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情感教育成为中学生物教学的助推器
让情感教育成为中学生物教学的助推器
甘州区龙渠中心学校 徐斌
[摘要]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情感教育是生物教学中不可忽视的环节,教师应重视将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情感的积极作用,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本文探讨了目前中学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在生物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生物教学 情感教育 实施策略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的本身,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情感教学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情感态度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其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保持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实现学生的和谐健康发展。
一、目前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现状
1.过于重视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忽视了情感因素的作用。基础教学改革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已经上升到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同等重要的维度来研究与实施,而在中学教育中教师对情感教学的重视还不够,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情感的现象。大学教育强调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然而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决定着他们在情感上仍有着很强的需要,在学习上同样需要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加以调动和引导。中学生物教学课堂内容繁多,教师习惯将知识准确、连贯、有条理地传授给学生,而很少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感受,极易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成效。
2.教师的情感投入偏少,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的情感投入不仅影响自己的教学思路,更对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认知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情感投入多时,学生便更加喜欢这位老师及其所教授的学科,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目前,中学生物教学中,迫于会考的压力,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时间较少,更谈不上促膝谈心,教师情感投入明显偏少,结果导致师生之间感情疏远,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回避心理,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也是被动地接受,学习效果大大降低。
3.过分依赖现代教学媒体,阻碍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大多使用多媒体课件来辅助教学。传统的课堂讲授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先进教学设施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信息融为一体的特殊功能,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往往又普遍存在教师过分依赖现代教学媒体的现象,出现了多媒体主导课堂的现象,教师对着计算机屏幕讲,学生对着投影大屏幕学,现代化教学媒体的运用反而阻断了师生之间情感的沟通和交流,多媒体远未起到师生情感联系纽带的作用。
二、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几点策略
1.创设和谐轻松的情感环境。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个眼神、动作等都将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教师只有付出真情,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不吝啬任何一个微笑,才能让爱成为架设师生情感交流的桥梁。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根据教学内容去创设富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亲身去感悟,以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做到以情施教、寓教于乐。如在学习动植物形态生理部分时,教师带领学生到森林公园、植物园、动物园和海边去亲身感受,把本来抽象的教学内容变换成多姿多彩、生动形象的真实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2.教师自身要拥有良好的情感素养。师爱是教师情感素养的核心,是学生的一种深刻的内心体验。作为生物教师,必须以自己对生物学科的热爱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如在生态环境教学时,教师要怀着无比心痛的心情向学生介绍生态平衡被破坏后所造成的恶劣环境已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内蒙古草原曾经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令人陶醉与向往,但由于过度开垦、放牧,草场退化,出现了严重的土壤沙化;黄土高原曾经气候温和、风景宜人,但由于乱砍滥伐,变成了现在干燥、寒冷、多风多沙的恶劣气候,每年水土大量流失,使黄河之水越来越黄。伴随着环境被破坏前后的画面出现,学生表情悲愤、心痛不已。此时无声胜有声,师生间在心灵深处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而产生了共鸣和升华,从而唤起他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再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形形色色的动植物种类调查活动时,教师自然流露出的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野生动植物的关爱之情,表现出了高尚的人格魅力,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去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珍爱生命,使生命得到自由发展。
