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会设置悬念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设置悬念
一、小故事导入:
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富贵人家的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当时有名的才子唐伯虎,酒席间大家请唐伯虎即兴为老太太题一首祝寿诗。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唐伯虎挥笔写下:
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
九天仙女下凡尘。
喝 彩
儿孙个个都是贼,惊
怒
偷得蟠桃献至亲。
拍手叫好 同学们看这首写得好不好,好在哪里呢?
(1)有创新,不同于传统的祝寿诗(2)有悬念,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同学们说的很对,那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记叙文的写作手法——设置悬念。
二、什么是悬念?
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命运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悬念”是小说、戏曲、影视等作品的一种表现技法,是吸引广大群众兴趣的重要艺术手段。
我们再来看几则小例子:
世界文学史上的最短
1、最短的言情小说:他死的那天,孩子出生了。2、3、4、最短的武侠小说:高手被豆腐砸死了。最短的恐怖小说:惊醒,身边躺着自己的尸体。最短的科幻小说:最后一个地球人坐在家里,突然响起了敲门声。
5、最短的荒诞小说:有一个面包走在路上,他觉得自己很饿,就把自己吃了。
三、文学创作中的悬念:
虽然说悬念应用于各个艺术门类,但其实根源还是在于文学,因为电影、戏剧都在有剧本,所以可以说有时悬念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所在。
古人常说:“文似看山不喜平”,意思就是人们读文章就像观看山景一样,不喜欢看平的山,因为那样就没什么意思了,总需“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才好。写文章就是这样,如果你在写一件事时一味交代,叙述,而不讲究手法技巧,那别人读起来肯定是索然无味的,所以适当的设置些悬念,就会让情节波澜起伏,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让他们有迫切读下去的欲望。
在我们从小学到初中所学过的很多课文当中,有很多文章都适如其分地运用了设置悬念的手法,我们试看几例:
(一)课内课文举例:
1、《草船借箭》 此文中精心设计了一系列悬念。
立状设悬念: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这是无论如何也不能完成的,诸葛亮却立下了三天完成的军令状,难道他聪明一世,糊涂一时了吗?这是不是伸着脖子等着挨宰?这是第一个悬念。
借船设悬念:诸葛亮立下军令状,鲁肃可着急了。他于是趁机提出借二十条船,按他的要求装备好,并叮嘱鲁肃保守机密。这些小船能变出箭来吗?鲁肃一旦向周瑜报告了,诸葛亮岂不是全完了?这是第二个悬念。
取箭设悬念:军令状立了,小船借了,可就是不见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分,才趁着漫天大雾逼近曹军水寨,并且叫军士擂鼓呐喊。鲁肃固然吓得面如土色,读者也要捏一把汗,如果曹军大举出击,诸葛亮不是要成为俘虏吗?这是第三个悬念。
三个悬念,三层理解,诸葛亮聪敏机智,胆略过人,真是“神机妙算”哪!
2、《我的叔叔于勒》
故事一开始,作者抓住几件琐细的小事,渲染了菲利普拮据的家境后,立刻引出“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为什么“父亲”急切地盼望于勒归来?于勒归来会改变他们家的境况吗?于勒现在在哪里?他是干什么的?这一连串的问号,就是作者设下的一个个悬念,它让读者怀着迫切的心情急于看下文。
3、《最后一课》
小说的开篇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见闻,又写上课前教室里与以往不同的气氛,这些内容都是在设置悬念,使读者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
(二)课外举例:
接下来,我们在来读一篇小短文,来进一步感受悬念的魅力。
20美金的价值
一天,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爸,我可以问你一个问题吗?”
“什么问题?”“爸,你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这与你无关,你为什么问这个问题?”父亲生气地问。
“我只是想知道,请告诉我,你一小时赚多少钱?”小孩哀求。“假如你一定要知道的话,我一小时赚20美金。”
“哦,”小孩低下了头,接着又说,“爸,可以借我10美金吗?”父亲发怒了:“如果你只是要借钱去买毫无意义的玩具的话,给我回到你的房间并上床。好好想想为什么你会那么自私。我每天长时间辛苦工作着,没时间和你玩小孩子的游戏。” 小孩安静地回到自己的房间并关上门。
父亲坐下来还生气。后来,他平静下来了。开始想他可能对孩子太凶了--或许孩子真的很想买什么东西,再说他平时很少要过钱。
父亲走进小孩的房:“你睡了吗,孩子?”“爸,还没,我还醒着。”小孩回答。“我刚刚可能对你太凶了,”父亲说,“我将今天的气都爆发出来了--这是你要的 10美金。”“爸,谢谢你。”小孩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
“为什么你已经有钱了还要?”父亲生气地问。
“因为这之前不够,但我现在足够了。”小孩回答,“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
(唐继柳 编译。选自《深圳青年》)【点拨鉴赏】:
巧设悬念可以引起读者的急切期待,吸引读者去寻求谜底,从而有效的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利用误会可以使文章生波澜,有起伏,多跌宕,吸引人。本文综合运用巧设悬念法和误会兴波法。
五岁的儿子为什么要问爸爸一小时可以赚多少钱?在得知爸爸一小时赚20美金后为什么要向爸爸借10美金?当爸爸给他10美金以后,儿子欢叫着从枕头下拿出一些被弄皱的钞票,慢慢地数着,他想干什么?这一个又一个的悬念强烈的吸引着读者。爸爸以为儿子借钱是要去买玩具,发怒了;爸爸见儿子已经有钱还要借钱,生气了。爸爸不知道儿子借钱的真实意图,产生了一个又一个误会。直到结尾才揭开了谜底--“爸,我现在有20美金了,我可以向你买一个小时的时间吗?明天请早一点回家--我想和你一起吃晚餐。”原来如此!文章产生了震撼人心、感人至深的力量。现代生活快节奏、高速度,人们紧紧张张忙忙碌碌,往往忽视了许多宝贵的东西。
“爸爸下班回到家很晚了”,“他五岁的儿子靠在门旁等他”,所以儿子的言行便显得合理;爸爸“很累并有点烦”,所以他对儿子“发怒”、“生气”也可以理解;文章前后照应,结构紧密。
四、我们的作文如何制造悬念?
