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智慧背诵
浅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智慧背诵
越城区皋埠镇中心小学 徐建凤
背诵就是记忆,不背诵,就无法积累语言材料。头脑里没有一定的语言信息,想提高语文水平就是一句空话。儿童认知心理学表明,一个儿童在13岁之前是记忆力强而理解能力差,过了13岁记忆和理解就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认识规律,小学教师必须把握好时机,让儿童在记忆的黄金时代多背些有价值的东西。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来要他去负担。”如果语文课堂充塞的只是教师无休止的课文分析,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就会缺乏丰富的文化底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有责任把背诵放到应有的位置,有义务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背诵。让死记硬背推出我们的语文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在背诵古今的美文中收获快乐。但在如今的小学语文教育中,学生对背诵已经有了恨之入骨的抵触情绪。该如何让学生将背诵视为一种享受,让孩子们乐于背诵,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一、背诵为许多学者成名打下扎实的功底
古老的私塾教育虽然其教学方式完全背离于时代,落伍于生活,但是,私塾的强调背诵就是利用孩子记忆的黄金时期,把一些经典不加讲解牢牢地烙印到孩子的脑海里,随着心智的成熟,这些幼时积淀到生命深处的东西,慢慢酝酿,慢慢发酵,最后会转化为一个人独特的素质和修养!中国古代那么多的大学问家,谁不是从这种学塾里读出来的呢?他们读的许多书籍,不都是小时候一篇一篇背诵出来而终身难忘的吗?看看我们的苏轼、白居易、鲁迅、胡适、巴金、茅盾、老舍„„这样一批大师级的人物,无一例外不是在少年时期下了诵读功夫的。
白居易昼夜苦读,以至口舌生疮;苏轼三抄《汉书》;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明末清初的叶奕绳一年背三千多段的精彩文字,成为一名文学家。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先生也能任人随便从书中抽出一段来,就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出来。幼年的莎士比亚要在天不太亮的时候,就到学校坐在课桌前去,捧着“角书”(用磨薄了的角质物保护住的课本)念拉丁文,背拉丁文„„这位伟大的文豪的童年,就是在背诵中开始他的文化积累的。
民国后还拖着辫子的满清遗老辜鸿铭,留洋归来,在北平当大学教授,能够一口气背诵出上千行的密尔顿《失乐园》。看来,背诵,启发智慧,增加修养,激发才华,加深记忆,在语文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背诵在少儿语文教学中作用
(一)、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背诵是一种特殊的记忆活动。语文学习中需要种种记忆活动,诸如记住词语的意义、字的字型和读音、课文大意、层次结构、作者姓名等等。而背诵是一种特殊的顺序和语言----逐字逐句、毫厘不差地进行记忆。通过这种对记忆的严格训练,能够有效地发展学生的记忆能力。
同时,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记忆力在儿童时期发展极快,到13岁达到高峰。此后,主要是理解力的增强。所以,从小背诵有利于增强孩子的记忆力。学生在背诵时,内心会有一种我要将它背下来的潜意识,也就是强烈的学习动机,那么这对提高他们的有意注意是很有好处的。
(二)、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背诵是熟读的结果,学生每读一遍都是一个感知的过程,在反复诵读中,一方面有诵读者感情的投入,加上声音、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朗读手段的配合;另一方面,诵读者也在边读边想。因此,随着诵读遍数的增加,诵读者的理解、体会也在层层加深。
(三)、背诵可以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书上的规范化的语言,原来不规范的方言土语及不良的语言习惯逐渐地被规范的书面语言代替了。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
(四)、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欲所言,无不随吾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学生积累了大量的妙词、佳句、名篇,他们的“材料库”也在背诵中不断地被充实,而且在背诵中也学习到一些表达方法。积累了如此之多的妙词佳句,那在与人交流时不就可以出口成章了吗?在写作时不就可以顺手拈来、下笔如有神了吗?
(五)、背诵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把文章背诵下来,首先我们得对文章进行理解,所背文章是按怎样的顺序写下来的,某一段又具有怎样的层次需要进行深入理解。从这点看,背诵的确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六)、背诵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 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文以载道,经典古诗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载体,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五千年的文明浩如烟海,五千年的诗教源远流长。在千百年的文化积淀下流传下多少灿若星空的优秀经典诗文,像《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等,无不熏陶着、滋养着无数的中华儿女。处世为人的哲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都蕴含其中。要是孩子们背诵这些经典古诗文,把这个民族语言最精华的东西牢牢背诵下来,积淀在头脑深处成为一种基本的素养,那么孩子在将来的生活中就可以游刃有余。相信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
三、背诵应重视教法完善
(一)、何为教法完善
背诵教学本身就是以背诵法这一教学手段为核心而构建的一种教学模式。所谓教法完善,是指立足于背诵法的基础上采用其它各种方法,去完成背诵任务,达到教学目的。语文教学应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入情入境,并立足于言语活动来开展,言语活动的形式无外乎包括听、说、读、写四种。所以,背诵教学的教法完善就必须调动各种感官,把“背诵法”和“听说写”及“其它的各种阅读法”构成一体系,去实现背诵教学的最佳效率。
(二)、小学背诵中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高——背诵=死记硬背
在一些人的头脑中有一个错误的公式,即背诵=死记硬背=食而不化。以至于背诵被冷落了,而冷落背诵的结果,使“熟读课文”的要求落空,使理解课文、培养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受到影响。代之而起的是课堂上为了应试而去追求知识点的落实,把完整的课文内容变为印证知识点的语言片断。教师为了提高学生考试的成绩,只能先抓简单的课文背诵。于是,教师每天跟在学生屁股后面,催促着他们背诵考试的段落。日复一日,背诵成了任务,背诵失去了原来的快乐。背诵如同恶魔一般让人谈背诵色变。
2、方法不当。
读得少、讲得多、问题频、嚼得碎仍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最大弊端,这种掰开、揉碎、嚼烂的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堂课35分钟,我们的老师把很大部分的时间用在咀嚼课文上,对于诵读往往忽视。因此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在老师的讲解下已经理解课文的内容,但还不能读通课文。连读通课文都还很困难,那如何再进一步的去背诵呢。
