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12013
课程总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45学时,实践9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基础心理学》心理学学科体系中的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介绍正常成年人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包括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本课程介绍了心理学研究发展概况、心理的生理基础、人的信息加工、行为控制与调节、人的心理特性和活动与发展等几个方面。不仅是一门理论学科,而且是一门应用学科。今天,它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因而具有多方面的实践意义。本课程的开设对学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心理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教学基本要求
基础心理学作为学习心理学的入门教材,在阐述各章内容时,注意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并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实际,阐述心理学知识在各个实践领域的应用,使学生牢固的掌握了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后,能够顺利学习心理学的其它分支学科,提高心理学学习兴趣,为未来的学习与工作达到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教学方法上,采取课堂讲授与讨论法相结合的方式,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针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组织学生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教学的意识。在学习方法上,一方面鼓励学生主动性学习,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倡学生进行自主性地主动学习,所以除了课堂讲述和讨论外,还安排了课后的实验研讨等;另一方面,逐渐养成学生批判性学习的习惯,心理学家们在从事科学研究时是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即:分析情况以确定因果关系,提出假设,作出客观的决策,批判性地阅读综述文献,批判性地写作。在本课程中把这些活动中包含的思维技能与大量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和心理学理论一起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一些批判性思维的技巧和方法。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进行研究(3课时)
主要内容: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以及《普通心理学》和其它心理学分支学科之间的关系,为以后分支学科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澄清一些不正确的心理观和心理学观。
教学重点:掌握什么是心理学;熟悉心理学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心理学的历史演进。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3课时)
主要内容: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及神经冲动的传导;神经系统;脑功能的各种学说;内分泌腺和神经—体液调节。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明确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功能。回顾并进一步掌握解剖学知识以及它们在心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而了解和掌握神经系统的发生、发展,结构、功能和关于大脑的学说等等。
教学重点:掌握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掌握神经冲动的电传导和化学传导方式。
教学难点:鲁利亚的机能系统学说。
第三章 感觉(3课时)
主要内容:感觉的一般概念;视觉、听觉相关知识;了解其他感受。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和掌握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心理活动——感觉,进而了解和掌握具体感觉(视觉、听觉,其它感觉现象)发生过程,生理机制和相关的理论知识等。
教学重点:常见的感觉现象;视觉的感光机制、传导机制和中枢机制。教学难点:视觉神经三级传导过程中的信息加工;听觉的编码。第四章 知觉(6课时)
主要内容:知觉的一般概念;知觉的特性;空间知觉;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错觉。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觉及其种类、现象、过程和相关的概念、原理,理论。
教学重点:自上而下的加工与自下而上的加工;知觉的特性;图形组织的原则。教学难点:深度知觉的线索;错觉理论。[实验名称] 知觉的特性与观察力
[实验要求] 了解知觉整体性的组织原则,欣赏一些不可能图形;通过两可图形,了解知觉的选择性;通过斑点图,两可对象等,了解知觉的理解性;以图片形式演示多方面的知觉恒常性。通过一系列图片任务,了解观察,锻炼观察力。[实验学时] 3课时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3课时)
主要内容:意识的一般问题;意识的几种不同形态;注意的一般概述;注意的认知理论;注意的生理机制。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意识是心理学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行为主义除外),在不同的意识状态下,人们对周围的世界及自身变化的觉知和敏感程度处在不同的水平,注意是与意识状态密切相关的心理现象,同时了解和掌握有关意识、注意的理论知识。教学重点:睡眠的阶段;注意的种类。教学难点:注意的认知理论 第六章
记忆(7课时)
主要内容:记忆的一般概念;记忆系统;内隐记忆。
教学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大脑这块特殊物质上留下的痕迹,只不过它在形式和内容上要复杂得多,并且了解和掌握记忆的相关研究。
教学重点: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教学难点:部分报告法;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分离。[实验名称] 机械记忆与意义记忆
[实验要求] 通过分别对有内在联系和无内在联系的汉字词对和实物图片对的识记,来了解目标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实验学时] 3课时 第七章
思维(8课时)
主要内容:思维的一般概念;表象与想象;表象和想象的脑机制;概念及推理;问题解决。
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思维是在感觉、知觉、记忆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更复杂、更高级的认知活动,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的特点,并且了解和掌握思维的相关理论研究。
教学重点:心理旋转;层次网络模型、推理中犯错误的常见原因。教学难点:问题解决的策略。[实验名称] 问题解决的定势效应 [实验要求] 验证问题解决的定势效应 [实验学时] 3课时 第八章
语言(3课时)
主要内容:语言的概念及其特征;语言的生理机制;语言的理解;语言的产生。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在人类文明和个体智慧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同时了解或掌握语言的相关概念、原理和理论。
教学重点:语言的结构;语言的表征和加工过程;影响语言理解的主要因素。教学难点:乔姆斯基的语言生成理论。第九章
动机(4课时)
主要内容:动机的一般概念;需要理论;动机的理论;动机的种类;意志行动。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动机的一般概念和需要的基本理论;掌握人类行为的动力——需要和动机以及由此衍生的信念、价值观;掌握动机的理论。教学重点:动机的概念;动机与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学难点:动机理论(本能理论、唤醒理论、认知理论)第十章
情绪和情感(6课时)
主要内容:掌握情绪和情感的一般概述;情绪和脑;情绪的外部表现--表情;情绪的理论;情绪的调节。
教学要求:使学生明确情绪最能表达人的内心状态。它是人的心理活动中动力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个性形成的重要方面。同时了解和掌握情绪的相关概念、原理和理论,并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教学重点:情绪的调节与身心健康的关系。教学难点:情绪理论。第十一章
能力(4课时)主要内容:能力的一般概念;能力的种类和结构;能力的测量;能力发展和个体差异。
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能力的相关概念、原理和理论,以及能力的测量,并明确能力的发展与差异。
教学重点:能力的理论(二因素说、三元智力、成功智力、多元智力、Pass模型)。
教学难点:能力的测量(智力测验中的标准化、信度、效度)。第十二章
人格(4课时)主要内容:人格的一般概念;人格的理论;认知风格;人格测验;人格成因。教学要求: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气质、性格、人格的相关概念、原理和理论以及性格的形成、发展和影响因素,了解和掌握人格的测量,掌握如何培养健全的人格。教学重点:人格的概念;认知风格。教学难点:人格理论,人格形成的影响因素。
第十三章、第十四章将在《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中涉及,故在此略过不讲。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第四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参考书目: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 著:《心理学与生活》人民邮电出版社2003年版
[3](美)Dennis Coon著:《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第9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4]张春兴编:《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教育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12014 课程总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46学时,实践8学时)课程类型: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程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是学生了解和掌握教育基本理论和培养学生认识与领悟教育活动能力的重要课程。本课主要研究教育基本理论,探索当代教育教学实践的原理。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培养学生学习教育基本原理的能力,为学生深入其他教育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了解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原理,为深刻认识教育与社会、教育与文化、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正确认识现代教育观的转变包含的确切含义,从教到学,从学校教育到生活教育,从多元素质培养到完人的转变。理解人文主义教育兴起的时代背景,现实意义。掌握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文化、教育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教学的重点是使学生了解教育的基础理论,掌握教育基本规律,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正确把握教师角色。结合教学计划中的先期课程有基础心理学、社会科学基础等,提高师范学生的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素养,为他们进一步学习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英语教学论、班级管理等。选择的教材,以突出理论性、科学性、应用性等特点,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4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教育基本原理的含义、研究对象、性质;了解教育学的发展概况,掌握其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及理论著作与主要理论观点。了解教育基本理论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提高他们对学习教育教育基本理论重要意义的认识,掌握学习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的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教育基本原理的含义、研究对象、性质。以及教育基本理论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难点:古代教育家的教育思想,教育教育基本理论的方法。[实践活动名称]:孔子与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比较
[实践活动要求]:通过安排学生课下阅读有关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文章或著作,让学生分析两人教育思想的异同,思考东西方教育的差异,初步感知教育原理在现代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实践活动学时]:1学时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4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教育的概念;了解教育的起源;深刻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教育的历史发展状况,认清教育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共同特点,初步了解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掌握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一般规律。教学重点:教育的概念与本质;教育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点。教学难点:教育的本质;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一般规律。第三章
教育的基本要素(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和掌握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包括教育过程的结构及其矛盾;教育实践中主体地位的确证,教育主体间性,教育主体间的本质关系以及教育物资。
教学重点: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教育物资及分类。
教学难点: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及其矛盾;教育主体的分析;课程理论。第四章
教师与学生(8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教师职业,教师的劳动特点和角色,教师专业发展;掌握学生的特征,师生关系的类型,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良好师生关系的建构。教学重点: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职能素养;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其身心发展的时代特点;影响师生的因素和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教学难点:教师的角色;教师的专业成长:多阶段的连续过程;学生的本质特点及其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师生关系的类型和理想师生关系的特征。[实践活动名称]:认识教师与教师职业
[实践活动要求]:通过阅读有关教育教学书籍,结合自身求学经历,对教师劳动的特点和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进行思考,引导学生对从事教师以及教师角色定位有一个较明确的认识。[实践活动学时]:2学时
第五章
教育与人身心发展的关系(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人的发展的含义、动力理论,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了解人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搞清楚如何针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教学重点: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理论;如何针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在教育教学中卓有成效地开展工作。
[实践活动名称]:讨论分析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实践活动要求]:通过讲授人的身心发展动力理论,展示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案例,让学生对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促使学生思考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的关系。
[实践活动学时]:2学时
第六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以及教育的相对独立性;认清教育对社会经济、对政治、对文化的能动作用。
教学重点:社会生产力、政治、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对社会经济(主要是生产力)、政治、文化的作用。
教学难点: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实践活动名称]:“经济先行,还是教育先行”讨论
[实践活动要求]:通过讲授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社会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实践活动学时]:1学时 第七章
教育目的(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教育目的概念,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育价值观的区别与联系,教育目的的功能;明确和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中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制定我国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明确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教学重点: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我国教育目的提出的客观依据和理论依据;素质的结构;素质教育的概念和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功能;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素质教育是新时期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实践活动名称]:素质教育是怎样的教育?
