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
天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指导意见(试行)
各区县教研室,市直属中小学,企业办学单位:信息技术教育是我市高中和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依据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特制定本教学指导意见。
一、课程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以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基本目标。学生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并提高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逐步培养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了解信息技术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初步形成对信息技术及其影响的理性价值判断,养成合法、负责、安全、健康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1.小学阶段
(1)初步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和应用,初步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使用方法,学会在网络环境下应用计算机处理简单信息。
(2)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初步了解信息的表示方式。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信息技术进行学习。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使用信息技术的创新意识。(3)初步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逐渐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知道应该依法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2.初中阶段
(1)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初步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初步掌握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和社会进步,具有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意识。
(2)通过观察社会、生活现象,初步理解数字化信息的表示方式,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开展合作学习,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简单问题。
(3)能在他人的帮助下,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分析其优缺点,初步形成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的意识。
(4)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逐渐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5)初步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3.高中阶段
(1)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常用信息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熟练地操作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和社会进步,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
(2)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信息需求,能确定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3)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进行学科学习,解决实际问题。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4)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归纳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能分析所用信息技术的优缺点并提出相应改进方案,具备初步的技术创新能力。
(5)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辩证地分析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6)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课程管理
1.课时安排本课程分别在义务教育五年级、七年级和高中一年级开设必修课,分别为68、68、70课时,上机课时要保证总课时的60~70%。在高中二、三年级开设选修课,分别为34课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在义务教育阶段开设选修课。
2.基础设施根据津财教[2001]156号文件精神,继续建设和完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室。普通高中要达到平均每12个班一间信息技术教室,初中平均18个班一间信息技术教室,小学平均24个班一间信息技术教室。2003年底做到信息技术教室都能宽带上网。
3.师资队伍市、区县教研室要配备专职教研员,中小学校要配备专任信息技术教师。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取得市教委组织的计算机能力考核高级证书,提倡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取得计算机能力考核高级证书,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要取得计算机能力考核中级证书,同时均要完成继续教育规定的课程。信息技术专任教师必须参加市、区县教研室组织的教研活动。
4.课程资源义务教育阶段采用经天津市基础教育教材审查委员会审定的天津教材,高中采用经教育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天津高中教材。教师要以教材为基础,充分利用网络拓展课程资源。
5.教研活动市、区县、学校要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市教研室在教研活动中要侧重开展新课程标准培训、教材教法培训;开展评价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举办市级研究课,积极推广优秀教学经验;开展课题研究,定期交流和总结,进一步组建学科专兼职教研队伍。区县教研室要根据本地区的教学实际需要通过开展集体备课、互相听课评课、研究课、研讨会、开发教学资源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探讨教育教学规律,改进教学,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推进课程改革。
三、课程实施
1.教学建议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继承传统教学方法,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转变师生角色,突出主动创新信息技术工具的发展越来越人性化、大众化,其常规操作更加直观简捷,易于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针对这些特点进行设计、实施。要进一步转变师生角色,创造条件,使学习过程突显主动、创新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计和组织富有创意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基础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让学生针对具体的实际任务,探索技术工具的基本操作技巧或具体应用方法;在设计创作过程中,要做好指导和调控,让学生经历需求分析、任务分解、策略方法选择等信息规划过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积极思维,创造性地提出方案并解决问题,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领悟信息文化内涵。
(2)尊重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信息技术教育应该充分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要在保证基本教学目标达成的前提下,设计分层次的学习目标,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发展特点的学生,都能够做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选择。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和解决具体问题的不同技术思路。对学习起点较低的学生,要多鼓励、多帮助,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少限制、多支持,鼓励自主探究。
(3)灵活选用教学方法,科学设计和运用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对象和教学条件的不同,灵活、恰当地选用教学方法,并将各种方法有机结合,科学地设计和运用教学模式。“任务驱动”是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经常采用的方法,该方法强调把学生的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实际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让学生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在运用任务驱动法时,一定要设计好任务情境,使其有实际意义、可操作,任务的大小、难度要适当,要求应具体。根据实际需要,设计并运用新型的教学模式(例如基于课题或基于资源的模式),提倡采用个别学习或协作学习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进行学习。在运用基于资源的教学模式时,教师应根据目标及学习需要,设计好信息资源及其线索,同时引导学生主动查找资源。围绕教学任务,引导学生对所获取的资源进行鉴别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运用基于课题的教学模式时,提倡课题设计的开放性,即教师只给出课题设计的一些原则和要求,内容和完成形式由学生自己构思设计,以便为学生想象、创新、发散性思维活动留下空间。
