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历史教学中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多年来,我国心理学在认知心理学、生物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等领域中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如何有效利用这些心理学成果,更好地完成高中阶段的历史教学,解决现存高中历史学习中的若干问题,是高中历史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之一。本文从高中历史教学的实际出发,探讨贯穿其中的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关键词】
历史 心理健康 教育 一.问题的提出:
“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新要求。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做一名心理保健工作者,也许不是一个教师的主要任务,然而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学习历史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历史教育工作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
不久前,有人预言心理疾病将是21世纪之患。有关调查表明,当前中小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比例也相当高,这种现象同样存在于历史学习过程中。1998年天津师大教育学院对1782名中学生的调查表明,在历史学习中有心理问题的比例平均为35.31%,有明显问题的比例为16.72%。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历时多年,对北京500多个班、两万多名学生进行测试所得出的结果表明:当今中学生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在历史学习中存在各式各样的心理问题。许多学生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常表现出种种异常如:好动、多话、厌学等,这并不是单纯的品行问题,而往往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因此,能否将历史教学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显得尤为重要。
二、现存高中历史学习中若干心理问题的表现
通过观察和研究,我认为高中历史学习有障碍的学生具有以下特征或表现。
表现一:尽管很努力,就是学不好。在历史学习中有这样的学生,上课听讲十分认真,笔记做的十分仔细,教师讲的每一句话都不落下,满脑子装得都是别人对教材的理解,没给自己留下一点思考的空间;在复习知识时,按图索骥,照着教师上课的思路死背笔记,没有自己对教材重点、难点和重要结论的理解;所学过的历史知识在其脑子里七零八乱,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历史问题的分析,找不到切入点,也提不出自己的看法,只求得到课本或教师所给的现成答案。„„久而久之,这样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不能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更不能积极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导致死记硬背、生搬硬套、思维呆滞。表现二:与上一种情景相反,对历史学习患得患失,严重者上课不带书本,不认真听课,有时做其它作业,有时养神休息,上课注意听讲的时间不定,有兴趣则长,无兴趣则短,阅读历史教材,看不进去也记不住,教师提的问题根本不去考虑,作业靠抄袭别人,考试前开几天夜车,混个及格就心满意足。这样的学生放松怠懈地对待历史学习,结果多次失去丰富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机会。
表现三:学习历史凭兴趣,遇到教师讲的和他所读过的武侠小说内容有关联的,与他头脑中知识准备的信息产生共鸣的,兴志所致时全神贯注地听讲,积极思考问题;遇到教师讲有关文化、经济内容理论性比较强,他就降低兴趣,不听也不记;课堂讨论中,他熟悉的事情,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出手快,但答不到点子上。由于平时历史学习过程的不完整,最终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支离破碎,结果却产生这样的心理:最初对历史学科充满希望,但理解或测验的结果常常使他(她)失望,尔后历史学习的兴趣逐渐减退。
表现四:历史学习中存在这样的学生重结果而轻过程,平时很少阅读历史教课书,上课也不认真听讲,预习、复习根本谈不上,但每次测验、考试成绩不理想,不从自己主观找原因,总是强调教师复习得不充分、押题不准、出题太难,或者强调自己考试座位不好、运气不佳,为考试成绩和家长、和教师怄气,自己心理却有解不开的扣:我也和别人一样学,我也不想考不好,结果却这样,历史课如此难学,不如破罐子破摔,从此放弃对历史学科学习的兴趣。
表现五:有的学生,特别是女学生居多,一个学期也很少和同学讲话,与教师交流。他们上课眼睛睁得大大的盯着教师,下课就把头埋在她的课本里、作业中,交上的作业、课上的笔记工工整整,每天学习时间都要到十一、二点;历史课堂讨论,听不到他们的见解,下课询问问题不见她们的踪影,她们有问题不敢问教师,怕笑话,不敢问同学,怕同学看不起,问题越积越多,时间久了历史学习信心没了,从别的同学那里吸取有效信息的机会少了,„„闭门造车严重地阻碍他们历史学习及个性的全面、良性的发展。„„
表现六:也有这样的学生,小学时学习在班中名列前矛,还曾任大队长,但到中学后,父母基于对其期望值过高,管教也就十分严厉,而且管教的焦点放在学习成绩上。这些学生多为男生,到初中再也不是小学听话的宝贝,他们好动、贪玩、酷爱体育、追求球星,结果学习成绩从初一到初三“激流勇退”,到高中,科科都表现出学习困难,数、理、化、外底子薄,学不会,文科没兴趣,也不会学,乃至于学不会。对历史学科有这样的认识:不就是那么点事和人,比其它学科好学多了。有一个学生表现很典型,他在历史学习上,高一整整一学年,从没达到过中上等水平,总是70分上下摇晃,虽在各科不能及格的前提下,历史还是蓝色标记,但并没有给他增添成功的喜悦和自信。于是他产生一种念头:堂堂男子汉,中国字都念不懂,我不是上高中的材料,同学、老师没人看得起我,连历史都没学好,有何颜面见江东父老。干脆放弃学业,找所体校去上,换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走一走,可是又行不通,父母明确告诉他要走只有一条路:上高中、考大学,家长的话掐断他的念头,为此他十分苦恼,无法排解,最后变得沉默寡言,只要一考试就腹泻头痛。不要说其它学科,就是历史学科也出现滑坡现象。„„ 历史学习中的障碍表现可谓纷繁多样、林林总总,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都严重地阻碍学生的历史学习,使其素质构成中人文素养的欠缺。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学生历史学习阻碍的表现和有关专家学者对学生学习行为心理的分析,形成历史学习阻碍的原因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如下: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是通过学生行为表现出来。学生是一个主观能动性的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的构成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同时学生又是社会性的个体,他们的行为必然受到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学习环境的好坏也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之一,学生的历史学习也不例外。基于此理论,我们可以将学生历史学习障碍种种表现加以分析,寻找到其因源。
三、分析现存高中历史学习中心理问题出现的成因
表现一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其历史学习的能力低,也可以说是其历史学习的智力弱所造成的。历史学习能力是历史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它是指顺利完成历史学习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它直接影响着历史学习方方面面。
有专家认为,历史学习能力由五部分构成,即历史知觉能力、记忆能力、对历史知识的整合和重新编码的能力、对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知觉能力和知识的表征紧密相关,知识表征是现代心理学的核心和记忆的方式。知觉能力差异使有的学习对历史事物细节掌握扎实,但对历史宏观的特征把握不足,他们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是单一的,新旧知识联系不起来,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记忆能力和知觉表征密切相联,记忆能力差、记质品质弱,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是因为历史学习者没有真正的理解概念,只是浮于表面死记硬背,死记硬背的知识是死的,也是支离破碎的,也不可能长时间的存贮在人的头脑中,所学的历史知识没有在头脑中形成长时记忆,记忆所获得信息在头脑中留的痕迹未得到巩固和加强,加之不能与其它历史知识联系形成组块系统,由此却阻碍了历史学习。知觉能力、记忆能力差,自然使历史知识的整合和重新编码能力也受到影响,这一能力在心理学的认知领域称为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是将分散的、孤立的知识集合成一个整体并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的方法,历史学习能力差的学生不具有这种策略,在面对复杂的历史知识学习,他们没有能力对前后学习的内容进行纵向梳理、横向比较、分析的能力,找不出所要分析的要素,不懂分析的实质,很难掌握分析的方法。
表现之二可归因为:历史学习动机不明确,历史学习态度不积极,它也是构成历史学习成败的重要因素,对此类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已证明了这一点,他们普遍认为:
⒈学历史没多少用处,上高中就得学历史,不及格就拿不到毕业证;⒉为了在班里拿到好名次,科科都得学好,历史也不例外;⒊为了丰富头脑中的知识,在别的同学谈话时不“露怯”等等。
以上就是驱动这些学生学习历史的动机。从学习心理角度对学习动机界定:动机是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奥尔伯尔指出“一般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驱成分,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以及附属内驱力”。以上学生历史学习的动力既不是来自于认知内驱力,也不是来自自我提高的内驱力,这类学生多属于胸无大志,有的只是近期目标和眼前目标;学习态度上缺少积极性,主动性差,难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不明确,历史学习功利性强;学习动机层次浅,很难保持持久,也不会对历史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他们追求的一个目标就是完成眼前的任务:混及格——能毕业。
