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品德教学案例
《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
江滨学校
马福荣
一、教材分析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都是中华儿女》主题下的一个活动。这一活动又分“中华民族大家庭”“说说自己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多彩的民族节日”“各具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和“民族习俗与礼仪”六个小的活动。根据教材安排,第一课时主要学习第一个活动:“中华民族大家庭”。教材一开始安排的是一张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图和各民族人民穿着民族服装的团结照。民族地区分布图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能在地图中找出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各族人民穿着民族服装的团结照展现了“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欢乐祥和的愉快场景,使学生明白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教材还安排了一个拓展练习,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利;“我知道的民族”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掌握一些少数民族的名称,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同时,也进一步让学生明白各民族都是心心相印的兄弟姐妹。
二、教学目标
1、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简单了解少数民族的分布情况,能在地图中找出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
3、让学生了解民族区域自治,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权利。
4、活动过程中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教育,感受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三、教学重点
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受到民族大团结的教育,感受祖国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四、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MTV《爱我中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分布图、民族团结照片和体现民族团结的小故事。
2、学生简单了解我国的少数民族,并搜集民族团结方面的资料(图片、文字、音像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下面让我们一起欣赏一首歌曲,会唱的同学可以跟着一起唱。(MTV《爱我中华》)师生一起边拍手边跟着唱(一段)。
2、师:看得出来,欢快的乐曲深深地感染和打动了每一个人,孩子们,大声说出歌曲的名字吧!(学生大声说:爱我中华)
3、师:是的,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好歌,“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这首歌唱出了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华民族大家庭”(板书:中华民族大家庭)
(二)活动一:我知道的民族
1、师:同学们,上小学一年级时,我们都要建学籍,你见过自己的学籍卡片吗?能简单介绍一下吗?(学生介绍)
老师这里也有一份学籍卡片(学籍卡片部分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民族),看一看,你会填吗?谁想试一试?勇敢的孩子们,老师相信你一定行!(学生说怎么填,教师及时评价)
2、同学们,老师听到刚才这些同学在填学籍卡片时,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认真听的同学也一定发现了!(让学生说共同的地方)
是的,刚才这些同学在民族一览中填的都是“汉族”,同学们,是汉族的,请把手高高举起来。(老师跟学生一起举手)
3、老师发现我们班同学都是汉族的,老师也是汉族的。汉族是我们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我国各民族中,汉族人口最多,而其他民族人口较少,被称为少数民族。同学们,你知道在祖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生活着哪些少数民族吗?(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民族,对说的较多的及时表扬鼓励。)
(三)活动二:民族区域自治
1、师:同学们,在我们的民族大家庭中,一共生活着56族兄弟姐妹,为了保障各民族的权利,国家制定出台了一项民族政策,你知道是什么政策吗?(民族区域自治),那么,什么是民族区域自治?(找学生说一说,教师补充强调)
2、师: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都是民族自治机关,我国共设立了5大自治区,你知道哪些自治区?(找学生说五大自治区)
3、在地图上找找我国的五大民族自治区,并请学生到前面指出来。
4、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民族分布图,说说民族分布的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民族居住。联系我们坊子、潍坊实际,让学生简单说说自己知道除汉族外,这里还有哪些民族。)
(四)活动三:民族大团结
