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给文章设置悬念
怎样给文章设置悬念
遵义县团溪镇中学教师:赵温剑
相传清朝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去给一个朝廷命官的母亲祝寿,别人都带去了很贵重的礼物,可纪晓岚两手空空且去得较晚,他慢条斯理的当着文武百官吟起了他的祝寿诗。第一句便是“这个婆娘不是人”。语音刚落,文武百官大惊失色,气氛非常紧张,朝廷命官更是一脸不高兴.就在这个时候,纪晓岚来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听后大家转怒为喜,博得了满堂喝彩声,这哪里是在骂人,明明是在捧人。就在大家笑容还没有完全消去的时候,纪晓岚又来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气氛再一次紧张起来.眼看命官就要发作,纪晓岚又来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庆寿辰”.哦,原来贼的言外之意是个孝子,纪晓岚再一次博得了满堂喝彩.这时满座宾客赞叹不已。纪晓岚的诗悬念迭生,反差强烈,跌宕起伏,充满了智慧和幽默。
那么什么是悬念呢?悬念,是在文章中设置疑团或矛盾冲突,造成读者期待和关注的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也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引人入胜的魅力。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悬念在故事发展中只亮开谜面,而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民间艺人说书时的“卖关子”,其实就是利用人们总有“欲知 后事如何”的心理,用悬念来抓住听众。
悬念的内容有几种情况:有的是读者什么都不知道,希望明白究竟;有的是读者从前文已经知道一点,想再作进一步的了解;有的是读者知道知道很多,但怀着很大的兴趣期待事态的发展结果。
悬念通常设置在文章的开头或篇中,也有的放在结尾,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让读者去回味、思索,寻求答案。在文章中可以整体设悬,让悬念笼罩全篇,也可以局部设悬,在情节的发展中设置一些小的悬念。
设置悬念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倒置式。即把事情的结果或情节中最精彩的部分特意提到文章的开头,使读者产生一种追根溯源的欲望,然后再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采用倒置式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如《背影》一文,读了开篇,我们不禁要问:父亲肯定有许多方面令作者不能忘怀,为何单单不忘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读者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到文中去找答案。再如《杨修之死》,作者先写杨修猜解鸡肋令,曹操以“乱我军心”将之斩首,思贤若渴的曹操仅因这一事就会将聪颖过人的杨修处死吗?还有何因?为解这一悬念,文章接着叙述了杨修平时的为人以及他惹来杀身之祸的原因。采用倒置应从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出发,千万不可为倒置式而倒置式,当倒置式的部分叙述完毕回到顺叙时要交代清楚,要有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否则,会使文章头绪不清,脉络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又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 么办?》,开始就写普罗霍夫“自杀”,他为什么“自杀”?到底死了没有?这是读者急乡了解的问题。
吞吐式。说话吞吞吐吐,闪烁其词,只透风声,不露真相,让读者顿生疑窦,造成悬念。如《群英会蒋干中计》,写蒋干来访周瑜,“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闻干至,笑谓诸将曰:ˋ说客至矣。ˊ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众将应命而去。”这就使读者急切往下阅读,想了解“如此如此”到底是什么计策。
间隔式。在情节发展的节骨眼上,突然停止,故意岔到别处去,到以后再接上写。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为了证实叔父克劳狄斯杀父诱母的罪行,准备请伶人扮演一场类似的谋杀戏。这场戏的演出结果如何?观众急于了解,但作者却在戏演出之前,有意中断情节,安排哈姆雷特发表了一席关于戏剧与美学见解的言论,让读者猜想下面的剧情,形成悬念。
布疑式。布下疑阵,让读者猜测、揣摩。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写解放军战士来到哀牢山梨花林中一间小屋,看见屋里生活设备俱全,就是没有主人。主人是谁?作品围绕寻找小屋的主人,层层设疑,最后才点出“驿路梨花处处开”的主旨,让读者的心一直“悬”到结尾。
此外,还可以用反常、误会、设问、描写等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是要注意,悬念一定要“悬”,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蕴蓄,不能匆匆释疑,否则就失之简单,扣不住读者的心弦。但也不能过于拖延,那样会使读者厌倦。
第二篇:设置作文悬念的开头
作文开头很巧妙地设置悬念,制造某种气氛,会使文章引人入胜,波澜起伏,使读者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开头设置悬念的方法:
一、倒叙法。采用倒叙手法,把全文中的结局放在开头说,让读者一开头就陷入疑问之中,有了疑问,就有急于读下去解开谜团的欲望。如:《同志的信任》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文章一开始写鲁迅先生与一个陌生的女青年会面,女青年将一个纸包和一封信交给鲁迅先生。读罢开头读者自然要问:这个纸包里面藏的什么?这封信写的什么内容?有了这么多的疑问迫使读者产生追究起源的想法,情不自禁地、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这样的文章,读者想不说好也难,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对比法。这种方法往往先写人们已经认定定势的东西,然后提出与之相反的看法。因为任何事物都有正与反、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只承认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抓住“这另一方面”大做文章就会使人感到突兀的同时体会到主题的新颖别致。曾经有一位学生在一篇作文的开头这样写道:“愚公,早已被称为艰苦创业、持之以恒的楷模,但我却认为愚公确实是愚。”读了这样的开头,读者会产生疑虑,因此就必须读下去。
