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08.12
谈新课程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平塘县平湖镇第一小学)
莫利巧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怎样体现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怎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在课堂教学的实施中,领悟出以下几点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一、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激发学生乐学。
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精神饱满。再说,学生的参与动机,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发生的,尤其是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心理特征的情境,更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对学生的主动差异起到强烈的激发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设计好怎样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例如我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统计知识时是这样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课堂的引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吃什么水果,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好多的水果,你们选出其中最爱吃的一种,接着出示苹果、桃子、梨、橘子、葡萄、香蕉、西瓜水果图片,同学们看到这么的水果,纷纷都说我喜欢吃什么,这时我强调说:你们是否能把喜欢吃各种水果的人数记录下来。同学都说:能。并且我到整堂课同学都处在吃水果的兴致中,这样就用水果把学生引到了课堂,把他们“吸引”住了。统计知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并枯操,如果不用学生感兴趣话题走进课堂,那么就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他们不乐学,就达不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二、课堂问题或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思考价值。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见到,教师在上面津津乐道,不断发问,对不对?好不好?学生却一个个表情麻木,眼睛茫然。真正的学习过程提问,创新或分散性问题的提问少得可怜,这样,教与学就是两层皮,就没有换起学生思考的欲望。有些教师的课堂活动没有让学生的思维真正“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和活动要有思考价值。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时,我设计了一个摆小棒的活动:每个学生用13根小棒摆自己喜欢的图案,要求重复摆这个图案,看看用这13根小棒最多可以摆几个这样的图案,还剩几根。从课堂反馈的情况看,教师一旦给学生提供了创造思维的空间,学生的想象思维是十分丰富的,有的学生摆的是三角形,有的学生摆的正方形、小金鱼、五角星等。在此基础上,通过让学生说说摆小棒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到活动本身蕴涵的数学内容,使数学活动和数学模型之间建立联系。紧接着,结合学生用13根小棒摆三角形、正方形、小金鱼、五角星这几个例子,让学生桑尝试列竖式计算。这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也就达到了有效的课堂教学。
三、课堂教学中多让学生亲手操作,提高自主探究的实效性
数学知识具有不同程度的抽象性,为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指导学生学习抽象数学知识的原理时,就要为学生创造操作的机会,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象。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的“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蜻蜓图、蝴蝶图、树叶等,让学生动手折、剪,从而发现了什么?接着让学生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剪一件衣服,你又发现了什么?学生找到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最后教师点拨学生根据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剪出轴对称图形。又如教学三年级上册“周长”时,为了让学生对周长有较深的认识,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操作材料—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五角星形等,让每个小组的同学量出这些图形的周长并作记录。这样通过学生自主活动、自己动手操作,不但使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新知,更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使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效性,从而达到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策略,那么是不是任何一项学习活动都需要合作交流呢?不是,要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独立学习、合作交流有机结合。在课堂教学中,“讨论”具有全员参与、优势互补、主动探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特点,科学地设计课堂讨论,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新教材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正隐藏在这多彩的画面里、变化的情景中。我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内容的需要,设计有效的合作交流学习,如,教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我根据本班学生好动和喜欢讨论交流的特点,还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讨论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和算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我就设计了一个有效的环节进行小组合作交流,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不同大小的长方形和正方形,让每个小组去量并算出它们的周长,通过量算讨论出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怎么算,从而让学生讨论出正方形的周长用四条边相加,也可用边长乘4,长方形的周长用四条边相加,也可用长乘2的和加上宽乘2的和,又可用长加宽的和乘2。从学生的讨论中,我欣慰地看到了学生能充分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学习,并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主体参与意识,把学生切实推向学习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合作交流学习的目的,也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的开展。
五、课堂教学中要及时、适当的评价和反思。
课堂教学中在学生充分展示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学生或小组的任务完成情况及活动的质量,通过师生、生生多向评价,最大限度地肯定学生的表现。可以用掌声、语言,成功的手势、表情,也可以发放小奖品来鼓励学生。使学生日后乐于活动,勤于思考。同时,为了养成善始善终的良好思维习惯,教师鼓励并组织学生根据刚才的评议对自己完成活动任务的方法,过程,态度等进行反思,谈出自己的收获、体会,以及打算如何改进。使学生在比较、反思中发现问题,学会思考,为学生思维保持长时间活力创设舞台。
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我注重从这五个方面去开展教学。我的数学课堂学生喜欢,学生能力得到发展,也就是新课程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08.12
第二篇:珠心算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
龙源期刊网 http://.cn
珠心算融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谈
作者:魏华
来源:《学习与研究》2013年第07期
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儿童难以接受和理解,凭直观认识事物,这是儿童的天性。算盘是以物示数,物有形有体,视而可见,触而可知。对处入学的儿童来说,算盘是教具、学具也是玩具。当他们接触到算盘时珠动数出、珠动数变,可激发儿童浓厚的学习兴趣。珠心算教学中耳听、眼看、口读、手写、报数,这些都能有效地发展学生各个感官的互动感觉和思维,还可以减少脑记忆和计算的负担,并直接启发学生数学思维,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这是传统数学教学无法比拟的。