1、师:在我国许多地方各民族相互交错居住,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还记得老舍先生的《草原》吗?“主人们下了马,我们下了车。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正是民族团结的体现。
2、师:体现民族团结的故事何止这一个,同学们,老师相信,课前你一定也搜集了许多有关民族团结的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学生分组交流,组长主持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师:老师发现同学们刚才交流的非常热烈,课前搜集的资料形式多样,图片、文字、光盘各种各样,下面让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吧!(各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组织指导)
4、小结:刚才,各个小组从不同的方面向我们展现了民族大团结的情景,让我们感受很深。通过刚才的交流,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围绕“民族团结互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社会主义新风尚”教师适时引导。)
(五)齐唱歌曲,深化感受
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如同兄弟姐妹,亲如一家。最后,让我们随着音乐,再来齐唱《爱我中华》(MTV《爱我中华》)。
(六)课后探究
我国各民族的服饰、民居、民俗文化、节日习俗等都是丰富多彩的,课下请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自由组成小组,一起探究。
教学反思:
《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创设了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习得知识。尤其是“民歌服饰、舞族”的教学环节,创设“歌舞大看台”,给学生以发展个性、展示才华的机会,民族学生的哈族、维族舞蹈表演,激发了学生的表演热情,大方自然的歌舞表演,加深了民汉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团结,并结合新疆的特殊地理环境,及时进行“反分裂、反渗透”教育,自然升华学生的“民族团结”情感。在学习壮族相关知识后,全班模拟壮族竞技运动项目“多人板鞋”,游戏中,每个小组商量不同的方案,相互补充、认同,体现了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不足之处:在收集民族服饰环节,意在通过收集活动,激发学生对不同民族的认识了解和认同,但个别学生不够积极主动,收集的民族服饰不够多,图片也较少,使展示交流活动不够丰富。
培养学生的课外收集资料能力,是综合学科必要的教学内容,也是今天信息化时代、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能力之一,在今后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这方面需要进一步详细的指导和强化。
2015-12-31
第二篇:小学品德教学案例
地球怎么了
小学品德课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获得生态学的知识,初步知道什么是环境和环境问题,认识环境。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利用资料提取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产生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产生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理解环保应从自身做起。
教学难点:分析环境质量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即让学生获得生态知识,初步知道什么是环境和环境问题。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查找相关资料,制作漫画; 学生准备:搜集环境污染等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
我们应知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她就像一位伟大的母亲,无私地养育着人类和地球上的 一切生灵,看着她的儿女们幸福快乐地生活,她是多么的高兴啊!可是有一天,地球妈妈却变了,(出示漫画),你仔细看这四幅图,你发现地球妈妈有什么变化?
导入:我想,此时同学们的内心一定也和老师一样,会产生一个大大的问号,那就是——地球到底怎么了?(板书课题:地球?了),这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探究这个问题,好吗?
二、阅读感知:
1、奇怪同学们用心默读课文,看看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汇报:(板书:环境污染)
(1)师点:我们这里所说的环境是指“自然环境”,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为人类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和活动舞台。
(2)那你知道什么是环境污染吗?(出示小黑板“环境污染”:环境污染——指人类在生产和生活时所产生的有害物质,主要是废气、废水和废渣,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而危害人类正常的生活和发展。)
三、交流明理:
1、通过看书,并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说说你理解的环境污染有哪些?(1)生自由汇报资料。
(2)(示分类)根据想睡觉提出的各种问题,对环境污染进行分类。
2、请你联系实际说说,这些污染会有什么害处?
(1)学生自由汇报,(板书:生态失衡,危害健康)(2)出示补充资料:(各类污染的图片资料)
