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拓展阅读空间 提高语文素养
拓展阅读空间 提高语文素养
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小学 肖燕
摘要:
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努力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建立开放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让阅读课堂教学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关键词 阅读空间 语文素养 拓展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不少教师一味追求“读是为了写”,认为“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将阅读课上成写作辅导课。君不见,“一言堂”、“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教风依然很盛,语文教学仍局限在一堂课、一本书、一支粉笔上依然大有人在。这样的教学行为忽视了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努力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为最终教学目标。
一、拓展阅读空间的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使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更具个性化,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反映了新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因此,拓展学生语文阅读空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新时代的产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一致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拓展阅读空间是向人本的回归
基础教育改革所明确的“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育人宗旨,就是强调教育者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尽最大努力,让每个学生成长为完善的人。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尊重生命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具体表现,是对教育回归人本的强烈呼唤。
2、拓展阅读空间是对学生的解放
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3、拓展阅读空间是情感迁移的过程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情感去激发学生情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的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建立开放的阅读课堂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灌输的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少,高耗低效现象尤为严重。因此,要自觉地摒弃那种“教师讲、学生听”、“以讲为主的繁琐分析”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训练为主线,以学生自主阅读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实践活动。“从学习的特点出发,语文教学要突出一个‘读’字,即要把语文课上成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阅读课。
1、读为主线——悟之本 文本是主题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读来完成,语文课堂上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新课程标准提倡给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独立地读,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无所不在!读的方式有很多,有默读、朗读、自由读、集体读、小组读、表演读等,还包括背诵、复述等等,都是读的范畴,所以,读是理解,感悟是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1)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按老师的要求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统一朗读模式,朗读的形式应个别读为主,可以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朗读才可发挥学生的优点。让他们爱上语文,了解语文。
(2)朗读内容可由学生自己选择
传统的朗读教学,一节课重点朗读哪几个句子往往都是由教师所定,教师通常会说:“同学们,这几个句子很重要,让我们来读一读,最好能读熟、读背。”至于为什么读?为什么重要?教师却不去探究,学生却一头雾水,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读。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必然会有些不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个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在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在教学中出现学生对同一内容独特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教师要珍视、尊重并加鼓励,正是学生这种不同的阅读感悟,才使学生对语文的“大”有所理解。
2、心灵对话——悟之源
在语文阅读中,学生要处处发现美理解美,对美的体验就是对语文的喜爱,对文本多角度的解读,就是对语文美的多方面挖掘,《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抓住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
(1)以读激情,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课的重要特点就是激情,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早润物无声中动情,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语言能力的基础,解放学生的“嘴巴”,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自读,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自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独特地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细细品味,找出其中语文的美,体验语文,感受语文。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阅读实践有着个人特点,其阅读思维的角度、感受、体会是不会一样的,教师就是要在学生的阅读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培育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比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人字形”线路不理解,我就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图,这一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这不就是又对语文文字美的一种宣泄吗?(2)读写结合,帮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
在知道阅读感知,自读领悟的基础上,教师要巧妙点拨,围绕课文内容,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内容延伸,情感升华,由读向写辐射,由写向读还原,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去理解、去表述,以此,促进语言的积累运用,在互动中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
3、走向实践——悟之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这时的教师再也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情景,富有教育机智的人,教师不单单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
我们不仅要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同时课内外对应,让学生慢慢学会如何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从而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学习语文,不光要重视课内,还要重视课外。”这说明培养学生能力不能仅仅拘囿于课堂教学,而应拓展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构建 “大阅读课”课型
