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础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基础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组人员:张智红、周炜、施华
一、课程名称:基础免疫学 Basic Immunology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32/2
四、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解剖与生理学。
五、课程教学目标
免疫学是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学科。它是生物医学专业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通过课堂讲授、自学等教学过程,使学生掌握和了解本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生物医学分析与仪器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
六、适用学科专业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信息技术、生物技术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 绪论—免疫学发展简史(1学时)● 免疫器官和组织(1学时)
中枢免疫器官 外周免疫器官
● 免疫分子(8学时)
免疫球蛋白(2学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抗体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合成;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免疫球蛋白基因超家族 补体系统(2学时):补体的激活;补体活化的调控;补体受体;补体的生物学功能;补体系统与疾病 细胞因子(2学时):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细胞因子与某些病理过程的关系
白细胞分化抗原(1学时):参与T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参与B细胞抗原识别与活化的CD分子;免疫球蛋白Fc受体 粘附分子(1学时):各类粘附分子的特性;粘附分子的生物学作用;粘附分子与临床
● 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2学时)
概述
人类MHC—HLA复合体 HLA抗原系统 MHC的功能
HLA与医学的关系 ● 免疫细胞(2学时)
淋巴细胞
抗原提呈细胞及其他免疫细胞 ● 抗原与抗原提呈(4学时)
抗原概述(2学时):抗原的性质;抗原的特异性;抗原的种类;诱导免疫细胞增生的其他抗原 抗原提呈(2学时):溶酶体提呈途径;胞质溶胶提呈途径;非经典MHC分子提呈途径
● 免疫应答(4学时)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2学时)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2学时)● 免疫耐受与免疫调节(2学时)
免疫耐受:免疫耐受的机制;免疫耐受的维持与破坏;人工诱导免疫耐受 免疫调节:基因、分子和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网络 ● 超敏反应(4学时)
Ⅰ型超敏反应(1学时)Ⅱ型超敏反应(1学时)Ⅲ型超敏反应(1学时)Ⅳ型超敏反应(1学时)
● 免疫学检测方法与治疗(4学时)
免疫细胞与分子的检测(1学时)免疫相关基因的检测(1学时)
免疫学检测常用的标记技术(1学时)免疫治疗的概况(1学时)
八、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医学免疫学》,龚非力 主编,科学出版社,2003年。
参考书:《基础免疫学》第四版,William E.Paul主编,吴玉章等译,科学出版社,2003年。《现代免疫学实验技术》第二版,沈关心主编,湖北科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
九、考核方式
书面考试+讨论、作业+实践表现
第二篇:免疫学教学大纲
《免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特点和规律,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及免疫学诊断和防治的一门科学。本课程属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是医学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也是医学基础学科中发展最快,应用最广范的学科之一。
免疫学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熟悉免疫学常用实验技术,了解免疫学的新进展,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和整体思维意识,为学生学习其他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认真理解教材内容,掌握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主要免疫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及免疫学检测方法、免疫预防、免疫治疗的基本原理。
三、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第一章 免疫学发展简史及其展望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三、免疫学应用研究
第一节 免疫学简介
一、免疫系统的基本功能
二、免疫应答的特点
三、不适宜的免疫应答可致免疫性疾病
四、免疫学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经验免疫学的发展
二、免疫学科的形成及发展
第三节 现代免疫学的发展
一、免疫学理论研究
二、免疫学应用研究
三、21世纪的免疫学
第二章 免疫组织和器官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二、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第一节 中枢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骨髓
二、胸腺
第二节 外周免疫组织和器官 一淋巴结 二脾 三粘膜免疫系统 第三节 淋巴细胞归巢与再循环
一、淋巴细胞归巢·
二、淋巴细胞再循环
第三章 抗原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二、抗原的种类 第一节 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
一、异物性
二、特异性
第二节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理化性质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三、抗原进入机体方式的影响
第三节 抗原的种类
一、根据诱生抗体时需否Th细胞参与分类
二、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三、根据抗原是否在抗原提呈细胞内合成分类
四、其他分类 第四节非特异性免疫刺激剂
一、超抗原
二、佐剂
三、丝裂原
第四章 免疫球蛋白 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四、单克隆抗体
第一节 免疫球蛋白的结构