表现三,形成历史学习的阻碍的原因,从学习心理的角度来看,是其学习策略十分欠缺,是历史学习成败的十分主要因素之一。这里学习策略指的是认知策略或可以是信息加工策略,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关于认知资源(注意、观察记忆、思维等)知识,一是认识过程的自我规划。此类学生历史学习障碍主要源于后一个方面,他们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学习只是恁兴趣、凭激情,他们在进行和历史有关的活动之前,总不为其行为进行思考,对行为的各个步骤间的关系没有充分的理解,而且也不考虑其行为的目的和他的能力是否互相匹配。在课堂教师提出一个难度较大层次较深的问题,这类学生只要与自己头脑中知识储存熟悉的人物相关连,就会脱口而出,发表自己的见解。但细追其究竟,他却很难再谈出更多更深层的见解。正是由于其缺少学习策略,特别是认识过程缺少自我规划,确实影响其历史系统知识的构建,历史知识的系统性不完整,直接阻碍历史学科能力的形成。就历史学科的特点来说,记忆是历史学习的基础,只有掌握大量史实才能以此为前提,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进行分析、探寻实质、总结规律。但历史学习中,历史史实旁杂纷繁、人物众多,此类学生学习无策略、无计划、无方法,意志品质方面又缺少有恒性,不能坚持预习、学习、巩固复习历史知识,也就论其最高层次的分析,比较综合历史问题带来困难,乃至于影响历史的阐释能力的形成。
表现四的学生于历史学习成败的归因出现偏差,成为阻碍其历史学习的一个原因,韦纳70年代研究表明,对行为结果的归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归因,包括能力和努力;一是外部归因,包括任务难度和运气,归因中有这样的规律,对成功多倾向于内部归因,而对失败则多倾向于外部归因。历史学习形成障碍的同学往往归因于外部,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却用怪罪教师或同学来释放自己在心中的沉重负荷,但结果在心中结成疙瘩,反而影响其历史学习。
表现五的学生由于性格特征影响历史的学习,阻碍历史学习能力培养、历史思维水平提高。最近20年来,国外心理学家经过反复的测查和验证发现性格主要由五大因素组成,即外倾性、随和性、认真尽责、情绪稳定性和求新求异性。而历史学习阻碍五的学生,其个性的构成如此框架:外倾性差,喜欢独处,办事缺乏主见,被动,总是被人支配,而又沉默寡言;随和性不够,不太关心别人的事,与人合作困难,做事循规蹈矩,不说假话,真诚。认真尽责方面有优势,做事一丝不苟,抄词、背书、记单词很少出错;情绪稳定性相对比较好,很少有大起大落的情况,但遇到陌生环境会害怕,胆子小,上课不敢发言,和教师说话脸就红,情绪变化表面稳定,内心波澜很多„„总之历史学习障碍表现五的学生由于外倾性差,随和性不足,虽然办事认真尽责,但内心情绪不稳定,从而也阻碍限制其求新求异个性方面发展,在历史学习中各项能力提高受阻,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发展和培养。
心理疾病也是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因素,就上述所谈的历史学习障碍表现六的同学就是由于家庭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和学校的压力,而产生了心理疾病,焦虑症和抑郁症交织在一起。由于学不会历史及其它学科,一到考试就担心不及格被老师点名、被同学嘲笑、被父母责骂,就发生焦虑反应,肠胃不适,一而再、再而三的挫折,对他冲击太大,又无法挽回,使他尽最大可能也无法解决,因此感到无力招架而颓丧抑郁。次次家长会他感到要脱层皮。原因更多来自家长,对孩子过高的要求和采取不适当的教育方式,来自社会,文凭热的就业取向;来自学校,单纯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的偏差。
阻碍历史学习原因从学习心理方面来分析是多层多面的,归结起来可概括如下方面:
⒈个人因素:⑴智力因素,学习能力高低;⑵元认识因素,学习策略优劣;⑶动机态度等因素,自控能力强弱;⑷性格因素。
⒉学校因素:⑴学校教育风格;⑵班级的教育环境。⒊家庭因素:⑴家庭经济水平;⑵家庭教育的方式。
有时是方面原因互相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学生历史学习的障碍,因此要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能力,在历史教育中应以素质教育为主导,从分析学生个性特征入手,找准其历史学习障碍的表现,分析其障碍形成的主客观原因,尔后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心理疏导,消除其学习的心理障碍,为其智力的发展、个性的发展、心理健康的发展开辟道路,创造条件。
四、高中历史学习障碍学生的心理疏导及对策
历史学习心理的指导是指历史教师根据自己对历史学习概念和历史学习过程的理解,针对影响学生历史学习因素,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历史的过程。
针对历史学习障碍表现及影响历史学习心理因素的状况,我采取了一些措施,对历史学习心理障碍进行疏导并取得了一定的收效。首先,历史学习能力缺损的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智力方面存在不足的学生抓住历史学习障碍,与其它学科学习障碍的区别及特殊因素,将历史学习能力低弱的学生分为两类,一类学生智力水平较高,数理化成绩优良,但却学不会历史;另一类其它各科学习能力一般,历史学习能力也低。针对不同学生采取不同措施:依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历史思维的高低层次、学习能力培养规律,对学生历史学习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首先从对历史知识知觉和记忆能力培养入手,教给这些学生观察、记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各要素的方法;传授给他们把历史从一阶段到一个时期历史事件的整合和重新编码的技能,如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历史事件的归纳,中外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事件归纳和比较;告知他们历史学科的特点,要掌握时空观,纵向历史演变过程,横向历史事件间的联系。经过一段时间辅导,偏科学生进步较快,学习一般的学生有进步,但程度不同。但总体来说历史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
其次,缺少良好的历史学习策略的学生,往往历史学习效率也不高,历史学习过程中障碍重重、举步维艰。我告诉这些学生提高学习效率要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我国著名学者黎世法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潜心研究,总结出“八阶段”论很适合历史学习策略缺损的学生。黎世法的“八阶段”论认为学生取得有效的学习过程分为八个阶段;即: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我认为黎世法的八阶段论贯穿于历史学习心理的整个过程、平时学习、阶段复习、巩固旧知识、联系新内容,期末总复习都与之紧密相连,基于此,对学习历史无策略、无秩序的学生做如下规定,并为其提供有利条件,包括:规定每节新课前预习本节内容,每节新课后复习本课;每一章学习完自编历史知识结构图;对有争议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读一至两本你喜欢与课本内容有关的课外书;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经过一学期的辅导,缺乏历史学习策略的学生,养成历史学习的习惯,找到历史学习策略,突出的一点,基本上会编制章节知识结构图,历史课前知道先阅读没有讲的课文,复习已讲的课文,有的学生自动阅读自己喜欢的历史课外书,自动撰写历史小论文。
当然历史学习习惯的养成,历史学习方法的掌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经过一个循序渐近的,不断完善和逐步掌握的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心理定势,提高历史学习的效率。
再次,非智力因素对历史学习心理过程干扰十分严重。没有明确的动机,缺乏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历史学习结果归因的偏差,缺少顽强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构成历史学习心理障碍非智力因素的主要方面。针对种种症候我在教学中采取如下策略:对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开学之初有针对性地上好导言课,让这些学生明确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平时授课注意与其它相关学科,语文、政治、地理的联系,使这些学生认识到历史学科和其它学科作用是同等的,是所学习的科目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授课时抓住有疑点的问题,设置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给这些同学提供发言机会,让他们尝试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历史学习的兴趣。这些同学只要出现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就及时提出表扬。
对于学习归因存在偏差的学生在每次考试、测验后及时找其谈话,和他一起分析失分原因,正确认识自己,纠正其不良的心态。注意对学生历史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有效管理,使其与学习智力因素方向同行,起到学习动力的推动、维持、调节及强化的作用,使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处于平稳的状态中。
最后,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性格,是消除历史学习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因素。性格是与能力不同的另一种个性特征,性格的不同也会推动或阻碍历史学习。在历史学习中针对存在因性格因素影响历史学习的同学,我分别采取疏导、引导和教导等不同方法,改变其历史学习方式、方法,掌握较适合个性特征的历史学习策略,例如对于性格因素好动、放纵自己,历史学习患得患失的学生,采取疏导措施,从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入手,从规定历史学习学习行程为线,常抓不懈,动之以情、晓情明理,不断规范其历史学习的行程,培养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对于由于性格因素、胆怯、不善交际,而影响历史学习的学生,在学习中与其它学生、教师交流受阻,不利于其历史学习过程中提取更多有效信息,和开拓自己眼界、思维的学生。我采取引导的方法,在讨论课和历史课堂提问中多给其提供发展机会,使其能大胆在众人面前高声讲话,提出不同于教师和其它同学的观点,培养大方、健谈的性格;对于那些对现实抱有消极态度的同学进行教导,讲古今中外历史中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他们热爱祖国,不怕牺牲,勇于进取的事迹,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积极地对待人生、社会,努力学习历史,通过了解历史,探寻历史规律,把历史学习与其要确立的人生态度联系起来。参考书目:
《学与教的心理学》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生心理教育原理与教程》林建华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 《学校心理教育》陈家麟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学习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施良方著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个性心理学》高玉祥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教育心理学》章永生著 河北教育出版社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及调查》沈德立等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 《学习方法》沈怡文著 湖北教育出版社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摘要:小学生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初级阶段,心理健康关系到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而且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效果也有重大影响。本文探讨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而提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及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小学语文教学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融入相关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及健全的人格。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的教学任务主要是引导小学生学习基本的汉字、词语的用法及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和理解能力。在这个过程中贯穿心理健康教育,是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主要表现为好奇心强,自制力差,对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较差,不善于处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不善于应对压力等。小学是一个人学习的开始阶段,其心理健康状态将会影响其后的学习和生活。语文作为小学时期的主要课程,除了教会小学生基本的语言知识以外,还要积极进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语文本来就是一项关乎人的发展的课程,而且小学语文课文中有很多寓意深刻的文章,小学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文章背后的道理,用来对小学生进行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充分挖掘开发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
小学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这为心理健康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这个特点来设计教学课程,特别是要注重教学设计中的以下细节:
1.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目标。要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就要确立好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包括语言能力、德育以及心理素质等几个方面。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不过它需要教学工作者去挖掘开发,进而把它定为教学目标之一。比如在学习《丑小鸭》一文时,先给小学生讲解课文的内容,然后引导小学生进行思考———“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再后要引导小学生明白:只有朝着目标一往无前,不惧艰难险阻,不断努力,才能成为自己想要的模样;教导小学生要坚持自己的梦想与目标,切不可半途而废。
2.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一篇课文中可以用作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很多,老师要结合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某些素材作为重点进行讲解。具体来讲,有如下三种方法。第一种是启发学生想象。在课堂上,启发学生体味文中的语言、文字和意境,进而想象文字所描绘的情景并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样一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了训练,还可以让学生试着讲出自己的内心感觉及体会。例如,《峨眉道上》一文,可引导学生想象“一架天梯竖在树木葱茏的陡坡上”的情景,进而联系“铺路人背着石板一步一步地爬上山,铺成路……”这一场景,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训练,进而感受到铺路人的坚韧及持之以恒、默默奉献的精神,这便是一堂很好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第二种方式是角色扮演。语文课文中的人物都具有鲜明的个性,让学生把自己放到课文中人物的位置上去,进而感受人物的所言所思,对课文人物进行再现。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入文中人物的内心,进而深刻理解课文,还可以使学生按课文中人物的言行去行动,获得种种不同的体验,从心理上得到教育。例如,设计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争吵场景,让学生讲出自己的感受,进而让大家明白宽以待人的道理。第三种是将提问与讨论相结合。课堂上提问和讨论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考虑到心理学的因素,对于由谁来提问及谁来回答都是需要仔细选择的。对于要求普遍掌握的知识,一般由老师来提问,让他们体味到掌握知识的喜悦。至于那些具有启发性和创造性的问题最好由个别学生提出,使得学生可以大胆地对该问题进行思考并发言。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合作的精神。
3.在作业中加入心理健康教育。课后作业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单纯以训练语言能力为目的作业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不愿意去做。因此,在布置作业时应适当加入心理教育的元素,提起学生做作业的兴趣,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开展丰富的文娱活动,多方面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素质
1.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的娱乐性活动,从侧面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文里的内容还不足以完全完成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老师在教完课本知识之后,还应该安排与课文有关的活动来深化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学生的印象。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我不能失信》一文时,鼓励学生讲讲自己在生活中遇见的坚守信用的故事,然后让学生讲述一些自己为了不失信于人而做的各种努力。通过这种方式,把坚守信用这一观念深化到学生的心里。
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实践活动。除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外,老师还可以组织一些课余实践活动。活动设计要具有相当的趣味性并且要注重学生的参与度,使学生在快乐的活动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心理健康引导。例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的《小乌鸦和妈妈》一文时,语文老师通过组织学生放学后进行“感恩母亲”的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回家后通过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恩心情。活动完成后,老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总结,并让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恩方式。通过亲自参与,既可以加强学生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从小培养学生的孝敬父母的良好品德。
3.进行讲故事比赛。故事背后通常隐藏着一定的道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应注意引导小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想象和发挥,进而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老师再根据学生讲的故事来分析学生的心理,对于不健康的心理倾向及时进行引导,保证学生的心理在正确的道路上健康发展。
