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二)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
(二)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示范—模仿”教学法属于与()有关的教学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组际()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为()、()之间的多向交流。
3、小学科学课以探究为核心,探究即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的()。
4、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有关的浅显的(),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和()。
5、逻辑思维就是()。
6、质疑精神是指()。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教学方法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可以分为哪几类?
2、交流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教师应如何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交流?
3、教学方法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可以分为哪三类?
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哪些?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中的每个环节,在具体操作时一个都不能漏掉。
2、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不必多干预,可以让学生尽情的展开讨论,效果更好。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面对教学过程中生成的教育资源?
2、从教学目标入手,比较《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和常识大纲,它们有什么不同?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案例描述]
一节题为《液体》的小学科学课上,老师顺次安排了以下几个探究活动:(1)要求学生用老师提供的三种液体在斜面上赛跑;(2)让学生把几滴蜂蜜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3)要求学生把几滴金龙油倒入半杯水中,搅拌并观察;(4)让学生把一些洗洁精倒入活动3的烧杯中,搅拌并观察。
其中的每个活动都是由教师先讲清活动主要过程和要点,学生再操作。
教学现场的情景是:全班学生兴致勃勃,个个忙于实验,操作;老师则忙于控制每个活动的时间,并让学生起来展示实验的结果,汇报操作的方法。看起来,场面非常热闹,每个学生都在自主参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实践,而且课堂的活动内容也很丰富。[案例分析]
请你结合下面这个案例,从教师的角色定位和探究的一般步骤谈谈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如何把握教师的指导作用?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
(三)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和()。
2、小组合作学习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精神和()意识。
3、教学目标一般包括课程目标、()、()。
4、科学课程资源,广义地说是指()。
5、合作学习中我们一般需要制订()、()、()等规则。
6、关于探究的类别,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把它分为三种:一是();二是();三是()。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为什么课时目标设定时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
2、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有哪些方面?
3、什么是预设与生成,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常识大纲有哪些突破?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探究的出发点是人类对自然的好奇心,探究的基础是人类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探究的过程是曲折坎坷的,探究的结果有成功,但更多的是失败或者出乎意料的。
2、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倾听教育”,强调不仅要让“学生倾听教师”,更强调首先要“教师倾听学生”,而且在探究过程中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学生间的相互倾听),请你谈谈你是怎样来认识“倾听”的?
2、试论述在科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有效调控,促进合作竞争的良性运行?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案例描述]
师:刚才我们观察了胡萝卜、卵石等11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你觉得物体的沉浮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1:和物体的不同材料有关。
师:很会动脑筋!如果我们不去考虑它的材料因素,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2:可能和物体的大小有关。大的物体沉,小的物体浮。师:那你的意思就是“大沉小浮”?(师板书:大沉小浮)这个结论正确吗?(师板书?)生齐说:正确。
师:在没有验证以前,我们暂不要妄下结论。想一想,除了可能和大小有关外,还可能和什么有关?
生3:可能和重量有关。重量重的沉下去,重量轻的浮上来。师:哦,和重量又发生关系了,重沉轻浮。(师板书:重沉轻浮)这个结论正确吗?(师板书?)
生齐:(迟疑,声音略轻)正确。
师:认为两者都正确。下面我们一个一个来研究,请看大屏幕,老师用电脑把这11种物体的大小给排出来了,请一个同学根据刚才的观察记录把这11种物体标上沉(↓)浮(↑)记号。(一学生根据小组观察记录操作电脑)
师:你发现了什么?(生踊跃举手)生4: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师:应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生纠正重复)
生5:胡萝卜最大,在水中是浮的;卵石比它小,在水中是沉的;可牙签最小,却又是浮的,所以说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和它的大小没有关系。
师:你说得真仔细。就是说“大小无关”了? 生齐肯定:对。(师跟着“大沉小浮”后面板书“大小无关”)生6:那只有和轻重有关了。
师:是么?老师用电脑排出它们的轻重,你来标出它们的沉浮记号。(电脑自动按从重到轻排出顺序,生操作电脑标沉浮)
师:你发现什么了?(生又踊跃举手)生7:和轻重也没有关系。„„
师:奇怪了,物体的沉浮看起来居然和大小、轻重都没有关系。那到底和什么有关系?小组讨论一下。(学生看似激烈地讨论了2分钟)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到底和什么有关?(学生面面相觑,无人举手,沉默半分钟)
师: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真的和它的大小、重量没有关系吗?(学生还是沉默)生8:老师,我觉得还是和轻重有点关系的。
师:对呀,在什么情况下和轻重就有关系了呢?比如说,统一一个标准„„ 生8:大小一样。
师:好,老师这儿有5个大小一样的乒乓球,把它们放入水中,你推测一下,沉浮可能是怎样的?„„ [案例分析]
以上是一位教师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中的一个片段实录,请你从教师如何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方面谈谈你的认识。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
(四)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英国学者将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师为促进学生的(),组织全班学生,向学生进行()与应用()时所采用的各种方法。
2、教学方法是完成()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和()而定。
3、教学方法是()的方法与()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4、20世纪70年代美国教育家()和()把教学方法定义为:教师为达到教学目的而组织和使用()、()、()和()的方法,分教学策略和教学手段两部分。
5、探究式学习的一般步骤是选择问题、()、()、解释结论、评价反思。
6、知识发现式探究式学习,就是要学生亲历知识“发现”的过程,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其一般程序是:从已知的学习内容出发→()→处理信息→分析综合→()。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存在哪些不合理现象?
