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
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
——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薛法根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江苏 215228)
摘要: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确立了四个走向的教学思想,即走向智慧、走向生活、走向综合、走向运用。在教学实践中深入解读语文教材,积极开掘生活中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实现教学内容的重组、整合;变革教学方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综合效益;完善学习评价,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并得到整体发展。关键词:语文教学;组块;教学内容;教学模式 一
语文课程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关照下,反思现时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我们不难发现诸多弊端。
其一、语文教学失却了人文关怀。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为了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偏重于语文知识、能力的培养,曾一度极力追求训练的科学化,过度地进行语言文字的技能练习,使语文教学异化成纯技术的训练课。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就在大量的练习中被割裂了、被淡化了,导致语文课只见文字不见人文,只见筋骨不见血肉,枯燥乏味,语文学习自然成了学生沉重的负担。因此,我们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再强了外在的能力而荒了内在的精神,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既是一个语文能力的训练和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丰富人文精神、形成个性生命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使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得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和谐的发展。
其二、语文教学远离了生活实际。目前,语文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的现象依然十分突出,学生的语文学习窄化成了书本世界的学习,语文与生活成了学生面对的两个互不相关的世界。生活中蕴藏的无穷无尽的语文教育资源无法与语文教材内容融通起来,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十分狭窄;生活中鲜活的语文问题情境也无法即时成为学生进行语文实践的时机,学生语文实践的时空十分狭窄。我们认为,语文即生活,“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为母语的语文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教学要引领学生走进火热的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实践语文,以此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生活化意识,并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性。其
三、语文教学忽视了个性体验。语文学习是个体的个性化行为,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知识经验、情感世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独特的占优势的学习方式,对同一篇文章有他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和体验。然而,语文教学中常常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以成人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答案的唯一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现象力。由此,语文教学没有了激情、没有了创造、没有了灵性、没有了活力。语文教学呼唤个性化的教学,关注个性、关注生命、关注智慧。
其四、语文教学缺少了综合实践。我们习惯于单项的语文训练,总以为通过单项训练可以达到综合提高的目的。然而,语文素养不等于单项能力的简单总和。繁琐、复杂的单项训练肢解了活生生的教材内容,弱化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听说读写”之间不能达成顺畅的转化,削弱了语言的整体功能。学生获得的零散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由于缺乏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应该走向综合化的整体实践。此外,语文教学还应增加综合的探究性学习,将语文知识能力的获得过程转化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使学生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积累知识和方法,从而得到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
为改革上述弊端,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研究课题,旨在实践、探索一条“低耗高效”的现代小学语文教学新路,以使学生在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中习得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二 一切教学改革源于年教学思想的变革,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实践。那么,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思想走向语文教学实践呢?
1、走向智慧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语文教学却恰恰缺少了智慧、缺少了思想、缺少人文关怀。语文教学重视“双基”,但知识不等于智慧。知识关注的是现成的答案,而智慧关注的是未知的世界。语文教学让学生记忆知识,而忽视了让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忽视了学生质疑问难的探究精神的培养,问号的消失标志着智慧火花的熄灭。技能也不等于智慧,被动的、机械的操练,学生品尝到的只是枯燥和痛苦,还有什么比品尝学习生活的愉快和乐趣更接近智慧呢?更可悲的是语文课堂里权威的声音、统一的答案,抹杀了无数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独特的内心体验,学生重复的是别人的思想,久而久之就养成了思维的惰性,一个个变得不善思维,个性衰微,那就更无智慧可言了。面对时代的挑战,语文教学必须超越知识和技能,走向智慧,建立在三根支柱上:“鲜明的思想”、“活生生的语言”、“儿童的创造精神”。语文教学要以学生为本,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充分发展,享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2、走向生活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然而现时的语文教学恰恰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受“应试”的束缚,教学内容局限于书本上、课堂里,没有融合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造成教学内容的单调、乏味,语文教学失去了生活实践的情境和乐趣。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语文教学应植根于现实生活,弘扬时代精神,继承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吸纳人类一切进步文化的营养,及时更新、调整、补充、重组有关教学内容,使语文教学充满生活的气息。
3、走向综合 我们的语文教学习惯于单项的语言训练,“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被人为地分割成一个个繁琐、复杂、机械的语言训练项目,既肢解了活生生的课文,又弱化了语文的人文性,“听说读写”之间,“语言、形象、情感、思想”之间不能达成顺畅的转化,削弱了语言的整体功能。学生获得的零散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由于缺乏综合化的语言实践活动而难以整合,造成教学效益的低下,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和语文整体素养的提高。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将“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当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结合教材,精心设计,在不同程度上综合听说读写的因素,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拓宽学生个性主动积极的探索性学习,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与互助,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实现一个教学活动综合多项语言实践,达成多方面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4、走向运用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语文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尤其是语文运用能力,而不必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解轻运用、重分析轻感悟,语文教学犹如简单的“搬运”:将书本上的语言知识通过训练搬运到学生的笔头下、考卷上。这种纸上谈兵式的训练,使学生的语文学习脱离社会生活的需要,学生获得的只能是“屠龙之技”,而非鲜活的生活语言,这些语言知识和技能往往是零碎的、缺乏活性的,很难在生活情境中中实现迁移,“高分低能”的现象因而相当普遍。语文教学作为母语教育,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语文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三
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会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基于上述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认识,我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相似论原理为依据,提出了小学语文组块教学的构想。
什么是组块?在认知心理学中,有意识地将许多零散的信息单元整合成一个有更大意义的信息单位,并贮存在大脑中的心理活动称之为“组块”(Cnunking),而把贮存在大脑中的信息单位称为“相似块”,也称为“图式”。人们在学习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信息单位、知识单元(相似块),这些“相似块”有各种不同的类别,如语言相似块、情感相似块、形象相似块等,而“组块”则是认知过程中的一种组织策略和整合行为,具有重组、整合的功能,它可以提高记忆的容量和效率。人们对外界的认识常常要依赖“相似块”的存在和“组块”的心理活动。语文学习过程是个体心理“相似块”重组、整合的运动过程,语文学习过程中感知、理解、体悟、积累、运用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组块”的积极活动。相似论原理表明,个体学习语文过程中,首先从感官接触语言材料,或看、或听,将语言信息(伴随着情感、思想、形象)通过神经的传递,到达大脑的相应区域,与先前贮存在记忆中的“相似块”发生联系,从而激活“相似块”,形成感知或感觉,进而个体调动这些“相似块”,与所获得的语言信息通过不断的相似运动、相似匹配、相似重组,达到融会贯通,心领神会,最终形成或重构出新的“相似块”,实现理解、感悟。这些经整合而创造的“相似块”,不但在后续的学习情境中发挥摄取、重组作用,而且在相似的语言情境中,能外化为个体的语言信息,或语言、或思想、或形象、或情感,从而实现个体的主动表达、运用。这就是“组块”在语文学习中的心理学原理。
