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选项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03:4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体育课选项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体育课选项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一篇:中学体育课选项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中学体育课选项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中学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是比较先进的方式,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旨在分析选项教学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并针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建议。

关键词:体育课 选项 优势 弊病 解决 对策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地针对中学体育课的组织方式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出现了多种组织方法,这其中,选项课是最流行的一种。这种课堂教学组织方式灵活,多变。以其新颖的教学组织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一种新出现的事物必然不会是天生完美的,其中存在着一些理论和实践的缺陷,这需要我们来探讨和解决。

选项教学模式开始实行以后,此教学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提高,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

选项教学的优势

1、选项教学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和个性特征

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强烈,学习动机更加具体、明显。选项教学模式由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授课教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改变普通教学模式中学生“要我学”的被动学习态度为主动学习态度的“我要学”,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

2、选项教学有益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学生按自己的爱好、特长选择某一运动项目进行学习,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所以,在学习中,学生能够积极自觉地去学习每一个动作,体会动作要领,体育的价值观逐渐形成,对健身的兴趣也逐步与自身的学习、生活相联系,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3、选项教学能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为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现中学实施了选项教学模式,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选项教学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项目。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可打破原有的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授课教师。在教学方法上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4、选项教学有助于形成运动专长

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安排选项课教学,一般身体素质教学时数不得少于30%。在制定选项课教学大纲时,包括身体素质内容,每年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学生进行测试,通过每一年的数字统计比较,学生的优秀率逐年提高,比传统教学下学生的优秀率要高。体育课成绩是根据对学生素质、技术与能力的测试结果进行综合评定的。通过实施系统的选项教学,可以使学生获得某一运动项目比较完整的知识、技术、技能,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篮球、排球、足球等一些集体性的项目,通过较长时间的系统学习与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自我控制的能力等。

5、选项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运动习惯

通过选项教学,提高了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发展了学生的体育特长,从而提高了他们的体育兴趣和参与意识。实践证明:在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课程选项教学中,课程教学时数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健身效果,学生为了增强对抗能力,必须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磨合,才能提高自己的对抗能力。长时间的比赛磨合,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这一点可从学生自觉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不断增多来证实。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进一步提高了运动技术水平,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了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提高了学生自学、自练能力,并使体育成为学生课余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二、体育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

1、选项教学不易处理学生的水平差异 学生在体育分项教学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对体育分项教学不能很好的适应,由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各个初中,每个初中学校的教学设施,教学模式不尽相同,加之学生自身素质的差异,导致在一开始分项选修教学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体育能力不尽相同。由于学生刚迈进高中的大门,对高中体育的教学模式肯定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而选项教学让学生一进入高中就学习单一的项目,而且一学期学习一个项目又较为系统,有一定难度技术的动作,体育能力教差的学生无从下手,很不适应,也跟不上上课的节奏。学生没有打好上选项教学的体育基础,这一步跨得有点过大。

高一年级可以按原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大纲,让学生更好的适应高中体育的教学模式,为二三年级的选修做准备,内容的安排上侧重点在田径和体操技巧项目的教学。例如:丹阳有一所中学就是以健美操与羽毛球为必修课程,高一学生进校必须先学习这两个项目,一是锻炼协调能力,二是锻炼灵活能力,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上好体育课。

2、选项教学对教学硬件资源要求较高。

在课的设置当中,由于学生的选项差异较大,选择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学生较多,而篮球与乒乓球只要有器材,受外界阻力较小,在室外都可以打得起来,但羽毛球在室外,虽然有场地,但只要有一点风,基本就打不起来,必须去体育馆内,由于在体育馆里场地条件的限制,好多学生基本都是没地方打,而且里面光线不是很好,又比较闷,大多学生都坐在旁边休息、聊天,到处闲逛。因为是选项教学,学生都是好几个班混在一起上一个项目,有时一节课有两个羽毛球班,如果同时在体育馆的话,学生在馆内更是挤的没地方打,所以有学生称自己是“游荡军团”,而这很大的弊端就是教学秩序比较混乱,场地的限制,学生也不容易管理。

3、控制各选项学生人数比较困难。

根据按项目分班现状表明:学期初,由于学生的喜好项目不同,选项广度也不同,因此在教学分班过程中,出现了上课学生人数差异较大,学生选项不均衡,选择热门项目的学生较多;而有的项目选的人数比较少,只有30名,相差近一半,这样不仅增加上课难度,另外在教师之间或多或少出现不和谐的因素。学期末,因选项教学,原有班级的学生分别有几位教师授课,统计学生的体育成绩也给教师带来一定的困难。

4、选项教学与全面发展学生身体思想存在矛盾。

有绝大部分的学生在分项选修过程中只会选择自己喜好的一个或者两个项目,而不去尝试自己不感兴趣的项目,宁愿在自己喜好的项目上多锻炼。所以学生在多次的选项过程中,会多次选择同一个项目进行学习,高中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是全面培养学生,注重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和兴趣的形成,让学生在高中几年里只学习一两个内容,跟体育与健康课程全面发展学生的目标是相违背的。

可以让高二教学采用固定项目的分项普修,按照学校的条件设施,师资力量,针对学生普遍感兴趣,且容易开展项目的,男生开设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女生开设健美操、篮球、排球、羽毛球,每个内容学习时间为半学期,每个内容为14—16课时,一个学期学习两个内容,四个内容在一学年里面完成。这样教学内容就比较广泛,符合体育与健康课程全面发展学生的目标。

5、各学段学生不同,造成教材内容连续性不好。

在整个高中的体育选项教学过程中,学生只会选择

一、两个内容,时间的跨度太大。经学生调查表明:有32%的学生认为设置的时间太长,到后来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学习,在跟部分老师的交谈中,认为单一的一个内容,设置的时间太长,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捉襟见肘,到一定时候会觉得枯燥,学生失去了上课的新鲜感,教师失去了上课的激情。

在高三教学模式上可以采用学生自主选择的分项选修,学期开始的第一节课让学生自主的报名,经统计后,根据报名人数和项目,结合学校的师资及场地,进行有机动的改变,要有利于学生的爱好,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有利于教学秩序的良好开展的原则。对学生比较喜欢、当今流行的休闲体育项目,应创造条件,满足学生的要求,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调节身心,放松心情。在学生选课前应对该项目需考核的内容、标准提供给学生。

结论

1、体育课选项教学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符合学生的心理品质和个性特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水平,培养学生终生参与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2、从选项教学模式适应性、选择项目的情况和兴趣广度的调查来看,选项教学在学生能力、师资、场地条件、各项目人数差异、组织方法和时间跨度上都有待提高,需进一步完善。

相关建议

1、综合以上的现状分析:中学体育教学要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认识体育技能学习的重要性。在安排教学时,既要在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证,又要形成一系列完整的管理制度,否则就会出现“放羊式”教学的混乱局面。我们在新学期开始之始,可以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分年级教学。

2、由于各高中的具体情况不同,不可能用统一的体育教学模式,也不能照搬别的高中总结的体育教学模式。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校的场馆、器材、师资力量等具体情况来制定适合具有本校特点的、又有利于新时期高中体育发展的教学模式。

3、采用选项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扎实的理论知识。

每一个新教学模式肯定存在着利弊端,我们在不断的尝试中,探索要符合本校实际的体育教学新模式。分年级教学模式跟大学体育的教学模式相接轨,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有一个很好的体育准备,让学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上课的过程中能很好的掌握好学生的动向。但也有弊端就是学生体育能力差异和不喜欢项目兴趣的培养。希望经过几年的尝试之后能形成我们自己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都能受益,让每个学生能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乐趣!

