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语文课堂中的伪活动

时间:2019-05-15 03:32: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反思语文课堂中的伪活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反思语文课堂中的伪活动》。

第一篇:反思语文课堂中的伪活动

反思语文课堂中的伪活动

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都会自觉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给高中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灵动的血液,出现了可喜的新气象。然而,在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活动存在不少诸如形式化、低效化乃至无效化等伪活动,使得语文课堂教学走向更深的误区,这应该引起我们的反思。

一、课堂伪活动概览

1.费时的课堂活动

一位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林黛玉进贾府》中人物的形象特征、学习作者塑造人物方法时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自主学习:首先,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勾画小说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神情、面貌、心理等方面的句子;其次,细读所勾画的句子,立足文本,利用评点法分析人物形象特征;再次,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最后,总结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第二环节,合作交流:要求学生前后桌四人为一组,将各自所概括的形象特点及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进行交流,查漏补缺,归纳整合组内答案,以求对人物形象及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有一个全面、准确的把握和理解。第三环节,成果展示:要求每组推选一人将本组的学习成果在班内公开展示,并让其他组的同学点评和补充。第四环节,归纳总结:教师整合学生学习成果,完成教学任务。可惜的是,当一组学生在展示完王熙凤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这一人物时所用的艺术手法而另一组学生刚要展示林黛玉的形象时,下课铃却响了,这位教师在没有完成课堂既定目标,没有来得及对学生的课堂学习加以点拨、归纳、反馈的情况下,只能匆匆结束课堂教学。一般地,语文课堂教学是定时、定量的,要求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一般为45分钟)完成一定的教学内容或教学目标,然而费时的学生课堂活动却占据了大量的课堂时间,使得课堂教学目标难以完成,学生的知、情、意没有得到全面发展,语文课堂教学就这样在“高投入”和“低产出”不协调的尴尬夹缝中生存。

2.毫无意义的课堂活动

一些语文教师为了建构表面上“动”的语文课堂,故意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学生活动,使得语文课堂中学生的活动变得毫无意义。例如,有的教师在讲授《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让学生齐唱《好汉歌》,有的教师在讲授《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让学生上台模仿小说主人公别里科夫的穿着打扮,还有的教师在讲授沈从文的《边城》时竟让两个学生上台饰扮天保、傩送给翠翠在山上唱情歌……这样一来,学生动了,课堂活了,可我们的语文教学毁了。这种将语文课变成音乐课、时装展示课、情歌对唱课的哗众取宠式的学生活动是毫无意义的,不要也罢。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根本无需进行学生自主探究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有些教师却组织学生进行不必要的合作探究活动。例如,一位教师在讲授《鸿门宴》时让学生分组探讨《史记》的编纂体例及各自内容,这属于常识性知识,可采用讲授法直接告诉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课前或课后查阅资料获得,没必要兴师动众地组织学生活动一番。

3.混乱无序而流于形式的课堂活动

为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语文教师想了诸多方法,其中之一就是组织学生就某一问题进行交流商讨。可当教师将自己精心设计的问题带到课堂上让学生探究时,许多学生却不是积极思考,而是或翻阅相关学辅资料找答案,或假装思索以等待其他同学的答案,更有甚者打着探究的幌子“交流”一些与课堂学习无关的话题,课堂看似活了却混乱不堪,学生貌似动了却放任自流,这就是课堂上流于形式的伪活动。

二、课堂伪活动探因

以上问题发人深省,我们不禁要问:导致课堂伪活动的原因是什么呢?经过近几年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追踪、观察,从参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客体出发,我们发现导致课堂伪活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课前的不作为

教师课前的不作为是导致学生课堂伪活动的首要原因。教师课前的不作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某些教师只教教辅而不教教材。在拿到一篇新课文时,某些教师不在文本上下功夫,自己不去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不去悉心洞察教材编者意图,不去探究文本教学重难点,而唯相关教辅是从,以教辅对文本的解读代替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这种情形下所设计的课堂主问题就不能直指文本主旨及教学重难点,而是与文本貌合神离,在这种无效问题的指引下,学生课堂活动自然变得毫无意义。第二,教师只备文本不备学生。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可有的教师在备课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所忽略或把握不准,所设计的课堂主问题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复杂,使得学生的课堂活动收效不大。第三,教师课前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预习文本。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类对知识的习得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的建构。由于学生没能提前研习文本,当教师就某一问题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时,他们便会盲目无从,不能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建构,导致课堂活动费时、低效甚至流于形式。