三、行为反常法。文章一开始以人物的反常行为开头,引人发思,产生疑问。初中语文《小小说两篇》就是一例。这种开头好就好在它能调动读者的思想:这个小鞋匠每天在路口张望的这个高大的身影是谁?为何张望他?其妙处就是利用小鞋匠的反常行为。
四、回忆法。其
一、文章开头写作者事后对事或人的看法、评价。《一件小事》就是用了这种方法。其
二、文章的开头触目伤怀、睹物思人。
例如有一篇学生作文开头这样写道:每当打开那像集,看到那张熟悉的面孔,我的思绪便回到那孩提时代。于是读者的思绪也被带到作者的孩提时代。
五、引用寓言法。
如:河水对河道说:“你为什么要阻碍我自由前行呢?”河道说:“没有我的限制,你早枯涸了,你不会见到蔚蓝的大海。”
小草对野火说:“你为什么要阻碍我顺利的成长?”野火说:“没有我的烧烤,你早枯萎了,你不会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唐僧对佛祖说:“你让我取经,为什么又让我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佛祖说:“没有这些妖魔鬼怪的阻碍,你那几个劣徒早就作乌兽散了,你不会取得真经。”
以寓言开头,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的道理或事物的兴趣。以上用三小段寓言故事引出所要讲的道理,这种方法多用于议论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发端新颖,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
总之,“文无定法”具体运用那种方法要根据文章的内容而定。但是给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应注意:一是开头悬念的设置要简明扼要,不能啰嗦,与悬念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写,悬念的点要集中。二是要围绕悬念一步一步地解开谜底,一层一层地解除悬念,慢慢地完成,直到结尾时才让人恍然大悟,这样,既符合读者的阅读思路,又可以使文章曲折多姿,前后呼应。
第三篇:学会设置悬念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设置悬念
一、小故事导入:
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富贵人家的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当时有名的才子唐伯虎,酒席间大家请唐伯虎即兴为老太太题一首祝寿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
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
九天仙女下凡尘。
喝 彩
儿孙个个都是贼,惊
怒
偷得蟠桃献至亲。
拍手叫好 同学们看这首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呢?
(1)有创新,不同于传统的祝寿诗(2)有悬念,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同学们说的很对,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手法——设置悬念。
二、什么是悬念?
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
我们再来看几则小例子:
世界文学史上的最短
1、最短的言情小说:他死的那天,孩子出生了。2、3、4、最短的武侠小说:高手被豆腐砸死了。最短的恐怖小说:惊醒,身边躺着自己的尸体。最短的科幻小说:最后一个地球人坐在家里,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5、最短的荒诞小说:有一个面包走在路上,他觉得自己很饿,就把自己吃了。
三、文学创作中的悬念:
虽然说悬念应用于各个艺术门类,但其实根源还是在于文学,因为电影、戏剧都在有剧本,所以可以说有时悬念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所在。
古人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就是人们读文章就像观看山景一样,不喜欢看平的山,因为那样就没什么意思了,总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才好。写文章就是这样,如果你在写一件事时一味交代,叙述,而不讲究手法技巧,那别人读起来肯定是索然无味的,所以适当的设置些悬念,就会让情节波澜起伏,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他们有迫切读下去的欲望。
在我们从小学到初中所学过的很多课文当中,有很多文章都适如其分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我们试看几例:
(一)课内课文举例:
1、《草船借箭》 此文中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悬念。
立状设悬念: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成的,诸葛亮却立下了三天完成的军令状,难道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了吗?这是不是伸着脖子等着挨宰?这是第一个悬念。
借船设悬念: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鲁肃可着急了。他于是趁机提出借二十条船,按他的要求装备好,并叮嘱鲁肃保守机密。这些小船能变出箭来吗?鲁肃一旦向周瑜报告了,诸葛亮岂不是全完了?这是第二个悬念。
取箭设悬念:军令状立了,小船借了,可就是不见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才趁着漫天大雾逼近曹军水寨,并且叫军士擂鼓呐喊。鲁肃固然吓得面如土色,读者也要捏一把汗,如果曹军大举出击,诸葛亮不是要成为俘虏吗?这是第三个悬念。
三个悬念,三层理解,诸葛亮聪敏机智,胆略过人,真是“神机妙算”哪!
