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培养阅读兴趣提高语文素养
河南省汤阴县宜沟镇前李朱小学王学宾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这巨大的阅读量对不爱读书的学生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可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而言,却轻易而举。可见,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那么,在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轻松阅读,并能感受阅读之乐趣呢?
一. 阅读形式要多样化
1. 读一读,讲一讲
坚持一月举行一次“我会讲故事”活动。在“故事会”上,要求学生把课外读到的精彩故事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出来,看谁讲得好,看谁讲得多。爱表现自我是孩子的天性,为了课堂上赢得别人的掌声,孩子们课下就会主动下足功夫坚持阅读,并坚持读到极致。
2. 读一读,演一演
对课文中精彩的故事,还要求学生演一演。比如《将相和》一课就采取了这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演之前,学生会细细品味人物的语言,揣摩人物的心理,从而刻画出人物形象。无形之中,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加深,并且会对其它人物产生兴趣,从而会对整部著作产生浓厚兴趣。
3. 读一读,赛一赛
每隔两周,我们就会展开读书竞赛,让学生把自己课外读到的精彩片段大声朗读出来,和大家分享,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就会深入品味语言,潜移默化之中培养语感,从而提高语文能力。
二. 指导学生写出读书心得
学生仅仅喜欢阅读还不够,还只是停留在阅读的表层,要让学生的阅读更深一层,就需要指导学生在做好读书笔记的基础之上写出读书心得,把读书的感悟,对人物的理解,思想意识的进步形成文字,记录下来,久而久之,读写结合,以读代写,以写促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得到提高。当学生喜欢阅读,善于阅读,并能勤于写作的时候,我们的语文教学就达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
总之,阅读是一个学习理解语言,掌握阅读方法,汲取知识,提高认识,发展思维,丰富思想感情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培养
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学生的成长进步奠定良好的基础。
运用情感因素提高语文素养
光泽实验小学林遐
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些论述都说明了情感的作用大。教师如果能艺术地通过多渠道发掘情感因素,将有效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营造氛围——调动情感
儿童的情感会形成一种驱动力,聪明的语文老师应该利用儿童的情感,成为他们主动投入、参与教学过程的驱动力;责任心强的语文老师更应该培养、发展儿童的情感。情感因素是人的一切素养的血肉。对于小学教学来说,学生课堂情绪明显地影响着他们的学习效果。我曾经进行过比赛背诵文章精彩片段的试验,结果表明,当我以严肃的神情、严厉的语调进行教学,对学生的添字、漏字和感情不到位不断点评时,学生学习精神压抑,记忆能力大大降低;相反,当我态度和蔼,笑容可掬,并且配以无声语言的积极暗示,学生朗诵积极性高涨,不厌其烦地一遍遍背诵,结果不仅记得快,而且朗诵得有滋有味!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使学生的情感保持在对学习充满热情的状态之中。让学生知、情、意、行各方面生动活泼地协调于学习过程中,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要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情绪,教师首先要有正确的教学观。改变教师那种“高高在上”的地位,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和引路人。在讲课过程中,我不是始终站在讲台前,而是时时走到学生中间,一边讲课,一边与他们进行眼神的交流。有时,我还摸摸他们的头、肩,有时适时地赏识、肯定或使用表示夸奖和钦佩的手势,如伸出大拇指、鼓掌等。于永正老师给新老师的20条贴心建议中有这么一条:“恰当地使用肢体语言,可以让学生感到你的真诚和亲昵,拉近师生的距离„„”
其次,教师要力求在课堂上形成师生相互信任、喜爱的亲近关系。儿童的情感是比较肤浅的。他们往往只根据衣着打扮、外部表情来评价一个人,也常常为了很平常的鼓励而高度兴奋。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我注重自己的衣着言行。课前,或以微笑迎接学生入座,或以简短的开场白吸引学生注意;课中,以期待的目光与孩子们接触,善于掌握教学节奏,有张有弛,使学生的情感始终围绕着教学中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在我送教下乡的课堂中,一女同学十分买力地朗读了“将军愣住了„„”(《丰碑》)这一段,读得不是很理想。但我还是笑着肯定道:“看得出,你尽力了,再努力些就更好了!”她的眼神立刻告诉我:“老师,我能行!”
