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各章练习1-3章
第1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A.斯巴达 B.埃及 C.希腊 D.雅典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 是古代()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比较严厉为特征 是古代()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A.有教无类 B.兼爱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21.“学不躐等”出自()
A.《学记》 B.《论语》 C.《礼记》 D.《中庸》
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的是()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6.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是()
A.教育 B.教育学 C.教育论 D.德育论
27.1632年,《大教学论》的出版标志着教育学的独立,其作者是()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8.近代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
A.夸美纽斯 B.康德 C.卢梭 D.裴斯泰洛齐
29.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30.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
A.洛克 B.卢梭 C.康德 D.裴斯泰洛齐
31.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爱弥尔》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2.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A.卢梭 B.夸美纽斯 C.康德 D.赫尔巴特
33.赫尔巴特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写了著名的教育学著作()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4.以下哪一项不是赫尔巴特强调的中心()
A.教师中心 B.学生中心 C.教材中心 D.课堂中心
35.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
36.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代表作是()
A.《大教学论》 B.《普通教育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37.以下哪一种观点是杜威的主张()
A.教师中心 B.儿童中心 C.课堂中心 D.教材中心
38.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教育学》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39.我国尝试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始于()
A.50年代 B.60年代 C.70年代 D.80年代
40.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课程结构理论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维果斯基
41.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是()
A.凯洛夫 B.赞可夫 C.布鲁纳 D.巴班斯基
二、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____,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____,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3.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____、____、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4.广义的教育包括、____ 和____。
5.《孟子》说夏、商、周“设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这里的庠、序、学、校是____ 名称。
6.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与1902年的《____ 》和1904年的《____ 》。
7.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产生于____ 年的《钦定学堂章程》 和 年的《奏定学堂章程》。
8.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1904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____。
9.中国古代学校的“六艺”教育包括____。
10.中国古代的“礼”、“乐”、“射”、“御”、“书”、“数”统称为____。
11.《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____。
12.先秦时期,以____ 为代表的墨家与儒家并称显学。
1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____。
14.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____ 中。
15.____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其代表作《理想国》中。
16.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____ 著作 中。
17.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____ 的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他的 著作《政治学》中。
18.教育学是一门以____ 为研究对象,探索____ 的科学。
19.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夸美纽斯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____。
20.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建立始于____ 的研究,他的代表作是____。
21.法国启蒙主义教育的代表人物是____,其代表作是____。
22.法国____ 教育的代表人物是卢梭,其代表作是《爱弥尔》。
23.近代教育史中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____。
24.近代教育史中提出著名的“白板说”的教育家是____。
25.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和心理学基础之上的教育家是____,其代表作是____。
26.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把教育理论建立在____ 和____ 基础之上的教育家。
27.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我们称为____。
28.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____ 在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问题上提出了与前人完全相反的观点,我们将他的观点称为____。
29.1939年,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主编了《教育学》的教育家____是。
30.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____ 提出的课程结构理论,和前苏联的____ 的教学发展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1.20世纪60年代以后美国的布鲁纳提出的____ 理论,和前苏联的赞可夫的____ 思想对世界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32.义务教育是国家用____ 规定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的某种程度的学校教育。
三、简答题
1.试分析古代雅典的教育和斯巴达的教育特点?
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斯巴达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也比较严厉。
2.简述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记载《论语》中有充分的反映。在教育上,孔子关于“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等的主张,不仅对中国古代影响极深,对现代的中国教育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3.近代教育的特点?
近代教育有如下特点: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
(3)教育的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教育的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规定和提供保证。
四、论述题
1.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有何趋势?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许多国家都将学前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系统,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渐延长义务教育年限。现在世界上2/3以上的国家实行9年或9年以上的义务教育制度。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普通教育主要是以升学为目的,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二战后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随着社会生活的丰富多样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传统的以学术性为标准的单一大学逐步发生变化。在形式上、内容上、入学目的和考评方法上也多种多样。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随着一次性教育相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世界正在缩小,国际文化交流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现实,这就要求各国的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间的交流,增加学制、学位、学分等的互通性。
2.试述20世纪以后世界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终生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的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2)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近10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使所有人都能受到基本教育的运动,特别是使所有适龄儿童都进入小学并降低辍学率、使所有的中青年都脱除文盲运动。(3)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一方面它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对教育的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选择、填空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D
3、C
4、D
5、C
6、C
7、D
8、D
9、D 10 A
11、A
12、A
13、A
14、C
15、A
16、B
17、C
18、C
19、D 20、A
21、A
22、A
23、A
24、A
25、B
26、C
27、A
28、C
29、D 30、A
31、A
32、D
33、D
34、B
35、C
36、D
37、B
38、A
39、B 40、C
41、B
二、填空题:
1、学校教育
2、一定的社会要求
3、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
4、家庭 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
5、学校
6、《钦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堂章程》 7、1902、1904
8、壬寅学制、癸卯学制
9、礼、乐、射、御、书、数
10、六艺
11、四书
12、墨翟
13、苏格拉底
14、《理想国》
15、柏拉图
16、《政治学》
17、亚里士多德
18、教育现象、教育规律
19、《大教学论》20、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21、卢梭、《爱弥尔》
22、启蒙主义
23、洛克
24、洛克
25、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26、伦理学、心理学
27、儿童中心主义
28、杜威、儿童中心主义
29、凯洛夫 30、布鲁纳、赞可夫
31、课程结构、教育发展
32、法律形式、免费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选择题 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 生产力 B 科学技术 C 政治经济制度 D 文化
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是()
A 科学技术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生产力
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理论的学者是()
A 布鲁钠 B 赞可夫 C 舒尔茨 D皮亚杰
“人力资本”理论创建于()
A 1948年 B 1952年 C 1958年 D 1960年 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的因素是()
A 政治经济制度 B 科学技术 C 生产力 D 文化
教育能推进科学的()
A 制度化 B 系统化 C 体制化 D 全面化
二、填空题
1-----------------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力量。
3------------------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学校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习得且共同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称为-------------------。--------------------------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学校的精神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统一体,是经过长期实践形成的。
三 简答题 政治经济制度是如何制约教育的?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目的。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4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5为什么说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尽管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但从历史上看,教育与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有两种情况:
(1)在一定时期内,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落后于较为先进的生产力,教育的思想、内容、手段、方法等也往往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
(2)在生产力处于较低的水平下,由于文化交流、社会转型甚或传统的影响,其教育的思想内容甚至方法也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科学技术是如何影响教育的?
(1)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观念,(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3)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信息技术对教育有哪些影响?