3.关注全体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获得成功,并给予肯定、支持、鼓励和赞赏。如在学习人类的血型和血压时,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全校师生自愿参加验血型、测血压活动,学生都有着很高的热情,积极自觉地参与其中,不仅普及了科学知识,提高了大家的生存质量,也证明自己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再如,在学习食品营养与卫生内容时,学生通过调查大学生的饮食习惯、为自己和家人设计营养食谱、关注食品安全问题等系列活动,自觉地形成了关心自身和他人健康,用科学知识指导健康生活的态度,也增强了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
4.开发利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教材貌似冷冰冰、无声无息,却也蕴涵着不同程度的情感资源。教师要从情感角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和组织安排,有效利用其中的情感资源,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获得高尚情操的陶冶。如通过了解资源、人口、粮食、环境等与生物有关的世界重大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通过了解达尔文经过二十多年的潜心研究,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中心的自然选择学说;孟德尔的遗传试验一做就是八年,终于找出了遗传的两大基本规律;珍妮·古多尔几十年如一日在大自然中和黑猩猩朝夕相处,解开了笼罩在黑猩猩身上的神秘面纱等良好素 材,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通过了解我国首次合成具有生物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等成果,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再如通过观察分析细胞的分裂、生长、分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生物个体的生长、发育、生殖、衰老、死亡的发展变化,生物种类的繁多,生物群落的演替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共同进化等自然现象,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5.发挥现代教学媒体的情感纽带作用。多种媒体的综合运用,使得现代教学媒体在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情感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媒体不是万能的,教师必须注重发挥现代媒体在教师和学生情感交流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教师要努力创设多种感官参与的学习氛围,并结合板书、挂图、模型等的适当应用,适时让学生的目光由屏幕转向教师,通过提问、学生的演示操作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让学生充分动眼、动耳、动手、动口、动脑来感知事物,领悟概念,掌握原理。再有,要在学习网站创设讨论、协作等多种模式的学习,将师生之间的联系拓展至课堂之外。还有,教学博客操作简便,可以发布教学信息,记录教师的教学体会,而且相对于课程网站更加灵活,教师能直接面对任课班级进行针对性教学,更有效地进行师生间情感的沟通,知识的传递。实践表明,教师重视在生物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积极创设健康的情感环境,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优化。
“教育的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善于在生物课堂中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学生当朋友,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激发学生的动力,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特长,使情感教育为生物课堂增辉,成为提高生物课堂效率真正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1]卢家楣.论情感教学模式[J].教育研究,2006(12).[2]孙林霞.生物课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4).[3]杨卫霞.生物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J].甘肃教育,2007(1).
第二篇:让课文批注成为阅读教学的助推器
让课文批注成为阅读教学的助推器
上传: 刘英
更新时间:2012-5-30 17:10:12
让课文批注成为阅读教学的助推器
【摘要】努力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让课文批注成为阅读教学的助推器,是实现个性化阅读,提升阅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课文批注的渊源、类别后,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出发,对课文批注的训练进行了阶段性的安排,并以师生各自批注、批注成果交流、误读式批注评价等各种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和激励。
【关键词】课文批注;阅读质量 【正文】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是写作等语文知识学习的基础,它一般占据小学语文2/3的教学时间。因此,努力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倡导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问、有得而写的课文批注,能让学生静心地与文本对话,有利于学生进行多样化、有创意地阅读,拓展思维空间,使阅读更富个性化,从而提升阅读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是课文批注?如何让课文批注成为阅读教学的助推器,提升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呢?下面,笔者试从课文批注的渊源、类别、阶段安排、操作方法等几个方面一一进行阐述。
一、此曲并非天上有——课文批注的渊源 课文批注不是新课标下的新产物,它源自于我国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如毛泽东谨记先生教诲:“不动笔墨不读书”。一部10万余字的《伦理学原理》,他写了12100多字的批注。毛泽东深厚的文学功底与这种读书方法不能不说有很大的关系。而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金圣叹评《水浒》,沈括的《梦溪笔淡》都是课文批注的典范。
课文批注就是边读课文边记录自己的阅读心得、阅读评价。它兼感性的体验、感悟与理性的思辨、评论于一体,是一种较全面,整合度高的、符合语文学科特点的能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学习方法。其实质是主动探究,是与文本、作者的直接对话,既是广泛的吸纳,又是真实的吐露,是浮华热闹的课堂表象的反叛,能让学生的感悟、理解鉴赏、评价等能力得到有效提高,从而推动语文阅读教学质效。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课文批注的类别 课文批注按不同的标准来分可以有不同的分类
(一)不同位置的批注:
1、眉批。就是批注的内容写在书中“天头”的位置,内容一般是针对课题质疑或对作者生平、作品背景的了解等,能有效地调动阅读期待,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阅读课文。如一学生在《观潮》一课的“天头”位置就有过这样的批注:“这‘潮’指的即是钱塘江大潮,文人苏东坡就曾留下‘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的诗句!”