4.在作文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可以通过作文来发表自己对生活以及周边事物的看法。老师也可以通过作文来观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因此,在作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具体来讲,老师首先要鼓励学生多写作文,并敢于在文中吐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抒发个人的感情。老师也应该认真对待学生的作文,仔细批阅之后,对文中流露出的不良心理趋势或者具体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了解,进而展开针对性的疏导,多和学生交流,对学生的人格进行引导,保证学生健康成长。随着现代化教育的发展和深化,心理健康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为新时期一个合格人才必备的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个具有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等特点的长期而艰巨的系统性工作,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充分挖掘开发语文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适时进行渗透教育以外,还要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多和学生互动,从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来进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这样,才能完成这一伟大而又艰巨的工作,为新时期培养德智体各方面都健全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娟青.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学周刊,2011(5).[2]李敏.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J].老区建设,2011(14).[3]王新民.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15(08).[4]王霞.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理论观察,2015(08)
[5]朱永柏.探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学周刊,2016(07).
第三篇: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
小学阶段对学生实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有助于其健全人格以及坚定意志品质的构建。同时新课改也明确提出,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帮助其良好品质的构建。因此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实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是极其必要的。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一)体现语文的心理关怀
语文是各学科之母,其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的教学方向,关系着学生甚至是整个国民的素质。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其人文性、重要性不言而喻。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获得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心理方面的健康发展,能够发现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成为真正健康幸福的人。而高年级的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其普遍存在着焦虑、厌学等等心理问题。此时作为人文性较强的语文学科理应发挥其特有的作用,语文教学中体现心理关怀。心理健康教育在要求教师不仅仅找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根源,同时还应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以及人格发展的潜能。语文学科对学生心理关怀的具体表现形式和要求就是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教学效率的好坏是师生之间共同作用的成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开发学生学习潜力及情感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动力,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适度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是教学中行之有效的重要教学手段。这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高效的学习状态同时能够培养学生养成一个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教师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习环境的及学习氛围的构建。应创设平等、温馨、和谐的学习环境,增加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师生关系的构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育的成败。高年级的语文教师若想成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首先就要在师生之构建起和谐的师生关系,架起沟通的桥梁。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在学生面前应该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展开互动。放下教师高高在上的身段,充分的了解学生,以平等互信的态度与学生进行交流。语文教师只有真正的与学生建立起朋友关系,与学生真诚的交流沟通,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心理需求,进而挖掘其存在的心理问题,然后在授课过程中逐渐的渗透对其进行教育开导。此外小学语文教师应严于律己,在学生面前树立起良好的形象,起到榜样作用,真正的作用于学生的心理以自身的行动感染学生净化学生的心灵。由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心理正处于成长期,存在着诸多的复杂性,因而高年级语文教师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过程中面临的是更加复杂更具挑战性的难题。语文教师应以高度的热情、耐心;富有朝气及运动精神的进取型人格,进而感染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向着健康阳光的方向成长。
(二)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内容
小学高年级语文教材中收纳了诸多优秀的文章,文章内容丰富,蕴含着诸多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意志品格的内容。高年级的语文教材是针对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精心选择的,教材以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导向引导学生健康的成长。以极具教育内涵的内容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及思想境界。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例如:讲授小学四年级《鱼游到纸上》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将课程的重心置于引领学生感悟聋哑青年身残志坚、勤奋专注的品质方面。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将青年人专注看鱼、画鱼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画面的呈现,捕捉文章的细节,深刻感受文章内容及饱含的感情,使学生对青年由心底深处萌发出对青年的崇敬赞美之情。青年这种勤奋专注的品质以及身残志坚的精神值得每一个人学习。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善于情境创设深刻感悟教材内涵
高年级语文教材内容较为丰富,但故事性不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情境创设,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教材内容的展示,使学生更加深入透彻的对教材聂荣进行理解,同时有助于学生感悟教材的内涵,以及人物的情感。更易于学生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感受,使自身的心理素质精神境界得到提升。例如:五年级上册的联系中有篇文章《浪花与礁石》,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浪花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低于骄傲自大盲目讽刺他人的坏习惯笔者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看哪一组能够将文章内容表现得更加生动具体。同时邀请几名同学做评委,评委要根据表演的生动程度,人物动作、神态等进行评分,评委必须秉持公正的态度,打分要给出合理的理由。这样语文教学活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角色表演他们对浪花及礁石的形象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对文章的主旨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将学到的知识迁移到生活中去学以致用。
三、结语
高年级语文教材中蕴含了许多德育教育的内容,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应深入挖掘这些因素,在恰当的时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洗礼,从而更加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慧颖.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4(27).[2]付秀英.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心理科学进展,2015(39).[3]王慧颖.试论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J].新课程:小学版,2015(11).
