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高二高三高考语文题试卷试题同步练习教案第二次作文训练

时间:2019-05-15 03:52: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一高二高三高考语文题试卷试题同步练习教案第二次作文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一高二高三高考语文题试卷试题同步练习教案第二次作文训练》。

第一篇:高一高二高三高考语文题试卷试题同步练习教案第二次作文训练

2009/2010学年度高三第二次作文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的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与其他药材的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药。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我写的是“爱的同心圆” 我是这么想的

这4个人的区别在于 1:只想到了自己.爱自己 2:也爱同类

3:不仅爱同类,也爱异类 4:爱万物

只有最后一个人的结果是最完美的 结论,爱越多,就会收获越宽广的世界 让我们敞开心扉去爱去感受

先说审题。

我们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有缺陷、有过错、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人如失足青年、吸贩毒人员和各式各样的罪犯;也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尤其是文化现象。怎样对待这些人与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联想到我们学过的课文,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早就作过精辟的阐述,即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新型话题作文“抓其一点不顾其余”的原则,我们可以只对其中一点立意。

参考标题:

1、远离毒品,小心交友(着眼于第一种人)

2、做人要有公德心(着眼于第二种人)

3、归来吧,慈悲之心(着眼于第三种人)

4、我们要有创新精神(着眼于第四种人)

5、换个角度看问题(着眼于第四种人)

6、成功之道:化腐朽为神奇(着眼于第四种人)

7、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着眼于全部材料)

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着眼于全部材料)再说点题。

点题,是指在文章关键的地方,用最简明扼要的话交代、提示或点明文章的意旨,以便读者了解你所要写的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你写此文的意图何在。最简单的说法,点题就是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贾谊《过秦论》的结尾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仅此一句,把全篇中心内容包揽无遗。诸葛亮《后出师表》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结,集中概栝了他的忠诚不矢的精神品德。方志敏在《清贫》的结尾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不仅对全文的内容作了集中概括,而且对主题思想亦作了深入阐发。

人们常说文中点题之句为“画龙点晴”。因此,点题应着眼于文章整体,落笔于全文的关节部位。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宏伟,楼阁的壮丽,以及歌舞之盛,美女之多,珍宝之富,最终却是“楚人一矩,可怜焦土”,接着就是点晴之笔:“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揭示了秦王朝败亡的历史教训,使文章题旨突现出来,全文为之而增色。

但是像“有毒的树”这样的新型作文题既不能像以上举的课文一样点题,也不能像99-04年的高考作文一样点题。它有点类似于以往的材料作文,讲究观点的出处;但却不能按照材料作文来写而应按话题作文来写,所以又不必拘泥于全部的材料。审题立意可以“抓其一点,不顾其余”,点题则只需点出你是“抓”了哪一点、表现了什么主题即可。

点题示例(与上面的“参考标题”一一对应):

1、毒树近不得,毒品也近不得啊,远离为妙!(用作结尾较好)

2、看到有毒的树,立即砍掉它;看到将给环境带来污染的产物,毫不犹豫地消灭它;看到将给社会带来恶果的垃圾文化,毫不犹豫地铲除它:这就是一个有公德心的人的做法!

3、归来吧,慈悲之心!即使是一棵有毒的树,也不要轻易地砍除它,因为这树也有生命;即使是一个犯了错的人,也不要轻易地抛弃他,因为,他也是一个有灵魂的人!

4、善于创新的人,能够见人所不见,做人所不做,正如那个能利用一棵毒树炼制出治病救人的新药的人一样。

5、换个角度看问题,有人能从毒树中炼制出治病救人的新药!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生活如此多姿多彩!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世界其实妙不可言!

6、话题材料中的第四种人能化腐朽为神奇,结果从毒树中炼制出治病救人的新药。乌克兰能化腐朽为神奇,结果将垃圾变成汽油和甲醇;日本能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资源再生的新举措,结果促进了企业对废旧资源的再利用。由此我们归结出:化腐朽为神奇乃成功之道、创新之道!

7、对待同一棵毒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法。对待同一个有缺点的人,不同的教育家也有不同的做法。对待同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举措。所以我们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待同一棵毒树,四种人有四种不同的态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待同一种文化现象,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点晴之笔必须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思想精辟,具有表现力、说明力。因此运用点晴之笔,既要炼字炼句,反复推敲,又要含义深邃,富有哲理。既要顺势点化,不露痕迹,又要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点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意旨应是文章事理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非勉强“显志”,或任意拔高,更不是硬贴上去的。

2.意旨不但要高度概括又要有表现力,而且要精炼准确,干净利索;要与全文构思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恰到好处。

3.意旨的开掘,点在起首的,重在开宗明义;点在篇中的,借以因势利导;点在结尾的,意欲深化主题。总之要点在文章的关键处,使形象“活”起来,思想得到升华。

总之,考场作文的立意要高,意旨要让阅卷人看得见,摸得着。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要记住新型话题作文的审题原则是“抓其一点不顾其余”。意旨则如作文中的太阳,太阳一出,光芒四射,整篇文章顿时生辉。反之,文章的意旨藏在字句中,不鲜明,不突出,如“浓云蔽日”,阅卷人看了半天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坠五里雾中,这样势必会引起阅卷者的厌烦感。因此,考场作文的意旨应该在比较明显的位置突现出来。这样既可保证文章的意旨正确,又可与阅卷者的大脑模板相匹配,站在保本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种稳健的策略。

从一则故事透视师德问题

赖清萍

曾经读到过这样一则令人深思的故事: 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掉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的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围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到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于是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他药材的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药。

从故事里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待矗立在路旁的一棵有毒的树,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态,不同的心态则会产生不同的作法,也将会造成这棵树的不同命运。这个故事让我联想到教育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棵树看作一名问题学生,而自己则是一名教师,你将会怎样对待这样一名问题学生呢?在这里,我们不妨来个假设。

如果你是第一种人,看到这个学生,你大老远的就绕道而走,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那么你最起码是一个有悖师德的人。因为作为一名教师,你的职业道德要求你要教书育人,而这个问题学生身上存在着一些有待修正的问题,此时此刻,他正需要你去扶他一把,帮他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给他找到修正问题的方法,然后,才能慢慢排除其“毒”素,从而健康向上的成长,长成一棵有价值的“参天大树”。这就是你为师的职责。不然,人们为什么把教师称为“园丁”?园丁对“树”就应该“辛勤浇灌”、“精心培育”,这样才可能换来“满园春色”,才能使“树木”茁壮成长。而你大老远看见这棵“有毒的树”就绕道而走,这不是逃避自己的责任么?说到“生怕不小心会中毒”,我想你自然不是怕这学生身上的“毒”会传染于你,你是怕另外一种“毒”,害怕自己会越来越像“园丁”,将来难得翻身,难得如别人一样安逸才会这样的吧?作为老师,谁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人人聪明,个个乖巧?如果这样,当教师那就省心多了,就可以坐享其成了„„事实上,在校园里,遇到问题学生就避之不及的教师并不少见,难道你没发现开学分班的时候,对一些问题学生不都是你推我推,实在推不了就自认倒霉,大发牢骚吗?一旦推不走,下一步很可能就成为第二种人了!因为你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把这棵“树”栽在自己“门”下的。

如果你是第二种人,看见这个问题学生,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掉”他,以免有人受害。我想说,你比第一种人“高尚”多了。第一种人害怕的是自己“中毒“,而你是担心“有人受害”,这“人”大概就是其他的学生了,人们常说“近墨者黑”嘛,你之所以要“砍掉”他,是为了保全大多数,这理由再冠冕堂皇不过了。然而,不知你是否想过,一棵有毒的“树”,它也是“树”啊,如果你接受了这个事实,用点心思去侍弄它,改造得好,它可能就会长成栋梁,而你怎么只想到要“砍”掉它呢?再说了,当你砍掉眼前这一棵时,说不定另一棵树身上又长出“毒”素来,那该如何是好?今日砍一棵明日砍一棵,长此以往,林子不给你砍光了才怪。作为教师,你对那些有问题的学生,不是想方设法转化他,而是千方百计地要把他挤出校门,使他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你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吗?你能承担摧残人才的罪名吗?你还有什么师德而言呢?这已经是在犯罪了呀,你知道吗?

如果你是第三种人,愿意带着慈悲的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当你这样想的时候,这棵“树”好像遇到了大慈大悲的菩萨,眼看有救了。作为一名教师,你似乎比前面两种人“伟大”了,因为你是那样富有同情心,不愿让一个问题学生轻易被毁掉而力图去保全他,你是多么的宽容啊!然而,你接下来的所为却让人大跌眼镜,你居然“在树旁围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我为刚才对你的赞誉而感到羞愧万分。你知道吗,你虽然留住了它,可你却人为地把它和另外的“树”隔离开来,让大家都来疏远它,这对一个有问题而急需救助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你想呀,本来他就知道自己有“毒”,而自己又苦于不能排“毒”,这时候多么希望人来帮他一把,而你倒好,先是装出一副慈悲为怀的样子,说要来救他,实际上是禁止别人与他靠近,你在他身上标明有“毒”不就是向旁人宣告他接近不得吗?如果你什么也不做,让它自然地融进那群活泼向上的同学中间,让“赤”去漫漫淡化他身上的“墨”,或许,他很快和其它“树木”一样健康成长,蓬勃向上。可你却是这样来孤立他,其实这正是从心灵上去折磨他,让他在孤独寂寞中慢慢地“死”去。难道你不知道:一个人,当他心灵得不到慰藉,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他简直生不如死啊!你叫他如何成才呢?作为教师,你对一个问题学生采取这一招,也真够损的了,实际上你已经是一个杀人犯了啊!

如果你是第四种人,看到“这棵有毒的树”,你反而兴奋起来把它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尽量去发现其“毒素”之外的“益素”,尽量去把“毒”转化为益。一个问题学生,遇到你这样的教师才算是真正有救了。因为你通过分析研究认识到,这个学生或许好动一点,静不下心来学习,但好动的后面往往是聪明;或许他的玩心太重,暂时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一旦使他将心收回来,前景不可估量;或许他是因为长期的环境压抑而造成自闭,当我们给他提供一个自由伸展的空间,他就会健康向上地生长。总而言之,你是用辩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学生的,你是用一颗真正宽容的心来接纳这个学生的,你是用真正的爱心来培育这个学生的,在你无私的,博爱的天空下,这棵“毒”树终于慢慢地修正,它的枝干慢慢地挺直,它的“毒”素慢慢地淡化,最后它完全融入“林子”里,成为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你忽然发现,这个“树林”越来越大了,而这棵树也更脱俗了,因为它是在经历风雨之后而重获生机的,因为它是在你精心栽培下成长起来的。这时,它低下头来轻轻地对你说:“谢谢您,老师!是你给我开花的机会!”于是你笑了,为他的健康成长而笑,为自己的成功而笑,虽然你的皱纹增多了,虽然你的白发疯长了,虽然你的岁月流逝了,但你为了学生的成长,为了自己的事业辉煌,你又何尝后悔过呢?你才是一个真真正正的师德楷模啊!