第二篇:探究高中足球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究高中足球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东营市胜利第十中学

迟全

摘要:新一轮体育课改为学校体育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带来了许多深刻而可喜的变化。体育教学中的足球课教学,也与过去老的足球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内容的变化,上课学生的变化,都对新课改后的足球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怎样提高选足球课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选课学生的技术水平,使学生学习足球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怎样形成新型的、更融洽、更和谐的师生关系,都是现在的足球教师应该考虑和研究的问题。关键词:高中足球课

足球教学

前 言

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注重教学内容的可选择性并注重培养高中学生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根据国家新课标的精神,现在的高中体育课已经实行了分专项教学。而足球运动作为当今世界上影响最大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深受高中广大学生的喜爱。因此,普通高中开设足球选项课就一直是热门项目。但是,近年来随着各高中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各高中足球选项课教学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客观上要求高中足球选项课教学不断改革与创新,这样才能使足球运动更好的融入学生的生活,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作为走在体育新课改最前线的高中体育教师,如何上好足球课,如何调动体育课内与课外的力量来为足球课服务,正是我们下面要讨论的问题。

一、现阶段高中足球选项课的存在的问题

1、难把握“放”与“收”的度

《体育课程标准》下的体育教学强调发展学生学习兴趣和开展探究性学习等,教师普遍对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发展学生主体性“放”与“收”的度把握感到困难。一是放开了怕收不回来;足球项目的特点是活动场地比较大,在加上选课学生众多,如果对学生活动时的限制少了,那很可能有控制力差的学生不进行运动技术的学习,而是带球嬉闹,不禁有了“放羊”之嫌。二是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和主体性学习,这给一些本身足球运动技术比较优秀的学生提供了自我发展的舞台,但那些虽然对足球很有兴趣但过去对足球接触比较少,技术比较差的学生却无所适从,从而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最终会是原来会踢球的踢得更好而原来不会踢球的还是不会,这样不但使学生不能学到足球技术还可能因此打击了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2、全班教学与个别教学的矛盾

过去分项前的体育课实行的是大班教学,全班学生不论会与不会都是一起学一起练,而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教师主体性教学,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种要求下最佳的选择就是个别教学。但是根据现在普通高中的体育教师配备特点,这是比较难实现的,现在的高中一个年级一般十几个班级,而一般一个项目也就两名教师,而选择上足球课的人又比较多,所以足球专项课班里学生都在30到50个人左右。在这么多人数的班级里,要进行个别教学是不现实的。因为这个时候个别教学虽然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学习效率,却降低了班级教学的整体效率,为了照顾全体学生,所以虽然项目是独立了,可是教学方法还是延续过去的老方法。这是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

3、足球运动技能教学要求不明确

体育课程标准要求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传授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苛求技术动作的细节。时下不少足球教师在足球教学计划中只字不提学习运动技能、技术的目标和内容,只是 1 选择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教学内容。而足球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足球运动的最大魅力在于足球比赛,只进行一些容易学的、技术含量较低的足球技术的教学,学生学的是容易了,可是当学生在进行足球竞赛时,课上学的东西就显得远远不够了,因为无论是“运动员”自己,还是看球的“球迷”,都不希望看到的是一场22个人疯抢一个球的比赛。而要想在比赛中看到精彩的传球,精彩的射门,不进行相关技术的认真学习是做不到的。显然足球教师这样进行足球教学识不合适的,可是“不过分追求运动技能、技术的传授„„”中的“过分”是一个什么标准,教师到底要教多少或者要教什么样的运动技能、技术?让学生掌握到什么程度才是“不过分的运动技能、技术”? “不过分运动技能、技术”的评价标准和依据是什么, 足球教师该如何进行评价?目前很多足球教师还很困惑。

4、定性评价具体操作难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评价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评价的状态,强调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在足球课中也是如此。过去学生的足球课成绩主要由一些足球技术的考试组成,不论学生平时表现怎样,学习态度是否认真,只要考试时考的好,最终成绩就会比较高。新的课程标准主张既评价最终成绩,又评价学习过程和进步度,还有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等。这对于原来技术比较一般但学习很认真的同学就显得更加公平。但由于态度、情意与合作精神这三方面的定性评价很难具体量化,因此足球教师对学习评价陷入两难选择的境地,学生“努力”了,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就应当合格,学生体能、知识、技能技术的量化评价是不是就应当让步呢?不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学生的投机心理会不会滋生呢?

5、课程单位时间与总时间都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新课改后,虽然体育课不同项目分开了,但是很多学校的体育课课时还是沿用过去的老规定,每周两节体育课。根据现在的课程时间,每节课45分钟,一周就是90分钟,一个学期不会超过26个小时。现在的足球班一个班一般有30-50人,在45分钟的课里,每个学生得到老师指导的平均时间是少的可怜的。而对于学生来说,在一个学期120到140天的学习时间里,却只有26个小时的足球学习时间。在这么少的时间里,想大幅度提升学生的足球水平,难度是很大的,或者说是很难实现的。

二、应对新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1、走出“自主探究学习和主体性学习”的误区

当前不少足球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下足球课的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学习。足球教师的职责就是维护好课堂纪律,别出危险,再根据教材内容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球自学自练。许多足球教师认为这样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主体性学习,忽视甚至否定了足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这是不正确的。学生虽然是体育学习的主体,但却是处于发展中极不成熟和缺乏理性的主体。学生的足球知识、比赛经验还很有限,而经验的积累还要有一个过程,学生不可能在学习之初就立刻懂得自己学习运动技术,还有就是由于很多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当中(包括体育和文化课的学习),已经习惯了由老师做主导的被动式学习,如果再足球课上一下就“放开”,很多学生可能会感觉无所适从,在课上不知道该干些什么。所以要想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过渡到主动的自主探究学习就需要教师由“牵”到“扶”再到“放”的过程,这都需要教师的不断指导。因此,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和主体性学习应是在教师指导下自主、独立的学习,善于独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学习。

2、分层次教学在足球教学中的应用

新的体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这就要求老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技术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情况下,如果能按学生的技术水平来分班,教学效果无疑是最好的。可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很多时候分班时不能按学生的技术水平来分班,所以一个班学生的足球水平参差不齐,在这样的班级当中,如果能根据班 2 级学生技术掌握的特点实行分层次教学,就能克服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消的被动局面,从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所谓“分层次”教学,就是足球教师在分析教材难易度与学生心理、生理、运动技术技能和教学管理目标后,将教学内容分解成梯次较小、难易度适中的层次组合。这种组合是针对学生的足球技术水平层次而编排的,使各层次学生在时间保证和辅导帮助下经过努力能够达到教学管理目标。“分层次”教学是一种符合体育教学规律以及中学生特点的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效地实现对中学生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实验证明,课内根据不同组别的教学对象,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实施分层次教学,可以使每个学生尝到跳一跳摘到苹果的“最近发展区”,对于发展学生身体机能,提高学生运动素质,增强足球技术“困难生”对上体育课的自信心有着显著的效果。足球课“分层次教学法”,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为学生建立“终身体育”意识打下基础,也充分发挥好生的创造性思维,为每个学生“反复成功”提供丰富的机会;可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足球课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适应未来社会激烈竞争的需要。

3、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要重视运动技能的教学

有些足球教师认为,体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学生培养、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在足球选项课教学中就要淡化足球运动技能技术的教学。在足球课教学中,只要学生高兴就行,不再提足球运动技能技术的学习,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足球课越“乱”越好,当然这里的“乱”不是真正的纪律乱,而是只是强调学生要玩的没拘束,一味追求课堂气氛,认为学生情绪活跃,玩球玩的热热闹闹就是好的足球课,对于学生“吃得饱不饱,是否消化吸收”并不在意。实际上,虽然现在上课的形式发生了改变,以具体的运动项目为主,但是体育课最主要的“育体”功能并没随着课改而改变,它还应是以引导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在足球选项课上也是一样。新课标理念下的足球项目用于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让学生进行足球竞技,而是通过降低竞技足球项目的难度和强度,使之更容易被学生掌握,更有利于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同时使该项运动融入学生的生活,使之成为实现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载体”和“途径”。