一、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二、免疫球蛋白的其他成分
三、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异质性
一、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二、外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
三、内源因素所致的异质性—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 第三节 免疫球蛋白的功能
一、Ig V区的功能
二、Ig C区的功能
第四节 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与功能
一、IgG
二、IgM
三、IgA
四、IgD
五、IgE 第五节人工制备抗体
一、多克隆抗体
二、单克隆抗体
三、基因工程抗体
第五章 补体系统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补体的激活途径
二、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第一节概述
一、补体系统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二补体系统的命名 第二节补体的激活
一、补体活化的经典途径
二、补体活化的MBL途径
三、补体活化的旁路途径
四、补体活化的共同末端效应 第三节 补体活化的调控
一、补体的自身调控
二、补体调节因子的作用
第四节 补体的生物学作用
一、参与宿主早期抗感染免疫
二、维护机体内环境稳定
三、参与适应性免疫
四、补体与其他酶系统的相互作用 第六章 细胞因子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细胞因子的分类
二、细胞因子的受
三、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第一节 细胞因子的概述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分类 第三节 细胞因子的受体 第四节 细胞因子的生物学活性
第五节 与细胞因子及其受体相关的生物制品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
二、粘附分子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第一节 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
一、免疫细胞表面功能分子
二、人白细胞分化抗原的概念 第二节 粘附分子
一、整合素家族
二、选择素家族
三、粘附分子的功能
第三节 CD和粘附分子及其单克隆抗体的临床应用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二、MHC的多态性
三、HLA与临床医学 第一节 MHC结构及其多基因特性
一、经典的MHC 1类和II类基因
二、I类和II类基因的表达产物—HLA分子
三、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第二节 MHC的多态性
一、多态性的基本概念
二、连锁不平衡和单元型
三、HLA多态性的产生及其意义
第三节 MHC分子和抗原肽的相互作用
一、抗原肽和HLA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
二、抗原肽和MHC分子相互作用的特点 第四节 HLA与临床医学
一、HLA与器官移植
二、HLA分子的异常表达和临床疾病
三、HLA和疾病关联
四、HLA与亲子鉴定和法医学 第五节MHC的生物学功能
一、作为抗原提呈分子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
二、作为调节分子参与固有免疫应答 第九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淋巴细胞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二、T淋巴细胞亚群
三、T淋巴细胞功能 第一节 T淋巴细胞的表面分子及其作用
一、TCR-CD3复合物
二、CD4分子和CD8分子
三、协同刺激分子受体
四、丝裂原结合分子
五、其他表面分子
第二节 T淋巴细胞亚群
一、初始T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性T细胞
二、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
三、CD4+T细胞和CD8+T细胞
四、Th、CTI和Tr细胞 第三节 T淋巴细胞功能
一、CD4+辅助性T细胞(CD4+Th细胞)的功能
二、CD8+杀伤性T细胞的功能、三、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功能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B淋巴细胞 1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二、B细胞的亚群
三、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一节 B淋巴细胞表面的分子及其作用
一、B细胞抗原受体复合物
二、辅助受体
三、协同刺激分子
四、丝裂原的膜结合分子
五、其他表面分子 第二节 B细胞的亚群
第三节 B淋巴细胞的功能
第十一章 超敏反应 3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和机制
二、临床常见超敏反应性疾病
三、防治原则 第一节 Ⅰ型超敏反应
一、参与I型超敏反应的主要成分
二、型超敏反应的发生过程
和机制
三、临床常见疾病
四、防治原则
第二节 Ⅱ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三节 Ⅲ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疾病
第四节 Ⅳ型超敏反应
一、发生机制
二、临床常见的型Ⅳ超敏反应
第十二章 免疫缺陷病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一节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一、原发性B细胞缺陷
二、原发性T细胞缺陷
三、原发性联合免疫缺陷
四、补体系统缺陷
五、吞噬细胞缺陷 第二节 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一、诱发获得性免疫缺陷病的因素
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第三节免疫缺陷病的治疗原则、第十三章 免疫学防治 2学时
本章重点和难点:
一、人工主动免疫
二、人工被动免疫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第一节 免疫预防
一、疫苗的基本要求
二、人工主动免疫
三、人工被动免疫
四、佐剂
五、计划免疫
六、新型疫苗及其发展
七、疫苗的应用
第二节 免疫治疗
一、分子治疗
二、细胞治疗
三、生物应答调节剂与免疫抑制剂
四、实验内容与学时分配
实验
一、多克隆抗体制备 2学时
实验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BsAg检测)(选做项目)2学时
五、大纲说明
本大纲适用于护理学专业。教学总学时数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教学24学时,实验课教学4学时。理论教学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免疫学》第4版教材为教学参考书,按照本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本课程宜安排在学生学完有机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等有关基础课程之后的第三学年。
六、教学参考书