语文组块教学是建立在语文学习心理学原理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即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线,将零散的语文训练项目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板块,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充分和谐的整体发展。语文学习是学生个体的建构过程,语文教学将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建构过程,而不能替代学生的学习过程。组块教学中,教师将引领学生围绕语文核心知识或生活情境,选择、重组语文学习内容,设计、整合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变革语文学习方式,置身于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发展。组块教学将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大面积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其基本特点是:(1)在内容上基于教材,植根于生活,将鲜活的生活素材融入课文、引进课堂,及时充实、调整、重组教学内容,具有开放性;(2)在结构上突破线性思路,采取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凸现教学重点,拓宽教学时空,更具灵活性;(3)在功效上,实现一个板块活动达成多个教学目标,减少无效劳动,具有增值性。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我结合课堂教学,进行了两年多的实践探索,总结了组块教学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课堂教学程序。
1、重组教学内容。
组块教学打破一本教材的局限,引领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从生活中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围绕语文核心知识,重组教学内容,形成动态的、即时的、开放的三个内容板块:
1、以语文核心知识为“内核”的内容板块。核心知识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最常用、最具摄取性的知识,包括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等。教师要从已有的教材中提炼出这些核心知识,围绕某一个核心知识点,引导学生从书籍中、生活中选择大量相关的语文学习材料,重新组织学习内容,以达到举三反一的目的。
2、以学生生活问题为“内核”的内容板块。关注学生的生活,从中发现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选择学生面临的生活难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提出需要学习的语文材料,从而形成语文学习内容。
3、以地方文化研究为“内核”的内容板块。引导学生联系当地社会文化,发现值得研究的语文学习内容,设计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内容,形成校本语文课程。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以现有语文教材为蓝本,唱好“三步曲”,组编切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之“块”。一是“减”:大多数课文内容学生自己能够读懂,因此,语文教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摈弃那种事无巨细、从头讲到尾的做法,运用减法思维,将每篇课文中值得教又值得学的“精华”筛选出来,作为教学内容的“内核”。这个内核可以是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语段,也可以是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二是“联”:根据所要着力教学的“内核”,将社会生活中与之相联并适合学生需要的活生生的内容选编进来,从而在教学中以相同的内容丰富“内核”;以相似的内容区分“内核”;以相反的内容凸现“内核”。以此拓宽学习领域、开阔学生视野。三是“整合”:围绕“内核”,将选编的相关内容有机组合,理清序列,形成一个具有聚合功能的教学“块”。如学习白居易的《微雨夜行》,围绕“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这句描写微雨的名句,我们选编了南宋诗僧志南的《绝句》中的名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选编朱自清先生《春》中的名段“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房顶上全笼着一层蒙蒙的薄烟。”又选编了《雨》中的一段对阵雨的描写,整合成以“雨”为核心的教学块,在学好原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对比朗读中领悟蒙蒙春雨与绵绵秋雨的不同、白话文与古诗句有别、微雨与暴雨迥异,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也就变得更为丰富和细腻。打开了生活的大门,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就开阔了,智慧的生成也就有了源头活水。
2、整合实践活动。
我们根据小学生每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科学、合理地安排听说读写的各项语文实践活动,并整合成综合化的活动板块,构建三个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1)读写一体化的板块序列。以现有教材为依托,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一个以读写为主的一体化训练序列,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2)语文探究性学习活动板块序列。以某个语文核心知识为核心,设计一个探究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板块,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将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探索、建构的过程,促进学生各方面的整体发展。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板块序列。以社会生活为源泉,选择学生面临的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并以学生个体喜欢、擅长的活动方式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最大限度地沟通各学科教学内容,密切学科之间的联系,达到综合化的训练效益。
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我们以经过重组的教学内容为核心,明确教学目标。每个教学“块”确立以发展学生语文运用能力为主的目标群。然后根据小学生每个年龄阶段的主导活动,科学、合理地安排听说读写等各项语文实践活动,确定训练层次,制定训练步骤,如朗读、体悟、想象、比较、概括、复述等,并整合成一个生动活泼的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各层次的训练中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整体的发展。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我围绕四组词语,设计了一个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
1、听写四组词语,要求学生听完一组三个词语之后再默写,不能听一个默一个:(1)蝉、悠闲、自由自在;(2)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3)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4)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
2、出示四组词语,让学生自读自批。
3、联系四组词语,教师示范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
4、根据四组词语,学生练习复述故事,要求用上四组词语。5指名复述故事,组织学生评议。在这个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我将多项语言训练目标融合成了一个整体,实现了多项教学目标:(1)听写四组词语的活动,不仅巩固了学生所积累的生字、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短时记忆(一组词语)的能力。(2)运用四组词语听记、复述故事的活动,教给了学生抓重点词语听记、复述故事的方法,而且锻炼了学生听记、复述的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对所记词语的及时运用,将书本上的词语化为自己的词语,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真可谓一举多得。(3)通过自批自改自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习惯。这样的综合语言活动看似平实,学生却经历了扎扎实实的“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既发展了语言,又培养了能力、习惯,受益非浅。
3、优化教学结构。组块教学以学定教,删繁就简,确立了读、悟、习的课堂教学基本结构。其灵魂是联,读、悟、习的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个体与教材语言、情感、形象、思想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达到共振,进入新的学习境界的过程。因此,组块教学着力培养学生构建联系的能力和自觉联系的意识,以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1)读,主要指诵读。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博闻强记、熟读成诵、整体把握、涵泳领悟是汉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诵读教学应坚持六个字:读读,让学生充分自由地朗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情感,读出韵味;评评,引导学生就课文的某些语句、段落进行评价,发表自己的看法,或喜欢,或不满,提高其评判能力、学习初步的鉴赏;背背,让学生选择喜爱的段落背一背、记一记。
(2)悟,即体验、感悟。汉语言“意合”的特点决定了汉语的学习不宜依赖分析,而应重积累和感悟。“悟”是一种省去繁琐逻辑推理过程,在经验范围内作出综合性、直接性、快速性结论的体悟式思维。事实证明,这种体悟式的思维方式在把握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对象时,具有独特的功能。因此,组块教学以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替代单纯的理解分析,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组块,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情境体味、联系生活经历体验、联系时代背景体会;引导学生把思想内容与语言表达联系起来、把听说读写联系起来、把学习语文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在广泛的联系中达到融会贯通,自悟自得,并日渐提高学生的悟性,培育学生的灵性。教学柳宗元的《江雪》时,我向学生提了这么一个问题:“这么寒冷的下雪天,这位老人真的是为钓鱼吗?”一石击起千层浪。是啊,不在钓鱼又是为什么呢?我没有搬出教参中现成的答案,而是用期待的目光望着学生。有的说:“老人是在独自欣赏雪景。”万里江山,粉妆玉砌,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雪景之美也!有的说:“老人内心十分孤独、寂寞,每一行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就是''千万孤独''。”多妙的发现啊!有的说:“我觉得老人在磨炼自己的意志,因为天寒正可以锻炼人。”有的说:“这位老人与众不同,看起来很清高。”诗人那种不愿同流合污的心迹不正隐含其中吗?最后有一位学生说:“他是在钓一个春天!”一语双关!是啊,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诗人在遭爱重重打击之下仍然孜孜以求,不正是等待“春天”的到来吗?学生的诠释独具慧眼,精彩至极。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组块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语文课,充满了活力和魅力。