为了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达到预期的效果,按照“推荐—指导—阅读—汇报”的程式,可构建四种“大阅读课”的课型:
①互荐读物的阅读超市
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内容作简要的介绍,或通过朗读精彩片段,或通过讲故事等各种形式,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欲望。同时,学生间也可通过互相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文章、书籍,进行读物推荐。
②指导方法的阅读欣赏
在推荐读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内容包括:怎样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画批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等。在指导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四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
③自主安排的阅读空间
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按照阅读要求,根据手中的材料自选内容进行阅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④读有所获的阅读汇报
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学、读中思,把阅读过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诵以及通过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使大家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社区实践生活中阅读
袁微子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要在实践中考验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因此,在开展校内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让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①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出家门,逛逛大街,当一名“语言医生”,看哪些字写得不规范、哪些广告用语不合语法等;
②让学生晚上收看电视节目,第二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培养学生做一个能言善辨的“评论家”;
③组织学生拜访当地的一位“名人”,体验一下“记者”的感受;
④让学生搞一个专题小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3、在写作同步中阅读
写作活动,是学生在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活动形式,意在把学生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增强写作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可开展练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自办作文小报、语文小报、红领巾信箱等活动,来历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1)阅读积累日记
阅读积累日记是每天所阅读的文本资料加以记录。要形式灵活多样化地将自己的观察、实践、课外阅读所得写成日记,或整理在卡片上,然后制成活页用线穿起来;也可以专门准备一个积累写作素材的文件包或文件夹,将搜集到的宝贵资料分门别类珍藏起来,待写作文的时候,到里面按类别查找。
(2)阅读分层书评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可确定不同的书评要求。如二、三年级可以以摘抄式评说为主;四年级作巩固式书评摘抄,学写感想式书评;五六年级可以写感悟式书评为主,学写评价型读书笔记。
(3)阅读小报编辑
内容可为学生的优秀作品(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优秀作文等)、有关语文基本知识等,小报力求学生全员参加,要由学生共同编辑,充分地激发学生读好书、好读书和写好作文的积极性。
总之,语文教师要有属于自己的边界意识,认真研读,发现文本之秘妙,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是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就是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力,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来教育和培养。只有全面实施开放性语文授课,国家新课程标准才能顺利施行,才能花开有获,硕果累累。
第二篇:进行拓展阅读教学,提高语文素养[推荐]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比较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将会针对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及相关方法进行介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
【关键词】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方法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是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能够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但是光靠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并不能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更谈不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了。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不断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陶冶学生的高尚情操,丰富他们的人文底蕴,从而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开展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1.1激发小学生的读书兴趣
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要采取措施来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多读、会读、乐读、爱读、博读的阅读氛围,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从而使语文教学更有活力、更加开放。教育家洛克认为当一个孩子自己心里想做、很高兴、很愿意去做时,就是对他们进行教学的最佳时机,从而达到预想的教学效果。
1.2丰富小学生的语言积累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给予高度的重视,并对各个学龄段的课外阅读量给予了明确的规定。大量实践研究表明,教师要尽可能的立足文本,适当的引导小学生走出课堂,对他们进行拓展阅读,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小学生们增长见识、开拓视野、塑造人格、陶冶情操,而且还能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水平。
1.3陶冶小学生的道德情操
文学巨匠巴金曾经提出,从古至今有很多的伟大学者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为当今的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料,不断感染和熏陶小学生的内心世界,使她们的道德水平变得更加高尚。阅读一本好的书籍,就好比与那些道德高尚的学生进行交流,可以从中受到熏陶。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所有拓展阅读教材的选取都是编委会经过严格筛选得到的作品,在小学生进行课文阅读过程中,会对他们的道德情操进行熏陶,从而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
2.提高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2.1立足文本,丰富阅读内容