(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为什么说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1)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可以根据学习者的情况自动生成相应的教学进程,确定相应的针对个人的评价标准,实现教育的个性化,使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成为现实。
(2)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等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
(3)信息技术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关于学校文化的界说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1)学校文化不仅包括学校全体成员共同遵循的一些观念和行为,而且也包括部分成员共同遵循的观念和行为;
(2)学校文化既可能会给预定教育目的达成带来积极意义,也有可能阻碍教育目的的达成;(3)学校文化的核心是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其中最具决定作用的是思想观念特别是价值观念。
学校文化具有哪些特征?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学校文化的缩影是校园文化。
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
(2)同伴群体的影响;
(3)师生的交互作用;
(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5)社区的影响。简述学生文化的特征。
(1)学生文化具有过渡性;
(2)学生文化具有非正式性;
(3)学生文化具有多样性;
(4)学生文化具有互补性。
四 论述题 试述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通过对教育方针、政策的颁布,教育目的的制定,教育经费的分配,教育内容特别是意识形态教育内容的规定,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的任命聘用等,实现对教育领导权的控制。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一个国家设立怎样的教育制度,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进入不同教育系列的标准怎样确定,基本上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不同的社会里,不同的人享有不同的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特别是培养出来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倾向,则是由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体现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要求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教育目的也就不同。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1)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通过培养人才实现对政治经济的影响,是教育作用于政治经济的主要途径。
(2)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学校自古以来就是宣传、灌输、传播一定阶级的思想体系、道德规范、政策路线的有效阵地。学校又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是宣传某种思想,籍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
(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一个国家的民主程度直接取决于一个国家的政体,但又间接取决于这个国家人民的文化程度、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
试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兴办教育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任何社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必须取决于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生产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的条件是生产力发展、社会再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程度,包括需要的劳动力总量和各种劳动力的比例,它们分别决定着整个教育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教育的体系。(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结构通常指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在内的各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组合和比例构成。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经济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引起产业结构、技术结构、消费结构和分配结构的变革,与此相适应,教育结构也将随之出现新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知识以几何级数的速度增长,促进人们的认识能力、思维水平的不断进步,由此,促进学校的课程结构与内容不断改进与更新。同样,学校的物质设备、教学实验仪器等都是一定的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反映了当时的生产发展水平。(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质量和数量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产劳动力的重任。教育培养人的劳动能力,使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教育可以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和素质;教育可以改变劳动力的形态,把一个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一个复杂劳动力,把一个体力劳动者培养成一个脑力劳动者。(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并且通过教育可以高效能地扩大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使科学知识得到普及,先进的生产经验得到推广,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试述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科学发展水平决定了教育者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影响到他们对教育内容、方法的选择和方法的运用,也会影响到他们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教育过程中教育机制的设定。(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一方面,科学发展正日益揭示出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从而使教育活动遵循这种规律;另一方面,科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运用,使教育对象得以扩大,促进了教育数量的发展。(3)科学技术可以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教育内容的记载与表达方式,教学用具与器材的制造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作用。
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1)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学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主要途径,因为它是有组织、有计划、高效率的再生产。教育作为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其作用一方面在于科学的继承与积累,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加以总结和系统化;另一方面在于科学的扩大再生产,把前人创造的科学知识传授给新的一代,使他们又有所发现、有所创新,生产出更新的科学成果。(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科学的体制化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4)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教育向科学提出将科学成果在教育上应用技术化的要求,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第二章 选择、填空题答案
一、选择题 1(3)2(4)3(3)4(4)5(2)6(3)
二、填空题 1 政治经济制度 2 舆论 3 生产力 4 人力资本 5 科学技术 6 学校文化 7 校园文化 8 校园文化 9 观念文化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
A 系统性 B 能动性 C 客观性 D 主观性
2.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孟子 D 墨子
3.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A 弗洛伊德 B 威尔逊 C 格塞尔 D 皮亚杰
4.中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 B墨子 C孔子 D荀子
5.提出“白板说”的是()
A 华生 B 洛克 C 卢梭 D格塞尔
6.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决定教育、教学工作应()
A 有针对性 B 因材施教 C 抓住成熟期 D 循序渐进
7.“拔苗助长”、“凌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 阶段性 B 顺序性 C 不均衡性 D 差异性
8.在教育、教学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办法,这是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互补性 D 差异性
9.“因材施教”体现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A差异性 B 不均衡性 C 阶段性 D 顺序性
10.能够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前提的因素是()
A 成熟 B 遗传素质 C 环境 D 教育
11.“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强调的是()
A 环境决定论 B 遗传决定论 C 教育万能论 D 二因素论
12.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是()
A 遗传素质 B 环境 C 个体主观能动性 D 教育
13.心理学家所说的“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指的是()
A 幼儿期 B 儿童期 C 少年期 D 青年期
二、填空题
1.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称为是___。
2.人的身心发展是在___ 过程中实现的。
3.英国哲学家洛克的___ 是外铄论的一个典型的代表。
4.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___ 曾经说过,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5.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是在发展的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___、本质的特征。
6.所谓___ 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7.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___ 上的特点。
8.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___。
9.美国生理和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胎儿的发育大部分是由基因制约的,这种由基因制约的发展过程就是___。
10.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___。
11.所谓___,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
12.个性亦称___,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立性。
13.___是个体身心两方面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三、简答题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2.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
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能夸大的。
4.简述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作用。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5.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6.教育怎样使人的价值得到发现?
(1)要不断提高人们对人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充分认识到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人的个体的独特尊严;
(3)不仅要教给人们知识和技能,而且要教会人们驾驭知识技能,教会人们怀疑知识技能;(4)应该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知识是为人所用的,而不应该由知识反过来奴役人。
7.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是什么?
(1)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2)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3)在情意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4)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
第三章 选择、填空题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C 4.D 5.B 6.D 7.B 8.D 9.A 10.B 11.B 12.C 13.C
二、填空题 1.个体身心发展 2.社会实践 3.白板说 4.华生 5.典型的 6.发展关键期 7.生理解剖 8.可能性 9.成熟 10.外部条件 11.人的价值 12.人格 13.青年期
第二篇:教育学二三六八九章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经济对教育的作用:①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②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结构和布局。
③经济发展水平通过人才和知识的需要制约着教育目标的设定。
④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教育内容、方式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2 政治对教育的作用:
①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②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事业的领导权。(国家政权力量、经济力量、意识形态)