(3)习,即习得、运用。语文教学效率低下费时费力,从根本上讲,就是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重学轻习,做了太多的课文分析,做了太多的单项练习,缺少与生活的联系,缺少真正的语言实践,即缺少母语习得。因此,组块教学充分发挥母语教育的环境优势,积极创设丰富的语言实践时机,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意之间的转化、整合。习的基本途径有:(1)读中迁移。即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围绕某个话题,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个体经验,创设综合性的说写活动,促使学生借鉴、迁移教材语言及表达方式,不断提高言语能力。如组织讨论、辩论、即兴描写、角色表演、创造性复述等。(2)综合性学习。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开展切合学生实际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如组织学生编辑班报、课本剧表演,进行社会调查、参观访问,开展专题性阅读等。(3)反思性学习。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之后,自己总结学习收获,寻找存在的问题,坚持写“学后笔记”,既提高学生自我反思、自我监控的能力,又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及时加以梳理、整合。
4、构建基本课型。组块教学的基本课型有:(1)诵读感悟型。对于精美、典范的课文或段落,宜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诵读训练,从中领悟言外之意,体悟言中之情,感悟言语规律,既积累语言材料,又培养语感。(2)情境运用型。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创设语言交际运用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在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掌握语文。(3)研读探究型。启发学生就课文的重点语段进行深入探究,质疑问难,引导学生研究新问题、发现新知识、产生新思想、培养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4)主题活动型。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开展综合的语言实践活动,如表演、诵读等,让学生在综合活动中得到知识、情意、能力间的和谐整体发展。
5、改善教学评价。组块教学通过教学评价,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以利于学生主动、自由、充满信心和乐趣地进行学习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着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把三个鼓励融入课堂:(1)鼓励学生提问,并引导学生善于提问,培养好奇心和探究精神;(2)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学生带有个性色彩的理解,是最具灵性和创见的。课堂上要珍惜学生的独立见解,珍视学生的智慧萌芽,让课堂充满笑声、充满成功、充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3)鼓励学生有自己的选择。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进行诵读;肯定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提倡学生自己选择作业形式等。对课堂教学的评价,许多教师总是凭学生在课堂上的种种表现来评判学生的学习、评判教师的教学、评判课堂的效益,但恰恰忽视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真实感受。实际上,学生才最有发言权,也最有说服力。为此,我们设计了组块教学每课“六问”,通过对学生的“六问”,既客观地反映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又促使每个学生的每课一思。这“六问”是:(1)懂了吗?(2)会了吗?(3)喜欢否?即是否喜欢这样上课?(4)发言否?即是否主动地发表自己的见解?(5)完成否?即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当堂完成规定的练习?(6)进步否?即是否有收获、有长进? 五
组块教学实践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语文课堂重又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学得更主动、更自由、更有乐趣、更有成效;使我们感到了提高语文教师素质的紧迫性,具有丰厚文学底蕴的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具有人文魅力的决定因素。当然,组块教学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一种尚在探索中的教学方法,不能解决语文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但我们可以通过组块教学实践,获得对语文教学的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注释。
1、回归“个性解读” 汉语特别具有灵性,一个词、一句话都蕴含丰富的内涵,能够精确地表达出细致的差别和复杂的思想,用得巧妙,能够言近旨远,甚至言此意彼,一种模糊的准确,极富诗意。因此,学习汉语文宜乎于模糊中求准确,不宜依赖分析,更不能强求一个理解,得到一个标准的答案,而应该是一种个性的感悟和解读。组块教学在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注重个性化的解读和感悟,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头脑中贮存的相关信息组块,作为感悟课文内容的前提准备和敲击妙悟火花的“打火石”,真正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让课文进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内心世界,如此,每一个学生才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每一个学生都能产生自己的思想。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与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对许多课文内容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大而化之的,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像性的,但这些理解却往往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才是精彩的。
2、锻造“语言合金” 形象是理解、运用语言的重要背景,情感是理解运用语言的动力,语言是语文学习的主要归宿。形象、情感、语言本身是三位一体,共同作用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感素养的形成、人文精神的养成的。而零散、繁琐的语言训练往往将语言与形象、情感割裂开来,削弱了语言的感染力,淡化了语文的韵味,使语文学习索然寡味。组块教学就是将这种零散的单项的语言训练整合成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以读为主轴的主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将丰富的语言与鲜明的形象、真挚的情感锻造成“合金”,在学生心中积淀下来。这种“语言合金”具有很强的活性和聚合功能,犹如一个语言磁场,能摄取新的语言信息,融合新的语言材料,改造学生自身的语言,久而久之,便会融化到学生的生活中去、情感中去,成为语文能力的基础,成为文化底蕴的养料,成为人格形成的萌芽。语文,也便与学生个体生命运动融为一体,能提高他的生活质量,提升他的生命意义。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特殊的时空、境遇,学生可以藉过去留在心里的形象、情感、思想得到一种慰藉、一种动力、一种激励,成为人生的一种资本。语文教学涵泳、浸润的功能,文化传承的功能,帮助人终身发展的功能就得以充分的发挥。
3、实现“生命对话” 语言不只是交流与思维的工具,更是人的存在空间、生存条件与存在方式。语文活动是人的生命运动,语文学习是一种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就阅读来说,是学习者与文本作者心灵的对话。一个真正进入“读书境界”的人,实际上是与作者(可以是打破时空界限的友人与大师)进行的精神的自由交流和心灵的对话与撞击,使自己内在的生命本质获得升华。作文,是学习者与他人(或自己)所作的精神交流,是将自己的思想、认识通过语言来与他人(或自己)进行的对话。凡作文,都有明确的对象,如果失去这样一个对话的对象,那便失去了作文的意义,小学生作文中假、大、空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在于此。语文组块教学为了实现这种生命的对话,确定了以运用为主线,开展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为学生个体的阅读和作文(对话)营造一个良性的言语环境,提供条件,让学生主动地进行与作者、与他人的精神对话,而绝不替代学生独立的实践活动。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围绕某个语言话题,组织学生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组织小组学习,全班交流,甚至辩论,并引导学生及时地将这种对话记录下来。如此,就实现了学生与作者、与编者、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多重对话,既丰富了对话的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对话的质量,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实现生命与生命的精神对话,必然催生出鲜活的思想、撞击出智慧的火花。附录1:
《小露珠》教学设计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设计理念“ target=_blank> 语言是在言语活动中习得的。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创设生活化的言语实践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培养学生的灵性。[设计特色” target=_blank> 在语言运用活动中内化课文语言,实现整体发展。[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target=_blank>
一、引发话题,鼓励交流。
1、谁见过小露珠?
要点:鼓励学生自由发言,提示学生围绕“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到过小露珠?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感受?”这些方面说得具体些、清楚些。
2、导入课题:夜幕降临了,神秘的小露珠悄悄地出现了,让我们一起走进夜幕,去寻找小露珠的踪迹吧!
二、充分朗读,概述课文。
1、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
要点:提示学生遇到生字参照生字表上的注音,读正确、读流利。然后,出示生词,教师不教,先让学生认读,对其中读错的字词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2、学生再读课文。
3、现在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反复读一读,争取读好它。读完后想想这段的意思。要点:学生读后,教师组织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说说这段的主要意思。板书: 夜幕降临 出现了
小动物们 喜欢它(因为它________。)花草树木 感谢它(因为它________。)太阳出来 飞走了
4、谁能根据板书,简要地、连贯地复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创设情境,运用实践。
1、小露珠是那样可爱,小动物们都喜欢它。请你自己读读课文,想象一下:假如自己就是其中的一个小动物,会怎么向小露珠问好呢?
要点: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指导读好“像钻石那么闪亮,像水晶那样透明,像珍珠那么美丽”这三个词组,体会赞美之情。
2、创设对话情境:现在每个同学都是一种小动物,老师是小露珠,你们见了我,会怎么向我问早?