2、小组合作学习率先兴起于美国,它的基本做法是怎样的?
3、我们选择有结构的材料,怎样才能防止误导学生?
4、什么是实验探索式学习?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整个学习过程里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保护学习的好奇心,使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
2、不成功的探究更可以成为学习的资源,分析不成功的原因也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在对照成功和失败的过程中,探究活动同样也能起到应有的教育作用,既可以进行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也能进行面对失败的情感教育。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实实在在地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除了文中提到的4点建议:(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3)老师应具备材料结构性意识;(4)教师应树立角色意识。除此之外,你觉得在我们的教学中还应注意什么?并谈谈你的看法和体会。
2、许多教师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课堂教学。但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着许多误区,你认为存在着哪些误区?选取一个谈谈怎样才能走出误区?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案例描述]
《豌豆荚里的豌豆》课堂教学片段
师:刚才我们同学都说到这两种果实里的种子不一样,如果我们要把黑板上的小问号去掉,该怎么办?
生:解剖,剥开„„
师:要剥开我们得注意,这些果实里头的种子宝宝呀都是一个一个小生命,我们要怎么剥才不会伤害到它们?
生:我觉得应该从柄开始。生:动作要轻轻的。
师:我也建议大家,可以先把豌豆荚的柄拉下来,这条丝先把它拉下来,再剥开。这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容易,而且这时候的种子宝宝不要让它到处满地洒,老师给你准备的这张纸巾可以摊开,在这张纸巾上把它剥开。但是油菜荚更加细嫩,你们特别要小心,我建议大家可以从尾部开始,大家可以看看,这尾部是没有种子的。
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把豌豆荚和油菜荚小心剥开;教师巡视指导。(如果拉不开,可以从这边上小心的剥开,尽量不要伤害到里面的种子宝宝。老师给你的仅仅是建议,不一定要完全按照老师的方法去做;我想你们自己动脑子肯定能够找到更好的办法。)
剥开后学生不断发出惊叹!对他们来说是第一次看到两种果实里的种子宝宝。师:谁找到了它们种子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你来告诉大家。[案例分析] 试结合上面的教学案例说说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如何恰当的发挥指导作用?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
(七)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制订()。组织教育活动的规则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越好。
2、教学目标一般包括()、()和课时目标三层次。
3、教师要根据()、()和()条件等,选择有()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
4、所谓异质小组,表现为小组成员在()、成绩、()、家庭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和互补性。
5、小组合作学习不再是一种个人的学习行为,而是一种()行为,这需要学生有足够的()意识。
6、科学探究的可操作性原则是指:所选择的问题要具有()性,即选择问题要适合自己的(),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解决。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为什么要强调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探究的过程?
2、探究式教学要求的材料结构有哪几种情况?
3、组建学习合作小组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4、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科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家庭没有联系。
2、在科学探究活动中要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为什么课程资源开发应坚持开放性原则?