从以上的假设来看,真正的师德是什么,谁才是真正符合师德规范的人已经不言而喻了。

我们都知道依法治教、爱岗敬业、热爱学生,这三条被放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首位,作为教师,能否真正地遵守这三条规范,我们透过一则故事就可以衡量出一二来。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全国十佳职业道德标兵孙维刚常说:“要站在为了人民的高度去为了孩子。”如果对一个有问题而亟待帮助的孩子我们都不能接受,不能为之尽责,我们又有何高度可言?不可否认,要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施教,确实是要费心费力又费神,而且很难见成效。但是,正如广东省中学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方展宜老师所说的“人生在世,要不断进取。人民教师的进取,就是在教育这块园地上辛勤耕耘,用心血和汗水浇灌这块园地,让祖国的未来健康成长。”方老师自己就是这样三十八年来,一如既往,公而忘私,默默地实践着他的座佑铭。他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从不无故缺上学生一节课,还经常在课余及节假日为学生答疑解难,无偿辅导学生。为了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方老师长期担任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兢兢业业,勤恳工作,处处为学生着想。他治学严谨,教学有方,为人踏实谦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这不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作为教师,只有像方展宜教师所说的所做的那样,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啊!

愿每一位教师都以模范教师、师德标兵为榜样,都成为故事中的第四种人,做一个真正的师德楷模,那样我们的教育就大有希望,我们的民族就大有希望了。

一棵有毒的树落寞的矗立在道路的一旁,走过它的人们不是避而远之,就是哀声怨道,最后被圈上篱笆树上标牌。其实生活中的我们,不少人的遭遇和这棵树雷同,“毒素”反映到人身上就是一些不被世人认同特征,如玩世不恭,不入流,放荡不羁,狂放。(诠释毒素的内涵)

或许你就是“一棵有毒的树”,在不入世中承受着排挤,你甚至怀疑“毒素”让你被世人遗忘。然而不是这样的,“毒素”有时有它独特的功用,如能好好利用,也可有一番成就。

“十里亭长”刘邦是一个很好的代表,他是个地痞无赖不讲求礼仪忠信,他身上充满了“毒素”,然而那个时代选择了刘邦,在这个舞台上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他的“毒素”使他不必去顾念太多思想上羁绊束缚才成就了他。即便是“西楚霸王”项羽也只能自刎乌江。刘邦这棵有毒的树充分发挥了自我价值,笑傲历史。

一曲《广陵散》,道不尽稽康的悲怆,稽康这个被世人称为“有毒的树”的人,他狂羁没有礼教,没有宗信,他完全活于心灵之中,然而他这棵有毒的树没能像刘邦那样尽展鸿图,他被世人遗弃了,没有人能从他的“毒素”中看到他那无尽的能量,稽康是悲哀的,那个时代也是悲哀的。(正反对比,如何对待毒素)

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潜质更深层次地展现了出来,从而出现了很多“有毒的树”,他们有自己独特的品质和无穷潜力,如果能被好好挖掘利用,对社会进步有很大促进作用,然而眼光尖锐独特的“伯乐”终是少的,在这个时代,更多时候你应自我努力,向世人展示自我的魅力。

美国总统奥巴马是这个时代典型的代表。他这个冒牌的“非洲王子”,从小性格怪异,中学时代他曾酗酒吸毒,险些被开除,正是这个满身毒素的黑人开创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这当然与他后来的不懈努力追求有很大联系,但是“毒素”让他尝试经历了更多,在某个层面,正是这些成就了他。(我们挖掘自身毒素)

或许你就是“一棵有毒的树”,你或许被排斥,遗弃着,然而你应坚信即使是“毒素”也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个“毒素”提炼你的人生,变废为宝不是奇迹。

当然“毒素”真正价值不在于沉溺其中。更在于从其中提炼出的精华,一种独特品质。努力去挖掘自身价值吧

新型话题作文的审题、点题例说

1999年至2004年的高考话题作文都是给定话题的作文,如2001年的话题是“诚信”,2002年的话题是“心灵的选择”。这些话题作文的审题较易,在此不再多言。点题也很容易,略举例如下:

在人生与风浪的洗礼中,有了诚信,你就用最阳光的心情高唱吧。若为人生故,诚信不可抛!(01年考生)

人生在世,说长,悠悠数万日,遥遥无期;说短,匆匆几十秋,弹指一挥间。人生长河里,我们常常需要作出选择,我们要让人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张开双臂,我选择博爱———一生无悔。选择博爱,就是选择用一颗充满爱的心去关心身边的人和事物,就是选择把自己的整颗心,用于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世界的感恩。(02年考生)

从今年开始,各地出的作文模拟题中出现了一种新的题型,如:

1、有人曾说世界上只有两种动物能到达金字塔顶,一种是老鹰,一种是蜗牛。请以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选自广西《求学》杂志05年第6期)

2、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了,赶紧绕道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的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与其他药材的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药。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选自湖北大学《2005高考语文冲刺训练》)

这两个作文题就没有给定话题。没有给定话题的作文我们称之为“新型话题作文”。新型话题作文可以说开放性更大,取材更宽泛,立意多向发散,有利于考生创造性才能的充分展示和个性的张扬,体现了话题作文的发展趋势,所以值得05年所有考生的关注。但同时也给同学们带来了困惑:面对话题,常常觉得大而空泛,不易把握,给人以“老虎吃天,无从下口”的感觉。不给定话题,就大大地增加了审题、点题的难度,稍不小心,你的作文就可能得个惨不忍睹的低分。

先说审题。

第一题审题提示:

“到达金字塔顶”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标实现;老鹰到达顶端,归功于它有一双矫健、敏捷的翅膀;蜗牛能到达顶端,则归功于它的吃苦耐劳和执著精神。

立意提示:

1、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着眼于蜗牛)

2、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着眼于老鹰)

3、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着眼于老鹰和蜗牛)

参考标题:

1、创业中的蜗牛精神(着眼于蜗牛)

2、凡人想成功,该走蜗牛路(着眼于蜗牛)

3、是只蜗牛又何妨(着眼于蜗牛)

4、用坚持向成功挺进(着眼于蜗牛)

5、成功源于对生命的执著(着眼于蜗牛)

6、执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宝剑(着眼于蜗牛)

7、超群的实力是成功的保证(着眼于老鹰)

第二题的审题立意提示:

我们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有缺陷、有过错、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人如失足青年、吸贩毒人员和各式各样的罪犯;也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尤其是文化现象。怎样对待这些人与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联想到我们学过的课文,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早就作过精辟的阐述,即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新型话题作文“抓其一点不顾其余”的原则,我们可以只对其中一点立意。

参考标题:

1、远离毒品,小心交友(着眼于第一种人)

2、做人要有公德心(着眼于第二种人)

3、归来吧,慈悲之心(着眼于第三种人)

4、我们要有创新精神(着眼于第四种人)

5、换个角度看问题(着眼于第四种人)

6、成功之道:化腐朽为神奇(着眼于第四种人)

7、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着眼于全部材料)

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着眼于全部材料)

再说点题。

点题,是指在文章关键的地方,用最简明扼要的话交代、提示或点明文章的意旨,以便读者了解你所要写的文章的中心是什么,你写此文的意图何在。最简单的说法,点题就是提示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贾谊《过秦论》的结尾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仅此一句,把全篇中心内容包揽无遗。诸葛亮《后出师表》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结,集中概栝了他的忠诚不矢的精神品德。方志敏在《清贫》的结尾写道:“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不仅对全文的内容作了集中概括,而且对主题思想亦作了深入阐发。

人们常说文中点题之句为“画龙点晴”。因此,点题应着眼于文章整体,落笔于全文的关节部位。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描写了阿房宫规模的宏伟,楼阁的壮丽,以及歌舞之盛,美女之多,珍宝之富,最终却是“楚人一矩,可怜焦土”,接着就是点晴之笔:“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揭示了秦王朝败亡的历史教训,使文章题旨突现出来,全文为之而增色。

但是像“老鹰与蜗牛”这样的新型作文题既不能像以上举的课文一样点题,也不能像99-04年的高考作文一样点题。它有点类似于以往的材料作文,讲究观点的出处;但却不能按照材料作文来写而应按话题作文来写,所以又不必拘泥于全部的材料。审题立意可以“抓其一点,不顾其余”,点题则只需点出你是“抓”了哪一点、表现了什么主题即可。当然,像以“蜗牛的精神”为题的作文是无需特别强调是“抓”了那一点的,因为它已经很明显了。

第一题点题示例:

1、(叙事完之后)脚踏实地并持之以恒,就是张三——“蜗牛”型人物取得成功的秘诀。

2、具备足够的勇气,具有拼搏到底的精神,是蜗牛能到达金字塔顶的条件,也是一切缺乏优越条件的人取得成功的关键。

3、蜗牛是怎样到达金字塔顶的?靠的是勤奋,靠的是努力,靠的是意志。李四是怎样成为众人瞩目的成功人士的?靠的也是勤奋、努力和过人的意志。

4、因为具有超常的实力,所以老鹰能不费吹灰之力到达金字塔顶;王五之所以取得成功,靠的也是超乎常人的实力!

第二题点题示例(与上面的“参考标题”一一对应):

1、毒树近不得,毒品也近不得啊,远离为妙!(用作结尾较好)

2、看到有毒的树,立即砍掉它;看到将给环境带来污染的产物,毫不犹豫地消灭它;看到将给社会带来恶果的垃圾文化,毫不犹豫地铲除它:这就是一个有公德心的人的做法!

3、归来吧,慈悲之心!即使是一棵有毒的树,也不要轻易地砍除它,因为这树也有生命;即使是一个犯了错的人,也不要轻易地抛弃他,因为,他也是一个有灵魂的人!

4、善于创新的人,能够见人所不见,做人所不做,正如那个能利用一棵毒树炼制出治病救人的新药的人一样。

5、换个角度看问题,有人能从毒树中炼制出治病救人的新药!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生活如此多姿多彩!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会发现世界其实妙不可言!

6、话题材料中的第四种人能化腐朽为神奇,结果从毒树中炼制出治病救人的新药。乌克兰能化腐朽为神奇,结果将垃圾变成汽油和甲醇;日本能化腐朽为神奇,实现资源再生的新举措,结果促进了企业对废旧资源的再利用。由此我们归结出:化腐朽为神奇乃成功之道、创新之道!

