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

时间:2019-05-15 03:42: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

第一篇: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把学生看做是容器,不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一些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提出了新的教学理论,如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就是我们倡导的:教师的责任在于教学生会学。目前我校的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现象仍然很严重,学生在一种沉闷的课堂气氛中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逐渐养成了等待、依靠的不良习惯,缺少主动学习精神,部分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丧失了学习信心。鉴于此,我校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结合小学生教学实际,从研究高年级课堂教学模式入手,形成“135”的课堂模式的基本结构,以达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通过本模式的教学实践证明,可以进一步提高我校课堂教学的高效,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得到养成,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生的个性可以得到更好的张扬。因此,对本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有一些感悟:“135”课堂教学中的“1”是抓住一个中心:先学后教。“3”是突出三个特点:(1)预习:教师指导下的小组合作学习;(2)集中点拨:用各种形式进行展示,(本文共计2页

第二篇:参与式教学方法

关于参与式教学的研究报告

报告人:骐骥小组

一、文献综术

参与式教学是目前国际上普遍倡导的一种进行教学、培训和研讨的方法。它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英国。起初,参与式并不是一种教学法,而是一些英国的社会学专家在进行国际援助性研究的时候,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认为:在援助过程中,只有当地的人们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才能使项目取得成功。后来这种方式被引进到教学领域中来,逐渐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参与式教学法。进年来,参与式教学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由于其新颖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概念性、记忆性的知识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一改以前死记硬背式的记忆性学习,变成游戏式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降低了学习过程中的枯燥性。参与式教学作为一种新式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研究价值及应用价值。这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应用到各个学科教学过程中。关于与研究参与式教学的文章很多,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它们都明确界定了参与式教学的概念及其教学过程。有些文章还着重介绍了参与式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对弊端问题及其解决方法做了明确的说明,对教学实践有着很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我们查阅了李臻,《浅析参与式教学方法》,王瑞麟,《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途径—参与式教学》,丁莲梅,《兰州教育学院学报》,李霞,谭谦章《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与效果评价》。其中,李臻,《浅析参与式教学方法》李霞,谭谦章《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与效果评价》研究的是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参与式教学的问题,王瑞麟,《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途径—参与式教学》,丁莲梅,《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研究的领域是基础教育中的参与式教学应用。我们对这些文章仔细分析提炼出以下观点。

李臻谈到了参与式教学和参与式教学模式两个不同的概念,他认为:“参与式教学方法是指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和学生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积极的交往和互动,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实践活动。它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体的行为参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从而教会学生学习”在他的定义中,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方法。是和参与式教学不同的两个概念。王瑞麟认为参与式教学是一种教学活动:“后者把教学看成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参与活动,是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与学的过程;前者只允许一种层次的学生存在,后者允许多种层次的学生存在,允许学习成绩不及格现象的存在”。在他的观点中,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比较独特的观点。丁莲梅认为:“参与式教学与传统教学有根本的区别,过去的教学注重给学生传授知识,而参与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教师高高在上的思想,尽量与学生沟通交流,多在学生中间走走,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互助、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参与式教学是一种理念,一种教学模式。李霞,谭谦章没有对参与式教学作明确的界定,着重介绍了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也提及民主平等关系,宽

松活泼的课堂气氛。

他们对参与式教学的看法各有不同,但都认为参与式教学方法,就是指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教师和学生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积极的交往和互动,达到认知共振、思维同步,情感共鸣,创造性地完成教育实践活动。它强调的是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主体的行为参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从而教会学生学习,强调游戏性,趣味性,民主性。宽松的课堂气氛。李臻《浅析参与式教学》对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作了说明:“一.为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性人才以修养课为平台引入参与式教学, 帮助大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义事业建设者;二可弥补传统教学中缺少的实践环节,改变以死记硬背过关的表面形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三.教育要以人为本。体现个性。要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到对“人”本身的关怀,要针对学生个体,注重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王瑞麟提出的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目标的观点是比较合理的。在实际的参与式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最好是引路人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控制好课堂活动,防止课堂活动偏离教学内容,造成课堂纪律过于松散。

二、观点与评论

我们小组经过查阅文献,研究讨论认为:参与式教学是所采用的教学手段灵活多样、形象直观,一般有课堂讨论、头脑风暴示范和指导练习、角色扮演、小组活动、游戏和模拟教学、案例分析、讲故事、辩论等方式将教与学融为一体,执教者充当主持人,引路人的角色,让学生在教的过程中进行有趣高效的学习,提高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在实践中获得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方式。参与式教学方式与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不同。我们大多数课堂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式模式,学生在课后复习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在参与式教学的课堂上,老师更多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和组织各种教学活动,讲授的比例大大减少,并且学生往往是在课前进行准备,把找到的相关资料拿到课堂上进行讨论、学习。