2、教育专家提出:“听”会忘记,“看”会记住,“做”才会理解。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案例描述]
《植物的叶》一课教学中,老师利用植物叶的若干标本和图片,通过让学生观察讨论得出:大自然中不存在两张完全相同的叶子。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举手表示怀疑。
生A:同样的一棵树上应该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生B:这么大一个大自然,肯定有不少叶子是完全相同的。
生C:我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不信,我可以去找来。„„
学生对老师的结论充满了怀疑。此时,老师并没有反驳,而是顺水推舟说:“看来还得继续研究,你们利用课余时间去找找看,下节课继续研究。
第二节课,学生们果真带来了许多植物的叶子。在经过观察后,确实发现班上所有的叶子没有完全相同。[案例分析]
为了要得出“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如此简单的结论,花如此大的时间和精力,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你认为值得吗?为什么?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参考答案
(二)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习得动作技能)。
2、(合作)、组际(竞争)、(师生)、(生生)。
3、(目标)、(主要方式)。
4、(周围常见事物)、(科学知识)、(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
5、(即科学都是符合逻辑的,科学的结论经得起实证的检验,也经得起逻辑的检验)。
6、(即科学是没有尽头的,它在不断的质疑过程中向前发展)。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2、(1)积极表达自己的见解;(2)尊重别人的发言;(3)小声交流等等
3、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
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4、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主要指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错误。科学探究活动的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内容,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涉及科学探究的某一个或某几个环节。
2、错误。在讨论、辩论活动中,教师应给予恰当的引导与点拨,以免学生在讨论中跑题,不着边际。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我们所说的教学过程中生成的科学教育资源,主要指的是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及探究材料(包括教材文本)三者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动态的,比较隐性的有利的教育资源。有的是因教学过程中的某一偶然因素引发的,有的则是隐含在教材文本中,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才能外显出来„„由于这样的教育资源有潜藏性、瞬时性,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也未必能明确。对于这样的教育资源,就需要教师能及时判别或适时激活,才能使其产生“意外”教育效果或“应有”的教育意义。
在课堂上遇到类似的“偶发事件”,我们首先判断其是否能成为有益的教育资源。其标准为:首先,要看其是否能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或探究欲望;第二,判断其是否与本来的教学活动相关;第三,分析它可能产生的教育意义、价值是否与原来的教学目标一致,或者说是否能产生更大的教育意义或价值。当然在实际教学中作出合理的判断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需要我们对科学教育有深刻的认识和纯熟的教育机智。
2、常识大纲中规定的教学目标为指导学生获得一些浅显的自然科学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科学志趣,以及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使他们受到科学自然观、科学态度、爱家乡、爱祖国、爱大自然等思想品德教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和行为习惯和科学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发展。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和常识大纲的突破:
(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
(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提示:
1、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的过程中,要注意“自主探究”与“教师指导相结合”,“自主探究”强调学生的自主性,过分强调教师的指导,学生只能随教师而动,虽然也在动手、观察和动脑,但活动目的不明,动机不强,探究的问题也不是学生提出和学生迫切所要求解决的,学生成了教师完成教学内容的接受者,2、实验探究的一般过程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在探究过程中,设计实验是关键。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参考答案
(三)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教师)、(学生)。
2、(小组)、(合作)、(竞争)。
3、(单元目标)、(课时目标)。
4、(有利于实现科学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
5、(独立思考的规则)、(分工合作的规则)、(交流的规则)。
6、(科学探究)、(基于探究的教学或以探究为本的教学)、(以探究为本的学习)。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因为教学的效果最终应反映在学生的行为变化上,因此主张陈述教学目标时,主语应该是学生,谓语应该是可测量的行为化动词,这样,可以避免因目标表述过于抽象、空洞而难以把握、无法测量的弊端。因此,我们在拟订教学目标时应该要用不同的行为化动词表述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
2、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3、预设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有目标、有计划的预先设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生成指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能力的发展和教师对预设的调整。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共同存在于课堂教学之中,预设中有生成,生成离不开预设,具有对立统一的发展关系。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从教学的角度看,就是要消除对立,保持统一,从认知角度来看,就是要使教学预设转化为生成。
4、(1)更加注重学到知识的学以致用,强调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养成习惯。(2)强调用科学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学会科学探究。
(3)从保护和发展小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出发培养他们的科学态度与情感,而不是简单地归属思想品德教育。
(4)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环境资源、关心科技新发展等现代科技价值观方面的要求。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正确。探究的目的是检验和证明各种假设与猜想,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成功的探究与失败的探究对学生来说同样重要。
2、正确。这是科学课程的理念,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提示:
(1)教师倾听学生,关注学生的即时表现、学生的观点和发言,关注学生的兴奋与疑惑,教师对自己何时参与、如何参与更易作出决策。
(2)重视学生之间的倾听,可以使学生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
2、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具体阐述(1)有效引导,确立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关系:(2)有效引导,保证小组合作活动正常开展:(3)积极评价,优化合作竞争的后续性„„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提示:
1、教师的主导不是牵引,教师的主导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最近发展区域;
2、教师应具备材料结构性意识,教师给学生学具材料的呈现过程应能帮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参考答案