第三篇: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决坝小学熊绍奎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在全国范围内的大面积铺开,传统教学评价中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地在改革中体现了出来,因此,建立一种新的适应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非常迫切、非常必要了。促进学生发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活泼的问题情境,在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闹思考,动口交流等多种感官参与下,完成对知识的主动构建。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评价就不仅要关注课堂教学结果,而且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不仅要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情感体验等。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每当小学生做完一道题、回答出一个问题,最希望是老师和周围的同学对其肯定的赞赏,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来保护童心、呵护童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发展性是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最重要的特征。所谓发展,指的是教学评价要改变统一的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择的功能,而发挥其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现实表现,更要重视全体学生的未来发展,重视每个学生在本人已有水平上的发展。
传统考试方法的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在评价中处于被动地位。而新课程需要的教学评价要求评价主体是多元的。评价提倡的是多元化主体,评价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学生与教师互动评价等等,提倡把学生小组的评价与对小组中每个学生的评价结合起来,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和家长评价结合起来。教学评价不再是评价者对被评价者的单向刺激反应,而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互动的过程,其中,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学生自评。在新课程所需要的教学评价中,学生应该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随时对照教学目标,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和不足。评价成了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评价教学方法。现代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位;注重全面发展,承认个体差异;着眼于学生成长。
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认定教师是知识的已知者,学生是知识的未知者。随着当代课堂教学的多元化,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努力构建多样化、最优化的体系,因此设计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是课堂多元化评价的重要方面。
总的来说新课程需要的是一个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全面的评价体系。
第四篇: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谈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李晓霞时间:2009-7-24【信箱投稿:yhejiaoyu@163.com 】 [ 收藏本文 ]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目的、有组织的独立或半独立的学习活动,是数学教学活动的主线。《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及情感态度等方面全面发展。无论是数学知识的探索与获取,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技能的形成与熟练,还是学生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问题策略的体验与丰富,以及学生学习数学情感和态度的取向与体验,都必须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结合多种方式,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对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实现的。下面本人就结合平时的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实现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教学活动,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
因为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陶行知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论述:“生活即教育”。因此,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架设起数学与生活这座桥,让学生往返于数学与生活之间,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或“模拟生活”中自然地学习“现实的数学”,体会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并让学生在感受到所面临的问题是熟悉的、常见的同时,又感到是新奇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样,一方面使学生有兴趣地去进行思考和探索,另一方面又使学生感受到自身已有的局限性,从而处于一种想知而未知,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例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出示学生熟悉的五角星,让学生找出它的角,初步感知角,接着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比一比,看谁找到的角最多”,以此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从而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如,在教学《连加》内容时,我首先开展了一个拍球的比赛,把班上的同学分成两队,每个队派四个代表参赛,请一位记录员把每队每分钟拍球的个数记在表格里,然后再请同学们算出每队拍的总数,找出胜利的一队,以此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引导学生求异创新
有效的课堂教学,不再是学生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应动手实践、自主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打破教学的老框框,鼓励学生多发问,允许学生“插嘴”。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鼓励学生多提问,发表独特见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一旦学生提问,起初无论质量如何,正确与否,哪怕某些发问是可笑的、甚至错误的,教师也要从积极方面加以引导、鼓励,并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比如,在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我出示了下面一组练习,把下列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1)5+5+5+5(2)3+3+3+2(3)2+2+2(4)6+6+6+9。(1)、(3)题学生很顺利地改写了,而对(2)、(4)题则表示否定。但通过仔细观察,有学生说:(2)还可以改写成3×3+2、3×4-1,(4)还可以写成6×3+9、6×4+3,虽然改写的是乘加、乘减算式,但却说明学生善于提出意见,体现了创新意识,我也给予了热情的鼓励“你真会动脑筋!”、“你真聪明!”,保护了学生的创新积极性。
三、要关注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形式已基本采用。教师是教育活动的设计者,在备课时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理解教学目标,认识教学对象,确定需要合作学习的内容,为合作学习提供可研究的问题。如我在教学一年级《分类》一课时,开展小组合作,利用所提供的商品布置“小商店”;在教学《立体图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组内合作,利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体拼摆出你喜欢的东西。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体验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