(一)、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必要性

1.为高校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性人才以修养课为平台引入参与式教学, 帮助大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2.可弥补传统教学中缺少的实践环节,改变以死记硬背过关的表面形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3.教育要以人为本。体现个性。要让我们教育工作者改变“以知识为中心”的观念,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到对“人”本身的关怀,要针对学生个体,注重个性培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

参与式教学模式不仅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且着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重视师生间的交流,而且着重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索,不仅重视结论的掌握,更着重得出结论的过程,不仅重视知识本身的获取,更着重获取知识的方法和学生本身能力的发展。因此,富有成效的参与式教学应具以下特点:

1.课堂气氛:宽松、开放、活泼

与传统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循规蹈矩、惟命是从的僵化格局不同,参与式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参与中获得真切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成为课堂教学中真正的主体。而要激发学生参与欲望就要求教师要积极主动营造一种民主、宽松、和谐、快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允许他们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使课堂呈现出一个“海纳百川”“、百家争鸣”的良好氛围。学生有了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必然促使他们阅读课外书籍,搜集案例素材,观察社会万象,思考热点问题,以期用充分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这样,封闭的“、万马齐喑”的课堂就变为开放的、生动活泼的课堂,学生在愉悦的参与和投入中,尽情地吮吸知识的玉液琼浆,内化成智慧和才能。

2.师生关系:民主、平等、和谐

大学生思想活跃,自主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欲望强烈,对“居高临下”式的空洞抽象的权威说教厌倦和反感,要求民主和平等,因此,在教学互动中,教师要善于“蹲”下身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抱着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态度,从传统的“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转变为“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这要求教师必须从一个讲演者、解惑者和裁判者的角色转化为一个指导者、组织着、协助者的角色。他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以平等身份与学生一起自由地选择问题、设计方案、讨论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给学生以启发诱导,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感,缩短师生间心理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这样,学生就会由衷地展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积极大胆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好奇心、兴

趣等也能够集中到课堂教学上来,与教师一起完成教学,实现主体行为参与与情感参与的和谐统一。

3.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在互动中有机结合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双边活动的过程。传统教学通常只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因此,学生不被看作教育的主体,而被看成是知识的接受器,学生时时处处都是被传道、被授业、被解惑的对象,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压抑,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了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挥。参与式教学特别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活动。如互换角色式参与中,他们要翻阅参考资料,设计教学环节,制作课件,登台讲课;师生对话式参与中,他们要搜集相关材料,提出开放性启发性的问题,说出新颖独到的见解,与他人意见不一致的学生还会广泛搜集材料,查经据典,以求说服对方;专题研讨式参与中,他们要按照教师的方法,自己动手查阅索引,研读资料,撰写论文并积极开展交流和讨论;实践体验式参与中,他们要进行调查研究,参观访问,撰写调查报告或心得体会。总之,参与式教学中,学生必须动脑、动手、动口、动笔,全身心投入学习,真正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求知积极性充分调动和激发起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4、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和谐统一

我们知道,《概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系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和基本经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更要求学生把理论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为,做到知行统一。这一方面要求学生必须完整地知晓课程对自己知、情、意、行的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把着力点放到提高学生的素质上来,以真正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实践证明,人的素质与内化最为相关。没有内化过程,任何教育影响都无法转化为人的素质。而参与是内化发生的前提,也是内化发生的最重要机制。这是因为无论知识、情感、价值观,若没有学生亲身参与、感悟、体验,对于学生来说仅仅是外在的东西。只要学生亲历体验,客体才会进入主体的内心结构,在主体内心扎根、繁殖并与主体产生融合,进而内化为己有,成为自身素质的有机构成部分。参与式教学模式不是以简单方式把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通过学生自己研讨、归纳、推测等发现结论,从而使学生亲自感受结论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养成素质,教学效果远胜于教师的灌输,难怪美国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如是说“:一两重的参与重于一吨重的说教”。总之,参与式教学模式使传授知识者由指挥者转变为“助推器”,使接受知识者由“容器”转变为知行合一的学习主人,学生积极主动去探索, 触摸生活,关心社会,关心他人,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三维目标协调发展[2]。

(三)、参与式教学法及其优点

有关参与式教学法的解释有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大学参与式教学就是以个体参与到群体活动中,与其他个体合作学习为主旨的教学;另一种认为大学参与式教学就是注重学生在学业中生理和心理能量的投入,发展其主体性的教学。尽管角度不同,强调的内涵不同,但这两类定义却有共同之处:其一,在参与目的方面强调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其二,在参与形式上注重学生的行为参与;其三,在参与范围上注重课堂参与。综合以上两种观点,参与式教学法就是在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中,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使师生在互动过程中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法较之传统灌输式教学法而言,具有显著的优点:

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是教育者,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受教育者,是被灌输教育的对象。在教学中教师唱“独角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压抑,教学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参与式教学法则将教学过程看作是信息传递与思想交流的过程,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上,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是带着兴趣、充满乐趣地学习。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知识的内在动力,也是一种直接的、稳定持久的“内驱力”。人们只有对感兴趣的事,才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会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当学生学习新课程时,会遇到各种困难,而兴趣是帮助他们克服困难的原始动力之一。比如,讲授的内容超过学生的认识水平,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介绍学术上有争议的不同论点,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大学生独立批判的思维辨析能力;有意识地给学生造成一连串的悬念,促使学生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由机械地听、记变为自觉地探索与思考,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目前许多大学生“上课记笔记、下课抄笔记、考试背笔记、毕业扔笔记”的现状。

2.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现代心理学表明,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自我构建的结果,而非外塑的结果。大学生处于心理发展的黄金时期,一是有相当的文化知识水平,二是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快速发展,对事物辨析能力提高,使他们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点。传统的教学总是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客体地位,将学生看作被教育和任意塑造的对象,提倡学生对教师的一味服从。在这种观念的基础上形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权威依赖关系,它所带来的直接后果是阻碍学生个性能力的自由发展、挫伤和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传统教学的塑造

性使学生成了目的与手段的奴隶,使得学生个体失去个性,成为一个模子出来的“好学生”。参与式教学则充分考虑到学生已有知识与能力,教师不是将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学生,而是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现自己的能力,因而更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3.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参与式教学创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学术自由是大学的灵魂,大学只有充满了自由的学术空气,才能使新思维、新观点得以萌芽和生长,才会有创造性产品问世。大学生创新意识强,受传统的习惯势力的束缚较小,敢想敢说敢做,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参与式教学则保护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自由自在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淡化知识的权威性,树立没有绝对真理、没有绝对知识的学风。宽松的学术环境是创造力生长的最佳土壤,自由的学术空气能给创新者以安全感,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和学生之间的竞争关系导致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沟通的不顺畅。学生和教师交往的机会很少,学生之间则是只讲竞争而不愿合作,相互嫉妒且自我封闭,学生感到压抑。参与式教学讲究合作,合作的多方必需建立科学的交往观。大学教学过程作为师生共同构建学习主体的过程,使大学教学中的交往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形式。大学参与式教学关注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群体间人际关系和交往活动,注重建立群体合作学习关系。在这种学习氛围中,学生更容易获得集体意识和行为规范,提高自我建构水平,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效沟通。

5.有利于学生施展自己的才能

当代大学生较早使用网络、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反对墨守成规、有创新意识、参与意识、敢于实践、敢于表现自我,鉴于学生以上的特点,参与式教学法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给学生以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四)、引入参与式教学的途径及对教学的影响

途径:设置较宽松的环境——以学生为重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备学生.备好课,学生积极准备与老师资源共享

影响:

①把简单的教学变成丰富多彩的活动过程,形成一种多方位、多角度、多手段的综合立体的课堂;

②学生求知欲增强,会主动质疑且互相协作讨论,无形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据以上得结论:参与式教学就是在宽松的环境中,平等、和谐、民主的氛围中,教师和学生都发挥主体的能动性积极参与和互动达到认知共振,情感共鸣,且以形式多样的活动为载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体性,拓宽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而构建的新的教学方法。参与式教学的特点:民主、互动、活跃

评论:提倡了通过实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方法,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师生关系更加融合,避免了传统教中学死板的教学模式,但是只运用于高校的教学中具有明显的狭隘性,使人以为只有文化达到一定的程度才有其可行性,并且这种教学方法又要求具有很强的自制力使学生在无形中产生了压力。

(六)、参与式教学的弊端及解决方法

顾虑:乡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异.花时间多但在一定的时间里学到的少,课堂纪律松散,理念难以转变;

解决方法:

①教师不必像过去那样把课程和教材当作“圣旨”忠实地实行,而是利用教材教学生怎样学习,也可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

②教师应以研究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探究知识,解决问题

③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学生一点点获取知识,一步步走向成功。

据上得出参与式内涵: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实现“探索方法、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开发思维、进行再创新”为目的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张扬个性并建立起平等互助、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的教学方法

特点:主动、探究、合作

评论:描述出了具体的实施过程,教师作为引导者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励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高学生兴趣,但是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且对教师专业技能以外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老师备受压力。