(四)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学习)、(讲解)、(教学媒介)。
2、(教学目标)、(目标)和(内容)。
3、(教)、(学)。
4、(克拉克)、(斯塔尔)、(教学技术)、(教材)、(教具)和(教学辅助材料)。
5、(提出假说)、(实施探究)。
6、(收集信息)(得出结论)。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1)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化。(2)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恰当。(3)教学方法的运用不灵活等。
2、基本做法是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异质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
3、(1)确定材料有必要,接着就要考虑准备的材料有没有问题。(2)是否因材料而引起学生过多的关注无关现象(3)材料是否最有利于学生认识。
4、实验探索式学习,就是借助实验、调查等手段来解决“未知”问题,其一般程序是:针对要解决的问题→设计实验→实验操作(或不直接操作)→分析实验数据(或预设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同意。首先教师应确立自己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角色地位,把握好角色地位的同时积极引导和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理解科学的本质。
2、同意。探究的目的是检验和证明各种假设与猜想,探究既是一种学习活动,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成功的探究与失败的探究对学生来说同样重要。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提示:
(1)要注意的方面还有很多,如:培养学生的倾听意识,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培养学生的讨论意识,教师的教学方法选择意识等等。(2)看法、体会略。
2、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阐述,但不一定相同。(1)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2)放任自由缺乏监控;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3)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4)合作过滥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等等。(后一问题略)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提示:
1、合作前要学生独立思考;
2、注意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
3、指导学生要分工合作;
4、提醒学生要积极交流。
《新课程中(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参考答案
(七)一、填空。(6题,每题2分,共12分。)
1、(规则)、(简洁)。
2、(课程目标)、(单元目标)。
3、(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价值)。
4、(性格)、成绩、(能力)。
5、(集体)、(合作)。
6、(可操作)、(实际)。
二、简答题。(4题,每题5分,共20分。)
1、探究过程本身不仅可以使儿童的思维受到最好的锻炼,有利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培养的主要途径。在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挫折与失败、曲折与迂回、成功与兴奋,这其中的许多感受和体验是他们理解科学的本质、理解科学精神的意义与价值的基础。而且也只有这样的亲历过程,儿童才能真情地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价值之美。
2、(1)因探究式教学模式而安排的材料结构。
(2)根据探究式教学特点安排的无关因素研究的材料结构。
3、(1)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2)尽量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3)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
4、教师指导下的科学探究应该把重点放在哪些方面?(1)通过探究满足学生求知欲;
(2)通过探究获得关于身边世界的理解;
(3)通过探究培养科学思维能力,锻炼解决问题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与态度,初步习得科学方法;
(4)逐步获得对科学探究本身及科学本质的理解。
三、辨析题。(2题,每题10分,共20分。)你同意下面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1、错。家庭也有许多与科学课程有关的课程资源。
2、正确。从科学教学的目标考虑,尊重事实,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都是需要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达成的。
四、观点论述题。(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要以开放的心态尽可能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开放性包括类型的开放性、空间的开放性和途经的开放性。类型的开放性是指不论什么类型、形式存在的课程资源,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都应是开发与利用的对象;空间的开放性是指不论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城市的还是农村的,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只要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都应加以开发与利用;途经的开放性是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应局限于某一种途经或方式,应探索多种途经或方式,并且能够尽可能地协调配合使用。
2、要点:这句话运用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光讲授、学生倾听,应该多让学生观察,动手实践。①从教师的角度出发,科学课中教师应该提供学生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②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五、案例分析。(1题,每题18分,共18分。)值得。
原因:
1、“事实胜于雄辩”,在第一堂课中,如果教师直接进行反驳,告诉学生结论,学生显然是不信服的,同时也把学生的后续探究活动给扼杀了,学生的思维也得不到拓展。
2、学生去搜集树叶,比较树叶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观察探究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十分有趣的,主动进行的。
3、在第二节课中学生通过搜集到的大量树叶的比较,自己得出了“大自然中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的结论,这比教师直接讲授效果更好。虽说为了要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花了比较大的时间和精力,但这种教学方法是十分可取的,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比较、概括等多种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主体”、“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等教学理念。
第二篇:《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考核试卷(二)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考核试卷
(二)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题(20分)每格2分,共20分
1、宋代著名的瓷窑有
、、哥窑、钧窑。
2、中国传统刺绣品种很多,其中苏绣、湘绣、、称为中国传统四大名绣。
3、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应遵照的原则是、思想性原则、量力性原则、、、、等。
第二部分 简答题(20分)每题4分,共20分
1、中国画的三大特点是什么?
2、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3、你认为一个好的教学案例的“标准”有哪些方面?
4、探究学习的实质是问题解决的学习,那么,问题从何而来?
5、课堂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设计活动实质上是伴随实施教学的全过程。考察课堂教学设计的知识过程,我们不能只看到教师的课前教学设计,请解释“课间设计”和“课后设计”。
第三部分 辨别题(20分)请分析下列观点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1.
教案是精确的不可更改的“铁案”。
2.“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的目标达成,都不能脱离知识学习的内容。
第四部分 观点论述(20分)
1.课堂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见解让教师措手不及难于招架怎么办?