4、教学评价既要重视过程评价也要注重结果的评价

过去老的学校体育教学,把练习强度和练习密度作为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惟一指标,学生的体育课成绩一般只与几次技术考试有关,考试时考的好,则体育课成绩就很高。而新课改后则过分强调体育教学的心理和社会效益,足球课教学中也是这样。足球课上教师只求学生高兴、乐学,练习强度和练习密度已不再作为评价足球课的主要指标,过分注重过程评价,淡化甚至不计结果。淡化甚至没有了对足球技术的考试,这就造成了学生上足球课时只顾着“疯玩儿”,无心学技术。到最后的结果就是每次课踢球踢的都很开心,但是学生自身的足球技术水平提高很小,技术水平的低下,导致了足球游戏和足球竞赛的水平低下,久而久之,这种水平低下乏味的足球运动必将会反过来影响学生对足球运动的热情,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的发展。要想得到好的教学效果,在足球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过程和结果合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感受到有好的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感受到自己足球技能和体能、技术等在不同程度上确实有了一定的发展和提高,才能真正激活学生对足球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因此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的练习强度、练习密度和掌握技能技术的评价为主,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动的评价,使教学评价走上科学化轨道,促进学生健康的真正发展。

5、单次课时间的增加与课时总数增加

现在的高中足球课一般情况下和其他的课程一样,每次课45分钟,每周两节到三节课。对于上足球课的学生来说,45分钟的上课时间是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的。一堂训练课,去除整队、清点人数、宣布教学目标及准备活动等时间,真正用于学生触球练习的时间也就在25-30分钟时间,在这段时间内由于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每个学生接触球的时间又会打折扣。为了让学生在足球课上真正的学到东西,延长单次授课的时间及增加每周的足球课课时总数 3 很有必要。高中的足球课课时可以参照大学里足球课的课时安排来进行,每次课采用两节连上的形式,每周两次课四课时。这样,每次足球课的时间增加了,学生无论是进行技术学习,还是组织教学比赛,都会有更长的活动时间。充足的上课时间不但使教师能有更多的时间对更多的学生进行指导,也使学生在运动后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放松活动。这就避免了过去学生在课上玩的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下课时为了多玩儿一会,就不做放松一直踢到下课甚至是快上下节课了才急急忙忙往教室跑的情况。在足球课上给学生更充足的活动时间、放松时间,让学生在下课时“心平气和”的回教室继续下面课程的学习,不但使学生运动的开心,更保证了足球课后面的文化课的上课质量。每周课时数由原来的两课时增加到四课时,提高了学生每周的足球课运动量,使学生运动的更充分,更能达到强健身心的效果。

三、结论与建议 结

1、教师在足球课上对学生的收放程度不能很好的控制,导致了控制力差的学生不能认真练习,最后导致学生整体技术两极分化,并且可能会影响学生学习技术的热情。

2、现行的足球课教学虽然使项目独立了,可是却不能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充分享受到有针对性的教师指导,使学生学习的效率降低。

3、由于态度、情意与合作精神这三方面的定性评价很难具体量化,因此足球教师对学习评价陷入两难选择的境地,而对学生技术考试评价的忽视,也使学生对足球技术的学习热情降低,学生的技术水平下降。

4、学生每周足球课的课程单位时间与总时间偏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1、教师应根据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学习”的现状下,适度的逐步放开对学生的控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教师由“牵”到“扶”再到“放”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独立的学习。

2、足球教师在分析教材难易度与学生心理、生理、运动技术技能和教学管理目标后,将教学内容分解成梯次较小、难易度适中的层次组合。这种组合是针对学生的足球技术水平层次而编排的,使各层次学生在时间保证和辅导帮助下经过努力能够达到教学管理目标。

3、课堂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的练习强度、练习密度和掌握技能技术的评价为主,同时注重对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动的评价,使教学评价走上科学化轨道,促进学生健康的真正发展。

4、每周课时数由原来的两课时增加到四课时,提高了学生每周的足球课运动量,而且在足球课上给学生更充足的活动时间、放松时间,让学生在下课时“心平气和”的回教室继续下面课程的学习,不但使学生运动的开心,更保证了足球课后面的文化课的上课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1] 窦永涛

《多媒体技术在足球技术课中的应用》

中北大学体育学院

[2] 吴焱军

《当前高中学校足球选项课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广州大学体育学院 [3] 姜

《高中学校足球课“分层次”教学法实验研究》

浙江象山中学

第三篇:谈谈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谈谈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在教学中,我尝试作了一些探索。下面是本人对初中作文教学的一些粗浅之见。

一、当前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分强调作文选材的思想性。学生在作文前,教师过多强调选材要有意义,能概括出中心思想的题材来写,每次这样反复强调,学生的心目就形成一个题材的框框,还末下笔,心里就受到了束缚,为了要概括一个有意义的中心和题材,煞费苦心,搜肠刮肚。自然会使学生忽视周围的很多丰富多彩有趣味的素材。这种做法:不仅封闭了学生的灵感,而且,这样作文练习也是索然无味的。

2、重读轻写,读写不够统一。学生在写作时不能较好地运用从阅读中得到的写作知识,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在阅读教学材中没有很好联系作文来教学,干瘪瘪的分析、讲读归讲读,作文管作文,井水不犯河水,造成讲读与作文的脱节,学生写起文章来就难了。

3、不善于引导学生积累材料,就是缺乏材料,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如若有物,则多是旧事重提,干巴空洞。古人曾经说‚得之在俄倾,积之在平时‛[1],一篇佳作的形成,必定得力于长期的积累形成的深厚功底,没有‚读书破万卷‛,那得‚下笔如有神‛呢?

4、作文批改方式单一代,调动不了学生的兴趣,平时作文大多是老师批改的,许多学生写作文不修改,依赖教师改,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老师精批细改,却事倍功半,吃力不讨好,教师应把作文修改权交给学生。

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方法

(一)拓展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写作兴趣

1、注意动机意志兴趣的培养,激发学生写作内驱力

动机,就是激发人们去行动的主观动因。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高低,一般是学习的动机决定的,一个学习动机纯正的学生,其理智的动机会激励他不断以顽强的意志克服学习中出现的一个个困难。写作也例外,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写作意识与兴趣,这种意识就会在其心底变为练习的激情和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会驱动他调动意志的力量,通过各种手段去克服困难。

如何激发内驱力,培养学生作文的兴趣呢?首先要加强对作文差生的辅导,课前给他们专门布臵预习题,课堂上有意识地要求他们回答预习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是教师知道他们能回答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作文兴趣。课堂指导结束后,又专门询问他们哪些地方不理解,感到困难,予以反复指导,有时,教师也可故意写些‚下水‛的作文,或者让写作水平较高的学生先写,教师将作文修改后再读给学生听,并就学生写作中存在的某些困难作重点强调。其次,教师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写作热情。①强调作文的意义;②教师尽可能用不同的方式告诉或暗示学生该次作文容易写好。只要在达到哪一点或两点要求就是好作文;③抓住时机重提某些作文差生过去作文中成功之处;④尽可能把作文题目出得新颖。⑤允许学生自拟题目,写他们最熟悉,感受最深的东西。再次,教师作文批阅尽可能快些,在评讲时对学生成绩或优点肯定充分一些。并把优秀作文选贴在作文专栏中,让大家学习,通过这样,学生尝到作文的甜头,兴趣提高了,内驱力也激发了。

2、注意课外拓展,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多读好文章‛这是所有成功者的经验。广博阅读,可以丰富阅历,提高认识,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丰沛语言……这些都是写好作文的前提条条,北流市水丰初中教学能够起在全市的前列,这与该校每期设立1—2节课在阅览室的阅读分不开的。确实丰富的图书室对一个学校来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它不仅是教师充电的好去处,更是学生增长知识拓展视野的好场所。

有人把作文比作输出,把阅读比作吸收。这个比喻恰当不过。当然,读书不少,而作文不见提高的情况也不鲜见,原因在于有些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候不注意选择,不注意讲究方法。

内容好,文笔好应当是选择的标准。内容是指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文笔好重点在语言质朴无华,读起来自然亲切。凡符合‚两好‛的标准的文章,我们都应该大力鼓励学生多阅读。有一点不可忽视的就是应该考虑学生实际的需要,比如:知识面窄的,就应该选择一些知识比较强的文章和书籍;语言贫乏一些的最好多读一些文学性较强的作品,如精彩的小说,优美的散文等。