7、对待同一棵毒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作法。对待同一个有缺点的人,不同的教育家也有不同的做法。对待同一种文化现象,不同的专家学者也有不同的举措。所以我们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

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待同一棵毒树,四种人有四种不同的态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待同一种文化现象,每个人也都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另外,我们要注意的是,点晴之笔必须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思想精辟,具有表现力、说明力。因此运用点晴之笔,既要炼字炼句,反复推敲,又要含义深邃,富有哲理。既要顺势点化,不露痕迹,又要委婉含蓄,意在言外。

点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意旨应是文章事理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而非勉强“显志”,或任意拔高,更不是硬贴上去的。

2.意旨不但要高度概括又要有表现力,而且要精炼准确,干净利索;要与全文构思紧密相连,浑然一体,恰到好处。

3.意旨的开掘,点在起首的,重在开宗明义;点在篇中的,借以因势利导;点在结尾的,意欲深化主题。总之要点在文章的关键处,使形象“活”起来,思想得到升华。

总之,考场作文的立意要高,意旨要让阅卷人看得见,摸得着。审题立意是决定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要记住新型话题作文的审题原则是“抓其一点不顾其余”。意旨则如作文中的太阳,太阳一出,光芒四射,整篇文章顿时生辉。反之,文章的意旨藏在字句中,不鲜明,不突出,如“浓云蔽日”,阅卷人看了半天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如坠五里雾中,这样势必会引起阅卷者的厌烦感。因此,考场作文的意旨应该在比较明显的位置突现出来。这样既可保证文章的意旨正确,又可与阅卷者的大脑模板相匹配,站在保本角度来看,这不失为一种稳健的策略。

《一颗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的看见了,赶紧绕路而行,他们一点也不愿接近,深怕不小心会中毒。

第二种人来到了树边,看见这棵树,马上就想到它的毒素,急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围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路人。

至于第四种人在看到这棵树的时候,会说:“哈!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

他们开始研究树的毒性,提炼了毒素,与其他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药材。你认为人生是什么呢?如果用一个造句,“人生是„„”或“人生像„„”,你会怎么完成这个句子呢? 用直觉,就是脑海里直接浮现出来的答案,我们不是在写作文或造句,而需要修饰成优美的语句。

“我的答案是人生如戏”,一位看起来吊儿郎当,凡事不在乎的男士可能会这样说。

“从小我看到爸爸妈妈为这个家打拼,一直认为人生是很艰辛的”。即使这位女学员没有说出来,从她愁眉不展的神情,也可以猜想得到答案。

“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竞赛”,这位学员有着非常明显的“宁为鸡首,不为牛后”以及“只有第一,没有第二”的刚毅性格。难怪他说自己当年没有考上第一志愿的高中,就放弃已考上的第二志愿,毅然去担负兵役。还有人说“人生是来还债”,这样的想法,虽然宽慰了受到创伤或不平等待遇的惆怅,但回答这个问题的学员,似乎有着很深的无奈。人生到底像什么?这的确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种对人生不同的态度,形成了各不相同的剧本。我们对人生的诠释,其实也就是内在潜意识的外在表现,自然也就生出那种形态的生命形式。

于是我们看到,有些人终其一生,始终扮演着苦情哀怨的主角;有些人虽然会赚钱,但始终留不住钱;有些人最擅长的就是悲剧英雄。

还有一位学员在课堂上赫然发现,自己无论在婚前、婚后,在家庭、公司,虽然有女儿、太太、媳妇、职员等各种不同称呼,但总括而言,结果只有一个——为别人活,完全没有自我。“人生永远是朝着你所思考的方向前进”,就像开头故事中的那棵树,你用不同的方式对待,就会导致不同的结果。你认为人生像什么呢?

蜕 变

高12班 司亚风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一棵有毒的树矗立在路旁。

第一种人大老远看了,赶紧绕道而行,一点也不愿接近,生怕不小心会中毒。第二种人来到树边,看见这棵树,想到它的毒素,就拼着要砍除它,以免有人受害。

第三种人有着不同的心态,愿意带着慈悲的心去思索:这棵树也有生命,不要轻易地毁掉。于是在树旁圈上篱笆,注明有毒,以此避免危害到路人。

第四种人在看见这棵树的时候,说道:“喔!一棵有毒的树,太好了,这正是我要的!于是开始研究树的毒素,并提炼了毒素,与其他药材的成分混合,制成了可以救人的新药。”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有意义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月夜清风,幽然宁静的树林,松动的土层,它从中钻了出来,吃力地爬向树,染着一身的泥土缓缓挪动。向上,向上„„努力着不停息,在枝上静待着,深深地呼吸。猛然,它不住地抖动起来,疼痛忍不住却喊不出„„月光再次闪过,枝叶间一道亮光划出,展翅,挥下汗水它开始鸣叫,为了生命,飞向天堂„„

仰望天空,我经常想象着:展出羽翼跃上天空,让一切仰慕着我挥翅洒下的光,我要天空留给我一片自由的天堂。

微笑,展开脸上柔和的线条,给所有人微笑,我想超过身边与我同龄的他们。我希望妈妈告诉我:“小风,乖孩子,妈妈很高兴。”我想和爸爸一起钓鱼,听他高声和朋友喊:“这是我儿子,和我年轻时一样。”

17岁了,我迷茫得不知道怎么才能仰望到天空中明亮的星。不懂事的小男孩幼稚地为一切伤感在时间里:我可以一声不吭地背一天英语单词,也会叼着烟和舍友甩一晚上扑克;我可以因为想考好测试,抱着词典一页一页地翻,也会边想着临近的升级考试边按着键盘操作玩了三年的游戏;我也可以为了让妈妈高兴,花两三个小时躲在厨房,也会因为爸爸的一句话而不高兴,把自己喜欢的女孩约到家,躲在自己的房间不听他生气的敲门声„„

然后18岁了,像经历了十七个小时阳光之后在第十八个小时出现的昏暗一样,阳光终于还是开始收离。可我依然能看到天空,这样的天空是一直在我身边的爸爸、妈妈展示给我的。思绪混乱的时候,我会努力让自己安静下来。之后,我会看清很多。烦心的时候,我坐在沙发上一整天地想着,安静之后,我看到爸爸妈妈也一整天没说话。他们并不知道我为什么伤心,只是因为我哭了,因为他们爱我,因为他们不想我一个人伤心。三个人安静地坐了八个小时,虽然都没有说话,可我知道,妈妈的眼神要告诉我的是让我开心点,爸爸放在桌子上的手机说他只想等我晚上和他一起去钓鱼„„

恍然间,我突然明白,我就是那棵有毒的树,我用我体内的毒伤害着我身边至近至亲的人。然而我的爸爸妈妈———我的至近至亲,既没有因为怕接近我这棵毒树,会让他们不小心中毒而选择绕道离我远去,也没有采取种种手段,试图拔出我体内的毒素以免伤害到他们。也许在他们的内心,无论我是怎样的我,从来不曾是矗立在路旁的毒树,而是他们心灵深处总能用他们默默的爱化开的瘀青,而瘀青是伤害不到别人的,所以,他们从不担心我会伤害他人。我的爸爸妈妈呀,深爱着我从未离开我的你们,始终在我身边,拥我在怀中。

抽出年少的轻狂,蜕下青春的叛逆,以你们的期望凝出羽翼,离开昨天,展翅飞向天空,希望之后的之后,我可以给你们欣慰。

点评:对于同一种事物,如果采取不同的态度去看待去对待,会有不同的景观。面对一棵“有毒的树”,有人绕道避开它以免中毒,有人坚决砍除它以免它毒到世人,也有人既不愿伤害这棵树的生命又不愿毒树害人,于是想办法使之两相存焉。然而就是这棵树,在经第四种人研究之后,发掘其价值并充分利用之,最终成了救人的新药,而非害人的毒树!人生中的挫折、困境、伤痛等等,这些看似困扰人折磨人让人深陷泥淖的东西,如果你能发现其价值,参悟其中的玄机,让它们成为历练自身的“风霜雨雪”,那么当你坚强地走出,获得的便是一个崭新的朝气的更有韧度的你。———这是常规立意。上面这篇文章的作者的立意虽不同常规,但也符合话题。取材于生活,构思可谓深花心思。但他的“扣住话题来点题”的意识弱,原文是没有加上“波浪线段”的,让人觉得离话题甚远。原始得分36分,修改之后,加上“波浪线段”,紧扣话题,挖掘主旨,点明主旨,这一笔非常重要,望同学们写作时注意。(指导老师:李 艳 张玉玲)

第二篇:高一高二高三高考语文题试卷试题同步练习教案议论文阅读复习与训练

·

在过去的一二百年里,世界最大的变化之一就是人们的居住场所、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发生了改变,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走向了城市。1900年,城市人口占全世界人口不足10﹪,到了2000年城市人口已占全世界人口的46﹪。城市展示了它特有的魅力。

城市的魅力在于它的发达的社会文化。城市作为人类生活聚落形态,伴随着文明的演进而发展。正是地域赋予了城市文化基本的底色,形成城市文化最初的积淀。城市文化是人类进化到城市生活阶段的产物,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城市的人格化表现,是人类生活的空间化表述。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是城市的灵魂,是文明的标志,是属于这个城市人群的完整的价值体系。

城市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主流文化,它弘扬历史、融汇时尚,塑造特色,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在农村,文化是单一的和同质的,可交流性不强。每一代人都传承上一代人的东西,没有新鲜的刺激,就不会创造。城市文化来自四面八方。传统和现代,本国和外国,精英和世俗,都在此交流流通,给人以影响、以启迪、以教育、以知识。

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的巨大的经济效益。因为城市是工商业的中心,城市拥有现代化的公路、铁路、航空、水路等在内的交通运输设施和先进的运输工具,往往处于交通枢纽或交叉道上,有充足的客源、货源。城市有现代化的通讯设施、电讯网络和传输工具,每时每刻都在交换大量信息。城市的现代交通和工商业中心相结合,使之成为商品、物质、人才、劳动、资金、信息等转换地,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财力,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率。

城市的魅力还在于它巨大的社会效益。城市学校多,教育发达,人才辈出,与国内外科技信息交流活动频繁,城市经济发展对科技的需求量大,这些都推动城市科技进步。科学技术的进步除了推动生产和经济的增长以外,还给社会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

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给人类提供了无尽的财富和创造力。然而随着现代工业和大都市的出现,人类被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等困扰。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实际上,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美发达国家的城市都已经百病缠身了。

生态环境恶化使很多城市患上了“肺气肿”。1984年,臭名昭著的“洛杉矶烟雾”杀死了一只正准备参加23届奥运会开幕式的秃鹰。

10年前,北京人对曼谷上下班高峰时汽车的时均行速只有10-20公里感到不可思议。10年后的今天,北京的司机相互联系时使用频率最高的话是:“哥们儿,堵在哪儿了?”

城市生活的快节奏使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快餐化”了,人们的神经始终都很紧张。有人说,目前大城市的白领前半生是用健康换金钱,后半生是用金钱换健康。

城市聚集了大量资源,是我们物质财富和精神资源的集散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与城市繁荣共存的一些问题——城市病的症状也越来越凸现在人们面前。城市发展的出路何在,未来人类和城市将走向何方?我们会找到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统一的美好家园吗?

1.文章第二段中有两个句子从不同角度给“城市文化”定义,请找出这两个句子。

答:①

2、下列表述不符合愿意的一项是()

A、没有创新、不融汇时尚、不弘扬历史是农村文化呈单一性的原因。

B、文化的包容、人才的流通使城市文化呈现出开放的特点。

C、城市的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的优势与工商业的中心的结合提高了城市的经济效益。

D、城市教育的发达、科技交流活动的频繁促进了社会文明的进步。

3、根据上下文的语言特点,在文章第8段的横线上填一个恰当的句子。

填写的句子:

4、为什么说“城市已不是‘人类诗意的栖息地’”?

