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美学论文浅淡“新东方主义”美学[推荐5篇]

时间:2019-05-15 03:47: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服装美学论文浅淡“新东方主义”美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服装美学论文浅淡“新东方主义”美学》。

第一篇:服装美学论文浅淡“新东方主义”美学

服装美学论文

浅淡“新东方主义”美学

摘要:叶锦添提出的“新东方主义”艺术观,通过诠释古代文化对未来的启示、东方意象对现代审美的引申找到自己的合理表达,让世界真正了解东方文化艺术之美,为中国本土艺术的发展找到一个更具东方特色的出路。通过对叶锦添艺术理念的浅析,以期为中国艺术迈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东方主义 叶锦添 张肇达 郭培 文化交融 中国当代设计

引言:我第一次接触到“新东方主义”这个美学理念,是因为《神思陌路》。在这本叶锦添先生著作的美学书书里提到了这个让我为之一震的理念,后在他再次著作的《神行陌路》里看到他对“新东方主义”的更深入的探究,让我觉得在中国学设计,就必须从本土文化的根出发,所有的创新必须有文化的支撑才有力量和说服力。我在本篇文章里主要通过对叶锦添的生活思想历程和作品,浅析对“新东方主义”这一美学理念的看法,再谈谈中国其他设计师的东方主义设计理念及作品,最后得出中国当代设计的突破口。

从叶锦添生活思想历程中看新东方美学理念的形成

叶锦添于 1967 年出生在香港一个普通的家庭,大学时期就读于香港理工学院摄影美术专业,期间他接触到许多西方艺术的学习,他曾说到:“我对传统艺术的自觉性研究,开始于大学毕业后的一段时期。当时的香港对传统的理解几乎是空白的,传统只是陈旧与死板的代名词。在那个时期,外国文化才是主流,人们都向外国先进的文化靠近,而远离自身文化。”叶锦添开始探索关于根源的概念,梅兰芳的形象和黑泽明的电影进入了他的视野,让他感受到了强烈创新的东方色彩。

为了满足求知欲,他开始游走于欧洲,浪迹巴黎,当他更深入了解到西方长久不衰的艺术文化的时候,使他反过来意识到当时的香港却在失去一种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1986 年,叶锦添在徐克导演的《英雄本色》创作中名声大震,之后关锦鹏的《胭脂扣》真正开启了他对东方古典艺术的兴趣。但是当时以利益、票房为追求的香港电影市场,限制了叶锦添的艺术发展,于是他转站来到了创作空间相对自由的台湾。在台湾,他受到着有着浓烈古典韵味的美感中国传统的京剧的吸引,后来在罗卓瑶的《诱僧》中,他尝试了透过中国的故事背景,运用西方的美学思想,两者结合形成一种颠覆传统的意象。从那以后叶锦添沉浸在了他为之着迷的舞台艺术中。1999 年,与李安合作的充满中国古代侠义精神的《卧虎藏龙》,让叶锦添获得了第73 界奥斯卡最佳美术设计奖,这也是华人第一次获得奥斯卡的肯定,正如叶锦添所说,《卧虎藏龙》的成功开启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化的道路,也让西方人看到了真正属于东方的独特的审美境界。

2003 年,他将根据地从台北迁至北京,他在《风声》《新版红楼梦》等里充满文化气息的服装美术设计引发各种对审美的讨论,《赤壁》《夜宴》大型史诗般的创作更是获得了国际的瞩目。与此同时,他的作品涉及到电影、电视、服装、绘画、摄影、戏剧、文学、广告各个领域。

就因为叶锦添的不一般的生活经历和艺术轨迹,让他身上代表着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以及香港特殊的殖民地文化。他在一个中西意识形态高度冲击的城市长大,但由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东方文化意识在叶锦添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叶锦添的作品里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浓郁,在看了电影《卧虎藏龙》之后,以及后面一系列的如《夜宴》、《赤壁》的作品后,我感觉叶锦添的“新东方主义”风格的影视服装设计得十分动人,它的设计不是简单的做加法、做堆积。他的设计是东方的,但不是纯粹地复制历史,照搬传统,他把个人强烈的美学主义融入其中,既大胆创新又严谨细腻。他的作品是“新东方主义”的最佳诠释。

要说“新东方主义”,就先要说“东方主义”。“东方主义”的原意是指西方对近及远东社会文化、语言及人文的研究,亦可译为西方作家、设计师及艺术家对东方的模仿及描绘。也可以指对东方文化的同情欣赏。叶锦添曾多次提到,“踏入19 世纪,整个地球发生了一次巨大的整合,西方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文化实体,不但影响世人的思想文化,甚至可以重新在广泛的领域中诠释别人的文化,中国顺理成章地成为这种东方主义的诠释对象。”而他也认识到在对于西方主导的文化市场下,他们所熟悉的东方主义是一种西方对东方的偏见。叶锦添一直在努力找回属于真正东方的文化积淀,在回归自身文化的路上,去探索东方主义,并提出了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新东方主义”美学创作理念。

我认为叶锦添是在古代传统旧东西中去寻找对未来现代新东西的启示,让传统不再守旧,让东方美学符合现代审美,让世界感受真正属于东方艺术的美。这种将传统意识与现代理念想融合,集东方哲学思想与西方艺术观于一体的“新东方主义”艺术观,主张在现实与梦境、原始与现代、抽象与具象、前卫与传统、真实与虚构之间,重新做到对本土艺术精神传承。按叶锦添的话来说,新东方主义“不是对民族主义的片面宣扬,也不是对西方文化殖民的刻意迎合。而是站在中国现代人的立场上,对传统东方文化的意象和命运进行反思和探究,并以开放与兼容的思想观念去重新论释东西方文化精神。他以最现代化的视觉语言来表现最传统的中国文化,又以西方主流的模式来展现东方文化的特色”。叶锦添力求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西方思想与东方意象完美结合起来。他认为在全球化文化下,以西方为主要话语权的艺术语境下,中国文化艺术的真正道路是要在中西文化整合中,抓住我们自己的根,创造出符合时代背景的东方艺术。