[实践活动要求]:通过了解教育目的的功能和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确立的依据,讨论分析素质教育应该是怎样的教育,进一步理解我国的教育目的。[实践活动学时]:1学时
第八章
20世纪的教育改革及未来教育展望(8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20世纪美国、前苏联和日本的教育改革的内容和措施,尤其是美、日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的教育改革;搞清楚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终身教育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当代教育思想;理清当代教育的发展走势。教学重点:美、日20世纪80年代及以后的教育改革;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终身教育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的内涵与基本内容;21世纪国际教育的宏观走势
教学难点:美、苏、日教育改革的背景和动因;全民教育、教育民主化、终身教育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等教育思想的形成背景与实质;21世纪国际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第九章当代十大教育理论(8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主体性教育与合作教育、终身教育与全民教育、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人本主义教育与实用主义教育的概念,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弄清以上教育理论的基本内容,能够对以上教育理论作出科学的评价;并能够与当前的教育实际联系起来。
教学重点: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主体性教育与合作教育、终身教育与全民教育、科学教育与环境教育、人本主义教育与实用主义教育的概念和基本内容。教学难点:对以上教育理论做出科学的评价,了解其产生的背景。[实践活动名称]:学习体会
[实践活动要求]:结合阅读的有关教育教学书籍和本门课程的学习,从某一个角度谈谈关于教育的问题(可以是学校教育,也可以是家庭教育或社会教育)。[实践活动学时]:1学时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冯军梅.《教育基本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0月。[2]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6月。[3]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4]郑金洲.《教育文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社会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12021 课程总学时/学分:54/3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社会科学基础是小学教育专业的必修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开拓科学文化视野,逐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汲取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新方向,处理好小学教育中理科教育和文科教育的关系,认识社会科学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基本掌握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从而明确个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正确理解个人与社会、个人与社会群体、个人与家庭等方面的关系,为树立良好的社会行为,确立正确的社会生活方式打下认识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社会科学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现代社会科学的若干主干学科的发展概貌和总体发展趋势,以及社会科学发展与小学教育改革的关系;理解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和联系,初步确立完整的现代科学文化概念;学习运用社会科学的知识、观点、方法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和教育问题,提高小学教育中理科文科互补互渗、开展综合性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能力。课堂教学中,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案例的应用,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性质和意义,了解《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的内容的轮廓和学习的原则、方法。
教学重点:《社会科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及学习原则与方法 教学难点:无
第二章
社会科学概述(6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掌握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了解社会科学的特征与发展规律;理解当代社会科学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注重应用研究和研究手段高技术化。
教学重点: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与发展规律 教学难点:社会科学的基本涵义、当代社会科学的发展趋势 第三章
社会科学的演进规律(6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人类三大实践与社会科学理论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社会科学认识主体的创造性、超越性、批判性,了解社会需要和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与社会科学的常规性发展和革命性发展。
教学重点:社会科学的四大演进规律: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社会科学认识主体的能动创造、社会需要和社会科学自身发展的辩证统一、常规性发展和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教学难点:社会科学认识主体的创造性、超越性与批判性 第四章
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5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理解掌握社会科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文献法。教学重点:社会科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提纲与调查问卷的编制 第五章
社会科学的社会功能(5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社会科学的功能定位及社会科学社会功能实现的特殊条件,理解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思想道德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等并能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运用。
教学重点:社会科学的认识功能、思想道德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
教学难点:社会科学的功能定位及社会科学社会功能实现的特殊条件 第六章
哲学、史学、文学的发展与创新(9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哲学、史学、文学的历史发展,掌握当代哲学、史学、文学的理论流派及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哲学、史学、文学的历史发展及理论流派 教学难点:哲学、史学、文学的理论流派及主要观点 第七章
社会学、政治学、法学(9学时)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的历史发展,掌握当代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的理论流派及主要观点。
教学重点: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的历史发展及理论流派 教学难点:社会学、政治学、法学的理论流派及主要观点 第八章
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1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的历史发展,掌握当代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及主要观点。教学重点: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及理论流派 教学难点: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理论流派及主要观点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 曲庆彪.社会科学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戴兆国.社会科学基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吴鹏森.人文社会科学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4] 刘海燕.社会科学基础知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12015
课程总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46学时,实验8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课程与教学论》是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并重的教师教育的基础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内容以及课程与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初步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流程,增强学生课程教学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本课程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系统学习,使学生掌握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掌握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基本知识;掌握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与方法、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为从事课堂教学打下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授和学习该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系统学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案例和设置问题情境,增强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性;同时,加强课外阅读,开展扩展学习。通过阅读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书籍,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补充课程学习中的不足和增强本课程学习的伸缩性。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的编制,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难点是课程目标的编制、课程开发、教学目标的编制、教学评价等内容。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及实践锻炼法等。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教育原理、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该课程后续的课程有小学语文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英语教学论、班级管理等。选择的教材,以突出理论性、科学性、应用性等特点,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概论(2学时)
教学要求:阐述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任务和发展历程,明确学习课程与教学论的意义。本章主要运用讲授法。
教学重点: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教学难点:课程与教学的关系。第二章 课程的基本理论(6学时)
教学要求:分析课程的概念,了解课程发展的基本历程,在此基础上,阐明课程论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和基础知识。本章采用讲授法、讨论法与案例法。教学重点:课程的概念,课程论的基本知识与问题。教学难点:课程概念的内涵与课程观的建立。第三章 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6学时)
教学要求:明确课程目标的内涵,分析课程内容的取向与选择原则,了解当代小学课程的目标与内容。本章采用讲授法、案例法。教学重点:课程目标的内涵,课程内容的取向与选择原则。教学难点:课程内容的取向与选择原则。[实践活动名称]:初识小学课程目标
[实践活动要求]:通过展示小学语文某篇课文的教学目标设计,让学生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形式,思考课程目标编制的依据,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实践活动学时]:1学时
第四章 课程开发与校本课程(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课程开发的概念、机制与模式,在此基础上认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特征,初步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一般技术。本章采用讲授法、案例法、实践训练法。
教学重点:课程开发的概念,校本课程开发的内涵与特征,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教学难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实践活动名称]: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
[实践活动要求]:通过讲授校本课程开发的技术,展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的案例,让学生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流程与技术。针对某小学“地方传统手艺文化”这一课题,尝试编制校本课程。[实践活动学时]:2学时 第五章 教学的基本理论(4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教学和优化教学的概念,了解教学发展历程与现代化教学的特征,探讨教学的本质和优化教学策略。本章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教学重点:教学概念的内涵,教学的本质,优化教学的概念。教学难点:教学的本质。第六章 教学目标(4学时)