③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④政治制度决定着部分教育内容。3 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①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②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③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④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科技对教育的作用: ①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的课程设置和内容体系 ③科学技术的发展变革着现代教育手段、方式和方法
④科学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科学化、个性化、自主化和民主化提供了平台
(1科学技术促进了教育的科学化;2信息技术的智能化,为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条件;3信息技术实现了人机互动模式,根据学习者的目标、选择和努力程度给予不同的反馈,给予象征性的奖励和惩罚;4信息技术将促进师生关系的民主化)
教育在科技中的作用:①教育具有传播科学技术的功能 ②教育具有创新科学技术的功能。总之,科技与教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5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①教育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基础。②教育再生产劳动力。③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④教育促进现代经济的发展。(1995年就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在美国经济学第73届年会上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6 教育在政治发展中的作用:
①教育促进人的政治社会化。②教育培养专门的政治人才。③教育促进现代政治民主化。7 教育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①教育具有传递—保存文化的功能。②教育具有传播—交流文化的功能。③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功能。④教育具有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8 教育现代化的内容:
①教育观念现代化。②教育目标现代化。③教育内容现代化。④教育方法、手段的现代化。⑤教师队伍现代化。⑥教育管理现代化。⑦教育设备现代化。⑧教育制度现代化。9试述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①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地位。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A教育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先导性的作用;B教育在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地位;C教育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基础性因素;D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根本途径
②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对此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A提高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对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战略地位的认识。B把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作为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第一要务;C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D进一步动员社会资源,建立多元化教育投资体制;E建立和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F加快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③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现代教育的历史
传、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必须通过受教育者的主体实践活动和主观能动性来实现)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或物质前提。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部分。
9.遗传素质作用的性质: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环境是人的发展的现实基础,主动能动性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
10环境作用的性质与特点:1环境的影响具有自发性、随机性和复杂性2环境对人的发展虽然起着重大的影响作用,但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1辨析遗传决定论。
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物质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为:①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的是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②遗传素质随着环境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改变而改变。由此可知,遗传素质是人发展的胜利前提,但是对人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因此,片面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认为人的发展是有遗传素质决定的,是不正确的,就会陷入“遗传决定论”的错误之中。
12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① 社会环境对人发展作用的表现:A环境是人发展的现实基础,如孟母三迁的故事就说明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很大。B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对象、手段、资源和机遇等。C人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
②主要社会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A家庭环境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B大众传媒对人身心发展的影响。一方面个人们带来丰富的信息,开阔人的视野,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13学校教育在人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
一、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这是由学校的特殊性决定的。
①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针对性、组织性和系统性。②学校教育有专业教师来施教。
③基础教育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的教育。
二、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①加速人的发展 ②发掘人的潜力。③提升人的价值。④健全人的个性。14教育发挥主导和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
①只有遵循人的发展规律,教育才能促进人的发展。
②只有正确处理超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育才能产生积极地成效。③要正确处理教育与遗传素质、环境因素的关系,发挥各自的作用。
15辨析教育万能论,此框架还适合遗传素质、环境、主观能动性等话题。
教育万能论对教育作用的高度评价,对认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把教育是视为人发展的决定因素,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因为人的发展并不是单纯由教育决定的,而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和人的结果。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与促进作用是相比较而言的,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相应的生理前提,没有环境的积极配合,没有社会发展作为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调动,教育要发挥他的主导与促进作用也是不可能的。16如何把握人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
在同样的智力水平与环境、教育条件下、不同的个体发展不一样,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个人主观能动性不同:主观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人发展的内因,环境与教育是人发展的外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再好的条件,多不会对他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在教育中如何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显得很重要,这也是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17家庭教养方式的类型:过度保护型、过分干涉型、严厉惩罚型、温暖理解型 第六章 教师与学生 1681年,法国基督兄弟会神甫拉萨尔在兰斯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成为师范教育的开端。
③教师要懂的思想指导、行为指导、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方法,改变课堂教学的满堂灌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④建立学习、生活与心理辅导的机制
⑤ 教师自己要善于自主学习,努力保持心里的健康和身心快乐,在指导时才有说服力和示范性。10教师如何才能成为好的研究者?
教师要成为好的研究者,需要发挥优势,弥补劣势。具体说,要学习和掌握教育科研的程序和方法,注意收集与研究有挂的文献资料,注意研究过程和使用方法的规范性,尽可能与专家合作开展研究,或者争取专家的指导,结合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开展研究,这样就能逐步成为教育研究者。11教师为什么要成为协调员?
教师之所以要成为协调员,主要是由教育是个系统工程。教育活动不只局限于学校的范围,而是家庭、学校、社区及其他社会机构共同的事业。在这个系统中,教师由于是教育专业人员,受过专门训练,因此他应该成为各种教育的中心人物,成为教育共同体的协调员,发挥主要作用。12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个体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集体说,是教师根据专业发展的目标与规划,通过专业发展的活动和途径,提高专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能力水平,更新教育观念,从一个成长阶段不断进入更高成长阶段的过程。具体包括以下三点:
A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自觉的有意识的过程,是在明确发展目标,做出发展规划的情况下进行的,教师专业发展应是一个自主的过程。
B教师专业发展是通过若干活动和途径实现的。
C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体现在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发展阶段的递进。13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哪些?
教师参加工作后,可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专业的发展:
A参加培训。B专业阅读:读书阅报仍是教师学习的主要方式。C网络学习D参加学术团体与学术活动 E教育考察与观摩F校本教研与培训 G行动研究 14学生的本质特点:①发展性②差异性③主张性④独立性 15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学生是教育的对象(客体)
二、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①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主要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三个方面。16为什么说学生是教育的客体?
首先,从教师方面说,由于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就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被领导者。其次,从学生自身特点来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附性和向师性。为什么说学生是教育的主体?
1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2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也具有了一定的素质,可以进行自我教育;3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
17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哪里?
A自觉性,也称主动性,这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最基本的表现 B独创性,也称自主性,这是自觉性进一步发展的表现。C创造性,这也是主观能动性的最高表现。
18辨析在教育史上,关于学生地位的两种不同观点
持教师中心论的人,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教师的指挥,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它只是强调学生作为教育的客体,忽略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过分扩大了教师的作用。持儿童中心论的人,观点也是片面的,他强调了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忽略了学生也是教育的客体,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过分扩大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关系是指师生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而进行的
9论述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教学活动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以获得间接的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辅。一方面,学习间接经验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基本途径,由于个人能力有限,必须以学习经验为主借助间接经验认识世界,是认识上的捷径,这也是由学生的特殊任务决定的,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继承已有的认识成果,把他人的转化为自己的,要完成这一任务,必须在教师的指导下,以接受间接经验来实现。另一方面,学习间接经验要与获得直接经验相结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直接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书本知识,同时还要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考试、学习参观等实践方法,获得直接经验。总之,我们既不能只重视书本知识,忽视直接经验;也不能只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而忽视间接经验,要坚持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10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依存的,互相促进、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A他是教学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学习质量的检查者,他能够引导学生沿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B教师受过专门训练,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思想修养,而且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懂得如何组织进行教学,能够发挥主导作用;C青少年正处于成长时期,思想行为尚不成熟,缺乏人生经验。
