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公开课的误区与对策

时间:2019-05-15 03:26: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公开课的误区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公开课的误区与对策》。

第一篇: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公开课的误区与对策

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公开课的误区与对策

——解读新课标探索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福州阳光国际学校 马明华

目前,我省各地新课程实验在完成第一学段后正进入第二学段的教学。在这段时间里,围绕着研究和探索新课程背景下学科课堂教学的各级各类教学公开课也在持续开展。公开课活动的开展为增进校际交流与合作提供了平台,其示范性功能的诉求也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日常教学的风向标;然而,在新课程实验背景下,由于缺乏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起步探索阶段难免产生观望、疑惑等畏难心理,但更多表现出可贵的探索精神与实验行动。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教学改革,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改革,更是思想与思维方式的改革;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智慧和共同合力方能顺利实现。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探索与尝试,总结与完善,合作、交流与推广。

做好这一点,一个有效的途径就是优先布好公开课这一步棋。但从目前开展的公开课效果看,据笔者在评课现场与同仁们有限的探讨和个人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初步认为语文公开课目前还存在诸多误区,教学实施策略缺乏创新。因此,笔者希望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教版2003,以下简称《新课标》)为参照,借此对一些公开课案例进行初步厘清,并试图提出个人正在实施的教学策略,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索新课程实验背景下的学科课堂教学之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模式。

本文切入点为古诗文“阅读与鉴赏”教学公开课,理由是:

(一)容量上看,其在语文模块单元教学中占据了半壁江山;

(二)其作为古代作品的特性决定文本教学的特殊性,给课堂教学的创新带来不可预知的难度。有些一线教师甚至断言,高中阶段古诗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整个语文教学的成败。因此,解决这一“难啃的硬骨头”成为当前一线教学工作者的共同心声。笔者立论紧扣新课标,结合公开课教学案例,运用(案例)例证法、两分法、类比法等力求准确客观就本文立论阐述个人初步看法。

探讨这个问题有个前提就是,任何一种课程目标、课堂模式、教学方式都存在它的优势和局限,利与弊,得与失;探讨意义在于,利得之间取其重,失弊之间取其轻。由此,通过截取两堂古诗文公开课教学案例——《归园田居》(福州八中黄敏)/《赤壁赋》(鼓山中学陆艳),作为案例分析材料。

误区

(一)课堂教学重表演形式轻学生主体体验过程

公开课教学因其示范性质,授课教师不能不顾及听课教师的因素,同时又得兼顾学生的教学实际,因此在处理教学对象问题上难免产生分歧,造成教学过程师生角色关系紊乱,结果往往两边吃力不讨好,这是公开课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也是公开课回归日常课堂教学本色的最大困扰。不解决这个认识上的误区,问题就难以在根本上得到解决,其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教师为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往往不顾教学过程中学生实际掌握知识能力的具体情况,按预先准备的既定教学程序实施主导性教学,课堂教学过程体现为重表演形式,轻学生主体体验过程。

比如,《归园田居》(其一)作为20句长诗,也就在一堂课(40分钟)竟完成了文本思想内容研讨、艺术形式分析、人物评价、课外拓展等,然其追求多而全的教学方式,其效果似乎可以从不怎么活跃的课堂气氛略知一二。教师主导课堂的现象,反映的是传统应试教育背景下的教学方式。

如果说《归园田居》教学过程基本由教师“领跑”的话,那么《赤壁赋》教学则基本由学生主演;学生把在课前充分准备好的小组谈论结果依次在讲台展示,各学习小组中心发言人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但仅仅是书面发言的角色而已,实行的是单边话语权;课堂上的生生互动与师生互动空间被极大压缩,多数学生的个体探究与体验难以得到有效检测,课堂效果不尽人意。

策略

(一)秉承新课程理念还公开课日常教学本色

无论公开课出发点如何,其示范性功能如何,实际上都绕不开教学的具体实际、课程目标和教学方式(包括教学环节设置、师生角色协调,教学风格等),否则适得其反。

新课标在针对高中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建议中明确,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量:学生实际、文本性质、教学互动过程等要素决定着教学进展与成效,因此,公开课教学如果完全按教学预先准备的既定教学程序实施教学,其成效可以想见。其实,公开课完全可以按日常教学进度开展,日常教学也理应贯穿新课程实验理念,力求课堂教学在一个或两个领域实现创新或突破(不必贪多求全),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那种单纯依靠增加课堂容量的公开课,煞费苦心搜罗相关资料,教学过程满满当当、滴水不漏,“奔跑”的课堂还会有古诗文舒缓优雅的美感存在?答案是否定的。

