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

时间:2019-05-15 15:30: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

第一篇: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

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这种心理需求具有巨大的潜在能量,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吸引注意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设置悬念的契机,常可以表现数学的魅力和艺术感。本文将结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谈实际教学中悬念的设置方法。

一、设“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

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要使学生生“疑”,教师就要不失时机地激“疑”,可激“疑”比较好的办法就是设“疑”。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教师可先出示题:小明今年12岁,他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这时学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理产生了悬念。这种疑制成悬念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随即教师指出:等你们学了今天的课后就知道了,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地位上。又如在教学加减法的一些简便算法时,我说:“今天我和同学们来个口算比赛”。接着逐个出示:582+299、543+297、786-397等口算题。结果每道题都是我又对又快。这样学生产生了疑,迫切想知道这种计算方法,从而造成了知识上的悬念,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情趣。

二、精“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适当地选择、安排提出好的问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好胜心和创造力,是创设悬念的有效方法。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

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的也很牢固。

三、制“错”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27-27÷3。学生在草本上计算后,大多数同学的计算步骤如下:①27-27÷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27-27”,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同学的计算步骤是:②27-27÷3=27-9=18出现这两种情况,乃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问这两种计算哪种计算正确?顿时,同学们纷纷争论: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我见学生的情绪高涨,对问题的答案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于是说:“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我板书“四则混合运算”,讲授新课,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创“难”

创“难”可在某堂课或某段知识前抛出,使学生看到所学知识最高点,经常保持一种学习的未完成感。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①1.6÷0.25,15÷0.06;②10÷6,70.7÷33。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难”制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五、求“变”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的始终感到“新”、“奇”,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下列变式练习:1、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是梨树的几分之几?2、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梨树是苹果树的几倍?3、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是梨树的百分之几?4、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梨树是苹果树的百分之几?5、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比梨树少几分之几?6、苹果树20棵,梨树24棵,苹果树比梨树少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将会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为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六、留“尾”

留“尾”指在每节课(或每段知识)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后继课涂上点“神秘色彩”,激励他们进一步探索和解决问题。例如:新授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六法 )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六法

作者:河南省实„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3368

更新时间:2007-1-17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学生的思维活跃于疑问的交叉点。为此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设疑,制造悬念,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不平衡状态,引起学生的探索欲望,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置悬念的几种方法。

一、激“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冲突,进而拨动其思维之弦。适时激疑,可以使学生因疑生趣,由疑诱思,以疑获知。

如在教学“体积的意义”时,教师巧妙地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向学生激疑:“为什么瓶子里的水没有增加,丢进石子后水面却上升了?”一“石”激“浪”,课堂上顿时活跃起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有关长度、面积等的知识块被激活。他们各抒己见,有的说因为石子有长度,有的说因为有宽度,还有的说因为有厚度、有面积等。正当学生为到底跟什么有关系而苦苦思索时,教师看准火候儿,及时导入新课,并鼓励学生比一比,看谁学习了新课后能够正确解释这个现象。这样通过“激疑”,打破了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使学生充满热情地投入思考,一下子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位置上。

二、巧“问”

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可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因此,教学中要结合教学内容精心设计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唤起求知兴趣。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提出如下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自行车的车轮是什么样的?”学生回答:“是圆形的。”“如果是长方形或三角形行不行?”学生笑着连连摇头。我又问:“如果车轮是椭圆形的呢?”(随手在黑板上画出椭圆形)。学生急着回答:“不行,没法骑。”我紧接着追问:“为什么圆的就行呢?”学生一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议论。这一系列的提问不仅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悬念,而且为随后的教学提供了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而且这样找到的结论理解、记忆得也很深刻。

三、示“错”

教学时有意搜集或编制一些学生易犯而又意识不到的错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的思维产生错与对之间的交叉冲突和悬念,进而引导学生找出致误原因,克服思维定势。如我在教学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一道容易出错的复习题:36-36÷3。许多学生的计算步骤如下:36-36÷3=0÷3=0。造成计算错误的原因是因为强信息“36-36”削弱了计算顺序这一信息,造成了计算的差错。而只有个别学生的计算步骤是:36-36÷3=36-12=24。出现这两种情况,正在我的意料之中。我顺水推舟,把这两种计算过程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讨论这两种计算哪种正确。顿时,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第一种解答正确,有的说第二种解答正确。学生们个个情绪高涨、兴趣盎然,我顺势引入新课:“到底哪种解答方法正确呢?我们学习四则混合运算后,就知道答案了。”接着开始讲授新课,教学效果很好。实践证明,有目的地设计一些容易做错的题目,展示错误,造成“悬念”,有助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习的主动性。