(七)、实施参与式教学及因材施教的途径

1.给学生多提供自由选择的机会

2.给学生多提供表达独特性思想和感情的机会 3.给学生多提供思考问题的机会 4.给学生多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 5.给学生多提供自治锻炼的机会

(八)、参与式教学法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参与式教学法的核心问题是如何调动学生内在学习积极性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这就需要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1.把握参与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参与式教学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开放式的教学内容。它是指教学内容除了包含该学科已经有定论的内容,还要注意给学生介绍一些前人未能解决的或者教师正在研究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第二,提问式的讲课。提问式的讲课是指在讲课中鼓励学生提问题,由其他学生或教师做出回答。中国有一句俗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学习中有了疑问,才能产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给学生设疑、学生向老师质疑,创造出人人动脑、共同参与的活泼、热烈、轻松、和谐的学习气氛。第三,无标准答案的习题。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加入一些解题方法和结论没有标准答案的习题,使学生独立思考,寻找新的

解决问题的方法,探讨新的解题方案。第四,论文形式的考试。以论文形式进行课程考试,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载体。论文题目可以由学生自己出,教师也可以从自己的研究课题中抽出一些题目让学生做。教师把握了这四个基本特征,就可以在实践中更好的运用参与式教学。

2.教师以平等身份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员,宏观上处于主导地位。但在参与式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发布者,而是协助者、引导者、促进者和组织者,帮助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提高。教师要促进学生有效地开展合作学习。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学习内容和形式的主动创造者,也是教师的合作伙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以参与者的姿态面对学生,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与他们交流;既不能居高临下批评他们所暴露出的问题,也不应包办代替,为学生提供现成答案。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自由地选择问题、讨论问题、设计方案,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给学生以启发、诱导,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参与活动要切忌简单地给学生“对”“错”的评判,应让学生毫无顾虑地展现自我,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

3.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参与式教学表面上使教师卸掉了讲课的沉重负担,实际上却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它不仅要求教师具有民主、开放的思想,还要求教师占有大量的本学科信息资源,熟悉每位学生的情况,有掌控课堂的能力。首先,教师在备课时就如何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如何选择“参与载体”、如何设置“参与热点”、如何创新“参与手段”等一系列问题要进行认真思考和精心策划。其次,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技巧。要钻研业务不断拓宽知识面,及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拥有高超的沟通技巧和艺术。第三,做一名创造型教师。要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学生,关键还要有创造型的教师。因为无论是教学内容的改革,还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最终的实施者是教师,教师的素质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关键性的作用。美国学者史密斯(R.Smith)认为,创造型教师是指那些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教师。创造型教师具有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相吻合的现代教育观念,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热爱学生、兴趣广泛、自信心强、胸怀宽广、幽默感强等个性心理特征。创造型教师的特征集中体现在其教学艺术上。美国学者哈尔曼(R.Hallman)总结了创造型教师的教学艺术,列举了其中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几个方法:第一,培养学生主动地学习;第二,放弃权威态度;第三,鼓励学生广泛涉猎、开拓视野;第四,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创造性思维训练;第五,延迟判断;第六,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第七,鼓励学生独立评价;第八,训练学生的感觉敏锐性;第九,重视提问;第十,尽可能创造多种条件,让学生接触各种不同的概念;第十一,注重对学生挫折忍受力的培养;第十二,注重知识的整体结构。

4.信任尊重学生,因材施教

要让学生主动参与,首先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教师在教学时应重视学生的经验,关注他们的问题,听取他们的意见。教师要明确知识不仅是自己已有经验的建构,也是学生已有经验的建构,不要把自己的经验强加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在已有的经验支撑下,让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同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起点水平是有差异的,要照顾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自身能力较强的学生踊跃参与能力更强,而自身能力较弱的学生羞于参与或不愿参与能力更弱的现象,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加以避免。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创设恰当的方法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不漏掉任何一个学生。但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学习速度有快有慢,这就要求教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分层对待,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在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层次性,使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总之,参与式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在把握参与式教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因材施教,才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质量。

(九)、意见及建议

1.这一教学方式开展的还不够充分,由于各种原因只在部分学生中或某些教学阶段进行,不能够做到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用,因此收到的效果也很有限。

2.由于这种教学方式有很多课堂上的互动,更适合小课堂教学,而我们现在多为几十人的大课堂,所以常常会有少数学生没有参加到课堂活动中,导致这部分学生游离 于教学活动之外。

3.缺少评价体系。完整的参与式教学方式,在结束时都要进行评价,由学生对本次教学活动的全部进行评价,以使得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想法,从而不断进行改进。由于课时有限,再加上只是在部分教学活动中采用参与式方式,因此一直没有加入规范的评价体系,只是在学生中对部分内容进行过调查问卷。对参与式教学方式的尝试性运用,使笔者受益匪浅,它不仅使我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也极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管它在使用过程中还有很多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但它仍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方式,在此谈一点自己的感受,希望更多的人能对它有所关注。

三、参考文献

[1] 李臻,《浅析参与式教学方法》,科技信息SCIENCE INFORMATION 2007年第9期○高校讲台○.[2]王瑞麟,《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个性的途径—参与式教学》,第1期第46一49页教育理论与实践第10卷(1990年).[3]丁莲梅,《兰州教育学院学报》,第26卷 第1期

Vo.l 26 No.1.[4]李霞,谭谦章,《参与式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与效果评价》,1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9卷第1期2008年01月.

