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如何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明古国,在漫长岁月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它是我国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优美朴实的民歌,地方色彩浓郁的说唱、戏曲音乐,还是绚丽多彩的的民族乐器,都是老祖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
作为一名音乐老师,如何有效的继承和发扬民族音乐文化,是责任,是使命,也是摆在我们每一位音乐老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音乐教学大纲明确要求:要使学生了解我国各民族的优秀民族民间音乐,激发学生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和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并强调在众多的教学内容中突出民族音乐的地位。其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能够真正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
然而,目前在相当范围内,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还并不占主导地位,或者说民族音乐的旋律不够响亮。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时代变迁,流行音乐一统天下,歌星们的音像制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通过电视、网络、广播、文艺演出直接影响着我们的学生,得广大青少年的试听领域几乎都被流行音乐包围。学生唱什么,心里就会想什么,这是很多音乐老师的共同观点。记得又一次上欣赏课,介绍刘天华先生的二胡作品《光明行》,音乐响起来学生们就开始捂着耳朵,我试图从另外一个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首乐曲,提到刘天华的时候学生的回答让我吃惊,他们只知道刘德华是四大天王之一,而不知道音乐教育家,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刘天华先生;熟知刘德华的好多曲目,却不知道刘天华的二胡曲目。学生们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深思,更使我感到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融入到课堂四十分钟,必须努力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提高他们对民族音乐的欣赏水准和鉴赏能力。最终在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情感、音乐文化审美观念方面具有巨大的推进作用,也更能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那么我们怎么在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呢?
一、校园网络,广播,兴趣小组等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知。
现在各个学校都有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各个学校都有符合自己学校特点的兴趣小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民族音乐教育,可以在校园广播上播放一些民族器乐名曲和各个名族的民歌,可以在校园网络中的各个页面插播民族器乐曲,不要只限于校园歌曲和流行歌曲。我们有的学校的校园广播,在播放内容上什么歌曲时尚播放什么,什么流行播放什么,只限于形式,只要学生爱听,目的就达到了。而我们现在的学生,听到什么音乐,心里就会想什么,心就会静不下来,而我们真正的民族音乐恰恰是可以让学生静下来的音乐。在学校里面通常会有这样那样的音乐兴趣小组,而这些兴趣小组也往往以西洋管乐队和合唱队居多,很少有学校去组建和民族音乐有关的兴趣小组,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组建和民族音乐有关的兴趣小组,如民族吹打乐兴趣小组,民族室内乐兴趣小组和民族小型乐队。这样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从广播到网络,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教学都融入了名族音乐文化,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生活,情感体验,充分吸收本民族所特有的精神、气质和神韵。让学生在民族音乐中感受到老祖先的伟大,祖国的辽阔和温馨,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
二、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歌的风格体裁和特征,培养学生感受民歌和学习民歌的兴趣。
我们每一个年级每学期的教材中都收入了许许多多的优秀的民歌,在教学中我非常注重利用多种手段,让学生充分感受各种体裁的民歌的风格特征及其作用。例如,再讲《泥土的歌》这一单元中,先让学生了解各个民歌的表演形式,流传地域和由来,感受各个民族民歌的节奏和旋律特征,然后在启发他们理解歌曲中所表达的意思,使他们懂得民歌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密不可分,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再讲劳动号子时,则让学生参与一些活动,学一些有代表性的劳动号子歌曲,教师领唱,学生合唱,让学生感受劳动号子在劳动中所起的作用及其音乐中各要素的特征。并引导学生参与到民歌的表演和演唱中来,体会各个民族的民歌的产生与方言、地理环境、民间风俗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我所在的学校各个地方的学生都有,所以我上课时会请来自不同的地区的孩子介绍他们自己家乡的方言和民族风情等,并例举他们所在家乡的民歌,结合学生所在地区的方言,来对比讲解分析。山歌中的高亢起伏的旋律,坦率的表现方法和自由奔放的音乐性格,小调中抒情流畅的旋律,较规整的结构以及各种装饰音对民歌的风格所起的作用等。结合所学歌曲,还给学生讲解了五声调式等有关知识。下课时,学生总是哼着所学的民歌走出课堂,不难看出学生对学习民歌所产生的浓厚兴趣。
