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母是早期教育的关键
父母是早期教育的关键
88%的父母认为,影响幼儿智力的重要因素是父母的教育观。可见,父母普遍认为,自身的教育观对幼儿的早期教育非常重要。
父母在婴幼儿早期教育过程中的角色特点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孩子获得发展,从孩子一出生起,就离不开家庭和家长,家庭是孩子首先接触与长期生活的场所,孩子在每日每时的各种生活活动中受到家庭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0-3岁幼儿更是一可刻离不开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正如马卡连柯对家长所说的:“不要以为只有你们和儿童谈话的时候,才执行了教育儿童的工作。在你们生活的每一瞬间,都教育着儿童,甚至当你们不在家里的时候。……你们如何穿衣服,如何与另外的人谈话,如何谈论其他的人,你们如何欢乐和不快,如何对待朋友和仇敌,如何笑,如何读报纸……所有这些,对儿童都有很大的意义。”这就是父母为第一任老师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提高父母的早期教育理念与教育水平就是提高早期教育水平,幼儿园的早期教育的首要对象应该锁定为——父母(同时包括孩子的看护人及长辈)。
父母在早教活动中容易走进的误区
前文提到,亲子园早期教育是教师、家长、幼儿互动游戏的教学模式,通过亲子间的互动使孩子得到良好发展,经验和实践告诉我们,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父母容易走进三个误区。
误区一:包办代替
活动中有许多环节要求宝宝动手操作,这时,父母就很容易忽视孩子操作过程,不注意观察孩子,而注重孩子操作的结果,如:做的手工是否工整、美不美等等。因此,常常会急于动手帮助宝宝,甚至比幼儿自己操作得多,看起来,孩子似乎是旁观者、欣赏者。这样就容易走入包办代替的误区,剥夺了孩子的动手机会,孩子是一个有着强烈学习欲望的个体,他们不仅需要看,听,还需要摸,闻,尝和不断的摆弄,重复,模仿,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
误区二:强迫练习
有的孩子相对好动,往往表现为对操作活动持续不久,注意力转移比较快,这时父母为了让孩子完成,就千方百计强迫幼儿操作,不管幼儿是否愿意,忽视幼儿当时的情况、状态,常常引起幼儿哭闹,父母和幼儿情绪都受到影响。
误区三:放任自流
父母带孩子来到活动室后,任由孩子自由活动,不加引导,只是等到孩子的行为妨碍别人的活动或是不安全了才干涉、阻止孩子的行动。这样的家长缺乏引导孩子的方法,也无法根据孩子的兴趣和需要为孩子提供帮助。
亲子园提高父母早期教育水平的途径
途径一:家教沙龙
定期开办沙龙,约请专家广泛地向父母介绍0-3岁宝宝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亲子教师的经验讲述;父母之间交流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并探讨适宜的教育策略;针对某一专题开展探讨活动例如“怎样与宝宝交谈”、“怎样引导宝宝的交往技能”“怎样防止以外伤害”、“小饮食,大学问”。
参加幼儿园亲子教育活动,有些父母或多或少地错误地认为,只要孩子得到发展就可以了,而忽视了自身的学习意识,学做父母的意识比较淡薄,通过家教沙龙的系列活动,一方面丰富父母科学育儿的经验,了解孩子不同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另一个更重要的目的是要树立父母学做父母的意识,考虑自己是否具有教育孩子的知识和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自觉地发挥模范作用,学做称职的父母。
途径二:有目的地系统地开展亲子活动
