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作文教学的审视与反思

时间:2019-05-15 04:1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农村作文教学的审视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农村作文教学的审视与反思》。

第一篇:对农村作文教学的审视与反思

对农村作文教学的审视与反思

摘 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学生作文总体水平欠佳现状,分析了导致这种状况的几个原因,之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我们应该面对现实,力求创新,结合农村学校的特点,让农村学生的作文写出特色,化不利为有利,以提高农村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作文 农村学生 求实 创新 特色 下水文

笔者是一名农村的语文教师,较清楚目前农村的教育现状。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教育也开始受到了重视,但不可否认的一点就是农村的教学质量与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其中最明显的一点就是体现在作文水平的差异上。针对这一点,笔者从农村的实际出发,结合作文教学的科学理论,提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农村学生的作文状况

在农村学校里,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镜头:(1)学校要组织一次活动,教师刚通知完,就有学生私下议论:“活动完了,不知要不要写作文,如果要写作文,这活动不举行也罢。”(2)“当语文教师实在是太累了,看着那堆写得乱七八糟的作文我就头疼,如果不用批改作文,我们语文教师就轻松多了。”很多语文教师聚在一起时常颇有同感地议论。学生作文水平低下,教师头疼改作文,学生为了完成作文就抄袭优秀作文,应付了事,甚至有的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强迫学生背单元作文。如此恶性循环,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样的情况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农村学生写作水平低的原因

(一)、学生接触面小

由于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得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比。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地变小。于是他们的作文就出现了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比如为了考试许多学生就不得不编造,于是出现了大量的“拾金不昧”“贫困生”、“残疾人”,甚至是“单亲家庭”、“孤儿”。不是亲身经历是不能体会“贫困生”等人的辛苦与艰难的。所以,他们的作文是不能打动人的。

(二)教师的忽视作用是巨大的。

对生活在闭塞的农村的学生而言,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农村学生作文水平低跟他们的老师不无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课文教学,轻视作文教学

有一个普遍的现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非常重视课文教学,在每一学期初,老师都能根据教学计划、大纲制定详细、合理的课文授课计划,并严格按照计划执行。而对作文教学却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即使有也缺乏系统性,随意性很大,可操作性很差。在作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是随心所欲,甚至应付了事。究其原因,主要是课文教学与考试分数关系明显,只要是平时老师讲到的内容,在考试中学生遇到会立竿见影,体现老师的教学水平,因而把课文教学当作重中之重。而对于作文教学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作文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而对于考试成绩来说,无论学生写的作文如何不好,也能得一点分数,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作文阅卷主观随意性较大,同样水平的作文在分数上可能有较大的差距,增加了作文成绩的风险性,进一步消减了老师作文教学的积极性。

2、注重教师教学,忽视学生实践

许多教师整天致力于“命题——指导——写作——批改——讲评”五步式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致力于教学生审题、立意、选材、谋篇、遣词造句、修改及各种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的运用,不同文体的写法,甚至常常用应试作文取代常规作文的训练。注重“一言堂”,企望走捷径,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没有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收效甚微。一言以蔽之,他们注重老师教学,却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学生感受生活的能力的培养。究其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学理论和方式的影响,过分的看重老师的主导作用,而没有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作文教学效果不言而喻。笔者曾经做过六个班的作文心理调查,对写作感兴趣的只有13%,情况可见一斑。

3、注重写作数量,忽视写作质量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各科教学都有追求“大运动量”的趋势,作文训练也不例外,许多老师曾片面地认为,只要不断的增大作文训练量,学生的作文成绩就会提高,因此不断的鼓励学生多些多练,一周交一次作文,天天写日记,读书札记,每天的所见所闻等等,学生拼命的写、凑字数,甚至抄袭,老师拼命的批改,讲解,师生不堪重负。造成了事实上的两败俱伤。究其原因,一是受理科教学的影响,搞题海战术,错误地以为广种就能博收。二是“多读多写”一直被公认为是传统经验而加以推广,教学大纲也要求老师尽可能的给学生以更多的写作机会,许多老师静止的理解了这句话的内涵,没有将“数量”和“质量”结合起来统一考虑,没有认真地研究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

4、注重应试作文,忽视素质作文

长期的应试教育必然造成在作文教学中注重应试作文的后果。无论是什么形式,什么级别的考试,一律有规定的题目和要求,许多学生只能是根据要求,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乱凑字数,甚至虚构。因此,许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将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指导写应试作文的方法上,让学生下大功夫背诵应试范文。直接后果是: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的文章越来越多。学生的写作水平停滞不前。在一年的统考命题作文中,有许多学生都用同一个例子:在考试路上遇到一位生病的老人,经过思想斗争,先送老人去医院看病,从而耽误了考试等等,很显然,这是老师事先训练的结果,一旦考试就能用上,这如何能反映学生的真实写作水平呢?

(三)父母的文化水平较低也是造成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城市里的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较好的引导。而在农村,一般的父母只要求自己的孩子考个好成绩,至于孩子的语文水平,特别是作文水平是不关注的。长久如此,孩子们就会这样想:连父母亲都认为作文是不重要的,那我何必花太多时间在上面呢?这样,无形当中父母的态度又是对学生作文兴趣的养成的致命一击。当然,因为父母自身的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有时也是力不从心的。

总之,在求升学率的大环境下,语文成了最大的牺牲。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呼吁多年,但总体的情况未见好转。这点在农村表现最为明显,因为大部人把读书作为农村孩子的唯一出路。因此,农村孩子特别希望考出好成绩。可是,语文特别是作文是一种需要长期坚持、积累的,是不可能像其它科目那样“立竿见影”的。因此作文最终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最大牺牲品。

三、农村作文教学的出路

(一)让学生写真事,写出农村特色。

“亲身经历的事情,直接接触的人,亲自去过的地方,稍加回忆就历历在目,容易写得具体生动。道听途说的材料写进文章,容易露出破绽。”①例如有的同学为了使所记的事情意义“深刻”,所写的人形象“高大”,就凭空编造或任意拔高,结果情节上弄虚作假,让读者一眼就看穿。还有的同学作文时喜涉足自己不太熟悉的领域,写陌生的人,记未经历过的事,由于对人对事所知甚少,写作时只能生编硬造,写出来的文章自己都感到别扭、不可信,更何况别人呢?其实,并非只有以五彩缤纷的城市生活,万人崇拜的伟大人物为题材才能写出好作文。相反,农村作文教学只有立足于农村,让学生描写自己熟悉的农村生活才能走出困境。农村的世界虽是朴素的,但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同样能发现农村区别于城市的独具魅力的闪光点。因此,农村中学生应多留心自己所处的环境,应多观察自己身边的独具特色的人、事、物,随时随地积累写作素材:

1、观察农村景色

农村孩子他们从小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②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2、交流、收集农村语言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立秋摘花椒,白露打黑桃,霜降采柿子,立冬打晚枣”,③这是农村一年四季农作物采摘所特有的谚语。又如“锄头下面一层水”,④讲的是天旱,地里庄稼无草也要锄,因为切断了土壤中的农作物的毛细管,可以防止水分蒸发的科学道理。学生通过于收集、交流这些丰富的农村语言,既提高了农事作文的科技含量,又积累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3、体验农村生活

农村学生在节假日常要帮家长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农活,这正是他们体验农村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大好机会。因此,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把做家务、干农活的过程写下来,把观察到的有意义的场面记录下来。例如种玉米,指导学生观察什么时间播种,什么时间锄草,施肥,收获,并且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又如很多同学都亲身参加过收玉米的劳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讨论:在劳动中,你是怎么做的?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讨论之后指导学生写出文章,这样既学到农技知识,又扩大了写作范围。

4、观察农村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不仅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农村更是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的现代化,农村的城镇化,这些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大的写作空间。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比如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如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的污染。在教学中我们可指导学生对此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访问,从中指导学生作文,扩展学生写作题材,学生在作文中真切地感受到了环保的重要性。