三、通过对民族器乐曲的欣赏和了解,让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中华民族音乐, 聆听一些民族器乐曲,让学生感受民族器乐曲的韵味和魅力,懂得继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民族器乐是民族音乐不可缺少的部分,在音乐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让学生了解名族器乐及各种民族器乐的独奏曲、合奏曲也是民族音乐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民族器乐欣赏课也很不好上,往往一放曲子,学生有捂耳朵的,发出嘘声的,现在的中学生对中华民族乐器知之甚少,也谈不上喜欢。所以,让学生在四十五分钟内通过听赏一些作品,让学生充分感受民族器乐的魅力是我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怎样上好民族器乐欣赏课呢?在我们初中的教材中,每一学期的教材里都有《八音和鸣》这一课,可见民族器乐欣赏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在介绍八音的同时要有重点,金石丝竹匏土革木里面我以“金”作为重点,介绍了湖北曾侯乙墓葬出土的编钟,拿编钟和咱们的乐器之王钢琴最对比,从时间上,音域上,制作工艺上等等作比较,学生一片惊讶声,因为通过我的讲解,学生才知道编钟比钢琴早了两千多年,才知道用现在的技术仿制不出三千年以前的编钟,才知道编钟比我们的乐器之王才少两个八度,才知道编钟可以演奏现在的任何流行歌曲。才知道我们伟大的老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震惊世界,学生眼里充满了自豪感。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选择了一些经典的民族器乐曲,如《欢乐歌》、《赛马》、《百鸟朝凤》、《高山流水》等,让学生感受二胡、唢呐、古筝及江南丝竹的韵味和魅力。此外,女子十二乐坊的演出片段除了会让我们充分感受其清新、典雅的风格外,在演奏中出现的“加花”的技法,也给我们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在学习方法上,我改变以往欣赏课一听到底的方法,采用了游戏分组、听音乐选画、唱音乐主题、“加花”创作与表现等方法或活动,让学生充分体验,自主探究。感知传统民族器乐的魅力,从而喜欢上中华民族音乐。
四、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是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是我们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人们接触这类艺术形式机会少了,尤其是中小学生对它们更是感到陌生。因此在教学中比较难以与之沟通。另一方面,我们的音乐老师因为自己对这些艺术形式没有足够的认识,或者说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的局限性而在教学中忽略了这些内容,实际上就是使学生失去了认识说唱音乐和戏曲的机会。所以音乐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音乐素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和研究,并在教学中精心设计,帮助学生了解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的特点以及他们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使学生们懂得继承祖国悠久的传统文化,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意义。
第二篇:浅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
浅谈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
略阳县城关镇中心小学 王娟 〔摘要〕《音乐课程标准》将“弘扬民族音乐”作为其基本理念之一,特别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
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学习语言要把母语放在首位,而学习音乐就应当把民族音乐放在首位。“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不加强本民族的音乐,就不是本民族的音乐教育”。因此,学校音乐教育首先要牢固建立在民族音乐的基础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作为大的主题,其目的就是要使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后继有人,能够真正得到继承、弘扬和发展。
[关键词] 音乐
教学
民族音乐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文化古国。在漫长的岁月中,劳动人民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优美朴实的民歌,地方色彩浓郁的说唱、戏曲音乐,还是绚丽多彩的民族器乐,都是先辈为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它凝聚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传统美德。柯达伊认为:一个民族的音乐