◥ 具有中国意境的《卧虎藏龙》剧照 ◥《诱僧》剧照

从叶锦添作品中看新东方美学理念的呈现

叶锦添作品的形式美法则

在叶锦添作品中有的是用“加法”,而有的是用“减法”。在他的加法设计中,设计的服装造型给人视觉上的感受是华丽美艳,《夜宴》中婉后的发饰运用的布料饰品都是重重叠叠。再如电视剧《橘子红了》中女主人公的独特复杂的发型,服装上精美绝伦的刺绣都是运用“加法”在营造着一种端庄雍容的华丽美。

而在他有的作品中则是有意识的运用“减法”,例如在与李安合作的动作戏《卧虎藏龙》中,“因为人物的形态要呈现肢体的动感,才能表现出视觉的飘逸轻灵,在打斗时才能呈现出一种现代舞蹈辅之京剧的潇洒美感,所以片中李慕白的长袍、玉娇龙的褂子、俞秀莲的短衫都显得简洁素净、优雅别致,给人一种美轮美奂的视觉冲击。”

◥《夜宴》中婉后的剧照 ◥《橘子红了》中女主剧照 叶锦添作品的艺术风格 在叶锦添的大部分影视服装设计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出既有明显的中国风格和中国元素,而又人为地刻意加入了很多现代的、西方的元素。叶锦添从西方现代艺术历程中知道,当所谓的西方现代艺术走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坠落到了后现代时期,而后现代典型标志就是支离破碎、杂糅拼贴。叶锦添受此启发,发现把不同时间的东西拼贴在一起,就产生了一种新时空的事物,于是他想到中西合璧。在冯小刚的史诗大作《夜宴》中,他尝试着去用西方的戏剧元素诠释东方的古典故事,把莎士比亚和唐朝结合起来,在建构唐朝宫殿的结构时,融入西方教堂的建构元素,同时又加入很多中国的古典建筑细节在里面,从而构成一个独特的场景。利用西方的技术去表达东方最传统的内涵,让西方改变对东方的解释,让西方从艺术美学上欣赏东方的传统魅力。

叶锦添从“新东方主义”的角度,否决西方殖民主义对的误解,以东方根本的角度重新切入,形成最具艺术代表性的“叶氏风格”和独特的个人魅力。

◥《夜宴》剧照

叶锦添作品的色彩艺术

在叶锦添的世界里,色彩是渲染影片气氛的最直接的方法,也是角色内心情感流露的最深沉的途径。在叶锦添早期的作品《阿婴》中,服装的色彩一直是阿婴内心的折射。早年的阿婴的服装是一身麻白,象征年轻而孤寡的状态。而剧中出现的强奸犯,服饰是强烈的蓝红搭配,表达人内心的欲望。当阿婴遇到强盗后,没有人知道她是否被强暴,回去后她声称自己是清白的,但那时的服装已变成全身素黑,可以感受到人物压抑及变化的心态。

而在《夜宴》中开场的灵堂,叶锦添设计了千百条白色的挽布从屋顶垂下来,烛火在白色的布幔间有微妙的明暗,非常圣洁,但也有一种死亡的阴影感。

在《新红楼梦》中的造型设计中,叶锦添非常注意色彩与角色年龄、心境的贴合。例如林黛玉的服饰设计就独具匠心,在原著中,林黛玉是绛珠仙草的化身,所以叶锦添在设计她的服装时,用了绿色调。但这个绿色调的变化是非常细腻的。小时候的黛玉,那绿是清新活泼的豆芽绿;在成长中,则在豆芽绿中加了重了绿色。黛玉有一件枯绿色的外衣,象征着她重重心事与忧愁。有时,它与一件春绿色的内衣相配,这忧愁中便有希望与生机;有时,她枯绿的外衣下,露出一线艳红的边,那一抹艳红宛如她在偌大贾府中对爱情的渴望。而当重病中的黛玉听到宝玉娶宝钗的时候,这件枯绿的长衫里,再也见不到象征生命与灵气的 “春绿 ”和象征炙热爱情的 “艳红 ”了,它的外面,反倒添加上了一层深沉的老绿色外套。这种加黑的绿,是贵族府邸建筑中的常用色,它的深沉,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彻底压灭了黛玉心中最后的那一丝希望。

◥《阿婴》中女主的素黑压抑形象 ◥ 《夜宴》剧照

◥《新红楼梦》林黛玉儿时形象 ◥《新红楼梦》林黛玉少女形象

从“新东方主义”探寻中国当代设计

张肇达让东方的美感动世界

张肇达的设计作品一直在努力融入一些民族的特色,“东方晨彩”、“贵魅惊艳”、“敦煌大漠”、“紫禁城”、“江南水乡”、“西双版纳”高级时装发布会中,纷繁的设计及材质均表达了一个主题——神奇美幻的东方古国。

“谁深挖中国元素谁就成功!”张肇达用他的努力和热情为世界演绎着民族的、传统的中国时尚。“我自己发了一个愿,要做十年高级时装秀,把中国文化、民族的、东方情怀、风土人情,用我的艺术、我的情感表现!”这个喜欢在四处旅行中寻找设计灵感的男人,对“美”的敏感度似乎也异于常人,甚至会让我感动,这个刚刚踏入西藏,目睹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与壮丽景观就情不自禁流泪的男人,对艺术与现实的探寻。