3、选择的材料不当
背诵不仅能使孩子储存积累一定量的文章和语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他们的记忆力,健全了他们的人格,发展了他们的思维,提升了他们的心灵,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和语文水平。因此,很多特级教师提倡学生诵读古代经典。但古代经典浩如烟海,哪些是适合孩子阅读的?哪些是不适合孩子们读的?这就要求我们老师从中精心筛选,进行提炼,并按特定的年龄,特定对象,特定的情境归纳整理,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给孩子们。但有些老师不管是不是文质兼美,从头背到尾,单调又乏味,又或者没有目的性地让孩子背成语,因此孩子常常“谈背色变”。
四、背诵教法完善的形式
(一)、挖掘“听”资源来优化背诵教学
英语教学中有一项听力训练,常用录音机播放,让学生闭目静听,以提高学生的听力。其实此法也可用到背诵教学中来,用录音机播放精美文章的诵读(当然要是名家美读),让学生尽情地谛听。在听中,学生会被那悦耳的声音,悠扬的语调,鲜明的节奏,丰富的情感和逼真的意境所感染,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这为下一步自己去熟读背诵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听”的方式还有很多,例如二人互相背诵,一人背一人听,听得多自然自己也能背,并且效率极高。另外,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可张耳广听,听别人说话,听电视,一旦遇到精彩的句子,便可选择记住。尤其是听高人的精彩演讲,对名言名句的旁征博引,听后便可铭记于心。总之,可以充分挖掘“听”资源以促进背诵教学的优化。
(二)、挖掘“说”资源来优化背诵教学
1、复述课文法
在上语文课中,常常有这样一环节,就是让学生自己复述课文内容,这实际上是采用了说教法。背诵教学更可大用此法,可以让学生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试着尽量地用原文语句复述,当反复复述,复述到全文端出时,也就达了背诵。
在执教《颐和园》一课时,全文要求背诵。为了方便孩子背诵,在课堂中我设计了做小导游这一环节:让学生选择一处景点,带领大家去欣赏。任务一布置完,孩子们就劲头十足的准备起来。长廊的颜色美、形状美、画面美;站在万寿山上从几个方位眺望看到的不同美景;昆明湖的静,桥的雕刻精美等等。这些课文中的字句从孩子们的介绍中一句接一句地冒出来,有的孩子甚至为了做个好导游把课文的原话都给背出来了。孩子们在这有趣的情境创设中,快乐的记忆,为背诵全文奠定了基础。
2、积累背诵法
教师们总把教本中的名言警句罗列成满满的几大张,或是让孩子们不甚其解的背诵出来。这样的背诵任务对于孩子来说的确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将这些名言警句的教学放在平时的说话中。根据生活情境交际情况尽可能地引用要背诵的词语和句子。久而久之学生便熟记,更会运用。这样,对所背诵的内容既是理解,也是背诵。例如,当有朋友自远方来时,便可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当谈到一个人要有骨气时,便可引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当与朋友离别心情异常沉重时,便可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在潜移默化中学生已经会背诵所要学习的名言警句了。
只要你用心去讲究“说的艺术”,便可让孩子在乐中背,在背中积累。总之,深入地挖掘“说”的资源,背诵教学也因之大放光彩。
3、以唱代背,背诵教学如虎添翼
罗马尼亚大音乐家涅斯库说:“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用这种特殊的语言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和背诵文学作品,能起到不可估量的效果。正如卢梭所说:“音乐包含了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当语言无以表达形容时,我们可借助音乐作背景创设教学情景,营造背诵氛围,不断激活学生的情绪、情感和思维,使师生双方自始至终沉浸在音乐创设的情调氛围中,以发自内心的感动欣赏作品,准确进入背诵文本的情感状态。
在执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让孩子们结合王菲的《明月几时有》这首歌曲来进行学习。在执教李煜的《相见欢》可以结合邓丽君的《无言独上戏楼》这首歌曲来背诵等等。从音乐中感受词的婉约,从唱中记忆歌词。上毛泽东的词《沁园春·雪》时,除进行讲解分析之外,在把词谱成歌曲配以教学,会把长城内外大雪纷飞所引起的壮阔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丰富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强化了记忆。学生以唱代背印象深刻,当学生默写不下去的时候,《沁园春·雪》的曲调回旋在脑际,曲调哼得出,词也就忘不了。或者让学生配上自己喜欢的旋律唱古诗。让学生自己发挥,孩子的思维在自己喜爱的旋律的伴随下自由奔驰,从而使古诗教学课充满了情趣,充满了活力,充满了乐趣。结果是学生们歌唱熟了诗能背了,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音乐是语文记忆的魔棍,像这样用音乐创设一定的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背诵的兴趣,将刺激与反应形成联结,从而提高和巩固学生记忆的强度。
4、画中现文,快乐背诵
有信息表明.人获取信息的来源主要是视觉和听觉。将课文中固定的、抽象的文字转化为生动、可感、直观的形象画面,呈现于读者面前,让读者从具体生动的情景中,触摸作品的灵魂,感悟作品的内涵,避免从文字到文字的枯燥的说教。在执教《过故人庄》一课时,我让学生将诗中的的景色画出来,在画的过程中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诗的意思。这样一来避免了我的枯燥的分析。画后我又让学生看着图画把古诗背出来,有了自己的理解,再结合自己的画学生很快的就背了出来。同学们在这样形象生动的视听中,很快就能体味词人柳永的思想感情,并能牢固地记住这些画面。这样,学生就能依照这些画面顺利地把全文背诵下来,这种情景加文字的背诵,可以说是背诵教学的最佳渠道。
第二篇:浅谈语文教学中背诵的重要性
浅谈语文教学中背诵的重要性
背诵是中国传统教育的一种优良方法。古人云“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见,熟读乃至背诵不但能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还能促进写作。在《新课标》中就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诗文,并没有降低背诵的要求。背诵在语文学习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我觉得抓好背诵收获颇多,下面是我关于背诵作用的几点体会:
一、背诵是语言积累和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个人的聪明才智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头脑中记住的知识的数量和质量。因为储存在头脑中的知识是人们进行思考和表达的依据。“储存”就是将输入的知识信息最大限度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而不是本本上。对于一个小学生来讲,不能储存,学习活动就无法深入发展。不断的储存,逐渐积累,就是语文学的基本形式。而储存积累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方式,便是背诵。现代语言学认为,不管语言如何复杂,它只是一种操纵的习惯。学习者完全可以通过强化、塑造、模仿而成。小学生头脑中没有多少有关书面语言的认知结构供其作为学习和记忆的参照物。背诵名家名篇,可以为他们提供典范的遣词造句的样本和参照物,进而构建一个合乎规范的语言运用参照体系。背诵的所有范文,都将成为学习者整理语言编码的系统的参照物而发挥积极规范的导向作用。