(4)突出信息处理与交流的主线,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文化价值的理解在教学中,突出信息处理与交流这条主线,使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成为信息技术应用的过程;在注重技术内容学习的同时,重视对技术的价值及其文化意义的渗透。通过具体的教学模式设计及教学方法的选用,引导学生从解决问题的实际出发,积极主动地体验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蕴含的信息技术文化价值;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使学生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逐步把信息技术当作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讨论、解决问题的工具。课程中有关信息作品制作的内容,除了要求学生能够做出信息作品这一结果外,更主要的是使学生有效地经历应用信息技术与信息方法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要避免片面的、仅强调作品制作结果的教学。
(5)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信息技术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周期短,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主人,必须具备对不断发展和变化中的基本信息技术应用的适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认识把握信息技术发展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将基本知识技能的介绍与具有广泛迁移意义的能力和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并通过独立学习和不断应用,强化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
2.评价建议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应围绕信息技术课程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内容标准评价学习情况。一方面激发并保持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提高信息素养,保证信息技术课程目标的达成;另一方面引导教师不断提高信息技术教学的水平,并在评价改革的理念、方法和体制等方面继续做出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评价应坚持发展性、客观性、激励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层次和发展水平,要以学生已有的发展为评价基础。要注意体现评价对教学的诊断、激励和促进作用,弱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在发挥教师在评价中主导作用的同时,创造条件实现评价主体和方式的多元化;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1)评价内容多样化评价内容要体现科学性,要加强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特别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实践能力的考查。要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定科学、公正的评价标准,通过笔试、口试、上机操作、作品展示、参加竞赛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要有利于促进每个学生创新发展,要有利于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
(2)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可以在单机、局域网或互联网上进行,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自身的帮助系统或互联网上寻求帮助,可以用多媒体电子作品等形式作为评价依据。要努力创造条件实现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个别评价与集体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二○○三年一月八日
主题词:中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
指导意见
第二篇:天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天津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设计日期: 2012 年 3 月 8 日 教案名称
海底总动员
课时
1课时
年级
五年级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学习Windows自带的画图软件,它是以后学生学习其它应用软件的基础。本课是由小学五年级第三单元小画家采风记的第二课《神奇的海洋馆》进行改编设计。本课是基于学生对画图程序的启动方法,窗口的组成,一些简单操作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探究绘图工具的使用方法。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铺垫的延伸,并且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之一,也是形成学生“了解熟悉——技巧掌握——综合运用”这一合理知识链的必要环节。教材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前景色、背景色和掌握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重点是掌握利用画图的“用颜色填充工具“、“取色”工具对封闭图形进行彩色处理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第一单元《多彩的信息世界》和第二单元《打开信息之窗》之后,大家对信息课的学习略感乏味,第三单元《小画家采风记》正是调动学生学好信息技术的良好开端,小学生对学习绘画有极高的兴趣,本课主要采用课件引导、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式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兴趣。
对于新接触信息课的五年级学生,由于家庭情况,对于电脑操作使用有很大的差异。在学习形式上, 多采用同桌互帮,小组交流,以优带差等方式,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使用“用颜色填充”、“取色”工具为封闭图形填充颜色。
2、通过为图形填色增加美术色彩知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过程与方法]
1、通过动画观赏、图片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小画家演示操作,感受画图软件的绘画功能,在体验采集信息的同时学会处理信息。
3、通过小组交流学习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实践能力。
4、分层次地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大家积极投入学习,使全体学生共同发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欣赏海底世界相关作品的同时,感受自然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操。
2、在为图形填色的过程中,感受色彩装扮生活的美好,懂得美好生活需要通过努力去装扮去创造的生活价值观。
3、在学习过程中对待遇到的困难能以踏实、认真、耐心、乐观的科学态度去寻找解决途径。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用颜色填充工具”、“取色工具”的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恰当、灵活运用“用颜色填充工具”、“取色工具”完成探究任务。
五、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设计
全课由课件中的小画家带领大家进行自主学习,激趣导入、任务驱动方式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空间环境。通过观察小画家的绘画作品,巧妙地吸引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求知欲望,为以后学习其它绘图软件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布置任务完成练习,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进行巩固新知,练习形式多样,既照顾全体学生又突出个性的发展,同时练习中预设问题,给学生以探究、交流、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自主探究的创新能力。
2、教学流程设计
六、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硬件:多媒体网络教室 课件:PPT课件
习题素材:任务一(单一图形)、任务二(单一图形)、任务三(场景图形)
七、教学过程(可以用嵌套表格呈现具体内容)
(一)课前准备部分
将信息技术教室的学生机全部联网,准备好需要演示操作的课件、素材。
(二)新课导入部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
用时
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首先播放一个学生们喜欢的《海底总动员》的动画片,让学生完全沉浸在丰富多彩的海洋世界中,当他们看到这些生动的影像时会很快融入到这个情境中,此时提出问题:你们愿意描绘你们心目中的海底世界吗?