答:

5、城市化已成为世界潮流,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请围绕“中国城市化中应重视的问题”,对下面材料进行探究,提炼出2个观点。

①国内一些地方政府在经营城市时,一味强调的是“做大做强”,要争做“国际化大都市”、“区域中心城市”。

②中国古代建城筑市,能周密规划,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各具特色。(“筑”字去掉)

③2005年,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介绍,目前全世界20个污染最重的城市中有10个在中国。

④我国许多城市都是历史文化名城,国务院先后公布了99座历史名城。到2000年底,我国共有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27处,这些文化和自然遗产都是和城市发展相连的。

⑤发达国家对城市化建设有科学的、理性的认识,但这是他们付出了深重的代价而获得的。

观点1:

观点2:

冲刺终点

我常常想:世界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错综万端。它是从古到今、全人类共同dì()造的。

各个国家和地区也许贡献有多有少,但是,谁也离不开其他地方人们的支援和帮助。谁也不可能一柱擎天,谁也不该妄自尊大。

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是海洋。许多小涧小溪汇合而成江河;许多江河汇合而成大海。世界文明的形成,也很像一片树叶的叶脉,许多微小的脉丝纳入支脉,许多支脉纳入主脉。“一滴水可以照见太阳的光辉”,一幅地图上江河的风貌,一片树叶上叶脉的状态,也昭示了这个虽复杂也简单的道理。

古代世界有五大文明:尼罗河文明、底格里斯河文明和幼发拉底河文明,印度河文明和黄河岸边的中国文明,还有古代美洲的印加文明。试想一想,今天世界任何地方的居民,有哪一处不拜受这些古代文明的厚赐?印加帝国()已经灭亡了,()它的石雕和美洲金字塔,直到今天还令世人震惊。()没有印加文明,世界各地的居民今天()没有玉米、蕃茄、马铃薯、火鸡、辣椒、巧克力可吃,没有橡胶、金鸡纳霜等东西可用了。其它几大古代文明影响之深就更不待说了。英国的李约瑟花了大半生的精力研究中国对世界文明的贡献。其实,对世界上任何国家,一经研究下去,它们的贡献也都可以列出一串长长的清单。

今天,世界的航海、航空、电子、医学、生物、化学、物理、宇宙飞行等等科学,都已达到很高的境界,但你能说哪一门科学技术只是某一国人的贡献吗?不能!他们的形成源远流长,都是各地人民的智慧汇合和结晶。有时,一件小小的事情,例如从来未曾被人发现的卵子,但是却能繁yǎn()后代的“鳗鲡”之谜,它的解答,就经历了许多世纪好多国家的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当前世界上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收藏了各国学者专家的作品;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百贷公司,陈列着各洲各国的物产。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它将使智慧与智慧碰撞,从而迸发出更加xuàn()丽的文明之花。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它将可以医治许多人的自卑感、自大狂、狭ài()民族主义、沙文主义,这类东西,如果本着历史眼光看来,不过是人类从半曚昧时代遗留下来的短视之见罢了。

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吧!扬弃吸收、为我所用;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消除本可消除的误解,增强本可增强的友谊。文明在号召人们,互相支持比互相仇视好,握握手比吐唾沫、瞪眼睛好。

让我们为国际文化交流唱一阙赞歌,发出高亢的声音,怀着深厚的感情。让它响遏行云,腾飞天下。

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改成陈述句。并且说明改后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

答:

2、加点的“它”具体指什么()

A、一件小小的事情

B、发现其卵子

C、“鳗鲡”之谜

D、科学家的共同努力

3、下面四句话中,哪一句可以做本文的中心论点()

A、世界文明的发展,源远流长,错综万端。

B、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海洋。

C、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的共同创造。

D、积极进行国际文化交流。

5、下面两段话,从论证角度看,各各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1)世界文明的形成,有点像海洋,许多小河小溪汇合而成江河;许多江河汇合而成大海。

(2)当前世界上藏书最丰富的图书馆,收藏了各国专家学者的作品;当前世界上最大的百贷公司,陈列着各洲各国的物产。这也从另一方面,显示了世界文明是四面八方人们共同的创造。

答:(1)

(2)

6、选出最适合做本文题目的一项()

A、国际文化交流赞歌

B、世界文明赞

C、一滴水可见太阳的光辉

D、世界文明

学会鼓励

曾看到这么一则消息: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新兵写了一首口号式的打油诗,引来周围的一阵哄笑,可没想到指导员却说“写得不错,有一股气势。”在指导员一句话的鼓励下,他奋发写作,后来果然成了一位小有名气的军营诗人。由此,我不禁想到: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鼓励他们的。

为什么呢?首先,让我们设想,如果没有指导员的那句鼓励的话结果又会如何呢?诗作者倘若从此意志消沉、自暴自弃,不要说什么“军营诗人”,恐怕连做一名合格军人都要成为南柯一梦了吧!可见,一句短短的鼓励的话,会在一个人的人生旅途上起相当大的作用。

世界上没有人生来就是天才,也没有人生来就是高人一等。既然如此,那么又有谁能在成功的道路上一帆风顺呢?挫折、伤痛、悔恨、泪水,一切都是在所难免的。“跌倒了,那就爬起来。”或许我们都这么轻松地对自己说。可当周围是一片冷嘲热讽的时候,我们又怎么爬起来?爬起来是要有支点的,如果周围都是冷风冷雨,那么支点又何在?或许我们真的会永远地倒在那里再也爬不起来。但倘若这时耳畔传来一句“你能行”,即使这声音非常细微,我们也会知道怎么去面对失败。“我能行的!”至少我会这么大声地对自己重复一遍。

不是吗?当爱因斯坦带着相对论走上科学殿堂的最高讲台时,又有谁知道他就是那个曾被老师评价为“弱智”,而在母亲的鼓励下成长起来的巨人?试想,如果离开了鼓励,或许“相对论”只是一个在未来时空漂浮的名词,“E=MC²”,也还只是个无法破译的密码。

鼓励不是鲜花,鼓励也不是太阳。但它却可以是一滴甘露,使鲜花绽放。

人生的路上有太多的坎坷,也有太多的崎岖。长路漫漫,夜幕重重。当朋友在黑暗的重重包裹中泪流满面时,你是否想过有一个希望在你手中夭折?有一个梦幻在你手中破灭?学会鼓励就是学会保护一株风雨中的幼苗,守护黑暗中的一星烛光,呵护寒夜里的一个希望。没有鼓励的世界是可怕的,不要说伟人无法诞生,就连千千万万人丢掉饭碗的现在,离开了鼓励,也会平添不知多少的哀愁与痛苦。(本段没有空两格)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或许我们不是伯乐,也无法像那位指导员那样“相”出一匹“千里马”,但请相信,只要我们学会鼓励,明天的阳光将会更加灿烂!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文章中采用的主要论证方法是:

3、文章开头所说的“军营诗人”的例子起什么作用?它是否就是本文的一个论据?为什么?

答:

4、第五自然段中画线的空白处缺少一个分句,请你根据语境,将它补写出来。使之与前面的语句自然衔接,浑然一体。

5、根据文章意思,请你概括一下“鼓励”在人生旅途上所起的作用是什么?(8字以内)

答:

大度读人

一个人就是一本书。

读人,比读用文字写就的书理会更难。我认认真真地读,读了大半辈子,至今还没有读懂这本“人之书”。(去“理”,添“更”)

有的人,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愿意把伞借给你,而下雨的时候,他却打着伞悄悄地先走了。

——你读他时,千万别埋怨他。因为他自己不愿有意被雨淋着(况且是人家的雨伞),也不愿意分担别人的困难,你能说什么呢?还是自己常备一把伞吧!(去“有”字)

有的人,在你有权有势的时候,围着你团团转,而你离职了,或无权无势了,他即刻躲得远远的。

——你读他时,千万要理解他。因为他过去是为了某种需要而赞美你,现在你没有那种势力了,他也就没有必要再为你唱赞诗了。在此,你就需要静下心来,先反思一下自己过去是否太轻信别人呢?

有的人,在面对你倾诉深情的时候,语言的表述像流淌着的一条清亮、甜美的大河,而在河床底下,却潜藏着一股污浊的暗流。

——你读他时,千万别憎恨他。因为凡是以虚伪为假面具欺骗别人的人,人前人后也活得挺艰难,弄得不好还会被同类的虚伪所惩罚,你应该体谅他的这种人生方式,等待他的人性回归和自省吧!

有的人,在你辛勤播种的时候,他袖手旁观,不肯洒下一滴汗水,而当你收获的时候,他却毫无愧色地以各种理由来分享你的果实。

——你读他时,千万别反感。因为有人肯分享你丰收的甜蜜,不管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理,都应该持欢迎的态度。你做出一点牺牲,却成全了一个人的业绩欲,慢慢地,会让他学会一自尊和自爱。

有的人,注重外表的修饰,且穿着显示出一种华贵,而内心深处却充满了空虚,充满了无知和愚昧,那种无文化的形态,常常不自觉地流露在他的言语行动中。

——你读他时,千万别鄙视他。因为他不懂得服装是裁缝师制作的,仅仅是货币的标志,而人的知识、品德和气质,却是一个人的真正的人生价值,对于庸俗的人,你可以反观对照一下自己的行为。

…… ] 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读真、读善、读美的同时,也读道貌岸然背后的虚伪,也读美丽背后的丑恶,也读微笑背后的狡诈„„

读人,最重要的是读懂怎样的人。

读人,是为了做一个真正的人。

因此,读人时,要学会宽容,要学会大度,由此才会读到一些有益于自己的东西,才能读出高尚,才能读出快乐,才能读出幸福。

尽管我没有读完这本“人之书”,但我会一直努力从各方面去阅读。

1、前两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从议论文所论证的中心内容来谈)

答:

2、“读人”的“读”字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答:

3、文中描绘了五种人,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他们的特点。

答:

4、请依照文章的写法,再补写一种人。

答:

5、作者说:“读别人,其实也是在读自己”,请你说出其中的道理。

答:

6、下面不属于“大度读人”内涵的两项()()

A、一个人就是一本书。读人,比读用文字写就的书更难。

B、读人,就是要善于体谅别人的困难,不依赖别人。

C、读人,也不要埋怨别人太势利,要反思自己而不轻信于人。

D、读人,不要反感要来分享你的胜利果实的人,这是让他学会自尊自爱。

E、读人,要努力从各方面去阅读他,读出其本质来。

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瞎读书

读书人也许都有过一段瞎读书的经历。

那往往是在少年时代或青春期,每个细胞都活跃着、冲动着、渴求着,对一切都好奇。读了一本书,就把这本书当作整个世界;有时,又把整个世界当作一本书。

瞎读书说不清是从哪一天开始的。很可能如同深山里的一头小梅花鹿,偶然发现一脉涓涓小溪,便一蹦一跳地追寻下去,不知不觉眼前一亮,一下拥有了花繁叶茂的大草原。就这样与书结缘,前面没有向导,后面没有考官,无师自通。所以,我相信流传在欧洲的故事:烧壁炉的童仆随手翻了被少爷撕破的插图本《圣经》,而后成为学界的泰斗。我也相信爷爷讲的戏文:请了好几位翰林院编修做蒙师的公子,怎么也念不通一本《三字经》。访问一百位读书人,九十九位会说他们当初之所以爱读书,可不是听了谁的教诲。

瞎读书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它来自于爱,或者说更像初恋。朦朦胧胧,莽莽撞撞,对意中的女孩子一笑一颦都喜欢,凭着一颗心,爱得盲目和执着,大着胆儿闯入那迷人的伊甸园。凡是找得着的书,都一见钟情,那份痴迷恐怕真正的恋人都妒忌。这书读得纯洁,读得轻松,读出了物我两忘的陶醉。想想,若读书像谈婚论嫁那样挑三拣四,成天揣摩人家的脸蛋、身段或会不会烧黄花鱼,又有何兴味可言?

