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物体的形状改变之后 说课稿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科学课程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启蒙课程,是一门应用学科,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是使学生们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现象,对“弹力”及“弹性”有简单的质的理解。据于此,精心设计三个实验活动:一是教师演示实验——生活中的弹力现象;二是学生实验——弹硬币实验;三是探究实验——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的关系实验。
教学目标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方法,已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还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基于此,确定教学目标为:
1、通过实验发现弹性物体的共性,理解弹性和弹力定义及普遍性。
2、能在教师引导下设计并做好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3、培养学生观察研究生活中有关弹性的现象,在探究学习、小组合作中体验乐趣,培养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及理解其定义。教学难点:设计和操作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教学流程:
1、活动一:教师演示拉橡皮筋、压弹簧、捏海绵、弯直尺实验,学生观察并思考:a.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 b.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观察这些物体又有什么变化? c.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然后带着学生一起填写实验报告单。基于此,引出本节课教学内容——弹性和弹力的定义及特点。
2、活动二:学生实验——弹硬币实验,指导学生如何去做该实验,并让学生试着用已学知识来解释该现象,教师总结。
3、联系实际:弹性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请学生列举我们在生产、生活中利用物体弹性的例子。
4、活动三:探究实验——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先让学生介绍实验器材,然后明确探究的问题:a.在弹簧上挂的钩码越多,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怎样? b.如果在弹簧上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这能说明什么问题? 并做出初步猜想,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小组进行实验探究,观察现象,解释现象,总结结论。教师归纳总结。
5、教师对整节课内容进行小结,并布置课外作业,指导学生联系生活思考弹性的应用。
第二篇:《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的内容。在第一课里学生对力已有了初步的认识。本课是对常见的力——弹力的研究。
二、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
2、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所受拉力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通过实验合作探究体验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间的关系。
3、通过实验能正确判断不同物体弹性的大小。
4、正确填写实验报告记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去观察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热爱科学;
2、体验与他人合作的乐趣。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弹性及弹力的认识。
教学难点:弹簧拉伸长度与所受拉力之间的关系。
四、说教学与学法
教法:直观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
学法:个人操作法,问题研讨法,分组实验法。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尽管力是无处不在的,但平时并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属于学生生活中“熟悉而陌生的知识”。因此,我对这堂课的设计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引导学生亲自对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小物体进行捏、拉、压、折等操作,感受、观察、发现物体的共同点,从而认识物体的弹性与弹力;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从而更进一步了解物体的弹性与弹力。
其次,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小组内合作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总结出: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第三,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物体的弹性与弹力,通过举例让学生知道人们是如何利用的。课后再仔细进行观察研究,并设计发明一个自己喜欢的与弹性及弹力有关的玩具。
总而言之,本堂课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身体会,学以致用,既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乐趣,又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具体按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课前,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我准备好一切实验器材,把学生分组入座,并让他们分别选好一名小组长、一名记录员、一名发言人,其余的为观察员,并明确各自的责任:小组长负责组织实验和管理实验器材;记录员负责记录实验结果;发言人负责汇报本组讨论得出的实验结果;观察员负责观察。
课开始后,其过程如下:
(一)我开始利用玩具导入,先出示橡皮筋,让学生用手拉一拉,观察橡皮筋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发疑问:为什么变化了?揭示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二)让学生玩更多的物体,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相似现象,(共同现象:物体受到外力,形状改变,去掉对他施加的外力后,形状恢复)从而引出“弹性”这一概念。我再演示象棋碰撞实验给学生观察,让他们认识所有物体都有弹性;演示拉断橡皮筋的实验让学生观察,进一步了解不同物体的弹性不同,也有一定的限度。再让学生就自己玩过的弹性物体比较判断它们的弹性大小。
(三)让学生观察橡皮筋弹纸团实验,引发疑问:为什么纸团被弹飞了?从而引出“弹力”的概念:使物体恢复原来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紧接着让学生回想象棋碰撞实验及观察直尺弹指团实验,判断弹力的方向,比较弹力的大小,进一步了解不同物体弹力的方向会变化,大小也不同。
(四)演示手拉弹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拉伸的长度有什么变化,跟什么有关,让学生分组做实验验证。做此实验学生有一定的难度,我是这样处理的:我逐步讲解实验要领,并演示第一、二步,让学生跟我一起做第一、二步,再根据我提示的实验要领接着往后做。在做实验的同时由记录员作好记录,做完实验后小组内讨论交流,归纳实验结论,再与全班交流,学生实验时我逐组巡视辅导。实验结果讨论后我进一步引导拓展延伸,让学生预测弹簧上挂5个,100个,1000个钩码,弹簧被拉伸多长?从而小结:理论上弹簧可以拉伸10米、100米,但实际中弹簧有可能早已被拉直或拉断而无法恢复原来的形状。为学生今后正确使用弹簧秤打下了一良好的基础。
(五)课堂总结时,我考虑到学生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很多,但他们平时未曾留意,我只例举了一两个例子加以说明。把探究的空间留给他们,让他们对生活中的运用举例说明,对人们有什么好处,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再让他们课后收集、观察、整理、交流。并利用本课所学的“弹性”及“弹力”的知识,自己创造一个自己喜欢的玩具小车。这样能让学生学以致用,不断研究,这是一堂科学课应该达到的目的。
第三篇: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2.物体的形状改变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
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
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3.了解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
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弹力怎样产生。
教学难点:弹簧伸长与拉力的关系。
教学准备:弹簧、橡皮筋、钢尺、海绵、硬币、弹簧秤、钩码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或去掉所用的力,会发生什么现象。
1.学生实验:
活动一:用准备的材料研究,压弹簧、拉橡皮筋、弯尺子、捏海绵等动手操作,发现它们共同点。
2.学生合作讨论、交流。
⑴提出自己的猜测,允许学生有不同意见。
⑵教师引导:施力与撤力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活动二:学生做弹币实验。
1.教师讲清弹币活动要求。
2.小组合作弹硬币。
--1--
3.弹完后,学生讨论。
①为什么中间硬币没有动而右边硬币会被弹出去?