二、背诵有助于理解
古人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读书百遍”在古人中不就是背诵吗?可见这诵读的功效吧!但学生的自行背诵往往是只顾背诵,且不管背的内容是什么,更不会在背诵中去领悟含义和美妙所在。如果能在了解文意的基础上进行背诵,就能事半功倍地将要背诵的内容记下来,而且能促进对文章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训练之初,内容上从“少”而“精”开始的,我首先给予正确的示范和引导,帮助学生对所背诵的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分清层次,归纳层意,培养先理解后背诵的良好习惯。学生为了更快地完成背诵任务,就要不断地对要背诵的内容进行分析,分清层次,概括出层意,然后在背诵时通过回忆来帮助自己完成背诵任务。这样久而久之,既理解了文章的内容,又培养了分析、概括的能力,真正达到了在背诵的训练中“其义自见”的目的。
三、背诵有助于增强记忆
从记忆规律的角度来说,所背诵的总是不可避免的要遗忘的。人的记忆遗忘的速度是和重复的次数成反比的。要想永久的记忆,那么就必须反复地背诵。
大脑越用越灵活,在反复的诵读背诵中增强了大脑的记忆力,积累也就多了,在运用的时候就可以得心应手了。笔者在每篇的课文里精选了部分优美的语句或精彩的段落让学生进行背诵训练,来不断地增强他们的记忆力,通过分散训练(指每课的部分段落)学生的记忆力不断的增强,词汇量大量地增加,语文的成绩也随着逐步地提高。
同时,背诵必须与默写相结合,背诵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的能力,默写不仅是培养写的能力,也是考察学生对所背诵内容的理解的正确性。有些学生能够背诵得滚瓜烂熟,可是一落笔却是错字百出,说明他的记忆当中,还存在理解上的不足和漏洞。
通过默写就会促其改正自己的背诵方法以达到最终目的。而且经常地默写一些优美的语段或句子,为他们在今后的习作也是一个很好的示范。所以我采用“以默写代替面背”的背诵方法,这也可以把我们老师从繁重的检查背诵中解脱出来。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很好的达到检查的效果,还能促进他们写作能力地提高,这样“一箭多雕”,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四、背诵有助于积累素材
有位著名语文教育家说过:“学习语文没有多少捷径好走,就是要花一点笨功夫。词语要一个一个地积累,文章要一篇一篇地熟读背诵。这个功夫是省不得的。”这“笨功夫”不就是在背诵中积累好词佳句吗?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为后来成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
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鲁迅写文章不用查资料就能准确地旁征博引,得心应手,这是与他青少年时期大量背诵文分不开的。我国的教育自古以来就重视熟读成诵、博闻强记。所以我们应鼓励学生趁精力充沛、记忆力超强的时候,多读多背,不但要背诵课本上的名篇名段,还应注意积累课外书中的精彩段落,充分占有典范的语言材料,这对以后的学习都是大有好处的。不断地背诵,开发了大脑,开发了智力。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特别重视背诵并加强“背功”的培养训练,对学生导之以法,助之以力,鞭之以策。在语文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首先,老师要给每位学生以期望和鼓励,在背诵中形成“兴趣合力”。我的教学实践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与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提高他们的背诵兴趣。大多数学生希望自己的优点和进步被老师发现并加以肯定和表扬。因此,在“背功”的培养中,语文老师应努力花心思去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表扬,让他们感到自己的价值,尝到背诵的甜头。
五、背诵可以促进小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记忆的好坏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后天的及时训练能够唤醒学生记忆的潜能,提高他们的记忆力。心理学研究发现,6—13岁是学习母语的黄金阶段,也是记忆的关键期。大概在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即可达到最高峰,但往往也只能在一段时间内保持在这一高点上。20岁后,常常会因为种种干扰而造成记忆力衰退。台湾学者王财贵做过一个试验,他将自己的儿女与成人在记忆速度方面做了比较,发现童年是记忆的最佳阶段,因此他主张背诵经典一定要趁早!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在一次研讨会上提到,她任教的班级学生在她的引导下,大量背诵、积累,一个个在记忆力方面显示出了令人吃惊的进步,也因此促进了其他方面能力的发展。当她不无自豪地说“我抢救了孩子记忆的时代”时,引起了全场与会教师的共鸣。小学生的记忆水平是从无意记忆向有意记忆过渡,并逐步发展为理解记忆,同时,有意记忆、理解记忆尚处起步、不稳定阶段,而巩固强化就成为关键。于是大量背诵,对此时学生的记忆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因此,小学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充分重视、利用这一关键期,一个人一旦错过了13岁以前发展记忆力的黄金阶段,不能形成足够丰厚的积累,那将会给他的一生留下无法弥补的遗憾。背诵若能抓住记忆的关键期,便可促成质的飞跃。
六、背诵是锻炼思维的有效途径
背诵是学习语文最简单、有效的方法,犹如通过起步、跑步、正步来训练士兵一样,虽然简单却有着重要的作用。从锻炼思维角度来看,一方面,学生经过大量的背诵之后,一些语言自然会内化。而语言又是思维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因此,语言表达的敏捷性、逻辑性也正体现了思维这方面的品质。另一方面,从小学课文要求背诵的文体来看,有一般性记叙文、散文、诗歌等,不同的文体具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或抽象,或具体,或分析,或综合,这些都会对学生的思维过程的发展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七、背诵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
新课程标准把“积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它在阐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中这样描述: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在阶段目标中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如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同时,新课标也强调“背诵是积累和培养语感的‘必要途径’和‘好方法’”,规定整个小学阶段的背诵量不少于160篇或段。如第一学段(1~2年级)是这样规定的: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新课程中的小学语文把“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放在每篇文章的课后练习之首,每一单元的练习中也都安排了“读读背背”,内容有四字成语、歇后语、优秀诗文等。由此可见编者的意图就是要多增加学生的一些积累。所背诵的内容一旦记牢,其词句、章法、思想内涵就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从而使其语言能力大大提高。