第三篇: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

德育年会论文

将单向灌输转变为参与式道德实践

天津市海河中学 张娜

[摘要]

灌输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以柯尔伯格为主要代表的西方各派德育理论,其主旋律是反对道德灌输,尊重道德的主体性和道德主体的自由意志,主张学生通过自己的理智活动和实践获得道德上的成熟;对道德需要作溯源性研究,认为实践过程本身就是创造需要的过程,道德需要源于道德实践,并建构出新的参与式道德实践的德育模式。

[关键词] 灌输教育;道德实践;需要;道德需要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指出:“灌输既不是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而道德需要是现代德育的基础,道德实践则是道德需要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因此,在学校德育改革中,必须实现将单向灌输的德育模式向参与式道德实践模式转变。

一 灌输教育的实质及其弊端

(一)灌输教育的实质

德育年会论文

灌输教育在性质上,它是一种强制的、封闭的教育;在目的上,它试图通过一切可能的方法和措施使学生最终形成特定社会所要求的固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在内容上,所要传授给学生的乃是人们推崇并为大多数人一致认可的具体的道德规范;在方法上,通常诉诸直接的问答式教学、规劝、说服、强迫执行、训诫、奖惩以及榜样等。这种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僵化的教育形式。一方面,它无视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另一方面,它与现实的社会生活无关。由于用一种固定教条教育学生,因而在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想,窒息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总之,这种教育的核心是强制和服从而不是创造和自主,是一种无视学生主体,目中无人的教育。

(二)灌输教育的弊端

首先,灌输教育蔑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其本身就是不道德的。从内外因关系的原理来看,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由此,人在道德上的发展和完善,其道德主体性的发挥应该是最为主要的决定因素。然而,灌输教育忽视甚至是蔑视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试图以片面的外部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不考虑受教育者的主观道德需要。这在实质上,是把受教育者当成了一种不清楚自己需要,没有行动能力的“人”,一种被动的,只需接受先进道德的“容器”。在这种道德教育中,实在无法看到受教育者主观道德需要的影子。所有的道德设定,都应该以道德主体的确立为首要前提。无论其动机是多么善良,用以灌输的道德是多么高尚,灌输教育把人当作“道德容器的思路和做法”,违背了人类最基本的道 德育年会论文

德准则,因而这种“道德教育”本身就是不道德的。

其次,灌输教育存在着方法上的弊端。这表现在:其一,学校教育中有着灌输教育难以解决的问题。“自律”、“慎独”是古今中外的道德教育家所追求的最佳道德境界。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最终形成受教育者由知、情、意、行等系统所构成的内在道德自律体系。在灌输教育中主体性的失落,这一德育目标根本无法实现。其二,由于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形成远比一般知识传授更为复杂,“灌输教育”最多只能是灌输某些道德知识,而无法解决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等更为深层的东西。其三,在道德知识的传授中,由于“灌输教育”居高临下的精英化立场,也必然导致在方法上的机械化和简单化,这在学校道德实践中,常会造成受教育者对所授道德规范的排斥和抗拒。灌输教育为了完成道德灌输任务,又只有采取机械重复的简单化方式来进行。因而“灌输教育”在方法论上的弊端,是它难以取得教育实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基于以上对灌输教育的实质分析和其弊端的剖析,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人们普遍把灌输教育视为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用柯尔伯格的话来说,就是“灌输教育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而且,20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把避免灌输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把建立一种无灌输的道德教育作为首要任务。

二 道德需要源于道德实践 德育年会论文

道德需要来自人类的道德实践。道德需要的产生依赖于:

1、形成道德需要的主体和个人;

2、道德需要的客体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的各种行为准则;