2.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不作为

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不作为是导致学生课堂伪活动的根本原因。自主探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意味着教师的退出,相反,由于自身发展的局限,学生往往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把握学习。因而,教师应积极参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阶段,发挥激励、引导、组织、调控等作用。一些教师由于对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理解不准确,以为就是无限制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他们在将课堂主问题抛给学生后,就将课堂完全交给学生,自己无所事事地穿梭于各学习小组之间。如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了,可教师的主导地位缺失了。由于缺乏教师的合理引导,学生课堂活动便处于无序、低效乃至无效状态。

3.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不会作为

教师课堂教学中的不会作为是导致学生课堂伪活动的主要原因。一些教师由于自身教学水平不高,课堂驾驭能力欠缺,在学生不能很好参与课堂活动时,不能创设恰切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不能巧生课堂智慧吸引学生,而是放任自流,使得学生课堂活动流于形式;在学生不能解决教师所提问题时,不能很好点拨,而是将自己预设的答案直接告诉学生,使得学生课堂活动无果而终;在学生解决了教师所提问题后,不能抓住课堂生成,促使学生课堂活动向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入,导致学生课堂活动浮于表面。

三、建构课堂真活动

建构课堂真活动责任在教师,关键在学生。

课前,教师要潜心研读文本,深入体察文本的内在意蕴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情况精选教学内容,定准教学重难点,潜心设计教学流程,制定出引导学生化解课堂问题的方法,使得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明白自己要什么,该怎么做。这样就会避免那些毫无意义的、混乱不堪的课堂活动。

教师要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吃透学生学习情况。学生扎实的课前预习是构建学生课堂真活动的前提和保障。教师可提前向学生布置课前预习任务,使学生明确课前预习目标,教给学生课前预习方法,让学生在目标任务的指引下,在相关方法的帮助下,课前自学相关内容,并记录下自己在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教师再以发放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学生预习过程中的难点,深入了解学情,在吃透学情的情况下设计课堂主问题。有了这些铺垫,教师的课堂引导才不会盲目,学生的课堂活动才不会盲从,相反,学生的课堂活动会水到渠成地朝着课堂既定目标有序推进。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到学生的交流探究中去,密切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难问题,适当调节课堂节奏,抓住课堂生成,妙生课堂智慧,从而推动学生课堂活动有序地朝着纵深方向发展,努力构建有序、多元、灵动、开放的语文课堂。

第二篇:“改中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改中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反思

南桥中心梁枫

(序语:虽说窥一斑而知全豹,但由于本人认知水平有限,不免有以偏盖全之嫌,发表此论既无另辟蹊径以示自己与众不同之心,亦无哗众取宠之意,更非想打击众教师改革之举, 如有雷同事例或观点,请对号入座,以共勉)

面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在一浪高过一浪的改革浪潮中,新方式、新方法、新手段、新形式可以说是层出不穷、屡出不尽。但终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改革潮流。坦言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成效是不容置疑的,取得的成绩是相当明显且值得我们欣慰的,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也确实存在着费时多、收效微的问题,改革中也常会出现徘徊局面。从何处入手, 才能减少改革弯路;怎样着手,才能加快改革前进的速度.那就要重视 “改中改”。

第三篇:语文课堂活动

语文课堂活动

在新课改的倡导下,语文活动性教学已在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与传统教学相比,传统的教学更注重知识的传授,是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学生习惯于在课堂上被动吸收,而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与行为。相反,活动性教学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它设计的多种活动形式,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动起来,在动脑、动口、动手中收获知识和能力。这里所说的“活动”,它既是一种载体,也是一个平台。它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如:让学生有了参与及表现的机会;为师生、生生互动提供沟通、交流、对话的平台;化静为动,有情趣,学生乐学等。它的形式是多样的,如: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茶馆式、小组式、采访式、主题式、主持会议式等。活动性教学的提出意味着课堂教学将改变以往过分关注“知识授受”的教学局面,而以学生为本,通过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自主的探究中获得知识取得的愉悦,在相关的活动中求得自身的发展。记得《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有这么一段话:“孩子的心灵是一块奇怪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有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有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就会有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收获,就会有命运的收获。”那么我们现在就要走好第一步,在学生的心田播上自主学习的思想种子,在课堂情境中通过问题的发现与解决来促进知识的迁移,同时让学生在学习的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学习的乐趣,从而促进兴趣、态度的迁移,激活语文课堂。下面将从课前、课堂、课外三个环节谈谈学生的活动问题。