八、背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表达是积累的目的之一。以下主要从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习作能力两方面阐述背诵的作用。
1、有利于规范学生的口语表达
我们知道,口语的发展要先于书面语。但由于受方言、表达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口语表达存在一些问题,语句不完整,罗嗦重复等。小学课文语言规范,也较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学生通过大量的诵读自然会用规范的语言改造以前不正确的表达方式,并适时、准确地表达出来。因此,背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要想作文写得好,头脑中就必须储存足够数量的词汇和范文,厚积才能得心应手地薄发。优秀的小学生作文,在立意上取胜所占的比例是很小的,绝大部分是因为行文的流畅,语言的优美。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优美的词句,也可以使其掌握一些写作方法,如修辞手法的运用(《北大荒的秋天》中的比喻、拟人;《我们爱你啊,中国》中的反复、排比等)、篇章结构的安排(《小镇的早晨》分总、并列等)。平时加强背诵训练,日积月累,习作时,那些适宜的篇章结构,生动的词汇语句就会自然流露出来,习作练习就能完成由模仿到运用甚至创新的质变的飞跃。学养深厚、笔融文白的香港大学中文系教授陈耀南博士在《谈背诵》中说:“背书,就如练字、练拳、练舞,熟能生巧。巧必由烂熟而出。
好文章背诵得多,灵巧的修辞、畅达的造句、铿锵的声韵、周密的谋篇,口诵心惟,不知不觉,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 鲁迅在谈到他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准备工作时说过,大概全是先前看过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他们的例子正道出了背诵对于习作的重要作用。
九、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朱熹云: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苏轼说:“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们都强调了反复诵读对于理解的作用。比如哲理散文《做一片美的叶子》(苏教版第五册第4课)中由对一片叶子的赞美到一个人的赞美,由一片叶子与树的关系联想到人与集体与社会的关系,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就有一些难度,即使老师多番引导。但是,在学生多遍的目视、口诵、心惟直至能够记忆之后,相信他们就一定会有所领悟。另外,背诵还具有传承历史、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能力等众多作用。
第三篇:小学语文背诵内容
小学背诵内容
古诗
春晓
悯农
所见
独坐敬亭山
咏鹅
马诗 [唐]孟浩然
[唐]李绅
[清]袁 枚
[唐]李 白
[唐]骆宾王
[唐]李贺 春眠不觉晓,锄禾日当午,牧童骑黄牛,众鸟高飞尽,鹅,鹅,鹅,大漠沙如雪,处处闻啼鸟。
汗滴禾下土。
歌声振林樾。
孤云独去闲。
曲项向天歌。
燕山月似钩。夜来风雨声,谁知盘中餐,意欲捕鸣蝉,相看两不厌,白毛浮绿水,何当金络脑,花落知多少。
粒粒皆辛苦。
忽然闭口立。
只有敬亭山。
红掌拨清波。
快走踏清秋。
赠刘景文
山行
回乡偶书
赠汪伦 [宋]苏 轼
[唐]杜 牧
[唐]贺知章
[唐]李 白
荷尽已无擎雨盖,远上寒山石径斜,少小离家老大回,李白乘舟将欲行,菊残犹有傲霜枝。
白云深处有人家。
乡音无改鬓毛衰。
忽闻岸上踏歌声。一年好景君须记,停车坐爱枫林晚,儿童相见不相识,桃花潭水深千尺,正是橙黄橘绿时。
霜叶红于二月花。
笑问客从何处来。
不及汪伦送我情。
宿新市徐公店
望庐山瀑布
绝句
牧童
舟过安仁
[宋]杨万里
[唐]李 白
[唐]杜 甫
[唐]吕岩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日照香炉生紫烟,两个黄鹂鸣翠柳,草铺横野六七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树头花落未成阴。
遥看瀑布挂前川。
一行白鹭上青天。
笛弄晚风三四声。
收篙停棹坐船中。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流直下三千尺,窗含西岭千秋雪,归来饱饭黄昏后,怪生无雨都张伞,飞入菜花无处寻。
疑是银河落九天。
门泊东吴万里船。
不脱蓑衣卧月明。
不是遮头是使风。
小儿垂钓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望天门山
[唐]胡令能
[宋]叶绍翁
[唐]王 维
[唐]李 白
蓬头稚子学垂纶,萧萧梧叶送寒声,独在异乡为异客,天门中断楚山开,侧坐莓苔草映身。
江上秋风动客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
碧水东流至此回。
路人借问遥招手,知有儿童挑促织,遥知兄弟登高处,两岸青山相对出,怕得鱼惊不应人。
夜深篱落一灯明。
遍插茱萸少一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
饮湖上初晴后雨
咏柳
春日
乞巧
[宋]苏轼
[唐]贺知章
[宋]朱 熹
[唐]林 杰
水光潋滟晴方好,碧玉妆成一树高,胜日寻芳泗水滨,七夕今宵看碧霄,山色空蒙雨亦奇。
万条垂下绿丝绦。
无边光景一时新。
牵牛织女渡河桥。
欲把西湖比西子,不知细叶谁裁出,等闲识得东风面,家家乞巧望秋月,淡妆浓抹总相宜。
二月春风似剪刀。
万紫千红总是春。
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
题西林壁
游山西村
送元二使安西 [唐]李商隐
[宋]苏 轼
[宋]陆 游
[唐]王维
云母屏风烛影深,横看成岭侧成峰,莫笑农家腊酒浑,渭城朝雨浥轻尘,长河渐落晓星沉。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丰年留客足鸡豚。
客舍青青柳色新。
嫦娥应悔偷灵药,不识庐山真面目,山重水复疑无路,劝君更尽一杯酒,碧海青天夜夜心。
只缘身在此山中。
柳暗花明又一村。
西出阳关无故人。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望洞庭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唐]李 白
[唐]刘禹锡
[宋]翁 卷
[宋]范成大
故人西辞黄鹤楼,湖光秋月两相和,绿遍山原白满川,昼出耘田夜绩麻,烟花三月下扬州。
潭面无风镜未磨。
子规声里雨如烟。
村庄儿女各当家。
孤帆远影碧空尽,遥望洞庭山水翠,乡村四月闲人少,童孙未解供耕织,唯见长江天际流。
白银盘里一青螺。
才了蚕桑又插田。
也傍桑阴学种瓜。
泊船瓜洲
秋思
浪淘沙
村居
[宋]王安石
[唐]张 籍
[唐]刘禹锡
[清]高 鼎
京口瓜洲一水间,洛阳城里见秋风,九曲黄河万里沙,草长莺飞二月天,钟山只隔数重山。
欲作家书意万重。
浪淘风簸自天涯。
拂堤杨柳醉春烟。春风又绿江南岸,复恐匆匆说不尽,如今直上银河去,儿童散学归来早,明月何时照我还。
行人临发又开封。
同到牵牛织女家。
忙趁东风放纸鸢。
过故人庄
春夜喜雨
游子吟
七律·长征 [唐]孟浩然
[唐]杜甫
[宋]孟郊
1935.10毛泽东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词
忆江南
渔歌子
长相思
清平乐·村居 [唐]白居易
[唐]张志和
[清]纳兰性德
[宋]辛弃疾
江南好,西塞山前白鹭飞,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 风景旧曾谙。
桃花流水鳜鱼肥。
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日出江花红胜火,青箬笠,绿蓑衣,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 春来江水绿如蓝。
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能不忆江南?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卜算子·咏梅
[宋]辛弃疾
毛泽东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曲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敕勒歌