小组合作学习问题的难度就是要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些问题不能离开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也不能超越学生当前的认识能力,要使问题经过小组的努力合作能够得到解决。
四、运用激励性的评价
激励性评价就是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方面的赞许,哪怕是回答错误,教师也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进行适当的鼓励。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一次激励性的评价可能会影响其一生。这种评价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在于提高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增强信心、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感受。
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学生,这些学生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
身的思维方式不同,而且他们的基础、性格、智力等都存在着差异,如果用同一标准去衡量学生那是不合适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评价标准应不同。同一问题对不同类别的学生的不同回答,也应做出不同的评价。对学困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要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对优等生的正确回答,除了要给予充分肯定外,还要对他们提出期待和希望,让他们更加努力,去争取更大的成功。知识来源于实践,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尽量给学生提供合作的素材和机会。我认为有效的课堂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提高能力。如果我们能远离形式上的浮躁,多做务实的探索,及时反思,及时改进,我想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第五篇:试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调控,指在课堂上教师为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运用控制论的原理,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对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等作必要、恰当、适时地调控。教学效果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调控能力。探索教学系统的控制规律,按规律进行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
如何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和运用这些规律,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优化组合各种调控方法。
一、调控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系统的核心要素。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层次(单元),教师都应该有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1.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应明确一堂课传授什么知识,学生应掌握什么内容,达到何种程度。要求过高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求太低会阻滞学生智力的发展。所以,要把教学目标控制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例如:“百以内的加、减法口算”这部分内容,第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可确定为让学生学会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退位)的计算方法,掌握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的算理,并引导学生类推出三位数加、减一位数的方法,培养学生开拓知识的能力。
2.调控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一个完整、有序、发展的体系。每一层次的教学内容都必须围绕教学目标的实现来安排,排斥与目标无关的内容。教学中,教学内容总是经过分解而分散在各课时中进行传授的,教师应在全面统筹的基础上,合理安排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所以,课堂教学必须交给学生一个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掌握规律,得到终生受益的本领。把握了教学内容主要的、本质的东西,每堂课的教学目标也就能做到集中、具体、确切,把有限的40分钟用到完成核心的教学任务上。
3.调控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信息流通过程,是以实现教学目标为目的的教学信息控制过程。它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认识发展过程,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活动的情况,应注意效果的检测,收集信息反馈,及时处理反馈信息,及时发出控制信息,以便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措施,务求教学目标的全部实现。教学过程的调控最终要体现在学生学习过程的自我调控上。教师必须对来自学生的反馈信息反应敏锐、判断准确、评价及时。
二、调控教学时间
一节课的内容,应在40分钟内完成。教师要根据课的类型,学生生理、心理特点,适时调整教学过程,合理分配教学时间。整个学期的教学目标,应在九年义务教育教学大纲规定的时间内实现,决不能靠“加班加点”来实现。因此,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40分钟的教学效率。在教学单位时间内,学生能够学习的知识量,各个年级是不同的,即使是同一年级在不同时期或不同班级也不尽相同。例如,一年级新生,认识“10以内的数”时,一般一节课控制在1—2个数为好。第二学期认识“百以内的数”时,能在一、二节课中完成。而到了二年级认识“万以内的数”,学生可利用已有知识来学习,只须揭示读、写数的规律即可。显然,知识量是逐步增加的。教学时间的控制,主要是防止时间过紧或过松。控制的方法是在安排教学时准确估计所用时间,略微留有余地。
三、调控学生的练习作业质量
练习作业是教学的重要环节,客观存在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应用基础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练习作业不能以量取胜,而应以质取胜,所以调控学生的练习作业时,应注意:
1.质的控制:练习作业须有针对性、启迪性,使每一道习题都能练有所得。这就要注意习题的难度,既不能太难,也不能太易,还可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练习作业的布置,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作业设计一定要目的性强,要围绕教学目标,有助于巩固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开始时可以做一些低难度的练习,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中间应以基本题为主,最后可以在练习中孕伏渗透后面将要出现的知识内容,以降低后续学习的坡度,使学生对知识的消化循序渐进,层层加深,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2.量的控制:应以少胜多,切忌搞题海战术。课外作业应严格控制在教学计划规定的时间内,要真正做到减轻学生的过重课业负担。否则会造成学生怕学、厌学,影响完成作业的质量效果。
四、调控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生学习过程的控制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实质上就是学生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评价)知道正确与否,并进行自我调控的过程。当教学过程与学生认知规律相符时,就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理解知识内容,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学习过程违反认知规律,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教师要把学生的学习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观察、体验、感知;思考、归纳、抽象;应用与开拓。教师应根据教学经验,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错误思想或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