熟读精思,是提高学生写作最有益的读书方法,精华的片断需要发复咀嚼品味,要读得滚瓜烂熟,熟到使文章的语言若出于自已的口,使文章思想若出于自已的心。有的文章,尤其是自已喜欢的文章,还应该背熟,做到张口而来,脱口而出,即使一个月背一、二篇,集腋成裘效应也是令人欣喜的。大作家巴金在回忆他的创作基础时,念念不忘幼年背熟的二百篇范文,著名的学者苏步青中学时代背诵《左传》后,写出类似的妙文,使老师赞叹不已,名家的事例是可启迪的,再者,熟读与精思应该密切联系,一边读,一边通过精思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文章的韵昧,琢磨遣词造句的妙处,反过来,也要注意在精思中熟练,读思相结合,相辅相成效果才好。

3、让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扩大学生信息接受量

我们常感喟学生的应试作文立意肤浅,缺乏新意,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因为我们的教师家长大都不愿意提倡学生过多关注社会生活,怕因此影响考试的成绩。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生被囿于‚两点一线‛的狭小天地,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啃教科书。以致孤陋寡闻,文思枯竭,为此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关注社会,扩大信息接收量,让生活的源头滋润作文田园,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金口常开,做到多看、多读、多听。作文与一个的社会生活阅历和文化底蕴密切相关,因此,多看、勤听、常说,何愁写起作文不左右逢源,言如波涛,风行水上,写出作文又何愁不视野开阔,力透纸背,别具一格呢?

4、多组织实践锻炼,增强学生亲身的体验,培养观察能力

‚实践出真知‛,没有亲身的实践锻炼,即使写出文章也是空洞乏味的。据说,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为了写出被人踢的感受,不惜花钱请人踢自已,为的就是要亲身体验那种感觉。把它写得真切,其实我们的学生写作文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其实,实践锻炼的机会比较多,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举办一些有意义的实践活动,比方植树、野炊、爬山比赛、参观展览、帮助家里有困难的同学干活等等。对于这类活动,学生不仅喜欢,而且积极参与。学生有过亲身的体验,就可以言之有物,文章写得有骨有肉,作文水到渠成,有了写作素材,何愁写不出文章来?

(二)加强课堂的教学,有针对性对学生写作进行指导训练

1、加强学生德育渗透,提高学生认识水平

中国传统文论是:‚文以载道‛,历来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2]《中国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了语文要文道合一,树立教书育人的总体意识,所以无论继承传统还是依纲教学,我们都必须培养学生认识能力。提高德育修养放在作文的教学的首位,使作文对青少年的思想和生活起导向作用。

当代中学生思想比较复杂,一方面改革浪潮带来了万象气千令他们惊诧不已;另一方面社会上阴暗面又使他们幼稚的心灵蒙上一层阴影。这些在作文中都时时有所表现。我们的教师应该结合具体作文,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使他们提高认识,从而达到准确审题的目的。这要比空谈审题枝巧有效得多。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结合课堂对学生进行传统的革命理论,正确的人生观点和思想情操的教育,使学生受益于课堂,得益于作文。

2、在课堂上做到讲读与写作相结合,教给学生写作技巧和积累词汇,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方法

(1)要写真情实感的文章,作文对于绝大多数学生都感到很吃力,他们总把作文看作是件非常神秘的而棘手的事。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对作文要写些什么,什么才是好作文的概念认识模糊。认为那些言词华丽,写好人好事歌颂类的人云亦云的才是好文章。于是为了把文章写好,总喜欢东拼西凑一些华丽的辞藻以文章中,这样的文章是华而不实的。记得七八十年代学生都喜欢在文章结尾处以‚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好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这个句子作为对尾,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个句子在一个学生的几次作文中出现频率很高!尽管这个结尾与全文内容马风马不中不相及,在文章的内容选材上也出现了‚千人一面‛的现象。多数是些拾到装有大数额人民币的钱包效给失主,扶盲人过马路,送迷路小女孩回家,‚我‛生病了,爸爸妈妈连夜送‚我‛去医院之类的选材。这样的文章,一眼看不出是有真情实情,而是在说假话大话空话。读起来平谈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我每届从初一起对学生进行开‚锁‛。每周念几篇文字朴实的情真实切的范文给他们欣赏,其中有一篇文章《认识父亲》,当时学生听后都被文中那真挚的父爱而感动得眼睛湿润了,于是我问学生:‚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打动同学,是因为这篇文章中洋溢着一个什么字?‛学生纷纷回答是‘情’字,我说:‚对!正是这个‘情’字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但不是只有辞藻华丽的文章才有‘情’才能打动读者‛。学生们茅塞顿开,纷纷发言道:‚这篇文章虽文字朴实,但能写出震撼人心的‘情’来‛。我肯定了学生的看法,并归纳:文章不一定非要华丽,只要能打动读者的心灵,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实感,而又明确表达作者的写作意图的,就是好文章。正如有句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那怎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呢?我经常特选几篇同龄学生写得好的范文在班上念,学生们听后认为这些文章写得生动,感情自然真实,写出他们的学生生活与心声等。特别是几篇体现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的文章。令他们感触颇深,教学生把平日所见、所想、所思组织在一篇文章里面。‚我手写我心‛那便是一篇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另外还鼓励学生敢于说自已的心里话,喜怒哀乐皆可入文,强调学生作文中要敢于揭露批判社会的阴暗面,像鲁迅先生一样用手中的笔与那丑恶现象作斗争。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选材开阔了,各类题材文章都有了,有大胆讽刺某些教师为了上好公开课而让学生课前进行演习的;有因父母离异而内心痛苦及对第三者怒恨之情;有借作文向父母、老师倾吐心声的,都写得情真意切,很感人。

要使课文成为范文。语文课上的选文,都是精选的美文,是教好学生写作文的最好范文。教师上这些课文时不要孤立的来讲课文,而要与作文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对作文教学可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如在上《这不是一颗流星》时,可教会学生‚欲扬先抑‛的手法;上《白杨礼赞》时,可教会学生‚托物言志‛的手法;上《故乡》《有的人》时,可教会学生对比的手法等等。这些文章在教学生作文立意,选材、语言、表达等方面起‚榜样‛的作用。以前让学生写《我的老师》,有许多学生就写老师身体不好,但为了我们坚持带病上课,结果晕倒在讲台上;老师天天到了深夜还在为我们备课,批改作业等。这类的选材在许多学生作文中屡见不鲜。通过上魏巍《我的老师》一课,就要让学生明白,老师与学生在一起日子是多姿多彩的,老师的形象是丰富的,老师的故事也是挺多的,不一定非要把老师写得那么‚壮烈‛严肃,完全可以写得轻松活泼一些。朱自清的《背影》可堪称作文教学中的一篇经典范文。通过这篇课文,我们应教会学生‚以小见大‛的写法及朴实的语言表达。在《背影》这篇课文中,作者能够通过父亲极为普通‚背影‛传达出无比深沉真挚的父爱深情,能够震撼无数读者的心,那同学们的父母又何尝不是呢?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一句唠叨,一句轻轻的叮咛,一个慈爱的眼神,那其中却蕴含着无限深沉的父母之爱啊!可许多学生在选材时却往往忽视了这些小材料,常常感慨无内容可写,便挖空心思地去编假大空的材料,总认为父母非要对子女做出什么惊天壮举那才叫爱,而忽视生活中的真实与生活中的爱。通过《背影》这篇课文还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语言朴实的魅力。语言朴实无华,但却字字含情,确是学生习作的一篇好范文。