2、夹批。批注的内容写在字里行间,即文字之间空白处,一般是针对课文中的字、词、句及标点作圈点勾画或简略的文字点评。夹批比较自由,位置、对象、批法等可以任意选择,好比一个人无拘无束地在山路上散步,看到一块漂亮的石子,捡起来,把玩把玩;看到一朵奇异的野花,蹲下来,观赏观赏。多自在多惬意!如在《搭石》一文的第二自然段中,“上了点年岁的人,无论怎样急着赶路,只要发现哪块搭石不平稳,一定会放下带的东西,找来合适的石头搭上,再在上边踏上几个来回,直到满意了才肯离去。”有学生就圈点出一个“直”字,并在行与行的空白之处批注道:“这样的执着多么善良啊!”
3、旁批。批注的内容写在课文段落的旁边留白处,一般针对段落内容、层次结构、表达方法、写作特点或段落中的精彩语句作批注,多则洋洋洒洒上千字,少则寥寥数语三两句,甚至一个“好”字,一个“妙”字亦可,真正体现“言为心声”。如《观潮》一课中,有一学生在第四自然段旁边留下这样的批注:“这钱塘江的大潮啊,它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就很好地写出了对这一自然段读后的感受。
4、总批。就是在课文的篇末写下的批注。一般是针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语言特色、篇章结构、思想情感等进行归纳、评议、补充和深化的批注。总批的思路不应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可以五花八门、丰富多彩。不但侧重点可以不同,对同一问题,甚至还可以有相反的批注。如对同一篇文章,学生甲批注“语言表达太过平淡,使文章缺少感染力”,学生乙批注“语言表达极佳,与人物朴实无华的性格特点相吻合”,见智见仁。教师应遵循无错原则,鼓励学生大胆批出自己的见解。
(二)不同形式的批注
1、符号批注。就是学生对自己认为重要的、应注意的字、词、句、段用各种符号加以标记。如:用“o”圈出重点字,用“△△△”标出关键词,用“~~~”划出重点句,用“
?”表示质疑等。
2、文字批注。即学生用文字形式把自己的看法、感想、疑问、评论、启迪甚至联想,简明扼要地写在书中空白处,这种批注具有内容具体、表达明确的特点。
3、纲要批注。把学习内容经过分析、归纳与整理,提纲挈领地形成一个阅读纲要,以揭示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复杂的内容简单化、形象化,如:《父亲的菜园》一课,可引导学生列出如下纲要式批注:
失去菜园→选择荒地
开荒
坚毅
→ 重获菜园
填土
没有气馁
一片诱人的翠绿
播种
信心十足
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
肥土
精心伺候
通过批注,学生对课文的文路、主人公形象及主旨一目了然,同时也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补充批注。为了解疑释难,增进理解或拓展视野,对文中内容或作语言补充、或注明与之相关的课外材料来源,或标上阅读的方法、步骤等。
(三)不同内容的批注:
1、识记批注。主要是有关识记字词方面的内容。如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给生字列出形近字或分析易错部件、释词义、标段序及分析标点符号用法等,是预习课文时应达到的常规要求。
2、质疑批注。内容是学生读课文时遇到的阅读障碍并由此产生的疑点和困惑。它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阅读习惯。针对课题或重点词句提问并且标在书上,就是运用较多的质疑批注方式。
3、感悟批注。批注的内容是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而有所收获的课文内容或语言文字。如有学生对《七月的天山》批注“美啊!我仿佛来到了那蓝天雪峰下,静看鱼儿嬉戏,静观原始森林,静听马蹄溅水,静赏无边繁花。原来抓住景物特点可以把文字写得这么优美动人呀!”