文化不是个别音乐家创造的,它是整个民族的创造。每个人都享有继承这笔宝贵遗产的权利。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对祖国的优秀民族文化知之甚少,音乐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端。那就是对音乐“母语”关注不够,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并不占主导地位,或者说民族音乐的主旋律不响亮,而歌星们的音像制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这使得广大学生的视听领域被流行音乐所包围。因此,如何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弘扬民族精神,提高他们的音乐欣赏水平就成了当务之急。这不仅需要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进一步理解民族音乐的发展,促进学生学习祖国传统的音乐文化,而且需要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提高学生艺术素质,丰富课余生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我们的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起民族文化殿堂的基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那么,我们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大唱民歌,扩充教材中民族音乐内容,营造民族音乐氛围。
1、学校每学期侧重一个曲种(如京剧、黄梅戏、秦腔等)
进行一定的训练,让学生课前唱唱、哼哼,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民族音乐潜移默化走进学生心中。
2、在教学中注重扩充民族音乐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历史风貌、民情民俗、民族艺术、民间工艺等等,从而传承民族文化,升华民族情怀,弘扬民族精神。
在花城出版社的这套音乐教材中,作者选编了优秀的古诗词及多个民族多个地区的经典民歌,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题材。因此,在教学时可提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民族的民情民俗,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课前认真备课,选择合适的歌曲进行练。例如在教学北京儿歌《对鲜花》时,我将黄梅戏《对鲜花》引入课堂,在欣赏中让学生初步感知戏曲的风格特点,感受民族音乐与民俗风情的丰富多彩,培养了学生的兴趣、增添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喜爱之情。
在教学江苏民歌《茉莉花》时,在一开始的教学中我通过故事引入意大利的歌剧之王普契尼所创作的歌剧《图兰多》的片断,让学生感知这首曲子所用的旋律正是我们江苏的民歌《茉莉花》,从一百多年前外国人唱《茉莉花》引发学生自豪感, 树立了民族自尊心。在拓展时我让学生欣赏了东北民歌《茉莉花》与江苏民歌《茉莉花》,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了东北民歌《茉莉花》的粗犷豪放,江苏民歌《茉莉花》的细腻阴柔,使学生了解不同地区民歌的不同特色,了解民歌中的不同体裁形式、基本特征,这样学生有兴趣,爱学爱唱。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运用信息技术,丰富民族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引导学生感受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熟悉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音乐的瑰宝,做到寓教育于音乐情感体验之中,贯彻思想性与艺术性统一原则。在教学《小放牛》一课时一上课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河北省的地理位置及相关文化。(播放河北民歌、河北评剧等相关视频,帮助学生直观了解相关的文化。)出示《小放牛》的视频让学生感受这首歌的演唱形式及歌曲情绪,将赵州桥的美丽传说做成动画,用这首纯朴、风趣、富有生活情趣的民歌将儿童引入民间音乐世界,让学生建立民族音乐的思维,让他们自发的热爱民族音乐。
三、在教学中应注重挖掘音乐教材中有关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内涵,加强对作品时代背景、作品表现手段和思想内容的理解,以正确表达其思想情感和意境,产生情感共鸣,打动心灵,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感染。附录:参考文献
教育部 《音乐课程标准》 柯达伊
《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
孟超美 徐之彤 徐新圆《走进音乐殿堂.》
第三篇:传承音乐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音乐文化 弘扬民族精神
——《厦门本土音乐家》中学音乐校本教材的编写
厦门市华侨中学 曾国平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理念的更新、观念的转变,我们对课程资源有了重新的定位和认识,认为应该广开思路,因地制宜,让本土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目的。我们在开发和利用本土音乐课程资源实验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回顾近两年的实践,我们让《厦门本土音乐家》走进课堂(探究)——再进课堂(实验)——做课题——编教材,经历了循序渐进,由探究到实验教学到研究的过程。
一、编写的动因: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课程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必修课。”音乐课程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完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在音乐教育活动中,我们认识到音乐不仅仅具有娱乐性和教育性,它还具有社会性——音乐含有历史因素;文化性——音乐含有习俗因素;文学性——音乐含有诗词性因素;活动性——音乐含有舞技因素;传播性——音乐含有时空因素;抒表性——音乐含有情事因素等。由于它的社会性、文化性、文学性、活动性、传播性和抒表性,促使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厦门人文音乐”,把 《厦门本土音乐家》引进课堂。在这探索和实验中,为了学生学习的需要,为了教师研究的必要和社会传播的需求,引发我们编写一本校本教材《厦门本土音乐家》。