瞎读书没有功利色彩。不是为了拿博士学位,也不是为了登上议员宝座,读的意义应于读,读来全无负担,只管瞎读一气,天地人,文史哲,皆在探寻之列。在路上看见水洼里泡着半页地图,也会研究半天,脑子里随着线条曲里拐弯。好友间抄了几首唐诗,一定是争着传诵一时,尽管对诗里的典故一无所知。兴致所至,无所不包,想读便读,不读便罢,绝不硬着头皮一味死啃。这样有容乃大,读出一片新天地。

瞎读书称得上潇洒。不讲计划,不问专业,少了许多强迫与限制,那一份心灵自由,那一份意趣横生,是真正的乐。否则,便挺累。或许瞎读过于随意,但随意之间,会在无选择中有了选择,在不追求中有了追求,瓜熟蒂落,水到渠成,终于在知识的殿堂发现自己的坐标,在精神的乐园发现自己的绿洲。

瞎读书,当然有一知半解甚至一窍不通的时候,但穿越岁月的风尘,某一天会豁然开朗,就像阳光照彻井底。只要不走入误区,面对的将是一片汪洋大海而不是一座独木桥。成功的读书人,总是怀念这一段读书时光,因为它是竖起学术丰碑的拓荒,一如长出钻天杨的处女地。人世沧桑,许多书都会在脑海中淡化,一些瞎读之书却终身难忘,进而终身受益。

或许,有了瞎读书的经历,书才不会瞎读。

1、在文中,“瞎读书”的“瞎”是什么意思。“瞎读书”有什么特点?

答:

2、第3自然段采用了哪几个材料?要说明一个什么意思?

答:

3、文章从哪几个角度赞美了瞎读书?试加以概括。

答:

5、画线“美妙的境界”是指:(用文中原话作答)

6、你认为作者是否主张人一辈子都要“瞎读书”?根据是什么?

答:

7、试分析本文在议论风格方面有哪些特点。

答:

8、你是否也有过作者所说的瞎读书的经历?如果有,请你将它写成本文的一个论据,如果没有,请你谈谈你自己的读书经历和看法。

答:

9、说说本文标题的作用或特点。

答:

1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什么?

答:

另一种珍爱

曾读过一篇小说《绿墨水》,讲一位慈父为使女儿有勇气面对生活而借她同班男生的名义给她写匿名求爱信的故事。感动之余我忽然想到,人真是太脆弱了,似乎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语言和感情才能肯定自己热爱自己,如果有一天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关怀你爱护你倾听你鼓励你——人生必定会有这样的时刻,那时你怎么办呢?

我深深记着一位老音乐家辛酸的轶事。他在“文革”中被下放到农村给牲口铡了整整七年的草。等他平反回来,人们惊奇地发现他并没有憔悴衰老。①他笑道:“我怎么会老呢?每天铡草我都是按4/4拍铡的。”为此,我爱上了这位并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

我同样深深记着另一位音乐家——杰出的女钢琴家顾圣婴。我不止一次地为她扼腕叹息。她在“文革”初期自杀了。我知道她不是不爱自己,而是太爱——爱到了溺爱的程度。音乐使她飘逸空灵清丽秀美,可当美好的东西被践踏的时候,她便毁灭了自己。②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自我姑息,自我放纵,而是要我们学会勤于律己和矫正自己。这一生总有许多时候没有人督促我们指导我们告诫我们叮咛我们,即使最亲爱的父母和最真诚的朋友也不会永远伴随我们。我们拥有的关怀和爱抚都有随时失去的可能。这时候,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修枝打杈浇水培土施肥,使自己不会沉沦为一棵枯荣随风的草,而成长为一株笔直葱茏的树。

学会爱自己,不是让我们虐待自己苛求自己,而是让我们在最痛苦最无助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在必须独立穿行黑洞洞的雨夜没有星光没有月华的时候,在我们独立支撑人生的苦难没有一个人能为我们分担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自己给自己送一枝鲜花,自己给自己画一道海岸线,自己给自己一个明朗的笑容。然后,怀着美好的预感和吉祥的愿望活下去,坚韧地走过一个又一个鸣声如洗的早晨。

③也许有人会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可是如果这种短暂的欺骗能获得长久的真实的幸福,自我欺骗一下又有什么不好呢?

学会爱自己。这不是一种羞耻,而是一种光荣。因为这并非出于一种夜郎自大的无知和狭隘,而是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崇尚和珍重。这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更为丰满更为健康,也可以让我们的灵魂更为自由更为强壮。可以让我们在无房可居的时候,亲手去砌砖叠瓦,建造出我们自己的宫殿,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主人。

学会爱自己,才会真正懂得爱这个世界。

1、文章开篇引用小说《绿墨水》的故事有何作用?

答:

2、作者对两位音乐家的结局的态度是怎样的?请依据文中的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答:

3、画线①处老音乐家的话是什么意思?结合下文说说他是怎样生活过来的。

答:

4、画线②的句子在文章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答: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6、画线③的一段话为什么不能去掉?

答:

为生活设定目标

①相传唐太宗贞观年间,长安城西的一家磨坊里,有一匹马一头驴子。他们是好朋友,马在外面拉东西,驴子在屋里推磨。那一年,马被玄奘大师选中,出发经西域去印度取经。

②十七年后,这匹马驮着佛经回到长安。它重回到磨坊会见驴子朋友。老马谈起这次旅途的经历:浩瀚无边的沙漠,高入云霄的山岭,凌峰的冰雪,热海的波涛„„那些神话般的境界,使驴子听了大为惊异。驴子惊叹道:“你有多么丰富的见闻呀!那么遥远的道路,我连想都不敢想。”“其实,”老马说,“我们跨过的距离大体是相等的,当我向西域前进的时候,你一步也没有停止。不同的是,我同玄奘大师有一个遥远的目标,按照始终如一的方向前进,所以我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而你被蒙住了眼睛,一生就围着磨盘打转,所以永远也走不出这个狭隘的天地。”

③这是一个简洁的寓言故事,但我们从中却能看到一些生活的本质。研究表明,芸芸众生中,真正的天才与白痴都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人的智力都相差不多,然而,这些人在走过漫长的人生之路后,有的功盖天下,有的却碌碌无为。④这本是智力相近的一群人,为何他们的成就却有天壤之别呢?卡耐基的一份调查或许能说明问题。

⑤卡耐基曾对世界上一万个不同种族、年龄、性别的人进行过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他发现,只有3﹪的人能够明确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而另外97﹪的人,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明确,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10年后,他对上述对象再一次进行调查。虽然调查总量的5﹪找不到了,但95﹪的人还在。调查结果令他吃惊:属于原来97﹪范围内的人,除了年龄增长10岁以外,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还是那么普通和平庸;而原来与众不同的3﹪,却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了相当的成功,他们10年前提出的目标,都不同程度地得以实现,并且在按原定的人生目标走下去。

⑥卡耐基的结论同样令我们震惊。原来,杰出人士与平庸之辈最根本的区别,并不在于天赋,也不在于机遇,而在于有无人生的目标!就像那匹老马与驴子,当老马始终如一地向西天前进的时候,驴子只是围着磨盘打转。尽管驴子一生所跨出的步子与老马相差无几,可因为缺乏目标,它的一生始终走不出那个狭隘的天地。生活的道理同样如此。对于没有目标的人来说,岁月的流逝只意味着年龄的增长,平庸的他们只能日复一日地重复自己。

⑦也许我们曾不满于自己的平庸;也许我们曾抱怨过生活的无聊;然而,当我们在心中为自己设下目标并持之以恒地向前迈进时,我们的生活也就掀开了新的一页。

1、文章开头引用的寓言故事有什么作用?

答:

2、用文中的原句填空。卡耐基的调查表明,3﹪的人在各自的领域里取得相当的成功,是因为

;97﹪的人在生活、工作、个人成就上几乎没有太大的起色,是因为。

3、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线句“生活的道路同样如此”中“此”指代什么?

答:

4、从结构上分析,第④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5、文中引用卡耐基的调查就是为了说明确立目标在事业上的重要性,但作者为什么要说“卡耐基的一份调查或许能够说明这个问题”?

答:

6、本文充分论述了确立远大目标并朝着目标努力的重要性。请结合学习实际,谈谈读了本文后,你得到了哪些启示?(不超过80字)

答:

参考答案:

(一)、1、缔 绚 衍 隘

2、B

3、今天,世界的航海、航空、电子、医学、生物、化学、物理、宇航飞行等等科学,都已达到很高的境界,但你不能说哪一门科学技术只是某一国人的贡献。原句是反问句,语气较强,改后是陈述句,语气平淡。

4、C

5、C

6、(1)比喻论证(2)事实论证

7、A

(二)、1、学会鼓励

2、事实论证、理论论证

3、有引论的作用。不是。因为它只是起了引出本文论述的问题的作用,并不是用作论述中心论点的。

4、使太阳放光。给人力量,给人信心。

(三)、1、提出问题,引出下文。

2、观察、研究、反思。

3、自私、势利、虚伪、不劳而获、庸俗。

4、略。

5、读出别人的缺点,并引以为鉴,读出别人的优点并虚心向别人学习,使自己成为真、善、美的人。

6、A E

7、见倒数第二段。

(四)、1、bāo huì chuǎn huó

2、这里的“瞎”意思是没有目标,没有计划,也没有限制性、随意性的读书。瞎读书的特点是:随心所欲,无须别人督促,也没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也没有压力。(言之成理即可)

3、三个材料:一个是梅花鹿的比喻,一个是欧洲的故事,一个是爷爷讲的戏文。要说明的意思是,无意而结缘,无师而自通。

4、主要是两个角度,一是从读书的目的意义,一是从读书的计划和过程。

5、这个美妙的境界指书读得轻松,读出了物我两忘的陶醉。

6、不主张一辈子都来“瞎读书”,文章几次提到“一段瞎读书的经历”。

7、首先是本文所论述的内容切合读者阅读的实际和心理;其次是运用了大量的事例和生动的比喻;第三是写得活泼,语言清新自然,容易让人接受。

8、要谈自己切身的体验和感受。

9、文题乍看似是个贬义词,而事实上是个褒义词。有吸引读者读文的作用。

10、瞎读书的美妙境界。主要的论证方法是事实论证和比喻论证。

(五)、1、这是全文的引子,引出本文论述的对象。

2、对那位老音乐家是正面肯定的,“我爱上了这位并不著名的音乐家和他的作品,他懂得怎样拯救自己和爱自己。”对顾圣婴则是无不遗憾。“我不止一次地为她扼腕叹息”“为什么不学会爱自己呢?”

3、意思是我有我深深热爱的音乐事业为伴,我怎么会老呢?