另一方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A学生是有主动性、积极性的人,他们能够反映客观事物;B教师是外因,学生是内因,只有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练习,才能把老师所传授的变成是自己的。总之,我们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也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要把两者结合起来。11论述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既是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发展智力的过程,两者是相互统一的,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知识为智力活动提供了具体的素材;发展智力又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的速度与质量,依赖于一定的智力水平。
知识和智力是有区别的,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1)从传授知识的内容看,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规律性的知识,使学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2)从教学活动结构看。重视学生的活动和参与,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3)从传授知识的方法上看,采用启发式教学。(4)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既不能只强调教学训练的思维形式,也不能只重视向学生传授实际有用的东西,在教学中,应该把这两者结合起来。12论述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具体体现是: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首先,科学的世界观和先进的思想都需要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做基础;其次,学习知识本身是一项艰难的劳动,通过知识的学习过程可以锻炼培养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发展又为他们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品德状况对学习的积极性起着重要作用。
(3)坚持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要防止两种倾向:一是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二是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中,要注意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13 教学原则:是有效地进行教学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教学原则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提出有一定的依据。首先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和教学规律制定的。其次,教学原则还受哲学、心理学和生理学等相关学科发展的影响。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15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基本教学原则:①直观性原则 ②启发性原则 ③巩固性原则 ④循序渐进原则 ⑤因材施教原则 ⑥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6论述教学的直观性原则。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1练习法2实验法3实习作业法
4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美国的布鲁纳倡导的“发现法”就是这类方法)5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1欣赏教学法2情境教学法
讲授法:是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一种方法。
讲授法的优点:①可以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短时间内就能获得大量系统地科学知识;②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有利于系统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缺点:没有充分的机会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及时作出反馈,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①讲授的内容,要有系统性、科学性、思想性,讲清难点,突出重点;②讲授的方式方法,要有启发性,不是简单灌输;③讲授的语言,要生动、通俗、形象、要清晰、准确、精炼、有条理,语速适当。
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
一、发现法。①引起学生兴趣,形成探究动机 ②分析、比较并提出探究动机 ③从事操作,验证假设
二、运用发现法的基本要求 ①教师要设计适当,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资料和学习条件;②教师对学生的不断提问要在思路上给予引领,并耐心等待;③教师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结论,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手段:是教师对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相互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第九章 德育 德育:是指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具体来说,它指的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要求和受教育者的个体需要及品德形成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内化与外化,促进其养成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四个基本方面: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3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
A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B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C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德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起到灵魂和核心的作用,是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是照亮一切的光源。
4德育的任务:①培养学生初步树立坚定正确地政治方向 ②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③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纪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④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品德心理 5德育过程是以形成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为目标,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过程 6德育过程的要素:1教育者2受教育者3德育内容4德育方法
7德育过程:是一系列矛盾运动过程,矛盾是其运动的动力。在德育过程中存在三个矛盾:①学校教育影响与一般社会影响之间的矛盾;②教师提出的德育目标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③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之间的矛盾。
8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①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得培养提高的过程;②德育过程四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统一的过程;③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的过程;④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和反复的过程 9主要的德育原则:①方向性原则 ②知行统一原则 ③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④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⑤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的原则 贯彻知行统一原则的要求:①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用马列主义基本观点和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来武装学生,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②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促使他们在接触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③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④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
11德育的途径:①教学 ②社会实践活动 ③课外活动 ④团队活动与集会活动 ⑤班主任工作 ⑥志愿者活动 12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①说服教育 ②榜样示范 ③指导实践 ④陶冶教育(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⑤品德评价
第三篇:中国旅游地理 各章练习
绪论
判断题
1.旅游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学科。()简答题
1. 什么叫旅游地理学;简述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2. 简述中国旅游和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历史?
第一章 旅游者地理研究
单选题
1.按照我国国内旅游者的定义,下列哪类人员属于我国的国内旅游者?()A.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6个月的游客
B.在我国住满一年以上的港澳台同胞,离开常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6个月的游客 C.在我国住满一年以上的华侨,离开常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超过6个月的游客 D.在我国住满一年以上的外国人,离开常住地在我国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6个月的游客
2.按照1979年国家统计局对国际旅游者的规定,不属于我国入境旅游者的是()。A.探亲的台湾同胞
B.参加会议的香港同胞 C.考察的外国人
D.外国驻华使馆人员 3.我国西北人对海岛风情的向往主要由下列哪一种差异引起?()A.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二级差异 C.文化地理环境中的二级差异
B.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三级差异 D.文化地理环境中的三级差异
4.沿海与内陆的差异属于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等级的差异?()A.一级 C.三级
B.二级 D.四级
5.经验表明,居民产生国内旅游动机时的人均国民生产值约为()A.500~800美元 C.1000~4000美元
B.800~1000美元 D.4000~10000美元
6.按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国内旅游者的统计规定,国内旅游者在境内异地旅游设施中停留的时间为()
A.至少24小时,最多不超过1年 C.至少24小时,最多不超过1个月
B.至少24小时,最多不超过3个月 D.至少24小时,最多不超过6个月
7.关于稳定性客流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A.定向、往复式 B.非定向、往复式 C.定向、突发式
D.非定向、突发式 8.下列不易形成稳定性客流的旅游形式是()A.宗教游 B.会务游 C.登山游 D.文化游 双项选择题 1.按中国国家统计局对国际旅游者的统计规定,下列人员不属于我国国际旅游者的是()
A.参加科学考察的外籍华人
B.驻华外交人员
C.参加会议的外国人
D.边境地区往来的边民 E.归国探亲的海外华人 判断题
1.中国南极考察船在新西兰某港口停靠时间不超过24小时,那么船上所有乘客及工作人员均不属于新西兰的国际旅游者。
2.一般来说,甲乙两地的自然环境差别越大,两地间的旅游吸引力越大。()3.文化差异中的三级差异被称为文化区。()填空题
1.目前我国将国内旅游者定义为:我国大陆居民离开常住地在境内其它地方的旅游住宿设施内至少停留一夜、最长不超过_____________个月的国内游客。
2.三级文化差异分别指文化圈的差异、________ 的差异与________的差异。3.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空间距离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把握,一是_______;二是_______。4.根据旅游流持续力的变化,旅游流可以分为_________和_________两类。名词解释
1旅游;旅游者
2文化圈;文化区;文化小区
3..旅游客流;稳定性旅游客流;非稳定性旅游客流 简答题
1.入境旅游者在我国各地的流向表现出的特征是什么? 2.简述目前我国国内旅游客流表现出的特征。
3.简述稳定性旅游流与非稳定性旅游流的区别,分别举例说明。4简述旅游行为层次的变化规律.5简述青年旅游者消费的基本特征.6.分析旅游客源地因责素对旅游者空间移动模式的影响.第二章 旅游资源地理研究
单选题
1.下列哪种劳务属于旅游资源?()A.旅行社人员 B.海关工作人员
C.驾驶员 D.民间艺术家 名词解释 1.旅游资源 2.旅游资源评价 论述题
1举例说明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2.举例说明旅游资源分为哪八大类
第三章 地质地貌旅游资源
单选题
1.云南石林属于下列哪种地貌景观?()
A.花岗岩地貌景观
B.丹霞地貌景观
C.喀斯特地貌景观
D.流纹岩地貌景观 2.下列哪种地貌资源最容易发生变化?()A.丹霞地貌 C.雅丹地貌 A.南岳
B.流纹岩地貌 D.喀斯特地貌 B.北岳 3.河南嵩山属于五岳中的()。
C.中岳
D.东岳 4.属于典型花岗岩地貌景观的山地是()
A.福建武夷山
B 黄山
C.黑龙江五大连池
D浙江雁荡山 双项选择题
1.下列哪两座名山属于花岗岩地貌景观?()A.华山 B.武夷山 C.雁荡山 D.泰山 E.武陵源
2.我国高山和极高山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
A.开展观光旅游
B.开展科学旅游
C.开展登山探险旅游 D.开展休养旅游
E.开展疗养旅游
3.我国中纬度的中山和低山的旅游价值主要是()。
A.开展观光旅游
B.开展冬季滑雪旅游
C.开展登山探险旅游
D.开展休(疗)养旅游
E.开展冰雪观光旅游
4.与桂林-阳朔属同类地貌景观的旅游景点有()A.西岳华山
B.浙江雁荡山
C.黄山
D.广西南宁伊岭岩
E.云南石林 判断题
1.中山和低山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登山旅游和科学考察旅游两个方面。()2.按岩性分,浙江雁荡山属于花岗岩地貌景观。()填空题
1.山地旅游资源中高山和极高山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 旅游和__________ 两个方面。
2.山地旅游资源中,中山和低山的旅游价值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旅游和____________旅游。论述题
1.分析我国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的类型和旅游价值? 2.分析我国山地旅游资源的旅游价值? 3.为什么说中山、低山是观光游览的胜地?