2、《我的叔叔于勒》
故事一开始,作者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拮据的家境后,立刻引出“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为什么“父亲”急切地盼望于勒归来?于勒归来会改变他们家的境况吗?于勒现在在哪里?他是干什么的?这一连串的问号,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个悬念,它让读者怀着迫切的心情急于看下文。
3、《最后一课》
小说的开篇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又写上课前教室里与以往不同的气氛,这些内容都是在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课外举例:
接下来,我们在来读一篇小短文,来进一步感受悬念的魅力。
20美金的价值
一天,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问。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
“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你睡了吗,孩子?”“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 10美金。”“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生气地问。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唐继柳 编译。选自《深圳青年》)【点拨鉴赏】:
巧设悬念可以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从而有效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利用误会可以使文章生波澜,有起伏,多跌宕,吸引人。本文综合运用巧设悬念法和误会兴波法。
五岁的儿子为什么要问爸爸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在得知爸爸一小时赚20美金后为什么要向爸爸借10美金?当爸爸给他10美金以后,儿子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他想干什么?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强烈的吸引着读者。爸爸以为儿子借钱是要去买玩具,发怒了;爸爸见儿子已经有钱还要借钱,生气了。爸爸不知道儿子借钱的真实意图,产生了一个又一个误会。直到结尾才揭开了谜底--“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原来如此!文章产生了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力量。现代生活快节奏、高速度,人们紧紧张张忙忙碌碌,往往忽视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所以儿子的言行便显得合理;爸爸“很累并有点烦”,所以他对儿子“发怒”、“生气”也可以理解;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密。
四、我们的作文如何制造悬念?
设置悬念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写作中应该结合文章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绝不是闭门造“文”,瞎编乱诌。它应该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设置悬念,实际上就是平时所说的“故弄玄虚”,特指把故事的内容(人物的活动、事件的经过)写得曲折起伏,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满怀浓厚兴趣随着你的“笔踪”去寻“玄”探“虚”。设置悬念是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那么,怎样设置悬念呢?设置悬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只简单地介绍五种:倒叙法、疑问法、误会法、巧合法、省略法。
1.倒叙法
利用倒叙法设置悬念,就是把故事的结局先写出来,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让人们带着悬念去阅读下文。
例如原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羚羊木雕》,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万芳不但不生“我”的气,还安慰“我”,让“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这篇文章开篇从故事的后半段写起: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已经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这就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妈妈的质问,后交代羚羊木雕的由来,以及去向,开成一个矛盾情节——妈妈很重视羚羊木雕,而我却送给了万芳。这样的开头足够吸引人,让读者迫切地读下去,以了解事件的原委。
2.疑问法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地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是形成悬念的好方法。
例如《绝品》:常先生卖给刘三爷的画到底是不是假的?这一悬念一直贯穿小说的始终,最后才交代出来。很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避免了行文的平淡。
3.误会法