(一)让学生在课前“动”起来。

一节好课的设计,既要关注课堂,更要关注课前。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产生疑问并解除疑问的过程,正如学者朱熹所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因此,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疑”。在新授课前,把教材知识转化为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以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操作上,可按以下三个步骤进行。

一、分组。把全班学生分为以六人为单位的十个阅读小组,每个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学记》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分组的目的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进入角色,让他们在相互感染、相互激励中营造互帮、互学、互促的氛围,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

1、填写作家作品简介表。示例:

单元 课题 作家(原名)其他代表作 创作特色

2、填写预习反馈报告。示例:

语文阅读预习反馈报告

班别 姓名 组别

①本课生字词读音归类:

②本课生字词解释归类:

③请概括本课思路:

④最欣赏的语段或佳句:

⑤疑难问题列举:

三、小组进行初始预读,提出问题。预读的目的是为了养成思考问题和互助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这是把课堂真正交还给学生的关键环节,这一环节做好了,就会满堂皆活。

(二)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

课堂既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更是学生活动的重要场所,这个环节处理好,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活动形式可以多样化,除上文提到的质疑式、讨论式、辩论式、茶馆式、小组式、采访式、主题式、主持会议式,还可采取竞赛、表演式等。这一环节的设计要做到以下三点。

首先,教师应着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呼吸。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特级教师肖家芸也说过:“师生谐和教学兴。”可以说,没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没有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没有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就不能顺利开展课堂活动。

其次,要引导学生勇于提问。知识的价值在于问题的存在,新课程就是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而对学生来说,“善问”是学习中不可缺少的能力,因为,只有思考者才能产生问题。很难想象,一个学习不主动,没有求知欲望,懒于思考的人会提出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提几个“为什么”,用切中肯綮、恰到好处的提问,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的思维向纵深处拓展,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求知欲的驱动下,产生新的问题。如果学生提问的能力提高了,就可以促使他们大胆质疑,主动探索知识的奥秘,成为自觉的学习者。没有问题的教学是失败的,学生没有问题的教学更加是失败的。课堂教学是所有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是学生获得知识,体验情感的重要场所,利用好这一环节,把课堂变成思想交锋、合作学习的竞争场所,就会将一堂课上得有声有色,韵味无穷。

再次,要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典《论语》告诉我们,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经常应用讨论法进行教学,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讨论本身就蕴含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自由讨论、激烈竞争的气氛中求得知识,获得新知,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还能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多元有效的互动,使教学相长。心理学也表明:学生缺乏持久集中精神的能力。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合理调剂听说读写,以消除学生疲劳厌倦之心理而。在教学中穿插讨论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竭力思索,畅所欲言,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课堂上学生的活动并不是自发无纪律的行为,它需要教师的恰当引导与安排,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组织者与指导者。通常,一个成功的组织者与指导者,他会在宏观上掌握活动的方向,在微观上调节活动的形式,犹如如来佛祖的手掌,掌握乾坤。例如,当学生回答问题离题万丈时,教师在肯定的同时应加以指引,我们不能要求学生每次回答问题时都能切中肯綮,因为每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学生,年纪小,经历少。新课标要求我们“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正是希望保护学生发表意见的热情与积极性,随着他们学习的不断深入和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装的独特感受肯定会越来越丰富多彩和日趋合理。而对于课堂的“看客”,则应以鼓励表扬为主,有时,那些不积极发言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由于种种原因而不敢站起来,如不擅长口头表达、害羞等。这时,教师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如一个鼓励的眼神,诚挚的话语,同学的掌声等,尽量避免“看客”的存在。即使碰到一些“乱发问”的学生,也不要一棍子打死,而应因势利导,指引他们回到正确的思路上,我相信,教师通过教学机智来化解问题,总比发怒呵斥要强得多。只要教师作好活动的准备,自然就可以做到课堂控制的收放自如。如果教师赕了保证课堂教学程序的规范化,或者为了确保教学进度,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剥夺走,那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将成为一句空话。

(三)让学生在课后“动”起来。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上课并不像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而当代学生的思维尤其活跃、想象尤其丰富,因此有时难免会出现无法统一答案的情况,这时可将问题留到课外,通过寻找资料的方式解决。这又是课堂教学由课内向课外的拓展,是十分必要的。我在上《孔雀东南飞》时,有学生问到这样一个问题:兰芝嫁给仲卿已经三年,为何课文还称她为“新妇”?这问题大出我意料之外,若非认真阅读是很难想到的。我备课时也未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当时这个问题一提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热烈的讨论,各种答案纷出,我也一时难以确定,于是要求学生回去查找汉代的民俗。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将课堂内容延伸到课外,由课内扩大到课外,以增加课程的容量。