在大型舞台剧《红楼梦》中张肇达对红楼原著文化背景与内涵的高度解构,以服装专业人的眼光去重新定义戏服的意义,在传统概念里纳入中西合璧的元素,让人震惊的不仅仅是服装的华贵气质,更多的是打破了戏服作为角色附属的历史地位,似乎是让服装承担了角色的命运与性格以后,也自有了其鲜活的生命。这样的创作流露出一个设计者的豪迈和激情,褶裥、条纹、层叠以及不对称的手法贯穿始终,用一种非中国文化的表现手法来呈现一种中式情怀。

◥舞台剧《红楼梦》服装海报 ◥舞台剧《红楼梦》剧照

郭培中西结合的高级定制

郭培的设计大多都融入了中国元素,并把中国元素与异国元素巧妙相结合,每一系列作品的设计都彰显出发散式的创意理念。在“龙的故事”系列服装上,强烈地感受到了郭培的东方艺术,她融入了雕塑、立体刺绣、垫绣等工艺,将龙栩栩如生的展现在面料上。从郭培设计的服装上可以看出她大量的使用了手工刺绣的方法来进行装饰。尤其是一些龙的图案刺绣,不但可以是平面的,还可以绣出立体状,有些图案甚至可以成雕塑状态。

她认为,故土的文化,是自己设计理念成形的根基,但并不应该拘泥于此。郭培并非只采用中国元素进行设计,“所有对我来说新鲜的神秘的我有兴趣的东西我都会不断学习。”她的设计是全球化的,也许在拥有同样文化环境的我们看来,她的设计充满了西方的现代感,但在西方人眼中,郭培的时装,确充满了东方的神秘元素。但谈到参加巴黎时装周时,是否考虑更加迎合西方人口味时,郭培坚定的说:“我相信即便我做着一种很西方的设计,根本的地方也是东方的,我怎么可能把流淌在血液里面的东西摘除出去?永远不可能。”

◥《龙的故事》服装发布会 ◥《龙的故事》服装发布会

中国当代设计的突破口

当代中国设计师一大重要的任务就是要严谨地追随历史,深挖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回归到中国文化的本质,我们的设计必须要有文化的积淀。叶锦添说“保存传统的唯一途径是:找到一种可以连接古今的心境,而不断将其翻新”,“新东疗主义”在尊重传统文化和本土的艺术基础上既突破又创新。东方民族传统文化要找到真正属于东方的新东方主义,在西方主导的氛围中,需要树立贯通古今、融汇东西的艺术国际观,呈现出深刻而具体的新东方主义的文化特色。

结语:作为当代一名学习艺术设计的大学生,我认为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崇洋媚外,而遗失了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若想走出中国,走向世界,还得从文化的根本出发。在我日后的学习中,想进入中国传统的行当中进一步搜索传统,回归到属于传统有自然和谐的东方古典精神世界,找到更多对创新对设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及作品:      《神思陌路》 《神行陌路》——叶锦添著

影视作品:《卧虎藏龙》《阿婴》《夜宴》《胭脂扣》《新红楼梦》《橘子红了》 叶锦添访谈记录

《叶锦添影视人物造型设计赏析》——顾永帜著

《错彩镂金芙蓉出水_叶锦添服饰造型设计的东方美学风格》——王双著

第二篇:服装美学教学大纲

《服装美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及开课要求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服装美学

课程类型:专业发展课(必修)学时总数:36学时 开课学期:第三学期

开课对象:服装设计本科专业方向学生

先修课程:服装设计概论、服装设计1(款式)、服装设计2(造型)后续课程:

选用教材:服装美学.徐宏力 关志坤.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08

二、教学目的

本课程主要是向学生解释服装美学的逻辑特征,引导他们追求理论与应用的平衡,并让学生认识服装艺术的生产力特征,培养艺术、事业与技术的三重素质。通过对服装设计归路的揭示,塑造融入了个人思想的设计内容;通过对服装艺术特点的把握,培养学生提炼设计要素的能力;通过把握时尚与服装的相关性,提高学生与市场实践的结合能力。

三、教学安排及学时分配

1、基本理论知识(12学时)⑴ 服装美及其发展源流 ⑵ 创造服装美的条件 ⑶ 服装艺术创作 ⑷ 服装艺术作品 ⑸ 服装美的接受

2、理论知识细化(16课时)

⑴ 服装美学的性质与作用,及现代特征 ⑵ 服装美与经济、技术、人体和气质的关系 ⑶ 服装艺术创作的特点、过程及方法 ⑷ 服装艺术作品服装主题创作 ⑸ 服装的表演、欣赏与评论

3、课后资料收集

要求学生根据每次的授课内容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

4、课堂实践(18学时)

⑴ 服装灵感来源的提炼与表达(至少7张)⑵ 策划一场服装表演

⑶ 品牌服装的模拟设计(至少2个品牌)

⑷ 服装评论(至少1场服装表演的整体评论,30套服装的具体评论)

5、论文要求(1学时)

⑴ 每位同学写2000字以上的论文(附彩色图片)⑵ 论文题目由任课老师根据实际授课情况拟定

6、设计交流(5学时)

对每次的课堂及课后训练进行评讲、修改、总结;学生对论文的选题和大纲需要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修改或完善选题、大纲等内容,完成论文后,同学和老师间就写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成稿的内容进行讨论,使学生广泛汲取各种意见和建议,便于课后总结。

四、参考书目

服装美学.刘蕾 侯家华.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08 服饰美学.叶立诚.中国纺织出版社.2001-01 现代服装艺术设计.刘元风、李迎军.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07 服装美学.华梅.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05

五、考核及成绩评定方式

1、考勤成绩、平时成绩、期考成绩比例换算按照教务系统换算比例执行。

2、考勤成绩按照学生出勤情况评定。

3、平时成绩可参考学生平时表现、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设计手绘表现等项目综合评定,建议主要以资料收集与实地考察、设计手绘表现两个方案为主。

4、期考成绩可通过以下项目进行综合评定: ⑴ 服装表演策划,30%。⑵ 设计整理装订,10%。⑶ 论文,60%。

大纲制订人: 大纲审定人: 制订日期:

第三篇:美学论文

《论语》中的孝道之美

12汉语言文学袁红***8

摘要: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提倡仁、义、礼、智、信,而孝亲是孔子思想的核心组成部分,孔子将孝道简单概括为“无违”,进而阐释为“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要求在父母活着的时候应该按照礼节侍奉他们,父母死了要按照礼节好好安葬他们,死了之后还要常常纪念父母,按照礼节祭祀父母。这些孝道通过《论语》中的语言对话呈现在人们面前,是一种存在于纯粹语言艺术中的成文之道,是一种伦理的语言形式,但是孝道也通过其它的非艺术的形式存在并且保留下来,如思想观念上的保留。

【关键词】孝道成文之道艺术活动

孝道是一种成文之道。“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篇》当父亲还活着的时候要观察其志向,父亲死了要考察其行为,若是对其父亲的合理部分长期不加改变,孔子就说做到孝了。就像曾子听说的“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篇》孟庄子的孝其他方面别人都容易做到,而留用他父亲的部下继续做官和不改变他父亲的施政纲领是别人难以做到的。在父亲去世以后,长时间的保留父亲在政治主张上的合理部分,就是孔子所谓的孝道。这种成文的孝道通过《论语》中的语句将自己说了出来。作为道的语言虽然是作为纯粹的语言,不是欲望和技术的语言,但它具有各种历史形态,《论语》中的孝道就是一种伦理的形态。这样看来孝道的显现就可能是艺术的,但是也可能是非艺术的。“事实上,道作为语言的发生并没有艺术和非艺术的绝对差异,如原始宗教的巫术礼仪始终伴随着诗、歌、舞这样的艺术活动;中国儒家之道的开端也是所谓的礼乐文化,圣人制作礼乐以化成天下。道的艺术与非艺术的发生形态只是历史分化的产物。”(《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224页)孝道以一种成文之道显现于艺术之中。

存在于纯粹语言中的孝道对于其它艺术而言是一种预先给予的。孝道在人们生活中已经预先存在且被人们积极广泛地发扬着,只是书本艺术来表达孝道的时候,孝道才开始了自己的生成,并且还显现在各种非艺术的形态之中,如哲学、宗教和政治的非艺术的形态,它们和艺术共同存在而且彼此相遇,这是孝道成为肉身并进入生活世界并进入生活世界游戏的直接显现,而艺术是孝道各种显现形态中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孝道通过《论语》这样的文学艺术成果呈现出来,它是具体的、朦胧的、感性的而不是抽象的、明确的、理性的。

“作为美的感觉物并不是一些超感性的存在者,如一些幽灵和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些感性的存在者,是一些自然、人类和心灵的现象。它们表现出一些感性特征,如形象、声音、气味、硬度和热度等。这些感性特征并不是假象而掩盖了事物的本质,相反它们就是事物的本质所显现的现象。事实上,一切现象的存在者都是感性存在的,一切美的事物都是感性显现的,感性是美的现象的基本特性,没有感性的事物就不是美的。”(《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42页)孝道作为一种美的事物,也是感性存在的,表现出一些感性特征,也就是人的行为表现,通过人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觉,看到子女为父母做一些尽孝的行动,如父母在世时好好地侍奉父母,父母离开了好好地为父母办丧事,听见别人评价子女尽孝的情况等等。

对孝道的认识是审美中的一种道德的感觉,充道德的高度对别人、对社会进行评价。“道德的感觉中不以事情为主,而是以自身的感觉为主,这种感觉就是所谓的道德感,人们从道德的规则或良心出发,去感觉事物,发现它是否合乎道德或者是不合乎道德。因此,事物必须从它所是的样子转化成它应该所是的样子,也就是由事实的存在转向道德的存在。同时,作为感觉自身,它不仅要感觉事物的事实,而且要评价事物的价值。于是,感觉成为了评价。”(《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第129页)当感觉成为了一种评价的时候,人们就用自己的道德感去看待这个世界,从道德的规则,从自己的良心出发去感觉身边的事物,去观察身边的行为,发现自己的或者别人的行为是否合符道德,也正为这样的道德评价方式,人们的行为就由它所是的样子转化成它应该所是的样子,由一种事实转化成为道德的存在,人们也就去追求道德的行为,追求对父母尽孝达到道德的高度。

人的生活世界是欲望、工具和智慧的游戏,人的活动都与欲望有着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道德则是用来试图规范人的欲望,它要确定欲望的界限,让它不至于破坏了一般社会既定的伦理道德的规范,《论语》中的孝道就是用来规范人的行为的,让社会中的人的行为符合社会 既定的道德规范:

1父母在世时,应该怎么做。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是鬼?”“未知生,焉知死?”想要侍奉好鬼神,必须首先侍奉好活着的人,所以在孔子看来,尽孝第一位的就是在父母还在世的时候好好侍奉他们。要竭尽全力,以礼对待父母,不违背父母的意愿,不要让父母为自己担心,不仅是要在物质上满足父母,更重要的是始终以好的容面对父母,让父母从心灵上快乐,还要把这种对父母的尊敬延伸到身边其他丧失亲人的人和身边的伤残者。

“生,事之以礼”《为政篇》,父母活着侍奉他们要依照规定的礼仪,“事父母,能竭其力”《学而篇》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按照规定的礼仪侍奉父母而且还要做到尽心竭力,不能有丝毫的保留。