1、陈慰峰,《医学免疫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8月。
2、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1版,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
3、龚非力,《医学免疫学》第2版,科学出版社,2004年6月。
4、蔡美英,《医学免疫学》第1版,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年4月。
第三篇:微生物及免疫学-教学大纲[范文模版]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微生物及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第一部分 绪论 细菌学概论(理论学时:4学时)
2.基本要求
(1)掌握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2)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3)了解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代谢产物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与生长繁殖 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2)难点
细菌细胞壁结构、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二)第二部分 消毒和灭菌、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学时:4学时)
2.基本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了解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掌握干烤、高压蒸汽、紫外线灭菌法;了解化学消毒灭菌法。
2)了解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掌握质粒的基本概念,了解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消毒与灭菌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高压蒸汽的原理和方法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突变(2)难点
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方法(转化、接合、转导)
(三)第三部分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理论学时:8学时)
2.基本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抗原构造(葡萄球
菌A蛋白),了解生化反应、分类和抵抗力;掌握致病性;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掌握链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分类,了解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和抵抗力;掌握致病性;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掌握肠道杆菌的共性;掌握埃希菌属的生化反应、致病性和卫生细菌学检查;掌握志贺菌属的致病性;掌握沙门菌属的抗原构造、分型、致病性和肥达试验;了解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4)掌握结核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掌握致病性与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5)了解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掌握致病性和防治原则。(6)了解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掌握致病途径;掌握梅毒螺旋体的致病途径。
(7)掌握支原体的培养特性,掌握主要病原性支原体;掌握衣原体的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了解培养特性和抵抗力,掌握主要病原性衣原性;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掌握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各种致病性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方法、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2)难点
各种致病性细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四)第四部分 真菌学、病毒学概论、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理论学时:6学时)(1)呼吸道病毒、肝炎病毒
2.基本要求
(1)掌握主要的病原性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2)掌握病毒的重要特征、了解病毒的大小和形态,掌握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了解病毒的分类。
(3)掌握病毒的增殖方式及复制周期,了解前病毒及顿挫感染。
(4)了解病毒的干扰现象,掌握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机制。(5)了解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抗病毒的化学治疗剂。(6)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呼吸道病毒、肝炎病毒的特征和致病性(2)难点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五)第五部分 免疫学绪论、抗原、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理论学时:4学时)
1.(2)抗原的概念、特异性及分类(3)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2.基本要求
(1)掌握抗原的概念:了解构成抗原的条件;掌握抗原的特异性、了解交叉反应;掌握半抗原、完全抗原、天然抗原及人工抗原;掌握TD-Ag与TI-Ag的区别;了解医学上重要的抗原。(2)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了解免疫器官的组成。(3)掌握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抗原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难点
抗原的特异性、TD-Ag与TI-Ag的区别、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六)第六部分 补体系统、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理论学
时:4学时)
(1)补体系统的组成、激活途径、生物学功能(2)细胞因子的特性和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受体(3)HLA抗原及功能
2.基本要求