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目标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分析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学会设计小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本章采用讲授法、案例法、实践锻炼法。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的内涵,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掌握小学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难点:教学目标的表现形式,小学教学目标设计。[实践活动名称]:小学教学目标设计训练
[实践活动要求]:选择小学课程(语文、数学、英语)的某个单元或课题,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实践活动学时]:1学时 第七章 教学模式(4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教学模式的概念,了解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掌握当前比较重要的几种教学模式。本章采用讲授法、案例法。教学重点:教学的内涵,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教学难点: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第八章 教学方法(6学时)
教学要求:分析教学方法的内涵及其分类,掌握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方法改革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本章采用讲授法、案例法、实践锻炼法。教学重点:教学方法的内涵,教学方法的分类与选择应用。教学难点:教学方法的应用。
[实践活动名称]:选择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实践活动要求]:选择小学课程的某个课题,分析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并采用该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展示。[实践活动学时]:2学时 第九章 教学组织形式(4学时)
教学要求:明确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与意义,掌握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掌握并分析班级授课制。本章采用讲授法、案例法、实践锻炼法。教学重点:教学组织形式的内涵,班级授课制及其分析。教学难点: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及其合理运用。[实践活动名称]:“马蹄型”教学组织形式的运用
[实践活动要求]:进行一次小型教学实践训练,要求运用“马蹄型”教学组织形式,并分析该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特点,与班级授课制的区别与利弊分析。[实践活动学时]:2学时 第十章 教学评价(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课程目标的内涵,掌握教学评价的策略与方法。本章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教学评价的内涵,教学评价的策略与方法。教学难点:教学评价的策略与方法。第十一章 课堂教学管理(3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课堂管理理论,明确课堂规则的内涵与意义,掌握课堂管理的基本技术与方法。本章采用讲授法、案例法。教学重点:课堂管理的内涵,课堂管理的技术。教学难点:课堂管理的技术。
第十二章 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4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教学设计的内涵与特征,掌握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方法,了解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本章采用讲授法、案例法、实践锻炼法。教学重点:教学设计的内涵,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方法。教学难点:教学设计的方法。[实践活动名称]:教学设计小训练
[实践活动要求]:选择小学课程的某一课题,进行教学设计,思考教学设计的理念、过程与方法,然后进行课堂展示并讨论。[实践活动学时]:1学时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序号]作者.教材名称(版本号).出版社,出版日期
[1]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2]钟启泉.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 《发展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02016
课程总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45学时,课内实践9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发展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生全程心理发生与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之一,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将系统介绍个体毕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影响心理发展的有关因素,个体的认知、语言、智力、情感、个性、道德等各个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基本理论,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形成正确的心理发展观,理解个体今天的心理特点是昨天发展的结果,又是明天心理发展的基础,并且了解个体不同年龄阶段特别是儿童青少年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年龄特征,并初步掌握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会从事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技巧,学习运用基本理论分析实际问题,为进一步学习后继课程打下良好基础。本课程的具体教学目标包括:
1、学生应了解发展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性质、发展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解释与描述个体发展的重要理论观点,以及心理发展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等,具备相关的知识与科学的发展观,对发展心理学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学生应掌握生命周期内各个阶段中心理发展的重要“课题”,理解发展的原因及其复杂性,并运用相关的理论对发展中的心理年龄特征与关键问题、儿童教育现状、老年文化等现状进行描述、分析和解释,培养开放的、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将知识的运用与实践相联系的学习风格。
3、学生应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中重要且独特的研究范式及方法,了解这些方法对于研究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并能运用于研究与实践活动的设计,培养学生基本的研究技能和探究态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任课教师要以教材基本知识为依据,精心组织教学,同时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时补充有关的研究成果,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掌握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年龄特征,尤其是发展中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特点,便于在教育教学中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本课程是在《普通心理学》的基础上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为后面《教育心理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提供理论准备。
在教学方法上注重:
1、课堂讲授与讨论法相结合,提倡课堂的参与和互动。主要以课堂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质疑,提出问题与自己的想法;也可针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学习的意识。
2、教学录像片与多媒体演示教学。教学过程采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讲述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录像机、投影等设施,力求将大量的知识生动形象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形成个体发展历程的生动形象的图像,增进感性认识。
3、主动学习与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与技能的应用,因此留一些开放性的或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让学生去完成。在完成过程中,需要学生自主查阅文献、自主进行实验等,概括出符合科学的结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最终形成一篇论文。
在教材的选择上偏重理论体系严密、反映最新科研成果、语言文字简洁流畅的原则,同时兼顾学生将来教育教学及考研的多方需求。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
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一、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
二、种系发展与个体发展
三、发展心理学的任务
四、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诞生与演变
二、从儿童发展到生命全程发展的研究(毕生发展观)
三、我国的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发展
教学要求:1)掌握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2)理解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及其与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系,认识种系心理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及其关系,掌握发展心理学的四个基本研究问题和年龄特征的划分与研究;3)了解发展心理学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的主要学者、流派及其思想,了解中国化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基本途径。
教学重点: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任务;发展心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心理学研究的中国化问题。
教学难点:发展心理学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年龄阶段的划分标准。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6课时)第一节 行为主义的心理发展观
一、华生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二、斯金纳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三、班杜拉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二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一、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二、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第三节 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
一、皮亚杰的发展心理学理论
二、新皮亚杰主义论简述 第四节 维果茨基的心理发展观
一、维果斯基与文化—历史学派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 第五节 朱智贤的心理发展观
一、探讨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问题
二、强调用系统的观点研究心理学
三、提出坚持在教育实践中研究中国化的发展心理学
教学要求:1)了解各位心理学家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对其理论作简要评价;2)掌握各种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标准及其缘由。
教学重点:各心理学家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
教学难点: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第三章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4课时)第一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概述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功能
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
三、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第二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
一、发展心理学研究设计的基本内容
二、纵向研究设计
三、横向研究设计
四、聚合交叉设计
第三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
二、访谈法
三、问卷法
四、测验法
五、实验法
第四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结果的分析与呈现
一、发展研究结果的定性分析
二、发展研究结果的定量分析
三、对发展研究结果的解释
四、发展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五节 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一、研究思路的生态化
二、研究方式的跨学科和跨文化特点
三、研究方法的综合化和手段的现代化
四、多元统计的大量采用
五、计算机的广泛运用
教学要求:1)了解发展心理学研究的特殊性;2)掌握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不同研究设计方式、数据收集方法、结果分析方法的特点及应用;3)能够结合本章内容,独立进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设计并实施;4)了解发展心理学研究方法发展的新趋势。
教学重点: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不同研究设计方式、不同研究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
教学难点:聚合交叉研究的设计
第四章 胎儿的发展(2课时)
第一节 胎儿神经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
1、合子的形成
2、胎儿生长的阶段
3、心理活动主要物质基础的形成和发育
4、胎儿心理机能的形成
5、胎儿生理--心理发展中主要的异常 第二节 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因素
二、环境因素
三、母体因素
第三节 胎儿期的心理卫生
一、胎儿期心理卫生的机理
二、胎儿期心理卫生的种类
教学要求:1)了解生命的开始与遗传基因;2)明确神经系统与心理活动的关系,了解胎儿心理活动物质基础形成和发育的类型及其成为心理活动产生基本方式的原理,了解胎儿心理机能产生和发展的表现;3)了解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能够指导孕妇趋利避害;4)掌握胎教基本知识,为指导胎儿心理卫生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神经系统与心理活动的关系,胎儿心理活动物质基础形成和发育的类型及其成为心理活动产生基本方式的原理,影响胎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