著名教育家张志公认为:“要想不断拓宽学生的阅读面,不要鼓励学生仅读一门学科的内容,要兼收并蓄,广读祷览。”阅读是提高小学生其他能力的前提条件,阅读的范围越广,孩子的思维能力越敏捷,表达能力越自然灵活,可以达到提高其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帮助其更好的塑造道德情操。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的教学时,大部分学生对“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因为学生对鲁迅先生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不了解,并且与现在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教师为了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可以将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资料提前讲解给学生,并根据拓展阅读的需求,对鲁迅先生当时的处境进行深入的解剖,并鼓励学生进行讨论,使他们对鲁迅先生这句话所要表达的意思有个深入的了解,并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的黑暗给予揭示,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2在兴趣方面对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在小学语文教学时,我们所采用的教材已经被广大学生所熟知,有些文章他们基本上已经在课前熟读好几遍了,这样一来会导致学生对课堂教学缺乏一定的兴趣,自我感觉好像在“重复昨天的故事”,因此教师可以适当的引入拓展阅读,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可语文教学的兴趣。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教材第五册《小摄影师》一文的教学时,有这样一段内容:“请转告他,我最近非常忙。但是,如果来的是个小男孩,就请他进来。”从这句说可以看出高尔基内心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通过对其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高尔基对孩子们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护。在这样的感悟之下,教师可以适当的给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其独自进行思索,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去思考“小男孩会不会去找高尔基呢?”然后让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并互相探讨、共同分享,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拓展阅读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预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2.3创设条件,营造扩展阅读氛围
小小的幼苗要想茁壮成长,一般需要合适的空气、土壤、阳光和水分,同样的道理,一个孩子要想健康的成长,同样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因素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激发和提升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条件,为其营造浓郁的阅读氛围,从而使小学生能够沐浴在拓展阅读这个大的氛围之下,不断的吸收着新鲜的空气,享受丰富的精神食粮,推动学生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在进行《走进传统文化》、《夸夸我们的家乡》等课堂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扩展阅读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东莞专题网站》,学生可以借助网站的浏览,来对其中的图文并茂进行拓展阅读,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自己祖国的人情风貌、风俗习惯有所了解。这样一来,小学生既能够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而且还能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在进行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最好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点,结合当前的教学任务,来为学生设计一套灵活地教学内容,严禁一成不变地模仿和照搬,要在不断的实验中总结经验,并进行创新。小学语文拓展阅读不仅能够提高他们的语文阅读能力,而且还能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三篇:活用“拓展空间”,建构素养课堂
活用“拓展空间”,建构素养课堂
——以《中国人
中国梦》一课为例
2019
年
月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要坚持“八个相统一”,不断增强其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对标习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及学科四大核心素养
(即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可见“八个相统一”是落实核心素养、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抓手。“政治认同”作为思政课核心素养的首要内容,它能够使社会成员在产生情感上的归属感,是影响国家软实力、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关键因素,其重要表现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本文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课例(九年级上册第八课),探索如何活用教材
“拓展空间”栏目,引发深度学习,建构沉浸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培育“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一、基于学情,精准滴灌培养素养
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八课是本书的最后一课,也是对整本书的一个概括
总结。本课是基于前七课的学习和了解,进而了解中国梦的内涵,旨在激励年青
一代共同为中国梦努力,坚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一定能实现。上课前有学生
就一脸怀疑跑过来质问我:老师,您怎么知道
2020
年就可以实现全面小康?2035
年能实现基本现代化?万一实现不了呢?中国梦不是***的事吗,与我们何干?
其他同学在一边附和表示赞同。
面对学生的质疑,我知道哪怕斩钉截铁地回答,也无法打消他们心中的疑虑和担心,这不是一句“中国梦
我的梦”就能让学生信服和认同的。如果此时老师苦口婆心、语重心长进行说教灌输,效果也许适得其反,不仅无法获得学生认同,甚至可能造成反感和更大的质疑。作为思政课,灌输非常必要,但不是
“填鸭式”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精准滴灌是基于受教育者的问题意识,逐一揭开知识深井、解开价值观迷茫的过程。于是我决定采取花式精准滴灌策略,定位本课最重要的核心素养就是“政治认同”,树立“四个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成为有信仰、有自信的中国公民。这是青年一代创造幸福生活的精神支柱和价值追求,影响着中国未来的走向。
二、基于准备,全员参与生成素养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指出:“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完全理解”。单纯的说教灌输虽入了学生的“耳”,但没有入“脑”
入“心”,学生的“知”就不会转化为“智”和“行”。
政治认同素养要落地,真正达到自觉认同,需要把这些“高大上”的教材语言转化为学生喜欢听、听得懂的课堂语言和生活语言,实现“知识内容依托活动”,“活动过程提升素养”。只有把课程内容活动化,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引发共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决定把课堂交给学生,通过改编、活用
“拓展空间”(见图
1)贯穿课堂,学生为主角,上一节集展示、故事、体验、演绎于一体的素养课。
图
我把学生按照异质原则分成五个小组,以“拓展空间”内容为基础,融入“我的梦”,把“中国梦”与“我的梦”结合在一起,通过“追梦”、“筑梦”、“圆梦”
三个层次,找出“我的梦”与“中国梦”的关系,表达感悟,全班展示。(详见图
2)
五个异质小组,性格各异,喜好不同,能力不一,梦想迥异。每个小组都可
以按照自己小组擅长的方式进行展示,这既是对学科知识的展示,也是量身定制的才能展示。如果在课堂上每个小组都能用不同方式展示梦想,理解中国梦与个人梦的关系,并激励他们为梦想而奋斗,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达到了。
图
三、基于展示,沉浸体验发展素养
根据学生的准备,我将原本“高大上”的课题改为接地气的课题——《梦想大舞台》。分为三个环节:漫谈梦想——展示梦想——追逐梦想,两名学生主持,课堂变成展示梦想的舞台,老师作为指导者、欣赏者和参与者,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环节一】漫谈梦想
第一组小组个个“身怀绝技”,有自己的人生规划:生物学家、人民教师、植物学家、公务员、护士、农民等等。他们共同绘制了一幅漫画:左边是各自的梦想画像,右边用简单线条画了最近几年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成就:C919
大飞机、天眼、蛟龙号、北斗等等,中间是中国地图,中间写了“中国梦
我的梦”几个大字,在上面插了一面高高飘扬五星红旗。漫画通俗易懂,一目了然。第一组代表说组内有个同学的梦想是当农民,他希望能种出有机蔬菜水果,为社会提供安全与品质兼具的农产品。他本人认为这个梦想很卑微,难登大雅之堂,不宜展示。而小组一致认为梦想没有贵贱之分,每一个梦想都值得尊敬和肯定,“有梦想谁都了不起!”这时,全班同学向这位同学投去赞许和肯定的目光。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人民幸福”,当我们每个人能吃得安全、健康、放心的时候,中国梦就实现了。所以,中国梦并不遥远,不是***一个人的梦想,而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是千千万万“你我他”的小梦想铸就了国家的大梦想!话音未落,掌声四起!