5、写出纯朴的感情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著”,⑤《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语文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因此,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动真情。文章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没有情感这种品质,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⑥(狄德罗语)这便是以情动人。但要真能“打动人心”并非易事。“矫揉造作之情令人反感,乔装粉饰之情使人厌恶,无病呻吟之情让人恶心,惟有真情实感才能起到„或叫人开怀大笑,或令人掩卷沉思,或使人泪流满面,或让人撕肝裂肺‟的艺术效果。”⑦反之,没有真情实感,作文也就失去了灵性。

上文已分析过农村中学生作文水平低的原因之一是学生作文常出现内容虚假化,意义拔高化,因此也就缺乏真情实感,无法写出好作文。其实,要有效地提高作文能力,就应多写“自己”,用自己的话写自己在生活中的真实情感。农村孩子的感情是至真至纯的,他们无需粉饰,只要自然流露内心情感就能写出感人的好文章。为什么有的农村学生写的作文写得那么好,那么感人,就是因为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有了真实的感受,才“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⑧我们班有一个女孩,父母双亡,她从不知什么是父母之爱,所以让她写关于父母之爱时,她无从下手,乱写一气,最后,让她调整思路,写对父母的思念之情,第二次的作文却是从内心喷吐出来的带有她个人经历特点的实实在在的话。这也就是上文所说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了。另外,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很多家庭甚至供不起孩子读完初中,一些学生发自内心地发出了“我想上学”的肺腑之言,他们把自己极其渴望上学的那种感受用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常能收到很好的效果,甚至锻造出了一批优秀作文。

(二)、重视教师的作文教学

1、注重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计划

老师应根据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作文教学的比重和要求,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作文教学规律的教学计划,并认真执行。根据每一个阶段每一个年级的目标计划,有目的的循序渐进的训练各种题材的作文。从审题、拟题、开头、结尾、立意、谋篇布局、写作顺序等方面,有侧重的训练,使教学计划具有可操作性,以满足学生提高写作水平的需求。

2、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老师应当给学生提供一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最大限度的挖掘学生的潜力。笔者曾多年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一直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写作活动,坚持写作练习灵活多变,倡导自由式作文和专题作文相结合。在自由式作文中,学校、家庭,社会、自然现象等皆可成文。学生不再是游离于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编造者,而是体验生活的主角,表现生活的高手。在专题作文中,老师给出一个作文题目,让学生从审题、立意、构思等方面去思考,各抒己见,自由争论,以此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从而能顺利地完成作文。经过逐步的训练,学生习作中表现出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个性,他们不仅在思考自己的得失悲欢,也在分析社会的种种现象。他们学会把握写作的机遇,表现浓厚的写作兴趣。2004年对六个班级进行答卷调查,喜欢写作的人数达到70%,对写作兴趣一般的人数占21%,对写作持冷淡态度的人数仅占9%。

3、注重作文基本功的训练,积累作文素材

顺应作文教学的规律,教师要脱离作文数量的束缚,提高作文质量,就必须在训练作文基本功上下功夫。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 为了使学生有扎实的作文基本功,老师必须在平时加强指导和训练:一篇文章如何确立题目,如何运用语言准确表达中心思想,如何选材,如何分段,如何前后呼应、开头和结尾相衔接,如何画龙点睛、耐人寻味,如何紧紧把握时代脉搏,引起读者共鸣,如何详写,如何略写等等,老师不要企图三五次作文就能使学生样样精通,应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以范文为例,认真分析基本的写作套路,改变学生提笔无话可说,无话乱说的状况,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积累作文素材,笔者在每个学期都要开展读书竞赛活动,按时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摘抄、读书心得,及时表扬或在班内交流。利用阅读课,有针对性地搞专题讨论,学期末搞一次读书笔记大展览,由同学们投票进行评比。通过上述活动,不仅使学生积累了作文素材,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4、教师适时地写下水文

俗话说:“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可是有的农村中学语文教师真的做到了“不湿鞋”,这可实在不妙。“如果游泳教练是只旱鸭子,那他还如何教人游泳?”可是有很多语文教师确实是从不写文章的。虽然学生们在课内或课外都能接触到古今中外的许多名家妙文,他们会不由自主地欣赏模仿。可是对农村中学生来说,那终究有点儿遥不可及,有时,它的作用甚至比不上周围人的一篇好文章,特别是老师的文章,学生是很乐意学习的。因此,教师要不断完善自我,还要“以身作则”写作文。给学生最感性的东西是自己的“下水作文”,通过“下水”谈体会,谈生活,谈技法,谈学生作文时会出现的问题。实践中,教师的“下水作文”确实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写作热情。教师如能写好“下水作文”,让学生听了、看了,既是垂范,又是激素。

5、注重作文批改和讲评,形式灵活多样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1)、师评

农村学生大多对作文不感兴趣,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们常受“打击”,即老师们在批改时太苛刻,“报忧不报喜”。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老师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可是很多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对作文极不重视,对作文批改不当一回事,有时学生作文交上来几星期才给予批改,甚至不予批改。这样,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也就没了。要想让学生对作文感兴趣,老师就应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的心理,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另外,有的农村中学语文老师批改作文很潦草,甚至只打一个分数了事,这样的批改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毫无用处。“作文批改要解决具体问题,使学生作文水平有所提高,就不仅要在字、词、句、修辞等问题上指出不足、进行修改,更要在文章的布局谋篇、材料选择、详略安排等较抽象的问题进行具体、细致的修改,使学生能够从总体上进行把握,得到确实的提高;并通过和以前批改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其进步,从而使其作文兴趣有所提高。”(2)、自评自改

叶圣陶说:“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12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听、说、读的能力不断提高,课堂上偶尔读错一个句子或说错一句话,学生就能迅速地听辨出来,并提出改进意见。因此,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可安排早读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让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13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就已经初步具备了评价文章优劣的能力,更何况中学生。让学生自评自改,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分析判断,以及自我修改、完善、评价、鉴赏等多方面的能力。当然,教师决不是把工作推给学生,而应该让学生明确作文要求,掌握评判依据,随时引导和指点。通过学生自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3)、互评互改

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教师仍然不能作壁上观,而应成为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最高的公正的评判者。①、同桌互改互评。②、四人小组讨论后由四人小组组长执笔评改。③、两队同桌前后互改互评,两人一起执笔评改。④、全班前后桌大循环式评改,由两人一起执笔评改。⑤、7-8人的小组再讨论修改初稿后,正稿由批改组长(各组中的最优秀的班干部担任)一人执笔评改。其任务是:用修改符号指出文中的各种毛病;有鼓励性为主的总结性的评语,提倡有眉批;打上你自己给的等级;签上批改人的名字。

(4)、因材施评

教师作为最高评判者,应该对学生的评改结果进行弹性指导,在激发动机的基础上客观评定。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指责;对优生的作文要戴着显微镜“挑刺”,对差生的作文要戴着放大镜找“闪光点”。

6、注重学生生活实践,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 马正平教授把学生的写作教学分为两个教学系统:课堂教学和课外教学。实践是知识的源泉,老师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作文第二课堂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作文的灵感。笔者一直在做如下尝试:两周内给每位学生一次课前演讲的机会,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学生每日读一篇文章,扩大学生阅读量;半月写一篇专题作文,训练学生应变的能力;鼓励学生自办小报,黑板报,提高学生参与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写作的热情;定期带领学生走出学校,体验生活,增强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认识世界的能力。通过这些方式,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结 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农村学生平时感知的生活其实是很丰富的,但是他们往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他们没能把这些丰富的生活表象细细品尝,并从中获得乐趣。因此,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生活,并要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要求学生从不同用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来体验农村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总之,要走出农村学作文教学的困境并非易事,它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老师们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村学学生作文实际情况,在此基础上大胆创新,探求新教法,让农村学生的作文写出新意、写出特色。同时广大农村学生也应自觉地扩大知识面,丰富阅历,拓宽写作题材,勤于练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那么,农村学生作文教学必将闯出一番新天地。