教学难点:胎儿神经生理和心理机能的发展
第五章 婴儿心理的发展(7课时)第一节 生理和动作的发展
一、婴儿大脑的发展
二、婴儿身体的发展
三、婴儿动作的发展 第二节 认知的发展
一、研究婴儿感知觉的方法
二、感觉的发展
三、知觉的发展
四、学习和记忆的发展
五、思维的发展 第三节 言语的发展
一、语言准备期
二、语言产生期
三、语言获得理论
第四节 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
一、婴儿情绪的发生和发展
二、依恋
三、个体差异的最初表现——气质
教学要求:1)了解婴儿的大脑功能和生理发展过程,理解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2)掌握婴儿早期认知和言语能力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特点与规律;3)掌握早期气质、情绪和社会性发展特点及其对心理发展的影响。
教学重点: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婴儿早期认知和言语能力的发生发展的过程、特点与规律
教学难点:动作发展对婴儿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六章 幼儿心理的发展(6课时)第一节 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
二、皮层抑制机能的发展
三、脑的偏侧优势和利手现象 第二节 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语音的发展
二、词汇的发展
三、句子的发展
四、语用能力的发展
五、促进幼儿言语发展的一些建议 第三节 幼儿的游戏
一、游戏的理论
二、游戏的种类及其发展
三、游戏与儿童心理发展 第四节 幼儿认知的发展
一、幼儿思维的特点
二、皮亚杰前运算思维的特征
三、语言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 第五节 幼儿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自我的发展
二、性别角色的认同
三、对他人和社会人际关系的认知发展
教学要求:1)了解幼儿神经系统的发展特点;2)认识游戏的种类、特点及在幼儿心理发展中的主导作用;3)了解幼儿言语的发展特点,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年龄特征;4)了解幼儿个性的初步形成与社会性发展的特点,理解相关理论和影响因素。
教学重点:游戏理论;幼儿言语和认知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游戏理论;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第七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发展(8课时)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学习的基础——小学生身体和动作的发展
二、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
三、小学儿童的学习特点
四、学习对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 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具体运算阶段
二、小学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 小学儿童信息加工能力的发展
一、注意的发展
二、记忆的发展
三、推理能力的发展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言语发展
一、词汇的发展
二、句子的掌握
三、语用能力的发展
四、第二语言的学习
五、促进小学儿童对书面语言的掌握 第五节 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
一、小学儿童的自我意识
二、儿童同伴关系的发展
三、社会交往技能的学习
四、小学儿童道德的发展
教学要求:1)了解关于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学习活动的特点;2)掌握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和规律;3)了解小学儿童思维发展、个性与社会性发展及品德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
教学重点:小学儿童的学习以及思维发展的特点;小学儿童的个性与社会性发展以及小学生的品德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皮亚杰、柯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第八章 青少年的心理发展(4课时)第一节 青少年的生理变化
一、青春期生理上的三大变化
二、变化产生的原因
三、生理变化对心理发展的意义 第二节 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一、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形式运算阶段
三、用信息加工的观点研究青少年的认知发展
四、言语的发展
第三节 青少年的情绪特征
一、青少年情绪发展的突出特点
二、心理性断乳与反抗行为
三、心态的不平衡性
第四节 青少年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一、青少年的自我发展
二、青少年的道德发展
三、青少年性别特征的增强
四、青少年与家庭
五、青少年的同辈关系
教学要求:1)了解青少年期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特点,认识这一时期个体所面临的种种心理危机;2)掌握青少年思维发展的一般模式和特点,以及青少年的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和思维监控等的具体发展特点;3)了解青少年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一般特点,掌握青少年自我意识、情绪、道德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表现及发展特点;4)了解当前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社会问题。
教学重点: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初中生智力及个性的发展特点,高中生智力及个性的发展特点。
教学难点:青少年时期生长发育对心理发展的重要意义;青少年思维的发展特点。
第九章 成年初期心理的发展(2课时)第一节 成年初期的基本问题
一、成年初期的年龄规定
二、成年初期的一般特征
三、成年初期的发展课题 第二节 成年初期的认知特点
一、成年初期思维发展的外在条件和任务
二、成年初期智力表现的一般特点
三、成年初期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第三节 成年初期自我的形成
一、成年初期自我意识的发展
二、成年初期自我同一性的确立 第四节 成年初期人生观的形成、稳固
一、人生观、价值观的一般论
二、成年初期价值观的发展及稳定 第五节 成年初期的恋爱、婚姻
一、异性观的发展过程
二、由恋爱到结婚
三、婚后适应
教学要求:1)了解成年早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及面临的主要发展课题;2)掌握成年早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及自我形成的规律;3)解读和理解成年早期青年的心理发展。
教学重点:了解和掌握成年初期的基本问题,认知特点,自我的形成等基本内容;了解和掌握成年初期人生观的形成、稳固,恋爱婚姻等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成年早期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以及自我形成的规律
第十章 成年中期的心理特点(2课时)第一节 成年中期的生理变化
一、更年期
二、性功能
三、成年中期的健康 第二节 成年中期的智力发展
一、智力发展模式
二、智力活动的性质
三、影响中年人智力活动的主要因素 第三节 成年中期的人格发展
一、人格结构
二、发展任务
三、自我意识
第四节 成年中期的生活
一、家庭
二、职业
教学要求:1)了解成年中期智力发展的特点,认识有别于智力的智慧概念;2)了解成年中期人格发展的特点,掌握控制理论;3)了解成年中期的发展任务及其有别于其他年龄段的生活角色特点。教学重点:成年中期的心理变化和智力发展,成年中期的人格发展及其生活特点。
教学难点:成年中期智力发展的特点
第十一章 成年晚期心理的变化(2课时)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心理研究
一、世界人口老龄化迅速发展
二、现代老年心理学的研究
三、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变化观 第二节 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
一、感知觉发生显著的退行性变化
二、记忆随年龄而减退
三、思维的年老变化
四、智力有所减退,但并非全部减退 第三节 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特点
一、比较容易产生消极的情绪情感
二、情感体验深刻而持久
三、各种丧失是情绪体验的最重要的激发事件
四、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程度较高 第四节 成年晚期的个性心理特点
一、个性有所变化
二、个性持续稳定多于变化
第五节 成年晚期的心理卫生与长寿心理
一、成年晚期主要的心理卫生问题
二、长寿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教学要求:1)了解老龄、老化及其理论以及两种不同的老年心理发展观;2)掌握成年晚期认知、情绪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或特点;3)了解成年晚期面临的挑战、发展任务、主要的心理卫生问题及长寿者的一般心理特点;4)了解人类对死亡态度的历史演变、个体对死亡的认知发展以及濒临死亡的情绪反应。
教学重点:成年晚期个体认识活动的退行性变化的特点,成年晚期的情绪情感特点,成年晚期的个性心理特点以及心理卫生与长寿心理。
教学难点:临终心理的研究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第二版).北京:人们教育出版社,2009.[2]朱智贤.儿童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3]David Shaffer著,邹泓等译.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第六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4]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5]方富熹,方格.儿童发展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6]罗伯特.费尔德曼著,苏彦捷等译.发展心理学——人的毕生发展(第4版).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7]刘金花.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三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12018 课程总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54学时,课内实践0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
一、说明
1.本课程的目的、任务: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全科小学教师,能胜任小学阶段多学科教学,尤其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指导,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科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承担着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所以提高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非常有必要。本课程适应素质教育对小学教师的全科要求,以提高未来小学教师的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能力为目的的综合性素质教育课程。本课程在尊重学生知识结构与认知规律基础上,从世界是一个统一整体观点出发,提炼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结合人类生产、生活实际,把相关的知识进行整和,组成一个有机的知识体系。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能利用自然科学原理解释自然、社会、人体生理现象,进一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把教育专业学生培养成为实用型人才,在以后教学工作中能树立小学生辨证唯物主义思想,为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本课程共四大知识板块。第一部分是物理知识,掌握宏观物体的运动规律以及光学、声学规律;初步了解微观世界的奥秘。第二部分是天文地理知识,掌握宇宙起源、太阳、地球结构,天体运动的影响。第三部分是化学知识,掌握元素的运动、变化规律,化学与生活的关系。第四部分是生物知识,掌握生命的基本结构、物质构成、生命的营养、遗传变异的规律。
二、课程内容及课时分配:
第一部分物理知识(14学时)
一、物理学的诞生与发展
二、物体的运动
(一)运动的相对性;位移、速度和加速度、匀变速运动的规律;牛顿第一、第二定理、第三定律。
三、物体的运动
(二)功、动能、动能定理、重力势能、机械能守恒;(了解内能、引力势能、电能。)动量、冲量、动量守恒。
四、光学与生活
理解光现象、光的度量;
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现象;
透镜成像,眼睛成像原理,照相机、显微镜等光学仪器。
五、声学与生活
声音的途径和条件
声波的特性(反射、折射、衍射)声强、声强级、对声音大小的感觉 声音的三要素
超声波、次声波的特点
六、微观世界
实物与场 原子结构 原子内的力
第二部分天文与地理知识(8学时)
一、天文地理发展的历史
二、宇宙起源
起源的学说 起源的证据
三、太阳系
银河系知识 恒星知识 太阳系知识 太阳的结构
四、地球的知识
地球形态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三圈 地球的外三圈
五、天体运动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季节和历法 天气与气候
第三部分化学知识(10学时)
一、化学的诞生与发展
二、物质的化学结构 元素知识 化学键知识 有机化学物质
三、化学运动的规律 酸碱值
氧化还原反应 碱金属 卤族元素
元素周期表与元素周期律
四、化学与生活
电解与原电池原理 炼铁原理 煤的加工原理 石油的分离原理 氨工业原理
有机大分子合成原理
第四部分生命知识(16学时)
一、生命的结构 生物的定义
生命存在的物质基础 生命存在的功能基础 生命的基本种类
二、生命的延续 细胞分裂 繁殖与生长
三、植物的营养 叶片结构 光和作用 呼吸作用
四、动物的营养 动物的营养方式 营养物质 消化与吸收
五、遗传的知识 性状的知识 基因分离规律 自由组合规律 连锁与互换规律
不完全显性规律 复等位基因规律 伴性遗传规律
六、变异的知识 变异内涵 变异类型 变异的原因 人类遗传病
三、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自然科学基础
高等教育出版社
张民生主编
《小学语文教学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12017
课程总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46学时,实践8学时)课程类型: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程
一、教学目的、任务