根据国家《音乐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有如下论述:“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因此,在编写过程中,我们遵照《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弘扬民族优秀音乐文化,促进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发展。
19世纪中叶,以钢琴为代表的西洋音乐文化传入厦门,首先在鼓浪屿得到普及,这个面积只有1.91平方公里的美丽海岛上,居住着1.6万人口,拥有600余架钢琴,居民家庭拥有钢琴密度居全国之首,它还有全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和音响效果一流的音乐厅。在这块充满音乐灵气的土地上,先后出现一大批蜚声国内外的音乐家,他们的活动空间不仅局限于厦门本土,而是活跃于全国乃至全世界各地,他们当中大部分在国际音乐比赛中获奖,或在音乐领域的某一方面,有过开创性的、至今尚无人超越的贡献。他们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重大影响,对家乡也作过重要贡献。他们是家乡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骄傲。这些使家乡的人骄傲的音乐家们,是我们音乐教育取之不尽的教育资源。
为了实现课程的音乐文化传承价值,促进民族文化精神的延续、生成和发展,课题组编写一套中学本土音乐教材。
编写程序是:①确立大纲;②收集资料;③编写教材;④实验教材;⑤修改教材;⑥出版教材。
二、课程纲要:
我们在教材编写筹备阶段中,实现教师与专家、领导、学生结合,研究制定了《厦门本土音乐家》校本课程纲要,经过讨论,广泛的征求意见,最后确立了本教材校本课程纲要,摘要如下:
民族民间音乐是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族民间音乐是指音乐形式的生态环境、创作和接受主体、传播过程和途径而进行艺术形态学分类的。
本土民间音乐教育是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形成有着基础作用,对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加深民族文化的情感和多元吸收人类进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本土民间音乐文化教育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循音乐教育新《课程标准》的。
1、教学目的:
民族民间音乐教育,在于唤起少年儿童潜意识里的音乐意识和文化意识。音乐,以其动人的旋律,荡漾着人们,音乐给人的启示还不仅在音乐。在欣赏《厦门本土音乐家》的作品时,不仅要体会音乐本身的魅力,还要挖掘他们的生平、人格等人文精神,了解《厦门本土音乐家》的生平故事,了解他们不同生活背景下的思想历程和创作风格。在学习中,一边听其幼年、青年、中年不同时期的故事,一边欣赏各时期的 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作品,探讨《厦门本土音乐家》的人生轨迹,让学生从音乐中了解人,又能从中体验其音乐。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推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实现“更好更快”发展的新目标提供方向保证、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服务。
2、教材编写:
编写内容,《厦门本土音乐家》指在本地音乐家。他们创作及改编的音乐作品包括交响乐作品、大合唱作品、合唱曲及独唱歌曲;歌剧音乐、舞蹈音乐、民乐曲和个人风采等。收集范围以厦门本地为中心,呈水波状向所有本土音乐家们扩展。
①编写量:按中学音乐课程总量的20%编辑,共一册。内容围绕本土音乐家为主题,让学生从多个方面感受本土音乐家的人文、创作及改编的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
②编写原则:《厦门本土音乐家》教材编辑,遵循三大原则。作品入选注重思想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统一的优选原则;编辑顺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编辑体例遵循主体知识与背景知识结合、多种题材和体裁作品穿插、课内与课外结合原则。
3、教学建议:《厦门本土音乐家》教学有它的特点,教学中要研究、突出这些特点: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主体参与审美,参与音乐实践;挖掘、利用厦门人文、厦门音乐(主要是20世纪以后的新音乐)、厦门的民间音乐(主要是南音、高甲戏与歌仔戏)进行民族民间文化熏陶;在欣赏、感受、体验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收集本土音乐家的文字、乐谱、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进行交流,以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提高音乐鉴赏能力。
4、教学评估:对《厦门本土音乐家》教学评估,要与整个音乐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要遵循《厦门本土音乐家》的教学规律。对教师的评估要重视学、教、研、传的过程和政、校、社会的反响。对学生的评估以重视、兴趣、参与和传播,要注重情感态度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并重,使评估将学生引向审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活动,引向全面发展。
5、教学媒体:《厦门本土音乐家》除了编辑课本、教案及参考之外,还为其提供教学实用课件(多媒体课件),努力配齐相应的教学设施。