有了科学早教的理论还不够,重要的是要在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早教观点。父母迫切希望了解亲子园组织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参加什么样的活动孩子会有发展和提高。为此,精心地设计亲子教育活动、互动游戏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教给父母早期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实践科学早教理念。在每次游戏活动前向家长详细介绍此项活动的目标、意义及指导要点;在活动中针对幼儿的个别问题与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尝试多种引导方法;在活动结束后,选择一些有共性的教育不适宜行为的录象片段,组织家长观看,交流教育观点、解决策略,达成良好教育行为的共识。
途径三:发挥环境的提示作用
教育和自我教育是一个不断坚持,持续加强的过程,加强环境的提示作用和与人互动作用,促进父母的自我完善意识。生活活动中,自由活动时间里,家长容易忽略自己的教育行为,因此,我们在活动区里、玩具柜上及大型玩具上贴上提示语,提醒家长注意自己的教育行为,并对教育行为有突出问题的家长进行个别帮助,使其转变观念。
总之,将父母作为亲子园早期教育的首要对象,是在亲子活动的具体场景下教师、父母、幼儿三者互动,并不改变组织父母和宝宝进行亲子活动的教育形式,只是在此基础上注重指导父母的科学早期教育观点和教育行为的形成,最终促进孩子的健康和发展。
第二篇:早期教育之关键点
早教要重视儿童不同成长阶段
导读: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可以明显发现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都会发生改变。这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早教。案例:豆豆4岁了,妈妈发现孩子越来越有自己的思想,比如让他玩玩具,他会分哪些玩具是自己喜欢的,哪些是自己不喜欢的。以前妈妈让豆豆学爬行,豆豆很听话,妈妈说什么就跟着做。可是随着孩子的长大,妈妈发现孩子“不听话”了,有些事情不听父母的了。
案例分析: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可以明显发现孩子的心理和生理状态都会发生改变。这时,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年龄,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早教。专家意见:可能绝大多数家长还没有意识到,儿童的成长,是一个非常高级的生命创造过程。婴儿从诞生的那一刻起,他就与生俱来拥有一个精神胚胎,这个精神胚胎,蕴含了儿童成长的全部密码,儿童成长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不断破译生命密码,进行自我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拥有一下四个阶段:
0-3岁,是儿童精神胚胎孕育的时期,就如同儿童的生理胚胎在母亲的子宫里孕育一样。所以,儿童需要不断的体验那种曾经与母亲一体化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来自于母亲与孩子的心灵连接。
3-6岁,的儿童将根据这个精神胚胎的指引开始建构自己。例如:感受自己的需求以及获得满足。
6-12岁,儿童将自己带着生命内在所拥有的经验开始探索这个外部世界,并且将这种探索扩展到艺术、天文等丰富的领域中。
12-18岁,儿童将透过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对环境的认识,来建构自己的价值观。
不同阶段早教重点:
新生儿:在最初的几周里,适应新的角色以及照顾小宝宝和自己(尤其是母亲)是一件耗精力的事,但是你和你的小宝宝在这段时间里也会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3周:对于整个家庭来说,这是一个不容易的时刻:大部分第一次做父母的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够重新拥有完全属于自己的时间。要顺应你的宝宝需求的变化,这样情况很快就会好起来,会重新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规律的。切记:宝宝每一次的睡眠时间在3-4小时,如果他的睡眠时间过长,你应该叫醒他起来吃奶。