设置悬念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写作中应该结合文章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绝不是闭门造“文”,瞎编乱诌。它应该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设置悬念,实际上就是平时所说的“故弄玄虚”,特指把故事的内容(人物的活动、事件的经过)写得曲折起伏,能引发读者的好奇和关注,满怀浓厚兴趣随着你的“笔踪”去寻“玄”探“虚”。设置悬念是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那么,怎样设置悬念呢?设置悬念的方法多种多样,这里只简单地介绍五种:倒叙法、疑问法、误会法、巧合法、省略法。
1.倒叙法
利用倒叙法设置悬念,就是把故事的结局先写出来,给读者以强烈鲜明的印象,让人们带着悬念去阅读下文。
例如原人教版教材中有一篇文章叫《羚羊木雕》,该文讲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万芳不但不生“我”的气,还安慰“我”,让“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
这篇文章开篇从故事的后半段写起: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妈妈说的羚羊是一件用黑色硬木雕成的工艺品。那是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给我的。它一直放在我桌子角上。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起来,因为昨天我已经把它送给我的好朋友万芳了。
这就是运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写妈妈的质问,后交代羚羊木雕的由来,以及去向,开成一个矛盾情节——妈妈很重视羚羊木雕,而我却送给了万芳。这样的开头足够吸引人,让读者迫切地读下去,以了解事件的原委。
2.疑问法 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故意地设置一些疑问,以引起读者的深思,是形成悬念的好方法。
例如《绝品》:常先生卖给刘三爷的画到底是不是假的?这一悬念一直贯穿小说的始终,最后才交代出来。很好地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了小说的主题,避免了行文的平淡。
3.误会法
就是利用作品人物之间的猜疑或误解来激化矛盾,掀起波澜,不断推动情节的发展变化,最终释疑解扣。
如《三国演义》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不厌其烦地运用了误会法。在没有见到孔明之前,却先后将孔明的朋友崔州平、孟光威、石广元以及弟弟诸葛均、岳父黄承彦等误当作诸葛亮。这一次次的误会便构成了一个个悬念:这诸葛亮究竟是个什么人?故事波澜起伏,曲折跌宕,读来趣味横生。
4.巧合法
俗话说“无巧不成书”。生活中有许多巧合,正是这些巧合的事情,使生活充满了情趣。写记叙性的文章,就是要利用生活中的这些巧合,去构思故事,兴起波澜,取得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巴尔扎克在《人间喜剧》前言中说:“偶然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要想文思不竭,只要研究偶然就行了。”的确,在编述故事的时候,巧合是一种黏合剂,它能把本来各不相关的人物联系起来,把互不相连的事件贯穿起来,从而使故事呈现为完整统一的艺术整体。巧合是一种过滤器,它能把时代生活中的杂质加以过滤,从而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矛盾冲突,快速地展开动人心弦的故事。巧合还是一种催化剂,它能在一连串的奇遇、误会等意外事件中,促使人物性格、情节产生突发性的转变,从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深化作品的主题。
巧合的方式五花八门,而主要的有两种:不约而同的巧合与不期而遇的巧合。
例如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来装饰。于是圣诞节之前,丈夫卖掉金表给妻子买了精美的发梳,而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干出了动人心魄的“壮举”,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作品以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凸显了夫妻之间感情的诚笃、深挚,读来催人泪下。像这种不同的人物,做出相同(或相似)的事情的巧合就属于“不约而同”的巧合。
有篇中学生习作《没想到竟是这样》写了这样的情节:内向、文静的女生梅子,以“木梅”为名,在网络聊天室里“结识”了一个叫“木瓜”的boy。由于上课时想着“木瓜”,梅子走神了,并被年轻的班主任狠狠批评了一通。当天放学后,梅子与“木瓜”相约各拿一张卡通画在公园见面。两人一相见,“木瓜”一脸窘相,而梅子“过了好一会儿”,“终于喊出一声:„老师好!‟”该文以巧合造成情节的戏剧性,增加了波折,读来饶有趣味。这种巧合就属于“不期而遇”的巧合。
5.省略法
叙述故事时,故意地省略一些内容,让读者一时难以琢磨,引起他们的种种猜疑和推想,也是设置悬念的方法之一。
例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小二夫妇见陆谦等人行为鬼祟,言谈诡秘,又提到“林冲”的名字,觉得事情蹊跷,顿起疑心;隔墙偷听却只听得只言片语和“高太尉”三字,其它都因听不清楚略而不写。这就形成悬念:他们是谁?要干什么?为什么言谈举止那样诡秘?是不是要加害林冲?读者读到这里也不免要为林冲的处境和命运担忧,从而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设置悬念方法多种多样,不一而足。写作中应该结合文章内容的需要,合理运用;必须符合生活的真实,绝不是闭门造“文”,瞎编乱诌。它应该既出人意料,又合情合理。
五、课堂练笔:
为下面两个作文设计开头,试计出悬念。《迟到》、《老师今天没来》
六、作
业
自拟题目或从下边的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叙事有一定的起伏变化,能见出一定的波澜。
1、使我__(难忘、气愤、惊异)的一件事
2、出人意料的一件事
第二篇:设置作文悬念的开头
作文开头很巧妙地设置悬念,制造某种气氛,会使文章引人入胜,波澜起伏,使读者产生急切期待的心理和极为关注的感情,收到良好的效果。
下面介绍几种开头设置悬念的方法:
一、倒叙法。采用倒叙手法,把全文中的结局放在开头说,让读者一开头就陷入疑问之中,有了疑问,就有急于读下去解开谜团的欲望。如:《同志的信任》就是一个极好的范例。文章一开始写鲁迅先生与一个陌生的女青年会面,女青年将一个纸包和一封信交给鲁迅先生。读罢开头读者自然要问:这个纸包里面藏的什么?这封信写的什么内容?有了这么多的疑问迫使读者产生追究起源的想法,情不自禁地、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这样的文章,读者想不说好也难,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二、对比法。这种方法往往先写人们已经认定定势的东西,然后提出与之相反的看法。因为任何事物都有正与反、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只承认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抓住“这另一方面”大做文章就会使人感到突兀的同时体会到主题的新颖别致。曾经有一位学生在一篇作文的开头这样写道:“愚公,早已被称为艰苦创业、持之以恒的楷模,但我却认为愚公确实是愚。”读了这样的开头,读者会产生疑虑,因此就必须读下去。
三、行为反常法。文章一开始以人物的反常行为开头,引人发思,产生疑问。初中语文《小小说两篇》就是一例。这种开头好就好在它能调动读者的思想:这个小鞋匠每天在路口张望的这个高大的身影是谁?为何张望他?其妙处就是利用小鞋匠的反常行为。
四、回忆法。其
一、文章开头写作者事后对事或人的看法、评价。《一件小事》就是用了这种方法。其
二、文章的开头触目伤怀、睹物思人。
例如有一篇学生作文开头这样写道:每当打开那像集,看到那张熟悉的面孔,我的思绪便回到那孩提时代。于是读者的思绪也被带到作者的孩提时代。
五、引用寓言法。
如:河水对河道说:“你为什么要阻碍我自由前行呢?”河道说:“没有我的限制,你早枯涸了,你不会见到蔚蓝的大海。”
小草对野火说:“你为什么要阻碍我顺利的成长?”野火说:“没有我的烧烤,你早枯萎了,你不会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
唐僧对佛祖说:“你让我取经,为什么又让我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佛祖说:“没有这些妖魔鬼怪的阻碍,你那几个劣徒早就作乌兽散了,你不会取得真经。”
以寓言开头,以引起读者对要说明的的道理或事物的兴趣。以上用三小段寓言故事引出所要讲的道理,这种方法多用于议论文的开头,能使文章发端新颖,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和表达效果。
总之,“文无定法”具体运用那种方法要根据文章的内容而定。但是给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应注意:一是开头悬念的设置要简明扼要,不能啰嗦,与悬念关系不大的内容不写,悬念的点要集中。二是要围绕悬念一步一步地解开谜底,一层一层地解除悬念,慢慢地完成,直到结尾时才让人恍然大悟,这样,既符合读者的阅读思路,又可以使文章曲折多姿,前后呼应。
第三篇:【作文指导初步】写作技巧——学会设置悬念和巧设伏笔
【作文指导初步】写作技巧——学会设置悬念和巧设伏笔
列好作文提纲
作文提纲,又叫作文计划。列作文提纲,就是制定作文计划。它是构思、布置篇章的具体的外在表现形式。
“纲”原指网上的总绳;“提纲”,就是提住网上的总绳。古人认为:只有整张渔网都连在总绳上,渔网才会有条理而不零乱;善于撒网的人,一定是提拉网的总绳,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拉开那数不清的网眼儿。这些道理,完全可以用来说明列作文提纲的重要意义。
如何制定作文提纲呢?作文提纲一般包含三部分内容:
(1)题目。要把题目(或补充完整的题目)写在第一行正中间。
(2)主要内容和中心。要在题目下面,简要地写出这篇作文的主要内容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3)结构安排。这是作文提纲最主要的部分,设计时需要注意做到以下五点: ①安排好材料的组织顺序。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全文一共准备分为几大段,每段写什么,要以小标题的形式、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起来。
②确定好重点写的内容。要依据表达中心的需要,确定出哪些内容是主要的,哪些内容是次要的,标明“详”、“次详”、“略”的字样;重点段又打算分几层来写,先写哪层、后写哪层,具体列出准备重点写的步骤、次序。
③依据文章选用的材料及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确定好开头、结尾的方法,并在提纲中简单注明。
④设计好点题的时机及具体的方式、方法。
⑤考虑好层次之间、段落之间该如何衔接过渡,哪些内容需要照应,如何照应,也简单标注一下。
同学们看一看,下面就是一则比较优秀、实用的作文提纲:
题目:难忘的一件事
主要内容:我的脚扭伤,周丽照顾我。中心思想:关心同学、急人所急。
结构安排:
一、在练习跳绳时,我扭伤了脚。(略)
二、周丽同学热心照顾我。(重点段)
1.周丽把我扶到她的家。(次详)2.周丽给我洗脚,喷“好得快”。(详)
3.我好了一些,周丽又小心地搀我回家。(次详)
三、我十分感动,至今记忆犹新。(略,点题)制定作文提纲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第一,形式可以灵活。总的来说,作文提纲没有固定的格式和统一的要求,项目和详略的程度可依材料的特点、表达的需要和自己的水平而定。一般地讲:初学作文时,作文提纲宜细不宜粗;随着构思、布局水平的不断提高,作文提纲就可以写得简单些。
第二,要认真推敲、修改。列出提纲后,要对整个构思做全面的推敲:选材是否切题?立意是否明确、深刻?对选择的材料还需要进一步做哪些取舍?材料的组织安排是否严密、合理,能否突出中心?推敲后,做出必要的修改。自己满意了,才可以动笔行文。
第三,一定要先列提纲后作文。制定作文提纲完全是写给自己看的,是为自己写好这篇文章服务的。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有的同学对列提纲的目的认识不清,认为提纲可有可无,甚至觉得老师要求列提纲是“多事”,于是,为了应付老师,竟然先写作文后“补写”作文提纲。这实在是本末倒置、自欺欺人之举。第四,务必要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常见一些同学作文之前不列提纲,见到题目思考片刻便提笔行文,写写想想,想想写写,脚踏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有的甚至都已写了一半又撕掉重写。结果,既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又严重影响了作文的质量。这其中的主要缘故就是没有养成认真构思、布局的习惯,尤其没有养成“不列提纲不作文”的习惯。
作文时,有了提纲的约束,按“计划”行事,写起文章就容易做到一气呵成,写出的文章就容易达到“有中心、有条理、有重点”等要求;反之就会层次不清,详略不当,丢三落四。因此,列提纲是提高作文效率和质量的一种重要方法。这就提示同学们:要作文,先列提纲;不列提纲不作文。平时要这样,考试或参加作文竞赛更要这样。要重视从五年级第二学期开始,练习不打草稿、依照作文提纲直接成文。【思考练习】
(1)制定作文提纲有什么重要意义?如何制定作文提纲?制定作文提纲要注意哪些问题?