3、训练学生自改作文能力

教师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自改作文能力,是解决教师批改作文难的一种有效方法,按照教学中原理和写作能力培养规律而言,训练次序为三个台阶:一改语言表达;二改结构技巧;三改谋篇立意。就是说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有三个逐步提高的境界:第一境界是要让学生通过自改,达到文通字顺,进而语言活泼生动;第二境界是要达到结构完整,文气曲折贯通;第三境界是求得题旨鲜明,独特新颖有个性。这一训练序列中学作文教学中,要以实际实效出发,分阶段实施;也可搞几个循环。我认为,系统地训练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完全可以成为中学作文教学整体改革的一条新思路。此外,学生的自改作文我们都要及时评讲,不要放羊式,注意科学性和针对性统一。①就针对性来讲,一是针对该次作文训练要求进行评讲,让学生看印发的评讲作文,找出言语中符合与不符要求之处,说明理由及改正办法,教师予以引导点拨。二是针对学生自改作文存在的较普遍的一两个问题来评讲,让学生自已去发现问题,或讨论究竟怎样改,教师要作总体评价。②就科学性来讲,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讲评要及时,因为学生都希望自已的劳动能得到及时评价。第二,评改课上恰当表扬,慎重批评。从鼓励出发,把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和提高学生写作兴趣结合起来,务使学生自改作文产生下次作文的热情和信心。第三,评改不能见子打子,见错就改,见误就改,结果什么也不改好,有一定计划性和目的性。第四,学生作文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尽管有时也较普遍的,但如果是应该在今后解决的,那么只须告诉学生,作简单解释就行了。

培养学生善于积累作文材料的良好习惯

初中学生常常出现望‚题‛兴叹,‚无米不锅‛,的情况,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善于积累,我在指导学生积累方面,归纳为‚五多‛,即多观察、多思考、多练说、多练写、多修改。

多观察。多观察就是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多留心观看,发现它们的特点,抓住它们的本质,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勤于观察的好习惯,积累那些作文的好材料。鲁迅先生在谈到文学创作强调‚第一观察‛,并说‚留心各样的事物多看看,不看到一就不写‛,虽然在作文与文学他作有所区别,可道理是一样的。记得前几年,学校举行一次作文竞赛,题目是《家乡的桥》,评卷结束,全年级十几班,获奖最多同一班级,事情出人意料,反差如此之大,过后该班语文教师说:‚平时作文,我结合学过的课文《中国石拱桥》,带领全班学生参观附近的桥梁,指导如何观察,如何积累有关桥的材料……‛可见,平时注意观察生活,重视积累材料的重要。

多思考。多思考体现在作文的每一个环节,譬如,观察中发现以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就要想一想,为什么不同呢?看见一个地方景致很美,就要想一想,美在什么地方?我谬论如何描绘它呢?读书的时候,觉得这段文学精彩,就要想一想,为什么好?作者是怎样写的?说话的时候,就要想一想,表达的意思是什么?怎样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更完美呢?写文章,改文章更需要多想:如何立意,材料怎样取舍,结构层次怎样安排,语言怎么运用,为什么这样改最妥而那样改去欠佳,等等。总之,从观察生活,到动笔成篇,每一个环节都要深思熟虑,力求收到最佳效果。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3],学作文而不注重多思,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多练说。说和写是两种不同表达思想进行交流的方式。说,用的是有声的语言;写,用的是书面语言,二者关系也是密切的,一般地说,说话流利的人,文章也常常比较顺畅,说话杂乱的人,文章则往往没有条理。只要稍加注意就不难发现,那些口头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写作水平也大都比较高。又因为,说,本身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所以,我们应当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机会自觉练说。练说不同于随随便便地说。在说之前,一定要想想;我要说的是什么问题,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说,怎样安排……即使不能把每一句话想得好,但一定要有个清晰的轮廓,说的时候,把握好情绪,沉住气,前一句话说完之后,迅速想好下句,口齿清清楚楚,高低快慢相应,说完之后,还要细心品味,有什么优点,有什么缺点,缺点是怎么出的,下次怎么克服……这样,久而久之,不仅锻炼了说的能力,而且提高了思维敏捷性。

多练写。能力是可以训练形成的,要想提高写作能力,就必须多写多练,‚每天必写,天天拿笔,哪怕几十个字也好。‛老舍先生的经验之谈道出了一个客观规律,中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对提高写作是受益无穷的,而且生活中可写的内容比比皆是:耳闻目睹的事情,读书看报的感受,爸爸妈妈的音容笑貌,师生的个性,雨后的庄稼,风中的落叶,天上的鸟,水中的鱼,家里的小花猫……只要你留心观察思考,笔下就有永远写不完的东西。而你重要的是写,用自已的真话去写,话多则长,话少则短,不拘形式,多写贵在认真。

‚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有小改也有大改。小改是指标点文字方面的修改。文字修改采用朗读或默读的方式,发现什么地方啰嗦,什么地方不够顺口,什么地方还显得平淡,就加加工,而且一旦发现不足之处加以纠正,合使文章有较大的提高。做到这‚五多‛,便有了写好文章的本钱和本领,一份汗水必然换来一份收获,写作水平也必然会有不断的突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有了台下十年功,就不怕台上几十分钟了。

第四篇:中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村中学新课改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实施新课程改革,教师经历了通识培训、学科培训等多次培训,高一年级教师开始走上了传授新思想、新理念的讲台。一学期结束了,课改的进程怎样,效果如何?总起来说,实施新课改任重而道远。在课改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甚至是相当难以解决的问题。

一、实施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一)是课堂教学改革力度不大。

在课下,一说起新课改,每位农村学校教师都能说上几句“行话”,如:要推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是这些教育理念一旦运用到课堂教学的实践中,便只留下了新课改理念的空壳。

1、是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学生的座位排列由“排排坐”变成“方阵坐”就是合作学习与分组讨论;把过去的“你坐下”改为“嗨、嗨,你真棒”就是尊重学生人格、提高学生自信心;不切实际滥用多媒体就是运用先进的电教手段。

2、是教师对新教材的内涵挖掘不深入。现在使用的教材,内容简单了,难度有所降低,但覆盖面广了,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却更高了。相当多的教师教育观念不适应。面对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和教材的重大变革,相当多的农村教师思想准备不足,特别是在观念上不适应,生硬灌输、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难以扭转的巨大惯性,而且学习新课程理念也是生搬硬套。老教法不灵了,新的教法又找不到,进入到行动的“盲区”。有些人“旧瓶装新酒”,自觉不自觉地把新课程装进了“应试教育”的“笼子”里,使新课改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还不能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评价制度。

传统的教学注重量化评价,各阶段性考试或终结性考试可一锤定音,新课改虽然进行量化评价,但更注重质性评价,教学过程既注重知识与能力,更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三位一体的目标导向。教学中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后两个方面的学习与实践,而在考试中却难以操作,对学生的议价常常感到惘然,常常觉得无以入手。期末等终结考试中也很难以体现,学生学习中成效如何,教师施教效果怎样等难以分析,教学中的自我反思时问题觉得如在雾中,评价太难。

(三)硬件设施缺乏

城市学校有的多媒体我们还没有,相应的参考书籍也没有.教师没有电脑可去查阅,看看外界是如何课改的.学生也没有钱去订阅各种刊物,更有有电脑可供学习和外界是不通的.二、解决问题的建议和对策

(一)是建立教学研究制度和培训制度。

1、建立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制度。农村学校缺乏优秀的课改骨干教师(带头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短时间内解决这一问题也不切合实际,但为了让新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学稳妥、健康地发展下去,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应建立县城骨干教师支教帮扶农村中学课改的教师交流机制。借鉴体育项目中的引进“外援”措施,实行县城和农村中学教师互相交流,让农村中学的骨干教师在县城中学先进、浓厚的课改环境中中尽快成长,让县城的骨干教师在农村中学中促进、带动新课改的步伐。也可以成立“课改讲师团”,遴选全县课改优秀教师组成讲课组,实行“送教下乡”,让农村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

2、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与密度。上级业务部门应经常调度课改中面上存在的问题,分科召开研讨会,及时解决课改中出现的问题。

(二)是加大投资,不断增加学校内部设施,努力改善学校教学条件,丰富师生教学、学习资料,为实施新课改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三)是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管理与评价机制。

1、改变现行的教学常规管理办法,具体做法是:对每位教师的备课、上课、听评课、作业、进行一次全面综合评定,每学期结束后,进行一次全面综合评定,将所有能反映一个学期以来教师在教育教学各环节中的所有案头材料如各种形式的备课、听评课记录、教学反思、作业批改、教学随记、理论学习等进行集中检评,具体操作同备课。