第四章 水景旅游资源
单选题
1.下列湖泊成因中,洞庭湖属于下列哪一种类?()A.冰蚀湖
B.构造湖
C.河迹湖
D.堰塞湖 2.在下列湖泊成因中,滇池属于下列哪一种类?()
A.冰蚀湖
B.构造湖
C.堰塞湖
D.风蚀湖 3.在下列湖泊成因中,五大连池属于下列哪一种类?()
A.冰蚀湖
B.构造湖
C.堰塞湖
D.风蚀湖 4.下列湖泊成因中,镜泊湖属于哪一种类?()A.构造湖
B.堰塞湖
C.冰蚀湖
D.火口湖
5.长江是我国重要的河流旅游资源,关于三峡的说法,正确的是()A.瞿塘峡滩多水急,以险著称
B.西陵峡最长,以雄著称
C.巫峡最长,以幽著称 D.巫峡以幽著称,12峰夹江列峙 6.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分别具有下列哪些特色?()A.雄、幽、秀 B.雄、幽、险 C.险、雄、秀 D.险、幽、雄 7.长江三峡瞿塘峡以雄著称,巫峡、西陵峡分别以什么著称?()A.秀、奇
B.幽、险
C.旷、野
D.秀、野 8.“夔门天下雄”描述的是下列哪个峡谷中的景色?()A.西陵峡
B.巫峡
C.瞿塘峡 D.虎跳峡
9._____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和陕西省宜川县交界的黄河段。()A.黄果树
B.德天
C.壶口
D.吊水楼
判断题
1.钱江涌潮不属于气候旅游资源。()2.长江三峡中以“幽”著称的是瞿塘峡。()
3.泉水中水温在20°-37°C的泉叫温泉,而超过37°C的泉被称为“热泉”。(填空题
1.泉水中水温高于____________的泉叫热泉。
2.________ 瀑布位于山西省吉县和陕西省宜川县交界的黄河段上。论述题
1.论述我国的湖泊旅游资源? 2.我国著名的瀑布有哪此些?
3.举例分析中国著名的海滨.江河.湖泊.涌泉.温泉.瀑布的旅游价值?
第五章 动植物旅游资源
单选题
1.“岁寒三友”是指下列哪三种植物?()A.梅、兰、竹
B.松、竹、梅
C.松、竹、兰
D.梅、兰、松 2.中国古人以兰花象征()。
A.坚贞不屈
B.独傲霜雪
C.洁身自好
D.隐逸君子 3.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A.1950年
B.1956年
C.1953年
D.1959年 填空题
1.1994年经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决定,将_______作为中国的国花。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国人誉为“岁寒三友”。3.上海市和长沙市的市花分别是------------和-----------------.第六章 气象与气候旅游资源
单选题
1.属于气候旅游资源的是()A.有“清凉世界”之称的莫干山 B.巴山夜雨
C.温泉瀑布
D.钱江涌潮
E.佛光蜃景 2.峨眉山金顶是观赏下列哪种气象景观的胜地?()A.蜃景
B.云雾景
C.雾凇
D.佛光)填空题
1.宜人气候主要取决于使人感到舒适的气温、________和________ 三项指标。综述题
1.简述佛光.雾淞.蜃景.出现的条件及分布规律.2.第七章 城市旅游资源
双项选择题
1.下列答案中属于中国七大古都的是()。A.西安、杭州
B.开封、广州 C.南京、郑州
D.北京、太原 E.洛阳、安阳 判断题
1.《考工记》中“面朝后市”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国都中轴线的前部(即南部)建造宫廷,而在中轴线的后方(即北部)设置集市贸易区。()填空题
1.以________为中心的城市布局一直影响着我国整个封建时代。综述题
1.以北京为例.说明中国传统的城市布局模式? 2.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古都.旅游价值如何?
第八章 宫廷与礼制建筑
双项选择题
1.我国大陆现存的两座清代皇宫——故宫是()。A.北京故宫
B.南京故宫
C.西安故宫
D.沈阳故宫
E.洛阳故宫 2.下列关于故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天安门是紫禁城的正门
B.太和殿在紫禁城内的建筑个体中级别最高 C.乾清宫是皇帝的寝宫及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 D.保和殿是皇帝宴请王公阁僚的地方 E.紫禁城内的一切建筑位于中轴线上 综述题
1.举例说明故宫平面布局的特点?
第九章 园林
单选题
1.园林最主要的分布区是()A.宗教圣地
B.名胜山地
C.都城及其近郊
D.沿海地区 2.四大名园为()。
A.沧浪亭、寄畅园、狮子林、留园
B.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 C.拙政园、留园、亇园、狮子林
D.拙政园、亇园、寄畅园、狮子林 3.下列有关皇家园林的说法错误的是()A.多奇石秀水,轻盈秀丽
B.一般面积比较大,并保持自然景色
C.力求在较大的水域上布置三个岛屿,以形成“一池三山”的意境 D.为了满足政治活动的需要,常有局部的中轴线 4.“岭南四大名园”是指()A.可园、拙政园、十二石斋、清晖园 B.清晖园、可园、十二石斋、馀荫山房 C.沧浪亭、拙政园、狮子林、留园
D.沧浪亭、拙政园、清晖园、馀荫山房 双项选择题
1.下列关于中国园林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比西式园林更讲究与大自然的和谐
B.中国园林依其性质,可分为岭南园林、江南园林和北方园林 C.皇家园林一般面积比较大,并保持自然景色 D.江南园林的特征主要受岭南园林的影响 填空题
1.中国园林按照其艺术风格可分为____________园林、江南园林和____________园林。简答题
1.简述中国园林的主要特征? 2.简述西式园林的主要特点? 论述题
1.对比中式园林和欧式园林的基本特征,并分析中国园林资源的旅游价值? 2.比较中国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
第十章
长城
单选题
1.中国大规模修筑长城的三个朝代是()。
A.秦、汉、唐 B.秦、唐、明 C.秦、汉、明 D.秦、隋、明 2.我国历代修筑的长城中,长度最长的是()A.汉长城 B.秦长城 C.北宋长城 D.明长城 填空题
1.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的山海关有“万里长城第一关”之说,其长城是历史上__________朝代修建的。论述题
1.简述长城的修建历史、伟大意义和旅游价值?
第十一章 古代其他重大工程
单选题
1.京杭大运河始凿于()
A.春秋时代 B.秦代 C.汉代 D.隋代 判断题
1.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部分组成。()2.驿道专供古代邮传之用,规格低,长度长。()
3.京杭运河南北贯穿京、津、冀、鲁、苏、浙六个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填空题
1.我国古代桥梁中以河北省赵州_______最为驰名。
2.中国历史上古道分___________、驿道和___________。
3.都江堰水利工程主要由鱼嘴、________、________三部分组成。4.位于广西兴安县的____________是我国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
5.灵渠位于广西兴安县,沟通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两大水系。6.连通漓江与湘江水系的我国古代水利工程是_______。
第12一16章
论述题
1.列表对比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产生.主要教义.在中国的传播及旅游价值?
