1(1).公元前211年秦朝统一后通行全国的文字是“隶书”。【 】 改正:

(2).佛教起源于古印度,东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 改正:

(3).《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 改正:

五、辨析改错题(8分).以下是某同学所作的关于“丝绸之路”的读书笔记,请指出其中的四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1.卫青出使西域,促成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交通线——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洛阳往西经河西走廊,出阳关西行,经x藏,越葱岭,至大月氏,再西行到安息和大秦,这就是横贯亚洲和非洲的“丝绸之路”。

(1)错误: 订正:(2)错误: 订正:(3)错误: 订正:(4)错误: 订正:

五、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两小题,共计19分,请你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完成问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惜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汉初分封的诸侯国,势力逐渐膨胀,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像汉武帝的叔叔梁王出行则千乘百骑,和天子一样威风。……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 册 材料三:

(1)“秦皇汉武”分别指的是哪一历史人物?(2分)

(2)秦皇、汉武在思想统治方面分别采取的措施是什么?(2分)

(3)材料二反映了汉初社会的哪一问题?汉武帝采取了哪一措施解决这个问题?这一措施是谁建议的?(3分)

(4)据材料三两幅图片所示,秦朝为巩固统一采取的两项重要措施是什么?(2分)

2..古代中国与世界的贸易交往与文化往来频繁,请读下图,探寻远去的历史。(10分)

⑴图中箭头所示路线即我国古代的“ ”,这条路线的起点是 即今天的 市,最远可到达。(4分)

⑵这条路线最早开辟于(朝代),对开通这条路线贡献最大的人物是。(2分)

⑶公元前60年,为了管理我国西北部地区,西汉政府设置的机构是。(1分)⑷“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何历史意义?

六、活动与探究题 1.走进秦皇汉武(9分)

⑴图中两位皇帝分别是 和。前者当政时,为了抵御匈奴南下,修建了著名的。后者在位时,西汉达到鼎盛时期,于公元前119年派 和 北击匈奴。(5分)

⑵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前者接受李斯的建议,实行。后者接受著名学者 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分)

⑶图中两位皇帝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位,对其进行简要的评价。(字数不超过50字,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40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C D A A A D C C A A C B B D C B C A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秦始皇;咸阳;中央集权;皇帝;郡县制(2)刘邦;长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3)长城;张骞

三、组合列举题(8分)

(1)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纸。(2)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之一;

(3)东汉成书的《九章算术》,其中某些内容在当时处于世界先进水平;(4)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是世界公认的最早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5)东汉华佗创制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6)东汉张仲景编写的《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答出其中4项即可,如答其他科技成就及历史地位,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同样正确)

四、判断改错题(本题6分,在题后括号内正确的打√,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1)×隶书改为小篆(2)×东汉末年改为西汉末年(3)√

五、辨析改错题(8分)

(1)卫青改为张骞(2)洛阳改为长安(3)x藏改为x疆(4)非洲改为欧洲

五、材料解析题

1.(1)秦始皇和汉武帝。(2分)

(2)“秦皇”:焚书坑儒;(1分)“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分)

(3)封国(诸侯、王国)势力过于强大;(1分)颁布“推恩令”;(1分)主父偃。(1分)(4)统一文字和货币。(2分)

2.(1)丝绸之路 长安 陕西西安 大秦(或古代罗马)(4分)

(2)西汉 张骞(2分)

(3)西域都护(1分)

(4)意义:丝绸之路在当时称为沟通中西交通的要道;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3分)

六、活动与探究题

1.⑴秦始皇;汉武帝;万里长城;卫青;霍去病(5分)⑵焚书坑儒;董仲舒;独尊儒术(3分)

⑶学生可以简要概括地评价;也可以举例说明,如举例应不低于两例;初一的学生引导但在此不要求必须从正反两方面来评价历史人物。(2分)

第五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知识

点梳理

-CAL-FENGHAI-(2021YEAR-YICAI)_JINGBIAN

第三单元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导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一)文学常识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文章思想内容

(二)文章主题: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四)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2.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

(五)感悟精彩句子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非常悦耳。

2.作者写百草园这个乐园内容丰富、趣味无穷。若请你来赏析第②段,你认为有哪些精彩之处?请找出一处说说你的理由。

(1)第②段的形容词用得精彩,如用“碧绿”“紫红”,既准确地描写了这些植物的颜色,又给人以明艳美丽、充满生气的感觉。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也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单是……就……”从局部强调了“泥墙角一

带”,这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生动。

(六)分析主体形象。

你怎样看待三味书屋里的教书先生?

对三味书屋里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七)把握文章主旨

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

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

3.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部分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可分为四层:

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为五层:

一层(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10.再塑生命的人

导读:《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自幼因病成为集聋、哑、盲于一身的人,但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并且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

(一)文学常识

(一)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如文中1-9则)散文,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二)文章主题

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三)主要内容

1.涉及的成语:

下载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三单元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