第三篇:品德与生活教学案例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活动目标
1、能发现身边可以做的好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学做一些能做的好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活动准备
1.调查父母或他人做过哪些好事,讲一个自己知道的故事。2.找一找在我们的周围有哪些好事可以做。3.每人准备一个“好事记载本”。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1、上课时,老师找不到书本,学生主借给老师.2.组织儿童将自己调查的内容在小组里进行汇报,如父母或长辈都做过哪些好事等。可以是在家里的,也可以是在单位或社会上的。引导儿童讲一讲父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以及自己的感受。
3.鼓励儿童积极参与汇报活动,只要事例是真实的,教师就要肯定。
二、探索新知.(一)“好事”大摸索
1.让儿童将自己知道的、听说的、亲眼看见的好事列出来,再引导他们分析比较,有哪些好事我们可以去做,有哪些现在还没有能力去做。
2.找一找“我们能做的好事”。让儿童明白,我们身边有许多好事可做,只要大家留心观察,愿意去做,就能发现该做的好事。3.议一议“这算不算好事”。针对儿童不注意周围平凡小事的特点,以一两个比较典型的、儿童常见的小事为例子,让儿童讨论这算不算好事。目的在于引导儿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4.讲一讲“我做过的好事”“我常常坚持做的好事”“我打算做 1 的好事”。让儿童相互交流,特别是要引导儿童坚持做好事。(二)好事见行动.1. 开展“人人都来弯弯腰”(或伸伸手)活动,让儿童走出教室,到校园里和周围社区去看看,为美化校园、社区环境捡起一片纸屑、一个食品包装袋„„同时要求儿童坚持这样做下去。
2. 创设情景,自由组合,模拟表演(将儿童自己做的好事排演出来)(1)上美术课时,同桌李红忘了带彩笔„„
(2)星期天,妈妈在家打扫卫生„„
(3)在回家的公共汽车上,看见一位老奶奶上车„„
(4)学校号召同学们向灾区儿童献爱心„„
二、总结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每个儿童准备一个“好事记载本”,把自己做的或者看见的好事记载下来.做好事不是为表扬
活动目标
1.初步懂得做好事不是为了得表扬的道理。2.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做好事不为得表扬。
活动准备
1.歌曲(爱的奉献)。
2.让儿童准备一些英雄模范人物或周围普通人做好事的故事。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1.大家一起边听边唱歌曲(爱的奉献)。
讨论:你们知道歌曲中“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明天”是什么意思吗?想一想如果不这样,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引导儿童理解献出爱就是帮助、关心别人,就是做好事。
2.说一说,你所调查的人是怎样做好事的,他们是想得到回报或表扬吗?如果不是,那是为什么呢?引导儿童理解积极参加献爱心活动的人们,为大家默默地做好事的人们,想到的是帮助别人,给别人关心、温暖,而不是图回报和表扬。
二、探索新知.1.鼓励儿童在小组讲述自己搜集到的英雄模范人物的故事或其他事例。
2.儿童谈自己做过哪些好事,是否得到过表扬,得到表扬时心里的感受,没得到表扬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3.以“在家里、在学校、在社区的我是不是一个样”为题,让儿童用多种方式自我描述。引导儿童思考自己的表现是否处处一致,为什么会不一致,初步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4交流反馈:谁介绍的最像自己,今后怎么改正。
三、总结延伸.3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鼓励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坚持做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
第四篇:六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案例
《到周边去看看》教学案例研究
辛置学校 武丽梅
教材分析:
《到周边去看看》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四单元 “漫游世界”的第1课。本单元整合了地理、历史、品德等教育方面的内容,较好地体现了课程的综合性,在介绍事实的同时,突出了对人类智慧的欣赏,并对人类的创造精神、进取精神和道德文明加以宏扬,以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与知识技能的训练相结合。世界上有许多反应人类智慧和创造的文化遗产,他们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体现了人类伟大的创造精神。所以形成了 “地球村里的邻居——去邻居家瞧瞧——邻国互访活动——古往今来话邻国”的学习研究思路。学情分析:
当代少年儿童都生活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经济交流以及相互联系,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密切,儿童们接触世界的机会比较多。让学生从小能以多元的观念来认识多彩的世界,为他们成为一个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相应图片及视频。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邻国的情感,激发学生了解邻国的兴趣。
能力目标:使学生学会通过教材范例去搜集整理资料,并从中归纳概括出有价值的信息。