随着动画片的播放,学生们跃跃欲试,学习的热情以及绘画的兴趣被激发。
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观察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喜好程度。
1分钟
(三)师生互动部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观察和考查
用时
课件演示 学习新课
展示一些事先准备好的海底世界的图片作品,然后出示白描图片:“同学们,你们看,老师给你们的这些图片都是苍白无色的,我请大家一起为这些图片添加颜色好吗?我们一起创造心目中美丽的海洋世界。”
通过欣赏图片,学生对颜色搭配有了初步了解,通过老师的提问学生很自然地、愉快地投入到本课学习中。
观察学生是否被带入本课学习中
1分钟
课件演示学习新课(或教师演示)
引导学生观看小画家为图形填色,看看在工具箱选用了哪些工具,怎样在颜料盒中选取颜色进行填充的。
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演示活动,学会操作使用。
考查学生观察理解模仿的学习能力
6分钟
专项练习巩固所学
任务一:用“颜色填充”工具着色练习。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分派给每组学习任务为图形填色,图形表面看似完全一样,实际有细小的未封闭部分。预设问题在于填充是针对封闭图形。
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有的组成功,有的组遇到问题。学生能够找到问题的原因及通过组内交流和与其它组进行对比探讨找到问题所在及时处理解决。
考查学生对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小组的合作探究以及与其它组之间能够对比观察是否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5分钟
任务二:用“取色”工具着色练习。教师出示一张两条完全一样的小鱼图,一条小鱼有颜色很漂亮,另一条没有颜色的小鱼很不开心,它也想穿上漂亮的衣服,谁能把这条小鱼也给它穿上和第一条小鱼有同一种颜色的外衣呢?预设问题:在什么情况下适合运用取色工具。
教师归纳总结,首先提问学生刚才联系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让遇到问题的同学上台亲自演示,然后对问题进行解答。最后教师整合答案。
学生上台操作,演示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回答通过小组讨论得出的问题的答案。
考察学生在刚才的练习中对学习内容掌握的程度,以及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
任务三:小组合作交流。为素材文件夹中“海底世界.bmp”上色,将其中的海水、鱼儿、水草和珊瑚等填充你喜欢的颜色。保存文件,上传至教师机。
大家积极投入,同组交流学习制作,合作完成学习任务,保存作品。
观察学生态度和对问题的思考。走下讲台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各组的学习情况。
10分钟
(四)课堂总结部分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对学生学习过程 的观察和考查
用时
展示成果 取长补短
展示小组作品
学生自我展示作品,说自己作品的得意之处,正确评价他人作品。
考察学生的评价态度是否积极参与。
5分钟
教学总结
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能够参与
考察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部分
用时
小组合作完成书后习题。
1、小组讨论图片中的海洋生物名称是由什么形状组成的,你准备为这些图片填上什么颜色。
2、学生自已阅读书上51页信息加油站(色彩的搭配)。
3、保存文件。2分
八、关键环节提炼
(1)在导入新课的环节上,小画家带领大家观赏动画片海底总动员,欣赏小画家的作品,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2)在学习过程中,小画家为大家讲解填充工具的使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轻松接受新知。
(3)多层次的操作练习,考查了学生对遇到的问题的解决能力,再通过小组活动展开交流学习,在愉悦的氛围中探索学习、巩固新知。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遵循儿童的心理特,由动画人物小画家带领学生从欣赏动画开始,感知信息的获取来自于生活,体验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过程,让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中,体会信息无所不在,人们获取信息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服务生活改善生活,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然生活的美好。
本课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合作操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学生获取新知的过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理解、模仿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更容易解决问题。由动画人物小画家带领大家学习,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又活跃了学生思维,让每一名学生尝到了获取新知的乐趣,提高了合作交流的能力。
本节课自始至终都使学生在充分的任务活动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充分感受与体验到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姓名
付丽菲
电子信箱
583870093@qq.com
作者单位
天津市宁河县俵口中心小学
区县 宁河县
邮编
301500
教案名称
海底总动员
手机
***
适用教材
中国地图出版社信息技术
年级
五年级
课时
1课时
第三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心得
常州市谭市小学
王旭
在2011寒假期间,我认真学习了《江苏省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学习过程中本人作了深入的思考,谈一下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其根本目的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建适合新一代儿童自主发展、自主成长的教育环境;其直接目的是建立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又能体现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特点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一、信息技术技能训练中应维持学生的兴趣。对于技能性很强的信息技术学科,需要对学生进行重复性的技能训练。但是,在一个班级中的学生对信息技术掌握程度的差异性是必定存在的,简单的重复训练会引起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反对,学习自然没有了兴趣,而如果只考虑有操作基础学生的学习进度,则更多的同学将跟不上,导致班级内的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程度差异进一步拉大。这就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就是信息技术老师要更善于进行教学设计。通过独特的教学设计,引入更多学生感兴趣的教学任务,同时这些教学任务又包含着这一阶段的操作技能的重复训练。让学生在完成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同时,不知不觉地进行着操作技能的重复训练。而不能用以前那种类似于软件应用说明快的操作方式来授课。