本课程是小学教育专业必修课,是学生了解和掌握当代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以及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论和教学论,掌握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新课程理念、常规与招式,具备一定教育教学的实际能力的重要课程。本课程主要研究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和教学的基本理论,探索当代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践的原理。通过本课程学习,着重培养学生了解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我国语文教育优良传统和国外语文教学的思想与启示,掌握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基本原理和能力,为学生深刻理解语文新课程理念、具备一定小学语文教育、教学与研究能力,深入其他教育专业课程以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授和学习该课程,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要系统学习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又要加强实践教学,通过案例和设置问题情境,增强课程实施中的实践性;同时,加强课外阅读,开展扩展学习。通过阅读与本课程内容相关的书籍,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补充课程学习中的不足和增强本课程学习的伸缩性。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教学的基本理论、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策略,以及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和技能训练;教学难点是教学目标的编制、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内容。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及实践锻炼法等。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教育原理、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该课程后续的课程有课程与教学论、小学数学教学论、小学英语教学论、班级管理等。选择的教材,以突出理论性、科学性、应用性等特点,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2学时)教学要求:了解改革应试教育的课程体系,掌握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目标重建;了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全面转型;懂得学习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教学论的意义。
教学重点:新课程的价值追求,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全面转型。教学难点: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和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全面转型 第二章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6学时)
教学要求: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认识语文课程的性质;把握语文课程目标;学习具体编制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程序。
教学重点: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语文课程性质及目标的把握;具体编制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程序。
教学难点:语文课程性质及目标的把握。[实践活动名称]:教学目标设计训练
[实践活动要求]:选择小学语文教材的某个单元或课题,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一堂课的教学目标。[实践活动学时]:1学时 第三章 小学语文学习(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小学语文学习特点,语文学习和小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内涵和实施策略;掌握学法指导的过程、措施方式和途径 教学重点:掌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内涵和实施策略 教学难点: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实施。[实践活动名称]: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
[实践活动要求]:选择一堂小学语文教学视频,区别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运用,并分析运用是否合适,课堂讨论展示。[实践活动学时]:1学时
第四章 小学语文教学(上)(8学时)
教学要求:掌握小学语文的教学规律,几种主要的教学模式;掌握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掌握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的应用,了解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整合,创新与发展;掌握教学策略的定义、内容,学会并能应用小学语文教学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
教学重点:小学语文的教学规律,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的应用,小学语文教学准备策略、实施策略、评价策略。
教学难点:小学语文教学基本方法的应用和创新,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的应用。[实践活动名称]:选择教学方法及其运用
[实践活动要求]:选择小学课程的某个课题,分析应该运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并采用该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展示。[实践活动学时]:1学时
[实践活动名称]:教学设计小训练
[实践活动要求]:选择小学语文教材的某一课文,进行说课教学设计,思考教学设计的理念、过程与方法,然后进行课堂展示并讨论。[实践活动学时]:2学时
第五章 小学语文教学(下)(20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和掌握小学语文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掌握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教学的策略;学习小学语文各部分内容的教学设计,能分别设计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教学课,撰写出教案;能够结合教学设计尝试一堂课的试讲。教学重点:小学语文各学段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学会阅读教学的策略、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教学难点:小学语文各学段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及实施。[实践活动名称]:教学设计训练
[实践活动要求]:任选小学语文教材的某一课文,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思考教学设计的理念、过程与方法,然后进行课堂展示并讨论。[实践活动学时]:2学时 [实践活动名称]:课堂教学训练
[实践活动要求]: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准备策略、实施策略,修改教学设计,然后进行模拟课堂教学,课堂展示并讨论。[实践活动学时]:4学时
第六章 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评价(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课程评价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趋势和几个重要思想;掌握语文课程评价的具体实施。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方式、课堂教学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的评价的内容。
教学重点:语文课程评价的具体实施。教学难点:语文教师应提升的教学评价能力。[实践活动名称]:课堂教学评价的运用
[实践活动要求]:选择一堂小学语文教学视频,运用听课和评课策略分析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实践活动学时]:1学时
第七章 小学语文教师(2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小学语文教师的理念和角色的转变;了解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结构和要求。
教学重点:小学语文教师素质的结构和要求。教学难点:小学语文教师理念和角色的转变。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江平.《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2]王宗海.《小学语文教学技能》,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5月。[3]谭文丽,周小山.《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年4月。[4]崔峦.《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5]薛炳群.《小学语文教程》,海南出版社,2010年8月。
《简明中国教育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712031 课程总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48学时,实践6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中国教育史》是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教育理论及教育制度发生、发展与演变的历程,掌握中国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总结中国教育发展中的历史经验和教训,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鉴往知来。让学生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分析评价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培养学生全面、辩证、发展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学科的基础课,在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已学习过的教育学的理论和知识分析中国教育史的教育史实和教育思想,又要注意运用中国教育史的教育史实和教育思想丰富和印证教育学的理论和知识;本课程是教育和历史的交叉学科,涉及到较多的历史文献,学生对古文的阅读和理解往往遇到不少困难,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古代、近代教育文选,讲清楚必要的历史文献;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古为今用、以史鉴今,但又要防止事事联系实际,避免牵强附会;授课方式以讲授为主,辅以专题讨论,课堂试讲和学生自学。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内容是我国各个历史时期的教育制度以及教育思想;教学难点是各个历史时期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主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该课程的先修课程有基础心理学、教育原理、课程与教学论、发展心理学、社会科学基础等;该课程后续的课程有教育研究方法、班级管理、小学德育论、教育哲学等。选择的教材,以突出理论性、科学性、应用性等特点,力求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学校产生的条件及夏商的学校,掌握西周的教育制度及“六艺”教育内容,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并做出科学的评价。本章教学主要运用讲授法 讨论法和自学辅导法。教学重点:西周的教育制度、“六艺”教育内容。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做出科学的评价。[实践活动名称]:孔子教育思想与当前教育改革(专题讨论)
[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查阅文献资料,讨论交流,撰写发言稿,课堂上每小组推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教师根据小组课堂发言的要求和标准评定成绩。[实践活动学时]:2学时
第二章 战国时期的教育(8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稷下学宫产生的条件及兴衰轨迹,理解其办学性质及办学特点,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掌握《大学》、《中庸》、《学记》中的教育思想,在比较的基础上掌握墨子、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本章教学主要运用讲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重点:稷下学宫的办学性质及办学特点、《学记》中的教育思想。教学难点:比较深入理解墨子、孟子和荀子的教育思想,并做出科学的评价。第三章 秦汉时期的教育(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秦秦朝的文教政策,理解并掌握汉武帝的三大文教政策和汉代察举制的基本特征,了解汉朝太学的设置,掌握董仲舒的教育思想。本章教学主要运用讲授法和自学辅导法。
教学重点:汉武帝时代的文教政策和汉代察举制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董仲舒的教育思想。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学校教育,理解“九品中正”选士制,领会颜之推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家庭教育思想。本章教学主要运用讲授法和自学辅导法。教学重点:颜之推的教育思想,特别是家庭教育思想。教学难点:理解“九品中正”选士制。第五章 隋唐时期的教育(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隋唐时期文教政策的基本特征,理解并掌握隋唐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深入理解韩愈的教育思想,掌握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辨证客观地评价科举制度。本章教学主要运用讲授法,演示法和谈论法。
教学重点: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发展的特点,科举考试的内容、程序和方法,科举制的影响。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韩愈的教育思想。[实践活动名称]:科举制度(专题讨论)
[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查阅文献资料,讨论交流,撰写发言稿,课堂上每小组推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教师根据小组课堂发言的要求和标准评定成绩。[实践活动学时]:2学时
第六章 宋辽金元时期的教育(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宋以及宋以后文教政策和官学教育的发展,了解宋三次兴学基本状况,了解宋初六大书院;理解并掌握书院产生的原因和意义,掌握书院教学和管理的特点,掌握三舍法和苏湖教法,掌握朱熹的教育思想。本章教学主要运用讲授法和讨论法。
教学重点:宋代三次兴学的基本状况,宋初六大书院,书院产生的原因和意义,书院教学和管理的特点,朱熹的教育思想。教学难点:三舍法和苏湖教法,朱熹的教育思想。第七章 明朝的教育(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明朝的文教政策,了解明朝书院的发展及东林书院的特点,理解并掌握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本章教学主要运用讲授法。教学重点:明朝的文教政策,东林书院的特点,王守仁的教育思想。教学难点:王守仁的教育思想。第八章 清朝时期的教育(6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清朝初期的文教政策和官学制度,了解洋务学堂的特点,了解当时的留学教育,了解龚自珍、魏源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和向西方学习的教育主张,了解维新教育实践;理解洋务教育的总纲:“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把握“癸卯学制”的内容、指导思想、特点、其意义和历史局限性,理解并掌握王夫之、颜元的教育思想,把握维新运动的教育改革和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的主要教育思想。本章教学主要运用讲授法和自学辅导法。