第四篇:浅谈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浅谈在幼儿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是幼儿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当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教师要有新的思想,新的理念,新的知识和新的能力,光靠粉笔和黑板是绝对不行的。要适应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我们要努力探求网络环境下的幼儿教学,突出儿童学习的主动性,探究性,使儿童从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者。目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已成为一个重要问题,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会熟练使用多媒体课件,熟悉并学会多媒体教学设计和编制多媒体教学课件,真正掌握多媒体教学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的改革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学校的幼儿教育教学也出现了许多新手段、新方法。其中像是VCD、DVD、电脑、投影仪、音响等多媒体现代化教学设备及Authorware、Powerpoint等多媒体教学软件及网络资源走进了幼儿教学课堂,这些辅助幼儿教学模式创设了形象生动的教学意境,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大了知识信息容量,也改变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主宰课堂、手段单一的教学模式,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幼儿教学方式,提高了幼儿教学的教学质量。
幼儿教师应根据自身的知识结构、兴趣特长、智慧、经验和方法充分开发这些课程资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多方位、多角度、有目的的整合幼儿课程资源。现代的信息技术教育改变了过去光靠嘴、钢琴、录音机、和黑板,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而具备了多元化、多样性,具有突破时空局限,扩大容量的特点。它使描述的内容由相对单一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快美的信息速度,加大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的熏陶。
随着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上的资源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许多幼儿教学资料都可以从网站上查找,下载,而且音效音质都不错,文件容量不大,适合教师存放在电脑资料库中,可实现网络共享。Flash动画歌曲还有与之相配的画面,歌词字幕,这使得幼儿更感兴趣。所以教师更要发挥网络作用,为儿童打开另一扇窗,正确对待网络资源,根据需要,从网络上查找、获取资料,更好地运用网络资源。
爱因斯坦说:“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要对某件事产生了兴趣,就会表现出积极、热情和肯定的心里倾向,而在这种倾向的驱使下,就会推动人们去探求新事物、研究新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精神力量。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学习兴趣来源于求知的需要,而求知欲、好奇心和热爱美好的事物是人的天性。
对于儿童而言,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同时也是幼儿在学习方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
有了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有了动力,才会觉得学习是愉快的、轻松的;有了动力,才会去探究,学习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这样有利于培养儿童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在儿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儿童加以指导,要始终把儿童放在首要位置,但自主并不是放任自流,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是引导。比如在小班早期阅读活动《好饿的毛毛虫》中,为了把静止、无声的画面变为动态、温馨的场景,我利用计算机给小朋友们展示了一段动画片:月光下,一个虫卵“啪”地裂开,然后因为肚子饿,不停地爬着,找各种不同的食物吃。这时,孩子们已置身在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话世界中了,我不失时机地引导道:“小朋友们,我们来当这只毛毛虫,也来找点吃的,好吗?”天真的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要把想吃的食物说出来,那些平时不说话的小朋友也跃跃欲试,有前面看到的情境的帮助,他们说的异常流利。这样,借助多媒体给小朋友们创设了一个语言环境,使他们在模拟的情境中产生强烈的说话欲望,变“要我说”为“我要说”,使教学气氛显得轻松愉快,从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当然,现代信息技术也并不是全能的,只有根据课堂需要,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最大优势,一句话:“一切从实际出发。”在这个发展迅猛的时代,我们应该活到老,学到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并结合到幼儿教学实践中去。
第五篇: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
初中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传承的重要性
【摘要】:祖国璀璨的民族音乐是初中学生审美素质必要的课程之一。学校是弘扬民族音乐的主阵地。作为音乐教师,怎样让学生在音乐教学中接受民族民间音乐,通过民族音乐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值得深思与深讨。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
初中音乐教育
继承发展重要性
一、民间音乐的简要概述
民族民间音乐是我国人民音乐智慧的结晶,它反映着各族人民精彩、真实的生活写照,朴实地诉说着它在历史这条长河中悠久、深远的意义。