第三,不强迫学生接受老师的答案。学生的意见往往有其独到的、适于孩子理解的优点。于永正老师说:“老师总喜欢把自己当成一个教导者,或许这样在学生眼中老师也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不可亲近的权威者。但是当你以朋友的关系与学生相处时,原来一切都是自然生成,甚至可能会有一个个意想不到的奇迹出现。”例如:在《鲸》的教学中,一位学生提出“胎生”是什么意思?正当我思考怎样回答时,我班的傅玄之脱口而出:“‘胎生’就是不是蛋孵出来的。”“你怎么这么聪明!”我情不自禁开心笑着并竖起大拇指。这个解释是多么浅显易懂,真是我始料未及的。再比如,在《丰碑》教学的质疑环节中,讲到文中为何讲牺牲的军需处长与云中山化为一体时,陈诚同学说:“云中山很高,军需处长的精神是多么崇高,可以与云中山比一比!”从中,我真切地感受到孩子的潜力不可忽视,他们比我能干!
放下老师的“架子”,树起孩子的自信;让学生多问、多说,多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情感积极投入学习。
二、感情朗读——陶冶情感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我认为,感情朗读能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教育家叶圣陶特别提倡美读。他指出“所谓美读,就是设身处地地尽情发挥当时的情感,激昂处还他一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一个委婉,与文中人物心灵相通。”语文课是一门思想性很强、感情色彩浓厚的学科。感人的故事,生动的人物形象,优美的语言文字,其中多数课文适合学生朗读,尤其是某些具有强烈震撼力量的课文,更应重视美读。惟有美读才能起到以读移情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朗读。首先,语文老师自身要训练出扎实的朗读基本功。因为范读有多种功能:老师的正确读音使生字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正确的印象;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打动了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很快进入教材的情境中。教《月光曲》这课,我请班上的小钢琴演奏家弹奏《月光曲》,我在悠扬的琴声中朗诵:“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在美妙的音乐中,听着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诵,学生产生了如临其境,似见其景的心理图像。他们有的说:“我好像看见五线谱的音符在跳舞。”有的说:“我看到海浪涌得很高,把月亮冲洗得更加皎洁。”音乐的感染,动情的范读,触及了孩子的情感领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揭示的是反复自读,达到自悟的道理。古诗具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点。那么,如何艺术地引导孩子们自读,以达到自悟其中意境成为关键!《江畔独步寻花》描绘了一幅无限美好的春光图。教学这首古诗,我是这么引导孩子们自读的:一.以简洁的描述和动情的吟诵导入新课;
二.初步感知,想象画面;:1.静静地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地在脑海中出现诗中的画面;2.轻声自由朗读,想象画面;3.指名朗读,静听时努力使头脑中出现画面。三.感情朗读,激活画面:1.带着脑海中的画朗诵诗歌给老师听;2.请学生以“我仿佛„„”为开头描述头脑中的动画;3.在头脑中展示着描述的一幅
幅动画再一遍遍地读诗(指名读齐读);4.想象自己就是诗人,眼前仿佛就是明媚的春光,自然吟出这首诗。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反复诵读与想象,学生们在以抢答赛为形式的练习环节中发言踊跃,正确率高!在品词析句的环节中,更显出他们个性化的思维:“‘压枝低’让我仿佛看到花实在太多了!”“我喜欢‘恰恰啼’,它让我感到黄莺叫得很甜。”“‘娇’用得很好,原来它是形容小姑娘娇滴滴,用来形容黄莺,让我感到了黄莺的小巧玲珑,讨人喜爱。”整个课堂教学我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想象,在想象中朗读,让学生进入诗歌所描述的优美意境中自主学习古诗,并使情感得以陶冶。
总之,语文教学,从教师方面说,必须不止于讲解,更需要朗读,因为讲解是分析,朗读是综合;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读更能使人感受,获得情感的升华。
三、赏识学生——美化情感
我们做学生时都有这样的感觉——当我们喜欢哪一位老师时,哪门功课就学得主动、轻松。这实际上是情感在起作用。维系人与人之间良好关系的东西就是“看得起”。儿童人小情多,要与他们够朋友,你一定得赏识他们!