2.举列说明宗教的旅游价值?
3.试述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帝王陵寝制度的演变和不同朝代主要帝王陵寖的旅游价值?
4.试述中国古代著名的纪念性陵墓和古代名人墓的地点及旅游价值? 5.什么叫民族.民俗?试述民风民俗的类型.特点及旅游价值? 6.什么叫文化艺术旅游资源?举例说明文化艺术在旅游中的作用?
7.什么叫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有哪四项? 8.什么叫现代人造景观旅游资源?举例说明现代人造景观旅游资源成败的原因?
第17一20章 论述题
1.举例论述旅游资源的审美特征及旅游资源的评价标淮? 2.举例说明旅游资源的审美要求?
3.阐述旅游资源遭到破坏旳原因?如何防止旅游资源的破坏? 4.文物古迹的保护原则是什么?
5.什么叫旅游容量?旅游容量分哪些类型? 6.旅游超载有何不利影响?如何克服旅游超载?
7.什么叫旅游影响?举例说明旅游对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 8.什么叫旅游可持续发展?怎样才能保证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21一24章 论述题
1.什么叫旅游开发?旅游开发包括哪些内容?
2.旅游资源开发的特点是什么?
3.什么叫旅游规划?旅游规划分哪些类型? 4.阐述旅游总体规划的程序? 5.旅游总体规划包含哪些内容?
6.什么叫旅游交通?举例说明各类旅游交通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7.旅游交通有何特点?旅游交通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8.什么叫旅游地图?有何功能?特点是什么?
9.旅游信息包括哪些方面信息?有何作用?旅游信息库由哪个部门建立? 10.什么叫旅游区划?旅游区划的原则是什么?我国划为哪十个旅游区?
11.列表对比中国十大旅游区的范围.基本状况和特征.各地主要旅游地和旅游点?
第四篇:高等教育学(4-8章)
第四章
一、学制:是指一个国家的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包括: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
二、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特征:美国学者伯顿根据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系统的不同特点,从举办者角度将其概括为四种基本类型:
1、单一公立系统中的单一机构部门;
2、单一公立系统中的多重机构部门;
3、多重公立系统的多重机构部门;4私和公立系统并重的多重机构部门。
三、学位:是评价个人学位水平的一种尺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学术平高低的一种标准。
四、各国的学位层次都包括三个部分:学士、硕士和博士。1935年国民政府颁布了《学位授予发》
五、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招生制度有以下几点:
1、统一的入学考试方式;
2、由大学单独组织入学考试的形式;
3、统一考试和单独考试相结合的形式。
第五章
一、当前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宏观管理体制划分为三种模式:
1、中央集权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代表国家:法国)
2、权力分散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体制(代表国家:美国);
3、集权与分权结合型的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系统体制(代表国家:德国、日本)。
二、世界各国三方力量的不同作用,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运行机制基本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以政府干预为主的运行方式(法国);
2、以社会力量为主的运行方式(美国);
3、以高校自主办学为主的运行方式(德国、日本)。
三、高校管理体制的核心是权力结构。西方一些学者通常将西方各国的高校权力结构划分为三种模式:
1、欧洲大陆模式:是一种以政府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
2、美国模式:与行政权力相比,美国高校内由教授执掌以学术权力为主的管理体制模式;
3、英国模式。
第六章
一、影响高等教育结构的因素分析:
1、经济因素;
2、文化、传统因素;
3、科学、技术因素;
4、教育因素。
二、985工程大学:1998年5月4日,江泽民在北大校庆上说;”为了实现现代化,中国要有若干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
三、211工程大学:21世界建立100所左右的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
四、我国高等教育地域布局逐步形成两种模式:
1、梯度结构模式;2:中心城市模式。
五、我国高等教育宏观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
1、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必须要以社会需要为出发点,以经济供给能力为支撑点,做到与经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2中英和地方合理分工,突出高等教育为地方服务的功能。
3、确立新的高等学校及机构,实施不同要求的管理。
4、确立不同层次的比例和重点。
第七章
一、教师和学生是最基本的活动要素,他们构成了高等学校活动的主体。
二、高校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高校教师通过继承、传播、发展和创造人类科学技术文化知识,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2、高校教师通过社会服务,直直接推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高校教师的任务主要有:
1、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即教书育人。
2、是开展科学研究。
3、是为社会服务。
四、高等学校教师的特点(论述):
1、教师劳动特点的复杂性决定了教师对职业具有持久稳定的兴趣。
2、教师劳动特点的创造性决定了教师具有强烈的成就感。
3、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具有高度协作意识。
五、高校教师的调整:针对目前高校教师队伍中较突出的“人才积压”和“人才浪费”并存以及“近亲繁殖”等现象,宜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1、逐步建立、推行完全意义上的聘任制。
2、对于相对薄弱而又急需教师的专业、学校和地区,可纪委驻宏观调控的行政手段,通过设置高一级的职务岗位或较优厚的待遇,引导、鼓励一批教师到这些专业、学校、地区去应聘任职、减轻人才集中地教师浪费严重、效益不高所带来的压力、形成教师结构的合理布局。
3、通过教师调整与合理流动,可改变教师队伍“近亲繁殖”现象。
六、感情的发展特征:
1、高校学生的情感丰富多彩,并且不断社会化。
2、高校学生情感活动的强大,不够稳定,情感的两极性比较突出。
3、高校学生的情感在表现形式上不断间接化,情感的持续时间更长。
七、高校学生的基本社会特征:
1、感受时代精神的敏锐性;
2、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
3、群体成员的互动性;
4、内部结构层次的复杂性。
八、高校师生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1、高校师生间的教育关系;
2、高校师生间的心理关系:高校师生间的认知关系:高校师生间的情感关系;
3、高校师生间的道德关系。
九、建立良好的高校师生关系:
1、加强理解和沟通;2,、重新审视教师的权威(学识、平行、才能);
3、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第五篇:教育学9--11章
第一节
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一)概念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规律制定的,教师和学生观察、处理教学问题,有效进行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或指导思想),是指导教学工作的一般原理。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ª¡ª区别
• 教学规律
• 反映教学发展变化过程中的本质联系和必然趋势,是稳定的; • 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 揭示出了教学过程的¡°必然¡±。
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ª¡ª联系
教学规律:
是制定教学原则的科学基础和依据。人们只能认识、解释、掌握和运用规律,而不能改变或创造它。
(二)教学原则的作用
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唯物
辩证法的观点去观察和处理教学问题;
自觉遵循教学规律组织教学活动,正确解决教学
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理论与实际问题;
保证教学过程的有序进行,顺利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 教学原则又是检查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尺。
(三)制定教学原则的依据
1、依据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
2、受教学目的的制约
3、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4、依赖于教学实践经验积累
5、要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教育性相统一的原则
1、基本涵义
科学性和教育性统一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 要向学生传授真正反映客观事物真理的知识,使教学内容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并结合知识的传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学具有教育性。
这条原则所反映和要求的,是要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系。
2、基本要求
(1)坚持教学的科学性。
(2)充分发掘教材内容的思想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3)科学性和教育性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素质。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1、基本涵义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做到学懂会用、学用结合。
这一原则所反映和要求的,是要正确处理教学中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关系。
2、基本要求
(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2)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基础进行教学。(3)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4)适当补充乡土教学材料。
(三)启发性原则
1、基本涵义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增强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性原则所反映和要求的,是要正确处理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之间的关系。
2、基本要求
(1)加强学习目的和动机教育,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望。
(4)坚持教学民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四)直观性原则
1、基本涵义
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学中,教师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导学生直接感知教材内容、丰富感性经验、获得生动表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维活动,把生活的直观和抽象的思维结合起来,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本质,形成科学的要领。
直观性原则所反映和要求的,是正确处理教学中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理性认识与感性认识的关系。
2、基本要求
(1)明确教学目的,讲求实际效果。(2)慎加选择,注意典型性。
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实际,恰当选择直观手段
(3)正确地运用直观教具,增强直观教学的科学性。
(五)循 渐进原则
1、基本涵义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教材的逻辑体系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使学生掌握系统、完整的科学知识,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又称系统性原则。