第四篇: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能力拓展报告书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在新形势下我国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却也因其起始点低以及国情等原因,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鉴于此,对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一些对策的研究。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前言:针对我国中小企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以及国内外的对比,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现状与发展作出相应的研究。而作为一名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对我国中小企业作关于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我国企业的进一步了解,便于今后的学习与指导。
1.1 选题目的: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状况的研究,一方面锻炼我们对资料的查找及归纳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这个来让我们提前一步与企业财务接触,了解我国企业财务现状,不至于在走出校园的时候接触企业财务感到那么的陌生,或是操作起来不是很顺。
1.2 选题意义:我们要将我们所了解的、所收集的相结合,总结出符合实际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学会如何将各种信息合理的、有机的结合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实践活动现场正好成为考验我们修养品性的好环境。能力拓展训练是本专业教学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是一种创造性的研究活动,通过该环节的实施,煅炼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阅读和组织资料的能力、检验和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初步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能力,为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科学研究打下基础。2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中小企业的发展状况极好,公司总量占整个国家公司总量的绝对优势,其动因主要有:一是通过大量的新生中小企业与淘汰企业的生产效率的差异,产生“创造性毁灭效果”。二是在产业结构演化过程中中小企业快速发展调整适应速度三是政府的政策扶持。他们的发展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借鉴。
2.1国外相关的研究
第一个关于中小企业研究的学术性刊物是1952年在德国创刊的杂志
Internationales Gewerbearchiv.Zeitschrift fur Klein und Mittlunternemen代表了中小企业研究工作的开端。之后英国,美国,加拿大,法国和意大利等欧美国家陆续创刊了一系列专门登载中小企业研究文章的刊物。此后出现 比较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如美国的Bobson 会议,瑞士的小企业周和国际小企业世界年会理事会等。实证方面的研究有Atherton 和 Garson等完成关于零售业中小企业的研究,Taber 和Marberg 等分别以刀具和黄铜制品中小企业为对象的研究,Soltow在1965年对英格兰小规模金属制造企业和机械制造企业研究,最早解释了为什么有的小企业能够成长,这是一项在学术界有主要影响的工作,1
Vatter1970年研究了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的关系及其演进后得出:大企业形成美国工业的垄断核心,而“工业的剩余部分则散布在中小企业部门”的结论。一些经济和经济史学家还研究了中小企业在工业化过程中的作用。这些研究,被学术界认为是对中小企业的早期研究工作的一个部分。国外在面向中小企业的社会服务体系和相关立法工作方面比较完善,如美国的《小企业法》和《小企业技术创新法》,韩国,日本的《中小企业基本法》等。融资渠道和政策支持相对国内也更加规范和灵活,因此也吸引了我国的很多中小企业去争取海外上市。3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性决定了它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中小企业政策环境如工商、税务、信贷、培训等体系并没有系统建立。中小企业处于自生自灭之中,加深了我国中小企业的弱点,如产业结构雷同、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等,阻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由于才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小企业一向不受重视,连带对中小企业的研究也几乎停滞不前。国内改革开放带来的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主要集中摘浙江和江苏两省)中小企业的兴起,中小企业开始得到重视,有关中小企业的研究也开始兴盛起来。在80年代中期,学者们开始对我国的中小企业的研究,涉及到企业规模、专业化分工和组织程度等问题(郑宗汉,1988)。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国内很多学者如吴少平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楼德华、傅黎瑛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和李凤鸣的《内部控制学》等在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指出,必须突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合并、精简管理部门,建立专业的中小企业政府管理机构;树立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建立健全中小企业财务预算体系和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加强中小企业内部财务控制。孙学敏的《中小企业金融支持问题与对策》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原因,提出中小企业如何在当前既定的融资环境下,通过对融资渠道的研究和改善管理水平,来提高融资效率。
3.1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
3.1.1 融资难
由于我国对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还不够成熟,加上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狭窄,经营活动的透明度差,财务信息非公开化,用于抵押的资产不足,融资能力有有限,而银行对抵押品的要求条件苛刻,而中小企业经营时间短,缺乏能让人置信的历史记录,使得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的主要来源。但由于很多银行等金融机构受传统观念和行政干预的影响以及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服务的金融中介机构和贷款担保机构,中小企业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较困难,银行即使同意向中小企业贷款,也因高风险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成本;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追求短期化投资目标,由于自身规模小,贷款投资所面临的风险大,所以它们总是尽快收回投资,很少考虑企业长远规划发展;此外,由于财务管理落后,缺乏科学的财务预测、决策、预算、分析,盲目性投资,投资方向难以把握。
3.1.2 对财务控制的弱化
对于一个企业,一个有效的会计系统是极其重要的。缺乏会计系统提供的信
息,管理者就不可能做出有关的决策。然而,一个企业会计系统的质量取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内部控制是一个检测和平衡系统,这一系统在保护企业财产,增进企业财务报表的精确和可靠性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在大公司中早就被认识到了。可是,中小企业由于考虑到内部控制经费的代价,忽视了内部控制。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缺乏不仅明显地增加欺诈和偷盗行为发生的机会,而且也增加了依据不确切、不及时的财务信息做出不良决策的机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对资金管理不严,企业缺乏内控的专业人士,又或是由于企业的不重视,内控人员的素质低,又不重于提高自身能力,致使资金总是处于闲置或不足的状态下。
3.1.3 财务管理制度僵化