公开课教学定位如何决定课堂教学策略的选择。只有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实际体验,尊重文本特性和科学教育规律,并把教学过程看成一个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修正微调既定的教学策略,新课程实验课堂有效教学才会得到真正的体现。

误区

(二)课堂教学理念重文本技术性解析忽视学生审美情感体验

众所周知,应试教育体现在日常教学中就是偏重教材文本的技术性解析,标准化训练学生应试技能,忽略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探究与个性体验,这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诟病,素质教育便是寻求改变这种弊端的根本途径。由于高考考试制度功能在现阶段仍未发生根本改变,因此,在高中新课程实验开展过程中,围绕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探索就显得举步维艰。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感受与鉴赏”等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就阅读优秀作品而言,培养学生品位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提升审美境界,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审美力培养与审美体验过程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停留在文本层面的技术性解析势必抹杀艺术作品的美感,削弱学生审美情感体验的积极性。那么,古诗文的审美体现在哪些方面呢?首先体现的是由意象(具象)营造出的意境之美,具体为自然风物如图画之美;其次体现的是韵律和谐的节奏如音乐之美;再次就是文本蕴藏的人文精神之美。此“三美”理念理应贯穿古今诗歌散文的创作与鉴赏过程。这一过程应当是闲适的,安谧的、舒缓的,从容的,开放的,然在《归园田居》、《赤壁赋》教学中感受到的是,紧迫的节奏,大杂脍式的容量,支离破碎式的解析,教师先验式的主导,这样导致的结果是:优雅的古诗文美感无从体现,被动接受式的学法和紧张的课堂节奏让学生难以真正进入审美情境,文学艺术的熏陶感染作用也就难以实现。

策略

(二)领悟语文新课程性质感受语言文学艺术魅力

语文教学实质上就是通过学习祖国美丽的语言,感受语言文学的艺术魅力,提高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知识积累和个体心灵体验的过程,如果连积累的时间都没有了,匆匆跑过,谈何积累。学习语言是需要品味,浮光掠影,谈何品味。教学节奏慢一点,让我们的学生有体验的时间,有悬想的时间,甚至有做白日梦的时间。我们留足了质疑问难的时间吗?我们留足了连续生发的时间吗? 增大容量,我以为,语文课上得有深度,挖掘得有内涵,这就是有容量。学生在课堂有生发、有启示,这也是有容量。学生在课堂欢声笑语,积极求索,也应视为有容量。更多考虑从文本特性出发,从学生与课堂实际出发,而不刻意追求一课时的完整性或系统性以及容量最大化,适时留一点空白,留一点悬念,实际上是给学生预留思考的空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使学生在课外拓展知识中培养独特感受力和自主探究能力。误区

(三)课堂教学目标分散重难点不明确

新课程目标体现在五大方面: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这为课堂教学作出了明确的方向,在综合考察学生知识能力实际情况下,教学策略的制定也应以此为依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与教学方式的选择取决于教学策略,有效课堂才能真正构建起来。

由于是教学公开课,授课者往往不惜违背文本特性,把原本两课时以上的教学内容压缩成一课时,片面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以便于教学评价,这已成为教学公开课的普遍现象。这至少在一个方面可以解释为什么教学公开课成效甚微,现实指导意义不大的重要原因。比如,《归园田居》文教学目标是多而全的(前文已述);《赤壁赋》文教学目标虽然集中,但不能很好切合古诗文特性,流于宽泛的内容理解与交流。可见,离开新课程目标的教学(公开课)必然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不解决这一根本性问题,教学公开课就容易走上形式主义,也起不到应有的示范效应。

策略

(三)课堂教学目标定位准确立足一课一得

语文新课程目标主要集中在五大方面(这是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角度讲的),反映到单元文本教学目标制定上则需要从文本特性出发,从校情实际出发,分清主次与轻重。具体文本的教学目标应该放在单元教学目标上加以考查,放在文本自身特性上加以实施。