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如《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不厌其烦地运用了误会法。在没有见到孔明之前,却先后将孔明的朋友崔州平、孟光威、石广元以及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等误当作诸葛亮。这一次次的误会便构成了一个个悬念:这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人?故事波澜起伏,曲折跌宕,读来趣味横生。
4.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生活中有许多巧合,正是这些巧合的事情,使生活充满了情趣。写记叙性的文章,就是要利用生活中的这些巧合,去构思故事,兴起波澜,取得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要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了。”的确,在编述故事的时候,巧合是一种黏合剂,它能把本来各不相关的人物联系起来,把互不相连的事件贯穿起来,从而使故事呈现为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巧合是一种过滤器,它能把时代生活中的杂质加以过滤,从而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快速地展开动人心弦的故事。巧合还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在一连串的奇遇、误会等意外事件中,促使人物性格、情节产生突发性的转变,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
巧合的方式五花八门,而主要的有两种:不约而同的巧合与不期而遇的巧合。
例如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来装饰。于是圣诞节之前,丈夫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精美的发梳,而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干出了动人心魄的“壮举”,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作品以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凸显了夫妻之间感情的诚笃、深挚,读来催人泪下。像这种不同的人物,做出相同(或相似)的事情的巧合就属于“不约而同”的巧合。
有篇中学生习作《没想到竟是这样》写了这样的情节:内向、文静的女生梅子,以“木梅”为名,在网络聊天室里“结识”了一个叫“木瓜”的boy。由于上课时想着“木瓜”,梅子走神了,并被年轻的班主任狠狠批评了一通。当天放学后,梅子与“木瓜”相约各拿一张卡通画在公园见面。两人一相见,“木瓜”一脸窘相,而梅子“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喊出一声:„老师好!‟”该文以巧合造成情节的戏剧性,增加了波折,读来饶有趣味。这种巧合就属于“不期而遇”的巧合。
5.省略法
叙述故事时,故意地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一时难以琢磨,引起他们的种种猜疑和推想,也是设置悬念的方法之一。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小二夫妇见陆谦等人行为鬼祟,言谈诡秘,又提到“林冲”的名字,觉得事情蹊跷,顿起疑心;隔墙偷听却只听得只言片语和“高太尉”三字,其它都因听不清楚略而不写。这就形成悬念:他们是谁?要干什么?为什么言谈举止那样诡秘?是不是要加害林冲?读者读到这里也不免要为林冲的处境和命运担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设置悬念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写作中应该结合文章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绝不是闭门造“文”,瞎编乱诌。它应该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五、课堂练笔:
为下面两个作文设计开头,试计出悬念。《迟到》、《老师今天没来》
六、作
业
自拟题目或从下边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见出一定的波澜。
1、使我__(难忘、气愤、惊异)的一件事
2、出人意料的一件事
第四篇:怎样给文章拟定题目(最终版)
怎样给文章拟定题目(常见形式)
1.以事物呈现或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命题。如《上学路上》、《傍晚的大海》、《十六年前的回忆》、《暴雨来临》、《松坊溪的冬天》、《课前准备》等。
2.以事情的主要内容,即事件的性质进行命题。如《家庭趣事》、《一夜的工作》、《开国大典》、《捞铁牛》、《飞夺泸定桥》、《观潮》、《画杨桃》等等。
3.以事件中的人物进行命题。即以人物的姓名、职务及称呼来进行命题的方法。这在我们课文中十分常见。如《我的战友邱少云》、《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黄继光》、《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詹天佑》等等。
4.以事件呈现或事情发生的地点进行命题的方法。如《校园一角》、《赛场内外》、《电视机前》、《家乡的小河边》等等。
5.以事件的性质或表现的中心意思进行命题的方法。如《伟大的友谊》、《视死如归》、《师生情》、《我爱故乡的杨梅》、《梅花魂》、《高粱情》、《夜莺的歌声》、《劳动最有滋味》等。
6.同时以记叙文的几个要素来进行命题的方法。如地、事结合的有《草地夜行》、《草船借箭》、《海上日出》、《十里长街送总理》、《狼牙山五壮士》、《赤壁之战》等。人事结合的有《鲁班学艺》、《毛主席在花山》、《将相和》、《田忌赛马》等等。
第五篇:如何设置悬念作文教案
作文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如何“设置悬念”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什么是设置悬念?