在我国,一般投资者就是经营者,尤其是中小企业,对投资者而言,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所有者凭借经验和感觉进行管理。对这种私营的企业,若管理者的思想观念再落后保守,墨守陈规的话,企业的财务管理体制就会一直停留在管理者的思想上而不能对其进行改革、与时俱进。财务管理的优势就会成为企业的劣势。一方面,中小企业典型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这种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中小企业中相当一部分属于个体、私营性质,在这些企业中,企业领导者集权现象严重,并且对于财务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致使其职责不分,越权行事,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财务监控不严,会计信息失真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企业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差,管理思想落后。有些企业管理者基于其自身的原因,没有将财务管理纳入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使财务管理失去了它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3.1.4 财务管理专业人士缺乏且素质较低
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有限,管理的分工较粗,管理人员本就占据了不高的比例,又因企业管理者对其不是很重视,导致财务管理人员整体的能力较低,知识贫乏,知识结构不完整。而大多数的中小企业似乎都存在着任人唯亲的思想,往往一个企业的人员都是可以弄上一星半点的关系,对企业而言,这种家族式的管理很难吸引财务管理人才的进入,也因此使得在任务的布置和实施困难,又或者实施的过程中各种责任各种细节因不想对方难堪二放松,使得企业做事模棱两可,经济收益明显较低。如此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缺乏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僵化、落后企业的财务管理形象欠缺经营不好导致财务管理人才越来越少。
3.1.5 投资能力弱且投资方向不能确定好
中小企业的管理系统相对较落后再加上其管理者基本就是经营者,属于私营
企业,缺乏为投资做分析的专业人士,没有科学的投资理念,往往只会根据自己的经验、直觉、估计来对投资进行是否投资的决定,这样就会造成投资方向错误或是投资预支超标最后的投资收益减少,使得企业收益减少。
中小企业投资渠道单一,结构不均衡,投资与企业资源的约束脱节。投资项目的实施,要求企业具备必要的资源条件,一旦投资决策背离企业现有资源的实际能力时,投资项目无法得到有效资源的支持,投资就随之失败。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投资渠道过于单
一、投资风险较大、结构不均衡,投资收益不高。中小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低。中小企业在创立之初往往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生产设备落后。但是业主为了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就会盲目加快技术改造,更新设备,随意投资项目,导致投资决策失误,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中小企业偏好外延式投资战略,不重视内涵式投资。中小企业对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形势看好,大多采取扩张性外延投资。在投资方式上,选择在原来的基础上直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而并购同行业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的则还不多见。但是,中小企业在对员工培训投资和健全管理制度等内涵式投资上的力度不够。中小企业投资决策大多直接由管理者决定。一项对宁波市有代表性的中小企业财务战略调查表明,70%的企业在重大对外投资项目上,都采取直接由管理者决定,下达执行命令的方式。许多投资项目往往由管理者跟着感觉走,采取独断的决策方式。
3.2 针对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几点对策研究:
3.2.1 从企业实际出发,制定符合其现况的财务管理体系
鉴于中小企业的起步点、内部人员配备及财务状况,在适应市场条件的前提下,为企业制定合理可行的财务管理目标,并以此目标为基础制定财务管理计划,基本实施策略。更要有突破传统的的观念,唯才是用,财务管理人士的招徕是很重要的。目前,不少中小企业会计账目不清,信息失真,财务管理混乱;企业领导营私舞弊、行贿受贿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设置账外账,弄虚作假,造成虚盈实亏或虚亏实盈的假象;等等。究其原因,一是企业财务基础薄弱,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又受制于领导,无法行使自己的监督职能,二是领导对财务管理不够重视,没有一套完整的财务管理体系,以致管理不善,资金混乱,账目不清。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会计管理的国际化要求中小企业必须紧跟形势,进一步加强财务核算,提 升企业管理层次,以求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财务管理配备,丰富管理人才库,掌握科学的管理体制,走出唯亲是用的困境。针对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适合的方针策略。
3.2.2 开辟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欧美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创立了创业板市场,这对于中小企业无疑是另一种筹资的渠道,也会是一种很好的渠道。中小企业可以在此拓展融资空间,在这一方面,中小企业就要开拓眼界,不只是拘泥于银行来取得资金。创造融资
空间,为资金的融集增多一点渠道。在这个问题上,最基本的是首先要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相对于大企业而言,中小企业由于缺乏外部筹资能力和内部资金调度余地,因而加强运营资金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中小企业较小的生产经营规模决定了其材料采购量和产品销售量也相对较小。因此,原材料尽可能就近采购以减少原料库存。同样产成品也应尽可能就近销售以缩短库存周期,减少积压。生产安排应充分发挥其“船小好掉头”的特长,严格以销定产、对于应收账款应提高折扣标准,缩短收账期,并将收款责任落实到人。在日常经营中,中小企业应努力加强内部管理,切实抓好市场开拓、扩大销售、降低成本,提高企业盈利能力。中小企业实现锝税后利润尽可能积累,以充实自有资本。这样,既保持了合理的资本结构,又有利于树立企业信用形象,取得银行的信任。
3.2.3 强化资金管理,增强对财务的控制
首先,管理者及经营者要意识的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提高资金运用率,只有在把财务管理放置于一个有利得位置才有助于以后的工作的开展。业管理是以财务管理为中心的。加强企业内控制度的建设,就要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为主要内容。因为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贯穿于每一项经济活动之中,从企业的计划指标到盈亏和奖惩,都应有一套完整、严密、可操作的规章制度。通过这些内控制度的建设,才能加强企业的相互制约和监督,才能提高会计核算的工作质量,才能防止和避免生产经营中的偏差及制止营私舞弊行为。因此,提高经营者对内控制度的认识极为重要,只有提高认识,才能增强自觉性,企业内控制度才能落到实处。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必须合理配置资本结构#优化财务结构是企业财务稳健的关键,财务风险要适度,在财务稳健的前提下取得的成长才是合理的,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环境的变化确定合理的负债比例,负债过多容易造成资金周转困难,负债过少会限制企业的长期发展。应当恰当地选择资本结构,重视资产负债表上的风险和收益分配,增加对外部风险的抵抗能力,合理定位企业的发展目标。同时,企业在资金运用上要维持一定的付现。
3.2.4 增加财务管理专业人士的比例,增强企业财务管理能力。
人才带来的效率无论在任何一方面都会有显著的效果,在企业管理上尤为明显。企业效率的高低很大一方面来源于企业财务管理的高低。那句“21世纪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相信很多人都听过,所以人才的招徕对企业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注重人才培养和培训,为企业未来的发展蓄积能量。从某种程度来说,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技术型团队,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总的来说,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对中小企业的研究都处于起步阶段,而国内的研究更是刚刚开始。但最近几年,对中小企业的研究,越发得到人们的重视。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然而,财务管理工作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工作之一,因此,企业越发展,财务管理就越重要。本人希望结合自己的专业所学,总结前人的研究的成果,促使自己对中小企业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 杨爱君.后危机时代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初探[J].煤矿现代化, 2010(4)