四、设“障”

教师要准确把握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设疑置难,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创设悬念,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出示两组题:(1)1.6÷0.25,15÷0.15;(2)10÷3,14.2÷22。学生很快计算出第一组题的得数,但在计算第二组题时,学生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完。“怎么办?”“如何写出商呢?”学生求知与教学内容之间形成一种“不协调”。好奇与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困惑之处。这样以“障”造成“悬念”,使学生在学习循环小数时心中始终有了一个目标,激发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五、求“变”

求“变”就是在教学中对典型的问题进行有目的、多角度、多层次的演变,使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此类数学问题的一般规律和本质属性,也使学生对学习始终感到新鲜、有趣,由此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学习了分数应用题后出示两个条件:男同学20人,女同学16人”,让学生根据所给条件自己提出问题,并且解答。由此可以提出很多不同的问题:(1)男同学是女同学的几倍?(2)女同学是男同学的几分之几?(3)男同学比女同学多几分之几?(4)女同学比男同学少几分之几?(5)男同学比女同学多百分之几?„„这样的变换使学生再度陷入问题的探索之中,而且这种求“变”,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思维潜力的发挥起到一个创景设情的作用。

六、留“味”

一堂数学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内容和学生思维的终结。“学贵存疑”,有疑是对知识“学而不厌”的需要。小学生年龄小,对新事物易产生好奇心,喜欢追根问底,倘若课堂结束时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处设置悬念,则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认识”这节课下课前,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果用我们学过的米、分米、厘米、毫米来计量郑州到北京的路程有多远,你觉得怎么样?”学生答:“不好量,太长了。”此时,教师设置悬念:“计量较长的路程有没有更合适的计量单位呢?下一节课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这样,在揭示矛盾的同时制造悬念,使学生在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第三篇:巧设悬念,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巧设悬念,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果

内容摘要: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针对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通过巧设悬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丰富想象力,增强记忆力,开拓思维,挖掘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都能广泛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有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巧设悬念 学习兴趣 提高 小学数学 课堂效果

正文:课改以来,教师教学理念得到了普遍更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的转变,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情境创设随意化,脱离生活实际;小组合作形式化,不求效果,只求热闹好看;评价方式集中化,优等生一节课获得无数次表扬,差等生要获得一次表扬难于上青天;多媒体使用过度化,不管什么内容,一节课下来全部用多媒体展示,黑板上干干净净„„表面上看热热闹闹,许多老师被此现象迷惑,自我陶醉。其实很多学生是“假”参与,并没有开动脑筋思考问题,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然而,在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在看推理侦探小说时,恨不得一口气看完,饭都懒得吃,觉都不想睡;在看间谍片时,看完一集就想看下一集„„第二天会迫不及待的坐在电视机前等待„„为什么会这样?其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都设有悬念,总是在扣人心弦的关键时刻戛然而止,使读者或观众急于知道故事的情节或结局,吸引人们的兴趣和注意力,诱导我们产生非看不可的愿望。

在教学中巧设悬念,就是运用丰富多彩的方式方法将知识、技能巧妙、简洁地转化为一个悬而未决的“迷团”,适时地“抛”给学生,激起学生强烈求知欲望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作用,巧设悬念,诱导学生专心、主动的去学、去想、去做,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紧紧抓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省时高效的开展教学工作。那么,如何设置教学中的悬念,使小学数学课教学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笔者从四个方面浅析。

一、巧提“疑问”,点燃学生求知欲。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问题情境创设得好,就能吸引住学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使他们积极思维、勇于探索、主动地投入到对新知识的探究中,从而得到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其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智力活动达到最佳激活状态,并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其二,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提高问题解决的能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使数学课堂以问题为中心,充满生机。只有数学课堂真正活起来,才会真正提高课堂效果。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课时,教师多媒体出示情境图:45个编有号码的彩球,按红、黄、蓝的顺序排列。师:同学们,屏幕上有很多彩球,每个球上都有一个号码。老师不看屏幕,只要告诉我球的号码,我马上就能说出它的颜色,信不信?