知识目标:知道和认识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及其与我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的联系。以亚洲一些国家为例,初步了解东方文化的主要特点。通过比较,发现周边国家与我国文化的共性和差异性,以及不同国家的生活习惯、文化习俗与其历史渊源、地域环境的关系。知道我们与邻国之间要友好交往、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通过对学生的困惑和障碍分析,我们发现,由于缺乏足够的人文知识的积累,学生对周边国家的兴趣仅限于这些国家的国名来历,不同的文化及风俗习惯,以及一些有趣的传说和故事,而对于文化的多元性,以及文化与物产、文化与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会与邻国友好交往的重要意义等方面缺乏进一步的认知与探求。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尽量让学生得到更多的文化知识的熏陶。教学重点:
知道和认识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以及这些国家的国名来历,不同的文化及风俗习惯。
教学难点 : 认识周边国家文化的多元性,以及文化与物产、文化与历史、文化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体会与邻国友好交往的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针对学生实际,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应采取灵活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讲故事、做游戏等教学方式和学生互动,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目的。通过“找找我们的‘左邻右舍’”这个活动,使学生知道我国的邻国有哪些;通过大家一起做游戏,培养学生的方向感。同时讲解每个国家背后的故事,师生共同探究:我们了解了这些国家的国名或别称的由来,发现它们命名有什么规律?最后做一些有趣味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通过这种逐渐深入、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能够比较好地让学生对周边的国家及其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与此同时,教师应当结合本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看看自己所用的图片和准备的游戏是否能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在难度和深度的把握上是否得当,有没有超出这些孩子的理解范围。通过“说说你最想去的邻国”等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周边国家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教学课件,搜集教学所需的相关国家的文字资料、图片、视频等材料。
学生准备:调查自己喜爱的国家的生活习俗;调查我国与周边国家历史上有过哪些方面的交往,这些交往对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带来了哪些影响;搜集我国近期与邻国友好往来的新闻报道。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活动一
找找我们的“左邻右舍” 1.[播放动画:我们的左邻右舍]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交流:中国的邻国有哪些?各在我们祖国的什么方位?(板书:我们的左邻右舍)2.呈现活动素材:[播放课件:方位游戏] 游戏攻关:
第一关:测试方位,学生根据老师的手势回答方位。
第二关:假如老师代表的国家是中国,你们都是我的邻居,请你选择一个国家的名称,说出自己的方位。【设计意图:知道我国周边的主要国家及其方位。】 活动二
从国名认识“左邻右舍” 1.[播放视频:邻国的国名或别称]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你们从这些国家的国名或别称中发现了什么?
小结:看来,这些国家的国名或别称的命名还有一定的规律,有的与地域环境、地理位置有关,有的与该国人的信仰、爱好有关,也有的与民族有关。2.[播放视频:邻国的特点]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这几个国家各有什么特点?根据它们各自的特点分别取一个贴切的别名。国名 基本情况 特征 我们的命名
小结:我们从信仰、自然环境、文化生活、地形、地貌等方面,了解了邻国各自不同的特点,加深了对周边国家的了解。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了解邻国的兴趣,自主探究,了解其他邻国的特点,加深对邻国的认识。】
板书设计
我们的左邻右舍
教学反思
在进行这一课的教学之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实际情况。现代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国与国之间文化经济交流日益频繁的时代,因而学生通过各种媒介接触异国文化的机会较多.但是如果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收集资料和事实课上进行展示,通过与他国文化的比较,认识中国文化与他国文化的共性和异处,尽而知道我们要与邻国和睦相处,友好往来,共同发展。恐怕这些整天已经习惯了填鸭式教学的孩子们能真正做到去认真收集的,一个班里有五六个,已经是老师的大幸了,这不能不说是当教师的悲哀.长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的弊端是我们培养出了一群缺乏学习主动性,不会预习和自学的孩子,甚至是当大量的资料信息摆在他们面前时,他们也毫无兴致去翻一翻,看一看.整个一个厌学一族.因而,为使本课的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我做了两手准备。