4、联想批注。内容是学生阅读课文时,由此及彼产生的联想。如:阅读课文《生命、生命》之后,学生就由课文中“绝境求生的飞蛾”联想到绝处重生、残而不废的英雄人物故事,甚至联想到自己面对困难挫折时的态度等,写下来,就是精彩的联想批注。
5、归纳批注。是对文章的句段、篇章进行归纳,概括其主要内容的批注。如给《小英语雨来》每个部分写一个小标题,写出《尊严》每段的段意及课文的主要内容等。
6、求异批注。对课题或文中的一些内容、写法提出创造性的意见,尝试修正的批注。如:学了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之后,有学生批注:“假如改写一下课文的结局,父亲挖了32小时之后,救出的并非活生生的儿子和他的一大帮同学,而是血迹斑斑,惨不忍睹的儿子的尸体,父亲对儿子信守的那一份承诺还会有意义吗?”即属此例。求异批注是质疑批注的升华,是学生的一种再创造,是最能体现学生主动创造精神的一种深层次的批注。
三、缓歌慢舞凝丝竹——课文批注的阶段安排
为了便于学生实际操作,我将课文批注作了以下阶段安排:
1、课前预习批注。课前预习是学生初次接触课文,此时,他们的想法、疑问最多,涉及面也最广,诸如课文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达方法、写作特色、精彩语句,富有特殊功能的标点、字词、句段等,都有可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让学生作自由批注,也就是给他们自主阅读、自由表达感受的机会,使教师获得预习的反馈信息,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
2、课中专题批注。学习语言文字,读懂重点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师设计的专题或学生感兴趣的热点、疑点、难点,进行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例如:《真实的高度》一课,让学生针对课题含义作专题批注,可有以下方面:(1)怎么理解“高度”一词。(2)平常生活中我们听得较多的是“的高度”?(3)文中“真实的高度”指的是什么意思?请用“~~~”划出文中相关的句子,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写下自己读后的理解或感受。(4)透过“真实的高度”,你对小仲马作何评价?通过阅读思考、批注以后,学生对课文主旨了然于胸,一个以真实取胜的小仲马形象跃然纸上,阅读的效果也就理想达到了。
3、课末拓展批注。学生学完课文之后,趁热打铁式的深化批注,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能适当地扩展。如本人在教学中,学生对《永生的眼睛》一文的课末扩展批注,有表达内心情感的:“是啊!琳达的父亲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副角膜,更重要的是一颗为他人幸福着想,为帮助他人而感到快乐和骄傲的心啊!”有联系实际的:“我们班的已逝同学邹平(确有其人其事),他也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两位失明的人,他也是这样的善良、无私、伟大,他也有一双永生的眼睛!”还有的同学发出感慨:“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热爱生命,并能热心地为他人生活得更美好而作出努力,我们的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应该说,都有了相当的深度。
四、轻拢慢揽抹复挑——课文批注的操作引导方式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采用以下几种操作引导方式有助于课文批注落到实处,真正有效提升阅读质量。
1、师生各自批注
即上课前师生分别处于教与学的不同立场对课文文本进行品读批注。阅读教学的理想状态是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感受走向教师。学生是开展课文批注的主体,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品读文本,从而形成独到的理解力、感悟和评价等。而教师不仅仅要站在读者的角度,还要在引领学生正确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的方法策略、深度广度和教学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批注。因此,这是一个先分后合的过程,最后要通过课堂教学环节统一起来。
2、批注成果交流
批注成果交流其实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一起感悟,一起探讨发表己见的过程。这个不断修正不断完善的过程,最能体现学生的成长。学生的阅读感悟有别于成人的完全自主学习,需要在与同学、教师的相互交流和启发中进行,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展示自己批注成果的氛围,搭建交流批注成果的平台。教师在必要时引导一下,适时地组织一下,在关键处点拨一下,在主体间相互对话中碰撞出智慧的灵光。
3、误读式批注评价 由于批注式阅读注重个体的感悟和思考,学生在批注过程中势必产生许多个性化的观点,也难免对作品主题有失偏颇的现象,有些学生会在“细枝末节”上打转转,在重点、难点外兜圈子,有的甚至开“无轨电车”。这就需要开展对误读式批注的评价,使学生在互助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误读之处,不断内省,修正自己的批注,从而对自己所建构的“意义”产生新的洞察,使之更趋全面。
让课文批注成为阅读教学的助推器只是手段,促使阅读者用心理解和感悟才是目的。让学生的心灵与文本进行真诚的对话,从而提升阅读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当然,课文批注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非一日之寒,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教师方法得当,并坚持不懈,正确引导,就一定能让课文批注成为学生阅读的好助手,成为学生不断汲取新知的动力源泉,使之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巢宗祺,雷实,陆志平.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2]张庆.我的小学语文观[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次印刷.[3]邓志伟.个性化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4]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1次印刷.[5]熊生贵.着眼生命发展
实施评价改革.《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4年第2期.[6]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m].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9年3月第1次印刷.