3、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即在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以其态度为中介能动地反映客体而形成的一种执行意向。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非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关系是人的生存方式,通过在实践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而形成。实践中的人际交往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道德的基本问题是处理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人们彼此的利益关系只有在人们的交往中,在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中产生和改变,道德需要的产生也是如此。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根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观念。这就是说人们的道德和道德需要是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和形成的,在人们的交往和实践中通过彼此之间利益关系的处理表现出来。只有在人们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能判断一个人的言行是善的还是恶的,是丑的还是美的,是道德的还是不道德的。也只有在人们不断的社会交往和实践中,才能形成一个人的稳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18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爱尔维修曾经说过:“如果我生活在一个孤岛上,孑然一身,我的生活就没有什么罪恶和道德,我在那里既不能表现道德,也不能表现 德育年会论文

罪恶”。

(三)道德实践活动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的源泉和基础

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学生的道德实践,学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而且,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的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随着儿童的成长,他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活动范围。最初,他生活和活动在家庭里,接触父母和亲属,然后渐及邻人,稍大后便与小同伴游戏,上学后又与教师与同学交往,逐渐深入社会,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他们正是在这个与外界社会接触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接受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影响,逐步发展自己的道德思想与行为习惯。

儿童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主要通过两个方面的实践活动。一方面,儿童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他们的现实生活,经济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憎等情感,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这就是说,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对儿童、青少年学生早期思想、品德的发展尤有潜移默化的巨大作用;其中,家庭影响更为显著,在不同阶级、阶层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儿童,他们的品德是有所不同的。另一方面,儿童上学以后,他们作为学生,在学校教育引导下,开始转向主要是从一定社会,阶级的思想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中吸取精神营养,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活动,日益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品德,提高自我修养的能力。德育年会论文

由于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自觉能动的力量,在一般情况下它能调控家庭和社会环境对学生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在学生的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决定着他们的发展方向。

但是,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因为他们逐渐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他们对作用于自身的家庭、社会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吸取和反应,都有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在德育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是能动吸取教育影响的。

其次,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的道德需求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怎样才能使外部的教育影响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呢?从根本上说,这个转化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的活动中实现。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符合教育目的和青少年特点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和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角色地位的需要、兴趣、爱好与追求,因而他们在完成学习、工作、劳动任务和进行社会交往与协作的过程中,一方面履行社会、集体或教师提出的道德规范与要求;另一方面自身也会产生遵守道德规范,评价和调节人际关系及个人行为的需要。这样,学生在这种实践活动中,便将形成相应的品德,发展一定的道德能力。学生在道德形成过程中要完成由知到信,从信到行的两次转变,道德实践环节必不可少。针对我国道德教育之时弊,变“灌输式”为“参与式”道德实践显得尤为迫切。

第四篇: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式教学方法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法,新课程背景下的讲授式教学更强调以教师为引导者,提出各种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得出结论,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学生获取知识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新课程背景下的讲授式教学更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不再是单向的输入知识,传递知识,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背景下的讲授式教学更强调以教师为引导者,提出各种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得出结论,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如果问题是学生提出是不是更好。当然,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将是一个更好的局面,这时学生一定会有主动学习和研讨的愿望,课堂教学也将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积极思维,踊跃参与,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相关能力也得到训练、培养和提高。当然,要想形成这样的局面,需要老师积极创设适当的情景,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自身的原有经验和认识与新的情景发生矛盾冲突,这样学生便会产生疑问。其实很多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正是这样做的。

在新课程教学中,在确定了以学定教的原则后,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基础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有的教学内容,如概念的定义、历史文化、数学法则,就常常需要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还有,概念的定义和有的数学法则根本就是不允许探究的,只能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如果让学生根据教学创设的情境去自己给出概念的定义,我认为是不恰当的。要知道数学定义是运用非常准确精炼和非常严谨的语言来叙述的。让学生自己去定义岂不是各说各的,而且学生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会对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记忆定义产生影响。例如,“负负得正”这个问题,它就不容易用生活来解释,它不好找生活中的解释模型,不好探究,用讲授法就比较合适。

讲授式教学就是老师讲授给学生的教学方法。作为一个古老而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式教学法一直在课堂中普遍采用。新课程实施以来,对讲授法的口诛笔伐时有所闻。究其根源,无非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讲授法早已被人们贴上了“灌输”的标签。在当前新课程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这三种学习方式的同时,讲授法已被许多人所唾弃。

教师运用讲授法,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往往使人产生一种错觉,似乎学生只要认真听讲就可径直地获得知识。而实际上,学生对任何知识的真正掌握都是建立在新旧知识的有机结合和自己的独立思考上。而在讲授法中,教师把知识讲解得清清楚楚,学生以听讲代替思考,即使有自己思维参与,也是被教师架空起来的,因为要跟教师同步进行,这样也就把学生在独立思考中所必然要碰到和解决的各种必要的疑问、障碍和困难隐蔽起来。结果,学生听起来好像什么都明白,事后却又说不清,一遇新问题就会手足无措。这样不靠思维获得知识,不仅知识本身掌握不牢固,更谈不上举一反三加以迁移应用,从而促进能力的发展。