【环节二】展示梦想
第二、三、四组分别用
PPT
和视频形式,展示了中国人民
“站起来——
富起来——强起来”的梦想路线图,讲述了中国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历尽千辛,初心不改,矢志追求的故事。一张张图片、一帧帧视频、一段段文字、一幕幕历史、一个个人物……在历史与现实、国内与国际、民族与个人之间穿梭,学生不仅从邓小平的三步走计划与习近平两个百年、两个阶段线路对比中得出,新时代梦想计划整整提前了十五年,还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分析实现中国梦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同时结合自身“米其林甜点师”、“篮球明星”等梦想感悟到:没有国家的发展、强大作为坚强的后盾和土壤,就一定不会有“甜点师”、“明星”梦想的萌发和追求。在我们父辈的梦想词典中,从来就不存在“甜点师”,更不会有“篮球明星”,而我们这一代,可以大方地拥有父辈想都不敢想的梦想,大胆地为父辈闻所未闻的梦想而努力奋斗,何其幸福与幸运!
未来的“米其林甜点师”动情地说:也许,我们每个人的梦想与中国梦相比,是那么的渺小,不能相提并论,当只有我们每个人努力实现自己的梦想,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只有热爱我们身处的祖国,在追求自身的梦想中不断进步,在社会建设中发挥光和热,我们的梦想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才能得到和谐的统一,我们的“个人梦”与“中国梦”同在。
未来的“篮球明星”自豪地说:有许多人在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但也许在他们人生的最初,没有豪情壮志,没有侠肝义胆,有的只是一个小小的梦想,他们为了梦想而不断坚持、努力,最终将自己推上人生的制高点,而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交织汇集就成了中国梦,我们与时代同进步,与祖国共成长。
【环节三】追逐梦想
第五组的学生都是“戏精”,有表演天赋和很强的表现欲,学生自编自导一出《王小二的梦想》情景剧,真实生动地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个
后的农村孩子与祖国共发展成长的故事:第一幕:我要吃饭(70
年代);第二幕:我要吃
个鸡蛋(80
年代);第三幕:我要盖新房(90
年代);第四幕:梦想成真(00
年代);第五幕:燃烧我的卡路里(新时代)。(剧本见下文)
剧本《王小二的梦想》
第一幕:我要吃饭!
背景:王小二简介
王小二,男,1970
年生,8
岁前,王小二主要任务是在家放牛。旁白:6
岁那年冬天,又冷又渴又饿的王小二回到家,看到冷冰冰的灶台,毫无生气……
爷爷有气无力说:孙子,你回来了。”
爸爸坐在凳子上,一脸难色,王小二脸向爸爸,问:为什么不吃饭?
爸爸:因为没饭。
王小二在地上打滚:我要吃饭!我要吃饭!我饿!
旁白:然而,家里一粒米都没有!
爷爷:孙子啊,不要再白费力气了,不如省点力气,做做白日梦在脑子里下面好想吃些什
么吧。
王小二发誓:我一定要让全家吃饱肚子!
旁白:全家人都觉得他是饿晕了,在胡言乱语,没人当真!
第二幕:我要吃
个鸡蛋!