第三篇:中学生物教育教学调查报告
2012年8月6日至2012年8月10日我在潮州市松昌中学进行教育实习。松昌中学是我的母校,时隔两年,当我重新踏进这个曾经在那里度过几年美好时光的校园时,心里充满了莫名的感动。潮州市松昌中学地处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是旅星爱国华侨吴清亮先生于1991年斥巨资捐建的一所公办农村普通完全中学,属县直学校,2005年学校实现高初中分离,成为一所农村普通高级中学。学校校园宽敞,环境优美,布局合理,校舍清新典雅。在这里,八方学子和谐共处,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学校办学虽只有20多年,但“爱国、勤奋、求实、进取”已成为良好校风。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吴清亮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和“建设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结和现代理念的新型农村学校”的办学目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形成了“侨资办学”、“爱国为本,全员德育”、“体育教育”三大办学特色。学校于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2006年通过省一级学校的复评。1999年以来,学校年年被评为潮安县高考先进单位;先后被评为潮州市“十佳文明校园”, 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广东省贯彻实施《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先进学校,1998—2002、2002-2006年广东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学校是广东省体育传统项目训练基地。办学十六年来,学校规模迅速扩
大,教学设施日臻完善,教师队伍不断成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成为一所具有浓厚的爱国主义情结又有现代教育理念,在潮安县乃至潮州市都享有较高声誉的农村普通高中的窗口学校。
虽然回到母校激动的心情还未平复,我还是没忘记我来学校的任务。所以,我也花了大量时间来针对本校生物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我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调查法,访谈学校领导和老师,电话与现在松昌中学上学的同学交流和观察法等。调查后经过总结和思考,我发现松昌的中学生物教育既有优势也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生物教学的优势:
1.有方便的实践条件
生物教材中有很多知识和技能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像动植物标本的采集和制作,植物及农作物的繁殖、管理,动物及家禽的习性观察和饲养等,都需要学生亲自体验才能形成较牢固的知识和技能。由于松昌中学是农村中学,有不少学生也来自农村,农村学生在这方面有方便的实践条件
2.学生感性知识丰富
学校位于农村,学校附近有大片农田,学生可以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接触动植物及大自然的机会多,对农、林、牧、渔业生产及动植物等基本知识比较熟悉,教学时恰当地利用这一优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实验材料和简易直观教具容易得到
现行教材大大增加了演示、分组实验的数量,还增设有“看一看”“动动手”“做一做”等内容,这些内容中涉及的实验材料在农村很容易得到,而且有一些较简单的动植物材料,稍加整理就可以制
成临时或永久性的直观教具,既能节约经费,又能培养教师和学生的动手能力。
4.因地制宜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学校附近大都有很多生态系统、食物链、环境污染的实例,能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都有很大的好处。例如松昌中学附近有一条“黑龙江”,教师就可以其为例讲解环境污染的危害与防治等的知识。还有学校附近的农田也是一个很好的生态系统供学生的学习基地。
5.教学设备较齐全
松昌中学市华侨斥资捐建,因此在学校硬件和软件设备上都较好和齐全。生物教学资源也较一般的农村学校要齐全完善,有实验室,显微镜,标本等等。这给学生学习生物创造了很好的环境。
二:学校生物教学的劣势
1.生物教师资源严重缺乏:我个人认为像生物这种学科性又具科学性的学科,一定要专业对口或有很强的专业功底的老师来上。由于各学科之间存在差异性,所以大学里学其他学科的人在生物教育上许多方面是无法和专业的老师相比的。但在农村,大多学校都没有生物专业老师或生物专业老师严重不足。就以松昌中学来说,全校只有六七个生物专业老师,而松昌中学有54个班,所以那些老师不得不一个人担了很多个班,老师会很累。
2.对相关知识的拓展较少:老师上课的内容基本都是课本及应试内容,对有些较抽象的内容无法形象化,有些问题只是草草带过,没有联系生活举例,这样的教学,乏而无味,提不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厌倦生物学科
3.老师上课的方式太陈旧:许多老师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还在一味地追求“知识与能力”而忽视了“过程与方法”的重要性。现代的教学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在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如教学中要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要想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而学校生物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固守着传统的“一张嘴,一根粉笔,一幅图,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面对教育变革,就不那么容易接受。
4.不能很好的利用教学资源,浪费了实验室与标本等的资源,而学生的知识只停留在书本理论上,不懂实际操作。
5.课堂教学质量不高:老师上课方式老化,不善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校和老师只追求高分率,对部分知识只求速记和熟记,不求甚解,学生无法提起对生物的兴趣。