2、写出流畅的设置悬念的作文。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设置悬念与文章情感表达的契合。
2、体会独具匠心的设置悬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体会写作是情感表达的需要。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设置悬念运用于写作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以清朝纪晓岚相传给一个朝廷命官的母亲作祝寿诗入题。
师: 相传清朝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去给一个朝廷命官的母亲祝寿,别人都带去了很贵重的礼物,可纪晓岚两手空空且去得较晚,他慢条斯理的当着文武百官吟起了他的祝寿诗。诗的第一句是这样的——这个婆娘不是人。(演示幻灯)
语音刚落,文武百官大惊失色,气氛非常紧张,朝廷命官更是一脸不高兴。就在这个时候,纪晓岚来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演示幻灯)听后大家转怒为喜,博得了满堂喝彩声,这哪里是在骂人,明明是在捧人。
就在大家笑容还没有完全消去的时候,纪晓岚又来了第三句——儿个个都是贼。(演示幻灯)气氛再一次紧张起来。眼看命官就要发作,纪晓岚又来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庆寿辰。(演示幻灯)哦,原来“贼”的言外之意是个孝子,纪晓岚再一次博得了满堂喝彩。
师:当你听到第一、三句诗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悬起来,替纪晓岚捏一把汗。
师:当你听到第二、四句诗时,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生:替纪晓岚拍案教绝,心理高兴,舒展。
师:的确,这短短的四句,跌宕生姿,一张一弛,曲折生动,或者叫做“波澜”,吊足了胃口。所谓“文若观山不喜平”,写作文就是要避免平铺直叙,这样才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这首诗一惊一喜产生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欲扬先抑
师:“欲扬先抑”是原来不喜欢通过一段时间认识又喜欢,比如《荔枝蜜》、《白杨礼赞》等就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现在讲的这首诗是这种写法吗?(通过 老师引导)
生:设置悬念的写法。
师:很好!
二、概念阐述
师:什么叫“设置悬念”?(演示幻灯,并请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设置悬念就是把事情的结论或结果放在前面写,设立一个“关卡”,使读者急于了解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从而引起读者的深思。现代汉语中叫做“卖关子”,有的也叫埋下伏笔。
师:悬念的设置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也可以在文章的中间,一篇文章可以只有一个悬念,也可以有多个悬念,但设置悬念,必须解开悬念,悬念在前,解开在后。刚才那首诗有几个悬念?
生:两个。
师:如果那首诗的三、四句我这样改写一下----儿孙个个都孝顺,买来蟠桃庆寿辰。你看效果好不好?
生:不好,没有悬念,平铺直叙,不吸引人,不曲折,不生动。
师:由此可见,设置悬念有什么效果呢?
师生讨论:(演示幻灯)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一是可以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师: 也就是在利用人们“欲知后事如何”的心理,用悬念来抓住读者,通俗的说就是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师:设置悬念既然有这样写作效果,我们就要学会用它。那么设置悬念的基本模式又是怎样的呢?
师生讨论:(演示幻灯)设置悬念的基本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一般是先设疑后释疑,产生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
三、实例诠释
(一)课内实例 节选《背影》第六自然段
师:接下来,我们结合学习过的一篇文章,来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设置悬念的。(演示幻灯,出示原文)
师:作者为什么说最不能忘记是父亲的背影?
生:“望父买橘”的情景使作者不能忘记。
师:讲得很好,作者开门见山就亮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从因果关系的角度看,这两段话哪段是结果?哪段是阐述原因?
生:第一段是结果,第二段是原因。
师:不言而喻,说得很对。通过“望父买橘”揭示了一个什么中心呢?
生:表现了作者思念父亲,父亲喜爱儿子的真挚的感情。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是多么的关爱自己的儿子。(演示幻灯)
“不能忘记”是结果——设置悬念
“望父买橘”是原因——探因解疑
“父爱子,子思父”是中心——解明疑旨
课内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但是有个问题我们要引起注意:(演示幻灯、温馨提示)
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加强叙述效果,但只有那些能使读者感兴趣的事件的结果和片段,才适宜用倒叙追本溯源。在许多情况下,悬念往往与巧合、误会等表现手法结合使用,令文章峰回路转,曲折生动。
(二)课外实例 《抓阄》
师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篇课外的文章,看看作者又是怎样设置悬念的(演示幻灯,出示原文)。这篇文章写得很精彩,我想请同学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三个问题。
①、作者先写了什么?
②、文章的感人点在哪?
③、结尾点明主旨,揭示了一个什么主题?