中国的民族音乐艺术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形成了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内容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一体系在世界音乐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中华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
二、民间音乐音乐传承的重要性
我们要认识中国音乐,不能仅仅会唱一些中国歌曲,听几段传统乐曲,还必须从民族的、历史的、地域的角度去考察中国音乐,了解中国音乐,从而真正理解中国音乐的内涵,了解它在世界音乐体系中的地位和历史价值。
中国民间音乐是指由百姓集体创作的,能够真实地反映其生活情境的,生动的表达其情感愿望的作品。民间音乐是一般庶民百姓的音乐,是适合广大民众审美需求的一种艺术,具有鲜明的原生性。民间音乐可以称为中国传统音乐中其他音乐的“根”或“源”。
继承和发扬民间音乐的优秀成果,不断创作出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情感、体现社会文明的优秀音乐作品。民间音乐的先师性、根源性是不容忽视的。
由于民间音乐是人民大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民间音乐的继承主要靠口耳相传,具有流变性的特点,紧密贴近民众的生活,它在社会变迁中发展,在社会进步中传承。如东北民歌《月牙五更》,过去是传唱孟姜女、西厢记等民间故事的,土地革命时期的民众把旧词换新词,变成歌唱农会、自卫队的《翻身五更》。
新一代文艺工作者要认识民间音乐的博大精深,重视民间音乐的生存与发展,要把创新植根于民间音乐,深入学习研究民问音乐的精髓,保护、继承和发扬民间音乐的优秀文化,切实为繁荣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作出贡献。
三、民间音乐在初中音乐课程的现状
数字电视、网络、各种媒体等促使流行音乐的传播速度很快,流行音乐充斥着中小学音乐课堂,多数中学生对民族音乐持排斥态度,他们对周杰伦、王菲等流行歌手津津乐道,崇拜有加。就最近流行的广场舞歌曲《小苹果》更是人人会唱会跳。国乐大师刘天华、华彦均是谁却很少有人知道。由此降低了对民族音乐文化传播的力度,致使我们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对民族音乐的爱好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因此,加强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扎根于中小学生,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势在必行。
四、如何更好的在初中音乐中教学民族音乐
在教学中,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我们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视听教学。如教学《阳关三叠》中,我不但要播放教学民间音乐图片、对应的教学视频、影碟片、幻灯片和文档中的关于阳关的来历,编钟的来历以及编钟的发掘中的故事,以及编钟在当今世界中的音乐考古地位。并且辅之生动形象的解说,帮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与理解民族音乐。
在民歌教学中应广为采用,听、唱、背,是很值得推广的学习民族民间音乐的方法。让学生欣赏、分析,学唱民族音乐,比如张家口的《回关南》,用张家口的方言演唱这首,模仿河北省著名音乐家、作曲家小民先生所唱的张家口的《回关南》。让学生了解在音乐创作中民族民间音乐的根的作用,借此增强学生体验能力,亲身体会民族音乐所塑造的意境,让学生陶醉于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中。
为了营造广阔的音乐教学空间,在欣赏中让学生看一些民族乐器,如笛子、二胡、琵琶、锣、鼓等,看看它们的构造,听听它们的音色,并试着吹奏一番,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琵琶曲《十面埋伏》、民乐合奏《春江花月夜》等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民族器乐曲,加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提高学生们的欣赏水平。
五、河北民间音乐在初中课堂的指导意义。
河北省的民歌在全国的地方音乐中具有相当显著的地位,许多民歌不单单在河北省内流传,同时也在其他各地广为传唱。其中《小白菜》就是一首在全国广为流行的民歌,近乎妇孺皆知的一首。还有中华民族歌剧《白毛女》中的插曲《北风吹》,就是作曲家张鲁吸取河北民歌《小白菜》的音乐材料来创作出的。作品情文并茂,曲词相通,带给观众极高的审美情趣。所以此曲代代传唱,家喻户晓,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我们作为河北省民众的一员我们更加应该学习学会河北民间音乐。
河北牧歌和山歌来自冀西北的塞北高原(承德、张家口),歌曲旋律感觉徐缓持久,气度宽广,洒脱豪放。
“对花”是河北人民庆祝佳节时候演唱的小调歌曲。旋律明白、流畅自然,形成了风趣的歌曲风格。河北对花有从正月的花唱到腊月的花,表明每个月份都开什么花的“正对花”、“对花”、“反对花”等等。张家口的《散花》。
深刻学习河北民族民间音乐,对于我们河北人来说也是一种责任和骄傲。因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六、继承发展原则指导下的民族民间音乐于现代音乐的结合
学习与研究民间音乐不能局限在工作中,需要更多地走人民间广袤的天地,近距离的感受、考察各地区各民族民间音乐的形式、风格及特点,这不仅有利于更多捕捉民间音乐资源,还可以辅助相关学科和人文历史的研究。多去民间采风,多多接触和了解民间音乐更好的去传承。
要用现代化科技手段,记录原汁原味的民间音乐。可以对民间音乐进行准确清晰的录音、录像等采集工作,使它们大量完整地保存下来,为今人和后人研究、传承提供丰富的资源。
合理使用中国民间音乐素材,来创作出新的民族风格的作品来增加感染力,达到继承和发展。这点上我要学习河北省著名作曲家小民先生,他在创作合理使用河北民间音乐,以河北民歌为素材创作出大量的河北风格歌曲,并且总结出了一套创作手法《河北风作曲手法》。并且应用于作曲教学中。
要重视学校的民间音乐教育,让学生更多了解中华民族文化,喜爱民间音乐艺术。民间音乐的延续,是中华民族音乐生存的象征。我们要珍爱、传承、发展民间音乐,让它伴随中华民族文化一道永远发扬光大。