(2)以《我为红领巾增光彩》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作文提纲。
学会使作文情节曲折
情节,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情节曲折,指事情的变化和经过,不顺当,有波折,出人意料。
有人说:“文如看山不喜平”。意思是观山景,只有群山高低错落、层峦叠嶂,游客才会兴趣盎然。写文章也是这个道理,只有内容生动,而且情节曲折,看似“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文章才会引人,动人心弦、摄人心魄。文章如若平铺直叙、平平淡淡,像一篇流水帐,必然会让读者感到味如嚼蜡。
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想想小作者在安排情节上有什么特点,能否从中悟出一些使作文情节曲折的方法:
我真没想到
“通知家长,今天下午来学校开家长会。”老师郑重地说。“家长会”,多么讨厌的字眼儿。唉,今天又有“好受”的了,爸爸又该打骂我了。我慢慢地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乱槽槽的。
到了家,我用很小的声音告诉了爸爸。爸爸瞟了我一眼,“让你妈去!”“妈妈下午五点才下班,还是您去吧。”爸爸没有言语。
下午,爸爸去了,我在家等着吧,肯定没有好结果。我清楚,每次家长会,老师无非是表扬先进,揭差生的“老底儿”;每次爸爸、妈妈开会回来,对我不是打骂就是“给脸色”。看来今天也不会例外。
将近五点的时候,我突然听到了爸爸那熟悉的脚步声。呀!受苦的时刻到了,等着打骂吧,我做好了思想准备。爸爸推开门,表情阴沉,没有说话,顺手又把门关上了。此时,屋内的空气像是凝固了。爸爸面对我站了一会,表情又一点点缓和下来。我觉得有一线希望,就试探着问:“爸,老师说什么呀?”“你甭问了,反正爸爸不会打你的。”我好奇怪:今天爸爸怎么变了?这时爸爸又问我:“今晚想吃什么?爸给你做。”“我想吃的多着呢,您随便做吧!”从此后,爸爸再没有打骂过我。
我真想问问爸爸:您怎么不打我啦?可我始终不敢。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那天老师到底说了些什么。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情节曲折,生动引人。小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呢?在安排情节上,作者采取了欲扬先抑、欲喜先悲之法。行文时,作者先通过自己的心理描写,步步铺陈,尤其是抓住细节,进行细致地描写,以渲染情节气氛。如文章中,随时间的推移,“我”的心情愈来愈沉重;当爸爸从学校回来、进屋又顺手把门关上时,屋内的空气像是凝固了,“我”的紧张程度也达到了高潮。而事情的结果却出乎“我”的预料,真是看似“山重水复”,忽而“柳暗花明”。这样,文章便自然地照应了题目,突出了主题。
为使文章情节曲折有秩,除采取欲扬先抑方法之外,同学们还可以在安排材料的顺序上动一番脑筋。如:变常用的“先因后果”的顺序为“先果后因”;变常用的“顺叙”(即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为“倒叙”——把事情的结局或事情的关键部分作为文章的开头,然后再按照时间先后顺序从头一步一步地记叙事情的起因、发生发展的过程及结果。按照“先果后因”或“倒叙”的顺序写;开头就引起人的注意或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带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或“这是怎么回事”的疑问读下去;这样,既加深了读者对结局的印象,突出了中心事件,也有效地避免了平铺直叙的现象。需要注意的是:把常用的记叙顺序练习熟了,才可以学习按照“先果后因”或“倒叙”的顺序写;要根据文章中心和表达的实际需要,来安排新的记叙顺序,或是为了突出结局、关键部分的效果,或是为了让读者带着追问原由的念头看下去,总之,不能单纯追求“曲折”;要注意由“结果”转入“起因”,由“倒叙”转入“顺叙”的衔接、过渡。【思考练习】
(1)情节曲折,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如看山不喜平”?作文时,怎样才能做到“情节曲折”?
(2)以《原来如此》或《一场虚惊》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先列提纲,情节要曲折。
学会设置悬念
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人入胜的魅力。
怎样设置悬念呢?设置悬念的位置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在篇首设置悬念。这种设置悬念的形式运用很广泛,它有助于创设氛围、环境,展开矛盾,引出下文。另一种是在篇中设置悬念。这种设置形式有助于承上启下,推动情节的发展。设置悬念的具体方法常见有如下几种:
①以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为悬念。如《渡船》开篇写:“年轻的妈妈坐在船舷上,愁眉不展,眼睛里还噙着泪水,船一摇晃,泪珠便直滚下来。在她的怀里,孩子沉沉地睡着。孩子全身都裹在被子里,看不出什么样子,尽管这样,妈妈还是把他贴在胸口,生怕被江风吹着,被水花溅着。”这是怎么回事呢?文章自然引起了读者的注意。②以人物某一时刻的言行心理描写为悬念。如《三人行》开头便写:
“‘一定要走到那棵小树跟前再休息!’指导员王吉文望着前面四五百米处一棵小树,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在王吉文看来,它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王吉文为什么“又暗暗地下了一次决心”?为什么望着只有四五百米,走起来却“似乎比实际距离要远一些”呢?这些心理描写既紧紧地抓住读者,也自然展开了情节,为后文埋下了伏笔。
③以环境描写为悬念。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落笔就交代:“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在这又冷又黑的晚上,一个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在街上走着。”这个小女孩是干什么的?天冷又下着雪,她为什么还光头赤脚?天快黑了,又是大年夜,她为什么不赶快回家?她的命运、结尾如何?文章一开头,就把人物放在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中,于是便紧紧地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引起读者急切想知道事情底细的心理。
④以记叙场面或一段情节为悬念。如《草船借箭》一文中记叙了这样一个场面:周瑜施毒计,要诸葛亮10天造好10万枝箭;诸葛亮说只用3天,还立下了军令状。诸葛亮不知对方是在陷害自己吗?只用3天能造好10万枝箭吗?诸葛亮又是怎样造箭的?这自然引起读者浓烈的兴趣。
⑤以贯穿全文的一个事物为悬念。如《小木船》这篇习作,开头就写:“每当我看见藏在抽屉里的那只精致的小木船,我就想起陈明来。”这只小木船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我”要把它藏在抽屉里?为什么看见它就想起陈明来?全文以这只小木船为线索、悬念,层层展开,引人细读。
设置悬念要强调的是:设置悬念不能滥用,要力求合情合理,不牵强、生硬。所设悬念要简明、干净利落,不能枝蔓横生、故弄玄虚,以致使读者眼花缭乱,甚至厌烦,从而失去悬念应有的作用。【思考练习】
(1)什么叫悬念?怎样设置悬念?要注意什么?
