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摘要: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学中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同时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当今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么,在新课程标准下如何上好数学课呢?下面谈谈我肤浅的看法。
一、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
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具有形象性和启发性.它不但能唤醒学生已不的知识经验,增强学习动机和学习信心.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尽快进人数学情境,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教学《角的识识》时通过看、画、找、摆等学习活动,知道什么是角,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背景中,理解数学,感悟数学,体会数学的多姿多彩,以确定正确的数学观,形成良好的数学意识。
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能变枯燥为丰富,变无味为有味,变无趣为有趣,让数学生活化、情境化、趣味化,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运用数学,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陶行之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学生的创造天赋需要不断地开发,传统的教学,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无奈地接受教师的“输液”,本能地、机械地记忆所学的知识。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首先要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改变以往课堂教学的老三样:复习、新授、巩固练习。其次创设情景时,要充分利用学生兴趣、新奇的特点。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很大程度上在数学教学中需要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实践证明,以下做法较为奏效。
1、激情引思,使学生乐于参与、乐于思考乐于提问。布鲁纳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深厚的好奇心是引发强烈的求知欲的内驱动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再思考再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你能说吗?你能行吗?您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
......”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进一步深人问题的更深层次去探究,去发现,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一种紧张 愉悦而富于创新意识的最佳状态,变“请你说”为“我要说”、“我想说”“我乐于说”。
2、有苗修枝,循循善诱,培养学生不仅“善问”而且“会问”。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要将着眼点放在是否正确,而是要及时地就其能够有勇提出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便是不着边际,也要和蔼地劝慰他:“你认真去想了,这很可贵,请你再想想“。没说对的学生,教师应该用充满信任任地鼓励学生:“再想想,你一定能说好!”对那些表现极佳的学生,教师激励他、能否再想出比这更简便的方法来!这样久而久之,坚持下来,既给学生本人充分的肯定,又让这种“场磁波”福射到更多的学生,这样学生们自然而然地会丢弃“害怕说错或说错被老师训斥、被同学期笑”的畏惧心理包袱,从而形成积极、主动的、生动、愉悦悦的教学氛围。当然解决了学生“敢问“和“善向”的问题,只是给子了小苗成长必备的环境,接下来便是如何使小树长大?即:教师在充分发挥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设计探索性、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参与、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能够在观察、分析、比较.概括、归纳和整理的过程中.深化知识的理解,逐渐抓住问题的切入点。
三、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新课标强调:“要培养学生能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首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寻找和发现规律,有所发现,才能有所创新。其次,教师还要想方设法实现加快学生的思维流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渐渐地学会分析问题时,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归纳发现问题的实质,产“新”.“奇”“甚至“怪”的思路。例如:在《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首先拿出一个三角形问:“哪位同学能说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有多大?“学生们纷纷说出自己的想法,总之,学生们众说纷纭....接着教师又问:“我们学校铅球场地是一个三角形,你还能用上述方法求它的面积吗?开始教室里一片寂静,接着有学生提出: 如果能向长方形、正方形或梯形、平行四边形那样,推出一个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就好了。”一石击起千层浪,学生们乐此不迭,有的学生拿出三角板、剪刀、纸张等工具,动手操作起来;有的学生在纸上勾勾、画画,紧张地思考着,创新意识驱使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去创造,最终学生们各抒已见,挖掘了“新”、“奇”“特”的思维方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问题。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数学课,我们老师就是让数学问题生活化、活动化,同时在数学教学中营造“乐说、善问”的氛围,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测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新课程标准下上好数学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