要点:教师随机走到学生中间,先主动向学生问早,如:“勤劳的小青蛙,你早哇!”“漂亮的小蝴蝶,你早啊!”等;然后启发学生应像文中的小动物一样,主动向“小露珠”(教师)问早,从而形成相互主动问早的生活场景。
3、概述:小动物们喜欢小露珠,因为它________。(板书)
要点:引导学生体会小露珠“闪亮、透明、美丽”三个外形特点,运用课文中的词语进行概述。
4、小露珠来到花草树木中间,又给它们带来了哪些变化?请你读读课文,细细地体会一下。要点:学生自由朗读后,教师组织学生朗读,指导读好“格外精神、显出生机、俊俏”等词句,体会花草树木的变化。
5、创设写话情境:现在每个同学都是一种植物,你会在心里怎么感谢小露珠呢?请你写一段感谢的话。
要点:提示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词句和句式。然后组织学生交流,读出感谢的语气,师生共同评点。
6、概述:花草树木都感谢小露珠,因为它__________。(板书)
要点:引导学生体会小露珠对花草树木的作用:变得格外精神、显现出生机、变得更加美丽等。
7、太阳公公出来了,小露珠飞走了。请你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方式汇报自己学习的结果。
要点:提示学生可以运用朗读、背诵、写感想、绘画、唱歌、舞蹈等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四、感情诵读,设计练习。
1、请根据新的板书,复述课文内容。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3、你认为课文学到这儿,还应该做哪些练习。
要点: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课文实际创造性地设计进一步学习的内容,如:积累词句;研究小露珠形成的科学原理;扩展阅读等。
[评点” target=_blank> 本课的教学设计围绕“发展学生语言”这条主线,精心创设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一是充分、自由的感情朗读,从语言中感悟到小露珠的特点和作用,领悟到词句表达的精妙;二是有层次的概述课文,从而积累、内化课文的语言;三是在情境对话、写话中,运用课文的词语和句式进行表达,真正提高了语言表现力;四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进行创造性地学习,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学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智慧潜能的开发。
附录2:
《月光曲》教学设计
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教学目标:
1、了解《月光曲》的传说,并能简要地复述。
2、在教师的引导下,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幽静、清幽、恬静”等词语的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9自然段,并能背诵。
4、能运用“幽静、陶醉”写一段内容具体的话。教学理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因此,语文课应设计适合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从而提高语文整体素养。设计特色:
在复述、诵读、运用等板块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达到理解课文、感悟语言、运用内化语言的目标。教学流程:
一、自学课文。
1、通过查字典的方法自学生字。
2、练习朗读课文,读后练习说说《月光曲》的传说。
3、查阅有关课外书,了解贝多芬及其《月光曲》,并做好资料卡。题目______________ 类别__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_____ 刊物_____________期号_____________页码______________
二、简要复述。
1、教师与学生一起听《月光曲》,而后让学生介绍自己对贝多芬及《月光曲》的了解。
2、教师出示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自己认读。莱茵河 皮鞋匠 入场券 陌生 盲姑娘 恬静
3、引导学生简要复述《月光曲》的传说,可以用上下列词语: 幽静 茅屋 断断续续 对话 激动 清幽 陶醉 记录
每个学生复述后,教师都要组织学生进行评价:是否完整;是否简要;是否能恰当地运用上述词语。
三、朗读感悟。
1、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体会字里行间流动着的情感。
(1)“断断续续”:假如你是贝多芬,会从“断断续续的钢琴声”中听出些什么?(2)“随便说说”:假如你是贝多芬,你会觉得姑娘是在“随便说说”吗?
(3)“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假如你是贝多芬,面对盲姑娘,心里会想些什么?
2、结合学生的自读体会,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8自然段。
联系上下文,体会“清幽”的意思,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引导学生将“清幽”与“幽静”作比较,体会两个词语的异同。
四、诵读想象。
1、认真读课文,找出暗示《月光曲》曲调的句子。
2、教师出示课文第9自然段。让学生自由朗读,并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体会《月光曲》的曲调变化。
3、教师出示“轻柔舒缓、高昂激荡、刚健明快”三个词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排序,并结合课文的描述说说理由。
4、教师组织学生欣赏《月光曲》,引导学生印证自己的理解。
5、指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
6、有感情地背诵第9自然段,鼓励学生配上乐曲背诵。
五、迁移运用。
1、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将《月光曲》的曲调生动、形象地用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
2、不同的人听了同样的乐曲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请学生听《百鸟朝凤》的乐曲,然后将自己联想到的情景写成一段话,用上“幽静、陶醉”等课文中的词语。
3、组织学生交流评点,学生可以自己修改练习。
六、课外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第9自然段。
2、联系上下体会“恬静”的意思。
3、积累词语。
入场券 陌生 盲姑娘 恬静 钢琴 纯熟 清幽 照耀 陶醉 苏醒
微波粼粼 波涛汹涌
4*选做题:围绕音乐、音乐家,作一个专题研究,题目自拟,将收集到的资料汇编成书。板书参考: 月光曲 贝多芬
断断续续 听到琴声 一分触动 随便说说 看到兄妹 十分感动
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遇到知音 万分激动 即兴弹奏 记录成曲
有感于知音 寄情于月光
月亮升起------微波粼粼 轻柔舒缓 月亮升高------微云缕缕 刚健明快 月亮照耀------波涛汹涌 高昂激荡 教学后记:
一、关注学生的个性化体验。
课文中描述的皮鞋匠和他妹妹所产生的联想——月光下的大海,是作者的一种独特的体验。是否所有的学生也会产生同样的感受和联想呢?教学中如果忽视了学生个体的体验,就会在无意中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和个性化的体验,语文学习就会走向统一、陷入僵化。有教师提议:是否可以先让学生听《月光曲》,根据自己对曲子的理解、想象,将自己所联想到的景象描述下来;而后在读课文中的描述,以此印证自己想象的合理性,加深对课文语言的理解和感悟。我以为,这样的设计可以一试,鼓励学生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诚然,听音乐写作文的能力,需要长时间的锻炼。否则,学生一时难以解读乐曲,也就难以产生美妙的、合理的联想,自然也就写不好。
二、注重学生的概括性复述。
尽管课前学生的自学时间比较充分,课文也读得比较熟练。然而,课文预习中要求简要复述传说一项练习,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认真地准备。课堂上,一连有三个学生复述,但都语句不连贯,注意了细节,而不会概括。看来,概括能力的训练显得十分紧迫。如果要让学生复述得语句连贯、有条理,可以提供一组词语,暗示课文的叙述顺序,如:散步、走近茅屋、走进茅屋、弹一首曲子、再弹一首曲子、记录。如果学生过于注重细节,可以在学生复述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词语进行概括。如:贝多芬在茅屋外听到穷兄妹俩的对话,许多学生停留于复述盲姑娘的话,教师可以及时提示学生,用“对话”一词就可以概括。如果要让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积极地运用课文的词语,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也可以出示一组词语,要求学生尽量运用,并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总之,概括那里的培养需要一个扎扎实实的训练过程。
三、增加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
课堂上,我安排了三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有选择地抄写词语,在学生抄写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发现学生抄写时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加以指导,效果明显。同时,学生作业的速度明显快了、更加专注了。这表明,必要的书面练习要尽可能地安排在课堂上,而且要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如果课堂作业还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又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实在得不偿失
第二篇:让语文教学走向智慧
让语文教学走向智慧
课堂教学是一种通过知识引导人的智慧成长的艺术,是人对人智慧的引导、激发和唤醒。语文教师的责任就在于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文化和文明的因子在学生身上积淀成人格。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反映在清晰的课堂教学节的呈现上。
一、用情感温润课堂
语文课上,学生阅读诗歌、童话、散文、寓言等体裁的文章,与文本对话,与老师对话,师生共同度过一段生命的旅程。情感是文章的灵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如果说,课堂上只有冷冰冰的面孔,没有任何温度的语言谈何有效?要让怎样的情愫弥漫课堂,浸润学生心灵呢?