背景:1978
年:改革开放,邓小平:不管白猫黑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
背景:鸡鸭成群
李大娘:小二啊,家里母鸡下了鸡蛋,我给你送了点过来。(用方言说)
王小二:谢谢大娘!(做嘴馋表情,垂涎三尺,很想吃,但有点犹豫)
旁白:虽然已经分田到户,能吃饱饭,但是王小二还是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这么多鸡蛋,他心想,要是全部给我吃多好啊~!
【马上开始狼吞虎咽吃起来】
第三幕:我要盖新房背景:爱心
旁白:1990
年,20
岁的王小二在东莞打工,认识了一位女孩,准备结婚。
(王小二与姑娘拉拉扯扯,小二从手背后拿出一束玫瑰花向姑娘求婚)
小二:亲爱的,你愿意嫁给我吗?
姑娘:(一脸羞涩)我愿意!
旁白:小二又喜又忧,家里没有像样的一件家具,只有一间破瓦房,领着姑娘回到家,他感到愧疚;更让他气愤的是钱包在东莞火车站被人扒了……
王小二发誓:我要让我爱的人住上好房子,过上好生活!
第四幕:梦想成真
背景:1992
年,小平南巡: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旁白: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王小二发奋努力,不仅自主完成了大学课程,拿到了毕业证,【小二拿着毕业证书在那显摆】靠着省吃俭用的积蓄投资了一间中外合资企业。
【小二与阳老板握手】
阳老板:王老板,我相信我们以后的合作会非常顺利王老板:恩,现在形势一片大好,一定会的!
旁白:由于经营有方,又能吃苦耐劳,王小二的腰包逐渐鼓起来,【小二在数钱】家里盖起了别墅,东莞买了几套房子,小孩上了公立名校——松山湖实验中学。他终于过上了当年答应老婆的幸福生活!(图片
别墅+豪车+实验中学)
【王小二拍着孩子的肩膀】王小二:孩子,你上的这所学校是高等的名校啊,好好读书,你读的学校比我以前读的学校高级多了!
孩子:爸爸,我一定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第五幕:燃烧我的卡路里!
背景:2017
年,十九大召开,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
旁白:生意越做越大,应酬也越来越多,山珍海味吃了遍,啤酒肚越来越大,体重接
近
200
斤,大腹便便,标准的油腻大叔一枚!
小二:(摸肚子,脸上一脸回忆与怀念,)
旁白:他不禁怀念
年前自己苗条的身材,多么帅气!
小二:新时代的到来,难道我就以这样的身材、顶着“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去迎接吗?不行!我要减肥!只有棒棒的身体,才能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添砖加瓦,迎接生命的第二春!
旁白: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于是,他决定尽自己所能服务社会做公益。他建立了“健康人瘦”保险公司,目的在于激发全体人们的健身热情,助力健康中国,共建美好生活。
(背景音乐:燃烧我的卡路里)
【动作:王小二在跑步,后面跟着跑步,做锻炼身体动作】
旁白:如今,接近
50的老王,每天坚持锻炼,神采奕奕,身材越来越好。
王小二: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老婆:汪峰说:告诉我你的梦想是什么?
孩子:马云说: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阳老板:每个人都要敢做梦!
大娘:敢追梦!
爷爷:勇奋斗!
合:一切美好的生活都能创造出来!
(做举拳头动作)
接着每个人大声说出自己的梦想!