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课堂中教师为切实达成课时目标,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地实践活动。在给出任务之后,通过组织学生共同研讨、分析任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步骤、策略与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对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变化的适应能力。教师应密切结合教学实际,收集、组织、开发必要的教学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资源库。在教学资源建设中,应面向学生的需要,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多的支持,应遵循相关技术规范,便于交流与共享,应充分利用网上资源,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在学生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活动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实践中。
三、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实施多元评价。在交流合作中分享思想、共同提高,不仅体现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更体现在学生参与的各种评价活动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利用学生的评价能力,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激发和维持学生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组织学生互评,在互评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帮助学生学会未来社会的交流合作能力,以评价促学习,以评价促发展已成为信息技术课程目标达成、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确重要手段。实施多元评价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总结性评价(师评——自评——互评——展评——家长评)、过程性评价(电子学档——成长记录袋)。实施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不仅可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使评价结果
真正起到对教学活动的诊断和促进作用,而且多方位、多层次的评价,可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各层次学生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知识技能和综合能力的提升,真正实现“以评促学”。
在教学论层面上,目前信息技术教师的核心问题是要改变基础教育中单纯传授知识的目标定位,把培养能自主生存、终身学习、和谐发展的人作为首要目标。而问题在于我们如何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真正予以落实,使课程改革的目标具体化、可操作化。
第四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导论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论
课程论文
班级学号姓名
成绩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现状分析
信阳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2011级计科一班李晶晶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素养是新时代人才所要具备的基础的素质,而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新课标明确指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手段和工具。但由于诸多原因,目前《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还存在种种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在农村中小学,表现更为突出,严重影响了我国农村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 实施现状 农村中小学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现状
1、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
目前我国的教育形式还是属于应试教育,这使得多数的领导和家长都认为好的学习成绩才是最重要的。尤其是在农村,对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信息素养的培养观念不是特别浓厚,不能深刻的意识到把信息技术融入到各科教学中的好处。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开战后,也总是被所谓的主科课程所代替,或者是被当成休息娱乐的计算机课,使得信息技术课程失去了它的作用和意义。
2、硬件设备不完善
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必须有计算机等硬件作为保证。但由于资金限制等多种问题,许多农村学校计算机多媒体的数量、质量都不理想,信息技术教师不能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而且在计算机多媒体的维护方面十分欠缺,这些都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带来了许多阻碍。使得学生不能更有效的学习信息技术的课程。
3、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缺乏,整体素质不高
信息技术教育及其应用最终要通过教师贯彻试试到农村学校教育当中去。在农村中小学,缺乏专业的信息技术教师,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瓶颈”,农村在职的信息技术教师,大多由原来数学、化学和英语教师担任,存在年龄老化、知识结构老化和缺乏创新思维等特征,大多是边教边学,非常辛苦。由于时代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这就更加增加了他们在教学中的难度。专业的计算机人才又不愿意到第一线工作,造成农村的信息技
术教师新老交替“断层”,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都没有,这就无法去谈教学质量。
4、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不合理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评价方式仍采取传统的书面考试方式,常常出现以纸和笔来考学生操作能力的现象。这种评价方式及不合理,更不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改善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现状的方法
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造成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全面实施,针以上问题,可以提出以下解决方案,以期更好的在全国全面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应有的能力培养。
1、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应从学生主体的内因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小学生在这个年龄阶段对新鲜事物往往具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以及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改革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正确地引导学生,使其对计算机的兴趣发展成为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这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科现状和中小学学生的特点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不同要求,结合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用新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改造传统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加大农村信息技术教师培训,吸纳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到农村任教。为适应国际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国家必须完善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相关政策,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提供政策保证,改变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现状。