[2] 张树莲.会计之友[J].会计之友, 2006年 第11期
[3] 杨洪琴.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09(21)
[4] 罗琼霞.我国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成因及对策[J].科学咨询,2008(19)
[5] 陈英.中小企业如何走出财务困境.商业研究[J],2008(9)
[6] 隋玉明、王雪玲.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融资渠道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2)
[7] 宋洁.我国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10(12)
[8] 宋立.浅谈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J].财经界,2010(10)
[9] 李祯.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J].企业导报,2009(9)
[10] 尹建荣.浅谈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J].商场现代化,2008(27)
[11] 孙正道.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企业技术开发,2008,27(11)
[12] 张翼鹏.试论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科技信息,2007(15)
[13] 文逢博.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北大学学报,2010,35(11)4
[14] 范宝华.浅谈如何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J].商情,2010(5)
[15] 陈海谊.中小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J].经济与管理学院,2004(6)
[16] 杨宇凡.试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协论坛,2009(1)
[17] 黄婉霞.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13)
[18] 张月玲、王静.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会计之友,2009(3)
[19] 杨怡荣.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管理观察,2009(31)
[20] 徐冰.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
[21] Chinese Cultural Values and their Implication to Chinese Management[J]
[22] 华中炜.New wave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real estate loans aroused widespread enterprise uncertainty[J].中国经济时报,2006,06,23
[23] Ministry of Finance Issued Management Approach on Small and Medium-sized Business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pecial Fund[J]
[24] Strategic Management In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J]
[25] the financial risk of small and medium enterprises[J]
第五篇: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及对策研究
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国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使得中国社会结构、人文生活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最大的体现是,在我国的大部分城市中,机动车的数量日益增加。一方面,机动车拥有量的增加体现了我国居民人均收入已经显著地增长,但另一方面,机动车保有量的迅猛增长,导致了我国城市道路交通需求的迅速增长,加之我国道路交通基础设施的缺乏,使得交通运输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尖锐。目前,城市交通拥挤已经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是我国大中城市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介绍国外解决城市交通拥挤的成功案例,为我国城市交通拥挤问题进行对策研究分析提供借鉴。
关键词:交通拥挤;国外实践经验;对策研究
一问题提出
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日益突出。交通拥挤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城市功能正常发挥和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全局性问题。合理制定相关拥挤策略和实施控制策略对于预防、缓解交通拥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于交通拥挤,各个领域的研究者给出了不同的界定方法。从经济学的角度来,道路作为一种准公共性产品,产权并不明确,每个道路使用者根据个人的边际成本选择道路,而忽视了由于道路拥挤而增加的额外成本,对个人车主而言,当收益大于成本时,车流源源不断加入,从而使边际个人成本与边际社会成本不符,产生了拥挤现象。根据交通工程的观点,道路路段和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都是确定的,当交通量超过实际通行能力时,便发生交通拥挤。即交通拥挤是某一时刻,某个地段的道路交通设施实际容纳的交通量大于其实际能够提供的量,从而造成从该地段经过的交通实体滞留的现象。
拥挤发生的原因:交通拥挤可能由两种原因造成,一种情况是因为交通流量的突然增加,导致其通行承载能力超过了道路容量的正常值,但是这种拥挤的发生一般比较有规律可循;另一种情况可能是由于突发特殊事件增加道路容量而导致道路堵塞,或者是某特殊事件吸引过多的交通流量聚集而引起的道路交通拥挤,这种拥挤现象没有相似性,同时影响的时间也不能确定。
二国外实践经验
1、日本:轨道交通模式
轨道交通系统是以轨道交通网络为主的一种公共交通模式。应用这种模式的国家一般面临紧张的土地资源,高密度的人口数量,这些大型城市发展轨道交通,有利于引导和支持城市多中心发展,减少城市中心区域的机动车发展,从而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挤现状。日本东京是轨道交通模式的典型代表。日本交通长期坚持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建立了以轨道交通为主,以小汽车和非机动交通方式为辅的交通系统,有效缓解了日本城市的交通拥挤问题。日本轨道交通系统十分发达,发车频率高,乘坐方便,准点率高,人性化服务市民,很多区域在5分钟内就可以找到一个地铁站点,使得轨道交通客运量在日本客运总量中比重超过一半。日本政府也通过完善公共交通票价体系,加强交通需求管理,鼓励市民在上下班期间乘坐公共电车或地铁,不断地完善本国的交通系统。
总之,日本基于轨道交通的交通系统建设,能够大大提高都市内部,都市与都市之间的运转效率,方便人们工作和生活,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像日本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都市的轨道交通极其发达,交通运输系统非常快捷、高效,人们自觉乘坐地铁等公共交通方式,有效缓解了城市交通拥挤,保证了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
2、荷兰:自行车交通模式
自行车交通因其特有的投资小、效率高、耗能低的优势,在一些短距离出行中可以采用自行车的出行方式。自行车交通能有效减少小汽车通行量,缓解交通拥挤、减少交通事故以及减轻道路投资压力,国外许多发达国家都鼓励发展自行车。
荷兰是自行车交通比较普及的国家。荷兰人口不多,但平均每人至少有一辆自行车。荷兰在每个城镇都建有自行车专道,荷兰鼓励自行车出行,把自行车交通作为本国的一项重要战略,政府官员也都骑自行车上下班,以身作则,形成了良好的自行车文化。此外,国家设有专门的自行车总体规划,明确规定5公里以下的出行鼓励自行车交通。政府通过报销自行车费用、减免税收等鼓励公众骑自行车。这些措施都使得荷兰自行车交通非常普及,荷兰大约30%以上的出行都是通过自行车完成的。
3、新加坡:交通拥挤收费模式
拥挤收费制度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新加坡是最早实施交通拥挤收费的国家,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由于新加坡人多地少,改善公共交通服务并无法完全有效抑制小汽车的增长,缓解城市交通拥挤。而拥挤收费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机动车的行驶,在短期内达到缓解交通压力的作用。1975年,新加坡通过拥挤收费制度,控制高峰期重点路段的机动车出行数量,取得了较好的成效。通过拥挤收费,新加坡高峰期在收费路段的机动车数量明显减少,交通速度得到了提高;许多机动车从高峰期转向非高峰期通行,有效地缓解了中心城市的交通拥挤。