“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父母不担心你其它方面事情,只要担心你的身体,换言之就是不让父母为你担心,“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父母在不出门远游,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一定的去处,这就是不让父母担心的表现,这是落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产生的孝顺父母的方式,但这种孝顺父母的心意、精神境界是值得提倡和发扬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要让父母为我们太担心。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够养活爹娘就行了,至于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不存心严肃地孝顺父母,那养活爹娘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分别呢?在孔子眼里,真正的孝道不仅仅是能够养活父母,让父母在物质上得到满足,应该首先具备孝敬父母的孝心。孔子问道:“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篇》儿子在父母面前经常有愉悦的容色,是件难事,有事情年轻人效劳,有酒有肴,年长的人喫喝,难道这竟可以认为是孝么?在孔子眼里即使是让父母吃好的、喝好的也不是孝,这刚好和前面的孝敬父母物质上给父母的满足是次要的,首先应该具备的是孝敬父母的心,要以好的面容对待父母,让父母从心情上精神上愉悦,而不是只是让父母不做劳累的事情、让他们有好酒好肉吃就行了;“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里仁篇》侍奉父母,如果看到他们有不对的地方,得轻微婉转地劝止,看到自己的心意没有被听从,仍然恭敬地不触犯他们,虽然忧愁但不怨恨。这也体现孔子孝敬父母重在敬,不违背父母的意思,只是委婉的劝谏,即使会有忧愁但是也不能怨恨,在父母面前表现出不好的面容。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喜,一则惧。”《里仁篇》父母的年纪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父母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为其高寿而有所恐惧。就像孔安国说的:“见其寿考则喜,见其衰老则惧。”父母享的年寿寿高,子女应该为其感到高兴,但是父母年寿

高就越接近衰老,子女就为其衰老而恐惧,一个合格的孝子,以父母的心为自己的心,以父母的优乐为自己的优乐,应该时刻惦记着父母,这才是一个合格的孝子。

“子见齊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子罕篇》孔子看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着礼貌礼服的人以及瞎了眼睛的人,相见的时候,即使他们很年轻也一定站起来,走过的时候,一定走快几步。看见别人家中死了人,心里就悲哀,看到瞎子心里就伤感,表现了一种同情之心,对身残者的尊敬。“见齊衰者,虽狎,必变。”《乡党》看见穿孝服的人,就是极其亲密的也一定要改变态度,“见冕者与瞽者,虽亵,必以貌。”《乡党》看见戴着礼帽和瞎了眼睛的人,即使常相见也一定有礼貌。“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乡党》行乡饮酒礼后,要等老年人都出去了,自己这才出去,这变现一种对老年人的一种尊重,这在根本上是对自己父母的尊敬的一种延续,同时也是孝敬父母的一个前提的准备阶段,因为尊敬老人、同情家里死了人的人和身体残疾的人相比孝敬父母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事情,连这样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的话就更别说去孝敬父母,而且还是从心底里孝敬父母,把父母放在心上,这样更难了。

2父母离世了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生命能够延续多久都是命运决定的,人无法决定生命的长短,有时候很好的人也早早的过世,对于人来说是无可奈何的,就像孔子在探病伯牛时感叹道:“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可以看出孔子在这方面是无可奈何的。人最终是要过世的,活着的人唯一能够做的就是在亲人朋友过世了以后葬之以礼,依照规定礼仪办理丧事,一心一意的哀悼那些失去的人,对别人失去亲人也像自己失去亲人一样发自内心表示哀痛,这是一种社会道德心的体现,还要经常追思逝去的人、追思祖先,在日常生活中去每时每刻的真正的把祖先放在心中。

“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篇》父母过世了要按照规定的礼仪安葬他们、祭祀他们。“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修篇》对于葬礼与其温和平静没有悲伤,不如心里真正悲哀,孔子主张从内心真正哀悼追念爱戴死去的人。“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八修篇》参加丧礼的时候不悲哀,这样子孔子是看不下去的,孔子对这种临丧不哀的现象是极其愤恨的,孔子主张参加别人的丧礼要悲哀不要若无其事。“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述而篇》孔子在死了亲属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孔子同主人一样哀伤悲泣,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然的哀悼之情,表达出对逝者的敬重。“子于是日哭,则不歌。”《述而篇》孔子在为人办丧事的那一天哭吊,就不再唱歌了,说明孔子在哀吊死去的人的时候专心哀吊一定不会有快乐的时候,也就是古训说的“哀乐不同日”,对逝者要一心一意的追念,不能想其它快乐的事情。“丧事不敢不勉”《子罕篇》有丧事一定要尽礼,要严肃恭敬、悲痛哀伤。“羔裘玄冠不以吊。”《乡党篇》紫羔和黑色礼帽都不穿戴着去吊丧,特别看重丧事礼仪,这种葬之以礼的做法是社会普遍的文化形式,把它们用文字记录写下来也符合孔子的目的性,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规范社会的行为,然后再在此基础上使社会稳定。

古代的丧礼还包括为父母、为君主、为老师守孝三年的一个礼仪,“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守孝这三年住在凶庐,不言语,也就是在父母、国君、老师守孝的时候要尽量克制自己,使自己一切从简,更不能享乐。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八修篇》祭祀祖先就像祖先在,祭祀神就像神真的在那里,通过祭祀这种手段表达对逝去的父母、祖先的追念。在真正祭祀的时候,即使是自己吃得不好穿得不好,也要把祭祀做得很好,就像禹“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泰伯篇》大禹自己吃得很坏,却把祭祀办得极其丰盛,穿得很坏却把祭祀服做得很华美,住得很坏却把力量完全用于沟渠水利,孔子把大禹对于祭祀的态度和对于国家水利建设放在一起谈,说明孔子对祭祀的重视,而孔子对大禹这样的行为方式是没有什么可以批评指责的了,也就是说孔子对于宁愿自己生活得差点也要把祭祀做得很好的作

法是非常赞同的。在古代那样物质条件不够丰富的时代,祭祀典礼不是经常能够办得起的,所以孔子主张在日常生活之中要把对祖先的追念放在心中,“虽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吃饭先祭祖先,不管是否有好菜,都得像斋戒那样严肃恭敬,反映了孔子履行“死祭之以礼”的孝道,追念祖先深入到日常生活之中,这样在日常生活之中去每餐饭的时间都把父母、祖先放在心中更有利于家族礼仪观念的潜移默化。