(2)以《神秘的____》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提纲,练习正确使用悬念手法。
学会巧设伏笔
伏笔,指的就是文章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伏笔不同于悬念,它的主要作用是对文章情节的发展,作事先的说明、铺垫,以使后来发生的事情不致于让读者感到突然或不理解,避免“前文没有交代,后文冒出来”的现象。怎样设置伏笔呢?伏笔的位置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在篇首设置伏笔,二是在篇中设置伏笔。设置伏笔的方法灵活多样,具体可以因文、因材料的特点而定。
①通过描写环境设置伏笔。这是运用得最多的一种方法。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在介绍志愿军潜伏部队周围的环境时写道:“前面六十多米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不但可以看见铁丝网和胸墙,还可以看见地堡和火力点,甚至连敌人讲话都听得见。敌人居高临下,当然更容易看见我们。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咳嗽一声或者蜷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这就为故事向高潮推进作了铺垫,为“我”为什么看到亲爱的战友被烈火整个儿包住想救而不能救,邱少云为什么“趴在火堆里一动也不动⋯⋯直到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呤”埋下了伏笔。
②通过描写人物外貌设置伏笔。如《夜莺之歌》一文,开头写小夜莺“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这就为下文小夜莺把敌人引入游击队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了伏笔——正因为他的衣服是绿色的,跟树叶差不多,所以钻进树林就不易被发现,便于隐蔽。
③通过描写人物言行设置伏笔。如《狼牙山五壮士》一文,写五壮士完成掩护任务之后,“为了保护人民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莲花瓣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他们知道班长要把敌人引上绝路。”这就告诉我们:五壮士将面临后有追敌,前是悬崖的绝境,暗示故事结局将是五壮士英勇跳崖,壮烈牺牲。
④通过描写人物心理设置伏笔。如《穷人》一文,开篇讲渔夫的妻子桑娜焦急等待出海捕鱼的丈夫归来时,写道:“桑娜沉思着:丈夫不顾惜身体,冒着寒冷和风暴出去打鱼,她自己也从早到晚地干活,可是还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孩子们没有鞋穿,不论冬夏都光着脚跑来跑去;吃的是黑面包,菜只有鱼。⋯⋯桑娜倾听着风暴的声音,‘他现在在哪儿?上帝啊,保佑他,救救他,开开恩吧!’她一面自言自语,一面划着十字。”这段心理描写,既讲了桑娜一家家境穷困,又讲了她对丈夫十分疼爱。这就为她收留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时,所产生的忐忑不安的矛盾心理,作了很好的铺垫。
设置伏笔需要注意的是:设置的伏笔要与文章主要内容有密切的联系,是文章重要的组成部分——或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或埋设事情发展过程的“诱因”、“条件”,或暗示事件结局、为人物安排后路,等等,总之不能节外生枝。【思考练习】
(1)什么是“伏笔”,主要作用是什么?如何巧妙地设置伏笔?
(2)以《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为题,写一篇短文,要求写前先列提纲,练习使用设置伏笔的方法。
学会使用对比
把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人物,或同一事物、人物的两个不同方面作对照,互相比较,以达到鲜明地表达思想、说明问题的目的,这就叫做对比或对照。对比,原本是一种语言修辞方法,是针对语句而言的。但人们完全可以将这一语言的修辞方法扩展为篇章的一种写作方法和技巧。运用对比手法,将对比的双方放在一起,形成具体的对照、比较,或造成相互的烘托、映衬,这样不仅可以突出事物或人物的鲜明特征,而且便于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文章的思想倾向。大家读读下面这篇短文,体会一下“对比”的特点及作用:
大家都夸她
那是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到利华商场买东西,顺便路过菜市场买点芹菜。我正挑选着,就听有人说:“同志,你交税了吗?我回头一瞧,原来是一位做税务工作的阿姨。她脸上带着笑意,正和一个卖蘑菇的小贩说话。只见那个小贩嘴里叼着烟,不时地吐着烟圈,好像税务员跟别人说话似的。那位税务员又耐心地说了声:“同志,请你交税。”这回,那个小贩可烦了:“交什么税,我早交过了。”说着,他坐在板凳上,翘起二郎腿。税务员阿姨还是那么耐心:“你说早交了,帐单上怎么没有,要不要去税务所核实一下?”