如教《春》一文,首先让学生粗读课文,理清文章总——分——总的结构,然后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描写春天的五个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读前四幅图时可用轻柔、舒缓的语气,读出对春的喜爱之情;读第五幅图时,则要加重语气,读出春给人希望和力量。这样,学生以读入情,以读入境,以读会心,在多次有效的诵读中,感觉到江南春天的温柔,同时也能感受到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
二、用智慧点亮课堂
情感是建构有效课堂的首要因素。课堂上,老师激情飞扬,以情激情,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兴奋中不知不觉地迈进语文学习的殿堂。然而,有效的语文课堂不仅仅需要教师激情投入,真情付出,它更需要教师用智慧去创造。
1、有效的情境。
情境创设怎样才会有效?一般来说,所创设的情境着力体现出真实性、问题性、开放性等,就是有效的。简单的说,创设情境能够进入作者写作要达到的“境界”,使儿童有着身临其境的真切体验。在教学《曹刿论战》一文中,为了使学生对曹刿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曹 刿论战》一文产生更强列的感情,在教学此文的课始时,是这样安排:首先,教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鄙”字。然后让学生再说说这个字的意思。当学生说出“鄙”的意思后,教师在黑板上重重写下“远谋”二字,让学生再说说什么是“远谋”?师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谁”字,然后分别用箭头指向“鄙”和“远谋”,并在箭头上打上问号。以此激起学生的悬念,产生好奇。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授《爬山虎的脚》这一课时,激趣导入环节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爬山虎的一根藤与学生一同欣赏,当现实生活中他们常见但却不注意的碧绿的爬山虎呈现在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孩子们渴求的眼神!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努力回想他们曾经见过的爬山虎,这就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有了主动探究爬山虎的兴趣,他们成了这节课的主人,这个时候我再适时的引出“我们今天一起跟随叶圣陶爷爷,去看一看他笔下的爬山虎和我们看到的有什么不同。”学生自然而然的进入了课文的佳境。
2、有效的训练
有效课堂,绝不能无视训练的落实。《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课有哪些“基本技能”需要训练,从而打下相应的语文“基础”呢?从《语文课程标准》中不难以现,它包括:汉语拼音技能,识字技能,写作技能,阅读技能,倾听表达与交流技能,使用语文工具书的基本技能等等。这些技能显然要通过一堂双一堂的课落实训练,(当然还有课外学习活动)课堂上的每一分钟都是十分宝贵的。因此,充分的利用课堂有效的时间,来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就要求训练要精当扎实。
3、有效的拓展
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这也成为许多教师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觉行为。但是,有不少老师在拓展中,有些盲目和无序、泛滥。带着冲动的热情和时尚的追求。为了能有效的拓展,需要我们花气力反复的精心的研究教材,选准教材与拓展内容的最佳切入点。如: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之课堂拓展延伸口语训练:假如你是一个世纪老人,书面习作:联系生活,谈谈你所知道的其他关于生态环境破坏的问题,并给有关部门写封信,谈谈应该采取那些措施。
4、有效的探究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语文课堂的有效探究应当充分考虑探究信息材料的可操作性,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好充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抓住文章中需要探究、能够探究、合适探究的内容和契机,有形而探、有感而发,让学生在探究中走进文本、感觉文本、融入文本、升华文本。如在学习《变色龙》一文后,要求学生根据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充分发挥想象,续写一个片段: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处理好小猎狗咬人事件的第二天,在街上碰到了将军的哥哥,你想他会说些什么。如一些名著的课文可以布置名著阅读竞赛等。
5、有效的课堂激励
激励语言犹如一束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的语文课堂。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那么他就学会了自信。所以,在教学中要以表扬激励为主,真正达到激励教学的目的,使学生保持学习的激情。激励语言又犹如催人奋进的号角,能鼓舞人心,增强自信。但过去,我们的教育多是批评的教育,使师生关系紧张,使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而现在的教育是激励的教育。美国文学巨匠马克吐温说:“别人一句赞美的话都能让我开心了两个月。”对于一个大人来说,别人的一句赞美的话语都能让他欣喜许久,名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孩子呢?因此,为了使学生永保学习的激情和具有一定的信心,我们要遵循以下几个策略。①灵活创设激励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②要注重民主激励原则,蹲下来和学生沟通,使学生大胆参与学习。③灵活的运用激励,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和感受到信心十足。从而激发学生继续努力奋斗。如:你的想法真好,为大家开了一个好头、你朗读文章真有感情,假如再把声音放大一些会更好、很棒、你真行„„如在课前三分钟的古诗词诵读之后、在课堂朗读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再由我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舞台。四年级识字还是占有很重要的比例的,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里有效的掌握重要的生字生词呢,我在课堂上识字的这一环节中注意发挥学生的潜力,让他们自己发现在这些生字中有那些字容易写错,给其他同学提醒一下,学生们会根据自己的不足之处指出来,提出来的同学这个字一定不会错,听得同学肯定会比老师直接指出来掌握的要好得多。这样既让学生发挥了潜力,又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现在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城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面对新课标,面对新教材,面对新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我们就有必要重新学习,甘当一名小学生。在每一天的具体教学实践中,结合传统教学法,构建“在实践中尝试,在反思中研究”的教学新模式,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反思,从而得到不断的进步。所以及时反思、深刻反思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它可以促进教师全面、和谐、健康、快速的发展,通过一年的教学实践,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反思对课堂教学的反馈指导,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经验+反思=成长”。今后,我将更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在行动和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做一个“反思型”“研究型”的教师。大浪淘沙,经常反思的我不再一味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在今天的尝试中不断变化、不断改进。
总之,提高语文课堂的智慧性和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情、趣、理的挖掘,这将是一条艰巨的道路,但我想只要能立足课堂,立足学生,不断学习、实践反思,那么,语文课堂将会永远绽放智慧的光芒。
第三篇: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
走向智慧的语文教学
(二)江苏省吴江市盛泽实验小学 薛法根
教学,因生成而精彩
教学,其实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展开的心灵对话,因预设而有效,因生成而精彩!我们不应忽视精心的预设,也应该将生成作为一种自觉的追求。教学,理应充满智慧的挑战;课堂,应该充盈情感的力量。而教师与学生的智慧,是在教学细节中不经意间流露出来的,是那般自然、随意而又让人惊喜。推敲、品味教育的细节,是我们发现、收获教育智慧的极好方式。
镜头一:一年级《做什么事最快乐》
师:每个小朋友可以把自己当作一个你喜欢的事物,想一想:当小青蛙问你“做什么事最快乐”的时候,你该怎样回答呢?(学生开始窃窃私语)师:你是谁? 生:我是大花猫,替主人捉老鼠最快乐。
生:我是蜻蜓,捉蚊子最快乐。
生:我是乌龟,游泳最快乐。
师:自由自在地生活也是快乐的。
生:我是太阳。
师:(惊奇地)哦?太阳最快乐的是什么? 生:我是太阳,照亮人们最快乐。(掌声)师:你有一颗伟大的心!生:我是花,我们用自己打扮美好的世界最快乐。(热烈的掌声)师:是啊!太阳、花草„„他们都有生命,他们都在尽自己的努力为别人做事,做有用的、有意义的事!生:我是一棵树,我吸进二氧化碳,放出新鲜的氧气最快乐,(掌声)师:呼出新鲜的氧气!空气就清新了!生:我是风,我让炎热的人们感到凉爽最快乐。师:带给人们凉爽!多么善良啊!