2个月:2个月的宝宝已经会咧着嘴笑,而且每天笑的次数在增加。他喜欢与人“交谈”,并且带着极大的兴趣观察爸爸妈妈和其他人。他的整个身体开始舒展,双手在大部分时间里不再握紧,而是伸开着的,也会偶尔互握。他还喜欢让你把他高高地举起来或者用手扶住他的腋下端坐,这是他在努力学习新姿势了。
4个月:4个月的宝宝正经历着一场突变并从中学习更多的东西:他正在认识自己的双手,会拍打它们、触摸它们、聚精会神地注视它们,还会探索它们都可以抓住什么东西。有时候他想要伸手去够东西;如果他抓住了什么东西,他会摇晃它或者放进嘴巴里。如果他不小心让东西掉了,他会很吃惊。
6个月:6个月宝宝已经会翻身和转身,还可以坐直身子,或者已经做好了坐起来的准备,这个姿势为他提供了新的视角。将玩具从一只手转移到另外一只手中是个新技巧,这可以帮助他认识周围的世界。他几乎会把所有能够抓到的东西都放进嘴巴里,注意不要令他窒息。
9个月:9个月的宝宝已经能以某种方式移动自己的身体。他总是一刻不停地在动:探索、查看、实验。他喜欢把东西藏起来,喜欢玩藏猫猫的游戏;因为到了这个阶段,他已经能够记住那些不在眼前的东西了。你则要一直守护在他的身边,确保他的安全。他不再喜欢被抱着或被人拥抱,而是想要自己来参与身边所有的事情和活动,不过也希望爸爸妈妈一直在他的视线范围内。他会在玩耍的时候来来回回地查看你是不是还在那里;当看不见你的时候,他就会变得焦虑。
1岁:大部分宝宝会在一岁零一个月后开始走路,先是扶着家具在房间里到处逛,逐渐就开始独立行走了。小家伙将会努力为自己争取更多的独立,并且很可能开始发脾气。这对爸爸妈妈来说是一个挑战:一方面要支持他独立的努力,另一方面又要让他知道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是有底线的。不过此时他已可以将“不”这个词同不允许做的事情联系起来,但是当他听到这个词时还是不能立即停止所做的事,所以要清清楚楚地对他说“不”,然后再将他引到另外一件有趣的事情上。
1岁半:在这段时间里,虽然小家伙想要独立,可又希望你像从前那样把他当作是个小宝宝,这让他十分困惑,有的时候就会向你发出混乱的信息。他会竭尽所能地走、爬高下低、推东西、把东西摆来摆去;急切地想要有属于自己的财产,并将物品收起来、藏起来并走到哪儿带到哪儿;开始做模仿型游戏。在这一阶段,“不”成了他的口头禅,不论什么都说“不”——他用这种方式告诉你他想要说了算;此外他还会用打和咬表达自己的情感,因为他还不会用其他的方式或用语言来表达。他会突然变得沮丧,并且开始发脾气,会让你感受到在他这个年龄,生活已经可让人十分沮丧了,可是你要耐心地对他,要记住,对他来说,所面对的这么多的事情是很难处理的。
2岁:2岁的孩子喜欢奔跑,让他停下来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他会自己讲故事,还会使用一个以上的玩具,想象和幻想是这个阶段游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阶段的孩子喜欢自己的世界有次序,会将物品顺序摆放、排成一排、放进别的东西里或放回原处。他还喜欢模仿自己身边的人,努力表现得像大人一样,他好的坏的都学,甚至会学骂人的话。
3岁:3岁的孩子在自己的想象空间里自如地穿梭,将神奇和快乐带给他周围的每一个人。同时,保持他们健康安全在这个年龄段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他会自己穿衣服,而且还会经常要求换衣。不要感到惊奇,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是一种乐趣。他已经能够听得懂几百个单词了,能叫得出他日常生活中大部分的物品,能够自己组织短小的句子。你可以教他自己的姓名、年龄、性别及出生的月份。他会同其他的孩子及大人交谈,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同时也让你的任务艰巨起来,因为有太多的事情需要讨论。
6岁以下:在3岁以后,孩子将会比从前任何时候都独立,同朋友一起玩耍和进行其他活动将会是他一天生活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父母来说,这意味着:到了考虑学前教育和团体性游戏活动的时候了
应重视孩子的EQ(情商)培养
导读:研究指出,EQ最早在0岁时就开始形成,进而在整个童年期逐渐形成,然后建立起我们已有的情商观念。孩子脑部的发展在0-5岁时是一生最快速的,特别在情感能力的学习方面。