结论

综合可以得出,孔子眼中的孝主要有四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是对父母不失礼,一切按照规定的礼仪来对待父母,包括父母在世时以社会规定的礼节侍奉父母,父母逝世以后也按照社会规定的礼节安葬父母,还要按照社会规定的礼节祭祀父母;第二不辱亲,用父母对待自己的心对待父母,继承父母的品德;第三敬亲,不仅要奉养父母,还要从心底里孝顺父母,让父母精神上生活愉快;第四爱亲,让父母时时刻刻都喜欢自己的子女,在父母面前和气可亲,笑脸相迎,喜悦相从,婉容相待。《论语》中的孝道是基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的,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过这样的艺术表现形式传达一种正能量的东西,规范人的行为,使人的行为合符社会整体的社会规范,最后由“真”的境界到达“善”的境界。由此可见审美活动是有利于社会正能量的积累和发挥作用的,是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的。

参考文献

《论语通解》,邓球柏撰,长江出版社,1996年12月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9年12月

《美学原理》,彭富春,人民出版社,2011年3月第1版

第四篇:美学论文

浅论自然美和艺术美

摘要: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其主要美感对象是自然美和艺术美,本文将从美的概念出发,对自然美和艺术美进行系统的理解和区分,同时从实践角度进而提出审美价值反思。

关键词:美自然美艺术美价值反思

一.美的概念

什么叫做美呢?在一般人看,美是物所固有的。比如一朵鲜花、一尊雕塑、一眼清泉,大多数人都认为是美的,然而认定这些美的标准是什么呢?又如一幅毕加索的绘画,有人认为很有深度、值得回味,而有的人却觉得杂乱无章、毫无美感,这虽然与个人艺术修养有关,但也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同一个对象,有的人说美,有的人说丑。因此,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是指任何能够引起我们感官或五官快乐的事物和属性。

美是人类社会的产物,审美活动是人类精神的自然需求,所以美是人对事物主观情感的感知和表露。美的主要美感对象是自然美和艺术美,前者是自然造化的形成,而后者则是人类的创造。

1.艺术美的内涵。艺术是人类了解和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并深化人类生存的涵义,认识生活和创造生活的方式。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就是艺术家通过自然,通过个人主观意识的表达所创造出来的艺术作品所蕴含的美。艺术美是艺术作品的精髓,是反映世界,认识世界的高度概括的人的感受。因此艺术美是人认识世界时主观对事物提炼概括进行再创造并符合人的审美情趣的一种感觉。艺术美使人的审美能力不断的提高,对美的要求不断的深入和变化,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又促使艺术家对艺术作品的艺术美向更高级和更多面去扩展,正是在这种相互促进中,艺术不断向前发展艺术美也不断的提高。

2.自然美的内涵。自然美是造化的杰作,是自然界天然形成,是符合了人的审美情趣被人感知的美。它显示着自然伟大的生命力量,蕴含着强大的生命活力。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就是对自然生命的崇尚。自然美不是人的创造,自然美是自身活力展现出来的生命美。当我们远离人迹,投身到大自然时,高山雄健,小溪的缠绵,湖面的粼光,小树的妖娆,自然中无尽的美感让我们目不暇接。人与自然几乎无任何隔膜,因为人本来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善于在自然中寻找美丽,也善于在自然中寻找自己精神的乐园,自然美只有被人欣赏后,它的美才被赋予更深刻的含义。在人类看来自然美就是自然创造出来的伟大的艺术作品。

二.自然美和艺术美的联系

在西方哲学大师黑格尔的美学观点中,艺术美是绝对高于自然美的,而中国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诠释了道家的美学观是自然美绝对高与艺术美的。事实上不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只要是能使人心灵受到净化,品德得到提升,人生充满幸福的美都是至高的美。所以不论自然美还是艺术美都是平等的,无关乎谁高于谁,而关键在于它们体现的美是否蕴含了美的真谛。

艺术美与自然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艺术美的产生和创造是以自然为源泉的,所以自然美启发了艺术美的创造,自然美是艺术美的基础,同时艺术美里面也隐含了自然美,是自然美的一部分。学习过美术的人都知道,初学者开始学习美术时必须要通过临摹和写生事物并掌握造型和色彩的基本规律,然后才能搜尽自然万物来扩展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通过研究自然界的景、物,逐渐掌握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这个过程就是充分学习自然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很难

进行艺术创作。所以说艺术创作是艺术家通过学习自然表现自然的再创造活动。反之没有学习和感受自然,你就不会有真实的情感和切身的体验,也就没有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艺术感觉,那创造出来的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品,更不能打动观众。西方艺术大师塞尚在自己的书信中曾说“我必须作画,理论只有在与自然的联系中加以运用和发展才有价值,艺术领域尤其是这样。”可见对于艺术而言自然是多么重要。