一石激起千层浪,刚才还平静的课堂顿时热闹起来。学生争先恐后的报号码,老师一一作答,准确无误。一会儿,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学生再报号码了,一个个小脸蛋上露出不可思议的表情。

师:老师为什么能很快地猜出彩球的颜色呢?想知道这里的奥秘吗?(学生迫不及待的齐声回答“想”)认真学完这节课的知识,你也一定有这样神奇的本领。此时,全班学生的学习热情被瞬间点燃,大家聚精会神的开始听老师上课了。

巧提“疑问”,也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常用手段。提出一个恰到好处的问题胜过千言万语的讲解,问题不仅能够引发求知者的深深思考,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巧示“错例”,提升学生理解能力。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每天都有学生在出错,错题伴随着学生一起成长。如何利用“错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应该换位思考,不要过分的加以批评或指责,不仅如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采取“诱导错误,引发深思”,“将错就错,因势利导”等方法。使学生在纠错、改错中感悟道理、领悟方法,发展思维,实现创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理解力,让错题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力,而不是包袱。

例如: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教师出示判断题:“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教师叫学生回答,几个学生都判断是对的。老师再问全班其他同学,也认为是对的。但是,老师却持相反意见,要求学生找出原因。学生感到很惊讶,都在冥思苦想。这时教师适时利用多媒体展示两个圆,为了让学生看的清楚明白,一个圆很小,一个圆很大。老师面带微笑说:“同学们,认真的观察这两个圆,你还会坚持你的判断吗?”几秒短暂的安静后,学生们潘然大悟,圆的大小不一样,一个圆的半径不不可能是另一个圆的直径的一半。随后,教师多媒体出示“只有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才是直径的一半。”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恰当的设置一些“陷阱”,甚至诱导学生出错,使其“上当”,当他们落入“陷阱”还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时,及时通过有效地方法,引导其发现错误,让他们顿时醒悟。由于高度的情感反差,明显的正误对照,很自然地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通过“错例”的学习,学生能够吸取教训,往往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无形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上一层楼。

三、巧求“变化”,提高学生应变能力。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要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教师还要有意识的追求适当的“变化”,在“变化”中让学生感觉到学数学的趣味;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变化莫测;让学生懂得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只有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巧求“变化”,学生才不会照搬照抄“死读书”,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学习圆柱表面积时,老师要求学生求一节圆柱形水管的面积。同学们一看题目很简单,不假思索的就利用圆柱的侧面积加两个底面面积。很快学生都得出一个一致的答案,然而老师却否决了。并且老师很夸张的告诉学生,因为这里面藏着一个天大的秘密,问大家想不想知道„„

通过教师的一番“故弄玄虚”,学生注意力就高度集中,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大秘密”了。很快学生就知道了要求水管的表面积只要求水管的侧面积即可,其实所谓的“秘密”就是水管两个底面是空的„„这种变化告诉学生不是所有的题目都可以直接套用公式解决,有的题目还要考虑特殊情况。长期训练可以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提高数学解题的应变能力。

四、巧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参与性。

在教学中穿插一些小游戏环节,英语、体育等课中极为普遍,可是在数学课堂中甚为罕见。是不是在数学课堂中就不能用呢?我个人认为在小学数学(主要中低段)课堂中完全可以用,只要用的恰到好处,教学效果更佳。

做游戏,其实就是玩。但是一定要考虑到要玩的有意义,要玩的目的,要玩的有收获。教师在设计时要把握四个原则:

1、玩的游戏要与学的数学知识有关;

2、玩的游戏要全员参与(包括在动脑思考的学生);

3、要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安排好题目的难易程度;

4、要为游戏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反过来促进教学。笔者听过一节课,教师在课堂巩固练习环节设置了一个分组比赛游戏:教师在黑板上写了六组估算题,每组7道。五组学生同时一个一个上去按顺序完成题目,看哪一组又快又准的做完。当每组的7名同学都完成后,第8名同学可以有一次机会上去改错更正。获胜的组将获得老师的神秘礼物(其实就是每人获得一张老师签名的“学习之星”卡片),这一下子把全班学生的学习激情点燃了。这节课的教学气氛,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一个小小的游戏,把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变得趣味横生,极大地促进了全体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

总之,巧设悬念这一教学手段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课堂效果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因此,在教学中,要想营造一个轻松有趣的数学课堂氛围,教师就要在巧设悬念上下功夫。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努力激发学生求知欲,坚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知识的乐趣,从内心体会到学习的愉快。变“要我学”到“我要学”、“我想学”,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唐丽萍.《新课的巧妙导入》.2009年05期.3.陈 棋.《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新课程(小学版).2009年01期.4.杨彩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浅谈》.教育艺术.2009年06期.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实践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实践谈