(农谚歌谣)
北朝民歌
正月菠菜才吐绿,二月在下羊角葱;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栽,敕勒川,三月韭菜长得旺,四月竹笋雨后生;
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阴山下。
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葫芦弯似钩;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天似穹庐,七月茄子头朝下,八月辣椒个个红;
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笼盖四野。
九月柿子红似火,十月萝卜上秤称;
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天苍苍,冬月白菜家家有,腊月蒜苗正泛青。
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名言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
宁)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
(毛泽东)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
迅)
·我爱着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巴
金)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嘲》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乡》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时间就是生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门外文谈》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明》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花有重开日,人无在少年。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没有大胆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牛 顿)
·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燃烧着探索新事物的热情。
(阿·费尔斯曼)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
(郭沫若)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德国)歌德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英国)雪莱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
(印度)泰戈尔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焦,也不要烦恼,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俄国)普希金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轻诺必寡信。
《老子》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传家宝》
·民无信不立。
《论语》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庄子》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一寸金。《偶成》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
《礼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氏世范》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 锋)·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在于争取。(巴 金)·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人人好公,则天下太平;人人营私,则天下大乱。(刘 鹗)·自私自利之心,是立人达人之障。(吕 坤)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陈
寿)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
甫)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恒
宽)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
向)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
熹)
谚语 ·花要叶扶,人要人帮。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鸡迟宿,鸭欢叫,风雨不久到。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诚信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
·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莫看见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著名诗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
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王 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杜
甫)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 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
牧)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 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
游)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 甫)·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 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 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
(汪
洙)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王庭坚)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无名氏)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邢俊臣)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 维)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 甫)·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 轼)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 戴)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 枚)·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 驾)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 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 著)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张维屏)·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