参考文献

叶圣陶主编: 《叶圣陶作文论》(叶圣陶教育文集)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刑改萍、李守森主编: 《教育教学文论汇篇》(第七卷),(学苑出版社出版)第487页见付美芬、徐高堂《谈谈我是怎样指导学生作文的》

刑改萍、李守森主编:《教育教学文论汇篇》(第七卷),(学苑出版社出版)第479见余启端《如何写出真情实感》

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试论口头作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10期第49页 王 晓《如何切实提高农村小学生的作文水平》中学语文资源网 曹永斌《研究性写作浅说》中学语文资源网 史旭芳《中学作文教学之我见》中学语文资源网

对农村作文教学的审视与反思

二○一○年八月

第二篇: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的审视与思考

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的审视与思考

摘要:从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置、学科教材、师资队伍等语文课程建设的发展之路

关键词:高职高专 大学语文 教学 审视

1.高职高专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审视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现代化建设培养

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

素质的高质量人才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

目的在交叉渗”不难理我国高

因素,探讨了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定位、课程设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以探讨大学 于: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解,《大学语文》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等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对学生学习理、工、农、医、文、管等各学科均有着而看到的现实,高等院校公共课的大学语文正日渐走向“边缘化”

大学语文的定位模糊,的作用然

高职院大学校大学语文的主要问题,大学语文地位不高;语文现行教材五花八门,四师资队伍建设严重缺位,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手段单一等

1.1 学科定位模糊

对大学语文强调工具性、重在模糊

学生读写

偏执,讲究人文性、重在培养:或把主要精力放到语文基础学生的人文素养,认识上教学中知识的讲解上,偏重于教材范文的解读,人文素质的培养;或片面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高校办学理念越发功利性,课偏离学生的文化基础,单纯在作品的文化内涵上下功夫程设置趋向实用化,热衷于好处看得见、用得上的课程

1.2 学科地位不高

在高职高专学校,大学语文

被设定为基础性公共课,但处境尴尬:学校不,课时缩减,甚至某些专业视其为多余的课程而取缔;学生不,忙于专业课学习、英语过级和计算机考试,对学习大学语文投入的了人们忽略大学语文的思想性、如,和精力严重用人

眼下的就业大环境无形中也助长

都会对应聘者英语和计算机等级

偏少

这使得有些人的要求,而对语文能力要求的,与其费心

潮流,学语文,不如多学点英语和计算机,好为将来也会有意无意放松这的教育要求

更多的工作机会有些学校

1.3 课程教材参差不齐

当前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材五花八门,不一味强调对古典文学乃至古典文献的学习,理、工、农、医等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其工具性,课本滞后于时代的被动状态加之在经济浪潮的冲击下,社会心态很浮躁,人的功利性很强,盛行快餐文化,当代经典作品少而又少,纯消遣作品越来越多典,古代经典作品

师资队伍建设 ,缩减课时,许多语文骨干教师

大学语文的人文性得以

地转向,人们在的心态下,也很难静下心来学习和阅读经

1.4 需

当前高职院校对大学语文课确实了公关、交际类等的实用课程,或从事行政工作要培养一支具备人文素养、德才兼备的高要求来说,大学语文教师队伍从大学语文学科教师自身教学质量,大努力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学语文课程教学2.高职高专大学语文学科建设的思考

面对当前大学语文的处境,大学语文的出路

2.1从

上文中

大学语文教师的问题,笔者其学科地位

正视当前大学语文的现实,几点建议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的定位,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对大学语文课程设置目的,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的基础上以人文性为核心,工具性大学语文应该在中学语文教育

更强的综合性,的多种教育,也学生更系统的语言文学知识;在素质培养上应语文教育对学生语言修养、文学修养、文化素养、人格品质、思维创新等功能应努力

大学语文在学生培养计划中的地位

要与现实需要相突显学科的工具性在知识经济的年代,回避大学语文的实用性,在教学中作,让这门课的“工具性”作用突显的需要

反对实用主义至上的功利性思想,但兼顾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尽这既

对中学语文课程的可以穿插学生今后

学生的写提升,也考虑到了大学生将来发展的,教学过程中请示、报工作、生活告、会议记录、通知、假条、合同、总结、评论、读后感等中经常应用的实用文体写作的知识

2.2选择合适的大学语文教材

自身办学实、贴近学生

2.3一;努力伍

另一要创新教学方法,现代教学手段,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学生的鉴大学语文教材数目繁多质量参差不齐

鉴于此,高职高专学校要,和专业特点,选择实用性强、应用价值高的教材力争使所用教材贴近社会现和贴近专业

师资队伍建设,革新教学方法,要校内外、在职学习与外出培训相

等,教师的大学语文教师的地位,将其与专业教师同等对待,的、稳定的师资队赏能力大学语文课程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教学环境,的教学方法,打破单一的课堂教学环境,多角度开放式的,强调学在平时,练在平时,考在平时,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生活,语文教学的吸引力,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灵活形象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21世纪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传统文化复兴的时代时代的发展,社会

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工作的进步,对高职高专大学语文教学也任重而道远, 更新观念,创新方法,才能新的历史使命

第三篇:对教学的一些自我审视

对教学的一些自我审视

——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育名师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后有感

11月26日至27日,有幸参加了由贾峰、周益民、王文丽、支玉恒四位老师在贵州师范大学所授的小学语文经典课堂观摩研讨会,对教学的一些自我审视。虽然只有两天的学习时间,但是这几位老师教学风格的呈现,教学思想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教学角色在课堂中的实际定位无一不在我心里刻下深深的印迹。特别是周益民老师那只“琴鸟”总在我的耳畔歌唱;王文丽老师那片天地的“大课堂”总让我遐想它的芳草鲜美;贾峰老师那精湛的教学方法的运用,总让我想去练练“葵花宝典”;支玉恒老师的那种“享受教学”总是刺激着我敏感的神经元。在这种多元的刺激下我对自己的语文课教学进行自我审视,以便自己也可以享受工作,“享受教学”。

一、我的教学思想是什么?

像这种名师观摩课,说来遗憾,至今我才参加过两次。一次是在2009年春遵义师范学院于永正老师的《杨氏之子》和他们一行的专题“简单语文”。再一次不言而喻的就是现在了。这两次观摩学习都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如今我把这两次课堂进行肤浅的对比发现了一个共性。虽然两次课堂授课的老师不同,地点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但是他们有一点相同。那就是他们都呈现了自己的学科教学思想。前次的观摩课上的“简单语文”的“简”。这次支玉恒老师的“从内容入手”。他们除了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对学科领域的认识,或者是一种思想。他们都透视了一种在教学中对人的关怀。由此可见学科教学思想是学科教学成败的灵魂。

我的学科教学思想是什么呢?我也可能有过以学生为本的关怀,也有过对语文教学的肤浅认识,不过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昙花一现,后来什么也没有。就算有一点也不过是支离破碎。因此要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课堂中渗透一种自己的的思想。

二、对教学角色的审视

在对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认识,教学反思《对教学的一些自我审视》。我也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可是实际课堂情境中,我却忘记了这点。生怕学生学不会,知道得不够,就多多的讲,多多的做。到后来孩子们越来越糊涂,根本不知其我言何事,我言何物。