6.家长及社会人群的不重视:不少家长一直抱着偏见,认为生物是偏科,认为学好数理化就行,因此对学生的生物学习也不关心,导致学生也对生物的学习没多大的关心,只是应付考试而已。
通过一个星期的调查,我对母校的生物教学有了新的认识,以前那些司空见惯的事情都有了全新的见解。
我觉得农村学校的教育资源本就不如城市的先进,所以像生物这种学科就要充分利用好自己特有的资源来进行教学,应该都组织教学活动课,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课本,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开启他们的想象力。教师应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善用资源,善于利用一切可能,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学生对生物学有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从而影响学生的各方面。因而,农村学校的生物教师应在教学中联系实际,在适当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搞好生物教学,让学生自己也参与进教学活动中,不能一味的灌输,而不管学生是否接受了。学校也应提高生物教师的整体素质,多招一些招聘生物专业的本、专科优秀毕业生充实农村学校生物教师队伍。加强师资培训,鼓励在职生物教师积极参加继续教育。
以上就是我这一个星期在学校的实践认识。
第四篇:让磨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让磨课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教师的专业发展离不开“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而“磨课”为创造性地开展教学与教研注入了原动力。可磨课却让我们感到了降温的困惑。
一、困惑
我们发现,教师在磨课活动中持续参与研究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是很高,很多教师不能通过磨课活动将学到的教育理念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也不能自如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上,以至最后对磨课失去兴趣,觉得磨课太“磨人”,把磨课当成负担。是什么原因呢?我们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也许是我们的磨课活动存在以下问题:
1.乱——磨课中的问题比较凌乱,不够精炼。
2.浅——教师都是基于问题表面现象提出自己的看法,对问题的实质缺乏深入的挖掘和分析。
3.简——力求面面俱到,每个问题缺乏观察点及观察策略,磨课内容泛泛,缺乏理论依据的支持。
二、策略
我们试图寻找到一种更好的磨课活动形式来解决以上的问题,以突破磨课困惑,使其真正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绿色通道。
精减环节,适当为磨课瘦身。磨课通常分为准备、实施、总结等三个阶段。实施阶段要开展多轮磨课活动,每轮磨课都采用选课、备课、说课、观课、议课等多个环节。管理者要随时跟踪磨课进展,在第二轮、第三轮磨课时视情况适当删减环节,把教师从做无用功的繁琐中解放出来,并以敏锐的洞察力引导教师准确切入磨课的关键点,集中精力研究“真”问题。
搭配组合,构建阶梯式磨课。根据教师群体中呈现出的“新与老”“强与弱”,管理者构建了师徒结对,扶持成长的阶梯式磨课。“徒弟”每学期至少磨课一次,每次一课三磨或三磨以上。磨课的过程中,“徒弟”先独立设计一个课例,向“师傅”陈述教学思路,并接受指导,邀请“师傅”观课、议课后,进行反思,找出行为与理念、经验间的差距。做出改进。如此反复,几轮下来,“徒弟”在经历对一个又一个教学环节“磨”的历练后,走出“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渐人教学佳境。“师傅”也在磨课中提高了指导能力,还不时对教学产生新顿悟。师徒共同成长,各有成就感,使磨课变得有意义,教师逐渐依赖磨课。
关注细节,追求磨课真谛。教学细节最能体现一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行为。磨课的真谛就在于高度关注教学细节,放大幼儿的点滴变化。管理者的任务是把教师带到磨课的过程中去,结合课程理念,专注细节的反复实践、反复琢磨、反复改进,磨出优质课、精品课。
在困惑中实施策略,使磨课活动实现了华丽转身,教师磨课由“被动”变为“主动”,磨课的形式也从由上而下的“命令一控制”到基于对教师专业发展主体地位的“促进一支持”,教师主动深入开展磨课研究的兴趣和愿望得到了激发。磨课真正成了加速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第五篇: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目标
中学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情感目标
【内容摘要】随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逐渐实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除了要追求“知识和技能”目标,也逐渐开始追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本文以中学生物教学为例,就如何实现情感目标展开论述。
【关键词】初中 生物教学 情感目标
教学中有很多的因素,其中就包含情感因素。将情感教学与中学生物教学有效结合起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还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此外还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协调发展。教师要加以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实现情感目标,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借助形象的道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生物是一门自然学科,和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教师用来进行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与认知教育不同,认知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情感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对初中生物知识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在创新精神、合作精神以及责任感等方面有一个大幅度的提高。