三.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区分

区分艺术美与自然美,对后来美学的意义影响重大,有了这一区分,在美学解释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区分自然美与艺术美,首先,是承认审美生活中的基本事实,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就有自然美与艺术美。其次,也是为了建立自然美与艺术美的联系,为文明的自由理解开路。第三,是为了美的更丰富的理解,为人的审美创造确立合法性地位。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区分,以人作为分界,人的审美创造属于艺术的活动,而自然事物本有的审美情调则优先于人的生活存在,这里,一定要克服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或者人类至上的观点。必须认识到,人类只是自然事物的一部分,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不过,也要承认,人类在自然生活中是最高的智慧生物,人的活动对自然世界产生了直接影响。在现代文化语境中,承认自然美或自然生活的优先地位,极为重要,人们已经认识到,越是符合自然的生活,越是美的生活,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人类不从事任何建设工作呢?在自然世界中,有限地建立人类栖居的世界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要以破坏自然的生活为前提,那么,就是美学的反动。在自然世界中,人的建筑艺术,越是与自然和谐一致,越具有美的意义, 因为纯粹自然的美, 往往脱离了人类生活存在。自然美,一旦经历人类生活的改造, 就会显示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欧洲文明所显示出来的美丽生活景象, 就在于,它们在保护自然美的前提下,创造了优美的建筑艺术的美或园艺艺术的美,更创造了诗歌绘画音乐等纯粹艺术的美。人类艺术的审美创造, 总要受到各种局限, 而且,由于艺术品的价值与交换价值,只能为少数人所拥有;自然美则不同,它既为民族国家所拥有,为全人类所共有;只要我们到达这个特定的时空中, 就会自由地享受自然美的生活。“自然美”永远是艺术家的伟大导师,自然美的巧夺天工,往往是艺术美所无法企及的美丽世界;人类正是想把自然美永远保留下来才创造出了艺术的美,当然,艺术美更能让艺术家自由地表达他们对世界与生命的自由想像与自由理解。

四.本源的信念: 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

黑格尔指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因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而且再生的,心灵及其产品比自然及其现象高多少,艺术美也就比自然美高多少。”“自然美只是属于心灵的那种美的反映,它所反映的只是一种不完全,完善的形态。”应该承认,在美学中,黑格尔认为“艺术美高于自然美,自然美只是粗糙的美,不值得讨论”这一观念,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支配了我们对艺术美和自然美的看法。在很大程度上说,这种错误的看法,影响了我们对美学的真正理解。自然美是独一无二的,虽然不能体现主体性意志,但是,自然美是人们可以共同享受的。更重要的是,自然美随着季节变化,永远是鲜活的,具有直接的生命推动力。必须承认,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在自然美中存在着无限让人惊叹的东西人类的经验局限使我们无法全面地理解自然美。自然美,使人类一切丑的生活与艺术变得毫无意义,它也使人类的一切丑的模仿与创造变得如此缺乏价值。自然美, 超越了人的想像力,你不亲历它,就无法想像,而当人类亲历自然美时,发现它是如此美艳绝伦,无可比拟。真正伟大的诗人和画家以及电影艺术家,都在伟大的自然美中,找到“无限的美感”,同时,面对艺术的局限,也在自然美面前生出“无限的喟叹”。当我们知道把自然美当作对象之后,就要善于欣赏自然美;虽然许多民族国家的自然美被日益工业化的生活所破坏,但是,人们还是知道保存自然美, 发现自然美,欣赏自然美。自然美,是以自然的天光和气象来构成的,所以,日出日落,清风明月山川,雨雪云雾风霜,这是自然的美;与此同时,山川地理和风土人情,草木花卉杨柳,竹林藤萝林荫,人工盆景和工艺美术,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尽力保持自然的美丽。人们从环境美学或价值论美学的角度,已经确认:自然美,就是要保留自然的原始意味,而不是按照人类的自我意志赋予自然以许多人为的东西。在这些自然美丽生活的理解中要强调,“自然美永远高于艺术美”,但是,也应看到,“自然美不能代替艺术美”。自然美与艺术美必须同等发展历史正在缓慢前进,其中,具有无限美丽的精神。自然美是自然的伟大创造,它永远是活的,显示出神秘的生命力量。自然美是永远欣赏不尽的,它常看常新,具有自由的力量。在自然的生命运动中显示美, 在自然的生命和谐中创造美感,“自然美与自然美的艺术发现”,就是价值论美学的伟大探索任务,也是价值论美学的自由尊严表达与思想确证方式。

五.审美价值反思:保护自然美与创造艺术美

自然美与现代科技生活,自然资源和我们的生命索取之间,越来越显出巨大的矛盾。从当代生活体验意义上说,现实与理想之间已经有了尖锐的冲突,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生命存在困境。美的生活,仅仅依靠美本身是保证不了的;美的自然的保护,只能通过严格的律法来保证,美的理想要靠法律来保证。保护自然美,就不能一任人的自然欲望要求,所以,保护美就涉及政治生活的设计,政治生活必须最大限度地追求政治正义理想,永远遵守政治生活的自由民主平等法则。我们相信传统习俗的力量,就是不要真正的法律,就是不愿意遵守公平的法律,就是回避束缚,但是,没有严明的法律,人的欲望就会随意的表达,审美的理想就变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标。社会只有解决好了政治正义问题,才有可能保证审美生活的理想。有了公共自由价值准则,审美自由的生活才有可能,保护自然的美丽才有可能。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不断地创造艺术美,因为美的生活的价值,通过艺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艺术美有无限的创造形式,这是美的未来景观。在美的文明的创建中,保护自然美和创造艺术美,是最重要的工作。艺术美更具独特性,我们强调艺术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如果强调艺术处处模仿自然,一定是自然的翻版,我们可以更自由地理解艺术的创造。对于审美创造而言,就是要把自然美全部发掘出来,与此同时, 我们要通过感知自然美和生活的美来创造艺术的美。文明就这样有了自己的意义。

六.结语:

美学最大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在于美育。这不仅塑造了人的个性和品质,而且给人以快意的情感和健康积极的心理态度。无论是自然美还是艺术美,我们都应该去主动的观察学习,从而提高自己的艺术创造能力,艺术欣赏能力。