2.快下课了,教师有些教学任务还未完成,可是回答问题的学生还在滔滔不绝地发言,教师应该怎么办?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20分)
1、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就是以学习环境为中心来设计教学。请你举一个以学为主的例子。
2、对下例案例设计进行评析。
和新课程同行
与学生共成长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区小学
吴萍 下课铃声响毕,当我夹着书本走出教室时,不禁长长地出了一口气。随着课程改革的一步步深入,随着给予孩子的自由空间的不断增大,对于教师的要求真的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多从前没有被关注的问题变得那么重要,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新的教育观念是很难适应现今的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上的是二年级人美版的《我们身边的痕迹》一课,应该说是一节传统的课(关于拓印方面的知识),可我这几天一直处于矛盾中,是照搬还是创新?是重美术知识技能还是重学生感受与需求?是稳妥地教还是来点“冒险”呢?最终,我选择了后者。
于是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走进了教室,我是用一个魔术导入教学的,一方面为引起大家的兴趣,一方面也为立刻将同学们推向矛盾问题的前端。当我在白纸上变出一个硬币的模样,同学们有的惊诧,有的不屑,也有的自信地喊道:“我也会!”我故意很失望地说:“原来你们都会啊,谁来说说是怎样做的?”答案是一致的:老师纸底下有一个硬币,笔在纸面上一涂抹就印出来了。我马上追问:“可你们有没有想过,是什么原因使硬币会印出来呢?”教室里像炸开了锅,集中起来大概有三种意见:硬币是硬的;硬币上有花纹;硬币表面凹凸不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同学们自动分成几派争论起来。我心理暗暗高兴:好极了,不怕你犯错误,就怕你不犯错误。正当大家争的面红脖子粗时,我又抛出另外一个问题:“不同意别人的意见,你能举例证明它是错的吗?”有的同学说:“玻璃是硬的,可印的出来吗?”真有趣,我接着说:“好,你动手做一做吧!”果然什么也印不出来,第一种说法的人错得心服口服。接着有人又说:“书上有花纹,可你们看我怎么印也印不出来!”边说边做,真棒!他已经学会用事实举证了,于是第二种说法也被否定。
师生们的目光都集中到第三个观点上了,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了许多,我想这只是表面的安静,同学们一定都在积极的思考。“它是对的吗?”我想,结论还是应该由学生自己来下。我请第一个说出自己这种观点的同学谈自己的想法,他腼腆一笑,拿出一个硬币说:“我是摸的。”我大力地表扬他,让大家都来摸一摸感受一下。“凹凸不平可以印出东西来”,这就是我们的结论。按预先的教学设计,关于拓印的原理讲到这里也就可以了。正当我对自己不用多费口舌,同学们自己就能总结出了原理而得意洋洋时,意外出现了。
一只倔强的小手举了起来:“凹凸不平的东西为什么就能印出来呢?”我一下子懵了,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深钻下去,势必会影响教学进度,但压下去对学生有利吗?一节课是关注教学任务还是学生的需求?会不会把美术课上成了科学课?学生能回答出这么难的问题吗?考虑片刻我还是决定放弃了我的教学进度和顾虑,和同学们一起探讨这个问题。我说:“这个问题提得太好了,我们都来动手印一印,找寻答案吧!”不过这次我是一点底也没有。课堂再也不是教师能完全控制的了。随即师生都紧张地印了起来,不一会一小手举起来了:“我发现了纸是紧紧贴着硬币的,硬币上凸的地方笔檫上去就重些所以颜色就深些,凹的地方轻些颜色浅些,图形就是这样印出来了!”我在惊叹之余,深深理解了“教学相长”四个字的含义,我的学生用事实教育了我:要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他们的能力。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学资源不光来自教材,来自教师,更不要忽视学生,他们才是教学活动中不竭的资源。我想我会记住这两个学生,在这一问一答之中,他们在我的美术课上为我上了一节课。
接下来的课我更自信了,在同学们说出身边可以印的物体这一环节后,我改变了由我引导、同学们一步一步学习拓印方法的教学方式而是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去犯错,然后从错误中去找出正确的方法。学生犹如是放出鸟笼的鸟儿飞出教室,他们在制作、在试验、在思考、在修改、在商量„„然后他们飞进来,告诉我他们的发现,他们的失败,他们的成功!
虽然一节课下来同学们没有完成一幅完整的画,没有完成教师预定的教学计划,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这样的学习是他们喜欢的,他们需求的,不是吗?新课程改变着你我,改变着学生,让我们和新课程一起同行,和学生共同地成长!新课程让我们思索,给我们提供了宽广、自由、创造的平台。我想摆脱了束缚的教师,作为新课程的执行者会爆发出不可估量的能力。
第三篇:《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
(一)第一部分基本概念题(20分)
1、我国向有“瓷国”之称,陶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陶瓷工艺已较为发达,发掘于黄河流域的有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发掘于长江流域的有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彩陶;以及发掘于沿海的龙山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的黑陶等。历史上有瓷都之称的城市是景德镇,有陶都之称的城市是宜兴。青瓷成熟于魏晋,白瓷成熟于隋唐,唐三彩是唐代陶瓷美术中的代表作品。
2透视法取景作画的,而西画采用的则是焦点透视法。
3、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是现代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我们经常使用的教学模式有接受性教学模式、发现——探究性教学模式、自学性教学模式、交往性教学模式、练习性教学模式、情感性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群辩法教学模式、课堂讨论模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模式等。
第二部分 简答题(20分)
1、你认为怎样的美术课是一堂好课?