教师要清楚认识到,要想实现情感目标,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学会接受。换句话说,要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中一些特定的情境或者刺激表现出不抗拒、不回避、不拒绝而愿意去接纳的态度。这个阶段,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特征存在比较明显的随意性,不会非常专心,但是对于教师的要求,学生会去做、去看、去想、去听。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借助一些形象的道具,给学生直观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做到接受。
以《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这节知识点的教学为例。这节内容的情感目标主要包括:引导学生认识节约用水的意义,让学生知道水资源是有限的;引导学生认识环境对于生物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水资源、保护绿色植物以及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针对这个情感目标,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我国的节水标志给学生展示出来,然后让学生对这个标志进行思考。在学生思考结束后,教师再对节水标志进行解说和分析,让学生知道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同时,借助对节水标志的解说,让学生知道节水需要每一个人的参与,鼓励学生从自己做起。
二、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
情感教育的第一个层次是接受,接下来就是反应和偏爱。这也是实现情感目标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教师主要引导学生对生物课程产生好感和兴趣,让学生对于学习内容中的某些刺激或者现象能够积极、主动去接受,在情感和行动上有所偏爱,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的这种积极态度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在这个阶段,学生表现出来的情感特征为主动、自觉,对于课内外的活动能够积极参加,在学习过程中会主动发言,甚至不满足于教师在课堂上所讲述的内容,还想探究更多的内容,热衷于探究和讨论。因此,在这个环节,教师可以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引导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探究,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同样以《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这节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先借助多媒体或者电子白板将缺水地区人们生活的艰辛给学生展示出来,让学生知道这些地区人们对水资源的渴望,激发学生的情感。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可以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这些缺水地区的人们能够尽快摆脱掉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为探究主题开展小组讨论活动,让学生的思维在讨论的过程中相互碰撞,这样不仅可以深化学生的情感认识,还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这也是本节内容主要的情感目标之一。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情感教育的最后一个层次就是追求,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将生物知识的科学价值以及社会价值作为自己的追求和信念,并在实际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围绕这个目标不断追求。在这个层次,学生的情感特征主要表现为在对生物学问题进行钻研的时候有一种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意志。学生到达了这个层次,情感教育的目标基本上也就实现了。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去感受,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让学生的学习层次由理解上升到追求。
再以《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这节知识点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对水资源的保护进行宣传。比如让学生制作海报在校园内张贴,呼吁其他学生一起节约用水。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
在新课改背景下,价值观、情感态度以及知识技能分别是课程教学中三个维度的目标,其中,情感目标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师要对此加以重?,在实际教学中积极创新传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情境中形成积极的情感。
【参考文献】
[1] 林淑贤.挖掘初中生物教材,渗透情感教育[J].新课程(中),2014(11):53.[2] 贾春丽.新课标下的生物学教学――德育渗透的思考[J].科学教育,2007(02):78.(作者单位:湖南浏阳教师进修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