可对现有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进行定期培训、考核,对合格的教师颁发合格证书,对信息技术课程实行“执证上岗”。每年农村学校选派一定的名额,参加信息技术课程培训,对考核合格的,颁发合格证书,以扩充我国农村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同时,还应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纳优秀的计算机人才到农村任教,以改善我国农村信息技术教师结构。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与应用能力,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农村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勇于创新、富有活力的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成为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改革中的重要任务。
3、对农村信息技术教学设备进行更新补充,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保证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实施。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操作能力很强的课程,没有相关的教学环境,将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我国农村无成套的电教设施,无法完成信息技术班级授课,也是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课程无法全面实施的重要原因。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国家应加大投入,改善农村电教室、多媒体教室,完善相关信息技术教学设施、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平台。
针对我国农村信息技术设备耗损严重的情况,国家应及时地对其进行升级和
更新,在各地方成立维护小组,定期对所属片区的信息技术设备进行维护和修理,承担本地区的信息技术培训工作,保证农村信息技术课程的顺利实施。
4、改变教学模式,大力推行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极大地束缚着学校教育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这种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农村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一贯的“填鸭式”的教学模式,贯彻执行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实践和创新能力。教师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应提高教学的开放度,扩大学生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进行课堂探究活动,从而达到即定的教学目标。要鼓励学生自我设问、自主探究,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符合“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学习”的现代教育观念。
5、改进评价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不能仅以书面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而应以学生为主体,本着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的原则,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如量规评价,七月评价,作品评价等。除了考察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的扎那个我情况,还应注意考察有关信息意识、态度情感培养目标,以及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创新性等。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反映信息技术教育的效果。
三、课题总结
受教育是每个孩子应有的权利,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都要努力给学生最好的条件去学习对他们自身发展有力的知识,培养他们应有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的开展需要全社会行动起来,教育部门更要加大力度,创造优良的教学环境,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信息技术课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做到缩小城乡教育差异,给孩子一个平等学习的空间。
【1】 张昆明,周晓萍,中小学信息技术改革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高等函授
学报,2005
【2】 钱杰,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J],网络科技时代,2007
【3】 韩忠强,关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调查与分析[J],课程·教材·教
法,2005
第五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 35号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教基[2000]35号
早在1984年邓小平同志就指出:“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做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在高中阶段的学校和有条件的初中、小学普及计算机操作和信息技术教育。”为了进一步贯彻邓小平同志“三个面向”的指导思想,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课程。
现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印发给你们,希望各地从实际出发,积极创造条件,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
一、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安排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讨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各学段的教学目标是:
小学阶段
1、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式。
2、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
3、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
4、能够在他人的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