新加坡为了配合拥挤收费制度,限制小汽车拥有量,实行定额分配制度,市民通过公开招标,才能取得拥车证,一般有效期为10年。另外,新加坡严格限制小汽车的行驶速度,在城市大部分路口、干线设置了许多限速信号灯及电子眼等,所有的商务用车,都标注了限速,有利于司机及路人的随时监督。对违规形式的车辆和司机,给予严厉惩罚。只要电子眼记录下了违法车辆和司机,就会给予罚款和记分,达到一定分数后就会被吊销驾照,必须重新考试才能获得驾照。
三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可以借鉴国外城市交通拥挤治理的好的模式,对此本文从城市交通供给管理和交通需求管理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交通拥挤治理的对策。
1、交通供给管理
交通拥挤治理的对策首先是增加交通供给。增加道路供给就是通过合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中建设大量的交通道路和交通设施,为市民提供充足的交通供给量,方便市民出行,以减少交通拥挤,保证城市交通健康有序发展。
(1)加大城市交通资金投入
交通在城市发展和社会生活中非常重要,但是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在人们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中,行都排在最后一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虽然随着近几年我国交通问题的凸显,我国对城市交通道路的投资有了很大的重视,各个
城市都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城市交通设施,但是对城市道路的投资远远跟不上交通需求的快速增长。因此,要缓解城市交通拥挤,首要就是加大交通资金投入力度,增加公共基础设施。
从增加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方面入手,如拓宽城市街区的道路、延伸道路的长度、增加公共汽车的投放等措施来疏通道路拥挤点,提高通行效率。规划建设快速公交线路。积极建设轨道交通。有轨电车、轻轨、和地铁都可称之为轨道交通。轨道交通在使用中有很多的优势,如单位通行占地面积小、通行承载量大、行驶速度较快等。
(2)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通行效率
治理交通拥挤问题,不光要增加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还必须保证城市交通设施能够充分利用,提高交通系统的通行效率。因此,我们可以考虑运用智能交通系统来提高城市交通系统的通行效率,在不增加建设费用的情况下,增加城市道路的交通容量。
智能交通系统(简称ITS)是未来交通系统的发展方向,它是将先进的信息技术、数据通讯传输技术、电子传感技术、控制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等有效地集成运用于整个地面交通管理系统而建立的一种在大范围内、全方位发挥作用的,实时、准确、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管理系统。ITS可以有效地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保证交通安全、提高运输效率,因而,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一个国家如果不能及时跟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那么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智能管理交通系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改进,交通管理方法和交通流量控制技术。同时将驾驶员心理、车辆指标和道路现状等因素综合考虑进去,多方面多角度系统地研究交通拥挤问题、提出解决交通拥挤政策。
2、交通需求管理
交通需求管理即通过调控交通需求量达到治理交通拥挤的作用。需求管理的核心即通过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控制小汽车数量,采用行政、经济、技术等相关手段鼓励人们发展多元出行方式,控制交通需求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内,以缓解城市交通拥挤压力。交通需求管理的目标就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将过量的交通需求量削减,达到供需平衡的目的,实行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
(1)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一方面要做好对公共交通的扶持和鼓励,通过政策法规,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地位,为公共交通企业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确立公共交通优先的战略,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为其提供优惠政策,设置公交专用通道,合理布置公共交通换乘站点,实现市民出门就能坐上公交的目的;同时,加大对公共交通的资金扶持,对一些公共交通的骨干企业给予一定的扶持,并进行适当的补贴,以保证这些企业不至于亏损严重,此外,也要鼓励公共交通企业寻求长效的运营机制,能够自给自足。另一方面,除了鼓励公共交通发展的同时,控制城市机动车的过量增长,也能通过控制交通需求来达到缓解交通拥挤的目的,本文将在下面详细讲述。
(2)控制机动车过快增长
当前我国交通拥挤的一个很大原因即我国机动车数量迅速增长,占用了我国大部分交通网络。限制交通需求的一大措施就是控制机动车数量。国内外许多城市都采取许多措施来控制机动车数量,来治理交通拥挤。
第一,控制城市机动车数量。通过行政、经济手段来限制机动车增长,比如,汽车限购、牌照限制、单双号限行、征收燃油税、限时段限路段出行等,都是增
加了汽车购买和出行成本,控制机动车出行的有效措施。第二,加强对交通出行的停车管理。城市车位不足,乱停乱放,是造成城市交通拥挤的一个原因。因此,要适当增加城市中心区的停车位数量,合理规划城市停车点,保证拥挤路段停车位满足需求。
(3)交通拥挤收费制度
随着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日益严重,拥挤收费制度作为控制交通流量的措施也就随之产生。交通拥挤收费制度即在针对特定区域和时段的出入车辆进行收费,从而实现降低高峰期交通流量,改善交通出行方式,减少环境污染,缓解城市交通拥挤水平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通过对相关道路的使用者收取一定费用,用来补偿由车辆造成的社会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环境成本等)的损失,并将这部分收入用到城市交通建设中,以保证城市交通的运行畅通。
(4)错时上下班制度
错时上下班制度,就是通过时间上分散交通需求,将不同企事业单位的上下班时间错开,按照区域或工作性质错开上下班时间,以分散高峰期的交通流量,达到缓解交通拥挤的作用。当前国内外许多城市都在试行错时上下班制度,这能够有效提高交通道路资源利用率,对缓解交通拥挤有很好的作用。
第一,根据城市单位区域分布安排上下班时间,或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安排上下班时间,分流企事业单位、学校、政府机关等的交通流量,以减缓交通拥挤现象;第二,针对某些特殊的工作,对时间限制性不强,可考虑实行家庭工作制或弹性工作制,以缓解高峰期交通压力。第三,加强错时上下班制度的配套设施建设,要对错时上班的具体时间进行严密的研究论证,确保不会造成工作上的混乱和不便。第四,考虑轮休制,现在我们都是周末休息,周末时道路交通基本不拥挤,因此,我们可以实行轮休,选择非周末时间休息,这也能一定程度上减轻交通拥挤。
(5)鼓励发展多元交通方式
在鼓励发展公共交通、控制机动车增长的同时,还要鼓励自行车、步行等交通方式的发展,积极发展高效、低污染的交通方式,实现城市交通可持续发展。如上述的荷兰的自行车交通模式。
四结论
城市交通拥挤问题治理策略涉及社会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诸多学科,需要城市发展、城市规划、交通运输等专业理论及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等科学体系的支持。城市交通的复杂动态特性,对交通拥挤管理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带来了更大的不确定性,这就意味着任何一项交通政策的出台必须依据实际的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并符合交通发展趋势。此为城市交通拥挤问题的治理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参考文献:
[1]贾海亮.城市交通拥挤原因与疏导策略[J].价值工程.2012-10
[2]刘澜,马亚峰,高士麟.交通拥挤管理的智能体系与实施应用[J].上海城市管理.2012-09
[3]胥耀方,邵毅明.城市交通需求管理对策.城市交通[J].2012-09
[4]朱虹.大连市城市交通拥挤问题及对策分析[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05
[5] 訾超.城市交通拥挤治理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10
[6]陈进来.城市交通拥挤收费及最优路径选择研究[D].广西: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06
[7]刘丙章.国外城市解决交通拥挤的对策分析[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