(1)掌握补体系统的组成、激活途径、了解补体的受体(2)掌握细胞因子的特性和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受体(3)了解人类HLA复合体,掌握HLA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生物学功能 人类HLA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2)难点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人类HLA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
(七)第七部分 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理论学时:4学时)
1.教学内容
(1)抗原递呈、(2)免疫耐受
2.基本要求
(1)掌握免疫应答的机制(2)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3)了解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抗原递呈、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2)难点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第四篇:微生物学及免疫学-教学大纲
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微生物学及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
二、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一)第一部分 绪论 细菌学概论(理论学时:4学时)
1.教学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2)细菌的营养与生长繁殖、代谢(3)细菌的感染、致病性、检查方法
2.基本要求
(1)掌握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结构(2)掌握细菌的特殊结构、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3)了解细菌的生长繁殖、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代谢产物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细菌的形态、结构、营养与生长繁殖 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2)难点
细菌细胞壁结构、革兰染色法的原理和意义
(二)第二部分 消毒和灭菌、微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学时:4学时)
1.教学内容
(1)消毒与灭菌的有关理论和方法(2)微生物遗传的物质基础(3)噬菌体
(4)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2.基本要求
(1)掌握消毒、灭菌、防腐和无菌的基本概念;了解物理消毒灭菌法的种类、原理及应用范围;掌握干烤、高压蒸汽、紫外线灭菌法;了解化学消毒灭菌法。
(2)了解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掌握质粒的基本概念,了解基因突变的基本概念,掌握基因转移与重组(转化、接合、转导)。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消毒与灭菌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高压蒸汽的原理和方法 细菌遗传的物质基础、基因突变(2)难点
原核生物基因重组的方法(转化、接合、转导)
(三)第三部分 常见的病原性细菌(理论学时:8学时)
1.教学内容
(1)病原性球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2)病原性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3)弧菌、厌氧性细菌、结核杆菌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4)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和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和致病性。
2.基本要求
(1)掌握葡萄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抗原构造(葡萄球菌A蛋白),了解生化反应、分类和抵抗力;掌握致病性;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2)掌握链球菌属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分类,了解生化反应、抗原构造和抵抗力;掌握致病性;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3)掌握肠道杆菌的共性;掌握埃希菌属的生化反应、致病性和卫生细菌学检查;掌握志贺菌属的致病性;掌握沙门菌属的抗原构造、分型、致病性和肥达试验;了解形态、染色、培养特性、抵抗力、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
(4)掌握结核杆菌的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和抵抗力;掌握致病性与免疫性(结核菌素试验);了解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5)了解破伤风梭菌的生物学性状;掌握致病性和防治原则。(6)了解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性状,掌握致病途径;掌握梅毒螺旋体的致病途径。
(7)掌握支原体的培养特性,掌握主要病原性支原体;掌握衣原体的发育周期与形态染色,了解培养特性和抵抗力,掌握主要病原性衣原性;了解立克次体的生物学性状,掌握主要病原性立克次体。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各种致病性细菌的形态特征、培养方法、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2)难点
各种致病性细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微生物学检查方法
(四)第四部分 真菌学、病毒学概论、引起人类疾病的常见病毒(理论学时:6学时)1.教学内容
(1)真菌学概论和主要病原性真菌(2)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
(3)病毒的增殖、病毒的人工培养、干扰素。(4)病毒的感染方式与致病机制。(5)呼吸道病毒、肝炎病毒
2.基本要求
(1)掌握主要的病原性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
(2)掌握病毒的重要特征、了解病毒的大小和形态,掌握病毒的结构与化学组成,了解病毒的分类。
(3)掌握病毒的增殖方式及复制周期,了解前病毒及顿挫感染。(4)了解病毒的干扰现象,掌握干扰素的抗病毒作用机制。(5)了解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及抗病毒的化学治疗剂。(6)掌握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呼吸道病毒、肝炎病毒的特征和致病性(2)难点
流行性感冒病毒的生物学性状、肝炎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
(五)第五部分 免疫学绪论、抗原、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理论学时:4学时)1.教学内容