教学重点:龚自珍、魏源对封建教育的批评和向西方学习的教育主张,洋务学堂的特点,维新运动的教育改革和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的主要教育思想,王夫之、颜元的教育思想。
教学难点:洋务教育的总纲:“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癸卯学制”的内容、指导思想、特点、意义和历史局限性。第九章 民国成立初年的教育(4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南京临时政府的各项教育改革,了解民国教育方针,理解并掌握《壬子癸丑学制》的基本内容以及历史意义,理解把握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本章教学主要运用讲授法。
教学重点:《壬子癸丑学制》的基本内容以及历史意义,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教学难点:全面深入掌握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第十章 新文化运动时期和20世纪20年代的教育(2学时)
教学要求: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封建教育的批判与变革,了解壬戌学制产生的社会历史原因及制订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壬戌学制内容、特点及意义,理解李大钊、恽代英的教育思想。本章教学主要运用讲授法和和自学辅导法。教学重点:壬戌学制的内容、特点及意义,李大钊、恽代英的教育思想。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影响下的教育思潮。第十一章 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6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掌握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及方针政策,了解国民政府的教育制度和学校教育,了解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的教育思想,理解掌握杨贤江、陈鹤琴、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本章教学主要运用讲授法、讨论法和和自学辅导法。教学重点: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宗旨及方针政策,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教学难点:杨贤江、陈鹤琴的教育思想。
[实践活动名称]:陶行知教育思想与当前教育改革(专题讨论)
[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课后查阅文献资料,讨论交流,撰写发言稿,课堂上每小组推选一名同学代表本组发言,教师根据小组课堂发言的要求和标准评定成绩。[实践活动学时]:2学时
四、推荐教材及参考书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第三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张惠芬,金忠明.中国教育简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炳照,郭齐家等.简明中国教育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王炳照.中国教育思想通史.湖南教育出版社,1996 [5]李国均,王炳照.中国教育制度通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6]王炳照,李国均,阎国华.中国教育通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1712020
课程总学时/学分:54/3(其中理论45学时,实验9学时)课程类别:(学科基础与专业必修课)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和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理论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能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并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和自己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把握教育教学心理的过程和方法,观察、分析学校教育教学与教学改革中的现实问题,根据教育心理学原理要求进行课程和内容的教学设计,知晓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念、技术和模式,提升自己在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综合素养,为将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奠定坚实的教育心理学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中要理论密切联系实际,一定要把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搞清楚,在这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用于解释和处理教育工作中的心理学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培养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实际教学过程的利弊得失,培养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不同知识类型和学习类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培养实际教学能力。
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理论与实践相合的交叉学科,应根据不同主题,采取课堂演讲和师生讨论、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文献阅读与研究性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设计和动手能力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方法。教师在进行讲授后,启发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讨论,共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把教师讲授、自主学习与探究很好地结合起来,提高学习效率。推广采用“课前教育问题讨论”的做法,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到当前的教育问题、教育现象的思考上来。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教师要认真钻研大纲教材,结合教育理论以及学生实际,深入浅出地讲授,要保证基础理论。讲授时既要有重点,又要全面系统地提示,并进行归纳总结,并能充分利用教学课件,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自己身边教育工作的问题,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尽量高标准、严要求,使学生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
鼓励学生自学。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指导学生进行自学,引导学生科学地学习,要善于用零散的时间来学习个别知识点、个别概念,用集中的时间系统地、综合地学习大块的教材,消化理解教材,并应已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学习者在授课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认真学习,按照教学要求,理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通过形成性考核作业和练习习题中的自测部分,检验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巩固所学知识;通过网上辅导和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学习中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运用知识。
本课程先修课程是普通心理学、教育学、生理学、发展心理学
三、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教育心理学概论(4学时)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三、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第二节 教育心理学对教学和教师的意义
一、教学:是科学,还是艺术
二、教育心理学对教师成长的影响
三、教育心理学在教师专业中的地位 第三节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二、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 第四节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教师参与研究
二、常用的研究方法
三、行动研究: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模式 第五节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学要求:1)了解学与教这一个系统过程中影响教学过程的五种要素和三种活动过程,并联系本人的教学实际去体验各要素的作用以及三种活动过程的相互作用。2)理解教学即是科学又是艺术的双重意义,以便使自己既掌握科学的教学规律,又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灵活处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事件。3)了解教育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特别是教师为什么要参与教学研究的意义以及如何参与,其中行动研究法不失为教师参与研究的可行方法。
教学重点: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心理学对教师和教学的意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与趋势。
教学难点:学与教这一个系统过程中影响教学过程的五种要素和三种活动过程,行动研究法。
第二章 学生心理特征与教育(4学时)第一节 认知发展与教育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与教育
二、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 第二节 社会性发展与教育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第三节 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
一、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
二、学习风格差异与因材施教
教学要求:1)理解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的认知发展观及其发展的阶段论;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儿童心理发展观,内化学说以及教育与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的理念。2)把握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3)掌握学生个别差异的多样性以及它们(特别是智力和学习风格差异)在因材施教中的实际意义。教学重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维果斯基的发展观与教育,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的主要观点,智力差异与因材施教,学习风格差异与因材施教。教学难点: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学生个别差异的多样性以及它们(特别是智力和学习风格差异)在因材施教中的实际意义。第三章 学习的基本理论(12学时)第一节 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一般含义
二、学生学习的特殊性
三、学习的分类
四、学习理论的发展脉络 第二节 行为主义学习原理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
三、操作性条件反射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第三节 认知学习理论
一、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二、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论
三、学习的信息加工论观点
四、认知学习理论的新发展:建构主义
教学要求:1)把握学习的基本概念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分类;理解学习理论发展的脉络以及各派学习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的互相吸取的趋势;2)理解和把握各派别的学习原理及其各个代表人物的观点。
教学重点:学习的基本概念以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学习的分类;学习理论发展的脉络以及各派学习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的互相吸取的趋势;各派别的学习原理及其各个代表人物的观点。
教学难点:各派别的学习原理及其各个代表人物的观点。
[实验名称] 观察一堂中小学教学或教学录像,分析教师课堂教学中学习理论的应用之处及其效果。
[实验要求]观察认真细致,写出分析报告。[实验学时]3 第四章 学习动机(4学时)
第二篇: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于三年制专科师范类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
《心理学》课程是师范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本课程共64学时。考试(考查)课。
《心理学》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通过本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内容的学习,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达到熟练运用的目的。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
1、了解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历史。
2、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3、熟练掌握心理学的应用技术。
二、课程教学内容
第一章绪论(2课时)
1、心理学的历史与研究对象。
2、心理学的任务与方法。
第二章心理的实质(4课时)
1、主要内容:反射和反射弧、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2、重点:无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3、难点:兴奋过程、抑制过程。
4、教学要求:能说明为什么脑是心理的器官;能陈述人脑的结构与机能;能举例说明高级神经活动 过程的基本规律; 能阐明为什么心理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
5、习题要求:能用所学知识论述心理的实质。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8课时)
1、主要内容:感觉、知觉、感受性、感觉阈限。
2、重点:能说出感觉和知觉的区别和联系;能说出感觉和知觉包括的具体类别。
3、难点:能概括出感觉和知觉的规律。
4、教学要求:备课时能运用感知规律设计板书、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自己的讲解等。
5、习题要求:能为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第四章记忆(8课时)