第五篇:美学论文

美学感受之

——经典电影回顾

1、《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苏联彩色故事片,1972年高尔基儿童电影制片厂出品。根据同名经典中篇小说改编,导演斯塔尼斯拉夫。影片没有宏大的战争场面,只是表现了一场局部战斗,几位女士兵在准尉的带领下展开了与德军的战斗。影片采用鲜明对比的表现手法和独特的蒙太奇手法,在战斗最激烈的时候穿插女战士们战前梦幻般的爱情和生活,用朴实的黑白表现战争的残酷,用柔美的彩色高调来表现一个主题:战争本不应该是姑娘们的事,但德国法西斯把姑娘们逼上战场。同时表现了女兵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影片感人的力量在于它的真实性,像生活本身那样朴实自然。影片结尾处,准尉在女兵们的坟墓前凭吊的时候,观众们也都不由自主地为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表示愤慨并为女兵们的牺牲流下热泪。那五位付出生命、青春和明天的女兵,她们的面孔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影片主题与战争、女性、生存相关,其深刻的哲学内涵和精湛的电影表现技巧使其成为世界电影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

2、《两个人的车站》

前苏联彩色故事片,莫斯科电影制片厂1982年出品,导演:梁赞诺夫。是不是拥有一颗真诚的心就会获得真诚的爱呢?两个人的车站,爱情的车站,生命的车站… …钢琴家普拉东为妻子承担了车祸的责任。在法庭审判之前,他动身到戈里巴耶道夫去与父亲告别。途中,在一小车站上,他与车站餐厅女服务员薇拉从争吵到相互同情、关心,最后产生爱情。这两个不幸的人虽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差距很大,但两颗善良的心使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

本片是最能代表前苏联喜剧电影特色的影片之一:一部多义性影片,既歌颂了中年男女的美好爱情,又反映了复杂社会生活的一个横断面。它时而令人发笑,时而催人泪下,是一部独特新颖的悲喜剧。影片风格简洁流畅,情节性强,人物性格鲜明,心理刻画细腻。作品带有抒情色彩的悲喜剧,既让观众笑声不断,又能在笑声背后感受到小人物无奈的悲哀。影片呼吁对人加以关怀,展示生活本身应该具有的瑰丽色彩。影片有着令人难忘的细节和台词。

4、《公民凯恩》

《公民凯恩》的拍摄距今已有60多年,但依然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它在英国权威性杂志《视与听》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参与的“世界电影十大佳作”评选中连续3届荣登榜首,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公民凯恩》也是一部票房与所获声誉极不相称的影片,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资深影评家说:“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公民凯恩》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部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5、《星球大战》与美国文化

《星球大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的文化是构成美国全球性力量的一部分”(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兹比格·由热津斯基语),英国人麦克雷则在其著名的《2000年的世界》一书中更进一步指出:“美国的优势和大国之尊,既不表现在天然资源的丰富,也不表现在经济规模的强大,甚至也不表现在政治影响的广泛,美国强权最为隐秘而且最具杀伤力的表现在于文化上的扩张和渗透能力。” 《星球大战》就是一部集美国文化的扩张和渗透能力之大全的电影。在它当中集中使用了最先进的高科技电脑及数字制作手段,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太空世界,它对宇宙中各种星系、文明、生物的描述,它所创造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人与航天器,它所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太空场景和星球大战场面,确实超出常人所思,非一般科学技术所能表现,不能不说是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奇观。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星球大战》是一部贴鲜明的美国标签的电影,美国人的政治、经济意图以及所谓的美国精神是这部电影立身的基础与灵魂。《星球大战》对太空秩序的描绘,对崇尚武力解决争端的崇拜,对美国英雄式的太空武士维护“太空正义”的极度渲染,其实就是美国的现实地球上推行霸权外交,搞强权政治,用武力解决问题和干涉他国内政的生动写照,当然,这一切是在“正义”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一“正义”是典型的美国式的正义。

但综合看来,《星球大战》仍是一部表现了人类智慧和科技进步的电影。《星球大战》的成功,在于它十分擅长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于它非常会讲故事,在于它有相当开阔的文化视野,在于它超常的想像与创新能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情感。

下载服装美学论文浅淡“新东方主义”美学[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服装美学论文浅淡“新东方主义”美学[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服装美学作业要求

    1.服饰美学论文题材:服装造型美、服装材料美、服装图案美、服装形态美、民族服饰美、民俗服饰美、东西方服饰比较美。题目自拟(仅一个),题材自选,内容丰富有致。 2.封面信息包括:......

    美学欣赏论文

    高校美学现状调查 090301304 冯帆 通过近一个月来对美学的学习,我对美学有了浅薄的认识,在谈及当代大学生对美学学习的现状时,首先我们要理解什么是美学。 美学是从人对现实......

    影视美学论文

    浓墨重彩 酣畅淋漓 ——试析张艺谋电影的美学特质 摘要:张艺谋,这是当前中国电影界上的一个重量级名字。二十年来,在中国电影面临时代困惑的时候,他凭借一股锐气带来了艺术的创......

    音乐美学论文

    内容摘要: 经过一个学期的音乐美学课的学习,我的体会颇多。尤其是老师在讲音乐欣赏活动的美学原理中的音乐欣赏的一般本质时深深触动我。音乐欣赏是音乐审美实践活动最基本的......

    《护理美学》论文

    序号(学号): 学号(字体Arial,字号:四号字) 1 贵州工程职业学院课程论文 护理美学论文 课程名称 护理美学 姓名 杨娅芳 系别 生命科学系 专业 护理 班级 护理GZ1501 指导教师 张......

    美学论文 美学学习心得

    美学学习心得 ——“风景”这边独好 姓名 班级学号 提要:大千世界,美无处不在。“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史的学术认知的巨大贡献。所以就有了美不自......

    民俗美学论文

    客家民居门楼的民俗文化艺术鉴赏班级:08旅1学号:0818020101姓名:余航 [论文关键词]客家民居门楼民俗与艺术文化特征 [论文摘要]门楼是客家民居中最为人注意的突出部位之一。由......

    色彩美学论文

    色彩美学论文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长期客观存在着色彩,且对人类审美文化有机孕育,将一些人性化的情感特征赋予给了色彩。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经常提到一些青出于蓝、心灰意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