小贩一听这话,不再悠闲地吸烟了。他往左右看了看,然后从蘑菇堆里挑出两袋鲜蘑菇,直往税务员手里塞,嘻皮笑脸地说:“小意思,小意思!请笑纳。”税务员阿姨没有接,反而严肃地对小贩说:“我是收税的,不是收礼的。”小贩蔫了,乖乖地交了税。
税务员阿姨走后,人们议论起来,有的说:“这个税务员真负责。”还有的说:“所有的税务员要都像这个税务员就好了。”
我买了菜,来到利华商场门前。门前围着许多人,原来一个卖菜的小贩又在和那位阿姨纠缠。咦!不对劲,卖菜的小贩怎么管她叫姐姐?哦!原来卖菜的小贩是她的亲戚。“大姐,就放我一回吧?”卖菜的央求着。“不行,”税务员阿姨沉思了一会儿,说道,“你若不交,我先替你交了。”说罢她从上衣兜里掏出钱放在钱夹里。”这一举动还真灵,他连忙说:“还是我自己交吧。”“就这一回,下不为例。”税务员阿姨对卖菜的兄弟认真地说。
税务员阿姨收了钱,随后向其它小摊走去。围观的人不住地点头,啧啧称赞,我也向她投去了敬佩的目光。
短文中,作者将税务员阿姨收“生人”的税与收“兄弟”的税这两件事进行横向对比,于是,便鲜明、有力地表现出那位税务员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品格。怎样使用对比呢?对比的使用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将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人物进行横向对比。如写《我的家乡》一文,作者将高大敞亮的校舍与校舍旁边低矮潮湿的村部进行对照,这样就把家乡人民重视教育、“穷什么不能穷教育”的思想品格,鲜明而深刻地表现出来了。又如写《我的好伙伴》一文,作者将自己内心自私自利的心理活动与对方的言行进行对照,形成鲜明的反差。这样,“好伙样”心中有他人、遇事能为别人着想的形象,就“树”起来了。
(2)将同一事物或人物前后两个不同方面、不同情况进行纵向对比。如写《我家的变化》一文,作者将自家前些年生活的窘境与今日的家庭现代化进行对比,生动地反映出改革开放政策给千家万户带来的好处、实惠。又如写《我的新班主任》一文,先写在王老师当班主任前,“我”的学习成绩很差,险些留级。接着写王老师当了班主任后,“我”下定决心,好好学习,逐渐提高了学习成绩,并感觉到了读书的乐趣。这样通过自身前后纵向对比,既说明了自己学习上的进步,同时也有力地表现出对新班主任老师的信任和热爱。
(3)将横向对比与纵向对比结合起来使用。如写《我的妈妈》一文,作者写妈妈舍得给奶奶买各种营养品,自己却舍不得随意添置一件新衣服(横向对比);从前“算着”花钱时妈妈是这样,而今家庭富裕了妈妈仍是这样(纵向对比)。又如写《介绍我自己》一文,作者写自己从前整天吵着妈妈要新衣服,却不重视学习成绩(横向对比);现在自己懂事了,看重的是品学兼优,穿的只要整洁就行(纵向对比)。使用对比手法需要注意的是:①对比的目的要明确。即明确通过对比要表现或说明什么。这样以保证文章充分表现作者的思想倾向,抒发作者最想表达的思想感情。②使用对比要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不能失真、失理,为表现一方,有意贬低另一方。如写家乡、家庭或某人发生的变化,不能不切实际地把几年前的情况写得一塌糊涂。【思考练习】
(1)什么叫对比?怎样使用对比?需要注意什么?
(2)以《一次难忘的活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练习将横向对比和纵向对比结合起来运用。写前先列出作文提纲。
第四篇:怎样给文章设置悬念
怎样给文章设置悬念
遵义县团溪镇中学教师:赵温剑
相传清朝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去给一个朝廷命官的母亲祝寿,别人都带去了很贵重的礼物,可纪晓岚两手空空且去得较晚,他慢条斯理的当着文武百官吟起了他的祝寿诗。第一句便是“这个婆娘不是人”。语音刚落,文武百官大惊失色,气氛非常紧张,朝廷命官更是一脸不高兴.就在这个时候,纪晓岚来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听后大家转怒为喜,博得了满堂喝彩声,这哪里是在骂人,明明是在捧人。就在大家笑容还没有完全消去的时候,纪晓岚又来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气氛再一次紧张起来.眼看命官就要发作,纪晓岚又来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庆寿辰”.哦,原来贼的言外之意是个孝子,纪晓岚再一次博得了满堂喝彩.这时满座宾客赞叹不已。纪晓岚的诗悬念迭生,反差强烈,跌宕起伏,充满了智慧和幽默。
那么什么是悬念呢?悬念,是在文章中设置疑团或矛盾冲突,造成读者期待和关注的心理状态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也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引人入胜的魅力。悬念包括“设悬”和“释悬”两个方面。前有“设悬”,后必有“释悬”。通俗地说,悬念在故事发展中只亮开谜面,而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民间艺人说书时的“卖关子”,其实就是利用人们总有“欲知 后事如何”的心理,用悬念来抓住听众。
悬念的内容有几种情况:有的是读者什么都不知道,希望明白究竟;有的是读者从前文已经知道一点,想再作进一步的了解;有的是读者知道知道很多,但怀着很大的兴趣期待事态的发展结果。
悬念通常设置在文章的开头或篇中,也有的放在结尾,留下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让读者去回味、思索,寻求答案。在文章中可以整体设悬,让悬念笼罩全篇,也可以局部设悬,在情节的发展中设置一些小的悬念。
设置悬念常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倒置式。即把事情的结果或情节中最精彩的部分特意提到文章的开头,使读者产生一种追根溯源的欲望,然后再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采用倒置式的方法,能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同时也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板和结构的单调。如《背影》一文,读了开篇,我们不禁要问:父亲肯定有许多方面令作者不能忘怀,为何单单不忘父亲的“背影”呢?这就给读者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到文中去找答案。再如《杨修之死》,作者先写杨修猜解鸡肋令,曹操以“乱我军心”将之斩首,思贤若渴的曹操仅因这一事就会将聪颖过人的杨修处死吗?还有何因?为解这一悬念,文章接着叙述了杨修平时的为人以及他惹来杀身之祸的原因。采用倒置应从内容和形式的需要出发,千万不可为倒置式而倒置式,当倒置式的部分叙述完毕回到顺叙时要交代清楚,要有过渡句或过渡段衔接,否则,会使文章头绪不清,脉络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又如车尔尼雪夫斯基的长篇小说《怎 么办?》,开始就写普罗霍夫“自杀”,他为什么“自杀”?到底死了没有?这是读者急乡了解的问题。
吞吐式。说话吞吞吐吐,闪烁其词,只透风声,不露真相,让读者顿生疑窦,造成悬念。如《群英会蒋干中计》,写蒋干来访周瑜,“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闻干至,笑谓诸将曰:ˋ说客至矣。ˊ遂与众将附耳低言,如此如此。众将应命而去。”这就使读者急切往下阅读,想了解“如此如此”到底是什么计策。
间隔式。在情节发展的节骨眼上,突然停止,故意岔到别处去,到以后再接上写。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哈姆雷特为了证实叔父克劳狄斯杀父诱母的罪行,准备请伶人扮演一场类似的谋杀戏。这场戏的演出结果如何?观众急于了解,但作者却在戏演出之前,有意中断情节,安排哈姆雷特发表了一席关于戏剧与美学见解的言论,让读者猜想下面的剧情,形成悬念。
布疑式。布下疑阵,让读者猜测、揣摩。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写解放军战士来到哀牢山梨花林中一间小屋,看见屋里生活设备俱全,就是没有主人。主人是谁?作品围绕寻找小屋的主人,层层设疑,最后才点出“驿路梨花处处开”的主旨,让读者的心一直“悬”到结尾。
此外,还可以用反常、误会、设问、描写等设置悬念。设置悬念是要注意,悬念一定要“悬”,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蕴蓄,不能匆匆释疑,否则就失之简单,扣不住读者的心弦。但也不能过于拖延,那样会使读者厌倦。
第五篇:如何设置悬念作文教案
作文指导教案
教学目标:
如何“设置悬念”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什么是设置悬念?