老音乐家在最无助最痛楚最孤立无援的时候始终坚定信念,始终没有丧失活下去的信心和勇气,始终以自己热爱着的音乐事业为自己送一技鲜花,为自己画一道海岸线,一个明朗的笑容,终于他活到了国家给他平反给他地位与尊严。

4、承上启下

5、学会爱自己 事实论证、比喻论证

6、不能去掉。因为这是承上文论述而来。爱自己就是在自己身陷绝境的时候,要给自己活下去的勇气,这绝不是自我欺骗。就算是自我欺骗,只要能让自己战胜黑暗走出绝境,也不是一件坏事。如果去掉,就会使人产生误解,会使论述不严密,也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

(六)、1、用形象的寓言故事说理,既生动地说明了作者所要阐述的道理,又明白易懂,且有吸引读者的效果。

2、能够明确目标,并知道怎样把目标落实;要么根本没有目标,要么目标不明确,要么不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

3、人们应该为自己设下奋斗目标并持之以恒地朝着目标努力,这样才能取得成绩。

4、过渡(或承上启下)

5、①他考虑到有人可能不赞同他的看法,使用了表推测性的“也许”一词,使语言严谨准确。②语气委婉,让人容易接受。

6、答案略。只要能够扣紧文章,结合确立目标的重要性联系学习实际谈出自己的切身体会即可。

第2题是在原文中找句。答案:(1)是人类在城市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它是城市人群生存状况、行为方式、精神特征、及城市风貌的总体形态。第3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答案:A

。第4题考查学生联系具体语言环境的语言运用能力。答案示例:城市人口密集使城市交通堵塞(或城市交通堵塞使城市患上了肠梗阻)。第5题考查学生对语言文字材料的理解与归纳能力。答案:因为城市正面临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工作压力等等问题。第6题考查学生提炼文字材料观点的能力。答案示例:(1)政府应该重视城市科学规划。(2)城市发展中既要继承民族传统、又要吸收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3)保护城市生态环境。(4)处理好城市发展中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问题的关系。

第三篇:高一高二高三高考语文题试卷试题同步练习教案诗歌鉴赏边塞诗练习

边塞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唐代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边塞诗的一般方法。教学重点:形象分析、感情把握。第一教时

一、介绍边塞诗的主要特点

1、什么是边塞诗: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反映边塞征战生活的诗作逐渐蔚为大观。所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

2、读边塞诗应注意的几点:

赏析边塞诗,他们从大漠、烽烟、长城、黄沙等景物中反映出他们的精神风貌,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体味每首诗的整体风格,领会作者熔铸其中的感情,以及把握好所反映的时代风貌。

(1)盛唐之诗风: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

(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2)中晚唐诗风: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花雪月李益)

(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多少悲壮,多少惋伤。)(3)宋代之诗风: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

(尽管仍然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更多的是报国无门的愤懑,归家无望的哀痛。与盛唐时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厉,更多一些惆怅。)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表达建功立业的渴望。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表达报效国家的激情。总的来说是:

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写塞外征战的艰苦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对帝王黩武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有的陈述久戍边关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有的惊异于塞外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 „„ 1.边塞诗派举例: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塞上听吹笛·高适

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归纳特征

(1)从内容看特征------边塞风光(奇丽壮阔)、统治者穷兵黩武、将士艰苦生活、报国豪情、家乡思乡念亲、友人惜别感伤、壮别感奋等。

(2)从风格看特征——雄壮豪迈。

(3)边塞诗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二、赏析方法1.词句分析法2.形象分析法 附:常用词语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夜郎;胡、羌、羯、夷、楼兰、安西、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三、分析举隅

别董大·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问题

一、前两句是写景,所写景物的特点是什么,请作简要分析。问题

二、本诗所抒发的感情有什么特点,请略作分析。

景物特点: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荒凉、辽阔、寒冷的沙漠景象。内容特点:劝别友人,前路莫愁。情感特点:旷达胸襟,豪迈情怀。

表达:

一、二句描绘了一幅荒凉寒冷的沙漠景象:黄沙蔽日,北风劲吹,大雪飘飞。

三、四句写诗人劝别友人,前路莫愁,天下人都能成为你的朋友。表现了一种旷达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四、课堂演练: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问题

一、本诗刻划了一个将军的形象,说说这个将军的形象特点。答:将军不畏艰苦,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

问题

二、本诗最后一句用了什么手法,写出唐军的气势。回答:末句,用比兴的手法,全诗虚实结合。写唐军荡平敌寇的雄心壮志,豪气干云的盛大气势。当堂练习: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僻字难典] 都护:当时边疆重镇都护府的长官。燕然:本来是地名,即爱杭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2.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功立业的心情。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燕然”二字。

3.颈联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直”和“圆”准确地描写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深切的感受。“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4.颈联是写景名句,依据这首诗,描述一下王维看到的景色以及当时的心情。(60字左右 5.对这首诗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交代此行的目的,第二句是说附属国直到居延(地名)以外,点明边塞的辽阔,路途的遥远。

B.

三、四两句,写眼前景物,并以“蓬”“雁”自比。从景物特征看,作者是秋天出塞的 C.

五、六两句继续写诗人在沙漠中看到的典型景物。“长河”指黄河。

D.最后两句写诗人在边疆的萧关见到了候骑(侦察兵),得知都护正带兵在燕然前线。答案:B(并非秋天,而是春天。因为“归胡天”透露出大雁从南往北飞,这是春天的景物特征。)

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两句即景设喻,说自己像远飞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归雁”一样进入“胡天”,这样既写景,又叙事,一语两指,贴切自然,流露了诗人轻松愉悦和急切见到边关将士的心情。

B.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边塞荒凉,景物单调,偶尔出现的一股烟尘格外醒目,因此称做“孤烟”。

C.沙漠上没有山峦树木遮挡遮挡,蜿蜒远去的黄河横贯其间,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准确表达了诗人的感觉。

D.“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的感受,意境雄浑。

答案: A(并非轻松愉快。因为蓬草常用作漂泊无定的喻意。)

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①。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②,皆共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⑧。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故址在宁夏固原县。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⑧紫骝:骏马名。1.前四句写边塞景物,其中“空”、“寒”二字有什么含义? 答案:边塞的艰苦。

2.“皆共尘沙老”描写怎样的生活?作者对“幽并客”表现什么态度? 答案:献身于保卫祖国的征战生活。赞扬他们的慷慨豪迈精神。3.“矜”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作者用此词包含怎样的感情色彩? 答案:自夸贬抑

4.这首诗中作者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说说作者赞扬什么,反对什么。

答案:“幽并客”和“游侠儿”。赞扬戍边战士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批评那些骄矜恣纵、自夸勇武的人,他们徒有从武的外表,却只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豪侠实质。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八月萧关道”既点明了时令又点明了边塞的具体地点。

B.“出塞入塞”暗示边塞形势紧张,“处处黄芦草”显示将士戍边环境的艰苦。C.“尘沙”指边塞沙场,诗人歌颂了戍边战士长期守卫边境沙场,愿与“尘沙”共老的精神。

D.

七、八句劝勉戍边战士勤练战马,掌握保家卫国的杀敌本领。

答案: D(并非“劝勉”,而是劝戒不要学“游侠儿”。)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A.这首是写边塞征战之诗,唐代的《塞下曲》(以及《塞上曲》)源于汉乐府,但又是乐府新诗。

B.第一句中的“空”字既表现桑叶已经落尽,也表现林中空空,渲染了边地荒凉冷落。C.这首诗重在描写萧关仲秋的自然环境,然后抒发了对驰骋沙场的健儿们的歌颂,由景到情。

D.诗人将戍边战士与“幽并客”作了正反对比,目的在于突出戍边战士长期驻守边塞的决心。

答案:D(诗中用“幽并客”指戍边战士,把他们与“游侠儿”作正反对比。)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1.上片描写了边塞景物,溶进作者的感情。用60字左右的短文把诗人在这种景物中的感情描绘出来,可以有适当的想像。参考[整体赏析]。

2.“浊酒一杯家万里”,句中“一杯”、“万里”分别包含着什么言外之意? 孤独之感思乡之情

一方面是年华流逝,功业不知何时才能建立的惆怅,另一方面是思念家乡的苦闷。3.诗人为什么在“归无计”之前加上“燕然未勒”四字? 答:

4。分析末句“白发”和“泪”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胸怀壮志的将军抱负未能实现的无奈感慨。[选择题] 5.对这首词的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衡阳雁去无留意”,句中“衡阳”借指南方。雁无留意,反映出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苍凉。

B.“四面边声连角起”中的“边声”指的是边塞上引起人们悲凉心情的笛声、马声、号角声等。此句从听觉上进一步渲染沉重的气氛。

C.“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心情沉重的将军,边喝酒,边想着极远的家乡,可是敌人没有打败,哪里说得上归去? D.“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将军”和“征夫”都是作者自称。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这首词是作者戍边生涯的真实写照。

答案:D(“征夫”指一般士兵,不是作者自称。而且“将军”和“征夫”都应该是泛指。)6.对这首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词的上阙写边塞景象。既有雄阔背景,又有典型的意象。秋来的萧瑟,塞上的荒僻,烘托了早闭的孤城,描画十分生动。

B.词的下阙表现了将士们在艰苦抗战的同时怀念家乡的心情,由生活细节的描写转入人物内心的刻画,时间也由薄暮转到深夜。

C.“将军白发征夫泪”好像特写镜头,说明他们内心的苦闷,也反映出孤城陷入重围,危在旦夕,扣人心弦。

D.这首词是咏叹边防将士的内心抑郁的。它的风格是沉郁悲壮而不消沉,意境开阔雄浑,词风和“苏辛”相似。

答案:C(“反映孤城陷入重围„„”不对,词中无从体现这种形势。)夜游宫·记梦 寄师伯浑 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表述题)1.这首词围绕题目的“梦”字,上片和下片分别描写了什么情景? 上片写梦中所见,表现渴望行军作战,为国收复失地的心情。下片写梦醒所感,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

1.词中“睡觉”两字与现代汉语中“睡觉”一词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答: 从梦中醒来,不是现代汉语的一个词。

3.“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几句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试作分析。

答案:最后三句内涵十分丰厚。一层意思是说自幼立志而孜孜以求;一层意思是说年纪老大而尚未如愿;再一层意思是说壮志未酬而雄心不死;更一层是说现实无望而寄于梦境,而这种 种心情都在“有谁知”一语中流露出痛苦的无奈和深沉的激愤。[选择题] 4.对这首词分析不够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词以梦境写心境,上片写梦中见到的战争情景,下片写梦醒后心情的悲愤。B.词中回忆发生在雁门西、青海际的一场战斗,描写出当时整肃的军容和浩荡的军威。C“睡觉寒灯里”是说词人从梦中回到了现实,见到的是凄凉寂寞的情景。

D.“鬓虽残,心未灭”对比强烈,深刻地反映了现实与理想的深刻矛盾,流露了激愤心情。答案:B(词中所写是梦境,不是具体地回忆。“雁门西”、“青海际”是泛指,并非具体地点。)从军行七首(其五)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表述题] 1. 第一句写景对于诗歌所描写的战事起了什么作用? 第一句描写浩瀚的沙漠,呼啸的狂风,漫天的尘土,黯淡的阳光,衬托出战事的紧张艰苦。2.请设想“红旗半卷”是怎样的景象,作者捕捉这个景象入诗要表现什么? 答案:“红旗半卷”是侧面描写战况,一方面是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备,不事张扬,把战事的紧张状态突现出来。

3. 这首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之间是一个转折,分析前后内容的不同。

答案:前两句写援军疾出,暗示战况紧张。后两句写捷报骤传,充满振奋喜悦。4.这首诗在写法上很有特色,给读者很多联想和想象的空间,试说说从第二句和第四句的描写中,提供了让读者怎样的联想和想象的余地? 答案:从“红旗半卷出辕门”可以想象到唐军出征时迅猛声威和紧张气氛。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可以想象到唐军在战场上勇猛善战的情景和捷报传来时的振奋喜悦情景。[选择题] 5.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漠风尘,红旗半卷,前两句描写了唐军乘夜色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威。B.前军夜战,生擒敌酋,后两句表现了唐军的勇猛善战。

C.诗中正面描写了后续部队,对战果辉煌的前锋部队只从侧面带出。D.诗中的气氛渲染和侧面描写,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

答案:A(不是夜晚,而是白天。错在对于“日色昏”的理解。“昏”指昏暗的大漠景色,并非指晚上。)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①。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②。

注①燕脂:同“胭脂”。②玉龙:指剑。

[僻字难典] 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筑黄金台,置千金其上,招揽贤才,以报齐毁国杀父之仇。易水:河名,在河北省北部。战国荆轲刺秦王时,在此别众出发,慷慨悲壮。诗中用此典。[表述题] 1.第一句用“黑云”比喻什么? 答案: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