(1)教学目标多元
(2)教学内容丰厚
(3)教材处理变式
(4)教学问题优化
(5)教学活动有效
(6)教学流程清晰
(7)教学姿态平等
(8)教学评价恰当
(9)教学方法多样
(10)媒体运用恰当
2、案例应该具备哪些因素和特征?
⑴ 案例的来源
⑵ 案例的典型性
⑶ 案例的真实性
⑷ 案例的完整性
⑸ 案例的流畅性
3、一般来说,教学中的提问有哪两种表现形式?
⑴ 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的全过程,也就是问题的、探究的教学模式设计。⑵ 课堂的提问,常用于提问与应答的教学之中。
4、什么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评价目标?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
5、教学模式构成有哪些要素?
理论依据、教学程序、实施原则、辅助条件、效果目标。
第三部分 辨别题(20分)
请分析下列观点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1.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要点:正确。《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学科并不是单独孤立地存在的,它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部分。强调美术学科内部的综合,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
间的综合以及美术学科与社会、与学生生活实际的综合。一幅美术创作作品的诞生,除了作者精湛的美术技能技巧的表现以外,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地域环境、经济发展、民俗风情、人文修养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影响。
2.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不能指导。要点:片面。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因为个性就是创造力。试想如果学生的美术作品都画的一模一样、整齐划一,那等于就失去了美术作品的生命力以及美术课的意义。但是,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在关键处作适当的引导和点拨,不能一味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描去画去涂色,因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第四部分 观点论述(20分)
1.你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应该先于行动(教学过程),还是产生与行动(教学过程)之中?为什么?
要点:如果我们确认生命系统的复杂性,就会认识到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目标的设计不应完全预设的、精确的,而应是一般性的、生成性的。目的不是先于行动而是产生与行动之中。
2.现在主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那么是不是不要接受性学习了呢?是不是每节课都要合作学习呢?
要点:不能这样认识问题。接受学习和探究学习是人的两种学习方式,缺一不可。学生的学习要传承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全部采用探究学习,即使是基础教育的学习也是不可能的,时间不够,效率低下;相反,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学习到人类文明的结晶,效率高。但是这种效率,仅仅是相对于知识与技能来说的。学习不但要达到知识掌握的程度,而且要在学生学习
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方面都得到发展。探究学习在这方面就有着接受学习不可比拟的长处。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20分)
1.中国写意画运用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等方法,可以出现斑斓绚丽、变化莫测的画面。请你结合教学实际,列举学生在此技能的练习表现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分别介绍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的方法。
要点:浓破淡:先着淡墨,再用浓墨破。
淡破浓:先着干浓墨,再用淡墨破。
色破墨:先着墨后用色破。
墨破色:先着色后用墨破。
作画时墨色浓淡要分清,水分干湿要适当。
2.“近大远小”透视知识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绘画造型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请你针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这一内容的学习,进行15分钟教学过程的设计。
参考要点:
利用简易取景框进行观察景物近大远小透视现象。引导学生变换观察角度、方位,认真观察物体所产生的不同透视现象,从中探索透视规律。
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写生。选择典型、简单的场景,通过实地观察、描绘,让学生在画面上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如描绘一排电线杆、一条铁路轨道、一道围墙等。
可选择典型图例一幅,引导学生从画中找出地平线、消失点,再画出几条典型的透视线,按近疏远密、近粗远细、近详远略、近浓远淡的规律处理
好各条竖线、斜线,将物体的外廓简略地表现出来,从而表现出透视效果。
(10—12分)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好,表述准确。
(7—9分)教学理念新,教学方法尚可,表述准确
(4—6分)教学理念欠新,教学方法一般,表述欠准确
第四篇:《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一)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试卷
(一)第一部分
基本概念题(20分)每格2分,共20分
1、我国向有“瓷国”之称,陶瓷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陶瓷工艺已较为发达,发掘于黄河流域的有
和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发掘于长江流域的有屈家岭文化和的彩陶;以及发掘于沿海的龙山文化和
的黑陶等。历史上有瓷都之称的城市是
,有陶都之称的城市是
。青瓷成熟于魏晋,白瓷成熟于隋唐,是唐代陶瓷美术中的代表作品。
2、在绘画技法中,中国画通常采用高远、平远、深远的透视法取景作画的,而西画采用的则是
透视法。
3、教学模式的多样性是现代教学模式的显著特征之一,我们经常使
用的教
学
模
式有
、、自学性教学模式、交往性教学模式、练习性教学模式、情感性教学模式、概念获得教学模式、群辩法教学模式、课堂讨论模式、探索情感和解决矛盾模式等。第二部分 简答题(20分)每题4分,共20分
1、你认为怎样的美术课是一堂好课?