摘 要: 小学生数学课堂提问对激发学生兴趣、开启学生思维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要讲究提问的策略和方法,做到艺术性地向学生提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时要运用哪些技巧?作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谈谈体会。

关键词: 素质教育 小学数学 有效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离不开提问,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质疑问难的勇气和精神,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教师根据教学要求,揭示新旧数学知识之间的矛盾,作为一种启发信息提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的震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从而开展思考、讨论,探究规律,获得新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更是学生的权利。要做到让学生敢问、想问、善问、会问,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一、有效提问的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维、实现教学反馈的一种重要方法。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反馈教学信息与检验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功能,也是启发思维的主要方式。美国教育家斯帝文经过长期研究发现,一个教师在学校80%的时间都花在了向学生提出问题上。一个好的问题可以在师生之间创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提高学生的成就感。我国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形,纯熟之功弥深”。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宜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宜领会,即于其处提出”。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策略和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提问更有效率。

伟大的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人对要做的事情充满兴趣,那么他一定能做好。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就能有效地进行自我学习,这也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兴趣是学习的重要条件。小学生往往对陌生的事物比较害怕,在提问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因为心理的原因不愿意接受提问,还有一些学生没有掌握知识怕回答不上来,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提问的效果不好,效率不高。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精心设计一个问题,解除学生的困惑,让学生喜欢被提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不成熟,他们的思维很简单,往往喜欢卡通人物,老师可以从这方面着手,在提问阶段,教师可以先提问一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刺激学生思维,让学生的情绪高涨,克服心理矛盾,让他们知道老师是和蔼可亲的,回答问题难度不大。也可以出一些有关数学的脑筋急转弯,这样学生的情绪会更高涨。最好融合教材的重点内容提问,这样更能达到提问的最佳效果,不仅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让学生化解心理矛盾,实现有效提问。

2.恰当处理“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之间的关系。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预设问题”和教学过程中的“生成问题”对学生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作用。“预设问题”的设计,既要考虑对教学活动的引领作用,又要考虑到能否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从而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注意“预设问题”会诱发“生成新问题”的出现,而这些新的“生成问题”会因学习主体的特点、思维方式及个体差异而很难预料。针对课堂呈现出的丰富、多变和复杂的“生成问题”,教师应当首先不拘泥于课前预设,灵活调整、整合乃至放弃预设的问题,机智生成新的问题方案,伺机而动,随机应变。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生成的新问题,多做预设。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这既是教师教学经验的体现,又是教师教学机智的显现。正确理解“预设问题”与“生成问题”的不同作用,恰当处理好两者关系,并善于抓住课堂中生成的新问题,启发与引导学生做深入的思考和交流,发挥课堂“生成问题”对加深知识理解的积极作用,真正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3.具有开放空间的问题。

传统教学是封闭性的,这主要体现在问题的完善性与答案的唯一性,这样容易将学生限制在条条框框内,禁锢学生的思维,束缚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只会按照教材循规蹈矩地解题,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知识。新课程提倡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构建开放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与重要内容,问题要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主要体现在条件的不完善与答案的不唯一。(1)条件的不完善。给出几个条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选择条件或是补充条件编写题目。这样可以实现学生各知识的有机结合,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也可以根据学生情况编写题目,真正实现分层教学,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2)答案的不唯一。让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为教材上所谓的标准答案束缚,鼓励学生开动脑筋,突破传统教学思维与心理定势的束缚,开辟新思路,寻找新视角,探索新途径,从而得到更多的解题方法。

4.要正确评价“善待”学生的回答,多鼓励学生。

当一个学生单独回答不上来或回答不够准确、完整时,教师不能当众发怒批评,更不能大声训斥、讽刺、讥笑学生,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否则会使学生逐渐对教师产生畏惧心理,怕答错怕挨训而不敢积极回答问题。教师要“善待”学生的回答,只要学生的回答是其真实的想法,教师首先就要对学生给予充分肯定,肯定他的成绩,再对他的观点、见解进行评价;对回答不够准确的应先肯定其中可取的部分,再指出其中的不足,提出期望;对于学生颇有独到的见解,不仅要表扬学生积极思考的精神,还要表扬他提出问题的价值所在,进而使学生深层次地思考问题。教师要正确使用评价语言,并在评价时带有浓浓的情感,从不同角度给予肯定。如学生答对了,教师可以这样激励学生:“你真棒。”若学生答错了教师可以这样鼓励学生:“没关系,你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如果学生回答很有创意,教师更可以大声赞扬学生:“你的回答非常好,很有创意。”这样给予每个学生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周自芳.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初探.学周刊,2014.1.[2]陈俊新.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方法.现代阅读,2013.1.[3]孙素敏.对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策略的探究.中国校外教育,2013.9.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困惑与对策