2.诗中用“燕脂”、“紫”的颜色表达怎样的情调? 答案: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3.“霜重鼓寒声不起”中的“不起”是什么意思? 答案:指鼓声沉重不响亮。4.这首诗前六句与后两句的情调有所不同,试作分析。

答案:前六句用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绘,渲染出紧张严峻的战争氛围,情调低沉;后两句描写战士们奋勇作战的精神境界,情调高昂。[选择题] 5.对这首诗文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包含着当时战况严峻的象征意义。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答案:C(对“鼓寒声不起”理解不当。“鼓寒”指战鼓遇寒受潮,“声不起”指声音沉重不响亮。)6.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头两句分别描写敌我双方,互为反衬,写出敌人兵临城下,守城将士披甲迎战的紧张局势。

B.第五句中“易水”不是指这场战争的真实的地点,而是运用典故表现出悲壮慷慨的氛围。C.诗中前六句运用了各种色彩和形象的描写,来象征这场仗我方失利,战士们浴血奋战,情调是压抑的。

D.最后两句用慷慨激昂的议论说明在危急关头,战十应该英勇赴难,为国捐躯,表现了全诗的主题。

答案:D(并非议论,而是巧用典故叙述战士的斗志和决心。)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1一、二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汹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黄河竟象一条丝带迤逦飞上云端,山川的雄阔苍凉,突出了边地的广漠壮阔之景。2“春风不度玉门关”一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了比喻的手法。写皇帝的恩泽不能到达玉门关以西。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答到这个层次就行了。)

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士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这样想也行。

这首诗,描写了壮阔苍凉的边塞景物,抒发了守卫边疆的将士们凄怨而又悲壮的情感。诗的首句写自下而上对黄河的远眺,次句写边塞环境的险恶,两句合在一起,用大笔写意的手法,渲染刻画了边塞风光的雄奇苍凉和边防战士们生活环境的艰苦恶劣。

后两句笔锋一转,引入羌笛之声。折杨柳送别本是唐人风习,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词更能引起思乡的离愁。可如今在这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想要折一枝杨柳聊寄别情也不可能,这怎能不让人更感悲伤。全诗表现了盛唐诗人悲凉慷慨的精神风貌。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尽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1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边塞景象?

2“风吹一夜满关山”指的是什么?此句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一、诗歌一开始是两句实景描写:塞外西北,冰雪消融,是牧马的时节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布满明月的清辉„„开篇就造成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这与“雪净”、“牧马”等字大有关系。那大地解冻的春的信息,牧马晚归的情景还意味着,这就是胡马北还,边境战火平息,于是“雪净”也有了几分象征战争危险消失的意味。这个开端为全诗定下了 一个开朗壮阔的基调。

二、风吹一夜满天山是“梅花落”歌声(音乐),将“梅花落”拆开,又构成一种虚景,似乎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瓣,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中洒满关山。这虚景又恰与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虚实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意境,这境界是任何高明的画师也难以画出的。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意味。

第四篇:高一高二高三高考语文题试卷试题同步练习教案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分析题解答指导

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分析题解答指导

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分析题出现频率较高。因此,教会学生掌握该类试题的特点及答题方法,对于提高考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答题准确度意义重大。现将近年来高考中出现的主要几种表现手法介绍如下。

一、比喻

解题方法:答题信息中若含有喻体,要将喻体换成本体。改换后的语句不能包含喻体。

例1:2004年全国高考(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卷)第19题: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参加社会活动比喻为喝酒,将过分热衷社会活动而不再创作比喻为酗酒。少喝有益健康(有益创作),多喝则无益,酗酒则造成“快乐的死亡”(没有作品发表)。通俗易懂,极富讽刺意味,起到生动形象的批评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比喻句的理解,解题时把喻体所指弄清即可。从上文“快乐的死亡确很快乐„„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以及”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等句即可得出答案。

二、比拟

运用效果:使被描述的人或物特征鲜明、形象可感;使阐述的道理通俗易懂,形象生动;使抒发的感情更为强烈,更能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这种手法常和人称的变化结合在一起运用。

例(2000年全国高考第22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2)第六段的结尾改用了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l)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与长城对话,便于抒发感情。(2)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解析:该题第一问要求理解第二人称在抒情方面的艺术效果。散文中使用第二人称,可使作者直接与对方倾谈,显得亲切自然。第二问要求理解人称代词的合理转换使表达更清晰。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这句话承接“人们发现”而来,陈述的对象不再是作者,而是“人们”,写的自然是“人们”的感受,因此改用第三人称“它”指代长城。

三、对比(衬托手法的特点与对比相关、相似,为便于掌握,一起介绍)

运用效果:对比——突出事物特征。多方面的对比使内涵更丰富,使内容更集中突出;衬托——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

解题方法:在描述主要事物时,写到其他事物,目的一般都是起对比、反衬、烘托、补充的作用。

例[2004年全国高考(江苏卷)第20题](1)这篇文章写到了哪些方面的对比?(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6分)

答案:(1)写了昔日茅屋与今日杜甫草堂公园的对比,杜甫生前困顿落寞与身后巨大声誉的对比,杜甫的苦寒人生与辉煌创作成就的对比,杜甫的宏图大志与现实遭遇的对比,杜甫人生低谷与创作高峰的对比和杜甫不计个人遭际与心忧天下的对比。(2)通过多方面的对比,层层深入,使“文章僧命达”的内涵更加丰富,内容表现更加集中。

四、反复

运用效果:突出某个意思(或主旨),强调某种感情,增强文章节奏感,使上下文衔接更紧凑。

例(1998年全国高考卷第29题)“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_.(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___。”

答案:(l)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飞逝。(2)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本文主旨起强化作用。

解释:这两句都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做这类题,首先要从“语言形式的表达”上分析,那么第(l)问的内容便是“将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第(2)问便是“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其次就要分析

“表达效果”,第(1)问暗含的意思是“强调时间的飞逝”,或“强调时间过得太快”;第(2)问则是“强化主旨”或“强化中心”、“深化主题”。在这里,“反复”的作用就是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

五、排比

运用效果:层层推进,增强气势,加强感情,节奏鲜明,意义递进关系明显。以之说理,可以把论点阐明得更严密、透彻;以之抒情。可以把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以之叙事可以把事物叙述得井然有序;以之写人,可以把人物刻画得细致深刻。

例(1999年全国高考第24题F项为判断正误题)“作者善于用排比的手法来增强文章的气势、说理效果和感染力。”

答案:这一说法正确,本文的确运用了大量的排比段,如第5、6、8、9、10段,还运用了排比句。

六、象征

运用效果:使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给读者以深刻印象;把不便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达出来,给读者以回味。

解题方法:若要求解答象征义,则要联系全文或上下文,找出体现象征物的象征义的有关信息加以综合理解判断。

例(2001年全国高考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4分)

(第22题)第三段中,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请联系“门”在文中的主要含意,分析作者这样说的原因。(4分)

答案:21题:“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22题:“因为门的意义就是把隐藏在它内部的事物加以掩盖,给心灵造成悬念;而玻璃门是透明的,做不到这些。”或“因为玻璃门是透明的,毫无隐秘可言,而一扇门的象征和奥秘在于它那隐秘的性质。”

解析:《门》第5段直接说明“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理解了门的象征意义,才能解答第21题“开门”和“关门”的象征意义,也才能解答第22题作者说“玻璃门根本不是门”的原因。

七、白描手法

运用效果:语言朴实,格调清新,平中透奇,含义深邃,真实感人。

例[2004年全国高考(吉林、黑龙江、四川、云南卷)第19题]第九段中,作者对老家河流、风沙、屋顶、炊烟、做饭的人„„的回忆,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描写手法?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4分)

答案: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以朴素的语言写出真情。营造了一种伤感的气氛(抚今追昔、物是人非、深沉悲凉)。

解析:抓住白描手法的特征,进行判断和解答即可。

八、用典

运用效果:丰富文化(思想)内涵,增添文采和趣味性。

例[2004年全国高考(福建卷)第21题第二问]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7分)

答案:①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象;②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③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④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大意答到即可)

九、联想和想象

运用效果: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性。

解题方法:谈散文中联想和想象手法运用的作用,其表述程式可拟为“运用联想和想象手法,使„„的表达更生动,更丰富,更有内涵,更富有文学色彩”。

十、寓庄于谐

运用效果:使行文活泼,幽默风趣,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和深入的思考。

例[2004年全国高考(辽宁卷)第20题]文中成功地运用了寓庄于谐的艺术手法,请简要赏析。(4分)

答案:作者以漫画式、喜剧性的艺术手法生动地描述了赛艾姆“一本正经”地完成了滑稽可笑的“自我认识”过程,尤其是对赛艾姆的外貌、动作、语言等的描写更是幽默风趣,从而引导读者更深刻领会作者寄寓在这一人物形象上的严肃的人生思考。

第五篇:高二语文试卷道士塔同步练习

道士塔同步练习

1.下列句子中加粗体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坍弛(tān)

关卡(kǎ)

呆滞(zhì)困惑(huò)B.朔风(shuò)敦煌(dūn)

衣冠(guān)

偌大(ruò)C.漠然(mò)拎水(līn)把持(bǎ)

尴尬(gān)D.憨厚(hān)

看守(kān)

官邸(dǐ)

倒溯(sù)2.下列词语的书写,正确的一组是()A.圆形

树一木桩

晃动

滔滔不绝 B.凛冽

垒以青砖

干燥

极大安慰 C.逃荒

无可辨驳

歆羡

出现裂缝 D.倾泄

肮脏灵魂

遗憾

十分佩服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历来住持莫高窟的僧侣都不

,从这里也可找见证明。②他们万里冲刺的最后一站,没有遇到森严的文物

官邸。③中国是穷。但

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A.富余

庇护

只要/就 B.富余

保护

只有/才 C.富裕

保护

只要/就 D.富裕

庇护

只有/才

4.下列句中加粗体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他对于古典诗词一窍不通,你给他讲苏拭的诗词简直就是对牛弹琴。B.巴以之间以暴易暴对和平解决中东问题起不到任何作用。

C.在“同一首歌”现场直播晚会上,演员滕格尔的歌声不绝如缕,现场观众掌声不息。D.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都在为各自的生计奔波着。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一贯以技术领先、功能创新闻名的恒利科技电脑公司,在近期计划率先推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新一代家用电脑产品。

B.为什么火上舞蹈者的脚掌不会被烧伤呢?原因之一是因为舞蹈者不停地跳跃,两只脚掌交替地接触炭火,每次接触时间都很短。

C.处在明末那种内忧外患、风雨飘摇的局势,有人认为是崇祯皇帝朱由俭刚愎自用,气狭量小所致——这也是过分苛求。

D.“师博”让位于徒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们已不再是唯师是尊,而是开始强调多方面的能力与素养。

6.下列各句语意明确的一项是()A为一揽子落实本校向“希望工程”“烛光工程”捐助的事,他一大早就召集三个学校的领导人研究这件事。

B.发现有关曹雪芹的史料已属不易,鉴定并用于科学的“红学”研究更不容易,“红学界”过去很多专家主要精力就花费在这方面。

C.农林部的老林是个复员兵,生性耿直,有时有些偏激,部领导对他的批评是有相当充分的准备的。

D.古代文论的运思方法、语词范畴,成为记录一个逝去时代的信息符号,对今人已宛如“密码”。

7.下列句子中加粗体的虚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他还为在中国建立一种更生动快捷的销售模式感兴趣。

B.同学们都觉得他这样对待父母未免太过分了,老师也批评了他。C.明天就要文理分班了,你到底是报理科或者报文科?