一位教育界的老先生说过:评价一堂课上得好不好,最好的方法是了解学生在课后的反映。这话说得很有道理,无论你在课堂上如何滔滔不绝,如果学生在课后对你所讲的内容毫无兴趣,那足以证明你这节课是失败的。在所有的学科中,恐怕语文教师是最会讲、最好讲的了,但若老师一味地讲,学生就只好一味地听,可是,语文能力哪里是靠听讲就能提高的?难怪有些学生会在课后调侃:热闹是老师的,我什么也没有。其实,相比较而言,语文学科是最需要学生自主阅读的。不少高考状元总结成功经验,就有一条:得益于课外。一堂成功的课,应给学生留下回味的空间,引发他们自主探讨与课内知识有关的内容。若果能做到这一点,课堂40分钟所起的作用将会以几何倍数递增。对此,我有一个设想:要让学生在课后动起来,教师可在两方面作努力。一是以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为引子,指引学生登上更广阔的文学殿堂,进行文学作品的专题研读:读《林黛玉进贾府》登《红楼》,读《促织》访《聊斋》,游《荷塘》识自清„„二是布置课外练笔任务。或者指导学生进行专题阅读后写相关的读后感;或者让学生进行仿写训练,可以按仿句、仿段、仿篇章的程序进行。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是贯彻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人才素养的重要环节之一。新课程改革才刚刚展开,以后的道路还很长也很艰辛,但我始终相信: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坚定教改的信念,这场改革必将成功!

第四篇:语文课堂反思

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共有两点:

一、理想课堂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堂

二、理想课堂是以学生学会为最终目标,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课堂。

一、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课堂

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这是一种理想状态。目前我们所经历的是,老师在讲台上口若悬河,唾沫横飞,而下面学生昏昏欲睡;下面学生哄哄闹闹,老师在上面没有了讲课的激情。我所说的是现在的两种状态:一是老师的教学能力不够,导致课堂乏味,学生在下面很想逃离课堂;另一种是学生本身对学习不很感兴趣,却硬逼坐在课堂里,他们无心向学,在课堂上吵吵闹闹混时间,导致老师很想逃离这样的课堂。现在有某位专家提出著名言论:“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无法同意这样的观点。(不好意思,这仅代表我个人观点,没有挑战权威的意思,因为这不是论文,而是个人反思,所以我不想写的那么冠冕堂皇,却无实际意义)是的,老师作为一种职业,你就必须得教会学生,教不会总是你能力问题。但是,事实上我们很多老师很清楚,很多学生他并没有智力活动的兴趣,无论你花多少时间和换多少方法,收效甚微。这也可以用一个哲学理念来解释: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我不知道我这种解读会不会给人造成一种教不好书就找借口的印象,但是我觉得这是科学道理,我们是违背不了的。我认为专家提出这样的观点主要是提升我们教师的光辉形象,出发点还是好的。

不过我得承认,我课堂上的不理想状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自身能力的问题。但是我不害怕,因为我只有两年教龄,很多东西第一次接触没有经验,至少我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了。但是如果光认识问题而没有改进,那会产生巨大的危害,那害学生就是一辈子了。同时,学生也对课堂状态产生一定的影响。

因此我对于我的课堂状态总不是很满意,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课堂上师生关系和谐。老师不会因学生的吵闹、不学习、不做作业而大发雷霆,不用一直强迫学生学习,学生

有着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能力。学生不因老师上课的枯燥无味而昏昏欲睡,能为老师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能因老师讲课的生动而积极参与课堂。

那么理想的状态就是师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我认为尤其是语文老师,如果你不能够调动学生和你一起共同经历和享受优美的文字,以及优美文字背后的美好生活,那么课堂便是不成功的。因为无论哪个国家的文字都是记载人们的生活与经历的。

二、以学生学会为最终目标,以学生学习为主体,老师为引导的课堂

我在浏览一些论文的时候发现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人文主义教学思想。人文主义是指注重人、人性,尊重人存在价值的一种文化传统。上世纪60年代后期和7O年代初,传统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的弊端开始引起美国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认识到只有通过”整体教育”,即在注重智力开发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人际交流能力的培养,标志着美国教育开始向一个新的方向发展。人文主义的浪潮很快波及到语言教学界。他们将学习者看成具有智慧又具有情感的完整个体,特别重视情感因素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常被统称为”人文主义派”(humanistic approaches)。