白)·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陈与义)·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元
稹)
对联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莺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一径竹阴云满地(北京颐和
树红树碧高低影(四川青城 半帘花影月笼纱
园月波楼)
烟淡烟浓远近秋
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山东济南
清风明月本无价(江苏苏州 一城三色半城湖
大明湖)
近水遥山皆有情
沧浪亭)雾锁山头山锁雾
绿水本无忧
因风皱面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重重叠叠山
曲曲环环路 天连水尾水连天
青山原不老
为雪白头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丁丁冬冬泉
高高下下树
地满红花红满地
一夜五更,半夜三更有半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天连水尾水连天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四字词语
一本正经
二话不说
三心二意
四面八方
五颜六色
六神无主
七嘴八舌
八仙过海
九牛一毛
十全十美
远近闻名
黑白相间
轻重倒置
(描写花草)群芳吐艳 姹紫嫣红 落英缤纷 郁郁葱葱
舍近求远
头重脚轻
积少成多
(描写日月)喷薄欲出 旭日东升 夕阳西下 皓月当空
异口同声
左邻右舍
里应外合(描写高山)崇山峻岭 悬崖峭壁 层峦叠翠 苍翠欲滴
成语
望子成龙
来龙去脉
群龙无首
龙飞凤舞
如虎添翼
调虎离山
骑虎难下
照猫画虎 天马行空
汗马功劳
马到成功
老马识途
牛刀小试
笨鸟先飞
呆若木鸡
胆小如鼠
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出其不意
攻其不备
围魏救赵
声东击西 四面楚歌
腹背受敌
草木皆兵
风声鹤唳
兵贵神速
突然袭击
神出鬼没
所向披靡
雄心壮志
坚定不移
坚忍不拔
自强不息
聚沙成塔
集腋成裘
持之以恒
全力以赴 知难而进
无坚不摧
知难而退
碌碌无为
一曝十寒
寸进尺退
有始有终
半途而废
同仇敌忾
临危不惧
勇往直前
前仆后继
力挽狂澜
中流砥柱
大义凛然
豪情壮志 不屈不挠
披荆斩棘
发愤图强
励精图治
众志成城
舍生取义
任重道远
再接再厉
精卫填海
愚公移山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艰苦卓绝
百折不挠
千里迢迢
肝胆相照 风雨无阻
坚贞不屈
赤胆忠心
全心全意
鞠躬尽瘁
扶危济困
赴汤蹈火
冲锋陷阵
文质彬彬
仪表堂堂
虎背熊腰
身强力壮
神采奕奕
满面春风
垂头丧气
目瞪口呆 健步如飞
活蹦乱跳
大摇大摆
点头哈腰
低声细语
巧舌如簧
娓娓动听
语重心长
雕梁画栋
巧夺天工
独具匠心
引人入胜
古色古香
余音绕梁
不落窠臼
雅俗共赏 美不胜收
脍炙人口
曲高和寡
妙笔生花
阳春白雪
笔走龙蛇
不同凡响
别具一格
博览群书 孜孜不倦 勤学好问 学而不厌
坚持不懈 业精于勤 专心致志 聚精会神
废寝忘食
竭尽全力
锲而不舍
脚踏实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成语故事
坐井观天
闻鸡起舞
刻舟求剑
惊弓之鸟
画龙点睛
买椟还珠
胸有成竹
杏林春满 手不释卷
鹏程万里
水滴石穿
大公无私
程门立雪
响遏行云
寓言故事
神话故事
揠苗助长
守株待兔
亡羊补牢
南辕北辙
纪昌学射
扁鹊治病
女娲补天
夸父追日 歇后语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早开的红梅——一枝独秀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关羽失荆州——骄兵必败
·上鞋不用锥子——真(针)好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王羲之写字——入木三分
·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鸣)声在外
·刘关张桃园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文化常识
二十四节气: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三字经》摘抄:
十二生肖: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子丑
丑牛
寅虎
卯兔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辰龙
巳蛇
午马
未羊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申猴
酉鸡
戌狗
亥猪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名家作品
叶圣陶:《荷花》《爬山虎的脚》《记金华的双龙洞》
林清玄:《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
老舍:《母鸡》《猫》《草原》《林海》《北京的春节》
丰子恺:《白鹅》《手指》 萧红《火烧云》《祖父的园子》(选自《呼兰河传》)
巴金:《鸟的天堂》
林海音:《窃读记》《冬阳·童年·骆驼队》
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许地山:《落花生》
毕淑敏:《学会看病》
袁鹰:《白杨》
李汉荣:《山中访友》 赵丽宏:《山雨》
季羡林:《怀念母亲》
鲁迅:《少年闰土》(选自《故乡》)
毕必成:《军神》
朱自清《匆匆》
臧克家:《有的人》
艾青:《太阳的话》 新凤霞:《万年牢》
冯骥才:《花的勇气》
《珍珠鸟》
沈石溪:《最后一头战象》 [汉代]司马迁:《将相和》(选自《史记》)
[明代]吴承恩:《猴王出世》(选自《西游记》第一回)
[元末明初]罗贯中:《草船借箭》(选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元末明初]施耐庵:《景阳冈》(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
(法国)法布尔:《蟋蟀的住宅》
《蜜蜂》
(法国)布封:《松鼠》(选自《自然史》)(美国)丹·克拉克《给予是快乐的》
(美国)伯罗蒙塞尔:《自然之道》(美国)琳达·里弗斯:《永生的眼睛》
(英国)王尔德《巨大的花园》
(俄国)叶·诺索夫《白公鹅》(俄国)费奥多罗夫:《童年的发现》(俄国)列夫·托尔斯泰《穷人》(俄罗斯)叶赛宁《白桦》(丹麦)安徒生:《丑小鸭》
(意大利)亚米契斯:《争吵》
《卡罗纳》
《小抄写员》(选自《爱的教育》
第四篇:遗忘规律指导小学语文背诵教学
遗忘规律指导小学语文背诵教学
坊子区实验学校 王晓宁
小学语文教学任务中,背诵教学的比重极大。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试图设法保持和提高记忆力,防止遗忘,然而遗忘还是不可避免的到来。可以说记忆和遗忘是一母同胞的亲兄弟,他们之间既不可分离又存在着斗争,保持记忆和防止遗忘其实是一个问题。我们知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许多需要学生记忆的东西,比如识字写字,古诗背诵等等,这些都需要借助记忆和遗忘的规律来具体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率的记忆,同时防止短时间内的遗忘,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记忆的加工过程及遗忘规律