如《赤壁赋》文处在语文模块②第二单元,本单元分别选取东晋、宋代、唐代各代表性诗文大家作品,即风格各异的山水游记散文。因此,本文的教学目标首先是立足品味文本蕴涵的“山水游记散文”的一般特征;其次《赤壁赋》文又有自身的特性,如在艺术手法上体现的是“主客问答”式的传统手法,在苏轼创作地位上看体现的是文风上的“脱胎换骨”,在思想情感看体现的是用出世的态度观照入世的情怀(有别于陶渊明的隔世归隐)等等,不过这些特性可以大胆与学生一起来选择,从而确定可行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重难点。一课时只需完成一个主要方面的教学目标即可,立足一课一得。当然,教学目标中还可以预留一些拓展性内容,待日后进行可持续探究,比如在学习完本单元还可以对本单元各文本与作者之间作一个横向与纵向的比较,在比较阅读中又加深对具体文本的理解。

误区

(四)过度依赖现代教学手段削弱语文教育功能

如今,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广泛运用于教学过程,现代教学手段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和新课程实验开展提供了智力(技术)支持,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由此面临多元化选择。教学方式的选择集中体现着教师的教育智慧,所谓“教是为了不教”、“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等都印证了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但如果现代教学手段运用不当,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如,教学《归园田居》、《赤壁赋》中,对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集中体现在:播放朗诵、展示作者作品介绍、田园山水图片背景、要点概括、课外拓展等。但由于文字材料过多,课件展示速度快,学生更多是在用眼球(观感)奔跑,削弱了师生与生生之间大脑语音系统(听力)的共鸣,压缩了彼此联想与想象(思维)的生发过程。而作为古诗文传统教学中重要的诵读法,由于单纯依赖现代教学手段增加所谓课堂容量而只是象征性地朗诵一两次。

对策

(四)秉承优秀传统教学合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古诗文传统教学“守正出新”主要还是体现在教学方法上。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古诗文阅读教学,应指导学生学会使用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熟读唐诗三百首”的道理无不印证了学习古诗文诵读方法的重要性。诵读,在动情忘我的诵读中,感受诗文美妙的音乐旋律,想象幽美绝伦的神奇意境,体会诗人情感的微妙变化,进入精湛文学艺术的独特审美体验;在诵读中品味“三美”的快感,在诵读中把握文本的整体脉络和感情基调。

领悟古诗文“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创作规律,在此基础上再深入文本艺术形式的讲解和思想内容的研讨,从而合乎古诗文教学的规律,合乎在阅读教学中再创作的需要,合乎古诗文潜移默化熏陶教育功能的诉求。简言之,诵读法应贯穿古诗文教学始终。朗读,放手让他们在优雅的背景音乐下放声吟咏,甚至大胆地把古诗文改编成现代歌曲在班级开展个唱比赛,古诗文尤其诗歌原本就是用来吟唱的。无论诵读还是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都应该服务于创设课堂情境的需要,其实教师的指导作用应该体现在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气氛,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因此,现代教学手段(如课件教学)不应该是仅仅作为板书的替代方式,而是用图片、朗诵播音、背景音乐等营造适合文本情感基调的情境;作为增加容量的课堂提问或练习不宜多而宜精。只有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才能找到现代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最佳契合点,古诗文传统教学“守正出新”才会实现。

误区

(五)课堂教学普遍倾向“师生—文本”的单边对话

现实情况是,教学公开课或日常教学,往往体现的是“师生—文本”的单边对话,即师生共同对文本进行趋同性解读,满足于作者体现在文本上的浅层语言符号进行翻译式教学,造成学生思维训练的片面性。

如无论是《归园田居》文还是《赤壁赋》文教学,教师都是从文本的积极意义来引导学生探索作者的思想内涵以及历史影响,结论都是肯定他们(作者)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生活方式或处世哲学。如果缺乏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缺乏对他们写作背景的综合考察,对文人执政历史局限的分析,对儒道释民族文化传统的领悟,那么,作品就会散失它自身(艺术)发展的生命力,对现代人的熏陶价值也就无从实现。