赏识讲究人情味。班上刚开始进行早会课说话训练时,大多数同学不敢上台。为了鼓励他们,我用红笔在大拇指上画了个小人,当勇敢者在台上顺利地说完话,我就树起大拇指,顿时,上面的小人便朝他(她)咪咪笑。这种新颖又有情趣的赏识方式使孩子们乐不可支,更成为他们积极发言的驱动力!鼓励孩子需要赏识,批评孩子更要讲究艺术。班上有个调皮男孩,对同学一贯没有礼貌。一次上课,有位同学回答错了,他毫不客气地大嚷:“蠢猪,这都不会!”我一听立刻不动声色地说:“请聪明猪发表意见。”机灵的他红着脸,不敢正视我望他的眼神,慢慢地站起来说出自己的看法。日本心理学家多湖辉说过:“假如我们抛弃僵化的教育方法,用一种充满生命力,充满人情味的方法,那么,所有的孩子都能成为栋梁之材。”赏识讲究平等。赏识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师生关系平等。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在指导学生学习中克服权威思想与学生平等相处。在教师赏识的语言、眼神、手势中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充分体验“天生我材必有用”例如:指导学生学习《一夜的工作》第二课时,我采取教给方法,放手自学,汇报交流的形式。通过指导学习总理审阅稿件那一段落,教给比较词语、联系上下文的学习方法,再让学生用这两种学法自由读课文中与中心句关系密切的句子,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最后,让学生充分各抒己见。学生自学时,我边指导,边鼓励;学生汇报时,我不仅认真倾听,更以欣赏的态度或评价,或交换意见。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不吝啬赏识的语言:“好极了!你的看法连我都没有想到!”“体会有自己的见解!”“你真会学习!”“你很有思想!”甚至一声“OK”;不吝啬赏识的神情:微笑、惊喜„„在赏识的氛围中,学生心灵舒展,精神放松,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总理看一句这么认真,那一叠文件有多少个一句呀!总理真辛苦!”一位学生问:“最后两个自然段意思一样,作者为什么重复写?”另一位学生回答:“何其芳实在太激动了,他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
赏识教育创始人周弘说得对:“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因为赏识,学生们越来越喜欢我,也就越来越爱上语文课,常常在下课铃响时,听到他们喊:“怎么这么快下课?”赏识教育美化了我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四、语言训练——激活情感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教人医术者说:要想让别人知道人体的构造,首先你得拿起手术刀,一刀一刀地解剖给人家看;教人武功者说: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自己去摸爬滚打才有可能得到真功夫;教人医术与武功如此,教人学习语言文字大概也是这个理。”——于永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师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刻苦钻研教材,树立“用教材教”的观念,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练习,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在语言训练过程中,为师者切不可包办!我总是鼓励、启发他们自己通过思考、讨论,在实践中获得新知。如:《丰碑》一课的练习环节时,我指导他们用“湿润”造句。第一个学生说:“一粒沙子吹进我的眼睛,我的眼睛湿润了。”我笑着说:“你说的这个意思指某个物体使眼睛有泪水,能不能不用这个意思,再说一句?”话音刚落,一位女孩深情地说了这么一句:“学完《丰碑》,我的眼睛情不自禁地湿润了。”说得多好啊!我没有就此满足,又点拨道:“不讲眼睛里有泪水,用这个词的另一个意思说一句。”学生安静地思考着。我轻声提醒:“清晨„„”一位男孩迫不及待地举手:“清晨,露水湿润了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在这样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学生们不仅仅是理解了“湿润”和用它造句,更是掌握了学习语言的方法。
在教学《难忘的一课》时,我紧扣课文中心句,设计了拓展练习。“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简单的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表达了中国人民强烈的民族精神,深厚的爱国情意。作为炎黄子孙谁不爱自己的祖国呢?让我们发自内心地齐呼三遍这句话。请文艺委员指挥,全体起立,齐唱《国歌》。以这个句子开头说一段话——“望着五星红旗,心中默念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我脑海中浮现出„„ ”学生李宁怿 写下这么一段话:“当我望着五星红旗,读着‘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时,脑海里浮现出,在天安门广场,处处彩旗飘扬。毛主席亲自按下键,升上中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来到天安门前的人,有的专注地看着,有的行军礼,有的行队礼。看着五星红旗冉冉上升,当国旗升上旗杆顶,群众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我又想起了在奥运会场上,中国健儿让五星红旗一次又一次升起,让国歌一次又一次地奏响。健儿们望着鲜艳的五星红旗,有的情不自禁地唱:‘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有的眼泪夺眶而出,观众席上欢呼雀跃。”
在设计练习时,我还注重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有时,学完课文,我对孩子们说:“电视剧播完都有令人回味无穷的片尾曲,咱们也动动脑筋给课文配上课后歌,那一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让学生根据熟悉的曲调给课文编课后歌,这更是创造性的语言实践训练。孩子们写的歌词精彩纷呈:“遥远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叫中国。中国出了一个英雄,他的名字叫邱少云„„”“伟大的周总理为人民服务,他就像人民心中的金太阳,多么温暖,多么慈祥„„”“无论是生活上,还是事业上,他们时时刻刻给对方帮助,建立了伟大的友谊,举杯痛饮,同声歌唱,伟大的友谊地久天长。”“忘不了,您那春天般的温暖;忘不了,您那破旧的睡衣;忘不了,快乐的泼水节;忘不了,飞机遇险的时候;更忘不了,您一夜的工作„„”一些音乐爱好者还一展歌喉呢!听着学生演唱他们自己创编的歌,不仅是收获的喜悦,更让我仿佛看见了他们的美好未来。