2、写出流畅的设置悬念的作文。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揣摩设置悬念与文章情感表达的契合。
2、体会独具匠心的设置悬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
1、体会写作是情感表达的需要。
2、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设置悬念运用于写作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
以清朝纪晓岚相传给一个朝廷命官的母亲作祝寿诗入题。
师: 相传清朝铁齿铜牙的纪晓岚去给一个朝廷命官的母亲祝寿,别人都带去了很贵重的礼物,可纪晓岚两手空空且去得较晚,他慢条斯理的当着文武百官吟起了他的祝寿诗。诗的第一句是这样的——这个婆娘不是人。(演示幻灯)
语音刚落,文武百官大惊失色,气氛非常紧张,朝廷命官更是一脸不高兴。就在这个时候,纪晓岚来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演示幻灯)听后大家转怒为喜,博得了满堂喝彩声,这哪里是在骂人,明明是在捧人。
就在大家笑容还没有完全消去的时候,纪晓岚又来了第三句——儿个个都是贼。(演示幻灯)气氛再一次紧张起来。眼看命官就要发作,纪晓岚又来了第四句——偷得蟠桃庆寿辰。(演示幻灯)哦,原来“贼”的言外之意是个孝子,纪晓岚再一次博得了满堂喝彩。
师:当你听到第一、三句诗时,你的心情怎样?
生:悬起来,替纪晓岚捏一把汗。
师:当你听到第二、四句诗时,你的心情又怎样呢?
生:替纪晓岚拍案教绝,心理高兴,舒展。
师:的确,这短短的四句,跌宕生姿,一张一弛,曲折生动,或者叫做“波澜”,吊足了胃口。所谓“文若观山不喜平”,写作文就是要避免平铺直叙,这样才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师:这首诗一惊一喜产生了这么好的艺术效果,这是一种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欲扬先抑
师:“欲扬先抑”是原来不喜欢通过一段时间认识又喜欢,比如《荔枝蜜》、《白杨礼赞》等就采用了这种手法。我们现在讲的这首诗是这种写法吗?(通过 老师引导)
生:设置悬念的写法。
师:很好!
二、概念阐述
师:什么叫“设置悬念”?(演示幻灯,并请同学们齐读)
生齐读:设置悬念就是把事情的结论或结果放在前面写,设立一个“关卡”,使读者急于了解事情结果产生的原因,从而引起读者的深思。现代汉语中叫做“卖关子”,有的也叫埋下伏笔。
师:悬念的设置可以在文章的开头,也可以在文章的中间,一篇文章可以只有一个悬念,也可以有多个悬念,但设置悬念,必须解开悬念,悬念在前,解开在后。刚才那首诗有几个悬念?
生:两个。
师:如果那首诗的三、四句我这样改写一下----儿孙个个都孝顺,买来蟠桃庆寿辰。你看效果好不好?
生:不好,没有悬念,平铺直叙,不吸引人,不曲折,不生动。
师:由此可见,设置悬念有什么效果呢?
师生讨论:(演示幻灯)在作品中设置悬念,一是可以使叙事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波澜起伏,增强生动性和曲折性;二是可以吸引读者,牢牢抓住读者的心。
师: 也就是在利用人们“欲知后事如何”的心理,用悬念来抓住读者,通俗的说就是引人入胜,发人深省。
师:设置悬念既然有这样写作效果,我们就要学会用它。那么设置悬念的基本模式又是怎样的呢?
师生讨论:(演示幻灯)设置悬念的基本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一般是先设疑后释疑,产生一个恍然大悟的感觉。
三、实例诠释
(一)课内实例 节选《背影》第六自然段
师:接下来,我们结合学习过的一篇文章,来感受一下,作者是怎样设置悬念的。(演示幻灯,出示原文)
师:作者为什么说最不能忘记是父亲的背影?
生:“望父买橘”的情景使作者不能忘记。
师:讲得很好,作者开门见山就亮出了自己的感受。那么,从因果关系的角度看,这两段话哪段是结果?哪段是阐述原因?
生:第一段是结果,第二段是原因。
师:不言而喻,说得很对。通过“望父买橘”揭示了一个什么中心呢?