1、主要内容:记忆、保持、再认、回忆、机械识记、记忆表象。
2、重点:知道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哪几个环节组成;掌握什么是遗忘曲线和遗忘规律。
3、难点:根据不同的标准对记忆进行分类,掌握各种记忆的基本特点。
4、教学要求:根据记忆的品质,对某人的记忆品质进行评价。
5、习题要求:能将记忆规律应用到教学中。
第五章想象(2课时)
1、主要内容:想象、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幻想。
2、重点:能对想象进行分类并掌握各种想象的作用。
3、难点:掌握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条件。
4、教学要求:能陈述想象的品质。
5、习题要求:能运用想象的规律进行教学,已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第六章思维(8课时)
1、主要内容:思维、发散思维、集中思维、直觉思维、创造性思维。
2、重点:对思维进行分类,掌握各种思维的特点。
3、难点:结合实例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4、教学要求:能根据思维的品质对自己的思维进行评价。
5、习题要求: 在教学中依靠思维规律组织教学,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七章注意(6课时)
1、主要内容:主义、无意主义、有意主义、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
2、重点:能举例说明引起和维持各种主义的因素。
3、难点:能说明注意的不同品质及各自的影响因素。
4、教学要求:知道怎样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
5、习题要求:学会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第八章情绪和情感(4课时)
1、主要内容:情绪、情感、心境、激情、应激、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2、重点:能阐述情感与需要的关系。
3、难点:能说明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4、教学要求:能用情感的规律指导教育教学。
5、习题要求:学会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
第九章意志(6课时)
1、主要内容:意志、意志品质的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
2、重点:能说明意志行动的三个特征。
3、难点:能阐述意志行动过程的各个环节。
4、教学要求:能将意志规律运用于教学中。
5、习题要求:知道怎样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
第十章个性及其倾向性(8课时)
1、主要内容:个性、需要、动机、兴趣、自我意识。
2、重点:能具体说明个性的结构。
3、难点:能陈述个性动力结构的规律。
4、教学要求:能结合实际说明个性规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5、习题要求:用自己的话说明个性的特性。
第十一章气质(8课时)
1、主要内容:气质、气质的类型。
2、重点:分析气质对人实践活动的影响。
3、难点:气质与高级神经类型的关系。
4、教学要求:举例说明掌握气质类型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意义。
5、习题要求:能用本张学到的方法鉴定学生的气质。
三、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名称:《普通心理学》,王雁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参考资料:《心理学新编》,阳红、吴天武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刘晓冬 编制
第三篇:青少年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青少年心理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 学时数:32 学分数:2.0 执笔者:龚丽娟
编写日期:2007年11月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青少年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是兼具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两种特征的一门学科,它对学生掌握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根据青少年身心特点因材施教,并提高其心理辅导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该学科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青少年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尤其是青少年认知,情感,人格发展的特点, 并能按照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把理论运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分析和解决青少年阶段所出现的身心问题.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第一章 动荡年华:作为一个发展阶段的青少年期(2学时)
教学内容:
青少年心理学的概述,青少年期的划分,青少年心理学的界说,青少年心理学的发展,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青少年发展的基本特征
教学要求:
1、了解青少年心理学的概况,青少年期的划分;
2、理解青少年心理学的发展和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重点: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难点:
青少年心理学的发展,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因素。
第二章 理性的探索: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2学时)
教学内容:
理论的价值及几种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理论的概述,主要心理学派关于青少年心理的发展观,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及其研究的方法论,科学研究的重要性,青少年心理学研究方法论的体系
教学要求:
了解青少年心理学理论的作用;
理解几种经典的青少年发展理论及其研究的价值; 理解青少年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以及具体的方法。重点:
理论的价值及几种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难点:
理论的价值及几种关于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科学研究的方法论。
第三章 青春的证明:青少年期的生理发展及对心理的影响(2学时)
教学内容:
青少年生理的变化,身体外形的变化,体能器官机能的变化,性的成熟,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身体变化对心理的影响,性成熟带来性意识的萌发,青春期性教育导引,青春期性教 1 育的现状,春期性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春期性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
了解青少年生理的变化; 理解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 理解青春期性教育导引。重点:
生理变化对心理的影响。难点:
青春期性教育导引。
第四章 认知的腾飞:青少年认知发展(5学时)
教学内容: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之一,认知的概述,青少年注意的发展,青少年感知觉的发展,青少年记忆的发展,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之二,青少年想象的发展,青少年言语的发展,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特点,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指导,青少年学生注意力的培养,青少年学生观察力的培养,青少年学生记忆力的培养,青少年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要求:
了解并领会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几个特点;
理解并掌握青少年认知发展的培养与指导等方面的内容。重点:
青少年认知发展的特点,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指导。难点:
青少年认知能力的培养与指导。
第五章 燥动的心:青少年情绪的发展(3学时)
教学内容:
青少年情感的发展,情感的概述,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青少年情感的调适,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成因,青少年建立健康情绪的途径
教学要求:
了解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和情绪问题的成因;
掌握青少年情感的调适的相关知识,找到建立健康情绪的途径。重点:
青少年情感发展的特点,青少年建立健康情绪的途径。难点:
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成因,青少年建立健康情绪的途径。
第六章 千万次的问:青少年人格的发展(4学时)
教学内容:
人格的概述,人格释义,人格形成的心理社会发展论,青少年人格的发展,青少年人格动力系统的发展,青少年人格的调控系统的发展,青少年人格表征系统的发展,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构,重视青少年人格的整体调节,掌握人格教育的技术,帮助青少年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获得自尊感,引导青少年正确对待挫折,引导青少年进行人格的自我教育
教学要求:
了解人格的概念;
理解人格形成的心理社会发展论和青少年人格的发展状况; 理解并掌握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构。重点:
人格的概述,青少年人格的发展,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构。难点:
人格形成的心理社会发展论,青少年人格的发展,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建构。
第七章 眼中的世界:青少年道德的发展(3学时)
教学内容:
青少年品德的发展,品德的概述,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育人以德,提高青少年道德认识水平,丰富青少年道德情感,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青少年品德问题行为的诊断
教学要求:
了解品德的概述;
理解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方面阐述的青少年道德品质发展的特点; 掌握培养青少年道德品质的方法和矫正青少年道德不良的主要方法。重点:
青少年道德品质的发展,青少年品德问题行为的诊断。难点:
进行道德行为的训练,青少年品德问题行为的诊断。
第八章 在人群中:青少年的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4学时)
教学内容:
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概念,人际关系,青少年的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进行师生间的理解与互动,创设民主,和谐的班级气氛,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指导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教学要求:
1、了解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含义;
2、理解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的规律;
3、理解青少年期人际关系和人际交往的特点;
4、掌握提高青少年人际交往能力的方法。重点:
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难点:
培养青少年进行有效人际交往的能力,指导青少年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第九章 困惑中的探索:青少年心理健康(4学时)
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内涵,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疾病的划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隐匿性与突发性,多元性与单一性,知性与盲目性,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及其矫治,神经症,人格障碍,心身疾病,精神病
教学要求:
1、了解健康及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标准;
2、了解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
3、理解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以及预防和矫正的方法。重点:
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疾病的划分,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的矫治。
难点: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特点,青少年常见心理障碍及其矫治。
第十章 青春的罗盘: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3学时)
教学内容:
心理辅导与咨询概述,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含义,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过程,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原则,青少年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内容,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主要方法,精神分析的理论 3 及辅导与咨询方法,行为主义的理论及辅导与咨询方法,人本主义的理论及辅导与咨询方法,认知理论,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倾听技术,影响的技术,观察的技术
教学要求:
1、了解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含义;
2、理解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过程和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原则;
3、理解青少年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内容;
4、理解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主要方法;
5、掌握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重点: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过程,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主要方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难点:
心理辅导与咨询的理论与主要方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技术。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精讲多练。在课堂教学中可结合一些案例进行教学,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在作业和练习方面,任课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给出一定量的操作题,以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根据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教学改革的要求,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逐步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