根据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我们知道,学习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作为信息加工的结果,使个体获得了知识并贮存在记忆中。来自外界环境中的大量的刺激信息首先进入人的感觉器官,感觉记忆作为第一个信息贮存库,将来自环境中的刺激信息直接保留,直到它们受到注意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短时感觉储存中的信息只有在受到注意后才能进入意识,注意是对刺激的有意识关注,是将心理活动指向并集中到某些刺激。对感觉记忆中的信息的加工是从注意开始的。注意是外界信息进入人脑的门户,只有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得到人脑的进一步加工。进入感觉记忆的信息,只有一部分信息受到注意,大部分信息因未受到注意而迅速消失。这少部分受到注意的信息便成为选择性知觉的对象,得到进一步的知觉加工,使信息获得意义并进入工作记忆。工作记忆(working memory)是第二个信息贮存库,其中保留着的是个体正在有意识地思考着、使用着或工作着的信息。只有进入工作记忆中的信息,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并进入长时记忆中贮存。然而,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使信息的进入和加工都受到限制。进入工作记忆的信息只能保留很短的时间,为了将其中的重要内容转移到长时记忆中去,需要复述和组织。复述是指在工作记忆中重现信息。组织是指对要记忆的新信息,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系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的过程。来自工作记忆的信息,经过维持性复述、精制性复述和组织后,都进入到长时记忆中贮存,长时记忆是一个长期的信息贮存库。信息一旦贮存到长时记忆中,当需要的时候积极地从长时记忆中检索信息,将信息激活并转换到工作记忆中使用。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对记忆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出了遗忘的一般规律。遗忘就是我们对于曾经记忆过的东西不能再认起来,也不能回忆起来,或者是错误的再认和错误的回忆,简单地说是指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有效提取。经过研究,艾宾浩斯揭示遗忘规律的曲线: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这条曲线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不是均衡的,不是固定的一天丢掉几个,转天又丢几个的,而是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很快,后来就逐渐减慢了,到了相当长的时候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这就是遗忘的发展规律,即“先快后慢”的原则。观察这条遗忘曲线,我们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二、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
在小学语文背诵教学运用记忆规律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古诗文的背诵以及防止遗忘的发生,其意义是重大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 学生的参与程度是记忆保持的重要保障,因此语文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对古诗文学习的动机。小学阶段正是学生兴趣、爱好发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不仅是让学生记忆、背诵的现实需要,更是让学生感受中国古代灿烂、辉煌的文化,承续国统,光大国粹,修养身心的历史需要。而那些简短的、朗朗上口的古诗词正是文化的载体。同时,研究表明与学生自身的态度、经历、信仰密切相关的学习材料,往往比与此关系不是那么密切的中性材料更容易记忆。因此语文教师要把学生和语文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内心里接受语文,接受古诗词,那么背诵起来就容易多了。
2. 记忆材料的合理搭配 在小学语文背诵教学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讲究方法。小学语文课本中的需要背诵的古诗词有上百首,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有选择性,难易合理搭配,从易入难,循序渐进,逐步引导学生进行记忆、背诵。过难容易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造成敷衍应付,过易则使学生感觉没有挑战性,感觉不到成功后的自我满足感。因此语文教师要把长诗和短诗,容易理解的与难理解的交错学习,既让学生有信心又不至于骄傲自负。
3. 及时复习,尝试回忆
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为了防止遗忘首先就要及时复习。许多学生认为,刚学完没必要复习。但若过了很长时间再去复习,结果已经遗忘得差不多了,记忆已发生了“大塌方”,这时再复习,几乎相当于重学,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趁热打铁,及时复习,可收事半功倍之效。作为学生,应力争做到当堂复习和当天复习。不要等到考试了才想起复习,搞突击,开夜车,这无疑于“临渴掘井”,经果只能搞得自己“焦头烂额”。作为语文教师也要适时提醒学生做好日常复习,可以通过课堂提问,不定期抽查,周末小考等形式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学生在记忆过程中或已经记住之后,尝试进行回忆,背诵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要背诵好古诗文,关键要在朗读上下功夫,反复朗读课文,做到读得顺畅、流利,琅琅上口,读出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这个时候合上书试背,尝试对记忆内容进行回忆,往往能发现自己哪些地方背住了,哪些还不熟,然后再有针对性的记忆,经过反复尝试,就能很快记住要背的内容。
4. 适当过度学习
过度学习又叫超额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比如学习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如果读10分钟刚好能背诵。在能够背诵之后增加的学习(如再读5分钟或再读5遍)便是过度学习。研究表明,如果我们学习需要长期保持的材料,适当的过度学习是必要的。而过度学习的量以比刚达到成诵的学习量增加50℅为宜。过少不足以阻止遗忘,过量又可能引起厌烦情绪。学生一般不懂这个道理,往往学到刚好能背诵就停止了,再增加学习时间就会感到厌烦。针对学生这个特点,语文教师应不断变化学习形式,尽量做到既保证适量过度学习,又使学生不感到单调和厌烦,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5. 教给学生记忆术
记忆术是指给没有意义的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以帮助记忆的方法。这些方法在外语单词、历史年代、人名、地名等机械性程度高的材料的学习中是很有效的。在小学语文诵读教学中也可以借鉴。比如环境连结法,语文教师通过设置生动形象的场景,让学生通过直观画面来背诵,讲要记忆的全部事项与鲜明的环境陈设形象连结起来。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制作这样的课件:太阳将要落山了,一个风尘仆仆的游人骑着一匹瘦马,迎着萧瑟的秋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道旁是缠满枯藤的老树,还有要归巢的乌鸦,一座小桥下溪水流淌,溪边人家炊烟袅袅,而游人却在天涯,想到凄凉的秋风和只身一人,只觉得肝肠寸断,禁不住潸然泪下。通过这样的联系,学生就容易记忆和背诵了。此外还有关键词法,歌曲记忆法,联系记忆法和编成顺口溜记忆法等。
此外,据有意义的材料记忆快和不肯遗忘这个特点,要让学生做到理解记忆,防止死记硬背。同时要做适当的练习,以巩固强化记忆的东西,对于学生的练习,语文教师要及时予以反馈。