一、布置了学生去查资料,并告诉他们认真完成。目的是逐步激发越来越多的学生认真完成品社作业,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自己查找资料,以便在课上学生直观地通过视图片了解异国文化。这是为了在学生交流之后进行补充。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更加体会到了教学准备的重要,教师只有在充分分析了学情、教学资源,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预设的情况下,才能在上课时做到充满自信、有的放矢、应变自如。
《品德与社会》到周边去看看
教学案例
辛置学校 武丽梅 2015.5
第五篇:品德与生活教学案例(一年级)
《品德与生活》教学案例(一年级)
8、在餐桌上
南京市江宁区陶吴中心小学于农
一、教材依据: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实验本苏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八课。
二、设计思想:
“品德与生活”的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需要。引导儿童从小懂得热爱生命,获得快乐生活的情感和意识是“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也是目前德育课题研究努力追求的目标之一。在认真学习新课标的基础上,在上《在餐桌上》这一课时,我注重培养学生愉快积极地生活,让他们在各种活动中知道早、中、晚三餐的学问并且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在教学中力求体现生活性、活动性和平等对话三个方面。
三、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的重要性;认识到不挑食、营养全面对小学生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2、行为与习惯: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养成不挑食、注重营养搭配的良好饮食习惯;同时引导其养成文明就餐的良好习惯。
3知识与技能:帮助学生了解浅显的营养学知识,知道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是不同的,但都是人体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认识到偏食会造成不良的后果。通过活动让儿童知道应如何文明就餐。
4、过程与方法:通过剖析、互评一日三餐的食谱,让学生认识到合理的一日三餐是很重要的;在通过辨析认识到就餐时文明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点:
通过活动让儿童知道应如何文明就餐。
五、教学难点
通过辨析认识到就餐时文明的重要性
六、教学准备
1、“自助餐”的一些图片(和实物模型)
2、文明就餐的投影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 唤醒体验
1、教师述:要想身体壮,一日三餐要吃的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一说在餐桌上吃饭的话题。同学们,你们平常一日三餐喜欢吃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饮食情况。
[点评:这一个环节的师生对话,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让低年级学生说自己的生活是他最感兴趣的,他们乐于和他人分享自己快乐的事情。对话不仅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教师从中了解了学生平时的饮食状况,为下一步合理安排一日三餐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二)、“吃自助餐 ” 探究体验
3、教师述:看来,同学们平时喜欢吃的食物真是种类繁多。不过平时你们的一日三餐都是由家里的大人准备,你们想不想自己安排呢?
[点评:创设生活情境:自己来安排一日三餐。由于学生在家都是由家长解决吃饭问题,因此这个情境的创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渴望体验的情感。]
4、今天,老师为大家准备了许多食物,我们来吃自助餐。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食物。
5、出示图,认识有关食物并给食物分类:
你认识这些食物吗?谁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6、简介食物中所含的营养,让学生了解浅显的营养学知识。
(1)、这些食物中的米饭、面食属于主食,它们含有丰富的淀粉,给我们的身体成长提供了主要的营养。
(2)、哪些是水果? 哪些是荤菜?哪些是蔬菜?(师生对话简介各种食物中所含的营养。)
(3)、听说今天有的同学还带来了一些蔬菜,谁愿意把带来的蔬菜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课堂实录:
生一:这是黄瓜。
师:吃黄瓜有什么好处?
生一:吃黄瓜可以美容。
生二:这是我喜欢吃的西红柿。
师:你对西红柿有什么了解?
生二:人们一开始不敢吃,以为它有毒。后来有一个勇敢的人尝了尝,人们才敢吃。师:你知道西红柿有什么营养吗?
……)
(4)、教师小结:我们平时要适当地吃一些荤菜、水果,要多吃蔬菜,营养全面,身体才更健康。
[点评: 本课教学要帮助学生了解浅显的营养学知识,所以先让学生认识吃自助餐所供选择的食物并根据其所含主要营养成分的不同大致分类,使学生对食物中的营养有一个浅显的认识。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介绍从家里带来的自己最喜欢吃的蔬菜。教师相机引导对话,通过对话使学生了解平常吃的蔬菜中有哪些营养。]
7、教师边讲述方法边示范:
(1)老师今天不仅带来了食物,还带来了几个盘子(指认早餐盘、中餐盘、晚餐盘),我们把一日三餐要选的食物分别放进不同的盘子里。
(2)老师早餐喜欢吃鸡蛋,我就用绿色的线把鸡蛋与早餐盘连起来,并且在盘中画一个箭头,表示把鸡蛋放进了早餐盘中。中午红红的太阳当头照,我们就用红色的线选中餐;晚上天黑了,我们用黑色线选晚餐。
8、比一比谁的安排最合理。学生自主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选择情况。
9、说一说,评一评。
指名学生上台展示作业。
(1)评早餐
师生对话设计:你的早餐选了哪些食物?为什么这样选择早餐呢?