研究指出,EQ最早在0岁时就开始形成,进而在整个童年期逐渐形成,然后建立起我们已有的情商观念。孩子脑部的发展在0-5岁时是一生最快速的,特别在情感能力的学习方面。
1、建立安全信任感
0-l岁,此阶段父母应经常与宝宝一起做各种游戏,教宝宝说简单的话,尽量满足宝宝急于探索世界的要求。此时,父母除了在生活上悉心照料宝宝之外,更需要在心理上、精神上安抚和关爱宝宝,让他在懵懂中建立起对这个世界的最初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建树平衡的个性打下良好的基础。
2、强化并固定好情绪
2岁开始出现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开始分辨“你的东西”和“我的东西”,并拒绝和别人分享自己的东西。容易兴奋,易怒。他开始会细分情绪,如开心时会大笑,而看见了妈妈会微笑。在此阶段里,父母应帮助宝宝强化和固定好情绪,疏导不良情绪。
3、提供感受丰富情感的机会
3岁已经学会用哭以外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要求。他会采用行动和语言来表达他内心的感受和兴趣爱好。例如,宝宝尖声大叫,说明他很不高兴;而有打人举动,则是心情已经很恶劣了。看见爸爸妈妈吵架,他们会在一旁哭;见母亲情绪不好,也会安慰妈妈说“妈妈,笑笑。”此时,最重要的父母要为孩子提供感受各种情感的机会,还要善于把孩子丰富且敏锐的情感引向好的方向,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其健康发展。
4、建立快乐的人际互动
4—5岁的宝宝有了社会性的发展: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如果父母对孩子不够关爱,会造成孩子的情感饥饿;如果孩子害怕老师,可能会对以后的上学产生情绪障碍;如果处理不好与别的小朋友之间的关系,那么孩子可能养成孤僻的性格。所以,父母不但要注意与孩子间的亲子感情,同时也要关心孩子在幼儿园或在同伴面前的表现。
早教要注重孩子的体商(PQ)培养
导读:我们常说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应该应该是智商(IQ)和情商(EQ)并重,但却很少有人提起“体商”(PQ)。实际上,体商是指一个人健康基数的运动能力,新时代更强调一个人应该具有健康的体魄、强壮的身体和机灵的运动神经,让孩子活力无限。因此,早教专家提醒,家长要注重宝宝的体商锻炼。
我们常说一个人要取得成功应该应该是智商(IQ)和情商(EQ)并重,但却很少有人提起“体商”(PQ)。实际上,体商是指一个人健康基数的运动能力,新时代更强调一个人应该具有健康的体魄、强壮的身体和机灵的运动神经,让孩子活力无限。因此,早教专家提醒,家长要注重宝宝的体商锻炼。专家意见
很多家长非常注重宝宝的智力开发,希望从小就给他输入大量知识。但实际上,知识掌握是可以通过很多渠道进行的,而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身体素质是基础,体商的锻炼对这些能力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小孩如果没有很好的注意力和观察力,那么他在学习过程中也难以专注学习。
对于家长在家中如何对宝宝进行体商锻炼,专家建议,家长要舍得放开自己的孩子,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让他自己去探索接触。例如居住花园的家长们可以带着孩子到楼下的草坪或幼儿游乐区让他在上面玩,家中买来电器的箱子可以自己DYI,做成有趣的教具,让小孩在里面进行爬,钻、跳等动作。另外,别小看家里柔软的沙发,实际上它是小孩最简单最直接的教具,活跃的宝宝可以在上面做各种动作,体商各方面也能得到锻炼。在这个过程中,父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充满力量的他可以给宝宝骑大马、举高等动作,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保护宝宝,这对宝宝的体商锻炼起积极作用。
第三篇:父母言行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父母言行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读《父母课堂》有感