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听了这次四个老师的课后我深深的认识到,只要我扮好主导的角色就能解决这一问题。要办好这一角色其实也不难,就是老师尽量少说、少做,把时间留给孩子让他们说,让他们做,老师只要用艺术一点的方法为他们开辟一条路就可以。更有甚,路也可以不给他们开辟,把问题留给他们就可以。例如在这次观摩课中,贾峰老师教学《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先引导解决难生词,再让学生找关键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再找一找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景色的奇丽,民族的奇特?你又是怎么理解的,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的是什么?……指导背诵。到最后学生在不知觉中完成问题,教学目标得到落实。目标完成了因该算是有效的课堂。再叫上独到的教学艺术,拓展学生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便达到了高效的目的。再如王文丽的老师教学的《手术台就是阵地》,全堂课学生又说又写,又读又想,学生从不知道白求恩是哪个国家的人,到自己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再到学生心中萌生一种感恩的情感。这就是王老师和贾老师的主导角色扮演的到位所产生的必然效应。

因此我在审视自己的主导角色后,深深的认识到,主导角色的实际扮演,会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

三、对教学心态的审视

姿势决定高低,态度决定成败。曾经以为这只是一句不切实际的的空话。生活中不是有那么多的人歪打正着的成功了?在这次观摩学习后,我才真真的认识到自己的无知。我虽然不是投机取巧的人,那些经常的犯错的孩子,那些繁杂的琐事,让我时时抱怨。但听了周益民老师那只“琴鸟”为孩子们的歌唱幸福时,那童话给孩子们美好的憧憬时,当那只“琴鸟”为孩子们的童年唱成一个永远的童话时,我想周老师自然取得了今天在教坛上的成就,这就是心态的成就。王文丽老师那种孩子犯错实属正常的心态。72岁的支玉恒老师那种读着孩子们的作文时那种“享受教学”的情境。怎么能不感染我这一颗灰尘不大厚的心呢。我可以没有专家的梦和教育家的梦。但我不可以存有一颗抱怨孩子的心,更不可以生一张责备孩子的嘴,长一双体罚孩子的手。

总之在这次学习后我深刻的感受到了教育是一门艺术这其中的真谛。这门艺术可以挖掘出人的好多潜能。我之所以没有挖出孩子们的潜力,那是因为我没有掌握这门艺术,所以我要从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来审视自己,哪怕自己照镜子,照出一个真实的却是相反的自己。再有言“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全靠我们自己救自己”。就让我们来自己来完善自己,用菩提般的心对教育教学和孩子。

第四篇:论白鹿原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

论《白鹿原》对生活的审视与反思

摘要

《白鹿原》,这是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史诗巨作,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震人心魄的长幅画卷。主人公六娶六丧,开端预示着不祥。一个家族两代子 孙,为争夺白鹿原的统治争斗不己,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话剧;巧取风水地, 恶施美人计,孝子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恋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 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

小说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命运的描写,再现了白鹿原上人们的生活形态和民族 发展历程,以及发生在白鹿原上的事情对民族生存走向的影响。‚儒家文化统治了中国达数千年之久,是中国传统社会意思形态也是传统文化的正宗主干‛。儒家伦理的‚仁义思想‛,重实际,重人伦,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的精 神之源。农耕经济,宗法制度下的传统道德有极强的生命,然而历史的发展起来 越显示出这种道德的负作用,白嘉轩的心路历程也来自于这种道德在农耕经济向 现代文明的转变中。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无法否认这一儒家强式伦理给中国社会 带来的束缚和危害,同样我们也无法否认它那以‚仁义‛为中心的学说,以积极 入世的能动精神追求在现代社会,在国家危难的时刻对炎黄子孙的历史使命感与 社会责任感的激发和鼓舞。

关键词:民族历程 传统文化 审视 反思

Abstract “White Deer”, this is a change the Weihe plain 50 years epic, a gorgeous rural China axis colorful, long picture shocking.The hero six marry six funeral,beginning portend ominous.A family of two generations of descendants, for aplain rule struggle has not be struck with fright, staged scenes drama;QiaoFeng Shui, evil was notorious, dutiful son for bandits, pro Weng kill spouses,brothers in need, lovers quarrel......Revolution, the Japanese invasion, three years of civil war, white deer as changeable as clouds and rain, Wang Qichanges, Guqiu countries hate, interwoven, fight not have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The ancient land in the newborn in the throes of a thriller.The novel through the different characters of the fate of the description,reproduction of the White Deer Plain people living patterns and nationaldevelopment, and things happen in white deer plain to the national survivaltrend.“Confucianism ruled China for thousands of years, mean shap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is als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authentic trunk”.Confucian “benevolence thought”, the actual weight, ethic, unremitting self-improvement spirit is the Chinese national spirit is the source of life.The agricultural economy, patriarchal clan system under the traditional moralityhas a strong life, yet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more shows the negative effect of this morality, mentality of white porch of from the moral transformation tomodern civilization in the farming economy.For us, we cannot deny thatbound and harm the Confucian strong ethics has brought to Chinese society,we also cannot deny its “benevolence” as the center of the theory, in order toactively joining the initiative spirit pursuit in modern society, in the national crisis time for all the children of the Yellow Emperor's sense of historical mission to stimulate and inspire and the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Keywords: race traditional culture reflection

概述

《白鹿原》叙述了上个世纪50年中白鹿村的风云变幻。文本以白鹿两家的家族纠葛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详细的描述了白鹿两大家族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下,面临着时代的巨变,所作出的抉择与付出的努力。该小说一经出版即引起轰动,受到国内为读者的一致好评,并在1997荣获中国长篇小说最高奖一一茅盾文学 奖。此后,又多次被编成同名话剧以及影视剧。《白鹿原》出现于90年代的文化语境之中,一方面在现代文明,后现代结构 主义的冲击下,以崭新的创作意识对于历史必然性的怀疑和历史偶然性重新进行 审视。《白鹿原》真实的揭示了二十世纪上半世纪,发生在渭北平原以及中国大 地上的一系列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在这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作者观察的视 角并没有停留在某个或某些时代英豪身上,而是对准了芸芸众生生活与命运的演 变过程,用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展现出中华民族在特殊的社会变化时期文化心 态的变化,找寻文化生存的依据。作者将时间定格在清末民初到新中国成立前夕 这中原大地上国仇家恨纷争最为激烈的历史空间,是因为在当时中国正处在农耕 文化向现代文化过度的特殊的历史时期,最能完整地展现民族文化及传统儒家文 化衰败的不可逆转,和现代文化发展进程的势在必行。陈忠实在写作的时候加入 了有关历史方面的新的见解,在这种历史氛围中小说,充分的描绘了这段时间放 在历史长河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在中国这五千年的文明中,儒家文化逐渐的走向 没落,在这一时期,也是表现的最为显著,在这种变化下,融入历史分析法,更 能凸显文章主题,分化作者在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下想要表达的对立氛围的描写 与刻画,都充分的融会贯通在这一部小说中。①

小说的最大成功之处在于,陈忠实在展现了当时风起云涌的社会大环境下,充分发掘了乡村传统儒家文化。他让读者审视这种历史悠长而又具有独特魅力的 中国人的文化主脉,从而摆脱了时间与空间的束缚,打破了固有的思维定势,将 一种真实,生动的文化呈现出来,用一种全新的眼光看待文化的传承,给人以全 新的感悟。

一、儒家思想统治下的社会百态

1、白嘉轩的‘正’

白嘉轩作为小说《白鹿原》中的主人公,他凝聚着地主的本色,是儒家文化 在生活秩序和伦理原则的守护者,在白鹿村具有人人崇敬的地位与权力,他毕生 都在守护者封建宗法制度和传统儒家文化,也宣扬和实践着以‚仁‛ ‚义‛为核 心的传统儒家道德。②

从全文看,面对官府的高额税收,白嘉轩开始散发鸡毛信,组织百姓进行抵 抗。在改朝换代的历史大变革时期,他又谨遵儒家的‚安分守己‛的思想,在朱 新生那讨来‚乡约‛,规范族人的生活习惯,以此来保证儒家思想的根本思想特 征的传统。在大旱年,他不惜自残,充当‚马角‛来为民请雨,这一段详尽的描 写,把一个坚韧不拔,甘心为民众的利益贡献自己全部的,‚族长‛形象展露在 读者面前。白嘉轩把自己的生命充分融入到白鹿原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以自己的 人格魅力,赢得族人发自内心的拥戴。