课堂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最基本形式。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也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发展学生能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启动之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课堂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正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内容的选取更加密切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实际;学生的学习普遍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民主、平等。然而在这教育改革的明媚春光下,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有的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产生了一些困惑,导致了行为上的偏差,这不利于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

困惑一:观念陈旧,方式封闭

对策:发散思维,实行开放式教学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方式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学生与教师的合作使教师很满意。如一些教师在教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数学第一册第“#页“$以内的加法”时,先让学生看图片回答:%&'左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右边的小朋友手里拿着几个纸鹤!%#'一共有几个纸鹤!接着教师在黑板上写出算式后,再用同样方法教学#(&)$。最后教师指挥学生完成书上的做一做,教师说一学生动手做一,教师说二学生动手做二„„这些老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的框子内转动,这种过于统一、注重封闭的教学都是不利于他们的发展的,不但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赖或习惯于跟着老师走。

小学生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形成的思维定势。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身心的特征等原因,往往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乃至于群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从而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他们思维的发散性。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这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

新课程教学体现的是开放的文化,只有开放才有空间,才有选择,才有合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转变教学观念,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求知,学生能想的让他们想,能说的让他们说,能做的让他们做,真正实行开放式教学,以充分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进他们的发展。

困惑二:定理背诵,缺乏理解

对策:自主构建,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一些教师为了让孩子们更快地掌握知识,就要求他们背公式、背定理,这一拔苗助长的做法不但不能帮助孩子们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而且使他们对数学产生了恐惧甚至是厌恶。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不同的人对同一客观对象的理解各不相同。正如奥苏伯尔所说:“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不同的认知结构导致新知识的固着点、同化和顺应的途径、方式、方法、习惯自然各不相同。因此,课程标准多次指出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这一思想。只有这样获得的数学才是学生自己的数学,活的知识,有用的知识。

在实践中我们看到,有的学生擅长于用形象思维立体地理解数学;有的学生更趋向于用逻辑思维抽象地理解数学。因此,我们的教学就是要在适应学生思维特点的基础上,理解数学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如《时间》一课中,有学生对1时——1时半这一过程是这样理解地:长长瘦瘦的是分针是叔叔,他跑步跑得快;而那个矮矮胖胖的时针是老公公,他跑得慢。叔叔已经跑半圈了,老公公还只有跑了一小格里的一半。显然,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来理解数学的,所以很容易掌握。

因此,只有自主建构过的才是学生自己的,教师教给学生的东西对学生来说存在着距离感,不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得有多深刻和透彻。对于学生来讲,他们需要的是经过重组后在头脑中留下的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些东西。由此可见,学生需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数学,而不是单纯地死记硬背。

困惑三:方法单一,效率低下 对策:贴近生活,增强实用性

为什么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为什么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能体验到快乐?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不善于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往往习惯于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认为只要学生在做题时都能做对,那就是好的教学。把本应活泼的课堂变成了传授知识、灌输知识的课堂。

据香港的一项针对当地学生的调查表明,学生以数字、符号、公式等来形容数学,将数学简化成运算. 亦有一些响应带有“课堂数学”的强烈影子,例如认为数学是“用公式计算”和“背方法”的学科,以及“很多计算方法都能得到相同答案”和“答案准确”等,这大概是由于他们的数学观多来自于课堂教学,而“课堂数学”大多是教导学生如何去运用定理和公式,题目答案唯一。而谈到数学具有实用性的功能只有30%的学生。

因此,我们在选择教学材料时应尽量从学生实际生活中直接去提炼数学问题,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数学问题生活化!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我联系品德与生活课中的超市购物这一情境,规定每个小朋友只能带20元,又罗列了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商品,然后要求他们去购买。孩子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购买方案。紧接着又问,如果只能买三样东西,并且不能超过15元,你会选择哪三样?最后再问,如果要用最少的钱买数量最多的东西又该怎么买?这一系列问题的设计,激起了孩子们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必备的、常见问题的兴趣。正如古罗马教育家鲁塔克指出: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这就是说,只有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才能感动学生学习科学;在数学课程中只有超越“科学世界”,关注生活世界,才能感动学生学习数学。