“情动而辞发”,在创造性语言实践中,学生的感情到位了,语言自然也就“活”了起来——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正是语文教学所追求的!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为师者应在语文教学中自觉地、艺术地发掘情感因素,“不应把它们当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贯穿于日常教学过程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篇:培养阅读兴趣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南关学校,甘肃 张掖 734000)[摘 要]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集中体现,是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核心内容。《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课程标准》对于我们的要求使我们认识到了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了语文素养的基本功和内涵包括的具体内容,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功能,学好语文的关键是探究有效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关键词] 语文课程;语文素养;阅读兴趣;审美情趣文化力
中图分类号: H 19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3)1-0152-01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人的一生离不开阅读,只有阅读的人生才是最精彩的。所以阅读是人类终身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也是学生语文素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因素。英国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阅读带给人的力量是巨大的,能拓宽知识面,提高品德修养和思想情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进入中学阶段,语文学习的目标不再简单定位在识字、阅读分析课文的基础上,而是将其逐步拓展到文学这个艺术领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在阅读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自学的能力。这就是所谓“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那么如何开展绿色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简单地说,我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尝试:
一、培养阅读兴趣,首先从词句训练开始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课文。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是语文能力、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情感态度、思维品质、学习方式、审美情趣、学习习惯的融合”。而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通过把无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既增加了文章理解与认知又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趣味性,充分调动了口、眼、耳、脑等身体器官,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形成和内心情感的丰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朗读是一种语言训练方式和语言实践活动,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对于增强理解力和认知力,提高小学生学习兴趣,拓展知识空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地位。朗读就是在对书面语言达到一定理解和感受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并能表达得准确而连贯。当然,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通过教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能“感知以趣,趣知以读,读之以思”,呈现思维上的递进性。在朗读训练前,教师应安排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如扫清文字障碍、断句意、定语速、定重音、划节奏等。特别是古诗词的朗读中,要特别注意平仄、押韵。举例来说,古诗语言凝练,讲究韵律和平仄,而且具有很强的音乐性,所以读的时候不仅要注意吐字清楚,而且还要注意节拍。特别是绝句,寥寥数字就表现了很美的意境。因此读之前一定要学生理解诗意,才能读出诗中的韵味。例如《春晓》这首诗是给读者描绘一幅春天的美景,鸟鸣、春风、细雨、桃花把人们带进春天的画卷。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就要指导学生进行生活联想,结合插图模仿,尽可能将一幅幅画面呈现出来,以此来增强真实感,特别要注意诗的节拍。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二、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其自主阅读能力 在阅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教给学生一些读书的方法,这一点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知道,课改新理念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教师的指导得法,学生的运用得当,能让学生切实打好阅读基本功,培养自主意识,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教师指导学生读书,必须有目的、有要求、有层次。例如:第一个层次是初读,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扫除读音障碍,边读边想,圈画生字,标记疑问处,阅读的目的要求明确了,学生便在读的过程中仔细认字,积极思考。