生:我是萤火虫,在黑夜里为人们照明最快乐。(热烈的掌声)在综合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让每一个学生进入自己新的角色,激活已有的生活积累,发出属于自己的心声,产生自己的思想。尽管小学生由于受到年龄、知识积累、人生经历与生活经验的制约,他们对课文内容和生活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大而化之的,带有个人经验色彩和想象性的,但这些理解却往往是充满灵性的、闪耀着创造光芒和智慧火花的。我以为,智慧的火花来自三个火种:独立的、生活的、深刻的。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理应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其次是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去进行言语实践,并在这样的言语实践中领悟生活的哲理与文学的浪漫,言语表达与人文素养兼得。答案不是唯一的,语文教学才是精彩的。
镜头二:《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自由读课文一到四小节,要把它读好了。好的标准是把汤姆钓鱼的情景读出来,让人一听就感受到汤姆在钓鱼。(指名一生读第一自然段)师:他读得正确流利。看一下,汤姆和爸爸在什么时候钓鱼?(生:晚上。)我们中国人喜欢什么时候钓鱼?(生:早上。)师:外国人喜欢钓鱼,但却是在晚上,这叫浪漫。要把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汤姆和爸爸泛舟湖上的那种浪漫的情调读出来。你再来读一次,提醒你一下,“明月”“慢慢”这两个词特别注意一下。(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得很有感情,大有进步。)师:你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奖励你什么呢?奖励你再读一小节。(生笑逐颜开地读第二小节)师:看得出你是钓鱼的新手,谁再来读这一节。(又一生读,有明显进步。)师:现在你是钓鱼能手,什么是涟漪? 生:鱼饵抛下水面时,荡出的一圈圈波纹。(众惊叹)师:有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渔翁之意不在鱼,这叫情趣,重在欣赏美景。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听得出你是钓鱼高手?(又一生读,读得更好了。)·
师:他是钓鱼高手,还不是钓鱼专家,不仅要看到银色的涟漪,而且要读到心里有涟漪。(又一生读,读得更好。)师:你读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涟漪,才会读得这么好。心里有涟漪看不见,那叫情感的涟漪。谁还能“有涟漪”地往下读?(生读第三小节)你读着读着,我心里也有涟漪了。(众笑)教育智慧是在教育过程中自然生成的,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生活中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教育智慧不是教师或者学生刻意播种的,那种作秀式的表演教学,重复那些“噱头”以博得听众的笑声,并不是教育的智慧。教育智慧必定出自善良的心,出自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真诚的爱意!从教育的无数个细节中流露出来的,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机智,还有教师的教育品格!品格高雅,课堂自然充满清新、充满智慧、充满灵性。
第四篇:语文的智慧教学
语文的智慧教学
最高尚的教育理念就是智慧教育。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统一,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有觉悟的教师都承认,语文教材和语文课堂中的语文永远滞后于生活中的活生的,日新月异甚至是“时新月异”的语文,特别是网络时代到来之后。可我们不要悲观,正因为生活语文的丰富、活跃、瞬息万变,才需要我们来学习最基本的,最核心的,最基础的,最根本的语文,好好地教学生学习语言,学习文学,学习文化,把语文课堂创建成培育智慧的殿堂,让懵懂无知的顽童走进这座殿堂,受“语文”及其他学科的濡染,经过老师的引导和同学的相互促进,然后走 去,成为智慧,富有善性,人格高尚的“智慧人”。如果说,语文教育最大的,就是培育智慧的话,那么语文教育最根本的准则也不过要“智慧地教”。语文教师应该努力追求的也是语文教学的智慧境界。那怎样的“教”才是智慧地教呢?
首先,语文教育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合作互助,分享交流。在相对而于当下的中国语文教育而言,我们更需要关注这样的语文教育法则。1古今相通
语文教育应该有经典感,也要有现代感。语文课本里的语文,规范,纯洁,文雅,经典得多;而生活中的语文复杂,丰富,鲜活,更有时代感。所以,语文教学需要古今贯通,文雅结合,从中选择有利于学生个体发展的最基本的东西。否则,语文教学会在时代的浪潮中失去方向,失去传统,失去根本。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学习现代的文学作品时,还要提倡让学生多接触古典的文学作品。
2情理相融
当下的语文课堂有热烈的对话,激烈的辩论,生气勃勃的“小组活动”,叽叽喳喳的课堂讨论。但是,我们发现,学生的言说缺乏“语文”,学生的思想缺乏深度和广度,学生的人格缺少提升。所以语文教育要有理性的思辨,有正确的批判,语文课堂中除了琅琅书声,还应有爽朗的笑声,喜怒哀乐的真实表露,更是情感与智慧的相融。3读写相生
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读写听说”的实践活动中学会 “读写听说”。这是真理。在日常生活中,人从诞生那一刻就开始在“听”了,从咿咿呀呀开始就在“说”了。所以说,语文教学最基本任务是教学生“读”和“写”。“听”“说”中介随“读”和“写”能力 的形成和提高逐渐加强。但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似乎是因为把“听说读写”等量齐观,淡化了“读”与“写”。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将“读”和“写”作为核心任务,基本任务,要因“读”悟“写”,要以“写”促“读”。
我崇尚的教育理念就是智慧教育。我要以激情,知识来构建语文教育,既然做出了选择,就应该有一点精神:择善而从!
第五篇:语文教学的智慧
语文教学的智慧
薛瑞萍说:站在台上,我就是语文。短短的一句诗意的语言透露出她身为一名语文教师的多少自信,多少豪迈。在偌大的小学语文教师群体中,还有多少人敢像薛瑞萍一样如此大胆地将自己定义为“语文”。“百炼成钢。”在语文世界游走多年的她,如今能够像一只蹁跹的蝶,尽情地在语文教学天地里释放其生命的丰富与灿烂,成就她美丽的语文教学人生。从她的身上,我们不难发现,语文教学应当是一项智慧的事业。唯其拥有成熟圆融的智慧,语文教学才会精彩,才会熠熠生辉。
什么是语文教学的智慧呢?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则故事: 张老师是位年轻的男教师,学识渊博,口若悬河。他教五年级语文,平常很少备课,教案总是寥寥数语;也很少改作业,改得最多的是学生的作文与练笔;更很少给学生背书,偶尔会叫个别差生在课余的时候到他面前背背课文。他在办公室,很多时候是看看闲书,上上网,时不时地与同事讲几句笑话。同事们私下 议论:这男老师教小学没有一点耐性,做事毛毛糙糙,教学怎么能抓得扎实?期末考试,看他怎么交差?
另一位李老师,是比张老师年长很多的老教师。她工作非常敬业。每天一走进办公室,便忙个不停:催促学生背诵课文.让学生默写生字,批改学生的语文练习、作文、日记,等等。她留给办公室同事的总是一个忙碌的背影。看到她如此辛苦地劳作,同事们大发感叹:嘿,老教师还是老教师,这教学效果应该没得 话说。
一个学期很快过去,全县进行调研考试。当成绩公布出来后,全办公室的老师不禁大跌眼镜:李老师的班学生平均成绩比张老师的班整整差了五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老师们百思不得其解。
张老师笑着解开了谜底。他说:你们别看我平常在办公室做的事很少,但其实我所做的事情并没有比大家少,有时反而更多。我十分注重课外阅读,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要求他们坚持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对于学生所写的读书笔记和读后感,我都认真批阅,并将阅读所得与学生分享与交流。学生很感兴趣,阅读激情也不断高涨。我平常上电脑、看闲书,并不是在消遣,而是在给自己充电。我通过电脑和书籍来弥补自己人文素养和学科知识的不足。有了日常积累,我在课堂上经常给学生引经据典,学生听得兴致盎然,于不知不觉中爱上了语文,自然考试也就不成问题了。
张老师和李老师的教学故事颇值得我们深思。同是从事语文教学,为什么李老师事倍功半,而张老师却事半功倍?由此可见,语文教学和世界上任何一件事情一样,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有一句话说得好:愚蠢的人会将原本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而聪明的人却将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当然,我们不能说李老师的做法一定很愚蠢,只是语文教学如同任何问题的解决一样,是需要策略与智慧的,一味地苦干、蛮干,往往取不到更好的效果。
仔细品味张老师的话,想想他所谈到的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张老师是一位在语文教学上极具智慧的人。他的语文教学智慧集中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简简单单教语文
语文教学有时候应该像郑板桥诗中所
描绘的,做一做“删繁就简”的艺术。
简约、精致是一种美。世界上最美的事物往往是大道至简的。如哈佛大学的校训:“向苏格拉底学习,向柏拉图学习,向亚里士多德学习。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短短的两句话,代表了一代又一代哈佛人在真理的道路上执著的探索与追求。再如意大利悉尼歌剧院的外形是一页页白色的风帆,其流畅简约的造型成为建筑界的经典,引起中外游客的交口称赞。
求简成为一种风格与智慧,语文教学也应该讲究求简的智慧。如何达成这种智慧呢?