第五篇:传统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传统汉字教学方法研究

选题缘起(意义价值)

传统的汉字识字方法有很多,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汉字难”的问题。但是很难找到一种完全适用于现代汉字教学需要的高效的方法,这篇论文就是对现有多种传统汉字教学方法的利弊综合比较研究,取长补短,以便更好的应用到汉字教学中,以促进和推动汉字教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实践指导价值。

文献综述

识字是学习一切文化知识的基础。汉字识字教学是中国文化教育的基石和起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汉字识字教学的优良传统。1904年,《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指出要开设“中国汉字”一科,目的是“使识日用常见之字”。因为汉字数量之多,结构之复杂,读音、意义之难以掌握,所以汉字识字教学就一直以来成为了我国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以,为了更好更快的让学生认识、书写、应用一定量的常用汉字,运用相应的识字教学方法也就成为了进行汉字识字教学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汉字识字教学研究进入了一个百花齐放的新阶段。学者们对其看法及研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其总结,大致上有以下三种研究:

1、从汉字本身特点出发进行了探讨:汉字是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结构单位,以形表意是汉字的根本特点,关于这一点,吕叔湘先早就指出。根据这一点,戴汝潜先生(《汉字教与学》主编)认为各种汉字识字教学法都有其各自不同特点的出发点和逻辑体系,尽管存在些差异,但是这些汉字识字教学法没有哪一种不是以汉字自身的文字学、语音学规律为出发点和归宿的,即万变不离其宗。所以,有一些学者是对汉字起源、性质、历史演变规律等汉字本体进行了探索与研究,总结出相应的汉字识字教学方法。例如谢锡金学者在《汉字教与学》一书中提出针对文字特征的识字法--部件识字法、注音识字法、字理识字法、韵语识字法等。黄宇鸿学者在《古代汉字教学方法探索》一书中归纳出三种方法:先识字后读书法、六书析字法、归类识字法。再如霍玉生先生在《传统“六书”说用于小学识字教学的理论探讨》一文中指出,以许慎的“六书”理论为知道,根据汉

字以形表意的根本特点来教学汉字,是一种科学的汉字识字教学方法,是目前走出小学汉字识字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

2、有的学者在教学过程中直接进行试验,然后得出相关结论。例如“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的识字教学法就是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实验——坚持寓识字于读写之中,采取“边读书,边识字”的作法——这项试验,经过十多年的实践与努力,最终取得了明显的教学结果。再如江新学者在《“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汉字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中,是以两组识字水平相同的留学生为实验对象的,分别实施不同的教学方法,经过3个月的教学实践,结果显示,“认写分流、多认少写”这一组的效果更好。潘先军学者的《对外汉字教学与小学识字教学》、马明艳学者的《初级阶段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赵明德学者的《对外汉语教学改革探索》等等。

3、汉字的教学分为基础汉字教学和对外汉字教学,加上近年来来华学习汉语的留学生逐渐增加,对外汉字教学也逐步成为重点,所以有些学者将对汉字的教学方法研究成果重点应用到对外汉字教学上,通过观察、试验,总结出适合留学生学习汉字的方法。例如万业馨学者的《略论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字教学》、梁彦民学者的《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崔永华学者的《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石传良和罗音合著的《理据识字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方法》、迟安然的《“六书”理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等等。

但是,这些研究还存在不足之处,有的是对汉字本体研究不足,有的理论研究存在缺陷,亟待完善。

论文提纲

一、汉字教学基本情况

汉字教学的任务是,以汉字的音、形、义的构成特点和规律为教学的内容,帮助学习者获得认读和书写的技能。

学习汉字被认为是学习汉语的最大难点。因为汉字与西方文字性质不一样。首先汉字是汉语书写形式的方块字,由笔画组成,难写难记,不同于西方的字母文字。其次,汉字是世界上唯一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具有以形表意的特征,字音和字形、字义之间的联系不是很明显;西方文字是表音文字,文字直接记录语

音,易学易记。汉字具有这样的性质,使得小学生在认读和书写上有较大的难处。谢锡金学者在他的《综合高效识字法》一书中也提到过学习汉字存在的“三多三难”的问题,即“字多难记,形多难写,音多难读”。这三个问题就使小学生以及汉语零基础留学生学习汉字认读、书写、应用的周期延长,进而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增加识字教学的难度。

二、汉字教学的基本方法(文章主体部分,比例70%)