引导生生对话:看了他的选择,听了他说的理由,你们觉得他选的合理吗?你们有什么想对他说的?
针对学生发言进一步引导对话:听了**同学的发言,你同意不同意他的说法呢?你还
有什么看法呢?
(结合学生发言让学生懂得早餐选择要合理,不能浪费)
(2)评中餐、晚餐
师生对话设计:你的中餐、晚餐选了哪些食物?为什么这样选择中餐、晚餐呢?(相机引导对话:你为什么不选**菜?你为什么两次选**菜?)
引导生生对话:听了他的说法你们觉得他的中餐、晚餐的选择合理不合理?你想对他说什么呢?
针对学生发言进一步引导对话:听了**同学的发言,你同意不同意他的说法呢?你还有什么看法呢?
(结合学生发言,让学生懂得不偏食,不挑食,所获取的营养才全面。)
10、教师小结:我们的一日三餐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好。营养要全面,身体才更健康。
11、再次选一选,简评是否合理。
12、课外延伸:一日三餐的学问可真大呀,吃得科学合理,身体才会更健康那么你想不
想把这学问告诉爸爸、妈妈呢?你准备怎样告诉他们合理地安排一日三餐呢?
(三)、“文明用餐 ” 表达体验
1、你们现在已经知道了怎样合理地安排一日三餐,但你们知不知道用餐时还要注意一些什么呢?看图,评一评。
师生对话设计:看了他们吃饭时的表现,你想夸夸谁?你想提醒谁?
指名学生上台根据图发言。
引导生生对话:你同意不同意他的发言?你想怎么说呢?
2、教师小结:用餐时不文明,不仅吃不好,还会影响身体健康,所以我们要文明用餐。
(四)、总结
餐桌上的学问可真多呀,不仅要吃得科学合理,还要讲文明,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吃出健壮的身体。
八、教学反思
美国著名哲学家杜威认为:知识与活动不可分离,知行统一,欲知必行。他提出“做中学”,主张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真经验促进发展。我在教学时注重了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课。
一、教学体现活动化,活动化教学体现在充分了解儿童。课的一开始,我让他们充分交流
平时的早、中、晚三餐都喜欢吃什么?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充分的了解了每个学生,而且所有的儿童觉得我们每天所吃的三餐是不一样的,并且都有着不同的学问呢,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欲望。也为下面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活动化教学体现在课上的呈现形式的多样。课前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主题内容,我选择与教材相关的一些可研究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探究实践活动。根据低年级年龄特点还不具备独立实践活动的能力,我就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在我的教学中实施,让他们真正地学到一些有用东西,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运用,从而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比如:早、中、晚三餐的学问的渗透。知道了早餐的学问是“吃得好。”了解到中餐要“吃得饱,晚餐要“吃得少”。
二、教学体现生活化,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中学会生活。新课程提出,教师主要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指导者,是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生活的人。我在组织这次活动时,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让活动深入、延续,通过活动体验生活、积累经验、发展能力和初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品德。在教学时,我根据课文创设情景,让学生知道晚餐要吃的少,还可适当吃些水果来补充维生素。从而能科学地指导自己在生活中的行为。如果教师还是象以往那样死板地空头说教,学生不仅兴趣全无,而且根本达不到效果。我认为只有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自然、自我和各种社会的经验,才能有利于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习惯,更好地做生活的主人。
三、教学体现平等对话,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课堂要成为对话的平台。在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共同发展。新课程还强调学习方式的变革,重视体验式学习,通过体验让每一个个体都亲历学习过程,引起心灵的震撼、内省和反思,使学习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精心创设情境、开展活动、设计话题,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思考,引发学生讨论,在师生、生生对话中,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使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具有了重新建构的意义。
总之,要想关注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在活动中体验生活的快乐,需要教师不断去实践,反思自己的教学,使教学过程从形式走向生成,从粗糙走向细腻。从而使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堂充满生机,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