2、评定结果的使用。第一可以结合其他方面的评定结果,进行××优教师的评选,并进行表彰奖励(要公平合理,不能只看上课热闹),另外在进行教师业务、荣誉系列评选时作为条件之一。第二可根据等次划分记入教师工作量化考核中。第三是作为档案材料存入教师发展性评价档案中。

总之、新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它具有地域性、针对性、时代性和现实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征,我们应注重课程目标人本取向和社会取向的紧密结合,在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同时,充分注重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让新课程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农村中学课改存在的一些问题

上传: 姚丽华 更新时间:2012-5-25 21:08:35 经过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实施,我们在思想意识上、教学方法方式上都有了很大的改观,其收益也不少,但同时存在的的问题也很多,特别是农村中小学课改更是难上加难。为加快农村中小学新课程改革,使学校在管理理念,教师在教育理念,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综合性的优秀人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全方位改善农村教育现状,增强农村中小学在新课改中的动力。本人根据近几年所得所感谈一谈农村中小学实施课改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困难加以剖析,以找出相应的对策。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评价体制不变,课改动力不足

评价体制未变,许多农村中小学课改仍浮于表面,其教育教学模式仍沿袭过去的管理方式,新课程带来的新理念、新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被老的运行方式所左右,这是因为传统评价体系注重学生学习成绩,学生成绩的好差关系着学校生存,老百姓问的是孩子的分数,看重的是孩子结果,如果小升初、中考升学率低,农村很多优生就会流入城市名校或民办好的学校,象五府山中小学,流入外校的优生占50%,没有优生、没有学生何谈课改,因此学校考核重点还是抓教学成绩,否则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和生存问题,而课改毕竟是培养学生长远的目标,在短时间内并不能直接反映出教师的个人贡献,大多数教师看重是现实,衷于考试的成绩好差,因此此种评价因素导致教师参与课改的动力不足,无论新课程怎么改,只要是教学质量永远是人们关心的首要指标,学校课改将畏首畏尾,处处受制。

二、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影响课改的实施

教师始终站在教育教学的第一线,他们是教育教学的主力,也是落实素质教育、实现课程改革的关键和依据,教师教育理念、认知能力以及自身的素质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小学课改的实施。

1、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占多数,长期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严重,习惯于运用传统教学模式,思想相对滞后,存在思想守旧、观念落后、普遍教师认为自己都教了几十年了,教学质量也可以,所教学生走上社会也很不错,现在年纪一大把,突然要一下子改变教学方法,有畏难情绪,只有听之任之,改革创新意识不强,严重缺乏实施新课程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课改中除了教材是新的,其他在指导思想上、行为操作上,可以说一切依旧,标准的是换汤不换药,这种现象在农村中小学尤为突出,以至严重影响了课改在农村中小学的推行。

2、尽管从国家到地方进行了如“携手助学”、“国培”、每年的老师继续教育等各种教师培训,学校也购买、观看了不少专家阐释课改的影碟与理论材料,并且也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帮助教师提高课改教学水平,教师感触很深,也自内心发出感叹“课改好”,但由于教师本身素质和能力的限制,学历、教学经验在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培训中学到的理论一接触到课堂实践,便又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又一下子难以解决,往往又出现穿新鞋走老路的局面。课改的教育理念再好,实施中还要看教师的水平。

3、目前打造教育名县,教育城镇化,很多年轻有为、有教学经验教师都考入了县城中小学校,县城及县城周边学校教师严重超编,而边远的农村中小学校师资力量相当欠缺,老的老、少的少;在学科结构方面又配套不齐,多数农村中小学缺少音、体、美、计算机专职教师,只能安排教师兼任。要上好这些课程,也是不大现实的,怎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至于语、数、英等学科,绝大教师还是习惯了照搬教科书和教参书。以至还要备课、上课、制作导学案、教学案、作业批改、教研活动开展,超负荷工作累得喘不过气来。要想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要想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参与课改的研究,那是极其可微的,所以课改的步伐很慢。

4、在当今经济社会浪潮中,物价飞涨,农村中小学教师只有那么一点死工资,又没有其它收入来源,与当地老百姓做工相比收入还低,五府山镇小工每天80-100元,技术工人120-160元,而教师也算是一个技术工吧才50-60元,教师牢骚满腹,在这种环境氛围下课改能有成效吗?其次课改的深入必然要借助于教研,而农村中小学规模太小,年段班级数少,特别是小学教学点多,人力分散,很难集中进行课改研究,每学期学校、教务处、各教研组计划中安排的大量教研活动在教学研讨实际操作中,很难形成氛围,等同虚设。所以没有一定的物质经济基础的保证,何谈课改。

5、目前新招聘的“三支一扶”、“特岗”充实到农村中小学的教师,学历高、能力强、思想活跃,善与学生打成一片,也学着用各种新的教学模式进行尝试,如“问题导学,互动探究”也使用“导学案” 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乐于参与探索过程,结果出现两种情况: 一是课堂气氛活跃,忽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课堂教学中,主要精力用在了如何让课堂气氛“热闹”上。于是,我们看到,如在语文课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比赛朗读课文,而最重要的语言学习却没有丝毫的涉及。课后,进行测试,学生竟然连课文的生字生词都不会写,连最基本的词语都不会解释。

二是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搞“合作学习”。一些教师将“合作学习”仅仅当作 “体现课标精神”的标签,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合适不合适,一概用上,不仅语文课、历史课要分组讨论,而且数学课、物理课、化学课也要讨论,不仅在教学的难点、重点处要讨论,而且一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提出来让学生讨论,结果导致课堂教学表面上是全员参与,实际上则是一盘散沙。特别是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如果问题提得过易过多,容易滋长学生随心所欲、混水摸鱼的学习倾向,使教学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

结果导致的情况是: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热闹繁荣”的景象:相当一部分学生散漫、随意,由于教学经验不足,课堂纪律就成问题,特别是每次考试成绩与自己的辛劳不成正比,而感到失望。也严重影响课改的积极性。

6、新教材以崭新的面目出现,出发点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发展,注重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教学过程教师主要是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重视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灵活多变地通过各种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让学生乐于参与探索过程。

而农村大部分中小学教师习惯了老教材,对新教材的出现不仅不够甚解,甚至牢骚满腹,这是什么教材,一个探究问题出现让学生动手动脑查资料、同学间互相讨论,这种教材不适应农村中小学生,他们不能跟城市学生比从小就见多识广,有一定的基础,而农村中小学生各方面条件受到很大的限制,上语文课70%没有字典,别说上网查资料。新教材仍是摆设,很多老教师备课时还是用老教材,上课还是用老教材,一些教师还认为课改只是搞形式。而不善于挖掘新教材的内涵,不注意新教材新特点。较多只留下新课改理念的空壳。对课程改革认识肤浅,所以教师教育理念的差异拖着课改的后腿。

三、农村中小学生自身素质、学习方式方法等存在的问题,抑制着课改发展。

1、农村小学教学点多、人口分散、边远的信息闭塞,接触的新事物不多,有些教学点还是请的代课老师,加入有些老百姓思想观念陈旧,重男轻女,把孩子养大了就可以,至于会不会读书,读了多少书并不重要,学生自身素质明显参差不齐。

2、当前社会重新泛起的金钱物欲和“读书无用论”,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以至于部分学生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处于成长阶段的中学生,其内在的生理变化和心理变化,加之外界的刺激干扰,必然引起其情绪、情感、性格、意志的变化,使自控力和辨析力差的学生产生不利于学习的思想和行为,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上课时注意力不能持久,容易涣散,处于一种失神状态,沉于幻想,时常是书也不翻,笔也不动,或者趴在座位上睡觉;或者在桌面及书上胡乱涂鸦;或者做与本堂课无关的作业。

3、现在的中学生信息来源很广泛,外界的诱惑非常大,兴趣往往转移到课外,如网络、电子游戏、动画片等。在这个年龄段往往他们缺乏抑制力,经常偷着上网、玩游戏等,致使学习没有兴趣降低,学习动力不足。