第二层次的读是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先由学生提出问题或教师抛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采用多种读书方式,如诵读、轻声读、默读、赛读等进行充分的读书,自主的思考。讨论问题时,在关键地方教师要注意点拨引导,让学生把教师想讲的话说出来,从而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自明”的能力,也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第三个层次的读是要求学生寄情于读,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策略进行阅读,如《望庐山瀑布》等,可用“一边阅读一边想象”的方法,《包公审驴》等可用“读时按自己的想象加动作”的方法,学生都喜欢这样的阅读,读得有滋有味,配以动作表演时,也有板有眼。因此,学生在愉悦的阅读中,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从而快快乐乐的学语文。第四层次的读,是指导个性化的阅读。这个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读读、说说、评评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学生的身心放松了,思维激活了,阅读自主了,个性也就发展了。
三、引导学生从优秀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提高文化积淀
读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弄懂词句的含义和文法的规律,更要紧的是培养人类几千年代代相传的美好心灵,靠感情对感情激发,靠智慧对智慧启迪,然而这绝不是靠课文分析所能替代的。因此,新课标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做了定时定量的要求。我们在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要求。我们从课文涉及的作品出发,结合当代文坛优秀文学作品评选情况,从以下几方面向学生推荐书目:一是把语文课本涉及到的作品尤其是基本篇目涉及的作品作为重点推荐对象,让学生读与课文有关的作品,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二是结合时代特点,从当代文坛评选出的优秀作品中推荐,这样可以接近生活。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以及每年一度的高考优秀作品。把这两方面选出来的作品编成书目印发给学生,学生读起书来就不会盲目被动。第三,我们还向学生推荐借阅一些报纸杂志,容量适中,内容丰富,又与教材保持同步,我们常常安排学生在阅览课上或业余时间选读,让他们通过阅读、思考、观察,品味文章里的人情世故、真假美丑,教人去恶从善、辨伪识真。从而一个人的品质、素质、内涵都得到提升。
四、在阅读中训练学生想象能力,提升创新品质
想象是人脑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许多理论和实践都证明一切创新思维、创新活动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人的知识、智慧、愿望、追求的延伸和拓展,是知识的活化。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语文教科书这一特殊的课程资源,根据课文特点,激活学生想象思维的火花,并通过大量的课内外阅读实践活动,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五、通过诵读古典诗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中华经典古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经典古诗文作为民族智慧与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人类文明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魂与根。人文精神对学生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语文素养的提高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古诗文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同时,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古诗文均为凝聚精华,脍炙人口,世代流传的,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它们是文化精神极为深刻、极有特征、极其精美的聚光点,它们的深层蕴藏着人们思想行为的价值观、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的方式和审美情趣。
语文阅读与语文素养是一个大课题,需要我们广大的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加以改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个更大的飞跃,使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得到更全面的提高,一个人他在学生时代就爱上了阅读并且把阅读当成了生活的需要,那么,他走向社会后,阅读习惯将伴随他终身,无论他将来有怎样如意或不如意的境遇,他至少不会成为一个无趣的人、一个寡淡的人、一个庸俗的人。他的心中将永远充满阳光。
第三篇: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培养学习兴趣,提高数学素养
【内容摘要】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本文结合个人体会和教学实践,总结出六点要素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数学素养:
一、诱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
二、以生动的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三、要求学生计算迅速,调动学习兴趣 ;
四、重视操作过程,发展学习兴趣;
五、鼓励争辩,提高学习兴趣;
六、体验成功的快乐,巩固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探究学习、内驱动力、发散思维、体验成功