通过对《父母课堂》的阅读,感受很深,启发较大,也有很好的收获,对我们教育自己的子女帮助特别大。父母是孩子学习的榜样,我们的言行将影响着孩子。自身的感受是,父母言行是教育孩子的关键。
作为家长,要以身作则,帅先垂范,在孩子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语言要严谨,行业要规范。严守信用,言出必行,行出必果,只有通过自身的典范才能对孩子起到学习的作用。作为父母,要常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及行为习惯,切实与孩子交“朋友”,把自己与孩子平等来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有错时,不能用强硬的语方和粗暴的行为,要寻找最佳的方法使其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尽力做智慧的父母。(读《智慧的父母》有感)要培养孩子的学习情绪和兴趣,不能让孩子的学习是为完成任务而学习。父母要建立孩子学习氛围,使其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有快乐感和成就感,培养孩子的自信心。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订立近期和远期学习目标。(读《孩子在学习上爱跟父母讨价还价怎么办?》有感)
民建小学六年级四班 赤惹龙滆家长
第四篇:改变父母是成功教育的关键
改变父母是成功教育的关键
我校五年级学生君君(化名),曾是一位性格自闭、性情暴躁的孩子,他与父母的对立情绪、逆反心理与日俱增,后来他和父母经过儿童教育专家两个多月的综合心理矫治,君君终于变成了一个灿烂的阳光少年。 如何将一个“捣蛋大王”变成懂事、上进的好孩子?怎样帮助一位自卑自闭的孩子重新找回自信?我认为,改变父母是成功教育的关键。
今年以来,我先后接受了20余位家长的求助,这些家长全是为孩子教育的失败而向我们求助,我通过“改变父母计划”等方法,成功地帮助了一位又一位前来求助的家长,他至今仍保留的与君君来往的90封电子邮件也印证了:“问题孩子”的改变首先是“问题父母”的变化。
我从教育实践中提炼出三个经验:问题孩子是由问题父母制造的。所有前来咨询的父母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将孩子的问题理解成是孩子自身的思想问题。但实际上,这些父母存在着同样的错误:他们都有着根深蒂固的错误教育理念;他们都有意无意地在损毁孩子的自我形象,从而也就有意无意地在摧残孩子的心灵。
改变父母是成功教育的关键。对孩子来说,父母是其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处于强势地位,居于主动的一方,所以,改变孩子的前提是改变父母。如果父母的思想观念能够顺利改变,教育孩子就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如果父母自以为是、故步自封,拒绝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拒绝改变自己,孩子的教育终究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自我形象教育是心灵教育关键。积极的自我形象是健康人格的核心,教育一个永远不能忽略的主题就是孩子自我形象的塑造。心灵的伤害是从心灵外壳即自我形象的破损开始的,回顾问题孩子的心灵康复过程,实际上都是自我形象的重塑过程。(完)
第五篇:北京师范大学婴幼儿早期教育父母高级进修班
北京师范大学婴幼儿早期教育父母高级进修班
要孩子更聪明家庭中最关键的做法是什么? 100%剖腹产的孩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您知道对他的影响是什么吗? 孩子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是什么时候?如何学习效果最好且终生受益? 6岁前父母不亲自带孩子会给孩子造成的终身伤害是什么? 电视、电脑、手机给3岁前的孩子带来的生理和心理危害是哪些? 孩子该不该进早教中心?不同时期适合学哪些才艺和技能?
您会为以上的问题而困惑吗?您想了解更多的内容吗?那就快快加入北京师范大学婴幼儿早期教育父母进修班,在这里专家将带您一起寻找答案,让您得到意外惊喜!