其次是大部分学生虽然有了几年或多年的读书学习经历,却没有形成或掌握一套适合自己的、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学习,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目标不明确,不会科学利用时间。有些学生整天疲于应付作业,缺乏合理的时间安排,学习起来顾此失彼,学习结束仍是心中无数;有些学生成天抱着书本不放,读死书,死读书,总是抱怨时间不够用;有的学生平时懒懒散散,应付了事,一到考试就手忙脚乱。疲惫不堪地读书、做作业,考试成绩又不理想,花了大量时间,最终还受老师、家长的批评,身心受到摧残,从而从小就产生厌学情绪。

2、对老师是否喜欢,学科兴趣不同,是学生学习的普遍现象,学生因性别、年龄、师友影响、家庭教育、学习氛围、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其学习态度和喜好呈现出此冷彼热的现象。学生对于自己尊崇、亲近的教师,就会对其所授科目感兴趣,把这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主攻科目,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反之,就会感到该学科乏味,学习效率低下,导致学科成绩下降。

以上这些现状在农村中小学普遍存在,面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课改道途中,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有效对策。从个人角度来说: 一是加强学校对新课程改革的组织和领导,促使农村课改有主动地位,校长要从事务型向业务型转化,要对新课程进行系统的研究,对课改的方方面面有全面细致的了解和掌握,更要亲身参与实践和体验,与教师一起研究和解决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和新情况。

二是建立旨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考评制度。在考评内容的制定上,应体现课改精神,要能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角色转换的要求和教改积极性,要把教师教学研究、教改实验、创造性教学和校本课程研究以及师生关系引入考评内容,从而进一步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切实推进新课改的进程。

三是首先必须提高教师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知识专业化。强化课程专业引领作用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作用和辐射作用,实实在在地把课改的理念真正贯穿到课堂之中。

四是积极引导学生的学习理念,积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多下功夫,提高课堂实效。

摘要:面对新课程改革,很多农村教师的并没有固守以往那些落后的教学方式方法,而是以饱满的热情,信心百倍的投入到了这场教学改革当中,他们抱着认真积极的态度,参加各种培训,更新教育理念,转换教学思维,了解新课程,研读新课标,触摸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并进行现场教学观摩活动,使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传承中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 问题

目前的新课程改革方案在农村的实施状况并不乐观,尤其在我们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更困难重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学习环境难以支持

从学生方面来看,新课标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等全新的学习模式,但大多数农村孩子在小学时接受的就是“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善交流与合作,自主意识较差,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素养偏低。在新课改实施的过程中发现,农村学生普遍没怎么见过世面,胆子小,基础差,自信心不足,如果让他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由于前面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他们的基础较差,根本无法适应新课改形式下的教学方式。同时,现在许多农村学校的家长忙于家务与农活,甚至是外出务工,无暇照顾和教育子女,大量留守儿童的存在也是形成学生普遍信心不足的原因。

(二)教育观念更新较慢

农村落后的教育理念阻碍新课改的推行,它与传统的教育观念相比,新课改所倡导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这种崭新的教育理念和长期以来在农村形成的传统教育理念格格不入,和“应试教育”的价值取向不相一致,在实施过程中必然遭到种种抵触。我们现在的一些农村学校教育仍然是落后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是以学生为本,而是以知识为本,以教师为本。完全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被动的教育方式始终压制着学生。尽管针对新课程改革,省市县也组织了大量的培训,但是参加培训和学习的往往一线的教师特别是农村学校的教师较少。同时由于新课程改革点多面广,参训的教师数量有限,大部分教师只好“摸石头过河”难免“岸边瞧瞧,远处看看”,教学“穿的是新鞋,走的是老路”新课程的目的、要求、自然无法达到。所以要使新课改在农村学校全面启动,首先要提高观念更新的速度,增强对新课改的认识,使我们农村学校的全体教育工作者能够用全新的教育理念去直面新课改。

(三)、课程内容和农村实际不相符合

实施新课改遇到的又一难题体现在课程内容和农村实际不相适应,课程标准本身缺乏关怀农村的价值取向。新课改虽然顺了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社会、终身学习思潮的要求,但具有明显的“城市中心取向”,无形中漠视了农村的现状,使农村在新课改中被边缘化。强调与国际接轨,却忽视了与国内实际的链接,农村学校的现实条件与此相差甚远。新课改从教学形式上特别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师生互动。但对于校舍、师资严重不足的村校来说,很难做到起倡导的“上下互动,一一对应”的个性化教学。

课改教材倾向于城市化,是农村学校面临的难题之一,教材是教师把握课改精神的重要凭据之一,但其编写却主要集中在教育较发达的几个省市,编写专家也是来自大学及中心城市的特级教师。他们对农村教育现实了解太少,许多课程内容与农村生活的实际,农村学生的需求不相适应,没有突出农村特色。

(四)课程资源开发困难重重

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于利用是实施新课程的重要方式。但是农村学校课程资源匮乏,大部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很少,有的学校虽有部分图书,但时隔久远内容陈旧,在由于缺乏认识,管理不善,有的学校连图书室都没有,更不用说配套有报纸杂志,很多设备实施与新课改的教材不配套,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难变成教师的实际教育成果,同时,很多农村学校地处偏远山村,与外界的沟通非常困难。校内外课程资源的不足给农村学校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开发带来了难度,限制了农村学校教师对教材的创性使用。

(五)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在新课改中,课程概念、课程结构、课堂模式都有实质性的改变,教师的角色将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新课程呼唤大批观念新、素质高的师资,这是新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完善的能力结构,要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研究能力,对新的教育问题、方法等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和创造。然而在农村地区中往往因文化,经济条件的制约,教育水平相对滞后,信息闭塞,教育手段缺乏,教师驾驭课程水平程度较低,教师队伍的素质待亟提高。

当前农村教师队伍面临的现状是,一些素质高的老师要么“孔雀东南飞”,要么应聘进城,还有一些是代课,工资低,责任心不强。农村师资严重不足,教师素质又不高,这样的教师在实施新课改中,他们的信息闭塞,自身素质、业务能力偏低,不能给学生“注入时代的新鲜血液”,同时由于客观原因,农村教师工资远远低于城市教师,决定了其经济地位相差很大,也严重制约了农村教育的经费保障。农村教师教学压力过重,繁重的教学工作和沉重的生活负担耗去其“业余时间”许多乡村教师几年难得去一趟县城,都是用几十年的教法,不少村校缺编严重,代课教师多,师生比例严重超负。教师们全部包班上课,哪有时间交流搞课改。其次,农村教师对课改教材掌握不充分,知识老化,方法陈旧,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那么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农村学校则难以得到有效实施,农村中小学要使新课改获得成功,关键在于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以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面对现实,农村中学教师一方面要实施和推行新课程理念,另一方面要应付来自社会、家长、学校的不全面的评价压力,实在是左右为难。新课程改革必须全体动员。但就目前而言,教师实施新课改能够得到的支持甚少。农村社会目前普遍缺乏对新课改的关注,新课改似乎与其无关,又怎能奢望他们对新课改的支持与配合?