2、基本要求
(1)按照教材的逻辑顺序教学。
(2)按照学生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活动。(3)技能训练也要循序渐进。
(4)教学内容的讲解要突出重点、难点,解决主要矛盾。(5)培养学生踏踏实实、系统学习的好习惯。
(六)因 施教原则
1、基本涵义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面向全体学生,提出统一要求;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促进每个学生在自己的原有基础上都能有所进步,得到充分发展。
2、基本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2)面向全体,照顾两头,兼顾个别。
(3)处理好全面发展与发挥个人特长的关系。
(4)善于发现和培养具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并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七)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并熟练地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原则所反映和要求的,是正确处理学习新知识与巩固已学知识之间的矛盾关系。
2、基本要求
(1)抓好课堂教学(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确保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
(2)要及时地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复习。(3)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规律和方法。
第二节 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概述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1、概念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一系列具体方式和手段的总称。(教师教的方式和手段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的方式和手段)
2、教学方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联系教师与学生及其课程内容的中介和桥梁。
采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课程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
注入式
也叫¡°填鸭式¡±,是指教师从主观出发,把学生看成是一种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向学生灌注知识,无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体现,积极性被扼杀了,主动性也被泯灭了。教师仅仅是现成知识的传递者,而学生仅仅是一个接受器。
启发式
认为学生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学生自己去学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
(一)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演示法和参观法
(三)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实验法、实习法、练习法
关于教学方法的分类
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讲述法、谈话法、演示法、发现教学法、实验法、实习法、参观法、工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欣赏教学法、实际操作法、练习法、讨论法、复习法等。
三、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运用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二)谈话法
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回答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检查、复习、巩固已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又称回答法。
(三)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配合讲授和问答把实物或直观教具展示给学生看,或通过示范性的表演和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
(四)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对教学内容通过全班或小组讨论,发表看法,进行辩论,得出结论,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五)实验法
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在控制条件下进行独立作业,以获取知识和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六)练习法
(六)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以达到对知识的消化固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
(七)参观法
(八)参观法是根据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观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八)实习作业法
实习作业法是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参加实践活动,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一
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
(一)教学方法的选择
1、教学的目的与任务
2、教学规律和原则
3、教学内容和特点
4、班集体的特征、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
5、教师本身的条件,包括业务水平、实际经验、个性特点
6、教学方法本身的特性
7、教学时间和空间条件
8、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
1、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2、坚持启发式教学指导思想
3、综合应用各种教学方法
4、坚持灵活性,渗透教育机智
近年来国内出现的新方法有: 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 邱学华的尝试教学 情景教学法 学导式教学法 自学辅导法
六课型单元教学法 讲练结合教学法 整分合教学法
¡°读读、议议、练练、讲讲¡±八字教学法、。
近年来国外出现的新方法有:
发现法(布鲁纳)、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洛扎诺夫)、程序教学法、微格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布卢姆掌握学习法、纲要信号法、¡° 探究¡ª研讨¡± 教学法、问题讨论法、卡片教学、合同教学、能力分组教学、问题解决教学法等。(一)发现法 ¡ª¡ª布鲁纳
•发现法又叫问题法,50年代产生于美国。
•所谓发现法就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回答他们自己的疑问,解决他们自己的问题。
•运用发现法的一般步骤是:
1、创造问题情境,使学生提出要解决或研究的问题,明确
发现的目标或中心。
2、学生利用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某些材料,对提出的问题,做出一种或几种解答的假设。
3、从理论上或实践上检验自己的假设,学生中如有不同的观点,可以开展争辩。
(二)暗示法
•保加利亚心理学家洛扎诺夫首创的。
•暗示法是运用心理学、生理学、精神病治疗学有关知识和规律,精心设计教学环境,通过暗示、联想与想象、智力活动、体力活动、练习、音乐等方式的综合运用,巧妙地利用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充分挖掘心理潜力,使学生感到学习的每一分钟都是享受的一种方法。
1、教师说明新课文;
2、教师读单词、句型或课文,用不同的声调连读三遍(如第一次用谈话声调读,接着用私下耳语声调读,最后用十分得意的声调读),学生看着课文上的字型,默默地跟着读;
3、播放音乐(或悦耳的鸟鸣声)。教师按着每秒一拍的音乐节奏,再把课文连读三遍,读单词时每个词占四拍,间隔四拍;这时,教师告诉学生,舒服地靠在椅子上,可以闭上眼睛,听读单词的四拍屏住呼吸,在间隔时呼气和吸气。
4、学生分组(二三人一组),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利用新学的语言进行对话;
5、在这之后,学生再将课文读一遍;
6、重读所学课文;
7、全体用新学的语言唱歌、做游戏或演戏。
(三)¡°纲要信号¡±图示教学法由前苏联教育家沙塔洛夫提出的。他在近三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在改革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创立了一整套新体系,其核心是¡°纲要信号¡±图表。
•所谓¡°纲要信号¡±图示,就是一种由字母、单词、数字或其他信号组成的直观性很强的教学辅助工具。
直观手段 实物直观 教学组织形式 主要内容
一、教学组织形式概述
(一)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演变
在教育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
个别教育制
班级授课制 道尔顿制和分组教学制等。
(三)类型
1、个别教育制
2、班级授课制
3、道尔顿制
4、分组教学
5、特朗普制
6、导生制(倍尔一兰喀斯特制)
7、文纳(特)卡制
二、教学工作的组织形式
(一)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1)班级课堂教学的含义
按照一定数量将年龄、文化程度相近的学生编成班组,由教师按教学计划规定的课程内容、教学时数和教学进度表(课表),进行分科式集体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也称班级授课制或班级教学。
(2)班级教学的优点
一个教师在同一时间内面向一个班的学生进行教学,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大面积培养人才;以课为单位进行教学比较科学。
便于系统地传授各科知识。 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3)班级教学的局限性
① 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限制,教学活动多由教师做主。② 实践性不强,学生动手机会少。
③ 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和齐步走,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④ 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都程序化、固定化,难以在教学活动中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⑤ 由于以课为单位,而课又有时间限制,因而往往将完整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人为地分割,以适应课的要求。
(二)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1、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对个别学生或小组辅以个别指导的教学模式,是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2、小组教学
小组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欧美发达国家小学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
3、现场教学
现场教学是教师结合一定的生产现场和社会生活现场条件,同现场有关人员共同组织的教学。它给学生提供直
接知识,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对于理论联系实际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年级以上不同程度的学生编在一个班里,由一个教师在同一个教室、同一课时里分别用两种以上的教材交叉地对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是农村小学课堂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四)最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班化教学
80年代,美国的部分州开展了缩小班级规模的实验。目前美国中学的平均班级规模是25个学生。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又提出美国中小学班级规模应缩小到18人。
目前德国班级规模与美国相似,全国平均为25个学生。英国20到25人,加拿大25到30人。
《教育学》—第七章
教师与学生
第一节、教
师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