【正文】“兴趣”是孩子各种创造力,求知欲的原动力,只要孩子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就会无止境地去追求、去实践、去发展。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从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入手,使学生由机械、被动学习转变为创造、主动学习。而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的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培养学生兴趣,谈几点体会:
一、诱发求知欲,产生学习兴趣
正确的学习目的往往会导致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保持浓厚的兴趣需要对学习意义有清楚的认识。就数学而言,一方面,它是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工具和基础,另一方面又是今后参加祖国四化建设所必须的知识,体现着“数学是一切科学得力的助手和工具”,反映了“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作为教师需要引导他们:“无论将来干什么,要为祖国作出贡献,都要有渊博的知识;只有从小学开始好好学习,付出不懈的努力,愿望才能成为现实”,从而帮助学生从小树立学好数学的志向,使美好的愿望成为努力学习的内在动力,并告诉他们:“当医生就要懂得药性和剂量搭配”,“当建筑师就要会计算面积及用材多少”,“当企业家要懂得计算成本和利润”……即使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离不开数学,买东西算钱需要数学,做衣服量尺寸需要数学。学生正确认识到数学的作用和学习它的意义后,就会从内心产生对学习数学的需要,从而保持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二、以生动的实例,激发学习兴趣
一提起数学课,仿佛就是无休止的计算。其实,数学应该是小学阶段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有趣的学科。因为它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还有较强的人文性,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在教学中,我就灵活运用各种手段,如形体语言、课件、录音录像、简笔画、故事表演等等,再现教学内容。例如:“角的认识”这一课,“角是一个端点引发的两条射线”,这个概念的描述不易理解,非常抽象。在教学时可做如下描述:盛夏,酷暑炎热,人们都习惯在树下纳凉,小朋友们在树下玩耍。瞧,老师来了。师摆臂作走路状,并挂出示意图:手臂与身体成一个角。有的小朋友在荡秋千,出示荡秋千图。这时老师立即一转,进入话题,老师说:“手臂这一摆,秋千这一荡,就是一个数学概念。”这时,学生兴趣正浓,一定会想:摆臂、荡秋千怎么会同数学概念连在一起呢?学生产生了新问题,接下来便会主动地投入到探究学习中,教师和学生很自然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学习效率很高。
三、要求学生计算迅速,调动学习兴趣
在学生具备一定的速算能力的基础上应向学生提出速算的要求,为此练习是应用时间指标,开始指标可以低一些,让大多数同学能在规定的时间内算完,以后逐步提高要求,鼓励算得快的人进一步提高速度,还可以采用一些有利于提高计算速度的练习形式如几分钟内完成下面的练习、计算竞赛、抢得数、看谁算得又准又快等,从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还要培养学生灵活选择算法能力,在教学口算计算方法时,应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可以
记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的教育,如:熟记25ⅹ4=100,125ⅹ8=1000,口算125ⅹ32时可这样算:(125ⅹ8)ⅹ(32÷8),所以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培养速算能力还要帮助学生计算,动脑筋,找窍门,走捷径,对他们的作业要多肯定、多鼓励,使学生通过计算练习尝到速算的甜头,养成自觉进行口算和简便运算,选择最佳算法和验算的习惯,学生不仅乐于速算,更重要的是开拓了学生的思路,丰富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学习气氛中获取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四、重视操作过程,发展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既要重视直观教具的使用,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参加实践操作活动。因为仅是教师的演示,没有学生的亲自操作,学生获得的知识是比较肤浅的。只有让每个学生都参加实践操作,运用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活动,才可能使所有学生获得比较充分的感知,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习兴趣,获取知识;让学生在实行操作和答问中,明确思维方式弄懂算理,学生在搬弄具体事物时,发散思维,使其印象更深刻,学习兴趣更浓。
五、鼓励争辩,提高学习兴趣。
每个学生都是各不相同的个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读者心中的《红楼梦》。我们教师不应用“唯我独尊”的威严压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而应创造一个能让学生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宽松的学习环境,在争论之中,寻找自我价值,自我体现,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驱动力,培养开拓创新精神。在教学中,我注意抓住契机,适时点燃争论的“导火索”,尽量给学生一些表现自己的机会,尽好引导者的职责。如教学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简算1200÷500一题,我让学生先自己在练习本上试着做一做。由于刚学完商不变的性质,在计算方法上不存在问题,所以学生们兴趣十足、信心百倍地做了起来。之后我组织同学交流结果:“商2余2”,“不对!应该商2余200”……班里一阵骚乱,而且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学生居多。这时,我让学生展开讨论,双方各自阐述自己的观点,可以向对方提问。于是,双方同学马上就展开了唇枪舌战,一开始学生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渐渐地,同意第一种答案的同学就意识到自己错了,并且对那些反驳他们的同学表示心悦诚服。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是学生们自己在讨论、交流。事实证明,学习效果是极好的。因为他们是在主动学习,有自我价值的体现在等着他们。所以,鼓励争辩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内心需要。