策略

(五)构建文本多重对话师生体验共同成长

新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应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要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教师要实现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反映到课堂教学上即积极探索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比如教学目标科学明确,教学环节严谨自如,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创设自主学习情境,教学特色日臻成熟,最终促成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持续提高语文素养,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何必把一堂课排得那么满呢?让课堂节奏放慢一点,多留点时间对话,多留点时间让他们自学,留点时间来一个幽默,来一点调侃,来个师生换位,让学生讲,老师听,既可让学生体验老师这个角色,还创设了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情境,融洽师生关系,搞活课堂氛围。在互动对话中,学生不仅完成对文本的学习,也在训练着口语表达与听说能力,作为语文模块单元之一的“表达交流”理应贯穿语文学习全过程。

总之,探索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构建文本多重对话,师生体验共同成长等等,需要切实把学生当成课堂的真正主人,矫正多年来语文教学公开课务虚的不良风气,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公开课才能回归正常的轨道。

第二篇: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采取各类措施,从而使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可以得到改进,并全面地提高语文教学工作,营造一个较好的教学环境。本文主要是对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困境进行分析,以摆脱以往的教学手段。

【关键词】小学 语文 教学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尊重每个学生个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善于创新的去研究学生,理解学生,而后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该文指出了小学语文教学改变的关键点。

一、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的转变

1、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及自身角色的调整。首先,教师要认真学习素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等理论知识,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考试观、人才观等都要重新认识和进行反思。其次,教师要调整自己的角色,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要有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以及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及指导者。

2、教学策略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学策略的转变就是改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导探究式学习,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分为七个重点:(1)重感悟。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让学生对课文的感受、体会,揣摩语境,训练语感。(2)重读书。小学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指导,适量齐读,调动学生的情绪以及快速把握课文的内容,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3)重积累。对于语文教学来说,不但要重视课内积累,还要重视课外积累。通过对佳词妙句、古诗、儿歌、精彩片段的积累,学生会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掌握语言学习的规律。(4)重情感培养。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师要注重对语文课文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5)重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6)重合作。合作教育理念强调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互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7)重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应注意选择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让学生探索语文学习规律。

3、教学结构的转变

教学结构包括学习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教学策略的正确选择运用。由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实际需要的不同,课堂结构具有多样性。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要注重教学结构的大胆尝试和创新,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及探究合作能力。

二、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转变的关键点

1、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通过巧设问题、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语文课本内容的故事性比较强,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铺设的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课本剧表演、讲故事等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电教化设备来直观、形象的展示课本内容,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或利用讲故事来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和自豪感,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注重平时积累,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课标发生变化后,教师的任务也发生了很大转变,从以往的简单传授到如今的启发、引导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感悟。对于学生而言,唯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摒除以往的死记硬背,通过平时积累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获得更深人、更丰富的情感体验,才能获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如能在平时积极倡导学生注意知识积累,在课堂上注重对学生理解能力的启发,双管齐下,定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上述目标。例如,在学习《身边的科学》这篇说明性课文时,教师应在讲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说明文的文体特点,抨顺写法上的脉络,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说明文知识的积累与感悟,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丰富教学模式,开展情境式教学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情境式教学不仅是丰富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还是实现新课程标准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如将情境式教学运用得当,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看浪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有关浪花的视频,通过风景再现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大海恢弘的气势与壮丽的风光,从而激发学生对这篇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再如,学习《四季》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出课堂,带人大自然,从大自然中选取某一典型植物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让书本上的知识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样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4、开展合作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新课程的合作探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合作探究性学习,教师给予相应的指导和启发,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还有利于教学知识点的掌握。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提出探究课题,让学生组建学习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结果进行总结,教师要设置丰富多彩的展示平台,让学生汇报探究成果,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还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和自学能力。

5、以情动人,注重情感教育

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情感,并融情感于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做到以情动人。如在讲解《小蟒鲜找妈妈入《爱迪生救妈妈》这类蕴含深厚情感的课文时,要感情充沛、以心感人,让学生联想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获得“亲情无价”的情感共鸣,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对于语文学习来说没有答案的正误之分,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和学习成果,对于与标准答案不符但独具一格的回答要在适当的场合下给予认可,避免全盘否定甚至当堂呵斥,以维护学生的内心感受。另外还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并倡导积极、合作、自主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个人情感与他人的互动中得到升华,能够在体会语文的魅力中快乐成长。