(1)教学目标简明扼要
对课堂上非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胸有成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清楚。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例:从课堂教学要达到扎实有效的角度出发,上述《威尼斯的小艇》的教学目标应该俭省,综合表述为:A.理解课文里“操纵自如…基督”等重点词语的含义,了解威尼斯的特点。B.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激发学生对威尼斯的喜爱。C.背诵课文。如此简明扼要,教师在教学中就会稳打稳扎,一步一步落实目标。(2)教学内容简单精致
语文是做加法还是做减法?这是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备受语文教师争议的话题。加法与减法,孰是孰非,我们不能简单地评判。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两者各有各的精妙。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学生一个学期要学习几十篇课文,如果每篇课文都做加法,肯定是不现实的。首先,教师本人没这个精力去将每篇课 文挖深挖透,让与课文相关的知识全部呈现出来;其次,即使教师有精力和能力堂堂课做加法,学生也会不堪重负,毕竟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精力是有限的;再则,教师堂堂课做加法,其教学任务能不能完成,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了。
因此,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多是以做减法为主的。这减法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一堂好的语文课并不是教学内容愈多愈好的。梳理课文的主线,抓住课文的重点,简单精致地呈现教学内容,将之讲深讲透,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这样,既能够让学生迅速理解课文,又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
“要而不繁”是语文课堂的根本。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只有抓住这个根本,其语文教学才会省时高效。
(3)教学过程简约清晰
那些在课堂上“满堂问”的教师,其教学过程一般都是模糊的,找不到一条清晰可见的主线。教学就像驾驶一艘无底的船,驾到哪儿算哪儿。还有些教师过于注重细枝末节,将一堂课的重点全部聚焦于一些重点词句的理解上,繁琐的分析与讨论往往使 教学过程变得支离破碎,无从凸现主题。
教师设计教学过程,要如同砌房子,围绕目标,从基础开始,层层递进,直击目标。且看有位教师执教《让生命开花》一文,其设计的教学程序为:读一读,了解课文说了什么——画一画,画出课文反应“生命可以开花”的句段——议一议,谈谈“生命为什么可以开花”——说一说,你身边“让生命开花”的事例。四个步骤。始终围绕“生命可以开花”的主题,一步一步逐层展开。这样的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清晰可见,过程实实在在。教师教起来得心应手,学生学得轻松自如。
(4)教学方法简略实用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手段。课程改革以来,教师的教学方法日趋繁多,并且日渐翻新。最明显的改变就是计算机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课件几乎成了教师课堂教学的法宝,一堂课要吸引学生,好似非得使用课件不可。有的教师上公开课,甚至完全依赖课件,没有了课件,便不知怎么教学,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某大学一位知名的教育学教授,被另外一所大学邀请前去演讲。
该教授将演讲内容做成了精致的课件,以为演讲一定会有声有色。谁知,她上台开讲不过三分钟,课件运转突然出了问题。经反复调斌,课件内容仍是显现不出来。没有了课件,该教授的脑海一片空白,不知自己接下来要讲什么,结果在台上子乎者也讲了不过半个小时,便匆匆离台,惹得台下听讲座的专家及学生 一片嘘唏。该教授当场急得眼泪双流,没想到,自己辛辛苦苦赢得的名声竟然败在一个小小的课件上。
这个事例说明的是课件教学带来的弊端。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一种好方法,但不是包治百病的灵药。对于日常教学而言,教师要节节课做课件进课堂,是不可能的。没有哪个教师能腾出那么多时间来做课件。
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采用的方法一定要简略实用。传统的“一支粉笔打天下”的方式在课程改革背景下,未尝就失去了价值。教师如果能凭自己的讲述吸引学生,讲述法同样精彩。薛瑞萍老师执教《詹天佑》,在课堂上用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述了“詹天佑”的求学历程,南京大屠杀的悲剧等,大段大段的讲述不但没有使课堂失去活力,反而激发了学生蓬勃的学习热情。
情境教学、游戏教学、小组合作掌习等诸多教学方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都要以“简略实用”为原则。如情境教学,倘若花了很多的精力创设一个情境,却是为了弄明白一个简单的问题,就大可不必;再如游戏教学,倘若课堂上组织起来比较麻烦,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可尝试运用其他方法;小组合作学习,更要讲究实用,小组分工明确,学生容易操作。
(5)教学语言简洁明快
语言表达简洁明快,能做到字字入耳,声声人心,其效果便非同凡响。
法国作家雨果向出版社询问《悲惨世界》一书可否出版,给 出版社写信时,其一个标点符号:“?”。而出版社的回答同样让人惊叹,也只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这则故事应该成为“行文简洁”的经典。
我们来比较一下下面这两段关于《美丽的小兴安岭》的导人语,你更喜欢哪一个:
A.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这个地方在我国黑龙江省的东部,那儿一年四季树木常青,被人誉为“林海”;那儿盛产木耳、山药、枸杞等多种名贵的药物;那儿还有伐木加工厂,为祖国的天江南北输
送了很多木材。这个地方是哪儿呢?那就是美丽的小兴安岭。B.同学们,我们中华大地,美景美不肚收,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小兴安岭。
显然,第二个导入简洁明快,迅速引领学生进入主题;第一个导入,虽然教师用了优美的语句来描绘,但开篇便说了一段这么长的文字,不兔让学生感觉有些累赘,而且教师将课文内容早早说出,也破坏了学生的学习兴致。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无论导人,还是过渡、总结、提问等,都应当简洁明快。
二、课内课外三七开
也许有老师要问:倘若语文课堂教学过于简单,学生的收获岂不是十分有限?语文的世界本来博大精深,教师的教学只是简单地就教材教教材,学生又从何而来对语文的热爱与兴趣呢?这就涉及语文教学中课内与课外关系的处理了。众所周知,语文确 实是一门以深厚的积累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平常积累越多,语文的综合素养便越高。
薛瑞萍老师给学生上语文课,很多功夫是花在课外的。一个学期的语文课,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她在带孩子们读课外书;每天课余或放学后,她总是和孩子们一起在走廊、教室交流读书。得;晚上回家或双休日,她又通过网络交流的形式与家长、孩子交流读书体会。这种师生共读的语文教学方式在学生和家长之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她的学生不仅喜爱语文课,还非常酷爱阅读与写作,就连大部分家长也跟着她一块读读写写,其乐融融。当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效果也就不用操心了。她教的一年级孩子一个学期结束后,人人会背《365夜儿歌》。试想:一个会背一整本儿歌的孩子,她的语文学习成绩怎么会差呢?因此,薛瑞萍每每自豪地说:只要孩子爱上了阅读,就不愁孩子们学不好语文。
不言而喻,好的语文教学总是依赖于学生的课外阅读之功的。吕淑湘先生曾经就课内与课外的关系做过形象的划分:课内课外三七开。意即语文教学的效果,只有三分来自于课内,另外七分来自于课外。如今更有教师提倡课内课外二八开。“三七开也好”,“二八开也好”,或许语文教学中,课内与课外的关系不一定如此界限分明,但这些说法无一例外地说明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语文教学是离不开学生的课外阅读的。
三、换个想法更精彩 有的语文教师习惯于在固定的模式,陈旧的方法,没有波澜的教学,是不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的。课堂教学只有常教常新,才会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1.找教学切入点,换个想法
教学切人点是指语文课堂教学中导人课文、贯穿全文并引领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中心点。这个中心点也可以称之为“文眼”。课堂教学只要抓住了文眼,紧紧围绕文眼组织教学,便会重点突出,有条不紊。