这份‚仁义‛不只体现在对广大的族人身上,更是细致的体现在对待白家长工鹿三的身上。小说中 多次描写到他们之间的和谐场面,一起耕种操持农活,那是一种超越了阶级,与奴仆的真正平等的关系。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超凡脱俗的一种举动,比如在小 说中说道,黑娃的多次打工经历,在经历了多个雇工后才渐渐明白了,白嘉轩对 待鹿三的平等感情不是哪个地主都能做得到的。白嘉轩对鹿三的号不只是因为鹿 三能为白家谋取土地的利益,能有为地主谋取利益的价值,而是在内心深处真正 的把鹿三当做与自己平等的一个‚人‛来对待。白嘉轩不止是自己对待鹿 三亲如兄弟,也不忘教导下一代要坚持对鹿三的尊重,时常教导自己的儿子要时 刻保持对鹿三如自己长辈一样的礼遇。在几十年如一日的交往中,白嘉轩的仁义与真诚,彻底模糊了主仆的对立和阶级的矛盾,彰显了儒家文化的道德的烕力。

2、鹿子霖的‚邪‛

与白嘉轩相反,鹿子霖对待儒家传统文化经历了一个由乡绅到劣绅的过程,由假仁假义向不仁不义转变的过程。在清朝末期,传统儒家文化与宗法仍然是乡 村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乡民所公认的道德准则与行为准绳,是评判一个人自身价 值与社会价值的不变尺度。③鹿子霖意图与白嘉轩争夺白鹿村的领头人地位,必须 要在信奉儒家文化,遵从宗法制度上成为榜样。

在争夺李寡妇的良田事件中,鹿子霖与白嘉轩明争暗斗,最后,由朱先生出 面调和,白鹿两家各自周济李寡妇一些粮食和银元,帮她度过难关。鹿子霖成功 遏制了白嘉轩买地的目的,还为自己争得了仁义的美名。为了在白鹿村中进一步 提高自己的声望,又顺便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就近上学,以方便日后的求学,他联合白嘉轩兴建学堂。凭借着这件义举,鹿子霖在白鹿村的声望达到巅峰,成为与 白嘉轩平起平坐的人物。

辛亥革命刚刚胜利,鹿子霖就发现了一个出人头的契机,担任新政府的官吏, 成为白鹿原的乡约。他决定不再与白嘉轩争夺白鹿村的威望,而是准备凭借着官 府的威力实现自己出人头地的愿望,从此,他就走上了与白鹿村的仁义相反的道 路,并很快完成了角色的转变。他己经不需要凭借着威望使白鹿村的村民尊敬,爱戴他,他要的是他们畏惧自己这个有权有势的新政府官员鹿乡约。但在这 个时期,鹿子霖并没有完全放弃‛仁义‚的幌子,依然是满嘴的礼义廉耻,依然作为白鹿村这一大家族的一员出席族里的各项仪式。比较鲜明的是,在儿子鹿兆鹏不愿同冷先生的女儿同房,躲在学校不回家时,他为了顾忌自己的面子与冷先 生在村中的威望,拿出了‛父为子纲‚的气势,用三个耳光,将鹿兆鹏打进了洞

在风搅雪的运动中,黑娃让鹿子霖丢尽了脸面,这也促使他完全放弃了儒家传统道德。国民党叛变革命后,他已经完全放弃了虚伪的面纱,沦落成为国 民党政府的鹰犬。官复原职之后,他便完全不受道德的约束,肆无忌惮的横行。他在白鹿原上欺男霸女,霸占同族侄子黑娃的媳妇田小娥,疯狂满足自己的性欲, 他的人性己经完全泯灭。这还不够,接着,鹿子霖又指使黑娃媳妇勾引白孝文通奸,彻底打破了白嘉轩对白孝文的梦想,在白鹿村沉重的打击了白嘉轩长久以来积攒的威望。后来又处心积虑的买下白孝文的房产,让人大张旗鼓的拆掉白家的 门楼,接了族长白嘉轩的‚脸皮‛。无形之中,他与白嘉轩的斗争方式己经发生 了变化,由原来的仁义演化为不择手段的整倒对方。这时的鹿子霖在权力还有财 富上己经超越了白嘉轩,但是,在与白嘉轩的斗争中仍然处于下风。因为在儒家 传统文化的衡量下,鹿子霖在人格上己经于白嘉轩的差距越来越大。

随后,鹿子霖因为儿子是共产党,被国民党逮捕入狱。出狱后的鹿子霖再次 官复原职,他对权力与欲望的贪婪达到了无所顾忌的地步。被不问世事的冷先生 评价道:‚他在我眼里已经不是个人了。‛直至共产党建立新政权后,鹿子霖吓疯, 最后冻死街头,结束了罪恶的一生。3 ‚正‛ ‚邪‛的较量

鹿家的发达要追溯到鹿子霖的五代先祖鹿马勺,这个孤儿为了历经千辛万 苦,打下了鹿家的经济基础。鹿马勺留下的遗嘱成了鹿家世代的人生信条和治家 传统。其一是要后代子孙好好念书,读书做官改变门庭,光宗耀祖。其二个性化的 ‚勾践精神‛就一代一代流传下来,成为鹿家在白鹿原撑门立户的指导思想。从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鹿马勺留给鹿姓后人的精神财富中既有建立在小农意识基 础上的儒家思想,也有市俗化、市井化的拼搏精神,不过,随着时代的变换,这 一切到了鹿子霖身上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增加了更多的无赖意识和自私色彩。鹿子霖要在白鹿原出人头地,他的唯一对手就是白嘉轩。同白嘉轩明争夺白鹿村 的领导地位成了鹿子霖重要的生存轨迹,在这条人生轨迹上就充满了悲剧性。鹿子霖与白嘉轩的较量首先是在经济上展开的。在农村经济中,田地作为最 大的经理来源地,谁拥有的田地多睡的经济实力就强大,不到万不得已,谁都不 会不会出售自己的田地。为了争夺风水地白嘉轩与鹿子霖调换土地,鹿子霖自以 为占得便宜,洋洋自得。白嘉轩与鹿子霖为了争夺白鹿村道德的制高点,互相打 击对方的声誉。白嘉轩对白孝文施‚家法‛,鹿子霖还没有放弃报复,策划了几 个不明真相的族人与他一起向白嘉轩跪谏求情。在这一事件中,鹿子霖的虚伪中 包含的则是恶毒和卑劣了,他与白嘉轩的争斗也上升到宗族的、礼教的层次。大 旱之年,白孝文卖地、卖房,全都被鹿子霖买下,接着又大张旗鼓地雇人去白家拆 房,盼望以此把白嘉轩‚尿倒‛,宗族斗争也通过经济方式来实现了。后来,在舍 饭场,鹿子霖把抢舍饭的白孝文直接拉到朱先生面前,并推荐给田福贤,使其进 入县保安队。这完全是对朱先生及在场名流的表演,一是展览白家的‚丑‛,二是 显示自己的‚仁‛和对白家的‚情‛,以掩盖其与白嘉轩的深刻矛盾及个人的卑 鄙行为。