(1)免疫学的发展及研究内容(2)抗原的概念、特异性及分类(3)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
(4)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2.基本要求
(1)掌握抗原的概念:了解构成抗原的条件;掌握抗原的特异性、了解交叉反应;掌握半抗原、完全抗原、天然抗原及人工抗原;掌握TD-Ag与TI-Ag的区别;了解医学上重要的抗原。(2)了解免疫系统的组成;了解免疫器官的组成。(3)掌握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3.重点与难点
(1)重点
抗原的概念;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的组成;免疫球蛋白的结构(2)难点
抗原的特异性、TD-Ag与TI-Ag的区别、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
(六)第六部分 补体系统、细胞因子、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理论学时:4学时)1.教学内容
(1)补体系统的组成、激活途径、生物学功能(2)细胞因子的特性和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受体(3)HLA抗原及功能
2.基本要求
(1)掌握补体系统的组成、激活途径、了解补体的受体(2)掌握细胞因子的特性和生物学功能、细胞因子受体(3)了解人类HLA复合体,掌握HLA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生物学功能 人类HLA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2)难点
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 人类HLA复合体的结构和功能
(七)第七部分 免疫应答、超敏反应(理论学时:4学时)
1.教学内容
(1)抗原递呈、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2)免疫耐受
(3)各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常见疾病
2.基本要求
(1)掌握免疫应答的机制(2)掌握免疫耐受的概念(3)了解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3.重点与难点(1)重点
抗原递呈、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2)难点
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第五篇: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
《免疫学检验》教学大纲
(供卫生检验专业使用)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免疫学检验是研究免疫学技术在医学领域中应用的一门学科,是卫生检验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免疫学检测技术因其特异性强、敏感性高、稳定、简便和快速的优势,现已广泛应用于生物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及其他有关领域。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掌握各类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原理、类型、技术要点、实际应用及方法学评价,更好的为防病治病服务。
二、课程基本要求
课程基本要求分为“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层次。“掌握”的内容要求理解透彻,能在本学科和相关学科的学习工作中熟练、灵活运用其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熟悉”的内容要求能熟知其相关内容的概念及有关理论,并能适当应用;“了解”的内容要求对其中的概念和相关内容有所了解。
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各类免疫学检验技术的原理、类型、技术要点、实际应用及方法学评价,更好的为防病治病服务。
考试内容中“掌握”的内容约占70%,“熟悉、了解”的内容约占25%,有5%左右的大纲外内容。
本大纲的配套使用教材是卫生部规划教材《免疫学检验》第一版(徐顺清、刘衡川主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年)。
三、课程基本内容、学时分配
免疫学检验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8学时,实习36学时)。主要内容为抗原抗体的纯化、免疫原和特异性抗体的制备、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补体测定和补体结合试验、标记免疫技术、免疫细胞检测技术、免疫球蛋白测定、健康相关产品的免疫学检验等。并开设免疫球蛋白的分离纯化、双向免疫扩散试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NK细胞活性测定等实验课。
第一章 抗原抗体的纯化(2学时)
【掌握】
几种常用抗原和抗体纯化方法的基本原理、方法评价和应用。【熟悉】
各种抗原抗体纯化方法的程序。【了解】
各种抗原抗体纯化方法的影响因素以及分离物的选择。
第二章 免疫原与特异性抗体的制备(2【掌握】
学时)1.人工免疫原的制备方法; 2.多克隆抗体的制备方法; 3.杂交瘤技术的原理及技术要点。【熟悉】
人鼠嵌合抗体、小分子抗体、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库技术的概念。【了解】
1.可溶性抗原的制备方法; 2.单克隆抗体制备流程及应用。
第三章 沉淀反应与凝集反应(2【掌握】
1.沉淀反应和凝集反应的基本原理、类型及应用; 2.双向琼脂扩散试验、对流免疫电泳的原理及应用; 3.间接血凝试验的原理及应用。【了解】
其他凝集技术类型、原理和应用。
学时)
第四章 补体测定和补体结合试验(2学时)
【掌握】
1.溶血反应体系;
2.血清总补体溶血(CH50)测定。【熟悉】
补体结合试验的类型与原理。【了解】
补体结合试验的试验方法、影响因素、方法评价及应用。
第五章 酶免疫技术(2学时)
【掌握】
1.固相酶免疫测定的方法类型及原理; 2.ELISA技术要点。【熟悉】
酶免疫技术的分类。【了解】
其他酶免疫技术及应用。
第六章 荧光免疫技术(1学时)
【掌握】
荧光抗体技术的原理、技术方法及在卫生检验中的应用。【熟悉】 荧光免疫显微技术和流式荧光免疫技术的概念。【了解】
荧光抗体的制备方法。
第七章 放射免疫技术(1学时)
【掌握】
放射免疫测定的原理、方法、评价及应用。【熟悉】
放射免疫技术的类型。【了解】
免疫放射测定原理、技术类型及技术要点。
第八章 免疫细胞检测技术(3学时)
【掌握】
1.T淋巴细胞功能检测方法原理及结果判定; 2.B淋巴细胞功能检测的体外实验原理及结果判定; 3.NK细胞活性检测方法原理、结果判定及卫生学意义; 4.吞噬细胞功能的检测方法原理、结果判定及卫生学意义。【熟悉】
外周血液中单个核细胞、淋巴细胞及亚群分离纯化方法,淋巴细胞保存及活力测定方法。【了解】
T淋巴细胞表面标志的检测方法及卫生学意义的评价。
第九章 免疫球蛋白测定(1学时)
【掌握】
免疫球蛋白定量检测方法及参考值,方法评价及应用。【了解】
血清Ig、尿微量Ig、脑脊液Ig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
第十章 健康相关产品的免疫学检验(2学时)
【掌握】
1.保健食品免疫学检验项目、检验方法和评价标准; 2.化妆品的免疫学检验方法。【了解】
有毒有害物质的免疫学检验的技术要点、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