②上面的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学生回答后,教师可适当给予解释。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活动三:探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1.学生分组设计一个弹簧与钩码多少的对比实验:
①让学生自己提出设计方案。
②然后要求四人小组讨论制定最佳方案,师巡视了解情况,作个别指导。
2.问:每增加一个钩码,弹簧的拉伸长度有什么变化和规律?
①小组讨论。
②汇报交流。
3.问:①根弹簧拉伸长度的规律,挂2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是多少?挂4个钩码呢?②如果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为什么?③学生讨论后,汇报交流。
4.学生认识和理解“弹性”和“弹力”。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弹性”和“弹力”。
活动四:研究了解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的弹性。
1.谈话:生活中和生产中哪些地方运用了物体的弹性?
2.学生展开讨论、交流。
3.师引导学生观察P44图中的现象中什么物体是弹性较大的物体,谁对这些物体施力?哪些物体的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又引起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产生了什么样的力?
4.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三、课后总结:
1.问: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
2.问:关于弹力,你还有什么问题?
四、布置作业:
回家观察哪些物体运用了弹性?
教学反思:
--2--
第四篇: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四单元 无处不在的力 2.物体的形状改变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2.能够通过实验感受弹力的大小与方向。3.能够做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科学知识
1.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2.知道物体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3.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2.感受到用数据进行论证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跳跳球、课件、拉力器。
支架、测力计、拉簧、钩码、记录表格{每组一份} 2.学生分组材料:海绵块、拉力弹簧、压力弹簧、塑料尺、橡皮筋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展示拉力器,请两位同学来拉动它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想不想来玩一下? 教师请两位学生拉开拉力器,在松开。
提问:在拉的过程中,拉力器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题。
二、认识弹性和弹力。
1.提问:大家觉得什么叫做弹性呢? 学生交流,2.教师:今天,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活动来了解一下什么
---1--
是弹性。
课件展示分组活动材料和活动方法。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做好记录。3.汇报交流,展示观察记录。
教师可以提问:你是怎样做的呢?发生了什么现象?其他同学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教师:大家经过动手操作之后,发现了这些物体具有什么共同点呢?(用力后会改变形状,去掉以后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教师:物体的这一种本领、性质,科学家就把它称之为弹性。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什么叫做弹性。(课件出示概念,一位学生读一读)
4.教师:那么这些物体怎么会恢复原来形状的呢?我们再拿出这些物体,先对它施加外力,然后慢慢地松开手,体会你手上有什么感觉。把你的这种感觉和你的同学说一说,学生汇报交流。
提问:这股力是什么发出的?这股力与你所用的力的方向一样吗?大家觉得这股力有什么作用、目的呢?那么大家觉得这种力可以称之为什么力呢?(弹力)播放动画,了解弹力的作用。
5.教师:我们可以把什么称之为弹力呢?谁来试着说一说。
指名学生回答。学生汇报交流,教师出示他弹力概念。指名一位学生读一读。6.教师提问:弹性和弹力是不是同一个概念?他们有什么区别呢?
三、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1.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到了物体的弹性呢? 学生汇报,交流,可引导学生具体说一说 教师可以提问:这个物体哪里应用了弹性?
2.教师:奥运会很快就要在北京召开了,在奥运会的比赛当中,其实也有很多比赛项目是和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下面请同学们看一看,下面这些运动项目,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弹性呢?
播放幻灯片,撑杆跳高,跳水,足球,射箭,提问:什么地方应用了弹性?撑杆跳高怎样应用了弹性呢?谁给撑杆施加了力呢?撑杆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力?这种力起到了什么作用?谁可以来完整地说一说呢?
四、研究拉力大小对弹簧拉伸的长度的影响。
1.教师:再来看一看老师的这个拉力器,他有没有应用物体的弹性呢?老师请一个同学来试一试。
教师请两位学生拉动拉力器。
提问:这两位同学拉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呢?为什么会这样呢?