鹿子霖不能从经济方面、宗教礼教方面将白嘉轩彻底打垮,通过政治途径压 过其一头就成为他的一种新的选择,也是实现他的家族夙愿的理想途径。当他从县府接受训练回来就任白鹿原第一保障所乡约时,对田福贤的举荐充满了一种 ‚知遇恩情‛的感激,从此也就投入到了田福贤的怀抱,成为国民党的忠实鹰犬。当他一身‚新气‛,哈哈笑着搂住儿子说:‚爸革命咧‛。他清楚地意识到,‚革命‛ 给他提供了一种新的人生‚机遇‛,成为他打败白嘉轩的一条捷径。④然而他不会 意识到,他的政治悲剧也就从此拉开了序幕。鹿子霖当上了 ‚乡约‛后的第一个 政治活动便是积极支持‚子县长‛史维华为了掠夺农民推行的印章税。他发动‚交 农‛事件,鹿子霖积极地帮助田福贤缠住白嘉轩,企图使这次抗议斗争由于失去 首领而‚流产‛,这就初步暴露了其甘心充当反动政治爪牙和帮凶的丑恶嘴脸。从这时起,他也彻底与白嘉轩成了 ‚两股道上跑的马车‛。

二、审视后的反思

在《白鹿原》这部小说中,寄托了作者美好理想的非朱先生莫属。朱先生 在陈忠实的笔下成为了 ‚半神半人‛的关中大儒,他的一生是儒家‚古之人,得 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泽兼济天下‛精神的具 体实践者。但朱先生的悲剧同样也在此,他所作的一切与白嘉轩的‚仁义‛不谋 而合,仅仅是停留在弘扬日趋没落的儒家传统文化的方式和手段,但无形之中局 限在儒家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封闭之中而无法自拔,以至于由最初的达泽兼济天 下的雄心壮志,到后期穷则独善其身的无可奈何的悲剧,正是体现了他所崇奉的 儒家传统文化没落的悲剧性之所在。

朱先生的一生充满传奇,他继承了关中学派的精髓,成为一代关中巨儒。他 自小聪明过人,少年时根是如鱼得水,年纪轻轻就中了举人。在战火中保全了古 城的周全,保住了革命的成果,却分文不取,独自回到白鹿书院,潜心教书。朱 先生心中没有计较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兼济天下‛的豁达与远大。

乡约是朱先生最白鹿原的最重要的精神指导。完善了儒家子弟向往和追求的 和谐安定的理想的生活方式,实践了毕生追求的理想蓝图,建造了心仪己久的‚世外桃源‛。儒家及其推崇修典写志,仅关中地区就出现过司马迁,班固这样名垂 青史的伟大史学家,朱先生也致力于主持编修滋水县志。他精心挑选了九个才高 八斗的饱学之士组成编纂小组,自认总纂,这九个人都是关中学派至死不渝的信 奉者和追随者,是所在一方乡村的楷模。这些人风餐露宿,没日没夜日的完成了 编纂工作,这是关中学派在白鹿原上留下的最后的物质典范。

关中大儒这个形象,是作者在朱先生的身上寄予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尊重与 敬仰。他的身上凝聚了儒家弟子所有的优秀品德,但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曾经 推动了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儒学如今却己成为影响民族进步和发展的阻碍。朱先 生虽力图兼济天下,却难逃独善其身都不能的悲剧命运。⑤

朱先生化作白鹿消失了。‚白鹿原上最好的一个先生谢世了…...再也出不了 这样的先生了。‛这时人们对他的一种赞誉和留恋,同时也是一个面对现实的历 史预言。尽管人们毫不吝惜对他的崇敬与认可,但现实是残酷的,朱先生热衷的 ‚世外桃源‛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或者是白鹿原人一个暂时的精神家园,或者 成为人们洗耳恭听却无法亲力亲为的圣人圣言,这不仅宣告了朱先生理想的破 灭,同时也说明了朱先生奉行的儒家传统文化的不合时宜。

作者希望在朱先生的身上论述儒家的一些伦理思想,与现实生活的一些悖逆,以此来论证儒家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的不可避免走向了颓败。

三、反思的意义和价值

‚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就是记录中华民族秘史的一部 小说。

看一部文学作品反应的深层次内容,离不开对文学创作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 背景的解读。《白鹿原》诞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但作者的创作思路要追寻到七 十年代。七十年代末‚文革‛刚刚结束,这场持续十年的社会浩劫将一股反思的 潮流推到了前台。其反思的对象,由最初的政治,逐步扩张到经济、文化、艺术、宗教、道德等几乎所有社会生活的领域,其反思始终是以知识界为主体,即我们 这个民族专司思考的群体为骨干和中坚的。到了九十年代,反思的主体逐步扩大,反思的领域也向更深的方向扩展。《白鹿原》就是这一反思潮流的最红要代表作 之一

反思角度的转变,必然引起反思路程的变化。《白鹿原》选取了发生在上个 世纪前五十年的事件进行详细描述,类似的时间跨度题材在很多小说中都涉及过,但《白鹿原》完全与其他小说写作角度不同,在世纪末的文坛异军突起,独树一帜。作为更深入层次‚反思文学‛的代表,它虽然仍有政治的视角,但却摆脱了过去 牵涉到国共斗争的千篇一律的模式,以更为开阔的大文化的视野,将许多过去被 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的东西,充实到文学的画卷中来。许多过去根本不可能看到的 那些埋藏在文字后面的东西,甚至多少显得神秘的层面、因素和意义,终于被开 掘出来了。

白鹿原》主要讲述了白鹿两大家族在五十年间的政治经济历史的矛盾与纠 葛,以此来影射中国数千年的农耕文明的前进里程。对于民族生存问题的探究与 思考,是这部小说的创作源头。而这样的文学反思当然离不开理性的指导,但它又必定是以唯美的原则,而非理论的。

《白鹿原》叙述了一百年的历史,小说所写的前五十年实际是以后来五十年 的继续和社会文化观念的演进为参照背景的,也就是说作者把整个二十的文化作 为写作的背景。这段时间内,中华民族内部充满了各种思想上的冲突,在这种冲突中来论证一种古老文明的得与失。这种古老的文明,虽然随着时代的变换有了 很明显的弊端,但他并不会因为这一些的不和谐而抹杀其在中国历史上的突出作用。

从现实的角度来看,我们这个时代正经历着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最为深刻的 社会历史变革。这场变革己经并将继续改变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 式。这一过程的开端在‚文革‛结束之后的七十年代末,在刚一开始主要是从挽 救‚文革‛造成的灾难和反省导致‚文革‛的产生那些左的思想理论以及政治举 措。当人们逐渐从‚文革‛的狂热氛围中清醒过来,对这些进行反思并慢慢纠正 那些极左的偏颇和谬误的时候,重新肯定传统文化中最时代的进步有推动作用的 东西,就是必然的了。而在八十年代,由于纠正了长期闭关锁国的方针,打开了通 向外部世界的国门,出现了自‚五四‛以来又一次引进和介绍外来文化思想的热潮。

结语

《白鹿原》从文化的角度,通过家族史的变迁,再历史的痼疾与现实的谬误中,反思百年历史,反思中华文化,思考民族命运,即再启蒙,这是《白鹿原》的立意之本。而写出一个民族文化中的人的生活,人的历史,写出政体腐败、民不聊生的悲剧境遇,再举反封建的大旗,进而透视出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征程尚远,是《白鹿原》的核心思想,这也是《白鹿原》最为震撼人心的力量。参考文献

(1)陈忠实 白鹿原 北京 人民为学出版社,1994(2)张立文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3)何西来 白鹿原评论集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4)畅广元 陈忠实论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5)卞寿堂 走进白鹿原 陕西 太白文艺出版社 2000(6)朱寨 评白鹿原 文艺争鸣 1994(7)赵善华 论白鹿原的崇拜意识 中国文学研究 2003

第五篇:对主题教学的审视和思考

对主题教学的审视和思考

亲近母语课题组徐冬梅

如果说,“三个超越”——为生命奠基,是窦桂梅在自己十年教学实践的一种经验总结和初步的探索,更多地体现了她的感性、锐敏和勇气的话,“主题教学”的构建则是她的一次自觉的追求。她先后执教的主题教学的探索性课堂,她课后所做的一系列反思,以及她进行的一些理论思考,还有她在清华开始构建的主题课程,充分地展示出窦桂梅对主题教学的全面思考。她的主题教学表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主题教学积极挖掘母语教育的文化性,以一个个母题为线索,整合阅读资源、生活资源和文化资源,以促进儿童的语言和精神共同成长为目标, 在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同时,而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生活,关注学生自我精神世界的构建, 努力传承民族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的课堂和相关论述引起了很多专家和教师的关注和赞赏, 同时也存在不少的质疑和争议。