1、六书理论教学法

优点: 依据汉字的根本性质教汉字, 是一种符合儿童识字心理特征和汉字性质特点的科学识字教学方法, 是走出目前小学识字教学困境的重要途径。

不足:而将其运用于小学识字教学, 必须提高小学教师的古文字学水平。

2、字义教学法

优点: 它既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识字能力、理解能力的教育,又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学生真正掌握汉字具有决定意义。

不足:只是从字义入手,对于字形字音及语法语用功能很少涉及。

3、声旁识字法:对汉字性质认识的偏误、重形不重音的偏向万业馨

4、看图识字法

5、韵语识字法

6、注音辅助法

7、语境识字法

语境识字法就是改革传统的由字引词的认知教学方法,将一篇课文所规定的新汉字融于相应的语境当中,并且通过所需的认知方式来完成汉字形、义教学任务的学字方法。

优点: 充分考虑了学生身体的学习和情感的最大满足、弥补了现行教材的不足,重视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还为汉语文诸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8、理据识字法

汉字是一种极有理性的文字。它的形体、含义、读音都有自己独特的道理。“字理识字法”就是按照汉字自身的道理, 即内在规律进行汉字教学。

优点这种识字法符合人的认记规律, 老师好教, 学生易学。对提高民族文化素质, 对外汉字教学, 繁体与简化字沟通等, 都有极大意义。

不足:对老师要求,理论性比较强,对儿童教学有一定的困难。

三、经验与不足

1、经验

了解教授对象特点:根据学习者不同的年龄、心里接受能力等特点,运用不同的汉字教学方法。

理性选择字数范围:选字规范科学, 收字数量适中。汉字到底有多少, 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字, 估计在 6 万至 8 万之间。这些字要想全部学会, 那是不可能的, 也没有必要。当今字频研究与阅读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 只要认识 2500 个常用字就可以阅读报刊中 99%的字。1992年《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规定:“在小学阶段,常用字字量在 2500 个左右。”2001年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也要求:第二阶段(3-4年级)“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所以我们认为,在小学阶段,选择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即可。

2、不足

汉字本体研究不足

理论研究的亟待完善

四、(结语)

参考文献

[1]戴汝潜、谢锡金.《汉字教与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5月

[2]黄宇鸿.古代汉语教学方法探索[J].广西社会科学2004(8)

[3]江新.“认写分流、多认少写”汉字教学方法的实验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07(2)

[4]潘先军.对外汉字教学与小学识字教学[J].汉字文化1999(2)

[5]马明艳.初级阶段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学习策略的个案研究

[6]赵明德.对外汉字教学改革探索[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3)

[7]万业馨.略论形声字声旁与对外汉字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00(1)

[8]梁彦民.汉字部件区别特征与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4)

[9]崔永华.汉字部件和对外汉字教学[J].语言文字应用1997(3)

[10]石传良、罗音.理据识字法是对外汉字教学的重要方法[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2)

[11]迟安然.《“六书”理论在对外汉字教学中的应用》[硕士学位论文][D].吉林大学,2012年4月.进度安排1、2012年9月15日—9月30日,确定选题和题目;

2、2012年10月1日—11月20日,完成开题报告,进行论文开题; 3、2012年11月21日—3月31日,撰写论文初稿;

4、2013年4月1日—4月30日,论文修改、定稿;

5、2013年6月10日—6月20日,论文答辩

下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探究式教学方法设计

    探究式教学方法设计 【摘 要】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动手能力。探究式教学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一项新的教学模式。文章首先阐述了探索式教学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了探......

    丽 嘉饭店是如何灌输企业文化

    1. 丽 嘉饭店是如何灌输企业文化?你如何看待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企业文化对 企业的管理起到什么作用? 答:灌输企业文化,首先是在选聘员工方面,丽嘉有一套完善质量选择程序......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

    德育渗透是一种隐性的德育灌输,即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课本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依据。但现状却往往是老师对一篇篇课......

    什么是教学方法

    什么是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既包括教的方法,也包括学的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一般的教学方法应该有以下的几种:讲授法、演示法、讨论法、训练和实践法、合作学习法、示范模......

    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与新的教学方法 一、传统教学法 (一)讲授法 1.含义:教师使用连贯的语言向小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发展其智力和能力的教学方法。 2.优点:⑴......

    深化党校教学改革、由灌输式教学向研究式教学转换

    浅谈党校教学中,如何实现由灌输式教学向研究式教学转化 【摘要】党校在长期的政治理论教学实践中,以理论武装、强化理论素质为主,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

    摘要: 所谓主题式教学模式是融主题、教材、教学方法、场 …

    新课改背景下的主题式教学法初探 新课程改革对传统教学下的课堂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之后,给予了重新的定向: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课堂不是对学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方法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现在对于世界上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词汇。在国外,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人都为之着迷。但是在千禧年之前,作为它的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