六、体验成功的快乐,巩固学习兴趣 要想学习成功,得到快乐的情绪体验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要使学生获得成功,教师必须设计好探索数学知识的台阶,包括设计好课堂提问和动手操作的步骤等,使不同智力水平的同学都能拾级而上,“跳一跳摘果子”,都能获得经过自己艰苦探索,掌握数学知识后的愉快情绪体验,从而得到心理上的补偿和满足,激励他们获得更多的成功。当学生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适时、有效地帮助和引导学生,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数学学习中获得成功感,树立自信心,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特别是后进学生容易自暴自弃、泄气自卑,教师要给予及时的点拨、诱导,如:画出线段图帮助他们理解应用题、让他们换句话说说理解题意、举个例试试等,半扶半放地让他们自己走向成功。
在数学教学中,我体会到:凡是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获取知识过程的学生,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求知愿望强烈,数学素质会得到较快提高。
第四篇:培养学习兴趣 提升语文素养
培养学习兴趣 提升语文素养
陕西省汉滨区五里镇民主九年制学校 杜丽娜
【内容摘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综合教学实践,从情感、阅读、作业、活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关键词】 兴趣 情感 阅读 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老师的强调、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教学中若能以趣为契机,寓教于乐,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下面,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粗略地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重情感,启发兴趣,“亲其师,信其道。”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其科目的学习效果,学生喜欢老师才能对老师所教的科目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以饱满的精神和微笑的面容、生动有趣的讲述来感染学生,用真诚的语言鼓励学生,以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开启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中学习。二,巧设疑,诱发兴趣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老师和学生互动激发的行为,它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课堂中教师若能有针对性地提出准确恰当的问题,更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学习《斑羚飞渡》时,我没有急于带领学生分析课文内容,而是抛给了学生两个问题:“斑羚为什么要飞渡?斑羚是怎样飞渡的?”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边在文中找答案。学生听到这两个问题后马上被吸引住,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积极阅读课文。经过五分钟的思考,同学们各抒已见,认识到这次飞渡之惨剧竟祸由人起,从而使学生悟出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道理。
学习不是一种结果而是成才的一种过程。布鲁纳说:“学习不是把学生当成图书馆,而要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学生只有直接参与探索新知识的全过程,才能领悟到知识的奥秘,感受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因此把握提问技巧和方式方法引导学生是必要的,只有不断的引导学生解决疑问,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三、勤阅读,激发兴趣
在加强课内阅读的同时,语文老师更应该走出文本,加大课外阅读量。因此阅读方法的指导必不可少,比如哪些片段需要精读,哪些片段只需要浏览,怎样把精读与泛读相结合,记叙文怎么读,小说怎么读,怎样速读等等。还应根据大纲的要求让学生有目的性的阅读,或做读书笔记,或写心得体会,或摘抄名言警句、精彩片段,有阶段性地进行汇报交流、展评,并及时的进行引导、鼓励,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了个性,丰富了精神世界,提高了语文素养。这样学生自然就爱读,乐读,善读。
四、变作业,煽动兴趣
布置作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于简单机械地重复抄写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泰戈尔曾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规定好的河道里”。所以语文作业要有所创新。在教学《绿色蝈蝈》时,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蝈蝈的资料,在了解蝈蝈的外形及生活习性后让学生以“蝈蝈”为谜底进行谜语创作;在教学《皇帝的新装》后让学生发挥想象续写故事结局;在教学《木兰诗》后让学生将其改写成生动有趣的记叙文。还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布置仿写、调查访问、编写对话、表演等作业,不断变换作业方式,争取给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增强学生的信心,煽动学生的创作激情,使学生在语感、表达、语言技能等方面得到提高。
五.多活动,发展兴趣
初中学生已经有强烈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竞争的熏陶下,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加强烈。利用这个特点,我组织让学生在课外办语文小报、开演讲赛,进行诗歌朗诵、歇后语抢答、成语接龙、书法展评、作文竞赛、语文常识竞答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尝到了学习语文的甜头,找到了成就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因素。因此教师要因地、因人创设各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茹宗志 李军靠 《教育学教程》〃西北大学出版社 2009年2月第4次印刷 时先元《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陕西教育》2009年第10期