2、案例应该具备哪些因素和特征?
3、一般来说,教学中的提问有哪两种表现形式?
4、什么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评价目标?
5、教学模式构成有哪些要素?
第三部分 辨别题(20分)
请分析下列观点正确与否,并说明理由。
1.综合性学习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是美术课程应该具有的特征。
2.美术课应该重视对学生的个性培养,放手让学生动手,教师不能指导。
第四部分 观点论述(20分)
1.你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应该先于行动(教学过程),还是产生与行动(教学过程)之中?为什么?
2.现在主张向“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那么是不是不要接受性学习了呢?是不是每节课都要合作学习呢?
第五部分 案例分析(20分)1.中国写意画运用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等方法,可以出现斑斓绚丽、变化莫测的画面。请你结合教学实际,列举学生在此技能的练习表现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并分别介绍浓破淡、淡破浓、色破墨、墨破色的方法。
2.“近大远小”透视知识的学习,对提高学生绘画造型能力是十分有益的。请你针对“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这一内容的学习,进行15分钟教学过程的设计。
第五篇: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中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
四个”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美术课教学内容宽泛,包涵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每个课型又各有特点,每个学习领域里包涵了多种课型,学习领域,教学设计便成为关键。
一、新课程教学设计、传统的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1 传统的教学设计理念不重版块,模式单一,没有恰当地应用探索、合作、实践等方法。问题①:以本为本的备课 满堂灌的教学 满堂间的对话 简单化的练习学生追求唯一正确的标准 问题②:情境表面化 活动形式化 偏离目标 非学科活动 浅层次的教学、新课程对美术教学设计的要求:2 在教学中要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美术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⑴教师不用简单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感悟和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展开想像,悟艺术作品的机会,认识,而要通过比较、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努力提高他们的审
美趣味。教师要积极为学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⑵引导学生在美术创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生创设有利于激发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开展探究性的学习,发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作活动中,表自己独特的见解。美术教学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⑶要创设一定的文化情境,增加文化含量,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涵养人文精神。
要确立学生的主加强教学中师生的双边关系,既重视教师的教,也重视学生的学。⑷ 体地位,改变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惟一主角的现象,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加强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生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综合性与探究性学习。⑸ 活经验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综合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以感受、观察、体验、表现以及收集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⑹ 资料等学习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如电影、电视、录像、范画、参观、访问、故教师采用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⑺音乐等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与想象能力,游戏、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
趣。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教师应尽可能尝试计算机和网络美术教学。⑻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美术作的美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品,进行交流。研究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首先要在掌握本课教学目标基础上,对教学方法的设计,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方式主要有眼看、。”以学生活动为主“变为”以教师讲为主“由况的联系,教法设计还要注重体现出如何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发现知脑想、口说和手做五种,耳听、操作训练直观形象传递信息、语言传递信息、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识形成的过程。等,教师演示的每一个过程、步骤都要让学生看清楚。、美术课堂教学设计的主要标准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评价,情感态度与“新课程强调要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使学生在 的三维目标所要达成的教学要求。”价值观形成基本美术学会欣赏和评述,要了解基本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知识与技能领域:
素养。学生能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过程与评价领域:
材料和制作过程,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学生能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
激发创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符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要反映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这三者是既分层次又互相联系。特点,并体现于教学过程之中。教学内容丰厚 ⑴相关知识、技能、能力、情感、态度的总和。教师要准确地把握知识内容,还要对教材 2