通过一位普通人物不断追求梦想的故事,回顾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主要进程,反映了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全场共鸣。正是千千万万的“王小二”敢于做梦,努力追梦,才有了中国举世瞩目的成就,一步步接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一个充满人情温度的故事,用沉浸式的演绎体验,把个人与国家结合起来,化“旁观”为“亲历”,化抽象为具体,感知“温饱”的力量,体会梦想的幸福,所有的幸福生活都不是理所当然,梦想路线图不是凭空想象,而是踏踏实实地干出来的,进而浸润和渗透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要让思政课打动人,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本节课活用“拓展空间”,紧扣“中国梦”与
“个人梦”,整合了多方面的资源,基于学情,在整体理念引领下运用学生主体的教学策略突破了重难点,在自学、互学、展学、沉浸体验中促进学生学会了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获得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引领,真正实现上接素养,下接地气,呈现出鲜活的时代性、丰富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了铸魂育人功能,促进“政治认同”核心素养的养成和发展。
第四篇: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就业能力
拓展就业空间 提高就业能力
周先来
2009年第11期 ——社会建设
从2008年开始,因受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持续下滑的影响,一些企业停产关闭或大量裁员,造成岗位流失和农民工返乡现象比较严重。据2008年底的测算,我市返乡农民工达42000人,其中非正常回流13000人。为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和影响,我们采取拓展就业空间,提高就业能力,优化就业环境等举措,有效地缓解了返乡农民工的就业压力。截止目前,全市共投入职业培训资金3300万元,开展职业技能培训15600人,培训后再就业12400人,再就业率达80%。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多法并举,拓展返乡农民工就业空间。一是调整转移方向,输出一批。随着沿海地区加工型企业压产、关闭、破产的加剧,我市劳动力向外转移就业的空间受到挤压。我们积极调整输出方向,组成专班到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西部地区和国家大型建设项目地区考察农民工就业市场,捕捉就业信息,与当地劳动服务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实行定向转移。目前,已转移输出返乡农民工5200余人。二是发展产业经营,安置一批。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全市已建立归真蜂业专业合作社、食用菌经纪人协会等专业合作组织124个,解决380余名返乡农民工就业。针对农村劳动力减少的现状,积极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农庄经济。目前,全市面积在50亩以上的农业庄园有65个,吸纳95名返乡农民工进入庄园成为农业工人。依托资源优势和较好的工业基础,不断壮大工业规模,带动返乡农民工就业。全市粮油机械、金属制品、纺织服装、医药食品等4大工业支柱的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显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4家,工业产业集群共吸纳农村劳动力21000人,其中返乡农民工1300余人。坚持“统筹发展、科学引导、充分就业”的方针,把发展第三产业作为解决返乡农民工就业的重要载体,提高城镇就业承载力。目前,全市在城镇从事第三产业的农民达23000余人。三是推进创业带动就业,消化一批。为激发创业热情,我们以全面落实《就业促进法》为契机,建立“以创业培训为基础、创业扶持政策为推动、创业服务为抓手”的创业带动就业工作机制。制定出台《关于推进全民创业带动就业的若干意见》,采取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程序、落实扶持政策、加大创业支持等举措,积极鼓励创业。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引导扶持返乡农民工自谋职业、自主创业。以“造就千名小老板,带动万人大就业”为目标,对550人开展创业能力培训,扶持350人成功创业,培育20名创业带头人,带动3500人实现再就业。为增强回归创业带动力,大力实施“回归工程”,回归企业已成为返乡农民工就近就地转移的重要载体。据统计,全市投资过百万元的76家回归企业,共吸纳就业人员5600 人,其中返乡农民工850余人,占全部就业人员的15.2%。
——强化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能力。一是培训机构多元化。为了有效整合培训资源,我们建立以就业培训中心为主体,乡镇劳务培训基地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就业培训体系。坚持以培训促转移的原则,整合利用各类职业教育的资源优势,通过加大培训机构的基础建设,提高培训能力,努力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形成一批集培训、实习操作和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多功能公共实训平台,提高培训技能层次,促进返乡农民工顺利转岗。二是培训主体多元化。我们建立劳动、农业、扶贫、教育、城建等部门及工会、妇联、团委、科协等社会团体为主体的培训网络,逐步形成培训工作合力。人事、司法等部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为返乡农民工培训开绿灯、搭平台。市农业局依托省农业厅“阳光工程”项目,对参与培训的农村劳动力给予适当补贴。市扶贫办依托上级扶贫部门,免费对贫困劳动力进行培训。截止目前,全市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8394人,其中返乡农民工4200余人。三是培训方式多元化。为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我们采取“定向培训”、“订单培训”、“联合培训”等形式,组织开展各类技能培训4687人。其中,就业再就业培训393人,就业前培训227人,创业培训113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152人,在岗培训750人,培训合格新技师52人。我们还选择规模较大、信誉良好、管理规范的大型企业作为返乡农民工定向输出基地。市劳动保障部门与北京七匹狼服饰公司、深圳富士康公司、比亚迪公司等7家大型企业签订了常年用工协议,根据用工企业需求,签订培训输出订单。目前,就业培训单位共为6家落户安陆的企业,培训输送员工3500人,其中返乡农民工620人。