6、探索开放式学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小学语文的开放性学习,是指扩大教学资源的范围和学生的学习视角,充分开发社会、学校等对学生有益的教学资源。小学语文的开放式学习可分为故事式学习、辩论式学习以及“导游”式学习,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创造表现,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结语

新课程标准并非放松了对学生的要求,放宽了对老师课堂教学模式,反而它是是对老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更多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潜心贯彻新课标精神,与时俱进教学模式,为祖国的未来培养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雪凌。新课程下的小学语文教学[J]。中华少年,2011

[2]武玉敏。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放性学习[J]。金色年华,2010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如何不断适应和实现专业发展?

在教师的专业成长中,其自身和外部环境这两方面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的。因此教师专业化不仅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过程,而且是教师培养、教师教育的目标和发展趋势,体现了对教师专业水平和社会地位的一种肯定,地位也未达到其他专业人员的水平,因此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当前教师职业正在由“半专业化”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成为未来教师发展的努力方向。

作为中学教师,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其与现代教学相适应、现代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现代科学知识日新月异,我们所学的知识不够丰富,各种新知识、新信息不断涌现,我们很快感到不能得心应手。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习进修,否则不能应对学生的各种问题,会被学生问倒,也会削弱我们的威信。同时,一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也要求我们去不断“充电”,学生们所涉及的知识很宽很广,也有一定的深度,教师不学习不钻研行吗?因此,教育的改革发展,首先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业务知识结构。

我们应该充分地学习掌握有关内容,理解领会其精神实质,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进行探索、尝试。包括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选择、对教材的应用等等。并且在学习实践过程中,边总结整理,把看到的、想到的及时记录下来,平时养成写课后笔记的习惯,碰到好的内容及时总结成教学案例,这样日积月累,我想一定会大大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和教育科研能力。

新课程注重学生研究性学习,它要求教师能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为此,我们首先必须成为探究性的学习者和实践者,以自身的探究性的学习经验和实践能力,去更好地指导、丰富和发展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

在教学中,课后及时总结经验:成功的是什么,不足的是什么?如何改进?长期坚持,就一定会积累不少的教学经验与理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向教师专业发展又跨进了一步。

另外,教师还要有广阔的教育前沿视野,敏感的教育问题意识,灵活有效的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数学教学活动中实验的操作能力和设计能力,教学管理的能力等。所以,以后我会朝着这些方面努力,使自己早日成为一名专业化的人民教师。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新世纪的教师不再只是教师匠,而是不断地向学者型发展。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才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和创新,才有利于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加快对学生的培养。

第四篇: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汪洙的《神通诗》里有这样一句话:“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可见,古人心目中读书是多么高尚、多么重要的事啊。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把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只要抓住阅读教学这一环节,就占领了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承载着知识、思想、情感等多项教学目标,所以,阅读教学不可能是机械地、独立地灌输,只能是自然地渗透。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以下是我对小学阅读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以“读”为主,抓住阅读教学的生命线。

我国古代就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说法,因此,“读”是阅读教学的精髓;“读”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文本内容,因材施教,采用不同形式的阅读方法。比如在学习《长城》、《颐和园》等写景散文时应该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在学习《巨人花园》、《小摄影师》等记叙性的文章时可以选择分角色读;在学习《蟋蟀的住宅》《雅鲁藏布大峡谷》等说明文时可以用抓住重点语句读等形式。还可以采用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对比读、默读、小声读、大声读、诵读、表演地读等。读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另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理念,因此,要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阅读,提高他们的评价和鉴别能力,鼓励他们自主地选择优秀的阅读资源,提高阅读的品味。要定期进行一些,如:故事演讲、读书笔记展览、课外阅读汇报会等活动提供交流与展示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

二、围绕理解课文,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重视语文知识的教学,给语文知识教学以恰当的地位。一般说来,语文知识包括“文字知识”、“标点符号”、“基本的语法知识”、“常用的修辞方法”、“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文化常识”、“写作知识”等等。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文知识基本涉及以上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没有将这些知识集中列在一起,也没有把这些知识分解为若干个知识点,而是渗透于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之中,体现随文学习、学以致用的原则。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围绕理解课文内容,随文学习那些必要的语文知识。要抓住课文中那些最能揭示意蕴,最富表现力的语句,反复推敲,融会贯通,从具体的语境中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