邮编:725018 联系电话:*** ***
第五篇: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素养
激发学习兴趣 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学生应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的内涵是丰富的,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课堂上我从一点一滴做起,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的语文能力。
一、增强学生的识字能力。课堂上,注重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引导学生掌握多种识字方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自己学习,所以要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同时运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识字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识字,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识字教学质量。如教学象形字,首先让学生观察形象直观的图形,再观察甲骨文和简化字,这样学生就能把汉字与实物联系起来,增加了趣味性,孩子识字也就快多了。猜谜是学生极喜欢的游戏,根据字的特点编成谜语,让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巩固字词,极易达到识字的目的,如:教学“告”字时,我让学生猜字谜“一口咬掉牛尾巴”。学生在愉快之中既学会了新字“告”,又能牢固记住“告”的字形。“七十二小时”是“晶”;水落石出是“泵”;等。这样的猜字谜识字方法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了丰富的联想,调动了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
我还引导学生掌握了联想识字、象形会意识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等方法,在识字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很高,在玩中、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就识字了,学生识字多了,慢慢喜欢上了阅读,阅读能力也随着提高了。
二、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是巩固汉字的手段,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起着重要作用,必须从小打好写字的基础。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把写字作为一项很重要的教学内容,根据各年级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写好汉字。练字贵在精,而不在多。每节语文课安排10分钟写字时间。开始教学基本笔画时,引导孩子认真观察每一个笔画的样子,孩子们自己说“撇”像扫把,“捺”像剑。“点”像小雨点。“横”像小扁担……学“马”时,引导同学们看像什么呢?有的说像一匹马,得把马写得强壮些,有的说马头要写得瘦长,马身子要写得肥壮……孩子们生动的想象,再加上形象的电脑画面的显示,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汉字的形体美,而且让学生对抽象的汉字字形顿生兴趣,产生了写字的欲望。
学习“瓣”字时,孩子们发现自己写出的“瓣”字老是很胖,我引导孩子们怎样把这个字写得漂亮些,有个同学说“妈妈喝了减肥茶变苗条了,我们也给字减减肥吧”,虽然引起了孩子们的一阵哄笑,但这个“给字减肥”的方法真有效,以后再遇到很胖的字,孩子们都会给汉字减肥了。
孩子们不再感到写字是负担,真正感受到写字的乐趣。他们的字真正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三、积极为学生搭建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说话写话还是比较困难的,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仿写可以说是一种捷径,也给了学生创新的机会,这样循序渐进,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也就也就慢慢提高了。
诗歌《假如》,借“马良的神笔”,表达了对小树、小鸟、残疾人发自内心的关爱,诗中的句子,朴实,自然,优美,蕴涵着深刻的含义。
课堂上,听到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读,看到孩子们随诗歌内容的变化而脸上表现出来的或兴奋或喜悦或沉重的丰富的表情,我觉得这首诗没有必要再讲解了,于是我决定,让孩子们也拥有一次马良的神笔,让孩子们也写一写《假如》。
孩子们得到了马良的神笔,孩子们真的让它发挥了作用,诗歌写得五彩缤纷: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妈妈画一辆舒适的小汽车,妈妈再也不用每天骑着自行车,顶着寒风去上班。”一个很孝顺的孩子写道。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灾区人民画很多钱,让他们盖起新房,再也不会在冬天里挨冻。”一个很有爱心的孩子写道。
“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我要在广大的荒漠上画上神奇的种子,让荒漠不再荒凉,而是变成美丽的绿洲。”一个爱护地球的孩子这样写。
……
这些话,我看了很受感动,八岁的孩子们的心是如此的善良,他们幼小的心里装的是整个世界,装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贫困,环保,自然灾害,世界和平……
是的,儿童充满了想象力、创造力,他们希望认识社会、改造自然,虽然他们往往只能“假如”,但是这些“假如”都是他们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独特认识,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仿写,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了,心灵得到了进一步净化,体会到了“小诗人”的快乐,提高了自己的语文能力。
王丽红,韩爱连,教师,现居山东淄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