五星级课堂 :
Strong--最强大的师资阵容 Top--最顶尖的教育学府 All--最全面的儿童指导 Rich--最丰富的亲子活动
课程内容:
1、婴幼儿营养及常见疾病防治
2、家庭教育与婴幼儿心理健康
3、中医婴幼儿体质辨识及保健
4、杜曼早期教育及操作
5、蒙台梭利家庭教育法理论与实操
6、家庭中儿童感觉统合能力训练
7、多元智能与全脑开发
8、婴幼儿语言能力开发
9、婴幼儿早期阅读
10、婴幼儿音乐艺术培养
11、婴幼儿绘画艺术修养
12、家庭中的亲子游戏
13、运动与婴幼儿成长
14、婴幼儿创造力培养与发展
15、入园与幼小衔接
专家团队
梁志燊:中国著名早期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蒙台梭利教育最先引进者之一,六一中国网总顾问。
张梅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六一中国网总顾问。孟祥芝: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哈佛大学博士后,发展性阅读障碍、婴儿语言获得与发展、中文儿童英语学习领域的知名专家。
郭建国:天津财经大学副教授,国家育婴师职业培训首席教授,中华育婴协会会长,中央电视台特聘教育专家,长期从事婴幼儿运动与健康理论系统和具体运作的研究工作。
孙莉莉:著名早期阅读推广专家,担任中科院心理所硕士课程班客座教授,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节目、新浪育儿、六一中国网等媒体阅读顾问。
单晋平:原北京海淀妇幼保健院儿童早期发展中心主任,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儿童发育委员会委员。崔玉涛:原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副主任,现任中美合资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是国内公认的儿科资深专家。
附录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并称为教育的三大支柱。家庭教育曾经是中国文化的优势资源,孝文化、君子文化都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正面结果。在转型期的当代中国,成年人的价值观发生巨变,家庭教育的支柱正在崩塌,其中过去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观遭到破坏,重智轻德成为家庭教育的普遍趋向,造成的严重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导致目前家长教育缺失或者失位。使得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种种问题.因此新的恰合适宜的家庭教育应该应运而生。
回归“严父慈母”
“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低龄化,日益激烈化,很多孩子不得不从小就疲于奔命,家长们也在有意无意间做了不少拔苗助长的事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钱志亮教授指出,市场经济下日益方便的消费,把很多家庭服务和家务活慢慢推向了社会,孩子再也看不到父母为他们忙碌的身影,亲情越来越远;人们的思想越来越解放,更加崇尚个性化的生活,夫妻离异现象与日俱增,单亲家庭的子女抚养成为了新的课题;交通的日趋便捷使得夫妻两地分居现象越来越多,人口流动更为方便,很多孩子多由母亲照顾,父教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塑造也在产生负面影响„„如今,社会的变迁使得人们的很多价值观念发生了一些变化,而这些价值观念在家庭教育当中也不断面临着新的挑战。
现代家长角色定位模糊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强调夫妻有别,“男主外,女主内”,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角色扮演上是有区别的。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同样强调夫妻有别,严父慈母。然而,当今社会让这些区别变得难免有些模糊。
“今天有多少父亲是‘严’的,有多少母亲还‘慈’呢?”钱志亮教授向妈妈们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从没打过自己孩子的母亲能有多少呢?“今天,无论身为人父、人母,都应在孩子成长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有所分工。我呼吁我们的父亲在孩子成长中不要无为而治。”今天的社会,男人每天都在面临着很大的竞争压力,沉重的社会压力会让他们不得不辛苦地在外劳作,但是事业的成功是一时,家庭的幸福是一世,尤其是孩子的成长,更是一辈子的事情。
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在两个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是智慧的启迪,二是为人的引导。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大量的研究告诉我们,父亲与孩子相处时间越长,父亲的后劲越足。而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也应该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今天的女性和过去不一样,传统女性更多为家庭主妇,而今,除了要相夫教子外,女性还要到社会上工作,更沉重的负担也被加在了她们身上。母亲在孩子的成长当中也有两个很重要的任务,一个是培养孩子习惯的养成——家庭生活的习惯一定会向孩子的学习习惯迁移;母亲对孩子的另外一个影响则在于“情”的培养。
除了父母的角色外,独生子女面临的其他家庭变化也同传统文化有了很大的差异。传统家庭人伦中,特别强调兄弟有替,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和睦相处,而现在的孩子希望有“替”,却无人能“替”,孩子与同辈交往的缺失让他们很难理解什么叫做友爱、宽容、仁慈。传统
文化当中特别强调长幼有序,出家门谁先谁后,可今天长幼已经没有序了,爷爷是孙子,孙子反成了爷爷。“社会的变迁使得我们当今家庭教育下的很多孩子被异化了,不少成为了有知识无智慧,有成绩无常识,有能力无信仰,有规范无道德,有欲望但不懂节制,有目标但缺失理想,有技能无灵魂,有学位没品位,有个性不懂合作,有心动却没有行动,有的是效率忽视的是公平等。”钱志亮提出,我们需要呼唤家庭教育的回归,尤其是父母在孩子成长当中理应扮演的那些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