三、自读自悟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突出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这一理念充分说明阅读教学中既要发扬小组合作的团队意识,又要突出每一位学生的个体特征(即课标中所说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单纯地停留在集体讨论或者自读自悟的层面上,而要根据不同的文本采用不同的形式。如:在学习《鸟的天堂》一文时,有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五次提到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加引号,有的没加引号?”相对与四年级的学生来讲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应该在教师指导下全体同学集体讨论解决,而有些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个体的形式去加以解决。总之,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把握好“自读自悟与集体讨论”之间的关系,实现互利共赢而不越俎代庖。

四、以学生为主体,营造充满活力的“对话”课堂。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种对话关系,《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一全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以来,沉寂的课堂因为“对话”赋予学生“言说权”而显露出勃勃生机,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局面。课堂上,生本对话、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思维碰撞、心灵交流、情感互动、意义感悟。这些都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会阅读。所以要从各方面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阅读又是学习之母,其对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有直接的作用;对知识的获取、对智力的开发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不搞好阅读就没有办法使知识越来越丰富,视野越来越扩大;不搞好阅读,写作就无从借鉴,语言也不会生动、形象;不搞好阅读,智力也无法提高。因此,我们要认清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好的阅读教学方法,真正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使其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

第五篇: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严鑫华

(琼州学院中文系,海南五指山市572200)

摘要:本世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的语文教育有喜有忧。本文就在新课标理念下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反思;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前言

本世纪新课标实施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由讲堂变成了学堂,由“一言堂”教学模式向“群言堂” 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由权威变成了参与者,教师主体向学生主体转变;课堂由集中营变成了娱乐场,等等。

新课标实施到现在出现了许多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这除了与新课标实施时间太短、教育体制有关外,很重要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师的教学创新太“新”了。于是笔者认为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反思是非常必要的。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的教学有必要从以下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反思。

一、语文教学内容——重人文性,轻工具性

语文教学的内容是什么?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外乎是一篇篇课文而已。其实则不然,教的和学的是一篇篇课文,但是课文并不是我们所要教和学的内容,其实课文只是我们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而已。

(一)重人文性

新课标对语文的性质做了科学的阐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正是在这个理念下,于是就出现了广大语文教师把语文教学注入鲜活的人文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一改往日的沉闷枯燥,变得丰富多彩。现在的语文课上更多的是拥有师生之间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可以说语文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轻工具性

传统的语文课上,语文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在新课程下的教学,我们在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

可是时下,语文课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笔者认为,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础内容,淡化语文基础知识。课堂上特别重视对语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或者甚至根本没有提及,有的教师甚至认为关注“工具性”就违背了课程改革的精神。他们一味地强调让学生空泛讨论课文内容,把语言文字上的必要训练视为保守。看似他们的课堂教学热热闹闹,教学形式变化多样,可就是听不到朗朗读书声,看不到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的画面,欣赏不到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没有了必要的训练,缺少了必要的积累,短短的课文学生读起来结结巴巴。

语文课程的最基础的语文知识被忽视了,比如,语法知识无论在教师实际的教学中,还是在各种教学评价中都没有涉及,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遇到困难。再如,在鉴赏诗歌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听不到老师对好词好句的分析,老师强调学生从诗的意境上把握。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一些极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也是难以表达出来的。如果我们的语文课堂长期如此,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那么可想而知其他的一切活动也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语文教学方法——重学习方式,轻语文学习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的教师对学习方式的关注热情日益升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成为教师们的上课的法宝,他们改造“喻”与“导”,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倡导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变“灌输式”为“对话式”,提倡探究学习与发现学习。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师—生”关系扩展为“师—生”、“生—生”、“生—本”多向关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尊重,潜智潜能得到发挥,语文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但我们却使语文课更远离语文味。