(一)教师的含义
“教师”的语义学含义 指称一种专门的职 “教师”的社会学含义
在学校中专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的一种特定的角色,以及与这些教育教学活动相关的各种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的系统 教师”的教育学含义
教师是指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
¡°教师¡± 与¡°学生¡± 构成一对概念范畴,教师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二者缺一不可。
(二)教师职业的性质
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三)教师职业的特点 传道者角色
授业、解惑者角色 示范者角色 管理者角色 父母与朋友角色 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
(一)教师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对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起桥梁作用。
(二)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对年轻一代思想的健康成长起着特殊的作用。
(三)教师是社会劳动力的再生产者,在把人由潜在劳动力转变为现实劳动力的过程中起中介作用。
三、教师的任务
(一)基本任务
教好学生
(二)具体任务 教好功课
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纪律、法制教育工作 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活动 参与学校管理,关心学校工作 积极参加教育科研和各种进修活动 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和繁重性 示范性和榜样性 创造性和灵活性 长期性和长效性 个体性和集体性
(一)复杂性和繁重性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主要是由其劳动对象学生的特点决定的。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缺乏知识经验和易受其他影响的人,具有不同的气质、性格和兴趣爱好; 对他们的培养要适应其身心发展规律、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个别差异等,还要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在德、智、体几个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2、教师劳动的繁重性是由其劳动过程的复杂性、劳动任务的多面性、时间的连续性和空间的广延性决定的。
(二)示范性和榜样性
教育的本质特点决定了教师劳动必然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榜样性。 学生学习的方式决定了教师劳动必然具有强烈的示范性和榜样性。 教师劳动的示范性和榜样性体现在教育活动的方方面面。
(三)创造性和灵活性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情况,因材施教。
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条件,选择和创造不同的途径和方法。
要善于科学、恰当、灵活地处理好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偶发事件和特殊情况,达到预定目标。
(四)长期性和长效性
人发展的特点、内容及人才成长周期性的制约。 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
学生知识的积累、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形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世界观的确定等,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五)个体性和集体性
教师劳动的形式是以个体活动的方式进行的。 教师劳动的成果是教师集体共同合作的结果。
五、教师的职业素养
——职业专业化的条件 职业道德素养 职业专业素养
专业知识 专业能力 心理品质素养
(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1、忠诚教育事业,乐于献身教育工作。--基本要求与前提
2、热爱学生,教书育人。--职业道德的核心
3、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4、团结协作,互勉共进。
5、积极进取,勇于创新。
(二)教师的知识结构素养
1、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
2、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
3、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
(三)教师的能力结构素养
1、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
组织加工教材、制定教学方案、选择教学方法的能力等; 组织指导学生进行各种活动的能力;
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其中又包括组织并培养学生集体的能力、维持班级正常教学秩序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集体活动的能力等。
2、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是教师表达思想、传授知识、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最基本的工具。 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头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语言要清晰、准确、简练、通俗、生动;感情要真挚自然,语速快慢适中,语调要抑扬顿挫。
3、自我调控能力
教师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
4、自修和科研能力
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善于从各种渠道获得信息和知识,并能结合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
5、教育机智与应变能力
适可而止,恰到好处,讲究教育分寸
(四)教师的心理品质素养
1、细致、敏锐的观察力。
2、创造性思维能力。
3、坚定的意志和信念。
4、丰富的情感、精神世界。
5、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6、心理咨询、治疗能力。
五、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教师的专业发展的阶段
1、新教师时期(1)角色转变时期(2)开始适应时期(3)成长期
2、成熟期(向专家型教师转变时期)
五心:即爱心、信心、恒心、专心、虚心。
爱心:是指教师应把对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投入到工作中,没有爱的教育,不成其为教育。 信心:是指教师应坚信自己的教育能力,有了信心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恒心:是指教师对其从事的事业有一个持久的追求。
专心:是指教师应努力排除外部与内部的一切干扰,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专心做好本职工作。 虚心:是指教师应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扩大眼界,不断探求教育的技巧与途径,更好地工作。六法: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里,出现了许多新的课题,值得深入研究和探讨。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可行的教育方法:第一,优良环境的感化效应。第二,虚功实做的导行效应。第三,三位一体的互促效应。第四,捕捉兴奋点的磁性效应。第五,抓住教育时机的功值效应。第六,自我教育的内趋效应
第二节
学
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一)学生是具有发展潜能和发展需要的人
1、学生是人
具有主观能动性 具有思想感情 具有个性特征
具有独特的创造价值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身心特点 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具有发展的需要
3、学生是完整的人
(二)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1、学生以学习为主要任务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3、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
(一)学生是教育对象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三、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学生社会地位的保障
少年儿童是权利的主体 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二)少年儿童的合法权利
生存权 受教育权 人身权
(三)学生的义务
三、中小学生的年龄特征
1.向师性
对教师的依赖与崇拜 2.独立性
小学生独特的内心世界
(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
生理特征
(1)身高与体重的快速增长(2)第二性征的出现 心理特征
(1)认知方面
(2)情感方面
人生的第二反抗期
第三节、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涵义与内容
(一)涵义: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取得成功的必要保证
(二)师生关系的内容 1、教学上的授受关系 2、人格上的平等关系 3、道德上的互相促进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功能 2.激励功能 3.调控功能 4.社会功能
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良好师生关系的特征
1.民主平等
2.尊师爱生
3.教学相长
(二)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2.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在课外活动中建立起来的
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
(三)良好师生关系建立对教师的要求
1、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2、提高教师自身的素养。
3、要发扬教学民主。
4、要深入细致的工作。教案编写的格式
课题:
(本课名称) 主讲人:
班级:
授课对象: 教学目标:
(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1.学会..2.树立…意识
3.培养…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以及学习过程中易
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示范练习法, 教学用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教学课时:(需几课时,或属于第几课时) 教学过程:(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措施及时间安排等)
开始部分------中间-------结束 板书设计:(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作业处理:(如何布置处理书面或口头作业)
教师是一种专业化的职业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条件,有专门的培养制度和管理制度。教师专业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家对教师任职有规定学历标准、专业学科知识、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
二是国家有教师教育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培养、培训措施; 三是国家有对教师资格和教师教育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制度;
四是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教师必须不断地进修、学习、提高。
教育机智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对新的、意外的情况,正确而迅速地作出判断,决定合理的处理方式,并付诸行动以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爱学生
主要内容:了解、关心、尊重、信任、严格要求。
基本原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教书育人”、“公正无私”、“平等待人”。
基本特点:关怀而不庸俗,严格而不冷酷,信任而不放纵,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