3、除教材外,应给学生指定相关的参考书,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是《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课程的后继课,是基础课的拓展。
五、建议教材与教学参考书
[1] 李力红主编《青少年心理学》,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张文新主编,《青少年发展心理学》,山东人民出版社 [3] 雷雳、张雷著,《青少年心理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
[4](美)赫洛克著,胡海国编译, 《青少年心理学》,桂冠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5] 李百珍编著,《青少年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 沈洪编著,《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教育科学出版社 [7] 吴凤岗著,《青少年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四篇:《机械设计基础A》课程教学大纲
《机械设计基础A(1)》课程教学大纲
Foundation of Machine Design A(1)
课程代码:10100231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理论课、必修 适用专业:机自、材料加工、模具 开课学期:3 或4 总学时数:48 总学分数:3
编写年月:2004年6月 修订年月:2007年6月 执 笔:甘慧庆、林怡青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A(1)》课程是机械类各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通过本课程各个教学环节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机械工程常用机构和通用零件的基本知识,并得到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基本技能训练,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的机械部分奠定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
1.培养学生掌握机构的结构分析、运动分析和动力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掌握机构设计的一般规律,并初步具有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和简单机构设计的能力。
二、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绪论(1学时)
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了解机械原理课程的地位和学习方法,了解机械原理的现状和展望。
本章知识点:机械、机器、机构、机械原理学科发展。第二章平面机构的结构分析(6学时)
了解机构组成要素,熟练掌握机构运动简图的绘制、机构自由度的计算、机构运动确定条件的判定;了解平面机构的组成原理、结构分类及结构分析。
本章知识点:运动副、运动链、约束、自由度、机构运动简图、复合铰链、局部自由度、虚约束等。
第三章平面机构的运动分析(4学时)
了解机构运动分析的目的和方法,掌握瞬心法对简单机构进行速度分析,了解矢量方程图解法和解析法在平面机构运动分析中的应用。
本章知识点:相对运动、速度瞬心、三心定理、矢量方程、矢量多边形、数学模型建立等。第四章平面机构的力分析(2学时)
了解运动副中摩擦力的确定及其考虑摩擦时机构的受力分析,了解平面连杆机构力分析特 1 点,本章知识点:摩擦角、摩擦圆、动态静力分析。第五章 机械的效率和自锁(2学时)
了解机械的效率和自锁现象,掌握简单机械装置自锁条件的确定和简单机械系统效率的计算。
本章知识点:效率、自锁。第六章 机械的平衡(2学时)
了解机械平衡的基本概念,了解刚性转子的静平衡及动平衡原理和方法,了解刚性转子的许用不平衡量和动、静平衡实验方法。
本章知识点:刚性转子、静平衡、动平衡 第七章 机械的运转及其速度波动的调节(4学时)
了解等效运动方程的建立方法,了解周期性速度波动及非周期性速度波动的区别及其调节方法,掌握飞轮转动惯量的简易计算方法。
本章知识点:等效运动方程式及四个等效量、速度波动及调节方法、飞轮简易计算 第八章平面连杆机构及其设计(6学时)
熟悉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方法,掌握平面连杆机构的基本知识,掌握按已知几何条件和运动条件的要求设计平面连杆机构(包括刚体导引、函数综合、急回机构设计)。了解按照预定轨迹求解铰链四杆机构的图表方法,了解连杆机构设计的实验方法。
本章知识点:平面四杆机构的基本型式及其演化、曲柄存在条件、急回运动特性、传力性能、死点、运动连续性、平面四杆机构的设计。
第九章 凸轮机构及其设计(5学时)
了解凸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掌握推杆几种常用运动规律的特点及其适用场合。掌握盘形凸轮轮廓曲线的设计,了解从动件运动失真的原因和处理方法,了解凸轮机构基本尺寸的确定方法。
本章知识点:运动规律、基圆、压力角、效率与自锁、反转法原理、凸轮轮廓的设计。第十章 齿轮机构及其设计(7学时)
了解齿轮机构的应用和分类,了解齿廓啮合基本定律及其共轭齿廓,理解渐开线齿廓的啮合特性,深入理解渐开线特性、渐开线直齿圆柱齿轮的正确啮合条件和连续传动条件等,掌握渐开线标准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了解渐开线齿廓的加工、根切现象及齿轮变位修正。了解斜齿圆柱齿轮齿廓曲面的形成、啮合特点以及几何尺寸计算,了解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类型、特点和应用,掌握普通圆柱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的主要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本章知识点:齿廓啮合基本定律、渐开线特性、渐开线标准直齿圆柱齿轮的基本参数和几何尺寸计算、渐开线齿轮的啮合传动、渐开线齿廓的加工、根切、变位齿轮。斜齿圆柱齿轮传动、蜗杆传动和圆锥齿轮传动等。
第十一章 齿轮系(5学时)
了解齿轮系及其分类的概念,掌握定轴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掌握周转轮系的传动比计算,掌握复合轮系的传动比计算。了解轮系的功用。
本章知识点:定轴轮系、周转轮系、复合轮系传动比计算。第十二章 其它常用机构(2学时)
了解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等间歇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了解万向联轴节、复式螺旋传动、差动螺旋传动、超越离合器等常用机构的工作原理。
本章知识点:棘轮机构,槽轮机构,不完全齿轮机构,凸轮间歇运动机构。第十四章 机械系统的方案设计(2学时)
了解机械系统设计的一般过程。了解执行构件的运动设计、运动循环图拟定、机构的选型与组合、机械系统运动方案的拟定及其评价。
本章知识点: 运动循环图、机构的选型,组合方式,机械系统运动方案。(教学内容完)
三、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是机械类及相关专业的专业技术基础课,涉及的内容较多、较广,并且是一门工程实践很强的课程。在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课后自学,课堂讨论等教学形式。
(一)课堂讲授
由于本课程比较抽象,在讲述的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展示各种机构模型,结合课件的动画等进行授课,以增加感性认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采用结合实例讲解,或者引入工程实例进行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应注意重点,由浅入深,着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可采用双语教学,但必须保证教学内容按质按量完成,不降低要求。在采用英文课本的同时可以加设中文参考书,以便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习。
(二)课后自学
为了培养学生整理归纳,综合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能力,选择一部分内容,课上教师只给出自学提纲,不作详细讲解,课后学生自学。
(三)课堂讨论和答疑
课堂讨论的目的是活跃学生思维,解决同学疑难问题,培养学生兴趣。教师应认真组织,安排重点发言,充分调动每一名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并做好相关的总结工作。
(四)习题课
习题课以典型例题分析为主,并适当安排开阔思路及综合性的练习及讨论。
(五)课外作业
合理布置作业习题,以巩固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六)平时测验
为及时了解教学情况,教师可适当安排平时的课堂测验,每次测验不超过30分钟。
(七)考试
本课程主要采用闭卷考试方式,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应涵盖所有自学和讲授内容。试题一般不涉及繁琐的计算,但必须包括知识和原理的运用。试卷若涉及难记难背的公式与数据,应直接给出。
总评成绩:考勤、课外作业、平时测验30%;期末闭卷考试占70%。
四、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理论力学 后续课程:机械设计、专业课、毕业设计
五、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1]叶仲和编,《Mechanism and Machine Theory》,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出版 [2]孙桓,陈作模,葛文杰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3]申永胜主编,《机械原理》多媒体教材.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出版 [4]邹慧君编,《机械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出版
第五篇: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美术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1、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信息技术系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美术基础知识,美术设计知识和基本的技能;提高美学修养,为后续的课程学习和今后的工作打好基础。
2、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课程从实用的角度出发,由浅入深,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美术基础教育。
1、掌握美术基本造型要素的基础知识,并能对一些有绘画摄影作品中的造型要素的作用和价值进行分析,并在以后的电视教材制作中加以运用。
2、掌握美术设计知识,针对教材制作中所涉及的美术设计而学习相应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3、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美学修养,使其在以后电视教材的制作中,能够采用恰当的表现形式进行制作。
第二部分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造型艺术的要素 第一节 点、线、面
1、点、线、面是各种造型要素的基本要求。学习造型艺术都是由点、线、面开始的。
2、点的性质及一般表现形式。
3、线的性质及一般表现形式。
4、面的性质及一般表现形式。
5、点、线、面的形态关系。教学提示:
1、了解造型艺术基本要素中的点、线、面。
2、掌握点、线、面各自的特点、属性及分类。
3、了解点、线、面的形态关系。第二节 明暗
1、明暗的概念。
2、明暗的造型价值。
3、明暗作为立体感、空间感的表现。
4、明暗与画面的整体性。
5、明暗的象征性。教学提示:
1、了解明暗的概念和象征意义。
2、掌握明暗造型价值表现的三个方面。第三节 质感
1、质感的含义。
2、质感的类型及辨认。
3、质感在绘画和摄影中的表现。
4、视觉肌理的制作方法。教学提示:
1、了解质感的类型及含义。
2、掌握质感在绘画和摄影中的表现方法。
3、学会视觉肌理的制作方法。第四节 空间
1、空间的本质及分类。
2、构成平面空间的各种方法。
3、矛盾空间的构成方法。
4、四维空间的含义。教学提示:
1、了解空间的本质及分类。
2、熟练掌握构成平面空间的各种方法。第二章 色彩 第一节 色彩的形成和属性
1、光、色彩、视觉的关系。
2、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
3、色彩的三要素及其关系。
4、色立体的基本结构和作用。教学提示:
1、了解光、色彩、视觉的关系。
2、熟练掌握固有色、光源色、环境色的含义。
3、熟练掌握色彩的三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4、了解色立体的基本结构和作用。第二节 色彩的混合
1、光色的混合和颜料色的混合的联系和区别。
2、色彩的原色、间色、复色、补色。教学提示:
1、掌握加法混合与减法混合的联系与区别。
2、掌握色彩的原色、间色、复色、补色。第三节 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1、色彩对比的分类及特点。
2、色彩对比的各种方法。
3、色彩调和的的分类及特点。
4、色彩调和的各种方法。
5、色调的形成和分类。
6、以色彩三要素观念指导色调的构成。教学提示:
1、了解色彩对比与调和的分类及其特点。
2、掌握色彩对比与调和的各种方法。
3、了解色调的形成和分类。
4、学会用色彩三要素观念进行色调的构成。第四节 色彩的运用
1、色彩心理视觉情感的基本含义及内容。
2、色彩视觉心理的一般表现效果
3、对于基础色相的情感进行分析。教学提示:
1、了解不同色彩作用于人的视觉及心理的感受。
2、能够对艺术作品中的色彩运用加以合理的分析。
3、在掌握上述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合理的运用色彩。第三章 构图 第一节 构图的概念及法则
1、构图的概念及目的。
2、构图的基本法则及经常出现的三种状况。
3、构图的均衡法则及实现均衡法则的方法。
4、影响视觉均衡的两个基本的因素。
5、构图中的对比法则及各种对比的类型和方法。
6、构图中的节奏法则。
7、构图的一般画法。教学提示:
1、了解构图的概念及目的。构图的基本法则及经常出现的三种状况。
2、熟练掌握构图的均衡、对比、节奏法则,并学会运用。
3、学会构图的一般画法。
第二节 透视在构图中的运用
1、透视的概念。
2、透视的常用术语。
3、透视的分类。
4、各类透视的一般性规律。
5、透视的运用。
6、透视的的画法。教学提示:
1、了解透视的概念、分类及一般性规律。
2、掌握透视的分类及运用方法。
3、学会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的画法。第三节 构图的形式
1、黑、白、灰在构图中的布局方法。
2、常见构图形式的分析及运用方法。教学提示:
1、了解黑、白、灰在构图中的布局方法。
2、掌握各种常见的构图形式的特点及运用的方法。第四章 简笔画
第一节 简笔画的画法
1、简笔画的概述。
2、简笔画简化的基本方法。
3、简笔画的基本的绘制方法。教学提示:
1、掌握简笔画的简化和基本绘制方法。
2、学会绘制各类简笔画。
第二节 简笔画在制片中的运用
1、分镜头稿本的定义和创作方法。
2、分镜头稿本常用术语解释。
3、分镜头稿本的内容和格式。教学提示:
1、了解分镜头稿本的定义以及各种常见术语。
2、学会绘制分镜头稿本。第五章 图案
第一节 图案的设计
1、图案的含义及分类。
2、图案的构成法则。
3、图案的形成形式。
4、图案的各种表现形式及方法。
5、图案的分类及其各自的特点。教学提示
1、了解图案的含义、分类及形成形式。
2、熟练掌握图案的各种表现形式及表现方法。
3、了解图案的各种分类。
4、学会绘制各种类型的图案。第二节 标志图案的设计
1、标志的概念。
2、标志图案的一般设计要求。
3、标志图案的各种表现形式。教学提示:
1、了解标志图案的概念和一般设计要求。
2、掌握标志图案的各种表现形式。
3、学会设计标志图案。第六章 字幕与图表
1、字幕的分类。
2、各类常见字体的特点及运用。
3、文字的编排。
4、字幕的运动形式。
5、图表的分类及特点。教学提示:
1、了解字幕、图表的分类及字体的特点。
2、熟悉文字的编排和字幕的运动形式。第七章 动画
1、动画的概念。
2、动画的绘制方法。
3、动画中的速度和时间的掌握。
4、动画的表现方法。
5、动画中人物动作的分解。教学提示:
1、了解动画的概念和绘制方法
2、熟悉动画的表现方法。
3、能够对动画中人物的动作进行分解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