让我们首先来探寻一下主题教学的性质和定位。然后再展开相关问题的探讨。

一、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的性质和定位

主题教学自然不是从窦桂梅开始的,西方教育课程中,八十年代以来的中国教育实践中,很多专家和教师都在建构各种层面的主题教学。主要有:(一)“主题性大单元”活动。这是一个跨学科的课程建设,一大特点就是各科教学联动,充分利用各组成部分间相互作用的一致性,实现互补、互动、互相 迁移。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因为综合性实践课程的开设,主题性大单元开展得非常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

(二)学科性的“主题单元教学”。这里所指的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或者其 他各科教学中实施的一种主题单元式整体备课和实施方案,本质上和上面的主题性大单元活动没有本质的区别,不过在目标上以一个学科的目标为主。

(三)学科内的一个单元的主题教学。也就是以主题型语文教科书的主题单元为依托,在整合教科书选文内容、活动内容、练习内容与可链接的丰富的课外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全盘考虑的单元整体备课和实施方式。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显然不是上面的几种类型,从窦桂梅前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建构看,她把自己的教学定位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在《福建教育》的访谈中, 她做过以下的表述,: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育改革的攻坚战。那么,真正能够改变课堂教学的道路在哪里呢?换句话说,我们能否找到让学生 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提高语文素养,积累智慧和情感的教学方式呢?......于是 从教材自身建构而不是课程单元下的“主题教学”。

也就是说,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是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尝试。从她执教 《朋友》开始,在前期提出“三个超越”,为生命奠基的基础上,她一路走来, 逐渐提出了自己鲜明的教育主张,并且逐渐清晰了自己的教学策略,形成了自己 独特的教学风格。她先后执教的《落叶》《再见了,亲人》《圆明园的毁灭》《秋 天的怀念》《晏子使楚》《游园不值》《珍珠鸟》《村居》体现了她勤奋探索的足迹。明确了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是在小学母语教育的课堂实践层面的探索是第一 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考察她的课堂教学的性质和定位。

不可否认,窦桂梅的课堂教学,她所展示的这些主题教学的代表课例都是在公开场合,都是作为展示课来教学的。关于公开课,现在有很多不同的看法,笔者也曾经片面地认为,公开课是中国特色,公开课就是做秀,是不值得分析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和思考,笔者认识到,在中国现阶段,公开课是一个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教学探讨的形式。当然从终极的目标来说,我们的课程改革,我们的教学研究,我们的教师培训,最终都应该落实在教师们平时的教学活动,平时的课堂教学实践中。

李海林老师认为,公开课有三种类型:比赛型、成果展示型、探索试验型。公开课具有探索性和展示性,它应该比平时上课更为典型,更具有前瞻性。窦桂梅的课当然不属于比赛型的,而更多在成果展示和探索试验。

二、窦桂梅主题教学遇到的质疑

明确了以上两点,我们来探讨主题教学遇到的质疑才有深入下去的可能。窦桂梅的主题教学主要遇到了以下质疑: 1.关于“三个缺失”

林润生老师在《小学教学设计》2006 年第 6 期发表文章,针对她的《圆明园的毁灭》和《晏子使楚》,提出:“透过娴熟的教学技巧,窦老师的两个课例的课堂特征表现为三个缺失,即教学目标的失度,教学内容的失限,以及语文学习的失底。”然后他以课程标准中的学段目标,实际是将“有定评”的特级教师的同一课的教学目标、内容等作为参照对窦桂梅的两个课例进行了分析比较,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这样的分析比较的方法是没有科学基础的,更是不符合逻辑的。且不说将所谓“有定评”的特级教师的课作为参照系完全没有意义,这就好比用梅兰芳的唱法来否定程砚秋的唱法一样是不可取的,用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教学目标来衡量一个公开课、探索课的课程一样是没有道理的。因为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目标是最基本的,是一个保底的目标,一个特级教师,一节公开的研究、探索课,当然可以允许在此之上的,这又好比拿着一个中国人的标准身高去比量姚明的身高,然后认定他是不正常的一样不可思议。

2.关于“工具性”不足

有些教师指出,窦桂梅的课堂教学过分注重人文性,忽视工具性。坚持这一观点的老师认为,在窦桂梅的课堂教学中看不到识字写字,看不到一般的语文训练,这同样是用一般常规课的要求在考察一个探索课。而且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窦老师还是非常注重对字词的教学的:

例如在《圆明园的毁灭》中,她抓住“不可估量”这个词,让学生体会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她通过“有......也有......“,“有......也有......还有......”,“ 不 仅有......还有......”这几个句式让学生理解“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 珍贵的历史文物”,为让学生体会圆明园的毁灭造成的巨大损失做铺垫。再如《游园不值》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对诗眼的把握,对“印”、“扣”、“关”等的推敲, 帮助学生透过这些用得很精当的词语来体会诗歌的意境等等。

在所有课例中,窦老师特别重视朗读,通过丰富多样的设计,让学生将内容的把握、感情的体会和朗读的训练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教学艺术的一个鲜明的特色,《再见了,亲人》中,分声部的合诵,“再见了,亲人”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游园不值》中通过吟诵,歌唱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节奏和语言的美感以及诗人的情感,都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工具性”界定为一系列的语言练习和语言训练,这显然 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同时,因为公开课教学的要求,有时教师为了追求教学效果, 将一些常规的教学环节,例如写字,作业设计省去,也无可厚非,这并不说明其 他课都没有这些内容。更重要的,我们不能机械的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分开,认为突出了人文性,往往就会忽视了工具性,其实人文性和工具性是“语文”的两面,如同手心和手背,是同体两面,而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我们往往习惯了两分法的思维, 认为非“此”即“彼‘,突出了“这一个”,一定忽视了“那一个”。3.关于信息量过大

有些老师指出,窦桂梅的课堂教学信息量太大,密度太高,而窦桂梅却将自 己主题教学的这一特点概括为是课堂教学应该具有一定的“广度”的体现。如窦 老师自己所说,信息量大不大,密度高不高,要看学生接受的情况,从她实际的 课堂教学来看,一般情况下,学生学习得比较生动活泼,这些内容都是在课上学 生的积极参与中完成,在教学过程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总体来说,在学生可以接 受的范围之内。当然这里肯定有一定“适度”的问题。4.关于不可模仿。

有些专家和教师指出,窦桂梅的课堂不可以模仿,没有推广的价值,因为学 生事先要做大量的预习,教师要做大量的课前准备,对教师的素质也有较高的要求。这种看法的实质还是基于一种不正确地看公开课的思维。显然,我们观摩公开课,看特级教师的示范课,探索课,不应该为了直接拿到自己的课堂上就去用。而是为了看名师的教学理念,揣摩她的教学风格,学习他处理教材的方法和教学设计的思路。这样调整了思路来学习,就不可能存在以上的质疑了。公开课教学教师进行适当的准备,特别是反反复复的解读文本,确立教学思路,设计教学过程,补充教学素材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三、窦桂梅主题教学实践探索的意义

仔细考察窦桂梅到目前的主题教学的案例,特别是认真研究她的主题教学和 她在以前提出的“三个超越——为生命奠基”的内在联系,我们可以看到她的主 题教学的实践探索对于当代小学母语教学有着多方面的意义:

1.对于小学母语课程建设的意义:课程>教材>课堂 在吉林第一实验小学的带班的教学实践中,她在课堂教学之外,增设了大量的活动项目和选读内容,但限于种种原因,大多只能利用课余时间努力实现对教材与课堂的超越。