生:(读毕,学生纷纷抢答)
师:(演示幻灯)
先写家境贫困→设置悬念
再写抓阄“作弊”→探因解疑
结尾深化主题:手足情深→解明疑旨
四、模仿写作
师:由此可见,设置悬念并不难,“悬念”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种声音等等。但只要有一种“卖关子”的效果就行了。接下来我们来练练,看看那个同学设置的悬念好。(演示幻灯,出示题目)
1、《师恩难忘》
2、自拟题目,自定体裁,感悟生活,抒写心声
要求:
1、采用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2、写200字的短文,时间10分钟。
五、短文点评
(快到时间,有同学陆续写完,并请了四个同学念自己的文章,每念完一篇文章均有两到三个同学就设置悬念的角度进行点评,课堂气氛很活跃)
六、教学小结
七、课外练笔
八、附:
(一)抓
阄
夜,如漆的夜。
半山腰的一间草房里,闪动出昏暗的灯光。屋里坐着兄弟两人。哥哥今年在县城念高中三年级,成绩优异,明年就要考大学了;弟弟上初中二年级。父亲在三年前病逝。家里家外,全由母亲一人操劳,长期的超负荷劳动,母亲生病卧床,家里无人劳动,兄弟俩决定留一个在家,另一个继续上学。
久久地,屋里没有声音。一阵大风吹过,门上的布帘猎猎作响,火苗不停地跳动。
“哥,你去念书吧,我留在家里。”弟弟对哥哥道。哥哥没有应声。看着面黄肌瘦的弟弟,心里一阵心痛。难道自己去念书,让弱小的弟弟在家劳动吗?哥哥走过去,抚着弟弟的头,“听哥的话,你人还小,正是读书的时候,哥哥留在家里,你安心去念书。”“不,哥,你马上就升学了,你去读书,家里活我慢慢干。”
“弟弟,”“哥哥,”兄弟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彼此听见对方的心跳。泪,无声地流淌着„„
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得以抓阄来决定。
弟弟找来纸和笔,俯在桌上写,哥凝视着屋外黑黑的夜出神。
“哥哥,你先抓吧。”哥哥转过身,迟凝了片刻,从桌上抓起了一个纸团,上面写着:“上学”。
弟弟望着哥哥道:“哥,你那阄是上学,我在家劳动,你去念书吧。”„„ 哥哥盯着手中的纸片,心潮起伏,弟弟还那么小,在家劳动,会累坏他的。不行,应当让弟弟去念书。他转身一看,屋里已不见了弟弟。哥哥低头沉思了片刻,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从纸篓里找出弟弟的那团纸,展开一看,上面也写着“上学”。霎时,哥哥明白了一切。为了让哥哥去先抓,自己就„„
看着手中的一片皱纸,哥哥眼里闪着泪花,手,在颤抖,猛地,哥哥转过身,大声喊道:“弟弟„„”向屋外浓浓的夜幕冲去。
(二)学生作品
师恩难忘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说的就是难忘师恩。他身材微胖,气度不凡。他不是我的老师,却胜似我的老师。
记得初一第二学期,我校上任了一位新校长,他叫李芹,李校长上任就开设了校长信箱,从此学生就有了倾诉的对象,心中的苦闷,生活中的难题,学习上的困难都可以如实的讲给李校长听,而李校长也尽可能解决更多问题。每天早晚自习他都要到每个班去巡查,当看见同学们认真学习时,脸上就露出了微笑,我从那关切笑容中,足见李校长是位认真责任、关心学生的好老师、好校长。有一次我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李校长打电话来鼓励我,希望我再接再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听到这,我十分激动,心中荡起涟漪,我明白了他不只是鼓励我一个人,而是鼓励大家,希望看到每一学生都能茁壮成长。
啊!师恩难忘,李校长他虽然不是我的老师,但是在我心中是最崇高,最伟大的一位老师。
不想回家
那是个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大红灯笼,烟花灿烂,万家团圆,一派幸福喜悦的风气。人们都坐在火炉前煮汤圆,一起吃团圆饭,而我„„却不想回家。
寒风呼呼地刮着,天边慢悠悠飘来了一片片雪花,落在我冻得通红的脸颊上,仿佛落在我的心头一般,一股“透心凉”的感觉不由得袭上心头,使得我想起了孤独在家守侯的妈妈,瞬时间,我往家的方向狂奔而去„„
回到家,果然不出我所料的是:只有一桌的饭菜,妈妈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眼睛里是无限的悲凉„„ “还没睡呀!”门“吱呀”一声开了,门外传来的是爸爸的声音。现在已是深夜12点了,刚从赌博场回来的爸爸不经意地问了一句,冷酷无情的眼神透露出他要赌不要家的麻木不仁,妈妈还是一言不发,眼睛里不再有任何希望,她彻底绝望了!此时,我的心也已冰凉:“这还是我那个爱家的爸爸吗?还是那个亲我爱我的爸爸吗?”我眼前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心里不禁呐喊:赌博你这恶魔,还我亲爱的爸爸,还我一个爱家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