总之,要提高小学生的语文记忆效率,防止遗忘,必须运用心理学的记忆遗忘规律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具体、合理的指导,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五篇:例谈小学语文的背诵教学
例谈小学语文的背诵教学
启东市天汾小学 杨华
背诵,是我们中国最传统的教育方法。在旧时候的中国,总是一间私塾内,一张八仙桌在正中,先生手拿戒尺,几张书桌分列在四面,几位少年手捧“四书五经”,正摇头晃脑,怡然自得地背诵着……这种简单而又富有实效的教学方法,如今却已渐渐脱离我们的语文教学课堂。针对这些现象,我校组织了研讨活动,对存在的问题,寻找了一些对策。
现象一:对于背诵的不重视
不少教师认为,背诵是学生下课以后完成的学习任务,上课无须另外花时间去让学生背诵课文,上课应该着重去品味课文语言。殊不知,心理学研究发现,6—13岁的孩子是记忆的关键期。大概在13岁前后,人的记忆力会达到最高峰。笔者认为,背诵在发展学生记忆力、增加知识积累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教师应认清背诵,把背诵放到应有的位置上。
【案例1】《二泉映月》教学片断
师:来,谁来读一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你来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开始。
生: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这是乐曲的开始部分,我们一起来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读。(生齐读,师板书:委婉连绵 赞叹……怀念……思索……)
师:谁来读乐曲的高潮部分?乐曲的高潮部分。
生: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师板书:升腾跌宕 表达……抒发……)
师:接下来的,自然是乐曲的尾声部分。预备,读。
(生齐读,师板书: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爱……爱……爱……爱……)
师:是啊,孩子们,这一首著名的《二泉映月》,(音乐再次响起),大家听,(示范读)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走进《二泉映月》。(生齐背开始部分,高潮部分师生齐背,尾声教师背。)课文对乐曲《二泉映月》旋律的介绍,篇幅较长,语言也比较丰富,是我们公认的背诵难点。在上面的教学中,教者没有把背诵的任务直接丢给学生,而是非常重视。朱熹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多次的朗读,教师的示范读,再通过板书给学生背诵提供了背诵的“支撑点”,教师如此重视这段内容的积累,还怕学生记不住吗?
现象二:背诵内容过于狭隘,缺少知识的拓展。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是学生积累语言的好材料。但是,教师的视线不应只停留在此。《课程标准》在各个阶段目标中提出了相应的背诵要求。如第一学段(1-2年级)是这样规定的: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这是保底 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想尽办法让学生多积累。这些所有背诵的知识一旦记牢了,其词句、章法就会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素养。
【案例2】《渔歌子》教学片断
师:张志和不仅是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一些官场纠纷被免去官职,从此再不作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他的哥哥张松龄怕弟弟隐居不回家,就作了一首词来和其弟:《渔父》。(出示课外古诗《渔父》,全班试读。)
师:这样吧,我来当哥哥,你们来当弟弟张志和。咱们来和诗。师:乐是**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师: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生: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师:好一个“不须归”!
古诗词,语言简洁,有极强的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会背诵,因此,大部分孩子都非常喜欢学习古诗词。所以,学一首古诗,可以拓展一首古诗,“教一带一”。这样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可以增加学生的积累。不仅仅古诗词的学习是如此,我们更应以课文为跳板,适当引入更多优秀的诗文让学生背诵积累。
现象三:背诵的方法单一。
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有些教师对于要求背诵的篇段,只是机械地让学生去背,总是在临近下课的时候才布置,更有甚者,让学生把背
诵的任务当作预习作业来完成。长此以往,教师的硬性规定,学生的死记硬背,定会让学生对背诵产生抵触的心理。笔者认为,背诵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使学生有效地进行背诵,教师传授一些背诵方法是必须的。
【案例3】《黄山奇松》教学片断 师: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在哪?
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欢迎宾客的到来。师:你说说看它怎么姿态优美呢?
生:它的枝干斜伸出去,就像是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师:恩,那想不想看一看? 生:想!师:(出示迎客松图片)我们来欣赏,它的姿态优美主要是在中一丛青翠的枝干,来读—(生读文)
师:姿态优美,我想知道除了姿态优美还有没有? 生: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郁郁苍苍。师:大家看看图,看看是什么颜色啊? 生:绿。
师:那请你把前两句连起来读,我们来体会。(指名读)师:请你来读让我们感受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同学们刚刚还填了一个“饱经风霜”,谁课前查字典了?请你说说从哪看出来?是什么意思?
生:经过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练,就是“饱经风霜”。
师:再读
生:这是一棵饱经风霜的迎客松。
师:经过了洗礼,这棵迎客松,你觉得它有多大的年岁? 生:大约一千多年
师:同学们猜得都差不多,老师这有资料请你来看看,你们把这首诗读读就知道。(出示描写黄松的诗句,配以图片)
生: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
师:一千多年,可能经历过哪些呢? 生:暴雪、火灾、烈日炎炎。师:这就叫“饱经风霜”。
师:可有个词语就在课文里,你们为什么不说呢,一起说-----(充满生机)。(板书:充满生机、姿态优美。)用笔画下这个词语,还有一个词语老师写下来了,你也应该用笔画下来,师:读-------(姿态优美)。
师:这棵迎客送松可以作为黄山的象征吗?请你们一起来读,让我们试着把这迎客松移进我们的心里,自由地读一读。
(生读文)
师:看着图,不看课文来回忆一下。(生试背迎客松一段。)
纵观苏教版的教材,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插图。插图的合理利用,就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姿态优美、饱经风霜的迎客松在学生心
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为什么?因为教者抓住了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想象,再借助图片、诗句的补充,让迎客松从静止的文字变成了鲜活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