---2--
弹簧拉伸的长度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
教师: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2.展示实验材料,学生讨论实验方法及步骤。学生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3.学生交流汇报,教师确定实验方法。5.学生开展实验,教师巡视指导。6.学生汇报交流
请一学生上台进行汇报。
教师提问:其他小组呢?有没有不同的结果?
7.提问:每多挂一个钩码,弹簧所拉伸的长度是否有什么规律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
指名学生回答,到展示台前进行展示。教师:其他小组呢?是不是也有规律呢?
8.提问:那么你们能不能预测一下,如果挂6个,7个钩码的时候,弹簧大约会拉伸多少长度呢?把你们预测的结果简单的写在旁边。9.各组组长在领取两个钩码,验证自己的猜测 学生汇报交流。
10.教师:同学们通过试验,觉得拉力与弹簧拉伸长度之间有关系吗?是什么关系呢?(指名学生回答,出示结论)
11.教师:如果我们不断地往上面挂钩吗,弹簧是不是还会不断地被拉伸呢?
学生交流。
教师演示实验:准备了一个小弹簧,把两块铁板挂上去,看一看会发生什么现象?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物体的弹性是有一定的限度的,如果所用的力超过了物体的弹性限度,就不会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
五、拓展
1.总结: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哪些收获呢? 学生汇报交流
2.出示橡皮泥,让学生玩一玩。
3.教师:通过活动,同学们觉得橡皮泥有弹性吗?为什么呢?
4.老师请同学们来看一段录像,可能对解决这个问题会有所帮助。(播放录像)教师:看了这一段录像,你们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呢? 学生汇报。
5.教师:那么,橡皮泥有没有弹性呢?我们身边是否存在没有弹性的物体呢?老师希望同学们下课以后,好好的研究一下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查阅一下资料,最好动手做一
---3--
做。下次吧你们的研究结果来告诉老师,好吗?
---4--
第五篇:物体改变形状以后案例与反思
《物体改变形状以后》案例与反思
荆州区八岭山小学 罗治国
“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教学片断:
师:(师出示一个吹有气的气球)问:当我用手按这个气球时,它有什么变化?手松开后呢?
生: 用手压气球时,气球会被压扁,松开手后气球又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师: 让我们来做一次这个实验,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
(学生实验,教师提醒学生: 实验时先要注意观察它们的外形,再观察对它们施加各种作用力后外形发生的变化,最后观察去掉这些力后外形的变化)
师: 说说你们在实验中的发现吧!
生: 原来气球是圆圆的,当我把它往下压后它就变成扁的了,等我松开手后它又变成原来的样子了。
生: 我们小组也是这样。
师: 如果用其他的物体做类似的实验,会不会也有同样的现象呢?请同学们用实验桌上的材料试一试。(学生实验,教师巡视)
生(边演示): 我拿弹簧做了实验。原来弹簧是这样的,我用力压后就压扁了,松开手它又恢复原来的形状。
生(边演示): 我们也是用弹簧做的实验,我们是把弹簧向外拉,发现弹簧被拉长了,松开手后,弹簧又恢复原来的形状。
生: 老师,我对他的还有补充。原来这个弹簧是直的,我用力折后就变弯了,松开手它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师: 不错,富有创造力。一个小小的弹簧你们就想出了这么多实验方法!其他小组呢?
生: 我是用钢尺做的实验。钢尺原来是直的,我用力后就变弯了,去掉力后它又变成直的了。
生: 老师,我的实验结果跟他们不一样,我是拿橡皮泥做的实验。我把橡皮泥搓成圆球,用力压它就被压扁了,松开手后它仍然是扁的,没有恢复成原来的形状。
师: 是吗?有没有和他一样的同学? 生: 我是这样的。
生: 我们小组也是这样的。我们还拿黏土做了同样的实验,结果也没有恢复原来的形状。
生: 我们拿海绵做了实验。原来海绵是长方形的,用力一捏,就变成一团,松开手又恢复原来的长方形。
师:通过实验,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有些物体被我们压扁或者拉长后,形状会发生变化,松开手后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但是有些物体就不行,如橡皮泥、黏土等。
生: 像气球、弹簧、橡皮筋、钢尺、海绵等物体受到力时,会改变原来的形状,当去掉力时又会恢复原来的形状。
师: 同学们总结得真好!其实物体的这种性质就叫做“弹性”,而这种使物体恢复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
教学反思:
1、《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依赖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活动,必须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而不能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我想本环节的活动能较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学生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应该是记忆深刻、终生难忘的。
2、科学来源于生活,使教学贴近生活,散发生活气息。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以学生喜爱的玩具--气球引入教学,然后对身边其他弹性物体展开研究,把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觉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
3、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是对于学生最好的教育.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然后通过自己的观察实践(小组的实践总结)得出正确的结论.延伸出更多对于科学未知的兴趣和思考才会让学生有学习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