这种教学思想的名称似乎有些新奇,但是人文主义教学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是,学习者首先是完整的个体,他们不仅具有智力同时具有情感。在教学中,我们不仅应注意学生智力方面的要求,同时还必须注意他们在感情和精神方面的要求。自尊共感等积极因素能对学习过程产生推动作用;反之,消极情感,如焦虑、恐惧、沮丧等会严重削弱学生的学习能力。在人文主义教学中,学习者是一切教学活动的核心。这其实就是我们近来教改一直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的理论来源。

老师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其实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是我们很多老师总是弄不清楚。学生进学校是来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老师作为引导者,就应该以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为最终目的。如果老师只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展示,而置学生的感受以不

顾,那根本是不配当老师的。老师和学生有共同的目标:教会或学懂知识和技能。因此理想的课堂,就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为这一目标而奋斗,学生的角色是主体,老师的角色的主导,每个人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最终达到和谐共融。

我理想中的课堂教学便是以学生学得知识为最终目的,给以学生人文关怀和关注,让良好的情感因素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学生老师能够共同经历和享受美好生活的教学状态。把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的心灵相融,就能展开富有诗意的课堂图景。这是一种理想,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文献:

[1]温伟华.构建理想课堂——人文主义教学思想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9)

第五篇:语文课堂的教学反思

激发兴趣的原则。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但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呢?我认为是语文教师的兴趣教学。“兴趣是语文课的酵母”。古人云:“乐此不疲。”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人和客观事物的爱和热忱中产生。”这些无疑都是“兴趣第一”的注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应放在教学首位。目前,由于市场经济冲击,许多高、初中学生缺乏正确的学习目的,加上中学,尤其是初中,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复习考试及评价做法过于单一,造成学生在语文课堂无精打采,严重影响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似乎很难,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设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不失为医治“厌学症”的一剂良方。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是激发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因素,是学生感知事物、追求和探索新知识、发展思维的强大内驱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记忆等多种智力活动也就愈有成效。有兴趣,内心活动包括情感和智慧是统一的、积极的、满意的;反之,内心是强求的、被动的、行动上是服从的但内心是厌恶的。长此以往,心理健康也必受影响。所以要把激发兴趣作为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创造出一个和谐、愉快、振奋的课堂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这已是也应该成为老师们的共识。怎样激发学生兴趣呢?我想,在教学过程中,表述要准确,语言要生动,形式要活泼,重点要突出,思维要激活,教法要多样。总之,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机智和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学得生动活泼。

下载反思语文课堂中的伪活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反思语文课堂中的伪活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课堂活动策划

    语文课堂活动一、活动名称:“我的‘意思’你会懂”二、活动对象:四年级全体学生三、活动目的:回忆,巩固学生在课文中学习和记忆的重点词语解释,及有关记忆的知识点四、活动时间,地......

    小学语文课堂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性邮编:734103 通讯地址:甘肃省山丹县李桥乡河湾小学 作者:梁锦芬 电话:***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正是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全面......

    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语文课堂中的朗读教学 【摘 要】朗读既是一种语言能力,又是学习语言的一种基本方法。因此,学生朗读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的高低。语文课堂教学中应合理利用时......

    洼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本文作者:姚淑玉 好范文原创投稿 洼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建议 杜郎口教学改革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这种主体地位的体现,更多的表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落实......

    语文课堂中的“真美”探析

    语文课堂中的“真美”探析 很多同仁在教学中都有这样的同感:让语文回归本位,还语文本来的面貌是当前语文教学的核心。特别在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关注学生积极情感态度和审美价......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诚信教育

    细雨和风,润物无言——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诚信教育的渗透 泗阳县穿城中心小学刘红阳学科:语文 摘要:诚信是公民一切道德的基础,是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转型......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诚信教育

    细雨和风,润物无言——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诚信教育的渗透 泗阳县穿城中心小学 刘红阳 学科:语文 摘要:诚信是公民一切道德的基础,是立身之本,发展之基。市场经济下的社会......

    语文课堂中的童话教学

    语文课堂中的童话教学 新街小学———-王文苗 童话是儿童非常喜欢的一种文学样式,是一种美妙、神奇奇特的幻想性幻想的虚构故事。童话教学作为小学语文课堂一个重要的教学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