5、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
初中阶段
1、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
2、初步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4、在他人帮助下学会评价和识别电子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5、树立正确的知识产权意识,能够遵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
高中阶段
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较深入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社会的影响。
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及网络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地使用网上信息资源,学会获取、传输、处理、应用信息的基本方法。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学习其他课程的方法。培养学生选择和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能力。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通过与他人协作,熟练运用信息技术编辑、综合、制作和传播信息及创造性地制作多媒体作品。能够判断电子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
二、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教学内容附后)。教学内容分为基本模块和拓展模块(带*号),各地区可根据教学目标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在两类模块中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课时安排:
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不少于68学时;
高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为70-140学时。
上机课时不应少于总学时的70%。
三、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必须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本着对发展学生个性和创造精神有利的原则进行。
教学评价要重视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评价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要鼓励学生创新,主要采取考查学生实际操作或评价学生作品的方式。
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考试实行等级制。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由教育部门组织信息技术的等级考试的试点工作。在条件成熟时,也可考虑作为普通高校招生考试的科目。
附: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小学
模块一信息技术初步
(1)了解信息技术基本工具的作用,如计算机、雷达、电视、电话等。
(2)了解计算机各个部件的作用,掌握键盘和鼠标器的基本操作。
(3)认识多媒体,了解计算机在其他学科学习中的一些应用。
(4)认识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责任。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单介绍
(1)汉字输入。(2)掌握操作系统的简单使用。(3)学会对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基本操作。模块三用计算机画画
(1)绘图工具的使用。(2)图形的制作。(3)图形的着色。(4)图形的修改、复制、组合等处理。模块四用计算机作文
(1)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2)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模块五网络的简单应用(1)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2)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1)多媒体作品的简单介绍。(2)多媒体作品的编辑。
(3)多媒体作品的展示。
初中模块一信息技术简介
(1)信息与信息社会。(2)信息技术应用初步。(3)信息技术发展趋势。
(4)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5)计算机在信息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6)计算机的基本结构和软件简介。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汉字输入。(2)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及发展。(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和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5)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修改。(2)版式的设计。
*模块四用计算机处理数据
(1)电子表格的基本知识。(2)表格数据的输入和编辑。(3)数据的表格处理。(4)数据图表的创建。模块五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的基本概念。(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及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5)网页制作。
*模块六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介绍。(2)多媒体作品文字的编辑。(3)作品中各种媒体资料的使用。
(4)作品的组织和展示。
模块七计算机系统的硬件和软件
(1)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2)计算机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3)计算机的软件系统。
(4)计算机安全。(5)计算机使用的道德规范。(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高中
模块一信息技术基础
(1)信息与信息处理。(2)信息技术的应用。(3)信息技术发展展望。(4)计算机与信息技术。
(5)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道德和法律问题。(6)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
模块二操作系统简介
(1)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2)汉字的输入。(3)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
(4)文件、文件夹(目录)的组织结构及基本操作。(5)系统中软硬件资源的管理和维护。
(6)操作系统简单工作原理。
模块三文字处理的基本方法
(1)文本的编辑。(2)其他对象的插入。(3)特殊效果的处理。(4)版式设计。
模块四网络基础及其应用
(1)网络通信基础。(2)因特网及其提供的信息服务。(3)因特网上信息的搜索、浏览和下载。
(4)电子邮件的使用。(5)因特网上其他应用。(6)网页制作。
*模块五数据库初步
(1)数据库基本概念。(2)数据库的操作环境及其操作。(3)数据的组织与利用。模块六程序设计方法
(1)问题的算法表示。(2)算法的程序实现。(3)程序设计思想和方法。
*模块七用计算机制作多媒体作品
(1)多媒体制作工具及其特点。(2)各类媒体资料的处理与使用。
(3)多媒体作品的制作。(4)多媒体作品的发布。
模块八计算机硬件结构及软件系统
(1)信息的数字化表示。(2)计算机的硬件及基本工作原理。(3)软件系统简介。
(4)计算机的安全。(5)计算机使用道德规范。(6)计算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