因此在开始主题教学的实践探索后,她自觉地建构一个高效率的平台,通过寻找主题,确立主体,将主题作为一个“磁铁”,将课内外阅读实现整合,将各种语文资源进行整合,将语文学习和生活体验实现整合。她的这些探索向我们昭示:教材只是凭借,课堂只是引导,课程才是全部,语文就是生活。体现了一个有思想有个性富于探索精神的教师对于母语课程建设的突破性和建设性的思考和实践。

她的主题教学的课堂是语文课程的粗疏的缩影。2.对小学阅读教学改革的启示:为生命奠基的理念

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学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生命体验,语文学习成了一个无趣无味的事情。新课标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后,很多教师开始关注语文的人文性,试图在教学中体现人文关怀,可是具体到课堂教学,该怎样实施呢?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实践无疑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路,一个可以分析借鉴的模式。尽管它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在窦老师这里,把教材的“文眼”当作教学的主题,文眼变成“学眼”,从 而成为“课眼”的过程就是主题教学。于是主题成了一个“牵一发、动全身”的 抓手,入口,把散乱的知识点、能力点串连了起来。通过主题教学,她关注学生 语言的感知、内容的把握的同时,特别注重将学生引向更深远的境界,引向对生 活甚至一些人生问题的体验和思考。

例如被林润生老师认为教学目标有些失度的《圆明园的毁灭》中的教学设计: 让学生进行角色换位体验,想象自己假如就是当时的皇帝、大臣、士兵,会怎么 做?这是一个巧妙的“口语训练”。当然学生确实缺乏足够的历史背景,但是这 样的一个教学环节和一些必要的资料补充,让学生体会到圆明园的毁灭的真正的 原因,不仅仅是帝国主义,不仅仅是侵略者,中国积贫积弱的过程,清政府的腐 败无能,国民精神的羸弱都是圆明园毁灭的原因,让这些六年级的孩子们不陷入 那种浅层次的“愤怒”中,而开始一些深层次的思考,并不是没有操作性。

关注儿童的情感体验和个体成长,为生命奠基是母语教育的应有之义,窦桂梅的探索是可贵的。

3.对小学语文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找到自我,发展自我。

从吉林第一实验小学到了清华附小以后,她一方面成为了一个教学行政负责人,同时和其他中生代的名师一样,也更多地作为一个在全国有引领作用的特级教师在全国上各种各样的研究课。怎样通过自己的课堂教学展示自己的思考,同时给老师们一些启示,我想应该是窦桂梅以及有追求的名师们的共同追求。在这几年过程中,窦桂梅在教学中逐渐清晰了思路,积极探索主题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她希望自己既当“设计师”,又当“建筑师”,有效地充当了母语课程资源的实施者和开发者的双重角色。与此同时,她还试图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甚至进行一定的哲学探究,多方吸收营养,撰写了大量的教学随笔和读书随笔。她的实践和研究引起了不仅仅是广大教师们的关注和赞叹,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她走过的寻找自我,确立自我,发展自我的道路才 真正值得每一个老师学习和研究。

四、主题教学要注意的问题和走向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的探索,主题教学不可避免的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是探索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要进行一些理性的反思,然后再在实践中一步步摸索和调整,一定可以得到较好的解决。

第一个要注意的问题是主题教学一定要准确地择取主题。研究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就会发现窦老师往往是对教材文本进行反复的研究后,确立一个主题,再根据这个主题来聚合相关的素材。每一个文本都有意蕴、内容和形式三个层面,主题教学的主题往往直接指向文本的意蕴层面,在具体把握、确立主题时,一定要注意,择取主题的最理想的情况是:主题教学抓取的主题恰好是这个文本本身最基本的意蕴,同时也是这个年段的学生所能体会到的意蕴,例如《游园不值》, 窦老师将主题定为“不遇中有遇”,既符合这首诗的寓意,也是孩子们可以走到的地方,因此教学效果非常好,《秋天中的怀念》也很成功。

我们要防止出现的一些情况是:一是主题教学确立的主题虽然是这个文本的 一个方面,却不是最主要的方面。二是确立的主题虽然也是这个文本的主要意蕴, 但在深度的挖掘上,要注意不要太过拔高,超过了一般学生的接受水平。三是一个优秀的文本可能有着丰富的意蕴,要防止择取主题时不要将一个丰富的文本主题单一化了,从而剥夺了孩子的个性解读的权利。

当然在小学出现的大多数文本还是主题、意蕴比较鲜明的,以上问题针对不 同的文本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定位并不困难。

另外,主题教学还要防止对核心文本的阅读不够;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主题观念”的图解;对儿童情感和思维状态把握不够等问题。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不仅仅是窦桂梅一个人的问题,在目前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 “用力过猛”的倾向,在课堂上,尤其是公开课的课堂上,存在着一味求深,任 意拔高的倾向,课堂不是舞台,即使是公开课,虽然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观赏 性”,要照顾听课教师的情感状态,因为公开课的确有“培训”教师之任务。(原 则上我以为这应该是我们努力摈弃的),但我们心中还是应该时刻装着“儿童”, 真心诚意地把他们看做课堂的“主体”。当然我们更多的看到公开课的呈现,窦 老师主题教学的生命力将更多的体现在常态的教学实践中。

我们高兴地看到,窦桂梅在自己课堂实践的基础上探索形成的主题教学思 想,在清华附小的课程改革中已经开始更深入的实践探索,他们初步构建的主题 讲读、主题阅读、主题作文等等课程方案,并已经开始大踏步地在研究实践中。这些,是她在长期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出的教学思想,模式与策略——这是主题 教学思想开出的花。她会从这一基础出发,创建富有实践经验与智慧的特色系列 课程体系。相信在窦老师和清华附小老师们不懈的努力下,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

必须提倡,只有提倡教师有自己的自由的思想,鼓励教师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只有允许探索,宽容创新,大胆争鸣,深入思考,我们的小学母语教育才能赢来 真正的黄金时代。

下载对农村作文教学的审视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农村作文教学的审视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农村小学隔代教育的审视和思考

    对农村小学隔代教育的审视和思考涂金云***舒城县棠树乡西塘辅导区小学 二〇一四年六月对农村小学隔代教育的审视和思考 笔者生在农村,长在在农村,工作也在农村,【内容......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反思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浅谈 余干县峡山中心小学程先波 学生怕作文,尤其农村学生更怕作文,由于受制于家庭条件、生活范围影响,他们接触的新鲜事物稀少,可供阅读的书籍匮乏,因此造成学生......

    对作文教学的反思

    对作文教学的反思 语文科邓鹏斌。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在长期的作文教学中,。由于高考的引导,我们的作文教学住往带有应试目的。教师拼命地教学生作文应试技巧,......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反思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反思 双井小学教师姓名:许武荣 内容摘要:在当前农村的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怕写作文的现象。笔者根据自己亲身的作文教学体验,通过与学生和语文老师的多方交流......

    高二作文:审视坎坷

    高二作文:审视坎坷 高二作文:审视坎坷 船在水上,会不停地遇到风浪;人在世上会不断地遇到困难。风浪检验艄公的胆量:弱者说,风是浪的帮凶,能把你埋葬在大海深处,勇敢者说,风是帆的伙伴......

    农村小学音乐课教学工作总结与反思

    音乐教学反思小学音乐课教学是小学基础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音乐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也能培......

    军旅情怀与生命审视

    军旅情怀与生命审视 摘 要:毕淑敏是藏北女兵的一员,是部队中的军医,也是一位心理咨询师,独特的从军从医的经历使她的作品具有独特的写作特质,生命意识中的军旅情怀浓郁,军旅题材的......

    人生价值目标审视与调整

    人生价值目标审视与调整 人生价值,是人生观的核心问题,同时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理论问题和十分重要的现实问题。人生价值是什么?有人将其与人生目标等同,认为实现了人生目标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