——完善服务,优化返乡农民工就业环境。一是提供信息服务。我们通过采取定点宣传、流动服务和现场招聘等多种方式,积极为返乡农民工提供方便快捷的信息服务。组织专业服务队,到火车站、汽车站设立义务服务点,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外地用工信息、劳动用工政策咨询、技能培训报名、发放“春风服务卡”等多项就业服务。共发布用工信息200余条,接受咨询500余人次,介绍就业400余人次。通过开展以“送政策、送信息、送信心、送服务”为主题的“四送下乡”活动,组织“大篷车”服务队,到全市15个乡镇、办事处巡回宣传,共发放信息资料13000余份,接受培训报名1800余人,提供各类就业服务2000余人次,安置就业1200余人。市里举办了两次返乡农民工专场招聘洽谈会,共邀请安棉集团、永祥粮机、午时药业等40余家本地用工企业及今晨实业、美的电器、统一食品等10余家外地委托招聘单位到场招聘,提供就业岗位3500余个,达成用工意向1500余人。二是提供政策服务。我们将返乡农民工作为创业援助的重点对象,积极开展政策性扶持。对返乡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并达到初级技能水平的,按每人500元标准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和每人每月150元生活补助;对通过初次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给予250元的技能鉴定补贴。为了给予返乡农民工创业资金扶持,市里设立小额贷款担保基金,返乡农民工创业个人一般贷款额度为5万元,对创办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的,贷款额度最高可达到200万元。三是提供维权服务。我们组织开展“三法规、一条例”(即《就业促进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贯彻实施条例》)宣传活动,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000余份。市劳动保障部门联合建设、司法、工商、民政等部门开展专项执法检查,依法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和不缴、漏缴医疗保险与工伤保险费的违法行为。截至目前,共受理举报投诉150起,结案150起,结案率达100%。■
(作者系中共安陆市委书记)
第五篇:提高语文素养
充分利用文本提升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如何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驾驭母语,已经成为新课标下语文教学普遍关注和深入探究的话题。走进文本解读、体验与感悟,走出文本积累、运用与创造,超越文本形成、发展与内化,是提高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让学生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提升语文素养,可以更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并借此深化教学改革。
当前,急于求成浮躁冒进的社会流行病,可能已经折射到语文教学上。在升学与未来职业、经济地位直接挂钩的时代,分数与升学率成为社会对学校和教师的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唯一的评价依据。语文教学便成为应付考试的一种工具,语文课成了“快餐”。这种急功近利的语文教学还制造了实际意义上的教学泡沫。它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创新精神毫无意义。难怪上世纪九十年代,曾有这样一种说法:“大学生是一群只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学生。”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在于其语文素养不高。语文素养的提高已经成为语文课程改革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是不能太讲究功利的。它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传播文化。培养文化人,才是我们母语教学的终极目标。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意味着语文教学回归本真的时代即将到来。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就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融合了语文课程的整体目标追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这一学科理念的定位是语文改革进入到深层次发展的标志。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之中分别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设计的三个维度对语文素养进行了宏观阐述;又从“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思想观念,意志品质、道德修养、健康个性……”等内容进行微观解说。与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的“养成”思想完全吻合。它的形成不是单纯“教”的结果,更不是一种终结状态,而是必须由学生自己借助语文课程将优秀的母语文化内化成生命个体的一部分,并伴随语文教学过程不断地进行下去。
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提高,是广大语文教师的职业理想。在课程改革氛围下,如何结合语文教学现状,让学生真正畅游美丽的母语世界呢?“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超越文本” 是其必经的三部曲。我们要引领学生用心去读文本,读每一句段,每一个字,每一幅图,让他们读懂文本,从读中走进文本,又从读中走出文本、超越文本,把文本读懂读薄读会,最终形成语文素养。
一、走进文本,注重阅读体验,把书读懂
语文文本中所选择的每个教学素材,都是一个个典型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都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每个教学案例对学生“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的培养,加深、加强人文性、情感性的熏陶和感染。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注重阅读体验,把书读懂。
(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解读文本中,直接体验文本中的人文内涵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挖掘文本中的人文精神,整合课程素材,熔铸自己的教学情感,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为学生走进案例,直接参与情感体验打开方便之门。比如某教师在上《土地的誓言》一文时,就充分地利用了教材自身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在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挖掘和创造,利用多媒体来有机整合与文本相关的文史材料,图文并茂,音像共存,在背景音乐的基调之中,由浅入深,层层推进,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进行体验、感悟,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生成知识,增进能力,促进爱国情感的形成。教师在整个引导中积极创设情境,层层铺垫,以情导情,以情激情。不仅让学生能够融进具体的情境之中,在情境感悟中生成新的知识与能力,更重要的是其情激荡着读者的心扉,打动读者的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受到一次动人心魄的爱国情感教育,给人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感触。
(二)引领学生品味文本语言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语言教学,抓住了语言,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根本。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习、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钻到课文里,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让学生习得语言,积累语言,在语言品味和语言训练上多下功夫,从而悉心品味作者用词造句、表情达意的精妙之处。如高尔基的《海燕》,全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可分为三个场景,海燕也被安排在暴风雨“将来──逼近──即临”的三个场景中进行刻画。作品的氛围经过层层渲染后推向了高潮,海燕的性格随着情节的发展逐步鲜明,形象随着这暴风雨的渐次逼近而逐步完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品味语言的基础上,获得思维的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三)要用欣赏与多元解读的眼光看待文本