困惑四:处理教材,舍本逐末 对策:根据实际,恰当处理

传统教学强调“教师应当紧扣教材”,而新课标强调必要时适当地突破教材。后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结合学生实际和当地环境,小则更换一些简便易行的题目,大则适当地改变教科书中某些课时的编排次序等,这确实能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然而,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标准提倡创造性处理教材,不但把教科书上的教学内容搞得支离破碎、无重点,并且将教科书上很好的内容也处理掉了。

如有位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不利用课本上的题目,不按照教材编排意图,而是先出示一个长方体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掌握特征,然后出示一个正方体实物用同样的方法教给学生。最后教师问学生:“正方体是一种怎样的长方体!”学生都答不上来,教师只能自己说出“特殊的”三个字。这样的教学表面上看起来是教师把教材处理后进行教学,是新观念下的教学行为,但实际上是把长方体和正方体对立起来让学生学,把课本上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密切联系的“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等重要句子都给“处理”掉了,造成了不良后果。因此,笔者认为,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追求处理教材“热”,以致舍本逐末,而要根据实际的需要恰当地处理教材,以求高效率。

实施新课程过程中,需要教师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设计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当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样教学的,通常的教学方法是怎样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的特征是什么?是否有助于学生发展,是否符合新课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学改革的案例,就会发现,原来教学还可以这样组织,学生还可以这样学习。思考一下,以往教学中学生是什么角色,教师是什么角色,是不是可以尝试改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并想一想,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之后会发生什么。把思考付诸于行动之后,迎刃而解地不单单只是困惑„„

困惑一: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吗?

《数学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我在教学时,总是试图使每一个人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每当提出一个问题,我会尽量让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想把自己的想法介绍给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的即使别人已经说过了,自己也要说,课堂上虽然很热闹,好像人人参与,但实际能提炼出来的内容并不多,层次也不深。为了尊重学生、维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我又不能中途截断,造成了课堂时间的浪费,有时也不能按计划完成预定教学内容。

困惑

二、课堂上应怎样设置小组合作学习?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很多公开课中也充分体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但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的那种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可是小组活动中却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不听取他人见解,固执己见的现象。还有一些性格内向的,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只作为一个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在小组汇报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能得到更多的锻炼。困难的学生基本没有发言的时间,而且他也不想发言。久而久之,困难的学生学习越来越困难,优秀生越来越好。两级差距越来越大。另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看似简单易学,但稍有不慎就会使课堂气氛得不到较好的调控,达不到预期的目的,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我管理能力差,还没有形成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不及时提醒和指导,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相互讨论和交流,每个人都争先发言,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但没有学会真正倾听、理解并吸收他人意见,缺乏实质性的合作。同时,小组活动中还出现一些放任自流的现象,教师不易发现学生开小差。最后,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好把握。由于年龄特点,知识水平,合作学习能力不同,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时,有的小组很快完成任务,有的小组还在激烈交流,各抒己见,完成的组开始说一些与课堂无关的话,甚至出现打闹现象。课堂纪律非常松散。怎样解决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问题呢

下载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悬念”的设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小课题阶段性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初探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解决”初探 内容提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围绕“数学问题”这一主题,寻求切实可行的解题策......

    设置作文悬念的开头

    作文开头很巧妙地设置悬念,制造某种气氛,会使文章引人入胜,波澜起伏,使读者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开头设置悬念的方法: 一、倒叙法......

    学会设置悬念[合集五篇]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设置悬念 一、 小故事导入: 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富贵人家的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当时有名的才子唐伯虎,酒席间大家请唐伯虎即兴为老太太题一首祝寿诗。全......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技巧

    三疑三探交流材料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技巧重阳镇下街小学 李学兴 2014/5/14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设疑的技巧 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设疑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

    珠心算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珠心算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 作者:魏华 来源:《学习与研究》2013年第07期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儿童难以接受和理解,凭直观认识事物,这是儿童的天性。算盘......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愉快教育” 单县张集镇三关小学 王培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教......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浅谈高效课堂背景下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略 永登县中堡镇中心小学 刘有志 教育改革走到今天,出现了一系列以高效课堂为背景的改革风暴,如山东杜郎口中学的“......

    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作者:李晓霞时间:2009-7-24【信箱投稿:yhejiaoyu@163.com 】 [ 收藏本文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独立或半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