课文的切入点一般有很多种,它们或者是词,或者是句,或者是段。如《狼和鹿的故事》可以以“生态灾难”这个词作为切人点,《捞月亮》一文可以以“糟啦!糟啦!月亮掉在井里啦!”作为切人点,《月光曲》一文可以以“断断续续”和“纯熟”这一组相反的词作为切人点,《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可以以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兴安岭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又是一个物产丰富的宝库。”作为切人点。
既然一篇课文有多个切入点,那么在教学时,就存在如何选择切入点的问题。在多个切人点并存的情况下,教师要比较比较各切人点的优劣,选择最新颖最独特的视角作为课文的切入点。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首先应当思考一篇课文应以什么作为切人点。如果该切入点已被别人实验过,自然无吸引人之处。那么,教师应当改弦易辙,换个与众不同的想法。
《落花生》一课,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通过描写花 生的特点来赞扬生活中那些朴实无华的人。大多数教师执教此文,一般都以“花生”为切入点,以与学生聊花生导人课题。但特级教师张树林老师研究文章的作者许地山的笔名“落华生”作为课文的切入点。上课时,他先询问几个学生叫什么名字,为什么父母给他们取这个名字;接着介绍《落花生》一文的作者许地山有个笔名叫“落华生”,向学生抛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要给自己取名叫“落华生”呢?再引导学生认真研读课文,讨论“落华生”的来历。张老师以“落华生”这个名字作为解读《落花生》一文的切人点,新颖独特,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2.设计教学过程,换个想法
教学过程一般与教学的切人点相对应。选择不同的切人点,便需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但相同的切人点也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如同前文所述,语文课 堂的教学过程最忌从头教到尾,教学程序僵化。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要经常变着法儿设计与众不同的教学程序,给学生一种意外的惊喜。让学生不是从课堂一开始,便知道教师会在何处结束,一路的教学风景早早地一览无余。
一篇课文,如果老师们喜欢从头讲起,那么,我们就可以换个想法,考虑考虑是不是可以从最后一段讲起。如《生命生命》一文,大多教师沿着“瓜蔓破土 —飞蛾扑火—心脏律动”的课文叙述思路进行教学,一步一步引导学生从体会“植物生命的顽强到动物生命的顽强再到人类生命的顽强”,感受生命的宝贵。既 然大家采用的都是这种顺叙的教学思路,为了给学生学习课文的新鲜感,我们可以尝试将教学思路转换过来,逆着课文的叙述顺序进行教学,即“心脏律动——飞蛾扑火——瓜蔓破土”,从人类生命的顽强到动物生命的顽强再到植物生命的顽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叹:原来不仅仅只有人类的生命是顽强的,动物、植物的生命也是顽强的,继而在人、动物、植物的生命比较中懂得,植物、动物都拥有蓬勃的生命欲望,作为一个人,更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
我们也可以尝试从一篇课文的中间开始教学,掐头去尾。从中间开始教学的课文,一般中间段落是课文的核心与重点。所谓的掐头去尾,也不是说不要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只是将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淡化,蜻蜓点水地一笔带过。如一位教师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其教学过程就以地震中父与子的对话而展开,不像其他老师一样,考虑到叙事课文的完整性,一定要将事情的前因后果讲得一清二楚。这位老师抓住父与子的对话,引导学生充分挖掘人物的心理活动,层层假设,层层铺垫,使学生对人物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对课文的主题有了深刻的理解。
3.创设情境,换个想法
很多名师都很注重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于永正老师上作文课,在《红花献给谁》中,他将自己打扮成一位猎人走上讲台;在《学写留言条》中,他把办公室的林老师适时请进教室,传达通知。于漪老师上语文课,课堂教学中每出现一个新词,于老师 就会在下课与孩子们交流时,特意创设交流的话题,在话题中运用这个新词,以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词语。窦桂梅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当时的皇帝、大臣、老百姓,会怎么说,怎么想?学生在角色模拟中,体会到了表达的快乐。
情境创设需要常常更新的。一个人人皆知的情境或一种长期运用的情境形式,都不能给学生的感官造成强烈的冲击,因而很难获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情境创设最大的特点是逼真性与生动性。好的情境能充分调动人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身临其境地参与感受与体验。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当认真思考,创设一种与众不同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特级教师王崧舟执教《只有一个地球》,开课之前,设计了这样的情境:
师:听说你们都很聪明,我想考你们一个问题,回答时思路要尽量开阔一点:我们现在在哪里?
生:学校的礼堂里。师:(摇头)思路不够开阔。生:在深圳。生:在中国。生:在地球上。
师:是呀,我们在深圳、在中国,也在地球上。请全体起立,跺一跺脚,我们的脚下是什么? 生:地球。
师:(板书:地球)我们一起叫一声“地球”。生:(齐)地球——
师:地球听到了没有呀,怎么没有反应?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呼唤:“地球,你好!”假如地球听到了.她会热烈地鼓掌的。开始!
生:(一起,深情地)“地球——你好——”
师:地球听到了我们的呼唤。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看似很简单的情境设计,却反映出王老师的匠心独运。短短的情境体验,迅速拉近了学生对地球的亲近感,也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所以,情境创设一定要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中心,多想办法。
3.确定教学方法,换个想法
“教无定法。”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使用的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内容与题材的课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主题内容相同的课文也要尽量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样,语文课堂教学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充满灵气。
教师潜心钻研教材的深度不同,对教材的理解也会有别,所想到的教学方法自然会有所不同。同是执教《我的战友邱少云》,王崧舟老师采用的是从学生的心理体验出发,把“听、说、读、感、悟、思、情”等多种语文实践活动和心理体验过程结合在一起感悟语言的做法。而孙双金老师却采用的是紧扣词句、层层设 问,观看录像,体会人物内心,将文本静态的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以有声语言的形式形象化、动态化、情感化的做法。
有的教师在教学中敢于尝试,让学生反弹琵琶。李镇西老师在他的博客上记载了他听一位语文老师上课的经历。该语文老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别汇报的形式进行课堂教学。她将全班同学分为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围绕学习主题选择一种汇报形式进行商量讨论,商量讨论后,教师再安排每个小组轮流汇报本组的学习成果。汇报的形式各不一样:有的小组是集体朗读,有的小组是表演,有的小组是唱歌,有的小组是边读边评。整个课堂教学,教师只在其中穿针引线,学生完完全全唱起了主角,学习气氛相当活跃,教学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换个想法,是为了丰富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教学更精彩,更具魅力,使语文教学优质高效。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换个想法,一定要注意,不要忘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何想法都是为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服务的。那种一味地标新立异,凭借一些小点子、小技巧、小方法,增强课堂的热闹和噱头的行为是不可取的,也是要坚决杜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