进行加工、整理,进行消化、提炼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转化为学生易接受的层面进行教学,能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作必要的补充和拓展,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材处理变式 ⑵营造出一种新的结构呈教师对教材加以改造,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现给学生,使教学既富有吸引力,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问题优化 ⑶并能引导他有价值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深刻思考,课堂提问设计关系到教学质量的高低。们去提出新问题,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促进技能发展。教学活动有效 ⑷要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活动指学生在课堂中能否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
创设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活要充分挖掘教材内涵,教学活动的设计,美术教学的目标服务,动情景,使学生在有效的活动中,提高思维品质,充分感受不同的视觉审美。教学流程清晰 ⑸它以流程的形式出现。在课堂教学中安排的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起到激励学习、合理的教学流程应该是新课的引入与课题紧密吻合,教学引起动机的作用。内容要相对集中,还应由低层次到高层次逐步加深,巧搭台阶。教学环节之间安排有序,环
环紧扣,课堂结构严谨,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姿态平等 ⑹平等的师生之间应该是民主、教学姿态是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言论及行动中表现出来的。
朋友关系。教师对每一位学生都应该是主动、热情,态度和蔼,感情真挚,循循善诱。教师公平地去看待每一位学生,使大家都能得到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在原有能尊重学生,公正、的基础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教学评价恰当 ⑺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这种教学评价的意义建构过程是评价者和被评对学生的评价评价还要信奉价值的多元性。评价要以自信评价为主要评价。价者是平等的。要以鼓励为主,要讲究方式方法,评价要起到激励的作用,评价要全面,要讲究科学,不能
强调了这一面而忽视了另一面。教学方法多样 ⑻。教学方法不能机械地死板地去硬套,而要因内容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的活动设计。”学“异,因教师而异,因条件而异。教学方法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考虑学生如何 3
精神为依据,遵循一定的教学规律,灵活地、创造性地、多样性地去发挥,”课标“教师应以
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媒体运用恰当 ⑼
:案例
(一)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作业内容:
以上,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500字数教学模式选用要体现以教师为主结构要完整合理。设计构思要新颖有创意,实际进行编制。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导、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应用“教、学、做” 种媒体教学资源。《美丽的昆虫》例如: 课题: 美丽的昆虫 计划学时: 2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昆虫的形态和花纹的基本特点
能运用色彩进行绘画表现 过程与方法2.通过让学生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大胆 表现能力,初步体验、感受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3.增强亲近自然、亲近生活的热烈情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创作欲望
学习目标: 了解昆虫的形态和花纹的基本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大胆表现能力。初步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体验感受美。教学重点: 并能在绘画制作中体验感受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初步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内容: 自然美和生活的创造美。4 发现,逐步感受和体会色彩的教师通过课件的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解决措施:
美,并通过讨论交流的方式逐步掌握各种色彩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
内容:对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大胆表现能力的培养。
学生主动观察发现,教师进行引导。解决措施: 课前准备: 学生:水彩笔或蜡笔,剪刀和胶水。教师:课件、投影图片,绘画纸 教学模式:观察发现型 过程:
一、欣赏感受
二、观察发现 出示一种昆虫的不同外形
三、欣赏感受 让学生加深了对昆虫美的认花纹和色彩的变化美。欣赏感受昆虫的外形、课件的辅助教学,识,为学生的想象创作埋下了伏笔
四、自主表现 学生自主表现 绘画一种自己喜欢的或刚刚熟悉的昆虫。要求发挥想象,大胆表现,可以夸张、变形。
五、交流评价 教师带动学生自评、互评。评评谁的昆虫外形最独特。、1 评评谁的昆虫花纹最别致。、2 评评谁的昆虫色彩最美丽。、34 师小结评议,表扬鼓励。、观赏和审美能力得到了较好的在学生自我的表现过程中,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
六、情境创作 情境创作《美丽的昆虫世界》、合作学习1 5
剪贴昆虫、(1)在原来的背景中适当再添加一些景物。、(2)、情感交流2、评评哪些小朋友的表现较好,好在哪里。(1)教师作小结性评价,激励学生平时多多创作 说说自己在绘画创作中的感想和自己在这节课中的表现。、1 欣赏感受 说说给你怎样的感觉?你知道它们有些什么样的美丽名字?、2 谁能为大家介绍这其中一只昆虫的长相特点?、3 师引导从外形、花纹和色彩上进行介绍。
你能到上边来把它的外形画一画吗?(板书出示外形)、4
它的外形还可以变成其它形状吗?(先小组交流再集体汇报)、5 :案例
(二)美术课堂教学设计方案作业内容:以上,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课程特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实500字数教学模式选用要体现以教师为主导、结构要完整合理。设计构思要新颖有创意,际进行编制。应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合理利用多种媒学生为主体,要充分应用“教、学、做” 体教学资源。例如:
一、课时:
课时
1二、内容:美术欣赏的性质与作用
三、目的: 解释美术欣赏的概念;1.美术欣赏的性质;2.美术欣赏的作用;3.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4.6
教学方法:.四 讲述为主,欣赏为辅:教学准备.五 搜索资料(网上下载)教学过程:.六
学生看书,标记课文中不明白的概念和美术术语。1.老师讲述: 2.关于美术欣赏的一些概念 A审美活动、美术欣赏、审美功能、美术活动 a.美术欣赏+美术创作=美术活动 b.关于美术欣赏的性质;
讲述第二节
B.心理过程; 创作活动 b.对美术作品的感受想象、体验。c.欣赏美术作品激发心理活动从而提高素养,欣赏美术作品超越创作活 d.动从而提高素养。美术欣赏的作用C.开阔眼界:扩大知识领域;a.陶冶思想: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b.提高素养:发展审美水平;c.美术欣赏的作用是通过一种以知识美和评价美为具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d.而且潜移默化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这种审美教育不仅有助于端正人的审美观念,来进行的。地影响着人的道德品质与人格修养的塑造。
讲一点美术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D.看视频a.学生讲b.:案例
(三)教学设计方案并反思此并在课堂上进行实践,记录下课堂效果,设计一节教学案例,根据此次培训内容,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