生:表现了作者思念父亲,父亲喜爱儿子的真挚的感情。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个平凡而又伟大的父亲是多么的关爱自己的儿子。(演示幻灯)
“不能忘记”是结果——设置悬念
“望父买橘”是原因——探因解疑
“父爱子,子思父”是中心——解明疑旨
课内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举例了。但是有个问题我们要引起注意:(演示幻灯、温馨提示)
倒叙可以造成悬念,加强叙述效果,但只有那些能使读者感兴趣的事件的结果和片段,才适宜用倒叙追本溯源。在许多情况下,悬念往往与巧合、误会等表现手法结合使用,令文章峰回路转,曲折生动。
(二)课外实例 《抓阄》
师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篇课外的文章,看看作者又是怎样设置悬念的(演示幻灯,出示原文)。这篇文章写得很精彩,我想请同学朗读一下,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三个问题。
①、作者先写了什么?
②、文章的感人点在哪?
③、结尾点明主旨,揭示了一个什么主题?
生:(读毕,学生纷纷抢答)
师:(演示幻灯)
先写家境贫困→设置悬念
再写抓阄“作弊”→探因解疑
结尾深化主题:手足情深→解明疑旨
四、模仿写作
师:由此可见,设置悬念并不难,“悬念”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个词;可以是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种声音等等。但只要有一种“卖关子”的效果就行了。接下来我们来练练,看看那个同学设置的悬念好。(演示幻灯,出示题目)
1、《师恩难忘》
2、自拟题目,自定体裁,感悟生活,抒写心声
要求:
1、采用设置悬念的写作手法;
2、写200字的短文,时间10分钟。
五、短文点评
(快到时间,有同学陆续写完,并请了四个同学念自己的文章,每念完一篇文章均有两到三个同学就设置悬念的角度进行点评,课堂气氛很活跃)
六、教学小结
七、课外练笔
八、附:
(一)抓
阄
夜,如漆的夜。
半山腰的一间草房里,闪动出昏暗的灯光。屋里坐着兄弟两人。哥哥今年在县城念高中三年级,成绩优异,明年就要考大学了;弟弟上初中二年级。父亲在三年前病逝。家里家外,全由母亲一人操劳,长期的超负荷劳动,母亲生病卧床,家里无人劳动,兄弟俩决定留一个在家,另一个继续上学。
久久地,屋里没有声音。一阵大风吹过,门上的布帘猎猎作响,火苗不停地跳动。
“哥,你去念书吧,我留在家里。”弟弟对哥哥道。哥哥没有应声。看着面黄肌瘦的弟弟,心里一阵心痛。难道自己去念书,让弱小的弟弟在家劳动吗?哥哥走过去,抚着弟弟的头,“听哥的话,你人还小,正是读书的时候,哥哥留在家里,你安心去念书。”“不,哥,你马上就升学了,你去读书,家里活我慢慢干。”
“弟弟,”“哥哥,”兄弟俩紧紧地抱在一起,彼此听见对方的心跳。泪,无声地流淌着„„
兄弟俩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只得以抓阄来决定。
弟弟找来纸和笔,俯在桌上写,哥凝视着屋外黑黑的夜出神。
“哥哥,你先抓吧。”哥哥转过身,迟凝了片刻,从桌上抓起了一个纸团,上面写着:“上学”。
弟弟望着哥哥道:“哥,你那阄是上学,我在家劳动,你去念书吧。”„„ 哥哥盯着手中的纸片,心潮起伏,弟弟还那么小,在家劳动,会累坏他的。不行,应当让弟弟去念书。他转身一看,屋里已不见了弟弟。哥哥低头沉思了片刻,似乎突然明白了什么,从纸篓里找出弟弟的那团纸,展开一看,上面也写着“上学”。霎时,哥哥明白了一切。为了让哥哥去先抓,自己就„„
看着手中的一片皱纸,哥哥眼里闪着泪花,手,在颤抖,猛地,哥哥转过身,大声喊道:“弟弟„„”向屋外浓浓的夜幕冲去。
(二)学生作品
师恩难忘
“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说的就是难忘师恩。他身材微胖,气度不凡。他不是我的老师,却胜似我的老师。
记得初一第二学期,我校上任了一位新校长,他叫李芹,李校长上任就开设了校长信箱,从此学生就有了倾诉的对象,心中的苦闷,生活中的难题,学习上的困难都可以如实的讲给李校长听,而李校长也尽可能解决更多问题。每天早晚自习他都要到每个班去巡查,当看见同学们认真学习时,脸上就露出了微笑,我从那关切笑容中,足见李校长是位认真责任、关心学生的好老师、好校长。有一次我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李校长打电话来鼓励我,希望我再接再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听到这,我十分激动,心中荡起涟漪,我明白了他不只是鼓励我一个人,而是鼓励大家,希望看到每一学生都能茁壮成长。
啊!师恩难忘,李校长他虽然不是我的老师,但是在我心中是最崇高,最伟大的一位老师。
不想回家
那是个元宵节的晚上,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大红灯笼,烟花灿烂,万家团圆,一派幸福喜悦的风气。人们都坐在火炉前煮汤圆,一起吃团圆饭,而我„„却不想回家。
寒风呼呼地刮着,天边慢悠悠飘来了一片片雪花,落在我冻得通红的脸颊上,仿佛落在我的心头一般,一股“透心凉”的感觉不由得袭上心头,使得我想起了孤独在家守侯的妈妈,瞬时间,我往家的方向狂奔而去„„
回到家,果然不出我所料的是:只有一桌的饭菜,妈妈静静地坐在沙发上,眼睛里是无限的悲凉„„ “还没睡呀!”门“吱呀”一声开了,门外传来的是爸爸的声音。现在已是深夜12点了,刚从赌博场回来的爸爸不经意地问了一句,冷酷无情的眼神透露出他要赌不要家的麻木不仁,妈妈还是一言不发,眼睛里不再有任何希望,她彻底绝望了!此时,我的心也已冰凉:“这还是我那个爱家的爸爸吗?还是那个亲我爱我的爸爸吗?”我眼前闪烁着晶莹的泪花,心里不禁呐喊:赌博你这恶魔,还我亲爱的爸爸,还我一个爱家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