教师对文本的研究要具有较强的洞察力,既然我们要运用这些案例来实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目标,必须以欣赏与研究的眼光去对待选用的教学案例,如果教师自身对案例研究不透,对案例的内容采取不接纳的态度,很难说能够运用案例启发诱导学生去感知、体验。因此,教师要以发现者的心态和精神去关注每一个教学案例,用文学性的语言把学生带进案例所构建的丰富而优美的母语世界,让学生在听、说、读中体会作品的文质美。这样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情愫。在教学中,进行多种形式的表情诵读,展现作品描写的形象,抓住案例中有一定内涵的词句和“传神之笔”,落实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多维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走出文本,拓展阅读空间,把书读薄
语文素养是学习所有科学知识、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必不可少的基础素养。只依靠课堂中几个案例学习就能学会语言表达与运用是不可能的。常说:“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不但要与学生走进文本,借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品质和初步的情感体验;还要引导学生走出文本,扩大他们学习空间,加强语文实践,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运用能力,把书读薄。
(一)课内走出文本
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科学地选择一些延伸练习,以加强课内知识的反馈与运用,课内与课外的有机结合,必然会促进学生见多识广,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可加强学习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思考,让学生有新的感受和新的体验,从而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比如:学习完《竹影》这一课后,可以开展一个“竹类艺术品推介会”活动,帮助学生领会童稚的活动中蕴含着的艺术和美,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创造艺术的美。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之中加深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学科知识的渗透。
(二)课外走出文本 加强课外阅读和实践既是必要也是有广阔的余地的。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有取之不尽的教学资源,有得天独厚的运用环境。我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就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学习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譬如,聆听音乐美,发现绘画美,欣赏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社会美、生活美,都可以从语文学习中获得。反过来,这无一不是提高语文素养的途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活动时,要利用一切机会、一切可用的资源给学生创造“语文生活化”的学习情境:读书、看报、听广播;交流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参加文艺、体育、科技竞赛;积极参与集体生活、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参观旅游,甚至交友谈心写日记;利用现代网络进行探究性学习……就这样,学生在“语文化”的生活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给生活带来的帮助和乐趣,使学习语文与生活运用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脉搏。
三、超越文本,感悟母语魅力,把书读会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说“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就是要求博览群书。唐代大诗人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诗,说的同样是要多读书,读懂书。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读原著。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中熏陶感染,增强语言、阅读的解读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还要带领学生超越文本,走向大语文,走向大社会,感悟母语魅力,把书读会。
(一)要让学生成为读书的主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走进文本,调动情感与文本充分对话,又走出文本积累形成了一定的语文素养后,还要迁移运用到大语文大社会中去。如在学生学完《云南的歌会》后,就在周末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云南的其他民俗方面的资料。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了大量独具特色的资料、图片阅读后,仿照《云南的歌会》的写法进行归类整理,来介绍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城市的一种民俗习惯。了解完云南民俗之后,还联系自己家乡实际,出谋划策,立下宏愿,为家乡民俗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共同文化而努力。这样,学生解读文本的作用发挥到了极限。
(二)要拓展学生视觉空间,召唤学生感悟母语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
综上所述,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要让学生走进文本,把书读懂;还要走出文本把书读薄;更要超越文本,把书读会,才能全面提高自身语文素养。学习母语,靠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体验、熏陶、感悟、内化来获得。因此,语文学习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自觉行为,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教学机会和丰富语文课程的资源,给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语文运用与实践机会,加强学生的感悟体验,丰富语言积累,在实践中不断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引领学生在美丽的母语世界里尽情畅游,感悟母语带来的无穷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