D.连用的词语,在内容上不能前后重复,否则,就会犯了画蛇添足的毛病。

8.以“上课勤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常跟同学讨论”作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添减字词,不得改变原意。

这一学期,她竞赛连连获奖,成绩突飞猛进,主要是因为她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勤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常跟同学讨论等。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他们也已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翻动出土经卷,推测着书写朝代了。但他们没有那副赤肠,下个决心,把祖国的遗产好好保护一下。他们文雅地摸着胡须,吩咐手下:“什么时候,叫那个道士再送几件来!”已得的几件,包装一下,算是送给哪位京官的生日礼品。

就在这时,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却不远万里、风餐露宿,朝敦煌赶来。他们愿意变卖掉自己的全部财产,充作偷运一两件文物回去的路费。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朝这个刚刚打开的洞窟赶来。他们在沙漠里燃起了股股炊烟,而中国官员的客厅里,也正茶香缕缕。

9.这两段文字读后让人感到心情沉重和愤慨,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来写的?试对这种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白鹤翔集的记忆 刘长春

一条弯弯扭扭很窄的路,牵引着我们走进山中。抬头望去,四周皆松,它们都很寂寞,远离了村庄、市井,一株一株独自站在那里,一副沉思默想的样子。也许因为我的走近,有了一些感触吧,发出松涛的响声。声因风而鸣,其来也忽,其去也飘,有如天籁,我也听见了。久听不厌者,应该是山里人。古人却说:“然非清心人不能听,非会心人不能解。”又有谁能听、能解的?

意外地看见了委羽洞。心头一惊,听老者说过,这是仙人修炼的地方,称为道教天下第二洞天。“季羽”典出后周刘奉林,他于山中学道,能闭气,三日不息。据说,他吞吐一口气,风走云卷,能控飞鹤上升,群鹤拍打着翅膀,却不再飞翔,停在空中不动了,又掉下一片片羽毛于山后。洞因而有委羽之名。时光流逝,道教逐渐走向了衰落,能够控制白鹤不再飞走的仙人,大概不会再有了。也许,旧说也成了一种传奇。

因为好奇,走向山洞,洞口挂满藤萝,千年以上;一地绿苔,野性十足。它们是装饰洞口,还是装饰神秘?我不知道。好奇是少年的天性,无畏先作了他们的向导。借着洞口微弱的亮光勇往直前地向前走去。然后,黑咕隆咚地在洞中摸索着,穿越时间的黑夜,黑夜没有尽头,路也没有尽头。冷不防头上滴下几滴冷冰的水珠,一阵慌乱。然后又听得“丁冬——丁冬”的滴水声,荡漾于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再往前走,有浅水,越走越深,心却越来越虚,拔脚出洞,不知洞深几许。

出得洞口,再看周围的山,虽不高,却伏龟蹲虎,气概不凡。山凹一侧,有一个水池,不大,形同弯月,如我后来在敦煌鸣沙山看见的月牙泉。那水极蓝,不能见底,像一位从天上下凡的仙女的梦,幽深幽深。水中有草、有鱼,草在飘飘忽忽,鱼在浮浮沉沉。扔一块小石子,只看见水花听不见声。忽地,惊起一池白鹤。聚集在池边的,休憩于树间的,站立于岩上的,成千上万的白鹤飞舞而起,遮掩了一角蓝天。白鹤或舞或翔或独立或展翅,人是只能在远处观赏的。若要“零距离”人鹤相处,人先得学会尊重,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分明是我们惊吓了它们,我抬起头来,用目光向它们致歉,却看见它们悠闲地拍打着翅膀,恍若千万双生命之手,饱蘸着浓墨,以行云流水般的笔画在天空的大纸上书写着逆入、平出、左倾右斜、重叠、穿插与回峰„„鹤鸣于天,几声呖呖——滴下来的几点墨汁,洒落在我的心头,又在另一张宣张上渗透开去。

这是四十年前留在我脑海中的画面与记忆。“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不禁要问: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只是改变不了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我听说,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农业学大寨”那阵子,村里村外的劳力都上山了,把长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松树砍光了,开山种粮。旧日的方志上说“长林郁郁,幽涧泠泠”。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就选择了远离。尽管,山岙还有鹤池,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天上也没有飞翔的影子,“白云千载史悠悠”。看来,我应友人之嘱,题写的“鹤池”二字,也只成了一种虚假的点缀。

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也会像普里什文笔下的别连耶娃那样:“就会跪下来„„”

1O.二、三段写委羽洞,读后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它的特点。(不超过10个字)

11.从文中看,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有哪些变化?(各不超过15个字)(1)四十年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四十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简析篇末“就会跪下来……”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及其表达上的作用。

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第一段段末“又有谁能听、能解的?”暗示大自然是神秘莫测的,至今没人能够听懂它,理解它。

B.第二段写到委羽洞命名的缘由,增加了文章的神奇色彩和可读性,与下文描写白鹤翔集的情景相映衬。

C.第四段段末,运用比喻手法,虚实相间,既刻画白鹤翔舞的生命活力,又凸现书法的行云流水。

D.本文引用“梅妻鹤子”的典故,强调了人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构成亲密的伙伴关系。E.本文以白鹤为线索,由回忆写到现实,抒发了作者对道教衰落、白鹤远离的遗憾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参考答案】

1.A(“卡”应读为“qiǎ”。)

2.D(A.“树”应为“竖”。B.“躁”应为“燥”。C.“辨”应为“辩”。)

3.C(①“富裕”强调“充裕”,“富余”强调“有余”。②句中的意义是褒义,而“庇护”是贬义词,因此应选“保护”。③句间是充分条件关系,而不是必要条件关系,因此,应排除表示必要条

件关系的BD两项。)

4.B(以暴易暴: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表示统治者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方式未改变,题目误将“易”理解为“对付”。)

5.D(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计划在近期”;B项“原因”与“因为”重复,应去掉“因为”;C项“过分”与“苛”重复。)

6.D(A.“三个学校的领导人”有歧义。B.“这”指代不清。C.“对他的批评”有歧义。)7.B(A.“为”改为“对”。C.“或者”改为“还是”。D.“了”多余。)

8.上课勤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常跟同学讨论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她在这一学期竞赛连连获奖,成绩突飞猛进。或:上课勤记笔记、课后及时复习、常跟同学讨论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她在这一学期竞赛连连获奖,成绩突飞猛进的原因。(本题只要合乎要求即可,答案可以丰富多彩。)

9.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的,先后从对历史文物及其价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从对待文物运费所持的态度,从追求和保护文物的决心、勇气及行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在对比描写中甚至不惜笔墨,强烈地讽刺和批判了中国封建政府和官吏对祖国文化遗产缺乏重视和保护意识,愚昧麻木,任由祖国珍贵的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和大量外流的行径。读来使读者感到沉重、压抑和愤慨,很好地表达了主题。10.野性、神秘、幽默、深邃、寂静。(本题考查概括能力。根据题干,明确答题范围(即二、三段)和要求(概括“委羽洞”的特点)。第二段叙述了委羽洞的传说,第三段写自已实地寻访委羽洞,自然写到其特点,从原文中“野性十足”“装饰神秘”“黑咕隆哈”“路也没有尽头”“无限无尽的寂静之中”可以摘取、概括出答案。)11.(1)四周皆松,池水幽深,白鹤翔集。(2)四周没树,鹤池没水,白鹤远离。(本题考查理解概括能力。题干要求对比概括四十年前后鹤池环境的变化。先回到原文,从第五段的描述中了解四十年前鹤池的环境特点,有树、有水、有鱼、有鹤;再从第七段的叙述“如今,没有了长林,哪还有泠泠之水?没树、没水,那白鹤不肯合作,也选择了远离。……池上再也没有群集的白鹤”可知是四十年后的现状。据此可将答案提炼概括出来。)

12.含义: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企盼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表述对现实的忧虑;渴盼恢复大自然的原貌。

作用:使文章在表达上显得委婉含蓄;有冥然而止、意在言外的余味;暗示主题,强化了作者的感情。(本题考查句意理解能力。(1)要理解本句的含义需从全篇着眼,把握文章主旨,并结合前后语境及重点语句。本文通过作者四十年前造访委羽洞、白鹤池跟四十年后反差对比,反映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破坏,流露了作者对现实的忧虑以及企盼、愿望。文中诸多语句都有提示:如第四段,“若要„零距离‟人鹤相处,人先得学会尊重,就像林和靖那样,爱鹤如子”——表明对大自然的敬意,以及企盼人和自然相处;第六段,“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改变。只是改变不了应该改变的东西,这才匪夷所思”——表达对现实的忧虑;第八段,“假如我能像以前一样,看到原来的景色,我……„就会跪下来”‟——渴望恢复大自然的原貌。据此可概括出答案。(2)至于其表达作用的理解仍需结合文章主旨及表达技巧去回答。文章说如果能恢复原貌,我会跪下来,自然含蓄地表达了主题,并且就此结束。不拖泥带水,耐人寻味,感情深沉、浓烈。据此可分条概括出答案。)

13.BD(本题考查鉴赏能力。A项“至今没有人能够听懂它,理解它”错。作者的意思是理解的人不多,并不是没有人。C项对比喻义的理解有误,原文将白鹤的飞翔喻为书法,意在强调白鹤飞翔的悠闲自如,富有生机。E项对文章主旨概括不当。)

下载高一高二高三高考语文题试卷试题同步练习教案第二次作文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一高二高三高考语文题试卷试题同步练习教案第二次作文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二次统一练习试卷

    2002.5 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除单项选择题以外的其他题型)两部分。第ⅰ卷1至6页,第ⅱ卷7至14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 共45分)注意事项: 1.答......

    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二次统一练习试卷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w.5 Y k J.Co m莲山朝阳区高三语文第二次统一练习试卷 2002.5 本试卷分第Ⅰ卷(单项选择题)和第Ⅱ卷(除单项选择题以外的其他题型)两部分。第Ⅰ卷1至6页,第......

    高二语文上册同步训练题18

    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100分钟 满分:120分) 一、基础演练(18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组是 A.间或(jiàn)朝暾(tūn)蹙缩(cù) 直栏横槛(jiàn) ....B.敕造(chì)......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压轴训练题

    高考语文模拟作文压轴训练题 1、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匹志在四方的骏马,希望能找到自己的“伯乐”,却被卖到一个磨坊拉磨。很快,它觉得拉磨太累,自......

    【语文】高考预测试题(9)作文预测题

    2012年高考预测系列试题 【语文】高考预测试题(9)·作文预测题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1)有一位父亲丢了块表,他抱怨着、翻腾着四处寻找,可半天也找......

    北京市朝阳区2017届高三第二次综合练习(二模)语文试题范文

    朝阳区2017年高三二模 语文试题 一、本大题共7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题。材料一 数据统计显示,全世界垃圾年均增长速度为8.42%,而中国垃圾增长速度超过了10%。中国......

    2017北京市顺义区高三年级第二次语文综合练习(二模) 试题

    顺义区2017届高三第二次统练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8道小题,共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答案请务必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作文请务必写在作文纸上。 一、本大题共9小题,共31分。......

    人教新课标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试卷第七册同步训练 秦兵马俑试题及答案

    19 秦兵马俑 A级 基础知识达标 (时间30分钟,满分50分) —、一锤定音(给带点字正确的音节打“√”)。(12分) 享誉(yù yǜ) 鸟瞰(kàn gǎn) 魁梧(guǐ kuí) ...拼搏(bá bu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