受农村经济条件、文化环境的限制,教师教学水平和整体素质偏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和环境欠佳,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匮乏,因而制约了农村课改的正常发展。教师学习培训的机会几乎只是靠文件传达式,教师们感到茫然。农村教师亟待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扶持,能否充分满足农村教师的学习需要是关键,进一步与农村教师交流课改新理念,探讨新课改实施对策迫在眉睫。

第五篇:成本会计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成本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目前《成本会计》教学方法落后,理论脱离实际,教学效果不好。本文根据《成本会计》课程特点,分析《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和对策,以培养出满足企业实际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成本会计;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成本会计》课程特点

1.1 《成本会计》是会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会计专业的一门传统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成本会计》课程在会计专业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成本会计》是以《基础会计》和《财务会计》阐述的理论、方法和技能作为基础,通过本门课程的教学,能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和掌握《成本会计》的基本理论,掌握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基本程序、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同时又为《财务管理》、《审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1.2 《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系统性强,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要求学生全面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够根据企业具体情况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计算产品成本、编制成本报表和进行成本分析,为企业内部管理提供及时可靠的成本资料, 借以加强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成本会计》课程计算方法较多、计算复杂,教材内容关联性强,每个章节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前后环环相扣,学生如果对前面的知识点掌握的不扎实,那么就不可能将各知识点在整个成本核算过程中系统的应用。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材内容滞后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企业成本核算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财政部颁布新的《企业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实施,会计实务操作也发生变革。但是成本会计教学内容并没有随之变革,仍然采用以往的教材编写顺序,第一章成本会计总论,第二章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第三章工业企业生产费用的归集与费用在各种产品之间横向分配的核算,第四章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纵向分配的核算,第五章工业企业产品成本计算方法概述,第六章工业企业产品成本计算的基本方法,第七章工业企业成本计算的四面辅助方法,第八章工业企业成本报表的编制和分析。采用传统的产品计算方法。如辅助生产成本的归集中的交互分配法,直接分配法,产品成本计算的品种法、分步法等,学生虽然掌握了各种计算方法,但并不能针对不同生产组织特点、类型和管理要求,系统地进行成本核算。成本会计的教学没有体现成本会计课程应用性特点,不利于培养出适合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2.2 教学手段落后

很多中职学校成本会计教学手段大多还是采用传统的黑板加板书讲解的模式,没有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不完全适应成本会计课程特点, 导致在成本会计教学中存在很多弊端,比如在讲解成本计算方法时,有的成本计算方法需要填制十几个表格,授课教师很难将所有成本核算所涉及的表格在黑板上进行板书讲解,只能对书本上的表格进行分析,解释数据在各表格间的勾稽关系,学生被动地学习,注意力不易集中,最终影响了教学效果。2.3 注重理论教学,实用性的实训教学少

会计专业是应用型专业,成本会计又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学科,成本会计课程不仅需要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理论与方法,更需要在实践中学会针对不同生产特点、组织形式、管理要求,进行综合的成本核算与分析。由于企业成本核算的保密性,企业不可能让学生接触到成本核算,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成本会计是不现实的。为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大部分学校还是采用传统教材加习题形式,在一些重点章节,配了核算题、实训题,在会计综合模拟实训配备成本计算内容,但是这些实训内容和实际企业成本核算业务相差甚远。成本会计教学中,比较偏重理论教学,注重知识的记忆,理论教学内容多,强化职业技能教学不足,成本会计教学与实践脱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差,不能适应实际成本核算岗位的技能要求。

2.4 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缺乏双师型教师

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力量,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成本会计课程对教师的要求相对较高,教师不仅应具有较高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而且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中职教师大部分是出了校门从课堂走上讲台,对企业生产工艺流程、生产组织特点以及管理要求都不太了解,常年从事会计的理论教学工作,实践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教师缺乏成本会计核算、分析实际工作的基本操作能力和业务综合能力,缺少从业经验,缺乏到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缺乏真实经济活动的经历,使得教师在成本会计实训的教学上缺少举一反

三、灵活应用、列举实例的能力。而教辅书的枯燥,缺少实物的辅证,也使教师难以从中获得足够的实训资料,成本会计实践性教学难以实施,影响教学效果。改进成本会计教学措施和对策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成本会计核算、分析的需要,加强和改进成本会计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努力:

3.1 开发完善成本会计教材、教学内容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深化,职业教育教材是教学改革实施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保障教学改革顺利实施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选择和开发适合成本会计教学的教材及实践资料,教材编制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体现特色的理论和实训一体化和立体化教材,编写成本会计教材时,可将成本会计划分为五个教学情境,分别是:情境一,成本会计工作流程认知;情境二,分品种计算产品成本;情境三,分批计算产品成本;情境四,分步计算产品成本;情境五,编制分析成本报表,使得成本会计能够适应会计环境的变化,建立体现时代需求的成本会计课程内容结构,合理构建成本会计的教学内容,并随着实践不断更新、补充和优化,将理论知识与实训应用融为一体,为会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优质的学习资源。

3.2 改革成本会计教学方法手段

成本会计教学必须体现其课程特点,在教学方法上,合理安排课时,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教学,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素质能力培养型教育。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和内容、学生特点、教学条件,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如:

(1)任务驱动教学 

本课程课堂教学以工作任务为引导分六步进行。第一步回顾上次课内容,第二步是工作任务描述案例导入,第三步是引导学生利用学过和预习的知识进行实际操作、小组讨论,第四步是归纳总结,围绕工作任务进行理论知识讲授,第五步是实例练习,第六步是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2)情景模拟教学 

本课程情景模拟实训采用仿真企业、车间、工段的成本会计资料,把仿真的成本会计工作任务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仿真实训使学生在仿真环境中教、学、做有效结合,主动愉悦地完成成本会计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通过实训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规范账页的填写,帮助理论知识的消化,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3)案例教学 

针对一些难以融入整体的特殊教学内容,我们采用案例教学,将案例分为引导案例、教学案例和阅读分析案例三类。引导案例放在每个模块前,通过引导案例,引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思维由被动变主动;教学案例放在每个模块的课堂教学中或课堂教学后,老师讲解和学生学学、做做相结合,以此锻炼学生的操作技能;阅读分析案例放在每个模块后,由学生单个或分组进行,老师下发案例后,学生先阅读、思考、讨论和分析,最后教师点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努力提高教学效果,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讲授的内容就会变得直观清楚。把理论知识在实训中进行应用,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3.3 加强理论与实训一体化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每堂课上,教师应结合实训内容,强化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对该部分涉及的理论问题作出准确的、深入的、全面的讲解,强化所学内容的系统性,突出知识的有用性,加深学生对成本会计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对产品成本核算的感性认识,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资源,让学生了解成本核算流程。由于各企业成本核算不尽相同,教师在授课中首先让学生有感性认识,了解不同企业的成本核算流程。有条件的学校应组织学生到管理完善的工厂参观学习,让学生看明白一件完整产品是怎样从原材料成为产成品的,了解分步生产、分批生产是怎么回事。理论实践并重,注重全面发展,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3.4 强化双型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高教师专业素质,是提高成本会计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定期组织教师外出培训,加快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创造条件使教师经常与实务界保持联系,加大课堂实训教学的比例。有条件的还可以考虑长期聘请一线的高级会计人员兼职任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指导学生成本会计实务操作,最大程度地改变成本会计教学与实际需要相脱节问题。

3.5 完善成本会计课程考核评价方案

除传统的笔试外,可以采取口试、答辩和现场测试、实训操作、案例分析、自由讨论等多种考试方式,并将平时测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灵活把握考试周期和形式,课程考核评价方面,我们针对成本会计既有考试课,又有考查课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不同的考核方式,但总体的方针是一致的。即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平时考核占成绩的60%,期末考核占总成绩的40%,并制定了详细的课程考核标准。着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成本教学质量。

下载中学体育课选项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体育课选项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学篮球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篮球教学是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必修内容。近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学篮球课堂教学中所隐含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针......

    物理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物理教学存在问题及对策 问题与困惑之一:"优秀生吃不饱、中等生吃不好、后进生吃不了"的现象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还在影响着教育教学工作,教师习......

    浅谈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浅谈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摘 要:在高中阶段的教育中展开高中体育的选项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后的新型教学理念,同时也是新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开展体育选项教学......

    农村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中学英语听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素质教育要求改变中国“哑巴英语”的英语教学现状,以便能真正实现为交际运用而学的目的。尽管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但英......

    中学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取得了一定的创新,但是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中学政治教学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当前中学政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

    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小学音乐论文。 论文关键词:中学民族音乐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族音乐在新课程形......

    中学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

    中学武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研究 摘 要: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在不少中学教学活动中都开设有武术课程,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学武术教学是一项......

    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古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梁圣柏 【摘要】 当前,古诗教学成在“三重三轻”的问题,即:重囫囵吞枣的背诵,轻诗意盎然的美读;重照本宣科的传授,轻入情入境的体悟;重文学常识的掌握,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