比如一位教师对鲁迅的《祝福》的教学设计,这位教师引导学生从他杀、自杀、意外死亡的角度来探究祥林嫂的死因,最后得出祥林嫂是他杀。我们不否定这位教师的课改意识,也不怀疑他对于引导学生的探究意识的设计,但是我想说的是如果我们这样来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那么语文课堂也就成了训练刑侦能力的场所,语文味也就荡然无存了。众所周知,学习方式的变革促使了教育进步,提升了学生的基础学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各个学科有各自自身的特点,如果我们为强调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却忽视了语文学习本身的内涵,那么这就显得本末倒置了。

此外在多样化教学方法的背后其实也隐藏着许多问题。许多新方法、新方式有其名无其实,有些只是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而已。笔者分析认为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自主:学生太过于主动,教师不能一味被动,适当时候也要主动,该主动时就应该主动。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机会,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充裕的时间。学生本来是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确定学习进度,可以自主选择学习伙伴,自主安排汇报次序,自主确定汇报方式。可是我们要不得不考虑以下问题。

语文教师要考虑到学生在知识经验以及个体的差异性,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弱化老师的主导作用,应及时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在安排一些语文实践活动时,应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尊重学生的选择,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发挥;对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教师事先要有所预计,努力去引导,以保证自主学习的效果。

(二)探究:有些教师把对话教学等同于问答教学,两三个问题一问一答便是对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探究教学。

探究学习关注的不是研究成果、学习水平的高低,而是学习内容的丰富性和研究方法的多样性,强调学生会收集、分析、归纳、整理资料,学会处理反馈信息,更加注重探究过程。探究性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拥有自主探究的空间,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解决问题。

(三)合作:把合作学习等同于“合拼”学习,三五张桌子课堂上简单拼凑就是合作,没有真正形成所谓的课内与课外合作。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角色。合作学习是相对个体而言,以互助性为主要特征的学习组织形式和学习方式。它利用课堂教学中人际交往互动,形成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在语言交流的过程中、在思维火花的碰撞中,对所讨论的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获取知识,感悟方法,与此同时获得极大的情感满足,从而实现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并不断地充实自己,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灵活地加以指导,以实现合作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以上三个方面如果没有引起我们一线语文教师关注的话。势必会造成许多语文课表面上热热闹闹,然而却无多少实际效果。我们的语文教师一定要知道:高品质的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一定是自主学习,并不是所有的学习领域与学习主题都要通过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寻求一种适合学生自己的学习方式来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

三、结尾语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并取得了新的成绩,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对此,我们的语文教师需要的不仅仅是埋头苦干,更需要的是作为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理性的反思。只有冷静地反思得与失,辩证地认识利与弊,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走出目前的教学太“新”的尴尬,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钟启泉 现代课程论(新版)[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

[3]王文彦,蔡明主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二版

[4]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活动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5)

[5]王志生,顾朝阳关于语文课改的辩证思考[J] 陕西教育(理论版)2006,(12)

[6]李海林 评当前语文课程改革的非理性倾向[J]中学语文教学,2006,(2)

[7]耿彪拨开云雾,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J]新课程研究·教师教育,2008,(8)

下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公开课的误区与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新课程背景下语文公开课的误区与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策略与途径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管理策略与途径 第三完小 于红彬 新课程改革的开展,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和挑战。要知道教学管理是不是到位,是一个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志。作为一名小学校......

    教学论文-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对策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与对策平凉七中 危彩霞 摘要: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新课程背景下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必要性......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策略

    1、校本课程(题中是:校本课程服务,不太准确,应为:校本课程):是学校根据当地课程资源、学校教育的需要和学生的需要而研发的课程。是以学校为核心,以校长、教师、学生、家长为主体进......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定位

    论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角色定位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改变课程结......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工作探索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工作探索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大学一毕业就离开了家乡,从遥远的东北来到我们**六中工作。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唯恐自己教不好,学生不满意。但是,三年来在各级领导......

    新课程背景下个体差异教学策略

    第九届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征文大赛 新课程背景下基于个体差异的教学策略 牟永辉 电话*** 重庆市綦江区扶欢小学 论文类别:学科教学类 学段:小学 学科:数学 摘要:《新......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化学实验教学 一直以来,初中化学都没有摆脱“纸上谈兵”,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次数少之又少。化学实验可以拉近学生与现实之间的距离,从实验方法、实验现象深刻......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师的困境及对策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师的困境及对策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 李荣华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缩短农村教师与新课程改革的距离,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